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地理自然災害上課實錄
A. 自然災害地理在教科書中描素太簡略了,求給詳細的知識點。
wk_ad_begin({pid : 21});wk_ad_after(21, function(){$('.ad-hidden').hide();}, function(){$('.ad-hidden').show();});
2
我國東部的農業部門以種植業為主,主要受洪澇、乾旱、冷凍、風雹等災害的影響,使種植業災情嚴重;我國西部的農業部門以畜牧業為主,主要受雪災、旱災、蟲災等影響,使得牧業災情較嚴重。
16.我國東、西部孕災環境、受災體、主要災種和農業災情的差異?
17.海洋災害帶:主要指東部和南部海域,以台風、風暴潮、赤潮等自然災害為主
18.東南沿海災害帶:主要是指連雲港以南的地區,以台風、風暴潮、暴雨、洪澇、海水入侵等自然災害為主
19.東部災害帶:主要是指第三階梯,以洪澇、旱災、病蟲害等自然災害為主
20.中部災害帶:主要是指青藏高原以東的第二階梯,是中國自然環境最為復雜、地表物質最不穩定的大斜坡地帶,以暴雨、洪水、地震、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災害為主
21.西北災害帶:主要是指西北內陸的新疆、甘肅、寧夏、內蒙古西部地區,以地震、沙塵暴、霜凍、乾旱、病蟲害等自然災害為主
22.青藏高原災害帶:主要是指西藏、青海和四川西北部,以暴風雪、地震、寒潮、雪崩等自然災害為主,對畜牧業造成嚴重災害
23.地震的能量來源:來自地球內部能量。以地震波的形式釋放。 24地震的震級:一次地震只有一個震級。(震級差一級能量差30倍),但有多個烈度。 25.地震類型:構造地震,火山地震,人工地震等.。最常見的是構造地震,對我國影響最嚴重)。
26.全球地震主要分布在哪裡?
地中海—喜馬拉雅地震帶;環太平洋地震帶。
27.構造地震多發的原因?板塊交界處,地殼活動頻繁。
28..我國地震分布特點是東少西多,災情分布特點是東重西輕。
29.我國地震多發區是哪裡?台灣,青藏,新疆,華北。我國南北地震帶位於105ºE附近,它也是我國東西地質構造分界線。
30.華北區、台灣地區地震多發的成因是?該區處在亞歐板塊與太平洋板塊的交界帶。地殼活動強烈。
31.西南地區地震多發的成因?是由於印度洋板塊和亞歐板塊的擠壓碰撞。 32.我國西南地區地震滑坡泥石流地質災害多發的原因是什麼? 地質構造復雜,構造運動強烈,多地震,誘發滑坡和泥石流
3
地貌類型多變,地勢起伏大,大斜坡多,易發生滑坡 降水多,尤其是暴雨、久雨天氣,極易發生泥石流
人為因素,如開墾、開礦等,導致植被破壞誘發或加劇滑坡和泥石流 人們的防範意識、措施不到位 建築物、財產、城市越來越密集。
33滑坡發生的原因?山高坡陡,地勢起伏大;岩體多破碎;地表植被覆蓋率差。
34.泥石流產生的原因?山高谷深,地形陡峻;多鬆散的碎屑物質,短時間內有大量的水流;植被覆蓋率低。
35.滑坡和泥石流的危害?
摧毀農田和房屋;造成人員傷亡;危害鐵路、公路和水利水電工程等 乾旱特點:漸變性,持續時間較長,影響范圍廣。 36.我國四個旱災多發中心:華北(春旱)、華南(夏秋旱)、西南(四季旱)和江淮地區(伏旱)
37.簡要分析華北地區旱災嚴重的原因?
自然原因:降水少,春季氣溫回升快,蒸發旺盛且多大風。 正值小麥的生長期,需水量大,缺水嚴重;
人為原因:人口多,城市密集,工農業發達,生產生活用水量大。
38.旱災的危害?河流斷流、水庫乾涸;作物歉收,有的甚至絕收;人畜飲水困難等。 39.主要的抗旱措施有哪些?
興修水利(水庫,跨流域調水) 開展農田水利基本建設,營造防護林 推廣節水灌溉技術
調整農業結構,推廣耐旱作物 加強監測預報,人工降雨
40.旱災區主要分布在常年雨水較多、乾旱程度較低的廣大東部季風區。而西北乾旱區年年乾旱,屬荒漠景觀,幾乎很少出現旱災。
41我國乾旱與洪澇的關系?時間上的交替,空間上的交錯。(不穩定的季風氣候) 42.為什麼東部季風區是旱災頻發區?
我國東部深受季風的影響,季風到來的早晚、勢力的強弱、停留時間的長短等都直接影響著降水量的多少及其時間分配,加上夏季氣溫高、蒸發量大,使得季風區的降水量不僅年內變化大而且年際變化大,不穩定的降水就是乾旱頻發的主要原因。
東部是我國重要的工農業生產區,對降水的需求量和保證率要求很高,如果出現乾旱,勢必造成旱災災情。因此,我國東部季風區是旱災頻發區。
43.熱帶氣旋的形成條件?有廣闊的暖洋面,有充足的水汽;下熱上冷的不穩定大氣層結;足夠的地轉偏向力。(赤道附近地轉偏向力小所以就無法形成熱帶氣旋) 44台風:中心風力12級,多發生在夏秋季節。 45.台風的災害天氣特徵:狂風暴雨。 46.台風多發地區:西北太平洋。
47.台風登陸後勢力減弱的原因?地面摩擦力加大;水汽來源減少;氣溫下降。 48.台風眼風力弱,天氣晴朗的原因是什麼? 水平氣壓梯度力與旋轉離心力抵消,中心氣流做下沉運動,水汽難以達到飽和,故天氣晴朗。 49.受台風影響最嚴重的地區是:我國東南沿海。 50.台風對沿海地區農業和城市有什麼影響?
我國沿海地區是重要的工業區、農業區、漁業區,人口密集,城市港口眾多的地帶。台風帶
4
來的狂風、暴雨以及風暴潮災害常會形成海水倒灌,造成海堤決口,形成洪澇災害,並且可誘發泥石流和滑坡等災害,會造成城市、港口以及生命線工程的破壞、船舶的毀壞等,以及人員傷亡、房屋倒塌、建築物破壞,造成重大的經濟損失,從而直接威脅著我國沿海地區工農業經濟的發展。
51.寒潮:由於冷空氣入侵造成氣溫在24小時內驟降10℃以上,且在這一天內,最低氣溫在5℃以下的,就稱作「寒潮」
52.寒潮的時空分布特點:北半球中高緯度,深秋到初春。
寒潮災害天氣特點:大風、雨雪、霜凍等現象,有時還帶來暴風雪、沙暴等惡劣天氣,多發生在冬半年。好處是,凍死害蟲;改善土壤墒情;可能凈化大氣。 53.寒潮的源地是:北方大陸與冰雪洋面 54.寒潮的路徑:
偏西路徑——經新疆和蒙古高原向日本海及東海北部移動; 偏北路徑——經蒙古高原向我國南方移動;
東北路徑——經日本海或我國東北向我國東部沿海侵入。 55.東北地區寒潮危害嚴重的原因有哪些?
我國東北地區緊鄰冬季風的源地,冬季風越過大興安嶺,使東北地區氣溫驟降。 初霜時東北農作物正值生長季節,嚴重危害農牧業生產。 56.沙塵暴發生時間:冬春季節
沙塵暴的好處是:增加降水,增加土壤肥力,增加水域營養鹽類,塑造地表形態。 57.沙塵暴產生需要哪三個基本條件? 大風——形成沙塵暴的動力條件;
地面的沙塵物質——形成沙塵暴的物質條件; 不穩定的空氣狀態和局部地區的熱力條件。
58.防治沙塵暴最有效的人類行為是植樹造林,增加植被覆蓋率。 59.分析華北地區沙塵暴多發的原因?
由於本區降水少,蒸發大,且多大風。乾旱使土壤疏鬆乾燥,風力對土壤的侵蝕越來越嚴重。
在日益增長的人口壓力下,人們毀林開荒、濫砍濫伐森林,使得森林覆蓋率降低。 在經濟利益的驅使下,過度放牧、濫挖葯材,使得森林草原急劇退化,沙化土地面積不斷擴大,導致沙塵暴多發。
60.華北地區氣象災害多發的原因?
自然原因:①水熱條件不穩定,導致降水的季節分布不均,春旱嚴重; ②冬季風的通道; ③接近沙源地;④蒸發強烈,植被覆蓋率低。 人為原因:①是主要農業商品生產基地,灌溉用水增加; ②人口、城市密集,人均水資源匱乏
③過量抽取地下水,導致地面沉降、海水倒灌,水資源缺乏。
61.我國洪水災害分布總的特點?
①東部多,西部少;②沿海多,內陸少;③平原低地多,高原山地少; ④山脈東坡和南坡多,西坡和北坡少。
62.暴雨洪水——特點:影響我國范圍最廣、時間最長、危害最大的洪水災害。 63.我國洪水類型、形成原因 、主要分布地區、發生時間對比:
提示:洪水致災有兩個基本環節:一是洪水的形成,二是對人類造成損害。
5
64.誘發雨澇的自然因素:季風區降雨多、暴雨集中;地勢低平、河流排水不暢。 65.誘發雨澇的根本原因:東部平原地區地勢低平,雨季河流排水不暢。 66.防治洪水災害災害的措施有哪些?
興修水利工程(水庫,大壩,裁彎取直,疏浚河道) 調整農業結構,退耕還林,還草,還牧,還湖 開展農田水利基本建設 加強監測與預報 樹立防災減災意識
67. 我國洪澇災害的災情特點 ——范圍廣、發生頻繁、突發性強,而且損失大。 其中,農業受洪水災害影響最為嚴重。
68.為什麼暴雨洪水主要分布在我國東部季風區各大江河的中下游平原? 我國東部季風區雨季降水集中,多暴雨。 地勢低平,排水不暢
工農業發達,城市密集,單位面積資產密度大
人類不恰當的活動(圍湖造田,毀林)加重了受災體的脆弱性 在河流下游低窪地沖蝕過多的經濟活動,增加了洪災的風險性。 69.為什麼七大江河流域是我國防洪和防治水土流 失的重點?
我國的暴雨洪水主要分布在東部季風區的七大江河流域的中下游,這里農業和工業發達,人口和城市集中,洪澇可以導致嚴重的災情,因此是防洪的重點地區; 七大江河的中上游地區都存在著不同程度的水土流失狀況,使得下游泥沙淤積,河道堵塞,直接影響中下游的排洪泄洪情況,因此七大江河流域也是我國防治水土流失的重點;也可以認為防洪和防治水土流失是七大江河地區可持續發展的保證。 70.影響我國東部沿海的風暴潮類型 及分布
類型 成因
主要分布地區
發生時間
暴雨 洪水
主要由台風、鋒面等帶來的暴雨
東部季風區各大江河的中下游平原。
暴雨的時空分布高度一致,在東部季風區,暴雨集中發生在每年的4—9月,自南向北推移。 融雪洪水 受氣溫升高影響形成
西北和東北山區。 4—5月融雪洪水 7~8月冰川融水
冰凌洪水
冰凌堵塞河道
主要發生在黃河上游的寧夏、內蒙古河段和部分下遊河段,其次發生在松花江部分河段。
秋末春初
類型 發生季節
發生地區 危害
台風風暴潮 7-10
8月和9月最集中 東南沿海 不僅毀壞船隻,而且破壞房屋、農田、海堤以及碼頭、港口等工程設施,並造成不同程度的人員傷亡。
溫帶風暴潮
春秋
北方沿海
6
71..人類的活動是否會加劇災情?
①人類不合理的活動導致地表狀況發生改變,加劇了洪水災害的發生,例如,植被覆蓋度降低 ,蓄水能力下降;上游水土流失,下游泥沙沉積;圍湖造田,湖泊調蓄能力下降;水域面積縮小,高水位、高流量,洪災產生。
②洪水災害的嚴重程度與區域的人口、經濟有關,人口越密集,致災的可能性越大;經濟越發達,損失就可能越嚴重。
72.農作物病蟲害的特點:種類多,危害大,災情東部重於西部,南方重於北方。 73.農作物病蟲害的危害:造成農作物大面積減產,甚至絕收;還導致農產品大批量變質,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 74.小麥銹病包括條銹、葉銹和稈銹,是中國發生范圍最廣、危害最嚴重的一類小麥病害。 75.我國水稻病蟲害有(稻瘟病、紋枯病和白葉枯病),主要分布在秦淮以南的地區。 76棉鈴蟲的分布:
廣泛分布於我國主要棉花產區,黃河流域棉產區和新疆棉產區受害尤其嚴重。 棉鈴蟲是中國棉花的重大致災害蟲,其災害損失巨大。 77.森林病蟲害的分布與地形、氣溫有關。油松毛蟲分布在第二級階梯和第三級階梯的分界線處,第二級階梯以上的高海拔地區(除新疆北部外)沒有。落葉松毛蟲分布在中溫帶,赤松毛蟲分布在暖溫帶,馬尾松毛蟲分布在熱帶、亞熱帶。
78.導致森林病蟲害多發的人為原因: 主要是大量單一的人工林替代了種類多樣性豐富的原始森林,使森林對有害生物的自控能力降低。
79.蝗災與旱澇的關系:旱災與蝗災經常鏈性發生在乾旱少雨年份。前期乾旱少雨,利於雌蝗產卵,而後期多雨又利於蝗蟲幼蟲成長,蝗災就會爆發。
80.我國滅蝗的方法?主要採用人工誘捕幼蟲、捕殺成蟲、挖防蟲溝、農葯滅蟲、點火焚燒和投放天敵等方法。
--網路文庫http://wenku..com/link?url=_Oi__
B. 8.地理問題 自然災害(地質災害-地震 滑坡 泥石流等 氣象災害-寒潮 洪水 乾旱 水文災害
八年級地理期末測試試題
一、選擇題(1——30題只有一個正確答案,請將選擇的答案填入題後的表格中。每題2分,共60分)
我國有優越的地理位置,遼闊的疆域,眾多的人口,是一個多民族的大家庭,我們為是中國人而感到驕傲!請你結合所學知識,相信你一定能完成1——7題:
1.從世界看中國,我國位於
A.東半球 南半球 B.亞洲東部 太平洋西岸
C.西半球 北半球 D.亞洲南部 太平洋西岸
2.在我國34個省級行政區中,省、自治區、直轄市、特別行政區的個數分別有
A. 24、5、3、2 B. 23、5、4、2 C. 23、4、5、2 D. 22、6、4、2
3.我國少數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是
A.回族 B.苗族 C.藏族 D.壯族
4.下列國家與我國接壤的是
A.日本 B.印度 C.泰國 D.韓國
5.在世界各國中,我國陸地領土僅次於
A. 俄羅斯和美國 B. 俄羅斯和加拿大 C.加拿大和美國 D.美國和巴西
6.我國最大的島嶼是
A.海南島 B.台灣島 C.釣魚島 D.崇明島
7.我國13億人口日,定為2005年1月的
A.2日 B.4日 C.6日 D.8日
我國特殊的地理位置,復雜的地形,對我國的的氣候和河流的特點都產生重要影響,也給各地區人們的生產和生活打上了深深的烙印。請放飛你的思維完成8——24題:
8.位於我國地勢第二級階梯上的盆地是
A.塔里木盆地 B.准噶爾盆地 C.四川盆地 D.柴達木盆地
9.「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形容的是
A.泰山 B.華山 C.廬山 D.黃山
10.800mm等降水線經過我國的
A.巫山——長江一線 B. 秦嶺——淮河一線 C.南嶺——珠江線D.陰山——海河一線
11.下列是被稱為我國長江上「三大火爐」的是
A.上海、重慶、南京 B.武漢、重慶、南京 C.九江、重慶、南京 D. 成都、武漢、南京
12.下列不處在季風區的城市是
A.廣州 B.北京 C. 烏魯木齊 D. 西寧
13.我國大多數地方降水多集中在
A.3——7月 B.4——8月 C.5——9月 D.6——10月
14.位於長江中下游地區的省級行政區是
A.河南 B.福建 C.上海 D.山東
15.人們常說「三山夾兩盆」的地形特點的地區是
A.四川 B.青海 C.新疆 D.甘肅
16.唯一流入北冰洋的外流河是
A.長江 B.黃河 C.淮河 D.額爾齊斯河
17.我國最大的內流河是
A.長江 B. 額爾齊斯河 C. 黃河 D. 塔里木河
18.夏季我國平均氣溫最低的地區是
A.漠河地區 B.新疆地區 C. 內蒙古高原 D. 青藏高原
19.治理黃河的根本是
A.開發中上游的水能資源 B.修建一批分洪、蓄洪工程
C.黃土高原地區的水土保持 D.黃河下游控制泥沙流入
20.關於我國四大高原特徵敘述,比較正確的是
A.內蒙古高原地面坦盪,廣泛的分布著疏鬆的黃土
B.黃土高原地表崎嶇,岩溶地貌分布廣
C.青藏高原雪山連綿,冰川廣布,多大河發源地
D.雲貴高原一望無際,多優良草場
21.我國水旱災害頻繁發生的主要原因是
A.冬季風活動不穩 B.夏季風不穩定
C.地形復雜多樣 D.緯度差異大
22.劃分溫度帶的主要指標是
A.氣溫 B.降水 C.活動積溫 D.溫差
23.下列山脈是南北走向的是
A.天山 B.秦嶺 C.橫斷山 D.太行山
24.華北平原主要是由
A.黃河的泥沙沖積而成 B.淮河的泥沙沖積而成
C.海河的泥沙沖積而成 D黃河、淮河、海河的泥沙沖積而成
我國自然資源總量比較大,但分布不均,人均佔有量小。因此,我們要樹立科學的資源觀,做到合理利用、節約利用有限的自然資源,用科學的發展觀指導我國的經濟建設,努力做到人口、資源、環境、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結合你平時積累的知識,請你完成25——30題:
25.主要分布在年降水量不足400MM的西部內陸地區的土地類型是
A.耕地 B.林地 C.草地 D.旱地
26.我國水田與旱地的分布大致的分界線為
A. 珠江——南嶺一線B. 長江——大別山一線 C.秦嶺——淮河一線D. 海河——太行山一線
27.下列哪一組全部屬於非可再生資源
A.煤礦、天然氣 B.土地、石油 C.水、鐵礦 D.森林、銅礦
28.南水北調工程是將長江水調到
A.東北、華北 B、華中、華南 C、西北、華北 D、西南、東南
29.我國著名商品糧基地由南到北排序正確的是
A.珠江三角洲、太湖平原、三江平原、江漢平原
B.珠江三角洲、洞庭湖平原、江漢平原、松嫩平原
C.太湖平原、三江平原、江淮地區、松嫩平原
D.太湖平原、鄱陽湖平原、成都平原、江淮地區
30.作為我國能源開發的重要工業帶地區是
A. 珠江流域 B.長江流域 C. 黃河流域 D.海河流域
二、非選擇題:(共40分)
讀圖、填圖、搜集相關地理資料、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運用准確的語言歸納一些地理現象、成因、規律的結論的能力,是我們學習地理必須具備的最基本、最重要的能力。通過學習,我們已經基本具備了這些能力,相信你可以運用你所學習的知識和已經具備的能力,能夠完成下列問題:
31.讀「中國地形圖」,完成下列問題(10分)
(1)山脈名稱:① ② ③
(2)盆地名稱:④ ⑤ ⑥
(3)黃土高原與華北平原的分界是 山;大興安嶺東側為 平原
(4)我國地形地勢的第一階梯上的主要地形區為 ,平均海拔 米以上
32、讀「長江幹流示意圖」,請完成下列問題 (10分)
(1)支流的名稱:A、 B、 ; 湖泊的名稱D、
(2)將要建成的我國最大的水電站的名稱:C、
(3)城市的名稱:H、 G、
(4)城市E位於我國發達的 經濟發達地帶和 工業最發達的經濟核心區;城市F為 省的行政中心。
(5)長江上中游分界地點為
33.讀下圖,結合所學知識,請回答(圖中A、B、C分別代表我國三條重要的自然地理分界線)
(1)A是溫度帶中 帶和 帶的分界線;在A線的以南主要糧食作物是 、油料作物是 ;在A線以北的主要糖料作物是 。
(2)季風區與非季風區的分界線是圖中
的 (字母);外流區域與內流區域的分界線是圖中的 (字母)。
(3)我國三大棉區是新疆、 、
(4)在圖上用符號「◎」畫出我國重要的商品糧基地太湖平原的大致位置
34.請你結合所學知識,回答下列問題(10分)
(1)我國地勢有什麼特點?這一特點對我國的氣候和經濟有哪些有利的影響?(3分)
(2)我國冬季、夏季氣溫分布有什麼特點?我國年降水量分布的總趨勢是什麼?(3分)
(3)小王是南京人,春節期間准備到西安去旅遊,假如你是小王的最好朋友,請你幫助他(她)選擇至少二種交通方式及交通線路供他(她)選擇(4分)
八年級(上冊)地理期末測試參考答案
一、選擇題(1——30題只有一個正確答案,請將選擇的答案填入題後的表格中。每題2分,共60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B B D B B B C C A B B C C C C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D D D C C B C C D C C A C B C
二、非選擇題:(共40分)
31.(每空1分,共10分)
(1) 昆侖山、祁連山、橫斷山脈
(2)柴達木盆地、四川盆地、塔里木盆地
(2) 太行山、東北
(4)青藏高原、4000
32. (每空1分,共10分)
(1) 嘉陵江、漢江、鄱陽湖
(2) 三峽 (3)武漢、重慶
(4)長江沿岸(沿江)、長江三角洲、江蘇 (5)宜昌
33、(每空1分,共10分)
(1)溫暖、亞熱、水稻、油菜、甜菜
(2)B、C (3)黃河流域、長江流域
34、(共10分):
(1)、西高東低,大致呈三級階梯(1分);有利於海洋上濕潤氣流深入內地,形成降水(1分);使我國許多大河滾滾東流,溝通了東西交通,方便了沿海河內地經濟聯系 (1分)
(2)、我國冬季越往北去,氣溫越低,南北氣溫相差很大(1分;)我國夏季南北氣溫相差不大,大部分地區普遍高溫(1分;)從東南沿海向西北內地遞減(1分)
(3)、提供五種供參考(只要選擇的是正確合理的可以給分,每選一種交通方式及交通線路2分,共4分)
①航空:乘飛機從南京飛往西安;
②鐵路:從南京乘火車走京滬線經徐州轉乘隴海線到西安;
③水運、鐵路:從南京乘輪船沿長江航線到武漢,轉乘火車走京廣線到鄭州,換乘隴海線到西安;
④水運、鐵路:從南京乘輪船沿長江航線到重慶,轉乘火車走成渝線到成都,換乘寶成線到寶雞,換乘隴海線到西安;
⑤公路:乘汽車從南京到西安
請採納。
C. 課改版八年級地理下
http://www.pep.com.cn/czdl/jszx/tbjxzy/bx/dlst/
D. 八年級上冊的地理復習提 簡略些
怎樣學好地理 地理環境空間廣大,地理事物多種多樣,地理關系錯綜復雜。學習地理尤其要注意學習方法,只有掌握好學習方法,才能化難為易,學得扎實而靈活。 1、學會使用課本 教科書既是掌握知識、技能的工具,又是培養自學能力的依據。目錄提示著全書的要領和前後的聯系,要經常翻閱,以便對全書內容心中有數。精讀課文、常看深思,抓住要點,記下問題,要特別重視插圖和表格,領會圖表所說明的問題。 2、學會使用地圖 地圖是地理信息的載體,它能將我們不能親眼見到的廣大地理環境變得一目瞭然。 地圖又是學習地理的工具,通過分析地圖,可以認識地理特徵、原理、成因,找到利用改造的途徑,要學會讀、用各種地圖,首先要記住最基本的地圖。對於世界地理而言,首先要記住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分布。 3、重視地理觀察 觀察就是邊思考邊細看。看一看當地的地理環境的面貌,以及人們在當地是怎樣活動的。通過報刊、電視節目、圖片獲得地理信息,鍛煉我們的才智。 4、善於地理想像 觀察只能得到局部直觀,地圖只能提供位置直觀,想像才能使二者聯系起來,使你獲得地理環境的全面景觀,進而向你展示地理的未來。 5、要善於動腦 經常向自己提出問題,地理問題的一般思路是: ①學什麼?如黃河及其水文特徵。 ②在哪裡?如黃河流經的省區和流域范圍。 ③為什麼?如黃河的水文特徵是怎樣形成的。 ④有何利弊?如怎樣評價黃河對我國北部地區提供的有利條件和不利條件。 ⑤怎樣協調好人地關系?如怎樣使人類與黃河的關系協調起來,應當怎樣合理利用改造它。 6、要勤於動手 經常用手寫,動筆畫,動手製作學具,這不僅使你心靈,還能使你手巧。 方法對頭,事半功倍,你將越學越愛學。
相信有不少人跟我一樣,初中地理沒有認真學好,只能到高中再從頭來學。其實我覺得,學地理是非常有用的,它與我們的日常生活聯系特別密切。學了地理之後,覺得自己長了不少知識。可以隨心所欲地在地圖上指出任何一個國家及著名的城市,可以辨別出不同國家的地理概況、風土人情,可以了解到各種自然現象的成因、特徵,可以……這些對於懂地理的人來說都只是些皮毛。而對我這個曾經的「地理盲」卻是格外新鮮有趣的。教我們地理的黃國華老師是個全能型的「才子」。上他的課總能給我們一種特別充實的感覺。我們不敢有絲毫的分心,生怕一不留神便讓知識從耳邊溜走。我們總是不停地聽著、記著,一堂課下來,提綱上通常都是密密麻麻的筆記。我想,幸虧有這番「狂補」,要不這些基本的地理常識我們不知要到什麼時候才能學到呢!
E. 八年級上學期地理知識點和重點的圖
八年級地理上冊知識點總結
知識框架:
中國地理概況
地理位置及疆域
地理位置的優越性
半球劃分、海陸位置經緯度位置
國土及疆域
陸地和海洋國土、鄰國
行政區劃
省市簡稱、形狀
人口與民族
人口概況
總量、分布、基本國策
民族概況
人數、分布特點
自然環境
地勢與地形
三大階梯、各種地形
氣候復雜多樣
氣溫差異:南北差異、溫度帶劃分
降水差異:東西差異、對各方面的影響
氣候類型、各類天氣
河流與湖泊
內流區與外流區的差別、黃河和長江概況
自然資源
自然資源概況
資源劃分、我國資源情況
土地資源
分類、分布狀況、利用狀況
水資源
分布及利用狀況
經濟發展
逐漸完善的交通網
交通運輸分布、鐵路分布、運輸方式的選擇
因地制宜發展農業
農業分類、東西南北差異、問題
工業的分布與發展
工業及高新技術分布
1、我國位置的優越性:
半球劃分:東半球、北半球
海陸位置:亞歐大陸東部、太平洋西岸。
經緯位置:大部分位於中緯度地區,屬北溫帶。南部少數地區位於熱帶,沒有寒帶。
最東端 東經135度2分30秒 黑龍江和烏蘇里江交匯處
最西端 東經73度40分 帕米爾高原烏茲別里山口(烏恰縣)
最南端 北緯3度52分 南沙群島曾母暗沙
最北端 北緯53度33分 漠河以北黑龍江主航道(漠河縣)
2、我國國土遼闊:
陸地國土:陸地面積約960萬平方千米,陸上鄰國14個。
海洋國土:瀕臨的海洋有渤海、黃海、東海、南海,主要島嶼有台灣島、海南島、舟山群島、南海諸島。,隔海相望的國家有6個。
渤海附近有我國最大的鹽場——長蘆鹽場,東海有我國最大的漁場——舟山漁場。南海魚類產量和油氣產量均是最大的。
圖見教材4頁。
3、行政區:
我國共有34個省級行政單位,包括23個省、5個自治區、4個直轄市和2個特別行政區。圖教材7頁
各省級行政區名稱、簡稱、行政中心,表教材10頁。
4、人口:
我國總人口為12.95億(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佔世界人口的五分之一以上,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國家。
基本國策:計劃生育。控制人口的數量,提高人口的質量。
我國平均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千米135人,是世界平均人口密度(每平方千米39人)的3倍多。
人口分布不均。以黑河—騰沖為界,東部人口分布密集,西部人口分布稀疏。 各省區面積與人口的比較,圖教材14頁。
5、民族:
我國有56個民族,漢族佔92%。少數民族中壯族人數最多。人口在500萬人以上的少數民族有滿族、回族、苗族、維吾爾族、彝族、土家族、蒙古族、藏族。
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和東北地區,雲南省的少數民族數最多。各民族分布具有「大雜居,小聚居」的特點。
一些少數民族風情:蒙古族的那達慕大會;傣族族的潑水節、孔雀舞;藏族的集體舞、藏歷年;朝鮮族的長鼓舞等。
6、地勢和地形:
我國地形特點:地形復雜多樣,山區面積大。
我國地勢西高東低,西部以山地、高原和盆地為主,東部以平原和丘陵為主。中國地勢三級階梯:第一級階梯(昆侖山脈、祁連山脈、橫斷山脈)→第二級階梯(大興安嶺、太行山脈、巫山、雪峰山)→第三級階梯。
各階梯概況,海拔、地形特徵見教材22、24、26頁,主要看各階梯都有哪些主要山脈(走向)、高原、盆地以及平原,以及相對位置。
我國地勢西高東低呈階梯狀分布的特徵對我國的氣候、河流、交通產生的影響:
(1)對氣候的影響:我國地勢西高東低向海洋傾斜,有利於海上的濕潤氣流向我國內陸推進,為我國廣大地區帶來豐沛的降水。
(2)對河流的影響:西高東低的地勢,必然造成我國的大江大河自西向東奔流入海;河流在高一級階梯向低一級階梯流動時,落差大,產生巨大水能。
(3)對交通的影響:向東流淌的大河溝通了我國東西的交通,方便了沿海和內陸的聯系;階梯交界處的高大山脈成為我國東西交通上的巨大障礙。
四大高原:青藏高原:世界上最高的高原,被稱為「世界屋脊」,是四大高原中唯一位於第一階梯的,我國面積最大的高原,高山終年積雪,冰川縱橫;內蒙古高原:高原地勢平坦開闊,西北部多荒漠、戈壁、東部和中部多肥美草原;黃土高原:世界上黃土分布面積最廣的區域,水土流失嚴重,地表千溝萬壑;雲貴高原:高原大部分地區地形崎嶇,石灰岩分布廣泛,喀斯特地貌顯著。
四大盆地:塔里木盆地:我國面積最大的內陸盆地,位於昆侖山與天山之間,其中有我國最大的沙漠—塔克拉瑪干沙漠;准噶爾盆地:我國第二大盆地,位於天山與阿爾泰山之間,緯度最高;柴達木盆地:被美譽為「聚寶盆」,位於巴顏喀拉山與祁連山之間,海拔最高,也是四大盆地唯一位於第一階梯的;四川盆地:發展農業生產條件最優越,有「紫色盆地」之稱,著名的成都平原位於盆地西部,農業發達,物產豐富,有「天府之國」之稱。
三大平原:東北平原:黑土面積廣大;華北平原:地勢低平,地面坡度很小;長江中下游平原:我國著名的「魚米之鄉」。
我國是一個多山的國家,山地面積占陸地面積的33%,加上高原,兩者佔60%。山區常見自然災害及其治理,見教材29頁。山區在開發和保護方面應當注意的問題:山區地面較為崎嶇,交通不便,基礎設施建設的難度較大。在開發利用山區時,要特別注意生態環境建設,預防和避免山地災害如崩塌、滑坡、泥石流的發生。
主要山脈走向:
東-西走向:天山山脈――陰山山脈;昆侖山脈――秦嶺;南嶺
東北-西南走向:大興安嶺――太行山――巫山――雪峰山;長白山脈―武夷山脈;台灣山脈
南-北走向:橫斷山脈
西北-東南走向:祁連山脈
弧形山脈:喜馬拉雅山脈
7、南北氣溫差異:
冬季,我國南北氣溫差異很大。1月℃等溫線大致沿秦嶺—淮河一線分布。漠河鎮與海口市1月平均氣溫相差接近50℃。冬季最冷地方為黑龍江的漠河鎮。
夏季,除了青藏高原等地區外,大多數地方普遍高溫。夏季最熱的地方為新疆吐魯番。
我國由北向南劃分為寒溫帶、中溫帶、暖溫帶、亞熱帶、熱帶。另外還有高原氣候區。劃分溫度帶的主要指標是活動積溫。溫度帶劃分,見教材33頁。
8、東西干濕差異:
年降水量的總趨勢是從東南沿海向西北內陸遞減。
一個地方的降水量與蒸發量的對比關系,反映了該地氣候的濕潤程度。我國可以劃分為濕潤地區、半濕潤地區、半乾旱地區和乾旱地區。我國降水量和干濕地區,見教材35、36頁。干濕地區景觀、建築以及農業的差異,見教材36、37頁。
9、氣候:
受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的影響,我國大多數地區一年內的盛行風向隨季節有顯著變化,形成了典型的季風氣候。
冬季風寒冷乾燥,是我國冬季南北溫差大的主要原因之一;夏季風溫暖潮濕,形成了我國的雨季。
除青藏高原外,習慣上以大興安嶺—陰山—賀蘭山為界,把我國劃分為季風區和非季風區,見教材39頁。主要是降水的差異,主要原因是海陸位置和地形。
我國的氣候類型,主要包括熱帶季風氣候、亞熱帶季風氣候、溫帶季風氣候、溫帶大陸性氣候以及高原山地氣候,見教材42頁。
多特殊天氣:主要有寒潮、梅雨、台風、沙塵暴等。多旱澇災害。洪澇是我國發生頻繁、損失嚴重的自然災害。乾旱是對我國農業生產影響最大、最常見且分布范圍最廣的一種氣候災害。
10、河流和湖泊:
內流河和內流區、外流河和外流區的分布,見教材44頁。內流區占我國陸地面積的1/3,但水量僅佔全國的5%;外流區占陸地面積的2/3,水量佔全國的95%。
內流區:塔里木河是我國最大的內流河,河水主要來自昆侖山、天山等高山冰雪融水。內流湖一般為鹹水湖(青海湖)。
外流區:河水來源主要靠降水。有三大外流區
(1)太平洋外流區
我國外流河的水文特徵深受季風氣候的影響。以秦嶺—淮河為界,以南地區的河流流經濕潤地區,水量豐富。以北地區的河流流經半濕潤或半乾旱地區。
黃河發源於巴顏喀拉山,注入渤海。上游水能資源豐富,進行發電和灌溉(寧夏平原成為「塞上江南」以及河套平原)。黃河中游流經黃土高原,是我國水土流失嚴重的地區。下遊河道變寬,坡度變緩,水流減慢,泥沙堆積,河床升高—「地上河」。流域水系,見教材48頁。上游建設大型水庫,中游開展水土保持綜合治理,下游加固黃河大堤。黃河幾字形與凌汛。
長江發源於唐古拉山脈,注入東海。它是我國最長、水量最大、流域面積最廣的河流。有「水能寶庫」和「黃金水道」之稱。長江水能資源主要集中在上遊河段。流域水系,見教材53頁。各段的名稱和支流。長江三峽(自西向東):瞿塘峽、巫峽、西陵峽。洪水災害:降水集中,中上游生態環境破壞(植被破壞)導致水土流失,長江河道彎曲,中下游湖泊萎縮(圍湖造地)使得其蓄洪能力下降。
怒江—薩爾溫江、瀾滄江—湄公河、元江—紅河。
京杭運河是世界上最長、開鑿最早的人工河,自北向南經過京、津、冀、魯、蘇、浙,貫通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南水北調東線。
中國五大淡水湖(按面積大小排列)鄱陽湖(贛)、洞庭湖(湘)、太湖(蘇浙交界)、洪澤湖(蘇)、巢湖(皖)。
(2)北冰洋外流區(阿爾泰山—額爾齊斯河)
(3)印度洋外流區(雅魯藏布江—布拉馬普特拉河—孟加拉灣)。
11、自然資源:
自然資源是存在於自然界的能為人類提供福利的物質與能量。主要包括氣候資源、水資源、土地資源、生物資源、礦產資源以及海洋資源等。
可再生資源:可以在較短時間內更新、再生,或者能夠循環使用的自然資源。(土地、森林、水和水能等)
非可再生資源:總是用一些就少一些的自然資源。(石油、礦產資源等)
對於可再生資源,如果利用合理,並且注意保護和培育,便能夠實現永續利用;對於非可再生資源應該十分珍惜和節約使用。
我國的資源情況:總量豐富,人均不足。隨人口的增長,自然資源人均佔有量將會繼續減少;資源利用不當、保護不力、管理不善,使得自然資源遭到不應有的破壞和浪費;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自然資源的需求將持續增長。
12、土地資源:
根據土地的用途和土地利用情況,分為耕地、林地、草地和建設用地等。耕地、林地、草地為農業用地。建設用地為非農業用地。
我國土地資源總量豐富,而且土地利用類型齊全。但人均土地資源佔有量小,而且各類土地所佔比例不盡合理,主要是耕地、林地少,難利用土地多,後備土地資源不足,人與耕地的矛盾突出。我國土地利用類型構成見教材67頁。
土地資源分布不均:耕地和林地主要分布在氣候濕潤的東部季風區,土地利用程度高。耕地主要分布在東部平原及低緩的丘陵地區,林地主要分布在山地;草地主要分布在年平均降水量不足400mm的西部內陸地區,土地利用程度低,未利用土地分布較廣。牧業在西部內陸地區的農業生產中居主要地位。土地資源類型分布表見教材69頁。
土地資源利用問題:屬可再生資源,如利用不當,或遭到人為破壞,就會引起土地資源退化,生產能力下降,甚至完全喪失。我國土地利用中對土地的破壞有水土流失、亂佔耕地和土地荒漠化。加強對土地資源的管理和保護措施:依法用地、規劃用地;因地制宜、合理利用;開展「保護土地、保護耕地、保護環境」宣傳活動;加大對農田基本建設和環境治理的投入;禁止亂佔耕地等。
13、水資源:
地球上的水,97%是海洋水,而人類所需的淡水資源僅佔全球水量的2.5%。而淡水資源中,絕大部分為兩極和高山的冰川,其餘大部分為深層地下水。目前人類利用的淡水資源主要是江河湖泊和淺層地下水,僅佔全球淡水資源的0.3%。
中國是一個貧水國家,我國的水資源總量少於巴西、俄羅斯、加拿大、美國和印度尼西亞,位於世界第六位,但人均水資源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1/4,排名在第110位之後。缺水狀況在全國范圍內普遍存在。
水資源時空分步不均:受季風氣候的影響,我國水資源的季節分配和地區分配很不均勻。從時間分配看,夏季我國降水集中,易造成洪澇災害,冬春季則降水少,易造成乾旱缺水;從空間分配看,我國水資源南豐北缺,南方水資源佔80%以上,北方僅占不到20%,特別是華北和西北地區,缺水最為嚴重。
興建水庫可以有效調控徑流和水量的季節變化,比如三峽(長江)和小浪底(黃河),對防洪和水資源調配發揮重要作用,在洪水期蓄水,減緩下游洪水,在枯水期防水,增加下游水量,具有防洪、發電、灌溉及城市供水等綜合效益。
跨流域調水是解決水資源地區分布不均勻的有效辦法。如南水北調引水工程,對於緩解我國北方地區的嚴重缺水有重要作用。南水北調工程就是把長江水系豐富的水資源,調到缺水嚴重的華北、西北地區。分東(揚州—京杭運河—津冀魯)、中(丹江口—京津冀)、西(雅礱江、金沙江—黃河上游)三條線路。引欒入津,是將灤河水引入海河水系,緩解天津缺水狀況;引黃濟青,將黃河水調入青島。
我國的水資源利用總體上看,一方面供應緊張,缺水狀況仍在繼續加重;另一方面利用率低,浪費驚人;此外水污染嚴重。節約用水、保護水資源是解決我國缺水問題的重要途徑之一。具體措施見教材81頁。
14、交通:
現代交通運輸指的是火車、汽車、船舶、飛機等工具的運輸。
交通運輸對地區的經濟發展起著及其重要的作用,交通運輸又比喻為經濟發展的「先行官」。
鐵路線、公路線、航線以及航空線是我國經濟發展的「生命線」。東部地區交通運輸網路密度大,西部地區交通運輸網路密度較小。我國的交通運輸網見教材89頁。其中注意哪些大城市所缺少的運輸功能,也就是各城市屬於哪種交通樞紐類型,比如是單一交通樞紐,還是鐵路—公路樞紐,還是鐵路—航空樞紐,還是多種綜合樞紐。
我國高速公路始建於1984年,是上海—嘉定。主要高速密集區為環渤海、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三個地區。這些地區城市和人口集中,經濟發達,資金雄厚,有修建高速公路的需求和物質需求。主要高速公路分布見90頁。
鐵路運輸是我國最重要的交通運輸方式。主要鐵路干線分布見91頁。掌握一些主要鐵路線及鐵路樞紐,各條鐵路線起始點和終點各代表哪個城市。
南北向:京哈線、京九線、京廣線、京滬線、哈大線、焦柳線、寶成—成昆線、青藏線。
東西向:京包線—包蘭線、隴海—蘭新線(第二條亞歐大陸橋中國段)、滬杭—浙贛—湘黔—貴昆線、襄渝線。
主要鐵路樞紐:北京、鄭州(京廣、隴海)、武漢(京廣、襄渝、長江水運)、南昌(京九、浙贛)、徐州(京滬、隴海)、蘭州(隴海、包蘭、蘭新)、寶雞(寶成、隴海)、株洲(京廣、浙贛、湘黔)。
選擇交通方式要考慮不同交通運輸方式的特點,如速度、運費、運輸量等,還要考慮出行目的、貨物性質數量以及運輸距離等因素。
15、因地制宜發展農業
利用動物、植物等生物的生長發育規律,通過人工培育來獲得產品的各部門,統稱農業。農業是支撐國民經濟建設與發展的基礎產業。農業分為種植業、林業、畜牧業以及漁業。圖見教材98頁。
我國農業的地區分布,主要是東部和西部、南方與北方的差異。東西部以400毫米年降水量線為界。圖見教材100頁。
東部主要是種植業、林業和漁業。東部濕潤半濕潤地區的平原地區以種植業為主;林業集中分布於東北和西南的天然林區,以及東南部的人工林區;東部沿海地區是海洋捕撈和海洋養殖的基地,長江中下游地區是淡水漁業最發達的地區。
西部地區以畜牧業為主,西部因為降水稀少,種植業只分布在有灌溉水源的平原、河谷和綠洲。
四大牧區:內蒙古自治區是我國最大的牧區。主要畜牧品種:三河馬、三河牛、灘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是我國第二大牧區,主要畜牧品種有:細毛羊、羔皮羊、阿勒泰大尾羊、和田羊、伊犁馬等;西藏自治區是我國最大的高寒草甸草原畜牧區,主要畜種有藏氂牛、藏綿羊、藏馬等;青海是我國第四大牧區。
南北差異主要是降水和熱量的差異。農作物包括糧食作物(水稻、小麥——南宜水稻北宜麥)、油料作物(長江油菜帶、黃淮花生區兩大生產區)、糖料作物(南種甘蔗北甜菜)、棉花(新疆南部、黃河流域、長江流域三大棉區)。
三大平原:東北平原種植小麥、玉米和大豆、以及甜菜,受氣候條件限制,一年只種一季;華北平原種植小麥、玉米、棉花,還有花生和溫帶水果,大多兩年三季或一年兩季;長江中下游平原地勢低平,種植水稻、棉花、油菜和甘蔗,一年可收獲兩到三季。圖見教材101頁。
因地制宜:考慮自然條件(地形、土壤、降水等)和社會條件(與城市的距離、市場需求、農業技術裝備以及農民文化水平等)。
挑戰和對策:人口增加、耕地減少、水土流失、自然災害和環境污染。適應國內、國際市場需求,調整農業結構,發展多種經營。運用現代農業科學技術,發展優質、高產、高效農業。防止濫墾濫伐、超載放牧,退耕還林、還草,植樹造林、種草。
16、工業:
工業生產主要是從自然界取得自然資源,以及對原材料(礦產品、農產品)進行加工、再加工的過程。
工業是國民經濟的主導,是國家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也是國家經濟自主、政治獨立、國防現代化的根本保證。
工業分布:特點為沿海、沿江、沿交通線。
京廣、京滬、哈大等鐵路沿線的工業基地;黃河流域是能源開發的重要工業帶;長江沿線形成了以上海、南京、武漢、重慶等城市為中心的沿江經濟發達地帶;沿海地區集中了長江三角洲、遼中南、京津唐、珠江三角洲,以及經濟特區和沿海開放城市等工業最發達的經濟核心區。工業分布見教材110頁。
高新技術產業是建立在新的科學技術基礎上的新興產業,北京的中關村是我國最早建立的高新技術開發試驗區。
高新技術產業是以電子和信息類產業為「龍頭」的產業,產品的科技含量很高。高新技術產業的特點:從業人員中科技人員所佔的比重大;銷售收入中,用於研究與開發的費用比例大;產品更新換代快。
我國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分布特點:多依附於大城市,呈現大分散,小集中。地理位置不同的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具有不同的產業開發側重點:沿海地區以智力資源和技術力量為依託,側重科技園區型高新技術產業;沿邊地區依靠國家的開放政策和沿邊的地理優勢,發展貿易導向型的產業;內地依靠優勢資源和工業基礎,多發展與軍工有密切關系的產業。圖見教材114頁。
舉例說明高新技術產業對生產、生活的影響:上海:優化調整了工業的產業結構。(上海工業的變化);北京:增長速度快,促進和推動了經濟的發展。(中關村對北京經濟發展的貢獻);互聯網:互聯網技術改變了人們的生活和生產方式。(網路購物、SOHO族、網路社區等)
補充知識:
1、說出下列地理現象存在差異的原因:
(1)我國長江中下游地區形成特殊的「魚米之鄉」的景觀得益於( 雨熱同期的季風 )氣候。
(2)長江中下游地區與青藏高原處在大體相同的緯度上,但氣候差別很大的原因是(地勢(青藏高原海拔高 ))因素。
(3)長江中下游地區與阿拉伯半島大體相同的緯度上,氣候差別很大的原因是受(海陸位置)和(夏季風)的影響。北京與烏魯木齊緯度大致相當,但降水卻有很大的差別。(海陸位置、夏季風)。
(4)在不同的溫度帶內生長不同的果樹;不同的溫度帶內熟制也不同;南北傳統民居的建築結構也不同。原因是(緯度因素、熱量(溫度))。
(5)東西植被不同;東西農業類型不同,東部以耕作業為主,西部以畜牧業為主;東西部房屋屋頂的結構不同,東南部多斜頂房,西北部多平頂屋。(降水量不同)
2、氣候復雜多樣的影響:
(1)使我國的農作物及各種動植物資源極其豐富。
(2)形成不同自然資源和旅遊資源。
(3)人們的飲食習慣也各有不同,如:四川、湖南等地冬季比較陰冷潮濕愛吃辣椒;南方人愛吃米飯,北方人愛吃麵食。
(4)人們的服飾也因為適應氣候而多姿多彩,如:西藏的藏袍就是為了適應西藏日較差大的氣候特徵的(地形);
(5)各地的建築特點不同,北方的屋頂斜度較小,牆體較厚,南方的屋頂斜度較大(氣溫、降水)。
3、黃河各河段產生災害的原因,以及治理的基本方案:
上游:草地退化、荒漠化嚴重;氣候趨於乾旱;植樹種草。
中游:水土流失;黃河中游流經黃土高原,支流較多。黃土高原的土層舒松,植被破壞嚴重,一遇暴雨,大量泥沙與雨水一起匯入黃河;開展水土保持綜合治理。
下游:地上河;黃河進入下游平原,河道變寬,坡度變緩。河水流速減慢,攜帶的泥沙沉積下來,使河床逐漸抬高;加固黃河大堤。
F. 八年級地理怎麼學、
地理來總起來還是要靠你的想像自多一點,空間想像,畫面想像,再難也是從課本的基本知識出題,這就要平時多積累,多想像。學地理只要想像力夠豐富知道原理就好,形象思維也很重要,上課專心聽講,跟著老師的思路,甚至提前想像老師該將什麼,積極的去想,地理很簡單的,只要足夠細心。。
G. 高一地理自然災害。
是的,次生災害也屬於自然災害,因為它不是人為的,它是自然災害引起的,所以屬於自然災害。
H. 地理選修五《自然災害與防治》 我要各種自然災害的防災減災措施!!!
減輕旱澇災的影響,應以預防為主,放抗就結合,搞好植樹造林和水土保持工作,並進行江河整治及農田水利基本建設
預防澇漬災害:加強監測、預報、預警,建立完善的排澇系統。
洪水:預報關鍵點是整個流域包括幹流和支流的降水情況,即使了解水位變化,防禦主要內容是加固堤壩,疏散低窪地區的居民,建立防汛應急預案,做好可能的洪災防範,配備足夠的糧食和救援設備,提前做好泄洪准備等等
抗旱有效措施:將強全民水危機意識的教育、建立節水型農業、工業和社會,推行抗旱預案制度,建立抗旱信息系統和抗旱物資儲備制度、提高對乾旱災害的應急響應能力;加強抗旱設施建設,提高供水能力和水資源利用效率、跨流域調水、控制人口數量等。
抗蟲災措施:農葯滅蟲、投放天敵、誘捕成蟲或幼蟲
台風:提前做好預報、預警,加固堤壩通水道,煤氣電路檢修好,加固漁船、魚排,船進港口深拋錨,建設沿海防護林體系和海岸防護。
地震:政府:提高防災減災意識;各級政府的支持;適當的進行人口遷移;愛中安排居民點並注意避開斷裂帶;山區應最大限度的進行綠化,保持較高的植被覆蓋率;對一些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的易發地段,採取工程治理;新建建築物應提高抗震能力;慎重發展重化工工業,健全交通運輸和通信的方式。
對個人:遇地震,先躲避,桌子床下找空隙,靠在牆角曲身體,抓住機會逃出去,遠離所有建築物,餘震蹲在開闊地。
森林火災:人人樹立「森林防火」意識。建立、健全護林防火組織、制度。開展護林防火宣傳教育。嚴格火源管理。建立森林防火設施。(1、開辟防火路。2、營造防火林帶。3、修築林道。4、設立防火瞭望台。)
沙塵暴:1.加強環境的保護,把環境的保護提到法制的高度來。 2.恢復植被,加強防止風沙塵暴的生物防護體系。3.根據不同地區因地制宜制定防災、抗災、救災規劃,積極推廣各種減災技術,並建設一批示範工程,以點帶面逐步推廣,進一步完善區域綜合防禦體系。 5.控制人口增長,減輕人為因素對土地的壓力,保護好環境。
寒潮:預報關鍵點是高緯度天氣系統,冷空氣源地和南下路徑,寒潮強度和影響各地的時間。防禦主要有對農作物進行防寒保護,加蓋塑料薄膜,進行人工取暖,發出寒潮警報,提醒居民注意保暖,並防範寒潮帶來的惡劣天氣對建築、交通等造成的不良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