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年級地理 » 人教版地理上冊認識地球課件

人教版地理上冊認識地球課件

發布時間: 2021-02-19 23:45:52

⑴ 名師講解地理七年級上冊笫二章認識地球怎麼樣區分東西、南北半球

南北半球劃分:1.以赤道為界限,赤道以北為北半球;赤道以南為南半球2.緯度值向專北增加的是北半球屬,緯度值向南增加的是南半球3.溫度由南向北逐漸減少的是北半球,由北向南增加為南半球
東西半球劃分:1,西經20以西為西半球,以東為東半球2,東經160以西為東半球,以東為西半球!

⑵ 人教版七年級上冊地理第一章地球和地圖的視頻或者資料

初一學生必記
(考中期的法寶)1 、地圖的種類包括:自然地圖和社會經濟地圖。

2 、地圖上的三要素包括:方向、比例尺、圖例和注記。

3 、在地圖上確定方向:有指向標的地圖,指向標箭頭指向北方;沒有指向標的地圖,通常採用「 上北下南左西右東」來確定方向。在室外看地圖時,應手持地圖,面朝北,背朝南;
在有經緯網的地圖上,經線指示南北方向,緯線指示東西方向。

4 、例尺就是圖上距離與實際距離之比,一般來說,所畫范圍大,內容簡單,選用比例尺小,反 之,所畫范圍小,內容詳細,選用比例尺大。比例尺是個分數式,分母越大比例尺就越小。

5 、地球是一個兩極稍扁、中間略鼓的不規則球體。

6 、麥哲倫環球航行依次經過的大洋是: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

7 、赤道就是0°緯線,赤道周長約為4萬千米,是地球上最長的緯線。緯度向北向南各有90°, 分別用N和S表示。0°經線又叫本初子午線,向東向西各有180°,分別用E和W表示。

8 、地球的平均半徑為6371千米;地球的表面積為5.1億平方千米。

9 、以赤道為界把地球分為南、北半球;
以20°W和160°E為界把地球分為東、西半球。

10、緯度范圍:0° 30°為低緯度;
30° 60°為中緯度;
60° 90°為高緯度。

11、地球表面,陸地面積佔29%,海洋面積佔71%,所以有形象地稱地球為「三分的陸地,七分的 海洋」。

12、比較經線和緯線的特點:
————————————————————
名稱 形狀 長 度 指示方向
————————————————————
經線 半圓 (弧形)相等 南北方向
————————————————————
緯線 都是圓 不相等 東西方向
(極點除外)
————————————————————13、七大洲的名稱按面積依次為:亞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極洲、歐洲、大洋洲。(注 意看P23圖2-19和圖2-20)(易記版:亞非北南美,南極歐大洋)

14、亞洲和歐洲連成一塊合稱亞歐大陸;
南極洲是世界上跨經度最多的大洲;
南極洲是世界上跨經度最多的大洲;
亞洲是面積最大的大洲。

15、四大洋的名稱按面積依次為: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16、太平洋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海洋;大西洋呈「S」形; 北冰洋是世界上跨經度最多的大洋。

17、亞洲和歐洲的分界線是:烏拉爾山脈、烏拉爾河、大高加索山脈和土耳其海峽(溝通黑海和 地中海);
亞洲和非洲的分界線是:蘇伊士運河(溝通地中海和紅海);
南美洲和北美洲的分界線:巴拿馬運河(溝通太平洋和大西洋)。

18、地表各種高低起伏的形態,總稱為地形,通常分為平原、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五種基本 類型。

19、高度的表示方法有海拔(某點高出海平面垂直距離指某兩者的高度差。)和相對高度(指某兩 者的高度差)20、世界上面積最大的盆地是非洲的剛果盆地;
世界上最大的平原是亞馬孫平原;
世界上最高的高原是青藏高原;
世界上最長的山脈是安第斯山脈。

21、五種基本地形的特點:
平原:海拔較低,地面平坦;
高原:海拔較高,地面坦盪,邊緣陡峻;
山地:海拔較高,峰巒起伏,坡度陡峻;
丘陵:地面起伏,海拔不高,坡度和緩;
盆地:周圍高,中間低。

22、海底地形包括大陸架、大陸坡、大洋底三部分,大洋底由海溝、洋盆和大洋中脊組成。23、地球表面形態處於永不停息的運動與變化之中。24、地球岩石圈由六大板塊組成即亞歐板塊、美洲板塊、非洲板塊、太平洋板塊、印度洋板塊和 南極洲板塊。

25、一般來說,板塊內部比較穩定,板塊與板塊交界處有張裂拉伸、有碰撞擠壓、地殼比較活躍 ,最容易發生火山和地震。(易記版:內穩外活)

26、世界上的地震和火山主要集中分布在環太平洋沿岸山脈帶和橫貫亞歐大陸南部和非洲西北部 的山脈帶上。 27、在等高線地形圖中,等高線密集的地方坡陡,等高線稀疏的地方坡緩。28、等高線地形圖上:
山頂:內高外低的閉合狀處是山地,中間最高處就是山頂,常用黑色「△」標示;
山脊:等高線向低處凸出的是山脊;
鞍部:兩山頭之間位置低且沒有等高線經過的位置;
山谷:等高線向高處凸出的是山谷;
陡崖 等高線重疊的部分(等高線相互平行,絕不相交)。 29、 人口的自然增長主要由出生率和死亡率決定的(人口的自然增長率=出生率-死亡率)。

30、世界上人口稠密的地區主要分布在亞洲的南部和東部、歐洲西部、北美洲和南美洲的東南部 沿海地區;世界上人口稀少的地區主要分布在炎熱乾旱的荒漠、高溫高濕的原始熱帶雨林、 低溫酷冷的地區、高寒缺氧的高原地區。31、人口密度反映人口地理分布的疏密程度,用人/平方千米表示,指一平方千米內居住的人口數 量。 32、人口的增長應與資源、環境相協調,與社會經濟發展相適應。

33、城市問題主要表現在:交通擁擠、住房緊張、工業污染、雜訊干擾、供水不足、犯罪率上升 等。
34、世界三大人種分別是:黃色人種、白色人種、黑色人種。

35、黃色人種分布在:亞洲東部、南北美洲的印第安人和因紐特人也屬黃色人種。
白色人種分布在:歐洲、北美洲、非洲北部、亞洲西部和南部及大洋洲。
黑色人種分布在:非洲的中部和南部。36、美洲的土著居民是印第安人和因紐特人,均為黃色人種。

37、目前被聯合國確定為工作語言的是:漢語、英語、法語、俄語、西班牙語、阿拉伯語。其中 使用范圍最廣的是英語;使用人數最多的是漢語。

38、巴西通用葡萄牙語,西亞和北非通用阿拉伯語。

39、世界的三大宗教:
基督教:產生於公元1世紀,經典為《聖經》,是世界上信徒最多和流傳最廣的宗教,主要分 布在歐洲、美洲和大洋洲。典型建築為教堂;
伊斯蘭教:產生於公元7世紀,經典為《古蘭經》,主要分布在亞洲西部和東南部、非洲北部 。典型建築為清真寺。
佛教:產生於公元前6世紀,主要分布在亞洲的東部和東南部。典型建築為寺廟。
道教是源於中國本土的宗教。 李穎

⑶ 地理,第一章認識地球,第三節地球的運動。

你把圖拍清楚點吧

⑷ 那裡有地理地球轉動的課件

教學要求 1. 用地球儀正確演示地球的自轉和公轉,並解釋其基本的運動規律。 2. 用簡單的工具正確演示晝與夜,以及晝夜更替。 3. 用實例解釋時差現象,並說明在現實生活中需要具備時差的知識。 4. 利用圖或親身體驗,比較分析二分二至日時太陽照射情況的差異,說明四季的變化。 5. 利用圖說明五帶的界限,並舉例說明各自的特點。 內容點析 1.晝與夜的形成有兩個最基本的要素,一是地球為不透明的球體;二是太陽光線是平行光。嚴格來講,太陽是一個點光源,即太陽光是從一點發出的,但是由於地球與太陽的距離十分遙遠,當太陽光達到地球表面時,光線幾乎是平行的了。平行光照在不透明的球體表面上,有半個球面可以接受陽光照射,形成白晝,而陽光照射不到的半個球面則為黑夜。圖中的虛線是晝與夜的分界線,叫晨昏線,是與太陽光相垂直的大圓圈。 2.日常生活中24小時的晝夜交替,緣於地球的自轉(如果地球沒有自轉,只有公轉,也會有晝夜的交替,但周期不是24小時)。直覺告訴人們,太陽的東升西落使地球有晝夜之分。其實,晝夜產生的原因是地球在不停地自轉。由於我們也在隨著地球轉動,因此並不感覺地球在運動,相反,看到太陽有東升西落的運動。教材中「自東方迎來黎明的曙光,由西方送走黃昏的落日」,是人們看到的太陽的運動,反映的是地球自西向東的自轉。 3.由於地球自西向東自轉,在同緯度地區,相對位置偏東的地點,要比位置偏西的地點先看到日出,這樣時刻就有了早遲之分。顯然,偏東地點的時刻要早一些。按地球24小時轉動360度來計算,經度每隔15度,時間相差1小時。 本部分的活動內容中,設計了北京的暢暢與紐約的姨媽互致問候的情境,讓學生思考為什麼暢暢白天要向姨媽道晚安。圖1.18說明,紐約此時位於夜半球,而北京位於晝半球。這樣的例子有很多,如轉播在國外舉行的各種國際體育比賽,就要考慮時間的差別。 4.地球繞日公轉的姿勢很獨特,地球在公轉時,地軸始終是傾斜的,而且傾斜角度是不變的,永遠指向北極星附近。地球公轉及其這一特點,是形成太陽光熱在不同緯度地帶分布和地球上存在季節變化的根本原因。 5.圖1.19出現了回歸線和極圈,需要了解回歸線和極圈是如何確定的。 由於地軸相對地球公轉軌道平面的傾角為66°34′,所以太陽直射點移動的范圍最北界線是 23°26′N,當太陽直射在這一緯度上,正是夏至日(6月22日前後)。夏至日以後,太陽直射點就返迴向南移動。所以北緯23°26′這條緯線,被稱為北回歸線。當太陽直射在赤道上,正是秋分日(9月23日前後)。太陽直射點繼續向南移動至23°26′ S這條緯線,這條緯線被稱為南回歸線。當太陽向北再次直射在赤道時,就是春分日(第二年的3月21日前後)。如此往復,地球在繞太陽公轉的一年中,太陽直射點也相應地在南北回歸線之間往返移動。 隨著太陽直射點的回歸移動,在南緯66°34′以南和北緯66°34′以北的地區,會出現一天中太陽不升(極夜)或不落(極晝)的現象,所以,把這兩條緯線分別稱為南極圈和北極圈。可見,赤道線、南北回歸線、南北極圈是由天文原因形成的。 6.圖1.19「地球公轉示意」解讀。這幅圖說明了兩個大問題。第一,地球公轉的基本情況,包括軌道、方向、地軸傾斜狀態、與太陽相對位置等。第二,不同季節,地球表面接受太陽光照射的情況。圖中顯示了春分、夏至、秋分和冬至時地球所處的位置。在相應的位置處,有一個文字框,說明此時太陽直射的緯度,以及北半球相應的季節。這種圖文結合的方式,便於清晰、直觀地說明四季變化這個比較復雜的問題。文字框中出現了「直射」這個詞。所謂「直射」,就是指太陽光與地面的交角為90°。對於等量的太陽光來講,太陽光線與地面的交角越大,單位面積內得到的太陽輻射能越多,氣溫就越高。如果按照圖中給出的時間排一下順序(3月22日→6月22日→9月23日→12月22日),可以大致了解太陽直射點在地球表面是怎樣移動的。需要說明的是,教材在處理四季形成內容時,盡可能做到淺化,重現象描述,輕原理分析。 7. 圖1.20「地球上的五帶」解讀。這幅圖說明了三個問題。第一,五帶的名稱和范圍。第二,各帶內接受太陽照射的情況和氣候最明顯的特徵。教材設計了三位生活在不同地帶的兒童,用他們的語言來描述當地的太陽照射情況,比較親切。在兒童的表述中,出現了「正午」一詞。所謂「正午」,就是中午12點鍾。就一天而言,正午的太陽升得最高,不同緯度,正午太陽所能達到的高度是不同的。在有太陽直射的地帶,正午太陽高度很高,就像熱帶地區小朋友說的那樣「總是照在頭頂上」。第三,我國在五帶中的位置。我國大部分領土位於溫帶,從氣候來講具有一定的優越性。 8.「地球的公轉」部分的「活動」,第二題是使學生掌握說明一地四季變化的思路。四季的形成是一個十分復雜的問題,既有天文因素(如太陽照射情況),也有地理因素(如地形和氣候狀況)。為了簡化起見,我們只考慮天文因素,因為實際季節的劃分,是在天文季節基礎上的調整。 一般分析季節的變化,主要從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和晝夜長短的變化入手。本題目中的前兩小題,引導學生回憶當地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和晝夜長短的變化,來證明夏季是中午太陽升得最高、白晝時間最長的季節;冬季的情況與之相反。第三小題,歸納出分析的思路:某地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和白晝長短的變化,決定了該地得到太陽光熱多少的變化,進而反映出四季的變化。 教學建議 結合本節教學內容,建議教師在教學中採取以下方法和手段。 (1)教材中有很多內容是學生日常能觀察和體驗到的自然現象,因此教師要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體驗和小學已學過的知識,幫助學生將這些零散的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 (2)本節教學所涉及的現象具有空間動態變化的特點,這就需要教師藉助適當的媒體手段,如實況錄相、計算機課件、手電筒、台燈、地球儀等輔助教學過程,幫助學生建立直觀、立體、動態的概念。 (3)在電化教學條件尚不完備的地區或學校,教師可以讓學生自帶小型地球儀、手電筒等作為輔助學具,指導學生參與動手演示,這對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加強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識記非常有效。 (4)為了適合學生年齡特點和現有知識基礎,也為了避免與高中學習內容的重復,教科書有意識地對本節教學中的一些難點問題進行了簡化處理,迴避了一些難懂的概念,如黃赤交角等。教學中,教師也要注意不要將知識引導得太深,主要能讓學生初步理解地球運動的基本特點和產生現象的簡單原因就可以了,有些知識和概念待進入高中階段再繼續學習。 本節新課的導入設計了以下兩種方法。 (1)有條件的學校,播放或演示「地球運動」的實況錄象或課件,請學生觀察。 (2)教師用教具演示「地球運動(自轉和公轉同步)」,請學生觀察。 這兩種設計的目的,都是使學生對地球運動的基本狀態建立初步的感性認識。

七年級地理上冊ppt課件

經線圈——兩條相對的經線(即經度差為180°的兩條E己40°W,則戊在東己在西;兩地一地在東經度一⑶同緯度相比,海拔越高氣溫越低-06攝氏度/100米七年級地理上冊ppt課件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