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上冊地理法制滲透
1. 如何在初中地理課堂教學中滲透法制教育
一、地理教學中滲透法制教育的意義
中學生是國家的未來和希望,正處在生理、心理的生長發育階段,具有極強的可塑性。培養中學生的法律意識,進行法律素質培養教育,不僅可以預防和減少學生違法犯罪,更重要的是可以促使他們養成依法辦事、遵紀守法的良好習慣,促使他們健康成長。地理學科進行法制教育有其獨特的優越條件,因為地理教材中和法制教育相關的內容豐富多樣。地理教學是真實具體的,不流於說教,地理教材直觀形象。我們要注意充分挖掘中學地理課程中有關法制教育的內容,對中學生進行法律素質培養教育,養成依法辦事、遵紀守法的良好習慣。在地理教學中滲透法制教育有利於提高學生的思想覺悟,抵制心靈污染。教師要有意識地滲透法制教育,增強學生的法制意識。
二、地理教學中的法制教育內容
教育人者先受教育。一個法律知識貧乏、法制意識淡薄的教師是不可能靈活、機智、有效地在學科中滲透法律知識的。教材中蘊含著極其豐富的育人因素。因此,滲透法制教育內容必須依託教材,離開了教材就成為無本之木,無源之水。教材中的育人因素,大多寓於知識之中,呈隱性狀態。只有充分駕馭教材,才能悟得育人真諦,探尋到知識教學與法制教育的最佳融合點,即教學中進行法制教育的「滲透點」。中學地理教材中蘊含著十分豐富的法制教育內容,如在刑事處罰和行政處罰方面涉及《刑法》、《治安管理處罰法》等,在國家安全方面涉及《國家安全法》、《國防法》、《兵役法》、《反分裂國家法》、《領海及毗連區法》、《海島保護法》等,在環境及資源保護方面涉及《環境保護法》、《土地管理法》、《水法》、《森林法》、《草原法》、《野生動物保護法》、《礦產資源法》、《煤炭法》等,在行政法律法規方面涉及《行政處罰法》、《行政許可法》、《行政強製法》等,在民商法方面涉及《文物保護法》、《物權法》、《侵權責任法》、《婚姻法》等。在地理課程中還涉及許多國際法如《聯合國人類環境宣言》、《內羅畢宣言》、《世界自然資源保護大綱》、《國際油污損害公民責任公約》、《關於各國探索和利用外層空間,包括月球和其他天體的活動原則的公約》、《瀕危物種國際貿易公約》、《氣候變化框架公約》、《關於特別是作為水禽棲息地的國際重要濕地公約》、《保護臭氧層維也納公約》、《關於消耗臭氧層的物質蒙特利爾議定書》、《國際捕鯨管制公約》、《大陸架公約》、《南極條約》、《海洋法公約》、《控制危險物越境轉移及其處置的巴塞爾公約》、《保護植物多樣化國際公約》、《防治沙漠化公約》。此外,我國的《農業法》、《國籍法》、《城市規劃法》等相關法律無論是實體法,還是程序法,都需要教師具備相應的法律知識,從而很好地結合教材靈活駕馭。因此,只有不斷學習和豐富法律知識,才能增強法律意識。
三、地理教學中滲透法制教育應注意的問題
在地理教學中滲透法制教育十分重要,但要注意簡單化、牽強化的形式主義。這里說的是滲透,既不是強加附會,更不能喧賓奪主。我們要注意以下幾點。
1.以教材為依據,找准切入點,因材施教。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找准「滲透點」。我認為,在《祖國心臟——北京市》的教學中可以滲透《文物保護法》、《城鄉規劃法》、《環境保護法》等知識點,在教學過程中要充分利用教材上的三個活動和閱讀材料引導學生參與討論思考,北京市的城市規劃與《城鄉規劃法》,沙塵暴與《環境保護法》,人口的增加與交通、水資源的匱乏等,增強學生的環境和文化遺跡的保護意識。通過對北京的世界文化遺產的閱讀和北京旅遊的介紹,學生了解文化遺跡作為一種旅遊資源,是能帶來經濟效益的,是一種可持續發展的資源,應當加以保護,從而學習《文物保護法》等相關法律。
2.聯系實際,把知識性與現實性結合在一起。
法制教育要因材施教,動情曉理,「情動」而「知書達理」,這就是說滲透的方法、形式、時機都應有利於創造最佳的滲透氛圍,即學生認知與接受滲透的最佳心理。不能因為滲透而置教學知識於不顧,牽強附會,強行滲透,不能只顧及教學,對法制教育或敷衍了事或事過境遷才勉強滲透。這樣會破壞課堂教學的整體效應。在《「天山南北」——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教學中,結合冰川和冰雪融水、荒漠和綠洲、綠洲農業、能源開發等知識點可以滲透《環境保護法》、《水法》、《農業法》、《節約能源法》等相關法律知識點,增強學生珍惜愛護節約水、土地、能源等資源的法律意識,幫助學生樹立可持續發展的思想。結合疆獨等反動勢力分裂祖國、製造恐怖的邪惡罪行,本節的法制滲透重點還在於愛國主義與國防知識教育。
利用多媒體教學,用新疆的「疆」字,概括新疆的地形特點,形象直觀地讓學生記住「三山夾兩盆」的特點,以及漫長的國界,面積最大的省份,鄰國最多的省份等相關知識點。並播放「新疆打砸搶燒事件」新聞視頻,教師引導學生討論並歸納總結,讓學生知道:這是一場反對分裂、維護祖國統一和民族團結的斗爭。《憲法》規定:「任何人不得利用宗教進行破壞社會秩序、損害公民身體健康、妨礙國家教育制度的活動。」「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有維護國家統一和全國各民族團結的義務。」「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有維護祖國的安全、榮譽和利益的義務,不得有危害祖國的安全、榮譽和利益的行為。」
教師總結在復雜多變的國際環境下,鞏固新疆邊防安全及新疆穩定對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有極其重要的作用。因此,中學生不僅要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還要有獻身國家安全、獻身祖國邊防的責任感。一旦祖國需要,就要履行《憲法》規定的義務依法服兵役,按照《兵役法》、《國防法》的要求保衛邊疆,為鞏固國防作貢獻。
3.緊跟國際時事及國內要聞,把握法制滲透教育的契機。
在《祖國寶島——台灣省》的教學中結合近年所發生的釣魚島風波、黃頁島事件與「台獨」分裂活動等現實,滲透《憲法》、《反分裂國家法》關於國家統一的思想,並加強對《領海及毗連區法》《海島保護法》等相關法律知識的講解,結合台灣省地圖及我國在處理釣魚島事件中提供的相關依據給學生講解,讓學生知道台灣是我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釣魚島、黃頁島自古以來就是我國的領土,從而加強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
總之,在地理學科中滲透法制教育,既豐富了教學的內容,又加強了學生的法制教育,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的需要,是培養中學生學會利用法律保護合法權利,明確作為社會成員必備的社會責任,了解公民應盡的義務,增強學生的守法意識。我相信通過努力一定會使地理課堂氛圍生動活潑而具有教育意義。
2. 七年級地理埃及這節可以滲透的法制內容
2007年七年級上期地理知識提綱
第一章地球和地圖
1.地球形狀的認識過程:
天圓地方天如斗笠,地如覆盤環球航行地球衛星照片
2.地球形狀地球是一個兩極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規則球體。
3.地球的大小:平均半徑為6371千米;赤道周長為4萬千米;表面積5.1億平方千米。
4.緯線:
●定義:與地軸垂直並且環繞地球一周的圓圈。
●特點:①形狀都是圓;②長度不相等,最長的緯線是赤道,最短的緯線是南極點和北極點。③緯線指示東西方向。
●劃分方法:赤道為0°度緯線,從赤道向兩極各劃分為90°。赤道以北為北緯,用字母N表示;以南為南緯,用字母S表示。
●南緯、北緯辨別:緯度向南越來越大為南緯;緯度向北越來越大為北緯。
●重要緯線:
赤道:地球上最長的緯線,是南北半球的分界線。赤道以北是北半球。赤道以南是南半球。
回歸線(南北緯23.5度),太陽直射的最南、最北界限,熱帶和溫帶的分界線。
極圈(南北緯66.5度)溫帶和寒帶得分界限,極晝極夜的最南、最北界限。
●高中低緯度的劃分:
低緯度地區(0°—30°);中緯度地區(30°—60°);高緯度地區(60°—90°)。
5.經線:
●定義:連接南北兩極並同緯線相交的半圓。
●特點:①形狀都是半圓;②長度都相等;③指示南北方向。
●劃分:從0°經線起向東、向西各分為180°;0°經線向東為東經,用字母E表示;0°經線向西為西經,用字母W表示。
●東經、西經辨別:經度向東越來越大為東經,經度向西越來越大為西經。
●重要經線:
本初子午線(0°經線):經過英國格林尼治天文台舊址,是東、西經度的分界線;
180°經線:既是180°E,又是180°W。習慣上稱作180°經線;
20°W和160°E經線:把地球平分為東西兩半球;東半球的范圍是<20°W、<160°E;西半球的范圍是>20°W、>160°E。
6.經緯網:確定地球表面任意一點的位置。確定方向(經線指示南北,緯線指示東西)。
7.地球自轉:
定義:地球繞地軸不停的旋轉運動。
運動方向:面對地球自西向東;從北極看是逆時針方向;從南極看是順時針方向。
周期:一天(或24小時)。
地理現象:產生晝夜更替現象和時間差異。
8.地球公轉
定義:地球繞著太陽的旋轉運動。
運動方向:自西向東。
周期:一年。
地理現象:四季變化(各地晝夜長短的變化、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
9.地球公轉示意圖:課本P11
10.五帶的劃分:
劃分依據:根據太陽熱量在地球表面的分布狀況。
熱帶:位於南北回歸線之間的地帶,終年炎熱,有太陽直射現象。
溫帶:北回歸線與北極圈之間為北溫帶,南回歸線與南極圈之間為南溫帶。溫帶地區的四季變化現象明顯。
寒帶:北極圈以內為北寒帶,南極圈以內為南寒帶。寒帶地區終年寒冷,有極晝和極夜現象。
11.地圖三個基本要素:比例尺、方向、圖例。
12、比例尺:
●公式:比例尺=
換算時注意單位的統一。
●表示方式:1.數字式。2.線段式.3.文字式。
●大小判斷:比例尺是一個分數.分母越大,比例尺越小,表示的地區范圍越大,內容越簡略;分母越小,比例尺越大,表示的地區范圍越小,內容越詳細。
13.方向:①通常情況是上北下南、左西右東;②畫有指向標的地圖根據指向標定方向;③經緯網地圖上根據經線指示南北方向,緯線指示東西方向.
14.圖例:熟悉常用圖例。P14
15.海拔:地面某個地點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離。
相對高度:某個地點高出另一地點的垂直距離。
16.等高線:
定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特點:1.同一條等高線上的各點海拔相同;
2.等高線都是閉合的曲線;
3.不同海拔高度的等高線一般不相交。
17.等高線地形圖:
18.地形判讀:
●等高線密集處表示坡陡;等高線稀疏處表示坡緩。
●地形部位:①山頂一般用▲表示。②山脊:等高線的彎曲部位由高處向低處凸出.③山谷:等高線的彎曲部位由低處向高處凸出.④鞍部:相臨兩山頂之間的較低部位.⑤陡崖:等高線重合的地方.
19.地形剖面圖:能夠直觀表示地面上沿某一方向地形的高低起伏狀況.
第二章陸地和海洋
20.基本概念:大陸;島嶼(格陵蘭島面積最大);大洲;半島;海峽。(P28)
21.海陸分布狀況
①地球表面71%是海洋,29%是陸地.概括的說是三分海洋七分陸地。
②世界海陸分布很不均勻.陸地主要分布在北半球,海洋主要分布在南半球。
③無論怎樣劃分半球都是海洋面積多於陸地。
④大洲基本上是一南一北對稱分布.
⑤大陸的輪廓多呈三角形。
22.大洲和大洋的分布:課本P29
23.位置:
東半球:亞洲、歐洲、非洲、大洋洲;
西半球:北美洲、南美洲.
北半球:亞洲、歐洲、非洲、北美洲;
南半球:南美洲、大洋洲、南極洲
24.面積從大到小順序:亞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極洲、歐洲、大洋洲.
25.大洲分界線:
●亞、歐分界線:烏拉爾山脈、烏拉爾河、裏海、大高加索山脈、黑海、土耳其海峽.
●亞、非分界線:蘇伊士運河。
●南、北美洲分界:巴拿馬運河。
●亞、北美洲分界:白令海峽。
26.熟悉和掌握:①本初子午線、東經120°、赤道、南北回歸線、南北極圈穿過的大洲;
②跨經度最廣的大洲(南極洲)和大洋(北冰洋);③緯度最高的大洲(南極洲)和大洋(北冰洋)。
27.四大洋分布特徵:
1.太平洋跨東西和南北半球,主體位於西半球;
2.大西洋跨東西和南北半球,位於東西半球分界處,呈」S」型;
3.印度洋全部位於東半球;
4.北冰洋全部位於北半球.
28.海陸變遷:
海陸變遷的主要原因:地殼的變動、海平面的升降、人類活動。
29.板塊學內容:
地球表層分為六大板塊:亞歐板塊、太平洋板塊、非洲板塊、美洲板塊、印度洋板塊、南極洲板塊;(板塊圖P37)
板塊內部地殼比較穩定;板塊與板塊交界地帶,地殼比較活躍,多火山、地震。
30.紅海是印度洋板塊和非洲板塊張裂形成的。
青藏高原是亞歐板塊和印度洋板塊碰撞抬升形成的。
地中海縮小是非洲板塊和亞歐板塊碰撞擠壓。第三章天氣與氣候
31.天氣的特點:
①天氣是短時間的,經常變化的大氣狀況;
②同一時刻不同地方的天氣可能差別很大。
32.衛星雲圖:
藍色表示海洋;綠色表示陸地;白色表示雲區。
33.常見的天氣符號:(P46)
記住和掌握常見的天氣符號。
34.氣溫日變化:
一天之中,陸地最高氣溫出現在午後2時左右;最低氣溫出現在日出前後。
一天之中,最高氣溫與最低氣溫的差叫作氣溫日
較差。
35.氣溫年變化:
一年之中,北半球氣溫,大陸上7月最高,1月最低;海洋上8月最高,2月最低。南半球正好相反。
一年中最高月平均氣溫與最低月平均氣溫的差叫做氣溫年較差。
36.氣溫分布規律
①世界氣溫從低緯向高緯逐漸降低。
②同緯度地帶,夏季陸地氣溫高,海洋氣溫低,冬季相反。
③在山地,氣溫隨海拔升高而降低,海拔每升高100米氣溫約下降0.6℃度。
37.降水的分布規律:
①從赤道向兩極降水量遞減;
②南北回歸線附近大陸東岸降水多,大陸西岸降水少(東岸受惠於季風氣候);
③中緯度沿海地區降水多,內陸地區降水少。④山地迎風坡降水多,背風坡降水少。
38.主要氣候類型:(圖P52)
熱帶雨林氣候
終年高溫多雨。主要分布在赤道附近地區。
熱帶草原氣候
終年高溫,降水分干、濕兩季。主要分布在熱帶雨林氣候區的南北兩側。
熱帶季風氣候
終年高溫,降水分雨旱兩季。分布在亞洲的東南部和南部。
熱帶沙漠氣候
終年炎熱乾燥,降水稀少。主要分布在南北回歸線附近的大陸西岸和大陸內部。
亞熱帶季風氣候
夏季炎熱多雨,冬季低溫少雨。主要分布在中國的南部地區、日本和韓國南部。
地中海氣候
夏季炎熱乾燥,冬季溫和多雨。主要分布在南北緯30°—40°附近的大陸西岸。
溫帶季風氣候
夏季炎熱多雨,冬季寒冷乾燥。主要分布在中國的北部地區、俄羅斯遠東地區和日本北部。
溫帶大陸性氣候
冬冷夏熱,降水稀少。主要分布在亞洲和歐洲的大陸內部。
溫帶海洋性氣候:
常年溫和濕潤。主要分布在南北緯40°—60°附近的大陸西岸。
寒帶氣候:
終年寒冷,降水稀少。分布在兩極地區。
39.影響氣候的主要因素:
緯度位置、海陸位置、地形因素等。近年來,全球氣候有逐漸變暖的趨勢。第四章居民與聚落
40.18世紀以前,人口增長的十分緩慢;18世紀以後,特別是20世紀以來,世界人口增長的速度大大加速。2006年3月,世界人口達65億。
41.人口自然增長率=出生率-亡率。人口增長的速度就是由出生率和亡率決定的。
42.人口增長的地區差異:人口自然增長率最高的是非洲,最低的是歐洲;發展中國家人口增長快,發達國家人口增長慢。
43.世界人口分布:世界人口主要分布在中低緯度近海的平原地區。
44.四大人口稠密區:
亞洲的東部和南部(這里自然條件優越,農業發展較早);歐洲、北美洲東部(這里工業發展較早,經濟發達)。
44.人口增長過快產生的問題:交通擁擠、住房緊張、就業困難、飢餓貧困。
45.人口增長過慢帶來的問題:人口老齡化、勞動力短缺、國防兵源不足。
46.人口的合理增長:人口的增長應與社會、經濟的發展相適應,與資源、環境相協調
47.劃分人種的依據:人類體質方面的特徵。
48.人種的分布:
白種人:主要分布在歐洲、北美洲、大洋洲;亞洲的西部和南部;非洲的北部。
黃種人:主要分布在亞洲東部和東南部、美洲地區(印第安人和因紐特人)
黑種人:主要分布在非洲中部和南部;大洋洲、美國、印度南部等地。
49.聯合國工作語言:
漢語:分布在中國和東南亞地區。是使用人數最多的語言。
英語:歐洲的西部(英國)、北美洲、大洋洲及亞洲南部(印度)。是使用最廣泛的語言。
俄語:俄羅斯和中亞地區。
法語:法國、非洲中部和南部的一些國家(原屬於法國的殖民地)。
西班牙語:西班牙及拉丁美洲的許多國家(原屬於西班牙的殖民地)。
阿拉伯語:亞洲西部和非洲北部的阿拉伯國家。
50.三大宗教:
基督教:信仰人數最多的宗教。形成於亞洲的西部,目前主要分布在歐洲、美洲和大洋洲。(教堂)
伊斯蘭教:產生於阿拉伯半島,主要分布在亞洲的西部和東南部、非洲的北部和東部。(清真寺)
佛教:創始於古印度,現在主要分布在亞洲的東部和東南部。(廟宇)
51.聚落分類:城市聚落和鄉村聚落。一般來說,先有鄉村後有城市。目前,全世界大約有一般以上的人住在城市。
52.聚落分布:在一些河流中下游的平原地區,聚落分布較密集。
53.聚落形成與發展因素:①水源充足;②土壤肥沃、適宜耕作;③地形平坦;④交通便利;⑤自然資源豐富等。
54.聚落發展與保護:傳統聚落是歷史時期人類活動和自然環境相互作用的結果,它們從不同側面記錄了當時社會經濟、政治、文化和民俗等信息。因此應保護好聚落中有價值的紀念地、建築群和遺址,處理好聚落發展和保護的關系。
55.國家和地區:記住面積廣大的6個國家的名字、輪廓、所在大洲。(課本P86)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記住人口超過1億的10個國家的名稱、所在大洲。(P86)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知道地跨兩大洲的國家及所跨大洲:俄羅斯、埃及、土耳其。(P87)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6.國際合作:
①南南合作、南北對話的含義。(P91)
②知道聯合國安理會5個常任理事國。
57.知道主要的發達國家及分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8.能夠從工業、農業、服務業三方面比較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差距。(P90)
59.重要的國際組織:(P9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如何在初中地理教學中滲透法制教育
一、初中地理教學情境設計
當今社會,是一個法制社會。因此,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相關地理法制方面的知識有著積極的教育意義和社會意義。而傳統的教學模式是學生被動的接受教師的提問,缺少情景創設,導致學生缺乏問題意識,不能發現問題中所包含的正確規律,而無法用己具備的知識去解決問題,長期以往,使教育教學的發展不停的後退。究其原因是我們在課堂教學中忽視了在對學生情境學習指導和情境教學模式的深入,只是讓學生停留在學徒制的模仿中,學生只是學到了知識的表象,而沒有認知到知識的本質。所以要普及學生地理方面的法制知識,情境教學就顯得非常重要和迫切。同時地理方面的法制知識過於枯燥無味,通過創設情境的方式來進行教學是教學的捷徑。
(l)情境創設要符合學生的認知結構,圍繞特定的地理知識點。地理情境創設應服務於一定的教學目標,應有利於學生對有關的地理知識和地理思想方法的掌握,有助於理解地理知識的本質。
(2)情境創設要符合學生的年齡特徵及其地理思維的發展特點。地理情境創設應與學生的地理認知發展水平相適應,應基於學生的「最近發展區」。
(3)情境創設要具有科學性、探究性、趣味性和發展性。即所創情境的內容、結構與表述要科學。情境材料或活動應富有探究性,利於學生從事觀察、實驗、猜想、驗證、推理與交流等活動:在內容與問題信息量上應有較大的發展空間,利於學生積極、廣泛地思考。
(4)情境創設要盡可能真實,貼近學生實際。地理情境的創設應盡量源於學生的生活,不脫離學生的實際。遠離學生生活實際的情境不易使學生產生親切感且在解釋地理情境的相關知識上花時過多。
二、在中學地理教學中可以進行環境保護法制教育的主要內容
進入21世紀以來,全球的自然環境一直呈惡化趨勢。由於全球人口、資源、環境等問題日漸突出,人們開始認識到人類面臨許多全球性問題,如自然災害、環境污染、氣候變化、植被破壞、資源匱乏、人口問題、地區經濟差異等都與地理學科有很大關系,在地理課程中還涉及許多環境保護的國際法。如《聯合國人類環境宣言》、《保護世界自然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內羅畢宣言》、《南極條約》等規范性法律文件中也有環境保護法制教育的內容。
三、在中學地理教學中進行環境保護法制教育的主要原則
1.主動性和方向性相結合的原則
作為地理教師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直接影響著學生的成長,教師本身必須有強烈的環境責任感,主動維護環境法律的尊嚴、養成環保習慣,不能嘴上一套,行動上是另一套。課堂教學是老師向學生傳授基礎知識及基本技能的主要場所,老師要努力挖掘教材,把握教材中滲透點。地理學科在環境教育中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現行高中地理課本從人類和地理環境的關系著眼,交給學生有關地理環境的基礎知識,從而使學生對如何利用環境、改造環境和保護環境、趨利避害,使地理環境向著更有利於人類生產和生活的方面發展有一個基本的了解和認識。整個課本知識體系是以地球的宇宙環境為開端,最後又歸結到人類和環境的關繫上去;環境教育和可持續發展的觀點,貫穿於整個教材的始終。
2.科學性和思想性統一的原則
環境保護法制教育必須和教學內容結合起來進行,在課中進行要體現地理學科的特點,要從地理教學的具體內容出發,在地理教學中進行環境保護法制教育的教育。因為教材的科學性、思想性、實踐性以及嚴密的邏輯性,都含有很大的說服力和感染力,它本身就具有強烈的教育作用。通過對我國人口狀況的學習可以讓學生明白:我國人口的增長和分布,以及出現的人口問題,使學生認識到我國人口和計劃生育政策的重要性。
四、中學地理教學中滲透環境保護法制教育的途徑
在地理學科中滲透環境保護法制教育沒有固定時間,應當充分挖掘裡面的教育因素,把握時機,適時適度滲透,在課堂中努力尋找環境保護知識的滲透點。在向學生進行學科知識教育的同時,在地理教學過程中自然滲透環境保護法制教育的方法有以下幾種:
1.作為滲透環境保護法制教育的主導者,教師應熟悉環境保護的法律法規
教師要在學法、知法上作學生的表率,更要在各方面規范自己的行為習慣,表現出其應有的守法、用法、護法自覺性。同時,教師要鑽研教材,努力尋求地理學科滲透環境法制教育的結合點,結合課堂活動本身進行教育,開展師生的雙邊活動,讓學生在學習知識的同時,獲得環境保護知識。教師要在平時的學習工作中經常閱讀報刊雜志,收看與地理有關的新聞節目以便增加對法制教育的了解,並根據地理學科的特點和教材內容,在教學中恰當、適度地進行滲透。
2、教學中滲透法制教育必須將教學內容與法制教育有機地結合起來。既不能把地理課上成法制課,也不能漠視教學內容中蘊涵的法制教育因素。要根據地理學科的特點和教材內容,在教學中恰當、適度、潛移默化地進行滲透。
例如:在七年級上冊「與同學們談地理」一課中,閱讀材料「泥沙掩蓋了古文明」敘述了古巴比倫文明的輝煌成就和沒落的原因,我一邊指導學生通過閱讀材料尋找古巴比倫文明沒落的原因,一邊引導學生回憶家鄉、國家有沒有此類環境惡化現象(長江挾沙量逐年增大、黃河成為地上河……),進一步思考危害和解決辦法:濫伐森林、過度放牧、陡坡種植收獲的是短期效益,造成的是長期甚至永遠無法彌補的危害、國家應當立法制止人們的短視行為、我們應當遵守法律法規。
3.在滲透法制教育的內容和方法上,要注意結合實際。
人類社會發展到今天,創造了前所未有的文明,但同時又帶來了一系列環境問題,隨著人口的激增、工業與經濟的發展,環境問題明顯地危及全人類的生存和繁衍,引起了國際社會的高度關注。在地理學科的滲透教學中,從地理課的特點出發,自覺地進行延伸,使學生既較好地學到地理知識,又能了解環境保護法制教育。既要聯系國家建設的實際和國內外重大的政治環保事件;又要聯繫世界各國(或地區)政治、經濟發展的現狀等。這樣進行聯系之後,就可以增強地理教學的現實性,有利於生動地對學生滲透法制教育。如在學到高一大氣環境保護時,就要採用導向式方法滲透《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的京都議定書》和《維也納保護臭氧層公約》等國際公約,讓學生各抒己見,從理論事實中受到教育。
總之,從小培養中小學生法制意識,進行法律素質培養及提高教育,不僅可以預防和減少學生違法犯罪,更重要的是促使他們從小養成依法辦事、遵紀守法的良好習慣。
學生既是環境法律知識的學習者,又是環境法律知識的傳播者,通過地理的點滴滲透,潛移默化的學法方式,對環境保護法律法規的實質內容有較為深刻的認識。在豐富多彩的地理教學活動中,如果教師能把進行環境保護法制教育的方法、時機掌握恰當,運用靈活,對提高學生的思想覺悟,抵制心靈污染,定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相信通過努力一定會使我們的地理課堂生動活潑而更具有教育意義。
因此,我們應重視學生的環境教育,提高他們的環境保護意識;在學校教育中,培育學生「保護環境,由我做起」意識,並且身體力行,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環保活動。保護環境,是我們每個人應盡的義務;保護環境,應從自我做起,從身邊的每一件小事做起!讓我們共同攜手為學生的健康成長築起一片純潔干凈的法制天空,促使他們身心健康快樂地成長。
4. 初中地理教學中哪些內容可以進行法制教育
、初理教情境設計 今社制社教培養相關理制面知識著積極教育意義社意義傳統教模式接受教師提問缺少情景創設導致缺乏問題意識能發現問題所包含確規律用具備知識解決問題期往使教育教發展停退究其原我課堂教忽視情境習指導情境教模式深入讓停留徒制模仿知識表象沒認知知識本質所要普及理面制知識情境教顯非重要迫切同理面制知識於枯燥味通創設情境式進行教教捷徑 (l)情境創設要符合認知結構圍繞特定理知識點理情境創設應服務於定教目標應利於關理知識理思想掌握助於理解理知識本質 (二)情境創設要符合齡特徵及其理思維發展特點理情境創設應與理認知發展水平相適應應基於近發展區 (三)情境創設要具科性、探究性、趣味性發展性即所創情境內容、結構與表述要科情境材料或應富探究性利於事觀察、實驗、猜想、驗證、推理與交流等:內容與問題信息量應較發展空間利於積極、廣泛思考 (四)情境創設要盡能真實貼近實際理情境創設應盡量源於脫離實際遠離實際情境易使產親切且解釋理情境相關知識花 二、理教進行環境保護制教育主要內容 進入二一世紀全球自環境直呈惡化趨勢由於全球口、資源、環境等問題漸突始認識類面臨許全球性問題自災害、環境污染、氣候變化、植破壞、資源匱乏、口問題、區經濟差異等都與理科關系理課程涉及許環境保護際《聯合類環境宣言》、《保護世界自文化自遺產公約》、《內羅畢宣言》、《南極條約》等規范性律文件環境保護制教育內容 三、理教進行環境保護制教育主要原則 一.主性向性相結合原則 作理教師舉言行都直接影響著教師本身必須強烈環境責任主維護環境律尊嚴、養環保習慣能嘴套行另套課堂教師向傳授基礎知識及基本技能主要場所師要努力挖掘教材握教材滲透點理科環境教育作用非重要現行高理課本類理環境關系著眼交給關理環境基礎知識使何利用環境、改造環境保護環境、趨利避害使理環境向著更利於類產面發展基本解認識整課本知識體系球宇宙環境端歸結類環境關系;環境教育持續發展觀點貫穿於整教材始終 二.科性思想性統原則 環境保護制教育必須教內容結合起進行課進行要體現理科特點要理教具體內容發理教進行環境保護制教育教育教材科性、思想性、實踐性及嚴密邏輯性都含說服力染力本身具強烈教育作用通我口狀況習讓明白:我口增布及現口問題使認識我口計劃育政策重要性 四、理教滲透環境保護制教育途徑 理科滲透環境保護制教育沒固定間應充挖掘面教育素握機適適度滲透課堂努力尋找環境保護知識滲透點向進行科知識教育同理教程自滲透環境保護制教育幾種: 一.作滲透環境保護制教育主導者教師應熟悉環境保護律規 教師要、知作表率更要各面規范自行習慣表現其應守、用、護自覺性同教師要鑽研教材努力尋求理科滲透環境制教育結合點結合課堂本身進行教育展師雙邊讓習知識同獲環境保護知識教師要平習工作經閱讀報刊雜志收看與理關新聞節目便增加制教育解並根據理科特點教材內容教恰、適度進行滲透 二、教滲透制教育必須教內容與制教育機結合起既能理課制課能漠視教內容蘊涵制教育素要根據理科特點教材內容教恰、適度、潛移默化進行滲透 例:七級冊與同談理課閱讀材料泥沙掩蓋古文明敘述古巴比倫文明輝煌沒落原我邊指導通閱讀材料尋找古巴比倫文明沒落原邊引導憶家鄉、家沒類環境惡化現象(江挾沙量逐增、黃河河……)進步思考危害解決辦:濫伐森林、度放牧、陡坡種植收獲短期效益造期甚至永遠彌補危害、家應立制止短視行、我應遵守律規 三.滲透制教育內容要注意結合實際 類社發展今創造前所未文明同帶系列環境問題隨著口激增、工業與經濟發展環境問題明顯危及全類存繁衍引起際社高度關注理科滲透教理課特點發自覺進行延伸使既較理知識能解環境保護制教育既要聯系家建設實際內外重政治環保事件;要聯繫世界各(或區)政治、經濟發展現狀等進行聯系增強理教現實性利於滲透制教育高氣環境保護要採用導向式滲透《氣候變化框架公約京都議定書》《維納保護臭氧層公約》等際公約讓各抒見理論事實受教育 總培養制意識進行律素質培養及提高教育僅預防減少違犯罪更重要促使養依辦事、遵紀守良習慣 既環境律知識習者環境律知識傳播者通理點滴滲透潛移默化式環境保護律規實質內容較深刻認識豐富彩理教教師能進行環境保護制教育、機掌握恰運用靈提高思想覺悟抵制靈污染定收事半功倍效我相信通努力定使我理課堂潑更具教育意義 我應重視環境教育提高環境保護意識;校教育培育保護環境由我做起意識並且身體力行促使積極、主參與環保保護環境我每應盡義務;保護環境應自我做起身邊每件事做起讓我共同攜手健康築起片純潔干凈制空促使身健康快
5. 湘教版八年級地理上冊哪些地方能滲透法制教育
有關環境的內容嗎,可聯系環境法
6. 七年級上冊地理學法內容。(不要答案,空白的)
地理學(geography)是關於地球及其特徵、居民和現象的學問。它是研究地球表層各圈專層相互作用關系,及屬其空間差異與變化過程的學科體系,主要包括自然地理學和人文地理學兩大部分。
地理學家在傳統上被視為和地圖學家(cartographers)同一類,認為兩者都研究地名與數字。雖然很多地理學家都經歷過地名學及地圖學的訓練,但兩者都不是他們的關注重點。地理學家研究眾多現象、過程、特徵以及人類和自然環境的相互關系在空間及時間上的分布。因為空間及時間影響了多種主題例如經濟、健康、氣候、植物及動物,所以地理學是一個高度跨學科性的學科。
7. 新版人教版初一語文上冊有哪些法制滲透教學點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疏通文意,概括故事。
2.通過人物的對話和細節把握人物的情感。回
能力答目標:
1.從不同的角色理解尊老愛幼的美德。
2.揣摩文中的景物描寫。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1.引導學生認識到尊老的意義,激勵他們發揚尊老
愛幼的傳統美德。
2.培養學生的法制意識,
[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
(1)整體感知課文內容,理解文章的人性美。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揣摩文章的語言美與意境美。
2.教學難點:
(1)理解文章的人性美和意境美。
(2)使學生意識到尊老愛幼,保障老年人的權益不僅是一個道德問題,而且是一個法律問題。
8. 地理《學法大視野》七年級上冊答案
你好,
直接發題過來吧
9. 七年級湘教版地理上冊滲透法制內容有哪些
第五章 世界的發展差異-86
第一節 發展中與發達國家-87
第二節 國際合作-92
第三節 重要的國際組織-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