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年級地理 » 金考卷活頁題選答案地理必修一

金考卷活頁題選答案地理必修一

發布時間: 2021-02-15 22:47:47

1. 金考卷活頁題選答案大全數學測試一學業水平測試卷

先把會的題目完成了

2. 金考卷活頁題選物理必修一測試2答案

網路搜索「課堂屋」,課堂屋-》試題庫-》高中物理,搜索試題就可以了,答案很詳細

3. 高一地理課堂金考卷答案

必修一地理金考卷答案

4. 求《地理必修一填空復習資料》答案

第一單元
地球在宇宙中
1、宇宙環境是由星雲、行星、流星、恆星、彗星等天體和彌漫於星際空間的物質(氣體和塵埃)組成。
2、宇宙中的各種天體之間相互吸引、相互繞轉,形成天體系統。
3、目前人類所知道的最高級的天體系統是總星系,最低級的天體系統是地月系。
4、太陽系八顆行星由近及遠水、金、地、火、木、土、天王、海王星。
5、太陽系八大行星繞日公轉運動的共同特徵是同向性 、共面性、近圓性。
6、地球存在生命物質的條件有:_安全穩定的宇宙環境、穩定的光照條件、一定的體積和質量形成了適合的大氣層地球適合生物生存和繁衍,與地球在太陽系中的位置(日地距離適中)保證了溫度條件適中--液態水的存在以及地球本身的條件如溫度、大氣、水等條件有密切關系。
7、太陽源源不斷地以電磁波的形式向四周發射能量,這種現象稱為太陽輻射。太陽輻射能維持地表的溫度,是促進地球上的大氣、水運動和生物活動的主要動力,為人類的生產、生活提供能源。
8、太陽大氣由里到外分為_光球_層、_色球_層和_日冕_層。
9、太陽大氣經常發生大規模的運動,稱為_太陽活動__,周期約為__11__年,其重要標志是黑子__和_耀斑__。
10、當黑子耀斑增多時,其發射的電磁波進入地球電離層,引起電離層擾動,使無線電短波通訊受到影響;太陽大氣拋出的_高能帶電粒子,擾亂地球磁場,使地球磁場出現「磁暴」現象,進入兩極的高空大氣,與之碰撞產生__極光_。
11、地球自轉方向為自西向東;從北極上空看地球自轉是逆時針時針方向旋轉,從南極上空看地球自轉是順時針時針方向旋轉。
12、晝夜交替的周期或太陽高度的日變化周期為24小時,叫做太陽日。地球自轉的真正周期是恆星日,時間長度為23小時56分4秒。
13、地球自轉的角速度除極點外各地相等_。線速度_赤道_最大,隨緯度增大而減小。
14、地球繞日公轉的軌跡叫做黃道軌道,又稱黃道。地球公轉方向是_自西向東_、每年1月初,地球運動到近日點的位置,速度_較快_。每年7月初,地球運動到遠日點的位置,速度較慢。
15、地球上晝夜半球分界線稱為晨昏線;順著地球自轉方向由夜變為晝的分界線稱晨線,由晝變夜為的分界線稱昏線。
16、同一時刻,不同經度的地方具有不同的地方時,一般是越向東時刻早,越向西時刻晚。經度
每隔15度,地方時相差1小時;經度每隔1度,地方時相差4分鍾。
17、自1884年開始實行分區計時辦法,將全球劃分為24個時區,每個時區跨經度15度。美國本土跨4個時區,中國跨5個時區。北京時間的含義北京所在時區(東八區)的區時(中央經線的地方時)。
18、原則上以180°經線作為地球上「今天」和「明天」的分界線,並把此界線叫國際日期變更線。又稱國際日界線。另一條日界線所在經線的地方時0時,又稱自然日界線。這兩日條界線不重合時將全球分為兩個不同日期;當兩條日界線重合時全球為同一日期。
19、地球自轉與公轉的關系可以用黃道平面與赤道平面的關系來表示,它們的交角叫黃赤交角,目前的角度為23°26′。
20、地球運動過程中,因為_黃赤交角_的存在,地球在公轉軌道的不同位置,地表的太陽直射點在_南北回歸線_之間作往返運動,稱為太陽直射點的回歸運動_。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陽直射赤道。夏至日,太陽直射北回歸線,冬至日,太陽直射南回歸線。
21、正午太陽高度的時間分布規律:夏至日,23°26′N以北地區正午太陽高度達一年中的最大值,23°26′S以南地區正午太陽高度達一年中的最小值,冬至日,23°26′S以南地區正午太陽高度達一年中的最大值,23°26′N以北地區正午太陽高度達一年中的最小值。
22、直射點的正午太陽高度最大,為90度;晨昏線上太陽高度為0度。全球正午太陽高度的空間分布規律是:從直射點向南北兩側對稱遞減。
23、夏至這一天,全球晝夜長短的分布規律是_北半球各緯度晝長夜短,緯度越高,晝越長,夜越短,北極圈內出現極晝;南半球相反_,冬至日,全球晝夜長短的分布規律北極圈以北極夜,南極極圈以南極晝,自南極圈向北極圈晝漸短夜漸長。春秋分日,全球晝夜長短的分布規律全球晝夜等長。赤道上全年晝夜等長。
24、太陽直射於北半球(直射點移動范圍從0°到23°26′N到0°),北半球晝長夜短,該半球中緯度越高,晝越長,極圈內可能有極晝現象。
25、除赤道外,全球同緯度地區,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角隨直射點的變化而變化,太陽輻射也呈有規律地變化,形成了四季和五帶。
26、以_莫霍_和_古登堡界面_為界,可以將地球內部劃分為地殼_、地幔和地核三個圈層。上地幔的頂部和_地殼的全部合稱為岩石圈。
27、地球的外部圈層包括大氣圈、水圈和生物圈等,這些圈層相互聯系、相互制約,形成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_。
28、生物圈是地球表層生物及其生存環境的總稱,它佔有大氣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岩石圈的上部。
第二單元
地球上的大氣
1、大氣對太陽輻射有吸收、反射、散射作用,從而使到達地面的太陽輻射大為減少。大氣吸收太陽輻射具有選擇性,臭氧和氧原子主要吸收紫外線,水汽和二氧化碳主要吸收紅外線,因此太陽輻射的絕大部分可以到達地面。
2、從大氣的受熱過程看,大氣對太陽短波輻射吸收較少,而大氣對地面的長波輻射吸收的比較_多_,所以地面是近地面大氣主要、直接的熱源。大氣輻射中向下的部分,因為與地面輻射的方向相反,稱為大氣逆輻射。它的存在使大氣對地面起保溫作用。
3、大氣運動的能量來源於太陽輻射。太陽輻射能的緯度分布不均,造成高低緯間的溫度差異,這是引起大氣運動的根本原因。大氣運動的最簡單形式是熱力環流,它是由於地面冷熱不均而形成的空氣環流。
4、促使大氣由高氣壓區流向低氣壓區的力為水平氣壓梯度力,它與等壓線相垂直。
5、高空大氣受水平氣壓梯度力和地轉偏向力共同作用,風向與等壓線平行;近地面大氣受水平氣壓梯度力、地轉偏向力和磨擦力共同作用,風向與等壓線有斜交。
6、三圈環流假設條件是地球表面是均勻的,引起大氣運動的因素是高低緯受熱不均和地轉偏向力。全球共形成七個氣壓帶,六個風帶。…
7、由於太陽直射點隨季節變化而南北移動,導致氣壓帶和風帶在一年內也作周期性的季節移動。就北半球來說,大致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8、一般來說,高氣壓帶氣流下沉,氣候乾燥,低氣壓帶氣流上升,降水較多;由較低緯度流向較高緯度的風帶,氣流較濕潤,由較高緯度流向較低緯度的風帶,氣流較乾燥。由於氣壓帶風帶的移動,會使一些地區的氣候呈季節性變化。
9、全年受赤道低壓控制下,形成熱帶雨林氣候。全年受副熱帶高壓控制,形成熱帶沙漠氣候氣候。全年受西風帶控制,形成溫帶海洋性氣候。受副熱帶高壓和西風帶交替控制,形成地中海氣候。
10、由於海陸分布的影響,7月,北半球的副熱帶高氣壓帶被陸地上形成的低壓所切斷,尤以印度低壓最為強烈,使副熱帶高氣壓帶僅保留在海洋上。1月北半球的副極地低氣壓帶被陸地上形成的高氣壓所切斷,尤以亞洲高壓最為強烈,使副極地低氣壓帶僅保留在海洋上。
11、東亞地區因為位於世界上最大的大陸——亞歐大陸東部,瀕臨世界最大的大洋——太平洋,所以季風氣候比較明顯。東亞冬季盛行西北風,­­寒冷乾燥(氣候特徵);夏季盛行東南風,高溫多雨(氣候特徵)。
12、冷暖氣團的交界面稱為鋒面。鋒面與地面的交線叫鋒線。根據冷暖氣團所佔主次位置不同,可以將鋒分為冷鋒、暖鋒、准靜止鋒等類型。
13、冷鋒在我國冬半年(時間)最為常見,暖鋒在我國華北地區和東北和長江中下游地區活動較為頻繁。我國長江中下游地區初夏有持續一個月左右的陰雨天氣,俗稱梅雨,是由准靜止鋒造成的。
14、冷鋒過境時,可能帶來大風、降雨、降雪天氣。冷鋒過境後,氣壓升高,氣溫降低,天氣轉好。
15、氣旋、反氣旋是對天氣系統氣流運動狀況的描述。低壓、高壓是對天氣系統氣壓分布狀況的描述。
16、氣旋是中心氣壓低、四周氣壓高的大氣水平旋渦。台風是熱帶氣旋強烈發展的一種特殊形式。台風災害主要由狂風、暴雨和風暴潮造成。氣旋在北半球作逆時針方向,南半球作順時針方向由四周向中心輻合,中心氣流上升,多陰雨天氣。
17、反氣旋在北半球作順時針方向,南半球作逆時針方向由中心向四周輻散,中心氣流下沉,多晴朗天氣。
18、氣候變化主要表現為不同時間尺度的冷暖或干濕變化。近百年來全球氣候變化的顯著特點是氣溫升高,其帶來的後果有(1)海平面上升,這是因冰川融化和海水受熱膨脹引起的海水上漲現象。(2)位於低緯度的國家,全球變暖會導致農作物產量將減少,而位於高緯度的國家,農作物產量有可能增加。(3)洪澇和乾旱災害增多,加劇水資源資源的不穩定性和供需矛盾。
第三單元
地球上的水
1、水循環是指自然界的水在大氣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四個圈層中連續運動的過程。
2、水循環按其發生的空間范圍不同,可分為海陸間循環、陸地內循環、海上內循環。
3、海陸間水循環的主要環節包括蒸發、水汽輸送、降水、下滲、地表徑流、地下徑流等六個環節。
4、水循環是地球上最活躍的能量交換和物質轉移過程之一;水循環的地理意義有:①聯系四大圈層,促進水體更新,維持水的動態平衡;②促進物質遷移和能量傳輸;③流水作用塑造著地表形態;④影響全球地理環境
5、我國東北地區的河流,春季由於積雪融水形成春汛,夏秋季節由於降水形成夏汛,西北地區的河流,主要補給為冰川融水,河流徑流量隨溫度而變化,在夏季形成汛期。
6、大洋中的海水常年比較穩定地沿著一定方向做大規模流動,稱為洋流。洋流按性質可分為暖流和寒流。溫度比流經海區水溫高的是暖流,比流經海區水溫低的是寒流。
7、大洋表層洋流分布的一般規律是①中低緯度海區形成以副熱帶海區為中心的大洋環流。北半球為順時針流動,南半球為逆時針流動;②北半球中高緯度海區形成以副極地海區為中心的逆時針大洋環流;③南緯40°附近的海域形成全球性西風漂流;④北印度洋海區則形成季風漂流,夏季,順時針流動,冬季逆時針流動。
8、洋流對流經大陸沿岸的氣候影響很大,暖流使沿岸氣候增溫增濕,寒流使沿岸氣候降溫減濕。
9、洋流對漁場的分布有顯著的影響,一般在寒暖流交匯處容易形成漁場。紐芬蘭漁場由北大西洋暖流和拉布拉多寒流交匯形成;日本北海道漁場由日本暖流和千島寒流交匯形成;秘魯漁場由盛行上升流形成。
10、洋流對海洋污染的影響有兩方面。洋流一方面有利於污染物的擴散,加快凈化速度。另一方面也使其他海域受到污染,使污染范圍擴大。
11、廣義的水資源是指水圈內的水量總體;狹義的水資源是指陸地上的淡水資源,主要是指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和淺層地下水,儲量只佔全球水體總量的十萬分之七。
12、衡量一個地區或國家水資源豐歉程度的指標是多年平均徑流量。如果一個地區降水豐富、水循環活躍,水資源就比較豐富,反之則比較貧乏。
13、水資源的數量會影響經濟活動規模的大小;水資源的質量也會影響—個地區經濟活動的效益。
14、目前人類社會的水資源越來越緊張的原因:一方面是工農業發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導致需水量增加,需水量的增長速度遠遠超過可供水量增長速度;另一方面很多污染物得不到處理進入水體,導致水體污染,可用的水資源減少。
15、人類主要從開源和節流兩方面促進水資源的持續利用的開源措施有:水資源合理利用的開源措施有:①開發和提取地下水;②修築水庫 ;③開渠引水;④海水淡化;⑤人工增雨。節流措施有:①改進農業灌溉技術;②提高工業用水的重復利用率。③加強宣傳教育,提高公民節水意識。
第四單元
地表形態的塑造
1、內力作用的能量來源於地球內部,主要是放射性元素衰變所產生的熱能。
2、內力作用有地殼運動、變質作用、岩漿活動等表現形式,其中地殼運動是塑造地表形態的主要方式。
3、內力作用形成了大陸與洋底,山脈與盆地,奠定了地表形態的基本格局,總趨勢是使地表變得高低不平。
4、外力作用的能量來源於地球外部,它對地表形態的塑造主要有風化、侵蝕、搬運、堆積四種方式;總趨勢是使地表變得趨於平坦。
5、岩石圈由岩漿岩、變質岩和沉積岩三大類岩石組成。
6、地球內部的岩漿,經過冷卻凝固形成岩漿岩,岩漿岩受流水、風、冰川、海浪等的風化、侵蝕、搬運、堆積、固結成岩作用,形成沉積岩。同時這些已生成的岩石,在一定溫度和壓力等作用下發生變質作用,形成變質岩。各類岩石在地殼深處或地殼以下發生重熔再生作用又成為新的岩漿。從岩漿到岩石再到岩漿的過程,就是地殼內部的物質循環。岩漿是沿著地殼的線狀裂隙流出,往往形成寬廣的高原(玄武岩高原);如哥倫比亞高原;如果岩漿是沿著地殼的中央噴出口或管道噴出,往往會形成火山,如我國白頭山(長白山主峰)、日本的富士山。
7、山嶽的形成和發展都與內力作用有關,其類型主要有褶皺山、斷塊山、火山等
8、岩層受到地殼運動產生的強大擠壓力後,發生彎曲變形。形態上來看,背斜一般是岩層向上拱起;向斜一般是岩層向下彎曲。從岩層的新老關系看,背斜中心部分岩層較老,兩翼岩層較新;向斜中心部分岩層較新,兩翼岩層較老。在地貌上,背斜一般發育成為山峰,向斜一般發育成為谷地。但是背斜成谷的具體原因是褶皺構造的背斜頂部因受到張力,常被侵蝕成谷地;向斜成山的具體原因是向斜由於軸部岩性堅硬不易被侵蝕。
9、斷層的形成是由地殼運動產生的強大張力或擠壓力,使岩層發生斷裂,並沿斷裂面發生明顯的錯動、位移。在斷層中,如果斷層的位移以垂直方向為主,則相對下降的岩體形成谷地或低地,如我國的渭河平原、汾河谷地等,相對上升的岩體發育成山嶺或高地,如我國的華山、廬山、泰山等。
10、一般情況下,山嶽地區相對高度較大,地形崎嶇,山區的交通運輸方式以公路為主,而後才是鐵路。在山區,人們通常把線路選在地勢較低的山間盆地和河谷地帶。與其他地區比較線路密度較小;在山嶽地區修建公路和鐵路線路往往需要迂迴前進。
11、河流地貌的形成和發展與外力作用有關。按成因可將河流地貌分為侵蝕地貌和堆積地貌。河谷是典型的侵蝕地貌,它是由溝谷發育而來的。河流侵蝕地貌是由溯源侵蝕、下蝕和側蝕共同作用形成的。河灣出現在河流發育的成熟期,在河灣處,凸岸堆積(選填「侵蝕」或「堆積」),凹岸侵蝕(選填「侵蝕」或「堆積」),修築港口應選在河灣的凹岸(選填「凸岸」或「凹岸」)。
12、山區河流流出山口前一般會發育沖積扇平原,在河流中下游會發育河漫灘平原,在河流入海口附近會發育三角洲平原。
13、沖積平原是典型的堆積地貌,風力的堆積地貌有沙丘;冰川的侵蝕地貌有冰斗和角峰。黃土高原是由風力堆積作用形成;黃土高原千溝萬壑的地表形態由流水侵蝕作用形成。
14、高原地區聚落大多分布在河漫灘平原上,聚落形態呈明顯條帶狀;山區的聚落分布在洪積扇、沖積扇和河漫灘平原上,形成明顯的條帶狀。原因是土壤肥沃,水(地表或地下)豐富。
15、河流地貌對聚落分布的影響:在高原地區聚落一般分布在河漫灘平原上,聚落形態呈條帶狀,原因是這里地勢較低,氣候溫暖,土壤肥沃,水資源豐富。
第五單元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和區域差異
1、自然地理環境由大氣、水、岩石、生物、土壤等地理要素組成,這些要素通過水循環、生物循環、岩石圈循環等過程,進行著物質遷移和能量交換,形成了一個相互制約、相互滲透和相互聯系的整體。
2、地理環境各要素相互作用產生新的功能:一是生產功能,是指各自然要素具有合成有機物的能力,主要依賴光合作用;一是平衡功能,是指各自然地理要素通過物質和能量交換,使自然地理要素的性質保持穩定的能力。
3.某一自然地理要素的變化,會導致其它要素甚至_整個地理環境的改變,即牽一發而動全身。
4.人類活動對自然地理要素施加影響,主要通過改變生物因素,從而導致其他因素的改變。
5.人類對地理環境的改變有有利的一面,如植樹造林,可以調節氣候;也有不利的一面,如濫砍濫伐,將會引起氣候惡化和水土流失。
6.陸地環境差異性的形成是由於所處的緯度位置、海陸位置的不同,導致水熱組合不同,形成不同的氣候。在不同的氣候類型下,產生與之相適應的有代表性的植被和土壤,在地球上形成了具有一定寬度、呈帶狀分布的陸地自然帶。
7.自然地理環境差異性的表現一:水平分異規律。從赤道到兩極,地表景觀和自然帶沿著南北方向作有規律的更替,稱為赤道向兩極分異規律,它是以熱量為基礎,在水分和熱量共同作用下形成的。由沿海向內陸,地表景觀和自然帶沿著東西方向作有規律的更替,稱為沿海向內陸分異規律,它是以水分為基礎,在水分和熱量共同作用下形成的。
8.自然地理環境差異性的表現二:垂直分異規律。從山麓到山頂,水分和熱量_組合不同造成的。9.垂直地域分異與山地所在緯度、高度密切相關,即山地所在緯度越低,海拔越高,垂直帶數目越多,垂直帶譜越完整。

5. 誰有金考卷活頁題選高中英語必修一的答案 急需- -

好好努力

6. 金考卷活頁題選,有沒有用過的題目和答案有沒有需要改進的初中的,

實際上,數學學習還是要以培養好自己的學習習慣與學習方法為主的,其他的都是輔助的

7. 地理必修一第一單元試卷含答案 百度文庫

1。天體 吸引 繞轉 天體系統 地月系 太陽系 銀河系 總星系 銀河系 河外星系 宇宙
2。太陽內 哈雷彗星 76
3。地震波 縱波容 橫波 不連續面 莫霍界面 古登堡界面 33千米處 2900千米處
地殼 地幔 地核 地殼 上地幔頂部
4。普通 存在生命 生命存在 光照 宇宙 日地 15°C 體積 質量 大氣層
5。氣體球 氫 氦 6000K 電磁波 核聚變反應
6。光球層 光球 色球 日冕 光球 黑子 色球 耀斑 黑子和耀斑 黑子 11
7。氣候 電離層 無線電短波
希望對你有些幫助哦 這些問題的答案可以在書上找的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