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年級地理 » 魯教版七年級上冊地理思維

魯教版七年級上冊地理思維

發布時間: 2021-02-20 12:15:15

Ⅰ 地理人教版七年級上冊思維導圖

地理人教版七年級上冊思維導圖,五個字「自己動筆畫」;

覺得自己不專會畫,擔心畫屬不好,怎麼辦?動筆吧!開始了就好辦,開畫才有思考,只有你畫,啟動的才是你的思考,思考一啟動就停不下來,畫好初稿再反復修改幾次,你一定會很有成就感的收獲滿意的學科思維導圖作品!

如果還是不會畫,一點頭緒都沒有呢?網路,找思維可視化研究院,劉濯源老師團隊的學科思維導圖作品參考,模仿著畫。

如果就是一點不想畫,就想弄張現成的抄呢?真幫不上忙了!!!

Ⅱ 七年級上冊人教版地理思維導圖

用網路搜索----------七年級上冊人教版地理思維導圖
就ok!

七年級地理上冊知識點

七年級地理上冊復習要點
1、地圖的種類包括:自然地圖和社會經濟地圖。
2、地圖上的三要素包括:方向、比例尺、圖例和注記。
3、在地圖上確定方向:有指向標的地圖,指向標箭頭指向北方;沒有指向標的地圖,通常採用「上北下南左西右東」來確定方向。在室外看地圖時,應手持地圖,面朝北,背朝南;在有經緯網的地圖上,經線指示南北方向,緯線指示東西方向。
4、例尺就是圖上距離與實際距離之比,一般來說,所畫范圍大,內容簡單,選用比例尺小,反之,所畫范圍小,內容詳細,選用比例尺大。比例尺是個分數式,分母越大比例尺就越小。
5、球是一個兩極部位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規則球體。
6、麥哲倫環球航行依次經過的大洋是: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
7、赤道是0°緯線,赤道周長約為4萬千米,是最長的緯線。緯度自北向南各有90°,分別用N和S表示。0°經線又叫本初子午線,向東向西各有180°,分別用E和W表示。
8、地球的平均半徑為6371千米;地球的表面積為5.1億平方千米。
9、以赤道為界把地球分為南、北半球;以20°W和160°E為界把地球分為東、西半球。
10、緯度范圍:0° 30°為低緯度;30° 60°為中緯度;60° 90°為高緯度。
11、地球表面,陸地面積佔29%,海洋面積佔71%,所以有形象地稱地球為「三分的陸地,七分的海洋」。
12、比較經線和緯線的特點:

名稱 形 狀 長 度 指示方向
經線 半圓(弧形) 相等 南北方向
緯線 都是圓(極點除外) 有長有短 東西方向
13、七大洲的名稱按面積依次為:亞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極洲、歐洲、大洋洲。(亞非北南美,南極歐大洋)亞洲和歐洲連成一塊合稱亞歐大陸,中國位於亞洲。南極洲是世界上跨經度最多的大洲;亞洲是面積最大的大洲。
14、四大洋分別是: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太平洋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海洋;大西洋呈「S」形;北冰洋是世界上跨經度最多的大洋。
15、亞洲和歐洲的分界線是:烏拉爾山脈、烏拉爾河、大高加索山脈和土耳其海峽(溝通黑海和地中海)。亞洲和非洲的分界線是:蘇伊士運河(溝通地中海和紅海)。
南美洲和北美洲的分界線:巴拿馬運河(溝通太平洋和大西洋)。
16、地表各種高低起伏的形態,總稱為地形。通常分為平原、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五種基本類型。
17、高度的表示方法有海拔和相對高度,地形圖上用海拔來表示地面的高低起伏。綠色表示平原、藍色表示海洋、褐色表示高山高原、白色表示冰川。
18、非洲的剛果盆地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盆地;世界上最大的平原是亞馬孫平原;世界上最高的高原是青藏高原;世界上最長的山脈是安第斯山脈。
19、五種基本地形的特點:
平原:海拔較低,地面平坦;高原:海拔較高,地面坦盪,邊緣陡峻;
山地:海拔較高,峰巒起伏,坡度陡峻;丘陵:地面起伏,海拔不高,坡度和緩;
盆地:周圍高,中間低。
20、海底地形:大陸架、大陸坡、大洋底三部分,大洋底由海溝、洋盆和大洋中脊組成。
21、地球表面形態處於永不停息的運動與變化之中。地球表面千姿百態的地形是地球內部力量和外部力量共同作用的結果。
22、板塊構造學說認為:地球岩石圈由六大板塊組成即亞歐板塊、美洲板塊、非洲板塊、太平洋板塊、印度洋板塊和南極洲板塊。其中太平洋板塊幾乎全部是海洋。
23、一般來說,板塊內部比較穩定,板塊與板塊交界處有張裂拉伸、有碰撞擠壓、地殼比較活躍,最容易發生火山和地震。
24、世界上的地震和火山主要集中分布在環太平洋沿岸山脈帶和橫貫亞歐大陸南部和非洲西北部的山脈帶上。
25、在等高線地形圖中,等高線密集的地方坡陡,等高線稀疏的地方坡緩。等高線由低處向高處凸出的部位是山谷,等高線由高處向低處的部位是山脊。
26、到1999年10月12日,世界人口總數已超過60億。人口的自然增長主要由出生率和死亡率決定的(人口的自然增長率=出生率-死亡率)
27、一般來說,經濟發展水平高的國家(發達國家),人口的自然增長較慢;經濟發展水平低國家(發展中國家),人口的自然增長較快。
28、世界人口最稠密地區主要分布在中低緯度的臨海地帶,如亞洲東部和南部、歐洲西部、北美洲和南美洲的東部。原因是這些地區處在中低緯度地區、氣候溫和多雨的平原和盆地,或是臨海地帶。
29、人口密度反映人口地理分布疏密程度,用人/平方千米表示(每平方千米居住的人口)。
30、人口的增長應與資源、環境相協調,與社會經濟發展相適應。
31、城市問題:交通擁擠、住房緊張、工業污染、雜訊干擾、供水不足、犯罪率上升等。
32、世界三大人種分別是:黃色人種、白色人種、黑色人種。黃色人種分布在:亞洲東部、南北美洲的印第安人和因紐特人也屬黃色人種。白色人種分布在:歐洲、北美洲、非洲北部、亞洲西部和南部及大洋洲。黑色人種分布在:非洲的中部和南部。
33、美洲的土著居民是印第安人和因紐特人,均為黃色人種。
34、目前被聯合國確定為工作語言的是:漢語、英語、法語、俄語、西班牙語、阿拉伯語。其中使用范圍最廣的是英語;使用人數最多的是漢語。
35、巴西通用葡萄牙語,西亞和北非通用阿拉伯語。
36、基督教:產生於公元1世紀,經典為《聖經》,是世界上信徒最多和流傳最廣的宗教,主要分布在歐洲、美洲和大洋洲。典型建築為教堂。伊斯蘭教:產生於公元7世紀,經典為《古蘭經》,主要分布在亞洲西部和東南部、非洲北部。典型建築為清真寺。佛教:產生於公元前6世紀,主要分布在亞洲的東部和東南部。典型建築為寺廟。道教是源於中國本土的宗教。
37、聚落的主要形式包括:城市和鄉村。
38、天氣和氣候概念和區別:
概念 特點
天氣 某個地方短時間內發生的陰、晴、冷熱等變化 多變、不穩定
氣候 某個地方多年的天氣平均狀況。 相對穩定
39、在衛星雲圖上,白色通常表示雲雨區,藍色表示陸地,綠色表示海洋。
40、氣候的兩個要素:氣溫和降水。
41、在北半球最熱月出現在7月,最冷月出現在1月;南半球相反。一天當中最高氣溫出現在午後2點(14時),最低氣溫出現在日出前後。
42、世界氣溫分布的規律:由低緯度(赤道)地區向高緯度(兩極)地區逐漸降低。
43、非洲是最炎熱的大陸,南極洲是最寒冷的大陸。
44、降水形成條件:1.空氣中含有足夠的水汽和凝結核;2.空氣溫度下降到水汽能夠凝結出來的程度。
45、科學家依據降水形成過程中空氣上升的原因和形式把降水分成三種主要類型:對流雨、地形雨、鋒面雨。對流雨迎風坡降水多,背風坡降水少。
46、海拔每升高100米氣溫下降0.6℃。
47、世界降水分布規律:1.赤道附近降水多,兩極地區降水少;2.中緯度地區大陸的沿海降水多,內陸地區降水少;3.南北回歸線兩側,大陸東岸降水多,大陸西岸降水少。
48、氣溫年較差=最熱月平均氣溫—最冷月平均氣溫
49、影響氣候的主要因素有:地球的形狀、地球的運動、海陸分布、地形地勢、人類活動、緯度位置。
50、緯度越高太陽輻射越小。
51、地球的自轉方向是自西向東,自轉一周的周期是一天,自轉產生晝夜交替現象。
52、地球的公轉方向是自西向東,公轉一周的周期是一年,公轉產生四季更替現象;地球公轉時地軸總與公轉軌道平面保持66.5度的夾角不變。
53、太陽光線的直射點有規律地在南北回歸線之間來回移動。夏至日(6月22日前後)太陽直射點在北回歸線;冬至日(12月22日前後)太陽直射點在南回歸線;春分日(3月21日前後)和秋分日(9月23日前後)太陽直射點在赤道上。
54、熱帶(23.5°N~23.5°S)有陽光直射現象,氣候終年炎熱;寒帶(緯度66.5°~90°)有極晝極夜現象,氣候終年寒冷;溫帶(緯度23.5°~66.5°)既沒有陽光直射也沒有極晝極夜現象,氣候的四季變化明顯。
55、目前全世界有200多個國家和地區。面積最大的國家是俄羅斯,世界上最小的國家是梵蒂岡;中國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國,陸地面積960萬平方千米居世界第三位,是世界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和社會主義國家。
56、根據經濟發展水平的高低,通常把世界的國家劃分為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發達國家主要分布在北半球,發展中國家主要分布於北半球的南部和南半球。
57、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指: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幹涉內政、互不侵犯、平等互利、和平共處。
58、國際間的矛盾與沖突的主要原因是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之間日益擴大的貧富差距。
59、當今世界的主題是和平與發展。
60、世界規模最大和最有影響力的全球性國際組織是聯合國(UN)。
61、聯合國總部設在美國紐約,聯合國安理會的主要職能是維護國際和平與安全。
62、中國與2001年12月11日正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
63、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總部設在瑞士洛桑。
64、紅十字會的宗旨是堅持人道主義。
重點地圖讀圖指導:
1、在有指向標的地圖上判讀方位。(小河、村莊圖)
2、在有經緯網的地圖上讀出某的經緯度位置及判斷半球位置(東西半球,南北半球)、所屬的高、中、低緯度,兩點間的相對位置。
3、七大洲、四大洋的海陸分布圖,識記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稱、位置,七大洲輪廓,三條重要的洲界線。
4、判讀:大陸、海峽、半島、大洋、群島、島嶼。
5、等高線地形圖:識別陡坡和緩坡,山頂、山谷、山脊,海拔和相對高度。
6、海底地形圖:三部分,五種地形,大陸架的深度不超過200米。
7、六大板塊示意圖:板塊名稱。
8、常用圖例識別。
9、世界人口分布圖:四大人口分布稠密區。
10、城市和鄉村的景觀差異。
11、常用天氣符號圖識別。
12、氣溫變化曲線和降水柱狀圖判讀,氣候類型的判斷。
13、地形雨示意圖。
14、五帶的劃分圖。
15、地區公轉示意圖。
16、面積居前六位的國家輪廓圖。

有什麼困難,我會鼎力幫助的

Ⅳ 魯教版七年級上冊歷史,地理,生物提綱

1、中英鴉片戰爭(1840—1842年)
(1)根本原因:英國為了打開中國市場,掠奪原料,傾銷商品。
(2)導火線:1839年林則徐領導的虎門銷煙運動,沉重打擊了英國侵略者。
(3)主要經過:1840年6月,英國挑起戰爭。1842年8月,英艦開抵南京江面,清政府被迫求和簽訂《南京條約》。
(4)中英《南京條約》的主要內容:
①割地——割香港島給英國 ②賠款——2100萬銀元
③通商——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
④協稅——英商進出口貨物繳納的稅款,中國須同英國商定。
(5)影響:中國開始從封建社會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鴉片戰爭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
2、第二次鴉片戰爭(1856—1860年)
(1)根本原因:西方列強不滿足既得利益,企圖進一步打開中國市場。
(2)參戰國家:英、法聯軍為主凶,美、俄兩國為幫凶。
(3)主要經過:1856年10月英、法發動,1860年,英、法軍隊進攻北京,火燒圓明園,俄國趁火打劫,共割佔了中國領土150多萬平方公里。
(4)影響:進一步加深了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程度。
3、在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中外反動勢力勾結起來,成立了「洋槍隊」,1862年,太平軍在慈溪戰斗中,擊斃了洋槍隊頭目華爾。
4、為了粉碎英、俄利用阿古柏分裂新疆的陰謀,清政府任命左宗棠為欽差大臣進軍新疆,左宗棠採取「先北後南,緩進急戰」的策略,收復了除沙俄強占的伊犁地區以外的新疆全部領土。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設立行省。
5、甲午中日戰爭(1894—1895年)
(1)起因:日本為實現征服朝鮮,侵略中國,稱霸世界的夢想。
(2)經過:1894年,日本佔領朝鮮,侵略中國,在黃海戰役中,鄧世昌英勇抗敵,以身殉國,1895年初,日軍攻佔威海衛,北洋艦隊全軍覆沒。同年4月,李鴻章與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簽訂了《馬關條約》,戰爭結束。
(3)《馬關條約》的主要內容
①割地——遼東半島、台灣、澎湖列島 ②賠款——2億兩白銀
③開放通商口岸 ④設廠——允許日本在通商口岸設廠
(4)影響:《馬關條約》大大加深了中國半殖民地化程度。
6、八國聯軍侵華戰爭(1900—1901年)
(1)起因:從1898年起,義和團掀起了一場反帝愛國運動,威脅到列強在華利益。
(2)經過:1900年由西摩爾率八國聯軍入侵,攻佔天津,隨後攻陷北京,慈禧太後帶領光緒帝倉皇出逃,1901年,清政府被迫簽訂《辛丑條約》。
(3)《辛丑條約》的主要內容
①經濟—賠款白銀4.5億兩 ②政治—清政府保證嚴禁人民參加反帝活動。
③外交—劃定北京東交民巷為使館界
④軍事—清政府拆毀大沽炮台,允許列強派兵駐扎北京到山海關鐵路沿線要地。
(4)影響:《辛丑條約》的簽訂,使清政府完全成為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第二單元 近代化的探索
7、洋務運動(19世紀60年代—90年代)
(1)背景:第二次鴉片戰爭後,清朝內外交困 (2)目的:維護清朝統治
(3)學習對象:西方先進生產技術 (4)領導階級:地主階級
(5)時間:19世紀60—90年代 (6)主張:「師夷長技以自強」
(7)代表人物:中央—奕欣 地方—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
(8)主要內容:前期—以「自強」為口號,創辦了近代軍事工業,主要有安慶內軍機械所、江南製造總局、福州船政局(簡稱「兩局一所」)
後期——以「求富」為口號,開辦民用工業,主要有輪船招商局(李鴻章),漢陽鐵廠、湖北織布局(張之洞)。後來還籌建了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軍,興辦了京師同文館等一批新式學堂。
(9)結果:甲午戰爭北洋艦隊全軍覆滅,標志著洋務運動徹底破產。
(10)性質:封建統治者進行的一場自救運動。
(11)評價:消極:主觀目的是維護封建統治,沒有使中國富強起來
積極:通過引進西方先進技術,創辦近代工業,客觀上為中
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起到了促進作用,對西方列強、侵
略也起了一定的抵製作用。洋務運動是中國近代化的開端。
8、戊戌變法(1895年—1898年)
(1)背景:《馬關條約》簽訂,民族危機空前嚴重
(2)領導階級:資產階級維新派 (3)代表人物:康有為、梁啟超
(4)學習對象:西方先進制度(君主立憲制)
(5)主要經過:序幕—1895年,康有為、梁啟超發起「公車上書」。

發展—康有為、梁啟超創辦《萬國公報》(後更名為《中外紀聞》),組織強學
會,宣傳變法,維新派政治團體形成。
高潮—1898年,光緒帝發布變法法令,前後持續103天,
↓ 史稱「百日維新」(又叫戊戌變法)
結束—1898年9月,慈禧太後發政變,囚禁光緒帝,譚
嗣同等六人被殺害,變法失敗。
(6)「百日維新」的主要內容
經濟上—鼓勵私人興辦工礦企業 軍事上—訓練新式軍隊
政治上—改革政府機構,裁撤冗官,任用維新人士、文化教育上—開辦新式學堂,翻譯西方書籍,創辦報刊。
(7)性質:資產階級領導的一場政治改良運動。
(8)失敗原因:①資產階級力量薄弱,依靠一位沒有實權的皇帝。
②變法觸犯了以慈禧太後為首的封建頑固派的利益,遭到他們的極力反對。
(9)歷史意義:這次變法廣泛傳播了資產階級政治學說和自然科學知識,在社會上起了思想啟蒙作用,促使資產階級的斗爭由改良轉向了革命。
9、辛亥革命(1894年—1912年)
(1)領導階級:資產階級革命派 (2)學習對象:西方先進制度(民主共和制)
(3)代表人物:孫中山
(4)指導思想—三民主義
(5)機關刊物—《民報》
(6)性質—資產階級民主革命
(7)主要經過:①革命准備—1894年,孫中山在檀香山,組織了革命團
體興中會;1905年,孫中山在日本東京成
立了中國同盟會。(意義:大大推進了全國
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運動。)
②武昌起義—1911年10月10日,革命黨人在湖北武昌
發動起義,佔領楚望台軍械所,到11日,
起義軍完全佔領武昌城,史稱「辛亥革命」。
③中華民國成立—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在南京宣誓
就職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宣告中華民
國正式成立,這一年為中華民國元年。
④結 束— 袁世凱竊取革命果實,建立起北洋軍閥的統治。
(8)歷史意義:成功:推翻了清朝的統治,結束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使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
失敗:革命果實被袁世凱竊取,沒有改變中國半殖民半封
建社會的性質,反帝反封建的任務沒有完成。
10、新文化運動(1915年—20世紀20年代)
(1)領導階級:激進民主主義者 (2)學習對象:西方先進思想、文化
(3)代表人物:陳獨秀、李大釗、胡適、魯迅(4)性質:思想解放運動
(5)旗幟:「民主」和「科學」 (6)宣傳陣地:《新青年》
(7)主要內容:前期—「四提倡」、「四反對」
提倡民主,反對獨裁專制;提倡科學,反對迷信盲從。
提倡新道德,反對舊道德,提倡新文學,反對舊文學。
後期—宣傳馬克思主義,1918年,李大釗發表《庶民的勝利》和《布
爾會維主義的勝利》,頌揚十月革命,同年底,李大釗又在北京
創辦了《每周評論》。
(8)意義:①啟發人們追求民主和科學,探索救國救民的真理。
②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創造了條件。
(9)局限性:對東西方文化有絕對否定或絕對肯定的偏向。
第三單元 新民主義革命的興起
11、五四愛國運動(1919年5月4日—6月初)
(1)導火線:巴黎和會上中國外交的失敗(2)領導人:陳獨秀、李大釗。
(3)斗爭口號:「外爭國權,內除國賊」,取消「二十一條」,反對在對德「和約」上簽字,「誓死力爭,還我青島」等。
(4)經過:1919年5月4日—6月初,斗爭中心在北京,主力是學生,以罷課為主要斗爭方式
1919年6月初以後,斗爭中心轉移到上海,主力是工人,工人罷工、商人罷市成為主要斗爭方式。
(5)結果:取得初步勝利(表現在①北洋政府釋放被捕學生;②罷免曹汝霖等賣國賊的職務;③拒絕在對德「和約」上簽字)。
(6)性質:是一場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愛國運動。
(7)意義:五四運動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
12、中國共產黨的誕生
(1)時間:1921年7月 (2)地點:上海,後轉移到浙江嘉興南湖
(3)代表:毛澤東、董必武、李達等13人。
(4)內容:①通過了黨的綱領—推翻資產階級政權,建立無產階級專政,
實現共產主義
②確定黨的中心任務是領導工人運動
③選舉陳獨秀為中央局書記
(5)意義: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是中國歷史上開天闢地的大事,自從有了中國共產黨,中國革命面貌煥然一新了。
13、北伐戰爭
(1)1924年5月,黃埔軍校在廣州成立,蔣介石任校長,周恩來任政治部主任。黃埔軍校培養了大量軍事政治人才,為建立國民革命軍奠定了基礎。
(2)北伐戰爭
①目的:推翻北洋軍閥統治,統一全國 ②主要對象:吳佩孚、孫傳芳、張作霖
③主戰場:湖南、湖北 ④主要戰役:汀泗橋、賀勝橋戰役(葉挺獨立團)
⑤戰果:不到半年,從珠江流域打到長江流域,1927年初,國民政府從廣州遷到武漢。
⑥結局:蔣介石、汪精衛等突然叛變革命,國民革命運動失敗。
(3)1927年4月,蔣介石在南京成立「國民政府」,南京國民政府代表大地主大資產階級利益。
14、1927年8月1日,周恩來、賀龍、朱德等人在南昌舉行武裝起義,南昌起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統治的第一槍,是創建人民軍隊的開端。
15、1927年9月,毛澤東領導了秋收起義,隨後率領部隊向農村進軍,建立了中國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井岡山革命根據地。
16、1928年4月,朱德、陳毅率領的起義軍與毛澤東領導的工農革命軍在井岡山勝利會師,改編為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朱德任軍長,毛澤東任黨代表。
17、紅軍長征(1934年10月—1936年10月)
(1)原因:紅軍第五次反「圍剿」嚴重失利,被迫長征。
(2)經過:瑞金出發→挺進湘西→沖破四道封鎖線→改向貴州→渡過烏江→奪取遵義→四渡赤水(打亂敵人追剿計劃)→巧渡金沙江(跳出敵人包圍圈)→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翻雪山→過草地→到達陝北吳起鎮→甘肅會寧(紅一、二、四方面軍三大主力會師)。
(3)遵義會議(1935年1月)
①內容:解決了博古等在軍事上和組織上的錯誤;取消了博古的軍事指揮權;肯定了毛澤東的正確主張;確立了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中央的正確領導。
②意義:這次會議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挽救了革命,是黨的歷史上生死攸關的轉折點。
(4)長征勝利意義:粉碎了國民黨反動派消滅紅軍的企圖,保存了黨和紅軍的基幹力量,使中國革命轉危為安。
(5)長征精神:艱苦奮斗、百折不撓,嚴守紀律,不怕犧牲,堅定信念,以苦為樂等。
第四單元 抗日戰爭(1937年7月7日—1945年8月15日)
18、1931年9月18日,日軍有預謀地製造了柳條湖事件,並以此為借口,炮轟沈陽城,九•一八事變爆發了,由於蔣介石下令不抵抗,不到半年,東三省完全淪陷,共產黨員楊靖宇等在東北組織游擊隊,開展抗日游擊戰爭,九•一八事變拉開了中國人民局部抗戰的序幕。

行吧 我也快考試了,加油吧

Ⅳ 七年級上冊地理第一單元思維導圖

七年級上冊地理第一單元思維導圖:

Ⅵ 七年級上冊地理思維導圖急求

找一個現成的思維導圖,自己改一下就OK了

Ⅶ 7年級上冊地理思維導圖 第二章、三章、四章 知識點

重點如下:

  • 第二章 地球和地圖

第一節 地球和地球儀

1、地球是一個平均半徑為千米,最大周長約4萬千米,表面積5.1億平方千米的球體。
2、緯線:與地軸垂直並且環繞地球一周的圓圈,指示東西方向。赤道是最大的緯線圈。
3、0度緯線是赤道;0度經線是本初子午線。地球儀上只有一條0度緯線、0度經線和180度經線。
4、經線:連接南北兩極並且與緯線垂直相交的半圓。經線指示南北方向。
5、地球儀上能畫出無數條經線和緯線。
6、0度經線以西稱西經,用「W」表示;0度經線以東稱東經,用「E」表示。
7、如果所畫的經緯網圖沒有0度經線或者是180度經線,就看度數,度數向東增大的為東經,向西增大的為西經。
8、在以南極為中心的經緯網圖上,度數順時針增大的是東經,逆時針增大的為西經;在以北極為中心的經緯網圖上,則相反。
9、赤道以北稱北緯,用「N」表示;赤道以南稱南緯,用「S」表示。
10、如果所畫的經緯網圖沒有0度緯線,就看度數,度數向南增大的為南緯,向北增大的為北緯。
11、在以極點為中心的經緯網圖上,判斷南北緯要用以下規律:以南極為中心的,緯度是南緯;以北極為中心的,緯度是北緯。
12、0度(赤道)劃分南北半球;200W、1600E劃分東西半球。

第二節 地球的運動
1、地球繞地軸旋轉,叫做地球的自轉。自轉的方向是自西向東;自轉一周約為24小時。
2、地球自轉產生的自然現象:晝夜交替、時間差異。
3、地球繞太陽旋轉,叫做地球的公轉。公轉的方向是自西向東;公轉一周是一年。
4、地球公轉產生的自然現象:形成四季和五帶。

第三節 地圖
1、地圖的三要素:比例尺、方向和圖例。
(1)比例尺=圖上距離÷實地距離
A、 比例尺的三種形式:線段式、數字式和文字式。
B、比較比例尺的大小:把比例尺化成分數比較,分母大的比例尺反而小,分母小的比例尺反而大;
C、大比例尺表示的范圍小,表示的內容詳細;小比例尺表示的范圍大,表示的內容簡略。
(2)方向:A、利用指向標定方向:指向標指向北方;
B、利用經緯網定方向:經線指示南北方向,緯線指示東西方向;
C、無指向標、無經緯網的地圖:上北下南,左西右東。
2、熟記一些常用的圖例符號。
3、海拔:某個地點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離。
4、相對高度:兩地之間的垂直距離。
5、等高線:海拔相等的各點連接成線。
6、等高線地形圖的判讀:
(1)坡度陡緩的判斷:等高線密集,坡度陡峭;等高線稀疏,坡度平緩。
(2)山體不同部位的判讀:A、山頂:閉合等高線的中心; B、山脊:等高線向低處凸;
C、山谷:等高線向高處凸; D、鞍部:兩個山頂之間; E、陡崖:等高線重疊。
(3)幾種陸地基本地形的判讀: A、盆地:四周高,中間低。
B、山地:海拔高,地面起伏大; C、 丘陵:海拔較高,地面起伏較大;
D、高原:邊緣陡峭,地面坦盪; E、平原:海拔低,地面平坦。
7、分層設色地形圖可以一目瞭然地看出地面的高低形態和海底的起伏狀況。
8、分層設色地形圖上:藍色表示海洋;綠色表示陸地;黃色表示山地。
9、地形剖面圖:可以更直觀地表示地形的高低起伏。

  • 第三章 陸地和海洋


    第一節 大洲和大洋
    1、地球表面71%是海洋,而陸地僅佔29%。「七分海洋,三分陸地」
    2、陸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海洋大多分布在南半球。
    3、地球的任何兩個大小相等的半球,都是海洋面積大於陸地面積。
    4、面積最大的大洲是亞洲;面積最小的大洲是大洋洲。
    5、面積最大的大洋是太平洋;面積最小的大洋是北冰洋。
    6、北美洲的格陵蘭島是面積最大的島嶼。
    7、赤道橫穿過非洲和南美洲大陸。
    8、巴拿馬運河劃分南美洲和北美洲;蘇伊士運河劃分亞洲和非洲;白令海峽劃分亞洲和北美洲;丹麥海峽劃分歐洲和北美洲;亞洲和歐洲的分界線是烏拉爾山脈、烏拉爾河、裏海、大高家索山脈、黑海和土耳其海峽。


    第二節 海路的變遷
    1、海路變遷的主要原因:地殼的變動、海平面的升降和人類的活動(如:填海造陸)。
    2、大陸漂移說是由德國科學家魏格納提出的。
    3、地球表層由六大板塊拼合而成,板塊處於不斷運動之中。
    4、板塊間的基本運動方式:張裂拉伸和碰撞擠壓。
    5、板塊交界地帶地殼活躍,多火山和地震。
    6、兩大火山地震帶:環太平洋地帶和阿爾卑斯山-地中海-喜馬拉雅山地帶。
    7、亞洲和非洲之間的紅海在不斷擴張。有人預言,幾千萬年後,紅海將成為新的大洋。
    8、歐洲和非洲之間的地中海在不斷縮小。有人預言,幾千萬年後,地中海將會消失。
    9、喜馬拉雅山是由亞歐板塊和印度洋板塊碰撞擠壓形成的。

  • 第四章 居民與聚落
    1、自然增長率=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長率大於0,表示人口增加;小於0,表示人口減少;等於0,表示人口既沒有增加,也沒有減少。
    2、人口密度:指平均每平方千米內居住的人口數。人口密度=總人口數÷總面積。
    3、人口稠密地區:亞洲的東南部、歐洲西部以及北美洲東南部等中低緯度沿海平原地區。
    4、人口稀疏地區:極端乾旱的沙漠地區、氣候過於潮濕的雨林地區、終年嚴寒的高緯度地區和地勢高峻的高原、山區。
    5、人口的增長要與社會、經濟的發展相適應,與環境、資源相協調。
    6、人口過少帶來的問題:人口老齡化、勞動力短缺、國防兵源不足等。
    7、白種人:主要分布在歐洲; 黃種人:主要分布在亞洲; 黑種人:主要分布在非洲。
    8、漢語是世界使用人數最多的語言;英語是世界上使用范圍最廣的語言。
    9、漢語、英語、法語、俄語、西班牙語、阿拉伯語等,是世界上的主要語言,也是聯合國的工作語言。
    10、基督教是世界上信仰人數最多的宗教,形成於亞洲西部,其代表性建築物是教堂。
    11、伊斯蘭教產生於阿拉伯半島,在中國又稱為回教或清真教,其教徒稱為穆斯林,代表性建築物是清真寺。
    12、佛教創始於印度,現在主要分布在亞洲的東部和東南部,其代表性建築物是佛堂。
    13、鄉村和城市統稱為聚落。先有鄉村聚落,後有城市聚落。
    14、東南亞的高架屋;西亞地區的房屋牆厚、窗小;北極地區因紐特人的冰屋;黃土高原的窯洞;雲南西雙版納地區的傣族竹樓。

Ⅷ 七年級地理思維導圖上冊: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的知識重點是什麼

重點如下:

  • 第二章 地球和地圖

第一節 地球和地球儀

1、地球是一個平均半徑為6371千米,最大周長約4萬千米,表面積5.1億平方千米的球體。
2、緯線:與地軸垂直並且環繞地球一周的圓圈,指示東西方向。赤道是最大的緯線圈。
3、0度緯線是赤道;0度經線是本初子午線。地球儀上只有一條0度緯線、0度經線和180度經線。
4、經線:連接南北兩極並且與緯線垂直相交的半圓。經線指示南北方向。
5、地球儀上能畫出無數條經線和緯線。
6、0度經線以西稱西經,用「W」表示;0度經線以東稱東經,用「E」表示。
7、如果所畫的經緯網圖沒有0度經線或者是180度經線,就看度數,度數向東增大的為東經,向西增大的為西經。
8、在以南極為中心的經緯網圖上,度數順時針增大的是東經,逆時針增大的為西經;在以北極為中心的經緯網圖上,則相反。
9、赤道以北稱北緯,用「N」表示;赤道以南稱南緯,用「S」表示。
10、如果所畫的經緯網圖沒有0度緯線,就看度數,度數向南增大的為南緯,向北增大的為北緯。
11、在以極點為中心的經緯網圖上,判斷南北緯要用以下規律:以南極為中心的,緯度是南緯;以北極為中心的,緯度是北緯。
12、0度(赤道)劃分南北半球;200W、1600E劃分東西半球。

第二節 地球的運動
1、地球繞地軸旋轉,叫做地球的自轉。自轉的方向是自西向東;自轉一周約為24小時。
2、地球自轉產生的自然現象:晝夜交替、時間差異。
3、地球繞太陽旋轉,叫做地球的公轉。公轉的方向是自西向東;公轉一周是一年。
4、地球公轉產生的自然現象:形成四季和五帶。

第三節 地圖
1、地圖的三要素:比例尺、方向和圖例。
(1)比例尺=圖上距離÷實地距離
A、 比例尺的三種形式:線段式、數字式和文字式。
B、比較比例尺的大小:把比例尺化成分數比較,分母大的比例尺反而小,分母小的比例尺反而大;
C、大比例尺表示的范圍小,表示的內容詳細;小比例尺表示的范圍大,表示的內容簡略。
(2)方向:A、利用指向標定方向:指向標指向北方;
B、利用經緯網定方向:經線指示南北方向,緯線指示東西方向;
C、無指向標、無經緯網的地圖:上北下南,左西右東。
2、熟記一些常用的圖例符號。
3、海拔:某個地點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離。
4、相對高度:兩地之間的垂直距離。
5、等高線:海拔相等的各點連接成線。
6、等高線地形圖的判讀:
(1)坡度陡緩的判斷:等高線密集,坡度陡峭;等高線稀疏,坡度平緩。
(2)山體不同部位的判讀:A、山頂:閉合等高線的中心; B、山脊:等高線向低處凸;
C、山谷:等高線向高處凸; D、鞍部:兩個山頂之間; E、陡崖:等高線重疊。
(3)幾種陸地基本地形的判讀: A、盆地:四周高,中間低。
B、山地:海拔高,地面起伏大; C、 丘陵:海拔較高,地面起伏較大;
D、高原:邊緣陡峭,地面坦盪; E、平原:海拔低,地面平坦。
7、分層設色地形圖可以一目瞭然地看出地面的高低形態和海底的起伏狀況。
8、分層設色地形圖上:藍色表示海洋;綠色表示陸地;黃色表示山地。
9、地形剖面圖:可以更直觀地表示地形的高低起伏。

  • 第三章 陸地和海洋


    第一節 大洲和大洋
    1、地球表面71%是海洋,而陸地僅佔29%。「七分海洋,三分陸地」
    2、陸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海洋大多分布在南半球。
    3、地球的任何兩個大小相等的半球,都是海洋面積大於陸地面積。
    4、面積最大的大洲是亞洲;面積最小的大洲是大洋洲。
    5、面積最大的大洋是太平洋;面積最小的大洋是北冰洋。
    6、北美洲的格陵蘭島是面積最大的島嶼。
    7、赤道橫穿過非洲和南美洲大陸。
    8、巴拿馬運河劃分南美洲和北美洲;蘇伊士運河劃分亞洲和非洲;白令海峽劃分亞洲和北美洲;丹麥海峽劃分歐洲和北美洲;亞洲和歐洲的分界線是烏拉爾山脈、烏拉爾河、裏海、大高家索山脈、黑海和土耳其海峽。


    第二節 海路的變遷
    1、海路變遷的主要原因:地殼的變動、海平面的升降和人類的活動(如:填海造陸)。
    2、大陸漂移說是由德國科學家魏格納提出的。
    3、地球表層由六大板塊拼合而成,板塊處於不斷運動之中。
    4、板塊間的基本運動方式:張裂拉伸和碰撞擠壓。
    5、板塊交界地帶地殼活躍,多火山和地震。
    6、兩大火山地震帶:環太平洋地帶和阿爾卑斯山-地中海-喜馬拉雅山地帶。
    7、亞洲和非洲之間的紅海在不斷擴張。有人預言,幾千萬年後,紅海將成為新的大洋。
    8、歐洲和非洲之間的地中海在不斷縮小。有人預言,幾千萬年後,地中海將會消失。
    9、喜馬拉雅山是由亞歐板塊和印度洋板塊碰撞擠壓形成的。

  • 第四章 居民與聚落
    1、自然增長率=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長率大於0,表示人口增加;小於0,表示人口減少;等於0,表示人口既沒有增加,也沒有減少。
    2、人口密度:指平均每平方千米內居住的人口數。人口密度=總人口數÷總面積。
    3、人口稠密地區:亞洲的東南部、歐洲西部以及北美洲東南部等中低緯度沿海平原地區。
    4、人口稀疏地區:極端乾旱的沙漠地區、氣候過於潮濕的雨林地區、終年嚴寒的高緯度地區和地勢高峻的高原、山區。
    5、人口的增長要與社會、經濟的發展相適應,與環境、資源相協調。
    6、人口過少帶來的問題:人口老齡化、勞動力短缺、國防兵源不足等。
    7、白種人:主要分布在歐洲; 黃種人:主要分布在亞洲; 黑種人:主要分布在非洲。
    8、漢語是世界使用人數最多的語言;英語是世界上使用范圍最廣的語言。
    9、漢語、英語、法語、俄語、西班牙語、阿拉伯語等,是世界上的主要語言,也是聯合國的工作語言。
    10、基督教是世界上信仰人數最多的宗教,形成於亞洲西部,其代表性建築物是教堂。
    11、伊斯蘭教產生於阿拉伯半島,在中國又稱為回教或清真教,其教徒稱為穆斯林,代表性建築物是清真寺。
    12、佛教創始於印度,現在主要分布在亞洲的東部和東南部,其代表性建築物是佛堂。
    13、鄉村和城市統稱為聚落。先有鄉村聚落,後有城市聚落。
    14、東南亞的高架屋;西亞地區的房屋牆厚、窗小;北極地區因紐特人的冰屋;黃土高原的窯洞;雲南西雙版納地區的傣族竹樓。

Ⅸ 七年級上冊地理第一單元思維導圖是什麼

七年級上冊地理第一單元思維導圖: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