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一地理第一章第二節小結
A. 必修一地理第一章總結
1、天體的類別:星雲、恆星、流星、彗星、行星、衛星、星際空間的氣體、塵埃等。
2、天體系統的層次:總星系——銀河系(河外星系)——太陽系——地月系
3、大行星按特徵分類:類地行星(水金地火)、巨行星(木土)、遠日行星(天、海)。
4、月球:(1)月球的正面永遠都是向著地球,也有晝夜更替。
(2)無大氣,故月球表面晝夜的溫差大,隕石坑多,無聲音、無風,
(3)月球表面有山脈、平原(即月海)、火山。
5、地球生命存在的原因:穩定的光照條件、安全的宇宙環境、適宜的大氣和溫度、液態水。
6、太陽外部結構及其相應的太陽活動:光球(黑子)、色球(耀斑)、日冕(太陽風)。
7、太陽活動--黑子(標志)、耀斑(最激烈),太陽黑子的變化周期11年。
8.太陽活動的影響:黑子--影響氣候,耀斑--電離層--無線電通訊,帶電粒子流――磁場――磁暴
9、太陽輻射的影響:①維持地表溫度,促進地球上水、大氣、生物活動和變化的主要動力。
②太陽能是我們日常所用能源。
10.自轉 方向:自西向東,北極上空俯視呈逆時針方向、南極上空俯視呈順時針方向
速度:①線速度(由赤道向兩極遞減至0) ②角速度(除兩極為0外,各地相等)
周期:①恆星日(23h56m4s真正周期) ②太陽日(24時,晝夜更替周)
意義:①晝夜更替 ②不同經度不同的地方時 ③水平運動物體的偏移(北右南左)
11、晨昏線:沿自轉方向,黑夜向白天過渡為晨線,白天向黑夜過渡為昏線(晨昏線上太陽高度角為0度)。
12、晨昏線與經線:晨昏線與經線重合-----春秋分;晨昏線與經線交角最大----夏至、冬至
13、時間計算:所求時間=已知時間±區時差+ 途中時間
14、時區=經度/15°(若不整除,則四捨五入) 區時差=時區差
15、世界時:以本初子午線(0°)時間為標准時,也稱為格林尼治時間,也是零時區的區時。
16、日期分割:零點經線往東至日界線(180°)為地球上的「今天」,往西至日界線為「昨天」。
17、日界線:自西向東越過日界線(不完全經過180°經線)日期減一天,自東向西越過日期加一天。
18、衛星發射基地的區位選擇:
自然因素(①氣象條件需要天氣晴朗 ②地球自轉的初速度:取決於緯度和地勢 ③地形平坦開闊);
人文因素(地廣人稀,交通便利,符合國防安全需要)。
①太原:技術力量強; ②酒泉:大陸性氣候,晴天多; ③西昌緯度低,發射初速度大;
④海南文昌:緯度低,發射初速度大;海運便利。
19、公轉 速度:1月初--近日點—速度快,7月初--遠日點—速度慢;
意義:①晝夜長短的變化 ②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 ③四季的更替 ④五帶的形成
20、公轉與自轉形成了黃赤交角(23°26′):
①黃赤交角存在---太陽直射點的移動---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四季
黃赤交角存在---太陽直射點的移動—氣壓帶風帶的季節移動—地中海氣候、熱帶草原氣候的形成
②五帶的劃分界線:南北回歸線之間為熱帶、回歸線極圈之間為溫帶、極圈極點之間為寒帶
③若黃赤夾角變大,熱帶和寒帶變大,溫帶變小;若黃赤夾角變小,熱帶和寒帶變小,溫帶變大
若黃赤交角為零,太陽永遠直射赤道,全球晝夜平分,地中海氣候、熱帶草原氣候消失。
21、正午太陽高度變化規律:①由直射點向南北兩側遞減
②正午太陽高度的計算=90°—△(直射點與所求點的緯度間隔)
③夏至日北回歸線以北地區正午高度角一年中最大值, 南半球一年中最小值;
冬至日南回歸線以南地區正午高度角一年中最大值,北半球一年中最小值。
④南北回歸線之間的地區-----有兩次直射機會---兩次最大值
⑤緯度越高,正午太陽高度角越小,樓房間距越大。
22、晝夜長短的時間分布:
①太陽直射點在哪個半球,哪個半球晝長夜短,北半球夏季,太陽直射點在北半球,北半球的晝長夜短。
②太陽直射點向哪個半球移動,這個半球的晝就漸長,北半球6月22日晝最長,12月22日最短。
③南北回歸線之間晝長最大值與正午太陽高度角最大值不在同一天出現,如海口市。
23、晝夜長短的緯度分布:
北半球夏半年,晝長夜短,越向北白晝越長(日出越早日落越晚),如北京﹥上海﹥廣州
北半球冬半年,晝短夜長,越向南白晝越長(日出越早日落越晚)。如海口﹥廣州﹥上海,
24、晝長=日落時間—日出時間;晝長=24小時—夜長
日出時間=12:00-晝長/2(或0:00+夜長/2);赤道上的點的日出時間是6:00
日落時間=12:00+晝長/2(或24:00-夜長/2);赤道上的點的日落時間是18:00
25、地球是個不發光、不透明球體—-晝夜現象出現
地球自轉的球體—-晝夜更替(自轉速度周期影響晝夜溫差變化)
地球傾斜的公轉的球體—-直射點的移動、正午太陽高度、晝夜長短的變化―四季五帶
B.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的總結
同求,掛一下謝謝~
C. 初一地理下冊第一章第一、二節總結
第一節 日本
一、 多火山、地震的島國
1、地理位置:太平洋西岸,亞洲東部,中國的東面。
1、日本的地理位置
經緯度位置:海陸位置:相鄰位置:
2、日本的范圍(組成)
本州、北海道、四國、九州,及周圍的小島嶼
3、面積和人口37.7萬平方千米,1.27億
450N
韓國 日本海
1250E——1450E 太平洋
朝鮮海峽
中國
東海 250N
4、日本的地理位置對氣候、經濟有什麼影響?
緯度位置 → 北溫帶 溫帶和亞熱帶季風氣候
海陸位置 → 島國 氣候降水多,有海洋性特點, 海岸線曲折,多優良港灣。 →漁業、造船業、海運業、對外經濟聯系
5、日本的象徵 富士山 活火山
日本是 一個多火山和地震的島國
活動:P19 圖7.4,
比較日本與英國跨越的經緯度范圍?
哪個國家大?環境復雜程度?
日本跨越的經緯度大 ,日本的國家面積大,
日本 : 377,905平方公里,英國 : 242,910平方公里
日本地形復雜:以山地、丘陵為主,平原狹小; 多火山、地震。
7、讀下圖,它是日本哪座著名的山峰?描述其景觀
它是日本最高峰——富士山(「聖岳」),著名的活火山。是著名的旅遊勝地。
8、讀右圖,說明日本為什麼多山、多火山和地震?
日本位於歐亞板塊和太平洋板塊連接處,在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上,在兩板塊碰撞、擠壓中,地殼不穩定,多火山和地震。
9、討論火山帶來災難,能為人類造福?
火山噴發時,大量火山灰降落。但在火山非活動期間,火山灰分化成為肥沃的土壤;火山岩漿流動形成的各種地貌,成為一大景觀;火山口往往形成湖泊;火山分布地區往往地熱資源豐富,多溫泉。
10、日本多地震,日本人民如何預防或減少地震帶來的危害?
(1)加強地震科學研究,提高地震預報准確性。
(2)日本住房:傳統民居多用質地較輕的建築材料,現代建築增加抗震設施。
(3)加強全民抗震教育,增強人民求生能力。
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大國的七大秘訣
• 全世界最優質的產品
• 勤儉、節約的國民
• 精英官員
• 批量生產優質產品
• 三人同心
• 以公司為家
• 取長補短
二、發達的加工貿易經濟
1、日本經濟特點 經濟十分發達,是世界上的經濟強國
2、日本工業類型 進口——加工 ——出口
3、讀P22 閱讀材料,說明日本經濟發達的原因。
• 1)日本利用世界經濟恢復,引進技術發展工業;
• 2)重視教育,依靠科學技術,勞動力資源豐富;
• 3)島國多優良港口的優勢,利於海上運輸。
•
4、閱讀資料、下圖和課本P21圖7。8,分析日本經濟 以什麼部門為主?
日本經濟以加工貿易為主。對外依賴嚴重,需要大量進口煤、鐵礦石等原料
日本三大產業
第一產業:2% 第二產業:37% 第三產業:61%
5、讀上圖,日本除 木材 之外,經濟發展的原料、燃料都需進口;說明礦產資源貧乏。
6、日本工業原料主要來源:
石油— 中東 ,鐵礦石— 澳大利亞 、 巴西 ;銅— 智利 、加拿大 ;煤— 中國。
7、讀上圖,日本工業品主要銷售地
美國、西歐、東南亞、中東等地。
8、日本的工業分布和工業區
日本的工業集中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和瀨戶內海地區
主要工業區有:京濱工業區、名古屋工業區、阪神工業區、北九州工業區、瀨戶內海工業區
9、分析日本工業集中分布的主要原因。
出口加工經濟→B 太平洋沿岸有利條件→ A工廠近碼頭,陸地交通便利
→D
→ C 沿海平原集中,填海造陸價格低
→ 工業經濟效益高
活動:討論日本經濟發展中會出現什麼問題? 對經濟發展有何影響?如何解決?
日本經濟對外依賴嚴重 →降低經濟競爭力→受世界經濟影響大。
用地用水緊張、工業污染嚴重、工人工資高 →加速擴大海外投資。
高科技工業發展慢。 → 加大國家支持。
第二節 東南亞
一、十字路口的位置
1、位置:亞洲的東南部
2、組成:中南半島和馬來群島兩大部分。
3、十字路口位置十字:太平洋——印度洋 亞洲——大洋州
4、馬六甲海峽的重要性:
是從歐洲、非洲向東航行到東南亞、東亞各港口 最短航線的必經之地, 是連接太平洋與 印度洋的重要 海上通道。
二、熱帶氣候與農業生產
1、東南亞的氣候類型
以熱帶季風和熱帶雨林為主
主要分布在中南半島和印度半島 主要分布在馬來群島
2、主要農作物: 水稻
3、主要經濟作物:熱帶經濟作物基地 東南亞是橡膠、油棕、椰子、亞麻的最大產地
三、山河相間與城市分布
1、山河相間分布,河流上游能源豐富,下游有肥沃的平原。
2、城市沿河分布3、找出伊洛瓦底江、 薩爾溫江、 湄南河、 湄公河、紅河
城市名稱 附近大河名稱 所在國家名稱
河內 紅河 越南
金邊 湄公河 柬埔寨
萬象 湄公河 寮國
曼谷 湄南河 泰國
仰光 伊洛瓦底江 緬甸
四、華人、華僑集中的地區
1、是華人和華僑最集中的地區2、華人:取得了所在國的國籍。3、華僑:仍保留中國國籍。
第二節 俄羅斯
貨幣: 盧布
白色:寒帶一年四季白雪茫茫;
藍色:亞寒帶氣候區,又象徵豐富的地下礦藏和森林、水力等自然資源;
紅色: 溫帶的標志。
(抄的)
D. 人教版高一必修一地理圖冊第一章第二節第三節求答案!在線等,滿意追加!!
E.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總結
第一章行星地球知識總結;第一節:宇宙中的地球;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1.天體:天體是宇宙中物質的存在形式;2.天體系統:運動著的天體與天體之間相互吸引、相;3.;4.光年:計算天體間距離的單位;二、地球是太陽系中的一顆普通行星;1.特徵:①運動特徵:同向、共面、近圓;②結構特;2.距太陽由近到遠:水金地火木土天海冥;小行星位;3.分類:類地行星:水、金、地
第一章 行星地球 知識總結
第一節:宇宙中的地球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1.天體:天體是宇宙中物質的存在形式。
2.天體系統:運動著的天體與天體之間相互吸引、相互繞轉而形成的不同級別的天體系統
3.
4.光年:計算天體間距離的單位。
二、地球是太陽系中的一顆普通行星
1.特徵:①運動特徵:同向、共面、近圓;②結構特徵:質量、體積、距離
2.距太陽由近到遠:水金地火木土天海冥;小行星位於火星和木星之間;金星距地球最近
3.分類:類地行星:水、金、地、火;巨行星:木、土;遠日行星:天、海。
三、地球是一個存在生命的行星
①有適宜的溫度——地球與太陽的距離適中,因而有適宜的溫度;②有液態水——內部物質運動、距離適中;③有適量的適合生物呼吸的大氣。地球的體積和質量適中,因而有適量的大氣;④安全的宇宙環境
第二節:太陽對地球的影響
一、太陽輻射對地球的影響
1.太陽輻射:太陽以電磁波的形式向四周發射能量,這種現象稱為太陽輻射,其能量來源為核聚變。
2.太陽輻射對地球的影響:①生物的生成(光、熱資源);②促進水、大氣的運動; ③生產生活:產生了太陽能、煤、石油
二、太陽活動影響地球
1.太陽活動的主要類型:主要類型有黑子、耀斑,黑子發生在光球層,耀斑發生在色球層。 ①黑子:溫度比其他地方低;
②耀斑:色球的某些區域突然出現的大而亮的斑塊。每當耀斑爆發會釋放出很強的無線電 波,大量的紫外線,X射線,γ射線,以及高能帶電粒子
③黑子、耀斑周期:11年,同步起落,體現太陽活動的整體性
2.太陽活動對地球的影響:①電離層擾動,干擾無線電短波通信;②干擾地球磁場,磁暴現象;③兩極出現極光;④發生自然災害;⑤對氣候的影響。
第三節:地球的運動
1、在回歸線之間的地區,一年有兩次太陽直射機會,此時正午太陽高度最大,為90°。太陽直射南北回歸線時出現極小值。其中除赤道兩個極小值都是最小值外,其它地區以太陽直射另一半球回歸線時最小。
2、在回歸線之上的地區,一年有一次太陽直射機會,分別是夏至和冬至。
3、在回歸線之外的地區,可含南北回歸線,在太陽直射本半球回歸線時正午太陽高度最大,直射另一半球回歸線時正午太陽高度最小。
二、地球自轉與時差
1.晨昏線(圈):晨昏線平分地球,太陽光線垂直於晨昏線。
2.地方時:經度相差1度,地方時相差4分鍾,正午時,太陽高度角為一天中的最大值,地方時為12點。
3.區時:全球分為24個時區,每個時區跨經度15度個時區都以中央經線的地方時為本區的區時。相連的時區區時相差1小時,東加西減。
國際日期變更線(國際日界線):基本沿東經180度。由西向東跨過國際日界線,日期減一天;由東向西跨過國際日界線,日期加一天。
日期變更:0時區和國際日界線把全球日期分為今天和昨天。當0時區和中時區重合時,今天的日期和昨天的日期相等。 時區=經度/15,十分位四捨五入
4.北京時間:東八區區時,東經120度地方時
5.自轉的地理意義:晝夜交替、地方時
三、地球的公轉與季節
地球的自轉和公轉是同時進行的,這種形式的運動產生了黃赤交角
黃赤交角:赤道平面與黃道平面的夾角,23°
26
′
1.一軸兩面三角度:
一軸:地軸
兩面:赤道平面:過地心並與地軸垂直的平面。
黃道平面:地球公轉軌道平面。
三角度:①地軸與赤道平面垂直;②地軸與黃道平面斜交,角度為66°34′
③黃赤交角:黃道平面與赤道平面的夾角:23°26′
2.三不變:地軸空間指向不變;黃赤交角大小不變;地球運動方向不變。
3.兩個變:地球在公轉軌道上的位置;地表接受太陽垂直照射的點
(太陽直射點)。
4.正午太陽高度角:地方時12點時,太陽光線與地面的夾角。
5.太陽直射:正午太陽高度角為90度,光線延長線經過地心。(圖
中第三條水平直線為太陽直射)
6.正午太陽高度角變化規律:從直射點向兩邊遞減。
07.某地正午太陽高度角=90—∣某地緯度—太陽直射點緯度∣,南
緯用負值代入。
8.太陽直射點
的移動:
9.春分/秋分:
①側視圖:
②日期:春分3
月21日前後,
秋分9月23日
前後
③太陽直射點
在赤道,直射光線延長線經過地心(圖中第三條水平直線為太陽直射)
④晨昏線和太陽光線垂直,經過地心
⑤地軸和晨昏線重合
⑥晝夜等長
⑦正午太陽高度角從赤道向兩邊遞減
10.夏至:
①側視圖:
②日期:6月22日前後
③太陽直射點在北回歸線,北緯23度26分,直射光線延長線經過地
心(圖中第三條水平直線為太陽直射)
④晨昏線和太陽光線垂直,經過地心
⑤北半球晝長夜短,北極圈極晝;南半球夜長晝短,南極圈極夜。赤道晝夜等長。 ⑥正午太陽高度角從北回歸線向兩邊遞減
11.冬至:
①日期:12月22日前後
②太陽直射點在南回歸線,南緯23度26分,直射光線延長線經過地
F.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的知識總結
地理
其實很簡單
,多看圖就可以了,一切題目源於課本
一:
地球運動
的基本形式:公轉和自轉
繞轉中心
太陽
地軸
方向
自西向東(
北天極
上空看逆時針)
自西向東(北極上空看逆時針,南極上空相反)
周期
恆星年(
365天
6時9分10秒)
恆星日
(23時56分4秒)
角速度
平均1º/日
近日點
(1月初)快
遠日點
(7月初)快
各地相等,每小時15º(兩極除外)
線速度
平均30千米/小時
從赤道向兩極遞減,赤道1670KM\小時,兩極為0.
地球自轉
和公轉的關系:
(1)
黃赤交角
:
赤道平面
和黃道平面的交角。目前是23º26』
(2)
太陽直射點
在
南北回歸線
之間的移動
二:地球自轉的地理意義
(1)
晝夜更替
(2)
地方時
(3)沿地表
水平運動
的物體發生偏移,北半球右偏,
南半球
左偏.
三:
地球公轉
的地理意義
(1)晝夜長短和
正午太陽高度
的變化
①晝夜長短的變化
北半球:
夏半年
,晝長夜短,越向北晝越長
①太陽直射點在那個半球,
北
極圈
以北出現
極晝
現象
那個半球晝長,②赤道全年
冬半年
,晝
短夜
長,越向北晝越短
晝夜平分,③春
秋分日
全球
北極圈
以北出現
極夜
現象
晝夜平分
南半球:與北半球相反
②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
春秋分日:由赤道向南北方向降低
由太陽直射點向南北
隨緯度的變化
夏至日
:由23º26』N向南北降低
方向降低
冬至日
:由23º26』S向南北降低
23º26』N以北在夏至日達到最大值
離直射點越近高度
隨季節的變化
23º26』S以南在冬至日達到最大值
越大
南北回歸線之間每年有兩次直射
四:光照圖的
判讀
(1)判斷
南北極
,通常用於俯視圖,判斷依據為:從地球
北極點
看地球的自轉為逆時針,從南極看為順時針;或看經度,東經度遞增的方向即為地球自轉的方向.
(2)判斷節氣,日期及太陽直射點的緯度
晨昏圈
過極點(或與一條
經線
重合),太陽直射點是赤道,是春秋分日;
晨昏線
與極圈
相切
,若北極圈有極晝現象為北半球的夏至日,太陽直射點為北緯23º26』,若北極圈有極夜現象為北半球的冬至日,太陽直射點為南緯23º26』
(3)確定地方時
在光照圖中,太陽直射點所在的經線為正午12點,晨昏線所包圍的白晝部分的中間經線為12點,
晨線
與赤道交點經線的地方時為6點,昏線與赤道交點經線為18點,依據每隔15º,時間相差1小時,每1º相差4分鍾,先計算兩地的經度差(同側相減,
異側
相加),再轉換成時間,依據東
加西
減的原則,計算出地方時
(4)判斷晝夜長短
求某地的晝(夜)長,也就是求該地在
緯線圈
上晝(夜)弧的長度,這個長度也可由晝(夜)弧所跨的經度數來推算
(5)判斷正午太陽高度角
先求所求地區與太陽直射點的緯度差,若所求地和太陽直射點在同一半球,取兩地緯度之差,若所求地和太陽直射點不在同一半球,取兩地緯度之和,再用90º-兩地緯度差即為所求地的正午太陽高度
五:晨昏線與經線和緯線
(1)根據晨昏線與緯線相交判斷問題
①晨昏線通過南北極可判斷這一天為3月21日或9月23日前後
②晨昏線與南北極相切,北極圈內為晝,可判斷這一天為6月22日前後,北半球為夏至日,北半球為夏季,南半球為冬季
③晨昏線與南北極相切,北極圈內為夜,可判斷這一天為12月22日前後,北半球為冬至日,北半球為冬季,南半球為夏季
(2)根據晨昏線與經線相交關系判斷晝長和夜長
推算某地晝長或者夜長,求晝長時,在晝半球范圍內算出該地所在地的緯線圈從晨線與緯線圈交點到昏線與緯線圈交點,所跨的經度除以15即該地晝長,如果圖上只畫了晝半球的一半,要注意,圖中白晝所跨經度差的2倍,除以15才是該地的晝長
七:區時,地方時的計算
第一步:先求兩地的經度差.
第二步:再求時間差,以每一度經度相差4分鍾來算.
第三步:然後判斷兩地的東西方向,求東用加,求西用減.若求出的時間大於24小時,則減24,日期加1天,若時間為負值,則加24小時,日期減去1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