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地理下冊三江源地區教案
㈠ 粵教版八年級地理下冊教案
教學內容 人口和民族
教學目標 知識 與 技 能 一、我國的海陸位置和緯度位置
二、我國的四個端點
三、我國內海和最大島嶼
四、三級行政區劃——省、縣、鄉
五、34個省級行政單位的全稱、簡稱、行政中心
六、人口基本國策——實行計劃生育
七、人口地理分界線
八、我國各民族的分布特點
過程與 方 法 從地圖到知識點
情感態度
價 值 觀 以圖為點,加強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和計劃生育教育
教學重點 我國的海陸位置和緯度位置 我國的四個端點 我國內海和最大島嶼
三級行政區劃——省、縣、鄉34個省級行政單位的全稱、簡稱、行政中心 人口基本國策——實行計劃生育 人口地理分界線我國各民族的分布特點
教學難點 34個省級行政單位的全稱、簡稱、行政中心
教學具器材 地圖
批 注
(一)新課引入
上節我們學到中國的疆域和行政區劃,了解我國的地形位置,海陸位置、緯度位置對我國的交通、氣候、對外交往等的影響,本節課我們學習中國的人口和民族
(二)新課講授
一、世界人口大國
1、教師指導學生處理11頁活動題(略)
①計算並繪制中國不同年份人口佔世界人口的比例
②繪制我國五次人口普查「人口數折線統計圖」
2、2000年我國人口已達12.95億,人口基數大,增長速度快。,人口總數一直居世界首位,人口佔世界總人口的比例一直保持在1/5以上。
3、教師指導學生處理12頁活動題
眾多的人口給中國的發展帶來了沉重的負擔。
4、我國自20世紀70年代開始大力推行計劃生育政策,人口增長的勢頭得到控制。出生率和自然增長率由1970年的3.343%和2.583%下降到2001年的1.338%和0.695%。但我國人口基數大,每年新增的人口多,給國家的社會經濟發展和資源環境帶來沉重的負擔。所以實行計劃生育是我國一項長期的基本國策,其目的是控制人口數量,提高人口素質,提倡晚婚晚育、優生優育。
5、我國平均人口密度約為每平方千米139人(2005年),約是世界平均人口密度的3倍。
我國人口分布不均勻,人口密度地區差異懸殊,人口東部多、西部少。
隨著我國的經濟的發展和城市建設的不斷擴大,我國的城鎮人口比例也在不斷增加。
圖1.6 中國人口密度圖
黑河——騰沖一線
此線以東人口密度大,
此線以西人口密度少
即東部多,西部少。
6、教師指導學生處理13頁活動題
①觀察從沿海到內陸人口密度的變化趨勢,說說產生這種差異的原因
②你認為人口分布狀況與我國經濟發展和環境變化有什麼關系?
二、56個民族是一家
1、漢族人口最多,少數民族中壯族人口最多。
2、分析圖1.8
我國民族的分布具有「大雜居、小聚居」的特點,各民族間的交錯分布促進了民族的交往與合作。漢族分布遍及全國各地,少數民族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和東北部地區。
3、國家維護和發展各民族的平等、團結、互助關系。各民族都有保持或改革自己風俗習慣,各民族間應和睦相處。
三、華人華僑共親情
1、以廣東、福建兩省為原籍的華僑和外籍華人最多,他們大多支持祖國和家鄉,為發展祖國和世界各國的友誼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2、定居在國外的中國公民成為華僑;華僑加入所在國國籍後,成為外國公民,稱為外籍華人。
㈡ 求八年級下冊地理 第八章 《認識跨省區域》復習課教學設計
第七章:
1、 珠江三角洲位於廣東省的東南部,海陸交通便利,被稱為我國的「南大門」。
珠江三角洲地區形成了一個包括經濟特區(深圳、珠海)、沿海開放城市(廣州)、經濟開放區(整個珠江三角洲)在內的多層次的開放體系。
2、 利用這里的優越條件,珠江三角洲吸引了大量海外華人的投資(珠江三角洲外資的主要來源地是港澳地區),成為了我國對外開放的前沿地帶。
3、 20世紀80年代以來,珠江三角洲利用其緊鄰港澳的優越地理位置,就近接受港澳的產業擴散,引進了大量的外資,同時也引進了先進技術設備、經營管理方法和最新工商科技信息,創辦了一大批加工製造企業,發展外向型的經濟。
4、 珠江三角洲生產的產品,主要是通過港澳貿易渠道,出口至東南亞、歐洲、非洲、美洲、大洋洲等地區,賺取了大量的外匯。至20世紀末,這里已成為全球最大的電子和日用消費品生產出口基地之一。
5、 港澳地區與珠江三角洲地區的合作以「前店後廠」為基本模式。香港利用海外貿易窗口優勢,進行市場推廣和對外銷售,扮演「店」的角色。珠江三角洲地區則利用土地、自然資源和勞動力優勢,進行產品的加工、製造和裝配,扮演「廠」的角色。
6、 珠江三角洲地區加工製造業的發展,促進了餐飲、娛樂、運輸等服務業的發展,這些非農產業為當地剩餘勞動力提供了大量的就業機會,而且還吸納了數百萬外地勞動力。
7、 隨著非農產業的發展和人口的遷入,珠江三角洲有越來越多的農業用地被改變為工業、交通和城市建設用地,這些非農用地與尚存的農業用地相鄰,形成了居住用地、工業用地、基礎設施用地和農業用地交錯分布的獨特土地利用景觀。
8、 西雙版納是除海南省之外,我國原始熱帶雨林保存最為完整的地方。高大挺拔的望天樹、巨大的板塊根、殘忍的絞殺植物、氣勢磅礴「獨木成林」等都是雨林特有的景觀。
9、 西雙版納生活著上千種動物,其中有亞洲象、綠孔雀等國家重點保護動物,人們形象地把這里稱為「熱帶動物王國」。
10、西雙版納還是一個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以傣族為主體的多樣性民族風情為西雙版納增添了無窮魅力。
11、長期以來,西雙版納地區以農業生產為主,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在國家和雲南省有關政策的鼓勵下,西雙版納憑借得天獨厚的位置優勢和資源優勢,使旅遊業迅速崛起成為重要的支柱產業。
第八章:
1、世界上最大的黃土堆積區是黃土高原,黃土高原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為嚴重的地區之一。
2、水土流失帶走了地表肥沃的土壤,使農作物產量下降;使溝谷增多、擴大、加深,從而導致耕地面積減少;還向黃河下游輸送大量泥沙,給河道整治和防洪造成巨大困難。
3、黃土高原地形破碎,氣候較為乾旱,不僅水土流失嚴重,而且多種自然災害頻繁發生,旱澇災害是黃土高原地區最主要的自然災害,所以說黃土高原的生態環境十分脆弱。
4、在黃土高原要想使社會、經濟得到可持續發展,必須加強生態建設,改善環境,一方面,採取植樹種草等生物措施與建梯田、修擋土壩等工程措施相結合,治理水土流失;另一方面,合理安排生產活動,如陡坡地退耕還林、還草,過度放牧的地方減少放牧的牲畜數量等。
5、長江沿江地帶是一個較為典型的「帶狀」區域,不僅地理位置優越,而且自然條件得天獨厚,為本區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本區是全國經濟發展的重心地區。
6、長江沿江地帶溝通沿海經濟發達地區與西部資源富集地區,構成了一個英文字母「H」的格局,是承東啟西的紐帶。
7、長江沿江地帶是我國重要的農業區,而且工業基礎雄厚,目前已發展成為我國最具活力的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帶之一。通過眾多南北支流和交通幹道,這些經濟技術優勢可向南北輻射,使我國南北經濟成為一體。
8、長江沿江地帶擁有很多城市,中下游地區城鎮密集,上游地區城市較少,其中,上海、南京、武漢、重慶四個特大城市,是區域的經濟、文化、交通中心,對區域經濟發展具有強大的輻射和帶動作用。在這四個特大城市的基礎上,分別形成了以它們為中心的四個城市群。
9、長江沿岸是我國高度發達的綜合性工業地帶。目前,自東向西已經形成了四大工業基地。鋼鐵、石油化工、汽車、輕紡等工業基地沿江分布,構成了我國東西綿延的「工業走廊」的雛形。
10、在長江沿江地帶大規模的開發過程中,出現了一系列的生態環境問題,如水土流失、洪澇災害(長江中下游地區是長江流域洪澇災害最集中、最嚴重、最頻繁的地區)、水污染和酸雨。
11、酸雨可導致水體、土壤酸化,對植物、建築物造成腐蝕性危害,華中酸雨區是全國酸雨污染范圍最大、中心強度最高的酸雨污染區,西南酸雨區是第二嚴重的酸雨區,華東酸雨區的污染強度低於華中、西南酸雨區。
第九章:
1、國土遼闊、區域差異大是我國的一個基本國情。一個區域要實現可持續發展,需要揚長避短,因地制宜地發展經濟,同時還要加強區域之間的聯系。
2、人口眾多,人均國民生產總值較低是我國的又一基本國情。21世紀的世界,是一個經濟走向全球化的世界,我國要積極融入經濟全球化的過程中,在世界中求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