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七年級地理知識大全集
⑴ 關於日本地理的相關知識
日本地震的原來因 處於環源太平洋火山地震帶上
日本的位置 亞州東部,太平洋西北部,西與韓國俄羅斯,中國隔海相望,東臨太平洋
日本的經濟貿易形勢 以高科技產品特別是電子產品為主,對外貿易為主
日本的地勢和上市走向 以山地為主,兼有小范圍平原 ,山勢以東北西南向為主
⑵ 地理七年級下日本知識點
7下地理日本知識點(一)
日本群島位於北太平洋西側,是太平洋西緣一系列弧形島嶼的一部分。包括北海道、本州、四國、九州四個大島和附近3000多小島(包括無人島)組成。
日本群島
日本群島位於西太平洋隔海與中國、朝鮮、俄羅斯相望,屬日該國。領土由北海道、本州、四國、九州四個大島及附近的1000多個小島組成,海岸曲折,多良港。
(一)多山的地形包括山地和丘陵的山區,占日本面積的3/4.只有沿海零星分布著一些小平原。本州東南部東京灣的關東平原,是日本最大的平原。在山地中分布著許多活火山,號稱「聖岳」的富士山,海拔3776米,也是一座活火山,為日本第一高峰。山頂白雪皚皚,山坡林木茂密,風景秀麗,是游覽勝地。日本多地震海嘯。
日本礦產貧乏,只有硫磺儲量較多,但森林和水力資源十分豐富。土地資源不多,地狹人稠。
(二)海洋性季風氣候島國各地距海都很近,深得海洋的調節。日本與亞洲大陸相比,季風氣候的海洋性特徵十分明顯,氣溫年較差比同緯度的大陸各地為小,降水則較多。盛行東南風的夏季,太平洋一側雨水尤多;盛行西北風的冬季,日本海沿岸大雪紛飛。6—7月有梅雨天氣,夏秋之交常受台風侵襲。
(三)發達的資本主義經濟日本是發達的、西方式的資本主義國家,國民生產總值僅次於美國和中國,佔世界第三位。主要工業部門有鋼鐵、機械、電子、化學、紡織等。汽車、船舶和電子產品等都居世界前列。日本工業的特點是現代化程度高,對外依賴性大,分布偏於「三灣一海」(東京灣、伊勢灣、大阪灣、瀨戶內海)地區。日本是典型的加工貿易國,能源和原材料基本上依靠進口,很大一部分的產品則需要出口。京濱區(東京—橫濱)、阪神區(大阪—神戶)、名古屋和北九州,是日本的四大臨海工業區。近年來,電子等新興工業,因原料和成品都較輕便易運,但需要潔凈的環境,所以有向九州、本州北部和北海道擴展的趨勢,並把九州島建立為「硅島」,成為日本新興的電子工業基地。
日本農業以水稻為主。漁業居世界前列。北海道附近海域有寒暖流交匯,是世界四大漁場之一。
總結:東京是日本首都和海、陸、空交通樞紐和經濟、文化中心。大阪是重要海港和日本第二大城市。橫濱是重要港口和重工業中心,第三大城市。
7下地理日本知識點(二)
由於海底地殼隆起、海面上升,日本列島最終形成。日本列島南北兩端,均由大陸架和大陸斷續相連。也就是說,當時的「日本」還不是「列島」。
日本群島位於亞洲東部邊緣,在北緯31°~46°之間,由北海道、本州、四國和九州四個大島及附近3,900多個小島組成,呈向太平洋凸出的弧形列島。在第四紀時,由於日本海和台灣海峽的沉降而形成今日的弧形列島。日本全部面積為37.7萬平方公里,其中四大島為36萬平方公里。日本群島的地理位置,是形成日本這個自然綜合體的前提。
地形
日本群島在水平地形上的特點是:島勢狹長,海岸曲折,海灣眾多,因而群島的任何地方離海岸都在100公里以內。日本地表崎嶇多山,平原面積狹小,山地和丘陵在群島的地形中最占優勢,據統計,日本國有75%的面積為山地和丘陵,其中純山地即佔全國土地的60%.山地的走向和排列多與海岸平行,分內外兩帶,內帶位於日本海一側,主要包括奧羽、越後、飛驒等較大山脈;外帶位於太平洋一側,主要包括北上、阿武隈、關東、木曾、紀伊、四國、九州等山脈。日本群島的平原和低山僅占日本面積的13%,臨近東京灣的關東平原是本國最大的平原,面積1.6萬平方公里,海拔僅50米,其前身為東京灣的海底,如今是日本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此外,還有名古屋附近的濃尾平原,大阪、京都一帶的畿內平原等。
地震帶
日本群島是屬於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的一環,素以多火山地震著稱於世。全境火山可分為8列,即千島火山脈、那須火山脈、鳥海火山脈、富士火山脈、乘鞍火山脈、白山火山脈、阿蘇火山脈和霧島火山脈。其中霧島火山脈從九州南部向西南延至琉球群島,並與台北大屯火山遙相連系。圓錐形的火山是日本最普遍、最重要的一種型式,富士山是其典型代表,此山原是一座活火山,已有百餘年未見活動,山頂積雪、四時不化,有日本阿爾卑斯之稱。此外還有盾狀火山,但不如圓錐狀普遍,海拔1,592米的阿蘇山,即是一座典型的盾狀活火山,火山口至今還常噴出大量的煙氣和火山灰。日本是一個多地震的國家,地震帶分為兩列,日本海沿岸的稱內側地震帶,太平洋沿岸的稱外側地震帶。大地震多發生在外側地震帶,危害性最大的地震區是在大阪、名古屋和東京附近一帶地區。1923年9月1日的關東大地震,引起海嘯,死傷17萬多人。
總結:在亞洲大陸的東部邊緣,經過激烈的地殼變動,呈弧狀南北走向的日本列島的基本構架開始形成,並在更新世幾經變化,而引起這種變化的一個主要原因,就是冰川的消長。
7下地理日本知識點(三)
溫帶是冷暖氣流相互角逐的地區,氣溫、降水的季節變化和非周期變化都很顯著。尤其是北半球溫帶地區的大陸面積寬廣,地形復雜,氣候類型更多。
氣候
日本群島屬溫和濕潤的海洋性季風氣候,冬無嚴寒,夏無酷暑,雨量豐沛。最冷月一月平均氣溫除本州北部和北海道低於0℃外,其餘均在0℃以上;最熱月出現在八月,在海洋氣團的影響下比較涼爽,平均氣溫大部分地區在20℃以上。雨量豐富,年降水量在800~2,500毫米之間;以日本海沿岸和南部沿海最多,年降水量1,500~2,000毫米,最高可達3,000毫米以上;瀨戶內海沿岸和北海道北部、中部降水較少,但也有700~900毫米。群島降水不但豐富,而且季節分配也比較均勻,但每年有兩次高峰,一在六月中旬到七月中旬,為梅雨期;另一次在九月,為熱帶氣旋雨。此外,在日本海沿岸冬雨較多,而太平洋沿岸則夏季多雨。
河流
日本河流短小湍急,多峽谷瀑布,水利資源豐富。降水較多,河水豐富,有較多的河水供工農業生產使用;同時,由於地形崎嶇多山,富水力資源,水能蘊藏量達5,000多萬千瓦,這對於礦物燃料資源貧乏的日本來說,意義重大。但日本多數河流的航運價值不大。
自然植物
自然植物種類豐富,森林面積很大,熱帶性植物較多,且與溫帶性植物混生,還有許多固有植物,這也是日本自然地理的一個重要特徵。由於日本地貌、氣候、土壤復雜,在第三紀中新世以前日本與亞洲大陸相連,使日本有可能擁有亞洲大陸的一切植物種屬;再加上日本沒有受到冰河之災,較好地保存了古代的植物種屬,因而日本列島植物種類豐富,約有1,000個屬,5,500多個種。日本植物中還有很多特有種,在北海道和奧羽地方還有熱帶性植物與溫帶性植物混生的現象,例如在北海道就雜有熱帶性的桂樹和花椒樹。日本森林面積的比重很大,約佔全國土地面積的68%.溫帶針葉林有松、杉和落葉松;溫帶落葉闊葉林中主要有櫟屬、山毛櫸屬、槭、栗、公孫樹等;亞熱帶常綠闊葉林主要為山茶樹、樟科、棕櫚科等;南部多櫻樹。
總結:夏季受副熱帶高氣壓控制,氣流下沉,因而除大陸西部沿海受寒流影響外,夏溫十分炎熱,下沉氣流不利興雲致雨,所以氣候乾燥;冬季受西風影響,溫和濕潤。
⑶ 初一地理 介紹日本、俄羅斯、美國的地理知識,不少於300字
第七章:我們鄰近的國家和地區
問題一、日本的自然環境特徵
1、領土組成:由(北海道、本州、四國、九州)等4個大島、3900多個小島及其周圍海域組成。
2、地形特點:以(丘陵、山地)為主。(平原)面積狹少,分布在沿海地區。關東平原為日本最大的平原。
3、多優良港灣:海岸海曲折,多優良港灣,尤其是太平洋沿岸和瀨戶內海為最好,這對日本的漁業、造船業、海上運輸和對外經濟聯系十分有利。神戶和橫濱是兩個最要的對外貿易港。
4、多火山地震:日本地處亞歐板塊與太平洋板塊的交界處,地殼運動比較活躍,屬於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所以,日本多火山、地震。每年有感地震達1500多次。被稱為「地震國」和「世界火山博物館」。日本最高的山——富士山就是一座活火山。也是日本第一高山,日本人民奉為「聖岳」。
5、日本南北國土狹長,並與經線斜交,日本大部分處在23ºN——46ºN之間,跨經緯度廣將使日本的地理環境更為復雜多樣,如跨緯度廣,日本的南北溫差就大,跨經度廣,東西地方時間差就大。
問題二、日本的經濟
1、日本發展經濟的不利和有利條件。日本地域狹小,鐵礦、石油、煤炭等礦產資源貧乏,絕大部分依賴進口。國內市場狹小,產品大部分靠出口。但日本也有發展經濟的的優勢:a、島國多港灣,海運便利;b、勞動力素質高;c、管理效率高。
2、「進口——加工——出口」型經濟模式。隨著經濟的高速發展,日本大量進口原料、燃料,然後依靠高技術和充足的勞動力資源,對進口原料進行加工,製成高品質的工業產品,再銷往世界各地,形成了以加工貿易為主的經濟。對外貿易對象主要有美國、中國和歐洲。
3、近年來,日本加速擴大海外投資,建立海外生產和銷售基地。日本投資建廠的主要對像是美國、西歐、東亞和東南亞地區。好處:①利用發展中國家的廉價資源和廉價勞動力,降低生產成本;②加入國際經濟技術的合作和國際市場的競爭;③保護本國的自然資源,減緩資源消耗,保護本國資源;④減少運輸成本的投入。 對其它國家的影響:①日本把污染嚴重的企業移到海外,會使其它國家的環境受到污染,導致環境質量的下降;②日本從本國利益出發,保護本國資源的意識很強,但是大量進口木材或遠洋超量捕撈,將導致世界其他國家和地區的資源嚴重破壞,進而導致全球生態環境失調。
4、工業分布特點及原因:日本工業集中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和瀨戶內海沿岸的狹長地帶。
⑷ 日本地理知識概括有哪些
日本地理位置:
日本地處亞歐大陸東部,東臨太平洋,西隔東海、黃海、朝鮮海峽、日本海,與中國、朝鮮、韓國、俄羅斯相望,西南部的九州長崎與中國上海市僅相距460海里。全國由本州、四國、九州和北海道4個大島及6800多個小島組成,是一個從東北向西南延伸的弧形島國。
日本屬於東9時區,東京時間比北京時間早1小時。北緯約20度-46度,面積372,000kmm,南北長2,500km,由許多大大小小的島嶼組成。日本主要的島嶼是北海道、本州、四國和九州四島。
日本國土約四分之三是山地與丘陵、缺少平地、使農業用地、城市用地的利用受到限制,在這狹窄的平地上生活著1億3千萬人。
日本的總面積為:377,835平方公里,其中土地面積37萬多平方千米,水域面積3,091平方公里,領海面積310000平方公里。日本是世界上填海造陸最多的國家,填海造陸的面積多達1600平方公里。
1.行政區劃:
日本全國分為47個一級行政區:一都(東京都)、一道(北海道)、二府(大阪府、京都府)、四十三縣。部份市因人口較多,在當地影響較大,而被指定為政令指定都市、中核市、特例市。都道府縣下的行政區劃為市町村,此外還有郡、支廳、區、特別區等行政單位。
2.主要城市:
日本的首都是東京,東京也是全球最大的都市圈。日本的皇居、國會議事堂、內閣、最高裁判所、各省廳、各國駐日大使館、大企業的本部、日本銀行、證券公司、百貨商店、報社及電視台都集中在東京。目前在東京特別區內和東京周邊已經形成了眾多副都心。
3.河流和平原:
日本的河流大多發源於中部山地,向東西兩側流入太平洋和日本海。由於日本東西狹窄,加之山勢陡峭,河流多短而急促。在梅雨和台風季節,水量增大,容易形成洪水。為此,日本修築了大量的堤防和水庫,用於防洪。河水廣泛用於生活用水、農業和工業用水、水力發電。
日本的平原主要分布在河流的下游近海一帶,多為沖積平原,規模較小,較大的平原有關東平原、石狩平原、越後平原、濃尾平原、十勝平原等。
4.海岸線和海洋:
日本海岸線全長33,889公里。由於日本是一個島國,因此其海岸線十分復雜。西部日本海一側多懸崖峭壁,港口稀少,東部太平洋一側多入海口,形成許多天然良港。
在東部太平洋一側自南向北均被日本暖流(黑潮)環繞、東北部形成千島寒流(親潮),西部日本海一側是對馬暖流和里曼寒流。在寒流和暖流交匯處,魚類資源豐富,成為天然漁場。
(4)日本七年級地理知識大全集擴展閱讀
多火山多地震的國度:
日本的國土約有四分之三為山體所覆蓋。本州中部地區被稱為「日本屋脊」,許多山脈的海拔超過3,000米。
位於山梨縣和靜岡縣的交界處的富士山,海拔3,776米,是日本海拔最高的山。山梨縣境內的北嶽,海拔3,193米,是日本的第二大高峰。位於長野縣和岐阜縣境內的奧穗高岳海拔3,190米,橫跨山梨縣及靜岡縣的間之岳海拔同為3,190米,並列成為第三高峰。
由於地處環太平洋火山帶,日本從最北端到最南端有多個火山區—通常認為有7個。在所有的火山中,約有110座為活火山。盡管日本僅佔世界陸地面積的1/400,但在全球1,500座左右的活火山中,日本幾乎佔了1/10。
盡管火山會因其大規模的噴發而造成巨大的危害,但同時也創造出大量的旅遊資源。例如,日光、箱根和伊豆半島等一系列旅遊勝地便以其溫泉和誘人的火山美景而聞名遐爾。
日本群島下面的地殼極不穩定,蘊涵著極其豐富的能量。因此,日本也是最易遭受地震災害的國家之一。以日本的建築行業為首的各行各業,也紛紛在減震避災材料上大花心思,以求達到預防災難或者減小災難危害的目的。
參考資料網路——日本地理
⑸ 日本地理知識
你賺到了,別府市依山伴海,富有得天獨厚的自然景色。而且,約有2700處溫泉泉源遍布於內市區約50平方公容里的范圍之內。別府,位於九州島,在緯度上跟山東半島差不多,所以在氣候上與青島差不多,都是海濱城市,氣候不會很難適應的。
⑹ 七年級地理日本知識樹
⑺ 初一地理 關於日本的資料
日本:
1日本的組成:由北海道、本州、四國、九州4個大島、3900多個小島組回成。
2、主要城市沿海答分布,如東京、橫濱、名古屋、大阪、神戶、北九州、長崎等。
3、多優良港灣:海岸海曲折,多優良港灣。神戶和橫濱是兩個最要的對外貿易港。
4、多火山地震:日本地處亞歐板塊與太平洋板塊的交界處所以,日本多火山、地震。
5、日本跨經緯度廣將使日本的地理環境更為復雜多樣。
6、日本發展經濟的不利和有利條件。日本地域狹小,鐵礦、石油、煤炭等礦產資源貧乏,絕大部分依賴進口。國內市場狹小,產品大部分靠出口
7、「進口——加工——出口」型經濟模式。形成了以加工貿易為主的經濟。對外貿易對象主要有美國、中國和歐洲。
8、是東西方兼容文化的典型。
9、服裝:和服,第一高峰:富士山
10、日本對其它國家的影響:①日本把污染嚴重的企業移到海外,會使其它國家的環境受到污染,導致環境質量的下降;②日本從本國利益出發,保護本國資源的意識很強,但是大量進口木材或遠洋超量捕撈,將導致世界其他國家和地區的資源嚴重破壞,進而導致全球生態環境失調。
4、工業分布特點及原因:日本工業集中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和瀨戶內海沿岸。
⑻ 日本的地理知識介紹
1、處於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上,地震頻繁(直接影響其民俗與文化,如溫泉)
2、日本是一個島內國,容由四個島組成:北海道島、本州島(最大)、九州島、四國島
3、是一個資源小國經濟大國(不過經過他們的不斷進口,已經是一個資源儲備大國了)
工業生產所需要的原料和燃料嚴重不足,大部分礦產資源都需要進口,貿易主要依靠國際市場,經濟具有很強的對外依賴性
*4、為了便於運進原料和輸出產品,減少運費,日本的工業生產主要集中在太平洋及瀨戶內海沿岸地區,被稱為「臨海型」工業布局(主要工業區:名古屋、瀨戶內、北九州、京濱、阪神)
5、日本的工業化已向高新技術化、信息化、多樣化轉換,有很多知名品牌;21世紀以來,出現了北九州等微電子工業基地和以築波為代表的一批科學技術新城。
【另外,你可以通過了解日本的財團來加深對日本的了解】
⑼ 初一地理 關於日本
1.日本多山地,地勢落差大,且為季風氣候,降水豐富。所以河流短小流急,水版能資源豐富。權
2.日本為海洋性顯著的季風氣候,由於受海洋和強大的日本暖流影響,年降水偏多且分布均勻。氣溫年較差也較小,最高氣溫和最低氣溫分別在8月和2月,海洋性特徵顯著。
3.日本的自然資源比較匱乏,大多需要從外國進口。但日本有豐富的人力資源,較高的科技水平,以及優良港灣等有利條件,因此發展海上航運,進口原料,出口工業產品,拓展國際市場,是日本經濟發展的一大特色。是典型的「加工貿易型」國家。
4.地理位置:西鄰日本海,朝鮮海峽,東臨太平洋。與中國等傳統的東方國家隔海相望。
歷史原因:日本自古受中國文化影響很大,與中國有很密切的聯系,交流廣泛。所以繼承著東方文化。而在日本開國之後,及明治維新後,積極學習先進的西方文化,且二戰後受美國影響,所以還體現著現代西方的文化。
【我上高二,文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