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上冊地理解說
Ⅰ 初一地理經緯線部分 講解下 要考試了
2、緯線復與緯度 在地球制儀上,順著東西方向,環繞地球儀一周的圓圈,叫做緯線。所有的緯線都是圓,可稱為緯線圈;緯線圈的長度有長有短,赤道最長,往兩極逐漸縮短,最後成一點。緯線都 指示東西方向。
赤道 是最長和緯線,長約4萬千米。它與兩極之間的距離相等,把地球分為南、北兩個半球。赤道是地球儀上的零度緯線。赤道以北的緯度,叫北緯,習慣上用"N"作代號;赤道以南的緯度,叫南緯,習慣上用"S"表示。
3、經線和經度 在地球儀上,連接南北兩極並同緯線垂直相交的線叫做經線,也叫子午線。所有的經線都是半圓狀;長度都相等,都指示南北方向。
本初子午線 地球儀上的零度經線叫做本初子午線,從本初子午線向東、向西,各分作1800,以東的1800屬於東經,習慣上用「E」為代號,以西的1800屬於西經,習慣上用「W」為代號。
國際上習慣用200W和1600E的經線圈,作為劃分東、西半球的界線。
Ⅱ 地理知識(七年級)
全稱阿拉伯埃及共和國
地理
埃及地跨亞、非兩洲,大部分位於非洲東北部。蘇伊士運河東的西奈半島位於亞洲西南角。西連利比亞,南接蘇丹,東臨紅海並與巴勒斯坦接壤,北瀕地中海,東南與約旦、沙烏地阿拉伯相望海岸線長2700多千米。全境96%為沙漠。最高峰為凱瑟琳山,海拔2642米。尼羅河縱貫南北,注入地中海,境內長1530千米,兩岸形成寬約3~16千米的狹長河谷;入海處形成2.4萬平方千米的三角洲,99%的人口聚居在僅為國土面積4%的河谷和三角洲地帶。蘇伊士運河是連接歐、亞、非三洲的交通要道。主要湖泊有大苦湖、提姆薩赫湖以及阿斯旺高壩形成的非洲最大人工湖——納賽爾水庫(5000平方千米)。全境乾燥少雨,尼羅河三角洲和北部沿海地區屬亞熱帶地中海式氣候,1月平均氣溫12℃,7月26℃;年均降水量50~200毫米。其餘大部地區屬熱帶沙漠氣候,炎熱乾燥,氣溫可達40℃。年平均降水量不足50毫米。每年4~5月間常有「五旬風」,夾帶沙石,損壞農作物。全境大部屬海拔100-700米的低高原。紅海沿岸和西奈半島有丘陵山地,最高峰凱瑟琳山海拔2,642米。氣候乾熱,除地中海沿岸年雨量可達100多毫米外,大部地區終年很少降雨。沙漠與半沙漠廣布。西部利比亞沙漠,佔全國面積三分之二,大部為流沙,間有哈里傑、錫瓦等綠洲;東部阿拉伯沙漠,多礫漠和裸露岩丘。尼羅河縱貫南北,兩岸谷地和三角洲面積達4萬多平方公里,構成肥沃綠洲帶。礦藏有石油、天然氣、磷灰石、鐵、錳等。埃及地跨亞非兩洲,大部分領土在非洲,只有西奈半島這一小部分領土在亞洲。在行政上,劃分為8個經濟區,每區包括一個或幾個省,全國共有26個省。埃及地處歐亞非之洲的交通要沖,北部經地中海與歐洲相通,東部經阿里什直通巴勒斯坦。蘇伊士運河溝通了大西洋、地中海與印度洋,戰略位置和經濟意義都十分重要。
埃及的疆土略呈不規則的四方形。東西寬1240千米,南北長1024千米,地形平緩,無甚大山,沙漠面積佔全國總面積的96%。
尼羅河是埃及的生命線,是「埃及的母親」。它是非洲第一長河,也是世界上最長的河流之一,全長6670餘千米。它由發源於烏干達的白尼羅河、發源於衣索比亞高原的青尼羅河,在蘇丹首都喀土穆匯合之後流入埃及。從南到北縱貫埃及東部,在埃及境內一段長達1530千米,確是具有舟楫、灌溉之利的重要的水利資源。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的埃及,就是在尼羅河的哺育下,發展了其光輝燦爛的古文化。
根據自然條件的差異,一般把埃及分為4個地區——尼羅河流域及尼羅河三角洲地區、西部沙漠地區、東部沙漠地區、西奈半島地區。開羅以南是寬約3~16千米的尼羅河綠色長廊,一般稱為上埃及。開羅以北稱為下埃及。亞歷山大和塞得港之間是尼羅河三角洲的沖積平原,面積約2萬~4萬平方千米。過去,尼羅河每年定期泛濫,給三角洲帶來肥沃的沖積物。這里是埃及古文化的發祥地,是全國最重要的經濟活動地區,埃及絕大部分人口集中於此,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密集的地區之一。
尼羅河以西的西部沙漠又叫利比亞沙漠。它是世界最大的沙漠——撒哈拉沙漠的一部分,約占埃及面積的2/3。它的南部海拔350~500米,大吉勒夫高原海拔1000米左右,中部和北部多窪地,以蓋塔拉窪地面積最大。有地下水的窪地形成綠洲。
尼羅河以東的東部沙漠,亦稱阿拉伯沙漠。它直逼紅海之濱,地勢由東向西傾斜,紅海沿岸多山,海拔1500米左右。
蘇伊士運河以東的西奈半島,位於亞洲的西南部,面積約6.4萬平方千米,占埃及面積的6.38%。地中海沿岸多沙丘,北部低地是蒂赫沙漠,多間歇性河流和乾涸的河床。東部為高原,聖卡特琳山海拔2637米,是埃及的最高山峰,相傳是摩西受「十誡」的地方。
名勝古跡
開羅
1、埃及博物館
埃及博物館坐落在開羅市中心的解放廣場,1902年建成開館,是世界上最著名、規模最大的古埃及文物博物館。該館收藏了5000年前古埃及法老時代至公元六世紀的歷史文物25萬件,其中大多數展品年代超過3000年。博物館分為二層,展品按年代順序分別陳列在幾十間展室中。該館中的許多文物,如巨大的法老王石象、純金製作的宮廷御用珍品,大量的木乃伊、及重242磅的圖坦卡蒙純金面具和棺槨,其做工之精細令人贊嘆。
2、金字塔
埃及共發現金字塔96座,最大的是開羅郊區吉薩的三座金字塔。金字塔是古埃及國王為自己修建的陵墓。大金字塔是第四王朝第二個國王胡夫的陵墓,建於公元前2690年左右,原高146.5米,因年久風化,頂端剝落10米,現高136.5米;底座每邊長230多米,三角面斜度51度,塔底面積5.29萬平方米;塔身由230萬塊石頭砌成,每塊石頭平均重2.5噸。據說,10萬人用了20年的時間才得以建成。該金字塔內部的通道對外開放,該通道設計精巧,計算精密,令人贊嘆。
第二座金字塔是胡夫的兒子哈佛拉國王的陵墓,建於公元前2650年,比前者低3米,但建築形式更加完美壯觀,塔前建有廟宇等附屬建築和著名的的獅身人面像。
獅身人面像的面部參照哈佛拉,身體為獅子,高22米,長57米,雕象的一個耳朵就有2米高。整個雕象除獅爪外,全部由一塊天然岩石雕成。由於石質疏鬆,且經歷了4000多年的歲月,整個雕象風化嚴重。另外面部嚴重破損,有人說是馬姆魯克把它當作靶子練習射擊所致,也有人說是18世紀拿破崙入侵埃及時炮擊留下的痕跡。
第三座金字塔屬胡夫的孫子門卡烏拉國王,建於公元前2600年左右。當時正是第四王朝衰落時期,金字塔的建築也開始衰落。門卡烏拉金字塔的高度突然降低到66米,內部結構紛亂。
胡夫金字塔南側有著名的太陽船博物館,胡夫的兒子當年用太陽船把胡夫的木乃伊運到金字塔安葬,然後將船拆開埋於地下。該館是在出土太陽船的原址上修建的。船體為純木結構,用繩索捆綁而成。
3、尼羅河
尼羅河發源於衣索比亞高原,流經蒲隆地、盧安達、坦尚尼亞、烏干達、肯亞、扎伊爾、蘇丹和埃及九國,全長6700公里,是非洲第一大河,也是世界上第二條最長的河流,可航行水道長約3000公里。尼羅河有兩條上源河流,西源出自蒲隆地群山,經非洲最大的湖--維多利亞湖向北流,被稱為白尼羅河;東源出自衣索比亞高原的塔納湖,稱為青尼羅河。青、白尼羅河在蘇丹的喀土穆匯合,然後流入埃及。
尼羅河谷和三角洲是埃及文化的搖籃,也是世界文化的發祥地之一。尼羅河在埃及境內長度為1530公里,兩岸形成3-16公里寬的河谷,到開羅後分成兩條支流,注入地中海。這兩條支流沖積形成尼羅河三角洲,面積2.4萬平方公里,是埃及人口最稠密、最富饒的地區,人口佔全國總數的96%,可耕地佔全國耕地面積的三分之二。埃及水源幾乎全部來自尼羅河。根據尼羅河流域九國簽訂的協議,埃及享有河水的份額為每年555億立方米。
開羅的尼羅河上有許多遊船,其中仿法老時期船隻修造的又名法老船,夜晚泛舟河上,可游覽兩岸旖旎風光,又可觀賞船上著名的東方舞表演。
4、薩卡拉金字塔
薩卡拉金字塔位於開羅南郊30公里,尼羅河西河谷綠洲邊緣外的沙漠上,由多個金字塔組成。其中最著名的是階梯金字塔,為古埃及第三王朝國王左塞爾的陵墓,約建於公元前2700年。該金字塔是埃及現有金字塔中年代最早的,也是世界上最早用石塊修建的陵墓。該金字塔呈6層階梯塔狀,高約60米。在該金字塔附近還分布著許多貴族和大臣陵墓,其中大量的精美浮雕壁畫,栩栩如生的描繪了古代埃及人工作和生活的情景。另外,附近的神牛墓也非常有名。
5、古城堡
建於1176年,為阿尤布王朝國王薩拉丁為抵禦十字軍保護開羅而建。城內建有穆罕默德·阿里清真寺。
古城堡內有埃及軍事博物館,展示埃及各歷史時期軍隊的武器、裝備、服裝、著名戰例、工事和城堡的實物、仿製品、模型、圖畫等。
穆罕默德·阿里清真寺建於1830年,伊歷1246年。整個建築具有阿拔斯王朝時期的建築風格。穆罕默德·阿里(1769-1849),阿爾巴尼亞人,1805年成為埃及統治者。
巍峨的阿里清真寺建在開羅以北的山頂上,禮拜殿呈正方形,上有高聳的圓頂為殿中心,四面環有四個半圓殿與正殿相應,還有四根高柱居其中。清真寺西側正中有一盥洗室,是供穆斯林禮拜時做小凈用的。盥洗室四面有四根鐵鏈環繞。清真寺正中盥洗室內,外牆壁是用雪花石瓷磚鑲嵌的,所以又被稱為雪花石清真寺。
6、汗.哈利里市場
位於開羅市中心地帶(老城區),由分布在幾十條小街巷裡的幾千家個體小店組成,許多店鋪可追溯到公元14世紀。市場道路狹窄,街道兩旁擠滿了小店鋪,主要出售金銀首飾、銅盤、石雕、皮貨及其他埃及傳統手工藝品,素以店面古樸、貨物齊全深受外國遊客喜愛。
這塊地方原是法特梅三朝後裔的墓地,公元14世紀,當時埃及的統治者汗·哈利里以法特梅是叛教者無權建墓地為由下令拆毀墓地,並出資在此建起一個市場,即汗·哈利里市場。現在,它已成為開羅古老文化和東方伊斯蘭色彩的一個象徵,吸引世界各地的遊客。
市場旁邊有著名的艾茲哈爾清真寺和海珊清真寺。
7、法老村
位於開羅市內尼羅河的一個小島上,佔地約200畝,是埃及首任駐華大使哈桑·拉賈布博士在發現失傳一千年的紙草造紙工藝後於1984年集資修建的。村內種植了大量的紙莎草,有以傳統方法製造紙草紙和繪制草紙畫的作坊。法老村內建有模擬法老時代的神廟、庄園、農戶等建築,有專人著古裝演示當時生產、家居及舉行宗教儀式的場景,展現幾千年前古埃及人的經濟和社會生活畫面。村中有著名的法老圖坦阿蒙墓的模型和金字塔建築方法的模型展示,還有照相館、餐廳和商店。
亞歷山大
位於尼羅河三角洲西部,臨地中海,面積100平方公里,人口305萬,是埃及和非洲第二大城市,也是埃及和東地中海最大港口。該城建於公元前332年,因希臘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大帝佔領埃及而得名,是古代和中世紀名城,曾是地中海沿海政治、經濟、文化和東西方貿易中心,有諸多名勝古跡。 亞歷山大風景優美,氣候宜人,是埃及的「夏都」和避暑勝地,被譽為「地中海新娘」。現有棉紡織、汽車修配、石油提煉和造船等全國三分之一的工業,是埃及棉花貿易大市場,全國80~90%的進出口物資經其西港吞吐。其主要景點有:
1、夏宮
即蒙塔扎宮,坐落在市東部,佔地155.4公頃,密林環繞,是一個獨具特色的花園。1952年前一直是皇室家族的消夏避暑地,現海濱向遊人和垂釣者開放。園內有法魯克國王行宮(現為埃及國賓館)。赫迪夫·阿拔斯二世在世紀之交所建的這座土耳其-佛羅倫薩式的建築物,是王室避暑地。王宮不對公眾開放,看其外觀一定要注意頻頻出現的主題字母F。
據說一個報喜人告訴福阿德王,字母F將給他的家庭帶來好運,從此他和他的兒子法魯克給他們的子孫命名都以F開頭。1951年法魯克與娜瑞曼結婚,卻沒有更改她的名字,1952年1月他們的兒子誕生,他為他取名阿赫邁德·福阿德,字母F被放在第二位,6個月後法魯克被廢黜。
2、卡特巴城堡
前身為世界七大奇跡之一的亞歷山大燈塔。燈塔建於公元前280年,塔高約135米,經數次地震,於1435年完全毀壞。1480年用其石塊在原址修築城堡,以國王卡特巴的名字命名。1966年改為埃及航海博物館,展出模型、壁畫、油畫等,介紹自一萬年前從草船開始的埃及造船和航海史。與開羅古城堡並稱為埃及兩大中世紀古城堡。
3、「自由」號遊艇
是目前世界上仍能使用的最古老皇家遊艇,由英國造船公司1865年修建,艇長411英尺,寬42英尺,排水量3417噸,以燃煤蒸汽機為動力,航速16海里。該艇原為埃及王室私用,1868年曾到歐洲接載歐洲國家元首來參加蘇伊士運河國際通航典禮,是第一艘從北面進入蘇伊士運河的船隻。1952年更名「自由號」,現為埃及海軍擁有,埃海軍以此展示其艦船維修保養水平。
4、珍寶館
原為古代法特梅公主住宅,1986年改為穆罕默德·阿里王朝珍寶館,展出王冠和珠寶首飾等。
5、孔姆地卡
在亞歷山大城市中心的考古遺址中,發現了一座羅馬歌劇院(用於音樂表演的劇院)和一套大型的3世紀羅馬浴室。托勒密時代的街道和商店逐步發掘出土,石柱和拱門露出地面。遺址使人認識到古代城市所覆蓋的范圍--若全部發掘,現代城市只好拆除了。
地址:入口在干胡里亞大廣場南端,火車站對面,薩阿德宰格魯勒廣場東南1公里。
蘇伊士運河
位於埃及東北部,扼歐、亞、非三洲交通要沖,溝通紅海和地中海、大西洋和印度洋,具有重要戰略意義和經濟意義。 1859-1869年由法國人投資開挖,埃及有10萬民工因此喪生。後英國收買了運河公司40%的股票,英法共同掌握運河經營權,掠走巨額收益。1956年,埃納賽爾總統宣布運河國有化,隨即爆發了英、法、以三國侵埃戰爭。1967-1975年因阿以戰爭,運河封閉停航達8年之久。 1976-1985年,埃政府耗資約20億美元進行大規模運河擴建工程,使運河的通航能力顯著增加。擴建後運河長度為195公里,最大寬度為365米,水深11米以下為160~190米,最大吃水深度16米,能通過15萬噸的滿載油輪。近年,通過蘇伊士運河的船隻日平均約60艘,運河年收入近20億美元。
巴列夫防線
1956年中東戰爭中以色列佔領埃及西奈半島後,於1969年在蘇伊士運河東岸沿河建成一條以參謀長巴列夫命名的防線。防線北起弗阿德港,南至蘇伊士灣,全長175公里,縱深30-35公里,總面積5000平方公里,耗資2.38億美元。該防線由三條平行防線組成:第一線為蘇伊士運河及河東岸,河堤下埋設了油管,戰爭期間點燃,可將運河變成一片火海。沿河築有20米厚的沙堤,堤後築有30多個前沿支撐點,支撐點前為鐵絲網和地雷區。第二、三線分距運河十幾、二十公里,築有11個核心堡。核心堡一般為半地下的多層建築,以鋼筋水泥作骨架,頂部由鐵軌和裝在鐵網內的石塊砌成,厚4-5米,可經受重磅炮彈和炸彈的直接攻擊。核心堡由若干個碉堡組成,其中一個為旅指揮所,有的為重炮陣地,有的為彈葯和後勤物資倉庫,堡內有住房、指揮室、瞭望哨和射擊陣地,儲有可供一個月以上的糧食和彈葯,碉堡間有塹壕相連,戰斗中可互相支援。 目前在原巴列夫防線的一些地段,仍保留著當時的一些工事供人們參觀游覽。特別是在距伊斯梅利亞10公里處的夏傑拉高地,那裡曾是巴列夫防線中段前線指揮所,現已改為戰爭博物館,供人們參觀。
盧克索
位於尼羅河上游,距開羅670公里。古埃及時代稱為TABE,是古埃及帝國首都底比斯的一部分。公元前1570年左右,底比斯人趕走了西克索人(HIKUSOS),以此為中心重新統一了埃及,建立了一個更加強大的帝國,領土南接蘇丹,北達敘利亞。這個帝國維持了1500多年,在此建造了眾多宏偉壯觀的神殿及王家陵墓,因此成為古埃及遺跡的寶庫,是探訪埃及古文明不可不到的地方。主要參觀景點有:
1、盧克索神廟
盧克索神廟是底比斯主神阿蒙的妻子穆特的神廟,規模僅次於卡爾納克神廟。
它具有令人驚嘆的雄偉氣勢,每一根柱子都代表了法老的威嚴,置身於其中會使人暫時忘卻時間的流逝,神思萬千。這里的大部分工程是由第十八朝法老阿蒙諾菲斯三世完成的,後來的拉美西斯二世又增建了大門和庭院,並在門口豎立了六尊他的塑像,現存三尊。廟內原來有兩座尖方碑,其中一座被穆罕默德·阿里送給了法國,現在巴黎協和廣場。
2、卡爾納克神廟
卡爾納克神廟位於盧克索以北5公里處,是古埃及帝國遺留的最壯觀的神廟,因其浩大的規模而聞名世界,僅保存完好的部分佔地就達30多公頃。整個建築群中,包括大小神殿20餘座。院內有高44米,寬131米的塔門。大柱廳寬102米,深53米,其中共有134根巨型石柱,氣勢宏偉,令人震撼。其中最大的12根高23米,周長15米,其上足可容納50個人站立。晚上有聲光表演,用五彩的燈光變幻映照著遺址,配有解說詞和音樂,向遊客敘述古埃及人民的生活情景。
阿蒙神廟位於盧克索鎮北4公里處,是卡爾納克神廟的主體部分,這里供奉的是底比斯主神——太陽神阿蒙,始建於三千多年前的十七王朝,在此後的一千三百多年不斷增修擴建,共有十座巍峨的門樓、三座雄偉的大殿。
阿蒙神廟的石柱大廳(如圖)最為著名,內有134根要6個人才能抱的巨柱,每根21米,頂上據說能站百來個人。這些石柱歷經三千多年無一傾倒,令不贊嘆。廟內的柱壁和牆垣上都刻有精美的浮雕和鮮艷的彩繪,它們記載著古埃及的神話傳說和當時人們的日常生活。此外,廟內還有聞名遐邇的方尖碑和法老及後妃們的塑像。
3.孟農巨像
孟農巨像是矗立在尼羅河西岸和國王谷之間原野上的兩座岩石巨像。原來是「阿敏何特普(AMENHOTEP)三世」法老神殿前的雕象,但神殿本身已無蹤影。巨象高20米,風化嚴重,面部已不可辨識。坐像是由新王國時代鼎盛期的阿蒙荷太普三世建造的。坐像身後,原來是他的葬祭殿,但後來的法老拆了這座建築,並把他做為自己的建築物的石料。到了托勒密王朝時代,建築物已經完全被破壞了。人們認為石像是希臘神話中的門農的雕像,就給石像取名為門農像。羅馬統治時期的地震使雕像出現了裂縫。每當起風的時候,門農像就像在唱歌一樣,十分神奇。後來經過修補之後的門農像,就再也沒有唱過歌。
4.帝王谷
在與盧克索城相對的尼羅河西岸的一條山谷中,集中了許多國王和王室成員的陵墓,這就是著名的帝王谷。這里埋葬著第17王朝到第20王朝期間的64位法老,其中只有17座開放。最大的一座是第19王朝沙提一世之墓,從入口到最後的墓室,水平距離210米,垂直下降的距離是45米,巨大的岩石洞被挖成地下宮殿,牆壁和天花板布滿壁畫,裝飾華麗,令人難以想像。墓穴入口往往開在半山腰,有細小通道通向墓穴深處,通道兩壁的圖案和象形文字至今仍十分清晰。
這里所有的墓都建於新王國時代。從地面沿台階向下走,經過前室,就到了安放石棺的墓室。第十八王朝的墓的特點是前室和墓室成直角,而到了十九王朝之後,大多成了直線式的了。國王谷一共發現了60多處墓地,現在對外開放的墓地僅是其中10處而已。
拉美西斯三世葬祭殿:
進入凱旋門,正面就是高22米、上部寬63米的第1塔門。之後,依次是第1院落,第2院落、列柱室和聖地。
這里保存有表現拉美西斯三世應用事跡的浮雕:討伐敵人、捕殺野牛等。第2院落內有由24根石柱組成的列柱室,頂部保存有色彩鮮艷的浮雕。
拉美西烏姆由入口一直向前,就到了第2院落。其左側是第2塔門和第1院落;右側則是列柱室。列柱室入口處並排矗立著4根拉美西斯二世的奧塞里斯柱,前方是拉美西斯二世座像的頭部。 國王谷對外開放的主要墓室:
1、圖特摩斯三世(第十八王朝):墓內的線條構圖十分漂亮。
2、阿蒙荷太普二世(第十八王朝):墓室內的2根柱子上繪有奧塞里斯神、阿努比斯神、哈物爾神、荷魯斯神及阿蒙荷太普二世。
3、圖坦卡門(第十八王朝):法老的木乃伊仍安置於墓室之中。墓室正面的牆上,繪有以奧塞里斯神形象出現的圖坦卡門王,以及其繼位者阿伊王。
4、荷萊拇赫布王((第十八王朝):內有精美壁畫;
5、西蒂二世(第十九王朝):有木乃伊;
6、美耐普塔(第十九王朝):紅色花崗岩製成的石棺;
7、塔烏塞爾托女王(第十九王朝):西蒂二世之妻;
8、拉美西斯一世(第十九王朝):精美壁畫;
9、拉美西斯三世(第二十王朝):豎琴演奏者的石像;
10、拉美西斯四世(第二十王朝):巨大的石棺;
11、拉美西斯六世(第二十王朝):保存良好的壁畫;
12、拉美西斯九世(第二十王朝):小於拉美西斯六世之墓。
5.王後谷
位於岩石山西方,有集中的王妃墓,墓的規模雖不及國王墓,但內部壁畫與國王墓完全不同,表現得自由奔放,反映了當時埃及人的生活習俗。
哈采普蘇特是第十八王朝法老圖特摩斯一世的女兒,她是除克莉奧佩特拉以外另一位成為法老的女性。
哈采普蘇特陵廟位於底比斯衛城的最北端。哈采普蘇特將自己的陵廟建在峭壁上,以一種優雅的效果顯示其統治的長治久安。陵廟分為三層,刻有許多富含深義的浮雕。
哈采普蘇特是埃及的第一位女王。在其夫圖特摩斯二世死後,她作為太後為年紀、幼的圖特摩斯三世處理朝政,之後自立為女王。她注重貿易,通過和現在的索馬里地區的貿易往來,來獲取香料。這些場面也反映在葬祭殿的壁畫上。作為女法老,哈采普蘇特有強硬的政治手腕,與其養子、後來的圖特摩斯三世一直暗中爭權。在她去世後,圖特摩斯三世採取了報復行動,將陵廟中有她形象的地方都毀掉了。目前陵廟上層在修復之中。
阿斯旺
阿斯旺(Aswan)是阿斯旺省首府,是埃及街道最清潔、最 漂亮的城市。它是埃及與非洲其他國家進行貿易的重鎮, 也是通往蘇丹的門戶。它位於東南部尼羅河"第一瀑布"下 的東岸,距開羅900千米。歷史上為埃及南部通往努比亞 的門戶,水運和駱駝商隊的交匯點。在古埃及時代,曾是 與 蘇丹、衣索比亞進行貿易的中心(科普特語"阿斯旺"即"市場"
之意),現為省行政和工商業中心。有鋼鐵、制鋁、 化肥、製糖、紡織、製革、水泥等工業,開采鐵礦和石料。市內保留大量寺廟和陵墓,如著名的菲萊神廟、阿布辛貝勒神廟等;埃萊方丁博物館藏有本省歷史文物。旅遊業較盛,為冬季游覽勝地。鐵路、公路通開羅、亞歷山大等城市,設國際機場。城南有2座水壩,1902年建成的舊壩,距城5.6千米,壩高53米,長2152米,水庫蓄水53億立方米,可發電34.5萬千瓦,灌溉農田57萬公頃。1970年7月竣工的阿斯旺高壩,有灌溉、防洪、發電、運輸的綜合效益。每年可提供740億方穩定可靠的灌溉用水,年發電100億度,通過2條500千伏高壓輸電線輸往開羅和下埃及,並供應本地。阿斯旺市區不大,但地勢險要,滔滔北流的尼羅河水,為它增添了不少景色。這里古代即建有驛站和兵營,也是與南方鄰邦貿易的要站。它冬季乾燥溫暖,是療養和游覽勝地。
其主要景點:
1、菲萊神殿
3、阿布.辛貝勒神殿
阿布辛貝勒神廟(Abu Simbel Temples)
Ⅲ 幫我講解一下初一上冊的地理(經線緯線)
在地球儀上,順著東西方向環繞地球儀一周 的圓圈,叫做緯線。緯線指示東西方向,都是圓,長度有長有短,赤道最長,往兩極逐漸縮短,最 後成一點。經線是地球儀上連接南北兩極並同緯線垂直相交的線,也叫子午線。經線指示南北方 向,呈半圓狀,長度都相等。眾多的經線和緯線如何區分?人們採取了給經線和緯線標定度數的 方法,這就是經度和緯度。
經度和緯度都是一種角度。緯度是個線面角,起點面是赤道平而。地球上某點的緯度就是該點 的鉛垂線方向與地球赤道平面的夾角。赤道是零度緯度,緯度往南北各有90°, 赤道往北的緯度叫北緯(N),北極的緯度是90°N;往南的緯度叫南緯(S),南極的緯度是90°S。經 度是兩個經線平面的夾角。1884年國際會議協商,決定以通過英國格林尼治天文台原址的一台 主要子午儀十字絲的那條經線為起始經線,叫本初子午線。某一點的經度,就是該點所在經線平 面與本初子午線平面間的夾角。經度從本初子午線向東、向西各分作180°,以東 的180°屬於東經(E),以西的屬於西經(W)。
Ⅳ 初一上學期地理的名師講解視頻全套下載
。
Ⅳ 七年級上冊地理第一課知識講解的 視頻,急需,我上課前的預習,拜託各位了
第一章
1、地理 自然、人文
壹.尊重自然規律。貳。因地制宜,揚長避短。叄。具備可繼續發展的觀念。
我們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和資源既是從父輩那裡繼承來的,又是從子孫後代那裡借用來的。
2、地球大小:地球表面積:5.1億平方千米;平均直徑:6371千米;最大周長約4萬千米。
3、緯線:緯線指示東西方向,呈圓形;長度不等,赤道最長,往兩極逐漸縮短成為一點。
赤道以北稱北緯,「N」表示;赤道以南稱南緯,「S」表示。
4、經線:經線指示南北方向;呈半圓狀;長度都相等。
0度經線以西稱西經,「W」表示;0度經線以東稱東經,「E」表示。
5、地軸:地球自轉軸。
6、北極:地軸北段與地球表面的交點。
7、南極:地軸南段與地球表面的交點。
8、南北半球分界:赤道
9、東西半球分界:160度E 20度W(本初子午線)
10、地球的自轉:方向:自西向東 周期:24小時
11、地球的公轉:方向:自西向東 周期:一年
12、地球公轉與季節的關系:
13、與地球自轉和公轉相關的地理現象:
氣節 日期 北半球季節 太陽直射點位置 晝夜長短
春分 3月 21日前後 北半球春季 赤道 全球晝夜等長
夏至 6月 22日前後 北半球夏季 北回歸線 晝長夜短
秋分 9月 23日前後 北半球秋季 赤道 全球晝夜等長
冬至 12月22日前後 北半球冬季 南回歸線 晝短夜長
自轉: 晝夜更替
地球運動: 不同地方時間差
公轉: 一年中正午太陽高度變化
一年中晝夜長短變化: 四季更替
14、五帶的劃分:北寒帶位於北緯66.5度,南寒帶位於南緯66.5度,有極晝極夜現象,氣候終年寒冷;北溫帶位於北緯66.5度與23.5度之間,南溫帶位於南緯66.5度與23.5度之間,四季變化比較明顯;熱帶位於北緯23.5度與南緯23.5度之間,氣候終年炎熱。
15、海拔:地面某個地點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離。
16、等高線:把各個地點的海拔標注在地圖上,再把海拔相同的點連成線。
特點:1、坡陡的地方,等高線密集。 2、坡緩的地方,等高線稀疏。
17、地圖的基本要素:1、比例尺(一-數字比例尺。二-線段比例尺。三-文字比例尺) 2、
Ⅵ 初一地理講解什麼是經線
左邊的圖是緯線,右邊的圖是經線。經線是連接南北極的半圓。緯線是與經線垂直的圓圈。
Ⅶ 怎樣能根據這樣的圖片就知道春夏秋冬詳細講解,七年級上地理
LZ您好
春夏秋冬是相對的,只能說「以北半球「標准,定哪個是春夏秋冬
定的方法其實也簡單內,看容南北極誰有極晝,誰有極夜
有極晝的那一側是夏(半年)
有極夜的那一側是冬(半年)
正好平分時,是春/秋分
所以你最初的問題
圖1北(上部)的極圈內是全白的,都在陽光照射下,是為北半球夏季,南半球冬季
同理圖3是南半球夏季,北半球冬季
圖2是春秋分
你在別人的追問中,晨昏線是彎的,那是因為地球沒有正面對著你,光線照著立體圖形,且和你有一定角度偏向,那麼晨昏交接線必然看起來彎的
但這彎不彎只是幾何視角問題,不是重點!!
按我之前說,重點看誰有極晝,誰有極夜
夏至最左的那個球,你看見球的北極圈全是白的了嗎?!所以這時是北半球夏季,南半球冬季
剩下以此類推即可
Ⅷ 七年級地理上冊區分經緯度和區分南北半球的詳細講解(易懂的那種)
區分經緯度你可以記住是橫緯豎經,橫向是緯線,豎向是經線
南北半球就更好分了,赤道(0°緯線)的北面是北半球,赤道的南面是南半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