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必修二第六章ppt
1. 地理必修二第六章《人類與地理環境的協調發展》的框架!大框!
2.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二第一章思維導圖
第一節 人口增長模式
1、人口增長快慢的 根本原因 生產力的發展水平 直接原因 人口自然增長率=出生率-死亡率
2、人口增長模式:
(1)工業革命以前 原始人口增長模式 特點 高高低 原始社會 傳統人口增長模式 特點 高高較低 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
(2)工業革命時特點 高低高(18世紀——19世紀末20世紀初)歐洲
(20世紀50年代)起普遍存在於大多數發展中國家
(3)近現代 特點 三低 世界主要發達國家 (原因:現代科學知識的普及和醫療衛生技術的進步,人們的生育觀念及行為的變化)
3、人口零增長國家:義大利,匈牙利,俄羅斯,德國等
人口負增長國家;英國,比利時,芬蘭等
4、促使中國人口出生率迅速下降的因素主要有三個:1 社會經濟因素 2制度因素 3計劃生育因素。
5、世界人口達到50億:1987 7 11 達到60億:1999 達到65億:2006 2 28
年齡結構0——14歲65歲(中國60歲)以上
年輕型大於等於40%小於4%
成年型30%——40%
老年型小於30%大於7%|60以上大於10%
自然增長率小於等於1.0%為低增長,出生率小於等於1.5%為較低增長
3.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二第一章思維導圖。
第一節 人口增長模式
1、人口增長快慢的 根本原因 生產力的發展水平 直接原因 人口自然增長率=出生率-死亡率
2、人口增長模式:
(1)工業革命以前 原始人口增長模式 特點 高高低 原始社會 傳統人口增長模式 特點 高高較低 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
(2)工業革命時特點 高低高(18世紀——19世紀末20世紀初)歐洲
(20世紀50年代)起普遍存在於大多數發展中國家
(3)近現代 特點 三低 世界主要發達國家 (原因:現代科學知識的普及和醫療衛生技術的進步,人們的生育觀念及行為的變化)
3、人口零增長國家:義大利,匈牙利,俄羅斯,德國等
人口負增長國家;英國,比利時,芬蘭等
4、促使中國人口出生率迅速下降的因素主要有三個:1 社會經濟因素 2制度因素 3計劃生育因素。
5、世界人口達到50億:1987 7 11 達到60億:1999 達到65億:2006 2 28
年齡結構0——14歲65歲(中國60歲)以上
年輕型大於等於40%小於4%
成年型30%——40%
老年型小於30%大於7%|60以上大於10%
自然增長率小於等於1.0%為低增長,出生率小於等於1.5%為較低增長
4. 新課程地理必修二復習提綱(1.2.3.4.5.6章)
第一章《人口與環境》
1、人口增長
人口增長模式
「高高低」模式
「高低高」模式
「低低低」模式
人口增長的原因
直接原因:自然增長率
根本原因:生產力的發展水平
人口增長模式的轉變首先是從死亡率下降開始的
世界人口的「J」形曲線增長
環境承載力:指環境能持續供養的人口數量。是一個警戒值。(環境人口容量)
人口合理容量:指一個國家或地區最適宜的人口數量。是一個理想值。
人口容量的三個特點 臨界性、相對性、警戒性
一般而言,人口合理容量小於環境人口容量
人口合理容量不是地球空間能容納多少人口
引起人口數量變化的原因有自然增長和機械增長(人口遷移)
引起人口遷移的因素很多,包括自然生態因素、經濟因素、政治因素、社會文化因素等。其中經濟因素對人口遷移是主要的、經常起作用的因素,是引起自發性人口遷移的最根本因素。
①三峽移民不屬於「環境難民」。
②政治因素不等同於政策因素,政策因素屬於政治因素,戰爭也納入政治因素,因為戰爭是政治的延續。
經濟發展不平衡是我國現階段人口大規模流動的主要原因。家庭和婚姻是影響青年人人口遷移的重要原因。
促進經濟的發展
提高人口數量、文化素質
推動這種變化的根本原因是社會生產力水平和社會生產方式的進步。
第二章《城市與環境》
1.住宅區
分布面積最廣;出現高級與低級住宅區的分化,且有背向發展的趨勢
高級住宅區在城市外緣,低級住宅區在內城和工業區附近
2.商業區
呈點狀或條狀,分布在市中心、交通干線兩側或街角路口
(CBD經濟活動繁忙,建築物高大稠密,不僅是商業活動中心也是服務中心)
3.工業區
為降低成本、保護環境,不斷向城市外圍移動;沿主要交通干線分布
①便捷的交通聯系
②排放廢氣和廢水的工廠應布置在居住區的下風向和河流的下游地帶的遠郊區
③應布置衛生防護帶。
城市化的標志:
①城市人口增加
②城市人口在總人口中的比重上升
③城市用地規模擴大
其中最重要的指標是城市人口占總人口的百分比。
1、城市區位因素和城市空間分布特點
①自然地理區位:對城市的影響是相對穩定的。在鄰近河流、湖泊、海洋的地方,水源較好的山前平原和荒漠地區的綠洲,有利於城市形成;在河流干、支流匯合處,在大河入海口,有利於形成比較大的城市,如宜賓、重慶、武漢、上海。
②經濟地理區位:指城市與周圍經濟事物的空間關系。便利的交通,工業和商品農業基地,都利於城市的興起。如:株洲、石家莊、杭州都位於鐵路的樞紐位置上。因交通的變遷。城市也會出現興衰,如:淮安、揚州就因京滬(津浦)鐵路的建設,出現了衰落。
2、城市土地利用的主要類型
城市用地可劃分為商業用地、工業用地、政府機關用地、住宅用地、休憩用地及綠化地帶、交通用地和其他公共事業用地、農業用地和水面。
3、城市功能分區的分類和主要的影響因素:
功能區即城市土地的不同利用方式,可劃分為商業區、居住區、市政與公共服務區、工業區、交通與倉儲區、風景旅遊區與城市綠地、特殊功能區等。影響城市功能分區的主要因素有自然地理條件、歷史文化因素、經濟發展水平、交通運輸狀況等。
城市空間結構的形成原因:
1.主要因素——經濟因素,體現在各種活動的付租能力。影響付租能力高低的因素主要有:交通的便捷程度,距離市中心的距離
2.其它因素——收入的高低,導致住宅區的分化
3.歷史文化或經濟方面的聲譽(知名度)
4.種族或宗教團體(唐人街等)
5.早期土地的利用方式影響(歷史因素)
城市規模越大,等級越高,服務功能越強(服務種類多、級別高、服務范圍大)
城市規模越小,等級越低,服務功能越弱(服務種類多、級別高、服務范圍大)
中心地理論————→正六邊形服務網路
中心地等級與服務范圍的關系:高級中心地服務范圍大,數量少。
中心地職能間的關系:從區域總體看,高級中心地包容低級中心地,高級服務范圍覆蓋低級服務范圍,從而構成層次分明的空間網路系統。
5、城市化的含義和標志
城市化又叫城鎮化,是指人口和產業在空間上集聚、鄉村地區轉變為城市地區的過程。
標志:城市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不斷上升;勞動力從第一產業向第二、三產業逐漸轉移;城市用地規模不斷擴大。
6、社會經濟的發展是城市化的主要動力
城市化與工業化的關系:工業是城市經濟的主要支柱,能夠安排大量勞動力就業,並為服務業提供廣闊的發展空間
城市化與第三產業的關系:經濟繁榮的城市,服務業相對發達。
【城市化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有利影響:
合理的城市化可以改善環境,使得環境向著有利於提高人們生活水平和促進社會發展的方向轉變,降低人類活動對環境的壓力。
不利影響:
城市氣溫、降水等要素也發生變化
影響了日照、風速和風向
使水質、水量和地下水運動發生變化
生物的多樣性減少
對城市土地質量產生不良影響
環境污染、交通擁擠、住房困難、就業困難、秩序混亂等
城市化的意義:城市是區域發展的經濟中心,能夠帶動區域經濟發展,而區域經濟水平的提高又促進城市的發展;促使聚落形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價值觀念等的變化
《第三章》人類生產活動與地域聯系
一、農業區位因素
1、自然因素(氣候、水源、地形、土壤)
改造——溫室農業、梯田、施肥、澆水。
2、社會經濟因素(市場、交通、地租、政策、勞動力)
★市場決定著農業的類型和規模。
★交通條件(特別是保鮮和冷藏技術)的發展,使市場對農業區位的影響在地域上擴展。
3、技術因素(育種、機械、化肥、農葯)
★培育良種(高產、耐旱、耐寒、耐儲存等品種):有利於擴大種植面積。
★機械化:可以提高勞動生產率
★施用化肥、農葯等:可以提高單位面積產量。
二、主要農業地域類型
①、商品穀物農業
1)分布:主要分布在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阿根廷、俄羅斯等國。
2)主要品種:小麥、玉米(旱地作物,便於機械化生產)
3)形成條件
★自然條件:地勢平坦,耕地廣闊,地廣人稀。
★社會經濟條件:交通發達,技術水平高
★技術條件:機械化程度高。
4)特徵:生產規模大;機械化程度高;家庭農場為主
②、水稻種植業:
分布
東亞、東南亞、南亞季風區 亞洲
1.季風氣候,雨熱同期,適合水稻生長
2.河流下游平原或河口三角洲,地勢平坦,土層深厚,利於耕作
3.勞動力
(屬勞動密集型農業)人口密集,勞動力豐富,利於精耕細作
4.種植歷史悠久,傳統經驗豐富
③、混合農業
(1)主要是牲畜和穀物的混合農業。我國珠江三角洲的基塘生產主要是漁業與林業的混合農業。
(2)分布:歐洲、北美、澳大利亞(騎在羊背上的國家、坐在礦車上的國家)等。
(3)特點(墨累—達令盆地的「小麥——牧羊帶」為例)
1.良性的農業生態系統:
★互惠互利:種植業為畜牧業提供飼料,畜牧業為種植業提供肥料
★休耕和輪作、(有利於恢復土壤結構,提高土壤肥力)、種植、牧場。
1 有效合理的農事安排:小麥農忙(播種5—6月、收割11—12月)正式放牧的閑時。
2 靈活的生產選擇:根據市場確定是多種植小麥還是多牧羊。
④、其他農業地域類型
遷移農業
某些原始部落地區
生產力水平低,「刀耕火種」
影響生物多樣化;氣候惡化
乳畜業
發達國家,我國大城市周圍等
發達國家城市化水平高,大城市經濟發達,人口集中,對牛奶及其製品的需求量大
商品率高;機械化水平高;
受城市分布的影響大;
集約化程度高等。
三、農業生產活動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1、對生物的影響:
①開墾耕地、砍伐森林等
②人工培育良種
③過渡放牧導致草場破壞,出現荒漠化
④施用農葯會使農產品遭到污染,導致農產品質量下降。
2、對土壤的影響:
①大水漫灌導致土壤鹽漬化
②長期施用化肥會使土壤板結,變酸變硬。
3、對氣候的影響:
砍伐森林與植樹造林、修建水庫與引水灌溉都改變了下墊面性質,改變了大氣的熱源和水源條件。
4、對水文特徵的影響:
①修建水庫和引水灌溉:改變了河流徑流的流量過程
②開墾梯田、砍伐森林、植樹造林:影響河流含沙量
四、工業區位因素
1、影響工業區位的因素
(1)自然因素:礦產、土地、水源、氣候等。
(2)經濟因素——接近原料、燃料(如有色金屬冶煉、重化工基地)、市場——節省運費。
(3)勞力和技術:需要大量勞動力的工業,工資在產品成本中的比例較高(勞動密集型工業),工廠要布局在有大量廉價勞動力的地方。技術密集型工業要靠近高等教育和科技發達的地方。
(4)工農業基礎和協作條件:包括生產協作和社會協作
(5)環境:工業布局要注意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①風向 ②水源 ③離城市距離
2、工業區位因素的變化:
(1)原料地對工廠的影響逐漸減弱,市場對工廠區位的影響在逐漸加強。原因:工業所用的原料范圍越來越廣,交通運輸條件的改善;
(2)交通運輸:沿海沿江的港口、鐵路樞紐、高速公路沿線地區,對工業具有很大的吸引力(近年來,一些發達國家交通運輸已相當完善,交通運輸不再成為他們考慮的主要因素);
(3)信息通信網路的通達性作為工業區位因素的重要性越來越突出;
(4)勞動力素質的影響逐漸增強。
3、工業區位指向類型
原料指向型
原料不便長距離運輸或運輸原料成本高
接近原料產地
採掘工業、製糖業、水產品加工業、水果加工業等
動力指向型
需消耗大量能源
接近能源基地
有色金屬冶煉廠
市場指向型
產品不便遠距離運輸或運輸產品成本高
接近產品的消費市場
瓶裝飲料業、傢具製造業、印刷、石油加工業等
勞動力指向型
需投入大量勞動力
接近有大量廉價勞動力地區
普通的服裝、電子裝配、包帶、制傘、製鞋工業等
技術指向型
技術要求高
接近高等教育和科技發達地區
集成電路、精密儀器等
五、工業地域的形成
1、工業集聚和工業地域的形成
(1)導致集聚的主導因素:道路、供水、供電等基礎設施;廉價勞動力;資源和能源分布等。
(2)集聚的效益(作用)——規模效益——(降低成本,提高利潤)
① 可以加強企業間的信息交流和技術協作;
② 降低中間產品的運輸費用和能源消耗;
③ 共同利用工業區的道路、供水、供電、通信等基礎設施,節約生產建設投資;
④ 有利於集中處理生產過程中的環境污染問題。
2、工業分散和工業地域聯系
(1)工業分散的原因:為了充分發揮不同地方的區位優勢(如跨國公司在全球范圍尋找最佳區位)。
(2)工業分散的條件:① 現代化的交通運輸方式——方便、快捷、廉價;
② 現代化的通信技術和手段——世界的「同時性」。
六、傳統工業區
1、區位選擇的主導因素:傳統工業區多在豐富的煤、鐵資源基礎上形成和發展起來的。
★我國鞍鋼發展的條件:煤鐵資源豐富、交通便利
★我國寶鋼發展條件:交通便利、市場廣闊(鐵礦石主要從澳大利亞、印度等國進口)
2、存在的問題:
① 以重工業為主,生產結構單一;
② 原料、能源消耗量大,運輸量大,經濟效益下滑;
③ 環境污染嚴重等。
3、解決措施(以德國魯爾區為例)
(1)調整經濟結構:發展新興工業和第三產業,改造煤炭和鋼鐵工業,促進經濟結構多樣化
(2)發展科技:發展科技,促進旅遊,繁榮經濟,促進可持續發展
(3)優化環境:消除污染,植樹造林,美化環境
4、資源枯竭型城市(工業區)的轉型:對於資源枯竭型城市來說,城市的發展歷程和城市資源(無論是礦產、土地和人力資源)都各不相同,因此不能走一條固定的模式,要按照自身的特點進行經濟轉型。如山西大同轉型的方向主要集中在旅遊、煤炭的深加工和新興工業,河南平頂山的轉型方面除煤化工外海發展鹽化工。
5、我國四大工業基地
遼中南地區
重工業基地
煤鐵資源豐富,交通便利
水資源缺乏
京津唐地區
北方最大的綜合性工業基地
豐富的鐵、石油、海鹽資源,便利的交通,靠近山西能源 基地,統一的電網
水資源缺乏
滬寧杭地區
全國最大的綜合性工業基地
歷史悠久,工業基礎雄厚;交通便利;雄厚的技術力量; 豐富的資源
常規能源資源缺乏
珠江三角洲地區
以輕工業為主的綜合性工業基地
靠近港澳,僑鄉,易吸引外資;經濟特區開發早,有技術 和管理優勢;勞動力豐富
常規能源資源缺乏
七、新興工業區
1、主要新興工業區:美國「矽谷」、日本「硅島」等。
2、區位選擇的主導因素:科技發達、交通便利(高速公路和機場)、環境優美
二、工業地域
工業聯系
生產上的聯系:總廠與分廠的聯系:汽車生產
「上下游」的聯系:上游工廠的產品一般是下游工廠的原料:鋼鐵工業、服裝生產
非生產上的聯系:共同利用基礎設施、廉價勞動力等;意義:降低生產成本,利於處理環境污染
工業集聚
共同利用廉價勞動力:我國沿海地區多層建築的標准廠房內,有服裝、雨傘、鞋帽等工業
共同利用交通:上海寶鋼所在工業區、日本港口附近的工業區
共同利用資源:黃河上游的有色金屬長廊、煉鋁廠和砂輪廠都靠近鋁土礦產地
共同利用能源:克拉瑪依石油城、黃河上游的有色金屬長廊
大氣污染企業:水泥廠、釀造廠
水污染企業:印染廠、造紙廠、電鍍廠、皮革廠
大氣污染、水污染企業:化工廠、煉油廠
大氣污染、固廢污染企業:發電廠、鋼鐵廠
無污染企業:服裝廠、印刷廠、玩具廠
第三節 地域聯系
地域聯系主要方式:交通運輸、通信、商業貿易
一、交通運輸
1、五種交通運輸方式
鐵路:當代最重要的運輸方式之一,運量大,運費低,受自然因素影響小,連續性好
公路:發展最快,應用最廣,機動靈活,周轉速度快,對各種自然條件適應性強
水路:歷史最悠久的運輸方式,運量大,投資少,成本低,受水文、氣象條件影響大
航空:最快捷的運輸方式
管道:運具與線路合二為一的新型運輸方式 2、五種方式排序
運量:水運>鐵路>管道>公路>航空
速度:航空>公路>鐵路>管道>水運
運價:航空>公路>鐵路>管道>水運
三、商業
環節:收購存儲、調運、銷售
國際貿易:商品貿易、資本投入、勞動力和技術流動,貿易比商業范圍廣
四、交通對聚落形態的影響
水路交通與城市的興起,影響城市區位和形態
區位:江岸渡口和河流交匯處 武漢、宜賓、重慶
形態外部:沿河呈帶狀、團塊狀西安:涇、渭河交匯;內部:棋盤狀
對城市發展的影響:綜合交通使城市多方向綜合發展,集中式團塊狀、分散狀、多方向沿軸放射狀
木船時代:沿河發展
輪船時代:沿江海發展
鐵路、公路使城市改變了城市沿江河分布的單一形式:沿交通軸發展,催生了新一代城市:石家莊、株洲
(火車拉來的城市,京廣、湘黔、浙贛)、鄭州(京廣、隴海—蘭新)
受交通線路衰落而衰落的城市:大運河淤塞,海運、鐵路、公路發展,揚州、濟寧運河城市發展緩慢
五、交通對商業網點布局的影響
1、商業網點區位:帆船、馬車時代:河流、大道匯合處
公、鐵路時代:公鐵路沿線和交通樞紐處
2、商業網點區位變化
①傳統中心商業區衰落原因:建築密集、道路狹窄、汽車通行能力受到很大限制;用地緊張,缺少必要的停車場
②商業網點由城市中心向城市邊緣交通便利處發展的原因:私人小汽車普及;高速公路;城市郊區快速道路網;
城市郊區化
5. 高一地理必修二
高中地理必修2 知識點歸納總結
第一章 人口
一、人口增長
1、影響人口增長的主要因素:生產力水平、醫療衛生條件和教育程度影響到人口的死亡率和出生率,進而影響到人口的增長模式。此外,政策、社會福利、自然災害等也會影響到人口的增長。
2、人口增長模式(人口再生產模式):原始型:高低高(水平較低的發展中國家)、現代型:三低(發達國家)、傳統型:「高低高」向「三低」過渡(水平較高的發展中國家)。
3、世界人口增長:非洲人口自然增長率最高,歐洲最低;亞洲凈增人口數量最多。
4、人口問題——人口增長過快:人口壓力大——控制人口(中國實行計劃生育)
人口增長過慢:人口老齡化——鼓勵生育、接受移民(中國靠發展生產力)
二、人口遷移
1、人口遷移的主要原因:經濟(落後地區向發達地區)、政治(政治迫害、戰爭、國家有組織的人口遷移)、社會文化(宗教迫害、民族歧視)、生態環境、其他因素(家底和婚姻、投親靠友、逃避歧視)。
2、人口遷移的意義(效應)
(1)利:①加強民族團結,促進民族融合 ②加強文化交流 ③減輕遷出地的人口壓力 ④為遷入地提供廉價勞動力。
(2)弊:①造成遷出地人才外流 ②給遷入地社會管理增加了難度
三、人口分布與人口容量
1、人口環境承載力:一定時期,某一地域能夠維持撫養的最大人口數量。
人口合理容量:所能持續供養的人口數量。人口合理容量要小於人口承載力。
2、影響環境人口容量(環境承載力)的因素:資源狀況、生產力水平、開放程度和消費水平。
第二章 城市空間結構與城市化
一、城市的空間結構
1、城市功能分區——相同的城市用地類型發生集聚
(1)商業區:位於城市中心、交通干線兩側—交通便利,通信發達,人流量大;付租能力強。
★中心商務區(CBD):建築密集、高樓林立、交通便捷——面積有限,但需求量大
(2)工業區:一般分布在城市邊緣,交通便利,大多有河流或鐵路、公路經過。
(3)住宅區:是城市最廣泛的土地利用方式。
(4)文化區:一般要求環境優美,遠離工業區和商業區。城市建設要注意保護文物古跡。
2、城市地域功能分區形成的原因:歷史因素、經濟因素、社會因素、行政因素
3、 城市規模與地域結構、服務范圍
★小城市:地域結構的分化不明顯,提供的服務種類少、級別低,服務范圍小★大城市:地域結構的分化明顯,提供的服務種類多、級別高,服務范圍大。
二、城市化
1、 城市化的標志:①城市人口增加、②城市人口在總人口中的比重上升、③城市用地規模擴大。其中最重要的指標是城市人口占總人口的百分比。
2、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城市化特點:①大城市發展速度超過小城市;②大城市數目不斷增多;③100萬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發展快。——大城市化趨勢
3、 發達國家的城市化
① 特點:起步早,水平高,速度慢,出現逆城市化現象。
② 逆城市化的原因:對環境質量的要求提高,以及鄉村地區和小城鎮基礎設施逐步完善。」
4、 發展中國家城市化
① 特點:起步晚,水平低,速度快,大城市化趨勢明顯。
② 我國城市化落後於工業化。③ 城市發展不合理:大城市迅速膨脹,中小城市發展緩慢,人口集聚於少數大城市。
5、城市化的一般規律:城市化——郊區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
四、城市化對自然環境的影響
1、城市化對自然環境的影響
(1)對氣候的影響: 熱島效應、 雨島效應 、城郊熱力環流 、大氣污染嚴重
(2)對水文的影響:對地下水——下滲量減少、地下水漏斗區范圍和深度增大。
對河流水——坡面流水的流速加快,河流匯水時間縮短,更易形成洪峰。
對水質——城市工業廢水、生活污水造成城市水源的污染。
(3)對生物的影響:草坪和人工林品種單一;破壞生物棲息地,生物的多樣性減少。
2、保護和改善城市環境——「生態城市」
① 建立衛星城,開發新區,分散城市職能。
② 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環境。擴寬主幹道,建環城公路,建高架公路、地鐵、輕軌交通。
③ 保護和治理城市環境。大力加強綠化建設。
第三章 人類生產活動與地域聯系
一、農業區位因素
1、自然因素(氣候、水源、地形、土壤):改造——溫室農業、梯田、施肥、澆水。
2、社會經濟因素(市場、交通、地租、政策、勞動力)
★市場決定著農業的類型和規模。
★交通條件(特別是保鮮和冷藏技術)的發展,使市場對農業區位的影響在地域上擴展。
3、技術因素(育種、機械、化肥、農葯)
★培育良種(高產、耐旱、耐寒、耐儲存等品種):有利於擴大種植面積。
★機械化:可以提高勞動生產率
★施用化肥、農葯等:可以提高單位面積產量。
二、主要農業地域類型
1、商品穀物農業
(1)分布:主要分布在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阿根廷、俄羅斯等國。
(2)主要品種:小麥、玉米(旱地作物,便於機械化生產)。
(3)形成條件(區位優勢):★自然條件:地勢平坦,耕地廣闊,地廣人稀。
★社會經濟條件:交通發達,技術水平高
★技術條件:機械化程度高。
(4)特徵:生產規模大;機械化程度高;家庭農場為主
2、水稻種植業:
(1)分布:東亞、東南亞、南亞季風區
(2)區位條件:①氣候:季風氣候,雨熱同期,適合水稻生長②地形:河流下游平原或河口三角洲,地勢平坦,土層深厚,利於耕作③勞動力:(屬勞動密集型農業)人口密集,勞動力豐富,利於精耕細作④歷史:種植歷史悠久,傳統經驗豐富
(3)特徵:①小農經營②單產高,商品率低③機械化水平低④水利工程量大
3、混合農業
(1)主要是牲畜和穀物的混合農業。我國珠江三角洲的基塘生產主要是漁業與林業的混合農業。
(2)分布:歐洲、北美、澳大利亞(「騎在羊背上的國家」、「坐在礦車上的國家」)等。
(3)特點(墨累—達令盆地的「小麥——牧羊帶」為例)
① 良性的農業生態系統:
★互惠互利:種植業為畜牧業提供飼料,畜牧業為種植業提供肥料
★休耕和輪作、(有利於恢復土壤結構,提高土壤肥力)、種植、牧場。
② 有效合理的農事安排:小麥農忙(播種5—6月、收割11—12月)正式放牧的閑時。
③ 靈活的生產選擇:根據市場確定是多種植小麥還是多牧羊。
(4)區位優勢:
自然因素:①氣候:氣候溫暖濕潤②地形:平坦開闊③土壤:土壤肥沃④水源:灌溉條件好
社會經濟因素:①地廣人稀,農場規模大②交通便利③市場廣闊,面向國際市場④機械化水平高⑤科技水平高⑥政府鼓勵扶持
4、大牧場放牧業
(1).分布地區(美國、澳大利亞、紐西蘭、阿根廷、南非等國)。
(2).特點:生產規模大、專業化程度高、商品率高。
(3).區位條件:①氣候溫暖、草類茂盛;
②地廣人稀、土地租金低;
③距海港近、水陸交通便利。
(4)措施:①培育良種牛,加強對牛群病害的研究②圍欄放牧,劃區輪牧③開辟水源,種植飼料④改善交通條件
4、其他農業地域類型
地域類型
分布地區
形成原因
主要特點
遷移農業
某些原始部落地區
生產力水平低,「刀耕火種」
影響生物多樣化;氣候惡化
乳畜業
發達國家,我國大城市周圍等
發達國家城市化水平高,大城市經濟發達,人口集中,對牛奶及其製品的需求量大
商品率高;機械化水平高;
受城市分布的影響大;
集約化程度高等。
第四章 工業地域的形成與發展
影響工業的區位因素
自然因素:原料、土地、水源
社會經濟因素:勞動力、市場、交通、政策、技術、動力(能源)工農業基礎
4.1工業的區位因素與區位選擇
1、經濟效益
從經濟利益看工廠應選擇在具有明顯區位優勢的地方,以花費最低的生產成本獲得最高利潤。[記憶]
類型名稱
典型工業部門
優勢發展地區
原料指向型工業
製糖業、水產品加工業、水果加工業
所需工業原料豐富的地區
市場指向型工業
瓶裝飲料業、傢具製造業、印刷工業
接近產品消費市場的地區
動力指向型工業
有色金屬冶煉工業、化學工業
能源供應充足的地區
廉價勞動力指向型工業
普通服裝、電子裝配、包帶、制傘、製鞋工業
擁有大量廉價勞動力的地區
技術指向型工業
集成電路、航天、航空、精密儀表
高等教育和科技發達的地區。
2、社會效益[了解]
國家政策變化的影響:國防的需要:
個人偏好的影響:工業慣性的影響:
3、環境效益[理解+記憶]
讀課本《污染嚴重的工業的區位選擇圖》,分析污染嚴重的工業的區位應如何選擇?分析過程:某工廠——污染類型——如何治理
4.2工業地域的形成
一、工業聯系——工業集聚——工業地域[理解記憶]
1.工業聯系
(1)投入——產出的聯系
第一種是甲企業的產出是乙企業的投入。如紡紗——織布——印染——服裝製造。同一工廠中不同工序之間的聯系也屬於這種聯系方式,如生產流水線。
(2)非生產上的空間聯系
有些工廠相互之間並沒有生產工序上的聯系,卻在地理空間上聯系在一起,工廠之間這種空間聯系有的為了共同利用基礎設施,有的為了共同利用廉價勞動力等,如某些經濟技術開發區中的不同工業企
業
3)信息聯系
4.2工業地域的形成
1、工業集聚和工業地域的形成
(1)導致集聚的主導因素:道路、供水、供電等基礎設施;廉價勞動力;資源和能源分布等。
(2)集聚的效益(作用)——規模效益——(降低成本,提高利潤)
① 可以加強企業間的信息交流和技術協作;
② 降低中間產品的運輸費用和能源消耗;
③ 共同利用工業區的道路、供水、供電、通信等基礎設施,節約生產建設投資;
④ 有利於集中處理生產過程中的環境污染問題。
2、工業分散和工業地域聯系
(1)工業分散的原因:為了充分發揮不同地方的區位優勢(如跨國公司在全球范圍尋找最佳區位)。
(2)工業分散的條件:① 現代化的交通運輸方式——方便、快捷、廉價;② 現代化的通信技術和手段——世界的「同時性」。4.3傳統工業區和新工業區
一、傳統工業區[理解記憶]
1、主要分布:德國魯爾區、英國中部區、美國東北部工業區、我國遼中南工業區等。
2、傳統工業區的特徵[記憶]
⑴一般是在豐富煤、鐵資源基礎上,以紡織、煤炭、鋼鐵、機械、化工等傳統工業為主;
⑵以大型企業為軸心,逐漸發展起來的;
二、魯爾區的發展、衰落與整治(讀課本圖)
1.發展的區位特點[記憶]
(1)豐富的煤炭資源(2)離鐵礦較近(3)充沛的水源(4)便捷的交通(5)廣闊的市場
2.衰落的主要原因[記憶] 20世紀50年代以後,經濟開始衰落,其原因是:
(1)生產結構單一 魯爾區的五大傳統工業部門:煤炭、電力、鋼鐵、機械、化工(2)煤炭的能源地位下降(3)世界性鋼鐵過剩(4)新技術革命的沖擊(5)用地緊張、環境污染嚴重
3.綜合整治措施[記憶]凡世界區域的傳統工業都可借鑒
20世紀60年代,魯爾區開始實施綜合整治的總體規則,主要從四個方面進行綜合整治。
A、調整工業結構 (擴大單個廠礦的生產規模,新建或引入技術水平高的中小型企業)
B、調整工業布局 (向西部和南部拓展;鋼鐵工業向沿海轉移)
C、發展第三產業 (發展科技和教育、工業旅遊、金融服務業)
D、優化環境
4、資源枯竭型城市(工業區)的轉型:對於資源枯竭型城市來說,城市的發展歷程和城市資源(無論是礦產、土地和人力資源)都各不相同,因此不能走一條固定的模式,要按照自身的特點進行經濟轉型。如山西大同轉型的方向主要集中在旅遊、煤炭的深加工和新興工業,河南平頂山的轉型方面除煤化工外海發展鹽化工。
這類型的城市或區域轉型出路:可以借鑒德國魯爾區的整治措施,一般的規律:(1)優化產業結構,(2)立足本地區位優勢,培育優勢產業 (3)積極發展第三產業和旅遊業
三、新興工業區的概念、分布[理解記憶]
1、 概念:新興工業區是指20世紀50年代之後,在發達國家的一些鄉村地區,逐漸形成了以靈活多變的中小企業為主的工業地域。
2、 主要分布:在義大利東北部和中部地區,德國南部地區,以及美國「矽谷」等,日本的「硅島」(九州島)
四、義大利新興工業區(讀課本圖)
1.義大利新興工業區發展的主要條件[記憶]
① 大批廉價勞動力是發展的當地條件;
② 20世紀70年代原料 和能源大幅度漲價是發展的國際條件;
③
國內條件
發達的信貸體系
④ 義大利高度開放的經濟
⑤ 政府的大力支持
2.獨特的發展模式—工業小區
(1)概念
指一個地區的中小企業(生產企業和生產企業之間、生產企業和非生產企業之間)以一項經營活動為中心,根據現代經營需要,逐步建立起來的一種相互信賴、比較穩固的 協作關系和產供銷體系。
(2)作用
有助於加強專業化,提高生產效率,降低生產成本,增強在國內外市場上的競爭力。
3、溫州工業可以借鑒的地方:(1)企業間相互交流與協作(2)完善社會化服務體系(3)提高生產和管理人員的技術水平。
五、美國「矽谷」(讀課本圖)—— 微電子工業為主導[理解記憶]
1.特點
20世紀中、後期以來,在新技術革命的推動下,一些科技含量很高的新興工業迅速發展起來。
(1) 人才:從業人員水平高
(2) 產品:研發費用高;
(3) 增長和更新速度快;
(4) 產品面向國際市場
2.崛起原因[記憶]
(1)位置優越,環境優美。 舊金山東南部
(2)氣候宜人。這里屬於地中海氣候,溫暖濕潤。
(3)高等院校。斯坦福大學
(4)便捷的交通,通達速度快。主要是高速公路和航空運輸(航空港)。
(5)軍事訂貨:特殊的條件!(美國國防部)
世界區域內的高科技產業的區位因素:(1)地理位置(2)環境因素(3)交通因素
(4)科技人才因素
第五章 交通運輸布局及其影響
一、主要運輸方式及其特點:[理解記憶]
運輸方式
優點
缺點
鐵路運輸
當代最重要的運輸方式之一。運量大,速度快,運費較低,受自然因素影響小,連續性好
修築鐵路造價高,消耗金屬材料多,佔地面積廣,短途運輸成本高
公路運輸
發展最快、應用最廣、地位日趨重要的運輸方式。機動靈活,周轉速度快,裝卸方便,對各種自然條件適應性強
運量小,耗能多,成本高,運費較貴
水路運輸
歷史最悠久的運輸方式,運量大,投資少,成本低
速度慢,靈活性和連續性差,受航道水文狀況和氣象等自然影響大
航空運輸
速度快,運輸效率高,是最快捷的現代化運輸方式
運量小,能耗大,運費高,且設備投資大,技術要求嚴格。
管道運輸
運具和線路合二為一的新型運輸方式。貨物主要是原油、成品油、天然氣、煤漿及其它礦漿。氣體不揮發,液體不外流,損耗小,連續性強,平穩安全,管理方便,而且可以晝夜不停,運量很大。
管道運輸要鋪設專門管道,設備投資大,靈活性差。
二、交通運輸網的形成與發展趨勢:
分一種運輸方式形成的運輸網、兩種以上運輸方式形成的運輸網及不同地域的綜合運輸網。
發展趨勢:交通運輸不僅日益網路化、國際化,而且日益高速化、大型化和專業化
三、[理解記憶]
交通運輸線、站的區位因素:1、自然因素(地形條件和地質條件)2、社會因素(人口和城市)
3、經濟因素(主導因素和決定性因素)4、技術因素(作保障)
a.影響鐵路的建設的區位因素:經濟、社會因素成為決定性因素。以京九鐵路為例(1、合理布局交通網,2、促進沿線經濟的發展,3、維持香港的長期穩定和繁榮,4、先進的科學技術是保證)
b.影響公路的建設的區位因素:修築公路,1、要充分利用有利的自然條件,避開那些地形、地質、水文條件復雜的地段。2、盡量少佔農田耕地,處理好與城鎮發展的關系。
e.港口建設的條件:港口的區位不僅要受到水域條件(如航行條件、停泊條件)的影響,還要受到陸域條件(如築港條件、腹地條件)的影響。上海港的主要區位因素主要有:一是上海港是長江三角洲的一個河口港,兼作海港,主要港區沿黃浦江分布,三角洲地勢平坦開闊,為港口建設提供了條件,長江一方面為港口提供了淡水,另一方面保證了船舶航行的空間,但是三角洲坡度小,泥沙容易沉積淤塞河道;二是上海港的經濟腹地是中國經濟最發達的地區。三是上海港以上海市為依託。
四、重要的交通運輸網[記憶]
1、鐵路網(文科要求)
五橫:
京包—包蘭 隴海—蘭新線
滬杭—浙贛—湘黔—貴昆 濱洲—濱 南昆
七縱
京滬 京九 京哈 京廣 焦枝—枝柳 寶成—成昆 蘭青—青藏
2、修建鐵路的意義作用:
政治戰略意義——(1)有利於人民的交往和文化交流,促進民族團結;(2)有利於鞏固國防安全。
經濟意義——(1)促進資源開發,變資源優勢為經濟優勢;(2)促進商品生產和流通,促進沿線經濟發展。(3)完善交通鐵路網
四、如何解決城市交通擁堵的狀況:(1)合理規劃城市道路,完善道路網(2)以自行車代步出行(3)禁止大貨車進市中心,在市中心小汽車實行單雙日行駛制
第六章 人類與地理環境的協調發展
6.1人地關系思想的演變
一、人地關系的歷史回顧:[記憶]
時期
人類思想
人地關系
采獵文明
崇拜自然
人地基本協調
農業社會
利用自然
對抗性增強,環境受到破壞
工業革命
征服自然
人地關系全面不協調
新技術革命
人類謀求協調發展
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二、直面環境問題
1、環境問題的產生 [理解記憶]
環境對人類生產、生活的排泄物具有一定的容納和清除能力(環境自凈能力)。當人類向環境索取資源的速度超過了資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或者向環境排放廢棄物的數量超過了環境的自凈能力時,就會出現環境問題,
2、環境問題的表現:[記憶](1)資源短缺(2)生態破壞(3)環境污染
當今世界環境問題主要表現為環境污染(包括大氣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雜訊污染、固體廢棄物污染、海洋污染、放射性污染)和生態破壞(包括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土壤鹽鹼化、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多和臭氧的破壞、資源的枯竭、生物物種的減少)兩大類。
3、環境問題的分布:[記憶]
城市地區主要表現為環境污染,鄉村地區主要表現為生態破壞。發展中國家環境問題較發達地區嚴重(其原因是:環境承受發展和人口的雙重壓力;經濟、技術水平落後;發達國家污染嚴重的工業轉移)。
三、可持續發展
環境問題的防治:[理解記憶]
從環境問題產生的主要原因(人口壓力、資源的不合理利用、片面追求經濟的增長);從總體上,環境問題的本質就是發展問題,是在發展的過程中產生的,必須在發展的過程中解決
★2、可持續發展
(1)可持續發展的概念:它既滿足其當代人的需求,而又不損害後代人滿足其需求的能力。
它的內涵概括為:生態持續發展(基礎)、經濟持續發展(條件)、社會持續發展(目的),它們之間相互聯系、相互制約、共同組成一個系統。(課本圖)
(2)原則:公平性、持續性、共同性。
6、2中國的可持續發展實踐
1、必然性:[記憶]
1)大的人口壓力 2)資源短缺 3)深刻的環境危機
2、途徑——循環經濟是重要途徑。[記憶]
循環經濟以環境無害化技術為手段,以提高生態效益為核心,以環境友好方式利用經濟資源和環境資源,實現經濟活動的生態化。
1)循環經濟在工業中的表現形式是清潔生產。
清潔生產從原料開采—生產製造—消費使用—廢棄物處理的全過程來評估產品對環境的影響程度,克服了傳統工業生產只重視末端治理的弊端。能帶來良好的環境效益和經濟效益。
2)循環經濟在農業中主要表現為生態農業。
生態農業將農業生產和生態平衡納入協調一致的軌道。它模擬自然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形成經濟上和生態上的良性發展。留民營村是「中國生態農業第一村」
所採取主要措施:調整產業機構,開展綜合利用,廣開源流,開發利用新能源
3、 協調人地關系的主要途徑
1、控制人口規模:減輕人口對生態環境的壓力,協調人口發展與資源、環境和經濟發展的關系。
2、轉變發展模式
① 傳統經濟發展模式:以擴大生產規模、增加產品產量和提高消費水平為目的。後果:使人類的社會生產以犧牲資源、環境為代價,形成一種不可持續發展的生產方式和消費方式,使人類陷人嚴重的資源、環境危機。
② 可持續經濟發展模式:強調環境承載能力和土地、水、森林、礦藏等自然資源的永續利用,改變傳統的以「高投人、高消耗、高污染」為特徵的發展模式,通過引人市場機制,平衡需求與供給的矛盾,以實現清潔生產和文明消費,減少經濟活動所造成的環境壓力和資源消耗。
3、自然資源的可持續利用
綠色食品市場應採取什麼措施前景才會更廣闊?:(1)加強對綠色食品的宣傳和扶持(2)努力提高生產技術水平,降低產品價格(3)提高人們的環境意識,健康觀念、消費觀念,促進綠色食品的發展
6. 地理必修二 第六章 問題探究 《綠色食品知多少》
1、什麼是綠色食品?
綠色食品是遵循可持續發展原則,按照特定生產方式生產,經專門機構認定,許可使用綠色食品標志商標的無污染的安全、優質、營養類食品。
返回
2、綠色食品標志的含義是什麼?
標志由三部分構成,即上方的太陽,下方的葉片和中心的蓓蕾,象徵自然生態;顏色為綠色,象徵著生命,農業、環保;圖形為正圓形,意為保護。AA級綠色食品標志與字體為綠色,底色為白色,A級綠色食品標志與字體為白色,底色為綠色。 綠色食品標志是指中文「綠色食品」,英文「Green Food」,綠色食品標志圖形及這三者相互組合等四種形式,注冊在以食品為主的共九大類食品上,並擴展到肥料等綠色食品相關類產品上。 綠色食品標志作為一種產品質量證明商標,其商標專用權受《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標法》保護。標志使用是食品通過專門機構認證,許可企業依法使用。
返回
3、綠色食品必須具備的條件是什麼?
(1)產品或產品原料產地必須符合綠色食品生態環境質量標准;(2)農作物種植、畜禽飼養、水產養殖及食品加工必須符合綠色食品生產操作規程; (3)產品必須符合綠色食品產品標准; (4)產品的包裝、貯運必須符合綠色食品包裝貯運標准。
返回
4、綠色食品分級
綠色食品分為A級綠色食品和AA級綠色食品
A級綠色食品 系指在生態環境質量符合規定標準的產地,生產過程中允許限量使用限定的化學合成物質,按特定的生產操作規程生產、加工,產品質量及包裝經檢測、檢查符合特定標准,並經專門機構認定,許可使用A級綠色食品標志的產品。AA級綠色食品(等同有機食品) 系指在生態環境質量符合規定標準的產地,生產過程中不使用任何有害化學合成物質,按特定的生產操作規程生產、加工,產品質量及包裝經檢測、檢查符合特定標准,並經專門機構認定,許可使用AA級綠色食品標志的產品。
返回
5、綠色食品的標准包括那些?
綠色食品標准包括產地環境質量標准、生產技術標准、產品標准、包裝標准、以及相關的其它標准,構成一個「從土地到餐桌」的全程質量監控標准體系。
返回
6、綠色食品產地環境質量標準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農業初級產品或食品的主要原料,其生長區域內沒有工業企業的直接污染,水域、上風口沒有污染源對該區域構成污染威脅,使該區域內的大氣、土壤、及灌溉用水、養殖用水質量均符合綠色食品的大氣、土壤、水質標准。並有一套保證措施,確保該區域在今後的生產過程中環境質量不下降。
返回
7、綠色食品的技術標准指的是什麼?
技術標准有兩項內容,一是生產綠色食品的肥料、農葯、獸葯、水產養殖用葯、食品添加劑、飼料添加劑使用准則,二是依據這些「准則」制定的包括農產品種植、畜禽養殖、水產養殖和食品加工等生產操作規程。
返回
8、綠色食品產品標準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綠色食品最終產品必須符合相應的產品標准,這些標準是依據綠色食品衛生標准並參照國家、行業的相關標准及國際標准制定的,通常高於或等同於現行標准,有些還增加了檢測項目。綠色食品衛生標准一般分為三部分:農葯殘留、有害金屬和細菌。
返回
9、綠色產品產品的包裝 、商品的標簽有什麼特殊規定?
(1)產品包裝的基本要求:較長的報質期(貨架壽命);不帶來二次污染;不損失原有營養及風味;包裝成本要低;儲藏運輸方便、安全;增加美感引起食慾。
(2)除產品包裝的基本要求外,在包裝裝璜上應符合《綠色食品標志設計標准手冊》的要求。
(3)商品標簽必須標注以下幾方面內容:食品名稱;產品類型;配料表;凈含量及固形物含量;製造者、經銷者的名稱和地址;日期標志(生產日期、保質期或保存期);貯藏指南;質量(品質)等級;產品標准號;特殊標注內容。
返回
10、綠色食品開發的意義何在?
1、有利於保護農業生態環境。
2、有利於保障人們身體健康。
3、提高了農業和食品加工業的經濟效益。
4、增強了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
返回
11、綠色食品產業體系包括那些主要方面?
1、綠色食品農業生產體系 2、綠色食品加工製造業體系
3、綠色食品專用生產資料製造業體系 4、綠色食品商業流通體系
5、綠色食品科技教育體系 6、綠色食品技術監督體系
7、綠色食品管理體系 8、綠色食品社會團體
返回
12、國際上與綠色食品相類似的商品怎樣稱謂?
國際上與綠色食品相類似的食品在英國國家多稱有機食品,在芬蘭、瑞典等非英語國家稱生態食品,在日本稱自然食品。雖然叫法不同,但基本上都是指限制產品生產過程中化學肥料、農葯和其它化學物質使用而生產的食品。
返回
7. 高一地理必修二第六章教案(人教版)
2.1城市內部空間結構
【教學目標】
一. 知識與技能
1. 理解城市形態與地理環境的關系。
2. 結合實例分析城市各功能區的形成以及區位特徵。
3. 培養學生整理、分析資料的能力和把獲得的有用信息、結論加以表達的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
1.自主探究學習法。
2.讀圖分析法。
3.討論法。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引導學生關注社會、關注生活,增強學生對城市發展的參與意識。
【教學重點】
城市功能分區及其成因。
【教學難點】
經濟因素在城市地域功能分區中的作用。
【教學設計】
一.城市形態
1.城市形態的概念、類型和因素
(1)概念:每個城市總是占據一定的空間,有著特定的外部輪廓形狀,被稱為城市形態。
(2)類型:團塊狀、條帶狀、組團狀、放射狀等。
(3)因素:地形(平原、山脈、高原等)、河流、湖泊、交通、經濟、文化等。
補充:城市是人類文明的中心。目前,世界上有近50%的人口居住和生活在城市裡。
①城市的概念:城市是人口達到一定規模,主要從事非農產業活動的居民聚居地,是一定地域社會、經濟、文化的中心。
②城市的特點:與鄉村相比,城市具有人口和產業活動密集、生產效率和經濟效益比較高、交通運輸和信息交流相對發達的特點。
2.城市地域形態
(1)團塊狀
這是在城市本身對各部分的吸引力作用下形成的。各組成部分比較集中,連成一片。這種布局較為緊湊,有利於各生產部門的協作和管理,集中設置較完善的生活服務設施,利用率高,方便居民生活,既節省用地,也使市政設施更加完善。
團塊狀城市是平原地區一種常見的城市地域形態,如中國的成都。如果團塊狀城市受到地形等因素的影響,則只向一側發展而形成扇形城市地域形態,如中國的合肥。
(2)組團狀
城市由幾片組成,每片就近組織各自的生產和生活,外圍部分的幾片與中心區以及各片之間不相連接,而是相隔一定距離。這種類型顯得用地比較分散,各片之間的聯系不太方便,市政設施的投資相對要高。
組團狀城市有的是由於受用地限制或河流阻隔等自然因素的影響,如重慶市,有的是在規劃、控制等人為因素的作用下,城市建成以河流、農田或綠地為間隔,形成具有一定獨立性的眾多團塊狀城市形態,如上海浦東新區。
(3)條帶狀或放射狀
受特定條件的制約,城市沿主要交通干線發展而形成。這種類型的城市主要集中於某一兩個方向,而且運距很長。但這種格局可以使城市各個部分接近郊區,親近自然。
城市生活和生產活動總存在對交通條件的依存性,城市發展沿交通線(公路、鐵路、河道等)向外擴展,最終形成條帶狀城市地域,交通線則成為城市的發展軸。
河流也可以使城市呈條帶狀分布,如我國南方河網密集地區的城市沿河流向上、下游發展,如我國的常州。
比較法掌握城市形態
城市形態 團塊狀 組團狀 條帶狀或放射狀
影響因素 平原地形、市中心吸引作用 城市用地限制或河流阻隔、規劃控制等 沿交通線分布或受地形限制
地域形態 各組成部分比較集中,連成一片 城市由幾片組成,每片就近組織各自的生產和生活,各片互不連 屬 城市地域沿主要交通干線或地形區延伸
主要優點 便於集中設置比較完善的基礎設施,各種設施的利用率高,方便生活,便於管理,節省投資 便於城市擴大規模,有利於保護城市環境 城市各部分接近郊區,親近自然
主要缺點 易造成城市環境污染 用地分散、各片聯系不方便,市政建設投資大 城市交通主要集中於某一方向,且運距很長
城市舉例 成都市、合肥市 重慶市、上海浦東新區[來源:學&科&網Z&X&X&K] 蘭州市、延安市
二.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區
1.城市土地利用類型
一般可以將城市用地分為商業用地、工業用地、政府機關用地、住宅用地、休憩及綠化用地、交通用地和農業用地等不同類型。
2.城市功能分區劃分
就城市功能對城市進行分區,可劃分為商業區、居住區、市政與公共服務區、工業區、交通與倉儲區、風景旅遊區與城市綠地、特殊功能區等。
3.主要功能分區特點
(1)住宅區:住宅區 是城市中最為廣泛的一種土地利用方式。有的城市住宅分中高級住宅區和低級住宅區。
(2)商業區:商業區是人們進行商業活動的場所,多位於市中心、交通干線的兩側或街角路口,主要為點狀或帶狀分布。在有些大城市市中心還會形成中心商務區,不但是商業活動的中心而且還是服務中心。
(3)工業區:工業區是由城市內部工業相互聚集而形成的。往往在靠近河流、鐵路、公路等交通比較便捷的地帶,來布置其廠房、倉庫等設施。
比較高級住宅區和低級住宅區:
項目 高級住宅區 低級住宅區
收入階層 高收入階層 低收入階層
建築質量 面積大,質量高,有些是獨立庭院 面積小,質量低,擁擠密集
位置 多在城市外緣,多與高坡、文化區相聯系 多在內城,多與低地、工業區相聯系
公共設施 完善,生活方便 缺乏,生活不便
環境質量 優美 較差
三種最基本的城市地域功能分區
城市功能分區 形態 特徵 位置
商業區 佔地面積小,呈點狀或條狀 經濟活動最繁忙;人口數量晝夜差別大,建築物高大稠密;內部有明顯的分區 市中心,交通干線兩側,街角路口
工業區 集聚成片 不斷向市區外緣移動,並趨向於沿主要交通干線分布 市區外緣,交通干線兩側
住宅區[來源:學§科§網Z§X§X§K][來源:學科網ZXXK] 佔地面積大,是城市的主要功能區,工業化後出現分化[來源:學&科&網] 建築質量上,高級與低級住宅分化;位置上,高級與低級住宅區背向發展[來源:學科網ZXXK][來源:Zxxk.Com][來源:Zxxk.Com] 高級住宅 區[來源:學科網] 城市的外緣與高坡、文化區聯系[來源:學科網][來源:Zxxk.Com]
低級住宅區 內城、工業區附近與低地、工業區聯系
補充:中心商務區
中心商務區,又稱中心商業區、中央商務區(簡稱CBD),最初起源於20世紀20年代的美國,意為商業匯聚 之地。現代意義上的中心商務區是指集中大量金融、商業、貿易、信息及中介服務機構,擁有大量商務辦公、酒店、公寓等配套設施,具備完善的市政交通與通訊條件,便於現代商務活動的場所。中心商務區不僅是一個國家或 地區對外開放程度和經濟實力的象徵,而且是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的一個重要標志。中心商務區的主要功能,如下圖所示:
中心商務區通常具有以下特徵:
①中心商務區是城市經濟活動最繁忙的地方
中心商務區內商業、金融、貿易等機構眾多,各種服務部門和設施齊全,商業和其他經濟活動集中而頻繁。
②人口數量的晝夜差別大
中心商務區白天經濟活動繁忙,人流和車流不息;夜晚人員稀少,街道安靜。
③建築物高大稠密
中心商務區常位於城市的 中心地帶,由於地價高而且土地有限,建築物只能靠向上發展來增加利用空間。
④中心商務區內部常存在明顯的分區
三.城市內部空間結構的形成和變化
1.城市內部空間結構
在城市中,不同功能區的分布和組合構成了城市內部的空間結構,也叫做城市地域結構。
2.城市地域結構模式
同心圓模 式、扇形模式、多核心模式
3.城市地域結構的影響因素
經濟因素(包括個人收入)、歷史文化、種族宗教、建築設計、自然條件等。
4.城市內部的空間是隨著城市的發展而逐漸形成和變化的
例如,在城市發展的初期,各功能用地混雜,市中心吸引了工業的自然團聚。隨著工業發展和第三產業興起,市中心出現各種問題,工業用地改造成商業用地或其他用地,城市內部空間結構發生變化。
結構模式 特點 成因 舉例
同心圓
模式 城市形態集中緊湊,城市的功能區圍繞市中心呈同心圓狀 平原地形,城市各功能區經過不斷的侵入和遷移,呈同心圓狀自核心向外擴展而成 成都
扇形模式 城市各功能區呈扇狀向外擴展 交通(各功能區沿交通線延伸) 沈陽
多核心
模式 城市並非依託單一核心發展,而是圍繞著幾個核心形成中心商務區、批發商業區、住宅區、工業區和郊區,以及相對獨立的衛星城等多種功能區,並由它們共同組成城市地域 隨著城市不斷向外擴展,原有市中心地價高、交通和居住擁擠等原因,在遠離市中 心的郊區出現新核心,同時也受河流、地形等因素影響 淄博
教材圖表:
圖2。9 影響城市空間結構的其他因素舉例
城市內部空間結構的形成因素
(1)收入是形成不同級別住宅區的常見原因
社會階層 住宅區分化
類型 特點
高收入階層 高級住宅區 建築面積大,設備齊全,環境優雅
低收入階層 低級住宅區 建築面積小,破舊擁擠,環境狀況差
(2)知名度對於住宅區的選擇有很大的影響
住宅區建在城市內歷史、文化或經濟等方面具有較高聲譽和廣泛影響的地區,可提高身價與地位,增加知名度,形成強大的集聚力量,吸引人們入住。
(3)種族因素對住宅區分化的影響也很大
在西方多種族聚居的城市裡,這種因素對城市的影響很明顯,可以形成種族聚居區(如唐人街,黑人區等)。在北美、歐洲等地區表現得尤其明顯,在我國大多數城市,種族因素基本上不產生作用。
(4)歷史因素的影響
城市的建築物和街道設計可以維持久遠,早期的土地利用方式對日後的功能分區有著深遠的影響。例如,在城市發 展的初期,城市的地域范圍狹小,它的各類功能用地混雜布置,沒有明確的功能分區,市中心以市場、交通等優勢吸引了工業的自然團聚。隨著工業發展到一定規模和第三產業的興起,市中心用地緊張、交通擁擠、環境污染等問題日漸突出。為了降低成本、保護環境,市區的工廠企業紛紛向外搬遷,原有的工業用地就可能被改造為商業用地或其他用地,城市內部的空間結構隨之發生變化。
(5)其他
影響城市地域結構的因素還有許多,如行政因素就是其影響因素之一。在有些城市,政府採取行政手段制定政策和城市規劃,干預城市社會經濟的發展,也可以引導或規定不同的功能區。例如我國許多城市新興工業園的建設,在一定程度上就可以看作是行政干預的結果。
影響地租高低的因素分類
城市內土地區位條件不同,土地租金也不同。影響地租高低的區位條件有交通通達度和距市中心的遠近。
(1)通達度
交通通達度越高,土地價格或地租越高;通達度越低,土地價格或地租越低。城市內不同區位土地的通達度不同,地租高低也就相應地存在差異,因而形成不同的功能區。
區位 通達度 租金
市中心(有多條道路穿過) 最高 最高
從市中心延伸出來的主要公路的兩邊和公路的交會處 較高 較高
遠離公路的地區 較低 較低
(2)距市中心的遠近
距市中心越近,地租越高,由市中心向外,地租隨著距離的增加而遞減。商業、住宅和工業的付租能力隨空間的變化呈現出不同的趨勢:
P78
字母 距離 地租 功能區 對應地租線 成因
A 近 最高 商業區 陡 與市中心的距離對商業影響大,地租變化大
B 中等 中等 住宅區 較平緩 與市中心的距離對住宅影響較小,地租變化較小
C 遠 較低 工業區 最平緩 與市中心的距離對工業影響最小
綜合以上付租能力和地租這兩方面因素,一般在地租最高峰的市中心和地租次高峰的道路相交處形成商業區;在地租較高的地方形成住宅區;在地租較低、交通發達的遠郊地區則形成工業區。
課本圖表:
P18 幾種常見的城市形態
(1)團狀:平原地區的城市用地較為規整,形成集中發展的城市形態。成都位於四川盆地內部的成都平原上;合肥位於江淮平原上,地勢平坦,它原為一個普通小縣城,新中國成立後,被確定為省級行政中心後,在平原上逐漸發展成為一個團狀城市;美國的華盛頓位於東部大西洋沿岸的平原上,它是在美國獨立後作為首都新建的一座城市,也是團狀城市。
(2)條帶狀:山區或丘陵地區的城市用地比較破碎,往往形成分散發展的城市形態。洛陽位於黃河支流洛河谷地,西寧位於青藏高原的湟水谷地,宜昌位於長江的三峽谷地。
(3)組團狀:略
三幅城市形態圖突出說明了城市外部形態與地形的關系。即平原地區城市多呈團塊狀;谷地中城市多呈條帶狀;在河流和地形的共同影響下,城市多呈組團狀。
P19 圖2。2 北京市的不同功能區舉例
這是一幅說明城市有哪些功能區的示意圖。根據圖中所示的四幅小圖可以看出左上圖以高等院校、科研機構和高科技公司為主,應為北京的文化和高科技區;左下圖中有首都鋼鐵總公司、首都煉鋼廠 、電機廠、閥門廠、修理廠等眾多工廠,很明顯為工業區;右上圖是著名的王府井大街,是北京最著名的商業街,它及其周圍地區應為商業區;右下圖有眾多的居民小區,是住宅區。
P19 讀圖思考
住宅是為城市居民提供生活和居住的場所,往往也是一天當中居民活動時間最長的場所,因此,住宅區是城市中最為廣泛的一種土地利用方式。
商業區主要是人們進行商業活動的場所,多位於市中心、交通干線的兩側或街角路口,主要為點狀或條狀分布。在有些大城市和特大城市的市中心,還會形成一個特殊的商業區——中心商務區,它不 但是商業活動的中心而且還是服務中心。
工 業區是由城市內部工業相互聚集而形成的。是城市經濟的主要支柱之一,它為城市提供了大量的物質財富和眾多的就業機會。
文化和高科技區是城市發展的動力源泉,是城市文化教育發達的地區,是城市人口文化素質最高的地區。
P20 香港的中高級住宅和低級住宅
香港是一個經濟發達的城市,居民收入差別很大,反映在住宅上也就出現了中高級住宅區和低級住宅區。中高級住宅區多建在城市的外緣,房屋面積較大,具有獨立庭院,環境優美,並配有相應的學校、醫院、商店和綠地等方便生活的公共設施。低級住宅區房屋面積狹小,擁擠密集,往往分布在內城和工業區附近,環境相對較差。
P20 圖2。4 紐約的CBD——曼哈頓
紐約市曼哈頓的建築高大密集,這是城市 CBD的共同特點。這樣的建築對於提高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有重要作用。
CBD的標志就是摩天大樓。建築高度代表了技術,同時也象徵著財富,加上核心區寸土寸金的地價,導致樓越蓋越高,越蓋越密,形成了所謂的「水泥森林」。建築高大密集可以節約土地,提高土地的利用率,也提高了CBD的商業和服務功能,但也會帶來許多問題。
P21 圖2。5 常州市工業分布狀況
常州是江蘇省南部的重要工業城市,位於長江三角洲上,與上海、南京兩大都市等距相望,有著十分優越的區位條件和便捷的水陸空交通條件。市區北臨長江,南瀕太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