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上學期第二次月考地理
⑴ 初一上學期第二次地理月考試卷
考試就自然知道了
⑵ 2014年八年級上冊第二次月考生物地理答案
uuGG
⑶ 八年級上學期地理知識點和重點的圖
八年級地理上冊知識點總結
知識框架:
中國地理概況
地理位置及疆域
地理位置的優越性
半球劃分、海陸位置經緯度位置
國土及疆域
陸地和海洋國土、鄰國
行政區劃
省市簡稱、形狀
人口與民族
人口概況
總量、分布、基本國策
民族概況
人數、分布特點
自然環境
地勢與地形
三大階梯、各種地形
氣候復雜多樣
氣溫差異:南北差異、溫度帶劃分
降水差異:東西差異、對各方面的影響
氣候類型、各類天氣
河流與湖泊
內流區與外流區的差別、黃河和長江概況
自然資源
自然資源概況
資源劃分、我國資源情況
土地資源
分類、分布狀況、利用狀況
水資源
分布及利用狀況
經濟發展
逐漸完善的交通網
交通運輸分布、鐵路分布、運輸方式的選擇
因地制宜發展農業
農業分類、東西南北差異、問題
工業的分布與發展
工業及高新技術分布
1、我國位置的優越性:
半球劃分:東半球、北半球
海陸位置:亞歐大陸東部、太平洋西岸。
經緯位置:大部分位於中緯度地區,屬北溫帶。南部少數地區位於熱帶,沒有寒帶。
最東端 東經135度2分30秒 黑龍江和烏蘇里江交匯處
最西端 東經73度40分 帕米爾高原烏茲別里山口(烏恰縣)
最南端 北緯3度52分 南沙群島曾母暗沙
最北端 北緯53度33分 漠河以北黑龍江主航道(漠河縣)
2、我國國土遼闊:
陸地國土:陸地面積約960萬平方千米,陸上鄰國14個。
海洋國土:瀕臨的海洋有渤海、黃海、東海、南海,主要島嶼有台灣島、海南島、舟山群島、南海諸島。,隔海相望的國家有6個。
渤海附近有我國最大的鹽場——長蘆鹽場,東海有我國最大的漁場——舟山漁場。南海魚類產量和油氣產量均是最大的。
圖見教材4頁。
3、行政區:
我國共有34個省級行政單位,包括23個省、5個自治區、4個直轄市和2個特別行政區。圖教材7頁
各省級行政區名稱、簡稱、行政中心,表教材10頁。
4、人口:
我國總人口為12.95億(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佔世界人口的五分之一以上,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國家。
基本國策:計劃生育。控制人口的數量,提高人口的質量。
我國平均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千米135人,是世界平均人口密度(每平方千米39人)的3倍多。
人口分布不均。以黑河—騰沖為界,東部人口分布密集,西部人口分布稀疏。 各省區面積與人口的比較,圖教材14頁。
5、民族:
我國有56個民族,漢族佔92%。少數民族中壯族人數最多。人口在500萬人以上的少數民族有滿族、回族、苗族、維吾爾族、彝族、土家族、蒙古族、藏族。
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和東北地區,雲南省的少數民族數最多。各民族分布具有「大雜居,小聚居」的特點。
一些少數民族風情:蒙古族的那達慕大會;傣族族的潑水節、孔雀舞;藏族的集體舞、藏歷年;朝鮮族的長鼓舞等。
6、地勢和地形:
我國地形特點:地形復雜多樣,山區面積大。
我國地勢西高東低,西部以山地、高原和盆地為主,東部以平原和丘陵為主。中國地勢三級階梯:第一級階梯(昆侖山脈、祁連山脈、橫斷山脈)→第二級階梯(大興安嶺、太行山脈、巫山、雪峰山)→第三級階梯。
各階梯概況,海拔、地形特徵見教材22、24、26頁,主要看各階梯都有哪些主要山脈(走向)、高原、盆地以及平原,以及相對位置。
我國地勢西高東低呈階梯狀分布的特徵對我國的氣候、河流、交通產生的影響:
(1)對氣候的影響:我國地勢西高東低向海洋傾斜,有利於海上的濕潤氣流向我國內陸推進,為我國廣大地區帶來豐沛的降水。
(2)對河流的影響:西高東低的地勢,必然造成我國的大江大河自西向東奔流入海;河流在高一級階梯向低一級階梯流動時,落差大,產生巨大水能。
(3)對交通的影響:向東流淌的大河溝通了我國東西的交通,方便了沿海和內陸的聯系;階梯交界處的高大山脈成為我國東西交通上的巨大障礙。
四大高原:青藏高原:世界上最高的高原,被稱為「世界屋脊」,是四大高原中唯一位於第一階梯的,我國面積最大的高原,高山終年積雪,冰川縱橫;內蒙古高原:高原地勢平坦開闊,西北部多荒漠、戈壁、東部和中部多肥美草原;黃土高原:世界上黃土分布面積最廣的區域,水土流失嚴重,地表千溝萬壑;雲貴高原:高原大部分地區地形崎嶇,石灰岩分布廣泛,喀斯特地貌顯著。
四大盆地:塔里木盆地:我國面積最大的內陸盆地,位於昆侖山與天山之間,其中有我國最大的沙漠—塔克拉瑪干沙漠;准噶爾盆地:我國第二大盆地,位於天山與阿爾泰山之間,緯度最高;柴達木盆地:被美譽為「聚寶盆」,位於巴顏喀拉山與祁連山之間,海拔最高,也是四大盆地唯一位於第一階梯的;四川盆地:發展農業生產條件最優越,有「紫色盆地」之稱,著名的成都平原位於盆地西部,農業發達,物產豐富,有「天府之國」之稱。
三大平原:東北平原:黑土面積廣大;華北平原:地勢低平,地面坡度很小;長江中下游平原:我國著名的「魚米之鄉」。
我國是一個多山的國家,山地面積占陸地面積的33%,加上高原,兩者佔60%。山區常見自然災害及其治理,見教材29頁。山區在開發和保護方面應當注意的問題:山區地面較為崎嶇,交通不便,基礎設施建設的難度較大。在開發利用山區時,要特別注意生態環境建設,預防和避免山地災害如崩塌、滑坡、泥石流的發生。
主要山脈走向:
東-西走向:天山山脈――陰山山脈;昆侖山脈――秦嶺;南嶺
東北-西南走向:大興安嶺――太行山――巫山――雪峰山;長白山脈―武夷山脈;台灣山脈
南-北走向:橫斷山脈
西北-東南走向:祁連山脈
弧形山脈:喜馬拉雅山脈
7、南北氣溫差異:
冬季,我國南北氣溫差異很大。1月℃等溫線大致沿秦嶺—淮河一線分布。漠河鎮與海口市1月平均氣溫相差接近50℃。冬季最冷地方為黑龍江的漠河鎮。
夏季,除了青藏高原等地區外,大多數地方普遍高溫。夏季最熱的地方為新疆吐魯番。
我國由北向南劃分為寒溫帶、中溫帶、暖溫帶、亞熱帶、熱帶。另外還有高原氣候區。劃分溫度帶的主要指標是活動積溫。溫度帶劃分,見教材33頁。
8、東西干濕差異:
年降水量的總趨勢是從東南沿海向西北內陸遞減。
一個地方的降水量與蒸發量的對比關系,反映了該地氣候的濕潤程度。我國可以劃分為濕潤地區、半濕潤地區、半乾旱地區和乾旱地區。我國降水量和干濕地區,見教材35、36頁。干濕地區景觀、建築以及農業的差異,見教材36、37頁。
9、氣候:
受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的影響,我國大多數地區一年內的盛行風向隨季節有顯著變化,形成了典型的季風氣候。
冬季風寒冷乾燥,是我國冬季南北溫差大的主要原因之一;夏季風溫暖潮濕,形成了我國的雨季。
除青藏高原外,習慣上以大興安嶺—陰山—賀蘭山為界,把我國劃分為季風區和非季風區,見教材39頁。主要是降水的差異,主要原因是海陸位置和地形。
我國的氣候類型,主要包括熱帶季風氣候、亞熱帶季風氣候、溫帶季風氣候、溫帶大陸性氣候以及高原山地氣候,見教材42頁。
多特殊天氣:主要有寒潮、梅雨、台風、沙塵暴等。多旱澇災害。洪澇是我國發生頻繁、損失嚴重的自然災害。乾旱是對我國農業生產影響最大、最常見且分布范圍最廣的一種氣候災害。
10、河流和湖泊:
內流河和內流區、外流河和外流區的分布,見教材44頁。內流區占我國陸地面積的1/3,但水量僅佔全國的5%;外流區占陸地面積的2/3,水量佔全國的95%。
內流區:塔里木河是我國最大的內流河,河水主要來自昆侖山、天山等高山冰雪融水。內流湖一般為鹹水湖(青海湖)。
外流區:河水來源主要靠降水。有三大外流區
(1)太平洋外流區
我國外流河的水文特徵深受季風氣候的影響。以秦嶺—淮河為界,以南地區的河流流經濕潤地區,水量豐富。以北地區的河流流經半濕潤或半乾旱地區。
黃河發源於巴顏喀拉山,注入渤海。上游水能資源豐富,進行發電和灌溉(寧夏平原成為「塞上江南」以及河套平原)。黃河中游流經黃土高原,是我國水土流失嚴重的地區。下遊河道變寬,坡度變緩,水流減慢,泥沙堆積,河床升高—「地上河」。流域水系,見教材48頁。上游建設大型水庫,中游開展水土保持綜合治理,下游加固黃河大堤。黃河幾字形與凌汛。
長江發源於唐古拉山脈,注入東海。它是我國最長、水量最大、流域面積最廣的河流。有「水能寶庫」和「黃金水道」之稱。長江水能資源主要集中在上遊河段。流域水系,見教材53頁。各段的名稱和支流。長江三峽(自西向東):瞿塘峽、巫峽、西陵峽。洪水災害:降水集中,中上游生態環境破壞(植被破壞)導致水土流失,長江河道彎曲,中下游湖泊萎縮(圍湖造地)使得其蓄洪能力下降。
怒江—薩爾溫江、瀾滄江—湄公河、元江—紅河。
京杭運河是世界上最長、開鑿最早的人工河,自北向南經過京、津、冀、魯、蘇、浙,貫通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南水北調東線。
中國五大淡水湖(按面積大小排列)鄱陽湖(贛)、洞庭湖(湘)、太湖(蘇浙交界)、洪澤湖(蘇)、巢湖(皖)。
(2)北冰洋外流區(阿爾泰山—額爾齊斯河)
(3)印度洋外流區(雅魯藏布江—布拉馬普特拉河—孟加拉灣)。
11、自然資源:
自然資源是存在於自然界的能為人類提供福利的物質與能量。主要包括氣候資源、水資源、土地資源、生物資源、礦產資源以及海洋資源等。
可再生資源:可以在較短時間內更新、再生,或者能夠循環使用的自然資源。(土地、森林、水和水能等)
非可再生資源:總是用一些就少一些的自然資源。(石油、礦產資源等)
對於可再生資源,如果利用合理,並且注意保護和培育,便能夠實現永續利用;對於非可再生資源應該十分珍惜和節約使用。
我國的資源情況:總量豐富,人均不足。隨人口的增長,自然資源人均佔有量將會繼續減少;資源利用不當、保護不力、管理不善,使得自然資源遭到不應有的破壞和浪費;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自然資源的需求將持續增長。
12、土地資源:
根據土地的用途和土地利用情況,分為耕地、林地、草地和建設用地等。耕地、林地、草地為農業用地。建設用地為非農業用地。
我國土地資源總量豐富,而且土地利用類型齊全。但人均土地資源佔有量小,而且各類土地所佔比例不盡合理,主要是耕地、林地少,難利用土地多,後備土地資源不足,人與耕地的矛盾突出。我國土地利用類型構成見教材67頁。
土地資源分布不均:耕地和林地主要分布在氣候濕潤的東部季風區,土地利用程度高。耕地主要分布在東部平原及低緩的丘陵地區,林地主要分布在山地;草地主要分布在年平均降水量不足400mm的西部內陸地區,土地利用程度低,未利用土地分布較廣。牧業在西部內陸地區的農業生產中居主要地位。土地資源類型分布表見教材69頁。
土地資源利用問題:屬可再生資源,如利用不當,或遭到人為破壞,就會引起土地資源退化,生產能力下降,甚至完全喪失。我國土地利用中對土地的破壞有水土流失、亂佔耕地和土地荒漠化。加強對土地資源的管理和保護措施:依法用地、規劃用地;因地制宜、合理利用;開展「保護土地、保護耕地、保護環境」宣傳活動;加大對農田基本建設和環境治理的投入;禁止亂佔耕地等。
13、水資源:
地球上的水,97%是海洋水,而人類所需的淡水資源僅佔全球水量的2.5%。而淡水資源中,絕大部分為兩極和高山的冰川,其餘大部分為深層地下水。目前人類利用的淡水資源主要是江河湖泊和淺層地下水,僅佔全球淡水資源的0.3%。
中國是一個貧水國家,我國的水資源總量少於巴西、俄羅斯、加拿大、美國和印度尼西亞,位於世界第六位,但人均水資源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1/4,排名在第110位之後。缺水狀況在全國范圍內普遍存在。
水資源時空分步不均:受季風氣候的影響,我國水資源的季節分配和地區分配很不均勻。從時間分配看,夏季我國降水集中,易造成洪澇災害,冬春季則降水少,易造成乾旱缺水;從空間分配看,我國水資源南豐北缺,南方水資源佔80%以上,北方僅占不到20%,特別是華北和西北地區,缺水最為嚴重。
興建水庫可以有效調控徑流和水量的季節變化,比如三峽(長江)和小浪底(黃河),對防洪和水資源調配發揮重要作用,在洪水期蓄水,減緩下游洪水,在枯水期防水,增加下游水量,具有防洪、發電、灌溉及城市供水等綜合效益。
跨流域調水是解決水資源地區分布不均勻的有效辦法。如南水北調引水工程,對於緩解我國北方地區的嚴重缺水有重要作用。南水北調工程就是把長江水系豐富的水資源,調到缺水嚴重的華北、西北地區。分東(揚州—京杭運河—津冀魯)、中(丹江口—京津冀)、西(雅礱江、金沙江—黃河上游)三條線路。引欒入津,是將灤河水引入海河水系,緩解天津缺水狀況;引黃濟青,將黃河水調入青島。
我國的水資源利用總體上看,一方面供應緊張,缺水狀況仍在繼續加重;另一方面利用率低,浪費驚人;此外水污染嚴重。節約用水、保護水資源是解決我國缺水問題的重要途徑之一。具體措施見教材81頁。
14、交通:
現代交通運輸指的是火車、汽車、船舶、飛機等工具的運輸。
交通運輸對地區的經濟發展起著及其重要的作用,交通運輸又比喻為經濟發展的「先行官」。
鐵路線、公路線、航線以及航空線是我國經濟發展的「生命線」。東部地區交通運輸網路密度大,西部地區交通運輸網路密度較小。我國的交通運輸網見教材89頁。其中注意哪些大城市所缺少的運輸功能,也就是各城市屬於哪種交通樞紐類型,比如是單一交通樞紐,還是鐵路—公路樞紐,還是鐵路—航空樞紐,還是多種綜合樞紐。
我國高速公路始建於1984年,是上海—嘉定。主要高速密集區為環渤海、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三個地區。這些地區城市和人口集中,經濟發達,資金雄厚,有修建高速公路的需求和物質需求。主要高速公路分布見90頁。
鐵路運輸是我國最重要的交通運輸方式。主要鐵路干線分布見91頁。掌握一些主要鐵路線及鐵路樞紐,各條鐵路線起始點和終點各代表哪個城市。
南北向:京哈線、京九線、京廣線、京滬線、哈大線、焦柳線、寶成—成昆線、青藏線。
東西向:京包線—包蘭線、隴海—蘭新線(第二條亞歐大陸橋中國段)、滬杭—浙贛—湘黔—貴昆線、襄渝線。
主要鐵路樞紐:北京、鄭州(京廣、隴海)、武漢(京廣、襄渝、長江水運)、南昌(京九、浙贛)、徐州(京滬、隴海)、蘭州(隴海、包蘭、蘭新)、寶雞(寶成、隴海)、株洲(京廣、浙贛、湘黔)。
選擇交通方式要考慮不同交通運輸方式的特點,如速度、運費、運輸量等,還要考慮出行目的、貨物性質數量以及運輸距離等因素。
15、因地制宜發展農業
利用動物、植物等生物的生長發育規律,通過人工培育來獲得產品的各部門,統稱農業。農業是支撐國民經濟建設與發展的基礎產業。農業分為種植業、林業、畜牧業以及漁業。圖見教材98頁。
我國農業的地區分布,主要是東部和西部、南方與北方的差異。東西部以400毫米年降水量線為界。圖見教材100頁。
東部主要是種植業、林業和漁業。東部濕潤半濕潤地區的平原地區以種植業為主;林業集中分布於東北和西南的天然林區,以及東南部的人工林區;東部沿海地區是海洋捕撈和海洋養殖的基地,長江中下游地區是淡水漁業最發達的地區。
西部地區以畜牧業為主,西部因為降水稀少,種植業只分布在有灌溉水源的平原、河谷和綠洲。
四大牧區:內蒙古自治區是我國最大的牧區。主要畜牧品種:三河馬、三河牛、灘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是我國第二大牧區,主要畜牧品種有:細毛羊、羔皮羊、阿勒泰大尾羊、和田羊、伊犁馬等;西藏自治區是我國最大的高寒草甸草原畜牧區,主要畜種有藏氂牛、藏綿羊、藏馬等;青海是我國第四大牧區。
南北差異主要是降水和熱量的差異。農作物包括糧食作物(水稻、小麥——南宜水稻北宜麥)、油料作物(長江油菜帶、黃淮花生區兩大生產區)、糖料作物(南種甘蔗北甜菜)、棉花(新疆南部、黃河流域、長江流域三大棉區)。
三大平原:東北平原種植小麥、玉米和大豆、以及甜菜,受氣候條件限制,一年只種一季;華北平原種植小麥、玉米、棉花,還有花生和溫帶水果,大多兩年三季或一年兩季;長江中下游平原地勢低平,種植水稻、棉花、油菜和甘蔗,一年可收獲兩到三季。圖見教材101頁。
因地制宜:考慮自然條件(地形、土壤、降水等)和社會條件(與城市的距離、市場需求、農業技術裝備以及農民文化水平等)。
挑戰和對策:人口增加、耕地減少、水土流失、自然災害和環境污染。適應國內、國際市場需求,調整農業結構,發展多種經營。運用現代農業科學技術,發展優質、高產、高效農業。防止濫墾濫伐、超載放牧,退耕還林、還草,植樹造林、種草。
16、工業:
工業生產主要是從自然界取得自然資源,以及對原材料(礦產品、農產品)進行加工、再加工的過程。
工業是國民經濟的主導,是國家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也是國家經濟自主、政治獨立、國防現代化的根本保證。
工業分布:特點為沿海、沿江、沿交通線。
京廣、京滬、哈大等鐵路沿線的工業基地;黃河流域是能源開發的重要工業帶;長江沿線形成了以上海、南京、武漢、重慶等城市為中心的沿江經濟發達地帶;沿海地區集中了長江三角洲、遼中南、京津唐、珠江三角洲,以及經濟特區和沿海開放城市等工業最發達的經濟核心區。工業分布見教材110頁。
高新技術產業是建立在新的科學技術基礎上的新興產業,北京的中關村是我國最早建立的高新技術開發試驗區。
高新技術產業是以電子和信息類產業為「龍頭」的產業,產品的科技含量很高。高新技術產業的特點:從業人員中科技人員所佔的比重大;銷售收入中,用於研究與開發的費用比例大;產品更新換代快。
我國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分布特點:多依附於大城市,呈現大分散,小集中。地理位置不同的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具有不同的產業開發側重點:沿海地區以智力資源和技術力量為依託,側重科技園區型高新技術產業;沿邊地區依靠國家的開放政策和沿邊的地理優勢,發展貿易導向型的產業;內地依靠優勢資源和工業基礎,多發展與軍工有密切關系的產業。圖見教材114頁。
舉例說明高新技術產業對生產、生活的影響:上海:優化調整了工業的產業結構。(上海工業的變化);北京:增長速度快,促進和推動了經濟的發展。(中關村對北京經濟發展的貢獻);互聯網:互聯網技術改變了人們的生活和生產方式。(網路購物、SOHO族、網路社區等)
補充知識:
1、說出下列地理現象存在差異的原因:
(1)我國長江中下游地區形成特殊的「魚米之鄉」的景觀得益於( 雨熱同期的季風 )氣候。
(2)長江中下游地區與青藏高原處在大體相同的緯度上,但氣候差別很大的原因是(地勢(青藏高原海拔高 ))因素。
(3)長江中下游地區與阿拉伯半島大體相同的緯度上,氣候差別很大的原因是受(海陸位置)和(夏季風)的影響。北京與烏魯木齊緯度大致相當,但降水卻有很大的差別。(海陸位置、夏季風)。
(4)在不同的溫度帶內生長不同的果樹;不同的溫度帶內熟制也不同;南北傳統民居的建築結構也不同。原因是(緯度因素、熱量(溫度))。
(5)東西植被不同;東西農業類型不同,東部以耕作業為主,西部以畜牧業為主;東西部房屋屋頂的結構不同,東南部多斜頂房,西北部多平頂屋。(降水量不同)
2、氣候復雜多樣的影響:
(1)使我國的農作物及各種動植物資源極其豐富。
(2)形成不同自然資源和旅遊資源。
(3)人們的飲食習慣也各有不同,如:四川、湖南等地冬季比較陰冷潮濕愛吃辣椒;南方人愛吃米飯,北方人愛吃麵食。
(4)人們的服飾也因為適應氣候而多姿多彩,如:西藏的藏袍就是為了適應西藏日較差大的氣候特徵的(地形);
(5)各地的建築特點不同,北方的屋頂斜度較小,牆體較厚,南方的屋頂斜度較大(氣溫、降水)。
3、黃河各河段產生災害的原因,以及治理的基本方案:
上游:草地退化、荒漠化嚴重;氣候趨於乾旱;植樹種草。
中游:水土流失;黃河中游流經黃土高原,支流較多。黃土高原的土層舒松,植被破壞嚴重,一遇暴雨,大量泥沙與雨水一起匯入黃河;開展水土保持綜合治理。
下游:地上河;黃河進入下游平原,河道變寬,坡度變緩。河水流速減慢,攜帶的泥沙沉積下來,使河床逐漸抬高;加固黃河大堤。
⑷ 初二上學期地理湘教版第二次月考復習重點
初二上學期地理湘教版第二次月考復習重點
第八章:中國的疆域和人口
1、中國位於東半球和北半球,位於亞洲東部、太平洋西岸。
2、中國領土最南端在南沙群島中的曾母暗沙、最北端在黑龍江省漠河以北的黑龍江主航道的中心線上,
南北跨緯度為49個緯度;最東端在黑龍江與烏蘇里江主航道中心線的相交處、最西端在新疆的帕米爾
高原上,東西跨經約60個經度。
3、中國陸地總面積為960萬平方千米,僅次於俄羅斯與加拿大,居世界第三位。陸上鄰國有14個蒙古、俄羅斯、朝鮮、印度、不丹、尼泊爾、巴基斯坦、阿富汗、哈薩克、塔吉克、吉爾吉斯斯坦、緬甸、寮國、越南;
隔海相望的國家有6個:韓國、日本、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汶萊。
4、中國位置優越,地域廣大,為發展多種農業經濟提供了有利條件;便於對外交往與合作;便於發展海
洋事業。
5、中國瀕臨的海洋從北到南依次是渤海、黃海、東海、南海。中國的大陸海岸線長18000多千米,主要
島嶼有台灣島、海南島等,半島有遼東半島、山東半島、雷州半島等,海峽有東海台灣海峽、內海瓊州海峽等。
6、中國的行政區域劃分為省、縣、鄉三級。
7、中國共有34個省級行政區,包括23個省(熟悉掌握)、5個自治區(西藏自治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內蒙古自治區、寧夏回族自治區、廣西壯族自治區)、4個直轄市(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重慶市)、
2個特別行政區(香港特別行政區,1997年7月1日設立;澳門特別行政區,1999年12月20日設立),
記住每個省級行政區的名稱、簡稱和省會中心。
8、中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2000年為12.95億,佔世界人口的1/5以上。世界上人口超過一億的國
家有中國、印度、美國、俄羅斯、印度尼西亞、巴西、日本、巴基斯坦、孟加拉國和奈及利亞。
9、中國的人口基數大,人口增長快,我國把實行計劃生育作為一項基本國策。
10、中國有56個民族,其中漢族人口最多,佔了92%,其他55個民族共佔了8%,為少數民族。
11、中國的民族分布具有「大雜居、小聚居」的特點,少數民族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和東北地區。
第九章:中國的自然環境和自然資源
1、中國的地勢西高東低、在青藏高原向東、向北、各類地形成階梯狀分布、地形復雜多樣、山區面積廣大。
2、中國地勢西高東低,呈三級階梯狀分布;第一階梯和第二階梯的分界線為昆侖山—祁連山
—橫斷山脈;第二階梯和第三階梯的分界線為大興安嶺—太行山—巫山—雪峰山。(能在圖上找出)
3、我國主要的東西走向的山脈有:天山—陰山;昆侖山—秦嶺;南嶺。
我國主要的南北走向的山脈有:賀蘭山;橫斷山脈。
4、我國的四大高原:
青藏高原----牧草如茵,山巔白雪皚皚,冰川廣布。
內蒙古高原----地勢平坦、一望無垠、東部地呼倫貝爾草原水草豐茂,以生產三河牛和三河馬文明。
黃土高原----身披深厚黃土、地形豐富多姿。黃土質地疏鬆、植被覆蓋差的地方水土流失嚴重,許多地方溝壑縱橫。
雲貴高原----地面崎嶇不平,農田多為重重疊疊的梯田。
5、我國的三大平原:
東北平原:我國面積最大的平原,由三江平原、松嫩平原、遼河平原組成,黑土廣布,多沼澤和凍土。
華北平原:地勢平坦、一望無際,由黃河、海河、淮河的泥沙沖積而成。
長江中下游平原:河湖眾多、物產豐富,有「水鄉」和「魚米之鄉」美譽。
6、我國的四大盆地:
塔里木盆地:我國面積最大,內部較平坦,沙漠廣布,最大的為塔克拉瑪干沙漠。
准噶爾盆地:我國緯度最高的盆地,內部平坦,有沙漠分布,西部有缺口。
柴達木盆地:世界上海拔最高的盆地,為典型的內陸高原盆地;有「聚寶盆」之稱。
四川盆地:海拔較低,內部低山丘陵起伏,僅成都平原較平坦,但物產豐富。
7、我國的主要丘陵有東南丘陵、山東丘陵、遼東丘陵。
8、我國冬季(1月份)的氣溫:南北溫差很大。1月份0℃等溫線大致沿秦嶺—淮河一線分布。
我國夏季(7月份)的氣溫:南北普遍高溫,青藏高原較低溫。
9、我國的年降水量空間分布不均:從東南沿海向西北內陸遞減。
我國的年降水量時間分布不均:夏秋季節多,冬春季節少。
知道季風活動與降水的季節變化關系。
800mm等降水量線大致沿秦嶺—淮河一線分布。
10、我國的氣候特點:季風氣候顯著,雨熱同期,氣候復雜多樣。
11、知道氣候特點對農業生產的影響。
12、我國主要的災害性天氣:
台風:在東南沿海一帶影響比較明顯,帶來狂風和特大暴雨;主要出現在夏秋季節。
寒潮:我國北方一帶影響比較明顯,帶來急劇的降溫。主要出現在冬季。
13、能在地圖上說出中國的主要河流。
14、長江:
發源於唐古拉山,注入東海,全長6300千米,
流經11個省區(青海、西藏、四川、雲南、重慶、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蘇、上海);
主要的支流有嘉陵江、漢江、贛江等。(能在圖上找出來)
長江上、中、下游的分界點為湖北的宜昌和江西的湖口,
上游---落差大,峽谷多,水流急,水能豐富;
中游---多「曲流」,多支流,多湖泊;河道曲折,水網密布;
下游---水流平穩,江闊水深,地勢低平,有利於航運。
15、黃河:
發源於巴顏喀拉山,注入渤海,全長5464千米,是中國第二長河;
幹流流經9個省區(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山西、陝西、河南、山東);
主要的支流有:洮河、湟水、汾河、渭河。(能在圖上找出來)
黃河上、中、下游的分界點為內蒙古的河口和河南的孟津,
上游---多峽谷急流,水能資源豐富,
中游---流經黃土高原,多泥沙,
下游---流域面積狹窄,形成「地上河」.
16、能在長江流域圖上找出葛洲壩水利樞紐和三峽水利樞紐。
能在黃河流域圖上找出三門峽水利樞紐和小浪底水利樞紐。
17、長江年平均徑流量為1萬億立方米,是中國第一大河,上游水量大,流經地勢落差大,水能資源豐富,
長江中下游地帶地勢低平,河流流速變緩,航運價值較高。
18、黃河的綜合治理:
黃河的主要危害在於泥沙,中游黃土疏鬆使下游「地上河」,所以治黃的關鍵在於治沙,治黃的根本
是加強中游黃土高原的水土保持工作;治理黃河的措施與手段有:在上游進行水能開發,在中游黃土
高原地區開展水土保持工作,在下游進行加固堤壩,疏通水道。
19、青海湖是我國的第一大湖,是一個鹹水湖,分布在青海省。
鄱陽湖是我國最大的淡水湖,分布在江西省。洞庭湖分布在湖南省,太湖分布在江蘇省。
20、自然資源:在自然界中,對人類有利用價值的土地、陽光、礦產、森林、水等等。
自然資源分為可再生資源(可以在短時間內更新、再生或循環利用的)和非可再生資源(用一些少一
些)兩大類,可再生資源要合理利用,非可再生資源要注意節約使用。
我國的自然資源總量豐富、人均不足。
21、我國土地資源的基本特點:總量豐富、利用類型齊全,但人均佔有量小,各類土地所佔比例不合理,
耕地、林地少,難利用土地多,後備土地資源不足,特別是人與耕地的矛盾尤為突出。
22、我國土地利用的基本國策: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實保護耕地。
23、我國的水資源總量位於世界第6位,但人均水量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1/4,排在了110名之後。
水資源短缺將成為人類21世紀面臨的最為嚴重的資源問題。
24、我國的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時間上,夏季多、冬春少;空間上,南多北少,華北和西北地區缺水最
為嚴重。我國南方水多地少、北方地多水少。
25、解決水資源空間分布不均的途徑是跨流域調水,南水北調工程就是其中的一個大工程。
解決水資源時間分布不均的途徑是修建水庫。
第十章:經濟與文化
1、南方地區與北方地區的分界線是秦嶺—淮河一線。耕地類型,南方以水田為主,北方以旱地為主;
耕作制度,北方是一年一熟或二年三熟,南方是一年二熟到三熟;主要糧食作物,北方以小麥為主,
南方以水稻為主。
2、中國四大工業基地:
遼中南工業基地:我國著名的重工業基地;
京津唐工業基地:我國北方最大的綜合性工業基地;
滬寧杭工業基地:我國最大的綜合性工業基地;
珠江三角洲工業基地:以輕工業為主的綜合性工業基地。
3、我國目前初步形成的高新技術產業帶主要分布在東部沿海地帶,多依附於大城市,呈現出大分散、
小集中的分布特點。
4、現代交通運輸五種形式及其特點
鐵路:我國最重要的運輸方式,運量大,運價低。
公路:最靈活的運輸方式,可實現「從門口到門口」的運輸。
水運:大宗笨重的貨物,遠距離運輸,運量大,運價低,運速慢。
航運:適合貴重或急需的且數量不大的貨物運輸,運速快、運價高、運量小。
管道:主要運輸石油、天然氣。
5、記住主要南北向鐵路干線(京哈線、京廣線、京滬線、京九線、寶成—成昆線)、
主要東西向鐵路干線(隴海——蘭新線、滬杭—浙贛—湘黔—貴昆線、南昆線)、
重要鐵路樞紐北京、鄭州、徐州等。
6、能在地圖上找出我國主要的港口:大連、天津、濟南、上海、福州、廣州、海口等。
7、舉例說明我國民居、服飾、飲食的地方特色及分析自然環境對特色形成的影響。
8、主要景點的分布省區:
黃山—安徽,長江三峽—重慶、湖北,秦始皇兵馬俑—陝西,日月潭—台灣,布達拉宮—西藏。
⑸ 第二次月考。全是地理考得差,怎麼辦
你看地理的時候 一定要結合題去做 這樣你不會忘得太快 把書上的知識點全看版一遍 在腦子了有權一個印象 你去問你老師 把典型題給你列一列 好在考試的時候有可能碰見!記住一定要跟住題 要不然白做 只背知識點 不行 那樣就會死記硬背的要靈活 我就是這么過來的 所以你一定要按照我說的做 考試能達到75~~90 之間 祝你中考成功 加油!!!!!!!!!!!!!!!!!!
⑹ 初二地理第一次月考
DCAC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