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必修一第一章提綱
⑴ 高中地理必修一提綱
【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
1、天體系統的級別:總星系——銀河系(河外星系)——太陽系——地月系
2、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條件:①穩定的太陽光照條件②比較安全的宇宙環境③因為日地距離適中,地表溫度適宜(平均氣溫為15度)④因為地球的質量和體積適中,地球能吸引大氣形成大氣層(氮、氧為主)⑤形成並存在液態水
3、太陽活動對地球的影響:
(1)太陽活動的標志:黑子、耀斑
(2)影響:影響電離層,干擾無線電短波通訊;產生「磁暴」現象和「極光」現象;影響地球氣候。
4、地球自轉的地理意義:
①晝夜交替:晝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線——晨昏線(圈)——與赤道的交點的時間分別是6時和18時——太陽高度是0度——晨昏圈所在的平面與太陽光線垂直;
②地方時差:東早西晚,經度每隔15度相差1小時。
③沿地表水平運動物體的偏移:赤道上不偏,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偏向力隨緯度的增大而增大。
5、地球公轉的地理意義:
(1)晝夜長短的變化:
①北半球夏半年,太陽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緯度晝長夜短,緯度越高,晝越長夜越短。夏至日——北半球各緯度的晝長達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極圈及其以北的地區,出現極晝現象。②北半球冬半年,太陽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各緯度夜長晝短,緯度越高,夜越長晝越短。冬至日——北半球各緯度的晝長達到一年中的最小值,北極圈及其以北的地區,出現極夜現象。③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陽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晝夜等長,各為12小時。
④赤道全年晝夜平分。南半球的情況與北半球的相反。
(2)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
同一時刻,正午太陽高度由太陽直射點向南北兩側遞減,夏至日,太陽直射北回歸線,正午太陽高度由北回歸線向南北兩側遞減,此時北回歸線及其以北各緯度達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南半球各緯度達最小值。冬至日,太陽直射南回歸線,正午太陽高度由南回歸線向南北兩側遞減,此時南回歸線及其以南各緯度達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半球各緯度達最小值。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陽直射赤道,正午太陽高度自赤道向兩極遞減。
(3)四季的變化(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隨著季節而變化,使太陽輻射具有季節變化的規律,形成了四季)北半球季節的劃分:3、4、5月為春季,6、7、8為夏季,9、10、11為秋季,12、1、2為冬季。
6、地球的圈層結構以地表為界分為內部圈層和外部圈層。
(1)地球內部的圈層根據地震波(縱波、橫波)的特點劃分為地殼、地幔、地核三個圈層。地殼物質主要由岩石(岩漿岩、沉積岩、變質岩)組成,上地幔的軟流層是岩漿的源地,地核主要由鐵鎳物質組成。
(2)外部圈層:大氣圈、水圈和生物圈。
【第二章 自然地理環境中的物質運動和能量交換】
1、岩石分三大類:①岩漿岩(岩漿上升冷卻凝固而成)②沉積岩(岩石在外力的風化、侵蝕、搬運、堆積、固結成岩作用下形成)③變質岩(變質作用)。從岩漿到形成各種岩石,三大類岩石可以相互轉化,又到新岩漿的產生,這一運動變化過程,構成了地殼物質循環。
2、地表形態變化的內外力因素(地質作用):
(1)內力作用——能量來自地球本身,主要是地球內部熱能,它表現為地殼運動、岩漿活動、變質作用。造成地表高低不平。地質構造的類型有褶皺(背斜和向斜)和斷層(地壘和地塹)。
(2)外力作用——能量來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陽能和重力。使高低不平的地表趨向平坦。表現為風化、侵蝕、搬運、堆積、固結成岩作用。流水侵蝕地貌(V型谷)、堆積地貌(沖積扇、沖積平原和三角洲);風蝕地貌(風蝕窪地、蘑菇)、風積地貌(沙丘)。
3、六大板塊名稱:亞歐板塊、非洲板塊、印度洋板塊、太平洋板塊、美洲板塊、南極洲板塊。一般說來,板塊內部,地殼比較穩定,兩個板塊之間的交界處,是地殼比較活動的地帶,火山、地震也多集中分布在板塊的交界處。生長邊界——板塊張裂處,常形成裂谷、海洋。消亡邊界——板塊碰撞處,常形成山脈、海溝。
4、大氣受熱過程:太陽輻射(短波)、大氣削弱、地面增溫、地面輻射(長波)、大氣增溫、大氣輻射(長波)、大氣逆輻射(保溫作用)
(1)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①吸收作用:具有選擇性,臭氧吸收紫外線,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紅外線。對可見光吸收的很少。②反射作用:雲層和顆粒較大的塵埃。雲層的反射作用最顯著。③散射作用:空氣分子或微小塵埃,使一部分太陽輻射不能到達地面。
(2)大氣對地面的保溫作用:大氣吸收地面輻射並產生大氣逆輻射(射向地面的大氣輻射),把部分熱量歸還給地面,雲層越厚大氣逆輻射越強。
5、全球近地面有7 個氣壓帶(高低壓相間分布),6 個風帶。
(1)低緯度環流:
①赤道低壓帶:因為熱力作用形成,氣流輻合上升,易成雲致雨,形成多雨帶。常年受其控制形成熱帶雨林氣候(亞馬孫平原、剛果盆地、東南亞的馬來群島)
②副熱帶高壓帶:因為動力作用而形成,氣流在30度緯度上空聚積而下沉,形成少雨帶(東亞季風區除外),常年受其控制的地區形成熱帶沙漠氣候(北非的撒哈拉水沙漠、西亞的沙漠、北美美國西部的沙漠、南美智利、秘魯西部的沙漠、澳大利亞大沙漠)
③信風帶:由副高吹向赤道低壓的氣流,在北半球右偏成東北信風,在南半球左偏成東南信風。
(2)中緯度環流:
④副極地低壓帶:由來自低緯的暖氣流與來自高緯的冷氣流相遇運動上升而形成。形成溫帶多雨帶。
⑤中緯西風帶:由副高吹向副極地低壓帶的氣流,在北半球右偏成西南風,在南半球左偏成西北風,習慣上叫西風,受其常年控制的地區,在大陸西岸形成溫帶海洋性氣候。(歐洲西部、北美西部如加拿大的溫哥華附近、南美南端的安第斯山西側、澳大利亞南端及塔斯馬尼亞島、紐西蘭等)
(3)高緯環流:
⑥極地高壓帶:因為熱力作用而形成,冷空氣下沉,形成少雨帶。不過極地因為氣溫低,蒸發更少,所以極地屬於降水量大於蒸發量的地區,為濕潤地區。
⑦極地東風帶:由極地高壓帶吹向副極地低壓帶的氣流,在地轉偏向力作用下,北半球右偏成東北風,南半球左偏成東南風。
(4)氣壓帶和風帶的移動:△移動的原因:隨太陽直射點的移動而動。△移動方向:就北半球而言,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5)單一氣壓帶或風帶作用形成的氣候類型:熱帶雨林氣候(赤道低氣壓帶)、熱帶沙漠氣候(副熱帶高氣壓帶)、溫帶海洋性氣候(中緯西風帶)。
(6)氣壓帶、風帶移動形成的氣候類型:熱帶草原氣候(夏季受赤道低氣壓帶控制,冬季受低緯信風帶控制)、地中海氣候(夏季受副熱帶高氣壓帶控制,冬季受中緯西風帶控制)。
6、常見的天氣系統:鋒面系統(冷鋒、暖鋒、准靜止鋒)、氣旋(低壓)和反氣旋(高壓)、鋒面氣旋。氣旋是低壓,低壓系統在實際大氣中常會出現沿中心向一定方向延伸出的低壓槽,在低壓槽上形成了鋒面系統。鋒面與氣旋是一個整體(高壓系統是沒有的)。
7、水循環
(1)類型:海陸間大循環(大循環)、陸地循環(水量很少)、海洋循環(水量最大)
(2)各環節的名稱:蒸發、降水、水汽輸送、地表徑流、地下徑流、下滲、植物蒸騰
(3)意義:它使陸地水不斷得到補充、更新,使水資源得以再生;塑造地表形態;聯系四大圈層。
8、洋流:
(1)類型:按成因分風海流、密度流、補償流;按性質分暖流和寒流。
(2)分布:△中低緯度——以副熱帶為中心的大洋環流,北半球順時針流動(與半球反氣旋方向一致),南半球逆時針方向流動(與南半球反氣旋方向一致)。△中高緯度(主要指北半球)——以副極地為中心的大洋環流。△南半球西風漂流,世界最強大的寒流。△北印度洋的季風洋流——夏季由西向東流,冬季由東向西流(夏順冬逆)。
(3)影響:①對氣候的影響:暖流起到增溫、增濕作用(西歐海洋性氣候的形成,得益於北大西洋暖流);寒流起到降溫、減濕作用(澳大利亞西海岸的維多利亞沙漠、秘魯太平洋沿岸的阿塔卡馬沙漠的形成都與沿岸的西澳大利亞寒流和秘魯寒流有關)
②對海洋生物的影響——漁場的分布:寒暖流交匯處,給魚類帶來了豐富多樣的餌料。
△北海道漁場——日本暖流與千島寒流的交匯處。△紐芬蘭漁場——拉布拉多寒流與墨西哥灣暖流的交匯處。△北海漁場——北大西洋暖流與高緯南下的冷海水交匯形成。△秘魯漁場——上升補償流使深層海水上泛,帶來深海的硅酸鹽類,使浮游生物大量繁殖,浮游生物又是魚類的餌料。
③對海洋污染的影響:有利於污染物的擴散,加快凈化速度;但也使污染物的范圍擴大。
④對海洋運輸事業的影響:順流——航行速度快;逆流——航行速度慢。
【第三章 地理環境的整體性和區域差異】
1、地理環境包括自然地理環境和人文地理環境。自然地理要素包括氣候、水文、地貌、生物、土壤等要素。
(1)氣候的變化使地球上的水圈、岩石圈、生物圈等圈層得以不斷改造,生物對地理環境的作用,歸根結底是由於綠色植物能夠進行光合作用。
(2)生物在地理環境形成中的作用:聯系有機界與無機界,促使化學元素遷移;改造大氣圈,使原始大氣逐漸演化為現在大氣;改造水圈,影響水體成分;改造岩石圈,促進岩石的風化和土壤的形成,使地理環境發生了深刻的變化。
環境創造了生物,生物又創造了現在的環境。所以生物是地理環境的生物,同時又是地理環境的塑造者
(3)地理環境各要素相互聯系、相互制約和相互滲透,構成了地理環境的整體性。舉例:我國西北內陸——由於距海遠,海洋潮濕氣流難以到達,形成乾旱的大陸性氣候——河流不發育,多為內流河——氣候乾燥,流水作用微弱,物理風化和風力作用顯著,形成大片戈壁和沙漠,植被稀少,土壤發育差,有機質含量少。
2、地理環境的地域分異規律:
(1)從赤道到兩極的地域分異(緯度地帶性):受太陽輻射從赤道向兩極遞減的影響——自然帶沿著緯度變化(南北)的方向作有規律的更替,這種分異是以熱量為基礎的。例如:赤道附近是熱帶雨林帶,其兩側隨緯度升高,是熱帶草原帶、熱帶荒漠帶。
(2)從沿海向內陸的地域分異(經度地帶性):受海陸分布的影響,自然景觀和自然帶從沿海向大陸內部產生的有規律的地域分異,這種分異是以水分為基礎的。例如:中緯度地區(特別是北半球中緯度地區)從沿海到內陸出現:森林帶—草原帶—荒漠帶
(3)山地的垂直地域分異:在高山地區,隨著海拔高度的變化,從山麓到山頂的水熱狀況差異很大,從而形成了垂直自然帶。舉例:赤道附近的高山,從山麓到山頂看到的自然帶類似於從赤道到兩極的水平自然帶。
【第四章 自然環境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1、聚落的形成與地理環境的關系,可從形態上反映出來:平原地區,地形比較完整、開闊、平坦,聚落呈圓形或不規則的多邊形,規模較大;山區聚落沿河谷或在比較開闊的低地分布。例如:我國的汾河、渭河谷地城市的分布。世界上的大城市多數位於平原上。平原地區的區位優勢:地勢平坦,土壤肥沃,便於農耕,且有利於交通聯系和節省建築投資。也有的平原不適宜城市的發展。例如:熱帶地區,低地悶熱,城市多分布在高原上,最著名的是巴西,其城市不是分布在亞馬孫平原,而是巴西高原。
2、地形對交通線路分布的影響:公路選線避開不利地形,地形平坦地區的交通線網密度較大(造價低、工程量小),山地、丘陵地區的密度較小(造價高、工程量大)。
3、全球氣候變暖對農業生產有利方面:高緯度地區升溫幅度最大,作物生長期延長,產量增加;對農業生產不有利方面:中緯度半濕潤半乾旱區,若降水量不變,增溫將加速陸地蒸發,使土壤中水分減少,導致作物產量下降。對工業生產也有一定的影響,溫度升高將減少高緯度地區供暖的能源消耗,明顯增加低緯度地區製冷的能源消耗。
4、自然資源的定義:人類直接從自然界獲得,並用於生產和生活的物質和能量。它包括氣候資源、土地資源、水資源、生物資源、礦產資源。自然資源是人類文明和社會進步的物質基礎。舉例:能源利用對生產力的發展有巨大推動作用。△柴草為主要能源——社會生產力水平很低,△18世紀,煤炭為主要能源——社會生產力大幅提高,△20世紀50年代以後,石油為主要能源——極大地促進了生產的發展。
5、常見的自然災害有水災、旱災、台風、暴雨、寒潮、沙塵暴、暴風雪、地震、火山、滑坡和泥石流。了解它們發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⑵ 急求必修一地理提綱,最好詳細點的
地理必修1期末復習提綱
第一章 行星地球
宇宙中的地球
●描述地球所處宇宙環境,運用資料說明地球是太陽系中一顆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1)天體系統的層次
(2)太陽系八大行星的三大共性(能根據資料分析)
(3)地球上為什麼會出現生命
●闡述太陽對地球的影響。
(1)太陽輻射的概念以及太陽輻射對地球的影響(簡單闡述)
(2)太陽活動的重要標志是什麼?它們分別出現在太陽大氣的哪一層?
(3)太陽活動對地球的主要影響:無線電短波通信受到影響;磁暴;極光等
注意:太陽輻射和太陽活動的區別
●分析地球運動的地理意義。
(1)至少掌握三種圖形的閱讀:黃赤交角示意圖;太陽光照圖(側視、俯視);地球的公轉軌道示意圖
(2)主要知識點:
地球自傳和公轉方向、周期;地球表面不同緯度的線速度和角速度的比較;區時的計算(注意北京時間);正午太陽高度的計算;晝夜長短的比較;主要節氣的判讀;季節劃分的依據;晨、昏線的判斷;
●說出地球的圈層結構,概括各圈層的主要特點。
(1)簡單了解地球內部的三大圈層 (2)會區別大氣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氣
自然環境中的物質運動和能量交換⑴
●運用圖表說明大氣受熱過程。
(1)能根據P31的活動,理解大氣對地球的作用
(2)熱力環流的形成原因以及典型事例(季風、海陸風、山谷風、城市風等)
●繪制全球氣壓帶、風帶分布示意圖,說出氣壓帶、風帶的分布、 移動規律及其對氣候的影響。
(1)課本P37的圖,注意圖中每個氣壓帶中心緯度位置
(2)能根據氣溫曲線和降水柱狀來讀出氣候類型,並判斷氣候成因(只要求跟風壓帶有關的主要氣候類型:熱帶雨林氣候、熱帶草原氣候、熱帶沙漠氣候、地中海氣候、溫帶海洋性氣候、熱帶季風氣候等)
●運用簡易天氣圖,簡要分析鋒面、低壓、高壓等天氣系統的特點。
(1)會根據等壓線讀出冷、暖鋒,高、低壓,並分析它們影響下的天氣特徵
(2)會在等壓線圖上畫出風的方向,會判斷風力的大小
(3)會根據等壓線和其他知識判斷某地的天氣特徵
自然環境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根據有關資料,說明全球氣候變化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1)會根據有關資料判斷全球氣候的變化趨勢
(2)全球氣候變暖的主要人為原因及後果
●以氣象災害(台風和寒潮)為例,簡述其發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第三章 地球上的水
自然環境中的物質運動和能量交換⑵
●運用示意圖,說出水循環的過程和主要環節,說明水循環的地理意義。
●運用地圖,歸納世界洋流分布規律,說明洋流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1)會判斷洋流的性質
(2)會簡要畫出太平洋和大西洋的洋流分布
(3)洋流對氣候的影響(等溫線圖的判讀)
(4)洋流對海洋生物的影響(重點放在魚場的分布)
(5)會根據洋流分布圖分析污染物的流向和對海上航行的影響
●以水資源為例,說明在不同生產力條件下。自然資源的數量、 質量對人類生存與發展的意義。
(1)衡量水資源的標准及水資源的定義
(2)簡單認識河流的補給類型
(3)會根據資料分析一個地區水資源存在的問題並提出解決措施(如以色列、鹹海、我國黃河下游等)
第四章 地表形態的塑造
自然環境中的物質運動和能量交換⑶
●運用示意圖說明地殼內部物質循環過程。
會畫出岩石圈的物質循環過程
●結合實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態變化的內、外力因素。
(1)根據課本所呈現的一些地貌(如黃土高原、新月形沙丘、風蝕地貌、河流沖積平原、沖積扇、河口三角洲),分析形成的原因
(2)三種山嶽的成因及典型代表
(3)會判斷背斜、向斜、斷層等一些地質構造,以及地質構造在生產中的應用
自然環境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舉例說明地表形態對聚落及交通線路分布的影響。
(1)山路公路的選址問題
(2)山地、高原、平原對聚落分布的影響
第五章 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與差異性
自然環境的整體性和差異性
●舉例說明某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環境形成演變中作用。
生物循環和自然環境的關系,能畫出生物循環的示意圖
●舉例說明地理環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環境的整體性。
(1)地理要素的生產功能和平衡功能
(2)以黃土高原和修水庫為例,理解自然環境的整體性
●運用地圖分析地理環境的地域分異規律。
(1)根據資料判斷三種地域分異 (2)P101的活動
⑶ 高一必修一地理題綱
地理必修一 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 第一節 地球的宇宙環境 認識過程 人類對宇宙的認識 可見宇宙:半徑 140億 光年 天體系統的形成:萬有引力和天體的永恆運動 多層次的天體系統 太陽系: 銀河系 中心天體( 太陽 ):質量占 99.86% 地月系: 八大行星: 水星 、 金星、地球 、 火星 組成 地球 和月球 木星、 土星 、 天王星 、海王星 總星系 恆星世界 河外星系 普通性: 外觀和所處的位置 普通而特殊的行星——地球 特殊性(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基本條件): 自身條件 適宜的溫度、合適的大氣,充足的水分 外部條件 穩定的太陽光照,安全的空間運行軌道 第二節 太陽對地球的影響 概念:太陽以電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間發射的能量 太陽輻射 波長范圍: 0.4~0.75為可見光波段 太陽輻射與地球 太陽常數: 8.24焦/平方厘米·分 太陽輻射→能源 對地球的影響 太陽輻射→大氣運動、水循環 概念: 太陽釋放能量的不穩定性所導致的一些明顯現象 太陽活動 黑子→出現於 光球 層 類型 耀斑和日珥→出現於色球層 太陽活動與地球 太陽風→出現於 日冕 層 黑子與氣候變化有一定的相關性(周期 11 年) 對地球的影響 耀斑→磁暴→影響短波通信 太陽風→極光 第三節 地球的運動(自轉) 概況 方向 自西向東,從北極上空看呈 逆 時針方向,從南極上空看呈 順 時針方向 周期 恆星日,長23小時56分4秒,而1太陽日是地球自轉360°59』所需的時間。 速度 角速度為 15°/時。地球表面除 南北兩極點外都相等 線速度從 低緯向 高緯遞減,南北緯60°處的線速度約為赤道處的 一半 。 ①導致 晝夜交替現象,由此,各地溫度發生晝夜變化,生物形成晝夜節律。 地理意義 ②水平運動的物體產生偏向,北半球向 右偏,南半球向左 偏。 ③地方時:以一個地方太陽升到最高的時間為正午 12 時, 經度 位置相同的地方, 地方時相同。東經數值越大的地方,地方時的值越 大 。西經反之。經度每相差1°,地方時相差 4 分鍾。 時區和區時:為了便於使用。國際上規定將全球分為24個時區,每個時區佔有 15 個經度,以該時區中央經線的地方時作為整個時區的統一時間,叫作 區時 ,又稱 標准時 。 區時的計算:所求地的區時=已知地的區時±時區差×1小時 時區差的求法:在0時區兩側相加,同側相減 加減號的確定:所求地在已知地 東取加號,反之取減號 國際日期變更線:一條大體沿 180°經線穿行的 折線,它是為了消除因為地球球形而導致的 日期換算中的不同結果而設定的,同時為了保持180°經線上同一行政歸屬的地方日期相同。 第三節 地球的運動(公轉) 概況 軌道:是一個 橢圓 ,太陽位於其中的一個 焦點上,每年1 月初位於近日點, 7 月初位於遠日點。 方向:自西 向 東 角速度約為每天59』 ,近日點時較 快 ,遠日點時較 慢 周期為 1年 ,約為 365 日 6 時 9 分 1 a 2 3 b 黃赤交角及其影響:地球自轉的軌道面叫做 赤道 面,地球公轉的軌道面叫 黃道 面。地球的赤道面與黃道面之間的夾角,叫 黃赤交角,約為 23.5°。也可以說,地軸與黃道面之間約成 66.5°的夾角。 由於黃赤交角的存在引起太陽直射點在南北回歸線之間來回移動。引起各地正午太陽高度 的變化, 晝夜長短的變化以及四季 的更替、五帶 的劃分等一系列地理現象。 名稱 熱帶、 北溫 帶、 南溫 帶、 北寒帶、 南寒 帶 五帶 劃分界線: 南北回歸線 、 南北極圈 太陽直射點的回歸運動 (對應點選填右圖) 原因: 黃赤交角 存在,地球的 公轉 (自轉或公轉)運動。 節氣 時間(前後) 直射點位置 移動方向 對應點 春分 3月 21日 赤道 向北 B 夏至 6月22 日 北回歸線 向南 A 秋分 9 月 23 日 赤道 向南 D 冬至 12 月 22 日 南回歸線 向北 C A C B D 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太陽高度角的概念:太陽相對於 地平面 的高度角 地理意義 各地太陽高度在地方時 12時時最大,稱為正午太陽高度。正午太陽高度在 太陽光直射 的緯線最大,向南、 北 兩側逐漸降低。 晝夜長短的變化:太陽直射在哪一個半球,哪個半球的白晝就長 ,而且緯度越高,白晝越長 ,在極圈以內的地區還可能出現 極晝 現象。另一個半球的情況相反,赤道上 各地的晝夜長短,基本上沒有什麼變化。 四季的更替: 中緯度地區明顯。四季更替表現為一年中 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季節變化。夏季是一年中 白晝較長, 太陽高度 較大的季節,冬季反之。春秋兩季是過渡。 第四節 地球的結構 一、地球外部圈層 劃分依據:地震波 縱波(P波):能在 固體、液體 中傳播,速度較 快 橫波(S波):只能在 固體 中傳播,速度較 慢 劃分界面 莫霍面:距離地表平均約 17 千米,縱波和橫波傳播速度都明顯 增加 古登堡面:距離地表約 2900千米,縱波傳播速度明顯 下降 ,橫波則突然消失 位置:莫霍面以上 厚度:平均約 17千米,變化規律:大陸較 厚 ,約 33 千米,海洋較 薄 ,約 6 千米地殼。 海拔越高,厚度 越大 。 組成:含量最多的3種元素是O、Si、Al ; 硅酸鹽類 礦物在地殼中分布最廣 結構: 上層為 硅鋁 層,相對密度較 小,分布不連續。 下層為 硅鎂 層,相對密度較 大 ,分布連續。 位置:莫霍面和古登堡面之間 結構: 上地幔 具有 固態 特徵,主要由 含鐵、鎂的硅酸鹽類 組成。 地幔 下地幔 岩石圈: 地殼 和 上地幔頂部 (軟流層以上)合在一起組成。 軟流層:位於上層地幔中,一般認為可能是 岩漿 的主要發源地之一。 位置:古登堡面以下 地核 組成:可能是極高溫度和高壓狀態下的 鐵和鎳 結構: 外核 呈 液態 或 熔融 狀態 內核 呈 固態 態 二、地球外部圈層 大氣圈 大氣密度隨高度增加而 減少。一般把 2000~3000 千米這個高度作為大氣圈的上界。 水 圈 由 液態 水、 固態 水和 氣態 水組成。按照存在位置可分為 海洋 水、 陸地 水、 大氣 水和 生物 水,其中 陸地 水與人類社會的關系最為密切。 生物圈 生物是地球生態系統中的主體和最活躍的因素。 第二章 第一節 地殼的物質組成和物質循環 一、地殼的物質組成 (一)礦物 概念:礦物是具有確定化學成分、物理屬性的 單質 或 化合物 礦產: 有用礦物 在自然界富集到有開采價值時,就稱為礦產。 氣態 如 天然氣 礦物的基本存在形式有三種 液態 如 石油、天然汞 固態 如 石英 ,是自然界中最多的礦物。 礦物的分類:金屬礦 常見的有 赤鐵礦、磁鐵礦 等。 非金屬礦 常見的有 石英、長石、雲母、方解石 等,其中,以 能源類 礦物和 寶石 礦物最為重要。 (二)岩石 概念:岩石是岩石圈(地殼)中體積較大的 固態礦物集合體,由一種或多種礦物 組成。 岩漿岩:岩漿冷凝而成,可分為 侵入岩,如 花崗岩 ;噴出岩,如 流紋岩 、 安山岩 、 玄武岩 。 分類: 沉積岩:裸露在地表的岩石經過 風化、侵蝕、搬運、沉積、固結成岩作用 而形成。如 礫岩 、 白岩 、 石灰岩 、 砂岩 。 沉積岩有兩個突出的特徵:具有層理構造 、 有化石 。 變質岩:由於岩石存在的條件,如 溫度 、 壓力 等產生變化,導致岩石原先的 結構 、 礦物成分 等發生變化而形成。 如花崗岩→ 片麻岩、石灰岩→大理岩、砂岩→ 石英岩、頁岩→ 板岩 二、地殼物質的循環 (一)地質循環 概念:是指 岩石圈 和其下的 軟流層 之間的大規模物質循環。 能量來源: 推動地質循環的能量,主要來自 地球內部放射性物質衰變 產生的熱能。 產生影響:在地質循環過程中,有一些地方岩石圈不斷地 誕生 ,在另一些地方岩石圈 則 逐漸地消失 。與之相伴的是 大地的滄桑 以及 地殼物質形態 的持續轉化。 (二)岩石的轉化 岩漿→岩漿岩:在岩漿活動過程中伴隨 侵入作用和 噴出作用,岩漿 冷卻凝固 而形成;已經形成的岩石→沉積岩:在地表外力的 風化、侵蝕、搬運、沉積、固結成岩 作用下形成;已經形成的岩石→變質岩:經變質 作用形成; 已經形成的岩石→岩漿:在地殼深處或地殼以下(地幔深處)被 高溫熔化 成為新的岩漿。 沉積岩存器 岩漿岩 變質岩 岩漿 外力作用 變質作用 (冷凝) (熔化) 第二節 地球的表面形態 一、不斷變化的地表形態 作用形式 能量來源 表現形式 對地表形態的影響 內力作用 地球內部 地殼運動、 岩漿活動 、地震 、 使地表變得高低不平 外力作用 太陽能 風化、侵蝕、 搬運 、堆積 、 使地表趨向平坦 二、內力作用與地表形態 (一)板塊運動與宏觀地形 (1)岩石圈由 6大板塊的組成,板塊處在 運動 (運動或靜止)當中, (2) 板塊相向運動,就會 張裂 (碰撞或張裂)形成 裂谷 。 板塊相對運動,就會 碰撞(碰撞或張裂)形成 山脈、島弧、海溝 。 (3)我國成為世界多火山地震國家的原因:位於亞歐板塊和太平洋板塊印度洋板塊的交界處,地殼比較活躍 (二)地質構造與地表形態 (1) 褶皺 :岩層的一系列波狀彎曲。形成的原因: 地殼運動、 內力 作用。 岩層上凸的稱為 背斜 、岩層下凹的稱為 向斜 。 背斜成山向斜成谷的原理: 內力 作用。 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原理: 外力 作用。 原因 背斜成谷:背斜頂部受到了張力,岩層破碎,容易被侵蝕成各地 向斜成山: 向斜底部受到擠壓,岩石堅硬,抗侵蝕能力強 (2) 斷層:岩層斷裂後發生明顯位移,形成的原因: 地殼 運動, 壓力、張力作用。 上升一側往往形成 地壘 ,如我國的 華山 、 廬山 、泰山 。 下降一側往往形成 地塹 ,如我國的 渭河谷地、 吐魯番盆地 。 斷層處往往形成溝谷、河流,原因 斷層處岩石破碎,易受侵蝕作用 。 (3)現實指導意義: 背斜 儲油、向斜 儲水; 背斜下方建隧道,原因 背斜處岩層向上拱起,符合力學原理,較為堅固,不易積水 (三)火山、地震活動和地表形態 三、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態 流水的侵蝕地貌: 喀斯特地貌 ,黃土高原的 千溝萬壑 地貌。 流水的堆積地貌:河口附近 三角洲,河流中下游凸(凹、凸)岸形成 沖積平原, 山口 沖積扇 。 風力的侵蝕地貌: 風蝕溝谷 、 風蝕蘑菇 。 風力的堆積地貌: 沙丘 、 黃土高原 的形成。 第三節 大氣環境(一)——對流層大氣的受熱過程 大氣的垂直分層依據: 溫度、密度和大氣運動狀況的垂直差異 對流層 大氣溫度隨高度增加而 降低 ,原因是 對流層大氣的熱量 。雲雨雪等天氣現象都發生在這一層,與人類關系最為密切。 平流層 大氣溫度隨高度增加而 升高 ,原因是 該層的臭氧大量吸收太陽紫外線 。 適合於高空飛機飛行。 高層大氣 高層大氣溫度隨高度增加先是降低,一定高度後又上升很快。 一、對流層大氣的受熱過程 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 吸收: 選擇性 性。平流層 臭氧 吸收紫外線;對流層 水汽、CO 2 吸收紅外線; 反射: 無選擇 性。 散射: 有選擇 性,波長較短藍色光最容易被散射。 大氣對地面的保溫作用 太陽輻射 地面輻射 大氣輻射 削弱作用用 大氣逆輻射 太陽→ →地面→ →大氣→ →宇宙空間 影響地面輻射的主要因素有: 緯度因素 、 下墊面因素 、 氣象因素 。 第三節 大氣環境(二) ——全球氣壓帶、風帶的分布和移動 二、全球氣壓帶、風帶的分布和移動 (一)熱力環流形成的原理 原理:太陽輻射在地表的差異分布,造成不同地區 氣溫 不同,導致水平方向上的氣壓 差 異,引起大氣運動 受熱上升 形成:地面冷熱不均 垂直運動→同一水平面的 氣壓 差異→水平運動 冷卻下沉 形成熱力環流 (二)大氣的水平運動 水平氣壓梯度力:原動力(垂直於等壓線,高壓指向低壓)風向與等 地轉偏向力:(垂直於風向,北半球向右,南半球向左)壓線平行 風向和等壓線 斜交 摩擦力:(近地面、方向與風向 相反 ) (三)全球氣壓帶和風帶的分布 形成因素: 熱力 因素,如 赤道 低氣壓帶和 極地 高氣壓帶 動力 因素,如 副極地 低氣壓帶和 副熱帶 高氣壓帶 低緯環流和信風帶(0°~30°)中緯環流和西風帶(30°~60°) 高緯環流和極地東風帶(60°~90°) 地面表現 七個氣壓帶和六個風帶 以赤道低壓為軸南北對稱,高、低壓相間分布,氣壓帶之間為風帶 (四)全球氣壓帶和風帶的移動 移動原因: 太陽直射點 隨季節而變化的南北移動 移動規律:就北半球而言,大致是夏季 北移,冬季 南移。南半球則相反
⑷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識提綱
必修一
1、太陽活動影響地球的表現
2、角速度、線速度的大小規律,版恆星年,回歸年的時權間和意義
3、地方時區時的計算,新一天和舊一天的范圍判斷
4、夏至日北半球重要緯線的晝長 北緯20°,40°,60°
5、正午太陽高度角計算及變化規律
6、地球內外部圈層結構
7、大氣受熱過程,熱力環流,城市風、山谷風、海陸風
8、氣壓帶風帶分布,氣候類型(影響因素、特點),氣候類型對應的自然帶
9、天氣系統(過境前、時、後的天氣變化),天氣系統實例
10、氣旋反氣旋~畫圖,鋒面氣旋的判讀
11、全球氣候變暖的影響和對策
12、水循環過程,洋流(名稱、位置、對沿岸影響),洋流與等溫線,四大漁場的位置和形成原因,厄爾尼諾現象(了解發生過程)
13、水資源分布,大洲和國家,水資源短缺原因(自然和人為),開源節流的措施
14、內力作用和外力作用的表現,岩石圈的物質循環過程(適當記一些岩石類型)
15、背斜向斜的判斷和現實意義,地嵌地壘的實例(簡述其成因)
16、流水侵蝕與堆積地貌
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喜馬拉雅山脈南北坡自然帶分布,地域分異規律的基礎、規律和景觀(自然帶)變化
⑸ 高一地理必修一提綱
第一單元 宇宙中的地球
一:地球運動的基本形式:公轉和自轉
繞轉中心 太陽 地軸
方向 自西向東(北天極上空看逆時針) 自西向東(北極上空看逆時針,南極上空相反)
周期 恆星年(365天6時9分10秒) 恆星日(23時56分4秒)
角速度 平均1o/日 近日點(1月初)快遠日點(7月初)快 各地相等,每小時15o(兩極除外)
線速度 平均30千米/小時 從赤道向兩極遞減,赤道1670KM\小時,兩極為0.
地球自轉和公轉的關系:
(1)黃赤交角:赤道平面和黃道平面的交角。目前是23o26』
(2)太陽直射點在南北回歸線之間的移動
二:地球自轉的地理意義
(1)晝夜更替(2)地方時 (3)沿地表水平運動的物體發生偏移,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三:地球公轉的地理意義
(1)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
1、晝夜長短的變化
北半球:夏半年,晝長夜短,越向北晝越長 ①太陽直射點在那個半球, 北極圈以北出現極晝現象 那個半球晝長,②赤道全年
冬半年,晝短夜長,越向北晝越短 晝夜平分,③春秋分日全球 北極圈以北出現極夜現象 晝夜平分
南半球:與北半球相反
2、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
春秋分日:由赤道向南北方向降低
隨緯度的變化
夏至日:由23o26』N向南北方向降低 由太陽直射點向南北方向降低
冬至日:由23o26』S向南北降低
23o26』N以北在夏至日達到最大值 離直射點越近高度越大
隨季節的變化
23o26』S以南在冬至日達到最大值
南北回歸線之間每年有兩次直射
四:光照圖的判讀
(1)判斷南北極,通常用於俯視圖,判斷依據為:從地球北極點看地球的自轉為逆時針,從南極看為順時針;或看經度,東經度遞增的方向即為地球自轉的方向.
(2)判斷節氣,日期及太陽直射點的緯度 晨昏圈過極點(或與一條經線重合),太陽直射點是赤道,是春秋分日;晨昏線與極圈相切,若北極圈有極晝現象為北半球的夏至日,太陽直射點為北緯23o26』,若北極圈有極夜現象為北半球的冬至日,太陽直射點為南緯23o26』
(3)確定地方時
在光照圖中,太陽直射點所在的經線為正午12點,晨昏線所包圍的白晝部分的中間經線為12點,晨線與赤道交點經線的地方時為6點,昏線與赤道交點經線為18點,依據每隔15o,時間相差1小時,每1o相差4分鍾,先計算兩地的經度差(同側相減,異側相加),再轉換成時間,依據東加西減的原則,計算出地方時
(4)判斷晝夜長短 求某地的晝(夜)長,也就是求該地在緯線圈上晝(夜)弧的長度,這個長度也可由晝(夜)弧所跨的經度數來推算
(5)判斷正午太陽高度角 先求所求地區與太陽直射點的緯度差,若所求地和太陽直射點在同一半球,取兩地緯度之差,若所求地和太陽直射點不在同一半球,取兩地緯度之和,再用90o-兩地緯度差即為所求地的正午太陽高度
五:晨昏線與經線和緯線
(1)根據晨昏線與緯線相交判斷問題
①晨昏線通過南北極可判斷這一天為3月21日或9月23日前後
②晨昏線與南北極相切,北極圈內為晝,可判斷這一天為6月22日前後,北半球為夏至日,北半球為夏季,南半球為冬季
③晨昏線與南北極相切,北極圈內為夜,可判斷這一天為12月22日前後,北半球為冬至日,北半球為冬季,南半球為夏季
(2)根據晨昏線與經線相交關系判斷晝長和夜長
推算某地晝長或者夜長,求晝長時,在晝半球范圍內算出該地所在地的緯線圈從晨線與緯線圈交點到昏線與緯線圈交點,所跨的經度除以15即該地晝長,如果圖上只畫了晝半球的一半,要注意,圖中白晝所跨經度差的2倍,除以15才是該地的晝長
六:區時,地方時的計算
第一步:先求兩地的經度差.
第二步:再求時間差,以每一度經度相差4分鍾來算.
第三步:然後判斷兩地的東西方向,求東用加,求西用減.若求出的時間大於24小時,則減24,日期加1天,若時間為負值,則加24小時,日期減去1天.
第二單元 大氣
一:大氣的組成和垂直分層
1)低層大氣的組成:干潔空氣(氮—生物體的基本成分、氧—生物維持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二氧化碳—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臭氧—吸收太陽紫外線「地球生命的保護傘」)、水汽和固體雜質(成雲致雨的必要條件)
2):大氣的垂直分層(課本29頁圖2.1)
高度 溫度 大氣運動 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高層大氣 2000-3000千米 電離層反射無線電波
平流層 50-55千米 隨高度的增加而上升 平流運動 臭氧吸收紫外線升溫;有利於高空飛行
對流層 低緯:17-18千米,中緯:10-12千米,高緯:8-9千米 隨高度增加而遞減 對流運動 天氣現象復雜多變,與人類關系最密切
二:大氣熱力作用
(1)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
吸收作用:具有選擇性,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紅外線,臭氧吸收紫外線,對於可見光部分吸收比較少
反射作用:無選擇性,雲層越厚,反射作用越強,在夏季多雲的白天,氣溫不是很高
散射作用:具有選擇性,對於波長較短的籃紫光易被散射,所以晴朗的天空呈蔚藍色
(2)對地面的保溫效應
①大氣吸收地面的長波輻射,截留熱量而增溫,由於大氣對於太陽短波輻射的吸收能力比較差,但是對於地面長波輻射吸收作用強,所以地面輻射大部分都是被大氣吸收
②大氣逆輻射是大氣輻射的一種,方向朝向地面,對地面熱量進行補償,起保溫作用
二:大氣的熱力狀況
大氣的熱力作用
1)熱力環流:由於地面冷熱不均而形成的空氣環流,是大氣運動的一種最簡單的形式。 從圖中可以看出,近地面等壓線向低壓方向(向下)彎曲,高空等壓線向高壓方向(向上)凸起
2)大氣的水平運動—--風
影響因素:等壓線越密集的地方,則風力越大(圖2.10,2.11,2.12)
在單一水平氣壓梯度力作用下:風向垂直等壓線,指向低壓 風向
在水平氣壓梯度力和地轉偏向力作用下:風向與等壓線平行
在三個力作用下:風向與等壓線成一夾角,始終由高壓指向低壓方向.
三:全球性的大氣環流
1)三圈環流(課本37頁圖2.14)
三:全球性的大氣環流
1)三圈環流(課本37頁圖2.14)
①在地表形成了七個氣壓帶和六個風帶,氣壓帶風帶隨太陽直射點的南北移動而南北移動,對於北半球來說,夏季向北移,位置偏北;冬季向南移,位置偏南.(圖2.15)
②海陸分布對大氣環流的影響
(3)季風環流(圖2.18)
地區 東亞 南亞,東南亞
氣候類型 溫帶季風氣候 亞熱帶季風氣候 熱帶季風氣候
成因 海陸熱力性質差異 海陸熱力性質差異,氣壓帶和風帶的季節移動
風向 冬季 西北風(亞洲大陸) 東北風(亞洲大陸) 夏季 東南風(太平洋) 西南風(印度洋)
四:常見的天氣系統
1)鋒面系統—冷鋒和暖鋒(圖2.19,2.20)
冷鋒 暖鋒
概念 冷氣團主動向暖氣團移動 暖氣團主動向冷氣團移動
天氣特徵
過境前 單一氣團控制,天氣晴朗 單一氣團控制,低溫晴朗
過境時 陰天、雨雪、刮風、降溫 連續性降水
過境後 氣壓升高,氣溫下降,天氣晴朗 氣溫上升,氣壓下降,天氣轉好
降水的分布 降水一般出現在鋒後 降水一般出現在鋒前
大氣舉例 北方夏季暴雨,冬春季大風,寒潮,沙塵暴
2)低壓、高壓系統—氣旋和反氣旋(以北半球為例,圖2.21)
氣旋 反氣旋
氣壓 低氣壓(中心低,四周高) 高氣壓(中心高,四周低)
水平運動 四周向中心輻合(北逆南順) 中心向四周輻散(北順南逆)
垂直運動 上升 下沉
天氣 多陰雨天氣 多晴朗、乾燥天氣
舉例 台風 長江流域的伏旱,北方「秋高氣爽」天氣
五;氣候的形成和變化
1)氣候的形成因子(太陽輻射、地面狀況、大氣環流、人類活動)
①不同氣候類型的氣溫特點
l 氣溫的分布,一般是低緯溫度高,高緯溫度低;山上的氣溫比山下低;暖流經過地區的氣溫比寒流經過地區高
l 同一緯度地帶內,由於下墊面不同,不同地點的氣溫狀況不同,其中影響比較的大是海洋和陸地
l 大陸性氣候與海洋性氣候的比較(北半球)
氣候類型 氣溫日較差 氣溫年較差 最高氣溫月 最低氣溫月
大陸性 大 大 7月 1月
海洋性 小 小 8月 2月
②不同氣候類型的降水狀況
l 赤道地區氣流以輻合上升為主,全年雨量充沛
l 南北回歸線至南北緯30o之間,在副熱帶高壓和信風帶控制下,常年乾旱
l 大陸的西岸有兩種情況,以亞歐為例,地中海地區(亞熱帶),夏季處於副熱帶高壓中心的邊緣,氣流下沉,乾燥少雨,冬季由於副熱帶高壓向南移,此地受西風帶的控制,多氣旋活動,濕潤多雨。歐洲地區(溫帶),終年盛行西風,各月降水量較多,而且比較均勻
l 大陸的東岸,以亞歐大陸為例,處於季風環流的控制下,冬季受來自大陸的冷干氣流的影響,降水不多,夏季受來自海洋的暖濕氣流的影響,降水較多
l 大陸的內部,以亞歐大陸為例,終年受大陸氣團的控制,降水比較少
l 兩極地區以輻合下沉氣流為主,全年降水少
2)氣候的類型(課本47頁的圖2.26)
3)主要10種氣候類型的判斷(課本48頁圖2.27)
步驟 依據 因素變化 結論
判斷南北半球 最高(或最低)氣溫月份 6.7.8三個月氣溫最高 北半球 12.1.2三個月氣溫最高 南半球
判斷所屬溫度帶 最冷月均溫
最冷月均溫>15℃ 熱帶氣候
最冷月氣溫在0℃~15℃ 亞熱帶氣候或者溫帶海洋性氣候
最冷月氣溫在-15℃~0℃ 溫帶氣候 最熱月<>5℃ 寒帶氣候
⑹ 跪求高中地理必修一提綱
【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
1、天體系統的級別:總星系——銀河系(河外星系)——太陽系——地月系
2、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條件:①穩定的太陽光照條件②比較安全的宇宙環境③因為日地距離適中,地表溫度適宜(平均氣溫為15度)④因為地球的質量和體積適中,地球能吸引大氣形成大氣層(氮、氧為主)⑤形成並存在液態水
3、太陽活動對地球的影響:
(1)太陽活動的標志:黑子、耀斑
(2)影響:影響電離層,干擾無線電短波通訊;產生「磁暴」現象和「極光」現象;影響地球氣候。
4、地球自轉的地理意義:
①晝夜交替:晝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線——晨昏線(圈)——與赤道的交點的時間分別是6時和18時——太陽高度是0度——晨昏圈所在的平面與太陽光線垂直;
②地方時差:東早西晚,經度每隔15度相差1小時。
③沿地表水平運動物體的偏移:赤道上不偏,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偏向力隨緯度的增大而增大。
5、地球公轉的地理意義:
(1)晝夜長短的變化:
①北半球夏半年,太陽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緯度晝長夜短,緯度越高,晝越長夜越短。夏至日——北半球各緯度的晝長達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極圈及其以北的地區,出現極晝現象。②北半球冬半年,太陽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各緯度夜長晝短,緯度越高,夜越長晝越短。冬至日——北半球各緯度的晝長達到一年中的最小值,北極圈及其以北的地區,出現極夜現象。③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陽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晝夜等長,各為12小時。
④赤道全年晝夜平分。南半球的情況與北半球的相反。
(2)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
同一時刻,正午太陽高度由太陽直射點向南北兩側遞減,夏至日,太陽直射北回歸線,正午太陽高度由北回歸線向南北兩側遞減,此時北回歸線及其以北各緯度達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南半球各緯度達最小值。冬至日,太陽直射南回歸線,正午太陽高度由南回歸線向南北兩側遞減,此時南回歸線及其以南各緯度達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半球各緯度達最小值。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陽直射赤道,正午太陽高度自赤道向兩極遞減。
(3)四季的變化(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隨著季節而變化,使太陽輻射具有季節變化的規律,形成了四季)北半球季節的劃分:3、4、5月為春季,6、7、8為夏季,9、10、11為秋季,12、1、2為冬季。
6、地球的圈層結構以地表為界分為內部圈層和外部圈層。
(1)地球內部的圈層根據地震波(縱波、橫波)的特點劃分為地殼、地幔、地核三個圈層。地殼物質主要由岩石(岩漿岩、沉積岩、變質岩)組成,上地幔的軟流層是岩漿的源地,地核主要由鐵鎳物質組成。
(2)外部圈層:大氣圈、水圈和生物圈。
【第二章 自然地理環境中的物質運動和能量交換】
1、岩石分三大類:①岩漿岩(岩漿上升冷卻凝固而成)②沉積岩(岩石在外力的風化、侵蝕、搬運、堆積、固結成岩作用下形成)③變質岩(變質作用)。從岩漿到形成各種岩石,三大類岩石可以相互轉化,又到新岩漿的產生,這一運動變化過程,構成了地殼物質循環。
2、地表形態變化的內外力因素(地質作用):
(1)內力作用——能量來自地球本身,主要是地球內部熱能,它表現為地殼運動、岩漿活動、變質作用。造成地表高低不平。地質構造的類型有褶皺(背斜和向斜)和斷層(地壘和地塹)。
(2)外力作用——能量來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陽能和重力。使高低不平的地表趨向平坦。表現為風化、侵蝕、搬運、堆積、固結成岩作用。流水侵蝕地貌(V型谷)、堆積地貌(沖積扇、沖積平原和三角洲);風蝕地貌(風蝕窪地、蘑菇)、風積地貌(沙丘)。
3、六大板塊名稱:亞歐板塊、非洲板塊、印度洋板塊、太平洋板塊、美洲板塊、南極洲板塊。一般說來,板塊內部,地殼比較穩定,兩個板塊之間的交界處,是地殼比較活動的地帶,火山、地震也多集中分布在板塊的交界處。生長邊界——板塊張裂處,常形成裂谷、海洋。消亡邊界——板塊碰撞處,常形成山脈、海溝。
4、大氣受熱過程:太陽輻射(短波)、大氣削弱、地面增溫、地面輻射(長波)、大氣增溫、大氣輻射(長波)、大氣逆輻射(保溫作用)
(1)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①吸收作用:具有選擇性,臭氧吸收紫外線,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紅外線。對可見光吸收的很少。②反射作用:雲層和顆粒較大的塵埃。雲層的反射作用最顯著。③散射作用:空氣分子或微小塵埃,使一部分太陽輻射不能到達地面。
(2)大氣對地面的保溫作用:大氣吸收地面輻射並產生大氣逆輻射(射向地面的大氣輻射),把部分熱量歸還給地面,雲層越厚大氣逆輻射越強。
5、全球近地面有7 個氣壓帶(高低壓相間分布),6 個風帶。
(1)低緯度環流:
①赤道低壓帶:因為熱力作用形成,氣流輻合上升,易成雲致雨,形成多雨帶。常年受其控制形成熱帶雨林氣候(亞馬孫平原、剛果盆地、東南亞的馬來群島)
②副熱帶高壓帶:因為動力作用而形成,氣流在30度緯度上空聚積而下沉,形成少雨帶(東亞季風區除外),常年受其控制的地區形成熱帶沙漠氣候(北非的撒哈拉水沙漠、西亞的沙漠、北美美國西部的沙漠、南美智利、秘魯西部的沙漠、澳大利亞大沙漠)
③信風帶:由副高吹向赤道低壓的氣流,在北半球右偏成東北信風,在南半球左偏成東南信風。
(2)中緯度環流:
④副極地低壓帶:由來自低緯的暖氣流與來自高緯的冷氣流相遇運動上升而形成。形成溫帶多雨帶。
⑤中緯西風帶:由副高吹向副極地低壓帶的氣流,在北半球右偏成西南風,在南半球左偏成西北風,習慣上叫西風,受其常年控制的地區,在大陸西岸形成溫帶海洋性氣候。(歐洲西部、北美西部如加拿大的溫哥華附近、南美南端的安第斯山西側、澳大利亞南端及塔斯馬尼亞島、紐西蘭等)
(3)高緯環流:
⑥極地高壓帶:因為熱力作用而形成,冷空氣下沉,形成少雨帶。不過極地因為氣溫低,蒸發更少,所以極地屬於降水量大於蒸發量的地區,為濕潤地區。
⑦極地東風帶:由極地高壓帶吹向副極地低壓帶的氣流,在地轉偏向力作用下,北半球右偏成東北風,南半球左偏成東南風。
(4)氣壓帶和風帶的移動:△移動的原因:隨太陽直射點的移動而動。△移動方向:就北半球而言,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5)單一氣壓帶或風帶作用形成的氣候類型:熱帶雨林氣候(赤道低氣壓帶)、熱帶沙漠氣候(副熱帶高氣壓帶)、溫帶海洋性氣候(中緯西風帶)。
(6)氣壓帶、風帶移動形成的氣候類型:熱帶草原氣候(夏季受赤道低氣壓帶控制,冬季受低緯信風帶控制)、地中海氣候(夏季受副熱帶高氣壓帶控制,冬季受中緯西風帶控制)。
6、常見的天氣系統:鋒面系統(冷鋒、暖鋒、准靜止鋒)、氣旋(低壓)和反氣旋(高壓)、鋒面氣旋。氣旋是低壓,低壓系統在實際大氣中常會出現沿中心向一定方向延伸出的低壓槽,在低壓槽上形成了鋒面系統。鋒面與氣旋是一個整體(高壓系統是沒有的)。
7、水循環
(1)類型:海陸間大循環(大循環)、陸地循環(水量很少)、海洋循環(水量最大)
(2)各環節的名稱:蒸發、降水、水汽輸送、地表徑流、地下徑流、下滲、植物蒸騰
(3)意義:它使陸地水不斷得到補充、更新,使水資源得以再生;塑造地表形態;聯系四大圈層。
8、洋流:
(1)類型:按成因分風海流、密度流、補償流;按性質分暖流和寒流。
(2)分布:△中低緯度——以副熱帶為中心的大洋環流,北半球順時針流動(與半球反氣旋方向一致),南半球逆時針方向流動(與南半球反氣旋方向一致)。△中高緯度(主要指北半球)——以副極地為中心的大洋環流。△南半球西風漂流,世界最強大的寒流。△北印度洋的季風洋流——夏季由西向東流,冬季由東向西流(夏順冬逆)。
(3)影響:①對氣候的影響:暖流起到增溫、增濕作用(西歐海洋性氣候的形成,得益於北大西洋暖流);寒流起到降溫、減濕作用(澳大利亞西海岸的維多利亞沙漠、秘魯太平洋沿岸的阿塔卡馬沙漠的形成都與沿岸的西澳大利亞寒流和秘魯寒流有關)
②對海洋生物的影響——漁場的分布:寒暖流交匯處,給魚類帶來了豐富多樣的餌料。
△北海道漁場——日本暖流與千島寒流的交匯處。△紐芬蘭漁場——拉布拉多寒流與墨西哥灣暖流的交匯處。△北海漁場——北大西洋暖流與高緯南下的冷海水交匯形成。△秘魯漁場——上升補償流使深層海水上泛,帶來深海的硅酸鹽類,使浮游生物大量繁殖,浮游生物又是魚類的餌料。
③對海洋污染的影響:有利於污染物的擴散,加快凈化速度;但也使污染物的范圍擴大。
④對海洋運輸事業的影響:順流——航行速度快;逆流——航行速度慢。
【第三章 地理環境的整體性和區域差異】
1、地理環境包括自然地理環境和人文地理環境。自然地理要素包括氣候、水文、地貌、生物、土壤等要素。
(1)氣候的變化使地球上的水圈、岩石圈、生物圈等圈層得以不斷改造,生物對地理環境的作用,歸根結底是由於綠色植物能夠進行光合作用。
(2)生物在地理環境形成中的作用:聯系有機界與無機界,促使化學元素遷移;改造大氣圈,使原始大氣逐漸演化為現在大氣;改造水圈,影響水體成分;改造岩石圈,促進岩石的風化和土壤的形成,使地理環境發生了深刻的變化。
環境創造了生物,生物又創造了現在的環境。所以生物是地理環境的生物,同時又是地理環境的塑造者
(3)地理環境各要素相互聯系、相互制約和相互滲透,構成了地理環境的整體性。舉例:我國西北內陸——由於距海遠,海洋潮濕氣流難以到達,形成乾旱的大陸性氣候——河流不發育,多為內流河——氣候乾燥,流水作用微弱,物理風化和風力作用顯著,形成大片戈壁和沙漠,植被稀少,土壤發育差,有機質含量少。
2、地理環境的地域分異規律:
(1)從赤道到兩極的地域分異(緯度地帶性):受太陽輻射從赤道向兩極遞減的影響——自然帶沿著緯度變化(南北)的方向作有規律的更替,這種分異是以熱量為基礎的。例如:赤道附近是熱帶雨林帶,其兩側隨緯度升高,是熱帶草原帶、熱帶荒漠帶。
(2)從沿海向內陸的地域分異(經度地帶性):受海陸分布的影響,自然景觀和自然帶從沿海向大陸內部產生的有規律的地域分異,這種分異是以水分為基礎的。例如:中緯度地區(特別是北半球中緯度地區)從沿海到內陸出現:森林帶—草原帶—荒漠帶
(3)山地的垂直地域分異:在高山地區,隨著海拔高度的變化,從山麓到山頂的水熱狀況差異很大,從而形成了垂直自然帶。舉例:赤道附近的高山,從山麓到山頂看到的自然帶類似於從赤道到兩極的水平自然帶。
【第四章 自然環境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1、聚落的形成與地理環境的關系,可從形態上反映出來:平原地區,地形比較完整、開闊、平坦,聚落呈圓形或不規則的多邊形,規模較大;山區聚落沿河谷或在比較開闊的低地分布。例如:我國的汾河、渭河谷地城市的分布。世界上的大城市多數位於平原上。平原地區的區位優勢:地勢平坦,土壤肥沃,便於農耕,且有利於交通聯系和節省建築投資。也有的平原不適宜城市的發展。例如:熱帶地區,低地悶熱,城市多分布在高原上,最著名的是巴西,其城市不是分布在亞馬孫平原,而是巴西高原。
2、地形對交通線路分布的影響:公路選線避開不利地形,地形平坦地區的交通線網密度較大(造價低、工程量小),山地、丘陵地區的密度較小(造價高、工程量大)。
3、全球氣候變暖對農業生產有利方面:高緯度地區升溫幅度最大,作物生長期延長,產量增加;對農業生產不有利方面:中緯度半濕潤半乾旱區,若降水量不變,增溫將加速陸地蒸發,使土壤中水分減少,導致作物產量下降。對工業生產也有一定的影響,溫度升高將減少高緯度地區供暖的能源消耗,明顯增加低緯度地區製冷的能源消耗。
4、自然資源的定義:人類直接從自然界獲得,並用於生產和生活的物質和能量。它包括氣候資源、土地資源、水資源、生物資源、礦產資源。自然資源是人類文明和社會進步的物質基礎。舉例:能源利用對生產力的發展有巨大推動作用。△柴草為主要能源——社會生產力水平很低,△18世紀,煤炭為主要能源——社會生產力大幅提高,△20世紀50年代以後,石油為主要能源——極大地促進了生產的發展。
5、常見的自然災害有水災、旱災、台風、暴雨、寒潮、沙塵暴、暴風雪、地震、火山、滑坡和泥石流。了解它們發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⑺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復習提綱
必修模塊1(自然地理)【宇宙中的地球】
1、天體系統的級別:總星系—銀河系(河外星系)—太陽系—地月系
2、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條件:
①穩定的太陽光照條件
②八大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幹擾,形成安全的宇宙環境
③因為日地距離適中,地表溫度適宜(平均氣溫為15度)
④因為地球的質量和體積適中,地球能吸引大氣形成大氣層(氮、氧為主)
⑤火山噴發把地球內部水帶到地表並形成液態水
3、太陽活動對地球的影響:
(1)太陽活動的標志:黑子(光球層)、耀斑(色球層)11年周期
(2)影響:影響電離層,干擾無線電短波通訊;
產生「磁暴」現象和「極光」現象;
影響地球氣候,形成旱澇等。
4、地球自轉的地理意義:
①晝夜交替:晝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線——晨昏線(圈)——與赤道的交點的時間分別是6時和18時——太陽高度是0度——晨昏圈所在的平面與太陽光線垂直;
②地方時差:東早西晚,經度每隔15度相差1小時。
③沿地表水平運動物體的偏移:赤道上不偏,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偏向力隨緯度的增大而增大。
5、地球公轉的地理意義:
(1)晝夜長短的變化:
①北半球夏半年,太陽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緯度晝長夜短,緯度越高,晝越長夜越短。
夏至日:北半球各緯度的晝長達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極圈及其以北的地區,出現極晝現象。
②北半球冬半年,太陽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各緯度夜長晝短,緯度越高,夜越長晝越短。
冬至日:北半球各緯度的晝長達到一年中的最小值,北極圈及其以北的地區,出現極夜現象。③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陽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晝夜等長,各為12小時。
④赤道全年晝夜平分。南半球的情況與北半球的相反。
(2)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
同一時刻,正午太陽高度由太陽直射點向南北兩側遞減;
夏至日,太陽直射北回歸線,正午太陽高度由北回歸線向南北兩側遞減,此時北回歸線及其以北各緯度達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南半球各緯度達最小值。
冬至日,太陽直射南回歸線,正午太陽高度由南回歸線向南北兩側遞減,此時南回歸線及其以南各緯度達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半球各緯度達最小值。
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陽直射赤道,正午太陽高度自赤道向兩極遞減。
(3)四季的變化(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隨著季節而變化,使太陽輻射具有季節變化的規律,形成了四季)北半球季節的劃分:3、4、5月為春季,6、7、8為夏季,9、10、11為秋季,12、1、2為冬季。
6、地球的圈層結構以地表為界分為內部圈層和外部圈層。
(1)地球內部的圈層根據地震波(縱波、橫波)的特點劃分為地殼、地幔、地核三個圈層。地殼物質主要由岩石(岩漿岩、沉積岩、變質岩)組成,上地幔的軟流層是岩漿的源地,軟流層以上為岩石圈(包括地殼的全部和上地幔的頂部)。
(2)外部圈層:大氣圈、水圈和生物圈。
【自然地理環境中的物質運動和能量交換】
1、岩石分三大類:①岩漿岩(岩漿上升冷卻凝固而成)②沉積岩(外力作用形成——風化、侵蝕、搬運、堆積等)③變質岩(變質作用)。從岩漿到形成各種岩石,三大類岩石可以相互轉化,又到新岩漿的產生,這一運動變化過程,構成了地殼物質循環。
2、地表形態變化的內外力因素(地質作用):
(1)內力作用——能量來自地球內部放射性元素衰變產生的熱能,它表現為地殼運動、岩漿活動、變質作用。造成地表高低不平。地質構造的類型有褶皺(背斜和向斜)和斷層(地壘和地塹)。
(2)外力作用——能量來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陽能和重力。使高低不平的地表趨向平坦。表現為風化、侵蝕、搬運、堆積作用等。流水侵蝕地貌(V型谷)、堆積地貌(沖積扇、沖積平原和三角洲);風蝕地貌(風蝕窪地、蘑菇石)、風積地貌(沙丘)。
3、六大板塊名稱:亞歐板塊、非洲板塊、印度洋板塊、太平洋板塊、美洲板塊、南極洲板塊。一般說來,板塊內部,地殼比較穩定,兩個板塊之間的交界處,是地殼比較活動的地帶,火山、地震也多集中分布在板塊的交界處。生長邊界——板塊張裂處,常形成裂谷、海洋。消亡邊界——板塊碰撞處,常形成山脈、海溝。
4、大氣受熱過程:太陽輻射(短波)、大氣削弱、地面增溫、地面輻射(長波)、大氣增溫、大氣輻射(長波)、大氣逆輻射(保溫作用)
(1)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雲層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較強(在白天比較明顯)
(2)大氣對地面的保溫作用:大氣吸收地面輻射並產生大氣逆輻射(射向地面的大氣輻射),把部分熱量歸還給地面,雲層越厚大氣逆輻射越強。(在夜晚比較明顯)
5、全球近地面有7 個氣壓帶(高低壓相間分布),6 個風帶。
(1)低緯度環流:
①赤道低壓帶:熱力成因,上升氣流,易成雲致雨,形成多雨帶。常年受其控制形成熱帶雨林氣候(亞馬孫平原、剛果盆地、東南亞的馬來群島)
②副熱帶高壓帶:動力成因,下沉氣流,形成少雨帶(東亞季風區除外),常年受其控制的地區形成熱帶沙漠氣候(北非的撒哈拉沙漠、西亞的沙漠、美國西部的沙漠、南美智利、秘魯西部的沙漠、澳大利亞大沙漠)
③信風帶:由副高吹向赤道低壓的氣流,在北半球右偏成東北信風,南半球左偏成東南信風。
(2)中緯度環流:
④副極地低壓帶:動力成因,中緯西風與極地東風相遇形成上升氣流。形成溫帶多雨帶。
⑤中緯西風帶:由副高吹向副極地低壓帶的氣流,在北半球右偏成西南風,在南半球左偏成西北風,習慣上叫西風,受其常年控制的地區,在大陸西岸形成溫帶海洋性氣候。(歐洲西部、加拿大的溫哥華、南美南端的安第斯山西側、澳大利亞南端及塔斯馬尼亞島、紐西蘭等)
(3)高緯環流:
⑥極地高壓帶:熱力成因,冷空氣下沉,形成少雨帶。但氣溫低,蒸發微弱,仍為濕潤地區。
⑦極地東風帶:由極地高壓帶吹向副極地低壓帶的氣流,在地轉偏向力作用下,北半球右偏成東北風,南半球左偏成東南風。
(4)氣壓帶和風帶的移動:△移動的原因:隨太陽直射點的移動而動。△移動方向:就北半球而言,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5)單一氣壓帶或風帶作用形成的氣候類型:熱帶雨林氣候(赤道低氣壓帶)、熱帶沙漠氣候(副熱帶高氣壓帶)、溫帶海洋性氣候(中緯西風帶)。
(6)氣壓帶、風帶移動形成的氣候類型:熱帶草原氣候(夏季受赤道低氣壓帶控制,冬季受低緯信風帶控制)、地中海氣候(夏季受副熱帶高氣壓帶控制,冬季受中緯西風帶控制)。
6、常見的天氣系統:鋒面系統(冷鋒---如我國夏季暴雨,北方的沙塵暴,冬半年的寒潮;過境時大風、雨雪、降溫;暖鋒---見於東北地區和長江中下游地區;過境時連續性降水;准靜止鋒)、氣旋(台風)(低壓)和反氣旋(長江中下游伏旱)(高壓)、鋒面氣旋。氣旋是低壓,低壓系統在實際大氣中常會出現沿中心向一定方向延伸出的低壓槽,在低壓槽上形成了鋒面系統。鋒面與氣旋是一個整體(高壓系統是沒有的)。
7、水循環
(1)類型:海陸間循環(大循環)、陸地內循環(水量很少)、海洋內循環(水量最大)
(2)各環節的名稱:蒸發、降水、水汽輸送、地表徑流、地下徑流、下滲、植物蒸騰
(3)意義:促進水體更新,補充陸地淡水;維持水的動態平衡;最活躍的能量交換和物質轉移過程;塑造地表形態;
8、洋流:
(1)類型:按成因分風海流、密度流、補償流;按性質分暖流和寒流。
(2)分布:△中低緯度——以副熱帶為中心的大洋環流,北半球順時針流動(與半球反氣旋方向一致),南半球逆時針方向流動(與南半球反氣旋方向一致)。△中高緯度(主要指北半球)——以副極地為中心的大洋環流。△南半球西風漂流,世界最強大的寒流。△北印度洋的季風洋流——夏季由西向東流(西南風),冬季由東向西流(東北風)(冬逆夏順)。
(3)影響:①對氣候的影響:暖流增溫、增濕(西歐海洋性氣候的形成,得益於北大西洋暖流);寒流降溫、減濕(澳大利亞西海岸的維多利亞沙漠、秘魯太平洋沿岸的阿塔卡馬沙漠的形成都與沿岸的西澳大利亞寒流和秘魯寒流有關)
②對海洋生物的影響——漁場的分布:寒暖流交匯處,給魚類帶來了豐富多樣的餌料。
△北海道漁場——日本暖流與千島寒流的交匯處。△紐芬蘭漁場——拉布拉多寒流與墨西哥灣暖流的交匯處。△北海漁場——北大西洋暖流與高緯南下的冷海水交匯形成。△秘魯漁場——上升補償流使深層海水上泛,帶來深海鹽類,使浮游生物大量繁殖,魚類餌料豐富。
③對海洋污染的影響:利於污染物的擴散,加快凈化速度;但擴大污染物范圍。
④對海洋運輸事業的影響:順流——航行速度快;逆流——航行速度慢。
【地理環境的整體性和區域差異】
1、地理環境包括自然地理環境和人文地理環境。自然地理要素包括氣候、水文、地貌、生物、土壤等要素。
(1)生物對地理環境的作用,歸根結底是由於綠色植物能夠進行光合作用。
(2)生物在地理環境形成中的作用:改變大氣成分;制約地下水的化學成分;促進岩石風化和土壤的形成。
(3)地理環境各要素相互聯系、相互制約和相互滲透,構成了地理環境的整體性。舉例:我國西北內陸——由於距海遠,海洋潮濕氣流難以到達,形成乾旱的大陸性氣候——河流不發育,多為內流河——氣候乾燥,流水作用微弱,物理風化和風力作用顯著,形成大片戈壁和沙漠,植被稀少,土壤發育差,有機質含量少。
2、地理環境的地域分異規律:
(1)從赤道到兩極的地域分異(緯度地帶性):以熱量為基礎。例如:非洲赤道附近是熱帶雨林帶,其兩側隨緯度升高,是熱帶草原帶、熱帶荒漠帶、亞熱帶常綠硬葉林帶。
(2)從沿海向內陸的地域分異(經度地帶性):受海陸分布的影響,以水分為基礎。例如:中緯度地區(特別是北半球中緯度地區)從沿海到內陸出現:森林帶—草原帶—荒漠帶
(3)山地的垂直地域分異:從山麓到山頂的水熱狀況變化,形成垂直自然帶。其復雜性取決於山地所處的緯度和相對高度,赤道的高山垂直地域分異最復雜;山地陽坡的植被自然帶下限高,山地迎風坡的雪線低。
【自然環境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1、聚落的形成與地理環境的關系,平原城市多團塊狀;河谷城市呈條帶狀;山區多分散狀;
山區聚落沿河谷或在比較開闊的低地分布。例如:我國的汾河、渭河谷地的太原、西安;
青藏高原的城市位於海拔較低,相對溫暖的河谷中;
平原建城的優勢:地勢平坦,土壤肥沃,便於農耕,且有利於交通聯系和節省建築投資。
巴西城市分布在高原,因為熱帶雨林過於濕熱,高原海拔高,相對涼爽。
2、地形對交通線路分布的影響:影響運輸方式,山區優先發展公路;影響線路選擇,多沿地勢相對和緩的山間河谷或盆地;影響線路的延伸方向,多為迂迴線路。
3、全球氣候變暖對農業生產有利方面:高緯度地區(多發達國家)升溫幅度最大,作物生長期延長,產量增加;對農業生產不利方面:中緯度半濕潤半乾旱區(多發展中國家),若降水量不變,增溫將加速陸地蒸發,使土壤中水分減少,導致作物產量下降。
4、自然資源:人類直接從自然界獲得,並用於生產和生活的物質和能量。
它包括氣候資源、土地資源、水資源、生物資源、礦產資源。
自然資源特性:分布有規律性;在一定的時間和空間條件下數量有限,但利用潛力無限;
5、常見的自然災害有水災、旱災、台風、暴雨、寒潮、沙塵暴、暴風雪(氣象災害);地震、火山、滑坡和泥石流(地質災害)。
⑻ 地理必修一復習提綱
第一章 行星地球
第一節 宇宙中的地球
考試說明要求:
1、了解不同級別的天體系統,說明地球在太陽系中的位置。
2、知道地球是太陽系中一顆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理解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條件和原因。
主要知識點:
1、天體的類型有 、 、 、 、 、 等。
2、宇宙中的各種天體之間相互 、相互 ,形成天體系統。
3、請歸納天體系統的層次。
4、距離地球最近的自然天體是 ,距離地球最近的恆星是 。
5、請用圖示意太陽系中八大行星的名稱和位置。
6、八大行星的運動特徵是 、 、 。
7、八大行星按照結構特徵可以分為 行星(包括 、 、 、
)、 行星(包括 、 )、 行星(包括 、 )。
8、地球是太陽系中特殊行星的原因是 。
9、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條件
外部條件:(1)太陽光照 ;(2)八大行星 。
內部條件:(1)適宜的 (原因:日地距離 );
(2)適合生物呼吸的 (原因:地球有適中的 和 ;
大氣經過漫長的演化);
(3)有 水(原因:原始地球體積收縮和內部放射性元素衰變
產生 ,地球內部溫度升高,不斷產生的水汽逸出地表,形
成 ,最終形成原始的 )。
第二節 太陽對地球的影響
考試說明要求:
1、了解太陽輻射對地球的影響。
2、了解太陽活動對地球的影響。
主要知識點:
1、太陽是一個巨大熾熱的 球,主要成分是 和 。
2、太陽源源不斷地以 形式向四周放射能量,這種現象被成為 。
3、太陽能量來源於 。請寫出反應過程。
4、太陽輻射對地球的影響
(1)直接為地球提供 、 資源;
(2)維持地表 ,促進地球上的 、 運動和 活動的主要動力;
(3)作為工業主要能源的 、 等礦物燃料來源於太陽能。
5、太陽大氣層的結構,從里向外依次是 層、 層、 層。
6、太陽活動最主要的標志是 (出現在太陽大氣的 層)、 (出現在太陽大氣的 層)。
7、太陽活動的平均周期是 年。
8、太陽活動對地球的影響
(1)干擾大氣中的 層,使地球上 通訊受到影響,甚至 ;
(2)使地球磁場出現「 」現象;
(3)兩極地區出現 。
第三節 地球的運動
考試說明要求:
1、知道地球自轉和公轉的方向、周期和速度。
2、理解黃赤交角的地理意義。
3、理解晝夜更替和地方時產生的原因,能夠進行簡單的區時計算。
4、了解四季更替的現象,並理解其成因。
主要知識點:
1、地球自轉方向是 ,北 南 。請用圖示意。
2、地球自轉周期
真正周期是 日,為 時 分 秒;
晝夜交替的周期是 日,為 時 分 秒。
3、地球自轉速度
(1)角速度約為 °/小時,南北極角速度為 ,地表其他各地角速度 ;
(2)線速度由 向 遞減,南北極線速度為 。
4、地球公轉方向是 , 時針方向。請用圖示意。
5、地球公轉周期
真正周期是 年,為 日 時 分 秒;
太陽直射點回歸運動周期是 年,為 日 時 分 秒。
6、地球公轉軌道是 軌道。太陽位於橢圓的一個焦點上。請在第4題圖中畫出近日點和遠日點的位置,並標注出時間。
7、地球公轉速度:近日點速度較 ,遠日點速度較 。
8、地球自轉的地理意義
(1)產生 現象;
(2)產生 時;
(3)水平運動物體產生 ,北半球 偏,南半球 偏。
9、晝夜現象產生的原因:地球是一個 、 的球體。
10、晝夜交替產生的原因:(1)地球是一個 、 的球體;(2)地球的 運動。
11、晝、夜半球的分界線叫 ,它把經過的緯線分割為 和 。
請用圖示意晝夜半球、晨昏線、太陽光線。(註:太陽光線應始終與晨昏線垂直)
12、地方時產生的原因:由於地球自 向 自轉,在同一緯度地區,相對來說, 邊的地點比 邊地點先看到日出。這樣時間就有了早遲之分。 邊的地點比 邊地點時間要早。同一時刻,不同 的地方具有不同的 時。經度相差 °,時間相差1小時。
13、區時的計算
(1)同在東時區或西時區的兩地,時區號數相減,東加西減。
例如:東八區為8點,東九區為 點,東二區為 點。
(2)分別在東時區和西時區的兩地,時區號數相加,東加西減。
例如:東八區為20點,西五區為 點。
14、我國統一採用「 時間」,即 區的區時,東經 °的地方時。美國紐約在 區,英國倫敦在 區。
15、赤道平面指過 並與 垂直的平面。黃道平面指地球 軌道平面。赤道平面與黃道平面之間存在一個交角,叫做 ,目前為 。
請在下圖中注出地軸、赤道平面、黃道平面、黃赤交角並注出南北極點、黃赤交角的度數。
二分二至如何判斷?
(1)根據地軸傾斜方向判斷 ;(2)根據地球公轉方向判斷 。
17、地球公轉的地理意義
(1)正午太陽高度 ;
(2)晝夜長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