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必修二的人口
『壹』 高中地理必修二怎麼區分人口年齡結構金字塔圖
『貳』 高中地理必修二 人口結構圖 人口性別構成圖
忘了結構圖是什麼樣的了。。。好像學會分析該地區的人口分布是怎樣的吧,如專是人口結構中,老年屬人口比重大(占的數量多),這是表示人口出現老齡化嚴重,勞動力缺乏,人口呈負增長。反之,人口比重中,出生的幼兒多,表示出生率大於死亡率,勞動力充裕,人口呈正增長
『叄』 在高中必修二的地理書上,什麼是人口空間變化,為什麼,要詳細一點,急急急,多答給採納
就是人口空間分布的變化,舉個例子
『肆』 高一地理必修二人口自然增長率圖形怎麼看
人口自然增長率是一段時期的人口自然增加數與這段時期的平均人口數之比,專圖中③之前的人口自然增長屬率都在橫坐標之上,雖然增長率有下降的趨勢,但他們都是正數,也就是說人口是在增加的,打個比方,這個圖反映的是第一年增加了十個人,第二年增加了十五個人,第三年增加了五個人,雖然第三年增加的人數比第二年少,但是人口仍然是增加的,圖中③到⑤之間的人口增長率在橫坐標之下了,也就是說人口沒有增加反而減少了,⑤這個點為什麼不選呢,雖然⑤這個點的時候人口也沒用增加或減少,但是它是在③的基礎上經過了一段時間的負增長,所以在負增長的基礎上沒有增加也沒有減少
『伍』 請問高一地理必修二關於人口結構的三角形圖是怎麼解讀的這樣的題怎麼找到某個年齡段的比率
60%,31%,你自抄己再認真讀一下,它左邊的比例為18%左右,右邊為60%,底邊的為20%.④4%%,60%,36%
這里只是大概讀一下而已,總數沒有等於100%,③的分別為20%,54%,27%.②11%讀數時應找到100%所對的邊就是這一比例的刻度,比如①時
再看看別人怎麼說的。
『陸』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章人口的變化上多少個課時
《普通高中課程標准實驗教科書地理2(必修)》的內容是人文地理的基礎知識。它以人類活動為核心,分析了人類活動與地理環境的關系。第一章「人口的變化」主要闡述的是人口問題。為什麼把人口問題放在開始呢?因為當今世界人口、資源、環境是人類普遍關注的三大問題,而人口問題又是產生另外兩大問題的重要原因之一,所以人口問題成為所有問題的焦點。人口的數量,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地球資源的消耗,也影響著人口素質的提高,所以保持地球上人口的適度規模,盡快實現人口增長模式的轉變是當務之急。當前我國和世界上面臨的人口問題,主要是由於人口增長過快引起的,因此人口數量的變化是學習的重點。這部分內容主要從人口增長過程及其地區差異和人口增長模式及其轉變兩個方面闡述。由於經濟發展迅速,全球范圍內的人口遷移越來越頻繁,而我國正在加速城鎮化的進程,大規模的人口遷移必然隨之出現,因此人口的空間變化也是學習的重點。這部分內容主要從人口遷移過程和人口遷移的影響因素分析的。目前人口的日益增長,和一定歷史時期、一定地域范圍內人類開發利用資源的能力和空間的有限性,環境承載能力的有限性之間的矛盾日益突出,所以保持人口的合理容量十分緊迫。
所以第一章人口的變化包括三節課文,分別是人口的數量變化、人口的空間變化和人口的合理容量。本章最後的問題研究以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不斷壯大的農民工為題材,利用資料讓學生分析民工現象存在的意義和存在的問題以及對策,進一步培養學生關注現實生活,關愛他人,理論聯系實際,學以致用的意識。今天我主要備第一節和第二節的內容。
第一節 人口的數量變化
一、三維目標
知識與技能
1、掌握人口自然增長的決定因素、時間差異和空間差異。
2、了解人口增長模式的含義、類型及其轉變的時空分布。
3、掌握人口增長模式的判斷方法。
4、掌握地理曲線統計圖和柱狀統計圖的閱讀方法。
過程與方法
1、通過讀圖分析,讓學生歸納不同時期人口增長的特徵和不同地區人口增長的差異,理解相應國家不同的人口政策。
2、講解人口增長模式的含義,藉助圖表、案例等的分析和討論,讓學生歸納三種人口增長模式的特徵及差異,引導學生對不同人口增長模式的形成、轉變進行深入地分析。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學習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口觀、可持續發展觀。
2、通過學習進一步加深學生對我國計劃生育基本國策的理解。
二、教學重點
1、理解人口數量增長在時間和空間上的差異及其成因。
2、理解三種人口增長模式的特點和轉變的原因。
3、培養學生良好的讀圖習慣,提高學生具有從圖中獲取地理信息的能力。
三、教學難點
人口增長模式的轉變。
四、教學方法
讀圖分析法 比較法
五、教學用具
自製多媒體課件
六、課時安排
2課時
七、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新課導入)通過兩個嬰兒的出生圖片提出問題:為什麼社會如此關注?從而導入第一個標題——人口的自然增長。
[板書]一、人口的自然增長
教師展示材料一,讓學生明確自然增長與自然增長率的關系;自然增長率與出生率、死亡率的關系。
材料一
人口自然增長是指某時期某人口中出生人數減去死亡人數後的余數(或差額)。
公式:人口自然增長數=出生人數—死亡人數
人口自然增長率是指一定時期內人口自然增長數(出生人數減死亡人數)與該時期內平均人口數之比,通常以年為單位計算。
公式:人口自然增長率=(年內出生人數—年內死亡人數)/年平均人口數×100%
教師指出:人口自然增長率表明人口自然增長的程度和趨勢。自然增長率還可以用人口出生率與死亡率之差來表示。
人口自然增長率=出生率—死亡率
教師講解:當人口出生率大於死亡率時,人口自然增長率為正值;當人口死亡率大於出生率時,人口自然增長率為負值。因此,一個地區人口的自然增長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決定的。
過渡:下面我們從時間角度分析世界人口數量變化的趨勢是怎樣的呢?為什麼會這樣呢?
[板書]1、人口自然增長的時間變化
引導學生讀課本圖1.2和圖1.3,讓學生分析
教師先讓學生說出閱讀地理曲線統計圖的一般步驟和方法,然後總結歸納:
1、讀圖名。
2、讀各個坐標分別表示什麼變數(兩圖橫坐標均表示時間,縱坐標均為相應時期的人口數)。
3、判讀圖形變化特徵(兩圖中曲線曲率的變化反映了對應時段內人口自然增長率的大小)。
4、思考變數之間的因果關系(兩圖均反映了不同歷史時期世界人口數量增長的不同特點)。
讓學生閱讀課本圖1.2,提問:
世界人口數量變化的總趨勢是什麼?讓學生結合課本P2讀圖思考題,分析回答。
讓學生閱讀課本圖1.3,在圖1.2中找出圖1.3所在的時段,指導學生自學P3第一段,讓學生分析近100年全球人口快速增長的原因。最後師生共同歸納總結,填寫下表。
『柒』 高一必修二地理人口問題
這是人口這章的復習資料,需要其他章節資料的可以加我
第一章 人口的增長、遷移與合理容量
第一節 人口增長的模式及地區分布
1、世界人口增長特點 總趨勢:持續增長
特點:階段性,工業革命以前:緩慢增長;工業革命以後:增長加速;二戰後:快速增長 對人口增長起決定性作用的是生產力的發展2、近代人口增長模式及特點
模式 特點 分布 舉例 利弊
高低高模式 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長率 發展中國家、工業化初期人口再生產模式 衣索比亞、坦尚尼亞、肯亞 人口增長快,勞動力充足人口年輕化,物質資料需求量大,資源短缺,環境、就業、住房壓力大
三低模式 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長率 發達國家 英國、日本、德國(負增長)、新加坡、中國 克服了人口增長過多、過快的問題人口老齡化,勞動力短缺,國防兵力不足,養老費用增加,年輕人負擔重
過渡模式 過渡 接近或已達到發達國家水平的發展中國家 土耳其、阿根廷
4、中國人口變化模式
人口加速增長階段(1949-1957年):原因,建國後,經濟發展,社會穩定
人口負增長(1957-1961年):三年自然災害
人口高速增長階段(1961-1970年):經濟水平高,補償性生育
人口減速增長階段(1970-1980年):計劃生育
人口波動增長階段(1980-1991年):人口滯後效應
人口低速增長階段(1992-至今):三低模式,我國自然增長率下降依賴於出生率的下降(計劃生育)
第二節 人口的遷移
1、移動到一定距離之外(跨越行政區域界線),改變定居地的行為
人口移動(空間上位置改變)包括:①人口流動:暫時離開常住地(例旅遊、出差)②人口遷移
2、分類:按照人口遷移的范圍是否跨越國界分為:國內人口遷移和國際人口遷移
按遷移方向分為:農村向城市遷移(發達國家歷史上,發展中國家當前)和城市向農村遷移(發達國家
新趨勢);發達向不發達地區遷移:國際難民(包括環境難民)數量增加,持續時間長;發展中國家優
秀人才移民
3、特點
國際: ①新大陸發現前:遷移集中在舊大陸,跨國遷移多,跨洲遷移少
②新大陸發現後:跨洲遷移,從舊大陸亞洲、歐洲、非洲遷往新大陸南、北美洲、大洋洲
③二戰後,外籍工人(勞務輸出)成為國際人口遷移的主要形式
人口遷移流向,歐洲:遷出變為遷入;拉丁美洲:遷入變為遷出;北美洲、大洋洲:一直是遷入;亞
洲、非洲:一直是遷出
國內:遷移的最直接原因是:移民支邊、戰爭和自然災害
清以前:由黃河流域遷往珠江、長江流域,原因是戰爭
清——新中國:闖關東、走西口,原因是經濟
建國後、改革開放前:響應國家號召,開發新疆等,遷移少,原因是計劃經濟,嚴格戶籍管理
改革開放後:從落後地區遷往發達地區,人口流動頻繁,規模加大
4、原因:經濟原因(主要因素):例如,三峽移民(開發性移民)
政治因素:政治迫害(烏干達)、戰爭(巴以戰爭)、國家有組織移民(移民戍邊)
社會文化:宗教迫害(印巴分治)、民族歧視(印第安人)、文化傳統(中國葉落歸根)
生態環境:生態環境差異、環境惡化(愛爾蘭水災移民)
其他:家庭、婚姻:男女婚嫁、兩地分居
5、性別、年齡:男性比女性易遷移,年輕人比兒童、老人易遷移
第三節 環境承載力與合理人口容量
環境承載力 ①定義:養活的最大人口數(生存)
②影響因素:資源(主要因素,由最短缺的資源決定,木桶效應)、經濟等
③特點:不確定性和相對確定性。世界100億,中國 16億
合理人口容量,定義:養好的最大人口數(發展)
影響因素:①自然環境:正相關(現實人口間接反映合理人口容量的大小)
②地域開放程度:正相關(日本、荷蘭、比利時利用別國資源)
③本國自然資源:正相關
④生活質量、消費水平:負相關
⑤科技發展水平:當多開發的資源大於多需要的資源:正相關;當多開發的資源小於多需
要的資源:負相關
⑥貧富差距:負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