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年級地理 » 初二地理上冊地球的自轉和公轉

初二地理上冊地球的自轉和公轉

發布時間: 2021-02-13 23:00:12

① 地球的公轉和自轉

自轉快一倍一天變12小時,而且重力會減小。對地球上的生物當然有影響的。

② 地球為什麼會自轉和公轉

要理解地球為何會保持自轉和公轉,我們需要了解早期太陽系的形成過程,而它的動力來自於哪裡?這個問題很簡單,顯然是慣性導致的,所以追溯太陽系最早的形成過程就十分重要了,正是在形成過程中,逐漸塑造了地球的自轉和公轉,在慣性的作用下,其狀態就一直保留了下來,我們接下來詳細了解一下。

為何地球慣性這么強大呢?打個比方,如果是自行車剎車,輕輕一踩就停住了,而大卡車剎車,踩下剎車後,車還會按照慣性繼續向前滑行幾十米才會停住,由此可見,質量越大慣性的作用越強。

而地球這樣大的物體,在宇宙中近似真空的環境下,又沒有受到阻力,所以其慣性之強,會使地球保持幾十億年的自轉和公轉,並且還會在未來持續下去

但未來情況到底如何,因為蝴蝶效應的存在,一點擾動的數據都會導致行星演化結果的很大差異,所以目前科學也難以預測。

③ 中圖版地理初二上冊《地球的自轉和公轉》說課稿怎麼寫

轉眼間初中新的課程又將開始了,為了老師更好的開展自己的教學工作,現將中圖版地理初二上冊地球的自轉和公轉說課稿怎麼寫提供給大家,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各位評委老師,各位同學,大家好!
我今天要說的內容是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第一章第二節地球的公轉。我認為說課應該以新課程理念為指導,圍繞說教材、說教法、說學法、說教學程序四個環節進行。首先,我對本節教材做以下的分析:
地球的運動包括兩方面內容地球的自轉和公轉,地球的公轉是地球自轉的延伸,也為以後深入學習地球的運動奠定基礎,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教材圍繞「地球公轉的定義、方向、周期、特點及意義」這一主線而展開,圖文並茂,體現了新課程標准中"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的基本理念。因此本節課是教材的重點。
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和學生的知識基礎及認知能力我確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為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知識技能目標:掌握地球公轉運動的方向、周期和特點,知道四季的形成和五帶劃分是由於地球公轉而產生的,了解地球上的五帶的劃分的依據。
二是過程方法目標:通過教學能使學生能夠通過讀圖說出四季的劃分的依據和五個熱量帶的名稱范圍。
三是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通過觀察地球的運動,說明物質是運動的,物質的運動是有規律的。並通過學習使學生養成科學的學習態度,初步樹立正確的科學宇宙觀。
依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和教材內容我確定本節課的重點內容:四季形成和五帶劃分。
本節教材難點內容是四季形成和五帶劃分原因,我確定這個難點的依據一是四季形成和五帶劃分與地軸傾斜和地球位置有關,十分抽象,本身就是很復雜的問題。二是學生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還比較差,對此不容易理解。
重點和難點已經確定,怎樣處理教材就水到渠成了。本節課詳講的內容是四季形成和五帶的劃分。
那麼,如何把握重點,突破難點,實現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呢?那就要採用適宜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教法的選擇要根據教無定法、貴在得法和以學為法的原則,這是新課程「以人為本」的教育思想的體現。
在本節課教學活動中,我採用講練結合的啟發引導式教學方法和結合多媒體動畫演示法。我採用這種教法的依據有三:一是現代教學研究證實真正的理解是學習者對知識的主動再構建。知識再構建依靠提出問題,引導推測,鼓勵大膽猜測與想像,解決問題,主動建構知識體系。二是根據「二期課改」精神,教師轉變課堂角色,由知識的傳播者轉變為學生主動學習活動的指導者、合作者與促進者。三是把抽象的地理事物通過直觀的動畫表現出來,變難為易,學生更容易理解。
在教學手段上,充分發揮多媒體課件的作用,把多媒體信息如文字、圖像、聲音等有機集成並顯示在屏幕上,以強化教學的直觀性,幫助學生理解記憶,提高教學課堂效率。
教學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學生的學。教是手段,學是中心,會學才是目的。教師在教學中必須「授之於漁」,培養學生獨立獲取知識的能力,以實現新課程理念終生學習的目標。基於以上考慮,本節課我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滲透學法:
首先,在生理上,青少年好動,注意力易分散,愛表現自己,抓住這一生理特點,創造多種機會和條件,讓學生參與進來,提出自己解決問題的辦法,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使學生學會合作學習。這樣可使學生在探究性學習中,掌握比較、分析綜合,歸納總結等科學的學習方法。
其次,有效利用互聯網和圖書館知識量豐富、資源共享這些優點,我鼓勵學生從互聯網和圖書館中獲取知識,向學生介紹一些網站,搜索引擎和關鍵詞,教給學生獨立獲取知識的方法。
本節課教學總的思路是以知識結構為線索,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通過師生問答,把教師的認知結構轉化為學生的認知結構。整個教學過程我將圍繞「地球公轉的方向、周期、特點及意義」這一主線來組織教學,通過構建三大問題情景,兩次合作討論而完成。
本節課在導入過程中,首先復習地球的自轉的方向、周期、特點及意義,那地球公轉是什麼樣的情況呢?這節課我們也從這四個方面來學習。我採用這種導入法的依據是地球自轉和公轉在教材結構上有相似之處,復習地球自轉既鞏固上一節課的內容,又可以引導學生學習本節內容。
本節教材第一部分內容是地球公轉的定義、方向和周期,我將結合多媒體課件進行講解,通過觀察動畫,讓學生回答下列問題:1.什麼是地球的公轉?地球繞著太陽的運動叫做地球的公轉。(2)、地球公轉的方向是如何的?(西向東繞太陽轉公轉方向和自轉方向相同)地球自轉和公轉同樣自西向東運轉,有哪些不同呢?(自轉——以地軸為中心,公轉——以太陽為中心,自轉、公轉同時進行。)
(3)、地球是正著身子還是斜著身子圍繞太陽轉的?
(4)、什麼是地球的公轉周期呢?地球的公轉周期是多少呢?這個問題讓學生看課本回答。這樣處理條理清晰,知識點明確,有利於培養學生觀察地理現象獲取信息的能力。
地球運動是自轉運動和公轉運動兩者同時進行,自轉運動產生了晝夜交替,那公轉運動產生了什麼地理意義呢?引出地球公轉的意義,首先是四季的形成,學習四季的形成要先知道南北回歸線,這個問題我讓學生觀察動畫以問題的形式解決。
通過觀察動畫,引導學生找出太陽直射點在地球表面上移動的范圍。進而得出結論:一年中,太陽直射點總是在北緯23.5度和南緯23.5度之間來回移動,南北緯23.5度稱為南北回歸線。引出南北回歸線的概念,為學習四季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四季的形成這一部分內容,我採用結合圖片,講解春季的形成,然後啟發引導學生總結夏季、秋季和冬季的形成,使學生不但學會還要會學。
3月21日前後,太陽光直射在赤道上,全球晝夜長度相等,這一天稱為春分日,春分日前後的3、4、5三個月是北半球的春季,春季北半球獲得的太陽光熱適中,氣溫溫和。
那什麼時候是夏至日呢?夏季包括哪幾個月呢?光熱狀況如何呢?讓學生看課本並結合現實生活回答。春夏秋冬四季的形成這個難點解決後,我設計了一個表格對這部分內容進行總結,以強化學生的記憶效果。
接下來是五帶的劃分。五帶的分界線是南北回歸線和南北極圈,南北回歸線這個知識點學生已經知道,要想學習五帶還要先讓讓學生知道南北極圈。這個問題我先讓學生看圖,我再結合圖表進行講解。
夏至日北半球晝最長,夜最短,北極圈及以內地區出現極晝;冬至日北半球夜最長,晝最短,北極圈及以內地區出現極夜。南北緯66.5度是出現極晝極夜的界限,所以稱為極圈。北緯66.5度緯線稱為北極圈。南緯66.5度緯線稱為南極圈。這樣也就突出了地理學科的特點既從地圖中獲取知識,在地圖中消化理解知識。
這樣五個熱量帶的分界線知道了,解決五帶的劃分就容易了,南北回歸線之間為熱帶,南北回歸線和南北極圈之間為溫帶,南北極圈和南北極點之間為南北寒帶。
那五個自然帶各有什麼天文特徵和氣候特徵呢?這個問題我同樣是結合一個圖形並以問答的形式解決。首先在熱帶地區有太陽的照射狀況和氣候的特徵是怎樣的呢?這個難點我同樣設計了一個表格幫助學生歸納總結理解記憶。
為了鞏固本部分內容我設計了一個練習題:
結合現實生活回答下列問題:(1)一年之中,南陽每天中午太陽都升得一樣高嗎?什麼季節升得高一些?什麼季節比較低?(2)一年之中, 南陽每天白晝的時間一樣長嗎 什麼季節較長 什麼季節較短。
本節課,我設計了兩類練習題,一是填空題,考查學生的記憶能力和對基礎知識的掌握程度。二是綜合題,考查學生讀圖、用圖、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這兩類練習題,起到了鞏固本節內容,考查學生掌握情況,反饋教學效果的功能。這些練習題確定的原則是:遵守教學大綱,突出思想性、基礎性和教學重點、難點;訓練量適中。
對於課後總結這一環節,我的理解是,他不應該僅僅為知識的簡單羅列,而應該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所以我設計了以下三個問題:通過本節課的學習,1.你學到了什麼?2.你的體驗是什麼?3.你掌握了什麼?其總的設計意圖是回顧知識,強化記憶。
布置作業:查閱資料看看我國大部分地區位於哪一個溫度帶,這些溫度帶對人民的生產生活有什麼影響?上交一篇作文。

④ 中圖版八年級地理《地球的自轉和公轉》教案怎麼寫

教案教案,切莫抄太教條,特別是對於大學生來講。
建議你根據所講的科目,制定針對性的教案:
如果是文科性質的課,教案只要提綱式的,不能教條,應該發散一點。剩下的部分要臨場發揮,所謂的臨場發揮也是根據你的經驗來,如果你特別能講,特別能白活,就不要特多准備;反之,你可以給自己一些關鍵詞、句式的提示,作為臨場發揮的指引;
如果是理科性質的課,要想講的生動有趣,有吸引力,有點難度,就需要你自己對知識點吃得很透,能夠融會貫通,又能循循善誘,教案就要准備得充分,邏輯性強,知識也要連貫,學生更容易理解。
當然,受眾也很關鍵,所以還有一種方式是問聽課的同學,覺得怎麼講更容易理解和接受,不斷修訂自己的教案。
好的教案一定是非常重要的,好比電影劇本一樣!
以上純粹個人意見,不是抄來的,希望對你有幫助。

初中地理: 地球的自轉和公轉是地球運動的兩種基本形式。地球繞地軸不停地自西向東自轉,產生了以24小

兩極地區的極晝極夜現象是由於黃赤交角(即太陽黃道面與地球赤道面的夾角)的存在引起地球公轉所形成。所以和公轉軌道面與地軸的夾角有關。

⑥ 地球的自轉和公轉 的 概念

地球自轉:復地球繞自轉制軸自西向東的轉動,從北極點上空看呈逆時針旋轉,從南極點上空看呈順時針旋轉。
地球公轉:地球公轉就是地球按一定軌道圍繞太陽轉動(The Earth revolution around sun)。

⑦ 地球的自轉和公轉的概念

  • 地球自轉

    地球繞自轉軸自西向東的轉動,從北極點上空看呈逆時內針旋轉,從南極點上空看呈順時針旋轉。地球容自轉軸與黃道面成66.34度夾角,與赤道面垂直。地球自轉是地球的一種重要運動形式,自轉的平均角速度為 4.167×10^-3度/秒,在地球赤道上的自轉線速度為465米/秒。地球自轉一周耗時23小時56分,約每隔10年自轉周期會增加或者減少千分之三至千分之四秒。

  • 地球公轉,

    是指地球按一定軌道圍繞太陽轉動。由於太陽引力場以及自轉的作用,而導致的地球公轉,也有其自身的規律。

    地球的公轉遵從地球軌道、地球軌道面、黃赤交角、地球公轉的周期、地球公轉速度和地球公轉的效應等規律。地球公轉的時間是一年。在地球公轉的過程中存在兩個明顯周期,分別為回歸年和恆星年,回歸年與恆星年的時間不一樣。兩者一年的時間差稱為歲差。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