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必修二第六章試題及答案
❶ 地理必修二 第六章 問題探究 《綠色食品知多少》
1、什麼是綠色食品?
綠色食品是遵循可持續發展原則,按照特定生產方式生產,經專門機構認定,許可使用綠色食品標志商標的無污染的安全、優質、營養類食品。
返回
2、綠色食品標志的含義是什麼?
標志由三部分構成,即上方的太陽,下方的葉片和中心的蓓蕾,象徵自然生態;顏色為綠色,象徵著生命,農業、環保;圖形為正圓形,意為保護。AA級綠色食品標志與字體為綠色,底色為白色,A級綠色食品標志與字體為白色,底色為綠色。 綠色食品標志是指中文「綠色食品」,英文「Green Food」,綠色食品標志圖形及這三者相互組合等四種形式,注冊在以食品為主的共九大類食品上,並擴展到肥料等綠色食品相關類產品上。 綠色食品標志作為一種產品質量證明商標,其商標專用權受《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標法》保護。標志使用是食品通過專門機構認證,許可企業依法使用。
返回
3、綠色食品必須具備的條件是什麼?
(1)產品或產品原料產地必須符合綠色食品生態環境質量標准;(2)農作物種植、畜禽飼養、水產養殖及食品加工必須符合綠色食品生產操作規程; (3)產品必須符合綠色食品產品標准; (4)產品的包裝、貯運必須符合綠色食品包裝貯運標准。
返回
4、綠色食品分級
綠色食品分為A級綠色食品和AA級綠色食品
A級綠色食品 系指在生態環境質量符合規定標準的產地,生產過程中允許限量使用限定的化學合成物質,按特定的生產操作規程生產、加工,產品質量及包裝經檢測、檢查符合特定標准,並經專門機構認定,許可使用A級綠色食品標志的產品。AA級綠色食品(等同有機食品) 系指在生態環境質量符合規定標準的產地,生產過程中不使用任何有害化學合成物質,按特定的生產操作規程生產、加工,產品質量及包裝經檢測、檢查符合特定標准,並經專門機構認定,許可使用AA級綠色食品標志的產品。
返回
5、綠色食品的標准包括那些?
綠色食品標准包括產地環境質量標准、生產技術標准、產品標准、包裝標准、以及相關的其它標准,構成一個「從土地到餐桌」的全程質量監控標准體系。
返回
6、綠色食品產地環境質量標準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農業初級產品或食品的主要原料,其生長區域內沒有工業企業的直接污染,水域、上風口沒有污染源對該區域構成污染威脅,使該區域內的大氣、土壤、及灌溉用水、養殖用水質量均符合綠色食品的大氣、土壤、水質標准。並有一套保證措施,確保該區域在今後的生產過程中環境質量不下降。
返回
7、綠色食品的技術標准指的是什麼?
技術標准有兩項內容,一是生產綠色食品的肥料、農葯、獸葯、水產養殖用葯、食品添加劑、飼料添加劑使用准則,二是依據這些「准則」制定的包括農產品種植、畜禽養殖、水產養殖和食品加工等生產操作規程。
返回
8、綠色食品產品標準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綠色食品最終產品必須符合相應的產品標准,這些標準是依據綠色食品衛生標准並參照國家、行業的相關標准及國際標准制定的,通常高於或等同於現行標准,有些還增加了檢測項目。綠色食品衛生標准一般分為三部分:農葯殘留、有害金屬和細菌。
返回
9、綠色產品產品的包裝 、商品的標簽有什麼特殊規定?
(1)產品包裝的基本要求:較長的報質期(貨架壽命);不帶來二次污染;不損失原有營養及風味;包裝成本要低;儲藏運輸方便、安全;增加美感引起食慾。
(2)除產品包裝的基本要求外,在包裝裝璜上應符合《綠色食品標志設計標准手冊》的要求。
(3)商品標簽必須標注以下幾方面內容:食品名稱;產品類型;配料表;凈含量及固形物含量;製造者、經銷者的名稱和地址;日期標志(生產日期、保質期或保存期);貯藏指南;質量(品質)等級;產品標准號;特殊標注內容。
返回
10、綠色食品開發的意義何在?
1、有利於保護農業生態環境。
2、有利於保障人們身體健康。
3、提高了農業和食品加工業的經濟效益。
4、增強了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
返回
11、綠色食品產業體系包括那些主要方面?
1、綠色食品農業生產體系 2、綠色食品加工製造業體系
3、綠色食品專用生產資料製造業體系 4、綠色食品商業流通體系
5、綠色食品科技教育體系 6、綠色食品技術監督體系
7、綠色食品管理體系 8、綠色食品社會團體
返回
12、國際上與綠色食品相類似的商品怎樣稱謂?
國際上與綠色食品相類似的食品在英國國家多稱有機食品,在芬蘭、瑞典等非英語國家稱生態食品,在日本稱自然食品。雖然叫法不同,但基本上都是指限制產品生產過程中化學肥料、農葯和其它化學物質使用而生產的食品。
返回
❷ 高一地理必修二第六章教案(人教版)
2.1城市內部空間結構
【教學目標】
一. 知識與技能
1. 理解城市形態與地理環境的關系。
2. 結合實例分析城市各功能區的形成以及區位特徵。
3. 培養學生整理、分析資料的能力和把獲得的有用信息、結論加以表達的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
1.自主探究學習法。
2.讀圖分析法。
3.討論法。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引導學生關注社會、關注生活,增強學生對城市發展的參與意識。
【教學重點】
城市功能分區及其成因。
【教學難點】
經濟因素在城市地域功能分區中的作用。
【教學設計】
一.城市形態
1.城市形態的概念、類型和因素
(1)概念:每個城市總是占據一定的空間,有著特定的外部輪廓形狀,被稱為城市形態。
(2)類型:團塊狀、條帶狀、組團狀、放射狀等。
(3)因素:地形(平原、山脈、高原等)、河流、湖泊、交通、經濟、文化等。
補充:城市是人類文明的中心。目前,世界上有近50%的人口居住和生活在城市裡。
①城市的概念:城市是人口達到一定規模,主要從事非農產業活動的居民聚居地,是一定地域社會、經濟、文化的中心。
②城市的特點:與鄉村相比,城市具有人口和產業活動密集、生產效率和經濟效益比較高、交通運輸和信息交流相對發達的特點。
2.城市地域形態
(1)團塊狀
這是在城市本身對各部分的吸引力作用下形成的。各組成部分比較集中,連成一片。這種布局較為緊湊,有利於各生產部門的協作和管理,集中設置較完善的生活服務設施,利用率高,方便居民生活,既節省用地,也使市政設施更加完善。
團塊狀城市是平原地區一種常見的城市地域形態,如中國的成都。如果團塊狀城市受到地形等因素的影響,則只向一側發展而形成扇形城市地域形態,如中國的合肥。
(2)組團狀
城市由幾片組成,每片就近組織各自的生產和生活,外圍部分的幾片與中心區以及各片之間不相連接,而是相隔一定距離。這種類型顯得用地比較分散,各片之間的聯系不太方便,市政設施的投資相對要高。
組團狀城市有的是由於受用地限制或河流阻隔等自然因素的影響,如重慶市,有的是在規劃、控制等人為因素的作用下,城市建成以河流、農田或綠地為間隔,形成具有一定獨立性的眾多團塊狀城市形態,如上海浦東新區。
(3)條帶狀或放射狀
受特定條件的制約,城市沿主要交通干線發展而形成。這種類型的城市主要集中於某一兩個方向,而且運距很長。但這種格局可以使城市各個部分接近郊區,親近自然。
城市生活和生產活動總存在對交通條件的依存性,城市發展沿交通線(公路、鐵路、河道等)向外擴展,最終形成條帶狀城市地域,交通線則成為城市的發展軸。
河流也可以使城市呈條帶狀分布,如我國南方河網密集地區的城市沿河流向上、下游發展,如我國的常州。
比較法掌握城市形態
城市形態 團塊狀 組團狀 條帶狀或放射狀
影響因素 平原地形、市中心吸引作用 城市用地限制或河流阻隔、規劃控制等 沿交通線分布或受地形限制
地域形態 各組成部分比較集中,連成一片 城市由幾片組成,每片就近組織各自的生產和生活,各片互不連 屬 城市地域沿主要交通干線或地形區延伸
主要優點 便於集中設置比較完善的基礎設施,各種設施的利用率高,方便生活,便於管理,節省投資 便於城市擴大規模,有利於保護城市環境 城市各部分接近郊區,親近自然
主要缺點 易造成城市環境污染 用地分散、各片聯系不方便,市政建設投資大 城市交通主要集中於某一方向,且運距很長
城市舉例 成都市、合肥市 重慶市、上海浦東新區[來源:學&科&網Z&X&X&K] 蘭州市、延安市
二.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區
1.城市土地利用類型
一般可以將城市用地分為商業用地、工業用地、政府機關用地、住宅用地、休憩及綠化用地、交通用地和農業用地等不同類型。
2.城市功能分區劃分
就城市功能對城市進行分區,可劃分為商業區、居住區、市政與公共服務區、工業區、交通與倉儲區、風景旅遊區與城市綠地、特殊功能區等。
3.主要功能分區特點
(1)住宅區:住宅區 是城市中最為廣泛的一種土地利用方式。有的城市住宅分中高級住宅區和低級住宅區。
(2)商業區:商業區是人們進行商業活動的場所,多位於市中心、交通干線的兩側或街角路口,主要為點狀或帶狀分布。在有些大城市市中心還會形成中心商務區,不但是商業活動的中心而且還是服務中心。
(3)工業區:工業區是由城市內部工業相互聚集而形成的。往往在靠近河流、鐵路、公路等交通比較便捷的地帶,來布置其廠房、倉庫等設施。
比較高級住宅區和低級住宅區:
項目 高級住宅區 低級住宅區
收入階層 高收入階層 低收入階層
建築質量 面積大,質量高,有些是獨立庭院 面積小,質量低,擁擠密集
位置 多在城市外緣,多與高坡、文化區相聯系 多在內城,多與低地、工業區相聯系
公共設施 完善,生活方便 缺乏,生活不便
環境質量 優美 較差
三種最基本的城市地域功能分區
城市功能分區 形態 特徵 位置
商業區 佔地面積小,呈點狀或條狀 經濟活動最繁忙;人口數量晝夜差別大,建築物高大稠密;內部有明顯的分區 市中心,交通干線兩側,街角路口
工業區 集聚成片 不斷向市區外緣移動,並趨向於沿主要交通干線分布 市區外緣,交通干線兩側
住宅區[來源:學§科§網Z§X§X§K][來源:學科網ZXXK] 佔地面積大,是城市的主要功能區,工業化後出現分化[來源:學&科&網] 建築質量上,高級與低級住宅分化;位置上,高級與低級住宅區背向發展[來源:學科網ZXXK][來源:Zxxk.Com][來源:Zxxk.Com] 高級住宅 區[來源:學科網] 城市的外緣與高坡、文化區聯系[來源:學科網][來源:Zxxk.Com]
低級住宅區 內城、工業區附近與低地、工業區聯系
補充:中心商務區
中心商務區,又稱中心商業區、中央商務區(簡稱CBD),最初起源於20世紀20年代的美國,意為商業匯聚 之地。現代意義上的中心商務區是指集中大量金融、商業、貿易、信息及中介服務機構,擁有大量商務辦公、酒店、公寓等配套設施,具備完善的市政交通與通訊條件,便於現代商務活動的場所。中心商務區不僅是一個國家或 地區對外開放程度和經濟實力的象徵,而且是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的一個重要標志。中心商務區的主要功能,如下圖所示:
中心商務區通常具有以下特徵:
①中心商務區是城市經濟活動最繁忙的地方
中心商務區內商業、金融、貿易等機構眾多,各種服務部門和設施齊全,商業和其他經濟活動集中而頻繁。
②人口數量的晝夜差別大
中心商務區白天經濟活動繁忙,人流和車流不息;夜晚人員稀少,街道安靜。
③建築物高大稠密
中心商務區常位於城市的 中心地帶,由於地價高而且土地有限,建築物只能靠向上發展來增加利用空間。
④中心商務區內部常存在明顯的分區
三.城市內部空間結構的形成和變化
1.城市內部空間結構
在城市中,不同功能區的分布和組合構成了城市內部的空間結構,也叫做城市地域結構。
2.城市地域結構模式
同心圓模 式、扇形模式、多核心模式
3.城市地域結構的影響因素
經濟因素(包括個人收入)、歷史文化、種族宗教、建築設計、自然條件等。
4.城市內部的空間是隨著城市的發展而逐漸形成和變化的
例如,在城市發展的初期,各功能用地混雜,市中心吸引了工業的自然團聚。隨著工業發展和第三產業興起,市中心出現各種問題,工業用地改造成商業用地或其他用地,城市內部空間結構發生變化。
結構模式 特點 成因 舉例
同心圓
模式 城市形態集中緊湊,城市的功能區圍繞市中心呈同心圓狀 平原地形,城市各功能區經過不斷的侵入和遷移,呈同心圓狀自核心向外擴展而成 成都
扇形模式 城市各功能區呈扇狀向外擴展 交通(各功能區沿交通線延伸) 沈陽
多核心
模式 城市並非依託單一核心發展,而是圍繞著幾個核心形成中心商務區、批發商業區、住宅區、工業區和郊區,以及相對獨立的衛星城等多種功能區,並由它們共同組成城市地域 隨著城市不斷向外擴展,原有市中心地價高、交通和居住擁擠等原因,在遠離市中 心的郊區出現新核心,同時也受河流、地形等因素影響 淄博
教材圖表:
圖2。9 影響城市空間結構的其他因素舉例
城市內部空間結構的形成因素
(1)收入是形成不同級別住宅區的常見原因
社會階層 住宅區分化
類型 特點
高收入階層 高級住宅區 建築面積大,設備齊全,環境優雅
低收入階層 低級住宅區 建築面積小,破舊擁擠,環境狀況差
(2)知名度對於住宅區的選擇有很大的影響
住宅區建在城市內歷史、文化或經濟等方面具有較高聲譽和廣泛影響的地區,可提高身價與地位,增加知名度,形成強大的集聚力量,吸引人們入住。
(3)種族因素對住宅區分化的影響也很大
在西方多種族聚居的城市裡,這種因素對城市的影響很明顯,可以形成種族聚居區(如唐人街,黑人區等)。在北美、歐洲等地區表現得尤其明顯,在我國大多數城市,種族因素基本上不產生作用。
(4)歷史因素的影響
城市的建築物和街道設計可以維持久遠,早期的土地利用方式對日後的功能分區有著深遠的影響。例如,在城市發 展的初期,城市的地域范圍狹小,它的各類功能用地混雜布置,沒有明確的功能分區,市中心以市場、交通等優勢吸引了工業的自然團聚。隨著工業發展到一定規模和第三產業的興起,市中心用地緊張、交通擁擠、環境污染等問題日漸突出。為了降低成本、保護環境,市區的工廠企業紛紛向外搬遷,原有的工業用地就可能被改造為商業用地或其他用地,城市內部的空間結構隨之發生變化。
(5)其他
影響城市地域結構的因素還有許多,如行政因素就是其影響因素之一。在有些城市,政府採取行政手段制定政策和城市規劃,干預城市社會經濟的發展,也可以引導或規定不同的功能區。例如我國許多城市新興工業園的建設,在一定程度上就可以看作是行政干預的結果。
影響地租高低的因素分類
城市內土地區位條件不同,土地租金也不同。影響地租高低的區位條件有交通通達度和距市中心的遠近。
(1)通達度
交通通達度越高,土地價格或地租越高;通達度越低,土地價格或地租越低。城市內不同區位土地的通達度不同,地租高低也就相應地存在差異,因而形成不同的功能區。
區位 通達度 租金
市中心(有多條道路穿過) 最高 最高
從市中心延伸出來的主要公路的兩邊和公路的交會處 較高 較高
遠離公路的地區 較低 較低
(2)距市中心的遠近
距市中心越近,地租越高,由市中心向外,地租隨著距離的增加而遞減。商業、住宅和工業的付租能力隨空間的變化呈現出不同的趨勢:
P78
字母 距離 地租 功能區 對應地租線 成因
A 近 最高 商業區 陡 與市中心的距離對商業影響大,地租變化大
B 中等 中等 住宅區 較平緩 與市中心的距離對住宅影響較小,地租變化較小
C 遠 較低 工業區 最平緩 與市中心的距離對工業影響最小
綜合以上付租能力和地租這兩方面因素,一般在地租最高峰的市中心和地租次高峰的道路相交處形成商業區;在地租較高的地方形成住宅區;在地租較低、交通發達的遠郊地區則形成工業區。
課本圖表:
P18 幾種常見的城市形態
(1)團狀:平原地區的城市用地較為規整,形成集中發展的城市形態。成都位於四川盆地內部的成都平原上;合肥位於江淮平原上,地勢平坦,它原為一個普通小縣城,新中國成立後,被確定為省級行政中心後,在平原上逐漸發展成為一個團狀城市;美國的華盛頓位於東部大西洋沿岸的平原上,它是在美國獨立後作為首都新建的一座城市,也是團狀城市。
(2)條帶狀:山區或丘陵地區的城市用地比較破碎,往往形成分散發展的城市形態。洛陽位於黃河支流洛河谷地,西寧位於青藏高原的湟水谷地,宜昌位於長江的三峽谷地。
(3)組團狀:略
三幅城市形態圖突出說明了城市外部形態與地形的關系。即平原地區城市多呈團塊狀;谷地中城市多呈條帶狀;在河流和地形的共同影響下,城市多呈組團狀。
P19 圖2。2 北京市的不同功能區舉例
這是一幅說明城市有哪些功能區的示意圖。根據圖中所示的四幅小圖可以看出左上圖以高等院校、科研機構和高科技公司為主,應為北京的文化和高科技區;左下圖中有首都鋼鐵總公司、首都煉鋼廠 、電機廠、閥門廠、修理廠等眾多工廠,很明顯為工業區;右上圖是著名的王府井大街,是北京最著名的商業街,它及其周圍地區應為商業區;右下圖有眾多的居民小區,是住宅區。
P19 讀圖思考
住宅是為城市居民提供生活和居住的場所,往往也是一天當中居民活動時間最長的場所,因此,住宅區是城市中最為廣泛的一種土地利用方式。
商業區主要是人們進行商業活動的場所,多位於市中心、交通干線的兩側或街角路口,主要為點狀或條狀分布。在有些大城市和特大城市的市中心,還會形成一個特殊的商業區——中心商務區,它不 但是商業活動的中心而且還是服務中心。
工 業區是由城市內部工業相互聚集而形成的。是城市經濟的主要支柱之一,它為城市提供了大量的物質財富和眾多的就業機會。
文化和高科技區是城市發展的動力源泉,是城市文化教育發達的地區,是城市人口文化素質最高的地區。
P20 香港的中高級住宅和低級住宅
香港是一個經濟發達的城市,居民收入差別很大,反映在住宅上也就出現了中高級住宅區和低級住宅區。中高級住宅區多建在城市的外緣,房屋面積較大,具有獨立庭院,環境優美,並配有相應的學校、醫院、商店和綠地等方便生活的公共設施。低級住宅區房屋面積狹小,擁擠密集,往往分布在內城和工業區附近,環境相對較差。
P20 圖2。4 紐約的CBD——曼哈頓
紐約市曼哈頓的建築高大密集,這是城市 CBD的共同特點。這樣的建築對於提高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有重要作用。
CBD的標志就是摩天大樓。建築高度代表了技術,同時也象徵著財富,加上核心區寸土寸金的地價,導致樓越蓋越高,越蓋越密,形成了所謂的「水泥森林」。建築高大密集可以節約土地,提高土地的利用率,也提高了CBD的商業和服務功能,但也會帶來許多問題。
P21 圖2。5 常州市工業分布狀況
常州是江蘇省南部的重要工業城市,位於長江三角洲上,與上海、南京兩大都市等距相望,有著十分優越的區位條件和便捷的水陸空交通條件。市區北臨長江,南瀕太湖
❸ 地理必修二第六章第一節,環境問題分類,每一類問題具體又分為哪些
環境問題包括環境污染和生生態破壞問題。環境污染包括大氣污染、水污染和固體廢棄物污染雜訊污染和光污染等。生態破壞包括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森林銳減、土地退化、生物多樣性的減少等。
❹ 地理必修二第六章《人類與地理環境的協調發展》的框架!大框!
❺ 高中物理必修二第六章課後習題答案(人教版)
第一節 行星的運動 第一小題 671天 第二小題 根據開普勒第二定律,衛星在近日點速度專較大,屬遠日點速度小 第三小題 1/9 第四小題 2062年
❻ 高一地理必修二 試題及答案.doc
自己找的
人教網上:http://www.pep.com.cn/gzdl/jszx/kbjc/dlst/200802/t20080226_446586.htm
http://www.pep.com.cn/gzdl/jszx/kbjc/dlst/200712/t20071218_431946.htm
給你一個網站,在這里你應該可以找到你需要的:
http://www.dilifu.com/DatumList-100.aspx
呵呵,希望可以幫到你
❼ 地理第六章綜合卷人教版及答案
一、單項選擇題(請將答案填在答題卡上,每題2分、共42分)
1.有關我國地理位置的敘述,正確的是
A.位於東半球,亞洲東部,東臨大西洋 B.領土最北端在漠河,最南在曾母暗沙
C.我國領土跨熱帶、北溫帶、北寒帶 D.我國南部有南回歸線穿過
2.與我國隔海相望的國家是:
A.蒙古 B.朝鮮 C.越南 D.日本
3.下列各組國家中,與我國雲南省相鄰的一組是:
A.蒙古、俄羅斯 B.越南、C.尼泊爾、錫金 D.阿富汗、巴基斯坦
4.我國人口最多的少數民族是下列中的:
A.維吾爾族 B.壯族 C.蒙古族 D.藏族
5.我國的領海的寬度是:
A.20海里 B.120海里 C.12海里 D.200海里
6.我國季風區與非季風區的地理界線是下列中的:
A.大興安嶺——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B.昆侖山——祁連山——橫斷山
C.大興安嶺——陰山——岡底斯山 D.青藏高原的東南邊緣—秦嶺—淮河
7.我國最主要的降水類型是:
A.鋒面雨 B.地形雨 C.台風雨 D.對流雨
8.我國高原中,地面起伏不大,很多地方是一望無際的原野,這個高原是:
A.黃土高原 B.青藏高原 C.雲貴高原 D.內蒙古高原
9.號稱世界最大生態工程的「三北」防護林,已成為一道橫在中國大地上的綠色長城,它跨越的地區是:
A.東北、華北、西北 B、華北、華東、華中
C.華北、華東、華南 D.西北、西南、華南
10.下列不屬於青藏地區的是:
A.西藏自治區 B.青海省 C.四川省西部 D.陝西省
11.屬於我國內流河是:
A.長江和黃河 B.珠江 C.海河 D.新疆塔里木河
12.我國水資源空間分布不均,主要表現在:
A.南方多北方少,東部多西部少 B.南方多北方少,西部多東部少
C.東南多西北少,東北多西南少 D.山地多平原少,內陸多沿海少
13.我國下列省級行政區中,受寒潮影響較小的是:
A.內蒙古 B.陝西 C.河北 D.台灣
14.我國嚴重缺水的地區是
A.東北平原 B.華北平原 C.長江中下游地區 D.兩廣地區
15.我國氣溫南北不同的根本原因是:
A.海陸位置不同 B.地勢高低不同 C.緯度高低不同 D.晝夜長短不同
16.我國外流區和內流區河流豐水期都在夏季,原因是
A.都受夏季風影響,西部還受夏季增溫的影響 B.都受夏季風的影響
C.外流區受夏季風影響,內流區受夏季氣溫高的影響 D.夏季普遍高溫,降水較多
17.我國目前許多地區水資源緊張,解決水資源季節變化大的最好辦法是
A.節約用水 B.跨流域調水 C.興修水庫 D.防止水污染
18.我國內河航運最發達,運輸量最大的河流是
A.長江 B.黃河 C.珠江 D.京杭大運河
19.治理黃河的根本措施是:
A.加固黃河大堤 B.在上游修築水庫
C.搞好中游的水土保持工作 D.多挖幾條入海河道
20.下面對我國水資源和水能資源的敘述正確的是
A.我國水資源豐富的地區,水能資源也就豐富
B.解決我國水資源地區分布不均的主要途徑是建水庫
C.我國的水能資源,現在大部分已被開發利用
D.我國水能資源最豐富的河流是長江
21.讀圖(129)「我國土地資源分布示意圖」,其中表示耕地分布的圖例有 :
A. A和C B.B和C C. A和B D.C和D
二、填空題(每空1分,共16分)
22、我國陸地總面積約為 萬平方千米,差不多與 洲面積相等。
23.我國共有個34省級行政單位,包括23個省、 個自治區、 個直轄市和香港、澳門兩個特別行政區。
24. ,控制人口數量,提高 ,是我國一項長期的基本國策。
25.流域是指 或 的集水區域,水系是指流域內所有大小河流以及湖泊、沼澤、地下暗河組成的 ,冊亨縣者樓河屬於 水系。
26.自然資源是存在於自然界的能為人類提供福利
的 和 。主要包括 、 、 、 、礦產資源以及海洋資源等。
三、 讀圖綜合題(共34分)
27、讀下圖「沿北緯32o線我國地形剖面圖,完成下列要求:(8分)(1)圖中字母表示的范圍,分別代表我國地勢的階梯等級是:
A代表地勢第 級階梯,B代表地勢第 級階梯,C代表地勢第 級階梯。
(2)圖中序號代表的是:
① 高原 ,② 山脈, ③ 盆地
④ 平原, ⑤ 海。
28、讀下圖回答並完成下列要求:(5分)
(1)圖內四個省中臨海的有 ,臨 海;緯度最高的是 。
(2)四個省中,有熱帶分布的是: 、 。(寫省名)
29、讀長江水系圖回答:(9分)
(1)寫出圖中數碼所代表地理事物名稱:
建成的重要的水電站、水利樞紐:② ,③ ;
支流:⑥ ,⑦ ;
湖泊:⑧ ,⑨
(2)長江中下游平原是我國三大 之一,長江流域水能資源豐富,其蘊藏量佔全國的 ;目前規模宏大的 工程正在建設當中。
30、讀我國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示意圖,填下表(6分)(寫地形區名稱)
山脈名稱 兩側地形區
東 側 西 側
大興安嶺
太 行 山
巫 山
31、讀影響我國的季風示意圖,回答:(6分)
(1)圖為影響我國的 (冬、夏)季風,受此影響期間,我國氣候的主要特點是: 。
(2)①為 季風,來自 洋,主要影響我國的西南地區,②為 季風,來自 洋,主要影響我國東部地區、華南地區以及長江中下游地區。
簡答題:(8分)
32、簡述下圖形成「地上河」的原因 (4分)
33、我國土地資源有那些特點?基本國情是什麼?(4分)
05~06年第一學期期末考試八年級地理試卷答案
一、選擇題(每空2分,共42分)
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選項 B D B B C C A D A D D A
題號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選項 D A C C C A C D C
二、填空題(每空1分,共16分)
22、 960 歐 ;23、 5、 4 ;
24、 實行計劃生育、 人口素質;25、 河流 、 水系 ; 水流系統、 珠
26、 物質 和 能量 , 氣候資源 、 水資源 、 土地資源 、 生物資源
三、讀圖綜合題(共34分)
27、(1)A: 一、B: 二、C: 三; (2)① 青藏高原、② 橫斷山、③ 四川盆地、④長江中下游平原、⑤東海。 (每空1分,共8分)
28、(1)、 ② 、 南海、 ④ ; (2)雲南、 廣東。(每空1分,共5分)
29、(1)② 葛洲壩、③ 丹江口、⑥ 烏江、
⑦ 漢江、⑧ 洞庭湖、⑨ 鄱陽湖。
(2) 平原 、 1/3 、 三峽 。(每空1分,共9分)
30、 (每空1分,共6分)
山脈名稱 兩側地形區
東側 西側
大興安嶺 東北平原 內蒙古高原
太行山 華北平原 黃土高原
巫山 長江中下游平原 四川盆地
31、(1) 夏、 高溫多雨 ;
(2)① 西南、 北印度洋、② 東南、 太平洋洋。 (每空1分,共6分)
四、簡答題:(8分)
32、答:黃河下遊河床寬坦,水流緩慢,泥沙大量淤積,使河床平均高出兩岸地面四到五米,成為舉世聞名的地上河 (4分)
33、答:一、人多地少。我陸地面積在世界各國中居第三位,但由於我國人口眾多,平均每人佔有的土地面積不到世界的三分之一(1分)。。
1、 類型齊全。我國各類土地資源齊全,2、 形成了耕地、林地、草地等多種土地類型。這有利於因地制宜,3、 進行多樣化的開發利用。然而,4、 我國各類土地資源在土地資源總量中所佔的比重是不同5、 的,6、 其中草地面積廣,7、 占的比重大,而8、 耕地所佔的比重小(1分)。。
9、 區域差異明顯。我國的土地資源的空間分布不10、 平衡,11、 土地生產力的區域差異明顯。我國耕地主要分布在東部季風區的平坦和盆地地區。我國西部地區耕地面積小,12、 分布零星。(1分)
我國的基本國情是:人多地少。(1分)。
望採納。
❽ 普通高中課程標准實驗教科書地理必修二活動題參考答案 急!!!
辛勞成果,望採納+酬賞,謝謝。
高一地理必修二活動題答案:第一單元
活動(第3頁)
1、 第一年人口增加4000人。10年後,總人口數約為200000×(1+2%)10=243799人,一年人口增加4145人(243799*1.7%)。
2、 人口增長數量受人的自然增長率高低和人口基數大學的共同影響。例如,我國目前肅然人口自然增長率不高,呈下降趨勢,但每年增加的人口數量依然相當龐大(超過1000萬)。
活動(第7頁)
人口增長模式的轉變 主要因素
從原始型轉變為傳統型 生產力水平、國家政策、自然環境
從傳統型轉變為現代型 生產力水平、社會福利、文化觀念、國家政策、自然環境
第二節
活動(第9頁)
1、
2、
活動(第11頁)
1、 促使美國成為一個移民國家的主要因素有:宗教;國土遼闊、自然環境與資源條件較優越;人口數量較少、人口密度低;經濟發達、個人需求等。
2、 導致美國人口在本土范圍內頻繁遷移的主要因素有:站長、自然災害、工業化和城市的發展、新資源地的開發、新工業區的建立、環境質量的改善等。
3、 美國太平洋沿岸地區、墨西哥灣沿岸地區在20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因有大量新興工業和新資源而成為「陽光地帶」,吸引了大批移民。
第三節
活動(第14頁)
我國資源種類和總量豐富,但人均數量少,相對資源數量有限。
資源的利用水平開發技術較低,資源破壞和浪費現象比較嚴重,加重了我國資源數量的有限性。
雖然我國目前已經基本實現了人口增長模式從傳統型向現代型的轉變,人口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長率較低,但由於基數巨大(2008年達13.4億),每年凈增人口數量依然龐大(超過1000萬)。
經濟的快速發展,使得我國人口與資源、環境之間的矛盾已經相當嚴重,因此我國仍然需要繼續實施控制人口數量,提高人口素質的基本國策。
高一地理必修二活動題答案:第二單元
活動(第21頁)
1、 ①商業中心記者分布在尖沙咀和中環,香港的中心地帶。商業區的外圍主要是混合土地利用帶。
②高級住宅區和工業區的分布是相離的。
③略。
2、 略。
活動(第24頁)
方案二較為合理。方案一居住用地集中在城市中心,四周被工業用地包圍。這種城市地域結構容易產生居住密度較大,居住環境不易改變,條件差;職工在上下班時交通擁擠;其次我國北方冬季盛行西北風,夏季盛行東南風,居住用地四周被工業用地包圍,工業產生的廢氣、廢水、廢渣等污染物會對位於城市中心的居住用地產生影響和污染等。方案二分散了居住用地,降低了居住密度,城市居民的居住條件較好;分散居住可以緩解交通壓力;外圍的居住用地可以在與工業之間建立衛生防護帶,減輕工業用地給居住用地帶來的環境污染問題等。
第二節
活動(第25頁)
棗強鎮 衡水市 石家莊市
尋求的服務功能 (1) (2) (3)
依據表2.1,可以知道棗強鎮非農人口有11萬人,為小鎮,他提供的服務種類少,級別低,多是人們日常生活所需的服務,對於棗強鎮附近的居民來說,距離近,前往該地的頻率大;衡水市人口有29萬人,為中等城市,提供的服務種類較多,級別提高,多是人們生活所需的耐用品、較高的服務,對於棗強鎮附近的居民來說,距離較遠,前往該地的頻率較少;石家莊市人口有231萬人,為大城市,它提供的服務種類豐富、級別較高,對於棗強鎮附近的居民來說,距離遠,前往該地的頻率更少。
活動(第30頁)略。
第三節
活動(34頁)
城市化階段 水平 發展速度 地域擴展趨勢 常見問題
初級階段 25%-30%以下,低 緩慢 緩慢 城市各功能用地混雜布置,功能區分異不明確
中期階段 30%-70%,較高 迅速 快 交通擁擠、環境惡化、住房緊張等
後期階段 70%以上,高 緩慢 繼續增大 大城市的中心空洞化、逆城市化
活動(第35頁)
1、 發達國家城市化開始時間早,如英國於1800年、美國於1825年前後開始城市化。發展中國家城市化開始時間晚,如巴西於1940年、印度於1910年前後開始城市化。
2、 目前英國、美國、巴西處於城市化的後期階段,印度處於城市化的初期階段。
3、 近20年來,英國、美國、印度城市化的發展速度較慢,巴西城市化的發展速度較快。
4、 未來英國、美國、巴西城市化發展趨於緩慢,印度城市化發展可能加快。
5、 發達國家城市化開始時間早,現在處於城市化的後期階段,城市化發展速度變緩;發展中國家城市化開始時間晚,現處於城市化的初級階段,城市化發展速度較快。
活動(第37頁)
1、 略
2、 城市化給地理環境帶來的壓力有:總體的環境質量呈下降趨勢;生物棲息地減少,影響生物多樣性;地表和地面環境的改變,使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水質、水量及其運動發生改變;地表和地面環境的改變,使得局部的氣候條件發生改變。由於城市排放的廢棄物數量大,自然環境的分解能力有限,導致環境污染問題嚴重等。過快的城市化還帶來交通擁擠、居住條件差、就業困難、醫療和教育壓力大等問題。
3、 合理規劃城市;使城市化進程與社會經濟發展相適應;提高城市綠化程度;提高城市居民的綠化意識;分散大城市職能。
活動(第38頁)
A模式優點是可以凈化從郊區流入城市的空氣;缺點是無法降低城市熱島效應,城市中心污染物不易稀釋,尤其是遇到大氣穩定少動時更是如此。
B模式優點是在A模式基礎上,綠地向城市中心延伸,在一定程度上減弱了城市點熱島效應。缺點是城市中心地區其他用地面積比重大,向城市中心延伸的綠地在調節、凈化環境等方面的作用有限。
C模式優點是在B模式基礎上,綠地在城市中心形成網狀,進一步減少了城市熱島效應。而且由於綠地從城市邊緣延伸到中心地區,使空氣流動較通暢,有利於降低城市的大氣污染。缺點是城市中心地租高的地區,土地利用率降低。
高一地理必修二活動題答案:第三單元
活動(第43頁)
1、 季風氣候雨熱同期,正好滿足水稻好暖喜濕;地中海氣候熱量充足,但高溫期降水少,如果沒有充足的灌溉水源補充,不利於水稻的生長。
2、 江西的千煙洲是丘陵山區,屬於我國的濕潤地區,降水量大。丘陵上去耕作很容易發生水土流失,因此適宜發展林業和人工草場。坡度小的緩坡和地勢更為平坦的谷地,土層較厚,不易發生水土流失,適宜發展耕作業。地勢更為低窪的地區,容易積水,出現洪澇災害,因此因地制宜發展魚塘養魚業。地形條件是這里合理利用土地的主要影響因素。
3、 一般來說,受市場價格的影響,同樣的土地,種植糧食作物、經濟作物、園藝花卉產品,農民受益是逐漸遞增的。同時作為改革開放前沿的東南沿海地區經濟飛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鮮花消費逐漸興起。同時東南沿海地區緊鄰港澳台地區,便於出口,市場需求量大。該地區農業生產的變化除了受市場的價格、需求變化影響外,改革開放的政策也是一個重要要因素。
(活動(第44頁)
1、(1)隨著歐洲工業化、城市化的發展,逐漸形成了時鮮業的市場條件。交通運輸業的發展,為地中海地區時鮮業實現區域專業化提供了必要條件,加強了生產地與市場的聯系。通過技術投入改善了該地區降水季節分配的不合理性,有利於提高產量,增加經濟效益。
(2)市場和交通運輸因素、自然災害對該地區時鮮業區位選擇的影響越來越大。與法國比,西班牙具有勞動力費用低、低溫冷害少的優勢;法國時鮮業具有歷史悠久、技術水平高、近消費市場的優勢。兩國可以優勢互補,利用氣候的季節差異分別佔領不同季節的市場,西班牙以中低檔產品為主,法國以中高端產品為主。
2、略。
活動(第46頁)
1、 略。
2、
自然 氣候溫濕、土地肥沃
社會 小麥—牧羊區的形成有悠久的歷史、鼓勵政策、交通便利
經濟 耕作業以實現商業化
科技 機械化水平很高
3、 略。
第二節
活動(第48頁)略
賭徒思考(第49頁)
自左向右,自上到下:
自然條件優越:地勢平坦開闊、土壤肥沃、氣候溫和、降水豐富等
農業科學技術先進 機械化水平高
產量高 生產率高 地廣人稀
商品率高 糧食需求少 生活習慣
市場廣闊 交通運輸便利
活動(第50頁)
1、 美國商品穀物農業的特點是:生產規模大、商品率高、機械化和科技水平高。
2、
農作物品種 生產目的 經營方式 氣候條件
季風水田農業 水稻 自給農業 小農經營、生產規模小、機械化水平低 季風氣候
美國商品穀物農業 小麥、玉米 商品農業 家庭經營、生產規模大、機械化水平高 溫帶大陸性氣候
產生這兩種農業地域差異的主要因素是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勞動力條件和氣候因素。氣候條件不同,兩種農業地域所生產的農產品品種不同。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和勞動力條件直接影響到生產的經營方式和商品率高低。
第三節
活動(第52頁)
1、 氣候溫和,草類茂盛、草質優良;地廣人稀,土地租金低廉,為牧場的大規模經營提供了可能;距海港近,促進了牧場的商品經營。
2、 經營方式:集約農業、生產規模大
商品化、專業化水平高;經濟效率高;重視科技應用,例如培育良種牛、改善交通運輸條件、開辟水源、種植飼料、劃區輪牧等。
3、 我國內蒙古、新疆地區地廣人稀、草場質量好,如果能夠加強科技應用,改善交通運輸條件,完全可以採用大牧場放牧業的生產模式。
活動(第52-53頁)
1、 西歐氣候溫涼、潮濕,多雨多霧,日照少,有利於多汁牧草的生長。這種氣候條件不利於糧食作物的生長,適宜發展奶牛飼養業,形成了歐洲人以肉奶等高脂肪、高熱量食品為主的飲食習慣。隨著經濟發展,歐洲的城市化水平高,城市居民的奶類消費需求大。此外,牛奶及大部分乳製品不耐貯藏,乳畜業就更需要近市場分布。
2、 西歐乳畜業商品率、機械化程度高。大城市周邊以生產牛奶為主,離城市較遠的地區以生產乳製品為主。
3、 與潘帕斯草原大牧場放牧業相比,西歐的乳畜業接近市場。氣候條件不同,草場質量不同歐洲以奶牛為主,潘帕斯草原大牧場則以肉牛為主。後者遠離市場,對交通條件依賴較大。
高一地理必修二活動題答案:第四單元
活動(第60頁)
1、 鞍鋼選擇近動力和原料產地,對自然因素依賴大;寶鋼接近消費市場,受交通運輸條件影響大。
2、 交通運輸技術進步,巨型礦石運輸船的出現,使得原料運輸費用在生產成本中所佔比例降低,可以方便地利用國外廉價的原料,進一步降低生產成本。
3、 自左向右,自上到下:
科學技術的進步
交通條件改善和運輸能了提高 對懂了和原料地依賴減弱,縮短了生產地和消費地之間的距離,區位選擇更靈活
工業生產機械化、自動化水平提高 促進生產規模擴大,工業集聚;對勞動力數量需求減少、素質要求提高
工業生產對信息的依賴程度提高 對市場依賴加強
第二節
活動(第63頁)
1、 惠州影響整機生產廠與周圍音響零件專業生產廠集聚屬於專業化的工業聯系。
2、 可以加強各企業間的信息交流和技術協作,降低中間產品的也能輸費用和能源消耗,進而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生產效率和利潤,取得規模效益。
3、 距離遞減規律,距離惠州音響整機組裝廠越近的地區零件來源所佔比例越高。
第三節
活動(第67頁)
1、 豐富、優質的煤炭資源,與鐵礦石地距離近,便捷的水陸運輸條件,廣闊的市場。
2、 衰落的主要原因有:
(1) 煤炭開采成本增加,新的能源替代品的出現,煤炭作為能源的地位下降。
(2) 世界性鋼鐵過剩。
(3) 新科技革命的沖擊。
(4) 環境污染、交通擁堵等問題加劇。
(5) 產業結構單一。
3、(1)煤、鐵、石油資源豐富,交通便利,接近市場。
(2)資源條件是遼中南工業區區位選擇的主導因素。與德國魯爾區相比,兩個重工業區煤炭資源、交通、市場條件都很優越,但是魯爾區內鐵礦資源不豐富。
活動(第70頁)
1、 相同之處:大批廉價勞動力、企業規模小、以輕工業為主、企業生產高度專業化、資本集中程度低。
2、 不同之處:最大的不同之處是義大利工業小區不同企業密切聯系、協作,共同形成巨大企業集團;而溫州雖是生產同種產品,但聯系、協作不如意,形成多家企業競爭的局面,規模效應大減。
義大利新工業區:銀行信貸體系發達、社會服務機構完善;用水用地方便;交通運輸便利;政府的大力支持等。
溫州鄉鎮企業:商品手工業發展歷史悠久;海運條件便利;山區為主,平原少,人多地少,用地緊張等。
3、 加強技術投入、企業之間聯系和協作,杜絕惡性競爭,完善社會化服務體系,提高生產和管理人員的技術水平等。
活動(第72頁)
1、 相同點:兩個工業區都是在第二世界大戰後,在交通便利、沒有傳統工業區優勢的地區,形成的工業地域,以中小型企業為主。不同點列表如下:
對比項目 美國「矽谷」 義大利新工業區
生產結構 高技術產品 輕工業產品為主
生產特點 增長速度快、產品更新換代周期短;研究開發費用高 生產過程分散或家庭承包,資本集中低
分布特點 高等院校周圍、環境優美的地區 分散在小城鎮甚至農村
勞動力技術條件 從業人員具有高水平的直射和技能 廉價勞動力
政府因素 軍事訂貨 政府大力支持
2、(1)與美國「矽谷」相同的是,中關村科技園區的形成也緊鄰高校和科研院所,獲得政府的大力支持,交通便利。不同的是中關村科技園的研發費用投入不足、科技創新不夠,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很少,尚未形成發達的專業化分工配套體系,市場化制度和法規不夠完善和健全。
(2)中關村高科技園區發展優勢是擁有雄厚的科技力量。存在的主要問題有,離市區近,環境質量較差,交通擁堵,用地緊張、地價高;研發費用投入不足科技創新不夠,擁有自主知識產品很少等。
高一地理必修二活動題答案:第六單元
活動(第92頁)
1、 人類利用和改造自然能力已超過自然界自我調節能力,成為影響自然環境變化的主要影響因素之一,自然環境正以人類未能預知方式發生著變化。圖中隱藏的環境問題可囊有礦山開采地區的土地資源、植被破壞,開采出來的廢礦石堆積對土地和地表水、地下水會造成污染。修水壩對整個河流來說,改變了河流的水文特徵;對生活在河水中的生物來說,阻斷了它們的生存空間,影響生物多樣性的發展;對水壩上游,地下水水位抬高,庫區水位提高容易引起滑坡等,對水壩下游,減少河流流量,泥沙淤積減少,河流入海口地區容易發生海水倒灌、侵蝕海岸,地下水質變差等。城市是人類改造自然環境最劇烈的地方,現代都市的問題首先是環境污染(包括大氣污染、水污染、雜訊污染、固體廢棄物污染等),其次是交通擁堵、住房緊張等。眾多的城市環境對整個自然環境變化起什麼作業,目前未知。
2、 (1)圖6.5反映的是農業生產,圖6.6反映的是工業生產。
(2)圖6.5的農業生產將土地開墾為耕地,可能造成水土流失、土地肥力下降等生態問破壞問題,但它作用范圍小,若干年後自然景觀還有可能恢復。圖6.6發張大規模、集約化的工業生產,不僅造成生態破壞,還會造成環境污染。而且破壞面積大,程度深,被破壞的環境短期內是很難恢復的。
(3)不同地方有不同的答案。例如,水稻種植中因大水漫灌導致土地鹽鹼化,山區過度放牧導致草地退化,採挖甘草、發菜、牧羊山羊導致沙化面積不斷擴大。
活動(第97頁)
1、 略。
2、 有必要。人類在森林區內修築公路,已經侵佔和破壞了蛇的生存環境,如果再不對蛇的遷移進行保護,蛇數量的減少以致滅絕不可避免。這種做法體現可持續發展的公平性和共同性原則。
3、 (1)正確,符合可持續發展的公平性原則。
(2)不正確,對可再生資源課充分利用,對非可再生資源要節約、綜合利用。
(3)不正確,可以砍,但要砍、育結合才能持續發展。
(4)正確,符合可持續發展的公平性和共同性原則。
(5)正確。
(6)正確,保護野生自然區域是保護生物多樣性的重要方式,也符合可持續發展的公平性和持續性原則。
(7)正確。用可持續發展系統來解釋,經濟發展是可持續發展的條件,環境屬於生態系統,是可持續發展的基礎,只有二者協調發展,才能達到社會可持續額發展的目的。
第二節
活動(第100頁)
我國資源相對貧乏,大多數地區環境脆弱,如果將資源、環境問題放在一邊,有可能等不到經濟發展到實力雄厚階段,環境已變得無法讓人們繼續生存下去;或者經濟發展到實力雄厚階段,環境問題的支力已不是經濟實力所能解決的問題了。
我國目前是一個發展中國家,沒有足夠的經濟實力和較高的科技水平實行發達國家現行的高投資、高技術解決問題的模式。
活動(第104頁)
圖6.16所舉的個人行為對建設一個可持續的社會有意義。
日常生活中可以採取的有益於可持續發展的行動有:節約糧食,不浪費糧食;不隨地亂扔廢棄物,隨手將廢棄物分類放置;隨手關燈;節約用電、用水;重復、多次用水;夏季減少空調的使用,提高空調溫度的設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