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年級地理 » 八年級地理上冊海陸變遷

八年級地理上冊海陸變遷

發布時間: 2021-02-14 10:32:39

A. 初中地理怎樣說課海陸變遷

《海陸的變遷》說課稿
一、教材分析
《海陸的變遷》選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七年級地理上冊的第二章《陸地和海洋》。
(一)《地理課程標准》中的相關要求的要求。
1、舉例說明地球表面海陸處在不斷的運動和變化之中。
2、指導板塊構造學說,說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於板塊運動的關系。
(二)本節教材內容在整個課程標准和模塊中的地位和作用。
《大洲和大洋》是第二章《陸地和海洋》的第二節課。
本節教材是在學生了解了地球的形狀和大小等地球基本面貌、了解了海陸分布的基礎上,對地球表面形態的進一步認識。本節從動態運動的角度了解地球上的海陸分布,是區域地理中有關地形分布、火山地震等內容教學和學習的理論基礎。
(三)教材處理
這節教材內容分三部分:
1、滄海桑田(海陸變遷的原因);
2、從世界地圖上得到的啟示(大陸漂移假說);
3、板塊的運動(板塊構造學說)。
在教學過程中,將教材進行了如下處理:首先從海陸變遷的一般現象入手尋求導致海陸變遷的原因,在此基礎上嘗試對現在海陸分布格局進行理論解釋,向學生介紹了具有前後聯系的大陸漂移假說和板塊構造學說。這樣處理比較符由現象到本質、由理論到實踐的認識事物的一般規律。由於本課內容理論性強,內容比較抽象,教材列舉了較多的實例,配備了較多的圖片,旨在加強內容的直觀性。
二、學生分析
(一)學生已有的認知水平和能力狀況
1、學生原有知識基礎
學生在小學已經了解了一些主要地形區的分布,知道荷蘭、日本、澳門填海造陸的事實。
2、 初一學生認知特點:
對直觀教具的反應和接受較快,思維活躍,不受定勢束縛,樂於動手,善於展示自我,缺乏空間立體概念,邏輯推理能力不強自控能力較差。
(二)學生存在的學習問題
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較弱,一些有關的地理分布知識較少,對地理事物分布知識的記憶缺少方法。
(三)學生的學習需要和學習行為
三、教學課時設計

B. 關於初一地理的海陸的變遷

按運動方向可分為水平運動和垂直運動。水平運動指組成地殼的岩層,沿平行於地球表面方向的運動。也稱造山運動或褶皺運動。該種運動常常可以形成巨大的褶皺山系,以及巨形凹陷、島弧、海溝等。垂直運動,又稱升降運動、造陸運動,它使岩層表現為隆起和相鄰區的下降,可形成高原、斷塊山及拗陷、盆地和平原,還可引起海侵和海退,使海陸變遷。地殼運動控制著地球表面的海陸分布,影響各種地質作用的發生和發展,形成各種構造形態,改變岩層的原始狀態,所以有人也把地殼運動稱構造運動。按運動規律來講,地殼運動以水平運動為主,有些升降運動是水平運動派生出來的一種現象。
編輯本段地殼運動
地殼運動按運動的速度可分為兩類:1、地殼運動。2、海平面升降。3、人類的活動。
①長期緩慢的構造運動
例如大陸和海洋的形成,古大陸的分裂和漂移,形成山脈和盆地的造山運動,以及地球自轉速率和地球扁率的長期變化等,它們經歷的時間尺度以百萬年計。另如冰期消失、地面冰塊融化引起的地面升降,也屬以萬年計的緩慢運動。
②較快速的運動
這種運動以年或小時為計算單位,如地極的張德勒擺動,能引起地殼的微小變形;日、月引潮力不但造成海水漲落,也使固體地球部分形成固體潮,一晝夜地面最大可有幾十厘米的起伏;較大的地震可引起地球自由振盪,它既有徑向的振動,也有切向的扭轉振動。 傳統地質學最早發現了地球表層的垂直升降運動,證據是在高山上發現海相的沉積岩,並且有海中特有的貝類化石。這表明某些大陸地區的地殼在過去的地質年代中曾經是海洋。地質學中有所謂海進和海退之說,表明局部地殼是有升降變化的。但是傳統地質學否認地球表層曾有過大尺度的水平運動。 20世紀60年代以後總結了一系列的地學研究成果,證明地球表層在地球的歷史中曾經有過大規模的水平位移,各大陸的相對位置曾有過顯著的變化。最主要的證據是:①全球地震帶勾畫出6大板塊的輪廓,證明地球表層的岩石圈不是完整的一塊。②古地磁學的研究表明,由各大陸岩石磁性所得到的古地磁極位置不相重合,而根據各大陸不同地質年代的岩石磁性所繪制的極移曲線,在近代趨向重合於今地磁極位置。③大洋中脊兩側的磁異常條帶,表明海底地殼在不斷從中脊向兩側擴張,各板塊所負載的大陸岩石圈隨之發生水平漂移。

C. 海陸變遷的一些實例,

大港區地處天津濱海平原東部,歷史上曾是一片浩瀚的海洋。據史學家考證,距今版5000至1萬年前的海侵,使天津平原權大部被淹,後來海面回降,逐漸成陸,大港地區由此形成。貝殼堤就是這一歷史演變過程留下的遺跡,它是天津海岸帶頗具特色的地貌類型,反映了滄海桑田的變遷。

(3)八年級地理上冊海陸變遷擴展閱讀:

從上個世紀50年代開始,專家在大港區先後發現了至少4道基本平行於現代海岸的古貝殼堤,這些貝殼堤自西向東(即由陸向海)依次分布。

據考證,離現代海岸最近的第一道堤上在明末清初時已有人居住;在第二道堤上發現了漢唐時期的文物,說明這里是東漢初年至唐代之間的古海岸線;在第三道堤上發現了西周和戰國時期的文物;離現代海岸最遠的第四道堤從大蘇庄南延伸至河北黃驊市苗庄,形成年代更加久遠。

D. 海陸的變遷

自然原因:舉例說明:1.地殼運動(喜馬拉雅山) 2.海平面升降版(東海古河流)權 3.人類活動(歐洲荷蘭) 證明大陸漂移假說的證據有 1.南美洲大陸突出的部分與非洲大陸凹進的部分幾乎是吻合的 2.如果我們把這兩塊大陸從地圖上剪下來,他們就可以拼合成一個整體 各大板塊處於不斷的運動之中。一般來說, 內部 地殼比較穩定; 板塊與板塊交界的地帶 ,地殼比較活躍,是世界火山、地震的集中分布地帶。板塊發生張裂運動時,地表會產生 裂谷 例如 東非大裂谷 。板塊發生碰撞擠壓時,地表會產生 山脈 ,例如 喜馬拉雅山脈 。世界兩大火山,地震帶 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 , 地中海喜馬拉雅火山地震帶

E. 誰有初中地理湘教版 詳細的海陸變遷ppt課件

海陸這個可件我可以為你做一個,

F. 海陸變遷

海陸變遷

按運動方向可分為水平運動和垂直運動。水平運動指組成地專殼的岩層,沿平屬行於地球表面方向的運動。也稱造山運動或褶皺運動。該種運動常常可以形成巨大的褶皺山系,以及巨形凹陷、島弧、海溝等。垂直運動,又稱升降運動、造陸運動,它使岩層表現為隆起和相鄰區的下降,可形成高原、斷塊山及拗陷、盆地和平原,還可引起海侵和海退,使海陸變遷。地殼運動控制著地球表面的海陸分布,影響各種地質作用的發生和發展,形成各種構造形態,改變岩層的原始狀態,所以有人也把地殼運動稱構造運動。按運動規律來講,地殼運動以水平運動為主,有些升降運動是水平運動派生出來的一種現象。

G. 地理海陸的變遷知識

1、D
2、B
3、A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