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地理創新課堂
『壹』 寫一篇七年級上學期學習地理課程的感受,600字左右,謝謝
一、一般項目:
課程類型:必修課程
教學材料: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七年級上冊地理》
授課時間:
36
課時左右
授課教師:
授課對象:七年級學生
二、指導思想
在新課標理論的指導下,
以學校教導處工作計劃為指導,
高效地完成本學科教學目標。
積極
參加教科研活動,
努力使教學水平,
業務能力有更大的提高。
培養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和初
步能力,最終使學生從「學會地理」
,走向「會學地理」
。
三、教材內容與章節
(一)
、
本學期的教學內容,
共計五章,
14
節
:
第一章
《地球和地圖》
,
第二章
《陸地和海洋》
,
第三章《天氣與氣候》
,第四章《居民與聚落》
,第五章《發展與合作》
。本教材的主要特點
是:
1
、教材在結構設計中加大了探究活動的力度,教材中「活動」和「綜合探究」是教學內容
的重要組成部分,
其功能已經從復習鞏固課堂知識,
繼而承擔一部分新知識的教學。
通過
「活
動」和「綜合探究」這兩種形式,切實讓學生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增強了教材的探究性和實
踐性;
2
、
教學內容的呈現形式多種多樣。
教材中嘗試不同的呈現方式,
例如一些地理概念的圖釋、
說明地理問題的對話、
展示地理過程的組照或組畫等,
不斷給學生以新鮮感,
激發他們對地
理課的興趣。
3
、密切聯系生活和生產實際,尤其是注意挖掘學生的生活經歷和體驗。教材十分重視對每
一個教學內容的引入,
盡可能多地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
使學生感受到地理就在身旁,
是鮮
活的。
4
、平實、生動的語言風格。教材中盡可能避開生澀的地理專業術語,鄙棄板著面孔說教的
語言風格。例如,嘗試在表現學生對話的對話框中,使用學生的語言。此外,一些小標題也
比較活潑,富有啟發性。
5
、版式設計生動活潑。
教學重點:第一、二、三章
教學難點:第一、二、三章
(二)
、教學目標和要求
1
、了解地球和地球儀的有關基礎知識,認識地球的運動及其對人類活動的影響,掌握地圖
的基本知識和運用地圖的基本技能;
2
、認識地球表面的海陸面貌,運用地圖說明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和分布特點,認識地球
表面的海陸變遷,
了解大陸漂移,
板塊運動的基本觀點,
培養學生的科學興趣科學探究精神,
及辨證唯物主義思想觀;
3
、認識世界氣候的地區差異,初步學會分析影響氣候的主要因素,認識氣候與人類生產、
生活的相互關系,形成保護大氣環境的意識;
4
、理解世界人口問題及其影響,初步形成正確的人口觀,了解世界文化的差異,理解各國
的新文化傳統,形成保護人類文化遺產的意識。
(三)
、學生分析:
七年級學生剛升入初中,雖然小學學過《社會》
,有一定的地理初步知識,但大多數學生空
『貳』 想給初中尤其初一學生地理課堂上播放些影視資料看,大家有沒有好推薦
下個網易公開課,裡面會有你想要的素材,比推薦一個具體的資料來的更豐富
『叄』 如何在初中地理課中貫徹創新理念
古人常講,一個人知識淵博,表現在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可見,地理是一門綜合的知識體系,一直以來就被人們所看重。不過,在教學中,有些外行人認為,初中地理教學很簡單,不過是背背、記記,其實這種觀點是很不科學的。初中地理教學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學科,需要教師認真學習新課標,深刻體會新課標中的全新理念,並採用切實可行的教學舉措,全面貫徹新課標的創新理念。
學生是課堂的主體,這已經是現在初中教學公認的理念,但如何更好地讓學生發揮主體作用,也是新課標理念中的重要環節。怎樣的教學才是成功的教學?我認為讓學生發揮主體作用,深深吸引學生的教學才是成功的教學。在教學中,不斷地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尤其是自學能力,是新時期初中地理教學的工作重心,讓學生好學、會學,學會用地理知識和原理解決實際問題,建立正確的地理觀,適應時代的要求,這是每個中學地理教師都需要研究和解決的問題。如何上好地理課,筆者從近年的教學實踐中,歸納為以下幾點:
一、以精彩的課前設計引人入勝。
為了讓初中生對初中地理有一個良好的印象,教師應該做足課前引入的文章。俗話說文要鳳頭,同樣,好的地理課的課前設計也是吸引學生的關鍵。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當精彩的課前引入將學生深深的吸引住以後,盡管知識的逐漸深入,學生也還會保持足夠的熱情。
如何打造精彩的地理課鳳頭呢?一方面要學會吊學生的胃口,讓學生有急於探究知識的迫切心理,那麼接下來的講解和探究便會水到渠成。初中生,正是好奇心極強的時候,利用這一特點,將學生引導到地理學習當中,這無疑是一個捷徑。若教師只顧偷懶,不在這方面多下功夫,照本宣科的講,那麼學生初次接觸初中地理自然會心生厭煩,更談不上後續熱愛地理課了。另一方面,要調動學生的爭強好勝的個性。有時,我調節課前設計,讓學生進入一種競爭的狀態,比如,在學習時區這一部分時,我先賣個關子:「今天,我想知道誰是咱們班計算能力最強的學生,誰想試試?」學生們一聽,紛紛摩拳擦掌,各不相讓。只等我給他們一個證明自己的機會。於是我將時區的相關知識詳細的講解,接著讓看時區的轉換,並計算時差。這樣一來,學生對地理不斷積累濃厚的興趣。
二、合理巧妙地發揮地圖的功用
地圖一直是初中地理重要的組成部分。為了讓地理知識更形象,更直觀,教師要巧妙地和文本知識相結合,讓地圖既吸引學生的形象思維及好奇心,又幫助學生事半功倍的解決學習中的相關知識。
為此我採用了兩種策略,一種是讓學生會識別,看誰識別的快。
期刊文章分類查詢,盡在期刊圖書館
在講各省的形狀時,我先考查學生的識別能力。我准備了一個由全國各省組成的拼圖模型,上邊沒有字,將學生分成組,看哪一組拼的快。計時開始,學生們手忙腳亂的拼起來,出的錯真是讓人啼笑皆非。因為將一些省份搞混了,次序不對,導致省跟省之間無法嚴絲合縫的吻合。有的學生急得滿頭大汗,不得不藉助別的同學的指點。有的同學則善於觀察,飛快的就拼好了。另一種是畫,我組織學生在聽到我報出的省名字時,看誰畫出的最快,最像。這樣可以考察學生的繪圖和記憶能力,學生分組畫,將每組累計時間算作最終成績,各組評比,選出優勝獎。
人地關系、空間概念和地圖教學,是地理課堂教學體現「地理味」的三個突出表現,其中,地圖教學是關鍵。建立正確的空間概念(包括區位概念和區域概念),使學生靈活自如地運用地圖,正確分析和說明地理問題,是地理教學的主要任務之一。而運用地圖進行教學,則是完成這一教學任務的重要途徑,也是地理教學獨特風格和特色所在。可以說,沒有地圖就無法進行地理課堂教學。復雜、抽象的地理事物和現象,往往用一幅或幾幅地圖,包括地理示意圖表、地理漫畫及素描圖、人地關系相關圖、地理模型圖等,便能生動直觀、清晰明了地展示出來,使學生一目瞭然,並留下難以忘懷的記憶。在地圖教學中應該從識圖開始,首先引導學生觀察圖的結構,然後再逐項逐條緊扣教學內容啟發設問,讓學生通過對位置以及相關事項的分析,讀出圖中的地理內容和地理特點,並在教師的指導下進一步作地理成因分析和地理規律分析。
三、藉助多媒體等多種形式開辟初中地理教學新天地
初中地理其實完全可以避免枯燥乏味的照本宣科式的講法,除去上面的嘗試外,可以引進多種形式的教學模式。比如引入多媒體等高科技形式,一方面使知識直觀、形象,讓學生如身臨其境,一方面,可以模擬課本上的情境,讓學生通過多媒體演示或再現知識。例如,在講如何判斷極地方向時,就可以藉助多媒體來演示,使學生迅速判斷出所給地點的方位。除此外,教師還要豐富授課語言,將語言打造的風趣幽默。還可以配以新穎、美觀、快速、精煉的板書、板畫,就能醒目易記,就能強烈地吸引住每個學生的注意力和情感投人,使其如醉如痴,全身心地投人到課堂教學之中,受到陶冶,得到鍛煉,學會知識,掌握方法。
綜上所述,貫徹新課標的新理念,是一個長期艱苦的過程,這需要教師和學生都要積極的努力和合作,單獨哪一方唱獨角戲都不可能將新理念貫徹到位,教師尤其要多吸收名師們的優秀思想和做法,開放的教育觀必然會造就優秀的不斷超越自我的好課堂,反之閉塞的教育觀念只能讓自己陷入僵局。「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這是每一個教育者不斷努力的寫照!
【參考文獻】
1《淺談地理新課程背景下學生能力的培養》 淮北市教研室 王忠東
2吳思為;伍新春;;中小學生學習動機的發展趨勢及其對學業成績的影響[A];第十一屆全國心理學學術會議論文摘要集[C];2007年
3泰州市朱庄中學 周奎松;如何培養學生積極的學習動機[N];江蘇教育報;2010年
『肆』 七年級上冊地理課堂實錄網站
人教版七年級地理上冊課堂實錄
http://www.youku.com/playlist_show/id_3805923.html
這是專輯
http://v.youku.com/v_playlist/f3805923o1p0.html
希望對你有幫助!
以後想找內資料可以到優酷網或是迅雷上容面搜索
『伍』 七年級地理上新課堂同步訓練答案
123
『陸』 我想要七年級上冊地理高效課堂答案
地理七年級上半學期復習資料第一章1、人對地球形狀的認識:天圓地方 天如斗笠,地如覆盤 麥哲倫的環球旅行 衛星圖片2、地球大小:地球表面積:5.1億平方千米;平均直徑:6371千米;最大周長約4萬千米。3、緯線:緯線指示東西方向,呈圓形;長度不等,赤道最長,往兩極逐漸縮短成為一點。赤道以北稱北緯,「N」表示;赤道以南稱南緯,「S」表示。4、經線:經線指示南北方向;呈半圓狀;長度都相等。0度經線以西稱西經,「W」表示;0度經線以東稱東經,「E」表示。5、地軸:地球自轉軸。6、北極:地軸北段與地球表面的交點。7、南極:地軸南段與地球表面的交點。8、南北半球分界:赤道9、東西半球分界:160度E 20度W10、地球的自轉:方向:自西向東 周期:24小時11、地球的公轉:方向:自西向東 周期:一年12、地球公轉與季節的關系:氣節 日期 北半球季節 太陽直射點位置 晝夜長短春分 3月21日前後 北半球春季 赤道 全球晝夜等長夏至 6月22日前後 北半球夏季 北回歸線 晝長夜短秋分 9月23日前後 北半球秋季 赤道 全球晝夜等長冬至 12月22日前後 北半球冬季 南回歸線 晝短夜長13、與地球自轉和公轉相關的地理現象:自轉 晝夜更替地球運動 不同地方時間差公轉 一年中正午太陽高度變化一年中晝夜長短變化 四季更替14、五帶的劃分:北寒帶位於北緯66.5度,南寒帶位於南緯66.5度,這里陽光斜射得厲害,甚至有一段時間太陽總在地平線以下,產生了極晝極夜現象,氣候終年寒冷;北溫帶位於北緯66.5度與23.5度之間,南溫帶位於南緯66.5度與23.5度之間,這里地面得到的太陽光熱比熱帶少,比寒帶多,四季變化比較明顯;熱帶位於北緯23.5度與南緯23.5度之間,在很長的一段日子裡,這里正午的太陽總是照在頭頂上,氣候終年炎熱。15、海拔:地面某個地點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離。16、等高線:把各個地點的海拔標注在地圖上,再把海拔相同的點連成線。特點:1、坡陡的地方,等高線密集。 2、坡緩的地方,等高線稀疏。17、地圖的基本要素:1、比例尺 2、方向 3、圖例第二章1、七大洲:亞洲、歐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大洋州、南極洲亞洲面積最大,為4400萬平方米;大洋州面積最小,為900萬平方米。2、四大洋:印度洋、大西洋、北冰洋、太平洋。(北冰洋面積最小)3、大洲的分布:北半球 亞洲、非洲、北美洲、歐洲 跨南北半球 非洲、南美洲南半球 南極洲、大洋州 東半球 亞洲、非洲、南極洲、歐洲、大洋州西半球 北美洲、南美洲4、各大洲之間的分界線北美洲與亞洲 白令海峽 南美洲與北美洲 巴拿馬運河亞洲與非洲 蘇伊士運河 亞洲與歐洲 山脈、河流、海峽歐洲與非洲 直布羅陀海峽 歐洲與北美洲 丹麥海峽5、海峽:海峽是溝通兩個海洋的狹窄水道。6、半島:半島是綠地伸進海洋的凸出部分。7、海陸變遷的原因:地殼的變動和海平面的升降,以及人類活動,如填海造陸。5、六大板塊:亞歐板塊、美洲板塊、太平洋板塊、印度洋板塊、南極洲版塊、非洲板塊。7、海陸分布特點:不均勻,陸地主要集中分布在北半球,海洋大多分布在南半球。8、紅海處於板塊的開展邊界,地中海處於板塊的碰撞擠壓邊界。9、大西洋是由地殼板塊張裂運動造成的,喜馬拉雅山是由碰撞擠壓運動造成的。10、跨洲國家: 埃及:非洲、亞洲 俄羅斯:歐洲、亞洲 土耳其:歐洲、亞洲第三章1、 天氣的特點:①天氣反映一個地方短的時間里的天氣狀況,它是經常變化的,有時候在幾分鍾之內,可以由陽光燦爛變為烏雲密布。②同一時刻,不同地方的天氣可能差別很大。2、氣溫分布規律:①赤道及其附近地區氣溫最高,由赤道向兩極,氣溫逐漸降低。②年平均氣溫高於20度的地區主要分布在南北回歸線之間,低於-10度的地區主要分布在南北極圈之內。③氣溫隨海拔的升高而降低,每上升100米,氣溫降低約0.6度。④南半球的等溫線較平直,北半球較彎曲,同緯度地區,夏季陸地氣溫高,海洋氣溫低,冬季相反。3、降水分布規律:①赤道附近各地降水多,年降水量大多在2000毫米以上。②山地的迎風坡降水多,背風坡降水少。③由赤道向兩極,年降水量逐漸減少。④在南北回歸線附近,大陸東岸年降水量比大陸西岸多。⑤在溫帶地區,大陸內部年降水量不沿海地區少。4、一天中,最高氣溫出現在午後2時,最低氣溫出現在日出前後。5、一年中,北半球氣溫,大陸上7月最高,1月最低,海洋上8月最高,2月最低。1、 一年中,南半球氣溫,海洋上2月最高,大陸上8月最低。2、 等溫線的特點:等溫線密集的地方,氣溫差別大;等溫線稀疏的地方,氣溫差別小。3、 影響降水量多少的因素:緯度位置、海陸位置、地形。4、 各個地方的氣候特點:①赤道地區,氣候特點是終年高溫多雨,這種氣候叫做熱帶雨林氣候。②非洲撒哈拉沙漠地區的氣候類型是熱帶沙漠氣候,特點是終年高溫少雨。③我國東部南方地區的氣候類型主要是亞熱帶季風氣候。5、 各類氣候主要分布地區:①熱帶雨林氣候分布在非洲赤道地區,亞洲印度尼西亞新加坡,亞馬遜流域。②熱帶季風氣候分布在印度半島。③溫帶地區,大陸西岸是溫帶海洋性氣候,大陸中部是溫帶大陸性氣候,大陸東岸是溫帶季風氣候。6、 衛星雲圖:白色表示雲區,雲的顏色越白,表示雲層越厚;綠色表示陸地;藍色表示海洋。7、 氣候概念:是一個地方多年的天氣平均狀況,一個地方的氣候具有一定的特徵。第四章1、 人口自然增長率=出生率—死亡率2、 聯合國工作語言:漢語、英語、法語、俄語、西班牙語、阿拉伯語。3、 人口稠密地區:亞洲的東部和南部;歐洲以及北美洲東部等中低緯度近海的平原地區。4、 人口稀疏地區:沙漠、雨林、高原、山區、高緯度地區。5、 鄉村與城市的形態:差別 交通 人口分布 建築 生產方式鄉村 不發達 稀疏 分散、低層建築 農業產業城市 便利 密集 樓房層次高、排列密集 非農生產6、建築與環境地理的關系:地區 環境 建築分布東南亞 濕熱 雲南傣族、低緯度地區北非 乾旱、炎熱、風沙大 西亞、黃土陝西高原、內陸極地 嚴寒、大風 冰屋注:還包括自然、社會、經濟條件。 各大洲的分界線:南美洲與北美洲:巴拿馬運河 南極洲與南美洲:德雷克海峽 北美洲與亞洲:白令海峽 歐洲與亞洲:烏拉爾山 烏拉爾河 大高加索山 歐洲與非洲:直布羅陀海峽 地中海 亞洲與非洲:蘇伊士運河 紅海 曼德海峽
『柒』 初一地理互動課堂上冊的答案
嘿 朋友 別再花盡心思找答案啦 只要是這樣的一般都是找不到的了還是自己乖乖的做吧如果你只是一道題兩道題不會那大家或許還會幫你 你也可以問我哦學習是自己的 加油吧
『捌』 如何打造初中地理高效課堂
首先,先從當地的降水作為切入點,每個人都身有體會。興趣一下子就來了,比如,我這邊是在廣東省佛山市:氣候溫和,雨量充足,四季常綠。年平均氣溫22.1°C,降雨量1600-2000毫米。塘魚、水稻、甘蔗及品種繁多的水果、花卉等。屬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
進一步引導學生說出降水對當地的一些影響,比如居民的生活習慣,當地的建築風格,甚至家裡用的電器,以及一些公共配套設施。發散性思維教學。我覺得學生時代最美好的事情就是聯想。
引導學生,利用地形圖,有條件利用各地不同的圖片來做幻燈片演示,從點到面,從市到省,再到全國,還可以比較同緯度的其他國家(南北半球),最後總結性發言:
我國降水分布具有以下兩個特點。
第一個特點,降水量大致從東南向西北逐漸減少。
華南地區年降水量約為一千五到兩千毫米;長江流域約為一千到一千五百毫米;華北地區約為五百毫米左右際北地區除長白山地外,大部在五百到六百毫米。西南高原約為一千到一千五百毫米。西北內陸都在四百毫米以下。
當夏季風開始登陸時,水汽最為豐富。西北廣大內陸區,受不到夏季風的影響,成為我國降水最少的地區。
若以四百毫米等雨量線為界,可把我國分為兩大部分。以東為東亞季風所控制的濕潤、半濕潤區;以西大部屬中亞乾旱、半乾旱區。這與我國內流區與外流區的界線大體相當。這條界線是我國氣候上的一條重要分界線。在東部季風區,等雨量線呈東北一西南走向,降水量隨緯度增高而遞減。以大致與秦嶺一淮河線相符的八百毫米等雨量線為界,分為南北兩個部分,北面是半濕潤氣候區,南面是濕潤氣候區。
秦嶺一淮河線以南,年降水量在八百毫米以上。長江兩岸在一千到一千二百毫米之間。江南丘陵和南嶺山地大多超過一千四百毫米。東南沿海的廣東、福建、廣西、浙江等省區以及台灣.是我國著名的多雨區,年降水量大部地區在兩千毫米以上。台灣的高山地區則達三千到四千毫米。北端的基隆港,年降水量接近三千毫米,年平均降雨日數為二百一十四天,有「雨港」之稱。位於台北東南不遠的火燒家,一九①六到一九四四年三十八年的年均雨量高達六千五百五十七點八毫米,高出基隆兩倍以上。最多的年份達八千五百零七毫米,是我國雨量最多的地方。雲南西部和西藏東南角察隅、波密一帶,由於受西南季風影響,形成一個范圍不大的多雨區,年降水量達到一千四百毫米以上。在上述多雨區之間,昆明、貴陽以北以及四川盆地,則形成相對少雨區,年雨量在八百到一千毫米之間。
秦嶺一淮河線以北,大部分地區降水在八百毫米以下,屬半濕潤地區。淮河流域及秦嶺山地大部在八百到一千毫米。黃河下游、華北平原為五百到七百五十毫米。再往北去,到東北區,降水量仍表現出從東南向西北方向遞減的趨勢。面對海洋上濕潤氣流來向的長白山地,是東北多雨中心,年降水量超過一千毫米。而位於長白山地背風一側的東北平原,年雨量一般只有六百到七百毫米。靠近內蒙古的東北西部地區,則已減少為四百毫米了。在西部乾旱、半乾旱地區,內蒙古高原和黃土高原的年雨量一般在二百到四百毫米,屬半乾旱地區。西北廣大內陸區,除天山、阿爾泰山等山地降水可達四百到六百毫米外,其他地區年雨量都在二百毫米以下,屬於乾旱地區。並且降水量向新疆南部、甘肅西部我國最乾旱中心地區迅速減少。這些乾旱中心區,年雨量多在五十毫米以下。塔里木盆地內部尚不及二十毫米。吐魯番盆地西側的托克遜,年平均降水量僅五點九毫米,有些年份甚至滴雨不降,是我國降雨最少的地方。
第二個特點,我國的雨量分布山地多於平原,山地的迎風波多於背風坡。
在我國降水量分布圖上出現許多閉合的多雨中心或少雨中心就反映這一特點。台灣島,中央山地南北縱列,北、東、南三面都是迎風玻,面對來自熱往自每洋上的暖濕氣流,由於高山地形的抬升、滯留作用,迎風面的年雨量竟達三千毫米以上,而位於背風面的台灣西部平原和澎湖列島,年降水量已減少到一千二百毫米以下,澎湖列島的澎湖則不足一千毫米。海南島五指山東南坡,全年受海洋暖濕氣流影響,年雨量在兩千毫米以上,而背風面的西南海岸,只有一千毫米左右。南嶺山地和武夷山脈的迎風玻,年雨量可達兩千毫米以上,而其背風地帶的兩湖盆地只有一千五百毫米左右。四川盆地西部的峨眉山,東南氣流受地形拾升致雨,年雨量多達約兩千毫米,最多的一年竟達七千六百零九毫米,故有「濕島」之喻。華北地區的山東丘陵降水較多,年雨量在七百到八百毫米以上。太行山和燕山的迎風波也有六百到七百毫米。而位於其間的華北平原只有五百毫米左右。東北的情況與華北類似。長白山地降水最多,其次是大興安嶺山地迎風面,而東北平原降水較少。滇西高山深谷區,受西南季風影響,西被降水比東坡豐沛。這與東南季風影響地區相反。例如高黎貢山西坡龍陵,年雨量高達兩千一百六十毫米,而東坡保山則為九百五十八毫米,附近的怒江谷地則不足七百五十毫米。喜馬拉雅山東段南翼的門達旺、洛瑜、察隅地區,地處西南季風迎風酒,年降水量一千到四千毫米。而喜馬拉雅山以北、雅魯藏布江以南和康托山以西范圍內,是著名的「喜馬拉雅山麓雨影帶」,年雨量不到三百毫米。新疆地區降水量的分布,受地形影響特別明顯。全區有阿爾泰山、天山、昆侖山北麓三個多雨中心,和准噶爾、塔里木和吐魯番盆地三個少雨中。柴達木盆地年雨量多在五十毫米以下,而其附近的祁連山卻有三百到五百毫米。
每講到一個地區,都要在地形圖上指出來,記得當年我學地理都是先看圖再從圖中挖出有用的信息。現在全國很多地方,我一說,人家還以為我去過,因為在我已經把全世界的地圖記在腦海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