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年級地理 » 八年級地理下冊小論文廣州的人口狀況

八年級地理下冊小論文廣州的人口狀況

發布時間: 2021-02-14 18:18:10

⑴ 關於廣州的初中地理論文

花都區位於廣東省中南部,珠江三角洲的北端,東連從化,南靠廣州,西鄰三水,西南連南海,北接清遠。總面積961.1平方千米/968平方千米。總人口62萬人(2003年)。
區人民政府駐新華街道,郵編:510800。代碼:440114。區號:020。拼音:Hua Qu。

基本概況
花都區位於廣州市北部,距廣州市中心城區22公里,地處珠江三角洲通往全國的咽喉要道。全區現有常住人口75萬人,外來人口30萬人,年商旅人口350萬人。全年平均氣溫21.8度,平均年降雨量1753.9毫米,平均相對濕度76%,全年主導風向為東南風,無霜期365天,地下水位約在1.2-3.5米之間。
花都區現已形成了以體育中心為核心的"體育區"、以新世紀廣場為中心的"商業區"和以花都廣場為標志的"行政區"三大功能區。獲得"全國花木之鄉"、"廣東省文明城市"、"廣東省衛生城市"、"全國環境綜合整頓優秀城市"等稱號。城區內有雅寶新城、南航碧花園、雅居樂、駿威廣場、金菊花等住宅小區,功能齊全、設施完善、實行24小時保安服務;有廣州百貨大廈、信華商業廣場、花都購物中心等大型商場。
1、醫療設施的狀況:城區內有醫院18所,其中二甲醫院3所,一甲醫院6所,醫療床位1642張,衛生技術人員2335人,有西門子螺旋、全主動生化分析儀、微創手術醫療器械等先進醫療設施。
2、餐館、娛樂設施狀況:本區有綜合性酒店 47 家,可提供 8000 多個床位,3萬多個餐位,有新世紀酒店等 8 家星級酒店,可提供中餐、西餐、日本韓國料理、東南亞風味餐等。本區有高爾夫球場 2 家,保齡球 3 家,有歌舞廳、酒吧、沐足、桑拿、茶莊、游泳館、乒乓球館、羽毛球館、健身中心等五十多家運動、娛樂場所。同時,正在建設的五星級酒店有3家、有日本風情小區、歐洲小鎮等特色社區,為企業投資提供了良好的配套服務環境。
3、治安狀況:本區治安狀況良好,花都區公安分局下轄 18 個派出所,1 個巡警大隊(4個巡警中隊),1 個交警大隊(11個交警中隊), 1 個治安大隊。群眾對社會治安的滿意率連續兩年居廣州市市首位。
4、區內有培正商學院、廣州交通技術學院、南方經貿學院、廣州市政建設學院、廣州商學院花都分院等12所大專院校,每年有大中專畢業生2000多人,各種專業齊全;廣州有中山大學、暨南大學、華南理工大學、華南師范大學等國家重點大學,可提供各種高素質的人才。同時,區內專門設立了華南理工大學汽車學院、謝瑞麟珠寶學校、皮具學校,為企業提供配套人才。
經濟:花都區位於廣州市北部,地處珠三角通往內陸地區交通要道。由於花都具有得天獨厚的交通優勢和區域優勢,為經濟的快速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條件,逐步成為珠三角最具活力的地區。2004年度花都區 國內生產總值251.67億元,比上年度增長12.11%;工業總產值583.73億元,比上年度增長10.68%;完成外貿出口5.16億美元,增長31.72%,超額完成了市下達的任務;地方一般預算財政收入9.3億元(新口徑),達到12.3億元;稅收總額30.2億元(不含海關稅14.27億元),增長8.44%,增幅名列全市前列;引進項目1000個,投資總額和注冊資金達47.91億元和23.74億元,居全市前列;合同利用外資2.81億美元,增長42.23%,實際利用外資2.36億元,增長171.95%,增幅名列全市前列。
工業及工業的發展

花都區工業經過多年的發展,已具備一定的工業經濟規模。汽車、皮革皮具、金銀首飾已逐步發展成為我區的三大支柱產業,空港物流業也得已快速發展,同時我區在電子、建材、制衣、紡織等行業具有良好的工業基礎。

氣候
各月平均氣溫: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13.1 14.2 17.6 22.0 25.5 27.4 28.4 28.6 27.1 23.8 19.3 15.0
最小濕度:7% 出現在:1973年12月30日
最大濕度:100%
(指相對濕度)1958-2000年有24天出現相對濕度100%
以上數據統計1958-2000年42年資料
新華觀測站:東徑 113°13?
北緯 23°38?

投資環境
陸路交通:高速公路方面,本區有廣清高速、京珠高速、新機場高速、北二環高速、環珠三角高速等五條高速公路,經廣清高速或新機場高速20-25分鍾可達廣州市中心;經廣清高速往南50分鍾可達佛山,往北30分鍾可達清遠;經京珠高速往南90分鍾可達珠海,往北60分鍾可達韶關;經北二環轉廣深高速40分鍾可達東莞,60分鍾可達深圳。國道方面,有105、106、107國道三條國道南北貫穿花都,使花都成為珠三角通往內地的交通要道。區內交通道路方面,區內有兩條六車道公路通往各鎮,與105、106、107國道、京珠高速形成"井"字形的交通網路,交通十分便利。
鐵路運輸:廣州北站位於廣州市花都區新華鎮,可達全國各鐵路站點。擬建的廣州鐵路集裝箱結點站位於花都區獅嶺鎮,計劃年貨運量為1700萬噸,是目前在華南地區規劃最大的物流中心項目。

航空交通:廣州新白雲國際機場位於廣州市白雲區和花都區交界處,花都區市中心至廣州新白雲國際機場6公里,約10分鍾車程。
海運交通:本區有花都港,提供海運方便,年吞吐能力為10萬標准箱和85萬噸散貨,520米口岸線場地5萬平方米,水深4米,可同時停泊八艘千噸級貨輪。碼頭有5-45萬噸岸吊6台,45噸集裝箱重叉3台,50噸汽車吊一台,2.5-7噸叉車11台,拖車90台。曾起吊單重70噸以上機械設備。可行船600-1000噸,旱期600噸,通往香港10-12小時(108海里),通往黃浦港4小時(80公里),屬國家二類口岸。並設有海關、出入境檢驗檢疫等機構。目前正在進行河道和碼頭的擴建,2007年吞吐能力達到30萬標准箱。

出口條件方面,花都區設有海關及出入境檢驗檢疫局,24小時通關,為企業提供快捷的通關服務;設有港澳貨櫃車檢查場,主要出運港為花都港。
供水情況
1、我區目前有三間地面水廠和一個地下泵站。其中,巴江水廠日產5萬噸、秀全水廠日產4萬噸、東部水廠日產10萬噸、大華泵站日產1萬噸。目前我區用水量日均13萬噸,庫余能力達7萬噸。日供水能力達20萬噸,出廠水壓為4.5kg,水管直徑800-1200毫米,水質等級達國家衛生飲用水指標。供電方面,本區電源取自大電網,有110千伏變電所15座,22萬伏變電所1座,輸變電容量1340千千伏安,區內企業供電率達100%,日平均供電量為4760000千瓦時;同時區內有1座17.3萬KW的火力發電廠。煤氣方面,可根據用戶要求,安裝各種規格的管道煤氣。
2、我區正在籌建一間日產8-10萬噸的地面水廠,預計2005年能投入使用。屆時我區的供水能力將達到30萬噸/日。
汽車城日供水能力7萬立方米/天,供水主幹管直徑1.2米。
供電情況
1、花都區現有220千伏花都田心站、220千伏廣州郭塘站、110千伏清遠石角站(只作應急備用);地方電源為:巴江升壓站、華輝升壓站。截至2003年初,花都電網有220千伏變電站一座,主變容量2x150兆伏安;110千伏變電站15座,主變壓器27台,總容量1080兆伏安;110千伏用戶專用變電站一座,主變容量6000千伏安;110千伏以上輸電線路37條,合計492千米。
2、2004年花都區總供電量為232242.25萬千瓦時,日平均供電量為636.28萬千瓦時。
3、花都電源主要來源於廣東省電網,30%來自區火、水發電站,現有220千伏變電站1座,110千伏變電站15座,主變容量共136千伏安。大宗用戶可根據用戶需要將雙迴路高壓專線接至用戶高壓櫃。
煤氣情況:
汽車城供應能力5--8噸/小時,費用7元/立方米。在花都汽車城飛鵝嶺附近擁有一座佔地面積為15畝的液化石油氣混空儲備站,儲罐容量500立方米,供氣管道內徑為 300毫米,氣化供應能力為7500立方米/小時,燃氣低燃質1萬大卡,供氣壓力為0.15Mpa。
勞動力資源方面,花都區每年有大、中專畢業生2000多人,區內有人才交流中心及各種勞動力市場;火車站廣州北站位於花都區新華鎮,外來人口有30多萬人,勞動力資源豐富。

旅遊景點
花都旅遊資源可說是十分豐富。如雞枕山,王子山、芙蓉嶂、盤古嶺、丫髻嶺及北部山脈,有「省垣背後屏障」之稱。從東部的九龍潭,仙湖,福源.芙蓉嶂、洪秀全、紅崩崗水庫到西部的集益、三坑等眾多水庫,其大自然的風光秀麗。頗有觀賞價值的花山菊花石、赤坭盆景及炭步香芋,北興荔枝、李溪龍眼、錦山紅柿、京塘蓮藕等名特產品,可開發成為旅遊商品。
加上目前花都正開發的旅遊資源有芙蓉度假村、北興九龍潭水上世界,梯面綜合旅遊區等,已建成洪秀全紀念館,洪秀全故居,盤古聖廟,資政大夫祠、圓玄道觀等旅遊景點。除此外,正計劃投資開發的有中華民族文化大觀園,炭步農業觀光區。
1、 山水資源特色明顯
花都雖然沒有名山大川,但不乏秀麗嫵媚的山水景觀。全區有近200平方公里的山地,湖泊、水庫眾多,比較有規模和知名的水庫有芙蓉嶂水庫、九灣潭水庫、三坑水庫、福源水庫、集益水庫等。環繞水庫的是森林覆蓋率高、林相整齊的秀麗山峰,山林與水體有機組合,山奇水秀、環境優美,形成頗具有吸引力的觀光、休閑、度假旅遊景觀。目前,全區林業用地面積57.5萬畝,占國土面積的39.7%,已規劃有廣東王子山森林公園(省級5.8萬畝)、廣州高百丈森林公園(市級0.85萬畝)、廣州九龍潭森林公園(市級3萬畝)、花都蟾蜍石森林公園(區級2.17萬畝)、花都福源森林公園(區級2.26萬畝)及花都丫髻嶺森林公園(區級1.37萬畝)等六個森林公園,總面積15.45萬畝,占國土面積的10.7%。
2、歷史文化優勢突出
花都區的歷史文化旅遊資源也豐富多彩,有洪秀全故居、洪秀全紀念館、資政大夫祠古建築群、盤古王廟、炭步鎮朗頭村民居古建築群、花東鎮高溪村歐陽庄民居古建築群等,另外還有宗教文化建築的圓玄道觀,其建築雄偉,是省內首屈一指的道教聖地。在歷史文化旅遊資源中,洪秀全故居是高級別的旅遊資源,有唯一性,在國內外都有很大的影響,不但自身有著非常大的旅遊開發價值和潛力,而且其開發能帶動全區旅遊業的發展,具有較強的市場競爭力。
改革開放以來,花都的旅遊資源得到一定程度的開發利用,建成了一批具有一定特色和吸引力的旅遊景區(點),初步形成了以度假、休閑和觀光為代表的系列旅遊產品。芙蓉省級旅遊度假區自1987年開始建設,經過十幾年的努力,現已初步發展成為集旅遊、度假、療養、娛樂、飲食為一體的綜合性旅遊度假區,在廣州、珠江三角洲及港澳地區有一定的知名度,1994年5月被評為省級旅遊度假區,是廣州地區首批省級旅遊度假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洪秀全故居是花都最具壟斷性的高級別旅遊資源;洪秀全紀念館1991年建成開放,以其豐富的文物和史料價值,與洪秀全故居一起也成為花都旅遊乃至廣州旅遊的特色景點。此外,九龍湖度假村、高百丈風景區、資政大夫祠、圓玄道觀、盤古王公園、新科FMA國防教育訓練基地、南方花卉交易中心以及新華鎮娛樂活動場所等一大批景區(點)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開發。

行政區劃

花都區轄1個街道(新華)、7個鎮(梯面、花山、炭步、赤坭、獅嶺、花東、雅瑤)。
街道(鎮)簡介(部分)
新華街道:轄(新民社區 聚賢社區 商南社區 梅園社區 雲山社區 福寧社區 富華社區 秀全社區 紅珠社區 培英社區 京華社區 鳳華社區 金華社區 金聯社區 天貴社區 華南社區 麗雅社區 豐盛社區 湖畔社區 茶園社區 光華社區 松園社區 銀菊社區 紫薇社區 新街社區 駿威社區 金菊社區 新都西社區 寶華社區 海關西社區)(新街村 大陵村 三華村 九潭村 官溪村 大埔村 樂同村 岐山村 朱村 馬溪村 田美村 公益村 三東村 蓮塘村 清埔村 廣塘村 團結村 東鏡村 石塘村 東莞村 新華村 橫潭村 五華村 大華村 )
花山鎮:位於花都區城區東部,毗鄰廣州新白雲國際機場,總面積116平方千米,下轄26個行政村,1個社區。2004年,全鎮總人口75458人,另有外來人口20958人。
炭步鎮:位於花都區西南部,全鎮總面積113.33平方千米,管轄27個行政村、1個居委會,總人口4.8萬人。
雅瑤鎮:位於花都區南部,總面積為8.64平方千米,下轄5個行政村和1個居委會,總戶數3860戶,戶籍人口10917人,外來人口5000人。
赤坭鎮:位於花都區西部,與清遠、三水兩市接壤。全鎮總面積161.5平方千米,人口6.1萬。

歷史沿革

漢朝屬番禺管轄,隋朝屬南海縣轄,宋以後分屬番禺、南海縣轄。清康熙二十五年(公元1686年)取南海、番禺兩縣部份區域置縣,因縣城近花山,定名「花縣」,屬廣州府。民國時期,花縣主要由省直轄。建國後先後隸屬江北專區、珠江專區、粵北行政區、佛山專區。1960年4月劃為廣州市屬縣。
1993年6月18日,經國務院批准,撤銷花縣,設立花都市(縣級)。
2000年5月21日,經國務院批准,撤銷花都市,設立廣州市花都區,區人民政府駐新華鎮。

2000年,花都區轄10個鎮:新華、花山、花東、赤坭、炭步、獅嶺、北興、芙蓉、梯面和花僑。總人口713363人,各鎮人口: 新華鎮 298935 芙蓉鎮 17256 梯面鎮 10284 花山鎮 83334 花東鎮 62250 北興鎮 32839 炭步鎮 51271 獅嶺鎮 95431 赤坭鎮 54499 花僑鎮 7264 (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單位:人)
2002年,花都區轄11個鎮(新華、芙蓉、梯面、花山、北興、炭步、赤坭、獅嶺、花東、花橋、雅瑤)。
2004年花都區村(居)名錄一覽(此處村、居名錄由根據《廣州市行政區劃代碼》整理)
新華鎮:轄 雲山、新民、福寧、新街、紅珠、商南、聚賢、梅園、秀全、培英、富華、寶華、鳳華、金華、松園、紫薇西、新都西、海關西、京華、茶園南、麗雅、豐盛、華南、湖畔、金聯、光華、天貴、駿威、銀菊、金菊30個居委會;新街、大陵、九潭、官溪、大布、樂同、岐山、朱村、馬溪、田美、公益、三東、蓮塘、清布、廣塘、團結、東鏡、石塘、東莞、新華、橫潭、五華、三華、大華24個村委會。
芙蓉鎮:轄 旗嶺居委會;新揚、旗新、新民、新莊、瑞邊、集賢6個村委會。
梯面鎮:轄 布嶺居委會;民安、埔嶺、聯豐、聯民、五聯、紅山、橫坑、西坑8個村委會。
花山鎮:轄 兩龍居委會;東湖、平東、龍口、新和、小布、平山、平西、洛場、東華、永明、兩龍、東方、南村、鐵山、五星、和郁、布崗、永樂、花城、城西、儒林、紅群、源和、紫西、福源、獅民26個村委會。
花東鎮:轄 推廣居委會;保良、石角、李溪、鳳凰、大塘、永光、七庄、山下、九一、三鳳、九湖、天和、高溪、鳳崗、南溪、象山、利農、秀塘、河聯、塘星、竹湖、聯安、珠湖、元崗、大東、陽升、九子、農光、七星29個村委會。
北興鎮:轄 北興居委會;楊二、楊三、鎮東、北興、大龍、京塘、莘田、莘田二村、水口營、港頭、吉星、四聯、望頂、鴻鶴、獅前、楊一16個村委會。
炭步鎮:轄 炭步居委會;瓦步、鴨湖、民主、水口、平嶺頭、朗頭、東風、新泰、橫崗、步雲、石南、石湖、紅峰、社崗、大坳、布溪、茶塘、石湖山、環山、三聯、華嶺、藏書院、大渦、駱村、唐美、文一、文二27個村委會。
赤坭鎮:轄 赤坭居委會;西邊、珊瑚、國泰、東升、白坭、心和、白石、連珠、纏崗、下連珠、橫沙、門口坑、荷塘、荷溪、藍田、鯉塘、蓮塘、瑞嶺、竹洞、石坑、赤坭、豐群、田心、黃沙塘、皇母、烏石、劍嶺、錦山、集益、楊屋30個村委會。
獅嶺鎮:轄 獅嶺居委會;聯星、馬嶺、中心、西頭、義山、軍田、前進、振興、聯合、合成、益群、東邊、石崗、長崗、羅仙、楊一、楊二17個村委會。
花僑鎮:轄 洛柴崗、竹湖、灣弓塘、楊荷、華塘、半邊山-港頭6個居委會。
雅瑤鎮:轄 雅瑤居委會;岑境、雅瑤舊村、三向、雅瑤新村、鄺家莊5個村委會。
2005年2月4日,廣東省民政廳(粵民區[2005]10號)批准撤銷廣州市花都區北興鎮、花僑鎮,並入花東鎮;撤銷芙蓉鎮,並入獅嶺鎮;撤銷新華鎮,設立新華街道辦事處。5月28日,廣州花都區委、區政府正式宣布了花都全區鎮級行政區劃調整:撤銷北興、花僑、花東三鎮,新組建花東鎮;撤銷芙蓉、獅嶺兩鎮,新組建獅嶺鎮;撤銷新華鎮,設立新華街道辦事處。
截至2005年12月31日,花都區轄1個街道(新華)、7個鎮(梯面、花山、炭步、赤坭、獅嶺、花東、雅瑤)。

地形氣候
花都區地勢北高南低,北部丘陵綿亘,中部淺丘台地,南部為廣花平原,形成東北向西南斜置的長方形。東有流溪河流經,西有巴江河過境。花都區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夏無酷暑,冬無嚴寒,年平均氣溫21.7攝氏度。陽光、雨量充足,草木常青,四季花開。
歷史淵源
花都區(原花縣)境域,漢朝屬番禺管轄,隋朝屬南海縣轄,宋以後分屬番禺、南海縣轄。清康熙二十五年(公元1686年)取南海、番禺兩縣部份區域置縣,因縣城近花山,定名「花縣」,屬廣州府,太平天國革命領袖洪秀全就誕生在這里。民國時期,花縣主要由省直轄。建國後先後隸屬江北專區、珠江專區、粵北行政區、佛山專區。1960年4月劃為廣州市屬縣。1993年6月18日,經國家批准,撤縣設市,定名為「花都」,由省人民政府委託廣州市代管。2000年5月21日又經國家批准撤市設區,成為廣州市花都區。

⑵ 地理人口小論文

新的政策和法律法規,將給我國經濟和社會生活帶來很多變化,影響著中國經濟和社會走向。
一、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提高自主創新能力
自主創新是我國經濟持續快速增長的重要基礎,也是我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關鍵環節。政府已經著手增加科技投入,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大力支持企業創新,促進科技成果向生產力轉化,採取有力的措施保護知識產權,給企業的創新活動創造健全的法制環境,同時加快科技教育發展和人才隊伍建設。國家還將通過重大專項整合有限的科技資源、加快攻克事關全局和長遠的科技難關,帶動相關領域技術水平的整體提升。自主創新能力的提高,將在很大程度上改變我國經濟發展的模式,實現從引進模仿國外技術到自主研發為主的轉變,提高我國經濟的核心競爭力。
二、協調投資、消費和進出口「三駕馬車」,改變增長動力
2006年政府在醫療和教育改革、平穩物價、調控房地產業等方面的措施,將改善消費環境,刺激內需。新的措施將改變最近一段時期以來經濟增長過多依賴於投資與出口的現狀,使我國經濟走上良性發展的軌道。優化進出口商品結構,有助於推動加工貿易轉型升級和合理布局,提高外貿增長的質量和水平;適當擴大進口,有助於引進先進技術、關鍵設備和改善國內資源短缺情況。這些措施的實施將使得貿易不平衡狀況得到緩解,改善我國經濟發展的外部環境。而優化投資結構將使得投資粗放、政府主導、政府投資過大的狀況得到改善,提高投資效率。

三、推進新農村建設,注重長遠發展
從短期來看,農村基礎設施的改善,農業稅的取消和農業補貼,合作醫療的推行,不但直接增加內需,而且會增加農民收入,進而增加農民的消費需求,有利於保持國內經濟穩定增長。從長期來講,加強農村教育與衛生事業投入,可以提高我國未來的人才素質,對於提升國家競爭力有著深遠的意義。
四、加快社會保障體系建設,提高人民生活質量

隨著我國經濟體制的轉變,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已經成為與老百姓生活密切相關的大事。養老保險、失業保險、醫療保險、最低生活保障等,不僅是我們明天的重要保障,同時也影響著我們今天的生活質量。
社會保障體系的不斷完善,能夠切實減輕居民增加消費的後顧之憂,讓居民放心地消費,有利於我國擴大內需,發展經濟。廣大居民基本生活需求以外的高層次保障需求應該通過發展補充保險、商業保險來解決。

五、解決分配不公,縮小貧富差距

我國收入分配差距過大,社會不公平現象已經顯現。而這種不公平性尤其體現在城鄉之間,行業之間和區域之間。而不同行業,尤其是國有壟斷行業與其他普通行業之間,也存在著巨大的收入差距。區域差距主要體現在東西部之間。收入差距過大不僅帶來了對社會公平的質疑,同時收入結構的扭曲將導致包括經濟結構在內的社會結構畸形,這已經成為制約我國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一個主要矛盾。
能否成功地解決上述中國社會經濟發展中的重要問題,關繫到科學發展觀的落實和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設,關繫到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宏偉目標的實現。綜合分析國內外各種因素,國際環境總體上對我們的發展有利,但不確定性因素較多;國內有許多有利條件,但也存在著不少制約因素和困難。因此,我們必須堅決貫徹科學發展觀和全面落實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部署,只有這樣,才能保持持續健康快速發展。

⑶ 高一地理人口小論文,800字左右

城市農民工、流動人口與社會發展
十幾年來,城市農民工、外來工、流動人口已經逐漸成為城市生活中的一個不可或缺的群體,城市中的眾多基礎設施建設、城市中的眾多製造業、服務業工作是由這個群體完成的。雖然他們在城市中並不居於核心地位,客觀地說他們只是城市中的邊緣群體;但是,毋庸置疑,城市農民工、流動人口的問題,意義卻極為重大。它涉及未來50年中國社會能否持續發展、經濟能否持續增長和社會能否長治久安的基本問題。
近代以來,大規模的城市化現象發端於工業革命。工業革命所帶來的大規模的使用機器的生產活動,要求勞動要素相對集中,再加上工業區域勞動市場價格的吸引作用,造成了農村人口向某些中心區域的迅速集中。人群的集中也帶來了市場活動、商業經營以及服務業的發展,人群集中本身也創造就業機會。上述諸種因素的相互影響,使得工業化、城市化、市場化,以及所謂「現代化」成為同樣的一個歷史進程。這樣,在將近200年的時間里,多數西方發達國家基本上實現了「城市化」,即多數人口形成了聚集居住的格局。20世紀中葉,一些西方國家的城市人口佔全部人口比例分別為:美國72%,英國87%,聯邦德國79%,荷蘭86%,加拿大77%,澳大利亞83%。

從19世紀下半葉到20世紀中葉,由於受到世界列強的侵略,以及受到軍閥割據的困擾,中國城市化的發展十分不均衡,有些地區,比如上海,城市迅速擴張,另一些地區則完全處在工業化的進程之外。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城市布局有了比較明確的規劃。但是,自20世紀50年代中期以後建立了城鄉二元分割的社會結構,使得城市化長期處於停滯狀態;更有甚者,在較長的一段時間里,實行的是「反城市化」戰略,即大規模地將城市人口遷往農村,比較典型的如:知識青年上山下鄉,市民返鄉,幹部下放,等等。由於中國的城市化長期處於停滯狀態,這樣,到了改革開放以後,人口從農村向城市的流動就呈現出一種突然爆發的局面,而沒有一個漸進的過程。

由此可以看到,由於矛盾長期積蓄,中國城市化任務的壓力就顯得無比沉重,需要在短期內解決長期積蓄的問題,出現了短期內城市化需要加速發展的局面。顯然,這會帶來新的發展上的不協調。此乃城市化困境之一。

迄今為止,中國社會是一個差異性極大的社會。此種差距已有長久的歷史,今日中國社會的突出問題之一,仍然是政治經濟發展極不平衡。同處在一個歷史時期,既有非常原始的農耕社區,也有達到歐美水平的後工業化發達社區,比如上海的浦東社區。差異如此懸殊的社會結構,在世界上並不多見。一般說來,城市的生活水平、生活方式、基礎設施、資金投入等,都是農村所無法比擬的。尤其是中西部落後的農村與東部一些發達的城市形成了鮮明的對照。以城鄉居民的消費差異為例。改革開放以前,中國城市居民消費水平為農村居民消費水平的倍數大約為2.6-2.8倍,20世紀80年代初期和中期,城鄉經濟差距曾經有所縮小,從指標上看,降到2.2-2.3倍。但到了80年代末期、90年代初此種差距又有回歸的趨勢,即城市居民消費水平為農村居民的2.8-3.0倍左右。90年代中期,差距擴大到3.3-3.4倍,到了90年代末、21世紀初葉,兩者的差距更擴大到了超過3.5倍的水平。城鄉之間的巨大經濟差異,是導致農民大量從農村流入城市的基本動因。

由於地區之間的差異性大,發達地區與落後地區的城市化就處於不同的階段。一些發達地區,比如北京、上海、廣州,已出現了生活富裕起來的階層從城裡向郊區遷移的趨勢,也就是說,進入了城市化發展的第二階段:「市郊化階段」。然而,絕大多數地區,卻仍處在第一階段,即人口由農村向城市集中的階段。由於不同發展階段同處於一個歷史時期,這樣,政策上就無法統一,顧及了第一階段的對策,必然就與進入了第二階段的對策相忤逆,反之亦然。此乃城市化困境之二。

此外,根據2000年的第五次人口普查,中國內地人口總數已達12.658億,即使按照較高的指標計算,城市人口也僅佔到總數的36.09%,這樣,即使達到不太高的標准:60%的人口城市化,也面臨著完成3億農村人口遷入城市的任務。如此巨大人口的城市化,在世界上是沒有先例的。這不僅面臨著城市多方面設施的投資與建設任務,而且還面臨著使數億人改變生活方式的艱巨努力。此乃城市化困境之三。

現階段我國的城市化戰略問題

改革開放以前,我國採取的是一律嚴格控制的對策,即在對策上不鼓勵任何一種城市發展模式。改革開放以後,採取的是鼓勵發展小城市戰略,同時,對於大城市和中等城市的正式居民人口仍然實行比較嚴格控制的做法。當然,改革開放以後,由於放開了暫住型的流動人口,允許農民進城務工經商,因此,實際上,農民工還是更多地流向了大城市。

戶籍制度以及人力資源配置的分析

像中國這樣實施嚴格戶籍制度的國家在世界上是很少的。為什麼在20世紀50年代中後期,我國要建立起嚴格的戶籍制度呢?

戶籍制度在當時是一種不得已而為之的對策。從本質上看,戶籍制度是一種「社會屏蔽」制度。其核心是在為人與人之間,以及人與資源之間的關系建立起秩序。1949年以後,我們曾嘗試了打碎階級的實驗。先是在50年代初進行了土地革命。接著,在1956年實行了城市私營經濟的改造。到了50年代中後期,社會各群體之間的關系,並不存在經濟意義上的階級關系了。從法律上說,財產資源屬於全民所有或集體所有了。然而,全民所有與集體所有究竟應該怎樣實現,卻是件難事。因為,財產、資源的分配需要一定的規則或秩序。在這種情況下,必須建立起一種社會屏蔽的機制。正是在這種情況下,戶籍制度便應運而生了。該制度將人口的大多數限制在農村,僅允許居住在城市的人享有城市的基礎設施。改革開放以前,我國在城市和農村人力資源配置的基本傾向就是試圖最大限度維持較多農村人口和較少城市人口的格局。

改革開放以後,由於放鬆了對於農村人口流入城市的限制,加之產權、文憑、技術證書等作為社會屏蔽和篩選的功能越來越突出,戶籍制度的社會功能已經大大削弱,中國才開始從人口的城鄉逆向流動,轉變為城市化的正向流動。尤其是在1982年以後,由於中共中央、國務院明確提出了「允許農民進城開店、設坊、興辦服務業,提供各種勞務」的經濟政策,農民工流入城市驟然增多,從此出現了持續不斷的民工潮。

從宏觀結構的角度看,大量農民工的流入城市,表現為人力資源配置方式的重大變遷。農民工的流入城市並不是政府計劃運作的,而是農民工自主的一種選擇。對於農民工的流動,我曾在四川、重慶地區十餘個縣對於外出農民工的家庭做了問卷調查。從調查中可以看到,農民工在市場流動中實現的勞動力配置,確實與政府、單位的計劃管理沒有太大關系,政府組織的流動僅佔3%,而90%以上都是農民工自己或親友運作的。

在市場環境下,勞動力流動有兩條基本規律:第一、勞動力總是從價格低的地方流入價格高的地方;第二,流動人口的經濟活動能力高於流出地人口的平均水平。我們的調查數據印證了這兩條定理。首先,我們發現,遠距離遷移、到本省以外去打工的佔大多數。我們知道,四川、重慶位居我國西部,而收入較高的地區大多在東部沿海、所以,多數人為追求高收入,自然是遠距離外出。對於此數據的進一步分析證明,外出地點排在第一位的是廣東,可見是經濟規律使然。

其次,流出的人口多是具有較強經濟活動能力的,這一點在年齡結構上展現得一目瞭然。35歲以下的外出農民工佔到總數的88%,所以說,外出的幾乎都是高能量的勞動力。所以,在國內的招工告示中,我們常常看到對於應聘條件的限制,如「年齡在35歲以下」等等,這種對於年輕勞動力的規定,在全世界其他國家很少見到,這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中國外出勞動力的年輕特點。

所以,市場配置的結果是將十分有活力的年輕勞動力與資本密集的東部沿海區域相結合、與投資高度密集的城市區域相結合,此種結合的結果,當然會創造較高的效益。

採用市場手段配置勞動力當然也存在不少問題,比較典型的問題就是,大量高素質、高經濟活動能力的勞動力流入了收入較高的城市地區,從而使得農村中出現以老人、兒童、婦女居高的人口結構問題。但是,反過來看,如果產業的升級、經濟的躍進已經使得資本聚集到了沿海地區和城市地區,那麼,遠離資本的勞動力既不能獲得收入也不能創造效益,我們確實沒有道理讓強壯勞動力呆在農村守窮,所以,不流動反而是對誰都不利。

關於社會財富的初次分配與再次分配

在市場條件下,市場的參與者之間的關系是優勝劣汰,於是,市場形成的第一次分配往往非常殘酷,即優勝者與失敗者之間形成巨大差異,優勝的企業可以成為億萬資產的集團,失敗的企業則一文不名,甚至宣布破產。然而,在市場體制下,分配絕不是僅僅通過這樣一次環節,而是要經過多環節的再次分配。比如,稅收制度、個人所得稅制度、社會福利制度、貧閑線制度、醫療保障、失業救濟制度等等。在再次分配的多環節中,比較多的是體現出分配結果上的公平因素。

然而,當我們考察流入城市的八千萬到一億農民工時,我們卻發現無論在初次分配環節,還是在再次分配環節和多次分配環節,城市農民工均處於不利的地位上。以往多次調研證明,相對於農民工所付出的勞動而言,農民工的收入是較低的。在不少國營工廠里,農民工的收入,僅相當於正式職工的一半甚至更少。

農民工在勞動力市場所完成的初次分配中只能獲得較小的份額。市場分配的原理告訴我們,在市場分配的體制中,應通過多次分配的途徑,使得對於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做出巨大貢獻的農民工得到應有的補償,這樣,在體現社會公平的同時也維護了社會的穩定。

⑷ 一篇關於人口的地理小論文,一千字左右,急需!!!

新的政策和法律法規,將給我國經濟和社會生活帶來很多變化,影響著中國經濟和社會走向。
一、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提高自主創新能力
自主創新是我國經濟持續快速增長的重要基礎,也是我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關鍵環節。政府已經著手增加科技投入,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大力支持企業創新,促進科技成果向生產力轉化,採取有力的措施保護知識產權,給企業的創新活動創造健全的法制環境,同時加快科技教育發展和人才隊伍建設。國家還將通過重大專項整合有限的科技資源、加快攻克事關全局和長遠的科技難關,帶動相關領域技術水平的整體提升。自主創新能力的提高,將在很大程度上改變我國經濟發展的模式,實現從引進模仿國外技術到自主研發為主的轉變,提高我國經濟的核心競爭力。
二、協調投資、消費和進出口「三駕馬車」,改變增長動力
2006年政府在醫療和教育改革、平穩物價、調控房地產業等方面的措施,將改善消費環境,刺激內需。新的措施將改變最近一段時期以來經濟增長過多依賴於投資與出口的現狀,使我國經濟走上良性發展的軌道。優化進出口商品結構,有助於推動加工貿易轉型升級和合理布局,提高外貿增長的質量和水平;適當擴大進口,有助於引進先進技術、關鍵設備和改善國內資源短缺情況。這些措施的實施將使得貿易不平衡狀況得到緩解,改善我國經濟發展的外部環境。而優化投資結構將使得投資粗放、政府主導、政府投資過大的狀況得到改善,提高投資效率。

三、推進新農村建設,注重長遠發展
從短期來看,農村基礎設施的改善,農業稅的取消和農業補貼,合作醫療的推行,不但直接增加內需,而且會增加農民收入,進而增加農民的消費需求,有利於保持國內經濟穩定增長。從長期來講,加強農村教育與衛生事業投入,可以提高我國未來的人才素質,對於提升國家競爭力有著深遠的意義。
四、加快社會保障體系建設,提高人民生活質量

隨著我國經濟體制的轉變,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已經成為與老百姓生活密切相關的大事。養老保險、失業保險、醫療保險、最低生活保障等,不僅是我們明天的重要保障,同時也影響著我們今天的生活質量。
社會保障體系的不斷完善,能夠切實減輕居民增加消費的後顧之憂,讓居民放心地消費,有利於我國擴大內需,發展經濟。廣大居民基本生活需求以外的高層次保障需求應該通過發展補充保險、商業保險來解決。

五、解決分配不公,縮小貧富差距

我國收入分配差距過大,社會不公平現象已經顯現。而這種不公平性尤其體現在城鄉之間,行業之間和區域之間。而不同行業,尤其是國有壟斷行業與其他普通行業之間,也存在著巨大的收入差距。區域差距主要體現在東西部之間。收入差距過大不僅帶來了對社會公平的質疑,同時收入結構的扭曲將導致包括經濟結構在內的社會結構畸形,這已經成為制約我國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一個主要矛盾。
能否成功地解決上述中國社會經濟發展中的重要問題,關繫到科學發展觀的落實和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設,關繫到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宏偉目標的實現。綜合分析國內外各種因素,國際環境總體上對我們的發展有利,但不確定性因素較多;國內有許多有利條件,但也存在著不少制約因素和困難。因此,我們必須堅決貫徹科學發展觀和全面落實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部署,只有這樣,才能保持持續健康快速發展。

⑸ 廣州鄉土地理小論文

可以從自然條件,如氣候,地形,土壤等。在寫人文方面的撒
農業,工業,第三產業,交通,政策,市場等等

⑹ 廣州人口情況

2011年5月16日,廣州市統計局在市政府會議室召開廣州市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新聞發布會。市人普辦主任、市統計局副局長吳永紅主持發布會,市人口普查領導小組副組長、市統計局局長王旭東對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顯示出的廣州人口狀況進行了解讀。
王旭東結合廣州經濟社會發展狀況,分析了廣州常住人口的總量與增長、家庭戶結構特徵以及人口性別、區域分布、年齡、素質等人口結構新特點,並就人口老齡化、勞動力轉移、戶口待定人口、常住人口統計口徑、外來人口增長等問題回答了記者的提問。
發布會全面介紹了廣州市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據情況。據統計,廣州市在2010年11月1日零時(普查標准時點)的常住人口為1270.08萬人,同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十年共增加275.78萬人,增長27.74%,年平均增長率為2.48%,快於全國(0.57%)、全省(1.90%)的平均水平,但低於上一個十年(1990-2000年)的4.67%;外來人口的增速高於戶籍人口,外來人口在常住人口中的比重由2000年的33.29%提高到37.48%,這成為廣州人口總規模較快增長的主要原因。此次人口普查還顯示,廣州家庭戶人口規模縮小,總人口性別比上升,人口素質明顯提高

⑺ 廣州的人口狀況

穗深常住人口逼近極限

廣州市社科院專家稱如不加控制,不出十年1500萬人將擠爆廣州

廣州、深圳兩中心城市的常住人口已逼近「臨界點」,直逼人口承載極限!廣東省統計局昨日公布的一份人口分析報告發出了這一「預警」。專家稱,如果不加以控制,不出十年,廣州常住人口將突破最大容量——1500萬,屆時廣州交通將擁擠不堪,環境也將趨惡化。

人滿為患擠爆廣州深圳

省統計局報告稱,大量流動人口聚居珠江三角洲,使人口壓力問題日漸突出,人口構成特徵也發生顯著變化。2005年,珠三角集體戶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達到26.39%,由於常住人口規模的不斷增加,當年珠三角的人口密度達到了1035人/平方公里,比2000年增加57人。

廣東省常住人口最多的是廣州和深圳,這兩個城市2005年的人口密度分別達1277人和4239人/平方公里,比起惠州(332人/平方公里)、珠海(839人/平方公里)、湛江(536人/平方公里)的人口密度,顯得相當密集。廣州、深圳兩個中心城市的常住人口已逼近「臨界點」狀態,無論是生態環境、能源、水資源以及可使用土地等方面都逐步逼近人口承載的極限。由於珠三角城市的外來女性人口多在20~34歲,基本上是生育旺盛年齡的育齡婦女,因此珠三角未來的人口發展過程將要承受巨大的外來人口潛在生育壓力。

通過產業調整外遷人口

「最近有一種說法,廣州的最大人口容量是1500萬。」廣州市社科院科研處處長彭澎分析說,目前廣州的常住人口約1200萬左右,其中900萬為戶籍人口,300萬為流動人口,離1500萬的最大人口容量已經很近了,如果不加以控制,「以近年來的速度,要不了10年,就會突破1500萬了。」

如何對人口加以控制?彭澎認為,廣州是個開放的城市,不宜用行政手段對外來人口設檻,也不宜設置行業競爭門檻,「比如說上海,就在行業上設置門檻,計程車司機需本地人做,如果放在廣州,廣州本地人很多都不願意做的,這樣的門檻不科學,也不切實可行。」

彭澎說,對人口加以控制,關鍵在於通過產業調整、城市的福利政策調整、對人口有合理規劃等手段實現控制人口,廣州未來要發展軟體業、生物醫葯等高新產業,通過發展高端行業,讓大量使用低端勞動力的企業外遷,把低端勞動力轉移到省內東西兩翼甚至內地。

珠三角高素質人才偏少

省統計局報告還指出,珠三角的城鎮化水平低於京滬,只相當於美國、加拿大和韓國2003年的水平。珠三角高層次、高素質人才遠低於京滬,相對偏少,在就業人口中,專業技術人員所佔的比例相對較低,僅佔7.26%。根據2005年全國1%人口抽樣調查數據,珠江三角洲每10萬人擁有的大專及以上教育程度人口遠低於北京和上海市,每10萬人擁有的大專及以上教育程度人口比例僅為北京的36.34%,上海的48.97%,這種狀況難以適應珠三角參與國內外激烈競爭的發展要求。

高級人才少不必過分憂

彭澎分析道,珠三角的高層次高素質人才偏少,是與區域的產業特點相關的,珠三角產業優勢在於製造業,更多的是操作性人才,技術工人、農民工較多。廣州、深圳與內地的福州、廈門等城市比,高層次人才肯定是高出不少的,但與北京、上海是沒法比的,一方面是固有的入戶門檻較低,北京、上海入戶更難,入戶門檻肯定要比廣州高;另一方面,北京、上海擁有很多國家級的研究機構、學術機構,享有國家資源,相當多的高素質人才集中在北京、上海,這也是城市的特點決定的。

彭澎認為,珠三角高層次人才比北京、上海少,也沒必要過分擔憂,「統計局有時按照國家統計口徑統計的數據,會給人誤解,使人走進誤區,統計局數據發布後,還應該由經濟社會專家進行分析,得出結論。」

八年級地理我國的人口形勢的特點

我國人口的突來出特點源是人口基數大,人口增加快,龐大的人口數量嚴重地制約了我國社會的發展,所以國家把實行計劃生育作為一項長期的基本國策;其主要內容是:控制人口數量,提高人口素質;其具體要求是:晚婚晚育,少生優生。 

我國人口有六個方面的特點:
1.人口過快增長的勢頭得到了有效控制;
2.城市化發展較快;
3.人口素質進一步提高,人口受教育程度顯著提高;
4.老齡化進程加快;
5.少數民族人口有較快增長;
6.家庭戶規模繼續減小。

⑼ 八年級地理小論文1500字

你好的!
① 中國知網也好、萬方數據也好都有例子!
② 並且大部分的院校都有免費的介面!
③ 如果真沒有免費的介面,那就網路知道懸賞求助下載吧!
④ 要是要外文的論文准備翻譯的話,最好的辦法就是【谷歌學術】
⑤ 需要什麼語言的論文直接就用相應的語言搜索!100% 能找到類似的!
⑥ 至於翻譯,可以直接谷歌翻一下,弄完在自己縷縷就可以了!
⑦ 要是計算機類的代碼什麼的到CSDN或者51CTO下載!

【友情提示】==================論文寫作方法===========================

{首先就不要有馬上畢業,最後一次花點錢就得了的想法}

① 其實,原創的論文網上沒有免費為你代謝的!誰願意花時間給你寫這個呢?難道你在空閑的時間原以為別人提供這種毫無意義的服務么?所以:還不如自己寫。主要是網上的不可靠因素太多,萬一碰到騙人的,就不上算了。
② 寫作論文的簡單方法,首先大概確定自己的選題【這個很可能老師已經給你確定了】,然後在網上查找幾份類似的文章。
③ 通讀一些相關資料,對這方面的內容有個大概的了解!看看別人都從哪些方面寫這個東西!
④ 參照你們學校的論文的格式,列出提綱,接著要將提綱給你們老師看看,再修改。等老師同意你這個提綱之後,你就可以補充內容!
⑤ 也可以把這幾份論文綜合一下,從每篇論文上復制一部分,組成一篇新的文章!然後把按自己的語言把每一部分換下句式或詞,經過換詞不換意的辦法處理後,網上就查不到了!
⑥ 最後,到萬方等資料庫進行檢測【這里便宜啊,每一萬字才1塊錢】,將掃紅部分進行再次修改!
⑦ 祝你順利完成論文!

【WARNING】=========================================================
[Ⅰ] 如果確認找人代筆,交押金的要慎重考慮!
[Ⅱ] 淘寶交易的話,一定看好他的打款時間,有的設定為【3天】,到期之後人家自然收到錢!
[Ⅲ] 希望用我的回答能讓童鞋們多個心眼!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