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必修12期末測試題
❶ 高一必修一人教版地理期末試題
高中人教版地理必修一~必修三知識點:
必修一
1、太陽活動影響地球的表現
2、角速度、線速度的大小規律,恆星年,回歸年的時間和意義
3、地方時區時的計算,新一天和舊一天的范圍判斷
4、夏至日北半球重要緯線的晝長 北緯20°,40°,60°
5、正午太陽高度角計算及變化規律
6、地球內外部圈層結構
7、大氣受熱過程,熱力環流,城市風、山谷風、海陸風
8、氣壓帶風帶分布,氣候類型(影響因素、特點),氣候類型對應的自然帶
9、天氣系統(過境前、時、後的天氣變化),天氣系統實例
10、氣旋反氣旋~畫圖,鋒面氣旋的判讀
11、全球氣候變暖的影響和對策
12、水循環過程,洋流(名稱、位置、對沿岸影響),洋流與等溫線,四大漁場的位置和形成原因,厄爾尼諾現象(了解發生過程)
13、水資源分布,大洲和國家,水資源短缺原因(自然和人為),開源節流的措施
14、內力作用和外力作用的表現,岩石圈的物質循環過程(適當記一些岩石類型)
15、背斜向斜的判斷和現實意義,地嵌地壘的實例(簡述其成因)
16、流水侵蝕與堆積地貌
17、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喜馬拉雅山脈南北坡自然帶分布,地域分異規律的基礎、規律和景觀(自然帶)變化
必修二
1、人口增長模式特點,根據人口年齡結構金字塔圖判斷先後順序
2、環境人口容量,人口合理容量(我國以土地為劃分標准)
3、人口遷移的影響(對遷出地和遷入地,利和弊),農民工
4、城市形態(空間形態和地域形態)
5、不同功能區的分布、特點及原因,影響城市內部空間結構的主要因素,各類土地利用付租能力示意圖,城市的合理規劃,生態城市目標(了解)
6、城市化的標志、推力與拉力,城市化進程階段和各自特點
7、農業區位選擇(氣候地形孕土壤,運輸機械找市場,旱區水源孕綠洲,勞力政策有影響)
8、農業區位含義(了解),影響某地農業生產的主導因素(比如東北甜菜,新疆棉花江南茶樹,以色列無土蔬菜等),城郊農業
9、農業地域類型(區位條件,特點,發展措施,典型地區),我國九大商品糧基地名稱及其分布位置,美國本土農業帶
10、工業區位選擇(能源水土地,原料勞動力,市政運輸和環境)
11、評價我國鞍鋼和寶鋼的區位條件,既是評價,說明既要說好的,也要說不好的。
12、污染嚴重的工業的區位選擇(印刷廠基本上無污染)
13、工業集聚的優勢,工業分散的優勢
14、傳統工業區以機械、化工、採煤、紡織、鋼鐵為主(「計(機)劃(化)采訪鋼鐵部門」)
15、德國魯爾區工業的區位優勢,衰落原因以及綜合整治措施(類似我國遼中南地工業區)
16、義大利新工業區形成條件、特點(小輕同專散)
17、美國矽谷區位因素、高新技術產業特點(類似我國中關村、印度班加羅爾和德國慕尼黑)
18、交通運輸方式的比較
19、鐵路線建設的意義(以南昆鐵路為例)(類似青藏鐵路)
20、可持續發展系統結構,三大基本原則
21、循環經濟與清潔生產
必修三
1、三S技術實際應用
2、西北地區土地荒漠化的人為因素、自然因素和防治措施
3、草方格沙障的優勢
4、非地帶性熱帶雨林的分布和成因,熱帶雨林被毀的原因,如何保護熱帶雨林
5、山西能源開發條件(工業區位選擇),能源基地建設措施,如何保護我國能源安全,我國、世界能源消費結構
6、田納西河流域開發意義以及不利影響(類似三峽、埃及阿斯旺大壩),修水庫、大壩應該考慮的因素(自然和社會經濟)
7、我國東北地區農業發展的條件(自然和社會經濟),東北地區農業發展方向(了解)
8、珠三角對外開放的區位優勢、產生的問題和解決辦法,泛珠三角(國家9+2)我國區域城市化的典型模式,珠三角、長三角和環渤海地區工農業發展比較
9、煤炭與天然氣比較,西氣東輸路線圖,西氣東輸對東部、西部和沿線地區的影響(利弊,對沿線和東部可以不說不利影響)
10、產業轉移的原因和影響,分析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
11、南水北調東中西三線的比較,南水北調對調入區的意義,對調出區和沿線的不利影響
1、分析我國某一河流旱澇災害多發的原因以及防治措施
2、河流水文特徵
3、評價港口的區位條件
4、青藏鐵路以橋代路和京滬高鐵以橋代路的比較
5、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以及對策
6、我國溫度帶分布,甘肅跨溫度帶對多,4個
7、農業土地利用類型和農業地域類型
8、我國航天衛星發射基地區位選擇
9、濕地的意義
10、黃河斷流的原因(自然和人為)和影響
11、我國鐵路干線和鐵路樞紐
12、長江荊江河段地上河成因和措施
13、三峽、橫斷山區,雅魯藏布江、寧夏平原、汾河谷地、渭河谷地成因
14、西歐內河航運發達的條件
15、孟加拉國多洪澇災害的原因
16、全球等溫線分布規律(一路南,七陸北)
17、赤道上六大板塊的分布位置和順序
18、西亞石油輸出路線
19、澳大利亞氣候分布
❷ 高一地理必修2的期末復習資料
這是我現在用的,感覺還可以。
❸ 高一地理必修二 試題及答案.doc
自己找的
人教網上:http://www.pep.com.cn/gzdl/jszx/kbjc/dlst/200802/t20080226_446586.htm
http://www.pep.com.cn/gzdl/jszx/kbjc/dlst/200712/t20071218_431946.htm
給你一個網站,在這里你應該可以找到你需要的:
http://www.dilifu.com/DatumList-100.aspx
呵呵,希望可以幫到你
❹ 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識點試題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識點總結 第一章 人口的變化 1、 人口自然增長最根本因素:生產力水平的高低 決定因素:自然增長率、出生率、死亡率 自然增長率=出生率—死亡率 2、人口增長模式: 原始型:「高高低」模式 ①分布:現存於少數落後生產方式的原始群體②特點: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導致低自然增長率③原因:受災害、戰爭、疾病的影響;生產力水平 低下,人口營養不足和醫療衛生條件落後。 傳統型:「高低高」模式: ①分布:廣大的發展中國家②特點: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長率③原因:社會生產力的發展,醫療衛生條件的改善。 現代型:「三低」模式: ①分布:多數發達國家②特點: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長率 ③原因:主要是推遲結婚、減少生育。 3、人口老齡化帶來的問題: 1)勞動力不足,影響社會勞動生產率的提高; 2)國防兵力不足; 3)社會經濟負擔加重; 4)生活保障,醫療保健,孤獨等老年人本身問題增多。 4、大部分發達國家(歐、美)為現代型模式,大部分發展中國家為「過渡」模式,中國為現代型模式,世界為「過渡」模式。 第二節 人口的遷移 1、人口遷移就是人的居住地在國際或本國范圍內發生改變。 人口遷移三要素:居住地變更、時間上長期性(1年以上)、市空間位置變化是否跨越行政界限 2、某一地區人口增長(數量變化):取決於人口的自然增長(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長率)和人口遷移。 3、影響人口模式轉變的因素:生產力水平、國家 政策、自然環境、社會福利、文化觀念 4、為什麼大多數發展中國家的人口增長模式尚未 進入現代型?生產力水平低、城市化水平低、社會制度。 5、我國國內人口遷移 1)20世紀50~80年代:有組織地移民到東北、內蒙古、西藏等地,支援內地和邊疆建設。(政策因素) 2)改革開放後:從欠發達地區到發達地區,從內地到沿海,從鄉村到城市。(經濟因素) 6、國際人口遷移:見下表 時期 特點 遷出地區 遷入地區 原因 意義 19世紀以前 以集團型、大批量移民為主 舊大陸(亞非歐) 美洲、大洋洲等新大陸 歐洲殖民主義擴張、新大陸的開發 在客觀上開發了新大陸,傳播了工業文明,也改變了人種的空間分布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 人口從發展中國家流向發達國家;定居移民減少,短期流動人口增加 拉丁美洲、亞洲、非洲等 西歐、北美、西亞、北非 遷入地區經濟發展快 調整了勞動力空間分布不均 7、人口遷移效應 1)對遷入地區 :積極 提供廉價勞動力,節約教育費用,促進遷入地經濟發展 消極 造成不安定因素,加劇人地盾 2)對遷出地區:積極 緩解人地矛盾,改善環境,增加收入(外匯),加強與經濟發達地區經濟、社會文化交流 消極 人才外流 第三節 人口的合理容量 概念: 1、環境承載力:指環境能持續供養的人口數量。 人口數量是衡量環境承載力的重要指標。。 2、環境人口容量: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環境人口容量,是在可預見的時期內,利用本地資源及其他資源、智力和技術等條件,在政府和社會文化准則的物質生活水平條件下,該國家或地區所能持續供養的人口數量。 3、人口合理容量: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時又不妨礙未來人口生活質量的前提下,一個國家或地區最適宜俄人口數量。——一個理想的、難以確定精確數值的「虛數」。 4、兩者的關系:人口合理容量小於環境人口容量。人類如果想要可持續發展,就應該追求「人口合理容量」。人口合理容量不是一個具體的定值,具有相對性。 二、影響因素 資源—(首要因素)與人口合理容量成正相關; 科技——與人口合理容量成正相關; 地域開放程度——與人口合理容量成正相關; 文化生活消費水平——與人口合理容量成負相關。 三、對整個世界來說 (1)國際社會要倡導各國政府,尤其是發展中國家要盡最大可能把人口控制在合理的規模之內。 (2)建立公平的秩序,保證大多數人擁有不斷追求高水平生活質量的平等權利。 (3)尊重人地協調發展的客觀規律,因地制宜制定本地區持續發展戰略,既保持良好生態平衡,又不斷提高人民生活質量。 第二章 城市與城市化 第一節 城市內部空間結構 一、 城市形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