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年級地理 » 地理必修二第二章試題及答案

地理必修二第二章試題及答案

發布時間: 2021-02-19 10:56:28

A. 高中地理必修二測試題 詳解

第一源題 D
A項可持續發展應該三個原則,其中經濟可持續發展是條件,生態可持續發展是基礎,社會可持續發展是目的。。B項限制消費當然是不可行的。。C在發展經濟的同時,應注意與生態環境的協調,片面追求經濟的發展是不合理的發展。。。D項正確。發達國家消費的資源更多,排放的棄物更多,對環境影響更大,應負更大責任。
第二題 C
A項青藏高原上的應該是自然因素
B項市場因素
C項 商品糧基地建設是政策國素。
D項 自然因素。

有疑問歡迎各位大大指正。

B. 普通高中課程標准實驗教科書地理必修二活動題參考答案 急!!!

辛勞成果,望採納+酬賞,謝謝。

高一地理必修二活動題答案:第一單元
活動(第3頁)
1、 第一年人口增加4000人。10年後,總人口數約為200000×(1+2%)10=243799人,一年人口增加4145人(243799*1.7%)。
2、 人口增長數量受人的自然增長率高低和人口基數大學的共同影響。例如,我國目前肅然人口自然增長率不高,呈下降趨勢,但每年增加的人口數量依然相當龐大(超過1000萬)。
活動(第7頁)

人口增長模式的轉變 主要因素
從原始型轉變為傳統型 生產力水平、國家政策、自然環境
從傳統型轉變為現代型 生產力水平、社會福利、文化觀念、國家政策、自然環境
第二節
活動(第9頁)
1、
2、
活動(第11頁)
1、 促使美國成為一個移民國家的主要因素有:宗教;國土遼闊、自然環境與資源條件較優越;人口數量較少、人口密度低;經濟發達、個人需求等。
2、 導致美國人口在本土范圍內頻繁遷移的主要因素有:站長、自然災害、工業化和城市的發展、新資源地的開發、新工業區的建立、環境質量的改善等。
3、 美國太平洋沿岸地區、墨西哥灣沿岸地區在20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因有大量新興工業和新資源而成為「陽光地帶」,吸引了大批移民。
第三節
活動(第14頁)
我國資源種類和總量豐富,但人均數量少,相對資源數量有限。
資源的利用水平開發技術較低,資源破壞和浪費現象比較嚴重,加重了我國資源數量的有限性。
雖然我國目前已經基本實現了人口增長模式從傳統型向現代型的轉變,人口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長率較低,但由於基數巨大(2008年達13.4億),每年凈增人口數量依然龐大(超過1000萬)。
經濟的快速發展,使得我國人口與資源、環境之間的矛盾已經相當嚴重,因此我國仍然需要繼續實施控制人口數量,提高人口素質的基本國策。
高一地理必修二活動題答案:第二單元
活動(第21頁)
1、 ①商業中心記者分布在尖沙咀和中環,香港的中心地帶。商業區的外圍主要是混合土地利用帶。
②高級住宅區和工業區的分布是相離的。
③略。
2、 略。
活動(第24頁)
方案二較為合理。方案一居住用地集中在城市中心,四周被工業用地包圍。這種城市地域結構容易產生居住密度較大,居住環境不易改變,條件差;職工在上下班時交通擁擠;其次我國北方冬季盛行西北風,夏季盛行東南風,居住用地四周被工業用地包圍,工業產生的廢氣、廢水、廢渣等污染物會對位於城市中心的居住用地產生影響和污染等。方案二分散了居住用地,降低了居住密度,城市居民的居住條件較好;分散居住可以緩解交通壓力;外圍的居住用地可以在與工業之間建立衛生防護帶,減輕工業用地給居住用地帶來的環境污染問題等。
第二節
活動(第25頁)

棗強鎮 衡水市 石家莊市
尋求的服務功能 (1) (2) (3)
依據表2.1,可以知道棗強鎮非農人口有11萬人,為小鎮,他提供的服務種類少,級別低,多是人們日常生活所需的服務,對於棗強鎮附近的居民來說,距離近,前往該地的頻率大;衡水市人口有29萬人,為中等城市,提供的服務種類較多,級別提高,多是人們生活所需的耐用品、較高的服務,對於棗強鎮附近的居民來說,距離較遠,前往該地的頻率較少;石家莊市人口有231萬人,為大城市,它提供的服務種類豐富、級別較高,對於棗強鎮附近的居民來說,距離遠,前往該地的頻率更少。
活動(第30頁)略。
第三節
活動(34頁)

城市化階段 水平 發展速度 地域擴展趨勢 常見問題
初級階段 25%-30%以下,低 緩慢 緩慢 城市各功能用地混雜布置,功能區分異不明確
中期階段 30%-70%,較高 迅速 快 交通擁擠、環境惡化、住房緊張等
後期階段 70%以上,高 緩慢 繼續增大 大城市的中心空洞化、逆城市化
活動(第35頁)
1、 發達國家城市化開始時間早,如英國於1800年、美國於1825年前後開始城市化。發展中國家城市化開始時間晚,如巴西於1940年、印度於1910年前後開始城市化。
2、 目前英國、美國、巴西處於城市化的後期階段,印度處於城市化的初期階段。
3、 近20年來,英國、美國、印度城市化的發展速度較慢,巴西城市化的發展速度較快。
4、 未來英國、美國、巴西城市化發展趨於緩慢,印度城市化發展可能加快。
5、 發達國家城市化開始時間早,現在處於城市化的後期階段,城市化發展速度變緩;發展中國家城市化開始時間晚,現處於城市化的初級階段,城市化發展速度較快。
活動(第37頁)
1、 略
2、 城市化給地理環境帶來的壓力有:總體的環境質量呈下降趨勢;生物棲息地減少,影響生物多樣性;地表和地面環境的改變,使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水質、水量及其運動發生改變;地表和地面環境的改變,使得局部的氣候條件發生改變。由於城市排放的廢棄物數量大,自然環境的分解能力有限,導致環境污染問題嚴重等。過快的城市化還帶來交通擁擠、居住條件差、就業困難、醫療和教育壓力大等問題。
3、 合理規劃城市;使城市化進程與社會經濟發展相適應;提高城市綠化程度;提高城市居民的綠化意識;分散大城市職能。
活動(第38頁)
A模式優點是可以凈化從郊區流入城市的空氣;缺點是無法降低城市熱島效應,城市中心污染物不易稀釋,尤其是遇到大氣穩定少動時更是如此。
B模式優點是在A模式基礎上,綠地向城市中心延伸,在一定程度上減弱了城市點熱島效應。缺點是城市中心地區其他用地面積比重大,向城市中心延伸的綠地在調節、凈化環境等方面的作用有限。
C模式優點是在B模式基礎上,綠地在城市中心形成網狀,進一步減少了城市熱島效應。而且由於綠地從城市邊緣延伸到中心地區,使空氣流動較通暢,有利於降低城市的大氣污染。缺點是城市中心地租高的地區,土地利用率降低。
高一地理必修二活動題答案:第三單元
活動(第43頁)
1、 季風氣候雨熱同期,正好滿足水稻好暖喜濕;地中海氣候熱量充足,但高溫期降水少,如果沒有充足的灌溉水源補充,不利於水稻的生長。
2、 江西的千煙洲是丘陵山區,屬於我國的濕潤地區,降水量大。丘陵上去耕作很容易發生水土流失,因此適宜發展林業和人工草場。坡度小的緩坡和地勢更為平坦的谷地,土層較厚,不易發生水土流失,適宜發展耕作業。地勢更為低窪的地區,容易積水,出現洪澇災害,因此因地制宜發展魚塘養魚業。地形條件是這里合理利用土地的主要影響因素。
3、 一般來說,受市場價格的影響,同樣的土地,種植糧食作物、經濟作物、園藝花卉產品,農民受益是逐漸遞增的。同時作為改革開放前沿的東南沿海地區經濟飛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鮮花消費逐漸興起。同時東南沿海地區緊鄰港澳台地區,便於出口,市場需求量大。該地區農業生產的變化除了受市場的價格、需求變化影響外,改革開放的政策也是一個重要要因素。
(活動(第44頁)
1、(1)隨著歐洲工業化、城市化的發展,逐漸形成了時鮮業的市場條件。交通運輸業的發展,為地中海地區時鮮業實現區域專業化提供了必要條件,加強了生產地與市場的聯系。通過技術投入改善了該地區降水季節分配的不合理性,有利於提高產量,增加經濟效益。
(2)市場和交通運輸因素、自然災害對該地區時鮮業區位選擇的影響越來越大。與法國比,西班牙具有勞動力費用低、低溫冷害少的優勢;法國時鮮業具有歷史悠久、技術水平高、近消費市場的優勢。兩國可以優勢互補,利用氣候的季節差異分別佔領不同季節的市場,西班牙以中低檔產品為主,法國以中高端產品為主。
2、略。
活動(第46頁)
1、 略。
2、

自然 氣候溫濕、土地肥沃
社會 小麥—牧羊區的形成有悠久的歷史、鼓勵政策、交通便利
經濟 耕作業以實現商業化
科技 機械化水平很高
3、 略。
第二節
活動(第48頁)略
賭徒思考(第49頁)
自左向右,自上到下:
自然條件優越:地勢平坦開闊、土壤肥沃、氣候溫和、降水豐富等
農業科學技術先進 機械化水平高
產量高 生產率高 地廣人稀
商品率高 糧食需求少 生活習慣
市場廣闊 交通運輸便利
活動(第50頁)
1、 美國商品穀物農業的特點是:生產規模大、商品率高、機械化和科技水平高。
2、

農作物品種 生產目的 經營方式 氣候條件
季風水田農業 水稻 自給農業 小農經營、生產規模小、機械化水平低 季風氣候
美國商品穀物農業 小麥、玉米 商品農業 家庭經營、生產規模大、機械化水平高 溫帶大陸性氣候
產生這兩種農業地域差異的主要因素是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勞動力條件和氣候因素。氣候條件不同,兩種農業地域所生產的農產品品種不同。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和勞動力條件直接影響到生產的經營方式和商品率高低。
第三節
活動(第52頁)
1、 氣候溫和,草類茂盛、草質優良;地廣人稀,土地租金低廉,為牧場的大規模經營提供了可能;距海港近,促進了牧場的商品經營。
2、 經營方式:集約農業、生產規模大
商品化、專業化水平高;經濟效率高;重視科技應用,例如培育良種牛、改善交通運輸條件、開辟水源、種植飼料、劃區輪牧等。
3、 我國內蒙古、新疆地區地廣人稀、草場質量好,如果能夠加強科技應用,改善交通運輸條件,完全可以採用大牧場放牧業的生產模式。
活動(第52-53頁)
1、 西歐氣候溫涼、潮濕,多雨多霧,日照少,有利於多汁牧草的生長。這種氣候條件不利於糧食作物的生長,適宜發展奶牛飼養業,形成了歐洲人以肉奶等高脂肪、高熱量食品為主的飲食習慣。隨著經濟發展,歐洲的城市化水平高,城市居民的奶類消費需求大。此外,牛奶及大部分乳製品不耐貯藏,乳畜業就更需要近市場分布。
2、 西歐乳畜業商品率、機械化程度高。大城市周邊以生產牛奶為主,離城市較遠的地區以生產乳製品為主。
3、 與潘帕斯草原大牧場放牧業相比,西歐的乳畜業接近市場。氣候條件不同,草場質量不同歐洲以奶牛為主,潘帕斯草原大牧場則以肉牛為主。後者遠離市場,對交通條件依賴較大。
高一地理必修二活動題答案:第四單元
活動(第60頁)
1、 鞍鋼選擇近動力和原料產地,對自然因素依賴大;寶鋼接近消費市場,受交通運輸條件影響大。
2、 交通運輸技術進步,巨型礦石運輸船的出現,使得原料運輸費用在生產成本中所佔比例降低,可以方便地利用國外廉價的原料,進一步降低生產成本。
3、 自左向右,自上到下:
科學技術的進步
交通條件改善和運輸能了提高 對懂了和原料地依賴減弱,縮短了生產地和消費地之間的距離,區位選擇更靈活
工業生產機械化、自動化水平提高 促進生產規模擴大,工業集聚;對勞動力數量需求減少、素質要求提高
工業生產對信息的依賴程度提高 對市場依賴加強
第二節
活動(第63頁)
1、 惠州影響整機生產廠與周圍音響零件專業生產廠集聚屬於專業化的工業聯系。
2、 可以加強各企業間的信息交流和技術協作,降低中間產品的也能輸費用和能源消耗,進而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生產效率和利潤,取得規模效益。
3、 距離遞減規律,距離惠州音響整機組裝廠越近的地區零件來源所佔比例越高。
第三節
活動(第67頁)
1、 豐富、優質的煤炭資源,與鐵礦石地距離近,便捷的水陸運輸條件,廣闊的市場。
2、 衰落的主要原因有:
(1) 煤炭開采成本增加,新的能源替代品的出現,煤炭作為能源的地位下降。
(2) 世界性鋼鐵過剩。
(3) 新科技革命的沖擊。
(4) 環境污染、交通擁堵等問題加劇。
(5) 產業結構單一。
3、(1)煤、鐵、石油資源豐富,交通便利,接近市場。
(2)資源條件是遼中南工業區區位選擇的主導因素。與德國魯爾區相比,兩個重工業區煤炭資源、交通、市場條件都很優越,但是魯爾區內鐵礦資源不豐富。
活動(第70頁)
1、 相同之處:大批廉價勞動力、企業規模小、以輕工業為主、企業生產高度專業化、資本集中程度低。
2、 不同之處:最大的不同之處是義大利工業小區不同企業密切聯系、協作,共同形成巨大企業集團;而溫州雖是生產同種產品,但聯系、協作不如意,形成多家企業競爭的局面,規模效應大減。
義大利新工業區:銀行信貸體系發達、社會服務機構完善;用水用地方便;交通運輸便利;政府的大力支持等。
溫州鄉鎮企業:商品手工業發展歷史悠久;海運條件便利;山區為主,平原少,人多地少,用地緊張等。
3、 加強技術投入、企業之間聯系和協作,杜絕惡性競爭,完善社會化服務體系,提高生產和管理人員的技術水平等。
活動(第72頁)
1、 相同點:兩個工業區都是在第二世界大戰後,在交通便利、沒有傳統工業區優勢的地區,形成的工業地域,以中小型企業為主。不同點列表如下:

對比項目 美國「矽谷」 義大利新工業區
生產結構 高技術產品 輕工業產品為主
生產特點 增長速度快、產品更新換代周期短;研究開發費用高 生產過程分散或家庭承包,資本集中低
分布特點 高等院校周圍、環境優美的地區 分散在小城鎮甚至農村
勞動力技術條件 從業人員具有高水平的直射和技能 廉價勞動力
政府因素 軍事訂貨 政府大力支持
2、(1)與美國「矽谷」相同的是,中關村科技園區的形成也緊鄰高校和科研院所,獲得政府的大力支持,交通便利。不同的是中關村科技園的研發費用投入不足、科技創新不夠,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很少,尚未形成發達的專業化分工配套體系,市場化制度和法規不夠完善和健全。
(2)中關村高科技園區發展優勢是擁有雄厚的科技力量。存在的主要問題有,離市區近,環境質量較差,交通擁堵,用地緊張、地價高;研發費用投入不足科技創新不夠,擁有自主知識產品很少等。
高一地理必修二活動題答案:第六單元
活動(第92頁)
1、 人類利用和改造自然能力已超過自然界自我調節能力,成為影響自然環境變化的主要影響因素之一,自然環境正以人類未能預知方式發生著變化。圖中隱藏的環境問題可囊有礦山開采地區的土地資源、植被破壞,開采出來的廢礦石堆積對土地和地表水、地下水會造成污染。修水壩對整個河流來說,改變了河流的水文特徵;對生活在河水中的生物來說,阻斷了它們的生存空間,影響生物多樣性的發展;對水壩上游,地下水水位抬高,庫區水位提高容易引起滑坡等,對水壩下游,減少河流流量,泥沙淤積減少,河流入海口地區容易發生海水倒灌、侵蝕海岸,地下水質變差等。城市是人類改造自然環境最劇烈的地方,現代都市的問題首先是環境污染(包括大氣污染、水污染、雜訊污染、固體廢棄物污染等),其次是交通擁堵、住房緊張等。眾多的城市環境對整個自然環境變化起什麼作業,目前未知。
2、 (1)圖6.5反映的是農業生產,圖6.6反映的是工業生產。
(2)圖6.5的農業生產將土地開墾為耕地,可能造成水土流失、土地肥力下降等生態問破壞問題,但它作用范圍小,若干年後自然景觀還有可能恢復。圖6.6發張大規模、集約化的工業生產,不僅造成生態破壞,還會造成環境污染。而且破壞面積大,程度深,被破壞的環境短期內是很難恢復的。
(3)不同地方有不同的答案。例如,水稻種植中因大水漫灌導致土地鹽鹼化,山區過度放牧導致草地退化,採挖甘草、發菜、牧羊山羊導致沙化面積不斷擴大。
活動(第97頁)
1、 略。
2、 有必要。人類在森林區內修築公路,已經侵佔和破壞了蛇的生存環境,如果再不對蛇的遷移進行保護,蛇數量的減少以致滅絕不可避免。這種做法體現可持續發展的公平性和共同性原則。
3、 (1)正確,符合可持續發展的公平性原則。
(2)不正確,對可再生資源課充分利用,對非可再生資源要節約、綜合利用。
(3)不正確,可以砍,但要砍、育結合才能持續發展。
(4)正確,符合可持續發展的公平性和共同性原則。
(5)正確。
(6)正確,保護野生自然區域是保護生物多樣性的重要方式,也符合可持續發展的公平性和持續性原則。
(7)正確。用可持續發展系統來解釋,經濟發展是可持續發展的條件,環境屬於生態系統,是可持續發展的基礎,只有二者協調發展,才能達到社會可持續額發展的目的。
第二節
活動(第100頁)
我國資源相對貧乏,大多數地區環境脆弱,如果將資源、環境問題放在一邊,有可能等不到經濟發展到實力雄厚階段,環境已變得無法讓人們繼續生存下去;或者經濟發展到實力雄厚階段,環境問題的支力已不是經濟實力所能解決的問題了。
我國目前是一個發展中國家,沒有足夠的經濟實力和較高的科技水平實行發達國家現行的高投資、高技術解決問題的模式。
活動(第104頁)
圖6.16所舉的個人行為對建設一個可持續的社會有意義。
日常生活中可以採取的有益於可持續發展的行動有:節約糧食,不浪費糧食;不隨地亂扔廢棄物,隨手將廢棄物分類放置;隨手關燈;節約用電、用水;重復、多次用水;夏季減少空調的使用,提高空調溫度的設置等。

C. 高一地理必修二 試題及答案.doc

自己找的
人教網上:http://www.pep.com.cn/gzdl/jszx/kbjc/dlst/200802/t20080226_446586.htm
http://www.pep.com.cn/gzdl/jszx/kbjc/dlst/200712/t20071218_431946.htm
給你一個網站,在這里你應該可以找到你需要的:
http://www.dilifu.com/DatumList-100.aspx
呵呵,希望可以幫到你

D. 高一必修二地理 第一章和第二章 以前考的和會經常出的綜合題 題目和答案, 有鏈接就給鏈接好了

三套,題目都不錯。
網路文庫http://wenku..com/link?url=-56_
網路文庫http://wenku..com/link?url=J1eXVJMFbWGwA3QSQmQk_ipf5NUSYreMB3E6uXTMGQVfh-YpGutD_-7OFqHumEb96Na3
網路文庫http://wenku..com/link?url=-56_-fTw_oiFluismxcGHRluq

E. 高一地理 必修一 第二章 內容解析

復制了一點先看看,我還有很多給我QQ號,發給你 大氣的組成、垂直分布和熱力狀況課時安排:2課時教學目標:1.了解大氣的組成和垂直分層,理解大氣各層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2.了解大氣的受熱過程,區分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對地面保溫作用的形成機制。 3.明確大氣的氣溫日變化、年變化及水平分布規律的形成原因與特點。本講重點:1.大氣的垂直分層及對人類活動的影響2.大氣的受熱過程3.氣溫的日變化和年變化、氣溫分布的一般規律本講難點:1.大氣垂直分層對人類活動的影響2.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對地面保溫作用的形成機制3.大氣的氣溫日變化、年變化及水平分布規律的形成原因與特點考點點撥:第一課時一、大氣的組成和垂直分層1.地球外部的四大圈層:大氣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大氣圈的作用:提供生命活動所需要的大氣,而且還是生物生存的保護層等,對人類有重大作用。2.大氣的主要成分及各種成分的環境意義低層大氣組成體積(%)作用干 潔空 氣N278地球生物體內蛋白質的重要組成部分O221人類和一切生物維持生命活動所必需的物質CO20.033綠色植物進行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並對地面起保溫作用03很少能吸收太陽紫外線,對地球上的生物起著保護作用水汽 很少產生雲、雨、霧、雪等天氣現象;影響地面和大氣的溫度固體雜質 很少作為凝結核,是成雲致雨的必要條件總的說來,自然界干潔空氣中各部分的含量處於動態平衡中,但是不合理的人類活動,能夠改變大氣各種成分的含量(特別是微量氣體,如 、臭氧的含量的變化)。當前,特別引起人類關注的是全球二氧化碳含量上升和臭氧含量減少的現象,已經對人類的生存環境產生了重大的負面影響。[經典例題1] 地球大氣中,下列變化是上升趨勢的有 ( ) A.水氣和固體雜質的含量隨高度增加的變化 B.對流層的高度由高緯向低緯的變化 C.對流層的氣溫隨高度增加的變化 D.大氣中二氧化碳含量的變化【解析】水汽和固體雜質,它們幾乎全部集中在大氣最低層——對流層中,它們隨高度增加越來越少;由於人類活動如燃燒煤、石油等礦物燃料排出大量二氧化碳,使二氧化碳含量不斷增加,故D選項符合題干要求。對流層低緯度地面受熱多,對流旺盛,故對流層的高度高,而高緯度地面的熱量少,對流運動弱,故對流層的高度低。【答案】D 2.大氣的垂直分層各部分大氣層的基本特點:大氣層雖然有數千千米(一般認為有2000~3000千米),但其質量的3/4以上卻分布在離地面十幾千米的低層。依據各大氣層溫度(如圖5-1)、密度和運動狀況,我們可以將大氣層分成對流層、平流層和高層大氣。(1)大氣層的基本特點見下表:垂直分層高度分布主要特點原 因對流層低緯17~18km①氣溫隨高度增加而遞減,每上升100米降低0.6℃②對流動動顯著③天氣現象復雜多變熱量絕大部分來自地面,上冷下熱,差異大,對流強水汽雜質多、對流運動顯著中緯10~12 km高緯8~9km平流層對流層頂到50~55km①起初氣溫變化小,30千米以上氣溫迅速上升②大氣以水平運動為主③大氣平穩,天氣晴朗,有利高空飛行臭氧吸收紫外線上熱下冷水汽雜質少、水平運動高層大氣對流層頂到2000~3000千米存在若干電離層,能反射無線電波,對無線電通信有重要作用太陽紫外線和宇宙射線作用 大氣溫度隨高度變化曲線: (2)對流層高度的時空分布特點: 對流層的高度取決於地面溫度的高低,近地面溫度高,對流層高度大;反之,就小。因為溫度高,對流旺盛,波及高度大,對流層頂高。 (1)緯度分布 對流層高度隨緯度升高而降低。 (2)季節分布 同一地區,夏季對流層高於冬季。[經典例題2] 圖5-2表示大氣垂直分層,讀圖回答①一③題。①圖中正確表示大氣層氣溫垂直變化的曲線是 ( )A.① B.② C.③ D.④②對短波通信具有重要意義的電離層位於 ( )A.Ⅰ層頂部 B.Ⅱ層底部 C.Ⅱ層中部 D.Ⅲ層③2003年10月,我國發射的「神舟」五號飛船運行軌道所在大氣層 ( )A.氣溫在—50℃~20℃之間 B.氣溫隨高度增加平穩下降C.低氣溫約為—80℃ D.最高氣溫約為40℃【解析】該組題考查了對大氣溫度垂直變化規律與大氣分層的認識,並緊密結合熱點,考查了各大氣層的大氣環境特點及其對人類活動的影響,同時還考查了學生的讀圖分析能力。由下往上,對流層、平流層、高層大氣氣溫垂直變化表現出不同的變化規律。對流層的熱量主要來自地面,因此氣溫隨高度的增加而遞減;平流層大氣中的臭氧大量吸收紫外線而導致其升溫;高層大氣變化稍微復雜一點,隨高度上升,溫度先是下降,然後再上升。值得注意的是在圖中曲線相似的情況下,要從其溫度值加以判別。電離層位於80~500千米的高空,主要原因是高層大氣在太陽紫外線和宇宙射線的作用下,處於高度電離狀態,它能夠反射無線電波。2003年10月,我國發射的「神舟」五號飛船運行軌道是在高層大氣中,正確解答第(1)題是回答本題的關鍵。【答案】①B ②D ③C(4)逆溫現象的成因及其危害一般情況下,對流層溫度上冷下熱。但在一定條件下,對流層的某一個高度范圍內會出現氣溫隨高度增加而上升的現象(即下冷上熱現象),這種氣溫逆轉的現象我們稱之為「逆溫」。①造成「逆溫」現象的原因有很多種: 一是地面輻射冷卻(輻射逆溫)。圖5-3表明了這種輻射逆溫的生消過程。 圖a為正常氣溫垂直分布情形;在晴朗無雲的夜間,地面輻射冷卻很快,貼近地面的氣層也隨之降溫。離地面愈近,降溫愈快,離地面愈遠,降溫愈慢,因而形成了白地面開始的逆溫(圖b);隨著地面輻射冷卻的加劇,逆溫逐漸向上擴展,黎明時達最強(圖c);日出後,太陽輻射逐漸增強,地面很快增溫,逆溫便逐漸自下而上地消失(圖d、e)。輻射逆溫厚度從數十米到數百米,在大陸上常年都可出現,以冬季最強。冬季夜長,逆溫層較厚,消失較慢。 二是冷空氣下沉(地形逆溫)。在山谷與盆地區域,由於冷卻的空氣會沿斜坡流人低谷和盆地,因而常使山谷和盆地的輻射逆溫得到加強,往往持續數天而不會消失。三是空氣平流(平流逆溫)。當暖空氣水平移動到冷的地面或水面上,會發生接觸冷卻的作用。 ②危害:由於逆溫層的存在,造成對流層大氣局部上熱下冷,大氣層結穩定,阻礙了空氣垂直運動的發展,使大量煙塵、水汽凝結物等聚集在它的下面,易產生大霧天氣,使能見度變壞,尤其是城市及工業區上空,由於凝結核多,易產生濃霧天氣,有的甚至造成嚴重大氣污染事件,如光化學煙霧等。[經典例題3] 圖5-4中圖甲表示近地面空氣若上升到3000m高度時,理論溫度為T。3000米高空的實際溫度為Ts,當Ts≥T時近地面空氣上升將受阻,即出現了逆溫現象,讀某城市春季氣溫日變化圖(圖5-4中圖乙),回答: (1)若穩定在8℃,該城市氣溫至少要上升到 ℃以上時,逆溫現象才會結束,這時的時間約為 時。 (2)一般逆溫結束後2小時,近地面對流才能起到「凈化」空氣的作用。所以,在圖示的情況下,僅考慮空氣潔凈的因素,上午體育鍛煉的時間宜選在 時以後。【解析】對流層的特點之一是大氣對流運動顯著,產生對流的主要原因是對流層底層大氣溫度高,高層大氣溫度低。一般說來,對流層氣溫直減率(0.6℃/100米)愈大,即低層氣溫與高層氣溫差值愈大,大氣對流運動愈顯著;反之,對流運動愈弱。若氣溫直減率為負值,即氣溫隨高度增加逐漸升高時即為逆溫現象,逆溫發生時,對流層下層溫度低,上層溫度高,空氣上輕下重,不能產生空氣的對流運動,逆溫現象是空氣對流運動的巨大障礙。當其發生時,低層被污染的大氣不能與上層大氣產生對流,近地面空氣就得不到「凈化」,此時不宜進行體育鍛煉。 日出以後,隨著近地面氣溫的逐漸升高,空氣的上升運動隨之加強,逆溫現象也會逐漸消失,對流運動得以繼續。【答案】(1)10 8 (2)10 第二課時二、大氣的受熱過程 1.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吸收 太陽輻射在穿過大氣層時,高層大氣中的氧原子、平流層中的臭氧主要吸收太陽輻射中波長較短的紫外線。對流層大氣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等,主要吸收太陽輻射中波長較長的紅外線。因此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吸收作用是有選擇性的。又由於太陽輻射中能量最強部分集中在波長較短的可見光部分,因此大氣直接吸收的太陽輻射是很少的。2.大氣對地面的保溫作用 地球大氣對太陽短波輻射幾乎是透明體,大部分太陽輻射能夠透過大氣射到地面上,使地面增溫;大氣對地面長波輻射卻是隔熱層,把地面輻射放出的熱量絕大部分截留在大氣中,並通過大氣逆輻射又將熱量還給地面。人們把大氣的這種作用,稱為大氣的保溫作用。據計算,如果沒有大氣,地球表面平均溫度為—18℃,實際為15℃。大氣的保溫作用,使地面溫度提高了33℃多。3.太陽輻射透過地球大氣到達地球表面,在地面和大氣之間進行一系列能量轉換。 如上圖,其過程包括:①到達地球的太陽輻射,一部分能量被大氣吸收、反射和散射而削弱,只有一半左右的太陽輻射能量到達地面。②地面吸收太陽輻射而增溫,同時向外放出地面輻射。③大氣吸收了地面輻射的絕大部分,同時向外釋放出大氣輻射,大氣輻射除極小部分射向宇宙空間,絕大部分又以大氣逆輻射的形式射向地面而對地面具有保溫作用。[經典例題4] 天氣晴朗且大氣污染較輕時 ( )A.氣溫日變化幅度較大 B.夜晚氣溫較陰天稍高C.白天大氣反射作用加強 D.白天天空呈現蔚藍色【解析】本題可用因果推理的方法加以解答,由於天氣晴朗且大氣污染較輕,因此白天大氣的反射作用減弱,白天氣溫較高;晚上由於空中雲量較少,大氣逆輻射減弱,保溫作用弱,氣溫較低,因此氣溫的日變化較大。由於白天天氣晴朗,藍紫色光容易被散射,從而呈現蔚藍色。【答案】AD[經典例題5] 下面是大氣對地面的保溫作用示意圖,據此回答:4圖5-8(1)圖中太陽輻射、地面輻射、大氣輻射、大氣逆輻射的數碼代號按順序依次是A.①②③④ B.③④②① C.④③②① D.②③④①(2)青藏高原比長江中下游平原氣溫日較差較大的原因是①離太陽近 ②青藏高原比長江中下游平原太陽高度角小③雲層厚且夜晚長 ④地勢高、空氣稀薄⑤白天太陽輻射強 ⑥夜晚大氣逆輻射弱【解析】本題第(1)題關鍵抓住熱力作用的發生順序應為太陽輻射 地面吸收 地面輻射 大氣吸收 大氣輻射 大氣逆輻射。第(2)題青藏高原與長江中下游平原緯度大體相同,但地勢不同,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氣稀薄,大氣層上,水汽、雜質較少,白天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弱,夜晚大氣對地面的保溫作用弱,故日較差大;而長江中下游平原:地勢低平,水域面積大,大氣質上,水汽、雜質集中在對流層底部,白天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強,夜晚大氣對地面的保溫作用強,故日較差較小,通過審題應該是青藏高原具有的只有④⑤⑥符合,故選B。【答案】(1)C (2)B二、大氣熱力作用原理應用:運用大氣熱力作用原理,可以分析解決許多實際問題:1.陰天的白天氣溫比較低的原因?這主要是由於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引起的,厚厚的雲層阻擋了到達地面的太陽輻射,所以氣溫低。2.晴朗的天空為什麼是蔚藍色的?這是由於大氣的散射作用引起的,藍色光最容易被小的空氣分子散射。3.日出前的黎明和日落後的黃昏天空為什麼是明亮的?這是由於散射作用造成的,散射作用將太陽輻射的一部分能量射向四面八方,所以在黎明和黃昏雖然看不見太陽,但天空仍很明亮。4.霜凍為什麼出現在晴朗的早晨(晴朗的夜晚氣溫低)?這是由於晴朗的夜晚大氣的保溫作弱,地面熱量迅速散失,氣溫隨之降低。5.沙漠地區(晴天)為什麼氣溫日較差大?沙漠地區晴天多,白天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小,氣溫高;夜晚大氣對地面的保溫作用弱,氣溫低。6.青藏高原為什麼是我國太陽輻射最強的地區?青藏高原的海拔高度,空氣稀薄,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弱,所以太陽輻射強。三、全球的熱量平衡①多年平均來看,地球(地面和大氣)熱量收支平衡。②全球熱量平衡與人類生存發展的關系:第一、全球每年平均氣溫比較穩定,有利於人類的生存與活動。第二、人類通過改變大氣的組成或改變地面的熱力狀況,可以影響大氣的熱力作用過程,從而改變局部地區甚至是全球的氣候。例如:人類向大氣中大量排放 等溫室氣體,使得大氣熱量的收支失去平衡,導致熱量平衡失調,全球變暖;人類改變地面狀況(植被覆蓋狀況、水域面積等)可以影響地面獲得熱量的多少和改變地面輻射,而使局部小氣候發生改變。[經典例題6]關於地球的熱量收支狀況,表述正確的是 ( )A.地球不斷吸收太陽輻射,結果終將變得越來越熱B.高緯地區接收的太陽輻射少於其支出的長波輻射,高緯地區將變得越來越冷C.高緯地區熱量的收入少於支出,但因溫室效應的作用,高緯度地區並不會越來越冷D.由於大氣環流和洋流的作用,低、高緯度地區間不斷進行熱量交換,地球熱量收支總體處於平衡狀態【答案】D[經典例題7] 讀某地近地面多年平均熱量收入狀況圖分析回答:(1)陰影①反映近地面空氣熱量 ,所以此段時間氣溫呈 趨勢。(2)曲線A表明了 年內的變化,這種變化與 的年變化基本一致。(3)曲線B表明了 年內的變化,這種變化與 的年變化基本一致。(4)該地位於 半球。最高氣溫可能出現在 。【解析】豎坐標表示熱量變化。橫坐標表示月份,A曲線6月份達最高值,這可能是地面輻射帶來的大氣熱量收入。而B曲線最高值的出現時間相對後推,應該是代表大氣熱量支出的大氣逆輻射,而圖中D可能因為收入大於支出而熱量盈餘,氣溫才有可能上升。【答案】(1)盈餘,上升;(2)熱量收入,太陽輻射;(3)熱量支出,地面輻射;(4)北,7月低或8月初。下圖為「地球大氣的垂直分層圖(部分)」,判斷1~3題。1.①②③④四條曲線中,正確表示圖示大氣層氣溫垂直分布情況的是 ( )第1—3題圖A.① B.② C.③ D.④2.影響該大氣層氣溫垂直變化的主要因素是 ( ) A.地面輻射 B.CO2氣體C.臭氧氣體 D.人類活動3.有關大氣層的正確敘述有 ( )A.有電離層,對無線電通訊有重要作用B.天氣晴朗,對流旺盛,有利於高空飛行C.上部冷下部熱,空氣以平流運動為主 D.頂部與底部的氣溫相差約50℃左右 讀如城秋季某夜前後垂直溫度梯度(0C/100米)時空變化圖,完成4~5題。第4~5題圖4.該日發生大氣逆溫現象的時段是 ( )A.當日17點前和第二天8點後B.17時~23時C.16時30分~7時D.23時~5時5.當該地大氣發生逆溫現象時 ( )A.空氣對流更加顯著 B.抑制污染物向上擴散第6題圖C.有利於大氣成雲致雨 D.減少了大氣中臭氧的含量6.圖中,晝夜溫差最小的是 ( ) 第7題圖 7.讀下圖,指出對流層大氣的熱量,絕大部分來自四種輻射中的 ( ) 「春天孩兒面,一日三朝變」。請參閱今年3月1日至17日上海地區氣溫曲線圖,回答8-12題。 第8~12題圖8.圖中最低氣溫出現的日期是17天中的 ( ) A.7日 B.10日 C.12日 D.17日 9.下列4天中,氣溫日較差最大的一天是 ( ) A.3日 B.6日 C.11日 D.16日10.從3月17日起,再過10天,下列城市中白天最長的是 ( ) A.上海 B.北京 C.廣州 D.哈爾濱 11.下列4天中,北京某地(40°N)測出正午太陽高度角最接近50°的一天是( ) A.3月4日 B.3月8日 C.3月13日 D.3月17日12.造成初春氣溫驟變的原因,除冷暖氣流的影響外,雲對氣溫高低也有一定的影響。以下關於雲對氣溫影響的正確敘述是 ( ) ①白天多雲,雲對太陽輻射的反射作用,造成地面氣溫不太高 ②白天多雲,雲對太陽輻射的吸收作用,造成地面氣溫升得更高 ③夜晚多雲,雲對地面起保溫作用,使地面氣溫比無雲時高 ④夜晚多雲,雲將地面熱量傳到太空中,使地面氣溫比無雲時更低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13.讀「氣溫垂直變化圖」,完成下列要求:(1)圖中a、b、c、d四條 曲線中,正確反映地球大氣溫度隨高度變化的是 判斷依據是 。根據A層大氣氣溫隨高度的變化特點,可知該層大氣的直接熱源是 。(2)風、雲、雨、雪等天氣現象集中於 層(填字母),原因是 。(3)人類目前利用平流層最主要的方式是 ,原因是 。 (4)B層和D層大氣溫度隨高度增加而升高,分析其增溫原因的異同。相同點: 不同點: 。14.讀圖分析回答:()大氣增溫主要來自 輻射。 (2)一年中,地球上太陽輻射強度在4以上的緯度大約是 之間,原因是 。(3)請在圖上用密豎線畫出地面熱量盈餘部分,用粗橫線畫出地面熱量虧損部分。(4)就全球而言,氣溫不會出現熱量盈餘地區越來越熱、熱量虧損地區越來越冷的現象,主要是因為 和 能起 的作用。 參考答案1.A 2.C 3.D 4.A 5.B 6.D 7.B 8.A 9.D 10.D 11.D 12.C13.(1)b 近地面平均溫度約為20℃,對流層頂氣溫約為一50℃至一60℃ 地面(地面的長波輻射) (2)A 該層集中了大氣層中幾乎全部的水汽和固體雜質 (3)高空飛行 該層大氣中水汽、雜質含量極少,雲、雨現象近乎絕跡,大氣平穩,天氣晴朗,能見度極高 (4)都是因吸收紫外線而增溫 前者是臭氧吸收紫外線,後者是氧原子吸收紫外線14.(1)地面(2)30°S~30°N 太陽高度大 (3)略 (4)大氣運動 洋流 調節

F. 人教版八年級上冊地理第二章、第三章試題和答案

說白了你是要要考試的試卷答案

G. 高一地理必修二湘教版優化訓練單元測評二,第二章,答案

沒有這本書,這里極少有人正好有這本書的.建議你自己做完跟同學對一下答案,然後還有問題再發到這里大家幫助你.你說呢?

H. 求高中地理必修2書本第二、三、四章的思考題和活動題題目與答案

.19頁 北京市功能區命名(圖發不上來,直接給你答案)
文化區、商業區、住宅區、工業區。
2.21頁 讀圖分析香港功能區的空間分布特點。(1)商業區的外圍主要是哪一功能區?答:低級住宅區、工業區。(2)高級住宅區和工業區分布是否相連?為什麼?不相連 高級住宅區對環境要求較高,爾工業區一般有嚴重污染,不符合高級住宅區要求。
3.23頁 各類土地利用付租能力隨距市中心遠近變化有何異同?商業付租能力最高,通常分布在市中心周圍;住宅次之;工業付租能力最差在城市外圍。若由各類土地的付租能力決定土地用途,則OA\OB\OC分別對應哪一類工區?OA商OB住宅OC工業。
4. 24頁活動(提太長,略)修改意見。A布局:城市中心居住密度大、交通擁擠環境差、污染嚴重。B:在工業區、住宅區間建立衛生防護帶
5.27頁 促進上海城市等級提升的條件:處於長三角南北海岸線的終點和長江出海口處,交通便利;海運、遠洋航運發達;經濟腹地廣闊,河運發達。
6.28頁(1)途中城市共有三個等級,不同等級城市的數目與城市的級別成負相關。
不同等級城市的分布與城市的級別關系?級別越低,數量越多。
成因:范圍、功能決定。
7.這是一個表格題。
城市化階段 水平 發展速度 擴展趨勢 問題
初期 低 慢 小幅擴大 布局混雜,無分區
中期 較高 最快 擴大快 勞力過剩、交通擁擠
後期 搞 緩停 繼續擴大 逆城市化
8.改進意見
優點A整體性好
缺點A據綠地遠
改進意見城內開辟綠地。

不好意思lz。我大致翻了一下,要是發完就得發半本書,實在沒勁了,這是第二章的思考活動題,奉上。建議你加分,這樣人會多些。
(老師講答案的我都發了,有兩道是自己動手,我沒發)

I. 地理必修二復習試題(附答案)和復習提綱 速度啦 有加分的 直接把試題打上

高一地理(湘教版)必修Ⅱ期中考試模擬題

一、單項選擇題:(共30小題,每小題2分,共60分。請將答案填在後面的答題卡上)
1.目前世界上的人口已經超過了
A.40億 B.50億 C.60億 D.70億
2.一個地區人口數量的變化取決於
A.自然增長和機械增長兩方面 B.死亡率的高低
C.自然增長率的高低 D.出生率的高低
3.下列人口流動屬於人口遷移的是
A.大學生暑假返回家鄉 B.新疆牧民夏季上山放牧
C.由上海調往北京工作定居 D.農民利用農閑進城打工
4.制約環境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
A.資源 B.科技水平
C.地區的對外開放程度 D.生活消費水平
5.發達國家歷史上和發展中國家當前人口遷移的主要類型是
A.由農村到城市 B.由城市到農村 C.由城市到城市 D.由農村到農村
6.影響人口遷移的因素中,主要的、經常起作用的因素是
A.自然環境因素 B.經濟因素 C.政治因素 D.災害因素
7.下列不屬於文化范疇的是
A.歌劇 B.法律制度 C.萬里長城 D.海南島
8.環境人口容量的變化由大到小排列,正確的是
A.原始社會—農業時期—現代社會—工業時期
B.原始社會—農業時期—工業時期—現代社會
C.現代社會—工業時期—農業時期—原始社會
D.工業時期—原始社會—農業時期—現代社會
9.近年來,我國出現「民工潮」的主要原因是
①城市和鄉村之間巨大的收入差距 ②東南部氣候等自然條件優越 ③國家政策允許農民遷入城市 ④農村大量勞動力長期處於潛在的剩餘狀況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0.在下列各項中,屬於影響人口遷移的拉力因素的是
A.工作機會多 B.生活困難,質量低
C.公共設施不足 D.失業率、犯罪率高
11.從安土重遷到「四海為家」的變化,對我國人口的影響是
①人口流動的數量增加 ②人口數量減少 ③人口素質提高 ④初婚年齡提高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②④
12.近年來,我國在生育方面的變化是
①從早婚早育到晚婚晚育 ②從多育多子到只生一個 ③從「學而優則仕」到「全民皆商」
④從安土重遷到「四海為家」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②③
13.人類作用於環境最深刻最集中且污染最嚴重的區域是
A.鄉村 B.城市 C.海洋 D.大氣
14.下列城市中作為宗教中心興起的是
A.張家界 B.大慶 C.株洲 D.麥加
15.下列內容中,影響城市的形成和發展的自然地理區位是
A.資源 B.地形 C.港口 D.交通
16.城市主要分布的氣候區是
A.中低緯度的濕潤地區 B.高緯度寒冷地區
C.熱帶雨林地區 D.荒漠乾旱地區
17.下列有關地形與城市區位的敘述,錯誤的是
A.平原地區土壤肥沃,便於農耕,不適宜發展城市
B.山區城市一般都沿河谷或比較開闊的低地分布
C.世界上的大城市大多分布在平原地區
D.熱帶地區的城市多分布在氣候相對涼爽的高原上
18.城市中最廣泛的土地利用方式是
A.商業區 B.工業區 C.住宅區 D.文教區
19.工業區不斷向市區外緣移動的原因是
①為了降低生產成本 ②為了保護城市生態環境 ③市區交通擁擠 ④為了加強城市的經濟實力,拓寬城市地域范圍
A. ①② B.②③ C.③④ D. ②④
20.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A.城市等級越高,數目越多 B.城市等級越高,數目越少
C.城市等級越低,服務范圍越大 D.城市等級越高,服務范圍越小
21.下列國家中,已經出現逆城市化現象的是
A.泰國 B.英國 C.印度 D.巴西
22. 環境污染、交通擁擠等城市化過程中產生的問題
A.一般在中小城市表現最為突出 B.是逆城市化現象產生的一個重要原因
C.在發展中國家的大城市中解決得最好 D.在發展中國家暴露的最早
23.下列大洲中,目前城市化水平較低的是
A.大洋洲 B.歐洲 C.北美洲 D.亞洲
24.保護和改善城市環境的正確措施是
A.阻止鄉村人口進城 B.改善城市的交通和居住條件
C.丟棄舊城,建立高標准新城市 D.無限制擴大城市的佔地面積
下圖為人口遷移示意圖。據此回答25-27題:

25.若此圖表示近現代世界人口遷移的主要方面,則該圖可能表示
A.從北美遷往拉美 B.從亞洲遷往北美 C.從非洲遷往西亞 D.從歐洲遷往非洲

26.若該圖表示近年來我國民工流動的主要方向,則該圖表示的可能是
A.從湖南流往廣東 B.從上海流往河南 C.從廣東流往四川 D.從江蘇流往重慶
27.下列因素中,有利於人口從甲地遷至乙地的是
A.乙地較低的工資待遇 B.嚴格的戶籍管理制度
C.家庭成員甲乙兩地分居 D.甲地優美的環境
讀某城市地租分布等值線示意圖,回答28-30題:
28.圖例 適宜布局在圖中的地點是
A.① B.② C.③ D.④
29.圖例 適宜布局在圖中的地點是
A.① B.② C.③ D.④
30.若要在①②③④四處中選一處建大型超市,
最好選在
A.① B.② C.③ D.④

二、綜合題:(共27空,每空1.5分,共40分)
31. 讀「人口增長模式轉變示意圖」,回答下列問題
(1)圖中人口出生率最高的是
死亡率下降最快的是 (字母).
(2)圖中處於過渡人口增長模式
階段的是 (填字母),目前按
經濟發展水平, 國家或地區
從總體上看應屬於該類型。

(3)圖中陰影部分表示 ,計算方法是 。
(4)圖中人口年齡結構呈老年型,世代更替緩慢的是 階段(填字母)。
(5)我國人口增長模式正向圖中代表的 (字母)模式轉化。主要是因為我國大力開展
工作的而取得的。
32.右是某城市工業布局規劃圖,回答:
⑴計劃在A處建印染廠,是否合理:_____,
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若在B、C、D三處分別建自來水廠、鋼鐵廠、服裝廠,請合理安排:服裝廠 ,
自來水廠 ,鋼鐵廠 。(均填字母)
⑶該城市布局形式為_______ __式。

33.讀下表(單位:億人),回答下列問題:
(1)從表中可以看出,發展中國家比發達國家城市化起步,水平。
(2)20世紀70年代中期以後,發達國家出現的城市化過程相反的人口流動現象稱為
現象,出現這一現象的原因主要是 、 。
(任答2點得分)。
年份 發達國家人口 發展中國家人口
城市 農村 城市 農村
1920 1.1 5.6 0.8 10.7
1940 3.6 4.8 1.56 13.6
1960 4.8 6.1 3.6 15.6
1980 7.9 4.4 6.2 25.9
2000 11.1 4.4 20 24.4

34.讀「各類土地利用付租能力隨距離遞減示意圖」,分析回答:
(1)土地租金高低取決於下列因素:①距離 ;③交通 。
(2)市中心應為圖中A.B.C中的 ;這里最適合的城市功能用地應為__ __區。
(3)圖中B區最適合城市功能用地是__ ___區,圖中C區最適合的城市功能用地是 區。
(4)距離市中心是遠近對於 業的影響最大。

參 考 答 案
選 擇 題 答 題 卡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C A C A A B D C C A C A A D B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A A C A B B B D B B A C A B A

31題:
(1) A B (2) C 發展中
(3) 人口自然增長率 出生率—死亡率
(4) D (5) D 計劃生育

32題:
(1) 合理 位於城市河流的下游
(2) B C D
(3) 集中緊湊

33題:
(1) 晚 低 逆城市化
(2) 人口集中,環境惡化,地價上漲,交通擁擠;
小城鎮和農村的基礎設施逐漸完善;
交通運輸條件的改善和私人小汽車的普及。(任答2點得分)

34題:
(1) 市中心的遠近 通達度 (2) A 商業
(3) 住宅 工業 (4) 商業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