七年級上冊地理中圖版學霸筆記
Ⅰ 地理人教版七年級上冊思維導圖
地理人教版七年級上冊思維導圖,五個字「自己動筆畫」;
覺得自己不專會畫,擔心畫屬不好,怎麼辦?動筆吧!開始了就好辦,開畫才有思考,只有你畫,啟動的才是你的思考,思考一啟動就停不下來,畫好初稿再反復修改幾次,你一定會很有成就感的收獲滿意的學科思維導圖作品!
如果還是不會畫,一點頭緒都沒有呢?網路,找思維可視化研究院,劉濯源老師團隊的學科思維導圖作品參考,模仿著畫。
如果就是一點不想畫,就想弄張現成的抄呢?真幫不上忙了!!!
Ⅱ 初一上冊地理筆記(人教版)哪位學霸發一下,感激不盡!
有兩種可能點c在AB的延長線上AC=AB+Bc=3+1=4 點C在AB上AC=ab_Bc=3-1=2
Ⅲ 誰有七年級上冊地理筆記!!!幫忙!!!!!急!!!!!!!!
第一節地球和地球儀 1、地球是一個平均半徑為6371千米,最大周長約4萬千米,表面積5.1億平方千米的球體。 2、緯線:與地軸垂直並且環繞地球一周的圓圈,指示東西方向。赤道是最大的緯線圈。 3、0度緯線是赤道;0度經線是本初子午線。地球儀上只有一條0度緯線、0度經線和180度經線。 4、經線:連接南北兩極並且與緯線垂直相交的半圓。經線指示南北方向。 5、地球儀上能畫出無數條經線和緯線。 6、0度經線以西稱西經,用「W」表示;0度經線以東稱東經,用「E」表示。 7、如果所畫的經緯網圖沒有0度經線或者是180度經線,就看度數,度數向東增大的為東經,向西增大的為西經。 8、在以南極為中心的經緯網圖上,度數順時針增大的是東經,逆時針增大的為西經;在以北極為中心的經緯網圖上,則相反。 9、赤道以北稱北緯,用「N」表示;赤道以南稱南緯,用「S」表示。 10、如果所畫的經緯網圖沒有0度緯線,就看度數,度數向南增大的為南緯,向北增大的為北緯。 11、在以極點為中心的經緯網圖上,判斷南北緯要用以下規律:以南極為中心的,緯度是南緯;以北極為中心的,緯度是北緯。 12、0度(赤道)劃分南北半球;200W、1600E劃分東西半球。第二節 地球的運動 1、地球繞地軸旋轉,叫做地球的自轉。自轉的方向是自西向東;自轉一周約為24小時。 2、地球自轉產生的自然現象:晝夜交替、時間差異。 3、地球繞太陽旋轉,叫做地球的公轉。公轉的方向是自西向東;公轉一周是一年。 4、地球公轉產生的自然現象:形成四季和五帶。地球上的五帶12月22日前後,太陽光直射在南回歸線上,這一天稱為冬至日。冬至日前後的12、1、2三個月是北半球的冬季。 9月23日前後,太陽光直射在赤道上,這一天稱為秋分日。秋分日前後的9、10、11三個月是北半球的秋季。 6月22日前後,太陽光直射在北回歸線上,這一天稱為夏至日。夏至日前後的6、7、8三個月是北半球的夏季。 3月21日前後,太陽光直射在赤道上,這一天稱為春分日。春分日前後的3、4、5三個月是北半球的春季。 第三節 地圖 1、地圖的三要素:比例尺、方向和圖例。 (1)比例尺=圖上距離÷實地距離 A、 比例尺的三種形式:線段式、數字式和文字式。 B、比較比例尺的大小:把比例尺化成分數比較,分母大的比例尺反而小,分母小的比例尺反而大; C、大比例尺表示的范圍小,表示的內容詳細;小比例尺表示的范圍大,表示的內容簡略。 (2)方向:A、利用指向標定方向:指向標指向北方;B、利用經緯網定方向:經線指示南北方向,緯線指示東西方向;C、無指向標、無經緯網的地圖:上北下南,左西右東。2、熟記一些常用的圖例符號。 3、海拔:某個地點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離。 4、相對高度:兩地之間的垂直距離。 5、等高線:海拔相等的各點連接成線。 6、等高線地形圖的判讀: (1)坡度陡緩的判斷:等高線密集,坡度陡峭;等高線稀疏,坡度平緩。 (2)山體不同部位的判讀:A、山頂:閉合等高線的中心; B、山脊:等高線向低處凸;C、山谷:等高線向高處凸; D、鞍部:兩個山頂之間; E、陡崖:等高線重疊。 (3)幾種陸地基本地形的判讀: A、盆地:四周高,中間低。 B、山地:海拔高,地面起伏大; C、 丘陵:海拔較高,地面起伏較大;D、高原:邊緣陡峭,地面坦盪; E、平原:海拔低,地面平坦。 7、分層設色地形圖可以一目瞭然地看出地面的高低形態和海底的起伏狀況。 8、分層設色地形圖上:藍色表示海洋;綠色表示陸地;黃色表示山地。 9、地形剖面圖:可以更直觀地表示地形的高低起伏。第二章 陸地和海洋第一節 大洲和大洋 1、地球表面71%是海洋,而陸地僅佔29%。「七分海洋,三分陸地」 2、陸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海洋大多分布在南半球。 3、地球的任何兩個大小相等的半球,都是海洋面積大於陸地面積。 4、面積最大的大洲是亞洲;面積最小的大洲是大洋洲。 5、面積最大的大洋是太平洋;面積最小的大洋是北冰洋。 6、北美洲的格陵蘭島是面積最大的島嶼。 7、赤道橫穿過非洲和南美洲大陸。 8、巴拿馬運河劃分南美洲和北美洲;蘇伊士運河劃分亞洲和非洲;白令海峽劃分亞洲和北美洲;丹麥海峽劃分歐洲和北美洲;亞洲和歐洲的分界線是烏拉爾山脈、烏拉爾河、裏海、大高家索山脈、黑海和土耳其海峽。第二節 海路的變遷 1、海路變遷的主要原因:地殼的變動、海平面的升降和人類的活動(如:填海造陸)。 2、大陸漂移說是由德國科學家魏格納提出的。 3、地球表層由六大板塊拼合而成,板塊處於不斷運動之中。 4、板塊間的基本運動方式:張裂拉伸和碰撞擠壓。 5、板塊交界地帶地殼活躍,多火山和地震。 6、兩大火山地震帶:環太平洋地帶和阿爾卑斯山-地中海-喜馬拉雅山地帶。 7、亞洲和非洲之間的紅海在不斷擴張。有人預言,幾千萬年後,紅海將成為新的大洋。 8、歐洲和非洲之間的地中海在不斷縮小。有人預言,幾千萬年後,地中海將會消失。 9、喜馬拉雅山是由亞歐板塊和印度洋板塊碰撞擠壓形成的。 第三章 天氣與氣候 第一節多變的天氣 1、天氣與氣候的區別:天氣多變、短時間、不穩定,氣候是長時間的、穩定的。另外氣候包含氣溫和降水兩方面。(了解即可) 2、衛星雲圖上綠色——陸地,藍色——海洋,白色——雲雨。在圖上看到地面一處是綠色,表示當地天氣晴朗(衛星雲圖如右圖) 3、(右圖)風向的判斷:在沒有尾羽的一端箭頭。右圖的風向是西北風 風力的判斷:一個尾羽=2級。右圖的風力是4級風 4、 常用的天氣符號(識記) 第二節氣溫和氣溫的分布 第三節 降水和降水的分布 5、 %9 氣溫日變化:氣溫最高(14時),氣溫最低(4時左右) %9氣溫的變化(課本p51圖) 氣溫年變化:北半球陸地(7月最高、1月最低) %9 南半球陸地(1月最高、7月最低) %9氣溫、降水的分布都受緯度位置、海陸因素和地形因素的影響。 %9 %9氣溫的分布%9降水的分布緯度因素%9低緯度氣溫高,高緯度氣溫低%9赤道到兩極遞減海陸因素%9夏季陸地氣溫,冬季海洋氣溫高%9沿海多於內陸地形因素%9海拔越高,氣溫越低。海拔每升高100米,氣溫下降0.60C%9山地迎風坡降水多,背風坡降水少 %9另外要知道:南、北回歸線附近大陸西岸和內陸降水少 %9另外氣溫還要掌握地理填充圖冊P17的1、2兩大題。降水主要還要掌握課本P56活動題第四節世界的氣候 6、世界的氣候類型分布 (主要掌握下面幾種氣候類型的特點和分布) %9熱帶雨林氣候——全年高溫多雨, %9熱帶沙漠氣候——全年高溫乾燥,分布於南、北回歸線附近大陸西岸和內部 地中海式氣候——夏季高溫乾燥,冬季低溫多雨;分布於溫帶大陸西岸 亞熱帶季風氣候——夏季高溫多雨,冬季低溫少雨;分布於溫帶大陸東岸,揚州就是這種氣候類型 溫帶氣候類型中大陸內部是溫帶大陸性氣候,這種氣候類型在溫帶區域的分布最廣。掌握地理填充圖冊上P19的第1題、第2題的①(畫圖尤其要掌握)、③、④ P21的第4題第四章 居民與聚落第一節 人口和人種 1、人口自然增長率=出生率—死亡率 課本P65頁活動題2(計算四個國家的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長率,並完成題目) 2、世界人口稠密區從緯度位置分析主要分布在中低緯度地區;從海陸位置分析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區(內陸地區人口稀疏);從地形因素分析主要分布在平原地區。 3、人口增長過快的問題:就業困難、住房擁擠、交通堵塞、人均資源短缺、環境污染等。 人口增長過慢的問題:人口老齡化、勞動力短缺、國防兵源不足等。 4、白色人種主要分布於歐洲、美洲、大洋洲、 %9黃色人種主要分布於亞洲東部 黑色人種主要分布於非洲 非洲是黑人的故鄉,但為什麼美國(屬於美洲)這些不是非洲的國家會有黑人分布?是因為歐洲殖民者發現美洲新大陸,要開發美洲,從非洲擄掠了黑人販賣到美洲為奴隸,所以現在美國的很多黑人的祖先都是當時的黑奴。掌握地理填充圖冊P23第2題 ,P24的第4題的②、③ ,P25的①、② 第二節 語言和宗教 5、聯合國六種工作語言:漢語(使用人數最多的語言),英語(使用范圍最廣的語言),俄語,法語,西班牙語,阿拉伯語 6、三大宗教的分布地區和特點如 阿拉伯地區(即西亞和北非)的人信奉伊斯蘭教,如沙烏地阿拉伯這些國家,宗教活動場所是清真寺; %9歐洲和美洲的人多信奉基督教,如英國和美國等,宗教活動場所是教堂; %9東亞、東南亞一些人(如泰國人)信奉佛教,佛教多佛寺。地理填充圖冊P26頁第1題、第2題的② 第三節 人類的居住地——聚落 7、 自然條件:氣候、地形、水源、自然資源、土壤、交通、位置聚落的形成條件(課本P80圖) 人文條件:歷史文化、宗教、政策 聚落的形成條件了解即可,主要會使用聚落形成條件來進行分析 8、讀右圖,思考下面的問題憽⑷匚裁茨苄緯刪勐洌�挕⒓偕枘閌潛鏡厙某鞘薪ㄉ杈殖ぃ慊嵫∪刂心母黿ㄉ璩鞘校坎⑶也髂愕睦磧桑�答:1、三地地形平坦、水資源豐富、土壤肥沃、交通便利(有河流)挕⒀�2.因為2位於河流交叉口,交通更加便利;位置佳,距離1和3都很近,便於人力和物力的集散,方便溝通;平坦的地表更多,比1和3更加開闊,發展空間較大。 9、聚落分為鄉村聚落和城市聚落,現有鄉村聚落,後有城市聚落。 %9人口密度%9人員職業構成%9經濟特點%9聚落規模%9建築特點鄉村聚落%9小%9農業為主%9不發達%9小%9密集(高層建築)城市聚落%9大%9非農業為主%9發達%9大%9稀疏(低層建築) 第五章 發展和合作一、國家和地區 1、世界面積位居前六位的國家:俄羅斯、加拿大、中國、美國、巴西、澳大利亞。 2、世界人口位居前三位的國家:中國、印度、美國。 3、地跨兩洲的國家,例如埃及(跨亞非)、土耳其(跨亞歐)、俄羅斯(跨亞歐)。二、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的比較 1、世界上主要的發達國家主要分布在歐洲、北美洲和大洋洲。例如美國、加拿大、英國、法國、澳大利亞、紐西蘭、亞洲的日本等。 2、發展中國家主要分布在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例如中國。 3、發展中國家經濟較落後的原因。 4、名詞解釋:「南北對話」、「南南合作」。三、國際合作 1、世界上一些重要的國際組織與他們的職責宗旨、倡導精神。(參照《地理填充圖冊》第30頁。) 2、聯合國成立時間(1945年)、總部(美國紐約)、基本宗旨(「促進國家發展,維護世界和平」)、5個常任理事國(中國、美國、法國、俄羅斯、英國)。
Ⅳ 初一上冊地理(人教版)重點或筆記
上冊:
1.比例尺的三種表示方式、大小的比較。(歷史書p9)
數字比例尺、線段比例尺和文字比例尺。
2.地圖上判斷方向的三種方法。(歷史書p9)
①通常把平面圖上方定為北,下方為南;左為西,右為東。
②有的地圖上右指向標,人們根據向標在地圖上定方向。
③有經緯網的地圖,可根據經緯線來確定方向。經線指示南北方向,緯線指示東西方向。
3.什麼是圖例和注記,識記常用圖例。(歷史書p9)
圖例是用來標注地圖上所表現的地物屬性的圖形符號。注記是地圖上用以說明點、線、面以及由它們組成的復雜實體的數字和文字。
4.地球的形狀,赤道半徑、極半徑、平均半徑。(P16) 地球是不規則的橢圓體。地球的平均半徑為6371km;級半徑為6357km;半徑為6378km。
5.經線、緯線的定義,經度、緯度的表示。(P18)
地球表明與赤道平行的圓圈叫緯線。連接南北兩極的叫弧線叫經線。
緯度是人們給緯線標注的度數。赤道為0º,赤道以北稱北緯(以N表示),赤道以南稱南緯(以S表示),南北良機的緯度為90º。
6.本初子午線、南北回歸線、南北極圈的度數。 本初子午線為0º經線,南回歸線為23°26′緯線,北極圈為66°34′緯線。
7.東西、南北半球的劃分。(P18、19)
南北兩半球的劃分 以赤道為界,以北的為北半球,以南的為南半球。
東西兩半球的劃分 西經20°和東經160°的經線圈為界。
8.地球自轉公轉的方向、周期、意義。(P21、28) 地球自轉的方向 自西向東。地球自轉一周的周期為一日(24小時)。
由於地球不停地自轉,因而白晝和黑夜就不斷地更替。
地球公轉的方向 自西向東。地球繞太陽公轉一周的時間為365.25日。
地球公轉導致地球上各地正午太陽高度和晝夜長短的年變化,從而形成四季更替和五帶的劃分。
9.晝夜更替以及地方時差異的原因。(P22/24) 由於地球是自西向東自轉的,因為地球上的人看到太陽從東方地平線上升起,逐漸向西移動,又在西方沒入地平線一下,白天變為黑夜,黑夜又變為白天,循環不息,周而復始。
相鄰的兩個時區,區時相差2小時,兩地相隔幾個時區,區時就相差幾個小時,偏東的時區,時區較早。
10.時區的劃分,中時區的中央經線,區時的換算。(P24/25/26)
全球按經度劃分為24個時區,每個時區跨經度15º。
區時的計算 每往東1個時區,時刻增大1個小時。
中時區的中央經線就是英國格林尼治天文台原址所在的0 º經線。
11.日界線的定義,越過日界線時時間的換算方法。(P26) 為了避免環球航行中發生日期的混亂,在經度180º附近劃分了日界線,又稱國際日期變更線。
如星期日從東十二區向東越過日界線進入西十二區,日期要退一日變為星期六。反之,則要進一日。
12.高、中、低緯的劃分,五帶的劃分以及成因。(P18/32) 習慣上,把南北緯30º之間稱為低緯度,南北緯30º~60º之間為中緯度,南北緯60º~90º之間為高緯度。
在南北回歸線之間,陽光直射或接近直射的地帶,接受的光熱最多,中年高溫,是地球上的熱帶。
在南北極圈內,太陽光照射的高度最小,有極晝、極夜現象,地面獲得的熱量少,氣溫低,分別是地球上的南寒帶和北寒帶。
在南北回歸線和南北極圈之間,得到太陽光熱比熱帶少,比寒帶多,既沒有太陽直射的機會,也沒有極晝極夜現象,分別是地球上的南溫帶和北溫帶。
13.地球內部的圈層結構。(P37) 最外表是薄薄的地殼。(大陸地殼厚些,它的岩石密度小些;海洋地殼薄一些,岩石密度大)中間一層是地幔。地幔的上層接近地殼處,有一層高溫高壓的軟流層。岩漿就是從這里沿著地殼的裂隙噴出地面的。
地核部分距地面約2900km以下,由一些鐵、鎳等重金屬的物質組成。
14.陸地地形、海底地形圖。(P38/40) 陸地地形由平原、山地、丘陵、高原、盆地組成。(海底地形圖見40頁)
15.等高線地形圖的特點。(P40)
①每條等高線上各點的高度相同。②不同高度的等高線一般不會相交。
③兩條相鄰的等高線的高度差相同。④等高線密集表明地形陡峭。
⑤等高線稀疏表明地形平緩。
16.內力作用的幾種表現形式。(P43/45)
褶皺、斷層、火山噴發、地震。 17.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貌主要有哪些?(P47/48)
風蝕地貌、海蝕地貌、河口泥沙沉積地貌、流水侵蝕地貌、岩石的風化。 18.人類活動對地表形態有哪些影響?(P49)
圍湖造田就會降低湖泊的蓄洪能力,當洪水來臨會造成泛濫;
在陡坡毀林開荒種地,會造成嚴重的水土流失。 19.板塊構造學說(P53) 下冊: 20.地球上的水體有哪些?(P1)
海洋水、陸地水(包括地表水和地下水)、大氣水、湖泊水、河流水、冰川水。 21.地球各種水體中,最龐大的水體是?其儲量佔全球水體總量的百分之幾?淡水儲量最多的是?冰川主要分布在哪裡?(P2/5)
最龐大的水體是海洋水。佔全球水體總量的96.5%。
淡水儲量最多的是冰川,主要分布在兩極和高山地區的天然冰體。 22.水循環的主要環節?各類水循環中,對人類活動意義最大的是哪種水循環?參與的水量最多的是哪種水循環?(P8/9)
地球上的水,通過蒸發進入大氣,通過降水又返回海洋和陸地。(P8水循環示意圖)
對人類活動意義最大的是海陸間循環。參與海上循環的水體最大。 23.水循環的意義。(P10)
影響天氣變化、改變地表形態、形成再生資源。 24.水資源的概念。(P11) 水資源是指地球表層可供人類直接利用的淡水,如大氣降水、河水、淡水湖泊水、淺層地下淡水等。
25.世界水資源分布特點。(P13)
世界各地水資源的數量差別很大。位於赤道附近的南美洲北部、亞洲東南部和非洲中西部,水資源豐富。大洋州的澳大利亞大陸、非洲的大部分、亞洲的中部和西部水資源貧乏。 26.我國水資源空間分布,時間分布特點。(P15)
我國水資源分布具有南方多、北方少,東部多,西部少的特點。東南部近海降水量豐富,徑流量大,水資源較為豐富;西北部內陸降水量稀少,徑流量小,水資源較為貧乏。
我國水資源的季節分配具有夏秋兩季多,冬春兩季少的特點。 27.地球上大氣圈的作用。(P17)
大氣圈防護來自太空的流星對地面的襲擊和紫外線的傷害,為生命活動提供了氧氣和水汽。大氣圈使地球上的嚴寒和酷暑得到調節,使其適宜人類的生存。 28.什麼是天氣?(P18)
天氣是指一地短時間內大氣的冷熱、干濕、晴陰、風雨等狀態及其變化。常用氣溫、降水、溫度、雲量、氣壓、風向和風速等表述天氣狀況。 29.風力等級和風向的含義及符號。
(P29風級表。) 30.如何根據雲量來判斷天空狀況?(P31)
天空狀況 雲量
晴天 全部天空中被雲掩蓋的部分,總加起來不到2/10
多雲 全部天空中日平均雲量≯2/10、≤8/10,太陽時隱時現
陰天 全部天空中被雲遮蓋的部分,總加起來≯8/10
31.衛星雲圖中各顏色代表的含義。(P34) 在衛星運圖中,通常用藍色表示海洋,綠色、黃色表示陸地,白色和灰白色表示雲層。顏色愈白,雲層愈厚,下雨的可能性愈大。
32.什麼是氣候?(P35)
氣候是指一地多年大氣的一般狀況。 33.氣候特點通常用什麼表示?(P35)
氣候特點通常用多年觀測的氣溫、降水等氣候要素的平均值(如月、年平均氣溫,月、年平均降水量等)和極端值(如極端最高氣溫、極端最低氣溫,極端最多降水量、極端最低降水量等)來表示。 34.東部季風氣候的形成原因。(P36/37)
夏季,大陸的氣溫高於海洋,而大陸的氣溫低於海洋,形成從海洋吹向大陸的夏季風,來自海洋上的夏季風,給東部近海地區帶來了豐富的水汽。冬季大陸的氣溫比海洋低,而氣壓比海洋高,形成從亞洲大陸吹向海洋的偏北風,乾冷的冬季風給我國帶來了嚴寒和乾燥。 35.月球為什麼總是以同一面對著地球?(P44)
月球的自轉周期和公轉周期恰好相等,平均周期都是27.5日。所以月球總是以同一面對著地球,人們只能看到月球的一面而看不到它的另一面。 37.太陽系的中心天體和主要成員是什麼?(P49)
太陽是太陽系的中心天體,太陽系的主要成員是九大行星和圍繞它們運動的大大小小的衛星。 38.太陽活動的主要表現及其影響。(P48)
太陽的活動主要表現為黑子、耀斑和日珥。
太陽的劇烈活動可能會影響地球上的氣候、通訊、磁場等變化,影響人類的生產和生活。 39.太陽系九大行星距離太陽由近到遠依次是什麼?(P49)
木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和冥王星。
36.月相及其變化。(P45)
隨著日、地、月三者之間位置的不斷變化,地球上人們看到月球的相貌發生著周期性的變化,這種現象叫月相。
每逢農歷初一,月球運動到太陽和地球之間時,月球被太陽照亮的一面背對著地球,我們就看不到月亮,稱為「新月」或「朔」。隨著月球被太陽照亮的一面逐漸轉向地球,到初七、初八,地球上的人們看到凸向西邊的半個月球,稱為「上弦月」。到了農歷十五、十六時,人們整夜可以看到被太陽照亮的一輪圓月,這就是「滿月」或「望」。此後,月球背向太陽的一面逐漸轉向地球,到農歷二十二、二十三,人們只能看到凸向東邊的半個月亮,稱為「下弦月」。再往後,地球上看到被照亮的月面越來越少,又回復到「朔」。
40.太陽系九大行星中哪些沒有衛星?(P50)
水星和金星。 41.地球上肉眼看到的行星有哪些?(P50)
水星、金星、火星、土星和木星。 42.小行星帶主要分布在哪裡?(P53)
小行星都沿著橢圓軌道圍繞太陽運行。一些小行星的軌道可能與地球軌道相近或相交,因而有可能與地球相撞,造成很大的危害。 43.彗星一般由哪幾部分構成?(P53)
彗星是由岩石顆粒、塵埃和冰塊組成的「臟雪球」,一般由慧核、慧頭和慧尾三個部分構成。 44.什麼是流星?(P54)
太陽系中有無數的流星體,當這些流星體與地球大氣相撞時,產生摩擦燃燒,便形成耀眼的光跡,叫做流星。 45.天文學上常用的長度單位是什麼?(P56)
天文學上常用的長度單位有天文單位和光年。 46.全天分為的星座數和最重要的星座。(P57)
按照國際天文學會的規定,將整個天空劃為88個星座。(重要星座見57頁4圖) 47.天體系統可以分為哪幾級?(P61)
地月系→太陽系→銀河系→河外星系
Ⅳ 初中地理知識點總結老中圖版知識總結,全部,謝謝。
一、七年級(上冊)
1、地球是球體,平均半徑為6371千米,赤道周長為約萬千米,地球表面積為5.1億平方千米。
2、經緯線、經緯度對比:
緯線 經線
定義 與地軸垂直且環
繞地球一周的圓 連接南北兩極且與
緯線垂直相交的半圓
形狀特徵 圓(除兩極) 半圓
指示方向 東西 南北
長度 自赤道向兩極遞減 相等
度數范圍 0°~90° 0°~180°
度數變化規律 自赤道向南北極遞增 自本初子午線向東向西遞增
相同度數的區分方式 南北緯(S、N) 東西經(E、W)
0°的確定 赤道 本初子午線
劃分半球的界線 赤道(劃分南北半球) 20°W和160°E(劃分東西半球)
3、地球的運動
繞什麼轉 方向 周期 產生現象
自轉 地軸 自西向東 一天 時差、晝夜交替
公轉 太陽 自西向東 一年 四季更替、五帶劃分
4、二分二至日
節氣 春分 夏至 秋分 冬至
日期 3.21.前後 6.22前後 9.23.前後 12.22前後
太陽直射點 赤道 北回歸線 赤道 南回歸線
北半球晝夜長短 晝夜平分 晝長夜短 晝夜平分 晝短夜長
北極圈以北 無極晝極夜 極晝 無極晝極夜 極夜
南極圈以南 無極晝極夜 極夜 無極晝極夜 極晝
5、五帶的劃分:北寒帶(北極圈)北溫帶(北回歸線)熱帶(南回歸線)南溫帶(南極圈)南寒帶;
高中低緯度劃分:0°~30°-低緯度;30°~60°-中緯度;60°~90°高緯度。
6、比例尺、方向、圖例痛和注記是地圖的基本要素。比例尺的形式有:數字比例尺、線段比例尺、文字比例尺。比例尺=圖上距離/實地距離,比例尺是一個分數,分母越大,其值越小。
7、在地圖上判斷方向:指向標定向法、經緯網定向法、一般定向法:上北下南左西右東。
8、會判讀簡單的地形部位:如山頂、盆地、山脊、山谷、鞍部、陡崖。
等高線越密集的地方,坡度越陡,等高線越稀疏的地方,坡度越緩 。
9、中國的位置:東半球,北半球;亞洲東部,太平洋西岸;我國大部分地區處於中緯度;北溫帶,少部分地區處於熱帶,沒有寒帶。
10、我國陸地領土面積960萬平方千米,僅此於俄羅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3位。
11、中國領土最北端在黑龍江的漠河,最南端在曾母暗沙,最西端在新疆的帕米爾高原,最東端在黑龍江與烏蘇里江主航道中心線的相交處。
12、我國頻臨的海洋自北向南依次是:渤海、黃海、東海、南海,我國最大的鹽場:長蘆鹽場位於渤海;最大的漁場:舟山漁場位於東海。
13、我國最大的島嶼—台灣島;第二大島---海南島。
14、 我國的三級行政區劃為:省(自治區、直轄市)、縣(自治縣、市)、鄉(鎮)
15、我國共有34個省級行政單位,包括23個省,5個自治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內蒙古自治區、寧夏回族自治區、西藏自治區、廣西壯族自治區)、4個直轄市:京、津、滬、渝 和2個特別行政區。
16、北回歸線經過的省級行政區有:台灣省(台)、廣東省(粵)、廣西壯族自治區(桂)、雲南省(雲或滇)。2011、5.12發生大地震在四川(川或蜀)。
17、我國地勢特徵是西高東低,呈三級階梯狀分布。西部以山地、高原、盆地為主,東部則以平原和丘陵為主。昆侖山、祁連山和橫斷山脈為第一階梯與第二階梯的分界線;大興安嶺、太行山、巫山和雪峰山為第二、三階梯的分界線。
18、我國主要地形區:①我國四大高原:黃土高原(千溝萬壑)、內蒙古高原(地勢平坦)、青藏高原(冰川廣布、是世界最高的高原)、雲貴高原(地面崎嶇不平)。②四大盆地為:准噶爾盆地(我國緯度位置最高的盆地、雅丹地貌)、塔里木盆地(我國面積最大的盆地,並且有我國最大的沙漠:塔克拉瑪干沙漠;還有我國最長的內流河:塔里木河)、柴達木盆地(我國海拔最高的盆地)、四川盆地(紫色盆地)。③三大平原為:東北平原(我國最大的平原);長江中下游平原(魚米之鄉)。山區常見的自然災害: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震過後,除了會發生以上地質災害,山坡滑落的土石方還會阻塞河道,形成堰塞湖。
19、我國人口數量特點:人口基數大,增長速度快。我國政府把計劃生育作為一項基本國策。以騰沖---黑河為界,人口東多西少;東部地區人口密度大,西部地區人口密度小。人口最多的是廣東省(2011年),面積最大的是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20、我國有56個民族,漢族人口最多(92%),少數民族中,壯族人口最多。
21、傣族的潑水節、蒙古族的摔跤、朝鮮族的長鼓舞等民俗。
22、我國少數民族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和東北等地區。各民族分布具有「大雜居、小聚居」的特點。
23、冬季,我國南北氣溫差別很大。原因:我國南北跨緯度大;另外,冬季風是我國冬季南北溫差大的主要原因之一。夏季,除青藏高原等地區外,我國大多數地方普遍高溫。
24、我國冬季最冷的地方是黑龍江的漠河,夏季最熱的地方是新疆的吐魯番。
25、我國從南到北可以劃分為5個溫度帶:熱帶、亞熱帶、暖溫帶、中溫帶、寒溫帶。另外還有一個高原氣候區。
26、我國降水空間分布規律是: 東部多,西部少 自東南沿海向西北逐漸減少。我國降水時間分布規律:夏秋多,冬春少,降水的年際變化大。我國降水最多的是台灣的火燒寮,降水最少的是新疆 吐魯番盆地中的托克遜地區。依據氣候的干濕程度,我國可以劃分為 濕潤區、半濕潤區、半乾旱區和乾旱區。
27、受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的影響,我國大多數地區一年內的盛行風向隨季節有顯著的變化,形成典型的季風氣候。夏季風主要來自東部和南部遼闊的海洋,以 溫暖濕潤的偏南風 為主;而冬季風主要來自西北嚴寒的 西伯利亞和蒙古 一帶,是偏北風。
28、習慣上把 大興安嶺-陰山-賀蘭山巴顏喀拉山脈 為界,把我國劃分為季風區與非季風區。受季風氣候影響,季風區降水豐富;而非季風區全年則比較乾旱。梅雨季節的降雨類型為 鋒面雨 。梅雨和伏旱都出現在 長江中下游地區。
29、外流河:最終流入海洋的河流。內流河:沒有流入海洋的河流。注入太平洋的河流:長江、黃河、珠江等自西向東流;外流河以大氣降水補給為主;內流河分布在西部非季風區,以冰雪融水補給為主。
30、塔里木河是我國最大的內流河,河水主要來自於昆侖山、天山等高山冰雪融水。
31、黃河發源於青藏高原上的巴顏喀拉山脈,呈巨大的「幾」字形。黃河中游流經土質疏鬆的黃土高原,黃土高原是我國水土流失最嚴重的地區之一。黃河下游由於河道變寬,流速變緩,逐漸成為「地上河」。
32、長江發源於青藏高原上的唐古拉山脈,注入東海。是我國長度最長、水量最大、流域面積最廣的河流,有「水能寶庫」和「黃金水道」之稱。長江水能資源主要集中在上遊河段。洪澇災害是長江中下游最頻繁最嚴重的自然災害。有九曲回腸之稱的是 「荊江」,治理措施是:裁彎取直。長江最長的支流:漢江。
33、長江的洪澇災害:①長江中下游地區是長江流域洪澇災害最集中、最嚴重、最頻繁的地區。
②形成原因:上游森林陡坡墾殖、毀林開荒、水土流失嚴重;中下游歷史上圍湖造田,使調蓄洪水能力降低等。降水量大且集中,多暴雨。地勢低窪,支流多。 ③危害:造成土壤退化,土地肥力下降;造成水庫淤積,降低水庫發電、灌溉和防洪效益;河道淤塞而導致通航能力下降;造成中下游江河、湖泊的淤積,加劇洪澇災害。
④治理的主要措施:綠化荒山、退耕還林還草、綜合治理水土流失區,加強河道整治;退耕還湖,增加中下游調蓄洪水的能力,修建水庫。
二、七年級地理(下冊)
1、自然資源分可分為:可再生資源和非可再生資源。只有礦產資源是非可再生資源,其他資源都屬可再生資源。
2、我國自然資源狀況:總量豐富、人均不足。
3、地球上的主要水體是海洋水,地球上絕大部分淡水資源是兩極和高山的冰川水。目前人類利用的淡水資源主要是江河湖泊水和淺層地下水。中國是一個貧水的國家。
4、我國水資源季節(時間)分配不均勻,夏秋多,冬春少,降水年際變化大。應該採取措施:修建水庫。(水庫可在洪水期蓄水,減緩下游洪水;在枯水期放水,增加下游水量,可以有效調控徑流和水量的季節變化)例如:(三峽工程和小浪底工程)
5、我國水資源空間分布不均勻,東多西少,南多北少。(或東多西少;南多北少)。華北和西北地區是我國最缺水的兩個地區。解決水資源空間分配不均的措施為:跨流域調水。 例:南水北調工程:把長江水系豐富的水資源,通過引水工程調到我國缺水嚴重的華北、西北地區。目前開工的東線工程利用京杭運河作為輸水通道。 解決我國水資源嚴重緊缺問題,節水比調水更重要。
6、我國土地資源總量豐富,類型齊全;但中國各類土地所佔比例不盡合理,主要是耕地、林地少(人與耕地矛盾突出),難利用的土地多,後備土地資源不足,這大大限制了中國種植業的發展。
7、我國北方地多水少,南方地少水多,這種水土資源的匹配對農業生產是不匹配的。我國土地利用存在問題:水土流失、 土地荒漠化、草原退化、濫砍森林、亂佔耕地等。採取主要措施有:依靠法律、科學規劃用地、因地制宜用地、加大農田基本建設和環境治理投入、開展宣傳活動。我國把「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實保護耕地」作為一項基本國策。
8、我國農業分布概況:西部地區有天然草場分布,以畜牧業為主,那裡有我國四大牧區(新疆牧區、西藏牧區、青海牧區、內蒙古牧區)。種植業、林業、漁業主要分布在我國東部季風區。東部濕潤、半濕潤的平原地區以種植業為主;林業主要分布在東北、西南和東南。長江中下游地區是我國淡水漁業最發達的地區。
9、生態農業的典型:基塘農業模式:例如桑基魚塘,主要廣泛分布於珠江三角洲地區。
10、我國四大工業區:遼中南、京津唐、滬寧杭、珠江三角洲。遼中南----重工業基地;京津唐---北方最大的綜合性工業基地;滬寧杭---全國最大的綜合性工業基地;珠江三角洲-----輕工業為主的綜合性工業基地
11、「鋼鐵工業走廊」:我國九大鋼鐵工業中心在長江沿岸有5個:上海寶山、安徽馬鞍山、湖北武漢、重慶、四川攀枝花。(另4個鋼鐵工業中心是:鞍山、北京、包頭、太原)
12、北京的經緯位置: (40°N,116°E)相對位置:位於華北平原的北部邊緣,面向 渤 海 。位於我國四大地理區域的北方地區。位於我國五個溫度帶中的暖溫帶,四個干濕地區中的半濕潤區,氣候類型為溫帶季風氣候,氣候特點是 夏季高溫多雨,冬季寒冷乾燥(或冬夏長,春秋短)。③植被:溫帶落葉闊葉林。
13、北京是中國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也是國際交往中心、。 主要的世界文化遺產: 萬里長城、北京故宮(明清故宮)、天壇、頤和園、周口店北京猿人遺址。
14、 新城建設注重保持舊城基本格局和原有風貌,重要的古建築、園林和特色街區得到保護和修繕。 北京中關村是我國最早建立的高新技術開發試驗區。
15、台灣省北臨東海,東臨太平洋,南臨南海,西隔台灣海峽與福建省相望。北回歸線穿過台灣島中南部。氣候:熱帶、亞熱帶季風氣候,氣候特點:溫暖濕潤。
16、台灣省包括台灣島,以及附近的澎湖列島、釣魚島等許多小島。台灣島是我國面積最大的島嶼。
17、台灣省之最:最高峰:玉山;最長的河流:濁水溪;最大的湖泊:日月潭;最著名的樹種:樟樹;產量世界第一的農產品:樟腦。
18、台灣由於其物產資源十分豐富,被譽為「祖國東南海上的明珠」。台灣盛產稻米(海上米倉)、甘蔗(東方甜島)、熱帶亞熱帶水果(水果之鄉)、海鹽(東南鹽庫);台灣島森林廣闊,有「亞洲天然植物園」。
19、台灣主要經濟發展形式——出口導向型經濟,台灣省的重點發展出口加工工業,形成「進口—加工—出口」型的經濟。台灣發展經濟的最大優勢是多港口。主要港口有高雄、基隆。
20、號稱「台灣矽谷」的是台北附近的新竹科學園區。
21、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是我國面積最大的省區,主要民族為維吾爾族及漢族。
22、新疆為「三山夾兩盆」的地形,自北向南為阿爾泰山、(准噶爾盆地)、天山、(塔里木盆地)昆侖山。
23、新疆地處內陸,降水稀少,氣候最顯著的特點是:乾旱。綠洲水源主要來自於山區降水和冰雪融水。
24、在新疆冰雪融水較為豐富的山麓地帶,形成數千個綠洲,發展了具有特色的綠洲農業。新疆古老的引水工程---坎兒井,使用暗渠輸水,適應了當地乾旱的氣候。棉花、甜菜和多種瓜果成為新疆綠洲的特色農產品。由於晝夜溫差大,有利於糖分的積累,新疆的瓜果特別甜。
25、珠江三角洲位於廣東省的東南部,珠江下游,毗鄰港澳,海陸交通便利,被稱為我國的「南大門」。
26、珠江三角洲被北回歸線穿過;位於我國四大地理區域中的南方地區;
27、珠江三角洲地區包括2個經濟特區(深圳、珠海)、通過該地的重要鐵路線有京廣線、京九線、廣深線。
28、珠江三角洲是我國對外開放的前沿地帶,其對外開放的有利因素:區位因素---緊鄰港澳;人文因素---著名「僑鄉」;政素----對外開放政策的支持,優先發展;便利的交通;豐富的勞動力資源。
29、20世紀80年代以來,珠江三角洲積極發展外向型經濟。至20世紀末,這里已成為全球最大的電子和日用消費品生產出口基地之一。港澳地區與珠江三角洲地區的合作以「前店後廠」為基本模式。香港扮演「店」的角色。珠江三角洲地區扮演「廠」的角色。
30、分析珠江三角洲國民經濟發展速度的變化:80年代中期後,在人均國內生產總值(GDP)的變化上,珠江三角洲的增長速度比全國更快,增長幅度更大。這一現象的原因:80年代中期,整個珠江三角洲被辟為沿海經濟開放區。
31、香港和澳門地處中國大陸的東南端,香港位於珠江口東側,澳門位於珠江口_西側。香港和澳門都與_廣東省相鄰。香港和澳門是我國的兩個特別行政區。我國政府制定了「一國兩制」政策。在香港和澳門實行資本主義制度,在祖國內地實行社會主義制度。
32、香港和澳門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區之一,是 「人多地狹」的地區。香港為了克服人多地少,山地多,平地少,採取了「上天」—建設高層建築,「下海」—填海造陸。
33、港澳地區第三產業十分發達,香港是國際貿易中心、金融中心、信息服務中心、運輸中心和旅遊中心;澳門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產業是博彩和旅遊業。
34、香港和祖國內地的經濟合作,優勢互補、互惠互利。祖國內地低廉的地價、勞動力資源豐富,而香港則擁有豐富的金融、技術、和管理。
35、香港的貿易主要是轉口貿易。祖國內地是香港最大的轉口貿易夥伴。
36、世界上最大的黃土堆積區是黃土高原。黃土高原東起太行山,西到烏鞘嶺,南連秦嶺,北抵長城,黃土高原黃土堆積的原因,「風成說」得到了廣泛支持。原因:西北風從中亞、蒙古吹來(1)厚度均勻(2)從西北向東南顆粒越來越細(3)礦物成分不同(4)有古土壤。
37、黃土高原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為嚴重的地區之一。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是
①地表破碎,溝谷縱橫;平地少,斜坡多(地形條件) ②缺少植被保護(植被特點)③土質疏鬆(土壤特性)④降水集中在7、8月,多暴雨(氣候)⑤人類開墾、采礦、修路等使地表疏鬆(人類活動)。
38、旱澇災害是黃土高原地區最主要的自然災害。
39、黃土高原人地關系惡性循環圖 :人口增長 →A 人均耕地減少,燃料需求增加→B 破壞植被開墾荒地,砍伐森林→C 生態環境自然災害頻繁→D 農作物產量下降→E 擴大荒地開墾面積
40、黃土高原的生態建設:①採用植樹種草等生物措施與(在緩坡)修梯田、修擋土壩等工程相結合,治理水土流失;②合理安排生產活動,如陡坡地退耕還林、還草,過度放牧的地方減少放牧的牲畜數量。③控制人口增長,減輕環境壓力。
41、 根據地理位置、自然和人文地理特點的不同,可以將我國劃分為四大地理區域,即南方地區、北方地區、青藏地區、西北地區。①青藏地區與其他地區的分界線為:昆侖山—祁連山—橫斷山脈;主導因素:地形。② 北方和南方地區的分界線為:秦嶺---淮河,主導因素:氣候。 ③ 西北地區和北方地區的分界線:與季風區與非季風區分界線大致相同,主導因素:季風。
42、秦嶺——淮河線是哪些重要的地理分界線①我國1月0℃等溫線②我國800mm等降水量線③溫度帶中暖溫帶和亞熱帶的分界線④氣候類型中亞熱帶季風氣候與溫帶季風氣候的分界線⑤干濕區中濕潤地區與半濕潤地區的分界線 ⑥植被類型中溫帶落葉闊葉林與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分界線⑦我國地理分區中南方地區與北方地區分界線 ⑧糧食作物中小麥與水稻的分界線⑨耕地類型中旱地與水田的分界線⑩河流流域中黃河流域與長江流域的分界線
43、西北地區自然地理特徵:乾旱;原因:深居內陸,高大山脈阻隔暖濕氣流;青藏地區自然地理特徵:高寒;原因:海拔高。
44、西北地區的自然景觀(植被)由東到西依次是:草原—荒漠草原—荒漠 原因:降水量自東向西遞減 。
45、分析拉薩與成都兩個在同一緯度上的城市氣溫有比較大的原因主要是拉薩海拔高,成都海拔低。
46、西北與青藏地區是我國的主要牧區。
西北地區:內蒙古牧區:溫帶草原牧場; 三河馬、三河牛;灌溉農業(河套地區、寧夏平原、河西走廊);新疆牧區:山地牧場; 細毛羊;綠洲農業(天山山麓)
青藏地區:青海牧區、西藏牧區:高寒牧場 ;氂牛、藏綿羊、藏山羊;河谷農業(雅魯藏布江谷地、湟水谷地:主要糧食作物青稞、小麥)
47、長江沿江地帶東起上海,西至四川省攀枝花,呈「帶狀」狀區域。
48、自然環境特徵:地形以平原和丘陵為主;氣候類型:亞熱帶季風氣候;夏季炎熱、冬季溫和、降水豐沛。上游發展水電業,中下游發展淡水養殖和航運業,全流域發展旅遊業。上游能源豐富,下游技術、教育、科技先進,能源不足。
49、沿江地帶工業:①以攀枝花、六盤水為中心的鋼鐵、煤炭工業基地;②以宜昌、重慶為中心的電力、冶金等工業基地;③以_武漢為中心的工業帶是我國鋼鐵、輕紡工業基地④由滬寧杭等城市形成的工業帶是我國最大的綜合性工業基地。
50、長江沿江地帶的城市大都憑借便利的河運發育起來。其中上游的重慶、中游的武漢、下游的南京和長江三角洲的上海是沿江地帶的四個特大城市,以它們為中心形成了四個城市群。其中城鎮最密集的是三角洲地區的城市群。
51、上海的作用:最大的商業中心、重要的金融中心、重要的科技教育中心、全國最大的綜合性工業基地、全國最大的港口。優勢;技術、資金、人才、管理經驗。
52、上海地處我國沿海和沿江最重要的兩個經濟地帶所構成的「T」字型總體框架的交叉結合部,具有強大的聚集和輻射作用
三、八年級地理(上)
1、海陸面積比:海洋71%,陸地29%。即七分海洋,三分陸地。
世界之最: 面積最大的大洲—亞洲 面積最小的大洲—大洋洲 面積最大的大洋—太平洋 面積最小的大洋—北冰洋 緯度位置最高的大洲—南極洲 緯度位置最高的大洋—北冰洋 跨經度最多的大洲—南極洲
2、大洲的分界線:亞洲與歐洲—烏拉爾山脈、烏拉爾河、大高加索山脈、土耳其海峽;亞洲與非洲—蘇伊士運河;南北美洲—巴拿馬運河;亞洲與北美洲---白令海峽
3、大陸漂移說是由德國科學家魏格納提出的。板塊學說認為全球由6大板塊構成,板塊內部比較穩定,板塊與板塊的交界地帶,地殼比較活躍。地中海面積縮小是由於亞歐板塊與非洲板塊相對運動;紅海面積的擴大是由於印度洋板塊與非洲板塊運動方向相反;日本多發地震是由於位於太平洋板塊和亞歐板塊交界處,地殼運動活躍; 喜馬拉雅山的形成是由於亞歐板塊和印度洋板塊碰撞擠壓;東非大裂谷的形成是由於印度洋板塊和非洲板塊之間運動方向相反,發生張裂。
4、天氣的特點是(1)短時間、經常變化(2)同一時刻,不同地方天氣可能差別很大。
衛星雲圖:綠色表示陸地,藍色表示海洋,白色表示雲區。
5、認識常見的天氣預報的符號P46。
6、一天中,最高氣溫出現在午後2時左右左右,最低氣溫出現在日出前後。一年中,北半球陸地最高氣溫出現在7月,海洋出現8月,最低氣溫陸地是1月,海洋是2月,南半球則相反。氣溫的垂直遞減率:海拔每升高100米,氣溫約下降0.6C。世界氣溫的分布規律是自赤道向兩極遞減。
7、降水的形式有雨、雪、冰雹等。世界降水總的分布規律是自赤道地區降水多,兩極地區降水少。在南、北回歸線附近,大陸東岸降水比西岸多;在溫帶地區,大陸內部比沿海地區降水少。世界「雨極」:乞拉朋齊;世界「干極」:阿塔卡馬沙漠。在山地,迎風坡降水多,背風坡降水少。
8、影響氣候的主要因素:緯度位置、海陸位置、地形因素和洋流因素。
9、氣候的兩個基本特徵是多年天氣平均狀況和變化不大。熱帶雨林的氣候特點:終年高溫多雨。亞熱帶季風氣候的特點是:夏季炎熱多雨,冬季溫和少雨;地中海氣候特點:夏季炎熱乾燥,冬季溫和多雨;溫帶海洋性氣候特點:終年溫和濕潤,降水季節分配均勻;溫帶季風氣候特點:夏季炎熱多雨,冬季寒冷乾燥。
10、 1999年10月12日,世界人口總數已達60億。人口增長的速度,是由人口出生率和人口死亡率決定的。一般經濟水平高的國家,人口的自然增長率低,經濟發展水平低的國家,人口的自然增長率高。
自然增長率=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
11、世界人口分布稠密地區分布在亞洲的東部和南部、歐洲以及北美洲東部等中低緯度近海的平原地區。人口疏密程度是用人口密度來表示的。人口密度=人口數/面積。
12、人口的增長應與社會、經濟的發展相適應,與資源、環境相協調。
13、人種主要有白種人種、黃種人種、黑種人種三大人種。
14、世界上使用人數最多的語言是漢語,世界上使用范圍最廣的語言是英語。世界三大宗教是基督教、伊斯蘭教、佛教。信仰人數最多的是基督教。典型建築:基督教-教堂;伊斯蘭教-清真寺;佛教-寺廟。
15、聚落的兩個基本類型是鄉村和城市。一般來說,先有鄉村聚落,後有城市聚落。說出一些成為世界文化遺產的聚落:法國—巴黎「塞納河岸」,義大利---威尼斯水城;我國:山西—平遙古城,安徽—皖南古村落,澳門--歷史城區。
16、世界上共有220多個國家和地區。面積排前六位的國家是俄羅斯、加拿大、中國、美國、巴西、澳大利亞。人口最多的國家是中國。
根據社會制度國家可分為社會主義國家和資本主義國家兩種,如中國是社會主義國家,美國是資本主義國家;根據經濟發展水平的差異,國家可分為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目前發達國家主要分布在歐洲、大洋洲、北美洲;發展中國家主要分布在亞洲、非洲、拉丁美洲,中國是發展中國家。
17、在國際上,習慣把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之間的政治、經濟商談稱為「南北對話」;把發展中國家之間的互助合作稱為「南南合作」。
18、世界貿易組織,英文縮寫「WTO」,總部設在瑞士的日內瓦。國際奧委會英文縮寫:「IOC」,歐盟英文縮寫「EU」。世界上最大的國際組織是聯合國,縮寫「UN」,總部設在美國紐約。5個常任理事國為中國、法國、俄羅斯、英國和美國。宗旨:「促進國家發展,維護世界和平」
Ⅵ 地理七年級上冊知識要點整理和圖案
舒瓊整理
第一章 地球與地圖
一、地球的形狀、大小
1.提出證據說明地球是個球體:
(1)站在海邊,遙望遠處駛來的船隻,總是先看到桅桿,再看見船身,而且送離岸的船總是船身先消失,桅桿後消失。
(2)站得高,看得遠(登高望遠)。
(3)發生月偏食時,地球擋住一部分月光,使地球的影子投射在月面上,就像給地球照鏡子,使我們看見了地球的球體形狀。
(4)麥哲倫環球航行; (5)衛星照片
2.用平均半徑、赤道周長和表面積描述地球的大小。 地球是一個兩極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規則球體:平均半徑6371千米;赤道周長約4萬千米;地球表面積5.1億平方千米。
3.運用地球儀,說出經線與緯線,經度與緯度的劃分。 緯線(緯度) 經線(經度)
形狀 圓(除極點外)
半圓(兩條相對應經線組成一個圓)
長度
1.赤道最長,極點最短為0,度數越大,緯線越短;2.同緯度的緯線等長
等長 (約為2萬千米)
指示方向 東西方向
南北方向
起始線
赤道(0°緯線)(距南、北兩極相等的緯線圈) 本初子午線(0°經線)(通過英國倫敦格林尼治天文台原址)
度數范圍 0°~90°(南北緯)
0°~180°(東西經) 度數分布規律
北緯(N):向北越來越大
南緯(S):向南越來越大
判定:緯度向北變大的是北緯N,向南變大的是南緯S 東經(E):向東越來越大
西經(W):向西越來越大
判定:經度往東變大的是東經E,向
西變大的是西經W
特殊線(點) 赤道(0°)、南北回歸線(23.5°)、南北
極圈(66.5°)、30°、60°、兩極(90°) 本初子午線0°、西經20°經線、東
經160°經線、180°經線
劃分界線 赤道以北為北半球N、赤道以南為南半球S 0°——30°N(S)為低緯度 30°——60°N(S)為中緯度
60°——90°N(S)為高緯度 回歸線和極圈是五帶的分界線
20°W以東到160°E為東半球, 20°W以西到160°E為西半球(大大為
西,小小為東——經度大於160的都在西半球,小於20的都在東半球,其餘東經E在東半球,西經W在西半球)
4.經緯網:准確描述一個地點的地理位置,例如北京:40°N,116°E
網路文庫http://wenku..com/link?url=GSl5_S6F---NSzzGxdqD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