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下冊地理第一章知PPT
Ⅰ 七年級下冊地理第一章的知識網路圖
一、填空題
1、 地球 地球繞地軸自西向東運轉 叫自轉,地球自轉,的同時繞太陽旋轉叫公轉。
2、地圖上的三要素包括:方向、比例尺、圖例和注記。
3、在地圖上確定方向:沒有指向標的地圖,通常採用「上北下南左西右東」來確定方向。在室外看地圖時,應手持地圖,面朝北 ,背朝 南 ;在有經緯網的地圖上,經線指示 南北 方向,緯線指示 東西 方向。
4、比例尺就是圖上距離與 實際距離 之比,一般來說,所畫范圍大,內容簡單,選用比例尺 小 ,反之,所畫范圍小,內容詳細,選用比例尺 大 。比例尺是個 分數 式,分母越大比例尺就越 小 。
5、地球是一個 兩極部位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規則 球體。
6、麥哲倫環球航行依次經過的大洋依次是: 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
7、 赤道 是0°緯線,赤道周長約為 約為4萬千米,是最長的緯線。緯度自赤道平面向北向南各有90 °,分別用N和S 表示。0°經線又叫 本初子午線 線,向東向西各有180°,分別用字母 E 和 W 表示。
8、地球的平均半徑為 6371千 米;地球的表面積為 5.1億平方千米。
9、以赤道為界把地球分為 南半球和北半球;以 20° W和 160°E為界把地球分為東、西半球。
10、緯度范圍: 0°—30°為低緯度; 30°—60° 為中緯度; 60°—90°為高緯度。
11、地球表面,陸地面積佔29 %,海洋面積佔71 %,所以有形象地稱地球為「 三 分陸地,七 分海洋」。
12、比較經線和緯線的特點:
經線形狀是半圓(弧形)形,每條長度相等,經線指示南北方向。
緯線形狀(極點除外)是 都是圓(極點除外)形:每條長度有長有短,緯線指示 東西方向。
13、七大洲的名稱按面積依次為:亞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極洲、歐洲、大洋洲。(亞非北南美,南極歐大洋)。
14、四大洋分別是: 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大西 洋呈「S」形; 北冰 洋是世界上跨經度最多的大洋。
15、亞洲和歐洲的分界線是:烏拉爾山脈、烏拉爾河、大高加索山脈和土耳其海峽(溝通黑海和地中海)。
亞洲和非洲的分界線是:蘇伊士運河,溝通地中海和紅海。
南美洲和北美洲的分界線:巴拿馬運河,溝通太平洋和大西洋。
16、地表各種高低起伏的形態,總稱為地形。通常分為 平原、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五種基本類型。
17、高度的表示方法有海拔和相對高度,地形圖上用海拔來表示地面的 高低起伏 。綠色表示 平原 、藍色表示 海洋 、褐色表示 高山高原 、白色表示 冰川 。
18、 非洲的剛果 盆地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盆地;世界上最大的平原是 亞馬孫 ;世界上最高的高原是 青藏高原 ;世界上最長的山脈是 安第斯山脈 。
19、根據地形特點,填寫地形:
海拔較低,地面平坦的是: 平原
海拔較高,地面坦盪,邊緣陡峻的是: 高原
海拔較高,峰巒起伏,坡度陡峻的是:山地
地面起伏,海拔不高,坡度和緩的是: 丘陵
周圍高,中間低的是: 盆地
20、亞洲和歐洲連成一塊合稱 亞歐大陸 大陸,中國位於亞洲。 南極洲 是世界上跨經度最多的大洲; 亞洲 是面積最大的大洲。
21、地球表面形態處於永不停息的運動與變化之中。地球表面千姿百態的地形是地球內部力量和外部力量 共同作用的結果。
22、板塊構造學說認為:地球岩石圈由六大板塊組成即亞歐板塊、美洲板塊、非洲板塊、太平洋板塊、印度洋板塊和南極洲板塊。其中 太平洋板塊幾乎全部是海洋。
23、一般來說,板塊 內部比較穩定,板塊與板塊 交界處有張裂拉伸、有碰撞擠壓、地殼比較活躍,最容易發生 火山和地震。
24、世界上的地震和火山主要集中分布在 環太平洋沿岸山脈帶和橫貫亞歐大陸南部和非洲西北部的山脈帶上。
25、在等高線地形圖中,等高線密集的地方是陡 坡,等高線稀疏的地方是 緩坡 。等高線由低處向高處凸出的部位是 山谷 ,等高線由高處向低處的部位是山脊。
26、一般來說,經濟發展水平高的國家(發達國家),人口的自然增長較 慢 ;經濟發展水平低國家(發展中國家),人口的自然增長較 快 。
自己編成圖、、、
Ⅱ 地理初中初一下冊 ppt
還要嗎,多加的點分全給你
Ⅲ 七年級下冊地理第一章思維導圖有輪廓,有亞洲的位置,有范圍,有地形,有河流,有
七年級下冊地理第一章:
東半球的國家和地區
亞洲
1、亞洲在世界中的位置
2、亞洲輪廓圖回
3、亞洲的國家答和地區圖
4、亞洲的地形
5、亞洲的氣候
6、日本小鬼子(東亞地理位置、島國特徵、民族、東西方兼容的文化、「出口導向型」經濟等)
7、印度阿三(南亞地理位置、農業結構、「世界辦公室」等)
8、俄羅斯北極熊(北亞地理位置、礦產資源豐富、「世界加油站」、西伯利亞大鐵路「歐亞大陸橋」、莫斯科紅場、文化芭蕾舞等)
……
Ⅳ 初一下冊地理第一章知識點
第六章 我們生活的大洲——亞洲
第一節 自然環境
1.世界第一大洲——亞洲(面積最大,跨緯度最廣,東西距離最長)。
(1)半球位置:大部分位於北半球、東半球。
(2)海陸位置:亞歐大陸東部,西北隔烏拉爾山脈、烏拉爾河、裏海、大高加索山脈、黑海、土耳其海峽與歐洲為鄰;西南隔蘇伊士運河與非洲相鄰;東北隔白令海峽與北美洲為鄰;東南隔海與大洋洲相望;北臨北冰洋,東臨太平洋,南臨印度洋。
(3)緯度位置:世界上跨緯度最廣的大洲。赤道、北回歸線、北極圈分別從南部、中部和北部穿過,地跨寒、溫、熱三帶。
(4)亞洲地理分區:劃分為東亞、東南亞、南亞、西亞、中亞、北亞六個分區。其中東亞包括中國、蒙古、日本、朝鮮和韓國。
2.地形和河流。
(1)亞洲地勢地形特點:起伏很大,中部高、四周低,中部以高原和山地為主,沿海多平原。
(2)亞洲河流分布特點:發源於中部山地、高原,呈放射狀流向周邊的海洋。主要河流:長江、黃河、湄公河、印度河、恆河、鄂畢河、葉尼塞河、勒拿河等。
3.復雜的氣候:亞洲的氣候具有復雜多樣、季風氣候顯著和大陸性氣候分布廣的特點。
第二節 人文環境
1.人口最多的大洲。
亞洲地廣人多。東亞、東南亞和南亞是人口稠密的地區,亞洲共有6個國家人口超過1億(中國、印度、印度尼西亞、巴基斯坦、孟加拉國、日本)2.亞洲的三大人類文明發祥地。
亞洲的黃河-長江中下游地區、印度河流域和美索不達米亞平原(也稱「兩河流域」),因其適宜的氣候、豐富的水源、肥沃的土地,而分別成為人類文明發祥地。
3.經濟差異。
亞洲各國經濟發展差異大,少數國家屬於發達國家如日本,大部分屬於發展中國家。
第七章 我們鄰近的國家和地區
第一節 日本
1.領土組成和地理位置。
(1)由北到海道、本周、四國、九州四大道、數千個小島及其周圍海域組成。
(2)海陸位置:位於亞洲東部、太平洋西北部的島國。
(3)緯度位置:23°N ~ 46°N
2.自然環境特點。
(1)多山地,平原面積狹小
(2)海岸線曲折,多優良港灣——有利漁業、造船業、海上運輸和對外經濟聯系。
(3)多火山、地震。(原因:日本地處太平洋板塊與亞歐板塊的交界處,地殼活動頻繁)
(4)亞熱帶、溫帶季風氣候。
3.發達的加工貿易行經濟。
(1)是世界經濟強國,但地域狹小、礦產資源貧乏,要從國外進口原材料,出口工業製成品。
(2)工業主要分布於瀨戶內海沿岸和太平洋沿岸地區。
(3)主要工業區:京濱工業區、名古屋工業區、瀨戶內海工業區、阪神工業區、北九州工業區。
4.東西方兼容的文化:大和民族占絕對優勢,傳統色彩與現代氣息並存。
第二節 東南亞
1.十字路口的位置。
(1)東南亞的范圍和國家:包括中南半島和馬來群島,共11個國家。
(2)馬六甲海峽位於馬來半島和蘇門答臘島之間,是連接太平洋和印度洋的重要海上路線。
2.熱帶氣候和農業生產。
(1)熱帶雨林氣候:特點是全年高溫多雨;分布於馬來半島的南部及馬來群島。熱帶季風氣候:特點是全年高溫,降水集中,季節分配不勻;分布於中南半島及馬來半島北部。
3.山河相間與城市分布。
地形特徵:中南半島——山河相間、南北縱列;馬來群島——地形崎嶇,多火山、地震。河流上游口水流湍急,水能資源豐富;下遊河岸兩側形成沖擊平原和河口三角洲(人口稠密,成為重要農業區)。
4.人口密稠,華人眾多,旅遊資源豐富。
第三節 印度
1. 世界文明古國。
(1)地理位置:位於我國的西南面,屬低緯度、臨印度洋的半島國家
(2)三大地形區:北部為喜馬拉雅山脈南側山地,中部為恆河平原,南部為德干高原。
2. 世界第二人口大國。
(1)印度的人口總數已經超過了10億。
(2)眾多的人口對資源、環境以及經濟發展形成巨大壓力。
3. 氣候與農業。
(1)以熱帶季風氣候為主,特點是:全年高溫,降水集中在6~9月。
(2)印度水旱災害形成的原因:受季風氣候的影響。
(3)印度的「綠色革命」使糧食自給有餘。
(4)主要農作物:水稻、小麥、棉花、黃麻。
4. 印度的工業。
(1)印度主要的工業部門:鋼鐵工業、機械製造業、化學工業、棉麻紡織工業。
(2)工業分布和原料產地之間的關系:工業布局靠近原料產地。
(3)原子能、航天、計算機軟體等高薪技術產業有一定的成就。
5.首都和主要城市:新德里和孟買、加爾各答。
第四節 俄羅斯
1.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國家。
(1)范圍和地理位置:地跨亞、歐兩大洲,位於歐洲都不和亞洲北部,處於中高緯度。
(2)地形:大部分地區比較平坦
(3)氣候:各地差異較大,以溫帶大陸性氣候為主差異較大,以溫帶大陸性氣候為主差異較大,以溫帶大陸性氣候為主,冬季長而寒冷,夏季短暫而溫暖。
(4)河流域湖泊:伏爾加河是歐洲第一長河,水力豐富,航運價值高;貝加爾湖為世界最深的湖泊。
2.自然資源豐富,重工業發達。
(1)主要礦產有:石油、天然氣、煤、鐵礦、有色金屬等。
(2)工業特點:重工業發達,輕工業發展緩慢。
(3)主要工業區有:莫斯科工業區、聖彼得堡工業區、烏拉爾工業區、新西伯利亞工業區。
3.發達的交通。
(1)歐洲部分鐵路網明顯稠密,亞洲部分鐵路網比較稀疏。
(2)第一亞歐大陸橋:西伯利亞大鐵路。
(3)客運以鐵路、公路為主:鐵路、管道、海洋運輸都很發達。
4.首都和主要城市:莫斯科和聖彼得堡、摩爾曼斯克。
第八章 東半球其他的國家和地區
第一節 中東
1.中東范圍:包括西亞(除阿富汗)、北非的埃及和土耳其的歐洲部分。
2.長期的熱點地區。
(1)焦點之一:地處東西方交通要道、「三洲五海」之地(「三洲」指亞洲、歐洲、非洲,「五海」指地中海、紅海、阿拉伯海、裏海、黑海),溝通了大西洋和印度洋。
(2)焦點之二:豐富的石油資源,主要分布在波斯灣及其沿岸地區;中東是目前世界上,石油儲量最大、生產和輸出石油最多的地區,石油主要輸往西歐、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和地區。
(3)焦點之三:匱乏的水資源。中東氣候乾旱,河流稀少,沙漠廣布,水資源缺乏。
(4)焦點之四:宗教紛爭和文化差異。
第二節 歐洲西部
1.發達國家幾種的地區。
歐洲西部地區是指歐洲的西半部,人口稠密,國家眾多,絕大部分是發達國家。
2.以製造業為主的工業。
歐洲西部是革命的發源地,目前也是世界上工業發達地區之一,生產的產品出口到世界各地。工業以製造業為主,從事製造業的人口比例很高。
3.傳統的畜牧業。
(1)歐洲西部的人們稱牧草為「綠色金子」,重視畜牧業。
(2)荷蘭、丹麥等國是世界上著名的乳蓄大國,火腿、香腸、乳酪是主要的出口產品。
(3)畜牧業發達原因:地處中緯度大陸西岸,以溫帶海洋性氣候為主,地形平坦,有利於多汁牧草生長,草場廣布。
第三節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1. 概況。
(1)范圍:包括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部分,東臨印度洋,西臨大西洋。
(2)氣候:主要有熱帶雨林氣候、熱帶草原氣候、熱帶沙漠氣候;有「熱帶大陸」之稱。氣候分布特點:以赤道為中心,南北對稱分布。
(3)地形:以高原為主,有「高原大陸」之稱。
(4)人口與人種:本區有6個億多人,其中90%以上是黑種人,故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又有「黑非洲」之稱。
2. 單一商品為主的經濟。
(1)形成的原因:長期受到殖民主義者的統治和控制(最根本原因)
(2)弊端:制約了本區經濟的發展。
(3)出路:發展多樣化農業、民族工業和旅遊業等。
3. 人口、糧食、環境。
(1)導致生態環境惡化的主要原因:人口增長過快,長期以來糧食產量的增長速度遠地於人口增長的速度,缺糧成為本區各國普通遇到的問題。
(2)解決措施:控制人口數量,加強國際合作,提高農牧業生產水平,保護自然環境。
第四節 澳大利亞
1.位置:位於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間,是世界上唯一獨佔一個獨佔一個獨佔一個大陸的國家。
2.地形:東部是大部分水嶺,西部是廣闊的低高原,中部是大面積的平原。
3.人口和城市:是一個地廣人稀的國家;人口和城市主要分布在東南沿海地區,因為這里氣候溫暖濕潤,交通便利;首都為堪培拉;悉尼是全國最大的工業中心和港口城市;服務業成為澳大利亞的經濟支柱產業。
4.古老生物繁多,被稱為「世界活化石博物館」,特有動物如袋鼠、考拉、鴨嘴獸、鴯鶓。
5.「騎在羊背上」的國家——澳大利亞是世界上綿羊數和出口羊毛最多的國家,除此之外還是重要的小麥和牛肉出口國。
6.「坐在礦車上」的國家——主要礦產有煤、鐵、鋁土礦,是世界上鋁土礦最多的國家。礦產品出口額在出口總額佔有很大比重。
第九章 西半球的國家
第一節 美國
1.移民國家。
(1)人口已超過3億人(2006年)。
種族構成 白種人:占總人口84%
黑種人:占總人口13%
其他:占總人口3%
2.優越的自然條件。
(1)領土構成:本土48個州,兩個海外州(夏威夷、阿拉斯加州)。
(2)
位置 緯度位置:跨寒、溫、熱三帶
海陸位置:東臨大西洋,西臨太平洋,南臨墨西哥灣
相對位置:北面是加拿大,南面是墨西哥
(3)
地形 東部:阿巴拉契亞山脈
中部:大平原(面積占國土一半)
西部:科迪勒拉山系
(4)河湖:密西西比河(世界第四長河)和五大湖(世界最大淡水湖群)
3.農業地區專業化。
(1)主要農業帶:乳蓄帶、玉米帶、棉花帶、畜牧和灌溉農業區、小麥區、混合農業區、亞熱帶作物帶。
(2)影響農業帶的因素:地形、氣候、水源、城市人口等、
4.世界高新技術產業基地。
(1)世界上最發達的工業大國。
(2)主要工業區和工業城市。
(3)世界高新技術產業基地。
5.世界最大的資源消耗國和廢物排放國。
第二節 巴西
1.民族大熔爐的縮影。
(1)拉丁美洲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的國家。
(2)居民構成。
白種人 黑白混血種人 黑種人 印第安人
佔一半多 約佔40% 佔6% 不到1%
(3)具有特色的拉丁美洲文化:瑪雅文明、足球、桑巴舞、狂歡節。
2.發展中的工農業大國。
(1)礦產豐富:鐵礦主要分布在東南部地區。
(2)主要工業部門:鋼鐵、造船、汽車、飛機製造等。
(3)農產品眾多:咖啡、甘蔗、柑橘產量居世界第一。
(4)水能資源豐富:世界規模最大的水電站之一——伊泰普水電站。
3.熱帶雨林的危機。
(1)壯闊的亞馬孫河:世界水量最大、流域面積最廣的大河,世界第二長河。
(2)熱帶雨林:主要分布在亞馬孫河流域,60%在巴西境內。
(3)熱帶雨林具有環境效益和經濟效益。
(4)熱帶雨林遭受破壞的原因及危害。
(5)解決措施:1992年聯合環境與發展大會在巴西召開,會議通過了《21世紀議程》
4.城市化問題。
(1)人口和城市主要分布在東部沿海地區。
(2)快速城市化帶來的問題:會帶來資源緊張、交通擁擠、住房緊張、就業困難等諸多問題。
(3)解決措施:遷都,控制城市規模,進行合理城市規劃及加強城市管理。
(4)主要城市:巴西利亞、里約熱內盧、聖保羅。
第十章 極地地區
南極地區和北極地區比較表
南極地區 北極地區
位置、范圍 指南緯66.5°(南極圈)以南地區,包括南極大陸,以及周圍的海洋 指北緯66.5°(北極圈)以北地區,包括北冰洋的大部分,以及沿岸的亞、歐、北美三洲的陸地和島嶼
氣候環境 嚴寒、乾燥、大風;有「白色沙漠」和「鳳庫」之稱;暖季時間:每年11月到次年3月;平均冰層厚度2000多米,被稱為「冰雪高原」 氣候不如南極洲冷,但大部分地區終年冰封;1月份的平均氣溫介於-20°C ~ -40°C之間,8月份的平均氣溫-8°C;降水比南極多,風速比南極小
資源環境 礦產、固體淡水、冰川、海洋、生物、氣象等資源豐富 主要以礦產資源為主
科學考察 已建立140多個科學考察站;我國的科學考察站:長城站、中山站和昆侖站 人類對北極的科學研究和考察越來越頻繁;我國的科學考察站:黃河站
極地保護與和平利用 1959年12月,澳大利亞等許多國家簽訂《南極條約》;我國1983年正式加入該條約 積極保護北極自然環境
Ⅳ 誰有初一地理下冊第一章預習提綱
第一章 認識大洲
§1.1 亞洲及歐洲
「亞細亞」和「歐羅巴」:亞細亞:東方日出之地 歐羅巴:西方日落之地
亞洲和歐洲的大陸部分連為一體,合成亞歐大陸。亞洲東、南、北三面瀕臨太平洋、印度洋、北冰洋,西與歐洲相連,西南與非洲為鄰,東隔白令海峽與北美洲相望。亞洲面積約4400萬平方千米,是世界第一大洲。歐洲北、西、南三面瀕臨北冰洋、大西洋、地中海,東與亞洲相連,南與非洲相望。
高原山地為主的亞洲地形:三大特徵:1. 地形以高原、山地為主,平均海拔高;
2.地面起伏大,高低懸殊。3.地勢中部高,四周低。
地形差異:
亞洲 歐洲
平均海拔 高 世界上海拔最低的大洲
相對高對 地面起伏大,高低懸殊 小
主要地形 高原、山地 平原
地形分布 中部高,四周平原 山地主要分布在南、北兩側
復雜多樣的亞洲氣候:復雜多樣:大陸性特徵顯著;季風最強盛,最典型,影響范圍也最廣。
大河眾多的亞洲:大河多發源於中部的高原山地,順地勢呈放射狀向四周奔流入海;
內流區面積廣大
亞洲的人口與國家:亞洲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洲,2000年總人口達36.72億,約佔世界總人口的60%。世界上人口超過1億的國家,大多數在亞洲
§1.2 非洲
國家最多的大洲:「阿非利加」是「陽光灼熱」。非洲位於東半球的西部,地跨赤道南北。它東瀕印度洋,西臨大西洋,北隔地中海及直布羅陀海峽與歐洲相望,東北與亞洲之間隔著狹長的紅海,並以蘇伊士運河為陸上分界。非洲有54個獨立國家,是世界上國家最多的國家。非洲大陸高原面積廣大,被稱為「高原大陸」。
位於非洲北部的撒哈拉大沙漠,是世界最大的沙漠,約佔全洲面積的。
炎熱的氣候:非洲是世界上乾旱區面積最大的一個洲。
非洲熱帶草原的面積在各大洲中最大。
氣候特點:氣溫高;乾旱地區廣;氣候類型成南北對稱分布。
豐饒的資源:非洲地域遼闊,物產豐富多樣,被譽為「富饒大陸」。
金剛石、黃金、鉻鐵礦、磷酸鹽等的儲量和產量都居世界前列。
亟待發展的經濟:
§1.3 美洲: 「新大陸」:美洲是「亞美利加洲」的簡稱。
南北各異的自然環境:北美洲平均海拔較高,地勢起伏較大,地形分為三大南北縱列帶:西部是高大的山系,中部是廣闊的平原,東部是低緩的高地。 移民與經濟:
第二章 了解地區
§2.1 東南亞:包括中南半島與馬來群島。
東南亞位於亞洲的東南部,包括中南半島和馬來群島的大部分。中南半島北部地勢高峻,與我國山水相連,高山和大河有北向南延伸,形成山河相間、縱列分布的地表形態。馬來群島是散布在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間的2萬多個大小島嶼的總稱。馬來群島的大多數島嶼地勢崎嶇,山嶺河多,平原較少,河流湍急。印度尼西亞是世界上火山最多的國家,被稱為「火山國」。日本被稱為「地震國」
地區 地形特徵 河流特徵
中南半島 山河相間 由北向南
馬來群島 地勢崎嶇 短小湍急。
馬六甲海峽:東南亞處在亞洲與大西洋、印度洋與太平洋的「十字路口」,是世界海洋運輸和航空運輸的重要樞紐。
富饒的礦產:世界上天然橡膠、油棕、椰子等熱帶經濟作物的重要產地。泰國天然橡膠和棕欖油的產量、出口量均居世界首位。菲律賓是世界上出產椰子、出口椰油最多的國家。印度尼西亞的石油,馬來西亞的錫都居世界第一位。
海外華人的最大聚居地:東南亞是世界上人口稠密的地區之一。
人口集中分布在大河的沖積平原、河口三角洲以及沿海平原,而山區和島嶼的熱帶雨林地區則人口稀少。
§2.2 南亞
南亞次大陸:南亞指位於亞洲南部喜馬拉雅山脈中、西段與印度洋之間的廣大的地區。它東瀕孟加拉灣,西瀕阿拉伯海,總面積約430萬平方千米。
三大地區:喜馬拉雅山↓恆河平原↓德干高原
一年分三季:三季分為3-5月為熱季;6-10月為雨季;11至次年2月為涼季
宗教與社會:佛教;印度教;巴基斯坦伊斯蘭教。
人口與經濟:南亞是世界人口稠密地區之一,人口約13億,佔世界人口的1/5強。
§2.3 西亞
五海三州之地:地中海;黑海;裏海;紅海;阿拉伯海。亞洲;非洲;歐洲。
這也是中國古代著名的「絲綢之路「。
乾旱環境中的農牧業:農作物需要引水灌溉,以色列國做得最突出。
阿拉伯國家:宗教:基督教、猶太教、伊斯蘭教的發源地
世界石油寶庫:佔世界總產量的25%。通過波斯灣運出。石油輸出路線:
§2.4 歐洲西部
位置與范圍:歐洲西部是指歐洲的西半部,面積約500萬平方千米,包括30多個國家。從經濟發展水平看,大多數屬於發達國家。
Ⅵ 優翼課件地理初一下冊ppt
https://wenku..com/view/9495de37fe4733687f21aa07.html?from=search
Ⅶ 我要講人教版地理七年級下冊公開課,不知道講第一章的哪節好,哪位高人能給指點一下
講第一章第二節或第三節好,因為第一節比較難講,怕出錯。而第二節較簡單,第三節怕在氣候上出差錯,所以准備要更充足
Ⅷ 七年級下冊地理第一章的復習內容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ef9a4f50100dm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