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年級地理 » 智慧測評地理必修一

智慧測評地理必修一

發布時間: 2021-02-21 20:09:25

Ⅰ 地理同步解析與測評高一必修一本章測評答案

你好,沒朋你這個書,直接發題過來吧

高中地理必修一

高中地理必修1第一、二單元課標解讀

第一章 行星地球

第一節 宇宙中的地球

課 標:描述地球所處的宇宙環境,運用資料說明地球是太陽系中一顆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課標分析:地球所處的宇宙環境是指以地球為中心的宇宙環境,可以從宏觀和微觀兩個層面理解。宏觀層面上是指地球在天體系統中所處的位置,微觀層面上是指地球在太陽系中所處的位置。了解地球所處的宇宙環境,目的不是要系統學習天文知識,而是要為認識地球是太陽系中一顆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打基礎。在太陽系九大行星中,從質量、體積、運動等方面看,地球只是其中的普通一員,但是,存在生命尤其是高級智慧生命又使地球成為太陽系中特殊的一員。很顯然,地球上為什麼適宜於生命生存是本條「標准」的重點要求。說明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不僅要從地球自身條件和行星際空間條件分析,還要從恆星際空間條件分析。「標准」將地球的特殊性限定在太陽系范圍之內,隱含著在太陽系之外可能有存在生命的星球。實際上,人類一直在為尋找「外星人」而努力,目前已在太陽系之外發現了幾十顆可能會有生命的行星。

從根據本條「標准」的要求,學生在分析地球的普通性和特殊性時,要會運用有關資料加以說明。這些資料如太陽系九大行星的比較數據、地球在太陽系中的位置圖、地球本身的條件等。

第二節 太陽對地球的影響

課 標:簡述太陽對地球的影響

課標分析:課標對本部分內容的要求是「闡述太陽對地球的影響」。這其實是上一節內容的延伸,是以太陽為案例,進一步說明宇宙環境對地球的影響。闡述太陽對地球的影響,主要是從太陽輻射對地球的影響和太陽活動對地球的影響兩方面進行闡述,教學中必須把重點放在其對人類的影響上。為了說明太陽輻射和太陽活動對地球環境的影響,必須明確太陽輻射和太陽活動的主要特徵和規律。並且,由於說到太陽輻射和太陽活動對地球環境的影響實在太過廣泛,因此可以用案例的方式進行闡述。

第三節 地球的運動

課標:分析地球運動的地理意義

課標分析:地球運動及其地理意義是必修1模塊內容的重要基礎理論,對於自然環境方面知識的學習有著重要意義。本條「標准」要求學生從了解層面上升到理解規律和成因層面。地球運動包括繞地軸自轉和繞日公轉兩重形式。要分析地球運動的地理意義,需要認識地球的運動規律,而地球的自轉和公轉是同時進行的,兩種運動疊加、合成了地球的運動。因此,應關注地球自轉和公轉之間的關系,避免孤立地分析某種運動。地球自轉的地理意義主要從晝夜的產生、晝夜更替和地方時的產生層層推進,最後具體分析時區的劃分;地球公轉產生的地理意義,教材主要通過讀圖來分析,前後關聯的知識點層層遞進,地球自轉和公轉形成黃赤交角,決定了地球表面太陽直射點的回歸運動,導致正午太陽高度和晝夜長短的變化,從而形成了四季和五帶。本條「標准」要求分析地球運動的地理意義,不僅要分析現象產生的原因,還應分析這些現象對地理環境的形成和變化,以及人類活動所具有的重要意義,其中,後者更為重要。

第四節 地球的圈層結構

課 標:說出地球的圈層結構,,概括各圈層的主要特點。

課標分析:本條「標准」有顯性和隱性兩方面的要求。顯性要求是從宏觀上了解地球的結構及特點。地球呈現出圈層結構,可以劃分出內部圈層和外部圈層。內部圈層包括地殼、地幔和地核,外部圈層包括大氣圈、水圈和生物圈。岩石圈是介於內部圈層和外部圈層之間的一個圈層,包括地殼和上地幔頂部,即軟流層之上的固體岩石部分。本條「標准」的隱性要求是了解自然環境的組成,這也是根本要求。本模塊的主題是「自然環境及其對人類活動的影響」,在學習了有關「宇宙中的地球」之後,面臨的一個基本問題就是「什麼是自然環境」。「標准」以「宇宙環境—地球—自然環境」的認識思路,設計了在宏觀了解地球圈層結構的基礎上認識自然環境的組成,即在空間范圍上把自然環境放在地球圈層結構中認識。

自然環境可以從宏觀和微觀兩個層面上理解。從宏觀層面上,根據現代自然地理學的研究,自然環境就是指地球表層系統,它是由岩石圈、大氣圈、水圈、生物圈四大圈層交叉而成的。人類屬生物圈的一部分。從微觀層面上講(如落實到一定的地域),自然環境是由岩石、地貌、土壤、氣候、水文、生物等要素組成的。

從人地關系角度出發,並且本條「標准」的行為動詞為「說出」(要求較低),對於各圈層不要求展開深入了解,而應抓其主要特點及與人類活動關系密切的內容。在自然環境的基礎上,人類通過長期活動創造了人文環境(也有稱社會環境),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共同組成地理環境。可見,地理環境的空間范圍與自然環境是一致的。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氣

第一節 冷熱不均引起大氣運動

課 標:運用圖表說明大氣受熱過程

課標分析:本條「標准」雖然簡短,但它要求的內容是比較多的。從有關大氣各條「標准」綜合來看,可以從以下幾方面把握本條「標准」。第一,作為自然環境組成要素,「標准」中的「大氣」是指低層大氣,其高度不超過對流層頂。第二,了解大氣受熱,需要明確大氣的熱量來源,即導致大氣運動的能量來源。太陽輻射是大氣根本的熱源,下墊面輻射(包括陸面和海面)是大氣直接的熱源。第三,大氣受熱過程,實際上是太陽輻射、地面輻射和大氣輻射之間相互轉化的過程。其中,大氣溫室效應及其作用是需要重點闡述的基本原理。第四,學習大氣受熱過程,是為理解大氣運動打基礎,所以,大氣熱力環流是需要闡述的另一個基本原理。大氣熱力環流是大氣不均勻受熱的結果。大氣不均勻受熱主要是由太陽輻射的緯度差異和下墊面熱性質差異引起的。大氣不均勻受熱是大氣運動的主要原因,大氣熱力環流則是理解許多大氣運動類型的理論基礎。小到城市熱島環流,大到全球性大氣環流,都可以用大氣熱力環流的原理來解釋。第五,學習和說明大氣受熱過程,需要借用一些原理示意圖,如大氣溫室效應示意圖、大氣熱力環流形成示意圖等。

第二節 氣壓帶和風帶

課 標:繪制全球氣壓帶、風帶分布示意圖,說出氣壓帶、風帶的分布、移動規律及其對氣候的影響。

課標分析:本條「標准」關注全球性大氣環流及其對氣候的影響。全球性大氣環流是自然環境中物質運動和能量交換的重要形式之一,對自然環境的形成和發展有著重要作用(對水、熱、地貌、氣候等的影響)。

全球有七個氣壓帶和六個風帶。理解這些氣壓帶、風帶的形成和分布規律,最好通過三圈環流來說明。理解三圈環流有兩個基礎,一是大氣熱力環流,一是風的形成及風向的轉變。形成風的直接原因是水平氣壓梯度力,近地面的風向是氣壓梯度力、摩擦力和地轉偏向力共同作用的結果。「標准」關注的是地球表面的氣壓帶、風帶的形成,對於三圈環流中高空的氣壓和風向不作要求。三圈環流是假設地球表面均勻情況下的理想模式,實際上氣壓帶和風帶在近地面的分布是不連續的,並形成一個個氣壓中心。在三圈環流的基礎上,還應了解海平面氣壓和風的實際情況,以使理論聯系實際。

氣壓帶、風帶在一年內還隨季節作周期性移動,其根本原因是太陽直射點的回歸運動。所以,一般模式圖或示意圖展示的是全球氣壓帶和風帶分布的平均狀況,以此狀況為參照,氣壓帶和風帶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以氣壓帶、風帶的分布及其移動為基礎,疊加海陸位置和下墊面等因素,形成了世界上復雜多樣的氣候。這是學生需要形成的基本認識。具體說明氣壓帶、風帶的分布、移動規律對氣候的影響,可以通過舉例,而不要求系統講述氣候類型的成因。氣壓帶、風帶的分布對氣候的影響,比較好的例子是熱帶雨林氣候(全年受赤道低壓帶控制)、溫帶海洋性氣候(全年受西風帶控制);移動規律對氣候的影響,比較好的例子是熱帶草原氣候(信風帶和赤道低壓帶的交替控制)、地中海氣候(副熱帶高壓帶和西風帶的交替控制),以及西南季風(東南信風夏季北移跨過赤道受地轉偏向力影響偏轉而成)等。

根據本條「標准」的要求,學生應能熟練閱讀並繪制全球氣壓帶、風帶的分布及其季節移動示意圖。

第三節 常見天氣系統

課 標:運用簡易天氣圖,簡要分析鋒面高壓低壓等天氣系統的特點。

課標分析:天氣圖是學生以及將來作為一名公民在現代社會中要經常接觸到的。本條「標准」旨在使學生能閱讀和簡單分析天氣圖,並解釋天氣變化現象。

天氣圖是用來反映天氣狀況並預報天氣變化的專業性圖像,其中涉及各種類型鋒面、低壓和低壓槽、高壓和高壓脊、切變線等天氣系統。人們經常接觸到的多是電視節目中播放的簡易天氣圖。本條「標准」所指的就是這類簡易天氣圖,所要求的天氣系統主要是常見的鋒面(包括冷鋒和暖鋒)、低壓(包括低壓槽)、高壓(包括高壓脊),而且只關注海平面的天氣圖。高空天氣圖在此不作要求。

各種天氣系統的特點,可從氣溫、氣壓、濕度(包括降水)、風等幾方面分析,從而綜合出各天氣系統控制下的天氣狀況;進一步明確天氣系統移動前後的天氣變化,這是運用天氣圖分析天氣狀況並作天氣預報的關鍵所在。

學習天氣系統尤其是鋒面,需要引入氣團的概念,但對其他概念(如氣旋、反氣旋),「標准」未作要求,目的是簡化知識頭緒。把握本條「標准」還應注意以下問題:第一,應從人們的日常生活需要出發,切忌增加知識難度;第二,應對影響我國的主要天氣系統予以重視,並能聯系相關的天氣實例作適當拓展分析,如鋒面等;第三,不同地區應重視對影響本地區的重要天氣系統的了解,如雲貴高原地區的昆明准靜止鋒。

第四節 全球氣候變化

課 標:根椐有關資料,說明全球氣候變化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課標分析:本條「標准」是上一條「標准」的深入,旨在學習自然條件的變化對人類活動的影響。人類根據一定的自然條件,形成比較穩定的活動方式。但是,自然條件總是在不斷變化之中。長期微弱變化的積累,使得自然條件出現比較明顯的變化,從而對人類已經形成的穩定的活動方式產生影響。「標准」規定以全球氣候變化為例說明自然條件的變化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由於全球變暖引起全世界的廣泛關注,全球氣候變化也成為近些年來地理學家研究的前沿領域。課程標准為了反映地理學研究的新成果,並緊密聯系人類面臨的環境問題,選擇了全球氣候變化的內容。從本條「標准」的要求來看,學習的重點不在全球氣候變化本身,而是把全球氣候變化看作是客觀存在的事實,從而探討其對人類活動的影響。因此,學習本條「標准」時,不必分析全球氣候變化的原因,而應通過資料認識全球氣候一直處於波動變化之中並呈現一定的變化周期。最好從地質時期、歷史時期和近現代三個時間尺度給出氣候變化資料,以使學生對全球氣候變化有全面的認識。同時,還應給出地理環境和人類活動的相關資料,以供分析全球氣候變化對地理環境及人類活動的影響。

需要注意的是,不能把全球氣候變化狹義地理解成全球變暖。全球變暖是針對近些年氣溫增高而提的,並且強調人類活動的影響。全球氣候變化則是就地理環境的演變而言的。「標准」要求學習全球氣候變化,目的是使學生正確看待全球變暖的原因,即目前的全球變暖現象,本身是全球氣候變化的正常體現,當然,人類活動可能對自然變暖的趨勢起了加劇的作用。

Ⅲ 可以給我人教版地理必修一的詳細知識點么

必修1 復習提綱
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第一節地球在宇宙中
一、 宇宙
定義:「宇」是無限的空間,「宙」是無限的時間,宇宙是天地萬事萬物的總稱。
特性 物質性:宇宙由天體組成天體定義:構成宇宙的不同形態的物質
分類:按照天體的物理和化學性質 星雲、恆星、行星
衛星、彗星、流星
星際物質
基本天體:恆星和星雲,是構成宇宙的主要物質形態
運動性:宇宙中天體是運動的 天體系統 定義:鄰近的天體相互吸引,以質量大的天體(公
共質心)為中心旋轉的天體「集團」
分層:地月系 太陽系 銀河系 總星系
其他行星系 其他恆星系 河外星系

[思考](1)必須離開地球大氣飛行方可稱天體,例如:北極星、星際空間的氣體、運行的人造衛星。
待發的人造衛星、空中飛行的飛機、課桌、隕石不是天體。
(2)哪些天體系統不包括地球?其他行星系、其他恆星系、河外星系(簡稱星系)
(3)總星系是宇宙(×)總星系是人類所觀測到的宇宙。
河外星系是天體(×)河外星系是天體系統。

二、太陽系
組成:太陽、八大行星及其衛星、小行星、彗星、流星、行星際物質
中心天體:太陽質量大,其他圍繞其運轉
八大行星分類:按照距日遠近、質量、體積等 類地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肉眼可見
巨行星(木星、土星)
(由近及遠:水金地火木土天海) 遠日行星(天王星、海王星) 天文望遠鏡可見
[思考](1)冥王星降為「矮行星」的原因:軌道與海王星相交;不能清除其軌道附近的其他物體
(2)運行方向 :八大行星為自西向東,逆時針,彗星為順時針
(3)小行星帶在火星和木星之間:火燒木頭灰燼多,有光環的: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4)離太陽距離逐漸增大,溫度逐漸降低、公轉速度逐漸降低、公轉周期逐漸增大
(5)離地球最近的是金星,衛星數最多的是木星(質量、體積最大),沒有衛星的是水星和金
星(距離太陽太近),逆向自轉的是金星(太陽從西邊出)和天王星(躺著的姿勢繞太陽運轉)
(6)在太陽系中,與地月系並列的天體系統還有5個,即有衛星的行星還有5個
(7)三類行星中,質量和體積最大的是巨行星,最小的是類地行星,居中的是遠日行星。

三、地球(行星本身不發射可見光,以表面反射太陽光而發亮)
特性普通性:與其他行星比,地球質量、體積、密度和自轉、公轉等都很普通
特殊性:是目前已知的宇宙中唯一有生物,特別是高級智慧生物的天體
存在生命的條件自身條件適宜溫度日地距離適中,自轉周期適中
大氣的保溫作用
適宜大氣質量、體積適中
液態水日地距離適中
宇宙環境安全八大行星互不幹擾運行特點:共面性、近圓性、同向性
(外部條件)太陽光照穩定,生命從低級向高級的演化沒有中斷

第二節太陽對地球的影響
一、 太陽輻射對地球的影響(主要是利)
太陽:是離地球最近的一顆恆星,是一個巨大熾熱的氣體球,主要成分是氫和氦
太陽輻射 定義:太陽以電磁波的形式向紫外區、紅外區
宇宙放射能量和傳遞能量 電磁波 可見光區(太陽輻射能主要集中在可見光區)
來源:太陽內部高溫、高壓狀態下的核聚變反應
對地球的影響為地球提供光和熱(能量):煤、石油是地質時期儲存的太陽能
維持地表溫度,推動地球上水、大氣循環和生物活動、變化的主要動力

二、太陽活動對地球的影響(主要是弊)
1、太陽大氣層分層:從里向外分為光球層、色球層和日冕層。
2、太陽活動的類型和分布:主要是黑子和耀斑2種
分層 特徵 周期 相互關系 與太陽活動的關系
黑子 光球層 溫度比周圍低,所以顯得暗一些 11年 時間、區域相關性:黑子變多的時候和區域,耀斑也頻繁暴發 太陽活動強弱的主要標志
耀斑 色球層 突然爆發並增亮,釋放能量 11年 太陽活動最激烈的顯示
另外還有,日珥:色球層,巨大火焰噴射物,太陽風:日冕層,高能帶電粒子流
3、太陽活動對地球的影響
①對地球氣候的影響: 黑子高峰年,反常氣候多
11頁的探索要會讀圖並總結規律黑子低峰年,氣候比較穩定
②對地球電離層的影響:耀斑爆發的電磁波干擾電離層,影響無線電通信
③對地球磁場的影響:太陽風干擾地球磁場,產生「磁暴」(指南針不能正確指示方向)現象
[極光出現在極地(例:加拿大)夜空,低緯地區或極地極晝時看不見]

第三節地球的運動
一、 自轉與公轉
運動形式 旋轉中心 方向 周期 速度
角速度 線速度
自轉 地軸,北端始終指向北極星附近 自西向東(北極上空看是逆時針,南極上空看是順時針) 恆星日(23時56 分4秒,自轉360°,真正周期)、太陽日(24時,自轉360°59′,晝夜更替周期) 單位時間內所轉過的角度,南北極點為0,其他均為15°/小時 單位時間內所轉過的弧長,由赤道向兩極遞減,南北極點為0
公轉 太陽 同上 恆星年(365日6時9分10秒,真正周期)、回歸年(365日5時48分46秒) 1°/日 30km/s
公轉軌道為近似正圓的橢圓,會讀17頁圖1-3-4,地球公轉示意圖
1月初,近日點,速度快;7月初,遠日點,速度慢
[思考]「右手定則」判斷南、北極和自轉方向:右手拇指指向北極,四手指彎曲方向為自轉方向。

二、公轉和自轉的關系
自轉 赤道面 夾角為黃赤交角,23°26′ 地軸和黃道面斜交角度為66°34′
公轉 黃道面
太陽直射點回歸運動回歸年:會讀19頁圖1-3-6,太陽直射點的回歸運動示意圖,會填19頁表.
[思考](1)太陽直射點的位置和移動方向 位置 從春分到秋分,在北半球
從秋分到春分,在南半球
移動方向 從冬至到夏至,向北移動
從夏至到冬至,向南移動
(2)春、秋分時黃赤交角為0(×)

三、自轉的地理意義
1、晝夜更替 晝夜現象形成原因:地球不發光,不透明,在同一時間 向著太陽的半球為晝半球
里,太陽只能照亮地球表面的一半 背著太陽的半球為夜半球
晝夜更替形成原因:晝夜現象和地球自轉,周期為24時
晨昏線 定義:晝、夜半球的分界線叫晨昏線(圈)
特點 垂直於太陽光線
所在平面過地心:是地球上的一個大圓,在任何時候平分地球
[思考](1)晨昏線的畫法 ①過地心 ②與太陽光線垂直(直射南、北回歸線時注意極晝和極夜)
③畫上夜半球
注意:會分析太陽回歸運動晨昏線的變化。
(2)晨線和昏線的判斷 晨線:自西向東由夜半球變為晝半球的分界線
昏線:自西向東由晝半球變為夜半球的分界線
2、地方時
(1)回憶 緯線:順著東西方向,環繞地球儀一周的圓圈
經線:地球儀上連接南北兩極,並和緯線垂直相交的線
0°經線:通過英國倫敦格林尼治天文台的那條經線,又叫本初子午線。
東西經劃分:本初子午線以東為東經,本初子午線以西為西經
東西半球劃分:西經20°—東經160°為東半球,其餘為西半球
(2)地方時:因經度不同而不同的時刻,同一經度處地方時一樣
[思考] 東邊比西邊地方時要早,15°相差一個小時,即1°相差4分鍾。
我國最東端約在東經135°,最西端約在東經73°,當最東端地方時為12時,最西端地方時是幾時?(7時52分)

(3)時區和區時(20頁圖1-3-8,時區的劃分)
①每隔經度15°劃一個時區,共24個時區,每個時區以本區中央經線上的地方時作為全區共同的時間,即區時
②中時區以0°經線作為中央經線,中時區的區時為0°經線的地方時
③中時區以東、以西各分12個時區,東、西十二區合二為一
[計算]
① 經度判時區
某地所在時區=某地經度/15 余數〉7.5,則+1
余數≤7.5,捨去
若是東經則為東時區,若是西經則為西時區。例:東經40°(東三區),西經31°(西二區)
②中央經線度數=15°×時區序號,西時區為西經,東時區為東經。
例:東八區:15°×8=120°,即東經120°。
③時區范圍:中央經線度數±7.5
例:東八區范圍:東經112.5°~東經127.5°,東西十二區范圍:東經172.5°~西經172.5°
④已知一地區時,求另一地區時,有兩種方法:用下面的公式計算,直接用20頁圖數
不過國際日期變更線:
B地區時=A地區時±兩地時區差 ①±號:東加西減(B位於A東,則+)
②時區差:同減異加(AB均為東或西時區則大—小,若一東一西,則兩個時區數相加)

過國際日期變更線:自西向東過日界線(180°經線),減一天,自東向西過日界線,加一天。
例:東八區時間為5月1日8時35分,問西九區是什麼時間?(4月30日15時35分)
⑤常用時區:北京、山東(東八區)、倫敦(中時區)、紐約、華盛頓(西五區)、悉尼(東十區)、烏魯木齊(東六區)、東京(東九區)
(3)各國實際使用的時間
中國「北京時間」:即東八區的區時,120°經線的地方時 區時:一個時區採用同一時間
北京地方時:116°E經線的地方時 地方時:經度不同而不同
例:(1)北京時間正午12時,天安門上遊人看太陽在哪個方向?(東南)
(2)我國新疆、西藏學生為什麼上午10點才去上學?(東六區,時間比北京時間晚2時)

3、物體水平運動方向發生偏轉 地轉偏向力:因地球自轉而導致水平運動的物體運動方向發生偏轉
偏轉規律: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赤道無偏轉

4、地球形狀的形成:赤道略凸,兩極稍扁
[練習]
(1)判斷某地地方時
①晝半球中央經線上的地方時是12時,夜半球中央經線上的地方時是24時或0時。
②晨線與赤道的交點所在經線的地方時為6時,昏線與赤道的交點所在經線的地方時為18時。
③太陽直射點所在經線的地方時為正午12時,與直射點所在經線相對的經線(同一經線圈的另一半)的地方時為午夜0時。
(2)判斷日出、日落時刻
①某地的日出時刻就是該地所在緯線與晨線交點的時刻,
某地的日落時刻就是該地所在緯線與昏線交點的時刻。
②在春秋分日,全球晝夜平分,即6時日出,18時日落,
赤道上全年為6時日出,18時日落。
(3)日期范圍的確定:180°和0時所在經線是地球上兩個不同日期的分界線
0時經線以東為今日,以西為昨日,180°經線以西為今日,以東為昨日
當二者重合時,全球處於同一天

四、自轉與公轉共同產生的地理意義
1、正午太陽高度角的變化
(1)某地太陽高度角的日變化示意圖
白晝,角>0° 晝半球上,角>0°
晚上,角<0° 夜半球上,角<0°
早晨和黃昏,角=0° 晨昏線上,角=0°

(2)規律:太陽直射點所在緯度正午太陽高度角=90°,距離直射點所在的緯度越近,正午太陽高度角越大,反之,越小。只有南北回歸線之間正午太陽高度角可以達到90°。
(3)兩分兩至正午太陽高度角的變化
節氣 直射點位置 正午太陽高度角緯度分布 達全年最大值處 達全年最小值處
春秋分日 赤道 由赤道向兩極遞減 赤道 ——
夏至日 北回歸線 由北回歸線向南北遞減 北回歸線及其以北地區 南半球
冬至日 南回歸線 由南回歸線向南北遞減 南回歸線及其以南地區 北半球

2、晝夜長短的變化規律:晝弧所跨經度越大,則晝越長,夜弧所跨經度越大,則夜越長。
(1)晝夜等長 春秋分日,全球晝夜等長
赤道上,全年晝夜等長
(2)太陽直射點的緯度越高,地球上各地晝夜相差越大,出現極晝、極夜天數越多
(3)太陽直射點位置與晝夜長短狀況(北半球為例,南半球正好相反)
日期 太陽直射點 晝夜長短 北極
夏半年(春分-秋分) 北半球 晝>夜,緯度越高,晝越長 北極點周圍極晝
冬半年(秋分-春分) 南半球 晝<夜,緯度越高,晝越短 北極點周圍極夜
夏至 北回歸線 晝最長,夜最短 北極圈以北極晝
冬至 南回歸線 晝最短,夜最長 北極圈以北極夜
兩分 赤道 晝夜等長 晝夜等長
3、季節更替
(1)季節更替的緯度差異
地區 晝夜長短 正午太陽高度角 季節更替特點
赤道 變化不大 數值大,變化小 全年皆夏,季節更替不明顯
中緯地區 變化大 變化大 季節更替明顯
極地等高緯地區 變化最大,有極晝和極夜 數值小,變化大 全年皆冬,季節更替不明顯
(2)四季 形成原因:正午太陽高度角和晝夜長短的變化
含義:夏(冬)季是一年中白晝最長(短),太陽高度角最大(小)的季節
劃分:我國以四立為起點,歐美以兩分兩至為起點劃分,氣象統計:12、1、2為冬季
4、五帶的劃分

第四節地球的圈層結構
一、 地球的內部圈層
類型 傳播速度 媒介特徵
縱波(P波) 較快 可以在固、液、氣中傳播
橫波(S波) 較慢 只可通過固體傳播
1、地震波

2、內部圈層結構:自上而下分為地殼、地幔和地核
以莫霍面為界地殼:厚度不一,大洋較薄,大陸較厚(平均厚度為17千米)
地幔:分為上地幔(17-1000千米)和下地幔(1000-2900千米)
以古登堡面為界地核:分為內地核(固態)和外地核(熔融狀態)
[思考]軟流層:上地幔上部,熔融狀態,認為是岩漿的發源地
岩石圈:地殼+軟流層以上的上地幔
二、地球的外部圈層:大氣圈、水圈和生物圈
1、大氣圈
(1)組成成分干潔空氣 氮氣(78%):含量最大,生命體的基本成分
氧氣(21%):第二大氣體,維持生命活動的成分
臭氧:地球生命保護傘,吸收紫外線
二氧化碳:光和所用,地面保溫
水汽:成雲致雨的原料
固體雜質:降水的凝結核
(2)垂直分層
厚度 直接熱源 溫度變化 大氣運動 天氣現象,與人類關系
高層大氣 平流層頂-3000km
—— 隨高度升高先降低後升高 先垂直運動後向外散逸 電離層,無線電通訊,航天飛行
平流層 對流層頂-50、55km 臭氧吸收太陽紫外輻射 隨高度升高而升高 上熱下冷,大氣穩定,水平運動 航空飛行
對流層 低緯17-18km
中緯12km
高緯8-9km 地面 每上升100m,溫度下降0.6℃ 上冷下熱,對流顯著 最密切,天氣現象,集中了大部分大氣、水氣和雜質
[思考]對流層厚度分布規律:緯度:低緯〉中緯〉高緯;季節:夏季〉春秋〉冬季
2、水圈:水圈的主體是海洋水,淡水的主體是冰川水
3、生物圈 不單獨佔有空間,分別存在於整個水圈、大氣圈下層和地殼表層
最活躍的圈層

第二章 自然地理環境中的物質運動和能量交換
2.1 大氣的熱狀況與大氣運動
一、大氣的熱量來源和受熱過程
1.大氣對太陽輻射有 吸收 、 反射 和 散射 作用 ,大氣吸收的太陽能主要轉化為 熱能 ,部分轉化為 化學能 能儲藏於生物內。

2.大氣的受熱過程主要表現為大氣對太陽輻射的 削弱 作用和大氣對地面的 保溫 作用。

3.地面輻射的能量主要集中在 紅外線 部分,與太陽輻射相比,地面輻射為 長波輻射 。
就整個大氣層來說,根本熱源:太陽輻射;低層大氣的主要直接熱源:地面輻射
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
削弱作用 參與物質 選擇性 削弱波段 舉例
反射 雲層、較大塵埃 無 全部波段 A白天多雲時,氣溫比晴天低
散射 空氣分子、細小塵埃 有 藍紫光 B晴朗的天空成蔚藍色 / 日出江花紅勝火
吸收 臭氧 有 紫外線 C紫外線導致白內障、皮膚癌等
水汽、二氧化碳 有 紅外線

4.大氣對地面的保溫作用:大氣逆輻射
例:A、陰天的夜晚或早晨,比晴朗的溫度高一些 B、人造煙霧能起到防禦霜凍的作用

5.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能降低白天近地面的氣溫,大氣的保溫作用能使地面損失的熱量得到補償。這兩種作用共同影響的結果是縮小了氣溫的 日較差 ,為生物的生長發育和人類的活動提供了適宜的 溫度 條件。

6.總結 削弱作用
太陽 地面 地面輻射 大氣
大氣逆輻射
保溫作用
問:1、從大氣的熱力作用分析,怎樣的天氣狀況下氣溫日較差最大?(全天都晴朗)
2、撒哈拉沙漠晝夜溫差大的原因?(天氣以晴朗為主)

二、大氣運動
(一)大氣熱力環流:由於地面冷熱不均而形成的空氣環流。
空氣的水平的運動即為風。
500 1000
冷卻收縮 受熱膨脹
下沉 上升 490 1010
480 1020
A(冷) B(熱)
熱力環流 高空(北) 近地面(南) 近地面(北半球)
垂直方向上空氣的運動只考慮冷熱;水平方向上空氣由高壓流向低壓;地面氣壓比高空大

(二)大氣環流 三圈環流
1、 七個氣壓帶和六個風帶的形成和分布(如圖)

2、北半球冬夏季高低氣壓中心的分布
位置 亞洲大陸 北太平洋 北大西洋
冬 亞洲高壓 阿留申低壓 冰島低壓
夏 亞洲低壓 北太平洋
高壓 北大西洋
高壓

3、氣壓帶和風帶的移動規律:隨太陽直射點
的移動而移動。就北半球而言,夏季氣壓帶
和風帶北移,冬季南移。
季風環流 成因 分布地區
冬季風 夏季風
東亞季風 海陸熱力性質差異 中國東部、日本和朝鮮半島
南亞季風 海陸熱力性質差異 氣壓帶和風帶位置的季節性移動 印度半島、中國西南地區

4、氣壓帶和風帶對氣候的影響
表1世界主要氣候類型的特點、成因及其分布
氣候類型 分布規律 成因 氣候特徵



帶 熱帶雨林
氣候 主要南北緯10°之間 主要赤道低氣壓帶控制 全年高溫少雨
熱帶草原
氣候 主要南北緯10°-20° 主要赤道低壓、信風交替控制 全年高溫,干濕季交替
熱帶季風
氣候 主要北緯10°-25°大陸內部、大陸東岸 氣壓帶和風帶位置的季節移動形成的季風 全年高溫,干濕季節交替
熱帶沙漠
氣候 主要南北緯20°-30°大陸內部、大陸西岸 副熱帶高壓或信風控制 全年高溫乾旱少雨
亞熱帶 亞熱帶季風氣候 主要南北緯25°-35°大陸東岸 海陸熱力性質差異形成的冬夏季風 夏季高溫多雨,冬季溫和少雨
地中海氣候 主要南北緯30°-40°大陸西岸 夏季副熱帶高壓與冬季西風帶交替控制 夏季炎熱乾燥,冬季溫和多雨


帶 溫帶季風
氣候 主要北緯35°-50°大陸東岸 海陸熱力性質差異形成的冬夏季風 夏季高溫多雨,
冬季寒冷乾燥
溫帶海洋性
氣候 主要南北緯40°-60°大陸西岸 全年受西風帶影響 溫和多雨
溫帶大陸性氣候 主要南北緯40°-60°大陸內部 大陸氣團控制 夏熱冬寒,乾旱少雨

5、氣候類型的判斷方法(以溫定帶,以水定型)
1、以溫定帶
最冷月氣溫>15℃ 熱帶氣候
最冷月氣溫在0℃~15℃之間 亞熱帶季風氣候、地中海氣候、溫帶海洋性氣候
最冷月氣溫在-15℃~0℃之間 溫帶氣候(溫帶海洋性氣候除外)
最熱月氣溫<15℃ 寒帶氣候
2、以水定型
年雨型 熱帶雨林氣候、溫帶海洋氣候
夏雨型 熱帶草原氣候、亞熱帶季風氣候、溫帶季風氣候
冬雨型 地中海氣候
少雨型 熱帶沙漠氣候

三、幾種重要的天氣系統的特點 簡易天氣圖
1、冷氣團和暖氣團(P42)

2、鋒:冷鋒暖鋒和准靜止鋒
暖鋒: 冷鋒:
過境後 過境時 過境前 過境後 過境時 過境前
晴朗 晴朗 晴朗 晴朗
連續降水 降水(雷雨)

3、氣旋和反氣旋的特點
天氣系統 氣旋(低氣壓) 反氣旋(高氣壓)
水平方向 從四周流向中心 從中心流向四周
垂直方向 中心暖空氣上升 中心氣流下沉
天氣狀況 陰雨天氣 晴朗天氣
對我國影響 夏秋季節,中國東南
沿海地區的台風 中國長江流域的伏旱,
北方的秋高氣爽天氣

Ⅳ 高中智慧測評政治必修三書哪裡有賣

高中智慧測評政治必修三書一般在網上都可以搜到的,你可以在淘寶拼多多上搜一下看看有沒有。

Ⅳ 人教版地理必修一知識點總結

第一單元 宇宙中的地球

一:地球運動的基本形式:公轉和自轉 繞轉中心 太陽 地軸 方向 自西向東(北天極上空看逆時針) 自西向東(北極上空看逆時針,南極上空相反) 周期 恆星年(365天6時9分10秒) 恆星日(23時56分4秒),近日點(1月初)快 遠日點(7月初)快 各地相等,每小時15(兩極除外)。線速度 平均30千米/小時 從赤道向兩極遞減,赤道1670KM小時,兩極為0.

地球自轉和公轉的關系: (1)黃赤交角:赤道平面和黃道平面的交角。(2)太陽直射點在南北回歸線之間的移動

二:地球自轉的地理意義 (1)晝夜更替(2)地方時 (3)沿地表水平運動的物體發生偏移,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三:地球公轉的地理意義 ①晝夜長短的變化 北半球:夏半年,晝長夜短,越向北晝越長,太陽直射點在那個半球, 北極圈以北出現極晝現象那個半球晝長。②赤道全年 冬半年,晝短夜長,越向北晝越短 晝夜平分,③春秋分日全球 北極圈以北出現極夜現象 晝夜平分 南半球:與北半球相反

四:區時,地方時的計算 第一步:先求兩地的經度差。 第二步:再求時間差,以每一度經度相差4分鍾來算。 第三步:然後判斷兩地的東西方向,求東用加,求西用減.若求出的時間大於24小時,則減24,日期加1天,若時間為負值,則加24小時,日期減去1天。

五:晨昏線與經線和緯線

(1)根據晨昏線與緯線相交判斷問題 ①晨昏線通過南北極可判斷這一天為3月21日或9月23日前後 ②晨昏線與南北極相切,北極圈內為晝,可判斷這一天為6月22日前後,北半球為夏至日,北半球為夏季,南半球為冬季 ③晨昏線與南北極相切,北極圈內為夜,可判斷這一天為12月22日前後,北半球為冬至日,北半球為冬季,南半球為夏季

(2)根據晨昏線與經線相交關系判斷晝長和夜長 推算某地晝長或者夜長,求晝長時,在晝半球范圍內算出該地所在地的緯線圈從晨線與緯線圈交點到昏線與緯線圈交點,所跨的經度除以15即該地晝長,如果圖上只畫了晝半球的一半,要注意,圖中白晝所跨經度差的2倍,除以15才是該地的晝長。

第二單元 大氣

一:大氣的組成和垂直分層 1)低層大氣的組成:干潔空氣(氮—生物體的基本成分、氧—生物維持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二氧化碳—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臭氧—吸收太陽紫外線「地球生命的保護傘」)、水汽和固體雜質(成雲致雨的必要條件) 2):大氣的垂直分層(課本29頁圖2.1)

高度、溫度、大氣運動對人類活動的影響,高層大氣 2000-3000千米。電離層反射無線電波 平流層 50-55千米 隨高度的增加而上升 平流運動 臭氧吸收紫外線升溫;有利於高空飛行 對流層 低緯:17-18千米,中緯:10-12千米,高緯:8-9千米 隨高度增加而遞減 對流運動 天氣現象復雜多變,與人類關系最密切

二:大氣熱力作用

(1)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 吸收作用:具有選擇性,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紅外線,臭氧吸收紫外線,對於可見光部分吸收比較少 反射作用:無選擇性,雲層越厚,反射作用越強,在夏季多雲的白天,氣溫不是很高 散射作用:具有選擇性,對於波長較短的籃紫光易被散射,所以晴朗的天空呈蔚藍色

(2)對地面的保溫效應 ①大氣吸收地面的長波輻射,截留熱量而增溫,由於大氣對於太陽短波輻射的吸收能力比較差,但是對於地面長波輻射吸收作用強,所以地面輻射大部分都是被大氣吸收 ②大氣逆輻射是大氣輻射的一種,方向朝向地面,對地面熱量進行補償,起保溫作用二:大氣的熱力狀況 大氣的熱力作用 1)熱力環流:由於地面冷熱不均而形成的空氣環流,是大氣運動的一種最簡單的形式。

三:全球性的大氣環流

(1)三圈環流(課本37頁圖2.14) ①在地表形成了七個氣壓帶和六個風帶,氣壓帶風帶隨太陽直射點的南北移動而南北移動,對於北半球來說,夏季向北移,位置偏北;冬季向南移,位置偏南.(圖2.15) ②海陸分布對大氣環流的影響

(2)季風環流 地區 東亞 南亞,東南亞 氣候類型 溫帶季風氣候 亞熱帶季風氣候 熱帶季風氣候 成因 海陸熱力性質差異 海陸熱力性質差異,氣壓帶和風帶的季節移動 風向 冬季 西北風(亞洲大陸) 東北風(亞洲大陸) 夏季 東南風(太平洋) 西南風(印度洋)

四:常見的天氣系統

(1)鋒面系統—冷鋒和暖鋒 冷鋒 暖鋒 概念 冷氣團主動向暖氣團移動 暖氣團主動向冷氣團移動 天氣特徵 過境前 單一氣團控制,天氣晴朗 單一氣團控制,低溫晴朗 過境時 陰天、雨雪、刮風、降溫 連續性降水 過境後 氣壓升高,氣溫下降,天氣晴朗 氣溫上升,氣壓下降,天氣轉好 降水的分布 降水一般出現在鋒後 降水一般出現在鋒前 大氣舉例 北方夏季暴雨,冬春季大風,寒潮,沙塵暴

(2)低壓、高壓系統—氣旋和反氣旋(以北半球為例,圖2.21) 氣旋 反氣旋 氣壓 低氣壓(中心低,四周高) 高氣壓(中心高,四周低) 水平運動 四周向中心輻合(北逆南順) 中心向四周輻散(北順南逆) 垂直運動 上升 下沉 天氣 多陰雨天氣 多晴朗、乾燥天氣 舉例 台風 長江流域的伏旱,北方「秋高氣爽」天氣

五;氣候的形成和變化

氣候的形成因子(太陽輻射、地面狀況、大氣環流、人類活動) ①不同氣候類型的氣溫特點 氣溫的分布,一般是低緯溫度高,高緯溫度低;山上的氣溫比山下低;暖流經過地區的氣溫比寒流經過地區高 同一緯度地帶內,由於下墊面不同,不同地點的氣溫狀況不同,其中影響比較的大是海洋和陸地。

(5)智慧測評地理必修一擴展閱讀

學習方法:

一、文理交融,學法兼用

高中地理中的自然地理(主要是高中地理上冊部分),包括宇宙、大氣、海洋、陸地等,主要屬於理科內容。特別是其中的地球運動及時間計算、太陽高度角、各種日照圖以及氣候、洋流、各種等值線圖等內容,具有鮮明的理科特點,需要較多的邏輯思維。學習時,應該採用偏重理科的學習方法,強調理解重於記憶,以會用為目的,側重於對地理原理、地理規律的理解運用,聯系實際分析解決問題。平時還應多做練習,重視解題思路,特別要多畫圖,以加深理解和鞏固所學知識。

高中地理中的人文地理(主要是高中地理下冊和選修教材一)和區域地理(選修教材二),主要屬於文科內容,適合採用偏重文科的學習方法,在理解的基礎上加強記憶非常重要。學習時要多看書,熟悉和掌握知識要點;會看書,把握教材的脈絡和主要思想、觀點;還要多思多想,善於總結,形成自己的看法。

二、圖文結合,易學好記

地理學習離不開地圖,必須重視地圖,識圖、用圖也是地理學科最重要的基本技能。高中地理教材中有著豐富多彩的各種類型的插圖,與文字配合,使教材內容的呈現更加直觀、形象、生動。學習時,不論是自然地理還是人文地理,都要重視圖的學習和運用,採用圖文結合的方法,才能更好地認識、理解和掌握各種地理事物和現象、地理規律和原理,使地理易懂易學、好記好用。

三、知識聯系,融會貫通

高中地理的學科特點主要可概括為以下幾個特點:

1.初中地理更多的是學習「在什麼地方?」「有什麼樣的事物」「有什麼特點」等問題,因此不可避免的涉及大量的記憶性的內容,因此其學習方法的側重點就是解決怎樣科學地、高效地記憶這些地理事實材料。

而高中地理側重解決的是地理事物的規律及其對人類生產生活的影響,通過探究這些規律的形成原因來為形成人類的相應對策服務。也就是說,應側重於通過多因素的綜合分析、歸納那些繁雜的地理事實材料,從中推導出一些規律,從本質上掌握其成因,最後形成人類生產生活的相應對策。可見,高中地理的學法核心是理解而非記憶,是應用而非記憶。

2.無論自然地理或是人文地理都表現為以人地關系為主線的顯著特點,幾乎所有的地理問題都跟人類的生產、生活有著密切的關系,學習地理必須緊扣這條主線。

3.許多地理問題都有知識與能力的跨學科特點。自然地理部分主要與數學、物理、生物學科聯系較多,人文地理主要與政治聯系較多。對於我們面臨的高考大綜合考試意義尤其重大。



Ⅵ 誰有地理論文高一必修一的800字就行

自然災害,包括人造災害,都是人們最大的敵人。自然災害有許多,比如,地震、酸雨、溫室效應、台風等。人造災害有火災、水土流失等。遠在古代,人們沒有防範意識,都是求神拜佛保佑平安。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懂得用科學道理、實用的方法來保護自己,減少災害威脅到自己的生命。本文將告訴大家怎樣用科學的方法來防震減災,保護自己,保護家園。 關鍵詞防震、減災、自然災害、美好家園、防範意識、人造災害、據調查,全國有許多地方發生大地震,如1514年雲南大理大地震,1975年遼寧海城大地震,1605年海南瓊州大地震,1786年四川康定南地地震,1976年唐山大地震……如此多災害,損傷慘重,特別是唐山大地震,有20多萬人死亡和受傷。 其實,有些災害是可以預防的。地震發生前,會有些預兆。比如馬等牲畜會掙脫韁繩,並瘋狂地往外跑;正在冬眠的蛇會湧出洞外;蜜蜂會驚飛、逃竄;狗會狂吠,還有一些家畜會出圈,到處竄跑;老鼠成群結隊搬家……這些預兆可以讓人們提前知道將發生地震,如果發現這些動物有這些反常現象,須先辨別真假,再向地震局報告,以防在先,及早撤離。地震發生了並不是就必死無疑,其實,還有很多自救的方法。例如:地震了,你被壓在廢墟的底下,這時候,你不要盲目亂動,要冷靜,先把手抽出來,慢慢地挪動廢墟,先保持呼吸順暢,再想辦法呼吸,喊人員來救你。如果發生地震時你在家裡,必須馬上鑽到堅硬、並且沒有倒塌的小房間中躲避,以免砸傷。還有,要貼著堅固的牆壁或在門口蹲著,在房子倒塌後,再求生,要避免被弄傷。如果在野外,一定要避開陡崖,防止掉下山。還有要預防山體滑坡,以免滑下去。如果在學校,一定要聽從老師的指揮,躲到課桌下,注意保護頭部,如果在上體育課,要避免高大的建築物,不要被砸傷。如果在電影院,要躲在觀看椅底下避震,要避開掛在天花板上的燈、空調的懸掛物,用東西保護頭部,聽從指揮人員指揮撤離現場。在商場發生了地震,要避開玻璃櫃,避開貨物、廣告牌、燈等物品。如果在公共汽車內,要躲在椅子底下或蹲下,要穩住重心,扶好扶手。其他自然災害不像地震一樣不可避免,有時是完全可以控制的。酸雨,被人們稱為「空中死神」,因為人們的工廠排放出的廢氣,(硫化物)飄到空中,一下雨,便和雨一起下來,就成了酸雨。酸雨會導致湖水變酸,魚蝦類死亡;森林漸漸衰老;農田變貧瘠;一旦滴到文物古跡,珍貴字畫上,馬上會被腐蝕爛……可見,酸雨對人們的危害有多大!溫室效應就是指大氣層中有氣體吸收紅外線,導致氣溫升高的一種效應。它的危害也不小,會導致很多人喪失生命,尤其是老人和小孩子。溫室效應會使人得哮喘病等肺病,還會引發許多疾病,如腦炎、高燒。並會造成乾旱、洪水,糧食減少,許許多多地方財物損失重大。 還有許多自然災害,其中有許多是人類自己的「傑作」。所以,我們要有這方面的知識,不要自己害了自己。不止自然災害,還有人造災害。如火災、泥石流、水土流失等,都是人類自己砍伐樹木而造成了不必要的損失。所以,我倡議大家做好以下幾點: 1、 保護森林,種植樹木,保護水土。 2、 工廠不要排放太多廢氣,多用取之不盡的太陽能。 3、 要保護臭氧層,汽車不要排放廢氣。 4、 小心用火,不亂丟煙頭。 5、 要多學防震、防災方面的知識,有防範意識。 6、 節約用水,珍惜每一滴水。 如果先做好了這幾點,會減少災害的發生,或者一旦災難發生時會挽回不少人的生命。 保護我們的家園——地球,便是保護自己。讓我們行動起來,共同防止災害的發生,讓明天的地球更加光明,更加燦爛!
麻煩採納,謝謝!

Ⅶ 高中地理《必修一》的知識點有哪些

地球在宇宙中,太陽對地球的影響,地球的運動,地球的圈層結構。

Ⅷ 高一必修一地理總結

短了往往不全。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第一節地球在宇宙中
一、 宇宙
定義:「宇」是無限的空間,「宙」是無限的時間,宇宙是天地萬事萬物的總稱。
特性 物質性:宇宙由天體組成天體定義:構成宇宙的不同形態的物質
分類:按照天體的物理和化學性質 星雲、恆星、行星
衛星、彗星、流星
星際物質
基本天體:恆星和星雲,是構成宇宙的主要物質形態
運動性:宇宙中天體是運動的 天體系統 定義:鄰近的天體相互吸引,以質量大的天體(公
共質心)為中心旋轉的天體「集團」
分層:地月系 太陽系 銀河系 總星系
其他行星系 其他恆星系 河外星系

[思考](1)必須離開地球大氣飛行方可稱天體,例如:北極星、星際空間的氣體、運行的人造衛星。
待發的人造衛星、空中飛行的飛機、課桌、隕石不是天體。
(2)哪些天體系統不包括地球?其他行星系、其他恆星系、河外星系(簡稱星系)
(3)總星系是宇宙(×)總星系是人類所觀測到的宇宙。
河外星系是天體(×)河外星系是天體系統。

二、太陽系
組成:太陽、八大行星及其衛星、小行星、彗星、流星、行星際物質
中心天體:太陽質量大,其他圍繞其運轉
八大行星分類:按照距日遠近、質量、體積等 類地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肉眼可見
巨行星(木星、土星)
(由近及遠:水金地火木土天海) 遠日行星(天王星、海王星) 天文望遠鏡可見
[思考](1)冥王星降為「矮行星」的原因:軌道與海王星相交;不能清除其軌道附近的其他物體
(2)運行方向 :八大行星為自西向東,逆時針,彗星為順時針
(3)小行星帶在火星和木星之間:火燒木頭灰燼多,有光環的: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4)離太陽距離逐漸增大,溫度逐漸降低、公轉速度逐漸降低、公轉周期逐漸增大
(5)離地球最近的是金星,衛星數最多的是木星(質量、體積最大),沒有衛星的是水星和金
星(距離太陽太近),逆向自轉的是金星(太陽從西邊出)和天王星(躺著的姿勢繞太陽運轉)
(6)在太陽系中,與地月系並列的天體系統還有5個,即有衛星的行星還有5個
(7)三類行星中,質量和體積最大的是巨行星,最小的是類地行星,居中的是遠日行星。

三、地球(行星本身不發射可見光,以表面反射太陽光而發亮)
特性普通性:與其他行星比,地球質量、體積、密度和自轉、公轉等都很普通
特殊性:是目前已知的宇宙中唯一有生物,特別是高級智慧生物的天體
存在生命的條件自身條件適宜溫度日地距離適中,自轉周期適中
大氣的保溫作用
適宜大氣質量、體積適中
液態水日地距離適中
宇宙環境安全八大行星互不幹擾運行特點:共面性、近圓性、同向性
(外部條件)太陽光照穩定,生命從低級向高級的演化沒有中斷

第二節太陽對地球的影響
一、 太陽輻射對地球的影響(主要是利)
太陽:是離地球最近的一顆恆星,是一個巨大熾熱的氣體球,主要成分是氫和氦
太陽輻射 定義:太陽以電磁波的形式向紫外區、紅外區
宇宙放射能量和傳遞能量 電磁波 可見光區(太陽輻射能主要集中在可見光區)
來源:太陽內部高溫、高壓狀態下的核聚變反應
對地球的影響為地球提供光和熱(能量):煤、石油是地質時期儲存的太陽能
維持地表溫度,推動地球上水、大氣循環和生物活動、變化的主要動力

二、太陽活動對地球的影響(主要是弊)
1、太陽大氣層分層:從里向外分為光球層、色球層和日冕層。
2、太陽活動的類型和分布:主要是黑子和耀斑2種
分層 特徵 周期 相互關系 與太陽活動的關系
黑子 光球層 溫度比周圍低,所以顯得暗一些 11年 時間、區域相關性:黑子變多的時候和區域,耀斑也頻繁暴發 太陽活動強弱的主要標志
耀斑 色球層 突然爆發並增亮,釋放能量 11年 太陽活動最激烈的顯示
另外還有,日珥:色球層,巨大火焰噴射物,太陽風:日冕層,高能帶電粒子流
3、太陽活動對地球的影響
①對地球氣候的影響: 黑子高峰年,反常氣候多
11頁的探索要會讀圖並總結規律黑子低峰年,氣候比較穩定
②對地球電離層的影響:耀斑爆發的電磁波干擾電離層,影響無線電通信
③對地球磁場的影響:太陽風干擾地球磁場,產生「磁暴」(指南針不能正確指示方向)現象
[極光出現在極地(例:加拿大)夜空,低緯地區或極地極晝時看不見]

第三節地球的運動
一、 自轉與公轉
運動形式 旋轉中心 方向 周期 速度
角速度 線速度
自轉 地軸,北端始終指向北極星附近 自西向東(北極上空看是逆時針,南極上空看是順時針) 恆星日(23時56 分4秒,自轉360°,真正周期)、太陽日(24時,自轉360°59′,晝夜更替周期) 單位時間內所轉過的角度,南北極點為0,其他均為15°/小時 單位時間內所轉過的弧長,由赤道向兩極遞減,南北極點為0
公轉 太陽 同上 恆星年(365日6時9分10秒,真正周期)、回歸年(365日5時48分46秒) 1°/日 30km/s
公轉軌道為近似正圓的橢圓,會讀17頁圖1-3-4,地球公轉示意圖
1月初,近日點,速度快;7月初,遠日點,速度慢
[思考]「右手定則」判斷南、北極和自轉方向:右手拇指指向北極,四手指彎曲方向為自轉方向。

二、公轉和自轉的關系
自轉 赤道面 夾角為黃赤交角,23°26′ 地軸和黃道面斜交角度為66°34′
公轉 黃道面
太陽直射點回歸運動回歸年:會讀19頁圖1-3-6,太陽直射點的回歸運動示意圖,會填19頁表.
[思考](1)太陽直射點的位置和移動方向 位置 從春分到秋分,在北半球
從秋分到春分,在南半球
移動方向 從冬至到夏至,向北移動
從夏至到冬至,向南移動
(2)春、秋分時黃赤交角為0(×)

三、自轉的地理意義
1、晝夜更替 晝夜現象形成原因:地球不發光,不透明,在同一時間 向著太陽的半球為晝半球
里,太陽只能照亮地球表面的一半 背著太陽的半球為夜半球
晝夜更替形成原因:晝夜現象和地球自轉,周期為24時
晨昏線 定義:晝、夜半球的分界線叫晨昏線(圈)
特點 垂直於太陽光線
所在平面過地心:是地球上的一個大圓,在任何時候平分地球
[思考](1)晨昏線的畫法 ①過地心 ②與太陽光線垂直(直射南、北回歸線時注意極晝和極夜)
③畫上夜半球
注意:會分析太陽回歸運動晨昏線的變化。
(2)晨線和昏線的判斷 晨線:自西向東由夜半球變為晝半球的分界線
昏線:自西向東由晝半球變為夜半球的分界線
2、地方時
(1)回憶 緯線:順著東西方向,環繞地球儀一周的圓圈
經線:地球儀上連接南北兩極,並和緯線垂直相交的線
0°經線:通過英國倫敦格林尼治天文台的那條經線,又叫本初子午線。
東西經劃分:本初子午線以東為東經,本初子午線以西為西經
東西半球劃分:西經20°—東經160°為東半球,其餘為西半球
(2)地方時:因經度不同而不同的時刻,同一經度處地方時一樣
[思考] 東邊比西邊地方時要早,15°相差一個小時,即1°相差4分鍾。
我國最東端約在東經135°,最西端約在東經73°,當最東端地方時為12時,最西端地方時是幾時?(7時52分)

(3)時區和區時(20頁圖1-3-8,時區的劃分)
①每隔經度15°劃一個時區,共24個時區,每個時區以本區中央經線上的地方時作為全區共同的時間,即區時
②中時區以0°經線作為中央經線,中時區的區時為0°經線的地方時
③中時區以東、以西各分12個時區,東、西十二區合二為一
[計算]
① 經度判時區
某地所在時區=某地經度/15 余數〉7.5,則+1
余數≤7.5,捨去
若是東經則為東時區,若是西經則為西時區。例:東經40°(東三區),西經31°(西二區)
②中央經線度數=15°×時區序號,西時區為西經,東時區為東經。
例:東八區:15°×8=120°,即東經120°。
③時區范圍:中央經線度數±7.5
例:東八區范圍:東經112.5°~東經127.5°,東西十二區范圍:東經172.5°~西經172.5°
④已知一地區時,求另一地區時,有兩種方法:用下面的公式計算,直接用20頁圖數
不過國際日期變更線:
B地區時=A地區時±兩地時區差 ①±號:東加西減(B位於A東,則+)
②時區差:同減異加(AB均為東或西時區則大—小,若一東一西,則兩個時區數相加)

過國際日期變更線:自西向東過日界線(180°經線),減一天,自東向西過日界線,加一天。
例:東八區時間為5月1日8時35分,問西九區是什麼時間?(4月30日15時35分)
⑤常用時區:北京、山東(東八區)、倫敦(中時區)、紐約、華盛頓(西五區)、悉尼(東十區)、烏魯木齊(東六區)、東京(東九區)
(3)各國實際使用的時間
中國「北京時間」:即東八區的區時,120°經線的地方時 區時:一個時區採用同一時間
北京地方時:116°E經線的地方時 地方時:經度不同而不同
例:(1)北京時間正午12時,天安門上遊人看太陽在哪個方向?(東南)
(2)我國新疆、西藏學生為什麼上午10點才去上學?(東六區,時間比北京時間晚2時)

3、物體水平運動方向發生偏轉 地轉偏向力:因地球自轉而導致水平運動的物體運動方向發生偏轉
偏轉規律: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赤道無偏轉

4、地球形狀的形成:赤道略凸,兩極稍扁
[練習]
(1)判斷某地地方時
①晝半球中央經線上的地方時是12時,夜半球中央經線上的地方時是24時或0時。
②晨線與赤道的交點所在經線的地方時為6時,昏線與赤道的交點所在經線的地方時為18時。
③太陽直射點所在經線的地方時為正午12時,與直射點所在經線相對的經線(同一經線圈的另一半)的地方時為午夜0時。
(2)判斷日出、日落時刻
①某地的日出時刻就是該地所在緯線與晨線交點的時刻,
某地的日落時刻就是該地所在緯線與昏線交點的時刻。
②在春秋分日,全球晝夜平分,即6時日出,18時日落,
赤道上全年為6時日出,18時日落。
(3)日期范圍的確定:180°和0時所在經線是地球上兩個不同日期的分界線
0時經線以東為今日,以西為昨日,180°經線以西為今日,以東為昨日
當二者重合時,全球處於同一天

四、自轉與公轉共同產生的地理意義
1、正午太陽高度角的變化
(1)某地太陽高度角的日變化示意圖
白晝,角>0° 晝半球上,角>0°
晚上,角<0° 夜半球上,角<0°
早晨和黃昏,角=0° 晨昏線上,角=0°

(2)規律:太陽直射點所在緯度正午太陽高度角=90°,距離直射點所在的緯度越近,正午太陽高度角越大,反之,越小。只有南北回歸線之間正午太陽高度角可以達到90°。
(3)兩分兩至正午太陽高度角的變化
節氣 直射點位置 正午太陽高度角緯度分布 達全年最大值處 達全年最小值處
春秋分日 赤道 由赤道向兩極遞減 赤道 ——
夏至日 北回歸線 由北回歸線向南北遞減 北回歸線及其以北地區 南半球
冬至日 南回歸線 由南回歸線向南北遞減 南回歸線及其以南地區 北半球

2、晝夜長短的變化規律:晝弧所跨經度越大,則晝越長,夜弧所跨經度越大,則夜越長。
(1)晝夜等長 春秋分日,全球晝夜等長
赤道上,全年晝夜等長
(2)太陽直射點的緯度越高,地球上各地晝夜相差越大,出現極晝、極夜天數越多
(3)太陽直射點位置與晝夜長短狀況(北半球為例,南半球正好相反)
日期 太陽直射點 晝夜長短 北極
夏半年(春分-秋分) 北半球 晝>夜,緯度越高,晝越長 北極點周圍極晝
冬半年(秋分-春分) 南半球 晝<夜,緯度越高,晝越短 北極點周圍極夜
夏至 北回歸線 晝最長,夜最短 北極圈以北極晝
冬至 南回歸線 晝最短,夜最長 北極圈以北極夜
兩分 赤道 晝夜等長 晝夜等長
3、季節更替
(1)季節更替的緯度差異
地區 晝夜長短 正午太陽高度角 季節更替特點
赤道 變化不大 數值大,變化小 全年皆夏,季節更替不明顯
中緯地區 變化大 變化大 季節更替明顯
極地等高緯地區 變化最大,有極晝和極夜 數值小,變化大 全年皆冬,季節更替不明顯
(2)四季 形成原因:正午太陽高度角和晝夜長短的變化
含義:夏(冬)季是一年中白晝最長(短),太陽高度角最大(小)的季節
劃分:我國以四立為起點,歐美以兩分兩至為起點劃分,氣象統計:12、1、2為冬季
4、五帶的劃分

第四節地球的圈層結構
一、 地球的內部圈層
類型 傳播速度 媒介特徵
縱波(P波) 較快 可以在固、液、氣中傳播
橫波(S波) 較慢 只可通過固體傳播
1、地震波

2、內部圈層結構:自上而下分為地殼、地幔和地核
以莫霍面為界地殼:厚度不一,大洋較薄,大陸較厚(平均厚度為17千米)
地幔:分為上地幔(17-1000千米)和下地幔(1000-2900千米)
以古登堡面為界地核:分為內地核(固態)和外地核(熔融狀態)
[思考]軟流層:上地幔上部,熔融狀態,認為是岩漿的發源地
岩石圈:地殼+軟流層以上的上地幔
二、地球的外部圈層:大氣圈、水圈和生物圈
1、大氣圈
(1)組成成分干潔空氣 氮氣(78%):含量最大,生命體的基本成分
氧氣(21%):第二大氣體,維持生命活動的成分
臭氧:地球生命保護傘,吸收紫外線
二氧化碳:光和所用,地面保溫
水汽:成雲致雨的原料
固體雜質:降水的凝結核
(2)垂直分層
厚度 直接熱源 溫度變化 大氣運動 天氣現象,與人類關系
高層大氣 平流層頂-3000km
—— 隨高度升高先降低後升高 先垂直運動後向外散逸 電離層,無線電通訊,航天飛行
平流層 對流層頂-50、55km 臭氧吸收太陽紫外輻射 隨高度升高而升高 上熱下冷,大氣穩定,水平運動 航空飛行
對流層 低緯17-18km
中緯12km
高緯8-9km 地面 每上升100m,溫度下降0.6℃ 上冷下熱,對流顯著 最密切,天氣現象,集中了大部分大氣、水氣和雜質
[思考]對流層厚度分布規律:緯度:低緯〉中緯〉高緯;季節:夏季〉春秋〉冬季
2、水圈:水圈的主體是海洋水,淡水的主體是冰川水
3、生物圈 不單獨佔有空間,分別存在於整個水圈、大氣圈下層和地殼表層
最活躍的圈層

第二章 自然地理環境中的物質運動和能量交換
2.1 大氣的熱狀況與大氣運動
一、大氣的熱量來源和受熱過程
1.大氣對太陽輻射有 吸收 、 反射 和 散射 作用 ,大氣吸收的太陽能主要轉化為 熱能 ,部分轉化為 化學能 能儲藏於生物內。

2.大氣的受熱過程主要表現為大氣對太陽輻射的 削弱 作用和大氣對地面的 保溫 作用。

3.地面輻射的能量主要集中在 紅外線 部分,與太陽輻射相比,地面輻射為 長波輻射 。
就整個大氣層來說,根本熱源:太陽輻射;低層大氣的主要直接熱源:地面輻射
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
削弱作用 參與物質 選擇性 削弱波段 舉例
反射 雲層、較大塵埃 無 全部波段 A白天多雲時,氣溫比晴天低
散射 空氣分子、細小塵埃 有 藍紫光 B晴朗的天空成蔚藍色 / 日出江花紅勝火
吸收 臭氧 有 紫外線 C紫外線導致白內障、皮膚癌等
水汽、二氧化碳 有 紅外線

4.大氣對地面的保溫作用:大氣逆輻射
例:A、陰天的夜晚或早晨,比晴朗的溫度高一些 B、人造煙霧能起到防禦霜凍的作用

5.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能降低白天近地面的氣溫,大氣的保溫作用能使地面損失的熱量得到補償。這兩種作用共同影響的結果是縮小了氣溫的 日較差 ,為生物的生長發育和人類的活動提供了適宜的 溫度 條件。

6.總結 削弱作用
太陽 地面 地面輻射 大氣
大氣逆輻射
保溫作用
問:1、從大氣的熱力作用分析,怎樣的天氣狀況下氣溫日較差最大?(全天都晴朗)
2、撒哈拉沙漠晝夜溫差大的原因?(天氣以晴朗為主)

二、大氣運動
(一)大氣熱力環流:由於地面冷熱不均而形成的空氣環流。
空氣的水平的運動即為風。
500 1000
冷卻收縮 受熱膨脹
下沉 上升 490 1010
480 1020
A(冷) B(熱)
熱力環流 高空(北) 近地面(南) 近地面(北半球)
垂直方向上空氣的運動只考慮冷熱;水平方向上空氣由高壓流向低壓;地面氣壓比高空大

(二)大氣環流 三圈環流
1、 七個氣壓帶和六個風帶的形成和分布(如圖)

2、北半球冬夏季高低氣壓中心的分布
位置 亞洲大陸 北太平洋 北大西洋
冬 亞洲高壓 阿留申低壓 冰島低壓
夏 亞洲低壓 北太平洋
高壓 北大西洋
高壓

3、氣壓帶和風帶的移動規律:隨太陽直射點
的移動而移動。就北半球而言,夏季氣壓帶
和風帶北移,冬季南移。
季風環流 成因 分布地區
冬季風 夏季風
東亞季風 海陸熱力性質差異 中國東部、日本和朝鮮半島
南亞季風 海陸熱力性質差異 氣壓帶和風帶位置的季節性移動 印度半島、中國西南地區

4、氣壓帶和風帶對氣候的影響
表1世界主要氣候類型的特點、成因及其分布
氣候類型 分布規律 成因 氣候特徵



帶 熱帶雨林
氣候 主要南北緯10°之間 主要赤道低氣壓帶控制 全年高溫少雨
熱帶草原
氣候 主要南北緯10°-20° 主要赤道低壓、信風交替控制 全年高溫,干濕季交替
熱帶季風
氣候 主要北緯10°-25°大陸內部、大陸東岸 氣壓帶和風帶位置的季節移動形成的季風 全年高溫,干濕季節交替
熱帶沙漠
氣候 主要南北緯20°-30°大陸內部、大陸西岸 副熱帶高壓或信風控制 全年高溫乾旱少雨
亞熱帶 亞熱帶季風氣候 主要南北緯25°-35°大陸東岸 海陸熱力性質差異形成的冬夏季風 夏季高溫多雨,冬季溫和少雨
地中海氣候 主要南北緯30°-40°大陸西岸 夏季副熱帶高壓與冬季西風帶交替控制 夏季炎熱乾燥,冬季溫和多雨


帶 溫帶季風
氣候 主要北緯35°-50°大陸東岸 海陸熱力性質差異形成的冬夏季風 夏季高溫多雨,
冬季寒冷乾燥
溫帶海洋性
氣候 主要南北緯40°-60°大陸西岸 全年受西風帶影響 溫和多雨
溫帶大陸性氣候 主要南北緯40°-60°大陸內部 大陸氣團控制 夏熱冬寒,乾旱少雨

5、氣候類型的判斷方法(以溫定帶,以水定型)
1、以溫定帶
最冷月氣溫>15℃ 熱帶氣候
最冷月氣溫在0℃~15℃之間 亞熱帶季風氣候、地中海氣候、溫帶海洋性氣候
最冷月氣溫在-15℃~0℃之間 溫帶氣候(溫帶海洋性氣候除外)
最熱月氣溫<15℃ 寒帶氣候
2、以水定型
年雨型 熱帶雨林氣候、溫帶海洋氣候
夏雨型 熱帶草原氣候、亞熱帶季風氣候、溫帶季風氣候
冬雨型 地中海氣候
少雨型 熱帶沙漠氣候

三、幾種重要的天氣系統的特點 簡易天氣圖
1、冷氣團和暖氣團(P42)

2、鋒:冷鋒暖鋒和准靜止鋒
暖鋒: 冷鋒:
過境後 過境時 過境前 過境後 過境時 過境前
晴朗 晴朗 晴朗 晴朗
連續降水 降水(雷雨)

3、氣旋和反氣旋的特點
天氣系統 氣旋(低氣壓) 反氣旋(高氣壓)
水平方向 從四周流向中心 從中心流向四周
垂直方向 中心暖空氣上升 中心氣流下沉
天氣狀況 陰雨天氣 晴朗天氣
對我國影響 夏秋季節,中國東南
沿海地區的台風 中國長江流域的伏旱,
北方的秋高氣爽天氣

Ⅸ 高一地理必修一同步解析與測評的答案

Ⅹ 同步解析與測評學考練高一必修一地理答案。。。發過來

怎麼說呢,作業嘛,如果是為了應付,抄抄也無所謂啦,當然這是不好的習慣專,最好還是自己做,如果有不會屬的請教一下人,既豐富了自己,也幫助了同學。如果為了成績,還是自己做最好。
這種問法不會有答案的,應該拍照發上來,有書的人不會來回答的,能回答的都沒書。最好還是不要問答案,自己做最好,不懂先問老師。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