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上冊地理思維導圖第五章發展與合作
Ⅰ 地理人教版七年級上冊思維導圖
地理人教版七年級上冊思維導圖,五個字「自己動筆畫」;
覺得自己不專會畫,擔心畫屬不好,怎麼辦?動筆吧!開始了就好辦,開畫才有思考,只有你畫,啟動的才是你的思考,思考一啟動就停不下來,畫好初稿再反復修改幾次,你一定會很有成就感的收獲滿意的學科思維導圖作品!
如果還是不會畫,一點頭緒都沒有呢?網路,找思維可視化研究院,劉濯源老師團隊的學科思維導圖作品參考,模仿著畫。
如果就是一點不想畫,就想弄張現成的抄呢?真幫不上忙了!!!
Ⅱ 七年級上冊人教版地理思維導圖
用網路搜索----------七年級上冊人教版地理思維導圖
就ok!
Ⅲ 七年級上冊地理第一單元思維導圖是什麼
七年級上冊地理第一單元思維導圖:
Ⅳ 求人教版七年級地理上冊發展與合作教案,越詳細越好,謝謝
以葉隱形,出自《歐冠子·天則》,與一葉障目出自同一典故,相傳一個楚國的窮書獃子看了《淮南子》,得知螳螂以葉隱形捕捉知了,便以身效法,在得到妻子一句「看不見」的敷衍之後便以為成功,導致了到街上當面偷東西被抓的下場,縣官得知事情本末後大笑不止,把楚人釋放了。故事流傳至今,大多用於比喻一些人只看到片面而看不到全部,也用於形容人目光短淺。
楚人隱形 原文: 楚人貧居,讀《淮南方》,得「螳螂伺蟬自鄣葉,可以隱形」,遂於樹下仰取葉:螳螂執葉伺蟬,以摘之,葉落樹下。樹下先有落葉,不能復分辨,掃取數斗歸,一一以葉自鄣,問其妻曰:「汝見我不?」妻始恆言答曰:「見。」經日乃厭倦不堪,紿雲:「不見。」默然大喜,齎葉入市,對面取人物,吏遂縛詣縣。縣官受辭,自說本末,官大笑,放而不治。 翻譯: 楚國有個人非常貧苦,讀了《淮南方》,知道螳螂捕捉知了時用一片樹葉把自己遮蔽起來,就可以隱形,使知了看不到自己。於是,他便站在樹下仰面朝上,摘取樹葉。當他看見螳螂攀著樹葉偵候知了的時候,他便把這片樹葉摘了下來,結果樹葉掉落在地上,而樹下原先有許多樹葉,再也分不清哪一片樹葉是他想用來隱形的。於是他掃了好幾斗樹葉回去,一片一片地拿來遮蔽自己,還不時地問妻子:「你看得見我嗎?」 妻子開頭總是說:「看得見。」被他打擾了一整天,已經厭煩極了,丈夫仍然糾纏不休,妻子就乾脆哄騙他說:「看不見了。」這個人暗中笑了起來,顯得異常高興他還著這片樹葉跑到街上去,當著別人的面偷東西,給官吏抓著送到縣衙門去了。縣官審問他,他便把此事的始末原原本本地說了一遍。縣官聽了大笑不止,沒治罪就把他放了。 楚人貧居,讀《淮南方》①:「得螳螂伺蟬自障葉②,可以隱形。」遂於樹下仰取葉——螳螂執葉伺蟬以摘之。葉落樹下,樹下先有落葉,不能復分別,掃取數斗歸。一一以葉自障,問其妻曰:「汝見我不?」妻始時恆答言「見③。」經日乃厭倦不堪,紿雲④:「不見。」嘿然大喜,齎葉入市⑤,對面取人物,吏遂縛詣縣⑥。 ――節選自邯鄲淳⑨《笑林》⑩ 注釋 ①《淮南方》:書名,即《淮南子》,漢淮南王劉安及其門人編撰。②伺(sì):觀察,守侯。障:遮蔽。③恆:常,總是。④紿(dài):欺騙。⑤齎(jī):攜帶。⑥詣(yì):到……去。⑦受辭:聽取供辭。⑧不治:不予治罪。⑨邯鄲淳(132--?):曹魏時書法家、文學家。邯鄲人。博學多才,精通訓詁,善寫"蟲篆"與八分隸書。曾得曹操器重。魏黃初(222)中,官為博士、給事中。因其著《投壺賦》工巧精密,得魏文帝賞賜。著《笑林》3卷,在中國文學史上具有一定地位。⑩ 中國古代第一部笑話集,三國時魏人邯鄲淳編撰。其中一些笑話散存於《藝文類聚》、《太平廣記》、《太平御覽》等類書中。《笑林》所收民間笑話,反映了一些人情世態,諷刺了悖謬的言行,生動有趣,但也有一些低級趣味 。 通假字 不 不通否,用在問句末尾,表示詢問;如「汝見我不?」 嘿 嘿通默,暗中;如「嘿然大喜」。 古今異義 可以 今常用義:表示可能或能夠。文中古義:可以用它來……;如「可以隱形」。 不見 今常用義:不見面;不在了。文中古義:看不見;如「紿雲:『不見。』」 對面 今常用義:對過;正前方。文中古義:面對面;如「對面取人物」。 人物 今常用義:在某方面有代表性或具有突出特點的人。文中古義:別人的物品;如「對面取人物」。 不治 今常用義:無法醫治。文中古義:不予治罪;如「放而不治」。 一詞多義 居 (1)動詞,處於;如「楚人貧居」。「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岳陽樓記》) (2)動詞,停,止;如「居十日,扁鵲復見」。(《扁鵲見蔡桓公》) 復 (1)副詞,又,再;如「不能復分別」。「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黃鶴樓》) (2)動詞,回答;如「不敢出一言以復」。(《送東陽馬生序》) (3)動詞,重復;如「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游山西村》) 經 (1)動詞,經歷;如「經日乃厭倦不堪」。 (2)名詞,經書;如「辛苦遭逢起一經,干戈寥落四周星」。(《過零丁洋》) 言 (1)動詞,說,講;如「妻始時恆答言『見』」。「坐中數千人,皆言夫婿殊」。(《陌上桑》) (2)名詞,話語;如「與之論辨,言和而色夷」。(《送東陽馬生序》)「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飲酒》) 受 (1)動詞,接受;如「縣官受辭」。「受命以來,夙夜憂嘆」。(《出師表》) (2)動詞,遭受;如「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辭 (1)名詞,言辭;如「縣官受辭」。 (2)動詞,辭別,告別;如「旦辭爺娘去,暮宿黃河邊」。(《木蘭詩》) 說 (1)shuō,動詞,敘述;如「自說本末」。 (2)shuō,名詞,一種文體,可議論,可記事;如「故為之說,以侍夫觀人風者得焉」。(《捕蛇者說》) (3)yuè,形容詞,同「悅」,高興;如「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論語>六則》) 〔文言句式〕 省略句 1.省略主語 (1)「遂於樹下仰取葉」之前省略主語「楚人」,即「(楚人)遂於樹下仰取葉」;該分句可譯為「(楚人)就站在樹下仰頭找葉子」。 (2)「嘿然大喜」之前省略主語「楚人」,即「(楚人)嘿然大喜「;該分句可譯為「(楚人)暗中非常高興」。 2.省略賓語 (1)「吏遂縛詣縣」之中,謂語動詞「縛」之後省略賓語「之」,代楚人,即「吏遂縛(之)詣縣」;該分句可譯為「當差的便將他綁了去見縣官」。 (2)「放而不治」之中,謂語動詞「放」和「不治」之後省略賓語「之」,代楚人,即「放(之)而不治(之)」;該分句可譯為「縣官釋放了他而沒有治他的罪」。 3.省略介詞 (1)「葉落樹下」之中,謂語動詞「落」之後省略介詞「於」,意思是「在」,即「葉落(於)樹下」;該分句可譯為「那樹葉落到樹下」。 (2)「齎葉入市」 之中,謂語動詞「入」之後省略介詞「於」,意思是「到」,即「齎葉入(於)市」;該分句可譯為「(楚人)帶著葉子來到市場上」。 欣賞評點 當一個人過於執著於某個目標的追求,受到刺激、誘惑就容易產生心理障礙,做出一些出人意料或滑稽可笑的事。寓言中的這位楚人讀《淮南方》時捕捉到這樣一條信息:得到螳螂伏擊蟬時隱藏自己的葉子可以隱形。隱形就可以為所欲為。於是他找來螳螂伏擊蟬時隱藏自己的葉子,大白天做起了隱形的夢,反復演練終於「大功告成」,之後他攜帶「隱形」樹葉,走上大街干起「白日搶」的勾當,幸虧縣官在了解了他作案前後情節後,曉得他得了偏執性幻想症,屬精神有問題而非暴徒,這才免於刑事處罰。這個寓言告訴我們:一個人利慾熏心,一心想不勞而獲,巧取他人錢財,就會像這個楚人一樣干出自欺欺人的蠢事。
Ⅳ 七年級上冊地理第一單元思維導圖
七年級上冊地理第一單元思維導圖:
Ⅵ 七年級地理思維導圖上冊: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的知識重點是什麼
重點如下:
第二章 地球和地圖
第一節 地球和地球儀
1、地球是一個平均半徑為6371千米,最大周長約4萬千米,表面積5.1億平方千米的球體。
2、緯線:與地軸垂直並且環繞地球一周的圓圈,指示東西方向。赤道是最大的緯線圈。
3、0度緯線是赤道;0度經線是本初子午線。地球儀上只有一條0度緯線、0度經線和180度經線。
4、經線:連接南北兩極並且與緯線垂直相交的半圓。經線指示南北方向。
5、地球儀上能畫出無數條經線和緯線。
6、0度經線以西稱西經,用「W」表示;0度經線以東稱東經,用「E」表示。
7、如果所畫的經緯網圖沒有0度經線或者是180度經線,就看度數,度數向東增大的為東經,向西增大的為西經。
8、在以南極為中心的經緯網圖上,度數順時針增大的是東經,逆時針增大的為西經;在以北極為中心的經緯網圖上,則相反。
9、赤道以北稱北緯,用「N」表示;赤道以南稱南緯,用「S」表示。
10、如果所畫的經緯網圖沒有0度緯線,就看度數,度數向南增大的為南緯,向北增大的為北緯。
11、在以極點為中心的經緯網圖上,判斷南北緯要用以下規律:以南極為中心的,緯度是南緯;以北極為中心的,緯度是北緯。
12、0度(赤道)劃分南北半球;200W、1600E劃分東西半球。
第二節 地球的運動
1、地球繞地軸旋轉,叫做地球的自轉。自轉的方向是自西向東;自轉一周約為24小時。
2、地球自轉產生的自然現象:晝夜交替、時間差異。
3、地球繞太陽旋轉,叫做地球的公轉。公轉的方向是自西向東;公轉一周是一年。
4、地球公轉產生的自然現象:形成四季和五帶。
第三節 地圖
1、地圖的三要素:比例尺、方向和圖例。
(1)比例尺=圖上距離÷實地距離
A、 比例尺的三種形式:線段式、數字式和文字式。
B、比較比例尺的大小:把比例尺化成分數比較,分母大的比例尺反而小,分母小的比例尺反而大;
C、大比例尺表示的范圍小,表示的內容詳細;小比例尺表示的范圍大,表示的內容簡略。
(2)方向:A、利用指向標定方向:指向標指向北方;
B、利用經緯網定方向:經線指示南北方向,緯線指示東西方向;
C、無指向標、無經緯網的地圖:上北下南,左西右東。
2、熟記一些常用的圖例符號。
3、海拔:某個地點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離。
4、相對高度:兩地之間的垂直距離。
5、等高線:海拔相等的各點連接成線。
6、等高線地形圖的判讀:
(1)坡度陡緩的判斷:等高線密集,坡度陡峭;等高線稀疏,坡度平緩。
(2)山體不同部位的判讀:A、山頂:閉合等高線的中心; B、山脊:等高線向低處凸;
C、山谷:等高線向高處凸; D、鞍部:兩個山頂之間; E、陡崖:等高線重疊。
(3)幾種陸地基本地形的判讀: A、盆地:四周高,中間低。
B、山地:海拔高,地面起伏大; C、 丘陵:海拔較高,地面起伏較大;
D、高原:邊緣陡峭,地面坦盪; E、平原:海拔低,地面平坦。
7、分層設色地形圖可以一目瞭然地看出地面的高低形態和海底的起伏狀況。
8、分層設色地形圖上:藍色表示海洋;綠色表示陸地;黃色表示山地。
9、地形剖面圖:可以更直觀地表示地形的高低起伏。
第三章 陸地和海洋
第一節 大洲和大洋
1、地球表面71%是海洋,而陸地僅佔29%。「七分海洋,三分陸地」
2、陸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海洋大多分布在南半球。
3、地球的任何兩個大小相等的半球,都是海洋面積大於陸地面積。
4、面積最大的大洲是亞洲;面積最小的大洲是大洋洲。
5、面積最大的大洋是太平洋;面積最小的大洋是北冰洋。
6、北美洲的格陵蘭島是面積最大的島嶼。
7、赤道橫穿過非洲和南美洲大陸。
8、巴拿馬運河劃分南美洲和北美洲;蘇伊士運河劃分亞洲和非洲;白令海峽劃分亞洲和北美洲;丹麥海峽劃分歐洲和北美洲;亞洲和歐洲的分界線是烏拉爾山脈、烏拉爾河、裏海、大高家索山脈、黑海和土耳其海峽。
第二節 海路的變遷
1、海路變遷的主要原因:地殼的變動、海平面的升降和人類的活動(如:填海造陸)。
2、大陸漂移說是由德國科學家魏格納提出的。
3、地球表層由六大板塊拼合而成,板塊處於不斷運動之中。
4、板塊間的基本運動方式:張裂拉伸和碰撞擠壓。
5、板塊交界地帶地殼活躍,多火山和地震。
6、兩大火山地震帶:環太平洋地帶和阿爾卑斯山-地中海-喜馬拉雅山地帶。
7、亞洲和非洲之間的紅海在不斷擴張。有人預言,幾千萬年後,紅海將成為新的大洋。
8、歐洲和非洲之間的地中海在不斷縮小。有人預言,幾千萬年後,地中海將會消失。
9、喜馬拉雅山是由亞歐板塊和印度洋板塊碰撞擠壓形成的。第四章 居民與聚落
1、自然增長率=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長率大於0,表示人口增加;小於0,表示人口減少;等於0,表示人口既沒有增加,也沒有減少。
2、人口密度:指平均每平方千米內居住的人口數。人口密度=總人口數÷總面積。
3、人口稠密地區:亞洲的東南部、歐洲西部以及北美洲東南部等中低緯度沿海平原地區。
4、人口稀疏地區:極端乾旱的沙漠地區、氣候過於潮濕的雨林地區、終年嚴寒的高緯度地區和地勢高峻的高原、山區。
5、人口的增長要與社會、經濟的發展相適應,與環境、資源相協調。
6、人口過少帶來的問題:人口老齡化、勞動力短缺、國防兵源不足等。
7、白種人:主要分布在歐洲; 黃種人:主要分布在亞洲; 黑種人:主要分布在非洲。
8、漢語是世界使用人數最多的語言;英語是世界上使用范圍最廣的語言。
9、漢語、英語、法語、俄語、西班牙語、阿拉伯語等,是世界上的主要語言,也是聯合國的工作語言。
10、基督教是世界上信仰人數最多的宗教,形成於亞洲西部,其代表性建築物是教堂。
11、伊斯蘭教產生於阿拉伯半島,在中國又稱為回教或清真教,其教徒稱為穆斯林,代表性建築物是清真寺。
12、佛教創始於印度,現在主要分布在亞洲的東部和東南部,其代表性建築物是佛堂。
13、鄉村和城市統稱為聚落。先有鄉村聚落,後有城市聚落。
14、東南亞的高架屋;西亞地區的房屋牆厚、窗小;北極地區因紐特人的冰屋;黃土高原的窯洞;雲南西雙版納地區的傣族竹樓。
Ⅶ 7年級上冊地理思維導圖 第二章、三章、四章 知識點
重點如下:
第二章 地球和地圖
第一節 地球和地球儀
1、地球是一個平均半徑為千米,最大周長約4萬千米,表面積5.1億平方千米的球體。
2、緯線:與地軸垂直並且環繞地球一周的圓圈,指示東西方向。赤道是最大的緯線圈。
3、0度緯線是赤道;0度經線是本初子午線。地球儀上只有一條0度緯線、0度經線和180度經線。
4、經線:連接南北兩極並且與緯線垂直相交的半圓。經線指示南北方向。
5、地球儀上能畫出無數條經線和緯線。
6、0度經線以西稱西經,用「W」表示;0度經線以東稱東經,用「E」表示。
7、如果所畫的經緯網圖沒有0度經線或者是180度經線,就看度數,度數向東增大的為東經,向西增大的為西經。
8、在以南極為中心的經緯網圖上,度數順時針增大的是東經,逆時針增大的為西經;在以北極為中心的經緯網圖上,則相反。
9、赤道以北稱北緯,用「N」表示;赤道以南稱南緯,用「S」表示。
10、如果所畫的經緯網圖沒有0度緯線,就看度數,度數向南增大的為南緯,向北增大的為北緯。
11、在以極點為中心的經緯網圖上,判斷南北緯要用以下規律:以南極為中心的,緯度是南緯;以北極為中心的,緯度是北緯。
12、0度(赤道)劃分南北半球;200W、1600E劃分東西半球。
第二節 地球的運動
1、地球繞地軸旋轉,叫做地球的自轉。自轉的方向是自西向東;自轉一周約為24小時。
2、地球自轉產生的自然現象:晝夜交替、時間差異。
3、地球繞太陽旋轉,叫做地球的公轉。公轉的方向是自西向東;公轉一周是一年。
4、地球公轉產生的自然現象:形成四季和五帶。
第三節 地圖
1、地圖的三要素:比例尺、方向和圖例。
(1)比例尺=圖上距離÷實地距離
A、 比例尺的三種形式:線段式、數字式和文字式。
B、比較比例尺的大小:把比例尺化成分數比較,分母大的比例尺反而小,分母小的比例尺反而大;
C、大比例尺表示的范圍小,表示的內容詳細;小比例尺表示的范圍大,表示的內容簡略。
(2)方向:A、利用指向標定方向:指向標指向北方;
B、利用經緯網定方向:經線指示南北方向,緯線指示東西方向;
C、無指向標、無經緯網的地圖:上北下南,左西右東。
2、熟記一些常用的圖例符號。
3、海拔:某個地點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離。
4、相對高度:兩地之間的垂直距離。
5、等高線:海拔相等的各點連接成線。
6、等高線地形圖的判讀:
(1)坡度陡緩的判斷:等高線密集,坡度陡峭;等高線稀疏,坡度平緩。
(2)山體不同部位的判讀:A、山頂:閉合等高線的中心; B、山脊:等高線向低處凸;
C、山谷:等高線向高處凸; D、鞍部:兩個山頂之間; E、陡崖:等高線重疊。
(3)幾種陸地基本地形的判讀: A、盆地:四周高,中間低。
B、山地:海拔高,地面起伏大; C、 丘陵:海拔較高,地面起伏較大;
D、高原:邊緣陡峭,地面坦盪; E、平原:海拔低,地面平坦。
7、分層設色地形圖可以一目瞭然地看出地面的高低形態和海底的起伏狀況。
8、分層設色地形圖上:藍色表示海洋;綠色表示陸地;黃色表示山地。
9、地形剖面圖:可以更直觀地表示地形的高低起伏。
第三章 陸地和海洋
第一節 大洲和大洋
1、地球表面71%是海洋,而陸地僅佔29%。「七分海洋,三分陸地」
2、陸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海洋大多分布在南半球。
3、地球的任何兩個大小相等的半球,都是海洋面積大於陸地面積。
4、面積最大的大洲是亞洲;面積最小的大洲是大洋洲。
5、面積最大的大洋是太平洋;面積最小的大洋是北冰洋。
6、北美洲的格陵蘭島是面積最大的島嶼。
7、赤道橫穿過非洲和南美洲大陸。
8、巴拿馬運河劃分南美洲和北美洲;蘇伊士運河劃分亞洲和非洲;白令海峽劃分亞洲和北美洲;丹麥海峽劃分歐洲和北美洲;亞洲和歐洲的分界線是烏拉爾山脈、烏拉爾河、裏海、大高家索山脈、黑海和土耳其海峽。
第二節 海路的變遷
1、海路變遷的主要原因:地殼的變動、海平面的升降和人類的活動(如:填海造陸)。
2、大陸漂移說是由德國科學家魏格納提出的。
3、地球表層由六大板塊拼合而成,板塊處於不斷運動之中。
4、板塊間的基本運動方式:張裂拉伸和碰撞擠壓。
5、板塊交界地帶地殼活躍,多火山和地震。
6、兩大火山地震帶:環太平洋地帶和阿爾卑斯山-地中海-喜馬拉雅山地帶。
7、亞洲和非洲之間的紅海在不斷擴張。有人預言,幾千萬年後,紅海將成為新的大洋。
8、歐洲和非洲之間的地中海在不斷縮小。有人預言,幾千萬年後,地中海將會消失。
9、喜馬拉雅山是由亞歐板塊和印度洋板塊碰撞擠壓形成的。第四章 居民與聚落
1、自然增長率=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長率大於0,表示人口增加;小於0,表示人口減少;等於0,表示人口既沒有增加,也沒有減少。
2、人口密度:指平均每平方千米內居住的人口數。人口密度=總人口數÷總面積。
3、人口稠密地區:亞洲的東南部、歐洲西部以及北美洲東南部等中低緯度沿海平原地區。
4、人口稀疏地區:極端乾旱的沙漠地區、氣候過於潮濕的雨林地區、終年嚴寒的高緯度地區和地勢高峻的高原、山區。
5、人口的增長要與社會、經濟的發展相適應,與環境、資源相協調。
6、人口過少帶來的問題:人口老齡化、勞動力短缺、國防兵源不足等。
7、白種人:主要分布在歐洲; 黃種人:主要分布在亞洲; 黑種人:主要分布在非洲。
8、漢語是世界使用人數最多的語言;英語是世界上使用范圍最廣的語言。
9、漢語、英語、法語、俄語、西班牙語、阿拉伯語等,是世界上的主要語言,也是聯合國的工作語言。
10、基督教是世界上信仰人數最多的宗教,形成於亞洲西部,其代表性建築物是教堂。
11、伊斯蘭教產生於阿拉伯半島,在中國又稱為回教或清真教,其教徒稱為穆斯林,代表性建築物是清真寺。
12、佛教創始於印度,現在主要分布在亞洲的東部和東南部,其代表性建築物是佛堂。
13、鄉村和城市統稱為聚落。先有鄉村聚落,後有城市聚落。
14、東南亞的高架屋;西亞地區的房屋牆厚、窗小;北極地區因紐特人的冰屋;黃土高原的窯洞;雲南西雙版納地區的傣族竹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