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必修一岩石圈圖
Ⅰ 岩石圈范圍示意圖
軟流層以上的地幔部分與地殼主要由岩石組成,構成了岩石圈.岩石圈的范圍是指①②的全部和③的頂部.
故選:B.
Ⅱ 高中地理~(岩石圈)
你好 你的排序是不可以的 如果甲是變質岩 那麼三是什麼過程呢?? 岩漿專噴出後經過1(冷凝作屬用)形成了岩漿岩(乙) 岩漿岩可以通過外力作用(2)變成沉積岩(甲)或者通過變質作用(3)直接變成變質岩 沉積岩(甲)也是通過變質作用(3)變成了變質岩 最後變質岩通過重融再生過程(4)變為岩漿 所以答案為A,B 望採納 ,謝謝
Ⅲ 高一地理必修一岩石圈。地下同一處位置,受岩漿作用,先形成變質岩還是岩漿岩
這問題是這樣的:
岩漿冷卻先變成岩漿岩,岩漿岩經物理或化學作用後變成變質岩。
Ⅳ 地理必修一知識點 岩石圈的物質循環 要圖示 會好評的~\(≧▽≦)/~
Ⅳ 地理必修一的地圖怎麼看,地圖看不懂跟別說
[dì tú]
地圖
(空間分布特性圖紙)
編輯
[1]地圖(dì tú),就是依據一定的數學法則,使用制圖語言,通過制圖綜合在一定的載體上,表達地球(或其他天體)上各種事物的空間分布、聯系及時間中的發展變化狀態繪制的圖形。隨著科技的進步,地圖的概念是不斷發展變化的,如將地圖看成是「反映自然和社會現象的形象、符號模型」,地圖是「空間信息的載體」、「空間信息的傳遞通道」等。傳統地圖的載體多為紙張,隨著科技的發展出現了電子地圖等多種載體。
地圖是按照一定法則,有選擇地以二維(2D)或多維形式(3D)與手段在平面或球面上表示地球(Earth)(或其它星球)若干現象的圖形或圖像,它具有嚴格的數學基礎、符號系統、文字注記,並能用地圖概括原則,科學地反映出自然和社會經濟現象的分布特徵及其相互關系。
現階段地圖的定義是:以一定的數學(Math)法則(即模式化)、符號化、抽象化反映客觀實際的形象符號模型或者稱為圖形數學模型。
地圖是根據一定的數學法則,將地球(或其他星體)上的自然和人文現象,使用地圖語言,通過制圖綜合,縮小反映在平面上,反映各種現象的空間分布、組合、聯系、數量和質量特徵及其在時間中的發展變化。
Ⅵ 地理岩石圈循環圖
在岩石圈的物質循環過程中,形成了地球上豐富的礦產資源;改變了地形,蘇在出了千姿百態的地貌景觀;實現了地區之間,圈層之間的物質交換和能量傳輸,從而改變地表環境
Ⅶ 高中地理岩石圈的問題
三大類復岩石是岩漿岩(如流制紋岩,安山岩,玄武岩)、沉積岩(分為礫岩、砂岩和頁岩,頁岩最典型的是石灰岩)、變質岩(如片麻岩,大理岩,石英岩和頁岩變質成的板岩)。
岩漿受噴出作用或侵入作用形成岩漿岩,其中噴出的叫噴出岩、侵入的叫侵入岩;岩漿岩受外力作用而形成沉積岩;沉積岩和岩漿岩受變質作用成為變質岩。三種岩石受高溫融化為岩漿。這樣就完成了物質循環。
Ⅷ 高一地理:岩石圈的物質循環示意圖
先由岩漿開始,噴出的叫噴出型岩漿岩,也叫玄武岩,未噴出的在地下緩慢凝固回形成花崗岩.地表答物質經過流水的侵蝕,搬運和堆積,又形成沉積物,沉積物經過N年形成沉積岩,也叫石灰岩,地殼的運動使石灰岩運動,到地表經過水的溶解形成喀斯特地貌(石林,溶洞),向下形成變質岩,到地表叫大理石,或被融化形成岩漿.花崗岩和噴出型岩漿岩也可以到地下形成變質岩.
畫個圖更清楚.
Ⅸ 關於地理岩石圈
你這提問很不規范,不好回答啊。通俗的給你解釋吧。
最早形成岩石應該是由火山內等活動形成的岩容漿岩,慢慢的由於內力和外力作用形成了沉積岩、變質岩等各類的岩石。分層是有的,但是由於內力和外力及人類活動的影響,分層並不是不很明顯。
Ⅹ 求各位大神高一地理必修一各個單元的知識結構圖,急~~·~
高一地理第一章行星地球知識總結
第一節:宇宙中的地球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天體:天體是宇宙中物質的存在形式。星光閃爍——恆星;恆星衛士——行星;行星衛
士——衛星;輪廓模糊——星雲;一閃即逝——流星;拖著長尾——彗星;氣體和塵埃 天體系統:運動著的天體與天體之間相互吸引、相互繞轉而形成的不同級別的天體系統。 天體系統的層次:
最高一級天體系統:總星系;最低一級天體系統:地月系。 宇宙包括總星系和人類未探測區域。 光年:計算天體間距離的單位。
二、太陽系中的一顆普通行星
運動特徵:同向、共面、近圓 結構特徵:質量、體積、距離
局太陽由近到遠:水金地火木土天海冥;小行星位於火星和木星之間;金星距地球最近
分類:類地行星:水金地火;巨行星:木土;遠日行星:天海冥
三、存在生命的行星
①有適宜的溫度——地球與太陽的距離適中,因而有適宜的溫度 ②有液態水;——內部物質運動、距離適中
③有適量的適合生物呼吸的大氣。地球的體積和質量適中,因而有適量的大氣 ④安全的宇宙環境
第二節:太陽對地球的影響
一、太陽輻射對地球的影響
太陽輻射:太陽以電磁波的形式向四周發射能量,這種現象稱為太陽輻射 太陽輻射能量的來源:核聚變4H——He 太陽輻射對地球的影響:
生物的生成(光、熱資源), 促進水、大氣的運動 生產生活:太陽能、煤、石油
二、太陽活動影響地球 太陽活動的主要類型:主要類型有黑子、耀斑,黑子發生在光球層,耀斑發生在色球層。
黑子:溫度比其他地方低; 耀斑:色球的某些區域突然出現的大而亮的斑塊。每當耀斑爆發會釋放出很強的無
線電波,大量的紫外線,X射線,γ射線,以及高能帶電粒子 黑子、耀斑周期:11年,同步起落,體現太陽活動的整體性 太陽活動對地球的影響:電離層擾動,干擾無線電短波通信;干擾地球磁場,磁暴現象;
地月系 太陽系 銀河系 河外星系
總星系
影響氣候
注意:太陽對地球的最大影響是太陽輻射!
第三節:地球的運動
一、地球運動的一般特點:
地球運動的兩種形式:自轉和公轉 地軸的方向:始終指向北極星附近 自轉的方向、公轉的方向:自西向東 自轉的周期:恆星日23時56分4秒, 太陽日24小時
自轉角速度:除兩極,角速度相同,15度每小時。兩極點角速度為0。 自轉線速度:由赤道向兩極遞減,赤道最大,兩極點為0。 公轉的軌道(近日點和遠日點、快慢):
地球公轉軌道是近似正圓的橢圓形,太陽位於橢圓的一個焦點上,使地球繞日公轉中出現近日和遠日現象。地球位於近日點及附近時,公轉速度快,位於遠日點及附近,公轉速度慢。
公轉周期:1年,也稱為回歸年,365日5時48分46秒
二、地球自轉與時差 晨昏線(圈):晨昏線平分地球,太陽光線垂直於晨昏線
地方時:經度相差1度,地方時相差4分鍾,東加。正午時,太陽高度角為一天中的最
大值,地方時為12點 區時:
全球分為24個時區,每個時區跨經度15度個時區都以中央經線的地方時為本區的區時。相連的時區區時相差1小時,東加西減。
國際日界線:基本沿東經180度。由西向東跨過國際日界線,日期減一天;由東向西跨過國際日界線日期加一天。
日期變更:0時區和國際日界線把全球日期分為今天和昨天。當0時區和中時區重合時,今天的日期和昨天的日期相等。
時區=經度/15,十分位四捨五入
北京時間:東八區區時,東經120度地方時 自轉的地理意義:晝夜交替、地方時
三、地球的公轉與季節
黃赤交角:赤道平面與黃道平面的夾角,23度26分,
正午太陽高度角:地方時12點時,太陽光線與地面的夾角。
太陽直射:正午太陽高度角為90度,光線延長線經過地心。(圖中紅線為太陽直射) 正午太陽高度角變化規律:從直射點向兩邊遞減。
某地正午太陽高度角=900—∣某地緯度—太陽直射點緯度∣,南緯用負值代入。 太陽直射點的移動:
太陽直射點在赤道,直射光線延長線經過地心 晨昏線和太陽光線垂直,經過地心 地軸和晨昏線重合 晝夜等長
正午太陽高度角從赤道向兩邊遞減 夏至:
側視圖:
日期:6月22日前後
太陽直射點在北回歸線,北緯23度26分,直射光線延長線經過地心 晨昏線和太陽光線垂直,經過地心
北半球晝長夜短,北極圈極晝;南半球夜長晝短,南極圈極夜。赤道晝夜等長。 正午太陽高度角從北回歸線向兩邊遞減
冬至:
日期:12月22日前後
太陽直射點在南回歸線,南緯23度26分,直射光線延長線經過地心 晨昏線和太陽光線垂直,經過地心
北半球晝短夜長,北極圈極夜;南半球夜短晝長,南極圈極晝。赤道晝夜等長。 正午太陽高度角從南回歸線向兩邊遞減 夏半年與冬半年:
夏半年晝長大於夜長 冬半年夜長大於晝長 四季劃分:
夏季:白晝最長、太陽高度角最高、太陽輻射最多 冬季:白晝最短、太陽高度角最低、太陽輻射最少 春秋季:冬夏的過渡季節
3、4、5為春季,6、7、8為夏季,9、10、11為秋季,12、1、2為冬季
地球公轉的地理意義:正午太陽高度角的變化、晝夜長短的變化、四季的更替、五帶的
劃分。
第四節:地球的圈層結構
一、地球的內部圈層
地震波:當地震發生時,地下岩層受到強烈的沖擊會產生彈性震動,並以波的形式向四
周傳播。即地震波。 特性:
縱波:速度快,可通過固液氣傳播 橫波:能量大,只能在固體中傳播
地震波在地下傳播速度會發生變化,而某些地區一定深度處,地震波有明顯的突變,這
種波速發生突變處的層面叫不連續面。 莫霍界面 古登堡界面
地殼:地面以下,莫霍界面以上部分,由岩石組成。大陸部分的平均厚度為 33KM 地幔:莫霍界面以下,古登堡界面以上。在上地幔的上部,有一個物質呈融熔狀態的軟
流層,一般認為軟流層是岩漿和地震的發源地。
岩石圈:軟流層以上部分,物質由岩石組成。包含地殼。 地核:外核部分呈液態(因為橫波不能通過),內核為固態。 二、地球的外部圈層: 大氣圈:氣體和懸浮物
水圈:地表水、地下水、大氣水、生物水;循環運動
生物圈:地球表層生物及生存環境的總稱。大氣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