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年級地理 » 高中地理必修二地域文化與人口

高中地理必修二地域文化與人口

發布時間: 2021-02-19 20:00:19

地理必修

一、人口與城市
1、人口增長模式
(1)知道人口增長在不同發展階段的主要特點。
(2)結合實例,說明不同地區人口增長的主要特點。

人口增長的階段對比
階段 原始低增長階(A) 加速增長階段(B) 增長減緩階段(C) 低速增長階段(D)
人口增長模式 「高高低」模式 「高低高」模式 「過渡」模式 「低低低」模式


點 出生率 高 較高 開始下降,較低 進一步下降,低
死亡率 高 迅速下降,較低 繼續下降,低 低
自然增長率 低,波動大 提高,高 逐漸降低 低
人口增長 相對靜止或低速增長 急劇增長 開始減緩 零增長或負增長
社會發展階段 農業社會 工業化初期 發達國家20世紀50年代前後,發展中國家目前 歐洲發達國家現在
典型地區 熱帶原始森林深處的土著居民 非洲東部的坦尚尼亞、肯亞等國 大多數發展中國家 德國、英國、法國等國
2、人口遷移
⑴結合實例,說明不同時期、不同地區人口遷移的主要原因
人口遷移:指人口在地區之間遷入或遷出,而發生居住地的永久性或長期性改變的人口移動現象。
人類早期的人口遷移
時期 遷移原因
原始社會 追逐生活資料
農業社會 土地開墾的吸引或逃避災荒、戰亂、宗教迫害

15-19世紀的世界人口遷移
遷移原因 流向
①地理大發現結束了「舊大陸」和「新大陸」長期隔絕的局面
②新航線的開辟,便捷了新舊大陸之間的聯系
③資本主義發展和殖民主義擴張 ①歐洲人(西、葡、英、法、荷等國)移往美洲、大洋洲
②歐洲殖民者販賣黑奴到美洲

二戰後的人口遷移
遷移原因 具體表現

政治原因 ①東歐一些國家重新劃分國界,人口相互遷移
②印巴分治,形成亞洲最大的一次國際人口遷移
③取得獨立的非洲國家,原殖民者被遣返回國
經濟原因 歐洲、北美洲成為人口主要遷入地
新興城市和新興產業的發展 美國人口從東北部向西部新興工業城市轉移
舉例:「我國80年代中後期務工經商流動人口示意圖」

20世紀年代末以來,隨著我國改革開放和經濟建設的快速推進,農村大量剩餘勞動力湧向城市,形成了一種特殊大人口流動——「民工流」

3、環境承載力與人口合理容量
⑴區別環境承載力與人口合理容量的含義
環境承載力:指在一定時期內、在維持相對穩定的前提下,環境資源所能容納的人口規模和經濟規模的大小。也就是能夠承受的人口數量的極限,是一個警戒值。
人口合理容量:指地球以及它的各個部分對人口的合理負載能力,是一個理想值。
比如:20世紀80年代後期,中國科學院研究估算出,中國的環境承載力是16億人,而人口合理容量是8-9億人。
4、城市空間結構
⑴結合實例,了解城市主要功能區的分布特點,分析城市的空間結構
城市功能區:城市的各項活動都需要佔用一定土地,由於城市土地面積相對有限,不同地塊的交通可達性和地價等也各不相同,因此,各項活動之間必然發生競爭,並導致同類活動在空間上的高度集聚,形成了城市功能區。
城市三大功能區的比較
城市功能區 分布特點
商業區 交通便捷的市中心和街道兩側
工業區 城市外圍,沿主要交通干線分布
住宅區 分布面積最廣,高級與低級住宅區有背向發展的趨勢

⑵了解城市空間結構的形成原因
城市功能分區的成因
① 歷史原因:城市原有的土地利用狀況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城市功能分區的現狀。例如北京市中心城區成為行政區。另一方面,城市的功能分區是一個動態的過程。
② 經濟原因:一方面城市各地的地租不同(主要受地理位置和交通通達程度的影響),另一方面商業、工業和住宅用地的付租能力也不同(商業用地大於住宅用地大於工業用地)。

圖2-3城市土地利用與付租能力
讀上圖(城市土地利用與付租能力示意圖)
字母 距離 地租 功能區 對應地租線 成因
A 近 最高 商業區 陡 與市中心的距離對商業影響大,地租變化大
B 中等 中等 住宅區 較平緩 與市中心的距離對住宅影響較小,地租變化較小
C 遠 較低 工業區 最平緩 與市中心的距離對工業影響最小
③ 社會因素:社會因素主要影響住宅區的分化。
在歷史、經濟、社會和政策等因素的作用下,城市功能分區在空間的分布與組合上,形成了各種不同的空間結構模式。如同心圓模式,扇形模式,多核心模式和未來「田園城市」等模式。
5、城市服務功能
⑴知道城市服務功能的含義
城市作為區域的核心,是區域的管理中心,服務中心和經濟增長中心。城市活動一部分為城市本身服務,另一部分主要是為城市以外的地區服務,這是城市的基本活動,也是城市發展的主要動力。
⑵理解城市規模與其服務功能的關系,比較不同規模城市服務功能的差異
城市規模越大,等級越高,功能越強,服務范圍越大;城市規模越小,等級越低,功能越弱,服務范圍越小。
以長江三角洲地區城市功能案例分析:
一級中心:上海,全國最大的城市和經濟中心。服務范圍不久覆蓋整個區域,其影響還輻射到全國甚至國外。
二級中心:南京和杭州,服務范圍主要是江蘇省及周圍省區的部分地區。
三級中心:蘇州、無錫、常州、寧波。
四級中心:揚州、鎮江等城市,服務范圍主要局限於是域內大多數城鎮和鄉村。

6、城市化及其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⑴結合實例,說明城市化的過程和特點
城市化:一般指農業人口轉化為非農業人口,農村地區轉化為城市地區,農業活動轉化為非農業活動的過程。
通常以城市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作為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城市化水平的主要標志。城市化不久包括物質形態上的變化,還包括居民生活方式和思想觀念的變化。
以西方發達國家城市化進程為例:一般經歷了三個階段
緩慢發展階段:城市化水平低於30%,城鎮人口增長緩慢,區域經濟中第一產業佔比重較大。
加速發展階段:人口和經濟活動向城鎮集聚,城市數量增加,用地規模拓展。在這個階段,第一產業的比重下降,第二產業成為區域經濟的主導產業。
成熟階段:城市化水平超過70%,第三產業逐步成為區域經濟的主導產業。
⑵理解城市化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城市是人類對環境影響最深刻、最集中的區域,也是環境變化最大的地區。由於部分地區城市發展不合理,出現了①土地被占,耕地減少②地面下沉,水質惡化③環境污染④就業困難,秩序混亂⑤交通擁擠,住房困難等一系列問題。所以要積極引導和推動合理有序的城市化。
7、地域文化對人口或城市的影響
⑴結合實例,說明地域文化對人口或城市的影響
美國城市中心多摩天大樓
發展歷史不同導致城市景觀差異 歐洲城市中心多廣場和教堂
地域文化 北京市中心為皇宮建築群
與城市 統治權力不同導致城市格局不同 華盛頓以國會大廈和白宮的東西向和
南北向兩軸線及其交會處為城市中心
地域文化與人口:在不同地區,人們對人口問題的看法是不同的。例如,我國農村傳統上願意多生孩子,並且願意要男孩,這是受當地傳統農業文化的影響。當今大城市裡的年青人有不少不願意要孩子或不願意早要孩子,也是受現代大城市文化的影響。
二、生產活動與地域聯系
1、農業區位因素和主要農業地域類型
(1)結合實例,說明影響農業區位的主要因素。
影響農業區位的主要因素:
自然因素:氣候、地形、土壤、水源
社會經濟因素:市場、勞動力、交通、政策、土地價格、資金、管理
技術條件:冷藏、保鮮技術、良種、化肥、機械
舉例:對農業活動主導區位因素的判斷
水稻主要分布在季風區、「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氣候因素)
千煙洲立體農業(地形因素)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亞熱帶沿海農業景觀的變遷(市場和政策)
茶葉宜在南方酸性紅壤種植(土壤因素)
大城市公路邊的乳畜業、園藝業(交通因素)

(2)結合實例,說明主要農業地域類型的特點及形成條件。

類型 案例 主要分布地區 主要作物 主要特點 區位條件
以種植業為主的農業地域類型 水稻種植業 亞洲季風區(圖2-2) 東亞、東南亞、南亞季風區及東南亞的熱帶雨林氣候區
水稻 小農經營(生產規模小);單產高;商品率低,機械化和科學水平低;水利工程量大 全年或夏季高溫多雨的氣候,適宜水稻生長;地勢低平,適宜水田管理;人口稠密,勞動力豐富;人多地少,糧食需求量大
商品穀物農業 美國中部平原(圖2-3) 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阿 根廷、俄羅斯、烏克蘭等國。
我國東北和新疆的國營農場。
小麥玉米等 生產規模大;商品率高;機械化和科技水平高 自然條件優越(地勢平坦、土壤肥沃深厚、水源充足、氣候溫和、降水豐富);交通運輸便利;市場廣闊;地廣人稀,適宜進行大規模生產;機械化水平高;農業科技先進
以畜牧業為主的農業地域類型 大牧場放牧業 阿根廷潘帕斯草原(圖2-4) 美國、澳大利亞、紐西蘭、阿根廷、南非等國的乾旱、半乾旱氣候區 牛、羊 生產規模大;商品率高;專業化程度高; 氣候溫和,草類茂盛,草質優良;地廣人稀,土地租金低廉;距海港近,促進了商品經營。
乳畜業 西歐 北美五大湖周圍、西歐、中歐、澳大利亞、紐西蘭等 牛奶及其製品等 商品率高;機械化程度高;集約化程度高;多分布在大城市周圍 地形平坦,氣候溫涼、潮濕,適宜多汁牧草生長;城市化水平高,生活習慣影響,對乳畜產品需求量大
混合農業 澳大利亞墨累-達令盆地(圖2-5) 歐洲、北美洲和非洲的南非及大洋洲的澳大利亞、紐西蘭等地(主要是種植業與畜牧業結合的混合農業);我國珠江三角洲的基塘生產 小麥羊 農場內土地交替種植小麥、牧草或休耕,可以保持土地的肥力;兩種生產方式在時間上做到忙、閑錯開,便於合理、有效地安排農業生產活動;可以根據國家政策和市場情況,農戶及時調整種植與放牧的規模,保證穩定的收入。 土壤肥沃;氣候溫和,降水適中;地廣人稀;市場廣闊(世界主要小麥、畜產品產地);機械化水平高;交通發達;政府扶持。
熱帶遷移
農業 亞馬孫河流域 亞馬孫河流域和非洲剛果盆地等地廣人稀的熱帶森林及其邊緣地區 ∕ 生產原始粗放不固定;燒荒、掘穴播種;不翻耕也不施肥就等收獲 氣候極濕熱;
生產力水平極低下

將正確選項的代號填在圖2-11中的空白框內,使系統成立(每字母限填一次)
A.秸桿 B.牧草 C.羊糞 D.羊毛、羊肉
E.增加土壤肥力 F.調節小麥、綿羊的生產規模
2、工業區位因素和工業地域
(1)結合實例,說明影響工業區位的主要因素。
影響工業區位的因素有:土地、原料、動力、水源、交通運輸、勞動力、市場和政府政策等
增強因素:交通運輸、市場、勞動力的素質、技術因素(提高產品的科技含量,是增強競
爭力特別是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的強有力措施)、環境
減弱因素:原料(與交通運輸的發展有關)、勞動力的數量(與機械化程度的提高有關)
主導因素的變化:(鋼鐵工業為例)原料—交通—市場
舉例:工業區位選擇
①經濟效益:從經濟利益看工廠應選擇在具有明顯區位優勢的地方,以花費最低的生產成本獲得最高利潤。
類型名稱 典型工業部門 優勢發展地區
原料指向型工業 製糖業、水產品加工業、水果加工業 所需工業原料豐富的地區
市場指向型工業 瓶裝飲料業、傢具製造業、印刷業 接近產品消費市場的地區
動力指向型工業 有色金屬冶煉工業、化學工業 能源供應充足的地區
廉價勞動力指向型工業 普通服裝、電子裝配、包帶、制傘、製鞋工業 擁有大量廉價勞動力的地區
技術指向型工業 集成電路、航天、航空、精密儀表 高等教育和科技發達的地區。

②社會效益
國家政策變化的影響:從20世紀80年代我國沿海地區工業的大發展,到21世紀初我
國對西部地區的大開發。
國防的需要:20世紀50—70年代,我國在內地建立了一些大型工業基地,主要是重工
業和軍事工業。
個人偏好的影響:大批華僑和海外華人在家鄉投資辦廠。
工業慣性的影響:可能由於工廠搬遷的費用太高,政府的影響,出於對當地經濟的考慮
等,常常可以看到,某個工廠的區位不合理,但仍然留在那裡,這稱為工業慣性。
③環境效益:污染嚴重的工業的區位選擇(圖2-6)
工業部門 污染類型 區位選擇
水泥廠,釀造廠 污染空氣 工廠設置在居民區最小風頻的上風向或常年盛行風的下風向,季風區的垂直郊外
印染廠,造紙廠,電鍍廠,皮革廠 污染水源 污水排放口要遠離水源地及河流上游
化工廠,煉油廠 污染大氣,污染水源 綜合以上兩條
發電廠,鋼鐵廠 污染空氣,固體廢棄物污染 污染空氣綜合以上的,固體廢棄物污染要遠離居民區和農田

圖2-6 污染嚴重的工業的區位選擇圖
從工業廢棄物對環境的污染角度考慮,請將下列工廠的代號填在圖2-12中相應的空格中:
①皮革廠 ②火力發電廠 ③化工廠 ④印染廠 ⑤造紙廠 ⑥煉油廠 ⑦鋼鐵廠 ⑧電鍍廠 ⑨釀造廠 ⑩水泥廠
(2)結合實例,說明工業地域的形成條件和發展特點。
著名工業區 形成條件 發展特點
傳統工業區 德國魯爾區(英國中部工業區、美國東北部工業區;我國遼中南工業區等。) 豐富的煤炭;離鐵礦區近;充沛的水源;便捷的水陸交通;廣闊的市場(圖2-8) 衰落的原因:生產結構單一,魯爾區的五大傳統工業部門:煤炭、電力、鋼鐵、機械、化工;煤炭的能源地位下降;世界性鋼鐵過剩;新技術革命的沖擊;用地緊張、環境污染嚴重。
綜合整治:①調整工業結構,改造傳統產業,扶持新興產業,實現產業結構多元化(減少煤炭、鋼鐵企業數量,擴大單個廠礦的生產規模,新建技術水平高的電子、石化、汽車等部門的中小企業);②調整工業布局(工業布局向西部和南部拓展,鋼鐵工業向沿海轉移);③發展第三產業(發展科技和教育,開展工業旅遊,發展金融服務業);④拓展交通,完善交通網;⑤治理環境污染,加強環境管理,植樹造林,營造綠色空間,優化美化環境
新興工業區 義大利新興工業區(圖2-7) 大批廉價勞力;發達的銀行信貸體系;經濟高度開放;政府的大力支持;大批廉價勞動力;小城鎮用地用水方便;交通運輸方便。20世紀70年代原料和能源大幅度漲價 以中小企業為主;輕工業為主;生產過程分散;資本集中程度低;大多分散在小城鎮或農村
(獨特的發展模式——工業小區)
美國「矽谷」(高技術工業) 地理位置優越,環境優美;氣候宜人(這里屬於地中海氣候,溫暖濕潤);有高等院校(斯坦福大學);便捷的交通,通達速度快,主要是高速公路和航空運輸;軍事訂貨:特殊的條件! 科技人才比例高;增長速度快、產品更新換代周期短;研究開發費用比例高;產品面向世界市場

發展特點:
工業區 義大利新興工業區 傳統工業區
生產規模 以中小企業為主 以大型企業為主
主要工業部門 輕工業 重工業
生產過程 分散 集中生產
資本集中程度 低 高
工業分布 分散在小城鎮或農村 集中布局

遼中南工業基地的形成條件:
自然條件:礦產資源豐富,有豐富的煤、鐵和石油資源,為工業的發展提供了原料和燃料;
本區地處平原,地勢開闊,水資源豐富;
社會經濟條件:區內有發達的水陸運輸條件,陸上公路、鐵路網密集,臨海地區有眾多港口,有利於原料燃料和產品的運輸和外向型經濟的發展;農業基礎好;人口密集,勞動力資源豐富,工業發展歷史悠久,工業基礎好。

3、農業或工業生產活動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1)結合實例,說明農業或工業生產活動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①農業生產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有利影響:合理的農業生產,使土地等資源為人類持續利用,並且為我們提供衣食來源。農業生產技術的改進大大增加了農作物的產量。
不利影響:不合理的農業生產,可能導致自然環境被破壞,引起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土壤污染等。(濫砍亂伐導致生物多樣性被破壞、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過度放牧導致土地荒漠化;不合理的灌溉方式導致土地鹽鹼化;化肥的大量使用導致土壤板結;農葯的不合理使用導致農產品和土壤污染)
②工業生產活動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有利影響:創造出巨大的社會財富,極大地改變了人類的生產和生活方式。
不利影響:工業生產對原材料的需求與自然界中有限的資源、能源之間的矛盾越來越突出;人類對資源、能源的不合理利用也會造成酸雨等嚴重的工業污染,並直接破壞環境。

4、生產活動中的地域聯系
(1)結合實例,說明生產活動中地域聯系的重要性。
交通運輸的重要性:促進生產規模,原材料供應范圍和產品銷售市場的擴大;加速區域開發,使資源得到更充分的利用;加強工業和農業,城市和鄉村的聯系;加強科技和文化交流,保證國家統一和安全。
(2)了解生產活動中地域聯系的主要方式。
交通運輸業、郵電通信、商業貿易
交通運輸方式及其特點:
方式 優點 缺點 備注
鐵路 運量大、速度快、運費低、連續性好 佔地多、造價高、短途運輸成本高 當代最重要的運輸方式之一
公路 機動靈活、周轉速度快、裝卸方便、適應性強 運量小、耗能多、成本高、運費較貴 發展最快、應用最廣、地位日趨重要
水路 運量大、投資少、成本低 速度慢、靈活性和連續性差,受水文和氣象條件影響大 歷史最悠久
航空 速度快、運輸效率高 運量小、能耗大、運費高、設備投資大、技術要求嚴格 最快捷的現代化運輸方式
管道 連續性強、損耗小、安全方便、運量很大 鋪設專門管道,設備投資大,靈活性差 運具與線路合二為一
5、交通運輸方式和布局的變化對聚落空間形態和商業網點布局的影響
(1)結合實例,說明交通運輸方式和布局的變化對聚落空間形態的影響。
交通運輸方式和布局對聚落空間形態的影響 :①聚落空間形態往往沿交通干線擴展,交通干線成為聚落的主要發展軸。水運為主的時代,城市多沿河、沿海分布(例如重慶、宜昌、武漢和南京);公路和鐵路運輸為主的時代,城市多沿交通干線(鐵路或公路)兩側不斷地延伸和擴展(如株洲、石家莊、鄭州);現代快捷交通(高速公路)運輸時代和高速鐵路運輸時代,城市分布靈活多變。②交通線的發展變化會帶動聚落空間形態的變化。如浙江嘉興市聚落形態隨著水路和陸路運輸的發展,由團塊狀沿交通線而擴展成星狀;由於大運河的淤塞、海上運輸的發展和京滬鐵路的建成,揚州、濟寧等城市發展緩慢,城市沿河伸展的空間形態基本保持不變。
(2)結合實例,說明交通運輸方式和布局的變化對商業網點布局的影響。
①對商業網點密度的影響:山區和平原商業網點的比較
山區因為地勢起伏,人口密度小,交通不便(交通運輸線路稀少,方式單一,商品流通,尤其是區際商品流通很難建立和發展),所以居民點、商店沿地勢低平的公路分布,商業網點密度小,規模小,形式大多是小商店或流動攤點;平原地區地勢平坦,人口密度較大,運輸的線路較多,運輸方式復雜,所以居民點、商店沿交通便捷的公路分布,商業網點密度大,形式大多是商業街、商業小區等固定形式。
②對商業網點位置的影響:很多商業網點以交通最優為原則,建立在市區環路邊緣或市區邊緣的高速公路沿線。
③對商業中心形成的影響:優越的地理位置及便利的交通條件,為商品流通提供了優越的條件,對商業中心的形成和發展起重要作用。如上海、北京等。
④對集鎮發展的影響:交通線路的改變常會引起集鎮的繁榮或衰落。陝西省勉縣的長林鎮,過去地處漢中經褒河去甘肅、四川的必經之路,來往客商眾多,商業十分繁榮。後來由於改線,集鎮逐漸衰落,至今連定期的集市貿易都沒有了,完全退化為單純的居民點。

高中地理必修二的三四的單元總結

必修2 人文地理

第一章 人口

一、人口增長

1、影響人口增長的主要因素:生產力水平、醫療衛生條件和教育程度影響到人口的死亡率和出生率,進而影響到人口的增長模式。此外,政策、社會福利、自然災害等也會影響到人口的增長。

2、人口增長模式(人口再生產模式):高低高(水平較低的發展中國家)、三低(發達國家)、「高低高」向「三低」過渡(水平較高的發展中國家)。

3、世界人口增長:非洲人口自然增長率最高,歐洲最低;亞洲凈增人口數量最多。

4、人口問題——人口增長過快:人口壓力大——控制人口(中國實行計劃生育)

人口增長過慢:人口老齡化——鼓勵生育、接受移民(中國靠發展生產力)

二、人口遷移

1、人口遷移的主要原因:經濟(落後地區向發達地區)、政治(政治迫害、戰爭、國家有組織的人口遷移)、社會文化(宗教迫害、民族歧視)、生態環境、其他因素(家底和婚姻、投親靠友、逃避歧視)。

2、人口遷移的意義(效應)

(1)利:①加強民族團結,促進民族融合 ②加強文化交流 ③減輕遷出地的人口壓力 ④為遷入地提供廉價勞動力。

(2)弊:①造成遷出地人才外流 ②給遷入地社會管理增加了難度

三、人口分布與人口容量

1、人口環境承載力:一定時期,某一地域能夠維持撫養的最大人口數量。

人口合理容量:所能持續供養的人口數量。人口合理容量要小於人口承載力。

2、影響環境人口容量(環境承載力)的因素:資源狀況、生產力水平、開放程度和消費水平。

四、地域文化與人口

第二章 城市空間結構與城市化

一、城市的空間結構

1、城市功能分區——相同的城市用地類型發生集聚

(1)商業區:位於城市中心、交通干線兩側—交通便利,通信發達,人流量大;付租能力強。

★中心商務區(CBD):建築密集、高樓林立、交通便捷——面積有限,但需求量大

(2)工業區:一般分布在城市邊緣,交通便利,大多有河流或鐵路、公路經過。

(3)住宅區:是城市最廣泛的土地利用方式。

(4)文化區:一般要求環境優美,遠離工業區和商業區。城市建設要注意保護文物古跡。

2、城市地域功能分區形成的原因:歷史因素、經濟因素、社會因素、行政因素

3、 城市規模與地域結構、服務范圍

★小城市:地域結構的分化不明顯,提供的服務種類少、級別低,服務范圍小。

★大城市:地域結構的分化明顯,提供的服務種類多、級別高,服務范圍大。

二、影響城市的區位因素

(一)、自然方面

1、 地形——平原地區城市密度大

2、 氣候——氣候溫暖濕潤的地區城市密度大

3、 河流—— 河流的供水和運輸功能決定城市區位。

(二)社會經濟方面

1、農業基礎

2、交通條件:沿海、沿江、沿鐵路線、沿高速公路可以形成城市軸線。北方城市大都在大道匯合處。

★交通線的變化,會給城市發展帶來影響。(如揚州:運河通航時—興,運河淤塞後—衰)。

3、政治(如行政中心)、軍事防衛、宗教、科技、旅遊等也能促進城市的形成和壯大。

三、城市化

1、 城市化的標志:①城市人口增加、②城市人口在總人口中的比重上升、③城市用地規模擴大。其中最重要的指標是城市人口占總人口的百分比。

2、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城市化特點:①大城市發展速度超過小城市;②大城市數目不斷增多;③100萬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發展快。——大城市化趨勢

3、 發達國家的城市化

① 特點:起步早,水平高,速度慢,出現逆城市化現象。

② 逆城市化的原因:對環境質量的要求提高,以及鄉村地區和小城鎮基礎設施逐步完善。」

4、 發展中國家城市化

① 特點:起步晚,水平低,速度快,大城市化趨勢明顯。

② 我國城市化落後於工業化。

③ 城市發展不合理:大城市迅速膨脹,中小城市發展緩慢,人口集聚於少數大城市。

5、城市化的一般規律:城市化——郊區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

四、城市化對自然環境的影響

1、城市化對自然環境的影響

(1)對氣候的影響: 熱島效應、 雨島效應 、城郊熱力環流 、大氣污染嚴重

(2)對水文的影響:對地下水——下滲量減少、地下水漏斗區范圍和深度增大。

對河流水——坡面流水的流速加快,河流匯水時間縮短,更易形成洪峰。

對水質——城市工業廢水、生活污水造成城市水源的污染。

(3)對生物的影響:草坪和人工林品種單一;破壞生物棲息地,生物的多樣性減少。

2、保護和改善城市環境——「生態城市」

① 建立衛星城,開發新區,分散城市職能。

② 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環境。擴寬主幹道,建環城公路,建高架公路、地鐵、輕軌交通。

③ 保護和治理城市環境。大力加強綠化建設。

五、地域文化與城市發展

第三章 人類生產活動與地域聯系

一、農業區位因素

1、自然因素(氣候、水源、地形、土壤):改造——溫室農業、梯田、施肥、澆水。

2、社會經濟因素(市場、交通、地租、政策、勞動力)

★市場決定著農業的類型和規模。

★交通條件(特別是保鮮和冷藏技術)的發展,使市場對農業區位的影響在地域上擴展。

3、技術因素(育種、機械、化肥、農葯)

★培育良種(高產、耐旱、耐寒、耐儲存等品種):有利於擴大種植面積。

★機械化:可以提高勞動生產率

★施用化肥、農葯等:可以提高單位面積產量。

二、主要農業地域類型

1、商品穀物農業

(1)分布:主要分布在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阿根廷、俄羅斯等國。

(2)主要品種:小麥、玉米(旱地作物,便於機械化生產)。

(3)形成條件:★自然條件:地勢平坦,耕地廣闊,地廣人稀。

★社會經濟條件:交通發達,技術水平高

★技術條件:機械化程度高。

(4)特徵:生產規模大;機械化程度高;家庭農場為主

2、水稻種植業:

分布

東亞、東南亞、南亞季風區

典型地域

亞洲

區位條件

氣候

季風氣候,雨熱同期,適合水稻生長

地形

河流下游平原或河口三角洲,地勢平坦,土層深厚,利於耕作

勞動力

(屬勞動密集型農業)

❸ 地域文化對人口的影響

人口遷移在中國歷史上可以分古代,近代,現代三個時期;在戰國的分裂時期,各國相互遷移,成了中國歷史上了第一次人口遷移,在秦漢大統一時期,內地人口向與西北人口相互遷移.在三國兩晉南北朝的分裂時期,主要是中北方人口向長江以男遷移,在唐宋元明青的大一統時期,主要是內地向中國邊疆遷移,更重要的是向中國東部沿海遷移,北方向南方遷移,具體原因等候再說.
特別是明朝後,中國部分人口到南洋尋找新的發展機會,還有,如果中國哪個地方鬧瘟疫,死了很多人,國家就會讓人口較多的地方人口去補上.反正是人口自然遷移與人口政策遷移,但主要是人口自然遷移.在近代歷史上,人口主要向東南沿海遷移,在抗戰時期人口有東部向西部後方遷移.在建國後有三次人口遷移,主要是一五計劃(農村向城市遷移),文革(城市向農村遷移),改革開放時期(人口向東部沿海城市大量湧入).這是人口流動歷史!
人口遷移跟自然環境,國家政策,社會經濟發展,社會穩定,國家政治經濟中心有重大的關系,在古代由於中國西北環境很好,因此那裡是中國人口最多的地方,由於朝代更替,戰亂毀壞,還有人為的破壞環境,自然日益惡化,才使得人口遷移,在中國歷史上有三個天氣寒冷時期與四個天氣溫暖時期,在寒冷時期,就有北方少數民族南下侵擾內地以謀求生存空間,由於經濟的發展,一些資源得到開發,但是需要更多的人口來開發,這樣南方的資源比北方多,因此引來了人口遷移,這就是人口遷移的因!
人口遷移對遷出地來說,可以減少當地的人地矛盾,增加當地人的生存空間,還可以減少環境污染與生態破壞.但是失去了很多的人力資源,造成當地的人力資源不能得到充分利用,減慢了當地的社會經濟發展.但對遷入地來說,帶來先進的生產技術,有力的推動了當地的社會經濟發展,使當地的人力資源得到充分利用,但是加劇了當地環境的破壞,增加當地人地矛盾.使個人在當地社會發展空間逐漸減少,不是很有利於當地經濟的較快發展!

❹ 高一地理必修二人口自然增長率圖形怎麼看

人口自然增長率是一段時期的人口自然增加數與這段時期的平均人口數之比,專圖中③之前的人口自然增長屬率都在橫坐標之上,雖然增長率有下降的趨勢,但他們都是正數,也就是說人口是在增加的,打個比方,這個圖反映的是第一年增加了十個人,第二年增加了十五個人,第三年增加了五個人,雖然第三年增加的人數比第二年少,但是人口仍然是增加的,圖中③到⑤之間的人口增長率在橫坐標之下了,也就是說人口沒有增加反而減少了,⑤這個點為什麼不選呢,雖然⑤這個點的時候人口也沒用增加或減少,但是它是在③的基礎上經過了一段時間的負增長,所以在負增長的基礎上沒有增加也沒有減少

❺ 高中地理必修二前三單元知識點

第一章 人口一、人口增長1、影響人口增長的主要因素:生產力水平、醫療衛生條件和教育程度影響到人口的死亡率和出生率,進而影響到人口的增長模式。此外,政策、社會福利、自然災害等也會影響到人口的增長。2、人口增長模式(人口再生產模式):高低高(水平較低的發展中國家)、三低(發達國家)、「高低高」向「三低」過渡(水平較高的發展中國家)。3、世界人口增長:非洲人口自然增長率最高,歐洲最低;亞洲凈增人口數量最多。4、人口問題——人口增長過快:人口壓力大——控制人口(中國實行計劃生育)人口增長過慢:人口老齡化——鼓勵生育、接受移民(中國靠發展生產力)二、人口遷移1、人口遷移的主要原因:經濟(落後地區向發達地區)、政治(政治迫害、戰爭、國家有組織的人口遷移)、社會文化(宗教迫害、民族歧視)、生態環境、其他因素(家底和婚姻、投親靠友、逃避歧視)。2、人口遷移的意義(效應)(1)利:①加強民族團結,促進民族融合 ②加強文化交流 ③減輕遷出地的人口壓力 ④為遷入地提供廉價勞動力。(2)弊:①造成遷出地人才外流 ②給遷入地社會管理增加了難度三、人口分布與人口容量1、人口環境承載力:一定時期,某一地域能夠維持撫養的最大人口數量。人口合理容量:所能持續供養的人口數量。人口合理容量要小於人口承載力。2、影響環境人口容量(環境承載力)的因素:資源狀況、生產力水平、開放程度和消費水平。四、地域文化與人口第二章 城市空間結構與城市化一、城市的空間結構1、城市功能分區——相同的城市用地類型發生集聚(1)商業區:位於城市中心、交通干線兩側—交通便利,通信發達,人流量大;付租能力強。 ★中心商務區(CBD):建築密集、高樓林立、交通便捷——面積有限,但需求量大(2)工業區:一般分布在城市邊緣,交通便利,大多有河流或鐵路、公路經過。(3)住宅區:是城市最廣泛的土地利用方式。(4)文化區:一般要求環境優美,遠離工業區和商業區。城市建設要注意保護文物古跡。2、城市地域功能分區形成的原因:歷史因素、經濟因素、社會因素、行政因素3、 城市規模與地域結構、服務范圍★小城市:地域結構的分化不明顯,提供的服務種類少、級別低,服務范圍小。★大城市:地域結構的分化明顯,提供的服務種類多、級別高,服務范圍大。二、影響城市的區位因素(一)、自然方面1、 地形——平原地區城市密度大2、 氣候——氣候溫暖濕潤的地區城市密度大3、 河流—— 河流的供水和運輸功能決定城市區位。(二)社會經濟方面1、農業基礎 2、交通條件:沿海、沿江、沿鐵路線、沿高速公路可以形成城市軸線。北方城市大都在大道匯合處。★交通線的變化,會給城市發展帶來影響。(如揚州:運河通航時—興,運河淤塞後—衰)。3、政治(如行政中心)、軍事防衛、宗教、科技、旅遊等也能促進城市的形成和壯大。 三、城市化1、 城市化的標志:①城市人口增加、②城市人口在總人口中的比重上升、③城市用地規模擴大。其中最重要的指標是城市人口占總人口的百分比。2、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城市化特點:①大城市發展速度超過小城市;②大城市數目不斷增多;③100萬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發展快。——大城市化趨勢3、 發達國家的城市化① 特點:起步早,水平高,速度慢,出現逆城市化現象。② 逆城市化的原因:對環境質量的要求提高,以及鄉村地區和小城鎮基礎設施逐步完善。」4、 發展中國家城市化① 特點:起步晚,水平低,速度快,大城市化趨勢明顯。② 我國城市化落後於工業化。③ 城市發展不合理:大城市迅速膨脹,中小城市發展緩慢,人口集聚於少數大城市。5、城市化的一般規律:城市化——郊區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四、城市化對自然環境的影響1、城市化對自然環境的影響(1)對氣候的影響: 熱島效應、 雨島效應 、城郊熱力環流 、大氣污染嚴重(2)對水文的影響:對地下水——下滲量減少、地下水漏斗區范圍和深度增大。 對河流水——坡面流水的流速加快,河流匯水時間縮短,更易形成洪峰。 對水質——城市工業廢水、生活污水造成城市水源的污染。(3)對生物的影響:草坪和人工林品種單一;破壞生物棲息地,生物的多樣性減少。2、保護和改善城市環境——「生態城市」 ① 建立衛星城,開發新區,分散城市職能。② 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環境。擴寬主幹道,建環城公路,建高架公路、地鐵、輕軌交通。③ 保護和治理城市環境。大力加強綠化建設。五、地域文化與城市發展

❻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二復習重點 速求,在線等,

http://wenku..com/view/fa06b38b680203d8ce2f24e6.html
這里有自己去下載吧回!答

❼ 高中地理必修2的復習提綱

第一章人口與環境
第一節 人口增長模式
1人口增長快慢的 根本原因 生產力的發展水平 直接原因 人口自然增長率=出生率-死亡率
2人口增長模式
(1)工業革命以前 原始人口增長模式 特點 高高低 原始社會 傳統人口增長模式 特點 高高較低 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
(2)工業革命時特點 高低高(18世紀——19世紀末20世紀初)歐洲
(20世紀50年代)起普遍存在於大多數發展中國家
(3)近現代 特點 三低 世界主要發達國家 (原因:現代科學知識的普及和醫療衛生技術的進步,人們的生育觀念及行為的變化)
3人口零增長國家:義大利,匈牙利,俄羅斯,德國等
人口負增長國家;英國,比利時,芬蘭等
4促使中國人口出生率迅速下降的因素主要有三個:1 社會經濟因素 2制度因素 3計劃生育因素 P8
5世界人口達到50億:1987 7 11 達到60億:1999 達到65億:2006 2 28
年齡結構 0——14歲 65歲(中國60歲)以上
年輕型 大於等於40% 小於4%
成年型 30%——40%
老年型 小於30% 大於7%|60以上大於10%
自然增長率小於等於1.0%為低增長,出生率小於等於1.5%為較低增長
第二節 人口合理容量
1世界人口的「J」形曲線增長被稱之為人口的指數增長。
2自然資源(必須是在一定時間范圍內存在於自然界中可直接利用的資源)是人類生產生活資料的主要來源。
3自然資源的分類:
一(1)礦產資源:它是重要的自然資源,是人類進行現代化生產和提高生活水平的物質基礎。
(2)水資源:淡水儲量只佔世界總水量的2.535左右,而可利用的淡水儲量只佔淡水儲量的0.03%左右。
(3)土地資源:1人均土地擁有量大幅下降,使土地承受著越來越大的壓力 2人類對土地的不合理利用,使用於農業生產的土地面積正在顯著縮小。我國土地的基本國策: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實保護耕地。
(4)森林資源(有調節氣候,涵養水源,保持水土,凈化空氣,防風固沙的作用):森林的大面積毀壞導致水土流失加劇,土壤肥力下降,耕地沙化速度加快,大氣污染程度加深,氣候反常事件增多。
二 無限性資源(一定時間內超越技術水平以上的)和有限性資源
有限性資源又包括不可再生資源和可再生資源(即可再生但需要一定的時間)若過度開發,可再生資源有可能變為不可再生資源。
(註:科技開發水平決定開發資源的數量 文化消費水平決定消耗資源的數量)
4人口容量是指在一定的自然資源和經濟社會條件下,一個國家或地區所能容納的最高人口數量。
5人口合理容量則是指在有效和持續地利用資源,環境並獲得最大經濟效益的情況下,一定地區所能容納的人口數量。(即最佳人口數量)
註:重點閱讀P14頁,區分人口容量,人口合理容量及環境承載力的含義,了解三者的聯系即人口容量的三個特點(臨界性,相對性和警戒性)
6人口容量(最高人口數量)的影響因素:(1)與自然資源儲量(首要因素)成正比
(2)與科學技術水平成正比(3)與地區開放程度成正比(4)與人類的文化生活消費水平成反比
7分析地區人口容量需要考慮的因素:
(1)氣候的兩要素 氣溫影響農作物的熱量,降水影響其水分(2)地形(3)經濟,科技水平和開放程度(一般不提及文化消費水平)
我國西部地區人口容量低的原因:(1)氣候乾旱,水源缺乏且多高原山地地形,耕底面積小(2)深居內陸,對外開放程度低(3)經濟和科技水平低,人口受教育水平低,對人口容量有明顯的制約作用
我國東部地區人口容量高的原因:(1)自然條件優越,農業資源狀況良好(2)科技水平高,經濟發達,人口受教育水平高(3)地區開放程度高
我國南部地區人口容量高的原因:(1)氣候適宜,熱量降雨多,農作物成熟快(2)經濟科技水平高
第三節 人口遷移
1人口遷移:(1)必須改變定居地(2)改變定居地須持取一段較長時間(3)必須超越一定的行政界線
2人口流動:短期離開定居地後又返回的現象(人口遷移是人口流動的一種形式)
3分類(1)按人口遷移空間范圍的不同劃分:國際遷移和國內遷移(省際遷移和縣際遷移(2)按人口遷移方向的不同來劃分:農村到農村,農村到城市,城市到城市,城市到農村
4引起人口遷移的因素(推力/排斥力與拉力/吸引力共同作用的結果)
一自然生態環境因素(氣候,土地,水源,地形,資源,植被,礦產等)1自然環境和資源條件的地域差異2環境惡化和自然災害的影響
二經濟因素1地域間的經濟發展水平差距2經濟布局3交通運輸業的發展
三政治因素1戰爭2政策(經濟政策,人口政策如接納移民)
四社會文化因素 如文化教育,家庭婚姻,宗教信仰等(家庭和婚姻是影響青年人口遷移的重要因素)
5我國當代人口遷移 20世紀80年代以前人口意願性遷移較少 20世紀50——70年代的人口遷移均以行政調動為主 20世紀80年代以來自發性人口遷移較多
(城鄉地區間巨大的收入差距是促使人口大量流動的根本原因)
6人口遷移的影響P16
7世界人口的遷出國與遷入國各有什麼特徵P21
第四節 地域文化與人口
1婚俗中包含著許多影響出生率的內容,如初婚年齡的大小、混贏得俄穩定程度2宗教對人口的發展有很大的影響(鼓勵生育)
3中國文化對人口發展的影響:一是從早婚早育(為了增加勞動力)到晚婚晚育二是從多子多育到少生優生 三是從「學而優則仕」到「全民皆商」四是從安土重遷到四海為家
第二章城市與環境
第一節 城市空間結構
1概念:城市是人口達到一定規模,主要從事非農產業活動的居民聚居地,是一定地域的社會、經濟、文化中心。特點:人口和產業活動密集、生產效率和經濟效益、交通運輸和信息交流相對發達。
2城市區位分析:自然地理區位(相對穩定):(1)地形:溫帶——平原,熱帶——高原,山區——河谷或開闊低地(2)氣候:降水適中(沿海地區)和氣溫適中(中地位地區)(3)河流:沿河設城,河流交匯處或河口水運的起點或重點
社會經濟區位(不是一成不變的)(1)資源:礦產(2)交通運輸:武漢,徐州(3)政治:首都:雅典,羅馬城,西安,洛陽,杭州 新首都:華盛頓,堪培拉,巴西利亞,伊斯蘭堡(4)旅遊(5)科技(經濟)(6)宗教:麥加,麥地那,梵蒂岡,拉薩(7)軍事:嘉峪關市
3日本城市集中分布在太平洋沿岸的原因:山多平原少、海洋性溫帶季風氣候、資源匱乏多進口、海岸線曲折多海灣港口易於貿易
4城市的區位選擇考慮因素:地質(避開災害多發區,考慮地基承載力),地形(平原),河流(碼頭建在河的凹岸處),注意環境保護
5城市地域形態(區位因素影響城市形態):集中式(便於集中設置較完善的生活服務設施)組團式(用地分散,交通聯系不方便,投資較大)條帶式,放射式
6影響城市功能分區的主要因素:自然地理條件、歷史文化因素、經濟發展水平、交通運輸狀況等P30
7中心商務區的特點:建築高大密集、經濟活動最為頻繁、內部分區明顯、人口數量晝夜差別大、交通通達度高
8西方城市結構學說:同心圓模式,扇形模式,多核心模式P32\33
9中心地是向周圍地區提供各種貨物和服務的地方,其等級主要是根據中心地提供的職能種類和服務范圍來劃分的。
10一個地區城鎮的規模的大小與數量成反比,城鎮的空間分布主要受到商業因素、行政因素、交通因素的影響。
11高級中心地服務范圍大,彼此相距遠,六邊形數目大,低級中心地反之(高級中心地的服務范圍是低級中心地3倍)高級中心地包容低級中心地,高級服務范圍覆蓋低級服務范圍,從而構成層次分明的空間網路體系(相同級別的中心地服務范圍彼此獨立排斥)
第二節 城市化過程與特點
1城市化的表現:城市人口不斷增加,城市用地規模不斷擴大,城市人口在總人口的比重中不斷上升(衡量地區城市化水平的標志)
2城市化的意義P36
3社會經濟發展是城市化的主要動力。
4城市發展與工業化進程關系尤為密切,工業為城市經濟的主要支柱,能夠安排大量勞動力就業,並未服務業提供廣闊的發展空間。
5城市的興起又與第三產業的發展密切相關。
6發達國家的城市化特點;起步早、水平高、出現逆城市化現象 發展中國家的城市化特點:起步晚、水平低、速度快、發展不合理(南美洲國家「虛假城市化」,印度、孟加拉、印尼的「滯後城市化」)
6大力推進農業現代化,農村剩餘勞動力向非農業產業和城鎮轉移,是解決我國農村、農業、農民問題的根本出路。
7中國城市化特點P40
第三節 城市化過程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1城市病
2逆城市化階段表現:城市中心人口密集、交通擁擠、環境趨於惡化、地價房祖昂貴、就業困難、社會不太安定,促使居民向環境良好、房租地價便宜,基礎設施完善,交通便利的郊區或衛星城遷移。
3城市經濟逐步成為區域經濟增長的主導因素。大型中心城市加速發展,輻射帶動能力顯著增強。
第三章區域產業活動
第一節 產業活動的區位條件和地域聯系
1產業活動所具有的區位特徵與產業部門的科技發展水平密切相關
2與自然環境的聯系最為密切:農業(種植業、林業、牧業、漁業)和礦業(石油在地質歷史時期生成)其開采活動受石油礦藏狀況和運輸條件的限制。
受自然條件的限制較少的是工業生產(由於需降低省成本,勞動密集型產業都轉移到發展中國家)
與地理環境條件關系不大的是商業和服務業(主要面向消費人群)
3 P52
4生產協作類型:某種產品生產過程中多道工序之間的聯系(布匹的生產) 相對獨立的零部件廠的生產聯系(汽車生產)
5工業聯系——工業集聚——工業地域:類型一:自發和規劃建設 類型二:傳統(礦產)資源 新興(矽谷,中關村)技術和資金——規模效益
6商貿聯系:區際貿易(更密切,自然資源,資本,技術,產品,勞動力,信息,市場)國際貿易(存在關稅,貨幣匯率,制度差異,貿易壁壘等)
7現代物流業:產生原因:滿足區際間物資源流動的需要 作用P55
8科技與信息加強的意義:提高企業的運營效率與經濟效益,增強發展後勁。
9技術的擴散類型:近鄰擴散、等級擴散、位移擴散。
10我國紡織業的「產業集群現象」原因P58
第二節 農業區位因素與農業地域類型
1農業區位因素
一自然因素P60
1光照:影響因素(緯度、海拔、氣候)——年輻射量;對農業的影響(農作物的地域分布)
2熱量:活動積溫(指標):對農業的影響(產量、種類、耕作制度、栽培方法)
3土地:接近水源、城郊土地(城郊農業,高效農業)、土地類型、土地肥力
4地形;坡度與高度
5水源
二技術經濟因素P61
1勞動力
2技術裝備和生產技術(良種培育、耕作技術、作物栽培、水肥控制、病蟲害防治等)——提高勞動生產率
3種植方式:單作、間作、套作、混作、連作等 耕作制度:一年一熟、兩年三熟、一年兩熟、三年五熟、一年三熟等——落實作物布局的具體形式
三社會經濟因素
1市場:影響產品價格,農業類型與規模
2交通運輸:條件改善和保鮮冷藏技術的改善(影響園藝業、乳畜業、商品農業)
3農產品消費狀況
4政府政策
2綠色農業:特徵(無污染、無公害)和核心(綠色)及根本途徑(更新傳統觀念、依靠技術進步、降低生產成本、注重生態經營)
3農業專業化與綜合發展是相互促進的。
4幾種常見的農業地域類型:熱帶種植業農業、地中海式農業、混合型農業和商品化農業P63-64
5集約型農業:勞動集約化、資金集約化(生產資料投入為主)、技術集約化
6亞洲水稻的種植特點P65
7澳大利亞墨累——達令盆地的小麥種植和牧羊業(混合型)
8水稻種植業主要分布在東亞、東南亞和南亞降水豐富的地區,非洲的埃及和奈及利亞、南歐的部分地區、美國密西西比河下游地區和南美洲北部。
9我國的水田(平地水田、梯田水田)和旱地(平地旱地、坡地旱地)

❽ 地域文化與人口

你不會兩百多個國家都要撒。。。
中國的給你些網址自己看吧,我就不復制了。。
http://www.21cnjy.com/H/10/9742/S11194.shtml
http://www.hrb14.com/dili/jiaoan/b1jiaoan/%B5%DA%CB%C4%BD%DA%B5%D8%D3%F2%CE%C4%BB%AF%D3%EB%C8%CB%BF%DA.doc

這里給你個美國的吧。。。
從美國50個州的名字了解美國地域文化

Alaska: 11,623 Eskimos Can't Be Wrong!

阿拉斯加州:一萬一千六百二十三名愛斯基摩人是不會錯的!

Arizona: But It's A Dry Heat

亞利桑那州:可是,這里的熱是燥熱呀!

Arkansas: Literacy Ain't Everything

阿肯色州:有文化並不能代表一切!

California: By 30, Our Women Have More Plastic Than Your Honda

加利福尼亞州:到30歲的時候,我們的婦女使用的整形塑膠的數量將會超過本田公司塑料用量的總和。

Colorado: If You Don't Ski, Don't Bother

科索拉多州:如果你連滑雪都不會,那麼請別來打擾我好嗎?

Connecticut: Like Massachusetts, Only The Kennedy's Don't Own It Yet

康涅狄格州:和馬薩諸塞州幾乎沒什麼區別,只是肯尼迪家族還沒有擁有它。

Delaware: We Really Do Like The Chemicals In Our Water

特拉華州:我們真得很不喜歡我們的水源中攜帶的化學物質。

Florida: Ask Us Our Grandkids

佛羅里達州:問問關於我們的孫子孫女的事情吧。

Georgia: We Put The "Fun" In Fundamentalist Extremism

喬治亞州:我們給極端的正統基督教信仰注入了一些「有趣的東西」。

Hawaii: Haka Tiki Mou Sha'ami Leeki Toru (Death To Mainland Scum, But Leave Your Money)

夏威夷州:讓美國大陸上的那些無用之輩去死吧,不過記得把你們的金錢留下。

Idaho: More Than Just Potatoes... Well Okay, We're Not, But The Potatoes Sure Are Real Good

愛達荷州:這不僅僅是馬鈴薯的問題......好吧好吧,我們不是這個意思,不過馬鈴薯絕對是真正的好東西!

Illinois: Please Don't Pronounce the "S"

伊利諾斯州:拜託,我們州名最後那個字母S不需要發音!

Indiana: 2 Billion Years Tidal Wave Free

印第安納州:20億年過去了,潮汐帶來的波浪還是那麼自由自在!

Iowa: We Do Amazing Things With Corn

愛荷華州:我們能用玉米做驚天動地的大事兒!

Kansas: First Of The Rectangle States

堪薩斯州:在所有長方形的州中,我們是一個!

Kentucky: Five Million People; Fifteen Last Names

肯塔基州:我們有500萬人口,但所有這些人只有15個姓!

Louisiana: We're Not ALL Drunk Cajun Wackos, But That's Our Tourism Campaign

路易斯安納州:我們可不全是瘋瘋癲癲的法國移民後裔,那不過是我們的宣傳活動罷了。

Maine: We're Really Cold, But We Have Cheap Lobster

緬因州:我們真得很冷,但我們的龍蝦很便宜。
Maryland: If You Can Dream It, We Can Tax It

馬里蘭州:只要是你能想到的事情,我們就能對其征稅!

Massachusetts: Our Taxes Are Lower Than Sweden's (For Most Tax Brackets)

馬薩諸塞州:我們徵收的稅金可沒有瑞典人那麼高(對於大多數的稅級來說是這樣)。

Michigan: First Line Of Defense From The Canadians

密歇根州:如果加拿大人發起進攻,我們將是第一道防線!

Minnesota: 10,000 Lakes... And 10,000,000,000,000 Mosquitoes

明尼蘇達州:我們有一萬個湖泊......還有10萬億只蚊子!

Mississippi: Come And Feel Better Your Own State

密西西比州:來吧,對你自己的州感覺好一點兒!

Missouri: Your Federal Flood Relief Tax Dollars At Work

密蘇里州:你所繳納的聯邦洪災救濟稅款能夠排上用場。

Montana: Land Of The Big Sky, The Unabomber, Right-Wing Crazies, And Very Little Else

蒙大納州:這片土地上到處都是大片的天空、郵寄炸彈的恐怖分子和狂熱的右翼分子,除此之外幾乎一無所有!

Nebraska: Ask Our State Motto Contest

內部拉斯加州:問問關於我們州座右銘大賽的事情吧。

Nevada: Hookers and Poker!

內華達州:紅燈區里拉客的娼妓,當然還有紙牌游戲!

New Hampshire: Go Away And Leave Us Alone

新罕布希爾州:走遠點兒,讓我們安靜會兒!

New Jersey: You Want A ##$%##! Motto? I Got Yer ##$%##! Motto Right Here!

新澤西州:你們想要一個很那個的座右銘是嗎?好吧,這就是我給你們找的很那個的座右銘!

New Mexico: Lizards Make Excellent Pets

新墨西哥州:蜥蜴可是非常非常不錯的寵物啊!

New York: You Have The Right To Remain Silent, You Have The Right To

紐約州:你有權保持沉默,你也有權成為一名律師...

North Carolina: Tobacco Is A Vegetable

北卡羅來納州:難道煙草不是一種蔬菜嗎?

North Dakota: We Really Are One Of The 50 States!

北達科他州:我們真得是美國的五十個州之一!

Ohio: At Least We're Not Michigan

俄亥俄州:最起碼我們不是密歇根州。

Oklahoma: Like The Play, Only No Singing

俄克拉荷馬州:和演出很相似,只是沒有歌聲!

Oregon: Spotted Owl... It's What's For Dinner

俄勒岡州:斑點貓頭鷹...它就是我們的晚飯。

Pennsylvania: Cook With Coal

賓夕法尼亞州:烹飪要用煤做燃料。

Rhode Island: We're Not REALLY An Island
羅得島州:我們真得不是一個島嶼!

South Carolina: Remember The Civil War? We Didn't Actually Surrender

南卡羅來納州:還記得南北戰爭嗎?事實上我們並沒有投降!

South Dakota: Closer Than North Dakota

南達科他州:比北達科他州要近一些。

Tennessee: The Ecashun State

田納西州:「教育」之州!

Texas: Si' Hablo Ing'les (Yes, I Speak English)

得克薩斯州:是的,我會說英語。

Utah: Our Jesus Is Better Than Your Jesus

猶他州:我們的耶穌比你們的耶穌更好!

Vermont: Yep

佛蒙特州:是啊!

Virginia: Who Says Government Stiffs And Slackjaw Yokels Don't Mix?

弗吉尼亞州:誰說那些刻板的政府官員不能和懶散的鄉下人混為一談?

Washington: Help! We're Overrun By Nerds And Slackers!

華盛頓州:救命呀!我們這里的蠢貨和懶鬼已經泛濫成災了!

Washington, D.C.: Wanna Be Mayor?

華盛頓特區:嗨,想當市長嗎?

West Virginia: One Big Happy Family... Really!

西弗吉尼亞州:一個幸福的大家庭...真得,沒騙你!

Wisconsin: Come Cut The Cheese

威斯康星州:來切些乳酪了!

Wyoming: Where Men Are Men... and the sheep are scared!

懷俄明州:這里的男人都是男子漢...膽小鬼只有害怕的份兒!
希望對你有幫助吧。。。。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