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年級地理 » 高一上冊地理地球的圈層結構

高一上冊地理地球的圈層結構

發布時間: 2021-02-22 10:45:05

⑴ 關於地球圈層結構的敘述,正確的是 高一必修一地理

選A
地球內部的三個圈層是指地殼、地幔、地核,沒有岩石圈;生物圈除了指生物外,還包括它們生存的環境;水圈雖然是連續的,但它是一個不規則的圈層。

⑵ 地理的地球圈層結構示意圖

應該是:
②地殼,是含硅鋁層和硅鎂層的;
33KM是莫霍界面,②③回之間是地幔頂部,和莫霍界面以及②一起構成岩答石圈;
③是地幔上部,即軟流層;
④是外核,通常認為是液態鐵,⑤是內核,固態的鐵鎳合金;兩者一起構成地核。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第四節地球的圈層結構 布置什麼作業

1.地震波的特點
2.地球內部兩個不連續面的名稱以及地震波的變化
3.岩石圈的范圍
4.水圈的特點。

⑷ 高一地理,請幫我填一下地球的圈層結構,謝謝:

比較項目
地球自轉
地球公轉
示意圖
方向
自西向東,從北極上空看呈逆時針,從南極上空看呈順時針。
自西向東,從北極上空看呈逆時針,從南極上空看呈順時針。
周期
(1)自轉3600,23時56分4秒
(2)晝夜更替周期為24小時
(1)恆星年,公轉3600,365天6時9分10秒。
(2)回歸年,太陽直射點移動一個周期,365天5時48分46秒。
速度
(1)角速度,除極點為0外,其它各點均為150/小時。
(2)線速度,自赤道向極點逐漸減小為0。
位於近日點(1月初)時速度快,位於遠日點(7月初)時速度慢。
黃赤交角是黃道平面與赤道平面的交角,目前為23026′,在數值上與地軸的傾角互余。由於黃赤交角的存在,地球上的太陽直射點在南、北回歸線之間作周年回歸運動,移動情況如圖1—1所示:
(2)了解晝夜更替和地方時產生的原因,能夠進行簡單的區時計算。
晝夜更替的成因:地球是不透明的球體,因此有晝半球和夜半球之分(見圖1-2);由於地球持續不停地自轉,因此晝半球、夜半球所處部分不停地變化,就產生了晝夜交替現象。晝夜交替的周期是一個太陽日,即24小時。
地方時的成因:地球自西向東自轉,不同的經線有不同的時刻,東邊地點的時刻總是早於西邊,這就產生了地方時,同一條經線上的地方時相同。
區時計算:全球分為24個時區,每個時區東西跨15個經度。劃分方法如圖1—3所示。按自西東的方向,從自西12區到東12區,每過一個時區,時間增加1個小時。東12區比西12區多24個小時,即1天。國際上規定,把東、西12區之間的1800經線作為國際日期變更線,簡稱日界線,自西向東過日界線日期減一天;自東向西過日界線日期加一天。日界線並不與1800經線完全吻合,它是一條折線。
(3)結合實例,說明地球自轉偏向力對地表物體水平運動方向的影響。
受地球自轉偏向力的影響,在地表水平運動的物體,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上無偏向。地球自轉偏向力對風向、洋流的流向、河流的運動都有影響,如北半球的河流對右岸沖刷顯著,南北半球的河流對左岸沖刷顯著。
(4)了解四季更替的現象,並理解其成因。
地球公轉產生的正午太陽高度和晝夜長短的周年變化使地球表面的能量分布也具有周年變化的規律,從而產生了四季的變化。
正午太陽高度角的緯度變化規律:太陽直射點的正午太陽高度角最大,為900,分別向南、向北逐漸遞減。
晝夜長短的緯度變化規律:春、秋分日全球晝夜相等;赤道上晝夜長短無變化,全年晝夜相等;春分→夏至→秋分:由南向北晝越來越長,夜越來越短,南極附近有極夜現象,北極附近有極晝現象,夏至日時極晝、極夜范圍最大,到達極圈;秋分→冬至→次年春分:由南向北晝越來越短,夜越來越長,南極附近有極晝現象,北極附近有極夜現象,冬至日時極晝、極夜范圍最大,到達極圈。

⑸ 高中地理關於地球的圈層結構

11、B 軟流層是岩漿的發源地

12、D

①+②為大陸地殼,②為大洋地殼,大陸地殼比大洋地殼厚

地殼是岩石圈的組成部分;①+②+③構成岩石圈

希望對你有幫助

⑹ 高中地理關於地球圈層結構

11.你選對了,就是B。火山噴發的物質都是來自於軟流層。
12.選D。大陸地殼厚,大洋地殼薄;岩石圈包括地殼和上地幔頂部。軟流層在上地幔的上部

⑺ 高一地理地球的圈層結構那課的說課稿該怎麼寫~急

寫還是自己寫,
這些是寫資料:三、關於如何「說課」:

1、把握要求、容量適當:把握好程度份量,是上好一堂課的基本要求之一。要處理好提高教學效率與課堂教學的要求、容量的關系問題。一方面,要充分利用課堂上45分鍾,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另一方面課堂教學作為學生學習的一個重要環節,步子應該邁實,對所講的內容應能基本落住。實際上,學習是一個不斷積累的過程,不可能"速成"。教師的素養體現在對課堂教學中程度、分量的「度」的准確把握上。

2、立足於「課」,寓技於「課」:「說課」的側重點主要是在對教學的設計和分析上。「說課」不同於教學基本功比賽,不同於教學技能表演,它必須立足於「課」本身。

3、掌握詳略,突出重點:「說課」時,應在全面介紹情況的基礎上,緊緊抓住那些教師較為關心、渴望了解的重點問題,展示出解決和處理問題的辦法,以充分發揮「說課」的交流作用。

4、避免空乏,力求實在:既要有明確的教學要求,又要有落實的措施,使人看得清,抓得住,發揮好「說課」的交流作用。

「說課」是青年教師刻苦鑽研教材,探討教學方法,實踐教學手段,不斷提高教育、教學業務水平的一種好方法,也是深化教育改革後,青年教師進一步學習教育理論,用科學手段指導教學實踐,提高教科研水平,增強教學基本功訓練的一項內在要求。但不管是剛走上教育工作崗位的青年教師,還是已在教育戰線上工作過多年的中青年教師,往往對「說課」一詞並不熟悉,對什麼叫「說課」,說什麼,怎麼說,知之甚少,為此筆者就自己的觀點,來談談「說課」:

之後是關於這節的內容需要注意的是
第一:可以找個很簡單的例子→雞蛋(來比喻地球的三個圈層結構)
第二:分析此重難點。~

⑻ 地理地球的圈層結構

地球(Earth)是太陽系中由內及外的第三顆行星,是太陽系中直徑、質量和密度最大的類地行星,也是宇宙中人類已知唯一存在生命的天體,距離太陽約1.5億千米。 地球赤道半徑6378.137千米,極半徑6356.752千米,平均半徑約6371千米,赤道周長大約為40076千米,呈兩極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規則的橢圓球體。地球表面積5.1億平方公里,其中71%為海洋,29%為陸地,在太空上看地球呈藍色。地球內部有核、幔、殼結構,地球外部有水圈、大氣圈以及磁場。
地球的礦物和生物等資源維持了全球的人口生存。地球上的人類分成了大約200個獨立的主權國家和地區,它們通過外交、旅遊、貿易和戰爭相互聯系。人類文明曾有過很多對於這顆星球的觀點,包括神創造人類、天圓地方、地球是宇宙中心等。

地球是上百萬種生物的家園,包括人類。地球是人類所知宇宙中唯一存在生命的天體。地球誕生於45.67億年前,而生命誕生於地球誕生後的10億年內。從那以後,地球的生物圈改變了大氣層和其他環境,使得需要氧氣的生物得以誕生,也使得臭氧層形成。臭氧層與地球的磁場一起阻擋了來自宇宙的有害射線,保護了陸地上的生物。地球的物理特性,和它的地質歷史和軌道,使得地球上的生命能周期性地持續。地球預計將在15億年內繼續擁有生命,直到太陽不斷增加的亮度滅絕地球上的生物圈。

地球的表面被分成幾個堅硬的部分,或者叫板塊,它們以地質年代為周期在地球表面移動。地球表面大約71%是海洋,剩下的部分被分成洲和島嶼。液態水是所有已知的生命所必須的,但並不在所有其他星球表面存在。地球的內部仍然非常活躍,有一層很厚的地幔,一個液態外核和一個固態鐵的內核。

地球會與外層空間的其他天體相互作用,包括太陽和月球。當前,地球繞太陽公轉一周所需的時間是自轉的366.26倍,這段時間被叫做一恆星年,等於365.26太陽日。地球的地軸傾斜23.4°(與軌道平面的垂線傾斜23.4°),從而在星球表面產生了周期為1恆星年的季節變化。月球是唯一的天然衛星,也是地球的衛星,誕生於45.3億年前的月球,造成了地球上的潮汐現象,穩定了地軸的傾角,並且減慢了地球的自轉。大約38到41億年前,後期重轟炸期的小行星撞擊極大地改變了表面環境。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