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年級地理 » 高一地理必修一填空

高一地理必修一填空

發布時間: 2021-02-13 22:40:00

㈠ 高一地理必修一地理總結填空題(圖)

哪一個題目?

高中地理必修一填空題,求大神

1、1月,大陸氣壓是高壓,說明陸地比海洋冷,是冬季;
2、上升,陰雨『;專
3、原因:海陸熱力性質差異。陸地比屬熱小,冬季吸熱慢,比同緯度海洋氣溫低,冷空氣下沉,形成高壓。副極地低氣壓帶;
4、C點吹西北風(高壓吹向低壓),D點吹東北風。低溫乾燥

5、D地7月盛行西南風。7月太陽直射點在北半球,印度洋海水升溫慢,南亞陸地溫度高,形成熱低壓,海洋氣壓比陸地氣壓高,此時是吹海風。也與氣壓帶、風帶的季節移動有關,南半球的東南信風北移,越過赤道,向右偏轉成西南風。

㈢ 求高中地理必修一練習題及答案。謝~~~

行星地球
一、單項選擇題(本大題共20小題,每小題2分,共40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 是符合題目要求的。)
1.下列天體系統中,不包括地球的是( )
A.銀河系 B.總星系 C.河外星系 D.太陽系
2.目前人類所知道的最高一級的天體系統是( )
A.銀河系 B.河外星系
C.總星系 D.太陽系
3.在晴朗的夜晚仰望星空,我們看到的星星多數是( )
A.恆星 B.行星 C.衛星 D.流星
4.太陽能量來源於( )
A.核裂變 B.核聚變
C.其它恆星 D.銀河系中心
5.關於太陽輻射的敘述不正確的是( )
A.太陽輻射就是指太陽以電磁波的形式向四周 放射的能量
B.太陽輻射能量來源於氫氣的燃燒
C.大陽輻射能量是由核聚變反應過程中虧損的質量轉化而來的
D.太陽輻射能是維持地表溫度,促進地球上的水、 大氣、生物活動和變化的主要動力
6.關於太陽黑子的正確敘述是( )
A.太陽表面黑色的斑點
B.出現在日冕層
C.因為溫度比周圍大約低1500度,所以略顯陰暗
D.活動周期為12年
7.地球自轉產生的地理現象是( )
A.晝夜長短的變化
B.地球表面正午太陽高度角的變化
C.世界各地晝夜交替現象
D.世界各地季節的變化
8. 國際日期變更線大體沿1800經線南北延伸,如果這條線的東側是2003年12月31日
14:00,請問這條線西側的時間應該是 ( )
A. 2003年12月30日14:00
B. 2004年12月31日14:00
C. 2003年12月31日15:00
D. 2004年1月1日14:00
9.由於地球公轉而產生的地理現象是( )
A.晝夜的 更替
B.海洋中洋流運動產生有規律的偏向
C.晝夜長短的季節變化
D.地球的赤道半徑略長於極半徑
10.關於晨昏線與經線圈關系的正確敘述是( )
A.每天都重合
B.只有春分和秋分這兩天兩者重合
C.晨昏線與經線圈永不重合
D. 只有冬至和夏至這兩天兩者重合
11.下列各地中 ,每年兩次受到太陽直射的是( )
A.20°N,30°E B.25°N,25°E
C.23.5°S,60°N D.40°S,120°W
12.當地球公轉到了遠日點附近時,悉尼的季節應為(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13.東經121º比東經120º的地方( )
A.區時早 B. 地方時早
C.一定先看到日出 D.地方時晚
14.地球上經度相同的地方。則( )
A.季節相同 B.正午太陽高度相同
C.晝夜長短相同 D.地方時相同
15.地球上緯度相同的地方 ,則( )
A.區時相同 B.地方時相同
C.晝夜長短不同 D.線速度相同

16.下圖中正確表示北半球水平運動物體偏轉方向的是( )
(虛線為運動方向,實線為偏轉方向)
A B C D
17.10月1 日這一天,太陽直射點( )
A.在北半球,並向北移動 B.在北半球,並向南移動
C.在南半球,並向南移動 D.在南半球,並向北移動
18. 按照 氣候統計來劃分四季,北半球夏季的時間應是( )
A. 4、5、6三個月 B. 5、6、7三個月
C. 6、7、8三個月 D. 7、8、9三個月
19. 地殼的平均厚度為( )
A.6千米 B.17千米 C.33千米 D.60~70千米
20. 地球自轉一周360°所需的時間是( )
A. 23小時56分4秒 B. 24小時
C. 24小時3分56秒 D. 24小時48分46秒
二 、雙項選擇題(本大題共10小題,每小題3分,共 30分。 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有兩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每小題全選對者得3分,只選一項且選對者得1分,其餘情況均不 得分。)
21.太陽活動的主要標志是( )
A.黑子 B.太陽風 C.耀斑 D.日珥
22.關於太陽活動對地球影響的敘述,正確的是( )
A.太陽活動放出的能量是我們日常生活和生產直接所用 的能源
B.由於耀斑爆發時發射的電磁波會引起大氣電離層的擾動,所以會產生磁暴現象
C.世界許多地區降水量的年際變化與黑子的11年活動周期沒有相關性
D.太陽活動有時會使地面的無線電短波通訊受到影響
23.當地球位於公轉軌道的近日點時( )
A. 是每年的1月初 B.是每年的7月初
C.公轉速度較快 D.公轉速度較慢
24.平時我們日常生活中所指的一天是( )
A. 太陽日 B. 恆星日
C. 23小時56分4秒 D. 24小時
25.在北京時間8點20分時( )
A.東經130º(位於東九區)的地方時正好等於區時
B.東經130º的地方時為7點40分
C.東經130º的地方時是9點
D.東經105º(位於東七區)的區時為7點20分
26.下列地點中既不會發生極晝和極夜現象,也沒有太陽直射現象的是( )
A.34ºN,116ºE B.20ºS,75ºW
C.67ºS,20ºE D.40ºN,10ºW
27.當太陽直射北回歸線時( )
A.北半球晝短夜長
B.北半球晝長夜短
C.南回歸線以南正午太陽高度最小
D.南回歸線以南正午太陽高度最大
28.當陽光直射北回歸線時,下列四個地點的正午太陽高度達到一年中最高值的有( )
A.華盛頓 B.新加坡
C.上海 D.巴西利亞
29.讀下圖,陰影表示夜半球,內圓表示極圈,中心表示極點,箭頭表示地球自轉方向,其中日期相同的是( )
30. 當北半球冬至日時,下列敘述哪些正確( )
A. 南回歸線上太陽高度角最大
B. 赤道上晝夜平分
C. 北半球有極晝現象
D. 南半球有極夜現象

一、二、選擇題(共70分,共30道題)
單項選擇 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題號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雙項選擇 題號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三、綜合題 (共30分)
31. 讀「黃赤交角示意圖」,完成下列要求(5分):

⑴恆星①是 星;角②的角度是 ;平面③的名稱是 ;
⑵當太陽直射點在F點時,可能的日期是 (選擇填空);
當太陽直射點在H點時,可能的日期是 (選擇填空)。
A. 3月21日前後
B. 6月22日前後
C. 9月23日前後
D. 12月22日前後

32. 讀圖,完成下列要求(11分)

(1)圖中A、B、C、D分別代表二分二至時地球在公轉軌道上的位置,
其中A代表 節氣時的位置,
B代表 節氣時的位置,
C代表 節氣時的位置,
D代表 節氣時的位置。
(2)當地球運行到D點時,公轉速度較 ,南半球是 季。
(3)當地球運行到A、C點時太陽直射在 上,此時全球各地晝夜 。
(4)當地球運行到B點附近時,太陽直射在 (緯度),此時北半球晝夜長短狀況是 ,北極圈內出現 現象。

33. 讀圖「地球內部構造圖」,回答問題(10分):

(1) 圖中虛線處兩個界面的名稱:AB間: 面、BC間: 面。
(2) 三個圈層名稱:A: B: C: 。
(3)A、B、C三個圈層中,橫波不能通過的是 層,軟流層位於 層之中。
(4)A表層以外的由大氣、水體和生物組成的自然界劃分為三個圈層:
圈、 圈、 圈。

34. 為什麼說,地球是太陽系中一顆特殊的行星?(4分)

答案
一、二、選擇題(共70分,共30 道題)
單項選擇 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C C A B B C C D C B
題號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A D B D D B B C B A
雙項選擇 題號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AC BD AC AD CD AD BC AC BD AB

三、綜合題 (共30分)
31. (5分)
⑴ 北極星 66.5° 黃道面
⑵ B D
32.(11分)
(1)春分 夏至 秋分 冬至
(2)快 夏
(3)赤道 等長(平分)
(4)23.5°N 晝長夜短 極晝
33.(10分)
(1) 莫霍 古登堡
(2)地殼 地幔 地核
(3) C B
(4) 大氣 水 生物
34.(略)(4分)

㈣ 高一地理,必修一,選擇題+填空

1.水分
熱量
2.B
B
A
A
3.溫帶落葉闊葉林帶
4.C

如果回答滿意,還請及時採納,我發現你問過很多問題了,都是發的圖片。您的採納是我回答的動力,謝謝。

㈤ 高一必修一地理習題誰有

浙江省舟山中學2007-2008學年度高一地理第一學期期中試題(A)
一、選擇題(40小題,共60分,每小題只有一個正確答案)
1.下列緯度范圍內有極夜現象的是
A.23.5°N --30°N B.23.5°N --23.5°S
C.66.5°S --70°S D.23.5°S --66.5°S
2.地軸與地球繞太陽公轉的軌道平面的夾角是
A.23.5 ° B.66.5° C.67.5° D.90°
3.某地區有一口150米深的礦井,采礦工人發現在井底每年能見到兩次陽光,此井最有可能位於
A.回歸線和南極圈之間 B.溫帶地區
C.南回歸線和北回歸線之間 D.寒帶地區
4.地球上有高級生命存在的外部條件是
A.日地距離適中 B.地球質量適中
C.太陽光照條件穩定 D.有液態水的存在
5.下列圖示的四種情況,晝夜溫差最小的是

6.內力作用的能量主要來自
A.地球內部 B.太陽輻射能 C.物體的重力能 D.風能
7.大氣運動的能量來源於
A.大氣逆輻射 B.太陽輻射C.地球內部的能量 D.人類向大氣排放的熱量
8.下列四幅圖中,表示南半球氣旋系統的是

9.小行星帶的軌道基本位於
A.木星和土星之間 B.火星和木星之間
C.地球和金星之間 D.地球和火星之間
10.太陽外部的圈層從里到外依次是
A.光球層、色球層、日冕層 B.色球層、光球層、日冕層
C.光球層、日冕層、色球層 D.日冕層、色球層、光球層
11.下列有關地球自轉周期的說法,正確的是
①是指地球自轉一周所用的時間②如果以太陽為參照物,自轉周期是24小時
③如果以恆星為參照物,自轉周期要小於24小時④如果以恆星為參照物,自轉
周期要大於24小時
A.①②③ B.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
12.下列圖示(實線為物體水平運動原始方向,虛線為偏轉方向)正確的是

13.北京時間12時整,下列各地太陽升到一天中最高位置的是
A.北京某地(1160E) B.杭州某地(1200E)
C.上海某地(121.50E) D.廣東某地(1130E)
14.下列圖示表示6月22日太陽光照情況的是

15.下列節日中,杭州晝長夜短的是
A.元旦 B.國際婦女節 C.國際兒童節 D.元宵節
16.沉積岩的兩個突出特徵是
①具有層理構造②具有流紋構造③常含有化石④具有團狀構造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17.下列天氣現象,主要由於大氣逆輻射增強而產生的是
A.夏天烏雲密布時,白天的氣溫不會太高
B.晴朗的夜晚,氣溫比多雲的夜晚低
C.嚴冬多雲的夜晚不易出現霜凍
D.深秋的晴夜易出現霜凍
18.造成浙江省伏旱和台風的天氣系統分別是
A.暖鋒和氣旋 B.冷鋒和氣旋 C.反氣旋和氣旋 D.反氣旋和暖鋒
右面為「近地面和高空等壓面狀況圖」,據此回答第l9-20題。
19.若圖中的氣壓分布狀態是熱力作用形成的。則圖中四點氣溫最高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20.在同一水平面上,圖上四點中為高氣壓的是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21.驅動水循環的能量主要是
A.地熱能 B.重力能 C.月球、太陽對水體的引力 D.太陽能和地球重力能
22.下列有關洋流對地理環境影響的敘述,正確的是
A.暖流流經的海區降水會減少
B.洋流使海水溫度隨緯度增加而遞減
C.寒暖流交匯處往往形成世界著名漁場
D.洋流能加速已污染海水的凈化,縮小污染范圍
23.下圖表示四處熱力環流形成示意過程,其中不正確的是

2005年10月12日9時,我國自行研製的「神舟」六號載人飛船成功發射,並軌後在距地球表面約343公里的圓形軌道飛行。飛船按預定軌道環繞地球77圈後,於17日4時33分在內蒙古中部平原成功著陸。據此回答24-26題。
24.「神舟」六號飛行過程中經過了
A.軟流層 B.日冕層 C.光球層 D.平流層
25.在飛行過程中,航天員與北京飛行控制中心進行通話必須依賴
A.臭氧層 B.太陽風 C.電離層 D.太陽黑子
26.在「神舟」六號飛行期間,太陽直射點
A.位於北半球,向北移動 B.位於南半球,向南移動
C.位於南半球,向北移動 D.位於北半球,向南移動
《齊民要術》有這樣一段描述:「凡五果,花盛時遭霜,則無子。天雨新晴,北風寒徹,是夜必霜。然放火作煜,少得煙氣,則免於霜矣。」[煜,無焰的火],據此回答27—29題
27.這段文字描述的現象發生的時間可能是
A.夏季 B.冬季 C.初春 D.深秋
28.導致「天雨新晴,北風寒徹」是由於
A.暖鋒過境 B.冷鋒過境 C.准靜止鋒過境 D.熱帶海洋氣團影響
29.「天雨新晴,北風寒徹」造成「是夜必霜」,其主要原因是
A.雨後的夜晚氣溫必定很低 B.受冷氣團影響,加之晴朗的夜晚,大氣逆輻射較弱
C.晴朗的夜晚,地面輻射減弱 D.晴朗的夜晚,地面輻射加強
30.台灣島地處兩大板塊交界處,是我國地震多發區。這兩大板塊是
A太平洋板塊與亞歐板塊 B亞歐板塊與美洲板塊
C亞歐板塊與印度洋板塊 D太平洋板塊與美洲板塊
31.下列有關太陽外部圈層與其活動的組合正確的是
A日冕層——黑子 B色球層——耀斑C光球層——日珥 D光球層——太陽風

北京時間2006年8月24日21時20分,在捷克首都布拉格舉行的國際天文學聯合大會上通過了對行星的新定義。新定義規定:位於圍繞太陽的軌道上;有足夠大的質量來克服固體應力,達到流體靜力平衡的形狀(近於球形);並可以清空自身軌道附近區域的天體叫「行星」。就現在的觀測看,只有八大行星滿足這些定義。回答32—33題。
32.根據下錶行星的相關參數,判斷「慘遭降級」的是

A水星 B金星 C冥王星 D天王星
33.此時,剛巧有艘船舶自西向東越過國際日期變更線,則船舶所在地的日期為
A.8月23日 B.8月24日 C.8月25日 D.8月26日
34.下列地質地貌示意圖中,主要由外力作用形成的是
A.a和b B.b和c C.c和d D.b和d
35.讀暖鋒示意圖(圖5),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A降水易發生在鋒後
B鋒面過境後氣溫降低
C鋒面過境後氣壓升高
D鋒面過境後天氣轉晴
36.右圖為北半球某氣壓場受力平衡時的風向圖,圖中氣壓單位為百帕,其中水平氣壓梯度力、地轉偏向力、摩擦力和風問代表字母依次是
A.abcd B.abdc
C.badc D.cbad

37.「塑造」黃土高原千溝萬壑的地表形態的外力作用是
A.風化作用 B.流水侵蝕作用
C.風力沉積作用 D.冰川侵蝕作用
38.右圖是某地地震波傳播速度隨深度變化狀況,該地莫霍面大約位於地下
A.5千米處
B.17千米處
C.33千米處
D.2900千米處
39.下圖表示夏至日或冬至日四個不同緯度地區的晝夜長短情況(圖中陰影部分表示黑夜),四地緯度從低到高的正確排序是

A.①③④② B.①②③④ C.③①②④ D.④③②①
40.當北半球某地,在某季節內近地面大氣等壓面呈圖中狀態時,正是
A.亞洲高壓勢力強盛的季節
B.夏威夷高壓勢力強盛的季節
C.阿留申低壓強盛的季節
D.冰島低壓強盛的季節

二、綜合題
41.下圖中的杭州六和塔約(300N,1200E)與倫敦塔橋約(51.50N,O0)都是著名的旅遊景點。某學校研究性學習小組擬對這兩處旅遊景觀進行相關地理問題的探究。請你與他們一起完成下列問題。(7分)

(1)當六和塔的塔影位於正北方時,北京時間約為 時,倫敦時間約為
時。(2分)
(2)當六和塔的影子為一年中最長時,地球的公轉速度較 (快或慢),倫敦的白晝比杭州 (長或短)。(2分)
(3)由於倫敦常年受 風的影響,且附近有 (洋流)經過,所以終年溫和濕潤;而杭州盛夏時節常因受 (高壓或低壓)的控制,出現持續高溫乾旱的伏旱天氣。(3分)
42.讀「北京至烏蘭巴托之間地區冬春季某日鋒面活動示意圖」,完成下列要求。(6分)
(1)。根據圖中冷暖空氣的活動情況判斷,目前位於中蒙邊境附近的鋒面
屬於 鋒。(1分)
(2)。在這種鋒面活動影響下,我國冬季常常形成的種災害性天氣是 。(1分)
(3)。如果圖中所示為該日「北京時間」12時整的鋒面活動狀況,鋒面移動速度為40千米小時,則鋒面將於次日 時移到北京地區,屆時北京將可能出現 等天氣現象(選擇填空)。鋒面過境後,北京的天氣狀況將是 (選擇填空)。(3分)
(4)若這種鋒面活動出現在夏季且移動較快,則在鋒面上往往會形成 天氣(選擇填空)。(1分)
本題選項:A.大風或沙暴B.氣溫下降,天氣轉好C.狂風暴雨D.較大的風和雨
43.讀某地地質剖面示意圖(9分)
(1)上圖中甲、乙兩處岩層發生彎曲變形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丙處物質主要是由於_______________作用而形成的。(4分)
(2)寫出圖中各點的地質構造類型:
甲 ,乙 ,丁 (3分)
(3)如果在該地區進行鑽井,有可能在______地找到石油、天然氣,在_______地找到地下水。(2分)
44.右圖為「大西洋某海域洋流示意圖」,讀圖回答下列問題:(6分)
(1)該海域位於 (填「南」或「北」)半球。(1分)
(2)A、C兩個洋流中,屬於暖流的是 ,
洋流B的名稱是 。(2分)
(3)該洋流的流向與北印度洋的洋流流向一致時,太平洋上的 (氣壓中心)最強盛,簡述該氣壓中心形成原因 。(3分)
45. 發射窗口是指運載火箭發射比較合適的一個時間范圍。這次「嫦娥一號」選擇的發射窗口區間,初始點在24日18點05分,中間的窗口時段有35分鍾。在18點05分發射就叫「零窗口」發射,在這個時刻發射,就能把衛星送到最佳位置,讓它在以後的變軌過程中節省燃料。如果過了零窗口,比如過了5分鍾或者10分鍾,衛星就不能被發射到最佳位置,就得利用自身攜帶的燃料進行變軌。如果在35分鍾的發射窗口內不能發射的話,今年就不能發射了。
中新網西昌10月24日電:北京時間二十四日18時05分,中國在西昌(東經102度,北緯28。2度)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三號甲」運載火箭將「嫦娥一號」衛星成功送入太空。「嫦娥一號」是中國自主研製的第一顆月球探測衛星,它的發射成功,標志著中國實施繞月探測工程邁出重要一步。
另記者從有關權威人士處獲悉,文昌(北緯19度19分0秒,東經109度48分0秒)航天發射中心建成後,將有望發射「嫦娥二號」和「嫦娥三號」,屆時,文昌和海南人民將有幸見證這一歷史時刻。
讀以上材料回答下列問題:(12分)
(1)。「嫦娥一號」的發射窗口,西昌的地方時是
A.18點05分-18點40分 B。19點17分-19點52分
C.17點09分-17點44分 D。16點53分-17點28分
(2)、「嫦娥一號」升空時,地球在公轉軌道的位置是:
(3)、將建成的文昌衛星發射基地與西昌、酒泉、太原衛星發射基地相比較,最突出的區位優勢是:
A、緯度低 B、海拔高 C、多晴天 D、地勢平坦
(4)、當「嫦娥一號」升空時,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A. 北京的白晝比西昌長 B。文昌的正午太陽高度比西昌大
C. 此時,北京經常受台風影響 D。北極圈內極晝范圍在縮小
(5).此時,從波斯灣到上海的油輪,在經過北印度洋時是 (順水、逆水)。
(6).「嫦娥一號」升空55分鍾後時,地球是以 經線和180O經線,把全球分為二天(從地方時來看)。

( 命題:俞明軍 審題:王靜珊)

舟山中學2007學年第一學期高一地理期中試題(A)
答題卷

一、 選擇題(本題有40小題,共60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二、非選擇題(本題有5小題,共40分。)
題 號 答 案 得分
41
(7分) (1)
(2)
(3)

42
(6分) (1)
(2)
(3)

(4)
43
(9分) (1)
(2)

(3)
44
(6分) (1)
(2)
(3)


45
(12分) (1)
(2)
(3)
(4)
(5)
(6)

舟山中學2007學年第一學期高一地理期中試題(A)
參考答案

二、 選擇題(本題有40小題,共60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C B C C B A B B B A A B B B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C C C C A B D C C D C B C B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B A B C B A D B B A A B
二、非選擇題(本題有5小題,共40分。)
題 號 答 案 得分
41
(7分) (1) 12 4
(2) 快 短
(3) 西 (北大西洋)暖流
高壓
42
(6分) (1) 冷
(2) 寒潮
(3) 6 A、D
B
(4) C
43
(9分) (1) 地殼運動產生的水平擠壓力(2分) 沉積(或外力)(2分)
(2) 背斜 向斜
斷層
(3) 甲 乙
44
(6分) (1) 北
(2) A 北大西洋暖流
(3) 夏威夷高壓
副熱帶高壓被印度熱低壓切斷,殘留在海洋上。
45
(12分) (1) D
(2) D
(3) A
(4) B
(5) 逆水
(6) 165OW

㈥ 高一必修一地理填空只做太陽直射點的移動

黃赤交角 26度26分
第二題,不變的,直射點
第三題 23度26分北緯,南緯23度26分,3月21日,9月23日
第四題 回歸運動,365天5時48分46秒,回歸年

㈦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練習題

5題么,如圖,順時針旋轉,南半球,判斷90度為東經90度,A點為180度,A點為進入白天專的時間,考慮最大屬的那個圈為赤道,那麼A點時間為6點,那麼北京時間為6-(180-120)/15=2點。那麼與北京同一日期的時間為東經90度至180度。也就是23日0點-66點。180度向東到東經90度為22日的6點到24點。
甲與東經90度相差135度,9個時區,那麼向西減9個小時,22日的15點。

㈧ 高一 必修一 地理 晨昏線,時差,正午太陽高度練習題 附答案

題 http://wenku..com/view/b15efec20c22590102029d5a.html

http://wenku..com/view/94d23eecb8f67c1cfad6b838.html

http://wenku..com/view/d4ee1117f18583d0496459e5.html

知識點 http://wenku..com/view/bbf0b243be1e650e52ea99f3.html

㈨ 求《地理必修一填空復習資料》答案

第一單元
地球在宇宙中
1、宇宙環境是由星雲、行星、流星、恆星、彗星等天體和彌漫於星際空間的物質(氣體和塵埃)組成。
2、宇宙中的各種天體之間相互吸引、相互繞轉,形成天體系統。
3、目前人類所知道的最高級的天體系統是總星系,最低級的天體系統是地月系。
4、太陽系八顆行星由近及遠水、金、地、火、木、土、天王、海王星。
5、太陽系八大行星繞日公轉運動的共同特徵是同向性 、共面性、近圓性。
6、地球存在生命物質的條件有:_安全穩定的宇宙環境、穩定的光照條件、一定的體積和質量形成了適合的大氣層地球適合生物生存和繁衍,與地球在太陽系中的位置(日地距離適中)保證了溫度條件適中--液態水的存在以及地球本身的條件如溫度、大氣、水等條件有密切關系。
7、太陽源源不斷地以電磁波的形式向四周發射能量,這種現象稱為太陽輻射。太陽輻射能維持地表的溫度,是促進地球上的大氣、水運動和生物活動的主要動力,為人類的生產、生活提供能源。
8、太陽大氣由里到外分為_光球_層、_色球_層和_日冕_層。
9、太陽大氣經常發生大規模的運動,稱為_太陽活動__,周期約為__11__年,其重要標志是黑子__和_耀斑__。
10、當黑子耀斑增多時,其發射的電磁波進入地球電離層,引起電離層擾動,使無線電短波通訊受到影響;太陽大氣拋出的_高能帶電粒子,擾亂地球磁場,使地球磁場出現「磁暴」現象,進入兩極的高空大氣,與之碰撞產生__極光_。
11、地球自轉方向為自西向東;從北極上空看地球自轉是逆時針時針方向旋轉,從南極上空看地球自轉是順時針時針方向旋轉。
12、晝夜交替的周期或太陽高度的日變化周期為24小時,叫做太陽日。地球自轉的真正周期是恆星日,時間長度為23小時56分4秒。
13、地球自轉的角速度除極點外各地相等_。線速度_赤道_最大,隨緯度增大而減小。
14、地球繞日公轉的軌跡叫做黃道軌道,又稱黃道。地球公轉方向是_自西向東_、每年1月初,地球運動到近日點的位置,速度_較快_。每年7月初,地球運動到遠日點的位置,速度較慢。
15、地球上晝夜半球分界線稱為晨昏線;順著地球自轉方向由夜變為晝的分界線稱晨線,由晝變夜為的分界線稱昏線。
16、同一時刻,不同經度的地方具有不同的地方時,一般是越向東時刻早,越向西時刻晚。經度
每隔15度,地方時相差1小時;經度每隔1度,地方時相差4分鍾。
17、自1884年開始實行分區計時辦法,將全球劃分為24個時區,每個時區跨經度15度。美國本土跨4個時區,中國跨5個時區。北京時間的含義北京所在時區(東八區)的區時(中央經線的地方時)。
18、原則上以180°經線作為地球上「今天」和「明天」的分界線,並把此界線叫國際日期變更線。又稱國際日界線。另一條日界線所在經線的地方時0時,又稱自然日界線。這兩日條界線不重合時將全球分為兩個不同日期;當兩條日界線重合時全球為同一日期。
19、地球自轉與公轉的關系可以用黃道平面與赤道平面的關系來表示,它們的交角叫黃赤交角,目前的角度為23°26′。
20、地球運動過程中,因為_黃赤交角_的存在,地球在公轉軌道的不同位置,地表的太陽直射點在_南北回歸線_之間作往返運動,稱為太陽直射點的回歸運動_。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陽直射赤道。夏至日,太陽直射北回歸線,冬至日,太陽直射南回歸線。
21、正午太陽高度的時間分布規律:夏至日,23°26′N以北地區正午太陽高度達一年中的最大值,23°26′S以南地區正午太陽高度達一年中的最小值,冬至日,23°26′S以南地區正午太陽高度達一年中的最大值,23°26′N以北地區正午太陽高度達一年中的最小值。
22、直射點的正午太陽高度最大,為90度;晨昏線上太陽高度為0度。全球正午太陽高度的空間分布規律是:從直射點向南北兩側對稱遞減。
23、夏至這一天,全球晝夜長短的分布規律是_北半球各緯度晝長夜短,緯度越高,晝越長,夜越短,北極圈內出現極晝;南半球相反_,冬至日,全球晝夜長短的分布規律北極圈以北極夜,南極極圈以南極晝,自南極圈向北極圈晝漸短夜漸長。春秋分日,全球晝夜長短的分布規律全球晝夜等長。赤道上全年晝夜等長。
24、太陽直射於北半球(直射點移動范圍從0°到23°26′N到0°),北半球晝長夜短,該半球中緯度越高,晝越長,極圈內可能有極晝現象。
25、除赤道外,全球同緯度地區,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角隨直射點的變化而變化,太陽輻射也呈有規律地變化,形成了四季和五帶。
26、以_莫霍_和_古登堡界面_為界,可以將地球內部劃分為地殼_、地幔和地核三個圈層。上地幔的頂部和_地殼的全部合稱為岩石圈。
27、地球的外部圈層包括大氣圈、水圈和生物圈等,這些圈層相互聯系、相互制約,形成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_。
28、生物圈是地球表層生物及其生存環境的總稱,它佔有大氣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岩石圈的上部。
第二單元
地球上的大氣
1、大氣對太陽輻射有吸收、反射、散射作用,從而使到達地面的太陽輻射大為減少。大氣吸收太陽輻射具有選擇性,臭氧和氧原子主要吸收紫外線,水汽和二氧化碳主要吸收紅外線,因此太陽輻射的絕大部分可以到達地面。
2、從大氣的受熱過程看,大氣對太陽短波輻射吸收較少,而大氣對地面的長波輻射吸收的比較_多_,所以地面是近地面大氣主要、直接的熱源。大氣輻射中向下的部分,因為與地面輻射的方向相反,稱為大氣逆輻射。它的存在使大氣對地面起保溫作用。
3、大氣運動的能量來源於太陽輻射。太陽輻射能的緯度分布不均,造成高低緯間的溫度差異,這是引起大氣運動的根本原因。大氣運動的最簡單形式是熱力環流,它是由於地面冷熱不均而形成的空氣環流。
4、促使大氣由高氣壓區流向低氣壓區的力為水平氣壓梯度力,它與等壓線相垂直。
5、高空大氣受水平氣壓梯度力和地轉偏向力共同作用,風向與等壓線平行;近地面大氣受水平氣壓梯度力、地轉偏向力和磨擦力共同作用,風向與等壓線有斜交。
6、三圈環流假設條件是地球表面是均勻的,引起大氣運動的因素是高低緯受熱不均和地轉偏向力。全球共形成七個氣壓帶,六個風帶。…
7、由於太陽直射點隨季節變化而南北移動,導致氣壓帶和風帶在一年內也作周期性的季節移動。就北半球來說,大致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8、一般來說,高氣壓帶氣流下沉,氣候乾燥,低氣壓帶氣流上升,降水較多;由較低緯度流向較高緯度的風帶,氣流較濕潤,由較高緯度流向較低緯度的風帶,氣流較乾燥。由於氣壓帶風帶的移動,會使一些地區的氣候呈季節性變化。
9、全年受赤道低壓控制下,形成熱帶雨林氣候。全年受副熱帶高壓控制,形成熱帶沙漠氣候氣候。全年受西風帶控制,形成溫帶海洋性氣候。受副熱帶高壓和西風帶交替控制,形成地中海氣候。
10、由於海陸分布的影響,7月,北半球的副熱帶高氣壓帶被陸地上形成的低壓所切斷,尤以印度低壓最為強烈,使副熱帶高氣壓帶僅保留在海洋上。1月北半球的副極地低氣壓帶被陸地上形成的高氣壓所切斷,尤以亞洲高壓最為強烈,使副極地低氣壓帶僅保留在海洋上。
11、東亞地區因為位於世界上最大的大陸——亞歐大陸東部,瀕臨世界最大的大洋——太平洋,所以季風氣候比較明顯。東亞冬季盛行西北風,­­寒冷乾燥(氣候特徵);夏季盛行東南風,高溫多雨(氣候特徵)。
12、冷暖氣團的交界面稱為鋒面。鋒面與地面的交線叫鋒線。根據冷暖氣團所佔主次位置不同,可以將鋒分為冷鋒、暖鋒、准靜止鋒等類型。
13、冷鋒在我國冬半年(時間)最為常見,暖鋒在我國華北地區和東北和長江中下游地區活動較為頻繁。我國長江中下游地區初夏有持續一個月左右的陰雨天氣,俗稱梅雨,是由准靜止鋒造成的。
14、冷鋒過境時,可能帶來大風、降雨、降雪天氣。冷鋒過境後,氣壓升高,氣溫降低,天氣轉好。
15、氣旋、反氣旋是對天氣系統氣流運動狀況的描述。低壓、高壓是對天氣系統氣壓分布狀況的描述。
16、氣旋是中心氣壓低、四周氣壓高的大氣水平旋渦。台風是熱帶氣旋強烈發展的一種特殊形式。台風災害主要由狂風、暴雨和風暴潮造成。氣旋在北半球作逆時針方向,南半球作順時針方向由四周向中心輻合,中心氣流上升,多陰雨天氣。
17、反氣旋在北半球作順時針方向,南半球作逆時針方向由中心向四周輻散,中心氣流下沉,多晴朗天氣。
18、氣候變化主要表現為不同時間尺度的冷暖或干濕變化。近百年來全球氣候變化的顯著特點是氣溫升高,其帶來的後果有(1)海平面上升,這是因冰川融化和海水受熱膨脹引起的海水上漲現象。(2)位於低緯度的國家,全球變暖會導致農作物產量將減少,而位於高緯度的國家,農作物產量有可能增加。(3)洪澇和乾旱災害增多,加劇水資源資源的不穩定性和供需矛盾。
第三單元
地球上的水
1、水循環是指自然界的水在大氣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四個圈層中連續運動的過程。
2、水循環按其發生的空間范圍不同,可分為海陸間循環、陸地內循環、海上內循環。
3、海陸間水循環的主要環節包括蒸發、水汽輸送、降水、下滲、地表徑流、地下徑流等六個環節。
4、水循環是地球上最活躍的能量交換和物質轉移過程之一;水循環的地理意義有:①聯系四大圈層,促進水體更新,維持水的動態平衡;②促進物質遷移和能量傳輸;③流水作用塑造著地表形態;④影響全球地理環境。
5、我國東北地區的河流,春季由於積雪融水形成春汛,夏秋季節由於降水形成夏汛,西北地區的河流,主要補給為冰川融水,河流徑流量隨溫度而變化,在夏季形成汛期。
6、大洋中的海水常年比較穩定地沿著一定方向做大規模流動,稱為洋流。洋流按性質可分為暖流和寒流。溫度比流經海區水溫高的是暖流,比流經海區水溫低的是寒流。
7、大洋表層洋流分布的一般規律是①中低緯度海區形成以副熱帶海區為中心的大洋環流。北半球為順時針流動,南半球為逆時針流動;②北半球中高緯度海區形成以副極地海區為中心的逆時針大洋環流;③南緯40°附近的海域形成全球性西風漂流;④北印度洋海區則形成季風漂流,夏季,順時針流動,冬季逆時針流動。
8、洋流對流經大陸沿岸的氣候影響很大,暖流使沿岸氣候增溫增濕,寒流使沿岸氣候降溫減濕。
9、洋流對漁場的分布有顯著的影響,一般在寒暖流交匯處容易形成漁場。紐芬蘭漁場由北大西洋暖流和拉布拉多寒流交匯形成;日本北海道漁場由日本暖流和千島寒流交匯形成;秘魯漁場由盛行上升流形成。
10、洋流對海洋污染的影響有兩方面。洋流一方面有利於污染物的擴散,加快凈化速度。另一方面也使其他海域受到污染,使污染范圍擴大。
11、廣義的水資源是指水圈內的水量總體;狹義的水資源是指陸地上的淡水資源,主要是指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和淺層地下水,儲量只佔全球水體總量的十萬分之七。
12、衡量一個地區或國家水資源豐歉程度的指標是多年平均徑流量。如果一個地區降水豐富、水循環活躍,水資源就比較豐富,反之則比較貧乏。
13、水資源的數量會影響經濟活動規模的大小;水資源的質量也會影響—個地區經濟活動的效益。
14、目前人類社會的水資源越來越緊張的原因:一方面是工農業發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導致需水量增加,需水量的增長速度遠遠超過可供水量增長速度;另一方面很多污染物得不到處理進入水體,導致水體污染,可用的水資源減少。
15、人類主要從開源和節流兩方面促進水資源的持續利用的開源措施有:水資源合理利用的開源措施有:①開發和提取地下水;②修築水庫 ;③開渠引水;④海水淡化;⑤人工增雨。節流措施有:①改進農業灌溉技術;②提高工業用水的重復利用率。③加強宣傳教育,提高公民節水意識。
第四單元
地表形態的塑造
1、內力作用的能量來源於地球內部,主要是放射性元素衰變所產生的熱能。
2、內力作用有地殼運動、變質作用、岩漿活動等表現形式,其中地殼運動是塑造地表形態的主要方式。
3、內力作用形成了大陸與洋底,山脈與盆地,奠定了地表形態的基本格局,總趨勢是使地表變得高低不平。
4、外力作用的能量來源於地球外部,它對地表形態的塑造主要有風化、侵蝕、搬運、堆積四種方式;總趨勢是使地表變得趨於平坦。
5、岩石圈由岩漿岩、變質岩和沉積岩三大類岩石組成。
6、地球內部的岩漿,經過冷卻凝固形成岩漿岩,岩漿岩受流水、風、冰川、海浪等的風化、侵蝕、搬運、堆積、固結成岩作用,形成沉積岩。同時這些已生成的岩石,在一定溫度和壓力等作用下發生變質作用,形成變質岩。各類岩石在地殼深處或地殼以下發生重熔再生作用又成為新的岩漿。從岩漿到岩石再到岩漿的過程,就是地殼內部的物質循環。岩漿是沿著地殼的線狀裂隙流出,往往形成寬廣的高原(玄武岩高原);如哥倫比亞高原;如果岩漿是沿著地殼的中央噴出口或管道噴出,往往會形成火山,如我國白頭山(長白山主峰)、日本的富士山。
7、山嶽的形成和發展都與內力作用有關,其類型主要有褶皺山、斷塊山、火山等
8、岩層受到地殼運動產生的強大擠壓力後,發生彎曲變形。形態上來看,背斜一般是岩層向上拱起;向斜一般是岩層向下彎曲。從岩層的新老關系看,背斜中心部分岩層較老,兩翼岩層較新;向斜中心部分岩層較新,兩翼岩層較老。在地貌上,背斜一般發育成為山峰,向斜一般發育成為谷地。但是背斜成谷的具體原因是褶皺構造的背斜頂部因受到張力,常被侵蝕成谷地;向斜成山的具體原因是向斜由於軸部岩性堅硬不易被侵蝕。
9、斷層的形成是由地殼運動產生的強大張力或擠壓力,使岩層發生斷裂,並沿斷裂面發生明顯的錯動、位移。在斷層中,如果斷層的位移以垂直方向為主,則相對下降的岩體形成谷地或低地,如我國的渭河平原、汾河谷地等,相對上升的岩體發育成山嶺或高地,如我國的華山、廬山、泰山等。
10、一般情況下,山嶽地區相對高度較大,地形崎嶇,山區的交通運輸方式以公路為主,而後才是鐵路。在山區,人們通常把線路選在地勢較低的山間盆地和河谷地帶。與其他地區比較線路密度較小;在山嶽地區修建公路和鐵路線路往往需要迂迴前進。
11、河流地貌的形成和發展與外力作用有關。按成因可將河流地貌分為侵蝕地貌和堆積地貌。河谷是典型的侵蝕地貌,它是由溝谷發育而來的。河流侵蝕地貌是由溯源侵蝕、下蝕和側蝕共同作用形成的。河灣出現在河流發育的成熟期,在河灣處,凸岸堆積(選填「侵蝕」或「堆積」),凹岸侵蝕(選填「侵蝕」或「堆積」),修築港口應選在河灣的凹岸(選填「凸岸」或「凹岸」)。
12、山區河流流出山口前一般會發育沖積扇平原,在河流中下游會發育河漫灘平原,在河流入海口附近會發育三角洲平原。
13、沖積平原是典型的堆積地貌,風力的堆積地貌有沙丘;冰川的侵蝕地貌有冰斗和角峰。黃土高原是由風力堆積作用形成;黃土高原千溝萬壑的地表形態由流水侵蝕作用形成。
14、高原地區聚落大多分布在河漫灘平原上,聚落形態呈明顯條帶狀;山區的聚落分布在洪積扇、沖積扇和河漫灘平原上,形成明顯的條帶狀。原因是土壤肥沃,水(地表或地下)豐富。
15、河流地貌對聚落分布的影響:在高原地區聚落一般分布在河漫灘平原上,聚落形態呈條帶狀,原因是這里地勢較低,氣候溫暖,土壤肥沃,水資源豐富。
第五單元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和區域差異
1、自然地理環境由大氣、水、岩石、生物、土壤等地理要素組成,這些要素通過水循環、生物循環、岩石圈循環等過程,進行著物質遷移和能量交換,形成了一個相互制約、相互滲透和相互聯系的整體。
2、地理環境各要素相互作用產生新的功能:一是生產功能,是指各自然要素具有合成有機物的能力,主要依賴光合作用;一是平衡功能,是指各自然地理要素通過物質和能量交換,使自然地理要素的性質保持穩定的能力。
3.某一自然地理要素的變化,會導致其它要素甚至_整個地理環境的改變,即牽一發而動全身。
4.人類活動對自然地理要素施加影響,主要通過改變生物因素,從而導致其他因素的改變。
5.人類對地理環境的改變有有利的一面,如植樹造林,可以調節氣候;也有不利的一面,如濫砍濫伐,將會引起氣候惡化和水土流失。
6.陸地環境差異性的形成是由於所處的緯度位置、海陸位置的不同,導致水熱組合不同,形成不同的氣候。在不同的氣候類型下,產生與之相適應的有代表性的植被和土壤,在地球上形成了具有一定寬度、呈帶狀分布的陸地自然帶。
7.自然地理環境差異性的表現一:水平分異規律。從赤道到兩極,地表景觀和自然帶沿著南北方向作有規律的更替,稱為赤道向兩極分異規律,它是以熱量為基礎,在水分和熱量共同作用下形成的。由沿海向內陸,地表景觀和自然帶沿著東西方向作有規律的更替,稱為沿海向內陸分異規律,它是以水分為基礎,在水分和熱量共同作用下形成的。
8.自然地理環境差異性的表現二:垂直分異規律。從山麓到山頂,水分和熱量_組合不同造成的。9.垂直地域分異與山地所在緯度、高度密切相關,即山地所在緯度越低,海拔越高,垂直帶數目越多,垂直帶譜越完整。

㈩ 高一必修一地理學的不是很懂,誰有完整的地理復習資料呢希望有練習題......

第一單元 宇宙中的地球
一:地球運動的基本形式:公轉和自轉
繞轉中心 太陽 地軸
方向 : 自西向東(北極上空看逆時針,南極上空相反)
周期: 恆星年(365天6時9分10秒) 恆星日(23時56分4秒)
角速度 :平均1º/日 近日點(1月初)快遠日點(7月初)慢各地相等,每小時15º(兩極除外)
線速度 :平均30千米/小時 從赤道向兩極遞減,赤道1670KM\小時,兩極為0.
地球自轉和公轉的關系:
(1)黃赤交角:赤道平面和黃道平面的交角。目前是23º26』
(2)太陽直射點在南北回歸線之間的移動

二:地球自轉的地理意義
(1)晝夜更替(2)地方時 (3)沿地表水平運動的物體發生偏移,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三:地球公轉的地理意義
(1)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
①晝夜長短的變化
北半球:夏半年,晝長夜短,越向北晝越長 ①太陽直射點在那個半球,
北極圈以北出現極晝現象 那個半球晝長,②赤道全年
冬半年,晝短夜長,越向北晝越短 晝夜平分,③春秋分日全球
北極圈以北出現極夜現象 晝夜平分
南半球:與北半球相反
②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
春秋分日:由赤道向南北方向降低 由太陽直射點向南北
隨緯度的變化 夏至日:由23º26』N向南北降低 方向降低
冬至日:由23º26』S向南北降低
23º26』N以北在夏至日達到最大值 離直射點越近高度
隨季節的變化 23º26』S以南在冬至日達到最大值 越大
南北回歸線之間每年有兩次直射
四:光照圖的判讀
(1)判斷南北極,通常用於俯視圖,判斷依據為:從地球北極點看地球的自轉為逆時針,從南極看為順時針;或看經度,東經度遞增的方向即為地球自轉的方向.
(2)判斷節氣,日期及太陽直射點的緯度 晨昏圈過極點(或與一條經線重合),太陽直射點是赤道,是春秋分日;晨昏線與極圈相切,若北極圈有極晝現象為北半球的夏至日,太陽直射點為北緯23º26』,若北極圈有極夜現象為北半球的冬至日,太陽直射點為南緯23º26』
(3)確定地方時 在光照圖中,太陽直射點所在的經線為正午12點,晨昏線所包圍的白晝部分的中間經線為12點,晨線與赤道交點經線的地方時為6點,昏線與赤道交點經線為18點,依據每隔15º,時間相差1小時,每1º相差4分鍾,先計算兩地的經度差(同側相減,異側相加),再轉換成時間,依據東加西減的原則,計算出地方時
(4)判斷晝夜長短 求某地的晝(夜)長,也就是求該地在緯線圈上晝(夜)弧的長度,這個長度也可由晝(夜)弧所跨的經度數來推算
(5)判斷正午太陽高度角 先求所求地區與太陽直射點的緯度差,若所求地和太陽直射點在同一半球,取兩地緯度之差,若所求地和太陽直射點不在同一半球,取兩地緯度之和,再用90º-兩地緯度差即為所求地的正午太陽高度
五:晨昏線與經線和緯線
(1)根據晨昏線與緯線相交判斷問題
①晨昏線通過南北極可判斷這一天為3月21日或9月23日前後
②晨昏線與南北極相切,北極圈內為晝,可判斷這一天為6月22日前後,北半球為夏至日,北半球為夏季,南半球為冬季
③晨昏線與南北極相切,北極圈內為夜,可判斷這一天為12月22日前後,北半球為冬至日,北半球為冬季,南半球為夏季
(2)根據晨昏線與經線相交關系判斷晝長和夜長
推算某地晝長或者夜長,求晝長時,在晝半球范圍內算出該地所在地的緯線圈從晨線與緯線圈交點到昏線與緯線圈交點,所跨的經度除以15即該地晝長,如果圖上只畫了晝半球的一半,要注意,圖中白晝所跨經度差的2倍,除以15才是該地的晝長
七:區時,地方時的計算
第一步:先求兩地的經度差.
第二步:再求時間差,以每一度經度相差4分鍾來算.
第三步:然後判斷兩地的東西方向,求東用加,求西用減.若求出的時間大於24小時,則減24,日期加1天,若時間為負值,則加24小時,日期減去1天.

第二單元 大氣
一:大氣的組成和垂直分層
1)低層大氣的組成:干潔空氣(氮—生物體的基本成分、氧—生物維持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二氧化碳—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臭氧—吸收太陽紫外線「地球生命的保護傘」)、水汽和固體雜質(成雲致雨的必要條件)
2):大氣的垂直分層(課本29頁圖2.1)
高度 溫度 大氣運動 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高層大氣 2000-3000千米 電離層反射無線電波
平流層 50-55千米 隨高度的增加而上升 平流運動 臭氧吸收紫外線升溫;有利於高空飛行
對流層 低緯:17-18千米,中緯:10-12千米,高緯:8-9千米 隨高度增加而遞減 對流運動 天氣現象復雜多變,與人類關系最密切
二:大氣熱力作用
(1)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
吸收作用:具有選擇性,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紅外線,臭氧吸收紫外線,對於可見光部分吸收比較少
反射作用:無選擇性,雲層越厚,反射作用越強,在夏季多雲的白天,氣溫不是很高
散射作用:具有選擇性,對於波長較短的籃紫光易被散射,所以晴朗的天空呈蔚藍色
(2)對地面的保溫效應
①大氣吸收地面的長波輻射,截留熱量而增溫,由於大氣對於太陽短波輻射的吸收能力比較差,但是對於地面長波輻射吸收作用強,所以地面輻射大部分都是被大氣吸收
②大氣逆輻射是大氣輻射的一種,方向朝向地面,對地面熱量進行補償,起保溫作用
二:大氣的熱力狀況
大氣的熱力作用
1)熱力環流:由於地面冷熱不均而形成的空氣環流,是大氣運動的一種最簡單的形式。

從圖中可以看出,近地面等壓線向低壓方向(向下)彎曲,高空等壓線向高壓方向(向上)凸起
2)大氣的水平運動—--風
影響因素:等壓線越密集的地方,則風力越大(圖2.10,2.11,2.12)
在單一水平氣壓梯度力作用下:風向垂直等壓線,指向低壓
風向 在水平氣壓梯度力和地轉偏向力作用下:風向與等壓線平行
在三個力作用下:風向與等壓線成一夾角,始終由高壓指向低壓方向.
三:全球性的大氣環流
1)三圈環流(課本37頁圖2.14)
①在地表形成了七個氣壓帶和六個風帶,氣壓帶風帶隨太陽直射點的南北移動而南北移動,對於北半球來說,夏季向北移,位置偏北;冬季向南移,位置偏南.(圖2.15)
②海陸分布對大氣環流的影響
(3)季風環流(圖2.18)
地區 東亞 南亞,東南亞
氣候類型 溫帶季風氣候 亞熱帶季風氣候 熱帶季風氣候
成因 海陸熱力性質差異 海陸熱力性質差異,氣壓帶和風帶的季節移動
風向 冬季 西北風(亞洲大陸) 東北風(亞洲大陸)
夏季 東南風(太平洋) 西南風(印度洋)
四:常見的天氣系統
1)鋒面系統—冷鋒和暖鋒(圖2.19,2.20)
冷鋒 暖鋒
概念 冷氣團主動向暖氣團移動 暖氣團主動向冷氣團移動
天氣特徵 過境前 單一氣團控制,天氣晴朗 單一氣團控制,低溫晴朗
過境時 陰天、雨雪、刮風、降溫 連續性降水
過境後 氣壓升高,氣溫下降,天氣晴朗 氣溫上升,氣壓下降,天氣轉好
降水的分布 降水一般出現在鋒後 降水一般出現在鋒前
大氣舉例 北方夏季暴雨,冬春季大風,寒潮,沙塵暴
2)低壓、高壓系統—氣旋和反氣旋(以北半球為例,圖2.21)

氣旋 反氣旋
氣壓 低氣壓(中心低,四周高) 高氣壓(中心高,四周低)
水平運動 四周向中心輻合(北逆南順) 中心向四周輻散(北順南逆)
垂直運動 上升 下沉
天氣 多陰雨天氣 多晴朗、乾燥天氣
舉例 台風 長江流域的伏旱,北方「秋高氣爽」天氣
五;氣候的形成和變化
1)氣候的形成因子(太陽輻射、地面狀況、大氣環流、人類活動)
①不同氣候類型的氣溫特點
l 氣溫的分布,一般是低緯溫度高,高緯溫度低;山上的氣溫比山下低;暖流經過地區的氣溫比寒流經過地區高
l 同一緯度地帶內,由於下墊面不同,不同地點的氣溫狀況不同,其中影響比較的大是海洋和陸地
l 大陸性氣候與海洋性氣候的比較(北半球)
氣候類型 氣溫日較差 氣溫年較差 最高氣溫月 最低氣溫月
大陸性 大 大 7月 1月
海洋性 小 小 8月 2月
②不同氣候類型的降水狀況
l 赤道地區氣流以輻合上升為主,全年雨量充沛
l 南北回歸線至南北緯30º之間,在副熱帶高壓和信風帶控制下,常年乾旱
l 大陸的西岸有兩種情況,以亞歐為例,地中海地區(亞熱帶),夏季處於副熱帶高壓中心的邊緣,氣流下沉,乾燥少雨,冬季由於副熱帶高壓向南移,此地受西風帶的控制,多氣旋活動,濕潤多雨。歐洲地區(溫帶),終年盛行西風,各月降水量較多,而且比較均勻
l 大陸的東岸,以亞歐大陸為例,處於季風環流的控制下,冬季受來自大陸的冷干氣流的影響,降水不多,夏季受來自海洋的暖濕氣流的影響,降水較多
l 大陸的內部,以亞歐大陸為例,終年受大陸氣團的控制,降水比較少
l 兩極地區以輻合下沉氣流為主,全年降水少
2)氣候的類型(課本47頁的圖2.26)
3)主要10種氣候類型的判斷(課本48頁圖2.27)
步驟 依據 因素變化 結論
判斷南北半球 最高(或最低)氣溫月份 6.7.8三個月氣溫最高 北半球
12.1.2三個月氣溫最高 南半球
判斷所屬溫度帶 最冷月均溫 最冷月均溫>15℃ 熱帶氣候
最冷月氣溫在0℃~15℃ 亞熱帶氣候或者溫帶海洋性氣候
最冷月氣溫在-15℃~0℃ 溫帶氣候
最熱月<>5℃ 寒帶氣候
確定具體的氣候類型 降水量的年內分配情況 年雨型 熱帶 熱帶雨林氣候>2000mm
溫帶 溫帶海洋性氣候700~1000mm
夏雨型 熱帶 熱帶草原氣候(750~1000mm)熱帶季風氣候1500~2000mm)
亞熱帶 亞熱帶季風氣候
溫帶 溫帶大陸型氣候
冬雨型 亞熱帶 地中海氣候
少雨型 熱帶 熱帶沙漠氣候
寒帶 極地氣候
六;大氣環境保護
(1)全球變暖
原因:二氧化碳的增多而使氣溫升高
二氧化碳增多的原因:①大量燃燒礦物燃料,②毀林
危害:①海平面上升,淹沒陸地
②改變各地降水狀況和干濕狀況,導致世界各國經濟結構的變化
保護措施:①提高能源的利用技術和能源利用效益,採用新能源
②努力加強國際合作
(2)臭氧層的破壞與保護
原因:除了自然原因以外,主要是人類使用製冷設備排放的氟氯烴
危害:①危害人體健康,②對生態環境和農林牧漁業造成破壞
保護措施:減少並逐步禁止氟氯烴等消耗臭氧物質的排放,加強國際合作
(3)酸雨
概念:人們一般把PH值小於5.6的雨水稱為酸雨
成因:燃燒礦物排放的大量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等酸性氣體
危害:河湖水酸化,土壤酸化,危害森林和農作物生長,腐蝕建築和文物古跡等
防治措施:防治酸雨最根本的措施是減少人為硫氧化合物和氮氧化合物的排放,我國已經採取了發展潔凈煤技術、清潔燃燒技術等措施來控制酸雨

第三單元 陸地和海洋
一:地殼物質的組成與循環
(1)組成岩石的礦物
元素:由多到少是氧、硅、鋁、鐵
結合
礦物:主要的造岩礦物有石英、雲母、長石方、解石
積聚 岩漿岩(花崗岩,玄武岩)
岩石 沉積岩:具有層理結構,常含有化石,包括(石灰岩,頁岩,砂岩,礫岩)
變質岩:大理岩,板岩
(2)地殼物質的循環
從岩漿到形成各種岩石,又到新的岩漿的產生,這一過程就是地殼物質循環
二:地殼變動與地表形態
1)地質作用:按能量來源不同,分為內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內力作用:地震、火山爆發、地殼運動、變質作用
外力作用:風化、侵蝕、搬運、沉積,泥石流、滑坡、山崩
2)地殼運動的基本形式及其對地貌的影響
地殼運動 對地表形態的影響 兩者的關系
水平運動 形成褶皺山系,如裂谷和海洋,東非大裂谷,大西洋的形成 以水平運動為主,垂直運動為輔
垂直運動 引起地表高低不平和海陸變遷
3)板塊構造學說的基本論點
(1) 全球岩石圈共分為六大板塊(課本63頁圖3.11)
(2) 板塊處於不斷運動之中,板塊內部比較穩定,板塊交界地帶地殼活躍多火山,地震等
(3) 板塊張裂地帶常形成裂谷或海洋,如東非大裂谷,大西洋,在板塊相撞擠壓地帶,常形成山脈,當大洋與大陸板塊相撞時,形成海溝、島弧、海岸山脈,當大陸與大陸板塊相撞時形成巨大的褶皺山脈
4)地質構造與構造地貌
(1)地質構造的概念:由於地殼運動引起地殼變形變位
(2)常見的地質構造及構造地貌
褶皺 岩層形態 未侵蝕的地表形態 侵蝕後的地表形態 與人類生產關系
背斜 一般是岩層向上拱起 成為山嶺 不少背斜頂部受張力,常被侵蝕成谷地 儲油構造
向斜 一般是岩層向下彎曲 成為谷地 不少向斜受擠壓不易被侵蝕成為山嶺 儲存地下水
斷層 沿斷裂面兩側岩塊錯位 東非大裂谷、華山北坡大斷崖;上升岩塊:華山、廬山、泰山,下降岩塊:渭河平原、汾河谷地、鄱陽湖。 工程建設遇斷層加固或避開
5)外力作用與地貌
侵蝕 搬運 堆積
流水作用 沖刷地表,如黃土高原千溝萬壑的地貌,流水使谷地加深加寬 搬運侵蝕後的產物,如流沙流速降低,泥沙逐漸沉積 流沙堆積形成山前沖積扇,河流中下游沖積平原、河口三角洲
風力作用 風蝕溝谷、風蝕窪地 形成戈壁、荒漠 風沙堆積形成沙丘、沙壟、沙漠邊緣黃土堆積,如黃土高原
三;海水的溫度和鹽度
(1)海水的溫度
海水溫度分布規律 水平方向 同一海區 夏季水溫高,冬季水溫低
不同緯度海區 緯度較低處水溫較高,緯度較高處水溫較低
緯度相當海區 暖流經過的海區水溫較高,寒流經過海區水溫較低
垂直分布 水溫由表面向深層遞減,在1000米以下垂直溫差較小
(3)海水的鹽度
①概念:單位質量海水中所含鹽類物質的質量。世界大洋平均鹽度為3.5%
②分布規律:從兩個副熱帶海區分別向兩側的低緯和高緯海區遞減。紅海最高(4.1%),波羅的海最低(不超過1%)
③影響因素
影響因素 影 響
降水量與蒸發量 降水量>蒸發量,鹽度較低;降水量<蒸發量,鹽度較高
入海徑流 有大量江河淡水注入的海區,鹽度偏低
洋流 同緯度海區,寒流經過的海區,鹽度偏低,暖流經過的海區,鹽度偏高
四;海水的運動
(1)海水運動的主要形式:波浪(風浪、海嘯);潮汐;洋流
(2)洋流的形成與分布(圖3.31,3.32)
風海流:南北赤道暖流,西風漂流,北印度洋季風洋流
按照成因分 密度流:直布羅陀海峽兩側海水流動,紅海與印度洋的曼德海峽
分布 補償流:秘魯寒流
寒流:從高緯流向低緯的洋流,水溫比流經海區溫度低
暖流:從低緯流向高緯的洋流,水溫比流經海區溫度高
北半球:順時針環流
分布規律 南半球:逆時針環流
北半球中高緯度海區:逆時針環流
北印度洋的洋流:夏季順時針,冬季逆時針
(3)洋流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暖流:增溫增濕,如同一緯度地區,暖流經過的海區鹽度和溫度比較高,西歐地區的溫帶海洋性氣候就直接得益於北大西洋暖流有關,如果沒有北大
氣候 西洋暖流,英國和挪威的海港將有半年以上的冰封期,俄羅斯的摩爾曼斯克海港終年不凍與北大西洋暖流有關
寒流:降溫減濕,如同一緯度地區,寒流經過的海區鹽度和溫度比較低,
沿岸寒流對澳大利亞西海岸、秘魯太平洋沿岸的荒漠環境的形成,起了一定的作用
寒暖流交匯處漁場的形成:日本的北海道漁場、加拿大的紐芬蘭漁場、英
海洋生物 國的北海漁場
上升流的影響:秘魯漁場的形成、東南大西洋漁場
海洋環境污染:加快凈化的速度,有利於污染物的擴散,但是別的海域也可能受到污染,所以也擴大了污染的范圍
航海事業:順風順流,例如,北半球的冬季,從波斯灣到紅海的油輪經過阿拉伯海時是順風順流,從大西洋到地中海經過直布羅陀海峽時是順風順流
五:陸地水和水循環
(1)陸地水體類型:目前人類大量利用的淡水資源(河流水,淡水湖泊水,淺層地下水)
地表水:江河水、湖泊水、冰川
地下水:潛水、承壓水
靜態水資源:冰川、內陸湖泊、深層地下水
動態水資源:地表水、淺層地下水
目前,冰川是地球上淡水主體,分布於兩極與高山地區,直接利用少;地下水是淡水第二主體,但主要為深層地下水,開發難度較大;動態水是人們開發利用的重點,其中以河流水最為重要。
(2)陸地水的相互關系
水源補給類型 補給時間 補給特點 我國分布地區
雨水 夏秋季節 水量變化大 東部和南部
冰川融水 主要在夏季 補給有時間性,水量穩定 西北地區
湖泊水 全年 有調節性,水量穩定 東部
地下水 全年 水量穩定,與河流有互補關系 普遍
(3)水循環
能量來源:太陽能和重力能
類型:海陸間大循環(蒸發(包括植物的蒸騰),水汽輸送,下滲,地表和地下徑流四個環節,(圖3.37),陸地循環,海洋循環
六:生物
(1) 生物的分布和環境
光照:喜光植物和喜陰植物
熱量:從赤道向兩極,熱量減少
從山麓到山頂,熱量減少
水分:從沿海到內陸,水分減少,形成了不同的植被帶
(2)對環境的指示作用:駱駝刺表示乾旱的沙漠地區,蓮表示水濕環境,矮牽牛能夠指示大氣中二氧化硫的污染
(3)生物在地理環境中的作用
①光合作用(太陽能轉換成生物能,無機物轉換成有機物),②生物循環促使化學元素的遷移,聯系有機界和無機界,③改變原始大氣的成分,④改變水的化學成分,⑤參與沉積岩的形成,加速岩石的風化,促使土壤的形成,⑥綠色植物的環境效益(吸煙除塵,過濾空氣,減輕污染,降低噪音,美化環境)
七:土壤
(1)土壤的概念:是指陸地表面具有一定肥力,能夠生長植物的疏鬆表層
(2)土壤的本質屬性:具有肥力,能夠生長植物
(3)土壤的組成:礦物質(土壤中礦物養分的來源),有機質(其含量的高低是土壤肥力高低的一個重要指標),水分和空氣(彼此消長,影響熱量)
(4)土壤的形成
形成過程: 岩石風化過程 低等植物著生過程 高等植物著生過程 土壤
生物對母質的改造作用:有機質的積累過程和養分元素的富集過程,所以生物在土壤的形成過程起著主導作用
八;地理環境的整體性和差異性
(1)整體性(圖3.53):地理環境各要素不是孤立的,而是一個整體,例如我國西北內陸地區由於距海遠,海洋暖濕氣流難以到達,形成了乾旱的大陸性氣候,由於氣候乾旱,降水少,所以地表水少,多為內流河,由於氣候乾燥,流水作用微弱,但風化作用強,形成了大片戈壁和沙漠,氣候變化會導致植被稀少;整體性還表現在某一個要素發生變化會導致整個環境狀態的改變,例如,氣候變暖,導致兩極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最終會淹沒城市河低地
(2)地域差異
分異規律 形成基礎 影響因素 分布規律 主要分布地區
從赤道向兩極 熱量 太陽輻射 沿緯線延伸,經度更替 低緯度地區和北半球的高緯度地區
從沿海向內陸 水分 海陸分布 沿經度延伸,緯線更替 中緯度地區
山地的垂直分異 熱量,水分 海拔高度 從山麓到山頂有規律的變化 海拔較高的山地

第四單元 自然資源和自然環境
一:氣候資源的特點
(1)特點:普遍存在性,數值特徵,變率大
(2)開發利用
氣候資源與農業:一地的氣候資源往往決定了該地的農業類型和種植制度
氣候 日照與街道方位:街道與子午線成30~60度的夾角
開發 資源與 盛行一種主導風向:工業布局在下風向
利用 建築 風向與 盛行季風區:工業布局在垂直於季風區風向的郊外
城市規劃 已知最小風頻:工業布局在最小風頻的上風向
氣候資源與交通:公路和鐵路的建設(應特別注意沿線的暴雨及其激發的泥石流、大風等出現的強度和頻率,以及凍土、積雪的深度);機場的選址(宜選擇低雲、霧和暴雨出現頻率較少、風速較小的地方,還應與城市保持較遠的距離)。
二;海洋資源
(1)海洋漁業的形成和分布:
、 在淺海大陸架海域,陽光集中,光合作用強,入海河流帶
漁場的 來了豐富的營養物質
形成條件 在溫帶海域,季節變化顯著,冬季底層海水和表層海水交換時,帶來了豐富的營養鹽類
在暖流和寒流的交匯處,餌料比較豐富
世界主 世界主要漁場:課本100圖4.4
漁場的 世界四大漁場:紐芬蘭,北海道,北海,秘魯漁場
分布 我國和日本是世界海洋漁獲量最多的國家
(2)海洋油氣生產過程:資源勘探(利用地震波探測)、油氣開采(海上鑽井平台)、油氣運輸(管道運輸,船舶運輸)
(3)海洋空間的利用(圖4.9)
(4)海洋運輸和港口建設:港口作用:海洋運輸船舶停泊、中轉、裝卸貨物得場所。
腹地:為港口提供服務的區域
(5)海洋環境的主要問題
海洋污染:絕大部分來源於陸地上的生產活動,工業生產的廢
海洋環境 棄物是主要海洋污染物,集中在大型港口和工業城市附近
保護 海洋生態破壞:人類活動(海岸工程,圍海造陸)以及自然條件的變化(全球變暖,海平面上升)
主要來源:沿海工業生產和海運航線上的船舶
石油污染 石油污染 污染區域:集中在沿海水域和海上航道沿線
及其防治 治理重點:石油泄漏
石油污染的防治:分散、沉降、吸收、圍欄、放任、燃燒
三:陸地資源
(1)陸地資源的類型和特點: 類型:(表4.4)
特點:有限性;利用潛力的無限性;分布規律性;整體性。
(2)陸地資源與人類活動的關系:陸地資源是人類進行生產活動的對象;陸地自然資源是人類生產活動得以進行和發展的動力
四:氣象災害
(1)台風
形成:台風是形成於熱帶或副熱帶海區,強烈發展的熱帶氣旋
主要災害:強風,特大暴雨,風暴潮
主要影響地區:亞洲東部,亞洲南部,北美洲東海岸,其中西北太平洋是全球台風發生次數最多,強度最大的海區
發生季節:夏秋季節
監測和防禦:主要是利用氣象衛星監測,到近海後,還可以用雷達監測
(2)暴雨洪澇
形成條件:源源不斷的水汽供應;強烈的上升運動;形成降水的天氣系統持續時間長
主要影響地區:亞洲最多
防禦措施:利用氣象衛星,提高暴雨預報的准確率;工程措施(修築堤壩,整治河道,修建水庫,修建分洪區)和非工程措施防禦(洪泛區的土地管理,建立洪水預報警報系統,擬定居民的應急撤離計劃,實施防洪保險)
(3)乾旱
(4)寒潮
原因:由強冷空氣迅速入侵造成得大范圍得劇烈降溫,並伴隨有大風,雨雪,凍害等現象,寒潮是我國冬半年主要的氣象災害,尤以秋季和春季的寒潮對農作物危害最大。
五:地質災害
(1)地震
分布:環太平洋地震帶和地中海-喜馬拉雅山地震帶
能量大小:用震級表示,震級每增加一級,能量約增加30倍,3級以下為微震,5級以上為破壞性地震
要素:震中,震源,震中距,震級,烈度。
(2)火山噴發
火山構造:火山錐,火山口,火山通道
類型:死火山,活火山,休眠火山
(3)滑坡和泥石流
(4)地質災害得關聯性
①地質災害在成因上得關聯性:一個地域內得地質災害可能有若干種,他們在成因上關聯的,例如,我國的川、滇、黔接壤地帶,形成了地震、滑坡和泥石流為主的災害
②由一種原發性的主災誘發其他災害,例如地震可能誘發火災、海嘯、滑坡、泥石流、瘟疫蔓延等
③人類活動及其對自然環境施加的影響可能誘發地質災害,例如,人為的破壞地表植被,造成了泥石流;人為大規模的工程活動,造成滑坡等災害。
(4) 防禦措施:加強地質災害的科學研究,加強地質災害的管理,實施一些防禦措施,開展防災、減災的宣傳教育,提高公眾的環保意識和減災意識

第五單元 人類的生產活動與地理環境
1:農業
①農業生產的特點:地域性、季節性和周期性。
②農業的投入:自然條件:光照、熱量、水分、土壤
社會經濟條件:勞動力;生產資料、科技
③農業的分類: 按生產對象分類:種植業和畜牧業
按投入的多少分類:粗放農業和密集農業
按產品的用途分類:自給農業和商品農業
④農業區位因素:氣候、水源、地形、土壤、市場、交通、政策等
⑤農業發展與區位的關系:
區位因素 農業發展
氣候 熱量、光照、降水對農業區位的影響極大。光熱條件與農作物的分布、復種制度和產量關系最為密切。
水源 年降水量少於250毫米的乾旱地區,灌溉水源是決定性因素。
地形 不同的地形區(坡度、高度),適宜發展不同類型的農業。平原地區地勢平坦,土層深厚,適宜發展耕作業,山地適宜發展畜牧業和種植業
土壤 不同的土壤種類,適宜生長不同的作物。如東南丘陵地區分布廣泛酸性土壤,適合種植茶樹
市場需求 市場的需求量最終決定了農業生產的類型和規模
交通運輸 主要影響商品農業的區位,園藝、乳畜業等要求有方便快捷的交通運輸條件
國家政策 世界各國的農業都受到國家政策以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