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七年級上冊魯教版課件
A. 七年級地理上冊ppt課件
經線圈——兩條相對的經線(即經度差為180°的兩條E己40°W,則戊在東己在西;兩地一地在東經度一⑶同緯度相比,海拔越高氣溫越低-06攝氏度/100米七年級地理上冊ppt課件
B. 魯教版七年級上冊地理、歷史提綱
http://www.21cnjy.com/10/34567/
http://sj.zxxk.com/softList.aspx?ClassID=1025&ChapterID=1575
C. 七年級上冊地理的ppt
1、地球是一個兩極部位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規則球體。麥哲倫環球航行依次經過的大洋是: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 2、赤道就是0°緯線,赤道周長約為4萬千米,是地球上最長的緯線。緯度向北向南各有90°,分別用N和S表示。0°經線又叫本初子午線,向東向西各有180°,分別用E和W表示。 3、地球的平均半徑為6371千米;地球的表面積為5.1億平方千米。 4、以赤道為界把地球分為南、北半球;以20°W和160°E為界把地球分為東、西半球。 5、緯度范圍:0°??30°為低緯度;30°??60°為中緯度; 60°??90°為高緯度。 6、比較經線和緯線的特點: 名稱 形 狀 長 度 指示方向 經線 半圓(弧形) 相等 南北方向 緯線 都是圓(極點除外) 有長有短 東西方向 7、地球的自轉方向是自西向東,自轉一周的周期是一天,自轉產生晝夜交替現象。 8、地球的公轉方向是自西向東,公轉一周的周期是一年,公轉產生四季更替現象;地球公轉時地軸總與公轉軌道平面保持66.5度的夾角不變。 9、太陽光線的直射點有規律地在南北回歸線之間來回移動。夏至日(6月22日前後)太陽直射點在北回歸線;冬至日(12月22日前後)太陽直射點在南回歸線;春分日(3月21日前後)和秋分日(9月23日前後)太陽直射點在赤道上。 10、熱帶(23.5°N~23.5°S)有陽光直射現象,氣候終年炎熱;寒帶(緯度66.5°~90°)有極晝極夜現象,氣候終年寒冷;溫帶(緯度23.5°~66.5°)既沒有陽光直射也沒有極晝極夜現象,氣候的四季變化明顯。 11、地圖的種類包括:自然地圖和社會經濟地圖。 12、地圖上的三要素包括:方向、比例尺、圖例和注記。 13、在地圖上確定方向:有指向標的地圖,指向標箭頭指向北方;沒有指向標的地圖,通常採用「上北下南左西右東」來確定方向。在室外看地圖時,應手持地圖,面朝北,背朝南; 在有經緯網的地圖上,經線指示南北方向,緯線指示東西方向。 14、例尺就是圖上距離與實際距離之比,一般來說,所畫范圍大,內容簡單,選用比例尺小,反之,所畫范圍小,內容詳細,選用比例尺大。比例尺是個分數式,分母越大比例尺就越小。 15、地球表面,陸地面積佔29%,海洋面積佔71%,所以有形象地稱地球為「三分的陸地,七分的海洋 16、在等高線地形圖中,等高線密集的地方坡陡,等高線稀疏的地方坡緩。等高線由低處向高處凸出的部位是山谷,等高線由高處向低處的部位是山脊。 17、七大洲的名稱按面積依次為:亞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極洲、歐洲、大洋洲。(注意看P29圖2。6和P30圖2。7)(亞非北南美,南極歐大洋)亞洲和歐洲連成一塊合稱亞歐大陸,中國位於亞洲。南極洲是世界上跨經度最多的大洲;亞洲是面積最大的大洲。 18、四大洋分別是: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太平洋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海洋;大西洋呈「S」形;北冰洋是世界上跨經度最多的大洋。 19、亞洲和歐洲的分界線是:烏拉爾山脈、烏拉爾河、大高加索山脈和土耳其海峽(溝通黑海和地中海)。亞洲和非洲的分界線是:蘇伊士運河(溝通地中海和紅海)。南美洲和北美洲的分界線:巴拿馬運河(溝通太平洋和大西洋)。 20、高度的表示方法有海拔和相對高度,地形圖上用海拔來表示地面的高低起伏。綠色表示平原、藍色表示海洋、褐色表示高山高原、白色表示冰川。 21、板塊構造學說認為:地球岩石圈由六大板塊組成即亞歐板塊、美洲板塊、非洲板塊、太平洋板塊、印度洋板塊和南極洲板塊。其中太平洋板塊幾乎全部是海洋。 22、一般來說,板塊內部比較穩定,板塊與板塊交界處有張裂拉伸、有碰撞擠壓、地殼比較活躍,最容易發生火山和地震。 23、世界上的地震和火山主要集中分布在環太平洋沿火山地震帶和地中海---喜馬拉雅山脈火山地震帶上。 24、天氣和氣候概念和區別: 概念 特點 天氣 某個地方短時間內發生的陰、晴、冷熱等變化 多變、不穩定 氣候 某個地方多年的天氣平均狀況。 相對穩定 25、在衛星雲圖上,白色通常表示雲雨區綠色表示陸地,藍色表示海洋。 26、氣候的兩個要素:氣溫和降水。 27、在北半球最熱月出現在7月,最冷月出現在1月;南半球相反。一天當中最高氣溫出現在午後2點(14時),最低氣溫出現在日出前後。 28、世界氣溫分布的規律:由低緯度(赤道)地區向高緯度(兩極)地區逐漸降低。 29、非洲是最炎熱的大陸,南極洲是最寒冷的大陸。 44、科學家依據降水形成過程中空氣上升的原因和形式把降水分成三種主要類型:對流雨、地形雨、鋒面雨。對流雨迎風坡降水多,背風坡降水少。 30、海拔每升高100米氣溫下降0.6℃。 31、世界降水的分布規律:赤道附近降水多,兩極地區降水少;中緯度地區大陸的沿海降水多,內陸地區降水少;南北回歸線兩側,大陸東岸降水多,大陸西岸降水少。 32、氣溫年較差=最熱月平均氣溫—最冷月平均氣溫 33、影響氣候的主要因素有:緯度位置、海陸分布、地形地勢、人類活動、。 34、緯度越高太陽輻射越小。 35、到2006年3月,世界人口總數已超過65億。人口的自然增長主要由出生率和死亡率決定的(人口的自然增長率=出生率-死亡率) 36、一般來說,經濟發展水平高的國家(發達國家),人口的自然增長較慢;經濟發展水平低國家(發展中國家),人口的自然增長較快。 37、世界人口最稠密地區主要分布在中低緯度的臨海地帶,如亞洲東部和南部、歐洲西部、北美洲和南美洲的東部。原因是這些地區處在中低緯度地區、氣候溫和多雨的平原和盆地,或是臨海地帶。 38、人口密度反映人口地理分布的疏密程度,用人/平方千米表示,指一平方千米內居住的人口數量。 39、人口的增長應與資源、環境相協調,與社會經濟發展相適應。 40、世界三大人種分別是:黃色人種、白色人種、黑色人種。黃色人種分布在:亞洲東部、南北美洲的印第安人和因紐特人也屬黃色人種。白色人種分布在:歐洲、北美洲、非洲北部、亞洲西部和南部及大洋洲。黑色人種分布在:非洲的中部和南部。(三大人種的具體分布到 41、美洲的土著居民是印第安人和因紐特人,均為黃色人種。 42、目前被聯合國確定為工作語言的是:漢語、英語、法語、俄語、西班牙語、阿拉伯語。其中使用范圍最廣的是英語;使用人數最多的是漢語。 43、巴西通用葡萄牙語,西亞和北非通用阿拉伯語。 44、世界的三大宗教:基督教:產生於公元1世紀,經典為《聖經》,是世界上信徒最多和流傳最廣的宗教,主要分布在歐洲、美洲和大洋洲。典型建築為教堂。伊斯蘭教:產生於公元7世紀,經典為《古蘭經》,主要分布在亞洲西部和東南部、非洲北部。典型建築為清真寺。佛教:產生於公元前6世紀,主要分布在亞洲的東部和東南部。典型建築為寺廟。道教是源於中國本土的宗教。 45、聚落的主要形式包括:城市和鄉村。 46、目前全世界有220多個國家和地區。面積最大的國家是俄羅斯,世界上最小的國家是梵蒂岡;中國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國,陸地面積960萬平方千米居世界第三位,是世界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和社會主義國家。 47、根據經濟發展水平的高低,通常把世界的國家劃分為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發達國家主要分布在北半球,發展中國家主要分布於北半球的南部和南半球。 48、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指: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幹涉內政、互不侵犯、平等互利、和平共處。 49、國際間的矛盾與沖突的主要原因是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之間日益擴大的貧富差距。 50、當今世界的主題是和平與發展。 51、世界規模最大和最有影響力的全球性國際組織是聯合國(UN)。 52、聯合國總部設在美國紐約,聯合國安理會的主要職能是維護國際和平與安全。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中國、美國、英國、法國、俄羅斯。 53、中國與2001年12月11日正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 54、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總部設在瑞士洛桑。 55、紅十字會的宗旨是堅持人道主義。重點地圖讀圖指導: 1、在有指向標的地圖上判讀方位。(小河、村莊圖) 2、在有經緯網的地圖上讀出某的經緯度位置及判斷半球位置(東西半球,南北半球)、所屬的高、中、低緯度,兩點間的相對位置。 3、七大洲、四大洋的海陸分布圖,識記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稱、位置,七大洲輪廓,三條重要的洲界線。 4、等高線地形圖:識別陡坡和緩坡,山頂、山谷、山脊,海拔和相對高度。 5、六大板塊示意圖:板塊名稱。 6、常用圖例識別。 7、世界人口分布圖:四大人口分布稠密區。 8、城市和鄉村的景觀差異。 9、常用天氣符號圖識別。 11、氣溫變化曲線和降水柱狀圖判讀,氣候類型的判斷。 12、地形雨示意圖。 13、五帶的劃分圖。 14、地區公轉示意圖。哈! 如果回答對您有用,請及時採納。
D. 免費下載七年級地理課件
「千教網」上的「千教搜搜」,輸入課文標題搜,
專門搜課件,教案的,並且都是免費免注冊的
網路敏感網址,我就不發網址了,你自己網路或google一下「千教網」就有了
E. 魯教版地理七年級上冊的目錄
第一章 從世界看中國
第一節 遼闊的疆域
第二節 眾多的人口
第三節 多民族的大家庭
第二章版 中國的自然權環境
第一節 地勢和地形
第二節 氣候多樣 季風顯著
第三節 河流和湖泊
綜合探究 河流對地形的塑造作用
第三章 中國的自然資源
第一節 自然資源總量豐富 人均不足
第二節 土地資源
第三節 水資源
綜合探究 我國主要礦產資源的開發與經濟發展
第四章 中國的經濟發展
第一節 逐步完善的交通運輸網
第二節 因地制宜發展農業
第三節 工業的分布於發展
綜合探究 認識我國的旅遊業
嘿嘿\(^o^)/~ 打完了!~
F. 七年級上冊地理復習全部ppt!!!!!!!!!!!!!!!!!!!!!!!!!!!!!!!!!!!
請給出題目
G. 求魯教版初一地理下冊學習資料。
什麼類型的
H. 七年級上期末地理復習課件
期中考試前(第一、二章)
1、地圖上的三要素包括:方向、比例尺、圖例。
2、在地專圖上確定方向:屬有指向標的地圖,指向標箭頭指向北方;沒有指向標的地圖,通常採用「上北下南左西右東」來確定方向。在室外看地圖時,應手持地圖,面朝北,背朝南; 在有經緯網的地圖上,經線指示南北方向,緯線指示東西方向。
3、例尺就是圖上距離與實際距離之比,一般來說,所畫范圍大,內容簡略,選用比例尺小,反之,所畫范圍小,內容詳細,選用比例尺大。比例尺是個分數式,分母越大比例尺就越小。
4、地球是一個兩極部位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規則球體。
5、赤道就是0°緯線,赤道周長約為4萬千米,是地球上最長的緯線。
I. 魯教版七年級上冊歷史,地理,生物提綱
1、中英鴉片戰爭(1840—1842年)
(1)根本原因:英國為了打開中國市場,掠奪原料,傾銷商品。
(2)導火線:1839年林則徐領導的虎門銷煙運動,沉重打擊了英國侵略者。
(3)主要經過:1840年6月,英國挑起戰爭。1842年8月,英艦開抵南京江面,清政府被迫求和簽訂《南京條約》。
(4)中英《南京條約》的主要內容:
①割地——割香港島給英國 ②賠款——2100萬銀元
③通商——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
④協稅——英商進出口貨物繳納的稅款,中國須同英國商定。
(5)影響:中國開始從封建社會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鴉片戰爭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
2、第二次鴉片戰爭(1856—1860年)
(1)根本原因:西方列強不滿足既得利益,企圖進一步打開中國市場。
(2)參戰國家:英、法聯軍為主凶,美、俄兩國為幫凶。
(3)主要經過:1856年10月英、法發動,1860年,英、法軍隊進攻北京,火燒圓明園,俄國趁火打劫,共割佔了中國領土150多萬平方公里。
(4)影響:進一步加深了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程度。
3、在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中外反動勢力勾結起來,成立了「洋槍隊」,1862年,太平軍在慈溪戰斗中,擊斃了洋槍隊頭目華爾。
4、為了粉碎英、俄利用阿古柏分裂新疆的陰謀,清政府任命左宗棠為欽差大臣進軍新疆,左宗棠採取「先北後南,緩進急戰」的策略,收復了除沙俄強占的伊犁地區以外的新疆全部領土。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設立行省。
5、甲午中日戰爭(1894—1895年)
(1)起因:日本為實現征服朝鮮,侵略中國,稱霸世界的夢想。
(2)經過:1894年,日本佔領朝鮮,侵略中國,在黃海戰役中,鄧世昌英勇抗敵,以身殉國,1895年初,日軍攻佔威海衛,北洋艦隊全軍覆沒。同年4月,李鴻章與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簽訂了《馬關條約》,戰爭結束。
(3)《馬關條約》的主要內容
①割地——遼東半島、台灣、澎湖列島 ②賠款——2億兩白銀
③開放通商口岸 ④設廠——允許日本在通商口岸設廠
(4)影響:《馬關條約》大大加深了中國半殖民地化程度。
6、八國聯軍侵華戰爭(1900—1901年)
(1)起因:從1898年起,義和團掀起了一場反帝愛國運動,威脅到列強在華利益。
(2)經過:1900年由西摩爾率八國聯軍入侵,攻佔天津,隨後攻陷北京,慈禧太後帶領光緒帝倉皇出逃,1901年,清政府被迫簽訂《辛丑條約》。
(3)《辛丑條約》的主要內容
①經濟—賠款白銀4.5億兩 ②政治—清政府保證嚴禁人民參加反帝活動。
③外交—劃定北京東交民巷為使館界
④軍事—清政府拆毀大沽炮台,允許列強派兵駐扎北京到山海關鐵路沿線要地。
(4)影響:《辛丑條約》的簽訂,使清政府完全成為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第二單元 近代化的探索
7、洋務運動(19世紀60年代—90年代)
(1)背景:第二次鴉片戰爭後,清朝內外交困 (2)目的:維護清朝統治
(3)學習對象:西方先進生產技術 (4)領導階級:地主階級
(5)時間:19世紀60—90年代 (6)主張:「師夷長技以自強」
(7)代表人物:中央—奕欣 地方—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
(8)主要內容:前期—以「自強」為口號,創辦了近代軍事工業,主要有安慶內軍機械所、江南製造總局、福州船政局(簡稱「兩局一所」)
後期——以「求富」為口號,開辦民用工業,主要有輪船招商局(李鴻章),漢陽鐵廠、湖北織布局(張之洞)。後來還籌建了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軍,興辦了京師同文館等一批新式學堂。
(9)結果:甲午戰爭北洋艦隊全軍覆滅,標志著洋務運動徹底破產。
(10)性質:封建統治者進行的一場自救運動。
(11)評價:消極:主觀目的是維護封建統治,沒有使中國富強起來
積極:通過引進西方先進技術,創辦近代工業,客觀上為中
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起到了促進作用,對西方列強、侵
略也起了一定的抵製作用。洋務運動是中國近代化的開端。
8、戊戌變法(1895年—1898年)
(1)背景:《馬關條約》簽訂,民族危機空前嚴重
(2)領導階級:資產階級維新派 (3)代表人物:康有為、梁啟超
(4)學習對象:西方先進制度(君主立憲制)
(5)主要經過:序幕—1895年,康有為、梁啟超發起「公車上書」。
↓
發展—康有為、梁啟超創辦《萬國公報》(後更名為《中外紀聞》),組織強學
會,宣傳變法,維新派政治團體形成。
高潮—1898年,光緒帝發布變法法令,前後持續103天,
↓ 史稱「百日維新」(又叫戊戌變法)
結束—1898年9月,慈禧太後發政變,囚禁光緒帝,譚
嗣同等六人被殺害,變法失敗。
(6)「百日維新」的主要內容
經濟上—鼓勵私人興辦工礦企業 軍事上—訓練新式軍隊
政治上—改革政府機構,裁撤冗官,任用維新人士、文化教育上—開辦新式學堂,翻譯西方書籍,創辦報刊。
(7)性質:資產階級領導的一場政治改良運動。
(8)失敗原因:①資產階級力量薄弱,依靠一位沒有實權的皇帝。
②變法觸犯了以慈禧太後為首的封建頑固派的利益,遭到他們的極力反對。
(9)歷史意義:這次變法廣泛傳播了資產階級政治學說和自然科學知識,在社會上起了思想啟蒙作用,促使資產階級的斗爭由改良轉向了革命。
9、辛亥革命(1894年—1912年)
(1)領導階級:資產階級革命派 (2)學習對象:西方先進制度(民主共和制)
(3)代表人物:孫中山
(4)指導思想—三民主義
(5)機關刊物—《民報》
(6)性質—資產階級民主革命
(7)主要經過:①革命准備—1894年,孫中山在檀香山,組織了革命團
體興中會;1905年,孫中山在日本東京成
立了中國同盟會。(意義:大大推進了全國
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運動。)
②武昌起義—1911年10月10日,革命黨人在湖北武昌
發動起義,佔領楚望台軍械所,到11日,
起義軍完全佔領武昌城,史稱「辛亥革命」。
③中華民國成立—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在南京宣誓
就職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宣告中華民
國正式成立,這一年為中華民國元年。
④結 束— 袁世凱竊取革命果實,建立起北洋軍閥的統治。
(8)歷史意義:成功:推翻了清朝的統治,結束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使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
失敗:革命果實被袁世凱竊取,沒有改變中國半殖民半封
建社會的性質,反帝反封建的任務沒有完成。
10、新文化運動(1915年—20世紀20年代)
(1)領導階級:激進民主主義者 (2)學習對象:西方先進思想、文化
(3)代表人物:陳獨秀、李大釗、胡適、魯迅(4)性質:思想解放運動
(5)旗幟:「民主」和「科學」 (6)宣傳陣地:《新青年》
(7)主要內容:前期—「四提倡」、「四反對」
提倡民主,反對獨裁專制;提倡科學,反對迷信盲從。
提倡新道德,反對舊道德,提倡新文學,反對舊文學。
後期—宣傳馬克思主義,1918年,李大釗發表《庶民的勝利》和《布
爾會維主義的勝利》,頌揚十月革命,同年底,李大釗又在北京
創辦了《每周評論》。
(8)意義:①啟發人們追求民主和科學,探索救國救民的真理。
②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創造了條件。
(9)局限性:對東西方文化有絕對否定或絕對肯定的偏向。
第三單元 新民主義革命的興起
11、五四愛國運動(1919年5月4日—6月初)
(1)導火線:巴黎和會上中國外交的失敗(2)領導人:陳獨秀、李大釗。
(3)斗爭口號:「外爭國權,內除國賊」,取消「二十一條」,反對在對德「和約」上簽字,「誓死力爭,還我青島」等。
(4)經過:1919年5月4日—6月初,斗爭中心在北京,主力是學生,以罷課為主要斗爭方式
1919年6月初以後,斗爭中心轉移到上海,主力是工人,工人罷工、商人罷市成為主要斗爭方式。
(5)結果:取得初步勝利(表現在①北洋政府釋放被捕學生;②罷免曹汝霖等賣國賊的職務;③拒絕在對德「和約」上簽字)。
(6)性質:是一場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愛國運動。
(7)意義:五四運動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
12、中國共產黨的誕生
(1)時間:1921年7月 (2)地點:上海,後轉移到浙江嘉興南湖
(3)代表:毛澤東、董必武、李達等13人。
(4)內容:①通過了黨的綱領—推翻資產階級政權,建立無產階級專政,
實現共產主義
②確定黨的中心任務是領導工人運動
③選舉陳獨秀為中央局書記
(5)意義: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是中國歷史上開天闢地的大事,自從有了中國共產黨,中國革命面貌煥然一新了。
13、北伐戰爭
(1)1924年5月,黃埔軍校在廣州成立,蔣介石任校長,周恩來任政治部主任。黃埔軍校培養了大量軍事政治人才,為建立國民革命軍奠定了基礎。
(2)北伐戰爭
①目的:推翻北洋軍閥統治,統一全國 ②主要對象:吳佩孚、孫傳芳、張作霖
③主戰場:湖南、湖北 ④主要戰役:汀泗橋、賀勝橋戰役(葉挺獨立團)
⑤戰果:不到半年,從珠江流域打到長江流域,1927年初,國民政府從廣州遷到武漢。
⑥結局:蔣介石、汪精衛等突然叛變革命,國民革命運動失敗。
(3)1927年4月,蔣介石在南京成立「國民政府」,南京國民政府代表大地主大資產階級利益。
14、1927年8月1日,周恩來、賀龍、朱德等人在南昌舉行武裝起義,南昌起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統治的第一槍,是創建人民軍隊的開端。
15、1927年9月,毛澤東領導了秋收起義,隨後率領部隊向農村進軍,建立了中國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井岡山革命根據地。
16、1928年4月,朱德、陳毅率領的起義軍與毛澤東領導的工農革命軍在井岡山勝利會師,改編為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朱德任軍長,毛澤東任黨代表。
17、紅軍長征(1934年10月—1936年10月)
(1)原因:紅軍第五次反「圍剿」嚴重失利,被迫長征。
(2)經過:瑞金出發→挺進湘西→沖破四道封鎖線→改向貴州→渡過烏江→奪取遵義→四渡赤水(打亂敵人追剿計劃)→巧渡金沙江(跳出敵人包圍圈)→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翻雪山→過草地→到達陝北吳起鎮→甘肅會寧(紅一、二、四方面軍三大主力會師)。
(3)遵義會議(1935年1月)
①內容:解決了博古等在軍事上和組織上的錯誤;取消了博古的軍事指揮權;肯定了毛澤東的正確主張;確立了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中央的正確領導。
②意義:這次會議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挽救了革命,是黨的歷史上生死攸關的轉折點。
(4)長征勝利意義:粉碎了國民黨反動派消滅紅軍的企圖,保存了黨和紅軍的基幹力量,使中國革命轉危為安。
(5)長征精神:艱苦奮斗、百折不撓,嚴守紀律,不怕犧牲,堅定信念,以苦為樂等。
第四單元 抗日戰爭(1937年7月7日—1945年8月15日)
18、1931年9月18日,日軍有預謀地製造了柳條湖事件,並以此為借口,炮轟沈陽城,九•一八事變爆發了,由於蔣介石下令不抵抗,不到半年,東三省完全淪陷,共產黨員楊靖宇等在東北組織游擊隊,開展抗日游擊戰爭,九•一八事變拉開了中國人民局部抗戰的序幕。
行吧 我也快考試了,加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