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年級地理 » 地理必修二第三章

地理必修二第三章

發布時間: 2021-01-21 17:24:01

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三章農業地域的形成與發展知識框圖,知識框圖就好。不用詳細

1、 自然條件對農業區位選擇的影響
自然條件
對農業生產的影響
世界農業發達地區
我國農業發達地區
氣候
光熱
與農作物種類的分布、復種指數、產量關系密切
光熱於降水條件配合較好的熱帶和溫帶
東部季風區內光熱和降水配合較好的東北平原、華北平原、長江中下游平原、四川盆地等
水分
年降水量小於250號么的乾旱地區一般不能發展農業
水源
乾旱、半乾旱地區,天然降水不足,需要河湖水、地下水、冰雪融水灌溉——綠洲農業和灌溉農業
合谷、湖畔、山麓地帶
西部河套平原、寧夏平原和河西走廊等灌溉農業地區
地形
平原——耕作業,地平土厚,有利於實現稅利化和機械化生產;山區——林業、牧業、副業、立體農業
平原
東北平原、華北平原、長江中下游平原、成都平原、珠江三角洲、台灣西部平原
土壤
肥沃的土壤單位面積產量較高,不同土壤類型,適宜生長不同的作物
溫帶草原和肥沃的沖積平原
東北平原的黑土、華北平原的鈣質土、長江中下游平原和珠江三角洲的水稻土、四川紫色土

2、 各農業地域類型
農業地域類型
分布地區
氣候類型
區位因素
生產特點
問題及解決措施

季風水田農業
東亞、東南亞、西亞
溫帶季風、亞熱帶季風、熱帶季風氣候
水熱條件好,人多地少種植歷史悠久
小農經營、單產高、商品率低、機械化水平低、科技水平低、水利工程量大
加大科技投入,適當擴大種植規模

商品穀物農業
美、加、阿根廷、澳大利亞、俄羅斯、烏克蘭
主要是溫帶大陸性氣候
優越的自然條件、便利的交通,地廣人稀、工業發達、科技先進
商品率高、規模大、機械化水平高、農業一體化
農業成本高,耗能大
大牧場放牧業
美、澳、紐西蘭、阿根廷、南非
乾旱、半乾旱氣候
優良的天然草場、地廣人稀、交通運輸便利
商品率高、生產規模大、經濟效益好
改善交通運輸條件、培育良種、開辟水源、種植飼料

乳畜業
北美洲五大湖周圍地區、西歐、中歐以及澳大利亞、紐西蘭等地
溫帶海洋性氣候、溫帶大陸性氣候
市場、飼料供應
機械化水平高、輪轉放牧與圈羊相結合
動物疫病的防治

混合農業
歐洲、北美、南非、澳大利亞、紐西蘭
溫帶大陸性氣候、熱帶草原氣候
優越的自然條件,地廣人稀
良性的農業生態系統,有效安排生產、市場適應性強、規模大、機械化水平高
合理安排勞動力,修建水利工程

⑵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適合做公開課的三個內容,在第二第三章里選。

我是一名高中地理教師,我個人認為第三章的第二節以種植業為主的農業地域類型可以!知識比較條理,而且材料比較充足,可以拓展!網路上,還有很多的學案和課件可以參考!希望能幫助你!

⑶ 高中地理必修一的第三章和必修二的第二 三 四的思維導圖



來自五年高考三年模擬,私以為很贊。
稍後發必修二的圖
希望能夠幫到您,若滿意就給個採納吧謝謝!

⑷ 高中地理必修二 第三章 第四章 知識點總結

生產活動與地域聯系
一、 主要知識點
1、農業區位選擇的主要因素
農業區位因素 對農業生產的影響 對農業區位選擇的影響
自然條件 氣候 光熱條件與農作物種類分布、復種制度和產量的關系最為密切;不同生物生長發育要求的水分條件不同 根據當地氣候條件、選擇適當的農作物品種、耕作制度
地形 平原地區地勢平坦,土層深厚,適宜發展種植業;山地適宜發展林牧業,山地自然條件的垂直分異使農作物的分布隨海拔有所不同 坡度大於25°的山地不宜發展種植業,宜發展牧業或林業;平原適宜發展種植業
土壤 土壤是農作物生長的物質基礎,不同的土壤適宜生長的作物不同 根據不同的土壤類型,發展適宜生長的農作物
社會經濟條件 市場 市場需求量最終決定了農業生產的類型和規模 關注市場動態,發展市場需求量大的農作物品種
交通運輸 發展商品農業必須有快捷便利的交通 園藝業、乳畜業等應布局在交通運輸方便地區
政府政策 政府制定相應的政策,直接干預農業生產 響應政府決策,在政策規定的范圍內發展農業生產
機械 農業機械化可以解放勞動力,提高勞動生產率 地廣人稀的地區發展商品農業要以機械化為基礎
勞動力 勞動力的數量和素質影響農業生產的類型和經營方式 勞動力豐富的地區可以精耕細作,集約化經營
(註:農業生產的特點:①、地域性(因地制宜);②、季節性和周期性(因時而宜);教材P44案例1「環地中海地區的農業變遷」)
2、農業發展變化:①、人們通過培育良種、改良耕作制度等技術改革,擴大某種農作物的區位范圍;②、人們根據經濟技術條件,對不適宜農業生產的自然因素進行改造,使之適宜發展農業(強調根據溫室效應的原理,改善作物生長的溫度因素,並可以對光照、通風、濕度等因素進行人工調節);③、市場區位及需求的變化,對農業區位的影響最為突出;④、交通運輸條件的改善和農產品保鮮、冷藏等技術的發展,使市場對農業區位的影響在地域上大為擴展(自然因素比較穩定,而社會經濟因素發展變化較快)
3、主要的農業地域類型
地域類型 代表性地區 主要分布地區 所屬分類 特 點
混合農業 墨累-達令盆地(背風坡;灌溉成為農牧業發展的限制性條件;東水西調) 歐洲、北美、南非、澳、紐西蘭 商品農業
密集農業 ①、良性農業生態系統;②、有效利用時間安排農事活動;③、農業生產有較大的靈活性和對市場的適應性;④、大規模機械化家庭農場⑤、市場廣大;⑥、交通便利
季風水
田農業 中國秦淮以南 東亞的亞熱帶季風區;南亞的熱帶季風區;東南亞的熱帶雨林區 勞動密集型
自給農業 ①、人多地少,小農經營;②、單產高,商品率低;③、機械化水平低,科技水平低;④、田地規模小,水利工程量大
地域類型 代表性地區 主要分布地區 所屬分類 特 點
商品谷
物農業 美國中央大平原 美、加、阿根廷、澳、俄、烏克蘭、中國的東北、西北 商品農業
種植業
密集農業 生產規模大,商品率高,機械化和科技水平高。生產專業化程度高
大牧場
放牧業 阿根廷的潘帕斯草原 美、澳、紐西蘭、阿根廷、南非 密集農業
商品農業 生產規模大,商品率高,專業化程度高
乳畜業 西歐 北美洲五大湖地區、西歐、中歐、澳大利亞、紐西蘭以及我國大城市的近郊 密集農業
商品農業 ①、商品率高;②、機械化程度高;③、集約化程度高;④、多分布在大城市周圍
4、澳大利亞混合農業的區位條件:①、氣候溫和,降水適中、土壤肥沃、地形平坦、水源充足;②、市場廣闊(世界主要小麥、畜產品產地)、勞動力豐富、生產方式、技術先進
5、季風水田農業的區位條件:①、氣候以季風為主(雨熱同期,水熱條件好),高溫多雨適合水稻生長(水稻的習性:好暖喜濕);②、地處河流中下游平原和河口三角洲地勢平坦,適宜水田管理;③、人口稠密,勞動力豐富,有利於精耕細作;④、人多地少,生活習慣導致糧食需求量大(稻米是當地居民最主要的糧食作物);⑤、水稻生產的歷史悠久(7000年歷史)
6、商品穀物農業的區位條件:①、優越的自然條件(地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氣候溫和);②、便利的交通運輸(密西西比河與五大湖的水運同全國鐵路、公路網相銜接);③、地廣人稀;④、高度發達的工業,為農業生產提供現代化農業機械、電力、化肥、農葯;⑤、先進農業科技
7、大牧場放牧業區位條件:①、地廣人稀,土地租金低,大規模機械化經營;②、氣候(溫帶大陸性氣候)溫和,草類茂盛,優良的天然牧場;③、距海港近,交通便利,促進了商品化經營,廣闊的市場需求(註:牛肉遠銷西歐的原因;阿根廷大牧場放牧業的發展措施:①、圍欄放牧;②、劃區輪牧;③、種植飼料;④、開辟水源;⑤、培育良種牛,加強對牛群病害研究)
8、乳畜業的區位條件:①、氣候溫涼、潮濕,適合多汁牧草的生長;②、城市化水平高,生活習慣影響,對乳畜產品需求量大
9、工業區位的主要因素
常見工業部門舉例 區位選擇原因
原料導向型工業 製糖工業、水產品加工工業、水果罐頭加工業等 原料不便於長途運輸或運輸原料成本較高的工業,應接近原料產地
市場導向型工業 啤酒、傢具製造業等 產品不便於長途運輸或運輸產品成本較高的工業,應接近市場
動力導向型工業 電解鋁工業等 需要消耗大量能量的工業,應接近火電廠或水電站
勞動力導向型工業 服裝工業、電子裝配工業等 需要投入大量勞動力的工業,應接近具有大量廉價勞動力的地方
技術導向型工業 飛機、集成電路、精密儀表等工業 技術要求高的工業,應接近高等教育和科學技術發達的地區
(註:原料(工業原料范圍越來越廣,可替代原料越來越多;交通運輸的改善使運輸成本不斷降低)、交通(經濟發達國家內交通網非常完善,各地交通都極為便利,工業區位選擇時不必考慮交通狀況)、普通勞動力(工業的進步使工業生產對技術要求越來越多;勞動力密集工業在工業中的比重不斷下降)對工業區位的影響在減弱;市場(可以快速對市場變化做出反應,有利於企業生存;原料導向型工業大量轉變為市場導向型工業)、交通(交通便利的港口、鐵路樞紐、高速公路沿線拉近了與原料地、市場的距離)、信息(信息越來越成為企業生存的關鍵,信息交流最大的城市越來越吸引工業,而信息閉塞的地區工業將難以發展)、高素質勞動力(工業生產中的技術含量越來越高;技術密集型工業在工業中的比重越來越大)對工業區位的影響在增強)
10、污染嚴重工業的區位選擇
工業部門 污染類型 區位選擇
水泥廠、釀造廠 空氣污染 將工廠設置在居民區最小風頻的上風地帶或者常年盛行風向的下風向
印染廠、造紙廠、電鍍廠、皮革廠 水源污染 污水排放口遠離水源地及河流上游
化工廠、煉油廠 既污染大氣,又污染水源 綜合以上兩條
發電廠、鋼鐵廠 空氣污染、固體廢棄物污染 ①、設置在居民區最小風頻的上風地帶或常年盛行風向的下風向;②、遠離居民區和農田
11、工業聯系→工業集聚→工業地域→工業城市(註:工業集聚可以加強企業間的信息交流和技術協作,降低中間產品的運輸費用和能源消耗,進而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生產效率和利潤,取得規模效益、工業集聚還可以共同利用基礎設施,節約生產建設投資;工業地域按形成時間可分為:自發形成的工業地域(是以生產工序上的工業聯系為基礎,以降低生產成本為目的)、規劃建設的工業地域(有的出於同樣的考慮,有的則是在規劃的工業用地上,先建成基礎設施,在吸引投資者建廠,形成空間和信息共同利用的工業聯系)、按發展程度可分為:發育程度高的工業地域(面積大、往往由於工業地域的擴展而形成工業城市)、發育程度低的工業地域(面積小,發育程度低,發展潛力小))
12、傳統工業區主要分布地區是:德國魯爾區、英國中部區、美國東北部工業區、我國遼中南工業區等
13、傳統工業區發展的區位特點(以魯爾區為例)①、豐富的煤炭資源;②、離鐵礦較近;③、充沛的水源;④、便捷的交通;⑤、廣闊的市場(註:魯爾區形成了以煤炭工業為基礎,以鋼鐵工業為主導,少數重工業部門高度集中工業地域)
14、傳統工業區衰落的主要原因(以魯爾區為例):①、生產結構單一;②、煤炭的能源地位下降;③、世界性鋼鐵過剩;④、新技術革命的沖擊;⑤、用地緊張、環境污染嚴重(註:魯爾區的五大傳統工業部門是煤炭、電力、鋼鐵、機械、化工)
15、傳統工業區綜合整治措施(以魯爾區為例):①、調整工業結構(減少鋼鐵工業數量、擴大單個廠礦的生產規模、新建或引入技術水平高的電子、石油化工、汽車、機械等部門的中小企業);②、調整工業布局(工業布局向西部和南部擴展、鋼鐵工業向沿海轉移);③、發展第三產業(發展科技和教育、開展工業旅遊、發展金融服務業);④、優化環境(嚴格控制工業廢水、廢氣的排放、建立完善的廢棄物回收裝置和污染處理系統、植樹造林)
16、新工業區主要分布地區是:義大利東北部和中部地區、德國南部慕尼黑地區,以及美國「矽谷」、日本的「硅島」(九州島)等
17、義大利中部和東北部工業區形成條件:①、大批廉價勞動力;②、20世紀70年代原料和能源大幅度漲價;③、發達的信貸體系;④、義大利高度開放的經濟;⑤、政府的大力支持
18、義大利中部和東北部工業區特點:①、以中小企業為主,企業雇員一般在250人以下;②、以輕工業為主,生產成本低廉、工藝考究、質地優良、款式新穎的輕工業產品;③、集中了大量同類或相關企業;④、生產高度專業化,企業僅從事單一的專業化生產;⑤、企業分布在小城鎮,甚至農村,實行家庭包工形式,生產過程分散(註:義大利的新工業區,以中小企業集聚的工業小區為獨特的發展模式;企業之間是彼此的協作關系而不是競爭關系)
19、高技術工業的主要特點(與傳統工業相比):①、從業人員具有高水平的知識和技能,其中科學家和工程師占較大比例;②、增長速度比傳統工業快得多,並且處在不斷的變化之中,產品更新換代的周期短;③、研究開發費在銷售額中所佔的比例較高;④、產品面對世界市場
20、美國「矽谷」崛起原因:①、位置優越,環境優美;②、氣候宜人,這里屬於地中海氣候,溫暖濕潤;③、全世界的人才高地(斯坦福大學);④、便捷的交通,通達速度快,主要是高速公路和航空運輸;⑤、軍事訂貨(特有的條件);⑥、創新環境和創新文化
21、主要交通運輸的方式技術經濟特徵比較(由大到小、由快到慢、由好到差):①、按運量:海運——鐵路——河運——公路——航空;②、按投資:鐵路——公路——航空——河運——海運;③、按運費價格:航空——公路——鐵路——河運——海運;④、按速度:航空——鐵路——公路——海運——河運;⑤、按靈活性:公路——航空——鐵路——河運——海運;⑥、按生產效率:海運——河運——鐵路——航空——公路;⑦、按連續性:鐵路——公路——航空——海運——河運;⑧、按穩定性:鐵路——公路——航空——海運——河運(註:貨物運輸要根據貨物的性質、數量、運距價格、時效等情況選擇運輸方式,各種運輸方式在技術上、經濟上各有長短,都有最適宜的使用范圍)
22、交通運輸布局的變化對聚落形態的影響:①、聚落空間形態往往沿交通干線(鐵路、公路、河道等)擴展,這些交通干線也成為聚落的主要發展軸;②、一個地區主要交通線發生變化,會引起該地區聚落空間形態的變化(註:教材P82~P83中所提到的例子;揚州城市衰落的原因:①、大運河淤塞;②、海上交通運輸的發展;③、京滬鐵路的建成)
23、每個商業企業空間形式上都表現為大小各異的點,商品的流動所憑借的各種交通運輸工具、線路和一定數量的倉庫在空間形式上除表現為一定數量的點以外,更多地表現為聯絡各點的線,眾多的點和線的銜接,在購、銷、存、調各環節的運動循環中相互聯系與制約,也相互交錯和聯結,形成商業網點
24、商業中心是行使商業職能的城市或城市內的區域(廣義的商業中心包括全國性商業中心和地方性商業中心;狹義的商業中心包括商業街和商業小區等多種組織形式,是商業網點的一種比較高級的形式)
25、交通運輸對商業網點密度的影響
地區 商業網點密度 原因
山區 小 地勢起伏,運輸線路稀少,運輸方式單一,商品流通很難建立和發展,商業網很難伸展到哪裡
平原 大 地形平坦,運輸線路多,運輸方式多樣,商品流通易建立和發展
26、交通運輸對商業網點分布位置的影響

(註:商業網點布局的原則是市場最優、交通最優)
人類與地理環境的協調發展
一、 主要知識點
1、人地關系的演變
時期 生產力水平 對人地關系的認識 人類活動 環境問題
採集漁獵時代 低下且發展緩慢 人類聽天由命,依賴和崇拜自然 採集和漁獵。人類改造環境的能力微弱 生物資源遭破壞,引起物種滅絕。但環境問題對人類的威脅並不嚴重
農業文明時期 很大提高 不能正確認識人地關系的不協調,天命觀和有神論主宰著人們的思想,但有了科學的萌芽 人類大規模地開發利用資源,與環境的對抗性明顯增強 環境遭到破壞,如大規模地開展耕地使大面積森林和草原遭到砍伐和焚毀;農田擴展使生物多樣性減少,生態系統變得日益簡單和脆弱
工業文明時期 極大地發展 人類試圖成為自然的主宰 人類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斷壯大,從環境中獲得越來越多的資源和能源,向環境排放大量的廢棄物 人地關系全面呈現、不協調,人地矛盾迅速激化。資源短缺和環境惡化逐步從局部擴展到全球
2、人類面臨的主要環境問題的表現:①、當人類向環境索取資
源的速度超過了資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產速度時,便會出現資源
短缺、生態破壞等問題;②、人為向環境排放廢棄物的數量如果超過
了環境的自凈能力(人類的新陳代謝和消費活動的產物排放到環境中,
環境對人類生產、生活的排泄物具有的容納和清除能力),就會導致
環境質量下降,形成環境污染(註:人類社會與環境的關系:①、
遵循自然規律,合理利用資源,使環境得到保護和改善;②、不合理
地利用資源,使環境質量下降,惡化)
3、環境的反饋作用:人類作用於環境的同時,環境把它所受到
的影響,反過來作用於人類本身
4、環境問題產生的原因:①、人口壓力;②、資源不合理利用;③、片面追求經濟增長(註:傳統發展模式關注的只是經濟領域活動,其目標是產值利潤的增長,物質財富的增加,以犧牲環境為代價換取經濟的增長,帶來環境問題,環境問題的本質是發展問題)
5、城市地區和鄉村地區環境問題的差異
地區 環境問題 形成原因
城市 主要表現為環境污染,如大氣污染、水污染、雜訊污染 由於交通、工業活動和人類聚居地的過分密集,造成了污染物的集中
鄉村 主要表現為生態破壞,如水土流失、荒漠化、土壤鹽鹼化、森林減少、水源枯竭、物種減少 利用資源的方式不當或強度過大
6、發展中國家的環境問題較發達國家嚴重的原因:①、處於經濟發展的初級階段,而人口增長卻很快,環境承受著發展和人的雙重壓力;②、限於經濟、技術水平,沒有足夠的能力進行環境保護,發生環境問題不能即及時充分解決;③、發達國家將污染嚴重的工業轉移到發展中國家
7、可持續發展是不斷提高人們生活質量和環境承載能力的、滿足當代人需求又不損害子孫後代滿足其需求能力的、滿足一個地區或一個國家的需求又不損害別的地區或國家人們滿足其需求能力的發展
8、可持續發展的內涵:生態持續發展、經濟持續發展和社會持續發展(註:生態可持續發展是基礎、經濟可持續發展是條件、社會可持續發展是目的;生態、經濟、社會的持續發展相互聯系,相互制約,共同組成了一個復合系統,在整個系統中,人處於核心地位。培養人的可持續發展意識和觀念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核心任務)
9、可持續發展的原則:①、公平性原則(發展不危及其他生物生存;開發資源不對其他國家構成危害、或其享受資源和環境);②、持續性原則(人類活動和社會發展保持在資源和環境承載能力之內,保持適度的人口規模);③、共同性原則(解決全球性問題需要國際協作,制定各國都可以接受的全球性目標和政策)
10、中國走可持續發展道路的必然性:①、發展中大國;②、人口壓力巨大(我國面臨著龐大的人口基數,應對著人均資源不足和環境污染嚴重的嚴峻挑戰);③、資源嚴重不足(我國是一個人均自然資源佔有量較少的國家,並且由於我國生產技術水平還比較低,對自然的利用率比較低,這進一步加劇了自然資源的緊缺程度);④、環境污染嚴重(以大氣、水體、固體廢氣物、雜訊為重點的環境污染仍在發展,並迅速由城市向鄉村蔓延;以水土流失、荒漠化、森林和草地資源銳減、生物多樣性減少為特徵的生態破壞的范圍仍在擴大,程度在加劇)
11、為了解決我國在發展過程中出現的人口、資源和環境問題,我們別無選擇地走上了可持續發展之路。1994年3月,國務院發布了《中國21世紀議程——中國21世紀人口、環境發展白皮書》,提出了中國實施可持續發展的總體戰略、對策以及行動方案
12、循環經濟(推進可持續發展的新的實踐模式):①、工業循環經濟——清潔生產(清潔生產是在產品生產過程和預期消費中,既能合理利用自然資源,把對人類環境的危害減至最小,又能充分滿足人類的需要,使社會經濟效益最大化的一種模式);②、農業循環經濟——生態農業(註:循環經濟是建立在物質不斷循環利用基礎上的經濟發展模式。根據資源輸入減量化、資源再利用和使廢棄物再生資源化等三個原則,把經濟活動組織成一個物質反復循環流動的過程;

⑸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三章 求大神幫忙列出它的知識點 重點 最好在課本上的

第三章 農業地域的形成和發展

結合當地的實際情況及農業的一般區位因素,從具體農業部門的生產對自然條件和社會經濟條件的特殊需要上分析。 1、全面分析 如黃土高原地區蘋果生產的區位優勢條件為:光照充足,晝夜溫差大,品種優良;土質疏鬆;勞動力和土地價格低廉,成本低;市場廣闊;符合「退耕還林」工程需求,有國家政策、資金扶持;有利於水土保持。 2、主導因素和限制性因素分析 (1)主導因素:指影響某種農業發展的最重要的因素,也就是說,因為該因素對該種農業的影響最大,沒有這種因素(或條件),就不可能有該種農業在該地域分布。如珠江三角洲的基塘農業,是在特有的地形條件下形成的,因此,地形是珠江三角洲基塘農業的主導因素。 (2)限制性因素:指需要滿足許多條件農業生產才能進行,如果一個地區其他條件都能滿足,唯有某一個條件不能滿足,這個缺乏的條件就成為該地農業發展的限制性因素。若這個限制性因素(或添加)得到滿足,該因素即是當地農業生產的主導因素,不再是限制性因素。如我國西北地區光照、熱量等條件優越,但缺水,因此,水就成為西北地區發展農業的限制性因素;而河西走廊由於祁連山的高山冰雪融水使該地區能夠進行糧棉生產,當地水源就成了農業發展的主導因素。 (3)判斷某地農業生產的主導區位因素的基本方法: 每一地區的農業生產都要受到各種因素的綜合作用,但都有其主導因素。在進行區位選擇時應抓住主導因素進行綜合分析。一般說來,自然因素中的氣候和地形,人文因素中的市場和交通,往往成為農業區位選擇中的主要因素。 判斷某地農業生產的主導區位因素,要從光照、熱量、降水、地形、水源、土壤、市場、技術等各個方面進行綜合分析,找出該地發展農業生產最突出的優勢區位因素和限制性區位因素,然後
從中找出主導區位因素。例如 因素 例子(主導因素) 自然條件 氣候(熱量) 海南橡膠、青藏高原的青稞、亞熱帶的柑橘、珠三角三季稻 水源 南方的水田、北方的旱田、西北的灌溉農業或綠洲農業 地形 橫斷山區的垂直農業、珠三角的基塘農業、梯田生產 土壤 江南丘陵的茶樹、東北的大豆 社會經濟條件 市場 城郊的花卉、蔬菜、乳畜業 交通運輸 園藝業、乳畜業應分布在交通便利的地方 技術 以色列的無土栽培、工廠化養殖 政策 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商品糧基地建設 注意:農業區位選擇的主導因素與發展農業生產的有利條件是有區別的,如影響南疆長絨棉分布的主導因素是水源,而南疆發展農業生產的有利條件是光熱條件優越。氣候乾旱、水資源不足是其發展農業生產的限制性因素,是進行農業區位選擇的主導因素。 如何分析某一作物生長的氣候條件: 1.從有利條件和不利條件兩個方面去分析;2.從光照、熱量、降水、晝夜溫差、氣象災害等方面去分析;3.從春、夏、秋、冬4個季節的氣候條件分段分析。 例如,試分析華北地區棉花生長的氣候條件。有利條件:夏季高溫多雨,雨熱同期;秋季雨水少,天氣晴朗,有利於棉花後期生長和收摘。利條件:播種期適逢春旱,灌溉水源不足。 三、

主要農作物的分布及區位 名稱 主要分布區 生長習性 農業區位的選擇 糧食作 物 水稻 「亞洲的糧食」——水稻;水稻播種面積最大的國家——印度;最大生產國——中國;最大出口國——泰國。主要分布於東亞、東南亞和南亞的季 風區,東南亞的熱帶雨林區,以及埃 及、奈及利亞、西班牙、義大利、美國、古巴、委內瑞拉、巴西 喜高溫多雨、地勢低平 水分條件較好的平原地區;在我國的集中分布於東部季風區、秦嶺--淮河以南(36°N) 玉米 單產最高——玉米;玉米最大的生產國和出口國——美國;我國的主產地在吉林省 喜夏季高溫多雨,生長期較長 夏季高溫多雨、生長季較長的地區 小麥 播種面積和產量最大的糧食作物;小麥最大生產國——中國;最大出口國——美國 水熱要求不 高;耐寒耐旱、 適應性強 溫帶大陸性氣候,我國冬小麥和春小麥 的分界線為古長城(或3500℃積溫線), 冬小麥一般秋播冬收,春小麥一般春播 秋收 糖料作 物 甘蔗 拉丁美洲、巴西、古巴、亞洲,我國台灣、廣東、廣西、福建、四川、雲南等省區 喜高溫,需水 肥量大,生長期長 氣候濕潤的亞熱帶丘陵地區(一般分布在長江以南,但成都平原例外) 甜菜 亞歐大陸、北美的中溫帶地區,我國 的黑龍江、吉林、內蒙古、新疆 喜溫涼,耐鹽 鹼、乾旱,生長期短 氣候溫涼的中溫帶地區 飲料 茶葉 亞洲的印度、中國、斯里蘭卡 喜高溫多雨、怕澇 紅壤等酸性土壤 咖啡 咖啡原產於非洲的衣索比亞,現分 布於拉丁美洲的巴西等,衣索比亞等 喜高溫多雨 高溫多雨、無霜害、年均溫在20°—22℃左右,年降水量在1000—1800毫米,蔭蔽較好,濕度較大的山地生長 可可 可可樹原產於南美洲亞馬遜盆地,現以非洲為主,拉丁美洲亦生產 較高的溫度、濕度和雨量分配均勻 要有較高的樹木在它上層作蔭蔽保護, 本身抗風力弱。所以在熱帶雨林帶海拔 較低處,可可樹生長茂密。 纖 維 劍麻 劍麻原產於墨西哥,從西沙爾港出口, 因而也叫「西沙爾麻」。現非洲的坦尚尼亞佔世界總產量的60%。 喜高溫耐旱 黃麻 原產於東南亞,現主要產在南亞地區。 孟加拉國黃麻的產量居世界第一,其次是印度。黃麻在我國南方種植很廣,浙江省最多 喜高溫濕潤氣 候和肥沃的沙質土壤 全年降水量在1000毫米以上 亞麻 溫帶地區的中國、俄羅斯等 喜涼爽濕潤氣 候和肥沃壤土 長日照作物 橡膠 東南亞和南亞地區 喜高溫多雨
棉花 美國中央大平原、埃及、中亞;我國則分布於黃河流域、長江流域和南疆 喜高溫 光熱充足,土質疏鬆,有灌溉水源 名稱 主要分布區 生長習性 農業區位的選擇 水果 柑橘 原產於我國,北起秦嶺南麓,南到雷 州半島,西起藏南察隅,東到台灣島 都有出產。 喜溫潤,怕寒冷 氣候濕潤的亞熱帶丘陵地區(一般分布在長江以南,但成都平原例外) 蘋果 遼寧、山東、河北、陝西、甘肅出產最多 喜光、較耐寒 濕潤、半濕潤的暖溫帶地區
油料作 物 花生 主要分布在暖溫帶、亞熱帶、熱帶的沙土和丘陵地區;山東產量最多,產 量佔全國1/3以上 喜溫乾燥、砂質壤土 要求積溫在3000℃以上,不耐霜 油菜 主要分布在長江流域,近年來有北移南遷趨勢,擴大到黃淮海平原、遼寧 以及華南地區;四川產量全國第一 喜溫暖氣候,肥沃土壤 原產於非洲。廣泛分布於西非幾內亞濕熱森林地帶。 芝麻 原產於非洲。我國各地均有栽培,以 暖溫帶、亞熱帶種植最多,主要分布在河南 喜溫耐旱 要求積溫在3000℃以上,不耐霜,不耐澇。 胡麻 西北內陸地區 油棕 原產於非洲。廣泛分布於西非幾內亞濕熱森林地帶。 喜高溫多雨、 充足陽光和濕 潤肥厚的沙壤 土 大豆 原產於我國,各地均有栽培,以東北黑龍江為最多。 為中溫作物 要求積溫在2000℃—3000℃,需水較多,對土壤要求不嚴 出口農產品基地 以進入國際市場為目標:太湖平原、閩南(泉州、漳州、廈門)三角地區、珠江三角洲、海南島等地 (6)世界部分國家的農業生產概況 國家 主要農作物及分布 主要農業區 農業生產特點 日本 水稻:平原地區 果樹、茶:丘陵地區 沿海及河流沖積平原區 耕地少,現代化程度高,小農經營,精耕細作,側重於生物技術和水利發展,以小型農業機械為主 印度 水稻:東北部及沿海平原 小麥、甘蔗:恆河平原 恆河平原 耕地面積廣,是亞洲耕地面積最大的國家;茶葉出口量居世界第一位
棉花:德干高原中西部 黃麻、茶:東北部 埃及 長絨棉:尼羅河谷地及三角洲 尼羅河沖積平原及三角洲 土壤肥沃,氣候適宜,灌溉便利,有利於長絨棉的生產;長絨棉的產量佔世界一半左右,是著名的出口商品 德國 北部平原:小麥、黑麥、馬 鈴薯、甜菜南部山地、高原:葡萄、煙草、水果、啤酒花 乳畜業區在北 部沿海;種植業區在中南部 南北兩地地形差異大,農業有較大差異;耕地勞力都不足,側重於機械化和生物技術 英國 小麥:東南部平原 乳畜業:西部、西北部山地 東南部平原 以乳畜業和園藝業為主,農業不佔重要地位,機械化水平高,糧食不能自給 俄羅斯 伏爾加河、頓河流域分布著 小麥、甜菜、馬鈴薯、向日葵,以北分布著亞麻 伏爾加河、頓河流域 耕地面積大,訂分布在東歐平原的中、南部;穀物產量不穩定,需大量進口 巴西 咖啡、甘蔗、香蕉、劍麻、大豆、可可、柑橘、玉米,都分布於國土東南部沿海 東南部沿海平原 農業發展較快,機械化水平較高,農畜產品出口較多,咖啡、甘蔗、香蕉、劍麻的產量居世界首位。
(7)我國商品性農業生產基地比較 類 型 名稱和分布 特 點 九大商品糧基地 太湖平原、洞庭湖平原、江漢平原、鄱陽湖 平原、珠江三角洲、成都平原 生產條件和基礎較好 江淮地區 增產潛力較大 松嫩平原、三江平原 糧食商品率較高 五大商品棉基地 江漢平原、冀中南魯西北豫北平原、長江中 下游濱海沿江平原、黃淮海平原、南疆 夏季高溫,光熱充足的溫帶地區,收摘時天氣晴朗。 糖料作物基地 甘蔗 台灣、廣東、廣西、福建、四川、雲南(熱帶、亞熱帶地區) 喜高溫,需水肥量大,生長期長 甜菜 黑龍江、吉林、內蒙古、新疆(溫帶地區) 喜溫涼,耐鹽鹼乾旱,生長期短 油料作物基地 花生 主要分布在溫帶、亞熱帶的沙土和丘陵地區 重要性居首位的油料作物 油菜 主要分布在長江流域,近年來有「北移南遷」的趨向。 我國播種面積最大的油料作物 出口農產品基地 太湖平原、閩南三角地區、珠江三角洲 產品以進入國際市場為目標,主要農產品是花卉、蔬菜、水果和塘魚等

⑹ 求 高一地理試卷(必修一洋流以前佔40%,必修一洋流後和必修二第三章前佔60%)

2010 地球小博士試題(高中組)

一、 單項選擇題
1. 關於大氣的主要成分(按體積比構成),說法正確的是:
A. 二氧化碳佔21%左右 B. 二氧化碳在大氣中不足1%
C. 二氧化碳佔78%左右 D. 氧氣和二氧化碳是大氣中最主要的成分

就整個地球大氣來說,受熱能量的根本來源是太陽輻射,太陽輻射能被大氣接收和轉化的過程十分復雜,其加熱大氣的過程大致可以用圖1表示。讀圖完成2-6題。
2. 每平方米面積每秒可接收到的①輻射能大約為:
A. 1354焦耳 B. 1534焦耳 C. 3154焦耳 D. 5431焦耳
3. 下列描述正確的是
A. ①——以長波輻射為主
B. ②——大約為①輻射量的19%
C. ③——是加熱大氣的主要直接熱源
D. ④——多雲的夜晚輻射能力減弱
4. 人們通常稱之為大氣的「溫室效應」(greenhouse effect)主要是和哪個過程相關?
A. ①和② B. ②和③
C. ③和④ D. ②和④
5. 低層大氣的主要組成中,吸收③輻射的主要是:
A. 水汽和氧氣 B. 氮氣和水汽
C. 二氧化碳和水汽 D. 氧氣和氮氣
6. 多雲的天氣晝夜溫差較小,主要是因為
A. ②增強,③減弱 B. ②減弱,③增強
C. ③增強,④減弱 D. ②減弱,④增強

圖2為「全球碳循環示意圖」。讀圖回答7-11題。
7. 根據圖2所示,下列太陽輻射對地球的影響中,與全球碳循環密切相關的是
①維持著地表溫度
②經地質歷史時期生物固定積累下來,成為礦物燃料
③為植物生長發育提供光熱
④地球上水、大氣運動的動力來源
A.①② B.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8. 如圖2所示,碳循環中,碳的生物循環(不包括形成化石燃料)周期大約:
A.20年 B.200年 C. 2000年 D. 200萬年
9. 如圖2所示,地球中的「碳」主要儲存在:
A.綠色植物中 B.大氣中 C. 岩石圈中 D. 海洋水體中
10. 「碳匯」一般是指從空氣中清除二氧化碳的過程、活動、機制。結合圖2,目前的「碳匯」主要是指:
A.綠色植物 B.化石燃料 C.海洋 D. 碳酸岩
11. 目前人類對碳循環的影響最主要的是
A.大量砍伐森林, 減少植物光合作用固定的二氧化碳
B.大量的燃燒化石燃料,使地殼中的碳快速的排放到大氣中
C.破壞海洋環境,影響了碳循環過程
D.破壞地表環境,使碳酸岩被大量溶解侵蝕
讀圖3,夏威夷蒙娜洛阿(Mauna Loa)氣象台觀測的空氣中二氧化碳含量(1958-2010年),回答11-12題。
12. 關於空氣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季節變化,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二氧化碳含量的季節變化是因為人類燃燒化石燃料的季節差異
B.二氧化碳含量的季節變化反映了冬季和夏季光合作用和植物呼吸作用的差異
C. 在北半球,大氣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夏季多於冬季
D. 二氧化碳含量的季節變化與生物活動無關
13. 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A.目前空氣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是已經接近400PPM
B.空氣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呈逐年增加的趨勢
C. 空氣中二氧化碳增加被認為主要來自於人類活動,尤其化石燃料的使用
D. 從數據可以估算,目前二氧化碳的增加速度為10PPM/yr
14. 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NOAA)公布的1880年-2009年全球平均氣溫變化(以1901年-2000年的多年平均氣溫為參照,圖4)表明:
①1880年~2009年全球平均氣溫持續上升
②1980年以後全球平均氣溫持續高於多年平均氣溫
③最近20年全球各地的氣溫均高於多年平均氣溫
④人類活動對氣候變化的影響越來越大
A.①② B.②③ C. ③④ D. ②④
15. 下列事實能夠證明地球氣候變化的是
A.青藏高原的隆起 B.亞歐大陸北部針葉林呈帶狀分布
C.非洲赤道附近有古冰川分布的痕跡 D.澳大利亞特有的動物——鴨嘴獸
16. 下列現象可能與全球變暖有關的有:
①研究發現,美國阿拉斯加北部凍土近100年來溫度升高了3—7攝氏度,20世紀80年代以來,升高了2-3攝氏度
②加拿大自然資源部9月22日公布的最新數據顯示,近50年來,加拿大近北極地區及西部山區的冰川顯著減少
③南太平洋國家巴布亞紐幾內亞的島嶼卡特瑞島,目下島上主要道路水深及腰,農地也全變成爛泥巴地
④生活在東非高地居民長期以來不受瘧疾(致病細菌在低溫下無法生存)滋擾,但在1998年,因為沒有接受任何防疫措施而遭受該疾病襲擊。
A.① B.①② C. ①②③ D. ①②③④
17. 中國氣象局國家氣候中心模擬了溫室氣體二氧化碳加倍(約2070年左右)對中國氣候變化影響,給出了未來中國區域年平均氣溫的變化(圖5),下列描述錯誤的是:
A.中國未來年平均氣溫將普遍升高B.位於西南地區的雲南、廣西和貴州等地的氣溫升高較少C. 溫度的增加趨向大致為南方低、北方高的南北向分布形勢
D.青藏高原地區將成為中國最熱的地區
在眾多制約農業布局的因素中,氣候因素是最終的決定性因素,因此,全球氣候變化必將對農業產生廣泛的影響,回答18-19題。
18. 中國氣象局國家氣候中心模擬了溫室氣體二氧化碳加倍(約2070年左右)對中國氣候變化影響,給出了未來中國區域年平均降水的變化(圖6),下列描述錯誤的是:

A.年平均降水的變化基本以增加為主
B.我國西部降水百分率增加較多
C.東北南部至華北北部將成為中國降水最少的區域
D. 長江中下游沿岸大部分的降水變化不大,少數地區略有減少
19. 氣候變暖對水資源的影響是:
A.全球的降水量會增加,水資源缺乏的問題可以得到緩解
B.全球蒸發將會加劇,各地的水資源形勢都進一步惡化
C.水資源的供需狀況將出現變化
D.旱澇災害出現的頻率將減少
在眾多制約農業布局的因素中,氣候因素是最終的決定性因素,因此,全球氣候變化必將對農業產生廣泛的影響,回答18-19題。
20. 全球氣候變化會對糧食生產產生較大影響.其主要原因是
A.作物的生長發育受到影響 B.旱澇災害增多
C.某些物種滅絕 D.土壤肥力下降
21. 全球氣候變化改變了生態環境的狀況。為了保證種植業的高產穩產,人們及時、正確、有力地採取行動是必不可少的。這就需要大量投資。由於氣候變化而引起的額外投資,我們把它視為全球氣候變化的間接影響。這種影響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①因為地表徑流和降水量變化而增加水利工程建設投資
②為改善農產品的銷售而增加的交通設施建設的投資
③因為病蟲害發生率增加,增加了農葯化肥的投資
④為防治土地退化和水土流失,增加了土地生產力建設投資
A.①②③ B.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22. 1997年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3次締約方大會通過的《京都議定書》,目標是「將大氣中的溫室氣體含量穩定在一個適當的水平,進而防止劇烈的氣候改變對人類造成傷害」,其生效的時間是:
A.2006年2月16日 B.2005年2月16日
C. 1997年2月16日 D. 2008年2月16日
23. 《京都議定書》為各國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規定了標准:在2008年至2012年間,全球主要工業國家的工業二氧化碳排放量比1990年的排放量平均要低:
A.5.2% B.2.5% C. 2% D. 52%
24. 目前,中國已經是世界( )大溫室氣體排放國。
A.第一 B.第二 C.第三 D.第四
25. 中國政府把積極應對氣候變化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一項重大戰略,在「十一五」期間制定並實施了一系列應對氣候變化的國家行動,其中不包括:
A.降低單位GDP能耗,比2005年降低20%左右的目標
B.發展可再生能源
C.增加森林面積
D. 到2020年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
26. 下列項目有利於中國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的有:
①甘肅酒泉千萬千瓦級風電基地建設全面啟動
②我國第一座露井聯采大型煤礦山西平朔安家嶺煤礦正式投產
③到2008年底,我國森林面積1.95億公頃,森林覆蓋率20.36%,提前兩年實現了「十一五」規劃中的增長目標
④中哈原油管道正式對我國輸油
A.①③ B.②③ C. ③④ D. ②④

「低碳世博」是2010年上海世博會的重要目標之一,並使之成為低碳發展的典範,並充分發揮世博會的示範帶動效應,加快推動生產、生活方式轉變,促進城市低碳發展轉型。完成27-28題
27. 下列與2010年上海世博會低碳行動無關的是:
A. 世界最大的生態綠牆 B. 世界最大單體面積太陽能屋面
C. 廢舊光碟製成外牆 D. 低碳空調"G計劃"

28. 下列項目中,可以平衡2010年上海世博會部分碳排放有:
①在甘肅省種植適合當地氣候和土壤條件的多種樹種
②在中心城區全面推進屋頂和垂直立體綠化
③加快並提前實施公交優先方案
④世博園區投用大量清潔能源汽車
A.①② B.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圖5是上海世博會上「零碳館」的照片,據圖回答29-31題
29. 上海世博會城市最佳實踐區的英國倫敦「零碳館」的敘述錯誤的是:
A.通透的玻璃陽光房,增加自然採光的同時還能保存從陽光中吸收的熱量
B.坡屋頂上大面積的太陽能板,提供館內運營所需採暖製冷、太陽能熱水
C.通過漫射太陽光培育綠色屋頂植被,可以起到「碳中和」。
D.場館從建造到運行,沒有產生二氧化碳
30. 圖5是上海世博會上「零碳館」的照片,據圖判斷拍攝者位於「零碳館」的:
A. 東北 B. 西南
C. 東南 D. 西北
31. 上海世博會上倫敦「零碳館」案例原型取自世界上第一個零二氧化碳排放的社區倫敦的貝丁頓(BedZED)零碳社區,關於兩地的差異說法正確的是:
①上海的夏季比倫敦熱,因此增加了「空調」裝置,調節室內溫度
② 在緯度位置上,上海位於倫敦的南邊,但是上海冬季的溫度比倫敦低,
③兩地的主要建築材料都是磚和木頭,是最環保的建築材料
④兩地建築都採用河流的天然水資源作為空調冷卻水
A.①② B.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所謂「低碳生活(low-carbon life)」,就是把生活作息時間所耗用的能量要盡量減少,從而減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完成32-37題

32. 綠色建築的基本要素包括:節地與室外環境、( )利用、節水與水資源利用、節材與材料資源、室內環境質量和運營管理六類指標組成。
A.節電與電能 B.光與光能 C.節能與能源 D.核與核能
33. 在大城市提倡的營造「綠色屋頂」和「綠色陽台」,其改善環境的主要作用是
A.減少城市的噪音和光污染 B.減輕熱島效應和美化環境
C.減輕光化學煙霧污染 D.降低空氣中可吸入顆粒物的數量
34. 下列做法不符合民用建築節能設計的:
A.建築物朝向宜採用南北向或接近南北向,主要房間宜避開冬季主導風向
B.窗戶(包括陽台門上部透明部分)面積不宜過大,其中北側窗戶比例應該最大
C.在北方地區宜使用雙層玻璃
D.採暖居住建築的樓梯間和外廊應該設置門窗

35. 低碳生活主要包括那三個環節?
A.節電、節氣、回收 B.節水、節電、回收
C. 節水、節電、節氣 D.節氣、節水、回收
36. 飲食也可低碳,下列行為不符合「低碳飲食」:
A. 購買本地產的食品 B.吃多少,做多少,盡量不剩
C. 盡量購買有機農產品 D.多吃肉,少吃菜
37. 下列屬於低碳穿衣
A.購買以化纖為主的衣服 B.購買以棉麻為主的衣服
C.購買價格比較高的衣服 D.緊隨潮流更換購買服裝
38. 如果去8公里以外的地方,乘坐軌道交通可比乘汽車減少大約( )克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A.1700 B.700 C.1000 D.7000
39. 電視機在待機狀態下耗電量一般為其開機功率的( )左右。
A.10% B.不耗電 C.50% D.1%
40. 關於節能常識,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A.如果熱水用得多,不妨讓熱水器始終通電保溫,因為保溫一天所用的電,比一箱涼水燒到相同溫度還要低
B.關掉不用的電腦程序,減少硬碟工作量,既省電也維護你的電腦
C. 冰箱內存放物品的量越多越省電
D.定期清洗空調,不僅為了健康,還可以省不少電

⑺ 求地理必修二 第三章農業地域的形成與發展 或 第四章工業地域的形成與發展的題一道 越難越好 有答案及分析

(1)畜牧和灌溉農業區溫帶大陸性畜牧( 2)商品穀物農業小麥玉米優越的自然條件
便利的交通運輸地廣人稀高度發達的工業先進的科技(3)乳畜業城市市場市場飼料供應
9.讀「美國農業生產地域類型圖」,回答問題。

(1)A地所屬的農業地帶是________________,這里有大面積的________________氣候區,適宜經營______________業。
(2)B地所屬的農業地域類型是________________,種植的作物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優勢區位條件有: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C地所屬的農業地域類型是________________,它是隨著______________的發展而產生的一種面向____________的農業地域類型,影響其區位選擇的主要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