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識點高三網
A. 我要高中學的地理所有的知識點、詳細的、全的、正確的 馬上高考了 謝謝各位了
呵呵 , 你找對人了 , 我在上高中時 地理 每次考試 總是全年級第一, 現在 上了大學, 想想高中生活, 忙碌而充實, 感覺很好。 等你上了大學就會明白 我的這種體會了。好了 , 不說 了 , 給你 知識點:
高考地理知識點全解
高考地理復習知識點全解
第一部分 自然地理和地圖
一、 宇宙中的地球
(一)、地球是宇宙中的一個天體
人類對宇宙的認識過程 天圓地方說、地圓說、地心說、日心說、大爆炸宇宙學說
宇宙的基本特點 由各種形態的物質構成,在不斷運動和發展變化。
天體的分類 星雲、恆星、行星、衛星、彗星、流星體、星際物質。
天體系統的成因 天體之間因相互吸引和相互繞轉,形成天體系統。
天體系統的級別 地月系-太陽系-銀河系(河外星系)-總星系
地球的普通性 八大行星中的普通一顆(同向性、共面性、近圓性、物理性質、運動特徵)
地球的特殊性 有生命
(二)、日地關系
日地平均距離 1.496億千米,約1.5億千米(一個天文單位)
太陽系九大行星的位置 水金地火(小)、木土天海
九大行星按結構特徵分類 類地行星(水金地火)、巨行星(木土)、遠日行星(天海)
地球上生物出現和進化的原因 光照條件、穩定的宇宙環境、適宜的大氣和溫度、液態水。
太陽的主要成分 氫和氦
太陽輻射能量的來源 核聚變反應
太陽輻射對地球和人類的影響 維持地表溫度,水循環、大氣運動等的動力,人類的主要能源。
太陽活動 黑子(標志)、耀斑(最激烈)。
我國太陽能的分布 分界線;青藏高原(最高)、四川盆地(最低)。
太陽外部結構及其相應的太陽活動 光球(黑子)、色球(耀斑)、日冕(太陽風)。
太陽黑子的變化周期 約11年。
太陽活動對地球的影響 ①影響氣候②影響短波通訊③產生磁暴現象
(三)、地球
地球的形狀 赤道略鼓,兩極稍扁的橢球體
地球的平均半徑與赤道周長 6371千米、4萬千米
經線和經度 連接南北極的線。相對的兩條經線組成一個經線圈。111×cosθ
特殊經線 0°、180°、120°E、20°W、160°E
緯線和緯度 和赤道平行的的圓。以赤道為零度,向南向北各90度。
特殊的緯線 0°(赤道)、90°(極點)、30°、60°、23°26′、66°34′
本初子午線 0°經線,通過英國倫敦格林尼治天文台原址。
南北方向的判斷 北極為最北,南極為最南。
東西方向的判斷 沿著自轉方向為向東,逆著自轉方向為向西。
經緯網上方向的判斷 平行四邊形法則
經緯網上距離的計算 經度每差一度相差110×cosθ(當地緯度)、度相差一度相差110千米
東西經的判斷 沿著自轉方向增大的是東經,減小的是西經。
南北緯的判斷 度數向北增大為北緯,向南增大為南緯。
地球自轉的方向 自西向東。北極上空俯視呈逆時針旋轉,南極俯視呈順時針
地球自轉的周期 恆星日,23小時56分4秒(真正周期);太陽日24小時(晝夜交替周期)。
地球自轉的速度 角速度(約每小時15°),線速度(自赤道向兩極遞減1670km/h×cosθ)
地球公轉的軌道 橢圓軌道。一月初(近日點)快,七月初(遠日點)慢。
地球公轉的方向 自西向東。從地球北極上空觀察,呈逆時針旋轉。
地球公轉的周期 恆星年(365日6時9分10秒)(真正周期)
回歸年(365日5小時48分46秒)
黃赤交角 黃道平面與赤道平面的夾角,目前為23°26′。
太陽直射點的移動規律 太陽直射點以一回歸年為周期相應地在南北回歸線間往返移動
晨昏線的判斷 沿自轉方向,黑夜向白天過渡為晨線,白天向黑夜過渡為昏線。
晨線和赤道相交處的經線為6點,昏線和赤道相交處的經線為18點
地方時的計算 每往東1°,時刻增大4分鍾。
已知經度求時區數 經度除以15,再四捨五入。
區時的計算 每往東1個時區,時刻增大1個小時。
北京時間 以東八區(120°地方時)為標准時間。
國際標准時間 以本初子午線時間為標准時(即零度經線)。
國際日期變更線 180°經線(理論上),有三處偏離,不通過陸地(實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高考地理知識點全解
地球自轉的地理意義 晝夜更替、地方時、水平運動物體的地轉偏向(北右南左)
太陽直射點的判斷 太陽高度為90度,晝半球的中心點,地方時為12點。
春分日(3.21.)秋分日(9.23.) 太陽直射點在赤道,晨昏線與經線重合,全球晝夜等長
夏至日(6月22日) 太陽直射點在北回歸線,晨昏線與經線交角最大,北半球晝長>12h
冬至日(12月22日) 太陽直射點在南回歸線,晨昏線與經線交角最大,南半球晝長>12h
夏半年的概念 3月21日至9月23日,直射點在北半球。此時南半球為冬半年
冬半年的概念 9月23日至3月21日,直射點在南半球。此時南半球為夏半年
晝夜長短的計算 以晝弧長度為依據,每15度為1小時。日落時間減去日出時間。
日出日落時刻的計算 日出時間為12-L/2,日落時間為12+L/2;L為晝長
晝夜長短的判斷 夏半年,越往北白晝越長,冬半年,越往南白晝越長。
正午太陽高度的計算 90°-(直射點與所求點的緯度間隔)
天文四季 一年內白晝最長、太陽最高的季節是夏季,反之為冬季。
我國傳統四季 以立春(2.4/5)、立夏(5.5/6)、立秋(8.7/8)、立冬(11.7/8)劃分四季。
歐美傳統四季 以春分、夏至、秋分、冬至為四季的起點。
二十四節氣 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五帶的名稱和范圍 熱帶、北溫帶、南溫帶、北寒帶、南寒帶。
地球公轉的地理意義 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晝夜長短的變化、四季更替
(四)、宇宙探測
空間探索階段的開始 1957年10月,原蘇聯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上天。
空間開發階段的開始 1981年第一架太空梭試航成功。
我國航天事業的發展史 1970年"東方紅"一號、2003年"神舟5號"載人航天飛船。2005年神舟6號。2008年神舟7號。
宇宙自然資源的分類 空間資源(高真空、強輻射、失重)、太陽能資源、礦產資源。
保護宇宙環境 清除太空垃圾、加強國際合作。
二、大氣
(一)大氣的組成和垂直分布
大氣圈對地球的重要意義 保護生物生存,影響地球自然環境,維持生命活動
低層大氣的組成 干潔空氣、水汽和固體雜質
干潔空氣的組成 氮和氧,二氧化碳和臭氧
氧、氮、臭氧、二氧化碳、水汽和塵埃的作用 生命活動必需;構成生物體成分;吸收紫外線;光合、保溫作用;成雲致雨
大氣污染 二氧化碳的"溫室效應",氟氯烴破壞臭氧層、酸雨
大氣垂直分層 對流層、平流層(臭氧層)、高層大氣(電離層)
對流層的主要特徵 上冷下熱,對流顯著,天氣現象復雜多變。與人類的關系最密切
電離層 無線電短波通訊
平流層的主要特徵 臭氧吸收紫外線。平流,對高空飛行有利。人類的保護傘。
(二)對流層大氣的熱力狀況和大氣運動
影響太陽輻射強度的最主要因素 太陽高度角
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 選擇性吸收、反射(無選擇性)、散射。
輻射定律 物質的溫度越高,輻射中最強部分的波長越短;反之越長。
地面輻射 是對流層大氣主要的直接熱源。屬長波輻射。
大氣逆輻射 大氣輻射射回地面的部分。夜間有雲較溫暖,夜間晴朗較寒冷。
大氣的保溫效應 水汽和二氧化碳對地面長波輻射吸收能力很強,保溫作用
全球的熱量平衡 地球多年平均收入的熱量與支出的熱量是相等的。
引起大氣運動的根本原因 各緯度間的冷熱不均。
熱力環流 由於地面冷熱不均而形成的空氣環流。
形成風的直接原因 水平氣壓梯度力。
水平氣壓梯度力的方向和大小 由高壓垂直指向低壓。
單位距離間的氣壓差越大(等壓線越密集),風力越大。
地轉偏向力的方向 北半球垂直於風向右側,南半球垂直於風向左側。低緯度小,高緯度大
摩擦力對風向的影響 受摩擦力的影響,風向與等壓線並不平行,而是有個交角,斜穿等壓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高考地理知識點全解
根據等壓線判斷風向的步驟 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斜穿等壓線,指向低壓;高空與等壓線平行。左右手法則。
熱力環流的典型案例 城市風、海陸風、山谷風
海平面等壓線 低壓中心,高壓中心。低壓槽、高壓脊、鞍部。
大氣環流的意義 調整全球水熱分布,是各地天氣變化和氣候形成的重要因素。
地球上氣壓帶和風帶的分布 赤道低壓、信風、副高、中緯西風、副極地低壓、極地東風、極地高壓
氣壓帶和風帶的季節位移 大致來說,對於北半球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冬季主要氣壓中心(1月,北緯60度) 亞洲高壓(亞歐大陸)、阿留申低壓(北太平洋)和冰島低壓(北大西洋)
夏季主要氣壓中心(7月,北緯30度) 亞洲低壓(亞歐大陸),夏威夷高壓(北太平洋)亞速爾高壓(北大西洋)
季風的成因 ① 海陸熱力性質差異(東亞)
② ②氣壓帶和風帶位置的季節移動(南亞)
季風的典型分布地區 東亞季風(西北、東南風);南亞季風(東北、西南風)。
(三)大氣降水
降水的條件 物質條件:水汽、固體雜質
臨界條件:水汽上升,水汽凝結達到過飽和。
降水的類型 鋒面雨、地形雨、對流雨
世界降水分布 東岸多、西岸少。赤道多、兩極少。沿海多、內陸少。赤道多雨帶、副熱帶少雨帶、副極地多雨帶、極地少雨帶。
(四)天氣、氣候與人類及氣象災害
鋒面的分類與天氣 冷鋒、暖鋒和准靜止鋒。過境時與過境後氣溫、氣壓、天氣的變化。
鋒面對我國天氣影響的實例 北方夏季的暴雨(冷鋒)冬季的寒潮、沙塵暴(冷鋒)、梅雨(准靜止鋒)
氣旋的氣壓、氣流狀況、天氣特徵 低氣壓;上升氣流;陰雨。北半球逆時針輻合,南半球順時針輻合。
反氣旋的氣壓、氣流狀況、天氣特徵 高氣壓;下沉氣流;晴朗。北半球順時針輻散,南半球逆時針輻散。
鋒面氣旋 溫帶氣旋,東面暖鋒、西面冷鋒。暖鋒鋒前、冷鋒鋒後一側陰雨。
氣候形成因子 太陽輻射、大氣環流、下墊面、人類活動。
大陸性氣候與海洋性氣候的比較 日較差、年較差、最高氣溫月、最低氣溫月。
世界氣候類型的名稱 熱帶(四種)、亞熱帶(兩種)、溫帶(三種)、寒帶(一種)
判斷氣候類型的步驟 ①判斷南北半球,②判斷熱量帶,③判斷雨型。
亞熱帶季風氣候 大陸東岸20-35°。季風環流。夏季高溫多雨、冬季溫和少雨。
地中海氣候 30-40西岸。受副高和西風交替控制。夏季炎熱乾燥,冬季溫和多雨。
溫帶季風氣候 40-60°大陸東岸(僅東亞)。季風環流。夏季高溫多雨,冬季低溫乾燥。
溫帶海洋性氣候 40-60°大陸西岸。終年盛行西風。冬暖夏涼,降水均勻。
溫帶大陸性氣候 溫帶內陸。終年受大陸氣團控制。冬季嚴寒、夏季炎熱、全年少雨。
氣候的變化 地質時期、歷史時期、19世紀末以來。
氣候資源的特點 可再生,普遍存在性,數值特徵,有較大的變率
氣候資源與農業 種植制度(作物的結構、熟制、配置與種植方式)。
氣候資源與建築 小區街道與子午線成30°-60°夾角,街道方向與風向平行(利於通風)
風與城市規劃 工業企業布局在盛行風的下風向或最小風頻上風向。居民區相反。
氣候資源與交通 公路、鐵路、機場(暴雨、泥石流、風速、橋涵、雲霧、地勢等)
台風(颶風) 熱帶氣旋強烈發展形成。近中心風力>12級。影響低緯度東岸。
熱帶氣旋強度等級 熱帶低氣壓-熱帶風暴-強熱帶風暴-台風。
台風的監測與預報 利用氣象衛星確定台風中心位置,估計強度,監測移動方向和速度。
暴雨形成條件 ①充足的水汽②強烈的上升運動③持續的天氣系統
洪澇災害的防禦 提高預報的准確率,採取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
乾旱的危害 造成糧食減產,人畜飲水困難,影響經濟發展和社會安定。
乾旱的防禦 改善生態、選擇耐旱作物、開展水利建設、改進耕作制度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高考地理知識點全解
寒潮的危害 帶來嚴寒、大風、霜凍。對春秋季的農作物危害最大。
寒潮的防禦 提前發布准確的寒潮消息或警報。
全球變暖趨勢及其人為原因 ①燃燒礦物燃料②毀林
全球變暖造成的後果 ①海平面上升②各地區降水和干濕狀況的變化,導致各國經濟結構調整。
大氣臭氧層總量減少的主要原因 氟氯烴化合物消耗臭氧。
大氣臭氧層總量減少的危害 ①直接危害人體健康②對生態環境和農林牧漁造成破壞。
臭氧層的保護 ①研製新型製冷系統②參與國際合作
酸雨的成因 燃燒煤、石油、天然氣,排放二氧化硫和氧化氮等酸性氣體。
我國酸雨區的分布 南方酸雨嚴重①西南(四川盆地)②中南(珠江三角洲)③長江三角洲
酸雨的危害 ①河湖水酸化,影響魚類②土壤酸化③腐蝕建築物④危及人體健康
酸雨的防治 減少人為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的排放。煤炭中的硫資源綜合利用。
(五)氣壓、氣溫、降水等值線圖、柱狀圖等的判讀技巧
三、海洋
(一)海水的性質和運動
海洋是大氣的主要熱源和水源 海洋水量佔地球總水量的96.53%,海洋佔地球表面的71%。熱容量很大。
海岸帶 從濱海平原到大陸架之間的廣闊區域。
海岸帶與人類活動 全球50%以上的人口,生活在距離海岸60千米的范圍內。
人-海岸相互作用階段 ①很少干預②開始干預③海岸開發④海岸管理
海水熱量的收入、支出 太陽輻射、海水蒸發所消耗的熱量。
影響海洋表層水溫的因素 太陽輻射、沿岸地形、氣象、洋流等。
海水溫度的空間變化規律 從赤道向兩極遞減。
海水溫度的垂直變化 表層海水溫度變化較大,1000米以下深層海水溫度變化不大。
海水對大氣溫度的調節作用 海洋面積廣,水量大,而且熱容量又很大。
海水中主要鹽類物質 氯化鈉、氯化鎂。
鹽度的概念 1000克海水中所含溶解的鹽類物質的總量。大洋平均鹽度:3.5%
海洋表層鹽度的緯度分布規律 從南北半球的副熱帶海區分別向南北兩側遞減。
影響海水鹽度的因素 降水量、蒸發量、洋流(寒流、暖流)、河流淡水匯入(徑流量)。
鹽度最高的海區和最低的海區 紅海(亞非交界)、波羅的海(北歐附近)
海水運動的主要形式 波浪(風浪、海嘯)、潮汐(大潮和小潮)、洋流
洋流的概念 海水常年比較穩定地沿著一定方向作大規模的流動。
洋流的成因分類 風海流(大多東西方向)補償流(大多南北向)密度流(直布羅陀海峽)。
B. 有關高一地理必修二的高考題
去看天利32套啊,很多
C. 高中地理人教版選修第二冊知識點
高三地理選修 國土整治知識綱要
一、我國的自然分區
界線:東部季風區——400mm等降水量線——西北乾旱半乾旱區
東部季風區——3000m等高線——青藏高寒區
西北乾旱半乾旱區——昆侖山、阿爾金山、祁連山一線——青藏高寒區
自然區 東部季風區 西北乾旱半乾旱區 青藏高寒區
范圍 大興安嶺、青藏高原以東,內蒙古高原以南 大興安嶺以西,昆侖山—阿爾金山—祁連山和長城一線以北 青藏高原
自然因素 地貌 二、三級階梯上,三大平原、兩大高原,低地、丘陵、盆地海拔較低 海拔較高,差別顯著,二級階梯,高原、山地盆地 海拔高,一級階梯,有世界高大山地
氣候 季風影響顯著,降水多,集中在5-9月 乾旱半乾旱氣候,降水少,氣溫年較差、日較差大,大風天氣多 高寒,空氣稀薄,太陽輻射強,風力大
植被 森林為主,部分為森林草原 大部分為荒漠,一部分為草原 荒漠、草原與高山草甸灌叢
土壤 多為林下發育,淋溶作用強 有機質含量低,可溶性鹽分含量高 土層薄,發育差
河流 多外流河、多大河,以雨水補給為主 多內流河,短小,雨水、冰雪融水補給 多為內流河,東南部是許多大江大河的發源地
人類
影響 廣泛、深刻,主要農耕區 影響小,只在有水的地方有人類活動,有綠洲農業、牧場 微弱,原始自然狀態保存較完整,以畜牧業為主
2、東部季風區的南北差異
地區 分界(活動積溫) 地形 溫度帶 景觀 土壤 農作物 耕作制度
東北溫帶濕潤半濕潤區
3200
4500
7500 山環水繞
平原廣布 寒溫帶
中溫帶 針葉林、針闊混交林 肥沃黑土 春小麥、大豆、甜菜 一年一熟
華北暖溫帶濕潤半濕潤地區 大平原
大高原 暖溫帶 落葉闊葉林 黃土廣布 冬小麥、棉花、花生 一年兩熟或兩年三熟(旱地)
華中亞熱帶濕潤地區 山地丘陵 亞熱帶 常綠闊葉林 貧瘠紅壤 水稻、油菜 一年兩熟到三熟
(水田)
華南熱帶濕潤地區 低山丘陵 熱帶 季雨林 磚紅壤 水稻和熱帶經濟作物 一年三熟
3、西北乾旱半乾旱區的東西差異
地區 分界 地形 氣候帶 河流 景觀 農業
內蒙古溫帶草原地區(東部) 賀蘭山一線,相當於200mm等降水量線 寬闊平坦的高原 溫帶半乾旱區 多內流河 旱生草原 旱作農業
西北溫帶及暖溫帶荒漠地區(西部) 山地與盆地相間分布 溫帶、暖溫帶乾旱區 多季節性河流 荒漠草原 綠洲農業
4、青藏高寒區的垂直差異
表現 原因
水平分異 東南溫暖濕潤、西北寒冷乾旱;植被自東南向西北出現山地森林-高山草甸-高山草原-高山荒漠 地勢東南低、西北高;北部和南部是呈東西走向的山脈,西北部是較完整的高原,東南部是南北走向的高山峽谷,夏半年有來自印度洋和太平洋的水汽進入。
垂直分異 隨海拔升高自然景觀發生明顯變化;從高原邊緣至內部,垂直變化由繁及簡 高原邊緣相對高度大,水熱狀況隨高度的變化大;
高原內部相對高度小,水熱狀況隨高度的變化小
二、我國的三個經濟地帶
地帶 范圍 地位 優勢條件 存在問題 發展方向
東部 12個沿海的省級行政單位 基礎設施最好,城市化、科技水平最高 主要農業基地、工業區,交通尤其海運便利,經濟國際化程度高 能源、原材料不足,北方缺水,江河下游洪澇多 發揮沿海的區位優勢,發展第三產業和集約化農業,發揮技術創新的優勢,產品向高、精、尖方向發展
中部 9個省級行政區 位於中國腹地,擔負承東啟西的作用 能源和礦產資源豐富,農林牧產品重要產區,有色金屬和重工業發達,交通運輸以鐵路和內河航運為主 山西煤炭外運不足,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嚴重,東北林區過度砍伐,黃河下游的地上河危害、長江中游的洪澇問題,長城沿線的風沙問題 發揮能源優勢,建設全國的能源和原材料基地,建設農產品的生產、流通和加工基地,加強東西交通建設,加強生態環境建設
西部 10個省級行政區 位於西部邊遠地區,少數民族聚居區 有70%國境線,利於邊境貿易,能源、礦產和旅遊資源前景可觀,西南水力資源豐富 工農業基礎薄弱,交通落後,科技文化不發達,西北地區荒漠化嚴重,生態惡化 改善農業生態環境,穩定糧田面積,提高單產,開發能源、礦產成為中國動力基地
三、三類災害區域的綜合治理
1、 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
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低
脆弱的生態環境 破壞後恢復困難
地理背景: 農墾歷史悠久,後備土地資源殆盡
尖銳的人地矛盾 人口增長快
自然:①地形坡度大,地面物質不穩定;
②粉沙顆粒組成的土壤,土質疏鬆,垂直節理發育,抗蝕能力低;;
形成原因 ③降水集中,夏季多暴雨,沖刷作用強;
④植被覆蓋率低,對地表保護性差
①植被的破壞
人為 ②不合理的耕作制度-----輪荒
(決定性因素)③開礦
①壓縮農業用地,建成旱澇保收的基本農田-------前提
水土保持 ②擴大林草種植面積
的基本措施 ③改善天然草場植被
④礦區有計劃存放表土,大力開展土地復墾工作
水田土流失 重點:保持水土,開發利用水土資源,建立有機高效的農林牧
的治理 生產體系
措施:工程措施、生物措施、農業技術措施(關鍵)
小流域 保塬:①平整土地,增加地表徑流滲入;
綜合治理 ②營造護田林網,用材林和果林為主;
③採用噴灌滴灌等先進的灌溉方式;
方針: 護坡:①緩坡修梯田,發展林果基地;
②封坡育林育草(攔截涵蓄坡面徑流)
固溝:①打壩建庫;②各支溝營造防護林
2、西北地區荒漠化的防治
區位特徵:深居大陸內部,距海較遠,高大山地阻隔
乾旱為主 氣候特徵:溫帶大陸性氣候
的自然特徵 (冬季嚴寒,夏季炎熱,全年降水稀少)
景觀特徵:草原、荒漠為主
地理背景 ①唐宋時期:盲目墾耕,河流下游水量銳減或改道,古綠洲被放棄
②清初移民開墾是荒漠化加劇(農牧民族界限西移)
荒漠化的發展 ③20世紀50年代,人口壓力和管理失誤使其趨於嚴重)
④20世紀80年代以後,個別地區有所逆轉
①物質條件:氣候乾旱,平地覆蓋深厚的疏鬆沙質沉積物;
自然 ②動力條件:溫帶大陸性氣候,大風日數多且集中
成因
人為 過度樵採、過度放牧、過度農墾、水資源利用方式不當、
(決定因素)工礦建設不注重環境保護
①預防具有潛在荒漠化的土地;
核心:人與自然的協調---包括 ②扭轉正在發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
③恢復已經發生荒漠化土地的生產力
荒漠化的 ①明確整治目標
成因與防治 整治模式 ②因地制宜採取措施(旱農過度墾區、綠洲邊緣)
防治 ③健全而完善的治理實施系統-------基本保證
任何防止荒漠化的戰略對策都應以消除貧困為核心
成功的措施:生物固沙、沙地飛播造林種草、設置沙障
(沙障作用:增加地表粗糙度,削減風力;截留水分,增加固沙植被存活)
治理措施 防洪止荒漠化的有效措施;恢復自然植被
和經驗 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防風固沙、涵養水源、保證農林牧業穩產高產)
荒漠化類型 主要人為原因 分布 舉例
斑點狀、片狀 過度開墾 半乾旱的旱農墾區 科爾沁沙地、內蒙古後山地區
斑點狀荒漠化圈 過度放牧 半乾旱的草原牧區 錫林郭勒草原和呼倫貝爾草原
固定沙丘活化 過度樵採 乾旱的綠洲邊緣 塔里木盆地邊緣、古爾班通古特沙漠、河西走廊的綠洲
固定沙丘活化 水資源利用方式不當 內流河下游和山麓沖積扇邊緣 塔里木河下游和石羊河下游
點狀、線狀 工礦建設不注重環境保護 礦區居民點和
交通線附近 內蒙古的東勝和准格爾煤田
3、河流的綜合治理
(1)長江多洪澇的原因
自然原因: ①長江流經濕潤地區,流域廣、支流多、汛期長,一般年份南北支流汛期錯開,當流域內普降暴雨,上游幹流及中游支流洪水來量大;
②中游沒有足夠的調洪、滯洪場所;
③中下遊河道泄洪能力不足;
人為原因: ①濫伐森林,水土流失加劇,一方面使流域涵養水源、調節徑流、削峰補枯的能力降低,另一方面大量泥沙入江,淤積抬高河床,使河道泄洪能力降低;
②圍湖造田,使湖泊萎縮,調蓄洪峰的功能削弱。
(2)三峽水利工程的綜合效益:防洪(首要任務)、發電、航運、養殖、供水、旅遊等。
防洪效益: ①有效控制長江上游的洪水,提高荊江河段的防洪標准;
②緩解洪水對武漢的威脅,減輕洞庭湖泥沙淤積,大幅減少分蓄洪水造成的損失。
發電效益: ①緩解華中、華東能源供應緊張狀況,有效減輕鐵路運輸壓力;
②改善大氣環境質量,減少酸雨問題的出現。
航運效益: 改善了從宜昌到重慶的660千米川江航道,水流趨緩,河道拓寬加深,險灘被淹沒,萬噸巨輪可由上海直達重慶。
(3)三峽庫區移民安置-----------工程成敗的關鍵
任務的艱巨性; ①庫區生態環境脆弱,居民經濟貧困,移民環境容量不足;
②教育科技文化落後,鄉土觀念強;
③安置不當易鬧反遷,關系重大。
移民安置條件; ①從受淹特點看,庫區移民具有相對分散的特點(利於就近後靠安置)
②從移民結構看,57%屬非農業人口不存在重新安置問題。
③從政策層面看,得到政府重視和全國支援
措施----開發性移民,主要有就地後靠,異地搬遷安置兩種方法
(4)環境效應:
有利影響在中下游:①減輕洪水對中下游生態環境的破壞;
②利於防止血吸蟲病;
③減輕洞庭湖泥沙淤積;
④增加枯水期流量,改善枯水期水質;
⑤調節局地氣候;
⑥減輕環境污染和酸雨危害
不利影響在庫區;①淹沒庫區土地、耕地,
②移民開發和城市遷建,處理不當可產生新的水土流失和環境污染等問題;
③可能誘發地震,庫岸發生滑坡等地質災害的可能性增加;
④庫區和庫尾的泥沙淤積加重;
⑤自然景觀受到一定影響;
⑥水生生物和珍稀物種生存環境會產生一定影響;
⑦增加蚊蟲孳生,影響人體健康。
(5)生態環境問題及對策
不可逆轉(淹沒耕地、水生生物)-----------採取補救措施或挽回部分損失的辦法
影響較大(移民安置、水土流失)-----------採取有效控制和減輕其不利影響辦法
影響較小(地震、陸生生物)--------採取防止危害發生或減小危害程度的辦法
四、三類農業的區域開發
1、中低產台治理--------黃淮海平原
地形;宏觀平坦,微觀起伏不平
遼闊的沖積平原 地面結構:西—緩斜平原 山麓沖積扇
中—沖積低平原 主體
東---濱海平原
地理背景 中低產田主要集中分布在沖積低平原和濱海平原
農業發展三大障礙------鹽鹼、旱澇、多風沙
形成原因:
自然---地勢低平;氣候具有春旱多風沙、年溫差大、降水集中等特點
人為---不合理的灌溉導致鹽鹼化;不合理開墾導致沙荒地
原則:因窪制宜
低濕地(新店窪) 模式:魚塘—台田模式
特點:春秋返鹽,夏季淋鹽,冬季鹽分穩定
綜合治理 水鹽運動規律:春秋返鹽、夏季淋鹽、冬季鹽分穩定
(降水、蒸發、潛水位和表層土壤鹽分)
鹽鹼地(北丘窪) 關鍵:土體脫鹽
核心:治水,完善排灌系統,科學調控水鹽運動
措施:引淡淋鹽、井灌井排、農業生物措施
2、山區農業資源開發--------南方低山丘陵
(1)回歸沙漠帶上的「綠洲」
(2)農業資源優勢、問題與對策
優勢 問題 對策
氣候資源 光熱水資源相當豐富,且大多配合較好 季風氣候不穩定,春季有低溫陰雨、盛夏有伏旱 調整農作物種植順序、發展水利、建立防護林體系等
生物資源 生物品種豐富多樣,植物生長速度快、更新能力強、產出能力高 品種利用單一、投入少、經營粗放、破壞嚴重、缺乏因地制宜 優勢資源的系列開發,加強生態建設
土地資源 土地類型多樣,垂直方向組合密切,具有多宜性 土層薄,具有不穩定性,易發生水土流失,低產田紅壤廣泛分布(酸、黏、瘦) 因地制宜,發展立體農業,改良紅壤(石灰中和、摻沙、種植綠肥作物、施有機肥)
水資源 河流眾多,水資源豐富,利於水電開發和灌溉 地形復雜,開發利用難 修水電工程,發展灌溉農業
(3)生態建設任務繁重---------水土流失
原因:強佔耕地和薪柴
經濟損失比黃土高原大
(4)山區資源綜合開發
目的:充分合理利用豐富的自然資源
原因: ①山地與平原比4:1
走立體農業道路 ②人均耕地少
③生態環境脆弱
好處: ①利於發揮土地資源潛力
②可減少對耕地的壓力
③可多層次布局農林牧業
④利於改善生態環境
開發措施 優勢資源系列開發
封山育林--------最有效措施
生態建設: ①大力推廣生活用煤;
解決農民生活用能 ②進行爐灶技術革新節省燃料
③大辦沼氣和營造速生薪炭林
④開發利用小水電
3、商品農業區域的開發-----東北農林基地建設
(1)土地資源
優勢:①耕地面積大(總面積大,佔全國1/5;人均面積大,是全國2倍;每個勞力負擔面積是全國5倍;)
②土壤肥沃(有機質含量高,土層深厚,肥沃;黑土、黑鈣土土地生產力水平高)
③地勢平坦,集中連片,適於大規模機械化耕作
問題:①黑土流失—土層變薄,肥力下降
原因:過度開墾黑土,破壞自然環境;降水集中,多暴雨
措施:①黑土培肥——增施有機肥、草肥;種植綠肥化物、牧草;秸稈還田(近年來保持和提高黑土培肥的最有效措施)
水土保持——坡面治理、溝壑整治、植樹造林
②濕地破壞—沼澤地 禁止開墾,保護濕地
沼澤土:富含有機質,生產潛力大,此處地勢平坦
沼澤:是東北陸地生態系統中重要組成部分,是蓄水池,也是水源地
開發沼澤,要注意有計劃地保護沼澤,協調好糧食生產與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
沼澤作用(蓄水池,水源地;調節氣候,保護環境;丹頂鶴,天鵝棲息地;沼澤植物資源)——保護濕地生態系統生物多樣性
負面效應(鹽漬化土地面積擴大;河川徑流量減少;地下水位下降;動植物資源減少)——氣候變遷
商品糧基地的建設:在繼續發展種植業,提高種植業本身生產能力的基礎上,大力發展養殖業農產品深加工,使農產品多層次大幅度升值
(2)森林資源
優勢:①全國最大林區(36%,是全國3倍,人均林地是全國8倍,林地佔全區42%);
②全國最主要的採伐基地(林木畜積量1/3);
③宜林地區廣;④森林樹種豐富
問題:森林資源破壞嚴重。表現為:①采育失調;②森林覆蓋率下降,生態環境日益惡化;③森林採伐以皆伐(不分樹齡全部砍伐)為主,資源浪費嚴重。
措施:①堅持合理採伐;②積極營造人工林;③促進珍貴樹種的更新;④提高木材的綜合利用率;⑤加強自然保護區的建設
綜合開發措施:①挖掘森林工業發展潛力(以原木生產為中心轉移到以營林為基礎,綜合利用為重點方向上來);②提高野生動植物資源的利用率和利用深度;③發展果園林業和柞蠶生產,加強林業基地建設
五、西南交通運輸建設
(1)背景:
資源優勢:①豐富的礦產資源、豐富的能源資源—有色金屬礦、四川天然氣儲量全國首位、水能70%、貴州南方第一煤炭大省、廣西北部灣油氣;②豐富的旅遊資源—喀斯特地貌、少數民族風情;③漫長國境線,發展邊境貿易;④豐富的農林資源—四川盆地「天府之國」、雲南「動植物王國」等
大西南交通建設障礙:①地勢起伏大(三級),跨山躍河;
②地形;青藏高原---地勢高峻,冰川廣布,雪山連綿
橫斷山區---山高谷深,縱列分布,橫斷東西交通
四川盆地---盆地內部低山丘陵起伏
雲貴高原---喀斯特地區,地表崎嶇不平;
③地質:地殼活動強烈,多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
交通建設的重要性:①西南地區地域遼闊,人口眾多,資源豐富,開發潛力大;
②地處內陸邊疆,少數民族分布集中,貧困人口多;
③重工業體系初步形成;
④經濟基礎薄弱,交通不暢,區內外聯系不便。
(2)解決措施——交通建設:
意義(南昆):①有利於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
②有利於鞏固民族團結和脫貧致富;
③有利於對外開放,發展外向型經濟;
④有利於旅遊、商業等第三產業的發展
取得成就
①東部三省一市和廣西已形成鐵路為骨幹,公路為基礎的運輸網路
②西藏則以公路運輸為主
③水運---對川江、西江及其支流航道全面整治,加強港口建設
④航空---開通了通往南亞、東南亞的國際航線
⑤管道---新建川氣外輸至湘鄂的管線
①出海公路:成都—貴陽—南寧—北海(過四川盆地—雲貴高原—兩廣丘陵)
②泛亞鐵路:昆明—新加坡
使雲南和東日盟各國擁有一條貿易通道,縮短我國內陸省分南下印度洋的距離。
(3)農業發展:
條件:利 光熱充足,降水豐沛 / / 不利 地表崎嶇,地勢起伏大
發展:①立體農業 ②特色農業——彩色農業:花卉、蔬菜、水果、優質烤煙等。
六、海島和海域的開發----海南島
1、背景
地理區位優勢:
①海陸位置:位於華南和西南陸地國土與海洋國土的結合部 大西南走向世界的前沿;開發利用南海資源的基地
②相互位置:近港、澳、台;內靠經濟發達的珠三角,外臨亞太經濟圈中最活躍的東南亞既有廣大的內陸腹地,又能受到華南經濟圈、亞太經濟圈的輻射作用。
③交通位置:位於西太平洋環形帶上,處在日本到新加坡航線的中段,直接面向東南亞,靠近國際深水航道。連接兩洲(亞洲、大洋洲)和兩洋(太平洋、印度洋),南海是我國通往東南亞、非洲、歐洲的海上通道 有利於依託港口發展外向型經濟,參與國際經濟大循環
熱帶資源優勢:
①氣候資源:光照充足、熱量、降水豐沛 / 一年三熟,適宜發展熱帶高效農業
(不利;冬春低溫危害,夏季台風)
②生物資源:葯用植物、用材植物、珍禽異獸 我國最大的熱帶物種基因庫,有利於發展成為熱帶作物的基地和旅遊業基地。
③土地資源:利用類型多樣,是環帶產業布局的自然基礎。
海洋資源優勢:我國最大的海洋省,(擁有島嶼)600多個,管轄海域200萬平方千米),是其最突出的資源優勢。
①生物資源:生物種類多 適宜發展海洋捕撈和養殖業
海洋生態系統 提供食品資源,又可作為旅遊觀賞區
②漁業資源:漁場面積大,淺海、灘塗面廣大,港灣眾多 適宜遠洋捕撈業和發展人工養殖業,是我國熱帶海洋漁業基地。
③油氣資源:沉積盆地廣(北部灣、珠江口、鶯歌海、瓊東南、西沙海槽盆地等)是我國未來油氣基地。
④旅遊資源:海岸熱帶景觀、紅樹林、熱帶雨林、熱帶作物園、自然保護區
⑤空間資源:可開發成海上漁業補給、貿易、旅遊、熱帶海洋科研基地
2、自然環境特點:
地形地勢:全島近似橢圓形,中高四周低
受地勢高低和離海遠近的影響,自然環境具有環帶狀分布的特點
環帶名稱 地貌類型 海拔高度 資源特色 產業布局
海
陸 海岸帶 平原 低於100米 經濟基礎和運輸條件好 港口建設,發展外向型加工工業
丘陵
台地環帶 台地丘陵 100~ 200米 面積大,地形平坦,土壤較好 熱帶農業生產基地
山地
丘陵帶 丘陵山地- 500~1100米 物種豐富,水源區,少數民族聚居區 林業、旅遊業
3、開發與保護:
(1)合理布局產業:環帶開發布局是海南島資源開發和生產力空間布局的基本特徵,即適應了海南島自然環境的環帶狀分布特徵,又是發展外向型經濟的客觀要求。
①海岸帶市開發的重點,大力建設港口和加工工業區,推動車石化和第三產業發展,改善投資環境,帶動外向型經濟發展;
②丘陵和台地環帶適宜發展熱帶農業,
③山地丘陵帶發展旅遊業和特色工業,恢復和保護熱帶森林植被
(2)特色經濟:
特色工業:支柱工業——培育和發展支柱工業,建設現代大工業體系;建設西部工業走廊,發揮輻射帶動作用;大力發展生態型工業和高技術產業
熱帶高效農業:瓜菜生產基地、熱帶水果生產基地、熱帶作物生產基地、育種基地、水產業。
特色旅遊:度假休閑旅遊勝地
(3)海洋環境保護:
①扶持生態環保產業的發展;
②提高公眾環境意識,鼓勵公眾主動參與環境保護,減少和杜絕人為破壞;
(珊瑚礁、紅樹林、環島防護林----減輕風暴潮的威脅和損失,阻擋海浪侵蝕海岸,保護生物多樣性)
③加強海洋環境的管理和監測,及時了解海洋環境變化
七、資源的跨區域調配
1、背景:
天然氣的利用:優點:①干凈、清潔、使用方便;②燃燒效率高、比較價格低
地位:我國將天然氣開發和利用作為21世紀初能源結構優化和石油工業產業升級的重點
天然氣的分布(陸上):特點:西多東少,北多南少;
分布地區:四川、陝甘寧、柴達木盆地、塔里木盆地
四大氣區:新疆、青海、川渝、鄂爾多斯
開發利用格局:①東部油氣田(東北、華北)產量遞減;
②西部地區是我國油氣工業新的戰略接替區;
③西部地區油氣開發的限制條件;
(a勘探開發資金短缺日益嚴重
b西部地區對天然氣的市場需求量有限
c現有基礎設施不能滿足外運需要)
④東部地區對天然氣需求市場巨大——我國天然氣產品的最大短缺地區
(a人口稠密、經濟增長快,但能源短缺現狀長期未改變;
b以煤炭為主要能源,使得大氣環境惡化、酸雨大面積發生;
c煤炭發電和運輸佔用大量土地、港口和水資源)
2、西氣東輸:
能源輸送大動脈 資源保證:塔里木氣區、鄂爾多斯氣區
技術保證:石油化工基地、現代工業體系
市場前景廣闊:長江三角洲
深遠影響:
東部地區:①緩解能源緊張狀況,促進經濟發展
②改善能源消費結構,減輕大氣污染和酸雨危害,提高人民生活質量
③促進能源生產和輕重工業結構的調整
④促進基礎設施建設
西部地區:①變資源優勢為經濟優勢,促進經濟發展;
②推動綜合利用天然氣步伐,改善城市大氣環境,提高居民生活質量;③有選擇的發展以天然氣為原料的化工工業,對動其向深加工、高附加值的方向發展
④推動天然氣開發和管道等基礎設施建設,增加就業機會,拉動相關產業發展
(緩解因森林砍伐、植被破壞而帶來的環境壓力)
〔注意〕西電東送、南水北調
八、 城市新區的發展-以上海浦東為例
1、背景:
上海市的發展:
優越的區位條件
社會經濟:①便捷的交通;
②廣闊的腹地;
③高素質的勞動力;
④充足的農副產品供應
自然: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氣候溫暖濕潤,水源充足
城市規模的擴大:①經濟規模的擴大;②人口規模的擴大;③用地規模的擴大
上海市面臨的城市問題:①道路狹窄、交通擁堵;
②居住擁擠;
③綠地面積小,環境質量差;
④用地緊張
2、浦東新區的規劃和開發:
開發作用:①解決上海市發展所面臨的城市問題,盡快把上海建成國際經濟、金融、貿易中心之一;;
②以浦東開發為龍頭,帶動長江三角洲和整個長江流域地區經濟的新飛躍
開發條件:①緊鄰老城區,便於就近開發;
②地形平坦,滿足大規模、低成本推開發需要;
城市規劃:①浦東新區分為城市化區和非城市化區兩部分;
②浦東新區採取軸向發展與綜合組團相結合的布局形態;
③通過多種交通工程,把浦西和浦東聯系起來;
④把浦東建成花園式的多功能、外向型、國際化、現代化新城
D. 如何學好高一地理
地理其實不難學,如果你有心的話。
史、地、政三科不分家,你可以選擇一科你最擅版長的去記憶另外兩權顆。比如我很喜歡歷史,而且不自謙的說句學得還不錯,所以我是通過歷史去學習地理的。比如三國時期,劉備這一方最後占據了蜀地。根據這一點你可以聯想到很多的地理知識:蜀地,就是四川,四川是個盆地,盆地地勢低不易散熱,而且四川的水利設施很足夠,比如就有舉世聞名的都江堰,所以四川在古代有糧倉的稱號。巴拉巴拉,一個小小的知識點就可以牽扯出很多東西。
現在我都大學畢業三四年了,這些東西現在還多多少少的能想起來。這只是自己一點點小心得,希望對你能有幫助!
E. 誰可以發給我一份百度文庫里的高考必備:高中地理知識點總結大全
文檔參考:
四:光照圖的判讀
(1)判斷南北極,通常用於俯視圖,判斷依據為:從地球北極點看地球的自轉為逆時針,從南極看為順時針;或看經度,東經度遞增的方向即為地球自轉的方向.
(2)判斷節氣,日期及太陽直射點的緯度晨昏圈過極點(或與一條經線重合),太陽直射點是赤道,是春秋分日;晨昏線與極圈相切,若北極圈有極晝現象為北半球的夏至日,太陽直射點為北緯23º26',若北極圈有極夜現象為北半球的冬至日,太陽直射點為南緯23º26'
(3)確定地方時在光照圖中,太陽直射點所在的經線為正午12點,晨昏線所包圍的白晝部分的中間經線為12點,晨線與赤道交點經線的地方時為6點,昏線與赤道交點經線為18點,依據每隔15º,時間相差1小時,每1º相差4分鍾,先計算兩地的經度差(同側相減,異側相加),再轉換成時間,依據東加西減的原則,計算出地方時
(4)判斷晝夜長短求某地的晝(夜)長,也就是求該地在緯線圈上晝(夜)弧的長度,這個長度也可由晝(夜)弧所跨的經度數來推算
(5)判斷正午太陽高度角先求所求地區與太陽直射點的緯度差,若所求地和太陽直射點在同一半球,取兩地緯度之差,若所求地和太陽直射點不在同一半球,取兩地緯度之和,再用90º-兩地緯度差即為所求地的正午太陽高度
五:晨昏線與經線和緯線
(1)根據晨昏線與緯線相交判斷問題
①晨昏線通過南北極可判斷這一天為3月21日或9月23日前後
②晨昏線與南北極相切,北極圈內為晝,可判斷這一天為6月22日前後,北半球為夏至日,北半球為夏季,南半球為冬季
③晨昏線與南北極相切,北極圈內為夜,可判斷這一天為12月22日前後,北半球為冬至日,北半球為冬季,南半球為夏季
(2)根據晨昏線與經線相交關系判斷晝長和夜長
推算某地晝長或者夜長,求晝長時,在晝半球范圍內算出該地所在地的緯線圈從晨線與緯線圈交點到昏線與緯線圈交點,所跨的經度除以15即該地晝長,如果圖上只畫了晝半球的一半,要注意,圖中白晝所跨經度差的2倍,除以15才是該地的晝長
F. 求,高考地理所有知識點。
大氣運動、水運動、自然帶和氣候帶這三大專題是必修一中的另一重頭戲,這三大專題合並起來就成為了高中區域地理的基礎知識。這三大專題中,全球氣候帶和風帶、氣旋和反氣旋、鋒、全球各種氣候帶的氣溫和降水的判斷是非常重要的。要求各位高一學子們一定要在頭腦中形成清晰的知識點形象:譬如在談到「鋒」這個話題的時候,我們一定要清晰地記得冷鋒和暖鋒有兩個共性:第一個共性是降水都在鋒後(請注意:這個「鋒後」指的是空間位置),第二個共性是過境後天氣都轉晴。又譬如在談到熱帶雨林這個話題的時候,我們一定要注意:熱帶雨林氣候和溫帶海洋性氣候都是終年多雨的氣候類型,區別在於熱帶雨林氣候和溫帶海洋性氣候在最冷月(北半球的1月,南半球的7月)時的氣溫不同,全年降水量也不同。
地質運動這一內容我們需要掌握的是:褶皺和斷層、各種岩石的分類以及河流和風力各自的侵蝕和沉積作用。尤其是褶皺中提到的背斜和向斜問題。
在必修二中,我們主要學習的是人文地理的知識。在這一階段,我們要特別注意城市、工業、農業這三種區域選擇。
在城市區位選擇的學習中,我們要特別留心污染水源的企業和污染大氣的企業如何在城市中布局:污染水源的企業要布局在遠離水源的方向;污染大氣的企業要麼布局在與盛行風向垂直的郊外(如:圖例指出該地夏季風為東南,冬季風為西北,則污染大氣的企業要布局在西南或東北兩個方向上,而且要遠離城市中心),要麼就布局在最小風頻的上風向(如:圖例給出該城市的玫瑰風頻圖,並說明該地最小風頻為西北,則污染大氣的企業要布局在西北方向上)。其他如中心商務區如何布局、居民區如何布局、工業區如何布局等等難度都不大。
在工業區位選擇的學習中,我們要特別注意該工業是哪種指向性,需要靠近原料產地、能源地、勞動力密集地、技術先進地還是市場,布局是否合理,是否需要調整。工業解答題的解題模式是:原(原料)、能(能源)、土(土地資源)、水(水資源)、勞(勞動力)、技(技術)、市(市場)、交(交通)和政策(國家政策)。
在農業區位選擇的學習中,我們要特別注意該農業屬於水稻種植業、商品穀物農業、乳畜業、大牧場放牧業還是混合農業,在光照、熱量、降水、地形、土壤、生物資源、勞動力、技術、市場、交通、國家政策等各方面有什麼樣的需求。
必修三的重點當然是各種典型區域的可持續發展了。以下我們詳細說明一下各區域需要注意的問題:
「中國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這一內容我們重點要掌握兩點: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和治理措施,其他地區水土流失的原因和治理措施。黃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主要是由於暴雨集中、高度差大、土質疏鬆和植被稀少這四大原因,由此我們要想到我國東北地區和江南丘陵地區還有廣大的水土流失地區,原因是什麼?如何治理?這都是我們必須要去思考和解決的。
「美國田納西河流域的治理」這一內容我們重點要掌握兩點:美國田納西河流域治理的措施,中國大江大河流域治理的措施。美國田納西河的流域治理包括四點:從防洪入手,綜合開發利用水資源;因地制宜,發展農、林、牧、漁業;利用廉價水電,發展高耗能工業;把保護環境與開發旅遊資源相結合,促進旅遊業的發展。這四條都可以被我國在治理大江大河的過程中所學習。因此很多解答題表面上是在問我國的某條河怎麼進行治理,其實質就是在讓學生們回答田納西河流域治理的模式。
「中國東北地區農業的可持續發展」這一內容我們重點要掌握兩點:東北地區的問題,東北地區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尤其是東北的兩次汛期問題、凍害問題、土壤肥力下降問題、商品糧基地問題等。
「德國魯爾區的探索」這一內容我們重點要掌握兩點:德國魯爾區曾經出現的問題,德國魯爾區的發展道路對中國各大工業區發展的意義。很多考生都會發現:德國魯爾區的治理措施,即發展新興工業和第三產業,加強交通道路建設,加強科技實力,注意環境保護等等,正是中國各大工業區需要借鑒的,因此成為很多解答題中問及中國某工業區如何治理時我們應該回答的答案。
「中國江蘇省工業化和城市化的探索」這一內容我們重點要掌握江蘇省工業化和城市化的科學舉措。
以上為必修一到三的重點內容。我們要想把成績提高,首要的就是要掌握這些內容,其次還要善於運用一些解題過程中的模式化解題方案,比如只要提到「水文特徵」,就要想到口訣「量(流量)沙(含沙量)冰(結冰期)汛(汛期)」;只要提到「某某工業區的區位條件」,就要想到我們剛才提到的「原能土水勞技市交和政策」。在天津新東方的高考地理課程中,我們會介紹大量的選擇題解題模式和解答題解題模式,快速、准確地找到題目的答案。只有把內容記憶和解題方略合二為一,兩手抓、兩手硬,我們才能無往而不勝。
G. 高中地理知識點大全的書 要人教版的 有高一至高三的知識
幾乎所有大16開本的地圖冊都具備這個功能,但是不建議用地圖或者教輔書來代替課本。教材者 我們學習的根據地和大本營,其他有關知識的拓展等需要跟教材基礎框架相結合,這樣才能更容易更好地學好地理
H. 高中地理必修一高考考點
高中地理高考由考委會確定安排。
高中地理由所屬考區根據情況設置。負責報名信息的錄入,網上預申報考生的確認工作,考生報考資格的初級審核,考場及試室安排,下發准考證、考試組織實施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