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學考必修三要點要求
㈠ 高中地理必修一與必修三的詳細知識歸納(按高考考點考點)
你好,內容太多的,我怎麼樣才能傳給你呢?必修模塊1(自然地理)【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1、天體系統的級別:總星系——銀河系(河外星系)——太陽系——地月系2、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條件:①穩定的太陽光照條件②比較安全的宇宙環境③因為日地距離適中,地表溫度適宜(平均氣溫為15度)④因為地球的質量和體積適中,地球能吸引大氣形成大氣層(氮、氧為主)⑤形成並存在液態水3、太陽活動對地球的影響:(1)太陽活動的標志:黑子、耀斑(2)影響:影響電離層,干擾無線電短波通訊;產生「磁暴」現象和「極光」現象;影響地球氣候。4、地球自轉的地理意義:①晝夜交替:晝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線——晨昏線(圈)——與赤道的交點的時間分別是6時和18時——太陽高度是0度——晨昏圈所在的平面與太陽光線垂直;②地方時差:東早西晚,經度每隔15度相差1小時。③沿地表水平運動物體的偏移:赤道上不偏,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偏向力隨緯度的增大而增大。5、地球公轉的地理意義:(1)晝夜長短的變化:①北半球夏半年,太陽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緯度晝長夜短,緯度越高,晝越長夜越短。夏至日——北半球各緯度的晝長達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極圈及其以北的地區,出現極晝現象。②北半球冬半年,太陽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各緯度夜長晝短,緯度越高,夜越長晝越短。冬至日——北半球各緯度的晝長達到一年中的最小值,北極圈及其以北的地區,出現極夜現象。③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陽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晝夜等長,各為12小時。高中地理必修一、二、三復習要點④赤道全年晝夜平分。南半球的情況與北半球的相反。(2)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同一時刻,正午太陽高度由太陽直射點向南北兩側遞減,夏至日,太陽直射北回歸線,正午太陽高度由北回歸線向南北兩側遞減,此時北回歸線及其以北各緯度達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南半球各緯度達最小值。冬至日,太陽直射南回歸線,正午太陽高度由南回歸線向南北兩側遞減,此時南回歸線及其以南各緯度達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半球各緯度達最小值。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陽直射赤道,正午太陽高度自赤道向兩極遞減。(3)四季的變化(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隨著季節而變化,使太陽輻射具有季節變化的規律,形成了四季)北半球季節的劃分:3、4、5月為春季,6、7、8為夏季,9、10、11為秋季,12、1、2為冬季。6、地球的圈層結構以地表為界分為內部圈層和外部圈層。(1)地球內部的圈層根據地震波(縱波、橫波)的特點劃分為地殼、地幔、地核三個圈層。地殼物質主要由岩石(岩漿岩、沉積岩、變質岩)組成,上地幔的軟流層是岩漿的源地,地核主要由鐵鎳物質組成。(2)外部圈層:大氣圈、水圈和生物圈。【第二章 自然地理環境中的物質運動和能量交換】1、岩石分三大類:①岩漿岩(岩漿上升冷卻凝固而成)②沉積岩(岩石在外力的風化、侵蝕、搬運、堆積、固結成岩作用下形成)③變質岩(變質作用)。從岩漿到形成各種岩石,三大類岩石可以相互轉化,又到新岩漿的產生,這一運動變化過程,構成了地殼物質循環。2、地表形態變化的內外力因素(地質作用):(1)內力作用——能量來自地球本身,主要是地球內部熱能,它表現為地殼運動、岩漿活動、變質作用。造成地表高低不平。地質構造的類型有褶皺(背斜和向斜)和斷層(地壘和地塹)。(2)外力作用——能量來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陽能和重力。使高低不平的地表趨向平坦。表現為風化、侵蝕、搬運、堆積、固結成岩作用。流水侵蝕地貌(V型谷)、堆積地貌(沖積扇、沖積平原和三角洲);風蝕地貌(風蝕窪地、蘑菇)、風積地貌(沙丘)。3、六大板塊名稱:亞歐板塊、非洲板塊、印度洋板塊、太平洋板塊、美洲板塊、南極洲板塊。一般說來,板塊內部,地殼比較穩定,兩個板塊之間的交界處,是地殼比較活動的地帶,火山、地震也多集中分布在板塊的交界處。生長邊界——板塊張裂處,常形成裂谷、海洋。消亡邊界——板塊碰撞處,常形成山脈、海溝。4、大氣受熱過程:太陽輻射(短波)、大氣削弱、地面增溫、地面輻射(長波)、大氣增溫、大氣輻射(長波)、大氣逆輻射(保溫作用)(1)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①吸收作用:具有選擇性,臭氧吸收紫外線,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紅外線。對可見光吸收的很少。②反射作用:雲層和顆粒較大的塵埃。雲層的反射作用最顯著。③散射作用:空氣分子或微小塵埃,使一部分太陽輻射不能到達地面。(2)大氣對地面的保溫作用:大氣吸收地面輻射並產生大氣逆輻射(射向地面的大氣輻射),把部分熱量歸還給地面,雲層越厚大氣逆輻射越強。5、全球近地面有7 個氣壓帶(高低壓相間分布),6 個風帶。(1)低緯度環流: ①赤道低壓帶:因為熱力作用形成,氣流輻合上升,易成雲致雨,形成多雨帶。常年受其控制形成熱帶雨林氣候(亞馬孫平原、剛果盆地、東南亞的馬來群島)②副熱帶高壓帶:因為動力作用而形成,氣流在30度緯度上空聚積而下沉,形成少雨帶(東亞季風區除外),常年受其控制的地區形成熱帶沙漠氣候(北非的撒哈拉水沙漠、西亞的沙漠、北美美國西部的沙漠、南美智利、秘魯西部的沙漠、澳大利亞大沙漠)③信風帶:由副高吹向赤道低壓的氣流,在北半球右偏成東北信風,在南半球左偏成東南信風。(2)中緯度環流:④副極地低壓帶:由來自低緯的暖氣流與來自高緯的冷氣流相遇運動上升而形成。形成溫帶多雨帶。⑤中緯西風帶:由副高吹向副極地低壓帶的氣流,在北半球右偏成西南風,在南半球左偏成西北風,習慣上叫西風,受其常年控制的地區,在大陸西岸形成溫帶海洋性氣候。(歐洲西部、北美西部如加拿大的溫哥華附近、南美南端的安第斯山西側、澳大利亞南端及塔斯馬尼亞島、紐西蘭等)(3)高緯環流:⑥極地高壓帶:因為熱力作用而形成,冷空氣下沉,形成少雨帶。不過極地因為氣溫低,蒸發更少,所以極地屬於降水量大於蒸發量的地區,為濕潤地區。⑦極地東風帶:由極地高壓帶吹向副極地低壓帶的氣流,在地轉偏向力作用下,北半球右偏成東北風,南半球左偏成東南風。(4)氣壓帶和風帶的移動:△移動的原因:隨太陽直射點的移動而動。△移動方向:就北半球而言,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5)單一氣壓帶或風帶作用形成的氣候類型:熱帶雨林氣候(赤道低氣壓帶)、熱帶沙漠氣候(副熱帶高氣壓帶)、溫帶海洋性氣候(中緯西風帶)。(6)氣壓帶、風帶移動形成的氣候類型:熱帶草原氣候(夏季受赤道低氣壓帶控制,冬季受低緯信風帶控制)、地中海氣候(夏季受副熱帶高氣壓帶控制,冬季受中緯西風帶控制)。6、常見的天氣系統:鋒面系統(冷鋒、暖鋒、准靜止鋒)、氣旋(低壓)和反氣旋(高壓)、鋒面氣旋。氣旋是低壓,低壓系統在實際大氣中常會出現沿中心向一定方向延伸出的低壓槽,在低壓槽上形成了鋒面系統。鋒面與氣旋是一個整體(高壓系統是沒有的)。7、水循環(1)類型:海陸間大循環(大循環)、陸地循環(水量很少)、海洋循環(水量最大)(2)各環節的名稱:蒸發、降水、水汽輸送、地表徑流、地下徑流、下滲、植物蒸騰(3)意義:它使陸地水不斷得到補充、更新,使水資源得以再生;塑造地表形態;聯系四大圈層。8、洋流:(1)類型:按成因分風海流、密度流、補償流;按性質分暖流和寒流。(2)分布:△中低緯度——以副熱帶為中心的大洋環流,北半球順時針流動(與半球反氣旋方向一致),南半球逆時針方向流動(與南半球反氣旋方向一致)。△中高緯度(主要指北半球)——以副極地為中心的大洋環流。△南半球西風漂流,世界最強大的寒流。△北印度洋的季風洋流——夏季由西向東流,冬季由東向西流(夏順冬逆)。(3)影響:①對氣候的影響:暖流起到增溫、增濕作用(西歐海洋性氣候的形成,得益於北大西洋暖流);寒流起到降溫、減濕作用(澳大利亞西海岸的維多利亞沙漠、秘魯太平洋沿岸的阿塔卡馬沙漠的形成都與沿岸的西澳大利亞寒流和秘魯寒流有關)②對海洋生物的影響——漁場的分布:寒暖流交匯處,給魚類帶來了豐富多樣的餌料。△北海道漁場——日本暖流與千島寒流的交匯處。△紐芬蘭漁場——拉布拉多寒流與墨西哥灣暖流的交匯處。△北海漁場——北大西洋暖流與高緯南下的冷海水交匯形成。△秘魯漁場——上升補償流使深層海水上泛,帶來深海的硅酸鹽類,使浮游生物大量繁殖,浮游生物又是魚類的餌料。③對海洋污染的影響:有利於污染物的擴散,加快凈化速度;但也使污染物的范圍擴大。④對海洋運輸事業的影響:順流——航行速度快;逆流——航行速度慢。【第三章 地理環境的整體性和區域差異】1、地理環境包括自然地理環境和人文地理環境。自然地理要素包括氣候、水文、地貌、生物、土壤等要素。(1)氣候的變化使地球上的水圈、岩石圈、生物圈等圈層得以不斷改造,生物對地理環境的作用,歸根結底是由於綠色植物能夠進行光合作用。(2)生物在地理環境形成中的作用:聯系有機界與無機界,促使化學元素遷移;改造大氣圈,使原始大氣逐漸演化為現在大氣;改造水圈,影響水體成分;改造岩石圈,促進岩石的風化和土壤的形成,使地理環境發生了深刻的變化。環境創造了生物,生物又創造了現在的環境。所以生物是地理環境的生物,同時又是地理環境的塑造者(3)地理環境各要素相互聯系、相互制約和相互滲透,構成了地理環境的整體性。舉例:我國西北內陸——由於距海遠,海洋潮濕氣流難以到達,形成乾旱的大陸性氣候——河流不發育,多為內流河——氣候乾燥,流水作用微弱,物理風化和風力作用顯著,形成大片戈壁和沙漠,植被稀少,土壤發育差,有機質含量少。2、地理環境的地域分異規律:(1)從赤道到兩極的地域分異(緯度地帶性):受太陽輻射從赤道向兩極遞減的影響——自然帶沿著緯度變化(南北)的方向作有規律的更替,這種分異是以熱量為基礎的。例如:赤道附近是熱帶雨林帶,其兩側隨緯度升高,是熱帶草原帶、熱帶荒漠帶。(2)從沿海向內陸的地域分異(經度地帶性):受海陸分布的影響,自然景觀和自然帶從沿海向大陸內部產生的有規律的地域分異,這種分異是以水分為基礎的。例如:中緯度地區(特別是北半球中緯度地區)從沿海到內陸出現:森林帶—草原帶—荒漠帶(3)山地的垂直地域分異:在高山地區,隨著海拔高度的變化,從山麓到山頂的水熱狀況差異很大,從而形成了垂直自然帶。舉例:赤道附近的高山,從山麓到山頂看到的自然帶類似於從赤道到兩極的水平自然帶。【第四章 自然環境對人類活動的影響】1、聚落的形成與地理環境的關系,可從形態上反映出來:平原地區,地形比較完整、開闊、平坦,聚落呈圓形或不規則的多邊形,規模較大;山區聚落沿河谷或在比較開闊的低地分布。例如:我國的汾河、渭河谷地城市的分布。世界上的大城市多數位於平原上。平原地區的區位優勢:地勢平坦,土壤肥沃,便於農耕,且有利於交通聯系和節省建築投資。也有的平原不適宜城市的發展。例如:熱帶地區,低地悶熱,城市多分布在高原上,最著名的是巴西,其城市不是分布在亞馬孫平原,而是巴西高原。2、地形對交通線路分布的影響:公路選線避開不利地形,地形平坦地區的交通線網密度較大(造價低、工程量小),山地、丘陵地區的密度較小(造價高、工程量大)。3、全球氣候變暖對農業生產有利方面:高緯度地區升溫幅度最大,作物生長期延長,產量增加;對農業生產不有利方面:中緯度半濕潤半乾旱區,若降水量不變,增溫將加速陸地蒸發,使土壤中水分減少,導致作物產量下降。對工業生產也有一定的影響,溫度升高將減少高緯度地區供暖的能源消耗,明顯增加低緯度地區製冷的能源消耗。4、自然資源的定義:人類直接從自然界獲得,並用於生產和生活的物質和能量。它包括氣候資源、土地資源、水資源、生物資源、礦產資源。自然資源是人類文明和社會進步的物質基礎。舉例:能源利用對生產力的發展有巨大推動作用。△柴草為主要能源——社會生產力水平很低,△18世紀,煤炭為主要能源——社會生產力大幅提高,△20世紀50年代以後,石油為主要能源——極大地促進了生產的發展。5、常見的自然災害有水災、旱災、台風、暴雨、寒潮、沙塵暴、暴風雪、地震、火山、滑坡和泥石流。了解它們發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㈡ 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識點總結
關鍵詞:初中地理
初中地理的學習技巧,你都知道多少?
在學習初中地理的時候,需要有專業的方式,認真了解,了解所學的知識,明確各部分的知識點及其相互關系之外,我們還必須充分的運用這方面的知識,使我們的初中地理成績更好,使自身得到更好的發展.
並且在學習當中如果有自己解決不了問題,需要和老師進行討論,這樣可以及時的把每一個難點都解決掉,並且加上教科書知識以及可以課外的知識,可以使自己的知識內容更加的豐富,讓自己的初中地理成績有所提高,但是學到的知識需要在一段時間之後進行再次練習,否則可能會出現忘記的情況.
以上就是學習初中地理的技巧,通過以上的內容,學會以上的方式之後自身的成績會有一定的提高.
㈢ 求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識要點
一、地理環境與區域發展
區域
區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間單位,它是人們在地理差異的基礎上,按一定的指標和方法劃分出來的。區域既是上一級區域的組成部分,又可進一步劃分為下一級區域。
區域特徵:層次性;差異性;整體性;可變性
長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異同
同:都是平原地區,並都位於我國的東部季風區
異:①地理位置差異:長在我國東部沿海地區的中部,長江的入海口;松在我國東北地區的中部
②氣候條件差異:長在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夏季高溫多雨,雨熱同期;松在溫帶季風氣候區,大陸性稍強,降水較少,溫暖季節短,生長期較短,水熱條件的組合不如長。
③土地條件差異:長以水稻土為主,耕地多為水田,較為分散,人均耕地面積低於全國平均水平;松黑土分布廣泛,耕地多為旱地,集中連片,人均耕地面積高於全國平均水平。
④礦產資源條件差異:長礦產資源貧乏,松有較豐富的石油等礦產。
地理環境對農業和商業的影響
對農業:長在良好的水熱條件基礎上,發展水田耕作業,主要種植水稻油菜、棉花等,一年兩熟至三熟;松受水熱條件的限制,發展旱地耕作業,主要種植玉米、春小麥、大豆等,一年一熟。長河湖水面較廣,水產業較為發達;松西部降水較少,草原分布較廣,適宜發展畜牧業。
對商業:長位於我國沿海航線的中樞,長江入海的門戶,對內外聯系方便,商業貿易發達;依託當地發達的農業基礎發展輕工業,從國內外運入礦產資源發展重工業,成為我國重要的綜合性工業基地。
松利用當地豐富的石油資源和周圍地區的煤、鐵等資源發展重化工業,成為我國的重化工業基地。
區域不同發展階段地理環境的影響
早期:長河流、湖泊和沼澤分布較廣,地勢平坦,土質黏重。受地理環境的限制,耕作農業發展緩慢。
農業社會:
①船作為交通工具被廣泛使用,長稠密的水系為擴大交通聯系提供了天然水道。
②隨著農業生產工具的改進和生產技術的改良,長多水而質地黏重的土壤不再成為耕作業的限制條件,農業生產得到較快的發展。
③隨著我國歷史上人口從北方至南方幾次大規模的遷移,長人口越來越稠密。
④優越的氣候條件還使得長成為我國主要的桑蠶和棉花生產基地。
農業社會後期:①工商業的發展使長人口、城市密集,耕地面積減小。
②耕地被分割得很破碎,不利於機械化的推廣,糧食商品率低。
③今天長作為全國「糧倉」的地位已逐漸讓位於東北平原和華北平原,在全國棉花生產中的地位也比不上新疆南部和華北平原五、區域聯系與區域協調發展
西氣東輸:以新疆天然氣資源為基礎,以長江三角洲作為天然氣的目標市場,建設從塔里木盆地至上海的輸氣管道。
實施西氣東輸的原因
① 我國能源資源生產和消費的地區差異大。② 調整能源消費結構(污染物:可吸入顆粒物和酸雨)③ 今後,我國油氣資源開發的戰略重點在西部。
天然氣分布總體特徵:西多東少、北多南少
四大氣區:新疆塔里木盆地、准噶爾盆地;青海柴達木盆地;川渝四川盆地;陝甘寧的鄂爾多斯。
油氣發展戰略:穩定東部,發展西部
產業轉移
企業將產品生產的部分或全部由原生產地轉移到其他地區的現象。
影響產業轉移的因素:
① 勞動力因素:具有充足、高素質且價格較低廉的勞動力資源的國家或地區,往往成為產業轉移的目的地。
② 內部交易成本因素:發展中國家為了吸引發達國家的投資,首先要改善投資環境以減少企業生產的內部交易成本。
③ 市場因素:20世紀90年代以前,西歐、北美是日本農產品的主要消費市場;20世紀末,東亞和東南亞因經濟增長強勁、市場需求大而成為日本產品的主要銷售市場,並成為日本企業主要投資地區。
產業轉移對區域發展的影響:① 促進區域產業結構調整② 促進區域產業分工與合作③ 改變了區域地理環境④ 改變勞動力就業的空間分布
如果一個國家產業大量向國外轉移,減少國內的就業機會,常常引起失業人口的增加,如日本; 像我國這樣的發展中國家,勞動力豐富,大量吸收國際產業轉移有助於減緩就業壓力。 。
珠三角地區的產業轉移與升級
改革開放以來,珠三角地區出現了兩次大規模的產業轉移,第一次始於改革開放初期,香港傳統製造業(服裝、紡織、電子元件等)大量向珠三角地區轉移,這次產業轉移一方面加快了珠三角地區的城市化和工業化進程,另一方面也使珠三角地區環境污染加重。第二次產業轉移始於20世紀90年代,大量勞動密集型產業、資源密集型產業向廣東欠發達地區、甚至「泛珠三角」地區轉移,而珠三角地區則通過大力引進計算機、信息技術、生物工程等高新技術產業,進一步優化產業結構。
珠三角經過20多年的長足發展,在承接國際產業轉移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成為全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目前,珠三角在承接國際產業轉移過程中也面臨著許多困境,突出表現在政策支持的削弱,長江三角洲經濟區的壓力,珠三角經濟體本身存在的缺陷(地理空間有限、資源約束越來越嚴重)、可持續發展後勁不足等。因此珠三角地區必須調整並優化承接國際產業的結構,全面提高產業整體素質,著力優化提高第二產業,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拓寬承接國際產業轉移的空間,有步驟地向東西兩翼和山區進行產業轉移。
㈣ 地理高中必修三的重點在哪裡
如果是江蘇的,俺老師說重點是1.黃土高原的治理(可以拓展到土地荒漠化),
魯爾回區的資源開發和可持續發展答(拓展我國山西和遼中南地區),
資源跨區域調配(南水北調,西氣東輸,北煤南運,)其中各路線的優劣勢,對各地的影響
流域的開發,長江
東北地區農業與可持續發展
珠江三角洲的發展,產業轉型(環渤海地區,長三角地區,津京唐地區發展優劣勢。。。)
如果你不是江蘇的,拓展的內容也挺好的,總之必修三要學會答題套路,就那一些區位條件,會用就行!!!
㈤ 高二會考地理必修三知識點總結
一、地理環境與區域發展第一節,地理環境對區域的發展區域 區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間單位,它是人們在地理差異的基礎上,按一定的指標和方法劃分出來的。
區域既是上一級區域的組成部分,又可進一步劃分為下一級區域。
區域特徵表現為層次性;差異性;整體性;可變性
長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異同同:都是平原地區,地形平坦,土壤肥沃,
都位於我國東部季風區,雨熱同期異:①地理位置差異:長江三角洲在我國東部沿海地區的中部,長江的入海口;松嫩平原在我國東北地區的中部
②氣候條件差異:長江三角洲在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夏季高溫多雨,雨熱同期;松嫩在溫帶季風氣候區,大陸性稍強,降水較少,溫暖季節短,生長期較短,水熱條件的組合不如長。
③土地條件差異:長江三角洲以水稻土為主,耕地多為水田,較為分散,人均耕地面積低於全國平均水平;松嫩平原黑土分布廣泛,耕地多為旱地,集中連片,人均耕地面積高於全國平均水平。
④礦產資源條件差異:長江三角洲礦產資源貧乏,松嫩平原有較豐富的石油等礦產。 地理環境對農業和商業的影響
對農業:長江三角洲在良好的水熱條件基礎上,發展水田耕作業,主要種植水稻、油菜、棉花等,一年兩熟至三熟;松嫩平原受水熱條件的限制,發展旱地耕作業,主要種植玉米、春小麥、大豆等,一年一熟。長江三角洲河湖水面較廣,水產業較為發達;松嫩平原西部降水較少,草原分布較廣,適宜發展畜牧業。
對商業:長江三角洲位於我國沿海航線的中樞,長江入海的門戶,對內外聯系方便,商業貿易發達;依託當地發達的農業基礎發展輕工業,從國內外運入礦產資源發展重工業,成為我國重要的綜合性工業基地。松嫩平原利用當地豐富的石油資源和周圍地區的煤、鐵等資源發展重化工業,成為我國的重化工業基地。
第二節 地理信息技術在區域地理環境研究中的應用
遙感
RS:人們在航空器或航天器上利用一定的技術裝備,對地表物體進行遠距離的感知。應用: 資源調查、 環境監測、自然災害防禦監測等
全球定位系統
GPS,主要是定位,在全球范圍內實時進行導航、定位的系統。三大組成部分:空間部分—GPS 衛星星座;地面控制部分—地面監控系統;用戶設備部分—GPS
信號接收機特點:全能性(陸地、海洋、航空和航天)、全球性、全天候、連續性、實時性應用:野外調查、定位、導航、大地測量、工程測量
地理信息系統
GIS,專門處理地理空間數據的計算機系統,用於所有用到地圖或需要處理地理空間數據的領域。區
域地理環境研究和城市管理中得到應用。優點:①信息量大,使用方便;②功能強大;③動態監測(GIS 與 RS 相結合) GIS 與地圖最基本的區別:數據模型
應用:凡是用到地圖或需要處理地理空間數據的領域地理信息技術與數字地球數字地球是指數字化的地球,即把整個地球信息進行數字化後,由計算機網路來管理的技術系統。遙感(RS)用於獲取信息
,全球定位系統(GPS)用於信息的空間定位 ;地理信息系統(GIS) 用於處理信息,分析表達結果。
二、區域生態環境建設第一節:荒漠化的防治我國西北地區地理位置:我國西北地區大致位於大興安嶺以西,昆侖山—阿爾金山—古長城一線以北;在行政區劃上大致包括新疆、寧夏、甘肅北部和內蒙古大部;地形條件:東部是遼闊坦盪的高原,西部則是高大的山系和巨大的內陸盆地,山脈和盆地相間分布。
形成荒漠化的因素自然因素:(1)氣候乾旱,物理風化和風力作用顯著;(2)土質疏鬆,地表多沙質的沉積物;(3)大風日數多,並且集中;(4)氣候異常,持續乾旱加劇荒漠化進程人為因素:人口激增對生態環境的壓力,人類活動的不當:
①過度樵採 ②過度放牧
③過度開墾④水資源利用不當⑤工礦交通建設中不注意環保
第二節
森林的開發和保護――以亞馬孫熱帶雨林為例森林分布現存的原始森林集中分布在亞寒帶針葉林和熱帶雨林地區。它們或因地廣人稀、自然條件嚴酷,或因難以通行、開發較晚,才免遭大規模破壞。
亞馬孫熱帶雨林是地球上現存面積最大、保存比較完整的一片原始森林。 熱帶雨林的分布分布范圍:熱帶雨林主要分布在赤道南北兩側,但在大陸相逢地帶可以伸展道南北緯
15-25 度。分布區域:東南亞地區、非洲剛果河流域和南美洲亞馬孫河流域是熱帶雨林的三大集中分布區。
雨林的全球環境效應 ①
地球之肺:調節全球氣候,維護全球生態平衡 ② 地球的儲水庫:促進全球水循環、調節全球水平衡 ③ 世界生物基因寶庫:佔全球 1/5 以上的物種,1/4
的葯品來源雨林生態的脆弱性表現:雨林的養分主要儲存在地上植被,土壤貧瘠;而地上植被又最易遭受人類破壞;一旦被破壞則難以恢復。亞馬孫開發計劃 ① 20
世紀五十年代以前:歷史原因:開發較晚;自然原因:環境濕熱;社會經濟原因:人口很少 ②20 世紀 60 年代:人口急劇增長,雨林遭到空前的破壞 ③1970
年,巴西政府又正式公布了著名的亞馬孫流域大規模開發計劃: A 修建亞馬孫橫貫公路 B 移民亞馬孫平原 C 吸引外資,鼓勵跨國企業投資開發
雨林的保護尋求經濟利益和環境保護的平衡,保護放在第一位,進行保護性開發。
三、區域自然資源綜合開發利用兩類能源可再生能源:
水能、風能、生物能、潮汐能、太陽能非可再生能源:煤炭、石油、天然氣等礦物能源 山西省煤炭資源的開發條件 ① 煤炭資源豐富,開采條件好:
儲量豐富、分布范圍廣、煤種齊全、煤質優良] ② 市場廣闊 ③ 位置適中,交通比較便利 能源基地建設 ① 擴大煤炭開采量 ② 提高晉煤外運能力 ③
加強煤炭的加工轉換: 建設坑口電站;發展煉焦業三條產業鏈 煤—電—鋁 煤—焦—化 煤—鐵—鋼
能源綜合利用的結果山西省產業結構由以煤炭開采業為主的單一結構轉變為以能源、冶金、化工、建材為主的多元結構,原料工業逐步超過採掘工業而佔到主體地位,實現了產業結構的升級。
環境的保護與治理 ① 提高煤的利用技術;② 調整產業結構;③ 「三廢」的治理
人類文明的發源地尼羅河文明 兩河文明 黃河——長江文明 印度河——恆河文明
田納西河位於美國東南部,是密西西比河支流俄亥俄河的一條流程最長、水量最大的分支;發源於阿巴拉契亞山的西坡,在肯塔基市附近注入俄亥俄河。
不同地段的保護山地:河流的發源地,保護好植被生態河谷平原:人類活動比較集中的地區,是生態環境保護的重點。河流:流域中開發利用的主要部分,注意水資源的合理分配和水質的保護。
田納西河流域開發的自然背景地形:多山,地形起伏大,蘊藏著豐富的水力資源;陸路交通不便,河流航運作用十分突出。氣候:亞熱帶地區,冬末春初降水多。水系:支流眾多,水量豐富,大部分可通航,並通過密西西比河及其支流可通往全國大部分地區;地形起伏大,河流落差大,受氣候影響,水量很不穩定。礦產資源:非常豐富。
流域的綜合開發 TVA 將河流的梯級開發作為流域開發的核心。防洪、航運、發電、提高水質、旅遊、土地利用
田納西河兩岸形成「工業走廊」的原因大規模的火電和核電使田納西河流域成為全國最大的電力供應基地;流域內煉鋁、化學等高耗能工業的發展
四、區域經濟發展東北地區地理條件 ① 氣候條件: 氣候是區域農業生產中最難以改造的自然條件。溫帶季風氣候,雨熱同期,作物一年一熟,易受熱量的影響。 ②
地形、土壤條件:為農業多種經營提供了條件;黑土、黑鈣土廣泛分布,土層深厚,有機質含量高,有利於農業生產。 ③
社會、經濟條件:工業:我國重要的工業基地,農牧興工、共促農牧 交通:交通發達,對外聯系方便,發展外向型農業。
開發時間較晚,人口密度較低,有利於綠色農業和大農業的發展。三山脈三平原:三江平原、松嫩平原、遼河平原 小興安嶺、大興安嶺、長白山 農業布局特點耕作農業區
:主要分布在三大平原地區。
林業和特產區:主要分布在大小興安嶺和長白山區。長白山區是我國主要的鹿茸、人參等珍貴葯材產區,延邊生產蘋果梨。遼東低山丘陵和半島丘陵區是我國最大的柞蠶繭產區。遼南是重要的蘋果產區。畜牧業區:主要分布在西部高原、松嫩平原西部及部分林區草地,是重要的羊、牛、馬牧畜生產基地。呼倫貝爾市三河地區:三河牛、三河馬;松嫩平原西部:東北紅牛
東北商品糧基地生產特點 ① 大規模機械化生產② 地區專業化生產其他知識:① 三江平原 商品率最高;②國營農場,機械化程度 最高。 農業發展方向平原區:A
發展適應加工需要的優質、專用品種,提高產品質量和競爭力; B 加快發展農產品加工業,促進糧食轉化,延長產業鏈條; C
建設綠色食品基地。西部草原區:大力發展生態農業和舍飼畜牧業。山區農業 :實現由原料型生產向原料及產品加工並舉的轉變。
珠江三角洲工業化和城市化水平提高的條件 ①
發達國家和地區的產業結構調整:第二產業所佔比重不斷下降,第三產業所佔比重不斷上升;工業內部,勞動力和資源密集型產業所佔比重不斷下降,技術、知識密集型產業所佔比重不斷上升。
②國家的對外開放政策:給予許多優惠政策,使珠江三角洲地區優先於其他地區吸引外資。 ③
良好的區位條件:位於我國南部沿海,毗鄰港澳,靠近東南亞;發揮勞動力豐富、地價低廉的優 勢,就近接受港澳產業的擴散,利用港澳貿易渠道,大量出口商品。 ④
全國最大的僑鄉之一。
工業化城市化推進的階段第一階段:1979—1990 年,勞動密集型產業成為這一階段的主導產業。第二階段:1990
年以後,高新技術產業逐漸取代勞動密集型產業而成為主導產業。 問題與對策 ①
產業升級面臨困境——產業結構調整重工業和機械製造業不發達,以產業基礎較好的廣州市為基地。 ②
城市建設相對落後——構建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構建以香港、廣州、深圳為核心的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 ③ 生態環境問題日趨嚴重——加強規劃與管理
「城中村」城市郊區出現的已經轉變為以從事工商業為主的村落。
五、區域聯系與區域協調發展西氣東輸:以新疆天然氣資源為基礎,以長江三角洲作為天然氣的目標市場,建設從塔里木盆地至上海的輸氣管道。 實施西氣東輸的原因 ①
我國能源資源生產和消費的地區差異大。② 調整能源消費結構(污染物:可吸入顆粒物和酸雨) ③
今後,我國油氣資源開發的戰略重點在西部。天然氣分布總體特徵:西多東少、北多南少四大氣區:新疆塔里木盆地、准噶爾盆地;青海柴達木盆地;川渝四川盆地;陝甘寧的鄂爾多斯。
西氣東輸對區域發展的影響 ⑴對中西部經濟發展(輸出地)的影響:① 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促進經濟發展 ;② 帶動相關產業發展,增加就業機會 ;③
有利於西部地區能源氣化,緩解因植被破壞對環境的壓力 。 ⑵對東部經濟發展(輸入地)的影響: ① 緩解東部地區能源緊缺狀況,促進經濟發展 ;②
有利於改善東部地區能源結構,;③ 有利於凈化大氣環境④ 促進東部地區基礎設施建設 。
產業轉移
①概念:企業將產品生產的部分或全部由原生產地轉移到其他地區的現象。 ②分類:區域和國際產業轉移。 ③目的: 降低成本,擴大銷售市場,追求更高利潤 。
影響產業轉移的因素: ① 勞動力因素:具有充足、高素質且價格較低廉的勞動力資源的國家或地區,往往成為產業轉移的目的地。 ②
內部交易成本因素:發展中國家為了吸引發達國家的投資,首先要改善投資環境以減少企業生產的內部交易成本。 ③ 市場因素:20 世紀 90
年代以前,西歐、北美是日本農產品的主要消費市場;20 世紀末,東亞和東南亞因經濟增長強勁、市場需求大而成為日本產品的主要銷售市場,並成為日本企業主要投資地區。
產業轉移對區域發展的影響:① 促進區域產業結構調整② 促進區域產業分工與合作③ 改變了區域地理環境④ 改變勞動力就業的空間分布
㈥ 高中地理必修3知識點歸納
高中地理新人教版必修三全套復習學案+經典試題
第一章:地理環境與區域發展
第一節:地理環境對區域發展的影響
1、區域
概念:區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間單位,它是人們在地理差異的基礎上,按一定的指標和方法劃分出來的。區域既是上一級區域的組成部分,又可進一步劃分為下一級區域。
區域的特徵:層次性;差異性;整體性;可變性
2、長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異同
相同:都是平原地區,並都位於我國的東部季風區
不同:①地理位置差異:長江三角洲在我國東部沿海地區的中部,長江的入海口;松嫩平原在我國東北地區的中部 ②氣候條件差異:長江三角洲在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夏季高溫多雨,雨熱同期;松嫩平原在溫帶季風氣候區,大陸性稍強,降水較少,溫暖季節短,生長期較短,水熱條件的組合不如長。 ③土地條件差異:長江三角洲以水稻土為主,耕地多為水田,較為分散,人均耕地面積低於全國平均水平;松嫩平原黑土分布廣泛,耕地多為旱地,集中連片,人均耕地面積高於全國平均水平。④礦產資源條件差異:長江三角洲礦產資源貧乏,松嫩平原有較豐富的石油等礦產。
3、地理環境對農業和商業的影響:
例題:讀「長江三角洲與松嫩平原的地理環境差異」 圖,回答下列問題。
(1).比較長江三角洲與松嫩平原的地理環境差異及對農業發展的影響 。
長江三角洲在良好的水熱條件基礎上,發展水田耕作業,一年兩熟至三熟; 松嫩平原受水熱條件的限制,發展旱地耕作業,一年一熟。
長江三角洲河湖水面較廣,水產業較為發達;松嫩平原西部降水較少,草原分布較廣,適宜發展畜牧業。
(2).地理環境對區域工業發展影響顯著:
長江三角洲成為我國最重要的綜合性工業基地,其有利的地理環境是:位於我國沿海航線的中樞,長江入海的門戶,對內外聯系方便;依託當地發達的農業基礎發展輕工業,從國內外運入礦產資源發展重工業,成為我國重要的綜合性工業基地。
松嫩平原成為我國的重化工業基地,其有利的地理環境是:豐富的石油資源和周圍地區的煤、鐵等資源 。
4、區域不同發展階段地理環境的影響
早期:長河流、湖泊和沼澤分布較廣,地勢平坦,土質黏重。受地理環境的限制,耕作農業發展緩慢。
農業社會時期 : ①船作為交通工具被廣泛使用,長稠密的水系為擴大交通聯系提供了天然水道。
②隨著農業生產工具的改進和生產技術的改良,長多水而質地黏重的土壤不再成為耕作業的限制條件,農業生產得到較快的發展。 ③隨著我國歷史上人口從北方至南方幾次大規模的遷移,長人口越來越稠密。 ④優越的氣候條件還使得長成為我國主要的桑蠶和棉花生產基地。
農業社會後期:①工商業的發展使長人口、城市密集,耕地面積減小。
②耕地被分割得很破碎,不利於機械化的推廣,糧食商品率低。 ③今天長作為全國「糧倉」的地位已逐漸讓位於東北平原和華北平原,在全國棉花生產中的地位也比不上新疆南部和華北平原。
第二節:地理信息技術在區域地理環境研究中的應用
1、遙感(RS)
主要是獲取信息,對地表物體進行遠距離的感知。
工作過程:物體輻射和反射電磁波→收集→傳輸→信息處理 信息分析→專業圖件統計數字
目標物→ 感測器 → 遙感地面系統 → 成果
特點和優點:可以首先從面上的區域分析研究入手,然後有重點地選擇若干點、線進行野外驗證和檢查。不僅可以提高研究工作的精度和質量,而且節省人力、財力,提高效率。
2、全球定位系統(GPS)
主要功能是定位,在全球范圍內實時進行導航、定位的系統。如,可以精確定位某地理事物的三維坐標(經度,緯度和海拔),還可為飛機、船舶、汽車導航。
由三大部分組成:空間部分—GPS衛星星座(共24顆,其中21顆工作衛星,3 顆備用衛星);地面控制部分—地面監控系統;用戶設備部分—GPS信號接收機
特點:全能性(陸地、海洋、航空和航天)、全球性、全天候、連續性、實時性
3、地理信息系統(GIS)
專門處理地理空間數據的計算機系統,用於所有用到地圖或需要處理地理空間數據的領域。在區域地理環境研究和城市管理中得到應用。
優點:①信息量大,使用方便;②功能強大;③動態監測(GIS與RS相結合)
4、地理信息技術與數字地球
數字地球是指數字化的地球,即把整個地球信息進行數字化後,由計算機網路來管理的技術系統。
第二章:區域生態環境建設
第一節:荒漠化的防治
1、我國西北地區的范圍
我國西北地區大致位於大興安嶺以西,昆侖山—阿爾金山—古長城一線以北;
在行政區劃上大致包括新疆、寧夏、甘肅北部和內蒙古大部;
東部是遼闊坦盪的高原,西部山脈和盆地相間分布。
2、西北地區東西水分和景觀變化
水分自東向西遞減,景觀自東向西依次為溫帶草原、荒漠草原、荒漠。
3、荒漠化的因素
自然因素:①乾旱的氣候條件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本區生態環境的脆弱性
②氣候異常可以使脆弱的生態環境失衡,是導致荒漠化的主要自然因素。
人為因素: ①過度樵採 ②過度放牧 ③過度開墾。
在荒漠化的發生、發展過程中,人類活動常常起決定性作用。
4、不同歷史時期的荒漠化
古代:唐宋——明 塔里木盆地南緣, 由戰爭、瘟疫、過度墾耕導致。
近代:清 內蒙古東南部, 因為移民增多,農業對土壤的破壞力強於牧業
現代:20世紀50年代 人口激增,管理失誤
5、荒漠化防治的對策和措施
內容:①預防潛在荒漠化的威脅 ②扭轉正在發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
③恢復荒漠化土地的生產力
原則:維護生態平衡與提高經濟效益相結合,治山、治水、治鹼、治沙相結合
重點:治理已遭沙丘入侵、風沙危害嚴重的地段
措施:①合理利用水資源 ②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構築防護林體系 ③調節農、林、牧用地之間的關系 ④採取綜合措施,多途徑解決農牧區的能源問題 ⑤控制人口增長
例題:.讀下圖,完成下列要求:(9分)
(1)圖中① 沙漠的名稱是:塔克拉瑪干沙漠,此地區及周圍荒漠化的自然原因是:氣候乾旱,風化和風蝕作用強烈。人為原因是:水資源的不合理利用。
圖中①地區綠洲退化嚴重,對這一現象形成的原因,下列推測成立的是(ABCD)
A.人口增長迅速 B.氣候變暖,蒸發量增大 C.為爭取區域內糧食自給,大力開荒種糧
D.耕作技術落後,灌溉措施不當,出現次生鹽漬化 E.水資源污染嚴重
(2)圖中②地區荒漠化的人為原因是:過墾、過牧,植被遭破壞;合理利用該處土地資源的措施是:制定合理的載畜量,防止過度放牧;退耕還林還草,植樹造林;生態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結合。
為防治西北地區的荒漠化,我國正在上述地區進行巨大的生態工程建設為:營造「三北」防護林。
(3) 乾旱是西北地區最為顯著的自然特徵,並由此形成了以草原、荒漠為主的景觀特色。
(4)西北地區自東向西由溫帶草原逐步過渡為荒漠草原和荒漠,體現了陸地自然帶從沿海到內陸的地域分異規律,主要是由於降水自東向西減少而形成。
(5)西北地區最主要的外力作用形式是:風力作用 。
(6)導致土地退化的不合理的人類活動(或人為因素)主要有:過度樵採、過度放牧、過度開墾;不合理利用水資源等。
(7)我國北方的農牧過渡帶,恰恰又是我國荒漠化最為嚴重的區域。主要原因是:
農牧過渡地帶生態環境敏感、脆弱而且最不穩定,人類利用也最不穩定,土地很容易產生荒漠化。
(8)雖然經過治理,個別地區的生態環境得到改善,但從總體上看,特別是旱作地區和草原牧區,荒漠化仍在蔓延。
(9)從左圖中看出,新疆面積較大,但水土流失面積較小,主要自然原因是深居內陸,氣候乾旱,地表徑流少。山西面積較小,但水土流失面積較大,主要自然原因是:黃土土質疏鬆,地表植被較少,降水集中多暴雨。
(10)試從氣候、地形、河流、植被等方面描述我國荒漠化主要分布區的自然地理環境特徵:
①深居內陸,遠離海洋,氣候乾旱,日照強,溫差大,風力大;②高原面積大,高山環繞盆地,沙漠、戈壁廣布;③河流稀疏短小以內流河為主;④草原和荒漠為主要自然景觀。
(11)右圖所示區域是我國重要的棉花生產基地,試分析該地區棉花生產的有利條件是:
光照強;晝夜溫差大;冰雪融水量較多,灌溉水源較豐富
(12) 右圖所示地區的城市分布有什麼特點:呈環狀分布在盆地四周的綠洲上;主要區位因素是:河流。
例題:讀「我國沙塵暴分布地區及出現次數圖」,回答下列問題。
(1)描述我國沙塵暴分布狀況: 兩個中心(塔里木盆地和科爾沁沙地);出現次數由中心向四周減少;呈片狀分布。集中分布在我國西北地區。
(2)簡要分析沙塵暴分布區的自然環境特徵和人文環境特徵:
①自然地理環境:地形以山地、高原、盆地為主,沙漠戈壁廣布; 深居內陸(遠離海洋),夏季風難以到達,降水少(大部分地區少於200毫米)氣候乾旱;植被以草原、荒漠為主;河流多為季節性河流,河流流量的季節變化大。
②人文地理環境:人口稀少,少數民族集中 ;交通不便; 以畜牧業為主,經濟比較落後 。
第二節:森林的開發和保護
1、森林分布
現存的原始森林分布:集中在亞寒帶針葉林和熱帶雨林地區。 原始森林得以保存的原因:它們或因地廣人稀、自然條件嚴酷,或因難以通行、開發較晚,才免遭大規模破壞。
地球上現存面積最大、保存比較完整的一片原始森林:亞馬孫熱帶雨林。
2、熱帶雨林的分布
熱帶雨林主要分布:在赤道南北兩側,但在大陸相逢地帶可以伸展道南北緯15-25度。
熱帶雨林的三大集中分布區:東南亞地區、非洲剛果河流域和南美洲亞馬孫河流域。
3、雨林的全球環境效應
①地球之肺:深刻的影響著地球上大氣中的碳氧平衡。
②促進全球水循環、調節全球水平衡 ③世界生物基因寶庫。
4、雨林生態的脆弱性
雨林生長所需要的養分幾乎全部儲存在地上的植物體內。
5、雨林被毀的原因:根本原因是:人口增長和貧困導致發展的需求。
直接原因是:過度的遷移農業;商業性伐木;采礦、修路、城鎮建設;開辟大型農牧場。
6、亞馬孫開發計劃
①20世紀五十年代以前:生活方式落後,未開發,沒有產生太大的影響
②人口急劇增長,雨林遭到空前的破壞
③1970年,巴西政府又正式公布了著名的亞馬孫流域大規模開發計劃: 修建亞馬孫橫貫公路; 移民亞馬孫平原; 鼓勵跨國企業投資開發
7、雨林的保護
在當前的背景下,面對雨林正在遭受毀滅性破壞的嚴峻形勢,應該把保護放在第一位。
例題:讀巴西人口分布圖,回答下列問題。
(1)巴西北部為什麼人口很少:北部是茂密的雨林,開發歷史較晚;北部是濕熱的亞馬孫平原,不適合人類居住。
(2)簡述亞馬孫熱帶雨林保存較完整的原因:亞馬孫流域周圍的國家,都是發展中國家,發展水平不高,因為叢林的阻隔和濕熱環境的影響,一直未被開發; 生活在其中的印地安人生產方式落後,人口少,對自然索取不多。
(3)當前造成亞馬孫雨林毀壞的根本原因是:人口增長和貧困導致發展需求。直接原因是:過度的遷移農業;商業性伐木;采礦、修路、城鎮建設;開辟大型農場和牧場等。
第三章:區域自然資源綜合開發利用
第一節:能源資源的開發——以我國陝西省為例
1、兩類能源: 可再生能源: 水能、風能、生物能、潮汐能、太陽能
非可再生能源:煤炭、石油、天然氣等礦物能源
2、山西省煤炭資源的開發條件 : ①煤炭資源豐富,開采條件好: 儲量豐富、分布范圍廣、煤種齊全、煤質優良、開采條件好。(大同煤田—優質動力煤,河東煤田—優質主焦煤)
②市場廣闊:我國能源需求量大,能源消費以煤炭為主。 ③位置適中,交通比較便利。
3、能源基地建設: ①擴大煤炭開采量 ②提高晉煤外運能力:三條外運鐵路主幹線(大秦線、神黃線、焦日線) ③加強煤炭的加工轉換:建設坑口電站;發展煉焦業。
2000年以後,山西對外電力輸出增長迅速,此舉對本省的有利影響是: ①緩解運輸壓力 ②減輕大氣污染③提高經濟效益。
4、三條產業鏈: 煤—電—鋁 煤—焦—化 煤—鐵—鋼
5、能源綜合利用的結果: 山西省產業結構由以煤炭開采業為主的單一結構轉變為以能源、冶金、化工、建材為主的多元結構,原料工業逐步超過採掘工業而佔到主體地位,實現了產業結構的升級。
6、環境的保護與治理 ①提高煤的利用技術 ②調整產業結構 ③「三廢」的治理
(山西生態環境問題產生的根源所在在:以重化工業為主的產業結構。)
例題:讀山西省煤炭的綜合利用圖,回答下列問題。
(1)山西省結合全區鋁土礦、鐵礦等資源優勢,圍繞能源開發,構建了三條產業鏈,其中輸出化工產品的產業鏈是煤一焦一化。
(2)簡述山西省能成為全國能源基地的條件有哪些?
煤炭資源豐富,開采條件好;市場廣闊;位置適中,交通比較便利。
(3)圖中輸出的產品是原料工業部門的產品。
(4)為了減少對環境的破壞,山西省將要進行哪些方面的產業結構調整?
對原有的重化工業進行調整,使其產品向深加工、高附加值方向發展;大力發展輕紡工業、高新技產業和旅遊業,降低重化工業比重。
例題:讀山西省工業增加值結構圖,回答下列問題。
1、改革開放初期,山西省經濟的核心是:採煤業。
2、圍繞能源開發,山西省構建的產業鏈是:①煤-電-鋁 ②煤-焦-化 ③煤-鐵-鋼
3、山西省煤炭資源開發條件十分優越,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
①煤炭資源豐富,開采條件好 ②市場廣闊 ③位置適中,交通便利
4、雖然山西省是能源大省,為我國現代化建設做出了重大貢獻,但它卻尚未成為經濟強省。為改變這種狀況,山西省政府提出了加快經濟結構調整的戰略。你認為應怎樣調整經濟結構,變能源大省為經濟強省? ①推動能源大省向經濟強省的轉變關鍵就是要加快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協調三大產業的發展;②適當壓縮原煤的生產規模和數量,推動煤炭生產的深加工和能源的轉化,提高經濟效益;③增加科技投入,走可持續發展道路,使經濟發展真正轉到依靠科技進步和勞動力素質提高的軌道上來,加快經濟的發展。
第二節:河流的綜合開發——以美國田納西河流域為例
1、人類文明的發源地:尼羅河文明 兩河文明 黃河——長江文明 印度河——恆河文明
2、田納西河概況: 位於美國東南部,是密西西比河支流俄亥俄河的一條流程最長、水量最大的分支,屬於二級支流; 發源於阿巴拉契亞山的西坡,在肯塔基市附近注入俄亥俄河。
3、不同地段的保護: 山地:河流的發源地,保護好植被生態
河谷平原:人類活動比較集中的地區,是生態環境保護的重點。
河流:流域中開發利用的主要部分,注意水資源的合理分配和水質的保護。
4、田納西河流域開發的自然背景: ①地形:多山,地形起伏大,蘊藏著豐富的水力資源;陸路交通
不便,河流航運作用十分突出。 ②氣候:亞熱帶地區,冬末春初降水多。
③水系:支流眾多,水量豐富,大部分可通航,並通過密西西比河及其支流可通往全國大部分地區;
地形起伏大,河流落差大,受氣候影響,水量很不穩定。 ④ 礦產資源:非常豐富。
5、流域的自然背景決定了河流的利用方式和流域的開發方向。
6、流域的早期開發及其後果
① 18世紀下半葉 :農業發達,人口較少,對自然環境影響不大。
② 19世紀後期 :人口急增,對資源進行掠奪式開發,帶來一系列生態環境與社會問題:
土地退化;植被破壞;環境污染。
③ 20世紀30年代初:田納西河流域成為美國最貧困的地區之一。
7、流域的綜合開發: TVA將河流的梯級開發作為流域開發的核心。
防洪、航運、發電、提高水質、旅遊、土地利用
8、田納西河兩岸形成「工業走廊」的原因:大規模的火電和核電使田納西河流域成為全國最大的電力供應基地;流域內煉鋁、化學等高耗能工業的發展。
例題:流域的自然背景決定了河流的利用方式和流域的開發方向。讀田那西河流域示意圖和諾克斯維爾市的氣候資料,回答問題:
(1)A處是田納西河的發源
地,此處地形為山地,其生態
環境直接影響河流的水量和
水質。
(2)B處地形是_河谷平原 ,
這里是人類活動的比較集中
地區。
(3)C代表田納西河,這是流
域中開發利用的主要部分,在
利用過程中要注意水資源的
合理分配和水質的保護。
(4)在A、B、C三處中,應特別注意保護好植被生態的是A,應作為生態環境保護的重點的是B 。
(5)從圖中多大壩和船閘,可推知流域內多山地 地形,水力資源豐富 。
(6)田納西河位於美國東南部,它發源於阿巴拉契亞 山脈的西側,該河流的大致流向為大致流向為自東向西 。
(7)田納西河水主要靠大氣降水補給,依據右圖諾克斯維爾市的氣候資料分析田納西河水量隨季節變化特點及原因:冬末春初降水多,河流流量大,夏秋季降水相對較少;河流流量小。
(8)田納西河流域開發的區位優勢是什麼?
①田納西河流域處於亞熱帶濕潤氣候區,降水豐富,河流流量大,水資源豐富;②加上流域內地形起伏,河流落差大,蘊藏著豐富的水能資源;③此外還有豐富的煤炭(磷、鉛鋅礦)等礦產資源。
(9)田納西河流域是美國的棉花帶(農業帶),從農業發展角度看,田納西河流域的氣候條件對農業發展有什麼不利影響: 高溫期與多雨期不一致,對農業生產不利
(10)田納西河流域發展水運有那些有利條件和不利條件?
有利條件:水系發達,支流眾多,水量豐富,大部分可通航;沒有結冰期,全年可通航;通過密西西比河及其支流可通往全國大部分地區。不利條件:由於地形起伏大,河流落差較大;水量很不穩定。(11)田納西河流域19世紀人口激增,進行掠奪式開發,土地退化、植被破壞、環境污染等。1933年,美國開始對田納河流域進行綜合開發與治理,將河流的梯級開發作為流域開發的核心,先後在田納西河的干、支流上修建了71座大小水壩。結合田納西河流的自然特徵,分析修建大壩有何作用:防洪,灌溉;改善航運條件;發電;水產養殖,生態環境改善,促進旅遊業的發展,帶動相關產業等。
(12)19世紀後期起,流域內人口激增,開發利用強度加大。簡述田納西河流域早期開發利用對環境的影響:擴大種植面積、開礦亂開濫采、用木炭煉銅導致森林砍伐、植被破壞,造成水土流失;高強度利用耕地導致土地退化;大量排出含S02的廢氣,不僅污染大氣,還會形成酸雨污染土壤和水體,影響生物生長。
(13)讀田納西河為核心的流域綜合整治和開發圖(右圖)。指出對田納西河治理採取了哪些措施,並說明其效益。
修築了(多座)水壩、(多處)船閘和港口。取得了防洪、改善通航條件、提高運輸能力的效益。實現了對全河的統一管理和梯級開發。
第四章 區域經濟發展
第一節:區域農業發展——以我國東北地區為例
1、東北地區地理條件
(1)氣候條件 :大部分位於濕潤、半濕潤的溫帶季風氣候區,熱量和水分基本可滿足一年一熟作物需要,但不利條件是容易受到低溫冷害的影響。(2)地形、土壤條件:為農業多種經營提供了條件;黑土、黑鈣土廣泛分布,土層深厚,有機質含量高,有利於農業生產。
(3)社會、經濟條件:①工業:我國重要的工業基地,農牧興工、共促農牧 ②交通:交通發達,對外聯系方便,發展外向型農業。③開發時間較晚,人口密度較低,有利於綠色農業和大農業的發展。
2、主要地形:三山脈(小興安嶺、大興安嶺、長白山)、三平原(三江平原、松嫩平原、遼河平原)。
3、農業布局特點: 耕作農業區 :主要分布在三大平原地區。 林業和特產區:主要分布在大小興安嶺和長白山區。
畜牧業區:主要分布在西部高原、松嫩平原西部及部分林區草地,是重要的羊、牛、馬牧畜生產基地。
4、東北商品糧基地生產特點:
①大規模機械化生產 ②地區專業化生產
5、農業發展方向: 平原區:發展適應加工需要的優質、專用品種,提高產品質量和競爭力;加快發展農產品加工業,促進糧食轉化,延長產業鏈條;建設綠色食品基地。
西部草原區:大力發展生態農業和舍飼畜牧業。
山區農業 :實現由原料型生產向原料及產品加工並舉的轉變。
例題:讀下圖,回答下列問題。
(1)請描述圖中0℃等溫線的走向、氣溫的空間變化特點並說明其形成原因:
東段向低緯(南)彎,氣溫低,地處小興安嶺,海拔較高;西段向高緯(北)彎,氣溫較高,地處松嫩平原,地勢較低。
(2)圖中A、B、C三地最適宜發展的農業部門分別是: A:畜牧業 B:種植業 C:林業。
(3)與其他商品糧基地相比,東北地區商品糧基地的突出特點是什麼 ?
大規模機械化生產;地區專業化生產。
(4)B地區農業發展的方向是什麼?
面向國內大宗農產品需求市場,繼續強化商品糧、豆等大宗農產品的生產,以確保國家糧食需求。 推進農業向規模化、專業化和生態化方向發展,建設綠色食品基地。
例題:讀「我國甲、乙兩大農業生產基地示意圖」,回答下列問題:
(1)甲基地主要糧食作物是水稻、冬小麥,乙基地主要的經濟作物是甜菜、大豆等。
(2)與乙基地相比,圖中甲基地發展農業生產的區位優勢有:熱量條件優越;降水充足,灌溉水源充沛;勞動力充足。
(3)簡述東北建設商品糧基地的有利條件是:
自然條件:雨熱同期,光照充足,平原廣闊、土壤肥沃。
社會經濟條件:人均耕地面積大,機械化程度高,交通便利,對外聯系方便,市場需求大。
(3)簡述甲基地A、B區域農業發展存在的主要環境問題及其解決途徑:問題:水土流失;湖泊面積萎縮、洪澇災害較多
措施:因地制宜,調整農業結構,發展多種經營 ;退耕還湖;植樹造林,改善生態環境 ;加強農田基本建設,提高抗災能力等。
(4)甲、乙兩大商品糧基地發展潛力較大的是乙,商品糧基地,判斷理由是:
地廣人稀,機械化水平高,糧食商品率高;目前單位面積產量不高,隨著科技和農業投入的增加,糧食的單產和總量將有較大幅度的提升;有一些宜農荒地可供開墾;而甲商品糧基地,由於人口稠密,每年凈增人口多;城市、工交建設等建設用地不斷增加,耕地面積將會有所下降;目前單產已較高,增產潛力已較小。
例題:下圖為沿滿洲里(49.5°N,117.5°E)——綏芬河(44.5N°,131°E)一線的剖面圖,讀圖回答:
(1)這條剖面線的走向是
西北一東南。
(2)地形區的名稱是:
A:內蒙古高原 ,
B:大興安嶺。
(3)寫出下列地形區所屬的干濕地區:C:半濕潤,D濕潤。
(4)C地區適於建成全國性商品糧基的條件是:土壤肥沃 人均耕地面積大。
(5)在A、B、C三地中,以畜牧業為主的是A 地,C區域應主要種植的農作物有春小麥、甜菜、玉米。
(6)圖中C地形區的名稱是:松嫩平原,從降水量看C比B少,其原因主要是:B位於迎風坡,C 位於長白山背風坡(雨影區) ,從積溫看C比兩側地區略高的原因是:海拔較低。
㈦ 考試要考地理必修三,,怎麼考啊,,一點都不會要背哪些知識點
(人教版)如果時間緊的話,第一章就別看了,這是區域地理,當然要從區域的角度考了,如果是期末考試的話,只考書上的,吧第三章和第四章的四個例子重點看,西北地區荒漠化,西氣東輸也要兼顧的看一下,要用區域的眼光看待問題就行,這是這本書的通篇思想,好自為之吧孩子,平時要好好學習啊,臨時抱佛腳太難太難......
㈧ 人教版地理必修三,重點掌握什麼
第一章 第一節1.區域的概念、特徵2.長三角與松嫩平原的異同3.地理環境對農業、商業的影響4.區域不同發展階段地理環境的影響第二節1.遙感(RS)的概念、工作工程、特點和優點2.全球定位系統(GPS)的概念、功能、組成部分、特點3.地理信息處理系統(GIS)的概念、優點4.地理信息技術與數字地球的概念第二章第一節荒漠化的防治1.我國西北地區的范圍2.西北地區東西水分和景觀變化3.荒漠化因素(自然因素、人為因素)4.不同歷史時期的荒漠化(古代、近代)5.荒漠化防治的對策和措施(內容、原則、重點、措施)第二節:森林的開發和保護1.森林的分布、現存原因2.熱帶雨林的分布3.雨林的全球環境效應4.雨林生態的脆弱性5.雨林被毀的原因6.亞馬孫開發計劃7.雨林的保護第三章第一節:能源的開發——以我國山西省為例 1.兩類能源(可再生、非可再生)2.山西省煤炭資源的開發條件3.能源基地建設4.三條產業鏈5.能源綜合利用的結果6.環境的保護與治理第二節:河流的綜合開發——美國田納西河流域為例1.人類文明的發源地2.田納西河概況3.不同地段的保護4.田納西河流域開發的自然背景(地形、氣候、水系、礦產資源)5.流域的自然背景決定了河流的利用方式和流域的開發方向6.流域的早期開發及其後果(18世紀下半葉、19世紀後期、20世紀30年代初)7.流域的綜合開發:梯級開發為核心。(防洪、航運、發電、提高水質、旅遊、土地利用)8.田納西河兩岸形成「工業走廊」的原因第四章第三節:區域農業發展——以我國東北地區為例1.東北區域地理條件(氣候條件、社會、經濟條件)2.主要地形(三山脈、三平原)3.農業布局特點(耕作農業區、林區和特產區)4.東北商品糧基地生產特點:大規模機械化、地區專業化5.農業發展方向(平原區、西部草原區、山區農業)第二節:區域工業化和城市化——以我國珠三角為例1.珠三角工業化和城市化水平提高的區位因素2.工業化城市化推進的階段:第一階段1979——1990 勞動密集型為主 ;第二階段1990以後 高新技術產業為主3.問題和對策第五章第一節:資源的跨區域調配——以我國西氣東輸為例1.西氣東輸概況(起點、沿途經過省區和地形)2.實施西氣東輸的原因3.天然氣分布總體特徵(四大氣區、油氣發展戰略)第二節:產業轉移——以東亞為例1.產業轉移概念2.影響產業轉移的因素(勞動力因素、內部交易成本因素、市場因素)3.產業轉移對區域發展的影響4.發達國家產業轉移對國內影響
㈨ 地理必修三的重點,考點
第一節地理環境對區域發展的影響
一、區域的定義:地球表面的空間單位,人們在地理差異的基礎上按照一定的指標和方法劃分出來的。指標和方法不同,區域的類型也不同。
二、區域的特點:有的邊界是明確的(行政區),有的邊界是過渡性質的(干濕地區);層次性
註:兩個區域,按照不同的指標,地理界線是不同的。
三、地理差異對區域發展的影響
長三角和松嫩平原的對比
長三角(華東地區、滬寧杭地區):讀圖和文字得到下列信息:
1、定位:30°N~32°N,120°E~122°E,東部沿海的中部,太平洋的西岸,與日本隔東海相望。
2、地形:以平原為主,地勢平坦
3、氣候:亞熱帶季風氣候,夏季高溫多雨,雨熱同期,溫暖時間長,作物的生長期長。
4、土壤與耕地:肥沃的水稻土,耕地較為分散,多為水田,人均耕地低於全國平均水平。
5、水系:長江、京杭運河、富春江、錢塘江、黃浦江
6、作物:水稻、冬小麥、油菜、棉花
7、礦產資源貧乏。
8、綜合性的工業基地(發達農業的基礎上發展輕工業,利用交通優勢進口礦產發展重工業)
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遼河平原構成東北平原)
1、定位:43°N~48°N,125°E附近
2、地形:平原為主,地勢平坦
3、氣候:溫帶季風氣候,雨熱同期,降水主要集中在七八月份(大陸性稍強),溫暖時間短,作物的生長期短。
4、土壤與耕地:肥沃的黑土,耕地較為集中,多為旱地,人均耕地多,有利於機械化的推廣,耕作方式相對粗放,畝產量低於全國平均水平。
5、水系:嫩江、松花江
6、作物:春小麥、大豆、玉米、甜菜(遼南為冬小麥)
7、礦產:有豐富的石油資源。
8、工業:我國的重化工基地。
四、區域不同發展階段地理環境對區域的影響是不同的。
以長江中下游平原為例為例來分析
1、開發早期:黏重的土壤和稠密的水系成為農業發展的障礙。
2、開發時期:隨著科技的發展,化不利的自然條件為有利的條件。
3、農業時期:成為我國重要的糧倉和棉花、桑蠶的產地。(為什麼)
4、工商業時期:稠密的水網再次成為農業發展的障礙,糧倉地位、棉花生產地位均讓位於其他地區。
第二節地理信息技術在區域發展中的應用
1、地理信息技術:RS(遙感),GPS(全球定位系統),GIS(地理信息系統),要熟悉中英文
2、地理信息技術的應用:環境監測、城市管理、資源普查、災情評估、農業生產、台風預報等等。
3、地理信息技術大眾化趨勢:GPS汽車導航、城市多媒體地理信息、空間信息網站
4、RS的定義:利用裝載於飛機或者航天器、衛星等上面的設備,對地面進行遠距離的感知。
關鍵的裝置時:感測器
原理:不同物體發射的電磁波不一樣
主要環節:目標物——感測器——處理裝置——遙感圖像
應用:
5、GPS
組成部分:空間部分、地面部分、用戶設備
利用GPS可以得到精確的三維坐標(經緯度和高程)
應用:汽車導航、空間定位、農業灌溉
6、GIS:是一種計算機系統,需要人來操作(輸入信息、管理、分析、表達)
數據源:統計數據、田野調查數據、遙感圖像
應用:空間分析、查詢檢索
在RS的的基礎上,可以利用GIS來動態監測或預報
台風的監測就是利用的RS和GIS技術
第二章
一、荒漠化的定義、表現和主要地區
定義:發生在乾旱、半乾旱地區以及半濕潤地區的土地退化。實質是土地生產力喪失的土地退化。
表現: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簡稱三退)
形式:荒漠化(西北乾旱半乾旱地區、黃土高原地區)、
石漠化(雲貴高原的喀斯特地貌地區)、
鹽漬化(灌溉農業區)、
紅漠化(主要發生在我國江南丘陵以紅色砂岩為主地區,地表紅壤因水土流失,露出光禿禿的紅色石山,土地貧瘠,形成荒漠,所以被稱為紅漠化)
二、乾旱為主的自然特徵(荒漠化的自然基礎)
西北地區(閱讀教材圖片可以獲得以下信息)
1、定位:38°—50N,75°—120°E,包括新疆、甘肅(和蒙古是交界的)、寧夏、陝西北部、內蒙古大部。
2、本區的主要山脈:大興安嶺、陰山、賀蘭山、祁連山、昆侖山、阿爾金山、天山、阿爾泰山。
3、地理界線:賀蘭山是乾旱半乾旱地區的分界線,以東降水量200毫米以上,以西200毫米以下。
天山是南疆和北疆的分界線,天山以北叫北疆,以南叫南疆。
4、地域分異規律:有東到西的景觀變化是草原、荒漠草原、荒漠,體現了從沿海到內陸的地域分異規律。
5、綠洲農業的位置:山前的沖積扇上,山麓地帶。
6、西北地區荒漠化的自然因素:氣候乾旱,土壤發育差、土質疏鬆,植被稀少,大風多且集中,風力侵蝕嚴重。
三、荒漠化的人為因素(荒漠化的決定因素)。
原因:人口激增、人類活動不當。
過度樵採:鄂爾多斯
過渡放牧:主要在草原地區
過度開墾:沙區邊緣、綠洲地區
水資源利用不當
四、荒漠化防治對策和措施
1、合理利用水資源 (河流的上中下游地區合理分配)
2、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構築防護林體系(草方格沙障的作用:增加地面粗糙度,截留水分等,但是不宜大范圍推廣, 原因是成本太高)
3、調節農、林、牧用地之間的關系 (退耕還林、退耕還草)
4、採取綜合措施,多途徑解決農牧區的能源問題 (營造薪炭林、開發沼氣、風力發電)
5、控制人口增長:
第二節:森林的開發與保護
一、森林的作用
1、自然資源:木材、燃料
2、環境資源:調節氣候、穩定大氣、涵養水源、保持水土、維護生物多樣性、凈化空氣、吸煙除塵、防風固沙、美化環境。
3、破壞森林的危害:氣候失調、生態環境惡化、自然災害頻發、生物多樣性減少。
二、熱帶雨林的分布以及作用
1、分布:赤道兩側,集中在非洲剛果河流域、東南亞、南美洲亞馬孫河流域,
注意:赤道穿過的地方並不都是熱帶雨林氣候,如果非洲東部地勢較高,赤道附近是熱帶草原氣候。
2、亞馬孫熱帶雨林佔世界雨林的一半其環境作用明顯。
(1)維持全球的碳氧平衡;(2)維持全球的水平衡,促進全球的水循環。
三、雨林生態的脆弱性
1、養分幾乎全部儲存在植物體內
2、高溫淋洗的作用,土壤貧瘠
3、植物容易遭受破壞,一旦被毀很難恢復。
四、雨林被毀的原因
1、直接原因:人類的過度開發,
(1)過度的焚耕開墾
(2)大規模的農場和牧場的開發
(3)商業性的伐木
(4)采礦、水利和公路建設
五、亞馬孫雨林開發計劃
1、修建亞馬孫橫貫公路
2、移民亞馬孫平原
3、藉助外資、鼓勵跨國企業投資開發
六、開發還是保護
保護第一
要採取保護性的開發:進行環境教育,成立保護基金會,發展生態旅遊,建立自然保護區等等。
問題研究:
濕地的作用:(1)涵養水源(2)蓄洪(3)維護生物多樣性(4)調節氣候
圍湖造田是破壞生態環境的一種行為
三、區域自然資源綜合開發利用
山西能源資源的開發
兩類能源:
可再生能源: 水能、風能、生物能、潮汐能、太陽能
非可再生能源:煤炭、石油、天然氣等礦物能源
山西省煤炭資源的開發條件:
煤炭資源豐富,開采條件好:儲量豐富、分布范圍廣、煤種齊全、煤質優良、市場廣闊、位置適中,交通比較便利
能源基地建設:
擴大煤炭開采量
提高晉煤外運能力
加強煤炭的加工轉換:建設坑口電站;發展煉焦業
三條產業鏈:
煤—電—鋁 煤—焦—化 煤—鐵—鋼
能源綜合利用的結果:
山西省產業結構由以煤炭開采業為主的單一結構轉變為以能源、冶金、化工、建材為主的多元結構,原料工業逐步超過採掘工業而佔到主體地位,實現了產業結構的升級
環境的保護與治理:
提高煤的利用技術;調整產業結構;「三廢」的治理
人類文明的發源地:
尼羅河文明;兩河文明;黃河——長江文明;印度河——恆河文明
田納西河流域的開發
位於美國東南部,是密西西比河支流俄亥俄河的一條流程最長、水量最大的分支;發源於阿巴拉契亞山的西坡,在肯塔基市附近注入俄亥俄河。
不同地段的保護:
山地:河流的發源地,保護好植被生態
河谷平原:人類活動比較集中的地區,是生態環境保護的重點。
河流:流域中開發利用的主要部分,注意水資源的合理分配和水質的保護。
田納西河流域開發的自然背景:
地形:多山,地形起伏大,蘊藏著豐富的水力資源;陸路交通不便,河流航運作用十分突出。
氣候:亞熱帶地區,冬末春初降水多。
水系:支流眾多,水量豐富,大部分可通航,並通過密西西比河及其支流可通往全國大部分地區;地形起伏大,河流落差大,受氣候影響,水量很不穩定。
礦產資源:非常豐富。
流域的早期開發及其後果:
18世紀下半葉:農業發達,人口較少,對自然環境影響不大。
19世紀後期:人口急增,對資源進行掠奪式開發,帶來一系列生態環境與社會問題:土地退化;植被破壞;環境污染。
20世紀30年代初:田納西河流域成為美國最貧困的地區之一。
●流域開發的地理條件,開發建設的基本內容,綜合治理的對策措施
1、流域開發的地理條件:從經濟、生態、社會三方面效益評價其「優勢」和「存在的問題」
◆自然方面:地形、氣候、水文、植被、礦產等
◆人文方面:人口、聚落、交通、文化、農業、工業等
如:上中遊河道特徵——河谷狹窄,比降較大,多急流,水力資源豐富
下遊河道特徵——河谷較開闊,通航便利
2、流域開發建設的基本內容:根據「資源優勢」確定流域開發方向
水能資源開發——發電、養殖、旅遊、航運、防洪等,有利於發展高耗能工業。
水資源開發——旅遊、灌溉、養殖、航運等。
生物資源開發——旅遊、教育等。
土地資源開發——因地制宜,發展農、林、牧、漁等多種農業。
礦產資源開發——建立礦產開發基地,建立相應的工業部門(利用廉價電力)。
旅遊資源開發——做好旅遊規劃,發展交通,發展旅遊業。
◆生態(恢復)建設:
礦產資源開發:①礦產資源開發導致植被破壞,產生的廢石、廢渣佔用大量土地;
②不合理的開采引發地面沉降、滑坡、塌陷、泥石流等地質災害;
③礦產資源開發形成的廢渣、廢水中的有毒元素污染環境。
3、綜合治理的對策措施:根據「存在的問題」確定流域的治理措施
◆對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①調整農業結構,植樹造林、退耕還林還草等生物措施;②工程護坡、打壩淤泥等工程措施;③進行小流域治理。
◆對河流污染的治理措施:①關閉污染較重的小工業;②對工農業及生活污水進行治理;③減少枯水期用水,使流量增加;④調整生產過程,適當在洪水期排污。
◆對生物資源破壞的治理措施:①建立自然保護區,②適當遷出保護區內的居民;③調整農業結構,控制人類活動(如交通建設);④宣傳教育。四、區域經濟發展
東北地區地理條件:
氣候條件:氣候是區域農業生產中最難以改造的自然條件。
地形、土壤條件:為農業多種經營提供了條件;黑土、黑鈣土廣泛分布,土層深厚,有機質含量高,有利於農業生產。
社會、經濟條件:工業:我國重要的工業基地,農牧興工、工促農牧
交通:交通發達,對外聯系方便,發展外向型農業。
開發時間較晚,人口密度較低,有利於綠色農業和大農業的發展。
三山脈三平原:
三江平原、松嫩平原、遼河平原;小興安嶺、大興安嶺、長白山(在地圖上找出來)
農業布局特點:
1.耕作農業區:主要分布在三大平原地區。
2.林業和特產區:主要分布在大小興安嶺和長白山區。
3.長白山區是我國主要的鹿茸、人參等珍貴葯材產區,延邊生產蘋果梨。遼東低山丘陵和4.半島丘陵區是我國最大的柞蠶繭產區。遼南是重要的蘋果產區。
5.畜牧業區:主要分布在西部高原、松嫩平原西部及部分林區草地,是重要的羊、牛、馬牧畜生產基地。
呼倫貝爾市三河地區:三河牛、三河馬;松嫩平原西部:東北紅牛
東北商品糧基地生產特點:
大規模機械化生產;地區專業化生產;農業發展方向
平原區:發展適應加工需要的優質、專用品種,提高產品質量和競爭力;加快發展農產品加工業,促進糧食轉化,延長產業鏈條;建設綠色食品基地。
西部草原區:大力發展生態農業和舍飼畜牧業。
山區農業:實現由原料型生產向原料及產品加工並舉的轉變。
工業化與城市化
1、城市化的內涵:
農村人口向城市人口集中和農村地域向城市地域轉化的過程。
2、衡量城市化的標志:
⑴城市人口數量增加 ⑵城市人口比重上升 ⑶城市用地規模擴大
珠江三角洲工業化和城市化水平提高的條件:
發達國家和地區的產業結構調整:第二產業所佔比重不斷下降,第三產業所佔比重不斷上升;工業內部,勞動力和資源密集型產業所佔比重不斷下降,技術、知識密集型產業所佔比重不斷上升。國家的對外開放政策:給予許多優惠政策,使珠江三角洲地區優先於其他地區吸引外資。
良好的區位條件:位於我國南部沿海,毗鄰港澳,靠近東南亞;發揮勞動力豐富、地價低廉的優勢,就近接受港澳產業的擴散,利用港澳貿易渠道,大量出口商品。全國最大的僑鄉之一。
工業化城市化推進的階段:
第一階段:1979—1990年,勞動密集型產業成為這一階段的主導產業。
第二階段:1990年後,高新技術產業逐漸取代勞動密集型產業而成為主導產業。
問題與對策:
1..產業升級面臨困境——產業結構調整
2.重工業和機械製造業不發達,以產業基礎較好的廣州市為基地。
3.城市建設相對落後——構建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
構建以香港、廣州、深圳為核心的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
4.生態環境問題日趨嚴重——加強規劃與管理
「城中村」:
城市郊區出現的已經轉變為以從事工商業為主的村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