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年級地理 » 地理必修二新工業ppt

地理必修二新工業ppt

發布時間: 2021-02-22 17:27:00

1. 高一地理必修二工業用地分布特點是什麼

一般情況來抄說。工業用地考慮原料 動力 勞動力 市場 交通 土地水源 政策 農業 資金技術 歷史基礎
你說這是書上的問題
那要看書本給出的材料
但你沒給材料 我可以說出一些模板
比如 分布在原料產地附近 能源充足地區附近
勞動力豐富且廉價地區附近 靠近市場的地方 交通發達的地方
農業基礎好 水源充足 地形平坦 地價便宜的地方
政策支持的城市 資金技術發達的城市 工業基礎良好的城市
以上就是工業布局要考慮的東西,你可以根據以上模板結合材料回答

2. 求人教版地理必修二知識結構圖 是結構圖,不是知識提綱!!請不要復制網上的知識點過來。謝謝

3. 地理必修二中科技對工業區位因素的變化

原料和能源抄對工業布局的影響減弱,勞動力數量對工業布局的影響減弱;市場因素和交通因素對工業布局的影響增強,勞動力素質對工業布局的影響增強,科技因素影響增強;還出現了一些新因素,如旅遊城市對工業布局影響有吸引力。

4. 必修二地理講傳統工業區和新工業區的那課,其中說到義大利東北部和中部這樣的新工業區生產過程分散,這...

義大利新興工業的自身特點
規模小 以輕工業為主 因而分布分散 資本集中程
度低 形成了工業小區的獨特形式。 以上特點可
以使他不必靠近市場 在鄉村可節約成本 利用更
好的資源

5. 20世紀70年代原料和能源的大幅度漲價為什麼有利於義大利中小企業的發展 (地理必修二新工業區)

由於20世紀70年代原料和能源的大幅度漲價,所以發展像魯爾區一樣的重工業投資大,效益低,義大利轉而發展輕工業,資金分散,企業以中小型為主,對市場有更好的適應性。

6. 求2019新教材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二教材下載地址

在網上可以下載的,免費的

在人民教育出版社官網可以直接下載

網頁鏈接

1.打開鏈接,用電腦

2.找到小學數學,點開

3.你會看到四年級的數學課本

4.點擊下載

5.保存到桌面或者你設置的文件夾


7. 高中地理 必修二 工業聯系都有哪些 怎麽區分

我說復2個例子 一個是紡紗廠的制沙送到織布廠製成布 織布廠的布送到印染廠染色 染好送到制衣廠去加工成服裝 這是投入產出的聯系 新教材把他稱為工序上的聯系
第二種就是現在的許多經濟開發區 政府不地圈好 吧路修好 然後給出幾年免稅的政策 這時候資本家就來了賺錢 這樣的工廠布局在一起就是空間利用上的聯系
信息上的聯系新教材已經刪掉

8. 新課程地理必修二復習提綱(1.2.3.4.5.6章)

第一章《人口與環境》

1、人口增長
人口增長模式
「高高低」模式
「高低高」模式
「低低低」模式
人口增長的原因
直接原因:自然增長率
根本原因:生產力的發展水平
人口增長模式的轉變首先是從死亡率下降開始的
世界人口的「J」形曲線增長

環境承載力:指環境能持續供養的人口數量。是一個警戒值。(環境人口容量)
人口合理容量:指一個國家或地區最適宜的人口數量。是一個理想值。
人口容量的三個特點 臨界性、相對性、警戒性
一般而言,人口合理容量小於環境人口容量
人口合理容量不是地球空間能容納多少人口
引起人口數量變化的原因有自然增長和機械增長(人口遷移)
引起人口遷移的因素很多,包括自然生態因素、經濟因素、政治因素、社會文化因素等。其中經濟因素對人口遷移是主要的、經常起作用的因素,是引起自發性人口遷移的最根本因素。
①三峽移民不屬於「環境難民」。
②政治因素不等同於政策因素,政策因素屬於政治因素,戰爭也納入政治因素,因為戰爭是政治的延續。

經濟發展不平衡是我國現階段人口大規模流動的主要原因。家庭和婚姻是影響青年人人口遷移的重要原因。

促進經濟的發展
提高人口數量、文化素質
推動這種變化的根本原因是社會生產力水平和社會生產方式的進步。

第二章《城市與環境》
1.住宅區
分布面積最廣;出現高級與低級住宅區的分化,且有背向發展的趨勢
高級住宅區在城市外緣,低級住宅區在內城和工業區附近

2.商業區
呈點狀或條狀,分布在市中心、交通干線兩側或街角路口
(CBD經濟活動繁忙,建築物高大稠密,不僅是商業活動中心也是服務中心)

3.工業區
為降低成本、保護環境,不斷向城市外圍移動;沿主要交通干線分布

①便捷的交通聯系
②排放廢氣和廢水的工廠應布置在居住區的下風向和河流的下游地帶的遠郊區
③應布置衛生防護帶。

城市化的標志:
①城市人口增加
②城市人口在總人口中的比重上升
③城市用地規模擴大
其中最重要的指標是城市人口占總人口的百分比。

1、城市區位因素和城市空間分布特點
①自然地理區位:對城市的影響是相對穩定的。在鄰近河流、湖泊、海洋的地方,水源較好的山前平原和荒漠地區的綠洲,有利於城市形成;在河流干、支流匯合處,在大河入海口,有利於形成比較大的城市,如宜賓、重慶、武漢、上海。
②經濟地理區位:指城市與周圍經濟事物的空間關系。便利的交通,工業和商品農業基地,都利於城市的興起。如:株洲、石家莊、杭州都位於鐵路的樞紐位置上。因交通的變遷。城市也會出現興衰,如:淮安、揚州就因京滬(津浦)鐵路的建設,出現了衰落。
2、城市土地利用的主要類型
城市用地可劃分為商業用地、工業用地、政府機關用地、住宅用地、休憩用地及綠化地帶、交通用地和其他公共事業用地、農業用地和水面。
3、城市功能分區的分類和主要的影響因素:
功能區即城市土地的不同利用方式,可劃分為商業區、居住區、市政與公共服務區、工業區、交通與倉儲區、風景旅遊區與城市綠地、特殊功能區等。影響城市功能分區的主要因素有自然地理條件、歷史文化因素、經濟發展水平、交通運輸狀況等。

城市空間結構的形成原因:
1.主要因素——經濟因素,體現在各種活動的付租能力。影響付租能力高低的因素主要有:交通的便捷程度,距離市中心的距離
2.其它因素——收入的高低,導致住宅區的分化
3.歷史文化或經濟方面的聲譽(知名度)
4.種族或宗教團體(唐人街等)
5.早期土地的利用方式影響(歷史因素)

城市規模越大,等級越高,服務功能越強(服務種類多、級別高、服務范圍大)
城市規模越小,等級越低,服務功能越弱(服務種類多、級別高、服務范圍大)
中心地理論————→正六邊形服務網路
中心地等級與服務范圍的關系:高級中心地服務范圍大,數量少。
中心地職能間的關系:從區域總體看,高級中心地包容低級中心地,高級服務范圍覆蓋低級服務范圍,從而構成層次分明的空間網路系統。

5、城市化的含義和標志
城市化又叫城鎮化,是指人口和產業在空間上集聚、鄉村地區轉變為城市地區的過程。
標志:城市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不斷上升;勞動力從第一產業向第二、三產業逐漸轉移;城市用地規模不斷擴大。
6、社會經濟的發展是城市化的主要動力
城市化與工業化的關系:工業是城市經濟的主要支柱,能夠安排大量勞動力就業,並為服務業提供廣闊的發展空間

城市化與第三產業的關系:經濟繁榮的城市,服務業相對發達。

【城市化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有利影響:
合理的城市化可以改善環境,使得環境向著有利於提高人們生活水平和促進社會發展的方向轉變,降低人類活動對環境的壓力。

不利影響:
城市氣溫、降水等要素也發生變化
影響了日照、風速和風向
使水質、水量和地下水運動發生變化
生物的多樣性減少
對城市土地質量產生不良影響
環境污染、交通擁擠、住房困難、就業困難、秩序混亂等

城市化的意義:城市是區域發展的經濟中心,能夠帶動區域經濟發展,而區域經濟水平的提高又促進城市的發展;促使聚落形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價值觀念等的變化

《第三章》人類生產活動與地域聯系

一、農業區位因素

1、自然因素(氣候、水源、地形、土壤)
改造——溫室農業、梯田、施肥、澆水。
2、社會經濟因素(市場、交通、地租、政策、勞動力)
★市場決定著農業的類型和規模。
★交通條件(特別是保鮮和冷藏技術)的發展,使市場對農業區位的影響在地域上擴展。
3、技術因素(育種、機械、化肥、農葯)
★培育良種(高產、耐旱、耐寒、耐儲存等品種):有利於擴大種植面積。
★機械化:可以提高勞動生產率
★施用化肥、農葯等:可以提高單位面積產量。

二、主要農業地域類型

①、商品穀物農業
1)分布:主要分布在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阿根廷、俄羅斯等國。
2)主要品種:小麥、玉米(旱地作物,便於機械化生產)
3)形成條件
★自然條件:地勢平坦,耕地廣闊,地廣人稀。
★社會經濟條件:交通發達,技術水平高
★技術條件:機械化程度高。
4)特徵:生產規模大;機械化程度高;家庭農場為主

②、水稻種植業:

分布
東亞、東南亞、南亞季風區 亞洲
1.季風氣候,雨熱同期,適合水稻生長
2.河流下游平原或河口三角洲,地勢平坦,土層深厚,利於耕作
3.勞動力
(屬勞動密集型農業)人口密集,勞動力豐富,利於精耕細作
4.種植歷史悠久,傳統經驗豐富

③、混合農業

(1)主要是牲畜和穀物的混合農業。我國珠江三角洲的基塘生產主要是漁業與林業的混合農業。

(2)分布:歐洲、北美、澳大利亞(騎在羊背上的國家、坐在礦車上的國家)等。

(3)特點(墨累—達令盆地的「小麥——牧羊帶」為例)

1.良性的農業生態系統:

★互惠互利:種植業為畜牧業提供飼料,畜牧業為種植業提供肥料

★休耕和輪作、(有利於恢復土壤結構,提高土壤肥力)、種植、牧場。

1 有效合理的農事安排:小麥農忙(播種5—6月、收割11—12月)正式放牧的閑時。
2 靈活的生產選擇:根據市場確定是多種植小麥還是多牧羊。

④、其他農業地域類型

遷移農業
某些原始部落地區
生產力水平低,「刀耕火種」
影響生物多樣化;氣候惡化

乳畜業
發達國家,我國大城市周圍等
發達國家城市化水平高,大城市經濟發達,人口集中,對牛奶及其製品的需求量大
商品率高;機械化水平高;
受城市分布的影響大;
集約化程度高等。

三、農業生產活動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1、對生物的影響:
①開墾耕地、砍伐森林等
②人工培育良種
③過渡放牧導致草場破壞,出現荒漠化
④施用農葯會使農產品遭到污染,導致農產品質量下降。

2、對土壤的影響:
①大水漫灌導致土壤鹽漬化
②長期施用化肥會使土壤板結,變酸變硬。

3、對氣候的影響:
砍伐森林與植樹造林、修建水庫與引水灌溉都改變了下墊面性質,改變了大氣的熱源和水源條件。

4、對水文特徵的影響:
①修建水庫和引水灌溉:改變了河流徑流的流量過程
②開墾梯田、砍伐森林、植樹造林:影響河流含沙量

四、工業區位因素

1、影響工業區位的因素
(1)自然因素:礦產、土地、水源、氣候等。
(2)經濟因素——接近原料、燃料(如有色金屬冶煉、重化工基地)、市場——節省運費。
(3)勞力和技術:需要大量勞動力的工業,工資在產品成本中的比例較高(勞動密集型工業),工廠要布局在有大量廉價勞動力的地方。技術密集型工業要靠近高等教育和科技發達的地方。
(4)工農業基礎和協作條件:包括生產協作和社會協作
(5)環境:工業布局要注意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①風向 ②水源 ③離城市距離

2、工業區位因素的變化:

(1)原料地對工廠的影響逐漸減弱,市場對工廠區位的影響在逐漸加強。原因:工業所用的原料范圍越來越廣,交通運輸條件的改善;
(2)交通運輸:沿海沿江的港口、鐵路樞紐、高速公路沿線地區,對工業具有很大的吸引力(近年來,一些發達國家交通運輸已相當完善,交通運輸不再成為他們考慮的主要因素);
(3)信息通信網路的通達性作為工業區位因素的重要性越來越突出;
(4)勞動力素質的影響逐漸增強。

3、工業區位指向類型

原料指向型
原料不便長距離運輸或運輸原料成本高
接近原料產地
採掘工業、製糖業、水產品加工業、水果加工業等
動力指向型
需消耗大量能源
接近能源基地
有色金屬冶煉廠
市場指向型
產品不便遠距離運輸或運輸產品成本高
接近產品的消費市場
瓶裝飲料業、傢具製造業、印刷、石油加工業等
勞動力指向型
需投入大量勞動力
接近有大量廉價勞動力地區
普通的服裝、電子裝配、包帶、制傘、製鞋工業等
技術指向型
技術要求高
接近高等教育和科技發達地區
集成電路、精密儀器等

五、工業地域的形成

1、工業集聚和工業地域的形成
(1)導致集聚的主導因素:道路、供水、供電等基礎設施;廉價勞動力;資源和能源分布等。
(2)集聚的效益(作用)——規模效益——(降低成本,提高利潤)
① 可以加強企業間的信息交流和技術協作;
② 降低中間產品的運輸費用和能源消耗;
③ 共同利用工業區的道路、供水、供電、通信等基礎設施,節約生產建設投資;
④ 有利於集中處理生產過程中的環境污染問題。

2、工業分散和工業地域聯系

(1)工業分散的原因:為了充分發揮不同地方的區位優勢(如跨國公司在全球范圍尋找最佳區位)。
(2)工業分散的條件:① 現代化的交通運輸方式——方便、快捷、廉價;
② 現代化的通信技術和手段——世界的「同時性」。

六、傳統工業區

1、區位選擇的主導因素:傳統工業區多在豐富的煤、鐵資源基礎上形成和發展起來的。
★我國鞍鋼發展的條件:煤鐵資源豐富、交通便利
★我國寶鋼發展條件:交通便利、市場廣闊(鐵礦石主要從澳大利亞、印度等國進口)

2、存在的問題:
① 以重工業為主,生產結構單一;
② 原料、能源消耗量大,運輸量大,經濟效益下滑;
③ 環境污染嚴重等。

3、解決措施(以德國魯爾區為例)

(1)調整經濟結構:發展新興工業和第三產業,改造煤炭和鋼鐵工業,促進經濟結構多樣化
(2)發展科技:發展科技,促進旅遊,繁榮經濟,促進可持續發展
(3)優化環境:消除污染,植樹造林,美化環境

4、資源枯竭型城市(工業區)的轉型:對於資源枯竭型城市來說,城市的發展歷程和城市資源(無論是礦產、土地和人力資源)都各不相同,因此不能走一條固定的模式,要按照自身的特點進行經濟轉型。如山西大同轉型的方向主要集中在旅遊、煤炭的深加工和新興工業,河南平頂山的轉型方面除煤化工外海發展鹽化工。

5、我國四大工業基地
遼中南地區
重工業基地
煤鐵資源豐富,交通便利
水資源缺乏
京津唐地區
北方最大的綜合性工業基地
豐富的鐵、石油、海鹽資源,便利的交通,靠近山西能源 基地,統一的電網
水資源缺乏
滬寧杭地區
全國最大的綜合性工業基地
歷史悠久,工業基礎雄厚;交通便利;雄厚的技術力量; 豐富的資源
常規能源資源缺乏
珠江三角洲地區
以輕工業為主的綜合性工業基地
靠近港澳,僑鄉,易吸引外資;經濟特區開發早,有技術 和管理優勢;勞動力豐富
常規能源資源缺乏

七、新興工業區
1、主要新興工業區:美國「矽谷」、日本「硅島」等。
2、區位選擇的主導因素:科技發達、交通便利(高速公路和機場)、環境優美

二、工業地域
工業聯系
生產上的聯系:總廠與分廠的聯系:汽車生產
「上下游」的聯系:上游工廠的產品一般是下游工廠的原料:鋼鐵工業、服裝生產
非生產上的聯系:共同利用基礎設施、廉價勞動力等;意義:降低生產成本,利於處理環境污染

工業集聚
共同利用廉價勞動力:我國沿海地區多層建築的標准廠房內,有服裝、雨傘、鞋帽等工業
共同利用交通:上海寶鋼所在工業區、日本港口附近的工業區
共同利用資源:黃河上游的有色金屬長廊、煉鋁廠和砂輪廠都靠近鋁土礦產地
共同利用能源:克拉瑪依石油城、黃河上游的有色金屬長廊

大氣污染企業:水泥廠、釀造廠
水污染企業:印染廠、造紙廠、電鍍廠、皮革廠
大氣污染、水污染企業:化工廠、煉油廠
大氣污染、固廢污染企業:發電廠、鋼鐵廠
無污染企業:服裝廠、印刷廠、玩具廠

第三節 地域聯系
地域聯系主要方式:交通運輸、通信、商業貿易
一、交通運輸
1、五種交通運輸方式
鐵路:當代最重要的運輸方式之一,運量大,運費低,受自然因素影響小,連續性好
公路:發展最快,應用最廣,機動靈活,周轉速度快,對各種自然條件適應性強
水路:歷史最悠久的運輸方式,運量大,投資少,成本低,受水文、氣象條件影響大
航空:最快捷的運輸方式
管道:運具與線路合二為一的新型運輸方式 2、五種方式排序
運量:水運>鐵路>管道>公路>航空
速度:航空>公路>鐵路>管道>水運
運價:航空>公路>鐵路>管道>水運

三、商業
環節:收購存儲、調運、銷售
國際貿易:商品貿易、資本投入、勞動力和技術流動,貿易比商業范圍廣

四、交通對聚落形態的影響
水路交通與城市的興起,影響城市區位和形態
區位:江岸渡口和河流交匯處 武漢、宜賓、重慶
形態外部:沿河呈帶狀、團塊狀西安:涇、渭河交匯;內部:棋盤狀
對城市發展的影響:綜合交通使城市多方向綜合發展,集中式團塊狀、分散狀、多方向沿軸放射狀
木船時代:沿河發展
輪船時代:沿江海發展
鐵路、公路使城市改變了城市沿江河分布的單一形式:沿交通軸發展,催生了新一代城市:石家莊、株洲
(火車拉來的城市,京廣、湘黔、浙贛)、鄭州(京廣、隴海—蘭新)
受交通線路衰落而衰落的城市:大運河淤塞,海運、鐵路、公路發展,揚州、濟寧運河城市發展緩慢

五、交通對商業網點布局的影響
1、商業網點區位:帆船、馬車時代:河流、大道匯合處
公、鐵路時代:公鐵路沿線和交通樞紐處
2、商業網點區位變化
①傳統中心商業區衰落原因:建築密集、道路狹窄、汽車通行能力受到很大限制;用地緊張,缺少必要的停車場
②商業網點由城市中心向城市邊緣交通便利處發展的原因:私人小汽車普及;高速公路;城市郊區快速道路網;
城市郊區化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