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選擇性必修課的三大模塊
A. 新課標高中地理必修模塊有幾個
分為必修一,必修二,必修三三本書
必修一:第一章 行星地球 第二 地球上的版大氣 第三 地球上的水 第四 地球邢形權態的塑造 第五 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和差異性
必修二 第一 人口的變化 第二 城市與城市化 第三 農業地域的形成於發展 第四 工業地域的形成與發展 第五 交通運輸布局及影響 第六 人類與地理環境的協調發展
必修三 第一 地理環境與區域發展 第二 區域生態環境建設 第三 區域自然資源綜合開發利用 第四 區域經濟發張 第五 區域聯系與區域協調發展
B. 什麼叫選擇性必修
選擇性必修,是指在多個科目中必須選出一種或兩種作為必須進修的科目,不許空缺,屬於規定限制。
請採納謝謝!
C. 新高考選擇性必修是什麼意思
對2018年秋季入學的高中生來說,他們要學習的課程將有所變化。
近日,教育部印發《普通高中課程方案和語文等學科課程標准(2017年版)》。這一修訂歷時四年,組織了260多位專家。修訂方案將從2018年秋季學期起開始實施。
「我們修訂時,真的是戰戰兢兢,十分慎重。」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教材專家工作委員會主任委員王湛在16日教育部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表示,在課程容量上,新修訂方案保持了穩定;在課程難度上,三類不同課程形成了相應的難度階梯。
新概念:學科核心素養和學業質量
「本次修訂亮點之一,是在課標中首次研製了學科核心素養和學業質量標准。」教育部部長助理、教材局局長鄭富芝表示,這是一項開創性的工作。
這次修訂,各學科凝練提出了本學科的核心素養,明確了學生學習該學科課程後應形成的正確價值觀念、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並圍繞學科核心素養的落實,精選、重組教學內容,設計教學活動,提出考試評價的建議。其目的是切實引導各學科教學在傳授學科知識過程中,更加關注學科思想、思維方式等,克服重教書輕育人的傾向,把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落到實處。
而學業質量則是對學生多方面發展狀況的綜合衡量。它確立了新的質量觀,改變過去單純看知識技能的掌握程度,引導教學更加關注育人目的。
「學業質量標准把學業質量劃分為五級,幫助教師更好地把握教學要求,因材施教。」鄭富芝說,學業質量要求的提出也為階段性評價、學業水平考試和升學考試命題提供重要依據,促進教、學、考有機銜接、形成育人合力。
新內容:課程分為三類,引力波和人工智慧寫入課標
「新高考」錄取模式的核心,是「兩依據一參考」,既要看高考成績和學業水平考試成績,也要參考學生綜合素質發展情況。為了讓課程方案和課程標准與高考綜合改革相銜接,修訂版本的方案中,把高中學習內容分成了必修課、選擇性必修課和選修課。
王湛介紹,必修課程根據學生全面發展需要設置,全修全考;選擇性必修課程根據學生個性發展和升學考試需要設置,選修選考;選修課程由學校根據實際情況統籌規劃開設,學生自主選擇修習,可以學而不考或學而備考。相應的,共同必修課會控制難度,選擇性必修課難度稍高,選修課則是讓學生依據個人興趣選擇,一些學校還會開大學先修課程,其難度因人而異。
在教學內容上,修訂後課程重視內容的與時俱進。它將黨的十八大、十九大提出的重要思想、重要觀點、重大判斷、重大舉措等,結合各學科的性質和特點,與課程內容有機融合。努力呈現政治、經濟、文化、科技、社會、生態等發展的新成就、新成果。例如,歷史課程設置「改革開放新時期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專題;地理、生物、化學等課程要求學生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樹立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觀念;物理課程引導學生關注宇宙學研究新進展,開展引力波討論活動等;信息技術、通用技術、數學等課程要求學生學習了解物聯網、人工智慧、大數據處理等相關內容。
「在這里我們要特別指出,在頂層設計上,我們充分考慮了學生的學業負擔,將發展素質教育和立德樹人作為根本理念。但在藍圖的實施過程中,可能因為各種原因,導致孩子課業負擔過重。」王湛強調,課程內容和標准修訂後,還必須狠抓貫徹實施,讓好的理念能夠真正落地。
D. 高中地理新教材選擇性必修是全都學嗎
剛第新教材選擇性必修是全都選拔這個是的。就是人家必修課都是要學。
E. 誰高中地理必修三的知識結構圖啊
高中地理新課程模塊三的主要學習內容包括三個方面:第一,區域地理環境與人類活動;第二,區域可持續發展;第三,地理信息系統的應用。第一節地理環境對區域發展的影響
第一課時
一、區域
(一)概念:在地理差異的基礎上,依據一定方法劃分出來的地球表層的空間單位。
(二)特徵
1.具有面積、形狀、邊界等區位特徵。
2.內部性質相對穩定。
3.具有不同的級別
二、地理環境差異對區域發展的影響
長江三角洲 松嫩平原
地理環境特徵 區域發展特點 地理環境特徵 區域發展特點
地理位置: 地理位置:
氣候條件: 氣候條件:
土地條件: 土地條件:
礦產資源: 礦產資源:
備注補充: 備注補充:
第二課時
三、探究:地理環境與民居
(一)北方與南方民居建築的差異
(二)產生南北方建築差異的自然原因
四、探究:江蘇沿江開發的地理條件
(一)地理位置
(二)開發條件
(三)發展方向
第三課時
五、區域不同發展階段地理環境的影響
發展時期 社會、經濟、科技水平 自然因素的影響 農業發展特點
開發早期 落後 阻礙農業發展 耕作農業發展緩慢
農業社會 使用船隻、改良土壤種植水稻、勞力豐富氣候優越 河流成為交通通道,土壤適宜耕種,水稻大面積種植,精耕細作 成為我國糧食、蠶桑、棉花的主要生產基地
工商業大發展時期到現在 人口、城市稠密,人均耕地少且零碎 不利於大規模機械化 全國糧倉以及棉花生產的地位日益下降
六、探究我國西部開發的條件與方向
活動與
板書設計
第一節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國西北地區為例
第一課時
一、我國西北地區的概況
(一)位置
(二)地形特徵
(三)自然特徵:乾旱
成因:深居內陸,高原山地阻隔
(四)景觀特徵:草原、荒漠為主,且自東向西演替
二、西北地區荒漠化形成的原因
(一)自然因素
1.乾旱為主的環境
2.氣候異常
第二課時
(二)人為因素
1.原因:(1)人口激增對環境的壓力
(2)人類自身的活動不當
2.表現:(1)過度樵採
(2)過度放牧
(3)過度開墾
三、我國西北地區不同歷史時期的荒漠化
第三課時
四、荒漠化防治的對策和措施
(一)防治核心:人與自然的協調
(二)防治內容
1.預防潛在的威脅
2.扭轉土地的退化
3.恢復土地的生產力
(三)防治的原則:堅持維護生態平衡與提高經濟效益相結合,治山、治水、治鹼(鹽鹼)、治沙相結合
(四)治理的措施
1.合理利用水資源
2.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構築防護林體系
3.調節農、林、牧用地之間的關系
4.採取綜合措施,多途徑解決農牧區的能源問題
5.控制人口增長
活動
F. 高中地理目標檢測(選擇性必修一和選擇性必修二)在哪裡可以買說是教委統一發的…就沒有書店能買到么
一般教材新華書店能買到吧,或者學習周邊的書店看看,找老師買,或者上淘寶找找看
G. 我國高中地理新課程包括哪些模塊
必修模塊有三個,必修一、必修二、必修三。選修模塊有七個,大致是旅回遊地理、環境保護、答自然災害與防治、海洋地理、城鄉規劃、地理信息技術應用、宇宙與地球。目前大部分省選考旅遊地理、環境保護、自然災害與防治三個模塊,有一些沿海的省選考海洋地理,還有一些省選考城鄉規劃,最好兩個模塊好像沒有那個省選考。
H. 急急急!高中地理一共幾本書必修和選修的都算上!
共10本。
高中地理課程由共同必修課程與選修課程組成。高中地理共同內必修課程共6學分,由「地容理1」、「地理2」、「地理3」(各2學分,36課時)三個模塊組成,涵蓋了現代地理學的基本內容,體現了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區域地理的聯系與融合。
高中地理選修課程由「宇宙與地球」、「海洋地理」、「自然災害與防治」、「旅遊地」、「城鄉規劃」、「環境保護」、「地理信息技術應用」(各2學分,36課時)七個模塊組成。選修模塊涉及地理學的理論、應用、技術各個層面,關注人們生產生活與地理密切相關的領域。
(8)高中地理選擇性必修課的三大模塊擴展閱讀:
高中地理要求規定:
1、報考普通高校相關專業(如地學、環境、農林、水利、經濟、管理、新聞、旅遊、軍事等)的學生必須修滿地理選修課程4學分。
2、高中地理課程內容的設計以可持續發展為指導思想,以人地關系為主線,以當前人類面臨的人口、資源、環境、發展等問題為重點。
3、高中地理課程注重與實際相結合,要求學生在梳理、分析地理事實的基礎上,逐步學會運用基本的地理原理探究地理過程、地理成因以及地理規律等。
I. 地理高中課程分為那幾塊
不能。
一般包括:自然地理 人文地理 區域地理
如果細分,還可能包括災害、海洋環境、旅遊地理什麼的……
區域地理是在你學會了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原理並熟練掌握之後,在某個區域上進行實踐和綜合運用。
J. 高中地理學段是如何劃分的
在新課程標准地來區,教材有四個源不同版本,其中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共包括三個必修模塊和七個選修模塊。必修模塊文理必學,選修模塊文科學生可以七選二或三進行學習,高考只考一道十分的題目(一般為簡答題)。
高一上學期主要學習必修1即自然地理知識;
高一下學期主要學習必修2即人文地理知識;
高二上學期主要學習必修3即區域可持續發展知識,以案例分析為主;
高二下學期主要學習選修內容。
高三進入全面復習階段,一般會從初中的區域地理(世界地理和中國地理)開始,再復習必修,選修一般不用專門復習,已經滲透在必修之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