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年級地理 » 七年級歷史地理生物輔導資料

七年級歷史地理生物輔導資料

發布時間: 2021-02-22 07:41:45

㈠ 七年級的政治歷史地理生物買哪種輔導書比較好

我初中三年一直用尖子生學案

㈡ 初一上歷史地理政治生物復習資料!

第一單元:生活在社區里
1、地圖三要素
比例尺 含義 表示圖上距離比實地距離縮小的程度
公式 比例尺=圖上距離/實地距離(在比例尺計算中要注意單位間的換算)
比例尺的三種表示方法 數字式比例尺 1:10000000或1/10000000或一千分之一
文字式比例尺 圖上1厘米代表實地距離100千米
線段式比例尺 100千米
比例尺大小的比較 分子為1,分母愈小,比值愈大,即比例尺愈大;分母愈大,比值愈小,則比例尺愈小。
比例尺大小與表示地區范圍大小和內容詳細的關系 在相同圖幅情況小,地圖表示的地區范圍愈小,反映的內容愈詳細,則選用的比例尺應愈大;地圖表示的地區范圍愈大,反映的內容愈簡單,則選用的比例尺應愈小。
方向 方向的三種表示方法 指向標定方向 N 經緯網定方向(地理坐標) 300N 00 (赤道) 300S300W 00 300E 「上北下南,左西右東」NW E S
圖例和注記 常用圖例(P8圖1-4)
2、社區
社區的概念 有一定數量的人口,居民具有共同的區域身份,某些共同的看法,相關的利益,比較密切的交往。這樣一個社會生活的共同體,通常被稱做社區。
社區的組成 居委會、商店、醫院、郵局、學校等
社區的功能 政治、經濟、文化和管理功能
社區的類型 功能社區 自然社區 行政社區
社區類型 圍繞人的不同的社會活動形成的區域 自然形成的社會生活區域 以行政管理范圍來確定的區域
舉例 工業區、商業區、生活小區、高科技園區、大學區等 城市社區和農村社區 街道、鄉、鎮、縣、市等
社區的差異 社區的規模不等,有大有小;社區的特色各異,城鄉差距顯著;即使在同一城市內,也有不同特色的社區。
社區間的相互聯系 由於各地區的自然條件不同,物產也不同.為了滿足人們物質生活多樣化的需求,各區域之間就會發生聯系,實現優勢互補。其實,不同區域之間的聯系,不僅限於物產方面,還包括經濟、文化、技術和人才等各個方面。
第二單元:人類共同生活的世界

1、 大洲和大洋(世界地形圖)
海陸分布 地球總面積陸地佔29℅,海洋佔71℅
陸地 陸地分為大陸和島嶼
大洲 大陸與其附近的島嶼合起來稱為大洲。
七大洲、四大洋面積按照由大到小排列 (1)亞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極洲→歐洲→大洋州(2)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P21圖2-4)
大洲位置分布特點 除南極洲外,兩兩南北對稱分布。
大洲間的分界線(P21圖2-4) 分界線 亞歐分界線 亞非分界線 南北美洲分界線 亞洲與北美洲分界線
運河、海峽、山脈 烏拉爾山、烏拉爾河、大高加索山脈 蘇伊士運河 巴拿馬運河 白令海峽
溝通的海洋 地中海和紅海 太平洋和大西洋 北冰洋和太平洋
重要的海峽(P23圖2-7、2-8) 重要海峽 地理位置 溝通的海洋
馬六甲海峽 東南亞 太平洋和印度洋
直布羅陀海峽 歐、非之間 地中海和大西洋
麥哲倫海峽 南美洲最南端 太平洋和大西洋
好望角 非洲最南端 太平洋和印度洋
島嶼之最 最大的島 最大的半島 最大的群島
格陵蘭島 阿拉伯半島 馬來群島
海洋對人類的影響 陸地上的水的來源;海洋中豐富的資源;陸地空間的擴大;海上交通等,處處體現了海洋也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基礎。
2、 世界主要地形類型及主要地形區(世界地形圖)(P48圖3-11)
地形類型 海拔高度 主要地形特徵 世界主要地形區 中國主要地形區
山地 一般500米以上 高大,排列有序,脈絡分明 阿特拉斯山脈、阿爾卑斯山脈、烏拉爾山脈、大分水嶺、落基山脈、安第斯山脈、科迪勒拉山系 喜馬拉雅山脈、阿爾泰山脈、天山山脈、昆侖山脈
平原 一般200米以下 寬廣低平;主要分布在大河兩岸和瀕臨海洋的地區;是世界上大部分人口生活區 印度平原、恆河平原、西西伯利亞平原、東歐平原、波德平原、大平原、亞馬孫平原、拉普拉塔平原 東北平原、華北平原、長江中下游平原
高原 1000米以上 地表起伏不大,但邊緣處比較陡峭 衣索比亞高原、東非高原、南非高原、伊朗高原、巴西高原、中西伯利亞高原、蓋亞那高原 青藏高原、內蒙古高原、黃土高原、雲貴高原
丘陵 多5000米以下 坡度和緩,連綿起伏 東南丘陵
盆地 沒一定標准 四周高,中間低 剛果盆地 四川盆地、柴達木盆地、塔里木盆地、准噶爾盆地
3、 世界主要氣候類型的分布及特徵(P25圖2-11)(P50圖3-14、圖3-15)
氣溫帶 氣候類型 主要特徵 分布主要地區 典型動植物 注意
熱帶 熱帶雨林氣候 終年高溫多雨,很潮濕 南美洲亞馬孫河流域、非洲剛果河流域、亞洲印度尼西亞等 大象、猩猩 不同類型氣候的差異主要表表現在氣溫和降水的不同
熱帶草原氣候 終年高溫 熱帶雨林兩側 長頸鹿、斑馬
熱帶季風氣候 高溫多雨 亞洲中南半島、印度半島、海南島 甘蔗、橡膠、油棕
熱帶沙漠氣候 全年炎熱,很少下雨,十分乾燥 非洲北部、亞洲阿拉伯半島、澳大利亞大沙漠區 駱駝、鴕鳥
亞熱帶 亞熱帶季風氣候 全年溫暖,夏季經常下雨,冬季比較乾燥 我國南方、南北美洲大陸、澳大利亞大陸東南部等地
亞熱帶地中海氣候 夏天炎熱乾燥,冬季溫和多雨 除南極洲以外,世界各大洲均有分布
溫帶 溫帶海洋氣候 夏天比較涼爽,冬天不冷,全年降雨較多,比較潮濕 西歐、北美和南美洲大陸西海岸狹長地帶
溫帶季風氣候 夏季溫暖,冬天較冷 我國東北、華北、俄羅斯遠東地區、日本及朝鮮半島 梅花鹿
溫帶大陸性氣候 冬季很冷,夏天較熱,全年降水較少 我國西北地區、蒙古、西伯利亞
寒帶 極地氣候(包括苔原氣候和冰原氣候 全年都很寒冷,積雪不會融化 北冰洋沿岸、南極大陸、格陵蘭島內陸地區 馴鹿、北極熊、南極企鵝
高原高山氣候 氣候寒冷,很多地方終年冰雪覆蓋 我國青藏高寒地區 氂牛
4、季風氣候(P26圖2-13)
類型 方向 中國季風源地 季風方向 性質(特點) 主要分布地區
夏季風 海洋→大陸 太平洋和印度洋 偏南風 溫暖濕潤 東亞、南亞和東南亞
冬季風 大陸→海洋 蒙古和西伯利亞 偏北風 寒冷乾燥
季風氣候給我們的生活生產帶來的影響
功勞(利) 氣候濕潤,適應人類生存;雨熱同期,有利於農作物、森林的生長;豐沛的雨水補充了河流、湖泊的水量,為人們的生產和生活提供了 寶貴的水資源。
危害(弊) 造成了洪水或乾旱(由於季風的不穩定性,所以當夏季風來得早,退得遲,易造成洪水;而當夏季風來得遲,退得早,易造成乾旱。)
5、不同的地形和不同的氣候→(生長)不同的植物→(養育)不同的動物→(構成)不同的自然景觀
6、世界人種的分布(P30圖2-22)
人種 外貌特徵 主要分布地區
白色人種(歐羅巴人種) 膚色白,頭發彎曲而金黃鼻樑高,嘴唇薄 歐洲、北美洲、大洋洲、亞洲的南部(印度人),亞洲的西部(阿拉伯人)
黃色人種(蒙古利亞人種) 黃色皮膚,烏黑通直的頭發,臉龐扁平。 東亞和東南亞人,北美洲的印第安人和因紐特人
黑色人種(尼格羅人種) 皮膚黝黑,頭發烏黑捲曲,臉龐平,嘴唇厚 非洲、大洋洲以及美洲部分地區
7.國家和地區
國家的象徵 國旗和國歌是一個國家的象徵
領土面積排列前六位國家
名次 1 2 3 4 5 6
國家 俄羅斯 加拿大 中國 美國 巴西 澳大利亞
領土面積 1700平方千米 997萬平方千米 960萬平方千米 937平方千米 854平方千米 769平方千米
所屬大洲 歐洲 北美洲 亞洲 北美洲 南美洲 大洋洲
首都 莫斯科 渥太華 北京 華盛頓 巴西利亞 堪培拉
發達或發展中國家 發展中國家 發達國家 發展中國家 發達國家 發展中國家 發達國家
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劃分
按經濟發展水平分為 發達國家 發展中國家
主要分布地區 歐洲、北美洲、大洋州、亞洲的日本 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
國家列舉 美國、日本、德國、法國、英國、義大利、加拿大、澳大利亞、紐西蘭 中國、印度、巴西、埃及、墨西哥、奈及利亞
國界 國家與國家之間的疆域界線。三種劃分類型:山脈、河流和經緯線
領土 國界線范圍內的領陸、領水、領海和領空,總稱領土。
國際組織 聯合國(U-N)、世界綠色和平組織、歐盟(EU)、亞太經合組織(APEC)、世界貿易組織(WTO)、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
成員國之間相處的基本原則 和平共處五項基本原則:相互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幹涉內政,和平共處,平等互利。
8、經線和緯線
比較點 經線 緯線
定義 連接南北兩極並且與緯線垂直相交的半圓 與地軸垂直並且環繞地球一周的圓圈
長度 每一條經線都相等 就半球而言,每一條緯線長度都不等,赤道最長,到兩極逐漸縮短成點;就全球而言,緯度相同的線,長度相等。
圓弧狀況 兩條正相對的經線可組成一個經線圈;且每一個經線圈均可以平分地球。 每一條緯線自成緯線圈;但只有赤道能平分地球。
相互關系 所有經線都能相交於南北兩極 所有的緯線都相互平行
指示方向 南北方向 東西方向
區分 經度 緯度
9、經度和緯度
比較點 經度 緯度
定義 兩面角,即該點所在的經線平面與本初子午線平面角間的夾角。 線面角,即該點的法線與赤道平面之間的夾角。
度數起點線 00經線(本初子午線) 00緯線(赤道)
劃分方法 以00經線為界,向東、向西各劃分1800 以00緯線為界,向南向北各劃分900
00經線以東為東經度,00經線以西為西經度 00緯線以北為北緯度,00緯線以南為南緯度
代號 東經(E)、西經(W) 南緯(S)、北緯(N)
分布規律 東經度的度數愈向東愈大,西經度的度數愈向西愈大。 北緯的度數愈向北愈大,南緯的度數愈向南愈大。
半球的劃分 以200W、1600E組成的經線圈劃分 以赤道為界劃分
200W以東,1600E以西為東半球,200W以西,1600E以東為西半球。 赤道以北為北半球,赤道以南為南半球。
低、中、高緯度的劃分 低緯度 00—300
中緯度 300—600
高緯度 600—900
五帶的劃分 北極圈以北地區 北寒帶 900N—66.50N
北極圈和北回歸線之間 北溫帶 23.50N—66.50N
南北回歸線之間 熱帶 23.50N—23.50S
南回歸線和南極圈之間 南溫帶 23.50S—66.50S
南極圈以南地區 南寒帶 66.50S—900S
10、中國的地理位置(P37圖2-32)
南/北半球 東/西半球 緯度帶 五帶 時差(經度每隔150,時間相差1小時。)
北半球 東半球 中緯度 北溫帶 中國東西大約跨越600,大約相差4小時
第三單元:中華各族人民的家園
1、我國遼闊疆域(P40圖3-1)
我國領土的四至點 最北端 在黑龍江省漠河以北的黑龍江主航道的中心線上
最南端 在南海的南沙群島中的曾母暗沙
最西端 在新疆的帕米爾高原上
最東端 在黑龍江與烏蘇里江主航道中心線的相交處
15個陸上相鄰國家 朝鮮、俄羅斯、蒙古、哈薩克、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巴基斯坦、印度、尼伯爾、錫金、不丹、緬甸、寮國、越南(逆時針方向)
6個隔海相望國家 韓國、日本、菲律賓、馬來西亞、汶萊、印度尼西亞
我國的海陸位置 海陸位置 亞洲東部,太平洋西岸。(西靠亞歐大陸,東臨太平洋)
瀕臨的海洋 太平洋;從北到南依次為:渤海、黃海、東海、南海
主要島嶼 台灣島(中國最大的島)、海南島(中國第二大島)
疆域優勢中國是一個海陸兼備的國家。其東部瀕臨世界上最大的大洋——太平洋,使這一地區氣候濕潤,有利於農業生產;沿海有許多優良港灣,利於發展海洋事業。中國西部深入亞歐大陸內部,使陸上交通能與中亞、西亞、歐洲直接往來。此外,幅員遼闊的國土,為中華民族的生存發展提供了巨大的空間,也為中國社會進步奠定了雄厚的物質基礎。
從海陸疆域方面來看,中、英、美、蒙古的不同之處 中美:海陸兼備(美國東臨大西洋,西臨太平洋;中國西靠亞歐大陸,東臨太平洋)英國:島國 蒙古:內陸國家
2、行政區劃
三級行政區劃 全國行政區域基本上分為省(自治區、直轄市、特別行政區)、縣(自治縣、市)、鄉(鎮)
34個省級行政區劃單位 23個省
5個自治區:內蒙古自治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西藏自治區、廣西壯族自治區、寧夏回族自治區
4個直轄市:北京、天津、上海、重慶
2個特別行政區: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
我國省級行政區劃單位的名稱、簡稱和省級行政中心(即省會或首府)P43、 P42圖3-3
3、我國人口分布現狀(圖冊P22)
我國人口數量眾多(12.9億),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人口密度較高,而且分布很不均勻。黑河—騰沖線(中國人口地理分界線)以東即東部人口十分稠密,黑河—騰沖線以西即西部人口比較稀少。
4、我國民族分布現狀(圖冊P23)
我國是一個由56個民族組成的大家庭。漢族人口約佔全國總人口的91%,而其餘55個少數民族約佔全國總人口的9%。民族分布具有「大雜居,小聚居」的特點。漢族主要集中在東部和中部地區,少數民族主要集中在西南、西北和東北的邊疆地區。
5、我國地形的特點(圖冊P24)
地形種類多樣;山區面積廣大,要佔全國總面積的3/2;地勢特點:中國地勢西高東低,自西向東逐漸降低,大致呈三級階梯。
6、三級階梯(圖冊P24)
平均海拔 地形類型 主要地形單元
第一級階梯 4000米以上 高原 青藏高原、柴達木盆地
界線 昆侖山——祁連山——橫斷山
第二級階梯 1000—2000米 高原和盆地 內蒙古高原、黃土高原、雲貴高原、塔里木盆地、准噶爾盆地、四川盆地
界線 大興安嶺——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第三級階梯 500米以下 平原和丘陵 東北平原、華北平原、長江中下游平原、東南丘陵
7、比較黃河、長江(P53 、P54)
比較點 黃河P53 長江P54
發源地 青海省巴顏喀拉山北麓 唐古拉山脈主峰各拉丹冬雪峰
全長 5400多千米(中國第二長河) 6300千米(中國第一大河)
注入海洋 渤海(山東省) 東海(上海市)
流經的主要地形區 青藏高原、內蒙古高原、黃土高原、華北高原 青藏高原、雲貴高原、四川盆地、長江中下游平原
流經的省級行政區 青海省、四川省、甘肅省、內蒙古自治區、寧夏回族自治區、陝西省、山西省、河南省、山東省(9個省級行政區劃單位) 青海省、西藏自治區、四川省、雲南省、重慶市、湖北省、湖南省、江西省、安徽省、江蘇省、上海市(11個省級行政區劃單位)
上、中、下游的劃分 上、中游的分界點:河口(內蒙古自治區),中下游分界點:孟津(河南省) 上、中游分界點:宜昌(湖北省)中、下游分界點:湖口(江西省)
主要支流 渭河(陝西省)、汾河(山西省) 雅礱江、岷江、烏江、湘江(洞庭湖)、漢江、贛江(鄱陽湖)
主要景觀 「黃河第一壩」——龍羊峽大壩、開封附近的「懸河」、壺口瀑布、「塞上江南」——寧夏平原 古代水利工程——都江堰、武漢港、著名峽谷——虎跳峽、三峽工程
作用 灌溉、發電 灌溉、發電、航運(黃金水道)
危害 水土流失嚴重,使黃河成為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一條河流;黃河下游斷流、乾旱、「地上懸河」 長江流域降水豐沛,幹流水量大,容易造成洪澇災害
原因 人類過度利用自然,濫用自然,造成黃河流域生態環境的惡化。 季風氣候帶來的弊端。人們不合理地佔用河道、圍湖造田,使河流、湖泊的行洪能力大大降低,更加大了沿岸地帶發生嚴重水災的可能性。
自然和人為雙重因素
如何治理 加強中游黃土高原地區的水土保持是治理黃河的根本,修建水庫,使治沙和防洪並舉,也是治黃的重要手段。 加固江防大堤、興建水庫、疏通河道、中下游禁止砍伐樹木、裁彎取直、分洪蓄洪、開挖入海新河等措施。
歷史地位 黃河流域、長江流域都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是世界著名的古代文明發祥地。
8、我國南北差異
區 域內 容 習慣上以秦嶺—淮河為界,大體上將東部季風區劃分為北方和南方
北方(秦嶺—淮河以北) 南方(秦嶺—淮河以南)
生活習慣差異 民居特色 注重防寒保暖 注重通風、散熱、防雨
飲食習慣 喜吃麵食 喜吃米飯
交通工具 陸路交通 公路、鐵路和水運
氣候差異 氣溫差異 氣溫帶 溫帶氣候,比較乾燥 亞熱帶和熱帶氣候,比較濕潤
1月均溫 低於00 c(<00c) 高於00 c(>00c)
冬季氣溫分布特點 冬季氣溫自南向北降低,南北溫差很大
夏季氣溫分布特點 南北溫差不大,全國普遍高溫
降水差異 年降水量 少於800毫米(<800mm) 多於800毫米(>800mm)
年降水量分布規律 由東南沿海向西北內陸遞減
農業生產差異 主要糧食作物 小麥、玉米 水稻
主要經濟作物 花生、大豆、甜菜 油菜、甘蔗、橡膠、油棕
耕地類型 旱地 水田
耕作制度 一年一熟或兩年三熟 一年兩熟甚至三熟
河流水文及內河航運的差異 河流少,水量小,冬季結冰,不利於航運 河湖眾多,水量大,冬季普遍不結冰,便於航運
地形 南方地區多丘陵 北方地區多平原
主要能源資源的差異 煤、石油、天然氣資源豐富,水資源短缺 煤、石油、天然氣資源短缺,水資源豐富
10、中國主要的旅遊資源(圖冊P30-31)
華北地區 北京八達嶺長城、北京故宮、河北承德避暑山莊
華東地區 上海東方明珠電視塔、安徽黃山、浙江杭州西湖、福建武夷山、台灣日月潭、江蘇蘇州園林、山東泰山
華南地區 廣西桂林山水、海南天涯海角
西南地區 四川樂山大佛、四川九寨溝、西藏拉薩布達拉宮、雲南麗江古城
西北地區 新疆天山天池、甘肅敦煌莫高窟、陝西秦始皇陵及兵馬俑
華中地區 長江山峽、湖南武陵源
11、如何設計一條科學、合理的旅遊線路?
答:旅遊線路的設計要全面考慮旅行的目的、行程時間、交通情況、經濟條件等綜合因素。
12、中國主要鐵路線
主要鐵路線 線路走向
京九線 北京—九江—南昌—深圳—香港九龍
京廣線 北京—鄭州—武漢—株州—廣州
京滬線 北京—天津—濟南—徐州—南京—上海
京哈線 北京—沈陽—哈爾濱
隴海線 連雲港—鄭州—西安—蘭州
蘭新線 蘭州—烏魯木齊—阿拉山口
9、我國東西部差異(P62圖3-28)
東部 西部
自然條件 地形 東部地區平原廣闊 西部內陸地區高原、山地面積廣大
氣候 較為濕潤 氣候乾旱
資源環境 水資源豐富,但礦產和能源短缺,且工業污染嚴重 有豐富的礦產和能源資源。但水資源短缺,水土流失和沙漠化嚴重。
社會經濟條件 發展歷史 有較深厚的文化、經濟、政治基礎 燦爛的歷史文化
人口 東部人口多,且分布十分稠密 西部人口數量較少,且分布比較稀少
民族 主要是漢族人 少數民族聚居最集中的地方
特大城市 北京、上海、天津、廣州、武漢、南京、沈陽 重慶、西安、成都、烏魯木齊、呼和浩特
農業 優越的自然條件有利於發展農業 大部分地區發展農業的自然條件較差
工業 工業發展條件優越,比較發達 比較緩慢、不發達,但能源工業發展潛力大
交通通信 交通通信發達、方便 交通通訊設施落後
教育 發達 教育水平、思想觀念較滯後
人才資金技術 較為豐富 短缺
經濟發展水平 經濟發展較快、較為發達 經濟發展緩慢,與東部相比發展不平衡
經濟發展的優勢 自然條件優越有利於發展農業。交通通信教育發達,城市眾多,人才資源豐富,為工業發展提供了重要條件。 廣袤的土地、壯美的山川、豐富的礦產和能源資源、獨特的民族風情、燦爛的歷史文化
經濟發展的劣勢 礦產和能源資源短缺,嚴重的工業污染困擾著東部地區的可持續發展 氣候乾旱,水資源短缺,水土流失和沙漠化嚴重,大部分地區發展農業的自然條件較差。與東部地區相比,西部地區在資金、技術、人才、市場、交通等社會經濟條件方面差距較大
南北方交流與互補 南水北調工程
東西部交流與互補 西氣東輸工程、西電東送工程
第四單元:各具特色的區域生活
1、世界主要平原的分布(圖冊P32-33或填充圖冊P15圖4-1)
歐洲 東歐平原、波德平原
亞洲 東北平原、華北平原、長江中下游平原(中國) 西西伯利亞平原(亞洲西北部) 印度河平原、恆河平原(南亞) 美索不達米亞平原(西亞)
美洲 北美洲的大平原 南美洲的亞馬孫平原、拉普拉塔平原
農業生產 由於平原地區形勢低平,方便機械化作業,而且一般土壤比較肥沃,所有平原地區農業生產多以種植業為主。
2、湄南河平原和美國中部大平原的比較(P70圖4-1、P71圖4-4)
比較點 稻作文化的印記 用機器種莊稼
地理位置 亞洲東南部的中南半島,泰國境內的美南河平原 北美洲的美國中部大平原
氣候特點 高溫多雨(熱帶季風氣候) 地處中緯度地區,以溫帶氣候類型為主,氣候溫和。
流經河流 湄公河(水網密布) 密西西比河、五大湖泊(水源比較充足)
種植的農作物 水稻(水田農業) 小麥、大豆、玉米(旱作農業)
生產方式 人工勞作,精耕細作 機械化耕作
人口密度 人口稠密(勞動力豐富) 人口稀少(勞動人手不多)
農業生產特點 小農經營;單位面積產量高;商品率低;機械化水平低;水利工程量大;科技水平低 地廣人稀,便於大規模生產經營;交通運輸便利,便於大批糧食外運;高度發達的工業和先進的科技為農業生產提供服務;商品性農業
文化生活特色 吊腳屋;精神生活:崇尚神靈、團結互助、關愛弱者 人們居住得比較分散;人們生活水平較高
農業生產的優勢 土壤深厚、肥沃,高溫多雨,水網密布 土地面積很廣,地勢平坦
農業生產的劣勢 平原地塊較小,易發生水旱災害 勞動力不足
如何把劣勢變為有利條件 修築水渠,興修水利,便利灌溉和排澇,共同抵禦自然災害帶來的威脅 大規模機械化作業,發展商品性農業
3、世界主要山脈的分布(圖冊P34-35、填充圖冊P16圖4-2)
亞洲 喜馬拉雅山脈、阿爾泰山脈、天山山脈、昆侖山脈
歐洲 阿爾卑斯山脈、烏拉爾山脈(歐亞分界線)
非洲 阿特拉斯山脈
大洋州 大分水嶺
美洲 科迪勒拉山系、北美洲的落基山脈、南美洲的安第斯山脈
生產活動 每個山區都有各自特點,有的山區風景優美,可以發展旅遊業;有的山區礦產資源豐富,可以發展采礦業;有的山區牧草豐美,可以發展畜牧業;有的山區適宜林木生長,可以發展林業。總之,山區的發展應注意因地制宜。
4、與山為鄰
三個典型案例 自然環境 生產活動 生活狀況
垂直的牧場 新疆中部的天山山脈。在山體的不同部位,由於海拔高度不同,導致水熱狀況發生變化,從而形成不同的自然景觀 哈薩克牧民充分利用天山的草場資源安排牧業生產,形成了「四季放牧」的山地畜牧業特色 「轉場」文化
如畫的梯田 雲南省的元陽縣位於哀牢山區。這里山高水深,一年四季是雲雨天氣。而且「山有多高,水有多高」。 哈尼族人修築梯田,在高山上修建龐大的水渠網路把水引向梯田,種植水稻。 「梯田」文化
熱鬧的山谷 盧卡索位於法國阿爾卑斯山脈山區西側,坐落在群山懷抱的山谷中 滑雪勝地,大力發展旅遊業,同時帶動了當地相關產業的發展 旅遊業給當地人們生活帶來重大影響
作用 方面 旅遊業給當地人們生產、生活帶來的影響
有利作用 務工 人們能在家鄉找到比較理想的工作,避免外出打工的辛勞
人們的生活水平 收入增加,生活水平提高
地區經濟 帶動了當地相關產業的發展,基礎設施不斷完善
消極影響 生態環境 破壞了山區的生態環境
5、世界主要河流的分布(圖冊P36-37、填充圖冊P17圖4-3)
非洲 尼羅河
歐洲 多瑙河、伏爾加河
亞洲 黃河、長江、恆河、印度河、湄公河、鄂畢河、勒拿河
大洋州 墨累河
美洲 北美洲的密西西比河、南美洲的亞馬遜河
農業生產 傍水而居的人們的生活都離不開水,他們出門以船為交通工具,從事的農業生產也多以與水有關的漁業為主。
6、傍水而居
比較點 水鄉孕育的城鎮(城鎮) 耕海牧魚(漁村) 水上都市(城市)
地理位置 太湖流域。太湖位於江蘇省和浙江省的交界處。 山東半島東端的石島鎮大魚島村 義大利的東北部、地中海的北岸——水上古城威尼斯
經濟發展情況 魚米之鄉、商品糧基地、城市群、我國最發達的地區之一 海洋養殖業 商業貿易中心——旅遊城市
水的作用 水對太湖流域城鎮的「孕育」作用 大海對人類的養育之恩,人類應該與海洋和諧相處 因水而生,因水而興,因水而美,因水而危
生活在湖畔、河邊、海洋周圍人們的生活、生產有「水」的聯系 人們的生活離不開水,生產也離不開水
如何理解「水對人們生產生活既有正面影響,也有負面影響」? 人類如果遵循自然規律,合理利用和改造自然,利用並保護水資源,就會向著有利於人類的方向發展;否則就會受到自然界的懲罰。
7、比較澳大利亞牧場與內蒙古牧區
比較點 現代化的大牧場 草原風情
地理位置 澳大利亞位於南半球的大洋州,是世界上惟一占據整個大陸及邊緣島嶼的國家。 內蒙古自治區位於我國北部邊疆,是我國跨經度最廣的省級行政區。
首都或首府 堪培拉(悉尼是澳大利亞的第一大城市) 呼和浩特
氣候 比較乾熱,近70℅的土地上乾旱地 溫帶大陸性氣候(溫帶草原氣候)
地形 大自然盆地、大分水嶺、墨累河 內蒙古高原
草原生產和草原文化生活的主要特點 澳大利亞現代化畜牧業的特點 內蒙古草原傳統文化生活的特點
機械化程度非常高(最突出的特點);牧場規模很大;採取定居居住方式;羊比人多;畜群放牧 嗜食肉奶;穿蒙古袍;住蒙古包;騎蒙古馬;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方式;那達慕大會(娛樂文化活動)
雅稱 「騎在羊背上的國家」、「坐在礦車上的國家」 「騎在馬背上的民族」(蒙古族)
8、世界主要沙漠的分布(填充圖冊P19、圖冊P39)
亞洲 西亞的魯卜哈利沙漠、中亞的卡拉

㈢ 初中七年級歷史地理生物期末復習提綱(人教版)

歷史
第一課 祖國境內的遠古居民

文化代表 距今時間 體質形態 工具製造 火的使用 觀念 社會組織 生產活動
元謀人 約170萬年 打制石器 會使用火 採集、狩獵

北京人 約70-20萬年 保留猿特徵 打制石器 會使用火保存火 原始群居 採集、狩獵
山頂洞人 一萬八千年 和現代人基本一樣 打制石器 磨光、鑽孔 人工取火 審美 氏族 採集、狩獵、捕魚

1、我國境內已知的最早的人類是元謀人 2、人和動物的根本區別是製造工具
3、我國歷史最早可以上溯到170萬年前

第二課 原始的農耕生活
原始居民 地域 距今時間 生產工具 房子 畜牧 手工業
河姆渡居民 長江流域 約七千年 磨製石器 耒耜 干欄式 家畜 紡織 陶器
半坡居民 黃河流域 約五六千年 磨製石器骨箭頭 半地穴式 豬狗 紡織 彩陶
1、我國較早種植粟的是半坡居民 2、我國較早種植水稻的是河姆渡居民
3、我國早期文字的雛形源於半坡彩陶 3、河姆渡原始居民用耒耜耕地,種植水稻;
半坡原始居民用石刀收割莊稼,主要糧食作物是粟。

第三課 華夏之祖
炎黃部落聯盟—→華夏族—→漢族——→中華民族
黃帝——→人文初祖
1、我國原始社會結束在禹時期 2、我國奴隸社會開始於公元前21世紀
3、部落聯盟民主推選首領的制度叫「禪讓」制。首先實施該制度的是堯推選舜為繼承人,結束該制度的是禹。夏朝的建立,標志著奴隸制度開始了。

第四課 夏、商、西周的興亡
夏的都城在陽城,統治中心地區,在今河南西部和山西南部一帶。
夏朝的國家機構,是奴隸主階級壓迫平民和奴隸的工具
朝代 暴君 亡國之君
夏朝 夏桀 夏桀
商朝 紂 紂
西周 周厲王 周幽王
西周為什麼要實行分封制?分封制的內容是什麼?起了什麼作用(見《課課練》126頁 )
商朝曾幾次遷都,直到商王盤庚遷都到殷,統治才穩定下來。後來又稱商朝為殷朝。
約公元前1600年,湯戰勝桀,夏滅商建。公元前1046年,商周在牧野大戰。商滅,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鎬,又稱鎬京,歷史上叫西周。

第五課 燦爛的青銅文明
1、夏、商、西周是以農業為主的社會。那時候,農業上以知道選種、施肥和治蟲害。
2、、於商周同期,我國西南地區的成都平原,也盛行一種獨特的青銅文化,這就是舉世聞名的「三星堆」文化。
3、、我國古代稻、黍、粟、麥、豆被稱為五穀。
時期 青銅器鑄造情況
原始社會晚期 出現青銅器
夏 朝 青銅器種類逐漸增多
商 朝 青銅器生產規模大,品種多,工藝精美
西 周 青銅器種類更豐富,大量用於祭祀

第六課 春秋戰國的紛爭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東遷洛邑,史稱「東周」。東周分為春秋和戰國兩個時期。
齊桓公任用管仲為相,積極改革內政,發展生產;同時改革軍制,組建強大的軍隊,以「尊王攘夷」。
公元前7世紀中期,齊桓公成為春秋時期第一個霸主。
公元前7世紀後期,晉楚雙方在城濮大戰,晉軍勝。晉文公成為中原霸主。後來,楚莊王做了中原霸主。
戰國七雄按東南西北到中間的順序排列為齊、楚、秦、燕、趙、魏、韓.
發生於公元前260年,秦、趙之間決定性戰役是長平之戰。

第七課 大變革的時代
鐵農具:春秋出現,戰國推廣
牛耕:最遲春秋末年使用,戰國推廣。
1、戰國是我國封建制度的確立時期。 2、我國農業發展史上的一次革命是指牛耕。
3、戰國時期,李冰為秦國修築的都江堰是舉世聞明的防洪灌溉工程。
都江堰修建後,獲得「天府之國」美稱的是成都平原。
戰國時期,秦國經過商鞅變法,發展成為戰國後最富強的封建國家。
戰國時期各國為什麼會開展變法運動?(見《課課練》127頁)。
商鞅變法的內容和歷史作用是什麼?內容是:①國家承認土地私有允許自由買賣。②獎勵耕戰,生產糧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根據軍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廢除沒有軍功的舊貴族的特權。③建立縣制,由國君直接派官吏治理。經過商鞅變法,秦國的經濟得到了發展,軍隊戰鬥力不斷增強,發展成為戰國後期最富強的封建國家。

第八課 中華文化的勃興(1)
1、我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從商朝開始。
2、商朝人刻在龜骨或獸骨上的文字,稱為「甲骨文」。
3、商周青銅器上鑄刻的文字,叫 「金文」,也稱「銘文」。西周晚期,有人將文字整理成「大篆」。
4、今天的農歷又稱「夏歷」,據說來源於夏朝。
5、扁鵲是春秋戰國之際的名醫。他能用針刺、按摩、湯葯治療疾病。他總結出來的望、聞、問、切四種診斷疾病的方法,一直被中醫沿用。
6、屈原代表作《離騷》,離:遭遇 騷:憂愁
7、春秋戰國盛行「鍾鼓之樂」,其中以整套編鍾最為珍貴。
8、《詩經》記載公元前776年9月6日發生日食,這是我國歷史上第一次有確切日期的日食現象。

第九課 中華文化的勃興(2)
姓名 時期 著作 主要思想 備注
孔子 春秋晚期 《論語》 提出「仁」的學說,主張「愛人」,「為政以德」 《論語》由孔子弟子整理編寫
老子 春秋晚期 《道德經》 一切事物都有對立面,對立的雙方能夠相互轉化。 由戰國時期道家學派整理而成
墨子 春秋戰國時期 「兼愛」「非攻」,反對以大欺小、以強凌弱,支持正義戰爭
孟子 戰國 「春秋無義戰」,反對一切戰爭。「仁政」治國,輕徭薄賦,保護環境
韓非 戰國末期 主張改革,反對空談仁義,提倡法制
孫武 春秋晚期 《孫子兵法》 知彼知己,百戰不殆

第十課 「秦王掃六合」
1、從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秦王嬴政陸續滅掉六國,建立起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秦朝,定都咸陽。
2、規定我國的最高統治者稱皇帝始於秦朝。
3、秦朝興建的溝通長江水系和珠江水系的工程是靈渠。
1、創了封建專制主義的中央集權制度
4、秦始皇為了 2、統一貨幣、度量衡、文字
鞏固統治 3、焚書坑儒
4、北築長城,抵禦匈奴
5、南鑿靈渠,開發南疆
5、秦統一後在地方上推行郡縣制度。
6、秦長城西起臨洮,東到遼東。
7、秦朝疆域廣大,東至東海,西到隴西,北到長城一帶,南達南海。
8、秦統一六國的年代是公元前221年。

第十一課 「伐無道,誅暴秦」
秦的 1、徭役繁重 1、陳勝、吳廣起義,公元前209,大澤鄉
暴政 2、賦稅嚴重 引發農民起義 在陳建設政權,陳勝為王。
3、刑法殘酷 起義失敗
4、秦二世更加殘暴 2、項羽取得巨鹿之戰(前207)勝利
3、劉邦進逼咸陽,秦朝滅亡
秦末農民起義爆發的時間是公元前209年。
秦滅時,正式接受秦朝統治者投降的農民軍領袖是劉邦。
公元前202年,劉邦建立漢朝,定都長安,歷史上稱為西漢。劉邦就是漢高祖。

第十二課 大統一的漢朝
文景時期,重視「以德化民」,國家富裕,歷史上稱這一時期統治為「文景之治」。
被皇帝譽為「強項令」的東漢敢於執法的廉吏是董宣。
我國封建社會歷史上的第一個盛世出現在西漢。
西漢的首都在長安,東漢的首都在洛陽。
為鞏固中央集權,漢武帝接受董仲舒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把儒家思想作為封建統治的正統思想。漢武帝還大力推行儒家教育,在長安興辦太學。

第十三課 兩漢經濟的發展
西漢時比較徹底地治理黃河是在漢武帝時。
王景治理黃河是在漢明帝時。
地方鑄幣權收歸中央始於漢武帝時。
「水排」是一種鼓風冶鐵工具。
東漢時,南陽太守杜詩發明水排,利用水力鼓風冶鐵。

第十四課 匈奴的興起及與漢朝的和戰
1、匈奴的傑出首領冒頓單於第一次統一了蒙古草原。
2、公元前119年,漢武帝派大將衛青、霍去病出擊匈奴。
3、經過漠北戰役的沉重打擊,匈奴無力再與西漢對抗。
漢元帝時,王昭君出嫁呼韓邪單於,促進了漢匈友好。
漢武帝時,開始反擊匈奴,奪取了河套和河西走廊地區。

第十五課 漢通西域和絲綢之路
西漢時期,人們把今甘肅玉門關和陽關以西,也就是今天新疆地區和更遠的地方,稱為西域
公元前138年,張騫第一次出使西域。
公元前119年,張騫第二次出使西域。
公元前60年,西漢設置西域都護。
歐洲的古羅馬帝國被中國稱作「大秦」。

第十六課 昌盛的秦漢文化(一)
目前世界上已知的最早的紙出現在西漢早期。
東漢改進造紙術的重要歷史人物是蔡倫。
3、《九章算術》成書於東漢。
4、張仲景寫成的《傷寒雜病論》全面闡述了中醫的理論和治病原則。
5、張衡製造的地動儀是世界公認的最早的地震儀器。
造紙術未發明以前,古埃及人將字寫在紙草上,古代歐洲人將字寫在羊皮紙上。
東漢華佗最早製成了「麻沸散」。主要著作《五禽戲》。

第十七課 昌盛的秦漢文化(二)
世界三大宗教指:基督教、佛教、和伊斯蘭教。
佛教起源於古印度,西漢末年(公元前1世紀末)傳入我國中原地區(張騫通西域後,佛教沿絲綢之路逐步傳到中國)。(西漢為前206——公元25)
道教是我國土生土長的宗教,東漢時期,道教在民間興起,創始人之一是張陵(道教徒尊稱他為張天師)。道教尊老子為教主,稱他為「太上老君」。
司馬遷是我國古代偉大的史學家,他生活在西漢漢武帝時代。
《史記》記述了從黃帝到漢武帝時期的史事,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
秦漢時期的雕塑藝術水平很高,它的傑出代表詩轟動世界的秦始皇陵兵馬俑。

第十八課 三國鼎立
奠定曹操統一北方基礎的戰役是官渡之戰。200年袁紹十萬大軍,主力直逼曹軍所在地官渡,曹操只有三四萬人,曹操火燒袁軍糧草,大敗袁軍。
208年曹操率二十多萬大軍南下,想要統一南北,孫劉聯軍五萬人馬在長江沿岸的赤壁一帶和曹軍對峙,周瑜指揮聯軍火燒赤壁,大敗曹軍。
220年,曹丕廢漢獻帝,稱帝,國號魏,定都洛陽,東漢結束。221年,劉備在成都稱帝,國號漢,史稱蜀。222年,孫權稱王,國號吳,後定都建業。三國鼎立的局面形成。
蜀國丞相諸葛亮,是我國古代著名的政治家,人稱「卧龍」。
230年,孫權派將軍衛溫等,率軍萬餘人,橫渡台灣海峽,到達夷洲。

第十九課 江南地區的開發
266年,司馬懿的孫子司馬炎奪位,建晉朝,都洛陽,史稱「西晉」。280年,西晉滅吳國。
從東漢末年以後,匈奴、鮮卑、羯、氐、羌等北方少數民族陸續內遷。316年,內遷匈奴人的一支武裝滅西晉。
西晉滅亡的第二年(317年),司馬睿重建晉朝,史稱「東晉」,都城在建康(282年建業改為建鄴,313年又改為建康,今南京)。
4世紀後期,氐族人建立前秦政權,前秦王苻堅用漢人王猛為丞相,統一黃河流域。
淝水之戰是我國歷史上又一個以少勝多的戰役。383年,苻堅以八十多萬兵力,欲滅東晉。東晉軍隊8萬人與秦軍隔淝水對峙。東晉要秦軍稍後退,便於晉軍渡河與之決戰。苻堅欲乘晉軍渡河時擊之,同意後退。誰料秦軍中漢人多,不願為秦賣命,一退潰不成軍。苻堅「草木皆兵」,秦軍「風聲鶴唳」。晉軍乘機進攻,大敗前秦。淝水之戰結束了前秦的統治,東晉在南方暫時穩定,經濟得以迅速發展。
420年,大將劉裕自立為帝,國號「宋」,結束東晉。此後,南方經歷了宋、齊、梁、陳四個王朝,總稱為「南朝」

第二十課 北方民族的大融合
4世紀後期,我國東北地區鮮卑族的一支強大起來,建立了北魏,439年,統一黃河流域。當時各族人民長期生活在一起,生產、生活相互影響,民族融合已經成為趨勢。
北魏建立以後,建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孝文帝遷都洛陽後,洛陽迅速發展為一座壯觀城市。
孝文帝遷都洛陽後,進一步實行改革,主要措施包括:①在朝廷中使用漢語,禁用鮮卑語;②官員及其家屬必須穿戴漢族服飾;③將鮮卑族的姓氏改為漢族姓氏,把皇族由姓拓跋改為姓元;④鼓勵鮮卑貴族與漢族貴族聯姻;⑤採用漢族的官制、律令;⑥學習漢族的禮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國,提倡尊老、養老的風氣等。這些措施促進了民族融合。

第二十一課 承上啟下的魏晉南北朝文化(一)
南朝的祖沖之是我國古代著名的數學家和天文學家,他利用並發展前人創造的「割圓術」,在世界上第一次把圓周率的數值確定為3.1415926和3.1415927之間。這項成果領先世界近一千年。
北朝的賈思勰是我國歷史上著名農學家。他生活在北魏和東魏時期,做過東魏太守。他著的《齊民要術》是我國現存的第一部完整的農業科學著作,在世界史上佔有重要地位。《齊民要術》總結了北方人民長期積累的生產經驗,介紹了農、林、牧、副、漁業的生產技術和方法。
北魏的酈道元是我國古代傑出的地理學家。他寫的《水經注》,是一部綜合性的地理學專著,全書以注錄水道系統為綱,詳細地介紹了江河流經地區的山川、城鎮、地形物產、風土人情、歷史古跡等。

第二十二課 承上啟下的魏晉南北朝文化(二)
東漢末年,書法逐漸成為一種藝術。魏晉時期,書法字體由篆書、隸書轉化到楷書,草書和行書也逐漸流行。東晉的王羲之,集書法之大成,其字或端秀清新,或「飄若浮雲,矯若驚龍」,他的代表作《蘭亭序》,有「天下第一行書」的美譽。王羲之被後人稱為「書聖」。
魏晉南北朝時繪畫藝術有較大發展,東晉的顧愷之最為出色,代表作有《女史箴圖》、《洛神賦圖》
為了宣傳佛教,北朝的統治者開鑿石窟,雕造佛像。山西大同平城附近的雲岡石窟和河南洛陽附近的龍門石窟,是著名的兩大石窟。

七年級上冊

第二章 地球的面貌
第一節 認識地球
一、地球的形狀
1、人類認識地球形狀的過程:蓋天說—渾天說—麥哲倫環球航行—衛星探測
即天圓地方—張衡的「天之包地,猶地之裹黃」—球體—兩極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規則球體
2、麥哲倫航行的時間和路線:(P15)
3、地球是球體的證據:(1)海邊看船;(2)草原看馬;(3)麥哲倫環球航行;(4)月食時月球表面的圓弧形陰影;(5)現代探測技術及照片;(6)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7)登高望遠
二、地球的大小:表面積:5.1億平方千米;平均半徑:6371千米;
赤道周長:約4萬千米;
三、 地球儀
1、 幾個概念:地球儀;地軸;北極;南極;赤道;經線;緯線;經度;緯度
2、 緯線與經線
概念 起點 形狀 長度 指示方向
緯線 與赤道平行環繞地球儀一周的圓圈 以赤道為起點 圓圈(除極點外) 半球:不相等
全球:度數相同的緯線長度相等 東西方向
經線 連接南北兩極並垂直於緯的弧線 以本初子午線為起點 半圓 所有的經線都相等 南北方向
3、經度與緯度
起點度數 最小值與最大值 北緯南緯東經西經 變化規律
緯度 赤道為0° 0°與90° 赤道以北為北緯以南為南緯 從赤道向南向北逐漸增大
經度 本初子午線為0° 0°與180° 本初子午線以東為東經以西為西經 從本初子午線向東向西逐漸增大
90°N
本初子午線

N 大 180° W E 180°

0° S 赤道
大 0° 大
90°S 大
4、重要的經緯線:
(1)0°經線:又稱本初子午線,經過英國倫敦格林尼治天文台舊址,經度起點線
(2)180°經線:只有一條
(3)西經20°和東經160°:東西半球的劃分界線
(4)0°緯線:又稱赤道,經過厄瓜多首都基多,南北半球的分界線
(5)北緯23.5°與南緯23.5°:北回歸線與南回歸線
(6)北緯66.5°與南緯66.5°:北極圈與南極圈
5、低中高緯度的劃分:0°——30°——60°——90°
低 中 高
6、東西半球的劃分:赤道以北為北半球,以南為南半球;西經20度向東到東經160度為東半球,西經20°向西到東經160°為西半球
7、相對應的經線:組成一個經線圈,度數之和為180°,符號相反。
三、經緯網:確定地球表面的任何一點的位置
第二節 世界的海陸分布
一、 海陸分布大勢:
七分海洋,三分陸地(71 %/ 29% );
無論怎樣把地球分成出兩個半球,都是水半球面積大於陸半球面積
二、 七大洲和四大洋
1、 幾人概念:大陸;大洲;島嶼;半島;洋;海;海峽;
2、 口訣:亞非北南美,南極歐大洋,太大及印北
3、 洲界線:亞洲與歐洲:烏拉爾山—烏拉爾河—裏海—大高加索山—黑海—土耳其海峽
亞洲與非洲:蘇伊士運河
亞洲與北美洲:白令海峽
北美洲與南美洲:巴拿馬運河
4、 繪制海陸輪廓
第三節 世界的地形
一、 陸地地形
1、 海拔與相對高度:兩者的概念與計算
2、 五種地形的比較
地形類型 大致海拔 地表形態
共同點 地表形態
不同點 世界之最
平原 200米以下 地面起伏小 海拔較低 亞馬孫平原
高原 500米以上 海拔較高邊緣較陡峻 青藏高原(高)
巴西高原(大)
山地 500米以上 地面崎嶇不平 海拔高坡陡谷深 科迪勒拉山系
喜馬拉雅山—阿爾卑斯山系
丘陵 500米以下 海拔低相對高度小於200米 —————————
盆地 海拔不定 四周高中間低 剛果盆地
3、 世界兩大山系:(1)環太平洋沿岸山脈帶:東岸科迪勒拉山系(落基山和安第斯山) 西岸為日本群島台灣島菲律賓群島組成的島弧
(2)橫穿亞歐大陸南部和非洲大陸北部的山脈帶:喜馬拉雅山、阿爾卑斯山和阿特拉斯山
二、 海底地形
大陸架:坡度緩,水深在200米以內
大洋中脊:新海洋誕生的地方
大陸坡:大陸架向外傾斜的陡坡
海溝:最深的地方(馬里亞納海溝)
三、 學看地形圖
1、 地形圖的繪制過程:鳥瞰圖—平面圖—等高線地形圖—等高線分層設色地形圖
2、 五種地形部位的等高線表示圖
3、 五種地形類型的表示圖
4、 顏色與地形:黃色——陸地,藍色——水域,綠色——平原,大面積黃色或棕色——高原,長條形黃色或棕色——山脈,眾多小塊黃色——丘陵
5、 山脊處等高線向海拔低處凸,山谷處等高線向海拔高處凸
6、 坡陡處等高線密集,坡緩處等高線稀疏
7、 如何利用等高線爬山
第四節 海陸變遷
一、 地表形態變化:處於不停息的運動變化之中
海洋——陸地:喜馬拉雅山和青藏高原海洋生物化石;地中海不斷縮小
陸地——海洋:台灣海峽森林林遺跡;東非大裂谷將形成海洋
二、 大陸漂移假說:魏格納和假說內容(P33)
三、 板塊構造學說:(P35)1、內容:3點 2、六大板塊名稱與分布 3、解釋了大陸漂移
四、火山和地震:兩大火山地震帶: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喜馬拉雅—地中海火山地震帶

第一節 天氣與氣候
一、天氣與氣候的區別
名稱 概念 時間 穩定性
天氣 一個地區短時間里陰晴、風雨、冷熱等大氣狀況。 短 不穩定
氣候 一個地區多年的天氣平均情況。 長 較穩定
二、天氣符號: 會識別:台風;沙塵暴;晴天;雨;雪;陰天等
三、衛星雲圖:綠色表示陸地;藍色表示海洋;白色表示雲雨區,越白表示雲層越厚,下雨的可能性越大。
四、天氣預報:報氣溫和降水;中央電視台:衛星雲圖—天氣形勢圖—城市天氣預報圖
五、天氣與氣候 跟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
第二節 氣溫和降水
一、 氣溫
1、 概念與單位
2、 世界年平均氣溫的分布
(1) 年平均氣溫的分布規律:A由低緯度向高緯度地區遞減;B同緯度的海陸氣溫不同
C南半球等溫線平直;D海拔低處氣溫高海拔高處氣溫低(P61)
(2)一月平均氣溫分布(最冷月);七月平均氣溫分布(最熱月)(P62、P63)
(3)最熱的地方是非洲大陸;最冷的地方是南極洲
3、氣溫的測定:一日4次;日均溫(除以4),月均溫(除以月天數),
年均溫的計算(除以12)
三、降水
1、降水的條件:三方面:水汽;氣溫下降;有凝結核
2、降水的類型及區別:地形雨;對流雨;鋒面雨
3、降水量的測定:月降水量和年降水量(計總和)
4、世界降水的分布規律:A赤道地區降水多,兩極地區降水少;B沿海地區降水多,
內陸地區降水少;C南北回歸線附近,大陸東岸降水多,大陸西岸降水少。
5、世界的雨極和干極:乞拉朋齊、智利阿塔卡馬沙漠。
6、氣候資料的統計方法
(1)表示方法:橫坐標表示時間,左側縱坐標表示氣溫,右側縱坐標表示降水量
(2)繪制過程:先描點,畫光滑的氣溫曲線,再畫逐月降水量柱狀圖
(3)分析方法:A看氣溫最高月與最低月及其氣溫值和年溫差
B看降水逐月分布情況、季節分配情況、總降水量情況
(4)特殊值:熱帶:全年T >20度(16度) 亞熱帶:最冷月T>0度
溫帶:最冷月T<0度最熱月T>16度 寒帶:最熱月<5度
多雨:月R>100MM 適中:月R=50MM左右 少雨:月R<30MM
第三節 影響氣候的主要因素
一、 地球的形狀即緯度位置
太陽高度角從低緯度地區向高緯度地區逐漸變小——氣溫由低緯度地區向高緯度地區遞減
二、地球的運動
1、地球自轉和公轉對比
運動形式 含義 方向 周期 結果及影響 特徵
自轉 繞地軸轉 自西向東 一天或24小時 晝夜交替、各地時間的差異、一天中氣溫的變化

公轉 繞太陽轉 自西向東 一年 四季的更替、晝夜長短變化、各地獲得熱量不同、形成五帶。 1、地軸與公轉軌道平面總是保持66。5度夾角2、北極總是指向北極星附近

3、四季的變化
二分二至 日期 太陽直射點 季節 地理現象
春分 3月21日前後 赤道 春季 晝夜等長
夏至 6月22日前後 北回歸線 夏季 晝長夜短、北極極晝南極極夜
秋分 9月23日前後 赤道 秋季 晝夜等長
冬至 12月22日前後 南回歸線 冬季 晝短夜長、北極極夜南極極晝

3、 地球上的五帶 北南溫帶,北南寒帶,熱帶
(1)名稱 (2)分界線 (3)太陽直射情況 (4)極晝極夜現象 (5)獲的光熱情況
二、海陸分布
物理性質 對氣溫的影響 對降水的影響
海洋 吸熱慢放熱慢 夏季氣溫低冬季氣溫高 近海地區降水多
陸地 吸熱快放熱快 夏季氣溫高冬季氣溫低 內陸地區降水少

四、人類活動
1、影響局部氣候:緩和與惡化
2、導致氣候反常:產生溫室效應,臭氧層破壞,旱澇災害
4、 城市熱島效應:城區和郊區氣溫和降水不同
五、 洋流影響:暖流經過地區增溫增濕,寒流經過地區降溫降濕。
六、 地球變暖的結果:海平面上升,熱帶風暴加劇,乾旱面積擴大,生物多樣性受到威脅

一、 劃分標准:各地氣溫和降水的組合而形成的氣候特徵。
二、熱帶氣候類型
氣候類型 氣候特徵 分布地區
熱帶雨林氣候 終年高溫多雨 亞馬孫平原,剛果盆地,馬來群島
熱帶草原氣候 終年高溫,降水總量較少,分旱雨兩季 熱雨氣候兩側,以非洲最典型
熱帶季風氣候 終年高溫,降水總量大,分旱雨兩季 印度半島和中南半島
熱帶沙漠氣候 終年高溫少雨, 南北回歸線經過的內陸地區和大陸西岸地區,以撒哈拉沙漠最典型
氣候類型 氣候特徵 分布地區
亞熱帶季風氣候和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 夏季高溫多雨,冬季溫和少雨,四季分明 中國東南部,美國東南部,巴西東南部及阿根庭澳大利亞等沿海地區
地中海氣候 夏季高溫少雨,冬季溫和多雨 南北緯30-40度的大陸西岸,地中海地區最典型
溫帶季風氣候 夏季高溫多雨,冬季寒冷乾燥 中國東北部,俄羅斯東南部,朝鮮半島和附近地區
溫帶海洋性氣候 終年溫和濕潤 中緯度40-60度的大陸西岸
溫帶大陸性氣候和亞寒帶針葉林氣候 夏季溫和,降水稍多,冬季寒冷乾燥 亞歐大陸和北美大陸的中部和北部

苔原氣候 夏季短暫溫和,冬季漫長而嚴寒,終年降水極少 亞歐大陸和北美大陸的北冰洋沿岸
冰原氣候 格陵蘭島和南極大陸
五、 高山高原氣候:氣候垂直變化明顯;分布在青藏高原和安第斯山等。

㈣ 初一歷史,地理,生物用什麼輔導材料好

可以看看《世紀金榜》的相關配套教輔材料,效果不錯。

㈤ 歷史地理生物復習提綱(七年級下)

七年級下冊歷史復習提綱(概要)
一、基本常識
1.隋朝滅陳,南北重歸統一。為加強南北交通和鞏固對全國的統治,隋煬帝利用已有的經濟實力,從605年開鑿的大運河以洛陽為中心,北達涿郡,南至餘杭,是古代世界最長的運河。
2. 由於隋煬帝的暴政,隋朝很快滅亡了。魏徵是唐太宗時最著名的諫臣。武則天是我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人稱她的統治「政啟開元,治宏貞觀」。
3.飲茶之風在唐朝時風靡全國。唐朝製造了曲轅犁和新的灌溉工具筒車。唐朝創制的唐三彩是世界工藝的珍品。唐都長安城中,坊為住宅區,市為繁華的商業區,是一座國際性的大都市。唐玄宗前期,唐朝進入全盛時期,史稱「開元盛世」。
5.由於唐太宗實行比較開明的民族政策,被北方各族尊稱為「天可汗」。吐蕃人是藏族的祖先,回紇是維吾爾族的祖先,唐朝後期改名為「回鶻」。
6.由於唐朝在世界上享有很高聲望,各國人開始把中國人稱為「唐人」。日本人受唐朝文化影響很大。唐玄宗時赴日本最有影響的是鑒真和尚。貞觀年間,中印文化交流史上最傑出的使者――玄奘西遊天竺取經,著有《大唐西域記》。
7. 隋朝李春設計的趙州橋是世界上現存最古老的石拱橋,比歐洲早700多年。唐朝印製的《金剛經》是世界上現存最早的、標有確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唐朝是我國詩歌創作的黃金時代,李白人稱「詩仙」。「詩聖」杜甫的詩被稱為「詩史」。白居易提倡詩歌要反映現實生活。
8.顏真卿是繼王羲之之後我國書法史上最有成就的大書法家,宋朝人將顏真卿和柳公權的楷書用作印刷字體,稱之為「宋體字」。「畫聖」吳道子開後世寫意畫先河。敦煌莫高窟是世界上最大的藝術寶庫之一。
9.契丹族建立遼。960年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建立北宋。宋真宗時,遼和北宋訂立了「澶淵之盟」。黨項族建立西夏,女真族建立金。南宋名將岳飛在抗金中取得郾城大捷。後來宋金達成和議,宋金對峙局面形成。
10.宋代從越南引進占城稻。北宋興起的景德鎮後來發展成為為著名的瓷都。臨安是南宋最大的商業都市。宋朝的造船業居當時世界首位。宋朝政府在主要港口設立市舶司,管理海外貿易。北宋前期,四川地區出現的「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紙幣。
11. 婦女纏足的陋習始於宋代。宋代的邸店就是旅店。由於宋代的市民階層不斷壯大,東京城中出現了娛樂兼營商業場所「瓦子」。宋代稱春節為元旦。
12. 鐵木真統一蒙古,被尊稱為「成吉思汗」。1271年忽必烈建立元朝。元朝時來華的義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著有《馬可•波羅行紀》。元世祖在中央設中書省,地方設行中書省(「行省」)。我國省級行政區的設立始於元朝。元朝時,回族開始形成。
13. 北宋畢升發明活字印刷術比歐洲早400年;戰國時期,我國人民製成了最早的指南儀器――「司南」。北宋時製成指南針並開始用於航海事業;唐朝末年,火葯開始用於軍事上。宋元時期火葯在軍事上廣泛使用。
14.北宋史學家司馬光主編的《資治通鑒》是一部編年體通史。詞宋朝文學的主要形式,豪放派有蘇軾(代表作《念奴嬌•赤壁懷古》),南宋的辛棄疾把詞的豪放風格發揚光大;關漢卿是元朝最優秀的劇作家,代表作有《竇娥冤》。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是我國美術史上的不朽作品。
15.明成祖朱棣通過「靖難之役」從建文帝手中奪得皇位。1421年明成祖從南京遷都北京。廠衛特務機構的設置,是明朝君主專制高度強化的一種表現。
16. 1405-1433年,鄭和七次下西洋,經歷亞非30多個國家和地區,最遠到達紅海沿岸和非洲東海岸,比歐洲航海家的遠航早半個多世紀。明朝中期,戚繼光抗擊倭寇,曾經九捷台州。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侵佔澳門。
17. 明朝後期,女真族首領努爾哈赤建立後金。皇太極改女真族名為滿洲,1636年改國號為清。為加強君主專制,雍正帝設立軍機處,它標志著我國封建君主集權的進一步強化。康熙、雍正和乾隆三朝,製造了大批的「文字獄」。
18.1662年,鄭成功從荷蘭殖民者手中收回被侵佔38年之久的台灣。康熙組織了兩次雅克薩之戰抗擊入侵黑龍江流域的沙俄。1689年,中俄雙方簽訂了第一個邊界條約《尼布楚條約》,從法律上肯定了黑龍江和烏蘇里江流域包括庫頁島在內的廣大地區,都是中國的領土。
19.清朝把生活在天山以南的廣大地區維吾爾等族人稱為「回部」。乾隆帝平定了回部的大小和卓叛亂。土爾扈特是蒙古族的一支,1771年在首領渥巴錫的率領下沖破沙俄的阻撓,重返祖國。清朝基本奠定了我國今天的版圖,並成為亞洲最大的國家。
20.明代從國外引進原產美洲的玉米、甘薯等高產作物。蘇州是明代的絲織業中心,景德鎮是全國的制瓷中心。明清時的商人以晉商和徽商最為著名。元朝將銀錠鑄成馬蹄形,稱為「元寶」。
21.明長城東起鴨綠江,西到嘉峪關。明朝李時珍寫出了葯物學巨著----《本草綱目》;宋應星寫的《天工開物》被稱為「中國17世紀的工藝網路全書」)。
22.《三國演義》是我國最早的一部長篇歷史小說;《水滸傳》是我國第一部以農民起義為題材的長篇小說。《西遊記》是一部長篇神話小說。清朝的曹雪芹創作的《紅樓夢》是我國古典小說的高峰,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和藝術性。明朝最負盛名的戲劇家是湯顯祖,代表作《牡丹亭》。京劇在19世紀中期初步形成。
二、主要問題
★4、科舉制有一個創立、完善和發展、廢除的過程,它在我國封建社會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答:創立:隋文帝開始用分科考試的方法來選拔官員。隋煬帝時正式設置進士科,我國科舉制度正式誕生。 完善:唐太宗、武則天、唐玄宗是完善科舉制的關鍵人物。唐太宗擴充國學規模,進士科錄取極嚴;武則天時進行殿試,開設武舉;唐玄宗時,詩賦成為進士科的主要考試內容。 發展:宋朝的科舉放寬尺度,允許商人中有「奇才異行者」應舉。明朝規定科舉考試以四書五經為范圍命題,應考人不得有個人見解,文體必須是「八股文」。 廢除:科舉制度在我國封建社會延續了1300多年,直到清朝末年才廢除。 影響:①改善了用人制度。②促進了教育事業的發展。③促進了文學藝術的發展。
10、我國經濟重心南移的原因、開始、完成?
答:原因:南方戰亂少,北人南遷,自然條件優越。開始:唐朝中後期。完成:南宋。
15.明朝前期從哪幾個方面加強君主的權力?
答:①改革行政:在地方廢行省,設三司;在中央廢丞相,撤中書省,由六部分理朝政。②設立廠衛,由皇帝直接指揮。③八股取士,培養皇帝的忠實奴僕。④實行消藩,加強君權。
19、清朝前期,採取哪些措施鞏固統一多民族國家的?
答:①1684年設置台灣府。②組織雅克薩之戰,簽訂了中俄《尼布楚條約》。③冊封「達賴」「班禪」,設置駐藏大臣。④平定回部叛亂,設置伊犁將軍。⑤安置重返祖國的土爾扈特。
20、清朝實行「閉關鎖國」政策的原因、過程、影響?
答:原因:推行「重本抑末」政策,認為國家物產豐富,害怕危及自己統治。過程:清初實行禁海政策,統一台灣後曾經開放四個港口,後來下令只開放廣州,由「廣州十三行」統一經營管理貿易。影響:對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動經,起過一定的自衛作用;與世隔絕,使中國在世界上落伍。
★23、新疆、西藏、台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
答:新疆:①公元前60年,西漢政府設置西域都護,從此新疆地區成為我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②唐太宗和武則天在今新疆地區先後設立管轄西域的最高行政和軍事機構。③清朝設置伊犁將軍,管轄包括巴爾喀什湖在內的整個新疆地區。西藏:①唐朝與吐蕃的關系「和同為一家」②西藏成為元朝的正式行政區。③清朝康熙以後,歷世達賴和班禪都必須經過中央政府的冊封;1727年,清朝設置駐藏大臣,代表中央政府與達賴、班禪共同管理西藏事務。台灣:①三國時,孫權派人率船隊到達夷洲(今台灣)②元政府加強對琉球(今台灣)的管轄。③1684年,清朝設置台灣府,隸屬福建省。
三、材料解析
★2.「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回答:①這句話是哪位統治者引用古人話所說的?②反映他有什麼認識?③他採取哪些了措施?④史稱他的統治為什麼?
答:①唐太宗。②注意吸取隋亡教訓,認識到人民群眾的力量最為重要。③重視發展生產,注意戒奢從簡,下令合並州縣,注意用賢納諫。④史稱他的統治為「貞觀之治」。
★5.「外甥是先皇帝舅宿親,又蒙降金城公主,遂和同為一家。天下百姓,普皆安樂。」
回答:①上述材料記載了8世紀初發生的一件什麼事?②文中「和同為一家」是形容唐朝與哪個民族的關系?③舉出唐與這個民族「和同為一家」的另一件事?④這個民族曾生活的地方現在稱之為什麼?⑤這個地方從哪個朝代起成為中國的正式行政區?
答:①唐中宗把金城公主嫁給吐蕃贊普尺帶珠丹。②吐蕃。③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給吐蕃贊普松贊干布。④西藏。⑤元朝。
★20.「機戶出資,機工出力」
回答:①這種現象出現於什麼時期?②這種現象出現的地區和部門分別是什麼?③ 「機戶」和「機工」分別是指什麼?④「機戶」與「機工」是一種什麼關系?說明了當時出現了怎樣的生產關系?⑤清代具有這種性質的手工業有什麼變化?
答:①明朝中期以後。②蘇州、松江等地的紡織業。③機戶是早期的資本家,機工是早期的雇傭工人。④機戶與機工之間是僱傭與被僱傭的關系,是一種資本主義性質的生產關系。出現了資本主義生產關系。⑤部門增多了,生產的規模也進一步擴大。
四、重要言論
4.「縉紳雖位極人臣,不由進士者,終不為美。」(看重科舉制)―――《唐摭言》
5.「自古皆貴中華,賤夷狄,朕獨愛之如一」(民族平等政策)―――-唐太宗李世民
10.「國家根本,仰給東南」(南宋財政收入來自東南)―――《宋史》
★13.「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南宋•文天祥•《過零丁洋》
19.「國家百餘年昇平累治,中外一家」(民族和睦,內地和邊疆一家)―《須彌福壽之廟碑記》
20.「天朝物產豐盈,無所不有,原不籍夷貨物以通有無」(認為無需同外國進行經濟交流,進而實行「閉關鎖國」政策)――清乾隆帝致英國國王喬治三世信函
五、知識歸類
隋朝的統治類似於秦朝的統治。
隋唐時期我國出現的清明政治:唐朝――唐太宗的「貞觀之治」、唐玄宗的「開元盛世」。
北宋與南宋的關系類似於西晉和東晉。
★活字印刷術和發明,指南針和火葯的廣泛使用是宋元時期科技的重大成就。
★我國古代四大發明:造紙術、印刷術、指南針、火葯。
朱棣登上皇位與李世民相似。
努爾哈赤和完顏阿骨打有許多共同之處。
後金和清朝的關系類似於蒙古和元朝。
★明朝和清初的民族英雄:戚繼光抗倭、鄭成功收復台灣、康熙抗擊沙俄、渥巴錫抗擊沙俄。
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契丹族建遼,黨項族建西夏,蒙古族建元,女真族先後建金、後金、清。
四大名著:《三國演義》(羅貫中)《水滸傳》(施耐庵)《西遊記》(吳承恩)《紅樓夢》(曹雪芹)
★中國之最:世界上現存最古老的石拱橋是趙州橋。
世界上現存最早的、標有確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是唐朝的《金剛經》。
世界上最早的紙幣是北宋的交子。
火葯最早應用於軍事在唐末。最早的指南儀器是戰國的司南。
元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由少數民族建立的統一中國的封建王朝。
我國省級行政區的設立始於元朝。
我國最早的一部長篇歷史小說是羅貫中的《三國演義》。
《水滸傳》是我國第一部以農民起義為題材的長篇小說。
bbs.pep.com.cn/thread-311081-1-1.html 44K 2009-2-12

㈥ 求七年級上地理,歷史,生物復習資料

七年級上冊人教版生物基礎知識點1.生物學是研究(生命現象)和(生命活動規律)的科學。2.生物的特徵:動物吃食物,植物光合作用製造有機物:(生物的生活需要營養);鯨呼氣時產生霧狀水柱,植物通過氣孔吸收氧氣,排出二氧化碳:(生物能進行呼吸);人出汗、呼出氣體和排尿,植物落葉:(生物能排出體內產生的廢物);動物追獵物,含差草葉片合攏:(生物能對外界刺激作出反應);植物產生種子,動物產卵、產崽:(生物能生長和繁殖);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細胞)構成的。3.有時因為調查的范圍很大,不可能逐個調查,就要選取一部分調查對象作為(樣本)。4.按照(形態結構)特點,將生物歸為(植物、動物)和其他生物三大類;也可以按照(生活環境)將生物劃分為(陸生生物和水生生物)等;還可以按照用(用途)將生物分為作物、家禽、家畜寵物等。5.地球上(適合生物生存的地方)其實只是它表面的一薄層,科學家把這一薄層叫做(生物圈)。6.如果以(海平面)為標准來劃分,生物圈向上可達約(10千米)的高度,向下可深入(10千米)左右的深處。這個厚度為20千米左右的圈層,包括(大氣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7.大氣圈是由(多種氣體)組成的,如氮氣、氧氣、二氧化碳等。8.水圈包括地球上(全部的海洋和江河湖泊)。9.(岩石圈)是地球表層的固體部分。它的表面大多覆蓋著土壤,是一切陸生生物的立足點。10.動物植物等所有生物生存所需要的基本條件是一樣的,它們都需要(營養物質)、(陽光)、(空氣和水),還有(適宜的溫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間)。動物需要的營養物質是(食物),植物需要的營養物質是(無機鹽)。11.影響生物生活的環境因素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光、溫度、水、空氣等)非生物因素,另一類是生物因素,生物因素是指影響某種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如(草、細菌等)都可能是生物因素。12.探究的一般過程是從(發現問題、提出問題)開始的。探究的一般過程包括(提出問題、作出假設、制定計劃、實施計劃、得出結論、表達和交流)。13.做完實驗後,要把小動物(放回適合它們生存的自然環境中)。14.在光對鼠婦生活的影響探究實驗中,使這兩種環境中除(光照)外,濕度、溫度等其他條件都相同。也就是說,只有光照是不同的,光照就是這個實驗中的(變數)。15.在研究一種條件對研究對象的影響時,所進行的除這種條件不同以外,其他條件都相同的實驗,叫做(對照實驗)。例如:探究「光對鼠婦生活的影響」實驗中,設計(陰暗)、(明亮)兩種環境,其他條件都相同,就是對照實驗。16.生物與生物之間,最常見的是(捕食)關系,如七星瓢蟲捕食蚜蟲。還有(競爭)關系如稻田裡的水稻和雜草;(合作)關系如螞蟻、蜜蜂等昆蟲組成的大家庭。17.生物與環境的關系:生物與環境(相互依存,相互影響)。18.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如:駱駝尿液少,體溫升到46°C時才出汗;沙漠中的植物大多根系發達,葉片退化成刺等。生物對環境的(影響)如:蚯蚓改良土壤,植物保持水土等。19.在一定地域內,(生物)與(環境)所形成的統一的整體叫做(生態系統)。20.(植物)能夠(通過光合作用製造有機物),是生態系統中的(生產者);(動物)不能自己製造(有機物),它們直接或間接地以植物為食,因而叫做(消費者);(細菌)和(真菌)能將(有機物)分解成簡單的(無機物),是生態系統中的(分解者)。生態系統的組成成分中除了有生物外,還有(非生物部分),如(陽光)、(空氣)和(水)等。21.生產者和消費者之間的關系,主要是(吃與被吃)的關系,這樣就形成了(食物鏈)。22.一個生態系統中,往往有很多條食物鏈,它們彼此交錯連接,形成了(食物網)。23.生態系統中的(物質)和(能量)就是沿著(食物鏈)和(食物網)流動的。24.在生態系統中,各種生物的數量雖然在不斷地變化著,但是在一般情況下,生態系統中各種生物的數量和所佔的比例是相對穩定的。這說明生態系統具有一定的自動調節能力。,但這種調節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如果外界干擾超過了這個限度,生態系統就會遭到破壞。25. 當人類排放的有毒物質進入生態系統,有毒物質會通過(食物鏈)不斷積累,叫做(生物富集)。會危害生態系統中的許多生物,最終威脅人類自身。食物鏈中營養級別(越高)的生物,體內有毒物質積累越多。26.生物圈中的生態系統有(森林生態系統)、(草原生態系統)、(海洋生態系統)、(淡水生態系統)、(濕地生態系統)、(農田生態系統)、(城市生態系統),等。27.(生物圈)是一個統一的整體,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態系統,是所有生物的共同家園。28.使用顯微鏡:一、取鏡和安放:1、右手握鏡臂,左手托住鏡座。2、把顯微鏡放在實驗台距邊緣(7厘米)左右處,略偏(左)。安裝好(目鏡)和(物鏡)。二、對光:3、轉動(轉換器),使(低倍物鏡)對准通光孔(物鏡前端與載物台要保持2厘米距離)。4。把一個(較大的)光圈對准通光孔。一隻眼注視(目鏡內),另一隻眼(睜開)。轉動(反光鏡),使光線通過(通光孔)反射到鏡筒內。通過目鏡可以看到(白亮的)圓形視野。三、觀察:5、把所要觀察的玻片標本放在載物台上,用壓片夾壓住,玻片標本要正對(通光孔的中心)。6、轉動(粗准焦螺旋),使鏡筒(緩緩下降),直到(物鏡接近玻片標本)為止。(此時眼睛一定要看著物鏡。)7、一隻眼向(目鏡)內看,同時(逆時針)方向轉動(粗准焦螺旋),使鏡筒緩緩上升直到(看清物像)為止。再略微轉動(細准焦螺旋),使看到的物像更加清晰。四、清潔收鏡:實驗完畢,把顯微鏡的外表擦拭乾凈。如需擦拭目鏡和物鏡,請用(擦鏡紙)。轉動(轉換器),把兩個物鏡(偏到兩旁),並將鏡筒(緩緩下降到最低處)。最後把顯微鏡放進(鏡箱里),送回原處。29從目鏡內看到的物像是(倒像)。(目鏡與物鏡放大倍數的乘積)就是顯微鏡的放大倍數。放大倍數越大,看到的細胞體積就越大,顯微鏡下的細胞數目就(越少);放大倍數越小,看到的細胞體積就越小,顯微鏡下的細胞數目就(越多)。30.常用的玻片標本有以下三種:(切片)——用從生物體上的薄片製成;(塗片)——用液體的生物材料經過塗抹製成;(裝片)——用從生物體上撕下或挑取的少量材料製成。這三種玻片標本都可以做成永久的或臨時的。玻片標本的製作,需要載玻片和蓋玻片。31.製作洋蔥鱗片葉表皮細胞臨時裝片:1、用潔凈的紗布把載玻片擦拭乾凈。2、把載玻片放在實驗台上,用滴管在載玻片的中央滴一滴(清水)。3、用鑷子從洋蔥鱗片葉(內側)撕取一小塊通明薄膜——內表皮。把撕下的內表皮浸入載玻片上的水滴中,用鑷子把它展平。4、用鑷子夾起蓋玻片,使它的一邊(先接觸載玻片上的水滴),然後(緩緩地)放下,蓋在要觀察的材料上,這樣才能避免(蓋玻片下面出現氣泡而影響觀察)。5把一滴稀碘液滴在(蓋玻片的一側)。6用吸水紙從蓋玻片的另一側吸引,使染液浸潤標本的全部。32.製作黃瓜表層果肉細胞或黑藻葉片細胞臨裝片:1、用刀片將洗凈的黃瓜表皮刮掉,洗凈刀片後,再用刀片輕輕刮取少許黃瓜表層果肉,均勻塗抹在載玻片上的水滴中。蓋好蓋玻片,製成臨時裝片。2、或用鑷子取一片黑藻的細嫩小葉,放在載玻片上的水滴中,蓋好蓋玻片,製成臨時裝片。33. 洋蔥鱗片葉表皮細胞和黃瓜表層果肉細胞有哪些相同的結構?都有細胞壁、細胞膜、細胞質、細胞核、液泡等結構。34、觀察動物細胞中製作人的口腔上皮細胞與製作植物細胞臨時裝片不同之處:(1)在載玻片的中央滴一滴(生理鹽水)(2)用消毒牙簽在自己漱凈的(口腔內側壁)上輕輕刮幾下。動物細胞基本結構(細胞膜)(細胞質)(細胞核)35、水和糖都是細胞中的重要物質。細胞中還有其他物質一類:(不含碳如水、無機鹽、氧)等(無機物);另一類分子比較大(含碳如糖類、脂質、蛋白質、核酸等有機物)。36、細胞膜作用(控制物質進出使得細胞擁有一個比較穩定內部環境)。37細胞質中有(葉綠體將光能轉變成化學能,儲存在它所製造的有機物中),(線粒體將細胞中的有機物當作燃料,使有機物與氧結合轉變成二氧化碳和水釋放能量)為細胞提供動力。38、細胞的控制中心是(細胞核)。遺傳信息在(細胞核)中,它的載體是(DNA)。DNA主要存在於(細胞核)中,它的結構像一個(螺旋形)的梯子。39 DNA分子很長,每一個片段具有特定的(遺傳信息)這些片段就叫(基因)。40、染色體由(DNA和蛋白質)組成。每種生物細胞內染色體數量是(一定的)。人有(23對)染色體,有的人細胞中多一條患上(遺傳病)。41、生物體的長大與細胞的(生長和分裂)有關。分裂:(細胞核)先由一個分裂兩個,(細胞質)分成兩份,每份各有一個(細胞核),在原來的細胞中央形成新的(細胞膜),植物細胞還形成新的(細胞壁)。細胞核分裂時,(染色體)變化最明顯。染色體的數量在細胞分裂時已經(加倍),在細胞分裂過程中,染色體分成(形態和數目相同)的兩份,兩個新細胞與原細胞的染色體(形態和數目都相同),新細胞和原細胞的(遺傳物質)是一樣的。42多細胞動物和人體的生長發育是從一個細胞開始的,這個細胞就是(受精卵)。43人體和動物體的四種基本組織:上皮組織由(上皮細胞)構成,具有(保護、分泌)等功能。肌肉組織主要由(肌細胞)構成,具有(收縮、舒張)功能。神經組織主要由(神經細胞)構成,能夠(產生和傳導興奮)。結締組織的種類很多,(骨組織、血液)等都是結締組織。結締組織有(支持、連接、保護、營養)等功能。44(心臟、肝、肺、腎、眼、耳、甲狀腺、唾液腺、皮膚)是器官。如:心臟主要是由(肌肉組織)構成,還有(結締、神經)組織。胃壁主要由(肌肉組織)構成,還有(上皮、神經、結締)組織。45、人體及動物結構層次:(細胞→組織→器官→系統→動物體)。 植物體結構層次:(細胞→組織→器官→植物體)46植物體的四種基本組織:根莖葉表面的表皮細胞是(保護組織)。具有(保護內部結構)的功能。貫穿於根莖葉中的導管屬於(輸導組織)。能夠運輸水和無機鹽。莖尖和根尖的分生區屬於(分生組織),能分裂產生新細胞。葉肉、果肉屬於(營養組織),有儲藏營養物質的功能。47身體只有一個細胞稱(單細胞生物)如:酵母菌、草履蟲、衣藻、眼蟲、變形蟲。其中草履蟲結構、功能示意圖見書70頁。草履蟲的主要食物是(細菌),對污水有(凈化作用)。48、(細胞)是生物體(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病毒沒有(細胞)結構,由(蛋白質)外殼和內部的(遺傳物質)組成。病毒不能獨立生活,只能(寄生在活細胞里);寄生在人和動物細胞里的叫(動物病毒),如流感病毒;寄生在植物細胞里的叫(植物病毒),如煙草花葉病毒;專門寄生在細菌細胞內的細菌病毒,也叫(噬菌體),如大腸桿菌噬菌體。49.病毒對人類既有(害處也有益處)。50.藻類植物大多生活在水中,有單細胞的如:(衣藻),有多細胞的如:(水綿、海帶);(沒有根莖葉),全身都能吸收(水和無機),都能進行(光合作用)。51.苔蘚植物大多生活在(潮濕)的陸地環境中,一般具有(莖和葉,無根)。(沒有輸導組織,長得矮小)。如葫蘆蘚、地錢等。(苔蘚植物)的葉只有一層細胞,可以做(監測空氣污染程度的指示植物)。52.蕨類植物生活在(潮濕)的環境中,(有根莖葉,有輸導組織),長得高大。如(卷柏、貫眾、胎生狗脊、滿江紅)等。(煤和石油)也是古代高大的(蕨類植物)埋藏在地層中形成的。53.種子的結構包括種(皮和胚),種皮保護細嫩的胚;(胚)是新植物的幼體,包括(胚芽、胚軸、胚根和子葉)。菜豆種子(子葉兩片),沒有胚乳;玉米種子(子葉一片),(有胚乳)。子葉和胚乳里含有豐富的(營養物質)。種子植物比苔蘚和蕨類植物更高等,能產生(種子)是一個重要原因。54.種子植物包括(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松、杉、側柏、銀杏和蘇鐵)種子裸露,外面沒有保護它的果皮是裸子植物。其它常見的綠色開花植物種子外面有果皮包被,形成果實,都是被子植物。 55.種子萌發所需外部條件(適宜的溫度、一定的水分和充足的空氣)。自身條件(干癟的種子或胚被昆蟲咬壞的種子不能萌發)(儲存時間過長的種子,胚已經死亡)也不能萌發;(正在休眠的種子)也是不能萌發的。56.種子萌發時,首先要(吸收水分)。子葉或胚乳中的(營養物質)轉運給(胚根、胚芽、胚軸)。隨後,(胚根)發育,突破種皮,形成根。(胚軸)伸長,胚芽發育成(莖和葉)。57.根生長最快的部位是(伸長區)。根的生長一方面要靠(分生區)細胞的分裂增加細胞的數量;另一方面要靠(伸長區)細胞體積的增大。58.芽中也有(分生組織)。芽在發育時,分生組織的細胞分裂和分化,形成新的枝條,它是由細嫩的莖、葉和芽組成,枝條上的(芽)又能發育成新的枝條。59.植物生長需要的營養物質有(水、無機鹽和有機物)根從土壤中吸收(水和無機鹽);綠葉通過(光合作用)製造有機物。植物的生長需要量最多的是含(氮、磷、鉀)的無機鹽。60.一朵花的主要部分是(雄蕊和雌蕊),雄蕊由(花葯和花絲)組成,花葯中有花粉;雌蕊由(柱頭、花柱和子房)組成,子房裡有胚珠。61.一朵花經過(傳粉和授精)才能結果。花粉從花葯落到雌蕊柱頭上的過程叫做傳粉。62.花粉落到柱頭上以後,在柱頭上黏液的刺激下長出(花粉管),花粉管穿過(花柱),進入(子房),到達(胚珠)。花粉管中的(精子)與胚珠中的(卵細胞)結合,形成(受精卵)。叫做受精。63.受精完成後,其餘部分凋落,只有子房繼續發育成果實。子房壁發育成果皮,胚珠發育成種子,受精卵發育成胚。玉米、向日葵種子空癟常是由(傳粉不足)引起的。可進行人工輔助授粉增產。64.水是植物體的重要組成成分。即使是曬乾的種子,裡面仍然含有(少量的水)。65、根吸收水的部位主要是(根尖的成熟區)。成熟區有(大量的根毛)。66、取一段帶葉的莖剪斷,將頂端一段放入滴有紅墨水的水中,在陽光下照射3——4小時,橫切、縱切,紅色部分就是(水分和無機鹽)在莖內木質部運輸途徑——(導管)。韌皮部里的(篩管)是有機物從葉運輸到其他器官的通道,在木質部和韌皮部之間有(形成層),能使木本植物加粗。67、(氣孔)是植物(蒸騰作用失水)的「門戶」,也是(氣體交換)的「窗口」。它是由一對半月形的細胞——(保衛細胞)圍成的空腔。白天張開,夜晚閉合。68、綠色植物利用(光)提供的能量,在(葉綠體)中合成了(澱粉)等有機物,並且把(光能)轉變成(化學能),儲存在(有機物)中。這個過程就是(光合作用)。光合作用還產生(氧氣)。69、細胞利用氧,將(有機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並且將儲存在(有機物)中的能量釋放出來,供給生命活動的需要,這個過程叫做(呼吸作用)。呼吸作用主要是在(線粒體)內進行的。

㈦ 七年級上冊數學、歷史、地理、生物 配套教輔材料和練習

教材1+1 很好啦 是教輔 每一節後面有題 也有一些例題
語文可以用三點一測
數學有興趣的話還可以買競賽書 比如奧林匹克競賽 或競賽培優(有點記不到是培優競賽還是競賽培優了)
最好不要買單獨的習題

㈧ 初一上學期的歷史,地理,生物復習資料和試卷

第一單元 生物和生物圈
第一章 認識生物
第一節 生物的特徵
一、 生物的特徵:
1、生物的生活需要營養 2、生物能進行呼吸 3、能排泄廢物
4、有應激性 5、由細胞構成(病毒除外) 6、生長發育 7、能繁殖 8、遺傳變異
二、 觀察法 P2
第二節 調查我們身邊的生物
一、 調查的一般方法
步驟:明確調查目的、確定調查對象、制定合理的調查方案、調查記錄、對調查結果進行整理、撰寫調查報告
二、 生物的分類
按照形態結構分:動物、植物、其他生物
按照生活環境分:陸生生物、水生生物
按照用途分:作物、家禽、家畜、寵物
第二章 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
第一節 生物圈
一、 生物圈的范圍:大氣圈的底部:可飛翔的鳥類、昆蟲、細菌等
水圈的全部:距海平面150米內的水層
岩石圈的表面:是一切陸生生物的「立足點」
二、 生物圈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條件:營養物質、陽光、空氣和水,適宜的溫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間
第二節 環境對生物的影響
一、 非生物因素對生物的影響:光、水分、溫度等
二、 光對鼠婦生活影響的實驗(中考卷子的題目理解掌握)
三、 探究的過程:1、發現問題、提出問題 2、作出假設 3、制定計劃 4、實施計劃 5、得出結論 6、表達和交流
四、 對照實驗 P15
五、 生物因素對生物的影響:
根據同種或異種的關系,生物因素可分為兩種:1、種內關系:種內互助(螞蟻搬食)、種內斗爭(兩豹爭奪羚羊、爭奪棲息地)
2、種間關系:寄生(蛔蟲)、競爭(獅子和豹爭奪食物)、互助(犀牛和犀牛鳥)
第三節 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和影響
一、 生物對環境的適應P19的例子
二、 生物對環境的影響:植物的蒸騰作用調節空氣濕度、植物的枯葉枯枝腐爛後可調節土壤肥力、動物糞便改良土壤、蚯蚓鬆土
第四節 生態系統
一、 生態系統的組成:
1、 生物部分: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
2、 非生物部分:陽光、水、空氣、溫度
二、 食物鏈和食物網:
1、 食物鏈以生產者為起點
2、 物質&能量沿著食物鏈&食物網流動
3、 營養級越高,生物數量越少;營養級越高,有毒物質積聚更多,譬如日本的水吳病。
三、 生態系統具有一定的自動調節能力
在一般情況下,生態系統中生物的數量和所佔比例是相對穩定的。但這種自動調節能力有一定限度,超過則會遭到破壞。
第五節 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態系統
一、 生態系統的類型p29
森林生態系統、草原生態系統、農田生態系統、海洋生態系統、城市生態系統等
二、 生物圈是一個統一的整體p30
注意DDT的例子 (平時練習卷子的題目)

第二單元 生物和細胞
第一章 觀察細胞的結構
第一節 練習使用顯微鏡
一、1. 顯微鏡的結構
鏡座:穩定鏡身;
鏡柱:支持鏡柱以上的部分;
鏡臂:握鏡的部位;
載物台:放置玻片標本的地方。中央有通光孔,兩旁各有一個壓片夾,用於固定所觀察的物體。
遮光器:上面有大小不等的圓孔,叫光圈。每個光圈都可以對准通光孔。光線用來調節光線的強弱:
反光鏡:可以轉動,使光線經過通光孔反射上來。其兩面是不同的:
鏡筒:上端裝目鏡,下端有轉換器,在轉換器上裝有物鏡,後方有準焦螺旋。
准焦螺旋:粗准焦螺旋(又稱粗調):轉動時鏡筒升降的幅度大;細准焦螺旋(又稱細調)。
轉動方向和升降方向的關系:順時針轉動准焦螺旋,鏡筒下降;反之則上升
三、 顯微鏡的使用 P37-38 的圖要掌握
1、 觀察的物像與實際圖像相反。
2、 放大倍數=物鏡倍數X目鏡倍數
3、 放在顯微鏡下觀察的生物標本,應該薄而透明,光線能透過,才能觀察清楚。因此必須加工製成玻片標本。
第二節 觀察植物細胞
一、 切片、塗片、裝片的區別 P42
二、 實驗過程P43-44
三、 植物細胞的基本結構
1、 細胞壁:支持、保護
2、 細胞膜:控制物質的進出
3、 細胞質:液態的,可以流動的
4、 細胞核:貯存&傳遞遺傳信息
5、 葉綠體:進行光合作用的場所
6、 液泡:細胞液
7、 線粒體:呼吸的場所
第三節 觀察動物細胞
一、 觀察口腔上皮細胞實驗P47
二、 動物細胞的結構
1、 細胞膜:控制物質的進出
2、 細胞核:貯存和傳遞遺傳信息
3、 細胞質:液態,可以流動
第二章 細胞的生活
第一節 細胞的生活需要物質和能量
一、 物質由分子組成,分子是在不斷運動的。以白糖融解的實驗為例說明。
分子並不是構成物質的最小顆粒,分子是由原子構成的。原子是構成物質的最小單位,而細胞是構成生物體的結構和功能單位。
二、 細胞中的物質
有機物(一般含碳,可燒):糖類、脂類、蛋白質、核酸,這些都是大分子
無機物(一般不含碳):水、無機物、氧等,這些都是小分子
三、 細胞膜控制物質的進出,對物質有選擇性,有用物質進入,廢物排出。
四、 細胞內的能量轉換器:
葉綠體:進行光合作用,是細胞內的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糖,並產生氧。
線粒體:進行呼吸作用,是細胞內的「動力工廠」「發動機」。
第二節 細胞核是遺傳信息庫
一、 遺傳信息存在於細胞核中
多莉羊的例子p55
二、 細胞核中的遺傳信息的載體——DNA
1、 DNA的結構像一個螺旋形的梯子
2、 基因是DNA上的一個具有特定遺傳信息的片斷
三、 DNA和蛋白質組成染色體
1、 不同的生物個體,染色體的形態、數量完全不同
2、 同種生物個體,染色體在形態、數量保持一定
3、 染色體容易被鹼性染料染成深色
4、 染色體數量要保持恆定,否則會有嚴重的遺傳病
四、 細胞的控制中心是細胞核
第三節 細胞通過分裂產生新細胞
一、 生物的由小長大是由於:細胞的生長和細胞的分裂
二、 細胞的分裂
1、染色體進行復制
2、細胞核分成等同的兩個細胞核
3、細胞質分成兩份
4、植物細胞:在原細胞中間形成新的細胞膜和細胞壁
動物細胞:細胞膜逐漸內陷,便形成兩個新細胞

期中考後內容(重點復習)
第三章 細胞怎樣構成生物體
第一節 動物體的結構層次
一、細胞分裂、細胞分化概念
三、 經細胞分化形成的各種各樣的細胞各自聚集在一起才能行使其功能,這些形態結構相似、功能相同的細胞聚集起來所形成的細胞群叫做組織。
四、 幾種組織按一定的順序排列在一起,相互聯系,構成一個具有一定形狀,能夠完成多種功能的結構才能夠滿足植物體某一方面生命活動的需要,這樣的結構叫做器官。
五、 動物和人的基本組織可以分為四種:上皮組織、結締組織、肌肉組織、神經組織。
六、 四種組織按照一定的次序構成,並且以其中的一種組織為主,形成器官。
七、 動物或人體內能夠共同完成一種或幾種生理功能的多個器官,按照一定的次序構成了系統。
八、 動物和人的基本結構層次:細胞→組織→器官→系統→動物體和人體
九、 P65題3
十、 八大系統的名稱
第二節 植物體的結構層次
一、 色開花植物的六大器官
1、 養器官:根、莖、葉 2、生殖器官:花、果實、種子
二、 植物的組織
分生組織、保護組織、營養組織、輸導組織等
第三節 只有一個細胞的生物體
一、單細胞生物:酵母菌、草履蟲、衣藻、眼蟲、變形蟲
二、草履蟲
結構:纖毛、表膜、收集管、收縮泡、胞肛、口溝、食物泡、細胞質、細胞核(大核、小核)
功能:筆記
三、 單細胞生物與人類的關系
1、 有益方面:筆記
2、 有害方面:筆記
第三單元 生物圈中的綠色植物
第一節 藻類、苔蘚和蕨類植物
一、 蕨類植物的地上部分不是莖,而是它的復葉;地下部分是地下莖和根。
二、 蕨類植物出現根、莖、葉等器官的分化,而且還具有輸導組織、機械組織,所以植株比較高大。
三、孢子是一種生殖細胞,孢子囊也不是在任何時候都能看到,只是在夏天生殖時可見到,當孢子萌發時可形成原葉體。
四、蕨類植物的經濟意義在於:①有些可食用;②有些可供葯;③有些可供觀賞;④有些可作為優良的綠肥和飼料;⑤古代的蕨類植物的遺體經過漫長的年代,變成了煤。
五、 苔蘚植物的植物體有兩種類型:一種有莖、葉的分化,但莖很細小,葉又小又薄,如葫蘆蘚、牆蘚;另一種沒有莖、葉的分化,植物體只是扁平的葉狀體,如地錢。
六、苔蘚植物的根是假根,不能吸收水分和無機鹽,而苔蘚植物的莖和葉中沒有輸導組織,不能運輸水分。所以苔蘚植物不能脫離開水的環境。
七、 苔蘚植物密集生長,植株之間的縫隙能夠涵蓄水分,所以,成片的苔蘚植物對林地、山野的水土保持具有一定的作用。
八、 苔蘚植物對二氧化硫等有毒氣體十分敏感,在污染嚴重的城市和工廠附近很難生存。人們利用這個特點,把苔蘚植物當作監測空氣污染程度的指示植物。
九、 藻類植物的主要特徵:結構簡單,是單細胞或多細胞個體,無根、莖、葉等器官的分化;細胞里有葉綠體,能進行光合作用;大都生活在水中。
十、 藻類植物通過光合作用製造的有機物可以作為魚的餌料,放出的氧氣除供魚類呼吸外,而且是大氣中氧氣的重要來源。
十一、 藻類的經濟意義:①海帶、紫菜、海白菜等可食用②從藻類植物中提取的碘、褐藻膠、瓊脂等可供工業、醫葯上使用
第四章 沒有細胞結構的生物——病毒
一、 病毒的種類
以寄主不同分:動物病毒、植物病毒、細菌病毒(噬菌體)
二、 病毒的結構
蛋白質外殼和內部的遺傳物質
三、 病毒與人類的關系 看筆記
第二節 種子植物
一、 種子的結構
蠶豆種子:種皮、胚(胚芽、胚軸、胚根)、子葉(2片)
玉米種子:果皮和種皮、胚、子葉(1片)、胚乳
二、 種子植物比苔蘚、蕨類更適應陸地的生活,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是能產生種子。
三、 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要求記住常見的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四、果皮的作用(看筆記)

第二章 被子植物的一生
第一節 種子的萌發
一、 種子萌發需要的條件
環境條件:適宜的溫度、一定的水分、充足的空氣
自身條件:子粒飽滿,胚完整,具有生命力,已度過休眠期。
二、 測定種子的發芽率和抽樣檢測
三、 種子萌發的過程
吸收水分——營養物質轉運——胚根發育成根——胚芽胚軸發育成莖、葉
第二節 植株的生長
一、 根尖的結構和各部分的功能
二、 幼根的生長
1、 生長最快的部位是:伸長區
2、 根的生長一方面靠分生區增加細胞的數量,一方面要靠伸長區細胞體積的增大。
三、 芽的結構
1、 芽軸——發育成莖
2、 芽原基——發育長成側芽
3、 生長點——使芽軸不斷伸長,並產生出新的芽原基和葉原基
4、 葉原基——發育成幼葉]
四、 植株生長需要的營養物質
氮、磷、鉀
第三節 開花和結果
一、 花由花芽發育而來
二、 花的結構
花瓣、花托、花萼、雄蕊(花葯、花絲)、雌蕊(子房、花柱、柱頭)
三、 傳粉和受精
看筆記
四、 果實和種子的形成
子房——果實 受精卵——胚 受精極核——胚乳
胚珠——種子 珠被——種皮
五、 人工受粉
當傳粉不足的時候可以人工輔助受粉。
第三章 綠色植物與生物圈的循環
第一節 綠色植物的生活需要水
一、 水分在植物體內的作用
1、 水分是細胞的組成成分
2、 水分可以保持植物的固有姿態
3、 水分是植物體內物質吸收和運輸的溶劑
4、 水分參與植物的代謝活動
二、 水影響植物的分布
三、 植物在不同時期需水量不同 P109
第二節 水分進入植物體內的途徑
一、 根吸水的主要部位是根尖的成熟區,成熟區有大量的根毛。
二、 根的結構
從外到里:樹皮:韌皮部(有篩管)、形成層;木質部(有導管)
三、 水分的運輸途徑
導管:向上輸送水分和無機鹽
篩管:向下輸送葉片光合作用產生的有機物
第三節 綠色植物參與生物圈的水循環
一、 葉片的結構
上下表皮、葉肉(柵欄組織、海綿組織)、葉脈、氣孔
二、 氣孔的結構,保衛細胞吸水膨脹,氣孔張開;保衛細胞失水收縮,氣孔關閉。
白天氣孔張開,晚上氣孔閉合。
三、 蒸騰作用的意義:
1、 可降低植物的溫度,使植物不至於被灼傷
2、 是根吸收水分和促使水分在體內運輸的主要動力
3、 可促使溶解在水中的無機鹽在體內運輸
4、 可增加大氣濕度,降低環境溫度,提高降水量。
第四章 綠色植物是生物圈中有機物的製造者
第一節 綠色植物通過光合作用製造有機物
一、 天竺葵的實驗
1、 暗處理:把天竺葵放到黑暗處一夜
2、 對照實驗:將一片葉子的一半的上下面用黑紙片遮蓋
3、 脫色:幾個小時後把葉片放進水中隔水加熱
4、 染色:用碘液染色
5、 結論:澱粉遇碘變藍,可見光部分進行光合作用,製造有機物
二、 光合作用
1、 產生了澱粉等有機物
2、 並將光能轉化成化學能,儲存在有機物里
第二節 綠色植物對有機物的利用
一、 綠綠色植物對有機物的利用
1、 用來構建之物體
2、 為植物的生命活動提供能量
二、 呼吸作用
1、 在線粒體里進行
2、 有機物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儲存的能量也被釋放,供生命活動需要。
第五章 綠色植物與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一、 光合作用產生氧氣

無機物+水 ———— 有機物+氧氣
葉綠體 (儲存能量)
二、 光合作用利用二氧化碳作為原料
綠色植物通過光合作用,不斷消耗大氣中的二氧化碳,產生氧氣,維持了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三、 栽培作物時要注意合理密植
第六章 愛護植被,綠化祖國
一、我國主要的植被類型
草原、荒漠、熱帶雨林、常綠闊葉林、落葉闊葉林、針葉林
二、我國植被面臨的主要問題
1、 植被覆蓋率低
2、 森林資源和草原資源破壞 1、地圖上的三要素包括:方向、比例尺、圖例和注記。
2、在地圖上確定方向:有指向標的地圖,指向標箭頭指向北方;沒有指向標的地圖,通常採用「上北下南左西右東」來確定方向。
3、比例尺就是圖上距離與實際距離之比,一般來說,所畫范圍大,內容簡單,選用比例尺小,反之,所畫范圍小,內容詳細,選用比例尺大。比例尺是個分數式,分母越大比例尺就越小。
4、地球是一個兩極部位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規則球體。0°緯線又叫赤道,赤道就是0°緯線,赤道周長約為4萬千米,是地球上最長的緯線。緯度向北向南各有90°,分別用N和S表示。0°經線又叫本初子午線,向東向西各有180°,分別用E和W表示。地球的平均半徑為6371千米。
5、以赤道為界把地球分為南、北半球;以20°W和160°E為界把地球分為東、西半球。
6、緯度范圍:0° 30°NS為低緯度;30° 60°NS為中緯度;60° 90°NS為高緯度。
7、比較經線和緯線的特點:
名稱 形 狀 長 度 指示方向
經線 半圓(弧形) 相等 南北方向
緯線 都是圓(極點除外) 有長有短 東西方向
8、地球表面,陸地面積佔29%,海洋面積佔71%,所以有形象地稱地球為「三分的陸地,七分的海洋」。
9、七大洲的名稱按面積依次為:亞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極洲、歐洲、大洋洲。(注意看P23圖2-19和圖2-20)
亞洲和歐洲連成一塊合稱亞歐大陸,中國位於亞洲上。
南極洲是世界上跨經度最多的大洲;亞洲是面積最大的大洲。
10、四大洋分別是: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太平洋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海洋;大西洋呈「S」形;北冰洋是世界上跨經度最多的大洋。
11、亞洲和歐洲的分界線是:烏拉爾山脈、烏拉爾河、大高加索山脈和土耳其海峽(溝通黑海和地中海)。
亞洲和非洲的分界線是:蘇伊士運河(溝通地中海和紅海)。
南美洲和北美洲的分界線:巴拿馬運河(溝通太平洋和大西洋)。
12、地表各種高低起伏的形態,總稱為地形。通常分為平原、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五種基本類型。
13、地形圖上用海拔來表示地面的高低起伏。綠色表示平原、藍色表示海洋、黃色表示高山高原、白色表示冰川。
14、五種基本地形的特點:
平原:海拔較低,地面平坦;
高原:海拔較高,地面坦盪,邊緣陡峻;
山地:海拔較高,峰巒起伏,坡度陡峻;
丘陵:地面起伏,海拔不高,坡度和緩;
盆地:周圍高,中間低。
15、地球表面形態處於永不停息的運動與變化之中。地球表面千姿百態的地形是地球內部力量和外部力量共同作用的結果。
板塊構造學說認為:地球岩石圈由六大板塊組成即亞歐板塊、美洲板塊、非洲板塊、太平洋板塊、印度洋板塊和南極洲板塊。其中太平洋板塊幾乎全部是海洋。
16、一般來說,板塊內部比較穩定,板塊與板塊交界處有張裂拉伸、有碰撞擠壓、地殼比較活躍,最容易發生火山和地震。
17、世界上的地震和火山主要集中分布在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和地中海-喜馬拉雅山火山地震帶上。
18、到1999年10月12日,世界人口總數已超過60億。人口的自然增長主要由出生率和死亡率決定的(人口的自然增長率=出生率-死亡率)
19、一般來說,經濟發展水平高的國家,人口的自然增長較慢;經濟發展水平低國家,人口的自然增長較快。
20、世界人口最稠密地區主要分布在亞洲東部和南部、歐洲西部、北美洲和南美洲的東部。原因是這些地區處在中低緯度地區、氣候溫和多雨的平原和盆地,或是臨海地帶。
21、人口增長過快、過慢都會帶來嚴重的問題:
人口增長過快帶來了就業、居住、教育、醫療等難以解決等問題;
人口增長過慢造成了勞動力短缺、人口老齡化等問題。
22、人口的增長應與資源、環境相協調,與社會經濟發展相適應。
23、城市問題主要表現在:交通擁擠、住房緊張、工業污染、雜訊干擾、供水不足、犯罪率上升等。
24、世界三大人種分別是:黃色人種、白色人種、黑色人種。
黃色人種分布在:亞洲東部、南北美洲的印第安人和因紐特人也屬黃色人種。
白色人種分布在:歐洲、北美洲、非洲北部、亞洲西部和南部及大洋洲。
黑色人種分布在:非洲的中部和南部。(三大人種的具體分布到P46圖3-8識記)
25、目前被聯合國確定為工作語言的是:漢語、英語、法語、俄語、西班牙語、阿拉伯語。其中使用范圍最廣的是英語;使用人數最多的是漢語。
26、世界的三大宗教:
基督教:產生於公元1世紀,經典為《聖經》,是世界上信徒最多和流傳最廣的宗教,主要分布在歐洲、美洲和大洋洲。
伊斯蘭教:產生於公元7世紀,經典為《古蘭經》,主要分布在亞洲西部和東南部、非洲北部。
佛教:產生於公元前6世紀,主要分布在亞洲的東部和東南部。
27、聚落的主要形式包括:城市和鄉村。
28、天氣和氣候概念和區別:
概念 特點
天氣 某個地方短時間內發生的陰、晴、冷熱等變化 多變、不穩定
氣候 某個地方多年的天氣平均狀況。 相對穩定
29、氣候的兩個要素:氣溫和降水。
30、在北半球,最熱月出現在7月,最冷月出現在1月。
一天當中最高氣溫出現在午後2點(14時),最低氣溫出現在日出前後。
31、世界氣溫分布的規律:由低緯度(赤道)地區向高緯度(兩極)地區逐漸降低。
32、降水形成的條件:空氣中含有足夠的水汽;空氣溫度下降到能夠凝結出來的程度。
降水的主要類型有:對流雨、地形雨、鋒面雨。
海拔每升高100米氣溫下降0.6℃。
33、世界降水的分布規律:
赤道附近降水多,兩極地區降水少;
中緯度地區大陸的西岸降水多於東岸和內陸地區;
南北回歸線穿過的大陸西部或內陸地區降水少。
34、影響氣候的主要因素有:地球的形狀、地球的運動、海陸分布、地形地勢、人類活動、緯度位置、洋流因素。

㈨ 學好初一七年級政治歷史地理生物,用什麼輔導書好

練習冊嘛,海南出版社的《題優》很不錯,如果你是中上水平的,建議練內練真題。
不過買容資料真的不求多,只要每科一兩本,但你必須認真去看。書本雖然也很重要,課外書也應廣泛涉獵,現在考試出題和生活接觸的越來越緊。

㈩ 歷史,生物,地理的復習資料(七年級下)

歷史:
第1課 繁盛一時的隋朝
一、南北重歸統一
1、隋朝的建立
時間:581年 建立者:隋文帝楊堅 都城:長安
2、隋朝的統一
時間:589年
思考:聯系南北朝歷史的特點,想想為什麼在經歷了魏晉南北朝的大分裂後,隋朝能實現重新統一?
①長期的分裂和戰亂,人民渴望統一
②北方:經過南北朝的民族大融合,民族界限縮小,為南北統一創造了條件。
南方:江南經濟的發展,南北人民要求結束分裂局面,加強雙方的經濟交流;
③隋朝勵精圖治,國力強盛。陳朝統治腐敗,力量衰弱。
二、「開皇之治」
隋文帝的統治措施:
①改革制度 ②發展生產 ③注重吏治
隋文帝在位時期,國家統一、安定,人民負擔較輕,經濟繁榮發展,史稱隋文帝的統治為「開皇之治」。
三、隋朝大運河
1、以洛陽為中心,北達涿郡,南至餘杭,全長四五千里。
2、開鑿的目的:①遊玩江都; ②加強南北交通; ③鞏固隋朝對全國的統治。
3、意義:大大促進了南北的經濟交流。

第2課 「貞觀之治」
一、唐朝的建立
時間:618年 開國皇帝:唐高祖李淵 都城:長安
二、貞觀之治
1、注重總結歷史經驗教訓,重視人民群眾的力量;
2、注重發展生產,減輕人民負擔;
3、崇尚節儉;
4、任用賢才、虛心納諫。
唐太宗時期,政治比較清明,經濟發展較快,出現繁榮景象,國力逐步強盛。歷史上稱當時的統治為「貞觀之治」。
三、女皇帝武則天
武則天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為什麼歷史上稱武則天的統治為「政啟開元,治宏貞觀」?
武則天當政期間,繼續實行唐太宗發展農業生產、選拔賢才的政策,使唐朝社會經濟進一步發展,國力不斷增強。為開元盛世開辟了道路。

第3課 開元盛世
一、開元之治
唐玄宗勵精圖治的表現:
(1)任用賢才(姚崇) (2)重視吏治 (3)崇尚節儉
二、盛世經濟的繁榮
1、農業
(1)農耕技術的發展:育秧移植栽培
(2)茶葉生產的發展
唐朝出現了世界上第一部茶葉專著《茶經》,作者陸羽被後人稱為「茶神」。
(3)農業工具的改進:曲轅犁、筒車
2、手工業
(1)絲織業
(2)陶瓷業:越窯青瓷、邢窯白瓷、唐三彩
3、商業
(1)著名的大都市:長安、洛陽、揚州、成都
(2)長安城
①城市布局:
宮殿、衙署、坊、市分置,宮殿區位於全城北部中央;全城呈東西對稱分布;全城街道整齊,樹木成行。
②人口:百萬人
③邊疆各族和各國人士雲集,商業繁盛。
唐都長安是各民族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國際性的大都市。

唐玄宗統治前期(開元年間),政治清明,經濟空前繁榮,倉庫充實,人口明顯增加,唐朝進入全盛時期,歷史上稱為「開元盛世」。

第4課 科舉制的創立
一、魏晉以來,官員大多從高門權貴的子弟中選拔。
二、科舉制的誕生與完善
人物 貢獻
隋文帝 開始用分科考試的方法選拔官員 誕生階段
隋煬帝 正式設置進士科,科舉制正式誕生
唐太宗 擴充國學的規模,增加考試的人數 完善階段
武則天 增設殿試、武舉
唐玄宗 豐富考試的內容:詩賦成為進士科主要的考試內容。
三、科舉制的影響
1、改善了用人制度,使有才識的讀書人有機會進入各級政府任職。
2、促進了教育事業的發展。
3、促進了文學藝術的發展。

第5課 「和同為一家「
一、松贊干布和文成公主
1、吐蕃的風俗習慣
①生活的地區:青藏高原一帶。
②生產:游牧為業,有的以農耕為生。
③崇尚戰功,以戰死為榮。
2、文成公主入吐蕃
文成公主與松贊干布和親有什麼意義?
①維護了和平,增強了友誼
②密切了雙方經濟文化交流
3、金城公主入吐蕃
二、唐朝周邊的少數民族
民族 活動地區 與唐朝的關系 今何族的祖先
吐番 西北 和同為一家:松贊干布與文成公主,尺帶珠丹與金城公主通婚。 藏族
回紇 西北 唐玄宗封骨力裴羅為「懷仁可汗」。 維吾爾族
靺鞨 東北 唐玄宗封大祚榮為「渤海郡王」,「車書本一家」。 滿族
南詔 西南 唐玄宗封皮羅閣為「雲南王」。 彝族白族

第6課 對外友好往來
一、對外友好往來
主要的對外友好往來城市:長安、洛陽、廣州、揚州。
二、唐朝與日本的友好往來
1、遣唐使
2、鑒真東渡
3、唐朝文化對日本的影響:政治制度、文字、建築、錢幣、習俗等。
二、唐朝與新羅的友好往來
新羅物產居唐朝進口的首位;朝鮮的音樂傳入中國,豐富了中國的文化。
三、玄奘西遊

為什麼唐朝與世界各國保持頻繁的友好往來?
1、唐朝的強盛、繁榮、先進,對世界各國產生了巨大的吸引力。
2、唐朝比較開放的政策和比過去發達的對外交通,給唐朝與各國友好往來提供了條件。

第7、8課 輝煌燦爛的隋唐文化
一、高超的建築水平
1、趙州橋
設計者:隋朝李春
趙州橋是世界上現存最古老的一座石拱橋。
2、唐長安城
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城市。
二、雕版印刷術的發明
1、隋唐時期,已發明雕版印刷術
2、《金剛經》
世界上現存最早的,標有確切日期的雕刻印刷品。
三、光耀千古的詩壇
詩人 代表作 特點
李白 《早發白帝城》《蜀道難》 豪邁奔放,想像豐富。 詩仙
杜甫 「三吏」「三別」 反映社會現實。 詩聖
白居易 《秦中吟》《新樂府》 通俗易懂,反映社會現實。

四、燦爛奪目的書法和繪畫
1、書法
書體 書法家 代表作
顏體 顏真卿 《多寶塔碑》
柳體 柳宗元 《玄秘塔碑》

2、繪畫
閻立本 《步輦圖》
吳道子 《送子天王圖》 畫聖
五、藝術寶庫莫高窟
世界上最大的藝術寶庫之一。
六、盛大歡騰的樂舞
著名的歌舞大麴有歌頌唐太宗的《秦王破陣樂》、唐太宗參與編創的《霓裳羽衣曲》。

第9課 民族政權並立的時代
安史之亂,唐朝由盛轉衰。907年,唐朝為藩鎮所滅。
一、遼宋西夏的並立
1、契丹的興起
(1)契丹的生活習俗:游牧為主,唐末開始逐漸有了農耕生活。
(2)契丹國的建立
2、北宋的建立
(1)北宋的建立
(2)杯酒釋兵權:用設酒宴的方法解除了統兵大將的兵權。
3、西夏的建立
4、北宋與遼的和戰
(1)宋初,對遼用兵失敗,只好採取防禦政策
(2)宋真宗時,遼宋澶淵之盟:遼撤兵,宋朝給遼歲幣。
5、北宋與西夏的和戰
宋與西夏的和議:①元昊向宋稱臣;②宋給西夏歲幣;③雙方在邊界開放貿易。
二、金與南宋的對峙
1、金的建立
2、金滅遼和北宋
3、南宋的建立
4、岳飛抗金
5、紹興和議
南宋向金稱臣,並給金歲幣;雙方以淮河至大散關一線劃定分界線。宋金對峙局面形成。

政權 建立民族 建立時間 建立者 都城
遼 契丹 10世紀初 遼太祖阿保機 上京
北宋 漢族 960年 宋太祖趙匡胤 東京(今開封)
西夏 黨項 11世紀前期 李元昊 興慶
金 女真 12世紀初期 金太祖阿骨打 會寧,後遷到中都
南宋 漢族 1127年 宋高宗趙構 臨安(今杭州)

第10課 經濟重心的南移
一、南方農業的發展
1、江南農業發展的表現:
(1)農作物品種的引進(占城稻)
(2)以水稻為主的糧食產量的大幅提高(「蘇湖熟、天下足」)
(3)茶葉、棉花等經濟作物種植的推廣(棉花:從兩廣、福建到長江流域)
2、江南農業迅速發展的原因?
(1)經濟因素:大量中原人口的南遷,增加了南方的勞動力,帶來了先進的技術和生產經驗;
(2)自然因素:宋代南北氣候變冷,南方相對適宜農作物的生長;南方自然條件保持較好。
(3)政治因素:南方戰亂較少,為經濟發展提供較為穩定的社會環境。

二、南方手工業的興旺
1、絲織業水平的提高(蜀地絲織業「號為冠天下」)
2、棉織業的興起(海南島發展到東南沿海)
3、制瓷業的成就(哥窯的冰裂紋瓷器;瓷都:景德鎮)
4、造船業的發展(宋朝的造船業成當時世界首位;廣州、泉州造船業發達)
三、南方商業的繁榮
1、南方商業都市的發展(商業都市:開封、杭州)
杭州改為都城臨安後,繁榮程度遠遠超過了北宋時的開封。
2、海外貿易的發展
(1)聞名世界的大商港:廣州、泉州;
(2)中國商船近至朝鮮、日本,遠達阿拉伯半島和非洲東海岸;
(2)市舶司的設立(管理海外貿易的機構)
3、貨幣制度的變化(四川出現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

第11課 萬千氣象的宋代社會風貌
一、衣食住行等習俗的變化
衣:宋初崇尚節儉;勞動者多穿小袖狹身的短衣;婦女纏足的陋習逐漸傳開。
食:北方以麵食為主,南方以稻米為主;北宋肉食以羊肉為多,南宋吃魚多;
住:茅屋、瓦房、宅第。
行:牛車,驢車;乘轎,騎驢騾。
二、熱鬧的瓦子和歡樂的節日
1、瓦子:娛樂兼營商業的場所。
2、節日:春節、元宵、端午節、中秋節。

第12課 蒙古的興起和元朝的建立
一、「一代天驕」統一蒙古
1、馬背上的民族——蒙古
2、一代天驕——成吉思汗
1206年,蒙古貴族推舉鐵木真為大汗,尊稱成吉思汗,蒙古國建立。從此,蒙古草原結束了長期混戰的局面,實現了統一。
二、忽必烈建立元朝
1、元朝的建立
時間:1271年 都城:大都 開國皇帝:元世祖忽必烈
2、元朝滅南宋和文天祥抗元

三、元朝的政治與經濟
1、元世祖恢復和發展農業的主要措施
2、水路交通運輸的發展
(1)漕運
(2)海運
3、繁華的大都
當時元朝的首都大都成為繁榮的大都市,以大都為中心,元朝的對外往來十分頻繁。
4、頻繁的中外往來
元朝時對外往來的一個著名使者就是馬可波羅。
5、行省制度的建立
蒙古帝國空前遼闊,為了實行有效的統治,元朝建立了行省制度。
中央:中書省、宣政院
西藏——宣政院轄地
地方:行中書省 台灣和澎湖列島地區——澎湖巡檢司。
廣州——江西行省
元朝,最大的行省是嶺北行省。
我國省級行政區的設立,始於元朝。
四、民族融合的發展
1、漢族外遷邊疆
2、邊疆各族遷入中原、江南
3、契丹、女真同漢族融合
2、回族的形成

第13、14課燦爛的宋元文化
一、活字印刷術的發明、指南針和火葯的應用
1、活字印刷術的發明
(1)隋唐時期,我國人民發明了雕版印刷術;
(2)北宋時,畢升發明活字印刷術;
(3)15世紀,歐洲出現活字印刷術,比中國晚約四百年。
2、指南針的應用
(1)戰國時期,製成世界上最早的指南儀器——司南;
(2)北宋,指南針開始用於航海事業;
(3)南宋,指南針廣泛用於航海事業;
(4)指南針由阿拉伯人傳到歐洲。
3、火葯的應用
(1)唐朝中期,已有火葯配方的記載,
(2)唐朝末年,火葯開始用於軍事上,
(3)宋元,火葯武器廣泛用於戰爭,
(4)13、14世紀,火葯及火葯武器傳入阿拉伯和歐洲。
二、史學成就
《資治通鑒》——「鑒於往事,有資於治道。」
史學上的「兩司馬」
史學家 年代 著作 體例 敘事范圍
司馬遷 西漢 《史記》 紀傳體通史 黃帝到漢武帝時期
司馬光 北宋 《資治通鑒》 編年體通史 戰國到五代
三、宋詞
宋詞的代表人物:
詞人 代表作品 風格
婉約派 李清照 風格委婉,感情真摯,善於運用口語,顯得清新自然。
豪放派 蘇軾 《念奴嬌•赤壁懷古》 慷慨激昂,氣勢豪邁。
辛棄疾
4、元曲
(1)由雜劇和散曲組成。
(2)最優秀的劇作家:關漢卿,其代表作是《竇娥冤》。
5、繪畫
(1)宋代繪畫,突出表現在:山水畫、花鳥畫和風俗畫的創作中。
(2)李公麟,人稱「宋畫第一」。
(3)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描繪了北宋東京汴河沿岸的風光。
(4)趙孟頫的畫,人稱「神品」
6、書法
宋四家:蘇軾、黃庭堅、米芾、蔡襄。

第15課 明朝君權的加強
一、明朝的建立
時間:1368年 都城:應天 開國皇帝:明太祖朱元璋
1368年秋天,明軍攻佔大都,結束了元朝在全國的統治。
二、明太祖加強君權的措施
1、改革行政機構,加強君主權力
在地方:廢除行中書省,設立直屬中央的三司;
承宣布政使司(布政司)——掌民政
提刑按察使司(按察司)——掌刑獄
都指揮使司(都司)——掌軍政
在中央:廢除丞相,撤銷中書省,由六部分理朝政,直接對皇帝負責。
2、特務統治
錦衣衛成立於洪武年間,由皇帝親自主持,負責保衛皇帝安全,偵緝官員和百姓言行,不受法律約束,可直接實行緝捕。
3、八股取士
命題范圍:四書五經。
答題要求:根據指定的觀點答卷,不能有個人見解。
文體:「八股文」。

三、靖難之役和遷都北京
1、明太祖的分封藩王
2、建文帝削藩
3、靖難之役
4、明成祖強化君權
(1)1421年,遷都北京,加強中央對北方的控制;
(2)削藩政策;
(3)增設特務機構——東廠。

第16課 中外的交往與沖突
一、鄭和下西洋
1、 鄭和下西洋的概括
人物 鄭和
時間 1405—1433
次數 7次
人數 27000多人
船數 200多艘
到達范圍 亞非30多個國家和地區,最遠到達紅海沿岸和非洲東海岸
設備 羅盤針
2、鄭和下西洋的條件
(1)明朝前期國力的強盛;
(2)指南針的廣泛使用;
(3)鄭和個人氣概和勇於探索的精神;
(4)明朝造船技術的發達。
3、鄭和下西洋的目的——加強與海外的聯系。
4、鄭和下西洋的意義:促進了中國和亞非各國的經濟交流和友好關系。

二、戚繼光抗倭
倭寇:元末明初,日本的武士、商人和海盜,經常騷擾我國沿海地區,沿海居民稱他們為「倭寇」。
1、倭寇騷擾中國沿海
2、戚繼光抗倭
戚繼光抗倭為什麼能夠取得成功?
(1)戚繼光進行的抗倭斗爭是反抗外來侵略的正義事業,得到廣大人民的支持。
(2)戚繼光率領的戚家軍作戰勇敢,紀律嚴明。

三、葡萄牙攫取在澳門的居住權
1、16世紀歐洲殖民者開始侵略活動;
2、1533年,葡萄牙攫取在澳門的居住權;
3、1557年後,長期居住,但澳門主權屬中國;
4、1999年12月20日,中國政府恢復了對澳門行使主權。

第17課 君主集權的強化
一、滿洲的興起和清朝的建立
1、滿洲的興起
(1)明朝前期,女真屬奴兒干都司管轄
(2)努爾哈赤建立後金(1616年)
2、清朝的建立
建立時間:1636年 開國皇帝:清太宗皇太極 都城:盛京
2、 山海關大戰和清軍入關
附表:滿洲發展的歷史
時間 族名 政權 建立者
唐朝 靺鞨 渤海
1115年 女真 金 完顏阿骨打
1616年 女真 後金 努爾哈赤
1636年 滿洲 清 皇太極
二、君主集權的強化
1、設立軍機處
(1)雍正帝時設立
2、文字獄
文字獄: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從知識分子的詩詞文章中摘取只言片語,加以歪曲解釋,再借題發揮,羅織罪狀,製造了大批冤獄。
目的:從思想領域嚴密控制知識分子。
危害:(1)造成社會恐怖,摧殘了人才
(2)使許多知識分子不敢過問政治,從而禁錮了思想,嚴重阻礙了中國社會的發展。

第18課 收復台灣和抗擊沙俄
一、鄭成功收復台灣
1、荷蘭殖民者侵佔我國台灣(1624年)
2、鄭成功收復台灣(1662年)
3、清朝設置台灣府(1684年)
二、雅克薩之戰
1、沙俄侵佔雅克薩和尼布楚
2、雅克薩之戰
3、中俄《尼布楚條約》(1689年)
(1)《尼布楚條約》是中俄平等協商的基礎上簽訂的第一個邊界條約;
(2)意義:從法律上肯定了黑龍江和烏蘇里江流域包括庫葉島在內的廣大地區,都是中國的領土。
第19課 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
一、加強對西藏的管轄
1、確立冊封達賴、班禪的制度
(1)順治帝賜予五世達賴「達賴喇嘛」的封號;
(2)康熙帝賜予五世班禪「班禪額爾德尼」的封號。
(3)以後歷世達賴和班禪,都必須經過中央政府的冊封。
2、設置駐藏大臣(雍正時)
二、粉碎大、小和卓的叛亂
1、粉碎回部貴族大、小和卓的叛亂(乾隆時期)
2、設置伊犁將軍(乾隆時期)
伊犁將軍:管轄包括巴爾喀什湖在內的整個新疆地區。
三、土爾扈特重返祖國
1、土爾扈特西遷伏爾加河下游(明末)
2、渥巴錫領導土爾扈特部重返祖國(1771年)
四、清朝的疆域
第20課 明清經濟的發展與「閉關鎖國」
一、明清經濟的發展
1、從國外引進的農產品
玉米、甘薯、馬鈴薯、花生和向日葵
2、棉紡織業從南方推向北方
3、絲織業的發展
(1)絲織業中心:蘇州、南京
(2)絲織業的規模:南京的絲織業到清代已擁有三萬多台織機。
4、制瓷業中心:景德鎮
5、商品經濟空前活躍
(1)全國性的商貿城市:北京、南京
(2)明清的商人以山西的晉商和皖南的徽商最為著名。
二、資本主義萌芽的出現
「機戶出資,機工出力」最早出現在蘇州、松江等地的紡織業中。機戶是早期的資本家,機工是早期的雇傭工人。他們之間這種僱傭與被僱傭的關系,是一種資本主義性質的生產關系。
三、「閉關鎖國」的政策
1、清朝統治者實行「閉關鎖國」政策的原因:
(1)堅持以農為本的傳統觀念,為壓抑、限制民間工商業的發展
(2)認為天朝物產豐富,無需同外國進行經濟交流
(3)為抵制國家的領土主權受西方殖民者的侵犯
(4)害怕沿海人民同外國人交往,會危及自己的統治。

2、「閉關鎖國」的措施:
(1)清初的禁海政策:將沿海居民內遷數十里,不許擅自出海貿易。
(2)清朝統一後的嚴格限制對外貿易
前階段:開放四個港口,作為對外通商口岸,並對出口的商品種類和出海船隻的載重量作出嚴格的限制
後階段:只開廣州作為對外通商口岸,規定由政府特許的「廣州十三行」統一經營管理貿易。
3、「閉關鎖國」的影響
(1)對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動,起過一定的自衛作用。
(2)限制了對外貿易和航海事業的發展;
(3)限制中外文化交流,妨礙了中國掌握世界先進思想文化和科學技術,使中國落伍了。

第21、22課 時代特點鮮明的明清文化
一、雄偉的北京紫禁城和明長城
1、明北京城
2、明長城:東起鴨綠江,西至嘉峪關,全長六千餘公里。
二、古典科技巨著的涌現
作者 著作 價值
李時珍 《本草綱目》 是一部具有總結性的葯物學巨著,被譯為多國文字,成為世界醫葯學的重要文獻。
宋應星 《天工開物》 「中國17世紀的工藝網路全書」
徐光啟 《農政全書》 農業網路全書,農學史上最早傳播西方近代科學知識的書籍。

三、古典小說的高峰
年代 著作 作者 題材 價值
元末明初 《三國演義》 羅貫中 三國時期歷史記載和民間傳說 我國最早的一部長篇歷史小說。
元末明初 《水滸傳》 施耐庵 北宋末年宋江領導的梁山泊農民起義 第一部以農民起義為題材的長篇小說。
明朝中期 《西遊記》 吳承恩 唐僧取經的故事 一部充滿浪漫主義氣息的長篇神話小說。
清朝 《紅樓夢》 曹雪芹 古典小說的高峰,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和藝術性,在世界文學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四、戲劇的繁榮
1、明朝後期最負成名的戲劇家:湯顯祖,其代表作為《牡丹亭》。
2、京劇的形成:在徽劇、漢調的基礎上,融合吸收了其他劇種的曲調和表演方法,在19世紀中期初步形成。
五、書畫的成就
1、書法:
董其昌:兼有「顏骨趙姿」之美。
2、繪畫
山水、花鳥畫居統治地位。
徐渭:善於潑墨
「揚州八怪」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