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年級地理 » 石獅市八年級地理

石獅市八年級地理

發布時間: 2021-02-16 02:09:44

① 石獅靈秀鎮的介紹

靈秀鎮位於石獅西南方,介於福建省著名僑鄉石獅市與晉江市的結合地段,版全鎮面積16.27平方公里權,人口2.5萬。自一九九三年從原石獅街道辦事處一分為四後成立以來,靈秀鎮廣大幹部群眾在原來較為發展的社會經濟基礎上,充分發揮自身的僑台、地理優勢,大抓基礎設施建設形成一個以外向型經濟為主、多種經濟共同發展的良好勢頭。1994年度全鎮實現社會總產值6億元,工農業總產值4.5億,直接利用外資2.3億,被評為省「鄉級綜合經濟實力排名第七」、泉州市「發展鄉鎮企業先進單位」和「基本實現鄉鎮」。

② 石獅八中的地理位置

石獅八中地處市區八七路西端、福廈高速公路石獅連接段北側,石獅市靈秀鎮獅城大道一側。南鄰靈秀山風景區,北靠大北山公園。

③ 誰有初二會考的泉州地理資料

泉州地理復習資料 1、「泉州市政區圖」(泉州地理第2頁): (1)泉州市位於福建省的東南沿海,東部瀕臨東海,隔台灣海峽與祖國寶島-----台灣省遙遙相望。(2)泉州市大致位於117.5゜E——119゜E,24.5゜N——26゜N。(3)泉州市陸地的「四至」:最北部是德化縣,最南部是晉江市,最西部是安溪縣,最東部是惠安縣。(4)泉州市現在管轄的縣一級行政區包括4個區、3個市和4個縣:鯉城區、豐澤區、洛江區、泉港區、石獅市、晉江市、南安市、惠安縣、安溪縣、永春縣、德化縣,其中泉州市人民政府駐地在鯉城區,有待統一的是金門縣。(5)泉州市毗鄰的設區市有:東北的莆田市和福州市,北面的三明市,西北的龍岩市,西南的漳州市和廈門市。(6)泉州市的大陸海岸線曲折、多港灣,主要的海灣有(自北向南):湄洲灣、泉州灣、深滬灣和圍頭灣。(7)泉州市東西距離大約是138千米,南北距離大約是157千米。 2、(1)根據2000年全國第五次人口普查,泉州市的人口總數約為728萬人。民族以漢族為主,少數民族主要有回族、畲族和高山族等。(2)旅居海外的泉州籍華僑、華人分布在世界120多個國家和地區,最主要的僑居地是:東南亞各國、北美洲、澳大利亞、西歐各國和巴西等。 3、(1)泉州市屬於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是:開元寺(佛教)、清凈寺(伊斯蘭教)、天後宮、府文廟、蔡資深故居、安平橋(「天下無橋長此橋」)、洛陽橋(「海內第一橋」)、崇武古城、老君造像(道教)、九日山摩崖石刻、清源山碧霄岩三世佛造像、鄭成功墓、伊斯蘭教聖墓、屈斗宮窖址。(2)泉州號稱「世界宗教博物館」------佛教、基督教、道教、摩尼教、伊斯蘭教、印度教等。

④ 石獅華僑中學地理小論文

地理無處不在

生活與地理密切相關,解釋生活中的現象,解決生活中的問題,都需要一定的地理知識與技能.

首先,服飾材料與地理環境密切相關.桑蠶生產適宜亞熱帶,浙江的杭嘉湖地區、廣東的珠江三角洲都是我國重要的蠶絲產地.而太陽光照好的新疆地區是我國長絨棉的最重要產區.人們喜愛的羊毛衫與皮衣,原料主要源於我國西部牧區盛產的羊毛和各種皮革.其次,服飾樣式與地域特徵有關.在炎熱乾旱的阿拉伯地區,人們喜歡身著白色寬松的長袍.在氣溫日較差很大的雪域高原,我國藏族牧民往往穿一個胳臂可以露出來的「不對稱」的大袍.第三,服飾變化與氣候變化有關.在四季分明的地區,人們一般都要准備幾套與季節相對應的衣服,夏季男士的短袖襯衫、T恤與女士的連衣裙,春秋季的休閑裝和羊毛衫,冬季的滑雪衫和皮夾克等.相反,在「四季無寒暑,遇雨便成冬」的我國雲南昆明一帶,形成了「四季服裝同穿戴」的獨特景觀.

從主食結構上看,由於水熱條件的不同,我國北方以種植小麥為主,南方以種植水稻為主,故形成了「北面南米」的格局.另外中國「八大菜系」的烹調技藝各具特色,素有「南甜北咸,東辣西酸」之說,它的形成也與地理環境有關.就拿「南甜北咸」的形成來講,就與我國南北方的氣候差異有關.我國北方地處暖溫帶,冬季寒冷乾燥,夏季高溫多雨,氣溫年較差大,在過去,即使少量的蔬菜也難以過冬,同時又不捨得一時「揮霍掉」,北方人便把菜腌制起來慢慢「享用」,這樣一來,北方大多數人也就養成了吃鹹的習慣.南方多雨,光熱條件好,盛產甘蔗,比起北方來,蔬菜更是一年幾薦.南方人被糖類「包圍」,自然也就養成了吃甜的習慣.北方人不是不愛吃甜,只是過去糖難得,只好以「咸」代「甜」來調劑口味了.雖說北方現在不缺糖,但口味一旦形成,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改變的.

傳統民居的樣式、材料大多受當地自然地理條件的影響.例如北美因紐特人用冰塊作外牆;草原上的牧民為適應游牧的需要通常居住在搭卸方便的蒙古包里;黃土高原的居民利用黃土直立性好的特點開鑿窯洞來居住;西南炎熱的少數民族地區以竹樓為主.當今商品房的開發也要考慮很多地理因素,如居住的交通位置、周邊配套設施的空間組合、周圍環境質量綜合狀況、居住區內部環境設計以及房子的朝向、採光、通風、層高、間距等因素.

人們的出行與地理環境密切有關.在高山峽谷中,人們利用峽谷之中的急流乘皮筏子漂流;在莽莽沙海里,駱駝成為「沙漠之舟」;在一望無際的草原上,人們騎著駿馬弛騁如飛;在江南水鄉,人們利用船舶在江河上穿梭往來.人們出行,無論是旅遊還是出差,都要根據天氣與環境情況,決定出發時間與選擇交通方式.

總之,生活中處處有地理,地理知識就在我們的身邊.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不僅可以有效地幫助學生應對生活中的困難,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增強生活能力,提高對未來生活的適應能力,更大程度地滿足生存的需要,而且對當今綜合素質人才的培養也是十分有益的.

⑤ 地理議論文 有關石獅的資源 人口 環境 1000字左右

地理環境
石獅市位於台灣海峽西岸閩東南沿海突出部,自古以來就是商品經濟活躍地區,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泉州灣的起點之一。東距台中港134海里,南至廈門特區97公里。

石獅發祥地——鳳里純朴、軒昂的古獅
歷史沿革及行政區域
距今1300多年前的隋唐年間,當地鳳里庵有一尊石獅,頗具靈氣,鄉民商賈以之問路,名聞遐邇,石獅亦由此得名。宋、元至明清年間,石獅已成為閩南沿海商貿集散地。1949年9月2日,石獅解放,屬晉江縣管轄;1987年經國務院批准,石獅升格為省轄縣級市,轄石獅、蚶江、祥芝、永寧四鎮。1988年,石獅市人民政府正式掛牌辦公。現下轄鳳里、湖濱2個街道辦事處及靈秀、寶蓋、蚶江、祥芝、永寧5個鎮。

面積與人口
石獅總面積159.59平方公里,市區規劃面積40平方公里,已建成面積7平方公里,總人口44. 2萬人,其中本地人口29. 2萬人,外來常住人口15萬之多。

自然條件
石獅屬南亞熱帶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在攝氏20度左右;年平均降雨量在911- 1233毫米之間;礦產以優質海砂和優質花崗岩為主。海岸線67公里,長而曲折,擁有石湖、祥芝、梅林3個天然良港。石湖港與台灣鹿港對渡傳為史話。祥芝港為我國6大漁港之一,梅林港是省定台輪停靠點和對台貿易實驗點。迄今這3個港口已正式立項,批准建成五千噸至萬噸級多功能綜合碼頭。

主要特點及優勢

綜合改革試驗區。石獅建市以後,省委、省政府把它作為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綜合改革試驗區和福建省軍民共建文明城試驗點,賦與石獅享受地級市經濟管理許可權和擴大對外開放的16條優惠政策。最近又批准在石獅永寧設立對台貿易試驗點。同時,石獅大抓投資、價格、金融、土地開發和財稅等體制的改革,鼓勵國有、集體、個體、外資等多種經濟成份共同發展,並引導他們逐步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框架。

著名僑鄉。石獅是福建省著名僑鄉和台胞祖藉地之一。全市旅外華僑和港澳同胞近30萬人,祖藉石獅的台灣同胞有30多萬人。全市累計批准成立的三資企業從建市前17家發展到1097家,投資總額17億美元,其中利用外資達14.6 億美元。

「民營經濟」為主。非國有經濟約佔80%,市政府緊緊把握「民辦」這個顯著特點,依靠人民群眾的力量建設一個新城市,使石獅成為全民改革、全民開放、全民置業、全民辦教育、辦科技、辦文化、辦精神文明、全民辦一切事業的「中國民辦小特區」。

市場發育較早。石獅是我國著名的服裝城和小商品集散地,以服裝為主的國產小洋貨價廉物美,遠銷國內外,每天吸引數萬名客商,全市共有18條商業街、8座商業城、17000多個大小店鋪,並按「商品專業化、產品檔次化、管理規范化、服務系列化」的要求,建設大市場、大流通和大網路。

基礎設施超前。作為一個新興的城市,石獅抓住規劃這個龍頭,認真搞好城市總體規劃和社會經濟規劃,基礎設施超前發展。先後建成22萬伏輸變電站、日供水20萬噸自來水廠、10.5萬門程式控制電話和遍布全市的標准水泥道路,總投資逾10億元。近期開通的泉州青陽機場、福廈高速公路離我市僅5公里,與我市的2 個萬噸碼頭相呼應,形成了海空立體的交通網路。

風景獨特。石獅是「購物天堂」,又是旅遊觀光的絕妙去處。
由於三面臨海,海濱自然資源十分豐富。海沙優質,海灣水天一色,海島風光旖旎,海蝕地貌千姿,構成一幅幅絢麗壯觀的天然海濱美景,已開發的有閩南黃金海岸度假村、伍鴻海濱風景區等。

石獅歷史悠久,人文會翠,名山勝景,文物眾多,著名的有寶蓋山風景古跡區、金釵山風景古跡區、靈秀山風景古跡區、永寧城隍廟、鎮海古跡旅遊區等。著名的姑嫂塔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建於南宋紹興年間(公元1131-1162年,從塔上四周瞭望,襟東海(台灣海峽)、挹金紫(紫帽山)。全市的主要旅遊機構有石獅中旅社、石獅旅行社,開展各種國內外旅遊業務。三星級酒店有2家,還有中高檔星級酒店10多家,歌舞廳、夜總會等娛樂場所100多處,度假村、游樂園、海濱浴場50多個,相互配套,流光溢彩,使人樂而忘返。目前,旅遊業已成為石獅經濟發展的又一大增長點,僅1994年,全市就接待旅客130萬人次,其中國外旅客7萬多人次。

開拓意識較強。石獅人素有較強的開放意識、商品意識、競爭意識和風險意識,「 愛拼才會嬴」是石獅人的品格。市場競爭使石獅群獅起舞,積極性、創造性不斷迸發,處處充滿活力和生機。
石獅是一座富有魅力的年輕城市,位於福建東南沿海,地處文化歷史名城泉州與經濟特區廈門之間,與台灣隔海相望,市域三面臨海,海岸線長67.7公里,全市面積160平方公里。1988年經國務院批准建市,現轄7個鎮2個街道辦事處,常住人口30萬,外來流動人口40萬。建市以來,石獅得益於改革開放的好機遇、綜合改革試驗區的新機制,充分發揮愛拼敢贏的人文精神,全面推進經濟社會發展。2006年,全市實現生產總值200.5億元、財政總收入18億元、一般預算收入9.42億元,分別比增15.2%、21.2%和25%,人均GDP和人均財政收入居全省第一。2007年1—10月份,全市實現生產總值188.8億元、財政總收入18.8億元、一般預算收入9.9億元,分別比增15.6%、21.4%和19.3%。經濟綜合實力位居全國百強縣(市)第22位,保持全省十強縣(市)第2位。
全市總人口303120人(2003年末),其中非農業人口100934人。以漢族為主,還有回族、滿族、畲族等少數民族,通閩南方言。
中國休閑服裝名城。石獅以服裝聞名於世,是中國紡織服裝生產基地和集散地,經過20多年精心培育,已形成了一條以服裝加工生產為核心的紡織服裝產業鏈,涵蓋紡織、漂染、成衣加工、輔料、市場營銷等各個領域,產業集群優勢明顯。全市擁有3000多家服裝及配套行業企業,以服裝為主的注冊商標達2000多個;以石獅為中心,連接晉江、泉州等周邊地區而形成的福建服裝板塊,共有紡織服裝企業1萬多家,年產值達500億元,是我國乃至世界重要服裝板塊。石獅服裝50%出口,許多國際知名服裝品牌,如鱷魚、啄木鳥、周織、卡丹奴等都在石獅進行原料采購、定單生產。石獅已成為全球性服裝加工貿易產業鏈的重要一環,同時也成為中國五大服裝跨國采購基地之一。於2003年動工興建、總投資15億元的國際性服裝物流配送中心、亞洲最大的服裝專業市場——石獅服裝城,2005年開業至今,已迅速躋身中國十大服裝批發市場和中國十大創新市場。以海峽兩岸紡織服裝博覽會暨休閑服裝博覽會為平台,以石獅服裝城為中心,連接鴛鴦池布料市場(全國四大布料市場之一)、塔前服裝輔料市場、洋下服裝輔料面料綜合市場及塔前服裝機械市場,構成了石獅獨具特色的紡織服裝商貿區。近年來,隨著一批大型紡織服裝上游項目相繼進駐石獅,如總投資22.38億元的 PTA、總投資12億元的協盛協豐5萬碇紡織等項目,進一步加快了石獅紡織服裝產業優化升級。
工貿旅遊港口城市。石獅工業已形成以紡織服裝為主導,以五金機械、印刷包裝、鞋業鞋材、體育用品、食品飲料、電子信息為支柱的產業體系。總投資2500萬美元的王老吉順利投產,帶動了彩印、易拉罐、制蓋和包裝等相關行業的發展。港口一直是石獅經濟最活躍的地帶,目前石獅擁有石湖、祥芝、永寧3個深水良港,形成了以國家一類口岸石湖港為龍頭,以佔地面積20平方公里石湖港工業區為重點的港口經濟帶。石湖港年貨物吞吐量已超千萬噸,集裝箱吞吐量超50萬標箱,占泉州地區集裝箱總吞吐量的半壁江山,躋身中國港口內貿集裝箱碼頭五強。石獅是全國漁業百強縣市和福建省漁業十強縣市,水產品產量居全省第2位,主要海產品有200多種,淺海灘塗面積8183 公頃,擁有祥芝、東埔等國家級漁港,初步形成以華寶化工、明祥食品為龍頭,以新沙堤鮑魚育苗、永寧海水網箱養殖為特色,以祥芝水產品批發市場為輻射帶動的藍色產業基地。石獅人文歷史悠久,海浪沙灘和海蝕地貌構成的絢麗濱海風光與海絲文化、服飾文化等特色文化及舞獅、燈謎、南音、潑水節、踩球舞等民間文化相互融合;以石獅服裝城為主的工業和購物旅遊與以黃金海岸、紅塔灣為主的濱海旅遊互相促進;以姑嫂塔、六勝塔、林鑾渡、虎岫寺、朝天寺、城隍廟、洛伽寺為主的名勝旅遊與以靈秀山森林公園、寶蓋山生態公園為主的休閑旅遊交相輝映,構成獨具特色的旅遊體系。成功舉辦了國際和全國帆船冠軍賽、首屆閩台對渡文化節暨蚶江海上潑水節等各類活動。
著名僑鄉、對台窗口。巍峨高聳的姑嫂塔、石湖塔就是當年海上導航的標志,從這里出發,石獅人隨鄭成功去開發台灣,隨洋船遠渡菲律賓、印尼、馬來西亞等國家。如今全市旅外華僑和港澳同胞近30萬人,祖藉石獅的台胞30多萬人。廣大僑胞和港澳台胞素有愛國愛鄉的優良傳統,熱心於家鄉的建設和發展,幾年來捐辦教育、醫療衛生、基礎設施等公益事業的資金達6.8億元。建市以來,石獅充分發揮僑台優勢,大力發展外向型經濟,做活對台經貿這篇文章。至2007年10月份,全市累計批准外商投資企業2049家,投資總額44.2億美元,外商實際到資24.7億美元。2007年1—10月企業自營出口4.4億美元,比增50.6%,增幅高於全省平均水平。
日臻完善的基礎設施。全市進行新一輪城市總規修編和岸線規劃,加大城鄉規劃建設力度,全面加快舊城改造和新區建設,中心城區建成區面積擴大至29.72平方公里,人均公共綠地面積達9.85平方米。先後建成220KV變電站2座、110KV變電站5座,3座110KV變電站在建,實現通往福州、廈門的雙回供電線路的架設。建成日供水20萬噸和7萬噸的自來水廠各1座,實現向全市轄區供水,總投資2億多元的引水工程竣工通水,總供水能力達35萬噸/日,人均供水量全省第一,日供水量全省第三。基本實現全市村村通公交車,村村通自來水。建成可靠的郵電通訊網路,全市城鄉電話用戶30多萬戶,行動電話用戶近27萬戶,有線電視用戶5.4萬戶,互聯網寬頻用戶2萬多戶。同時,建成了沿海大通道、沿海防潮防洪工程、城市垃圾焚燒處理廠等一大批重點項目,總投資58億元的鴻山熱電廠建成後將淘汰服務區所有燃煤鍋爐和導熱油爐,進一步增強了石獅發展後勁。
社會事業全面協調發展。石獅堅持以人為本,大力加強精神文明建設。全面實施科教興市戰略,全市擁有高等職業學校3所、中專1所、中學15所、小學70所,教育水平居泉州市先進行列;建成市生產力促進中心、海峽兩岸科技孵化基地,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加快推進政府、企業、社會信息化進程,率先在全省建成第一個一體化的縣級市電子政務綜合辦公平台。全力推進文化體育事業發展,先後建成市博物館、圖書館、文化館、體育場(館)、游泳館、老乾老齡活動中心、青少年校外活動中心等一批公共設施。不斷完善醫療衛生設施,華僑醫院、婦幼保健院和「120」急救中心已建成投入使用,投資3億元的石獅市新醫院正在抓緊建設中。建設博士後工作站,加快引進人才步伐,切實關愛外來員工。加快建設和諧社會步伐,深入開展平安創建,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成效顯著,社會保持安定穩定。通過不懈努力,石獅先後榮獲了全國體育先進市、全國科技先進市、全國文化先進市、全國衛生先進市、全國雙擁模範城、全國殘疾人工作先進市和福建省教育先進城市、文化先進城市、精神文明建設先進城市、首屆平安縣(市)等榮譽稱號。
稍微整理一下就可以了。

⑥ 福建石獅的經緯度范圍,急!!謝謝!

您好

地理位置
石獅市位於福建省東南沿海,北緯24°39』—內24°49』,東經118°35』—118°48』。面積189.2平方容千米,轄2街道辦事處、5鎮。人口29.65萬。通行閩南方言廈門話。

您可以看一下--------
http://tieba..com/f?kz=226731812

⑦ 石獅的地理環境

石獅位於福建省東南沿海,西南面與晉江市的西濱農場及羅山、永和、龍湖等鎮接內壤,地勢平坦,東面為台灣容海峽,北面蚶江隔泉州灣與惠安、泉州對望,南為深滬灣,西面為晉江所圍繞。石獅地處北緯24°3952~24°4848,東經118°3508~118°4651。全市面積159.92公里,耕地5.46萬畝。 石獅處於華南褶皺系閩東火山斷拗帶,在東南沿海動力變質帶的中段。在全國區劃位置上,屬閩粵沿海花崗岩丘陵亞區的一部分,地貌形態不一,以台地、沖積海積平原為主,地勢南高北低。土壤以紅壤、風沙土為主。
海岸線長67.7千米,島礁54個。中部高,四周低。中間寶蓋山海拔209.6米,雙架山海拔206.9米,西部為低丘,南北東部均為由中部低丘逐漸過渡到台地、平原。 石獅境內有10條溪河,多為單獨入海間歇性溪流,溪小流短,徑流量少。地下水資源缺乏,但水質較好,工農業及生活用水80%靠晉江金雞南渠水源。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