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年級地理 » 地理讀書筆記七年級

地理讀書筆記七年級

發布時間: 2021-02-18 12:25:55

1. 如何學習好七年級地理要點

初一地理10條記憶方法:

1.比喻記憶法
是指把所要記憶的地理知識與人們熟知的相關知識聯系起來完成記憶的方法。科學、准確的比喻記憶能夠使抽象的內容具體化、枯燥的內容趣味化、復雜的內容簡單化。例如:記憶氣壓帶、風帶的季節移動時,可比喻為燕子的季節遷徙。記憶太陽系九大行星中衛星數最多的行星——土星時,可以將其比作土霸王。
2.字頭記憶法
是指把一系列地理事物的字頭串聯起來來完成記憶的方法。例如:記憶九大行星距日遠近時,可以這樣記憶:水金地、火木土,天海冥。
3.諧音記憶法
是指把需要記憶的地理知識通過諧音組合到一塊,然後聯想創造出一種意境的記憶方法。對於難記憶的地理知識利用諧音聯想記憶,便於想像,能極大地調動自己的積極性和興趣性,收到「記中樂,樂中記」的藝術效果。
如黑色金屬主要包括鐵、鉻、錳等,可以採用「鐵哥們」作諧音記憶。
又如類地行星主要成分是氫、氖、氦,可以採用「勤奶孩子」作諧音記憶。
又如記憶江河年徑流總量排序時,可以這樣:「徑流巴西,俄(我)加(家)(有)美印(人)尼(你)中嗎?」。
又如記憶地殼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時,可以這樣「氧(養)硅(閨)鋁(女),鐵(貼)鈣(給)鈉(哪)鉀(家)鎂(美)?」。
又如記憶草場資源豐富的國家時,可以這樣:俄(我)新(心)中美澳,阿蒙(門)。
又如記憶世界主要糧食出口國,可以這樣:美加法(深)澳阿,該出口時就出口。
4.接近聯想記憶法
是根據有些地理事物在時間上或空間上有所接近之處而建立起來的聯想記憶方法。通過接近聯想有助於我們將新、舊知識聯系起來,增強知識的凝聚力。如復習亞馬孫平原時,從同一地理空間進行聯系,想到亞馬孫河,全年水量豐富,季節變化量小;想到世界上最大的熱帶雨林區,樹種豐富,破壞嚴重,「世界肺臟」作用正在不斷減弱。又如,記憶洋流的分布規律時,在中低緯形成以副熱帶為中心的反氣旋型大洋環流,想到北半球的反氣旋是順時針方向流動,東西風向如何就一目瞭然了。
5.類似聯想記憶法
是根據地理事物之間在性質、成因、規律等方面有類似之處而建立起來的記憶方法。通過類似聯想有助於我們發現地理事物的共性,強化記憶。如裏海與日本的面積大約都為37萬平方千米。又如溫帶季風氣候區和溫帶海洋氣候區內的自然帶均為溫帶落葉闊葉林帶。
6.對比聯想記憶法
是指根據地理事物之間具有明顯對立性特點加以聯想的記憶方法。通過對比聯想,有助於我們比較地理事物的差異性,掌握各自的特性,增強記憶。如氣旋和反氣旋是大氣中最常見的運動形式,其氣壓分布狀況、氣流狀況、天氣狀況都相反,學習時,只需精記一種即可。
7.從屬聯想記憶法
是根據地理事物之間因果、從屬、並列等關系增強知識凝聚的聯想記憶方法。通過關系聯想,引導思考、理解地理知識彼此之間的關系,使思考問題有明確的方向,感到有些地理知識多而不雜,雜而不亂,有規律可循。如因果關系:地理自轉→地轉偏向力→盛行風向→洋流的流向;從屬關系:總星系→銀河系→太陽系→地月系;並列關系:風化作用→侵蝕作用→搬運作用→沉積作用→固結成岩作用。
8.聚散聯想記憶法
是指運用聚合思維對一定數量的知識通過聯想,按照一定的規律組合到一起或運用發散思維對同一地理知識,從多方面進行聯系的記憶方法。包括聚合聯想記憶法和發散聯想記憶法,互為逆過程。運用聚散聯想記憶法有助於學習時舉一反三,觸類旁通,擴大思路,建立地理知識的「聯想集團」。如有關赤道的知識,可運用發散思維從下列各點進行說明。
地理上最長的緯線;
緯度最低的緯線;
距南北兩極距離相等的緯線;
南、北半球的分界線;
南北緯度劃分的起始線;
地轉偏向力為零的緯線;
仰望北極星仰角為零的緯線;
全年晝夜平分的緯線;
地理自轉線速度最大的緯線;
反之,運用聚合思維可以說明上述所指緯線都是赤道。
9.形象聯想記憶法
是把所需要記憶的材料同某種具體的事物、數字、字母、漢字或幾何圖形等聯系起來,藉助形象思維加以記憶。形象聯想既有利於激發興趣、調動學習的積極性,又有利於加深記憶。如新疆的地形特徵可與新疆的「疆」的右半部分聯系起來,「三橫」表示三山即阿爾泰山、天山和昆侖山:「兩田」表示兩大盆地即准噶爾盆地和塔里木盆地。又如義大利的輪廓圖像高跟靴子。
10.奇特聯想記憶法
是指利用一些離奇古怪的聯想方法,把零散的地理知識串到一塊在大腦中形成一連串物象的記憶方法。通過奇特聯想,能增強知識對我們的吸引力和刺激性,從而使需要記憶的內容深刻地烙在腦海中。如柴達木盆地中有礦區和鐵路,記憶時可編成「冷湖向東把魚打(卡),打柴(大柴旦)南去錫山(錫鐵山)下,揮汗(察爾汗)砍得格爾木,火車運送到茶卡。」

2. 初二學生看一本關於地理的書之後寫的讀書筆記

可以說看到祖國的大好河山,了解到當地的風土人情,利用方位從不同的角度觀察地內域,再在容摘抄書中一些描繪的地理風貌就可以了,把自己用內心感受到的感覺寫下來,或者讀一遍描繪風景的地方,閉上眼睛想像一下,當時的場面,用心去旅遊一把。其實地理就是一次心的旅行。

3. 中國國家地理讀書筆記(初中)300字以內

網路一下,你就知道

4. 《趣味地理》讀書筆記

《趣味地理》讀後感
「你知道瀑布是怎麼形成的嗎?」「你知道瑪雅文明為什麼會消失嗎?」「你知道大自然為什麼能夠『創造』出那麼多奇形怪狀的石頭嗎?」欲知答案,就請翻開《趣味地理》細細閱讀吧!
《趣味地理》是大陸作家王肇和編寫的,非常適合中小學生閱讀。這本書裡麵包含了「氣象氣候」,「生物與環境」,「產業布局」以及「自然資源與環境」這四大板塊內容。其中,我最喜歡的是:「自然資源與環境」。
看了這本書,我不僅了解了中國乃至整個世界的地理環境,還知道了我們要保護環境,保護大自然,保護那些瀕臨滅絕的生物。在看了《自然資源與環境》中的「比重小、用處大的金屬」這一篇文章之後。我明白了:鋁能令人衰老,中國含有豐富的鈉與鋰,擁有很好的發展前景……
看完《趣味地理》後我知道了很多有意思的地理知識,但也為那些瀕臨滅絕的生物深感擔憂。
就在我國首都北京的南海子麋鹿苑內有一座「世界滅絕動物墓地」,在那裡排列著近300年來已經滅絕的各種鳥類和獸類的名單,每一塊墓碑都代表一種已經滅絕的動物,上面記載著滅絕的年代和滅絕的地方。據世界《紅皮書》統計,僅20世紀就有110個種和亞種的哺乳動物以及139種和亞種的鳥類從這個地球上消失了。這個消息如同一道炸雷,轟進了我的心中,這些動物幾乎都因人類而死,或許有一天,人類也會就這樣消失……
讓我們行動起來吧!保護野生動物,就是保護未來的自己。

5. 與地理相關的書的讀書筆記500字

《中國文化地理概述》內容概要:本書通過中外對比和區域對比,運用案例和圖表,簡明地介紹中國文化及其地域差異。素材取自地理、景觀、規劃、房地產專業研究生班的教案。可供上述專業選作教科書或參考讀物,也可供政府管理領域和海內外人士選作了解中國文化和中國國情的讀物……
《中國文化地理概述》讀後感,來自卓越網的網友:本書是經他人推薦購買,為第三版。改版之後對許多處尤其是建築部分的內容增加不少。此書舉例翔實、旁徵博引。與一般關於文化地理的教學書籍不同,其切入點和角度非常具有吸引性。對初次接觸文化地理的人來說,是非常好的讀物。當然如果是作為研究學者,此書則在學術理論深度上顯得不足。尤其是文化地理現象背後的深刻人文原因分析稍顯不足。雖然此書標榜為教學用書,但個人覺得此書總體而言,是一部的入門級讀物,如何作為社會科學的一般讀物可能更有市場……
中國文化地理概述的讀後感,來自當當網的網友:這是一本非常凝練、概括、點到為止的讀本,將中華文化的各個方面通過時間、空間,精神、物質等方面的比較,給我們一個非常直觀的概念,並通過各個載體,語言、文字、姓氏、服飾、建築、園林、繪畫、音樂、戲曲、飲食等等,從形象和抽象兩方面來反映文化。作為華夏子孫,我們有責任有義務來繼承和發揚傳統文化,這些傳統的文化與我們如今的現代化和科技化並不違背,相反具有輔助和推動的作用。我們只有將自己的底子打好打堅實了,才有能力去辨別哪些措施是正確的,哪些外來文化對我們是有利的,才能用批判辯證的眼光來審視發生在我們身邊的一切。通過此書,使我更加堅定了以往的選擇,同時對於本民族的文化有了更多的崇敬和景仰。原先我更多的是根據心的指引來選擇閱讀的范圍,與此書作了比較之後更加確定了自己的方向是沒有錯誤的。我喜歡中國傳統的很多方面,如服飾、建築、園林、戲曲、國畫等等,有一段時間我特別沉迷於古建築與園林,通過大量的閱讀相關的書籍找到許多本源的東西,甚至覺著自己要往建築這方面發展了;又有一段時間特鍾情於各地方戲曲,京劇臉譜,唱念做打,生旦凈丑,秦腔、梆子、越劇、崑曲等等,每到周末便全情投入的了解學習;還有一段時間對於方塊字的起源和傳承又有了興趣。總之,這些階段性的學習與興趣沒,讓我一次次領略本民族文化的精彩紛呈,同時也看到它的部分局限性,通過哲學讀本的解析,能夠正確地對待。但是更應該明確的是,對於自由的文化應該有敬畏之心,它是無數先賢和百姓的共同結晶,我們作為他們的繼承者怎能忘卻怎能鄙薄。綜合的了解自己祖先留下的文化,每一個部分都可以作深入的挖掘探索思考,必能對我們的靈魂、軀體帶來意想不到的收獲……

6. 地理讀書筆記

讀書筆記啊,在網路上搜吧,一搜一大篇

7. 七年級地理中國讀後感三篇

地理中國觀後感(一) 肖文浩 大自然是美妙的,它之所以美妙,是因為它在人們的生活中起著重要作用。這些的貢獻,是大自然的功勞。使一個個生態系統得以維持。昨天我看了一期關於冰川的《地理中國》節目。 冰川這個名字大家一聽就很熟悉,顧名思義——冰川就是用冰匯集成的河川,它帶給了河西走廊了一筆巨大的財富。我國在研究這方面時,是在1958年開始的,人們克服了一切困難在祁連山這個地方建起了第一座冰川研究基地,在那不足1公里有一條透明夢柯冰川,是專家研究對象。這座冰川,有十分典型的冰川特點和地貌。為我國研究冰川動力學和極大陸型氣候有著重要意義。但生活條件不足,被迫放棄了。 但時隔46年後,我國冰川學家重新殺了回來,一切條件都具備,研究工作開始進行了。來到他的末端,專家們發現冰川已融化了許多。經過專家分析,從1958年一直到七十年代末,約20年時間里,他呀就消融了不到50米,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末,大約20年裡,他就消融了100米,然後從九十年代末到現在,十幾年時間里退縮了100米,這意味著從五十年代末開始,冰川融化速度逐漸加快。從二十年變為十年,透明夢柯冰川每退縮100米,融化的時間就越來越短。在這樣的融化作用下,透明夢柯的末端,成為了一個巨大的出水口。在夏季,出水口裡的水充滿著,不斷的為下游提供水源。 在下游,水一直保持著固定狀態,為河西走廊地區人們支撐著經濟和作物的來源做出了巨大貢獻。這是代表大自然的傑作,我們應盡力保護。 作者:肖文浩 地理中國觀後感(二) 在看了《地理。中國》後,了解了火山。 講的是地理學家盧老師帶領地理小組探究潿洲島的事。在探究中困難重重。 當我看到"在斜陽島的海岸,到處是懸崖峭壁,探究小組……其中還有一位女性"時,我欽佩不已,想著:懸崖下面是一望無盡的大海,若稍不留神或有恐高症,就一定會掉下大海。還有,一位女性竟然也有勇氣來
攀懸崖,一路一定困難重重,天下有幾個女性能有這樣的膽量與勇氣,太令人欽佩了。 當我看到"這是火山灰,是由火山噴發落到地面形成,在潿洲島距離不遠的地方,有一……一幅千年的潿洲島最大的火山口出現在眼前"時,我太佩服盧老師了,佩服盧老師的膽量和智慧了,竟然利用一絲絲平常人無法發現的線索,根據一點線索可推理出潿洲島旁的斜陽島的中心是一個火山口,()更令人我不能相信的事是在潿洲島這個小島竟有兩個小火山口,一個大火山口,而且最大的火山口竟然是現在平靜的整個南灣。這樣一個答案令人出乎意料。沒想到這么個小島還有這么多秘密。 也許千年以前的地球會更難以想像,以後要多了解地理知識
地理中國觀後感(一)
通過觀看《地理·中國》,是我更加熱愛祖國的大好河山,更加培養了我的學習興趣,更加堅定了我成為祖國建設有用之棟梁才的理想信念。我認為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人與自然之間具有一體性
自古以來就存在著把人與自然對立起來的觀點,特別是到了近代社會,人們改造自然的能力迅速增強,往往把自己擺在自然的對立面,宣稱要戰勝和征服自然。針對這種觀點,恩格斯明確指出;「我們連同我們的肉、血和頭腦都是屬於自然界和存在於自然之中的」。隨著自然科學的大踏步前進,「我們越來越有可能學會認識並因而控制那些至少是由我們的最常見的生產行為所引起的較遠的自然後果。但是這種事情發生得越多,人們就越是不僅再次感覺到,而且也認識到自身和自然界的一體性,而那種關於精神和物質、人類和自然、靈魂和肉體之間的對立的荒謬的、反自然的觀點,也就越不可能成立了……」在恩格斯看來,人不是處於自然的外部,而是自然的產物和組成部分。他講的人與自然的一體性,就是指人本身具有作為自然的產物並始終歸屬於、依存於自然的屬性。
事實上,人類作為一個生物物種的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體的生命活動始終遵循自然規律。在自然界的長期演化中,人類形成了超越其他物種的智能,並建立起極其復雜而嚴密的社會組織體系。雖然人類同其他生物和無生命的物質相比具有許多不同的特徵,特別具有高度的能動性和創造性,但是人類本身是自然長期進化的結果,而且始終同自然之間保持著物質、能量和信息的交流。沒有人類,自然照樣存在,即自然不依存於人類;但是人類只有在一定的自然環境中才能生存,即人類始終依存於自然。 理解人與自然的一體性,有助於人與自然關系的正確定位。
二、認識和正確運用自然規律
恩格斯認為,人所以比其他一切生物強,是因為人「能夠認識和正確運用自然規律。」 「我們一天天地學會更正確地理解自然規律,學會認識我們對自然界的習常過程所作的干預所引起的較近或較遠的後果。」認識和正確運用自然規律是人類力量的源泉,也是人與其他生物最本質的差別。
在現實中,人們往往只是注意生產行為所引起的較近的後果,而對較遠的後果缺乏認識;等到這種較遠的後果經過積累而變得相當嚴重時才引起關注,最終造成巨大損失,甚至難以治理和挽回。這個問題在近代社會已經暴露,歐亞一些地方砍伐森林,導致水土流失和自然災害就是如此。恩格斯對這個問題給予了富有遠見的關注,告誡人們要學會預見和控制生產行為干預自然所引起的較遠的後果。聯想當今世界面臨的一系列環境問題,重溫恩格斯的教誨和告誡,人們應當有所啟示和感悟。
三、不要過分陶醉於對自然界的勝利
大量的森林被砍伐,大量的水被污染——浪費,大量的野生動物被獵殺……頭頂的天空不像以前那麼蔚藍了,腳下也再不是一方凈土了。水龍頭里那清澈的水再流多久就會干?多少瀕臨滅絕的動物朋友還正在掙扎?人類究竟是聰明還是愚蠢?
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中,人類已處於主動地位。當人的行為違背自然規律、資源消耗超過自然承載能力、污染排放超過環境容量時,就將導致人與自然關系的失衡,造成人與自然的不和諧。
自然媽媽她太慷慨了!我們習慣了索取,一旦這位慷慨的媽媽無法提供給我們生活的資源,或者我們的行為激怒了她,她要給我們顏色瞧瞧!那我們的下場只有是滅亡!如果人類不及時改變發展模式,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長此下去,地球也有可能成為不再適合人類居住的星球。人類的生存須要依賴自然,我們是否該給她多一點關心,愛護呢?我們和自然必須平等對待,必須和自然結成一體! 馬克思說過:「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質的統一,是自然界的真正復活」。
說到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打個比方,我們砍一棵樹就栽一棵樹。要盡我們一切力量來補償以前的過失。善待身邊的一草一木,不傷害我們的好朋友—動物……
有人說「人類創造和發現科學,最終毀於科學」!這句話說的也不無道理,想一想,我們天天想者要怎麼來更好的利用自然,拿自然來做實驗,這樣是生活的好了,那——咱們的子孫後代怎麼辦呢?
要想長久地生存在這美麗的地球,就得和身邊的朋友打好關系,以前欠別人的,要趕緊還一還。而這種事情光靠一人是絕對不夠的,這是你我的責任。最後,還是記住世界地球日的主題吧: 「善待地球——科學發展,構建和諧。」
觀《地理中國——武陵源之「幽潭魅影」》有感
——湖南師大附中博才實驗中學1210班江雨萱
今年暑假,屈老師給我們布置了一項任務,就是看《地理中國》。一開始認為老師布置看的東西都沒什麼好看的,只是與學習有關而已。就抱著完成任務的心態看了一次。不過,事實並不如此。它並不像我想得那麼死板而很有趣。一次便讓我愛上了這個節目 在科考隊員的帶領下,我領略了神秘的幻彩奇湖;欣賞了美麗的沙漠的綠洲;了解了奇幻的湖底森林;神遊了神奇的天神南北,一處處勝景都讓我難以忘懷,這不只是地理的解說,它更是一本網路全書,有許多課本里學不到的知識。
最令我難忘的是《地理中國——武陵源之「幽潭魅影」》了,它一共分為兩集。其實,所謂的「幽潭魅影」,就是指生活在溶洞中的大鯢——娃娃魚,又名人魚、孩兒魚、狗魚、啼魚、臘狗等,它和恐龍同時繁盛於3億5千萬年前的古生代泥盤紀時期,被譽為「游動的活化石」,是世界級瀕危兩棲動物,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在上集中,我跟隨著科考隊員,了解了王國興的大鯢養殖基地,王國興被尊稱為「中國娃娃魚之父」。他進行了人工養殖,目前數量已經達到了400多條。科考隊員對養殖基地進行了檢查,包括水中礦物質含量、溫度、光照。隨後,科考隊員對泉河進行了科學考察,這可是大鯢野外生存基地。 在下集中,王國興突然告訴記者,說珍藏有一條完整的長達3.5米的娃娃魚化石,科考隊員對此非常感興趣,因為他們至今還沒有見到過這么長的娃娃魚。他們走進大鯢生物科技館,想要探求問題的真相。在這里,他們了解了無脊椎兩棲動物的知識,並查到大鯢和蠑螈中的其它動物生活習性及骨骼化石的區別。蠑螈類的動物,骨骼並不是完全相接,可是,王國興的這尊化石骨骼是相連接的,而且,顴骨有細微的不同,所以判定,這並不是娃娃魚的化石。 在考察期間,科考隊員在大鯢生物館里,還聽見了導游介紹說模擬娃娃魚的叫聲和娃娃相似,而並不是因為娃娃魚長得像娃娃而得名的。模擬娃娃魚的叫聲,引起了科考隊員的疑問,這真的是娃娃魚的叫聲嗎?它和嬰兒的叫聲區別?通過娃娃魚叫聲和嬰兒哭聲的頻譜圖對比,發現現實並非如此,兩者間存在很大的差異。
看似柔弱,行動遲緩,穿越上億年時光的動物,見證了地球的滄桑巨變,卻沒有發生太大的變異,是什麼使大鯢不受傷害?是什麼使大鯢停滯變異的呢?科學家又對此展開了系列
的調查,在確保大鯢不受傷害的情況下,科學家找到了一塊塑料當武器,戳了幾下大鯢的背,發現大鯢背上會分泌出一種白色的粘液,來導致襲擊者行動變慢!大鯢的保護色與它生活的環境色融為一體,也為大鯢的生存提供了有利條件。特別是經過第第四世紀冰川時,因為大鯢的新陳代謝十分慢,可以兩到三年不進食,這也對大鯢的生存非常有利!
看完這集後,我感觸很深,大鯢這種和恐龍同時代的繁盛的動物,能延續至今,是一件多麼了不起的事情,可是,隨著人們對環境的破壞,對大鯢的傷害,導致大鯢數量銳減,被列為瀕危動物。多麼希望世間的人能夠有意識地環保一些,節約一些,為這些珍稀的動物創造一個舒適美好的生存環境!
我對科考隊員的求真意識與求真精神也十分欽佩!對他們那種不道聽途說,不人雲亦雲的做法非常欣賞,每個問題的背後都是已科考為證據的實事求是。特別是在科考的途中,還差點發生意外,我們要向科考人員學習。我相信,每一個人都努力一點就可以讓世界跟美好!

8. 初中生地理雜志讀後感500字

《地理·中國》觀後感
《地理·中國》是中央電視台科教頻道科普類電視欄目.該欄目以地質科考為線索,以普及地理學知識為宗旨,介紹地質學的新發現、新成果、新探索,展示地質地貌的新、奇、特、美.它在帶著觀眾感受大自然神奇魅力的同時,傳播科學知識,並傳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相互依存的理念,對於我們正在汲取知識營養的青少年來說,觀賞性特強.
《地理·中國》欄目,採用外景行進式拍攝與主持人演播室串聯的形式,展示地質科考的過程,講述地質科學的原理.演播室部分,主持人要對關鍵的科學知識、原理進行介紹,並通過道具、實驗進行演示,展現地質地貌的結構、成因及演變,展示地質學的魅力.
首先它題材寬廣,觀賞性強.中國的遼闊大地,蘊涵著全世界最豐富的地理、地貌資源,這為《地理·中國》欄目提供了豐富的選題內容和創作空間,大自然神奇、瑰麗、壯美的景觀,也會使節目具有很強的觀賞性.
其次它解密自然,知識性強.《地理·中國》欄目,以對自然現象的探問為發端,以地質科考為線索,通過展示地質科考的推理和求證過程,揭示科學原理,普及科學知識,以滿足觀眾對自然的好奇和求知心理,具有很強的知識性.
其三它行進式科考拍攝,可視性強. 「以行進中的地質科考」為主線,攝制組跟隨地質專家,在科考行進中發現問題,求證問題,解答問題.既有科考問題求證過程的懸念吸引,又有行進式拍攝的新奇看點,使節目具備很強的期待性和可視性.
通過觀看《地理·中國》,是我更加熱愛祖國的大好河山,更加培養了我的學習興趣,更加堅定了我成為祖國建設有用之棟梁才的理想信念.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