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必修六森林及其保護
1. 如何保護森林資源
第一、在全社會確立以「生態建設、生態安全、生態文明」為核心的林業戰略思想。歷史上,森林為國家積累了財富,支援了社會主義建設。由於工業的開發林業已成為我國生態建設的主體、經濟和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基礎。林業定位、性質的新變化,要求林業乃至整個經濟社會發展都要貫徹「生態建設、生態安全、生態文明」戰略思想,用新觀念來研究解決一系列重大問題。要進一步明確建設森林生態系統的觀念,根據森林的不同自然條件,最大限度地把森林經營成功能最多、效用最好的生態系統,比如,森林面積、蓄積的增加是林業發展的基礎性目標,十分重要,這是無可置疑的,但是必須考慮在擴展同樣面積、增加同樣蓄積條件下森林功能的完備和森林生態系統的形成。又比如,一些地方森林資源匱乏,後備森林資源不足,需要休養生息,但在一定時期的休養生息中必須考慮森林生態系統的恢復和健全,即講求生態系統多樣性、物種多樣性、遺傳多樣性的增加。
第二、要從總體上、從源頭上、從根本上進一步科學研究森林覆蓋率最優布局。森林的科學布局,是保證在特定自然條件下發揮最優森林生態功能的基礎,也是先進林業生產力發展的要求。目前,我國森林覆蓋率提高很快,但是全國整體生態功能不佳,主要原因是森林的布局不合理。隨著社會發展,林業的區域范圍呈現縮小趨勢。城區、農村不同的地理區域,對生態功能的主導需求不一樣,森林的主導生態功能也應不一樣。例如,在江河流域、湖區周圍建設水土保持林,在城市集水區建設水源涵養林。
第三、高度重視森林的質量建設。我國與林業發達國家相比差距仍然不小。我國山區遍布(占國土面積69%),沙區遼闊(沙化土地佔18.2%),降水分布極不均勻,要以世界平均水平的森林覆蓋率來保證一個現代化大國的生態安全,實現生態供需基本平衡,客觀上要求森林必須是高質量的。一方面,現有的森林要提高質量。現有森林還存在著一些防護林(如防風林、固沙林、水土保持林)老化、天然林採伐過度、人工林功能單一等問題。無論我市森林面積增加多少,現有的森林仍然是幾十年後中國森林的主要組成部分,因此,要採取積極的經營措施,加強培育,盡快提高這塊主體森林的質量;另一方面,新增加的森林從一開始就要做到數量與質量並行、質量優先。要著眼於長遠,從基礎性工作抓起,避免以後再進行大范圍、長時間的質量改造。其次,森林的質量建設要符合當地經濟、社會和自然環境對森林主導功能的需求。應該看到,地理區域不同,自然條件不同,森林的作用也不同。提高森林的質量,要著眼於更多地發揮森林在當地特定條件下的主導作用。比如,南方與北方,山區與沙區,江河流域中上游和下游森林的主導功能不一樣,相應的質量建設標准也應不一樣。
第四、把建設水源涵養林擺上突出位置。缺水特別是北方地區的缺水問題,是我國可持續發展的一個重大問題。森林是天然蓄水庫和天然水質凈化器,在全球氣候趨暖的大環境中,加強水源涵養林建設,是關系民族生存與發展的一個戰略問題。水源涵養林建設是一個系統性概念,包括增加江河源頭徑流的森林、維持冰川雪線的森林、攔蓄山區降水的森林、保持河流及庫區水土的森林、保證城鎮水源供應及水質凈化的森林、提高濕地功能的森林,等等。
2. 地理選修六知識點(人教版)
我給你發郵箱吧。。。。把郵箱告訴我吧(*^__^*) 高中地理選修6 環境保護知識梳理 一、生態破壞問題 1、水土流失 【我國典型地區】:黃土高原、南方低山丘陵地區、雲貴高原 【產生的原因】: (1)自然原因:①季風氣候降水集中,多暴雨;②地表植被稀少;③土質疏鬆;④地形破碎,坡度大。 (2)人為原因(主要的):①過度開墾,過度放牧,過度采樵,過度砍伐等造成植被的破壞;②不合理的耕作制度;③不合理的工礦、交通等工程建設破壞表土和植被。 【水土流失的危害】:①土壤肥力下降;②生態環境惡化;③淤積江、河、湖、庫,水旱災害增加。 【治理的措施】:①小流域綜合治理,生物措施(種樹種草)與工程措施(修築水庫、打壩淤地、修建梯田)相結合,②調整農業生產結構,壓縮農業用地,擴大林、草種植面積,農林牧副漁全面發展(退耕還林、還草)。 2、荒漠化 【我國典型地區】:西北地區(新疆、青海、內蒙、甘肅、寧夏等地) 【產生的原因】: (1)自然原因:處於內陸地區,降水少,乾旱多風;全球變暖,蒸發旺盛;河水泛濫、鼠害、蝗害等。 (2)人為原因(主要的):過度放牧;過度樵採;過度開墾;水資源的不合理利用;工礦、交通等工程建設不當。 【荒漠化的危害】:①風蝕作用使土地退化,土壤肥力下降,糧食、牧草減產;②生態環境惡化 【治理措施】:①控制人口數量,提高人們環保觀念;②制定草場保護的法律、法規,加強管理;③通過控制載畜量,推廣輪牧、圈養,禁止濫采濫挖,退耕還林、還牧,建設人工草場等手段恢復和建設生態;④合理分配和使用水資源;⑤利用生物和工程措施構築防護體系注意:我國南方的石漠化是水蝕引起的,其產生原因跟人類不合理的經濟活動破壞植被有關;治理辦法主要是因地制宜,退耕還林還草,恢復植被) 3、土壤次生鹽鹼化 【我國典型地區】:黃淮海平原(華北地區)、寧夏平原、河套平原、等 【產生原因】: (1)自然原因:頻繁的旱澇氣候(黃淮海平原);地形低窪;大氣降水少,蒸發強烈。 (2)人為原因(主要的):大水漫灌等不合理的灌溉方式;不合理的水利工程建設(渭河平原三門峽水庫) 【治理措施】:①工程措施:華北地區的魚塘—台田模式;引淡淋鹽;井排井灌;②生物措施:使用生物改良,增施有機肥,深翻深耕;③合理的灌溉,不能只灌不排;採取噴灌、滴灌技術等 ④化學方法改良土壤 4、森林減少 【有關森林的基本概況】: (1)森林是地球上三大生態系統之一,是物種的寶庫。目前世界森林覆蓋率只有31.7%。 (2)世界森林主要集中分布在:南美洲亞馬孫平原、非洲剛果河流域、東南亞地區(熱帶雨林);北美洲(加拿大)、歐洲和亞洲(俄羅斯)(亞寒帶針葉林)。 【我國主要分布區】:東北林區(大小興安嶺地區)、西南林區(橫斷山區) 【產生原因】:①過度砍伐;②毀林開荒;③過度樵採;④大規模放牧、開礦毀壞林木;⑤酸雨使森林嚴重退化 【森林減少的危害】:①破壞生態系統,自然環境惡化(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②氣候失調(全球變暖),自然災害(水災、旱災、泥石流、滑坡等)增加;③物種銳減,動植物資源減少;
3. 森林保護法的總則
第一條為了保護、培育和合理利用森林資源,加快國土綠化,發揮森林蓄水保土、調節氣候、改善環境和提供林產品的作用,適應社會主義建設和人民生活的需要,特製定本法。
第二條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內從事森林、林木的培育種植、採伐利用和森林、林木、林地的經營管理活動,都必須遵守本法。
第三條森林資源屬於國家所有,由法律規定屬於集體所有的除外。
國家所有的和集體所有的森林、林木和林地,個人所有的林木和使用的林地,由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登記造冊,發放證書,確認所有權或者使用權。國務院可以授權國務院林業主管部門,對國務院確定的國家所有的重點林區的森林、林木和林地登記造冊,發放證書,並通知有關地方人民政府。
森林、林木、林地的所有者和使用者的合法權益,受法律保護,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侵犯。
第四條森林分為以下五類:
(一)防護林:以防護為主要目的的森林、林木和灌木叢,包括水源涵養林,水土保持林,防風固沙林,農田、牧場防護林,護岸林,護路林;
(二)用材林:以生產木材為主要目的的森林和林木,包括以生產竹材為主要目的的竹林;
(三)經濟林:以生產果品,食用油料、飲料、調料,工業原料和葯材等為主要目的的林木;
(四)薪炭林:以生產燃料為主要目的的林木;
(五)特種用途林:以國防、環境保護、科學實驗等為主要目的的森林和林木,包括國防林、實驗林、母樹林、環境保護林、風景林,名勝古跡和革命紀念地的林木,自然保護區的森林。
第五條林業建設實行以營林為基礎,普遍護林,力造林,采育結合,永續利用的方針。
第六條國家鼓勵林業科學研究,推廣林業先進技術,提高林業科學技術水平。
第七條國家保護林農的合法權益,依法減輕林農的負擔,禁止向林農違法收費、罰款,禁止向林農進行攤派和強制集資。
國家保護承包造林的集體和個人的合法權益,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侵犯承包造林的集體和個人依法享有的林木所有權和其他合法權益。
第八條國家對森林資源實行以下保護性措施:
(一)對森林實行限額採伐,鼓勵植樹造林、封山育林,擴大森林覆蓋面積;
(二)根據國家和地方人民政府有關規定,對集體和個人造林、育林給予經濟扶持或者長期貸款;
(三)提倡木材綜合利用和節約使用木材,鼓勵開發、利用木材代用品;
(四)徵收育林費,專門用於造林育林;
(五)煤炭、造紙等部門,按照煤炭和木漿紙張等產品的產量提取一定數額的資金,專門用於營造坑木、造紙等用材林;
(六)建立林業基金制度。
國家設立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基金,用於提供生態效益的防護林和特種用途林的森林資源、林木的營造、撫育、保護和管理。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基金必須專款專用,不得挪作他用。具體辦法由國務院規定。
第九條國家和省、自治區人民政府,對民族自治地方林業生產建設,依照國家對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權的規定,在森林開發、木材分配和林業基金使用方面,給予比一般地區更多的自主權和經濟利益。
第十條國務院林業主管部門主管全國林業工作。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林業主管部門,主管本地區的林業工作。鄉級人民政府設專職或者兼職人員負責林業工作。
第十一條植樹造林、保護森林,是公民應盡的義務。各級人民政府應當組織全民義務植樹,開展植樹造林活動。
第十二條在植樹造林、保護森林、森林管理以及林業科學研究等方面成績顯著的單位或者個人,由各級人民政府給予獎勵。
4. 高中地理:如何治理森林破壞,草地退化,濕地乾涸,物種減這四種生態問題
總的來說這些都需要退耕還林換草,森林的破壞是由於人們的大量砍伐,而砍專伐的原因是生活能源的緊屬張問題,所以要提倡使用新能源.草地退化是由於人們的開墾,主要要提高單位產量,濕地乾涸就需要人們節約用水,而且要退耕還湖等,物種減少這個原因是多方面的,我想解決前3個生態問題第四個也就解決了.最主要的還是人為的原因,解決好這些就行了
5. 高中地理選修六
具體體內容是什麼啊?這個要看你使用的是哪個版本的教材。中國地圖出版社還是人民教育出版社、?
6.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3《森林的開發和保護》重難點及確定依據,急求!
教學重抄點: 1.雨林的環境效應和生物基因庫功能。 2.理解雨林的脆弱性。 3.討論雨林開發與保護的措施和問題。
教學難點:理解雨林的脆弱性
課程標准分析
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准在必修3中的「區域可持續發展」中提出:以某區域為例,分析該區域存在的環境問題,諸如森林、濕地等開發利用存在的問題,了解其危害和綜合治理保護措施。並且提出了活動意見:描述在不同地區所能觀察到的主要地理景觀和地理現象,開展一次模擬活動,扮演角色,交流看法。由此可以看出,地理新課程標准在本節著重引導學生關注人口、資源、環境和區域發展等問題,以利於學生形成可持續發展的觀念,並倡導在活動中將地理知識應用於實踐之中,學會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
教材分析
本節內容主要以區域環境建設為主題,以亞馬孫熱帶雨林為例介紹森林的開發與保護,森林既是重要的自然資源,又是不可替代的環境資源。亞馬孫熱帶雨林對於調節氣候,維護全球生態平衡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通過本節學習,旨在讓學生理解雨林對全球環境的重要意義和雨林的脆弱性,理解應以全球的、長遠的眼光審視雨林目前的嚴峻形勢,樹立合理利用森林資源的意識,逐步建立正確的環境觀。
7. 保護森林的措施
(一)對森林實行限額採伐,鼓勵植樹造林、封山育林,擴大森林覆蓋面積;
(二)根內據國家和地方人民政容府有關規定,對集體和個人造林、育林給予經濟扶持或者長期貸款;
(三)提倡木材綜合利用和節約使用木材,鼓勵開發、利用木材代用品;
(四)徵收育林費,專門用於造林育林;
(五)煤炭、造紙等部門,按照煤炭和木漿紙張等產品的產量提取一定數額的資金,專門用於營造坑木、造紙等用材林;
(六)建立林業基金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