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年級地理 » 高一地理必修一基礎知識

高一地理必修一基礎知識

發布時間: 2021-01-20 12:04:05

Ⅰ 求地理和生物高一必修一的所有知識點

高一生物必修1知識點總結
高一生物
第一章走近細胞
第一節從生物圈到細胞
一、相關概念、
細胞:是生物體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除了病毒以外,所有生物都是由細胞構成的。細胞是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統
生命系統的結構層次:細胞→組織→器官→系統(植物沒有系統)→個體→種群
→群落→生態系統→生物圈
二、病毒的相關知識:
1、病毒(Virus)是一類沒有細胞結構的生物體。主要特徵:
①、個體微小,一般在10~30nm之間,大多數必須用電子顯微鏡才能看見;
②、僅具有一種類型的核酸,DNA或RNA,沒有含兩種核酸的病毒;
③、專營細胞內寄生生活;
④、結構簡單,一般由核酸(DNA或RNA)和蛋白質外殼所構成。
2、根據寄生的宿主不同,病毒可分為動物病毒、植物病毒和細菌病毒(即噬菌體)三大類。根據病毒所含核酸種類的不同分為DNA病毒和RNA病毒。
3、常見的病毒有:人類流感病毒(引起流行性感冒)、SARS病毒、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艾滋病(AIDS)]、禽流感病毒、乙肝病毒、人類天花病毒、狂犬病毒、煙草花葉病毒等。
第二節細胞的多樣性和統一性
一、細胞種類:根據細胞內有無以核膜為界限的細胞核,把細胞分為原核細胞和真核細胞
二、原核細胞和真核細胞的比較:
1、原核細胞:細胞較小,無核膜、無核仁,沒有成形的細胞核;遺傳物質(一個環狀DNA分子)集中的區域稱為擬核;沒有染色體,DNA不與蛋白質結合,;細胞器只有核糖體;有細胞壁,成分與真核細胞不同。
2、真核細胞:細胞較大,有核膜、有核仁、有真正的細胞核;有一定數目的染色體(DNA與蛋白質結合而成);一般有多種細胞器。
3、原核生物:由原核細胞構成的生物。如:藍藻、細菌(如硝化細菌、乳酸菌、大腸桿菌、肺炎雙球菌)、放線菌、支原體等都屬於原核生物。
4、真核生物:由真核細胞構成的生物。如動物(草履蟲、變形蟲)、植物、真菌(酵母菌、黴菌、粘菌)等。
三、細胞學說的建立:
1、1665英國人虎克(RobertHooke)用自己設計與製造的顯微鏡(放大倍數為40-140倍)觀察了軟木的薄片,第一次描述了植物細胞的構造,並首次用拉丁文cella(小室)這個詞來對細胞命名。
2、1680荷蘭人列文虎克(A.vanLeeuwenhoek),首次觀察到活細胞,觀察過原生動物、人類精子、鮭魚的紅細胞、牙垢中的細菌等。
3、19世紀30年代德國人施萊登(MatthiasJacobSchleiden)、施旺(TheodarSchwann)提出:一切植物、動物都是由細胞組成的,細胞是一切動植物的基本單位。這一學說即「細胞學說(CellTheory)」,它揭示了生物體結構的統一性。
第二章組成細胞的分子
第一節細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
一、1、生物界與非生物界具有統一性:組成細胞的化學元素在非生物界都可以找到
2、生物界與非生物界存在差異性:組成生物體的化學元素在細胞內的含量與在非生物界中的含量明顯不同
二、組成生物體的化學元素有20多種:
大量元素:C、O、H、N、S、P、Ca、Mg、K等;
微量元素:Fe、Mn、B、Zn、Cu、Mo;
基本元素:C;
主要元素;C、O、H、N、S、P;
細胞含量最多4種元素:C、O、H、N;

無機物無機鹽
組成細胞蛋白質
的化合物脂質
有機物糖類
核酸
三、在活細胞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是水(85%-90%);含量最多的有機物是蛋白質(7%-
10%);占細胞鮮重比例最大的化學元素是O、占細胞乾重比例最大的化學元素是C。
第二節生命活動的主要承擔者------蛋白質
一、相關概念:
氨基酸:蛋白質的基本組成單位,組成蛋白質的氨基酸約有20種。
脫水縮合:一個氨基酸分子的氨基(—NH2)與另一個氨基酸分子的羧基(—COOH)相連接,同時失去一分子水。
肽鍵:肽鏈中連接兩個氨基酸分子的化學鍵(—NH—CO—)。
二肽:由兩個氨基酸分子縮合而成的化合物,只含有一個肽鍵。
多肽:由三個或三個以上的氨基酸分子縮合而成的鏈狀結構。
肽鏈:多肽通常呈鏈狀結構,叫肽鏈。
二、氨基酸分子通式:
NH2

R—C—COOH

H
三、氨基酸結構的特點:每種氨基酸分子至少含有一個氨基(—NH2)和一個羧基(—COOH),並且都有一個氨基和一個羧基連接在同一個碳原子上(如:有—NH2和—COOH但不是連在同一個碳原子上不叫氨基酸);R基的不同導致氨基酸的種類不同。
四、蛋白質多樣性的原因是:組成蛋白質的氨基酸數目、種類、排列順序不同,多肽鏈空間結構千變萬化。
五、蛋白質的主要功能(生命活動的主要承擔者):
①構成細胞和生物體的重要物質,如肌動蛋白;
②催化作用:如酶;
③調節作用:如胰島素、生長激素;
④免疫作用:如抗體,抗原;
⑤運輸作用:如紅細胞中的血紅蛋白。
六、有關計算:
①肽鍵數=脫去水分子數=氨基酸數目—肽鏈數
②至少含有的羧基(—COOH)或氨基數(—NH2)=肽鏈數
第三節遺傳信息的攜帶者------核酸
一、核酸的種類:脫氧核糖核酸(DNA)和核糖核酸(RNA)
二、核酸:是細胞內攜帶遺傳信息的物質,對於生物的遺傳、變異和蛋白質的合成具有重要作用。
三、組成核酸的基本單位是:核苷酸,是由一分子磷酸、一分子五碳糖(DNA為脫氧核糖、RNA為核糖)和一分子含氮鹼基組成;組成DNA的核苷酸叫做脫氧核苷酸,組成RNA的核苷酸叫做核糖核苷酸。
四、DNA所含鹼基有:腺嘌呤(A)、鳥嘌呤(G)和胞嘧啶(C)、胸腺嘧啶(T)
RNA所含鹼基有:腺嘌呤(A)、鳥嘌呤(G)和胞嘧啶(C)、尿嘧啶(U)
五、核酸的分布:真核細胞的DNA主要分布在細胞核中;線粒體、葉綠體內也含有少量的DNA;RNA主要分布在細胞質中。
第四節細胞中的糖類和脂質
一、相關概念:
糖類:是主要的能源物質;主要分為單糖、二糖和多糖等
單糖:是不能再水解的糖。如葡萄糖。
二糖:是水解後能生成兩分子單糖的糖。
多糖:是水解後能生成許多單糖的糖。多糖的基本組成單位都是葡萄糖。
可溶性還原性糖:葡萄糖、果糖、麥芽糖等
二、糖類的比較:
分類元素常見種類分布主要功能
單糖C
H
O核糖動植物組成核酸
脫氧核糖
葡萄糖、果糖、半乳糖重要能源物質
二糖蔗糖植物∕
麥芽糖
乳糖動物
多糖澱粉植物植物貯能物質
纖維素細胞壁主要成分
糖原(肝糖原、肌糖原)動物動物貯能物質
三、脂質的比較:
分類元素常見種類功能
脂質脂肪C、H、O∕1、主要儲能物質
2、保溫
3、減少摩擦,緩沖和減壓
磷脂C、H、O
(N、P)∕細胞膜的主要成分
固醇膽固醇與細胞膜流動性有關
性激素維持生物第二性徵,促進生殖器官發育
維生素D有利於Ca、P吸收
第五節細胞中的無機物
一、有關水的知識要點
存在形式含量功能聯系
水自由水約95%1、良好溶劑
2、參與多種化學反應
3、運送養料和代謝廢物它們可相互轉化;代謝旺盛時自由水含量增多,反之,含量減少。
結合水約4.5%細胞結構的重要組成成分
二、無機鹽(絕大多數以離子形式存在)功能:
①、構成某些重要的化合物,如:葉綠素、血紅蛋白等
②、維持生物體的生命活動(如動物缺鈣會抽搐)
③、維持酸鹼平衡,調節滲透壓。
第三章細胞的基本結構
第一節細胞膜------系統的邊界
一、細胞膜的成分:主要是脂質(約50%)和蛋白質(約40%),還有少量糖類
(約2%--10%)
二、細胞膜的功能:
①、將細胞與外界環境分隔開
②、控制物質進出細胞
③、進行細胞間的信息交流
三、植物細胞含有細胞壁,主要成分是纖維素和果膠,對細胞有支持和保護作用;其性質是全透性的。
第二節細胞器----系統內的分工合作
一、相關概念:
細胞質:在細胞膜以內、細胞核以外的原生質,叫做細胞質。細胞質主要包括細胞質基質和細胞器。
細胞質基質:細胞質內呈液態的部分是基質。是細胞進行新陳代謝的主要場所。
細胞器:細胞質中具有特定功能的各種亞細胞結構的總稱。
二、八大細胞器的比較:
1、線粒體:(呈粒狀、棒狀,具有雙層膜,普遍存在於動、植物細胞中,內有少量DNA和RNA內膜突起形成嵴,內膜、基質和基粒中有許多種與有氧呼吸有關的酶),線粒體是細胞進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場所,生命活動所需要的能量,大約95%來自線粒體,是細胞的「動力車間」
2、葉綠體:(呈扁平的橢球形或球形,具有雙層膜,主要存在綠色植物葉肉細胞里),葉綠體是植物進行光合作用的細胞器,是植物細胞的「養料製造車間」和「能量轉換站」,(含有葉綠素和類胡蘿卜素,還有少量DNA和RNA,葉綠素分布在基粒片層的膜上。在片層結構的膜上和葉綠體內的基質中,含有光合作用需要的酶)。
3、核糖體:橢球形粒狀小體,有些附著在內質網上,有些游離在細胞質基質中。是細胞內將氨基酸合成蛋白質的場所。
4、內質網:由膜結構連接而成的網狀物。是細胞內蛋白質合成和加工,以及脂質合成的「車間」
5、高爾基體:在植物細胞中與細胞壁的形成有關,在動物細胞中與蛋白質(分泌蛋白)的加工、分類運輸有關。
6、中心體:每個中心體含兩個中心粒,呈垂直排列,存在於動物細胞和低等植物細胞,與細胞的有絲分裂有關。
7、液泡:主要存在於成熟植物細胞中,液泡內有細胞液。化學成分:有機酸、生物鹼、糖類、蛋白質、無機鹽、色素等。有維持細胞形態、儲存養料、調節細胞滲透吸水的作用。
8、溶酶體:有「消化車間」之稱,內含多種水解酶,能分解衰老、損傷的細胞器,吞噬並殺死侵入細胞的病毒或病菌。
三、分泌蛋白的合成和運輸:
核糖體(合成肽鏈)→內質網(加工成具有一定空間結構的蛋白質)→
高爾基體(進一步修飾加工)→囊泡→細胞膜→細胞外
四、生物膜系統的組成:包括細胞器膜、細胞膜和核膜等。
第三節細胞核----系統的控制中心
一、細胞核的功能:是遺傳信息庫(遺傳物質儲存和復制的場所),是細胞代謝和遺傳的控制中心;
二、細胞核的結構:
1、染色質:由DNA和蛋白質組成,染色質和染色體是同樣物質在細胞不同時期的兩種存在狀態。
2、核膜:雙層膜,把核內物質與細胞質分開。
3、核仁:與某種RNA的合成以及核糖體的形成有關。
4、核孔:實現細胞核與細胞質之間的物質交換和信息交流

地理

 、天體的分類:星雲、恆星、行星、衛星、彗星、流星體、星際物質。
 、天體系統的成因:天體之間因相互吸引和相互繞轉,形成天體系統。
 、天體系統的級別:地月系-太陽系-銀河系(河外星系)-總星系
 、太陽系九大行星的位置:水金地火(小)、木土天海冥。
 、九大行星按結構特徵分類:類地行星(水金地火)、巨行星(木土)、遠日行星(天海冥)。
 、太陽的主要成分氫和氦。
 、太陽輻射能量的來源核聚變反應。
 、太陽輻射對地球和人類的影響維持地表溫度,水循環、大氣運動等的動力,人類的主要能源。
 、太陽活動黑子(標志)、耀斑(最激烈)。
 、我國太陽能的分布:青藏高原(最高)、四川盆地(最低)。
 、太陽外部結構及其相應的太陽活動光球(黑子)、色球(耀斑)、日冕(太陽風)。
 、太陽黑子的變化周期11年。
 、太陽活動對地球的影響:①影響氣候②影響短波通訊③產生磁暴現象
 、地球的平均半徑6371千米
 、地球的赤道周長4萬千米
 、緯線和緯度,低緯、中緯、高緯的劃分連接東西的線。每1個緯度為111.1千米;0-30、30-60、60-90。
 、東西兩半球的劃分:西經20°和東經160°的經線圈。
 、南北兩半球的劃分:以赤道為界,以北的為北半球,以南的為南半球。
 、南北回歸線和南北極圈:23°26′和66°34′緯線
 、本初子午線0°經線,通過英國倫敦格林尼治天文台原址。
 、地球自轉的方向自西向東。從地球北極上空觀察,呈逆時針旋轉。
 、地球自轉的周期恆星日,23小時56分4秒(真正周期);太陽日,24小時。
 、地球自轉的速度角速度(每小時15°),線速度(自赤道向兩極遞減)
 、地球公轉的軌道橢圓軌道。一月初(近日點),七月初(遠日點)。
 、地球公轉的方向自西向東。從地球北極上空觀察,呈逆時針旋轉。
 、地球公轉的周期恆星年(365日6時9分10秒)、回歸年(365日5小時48分46秒)
 、地球公轉的速度在近日點時公轉速度較快,在遠日點時較慢。
 、黃赤交角黃道平面與赤道平面的夾角,目前為23°26′。
 、太陽直射點的移動規律太陽直射點以一年為周期相應地在南北回歸線間往返移動
 、晨昏線的判斷沿自轉方向,黑夜向白天過渡為晨線,白天向黑夜過渡為昏線。
 、地方時的計算每往東1°,時刻增大4分鍾。
 、已知經度求時區數經度除以15,再四捨五入。
 、北京時間以東八區(120°E地方時)為標准時間。
 、世界時:以本初子午線時間為標准時。
 、地球自轉的地理意義:晝夜更替、不同地方時、水平運動物體的偏移(北右南左)
 、春分日(3月21日)太陽直射點在赤道,晨昏線與經線重合。
 、夏至日(6月22日)太陽直射點在北回歸線,晨昏線與經線交角最大。
 、秋分日(9月23日)太陽直射點在赤道,晨昏線與經線重合。
 、冬至日(12月22日)太陽直射點在南回歸線,晨昏線與經線交角最大。
 、地球側視圖的判讀:上北下南,左西右東。
 、地球俯視圖的判讀逆時針自轉,中心為北極;順時針自轉,中心為南極。
 、晝夜長短的計算:以晝弧長度為依據,每15度為1小時。
 、晝夜長短的判斷:夏半年,越北白晝越長,冬半年,越南白晝越長。
 、天文四季:一年內白晝最長、太陽最高的季節是夏季。
 、我國傳統四季:以立春(2月4日)、立夏、立秋、立冬為起點來劃分四季。
 、歐美傳統四季:以春分、夏至、秋分、冬至為四季的起點。
 、五帶的名稱和范圍:熱帶、北溫帶、南溫帶、北寒帶、南寒帶。
 、地球公轉的地理意義: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晝夜長短的變化、四季更替
 、低層大氣的組成:干潔空氣、水汽和固體雜質
 、干潔空氣的組成:氮和氧,二氧化碳和臭氧
 、大氣污染二氧化碳的「溫室效應」,氟氯烴破壞臭氧層
 、大氣垂直分層:對流層、平流層(臭氧層)、高層大氣(電離層)
 、對流層的主要特徵:上冷下熱,對流顯著,天氣現象復雜多變。與人類的關系最密切。
 、平流層的主要特徵:臭氧吸收紫外線。平流,對高空飛行有利,
 、影響太陽輻射強度的最主要因素:太陽高度角
 、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吸收、反射、散射作用。
 、地面輻射是對流層大氣主要的直接熱源。
 、大氣逆輻射夜間有雲較溫暖,夜間晴朗較寒冷。
 、大氣的保溫效應對流層大氣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對地面長波輻射吸收能力很強。
 、引起大氣運動的根本原因各緯度間的冷熱不均。
 、熱力環流由於地面冷熱不均而形成的空氣環流。
 、形成風的直接原因水平氣壓梯度力。
 、地轉偏向力的方向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
 、根據等壓線判斷風向的步驟①高壓垂直指向低壓②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③畫出合力
 、小氣候:城市風、海陸風、山谷風
 、海平面等壓線與風力大小低壓中心,高壓中心。等壓線越密集,風力越大。
 、地球上氣壓帶和風帶的分布東北信風、副高、中緯西風、副極地低壓、極地東風、極地高壓
 、氣壓帶和風帶的季節位移大致來說,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 、冬季海陸上的主要氣壓中心:亞洲高壓(大陸)、阿留申低壓(太平洋)和冰島低壓(大西洋)
 、夏季海陸上的主要氣壓中心:亞洲低壓(大陸)夏威夷高壓(太平洋)亞速爾高壓(大西洋)
 、季風的成因①海陸熱力性質差異②氣壓帶和風帶位置的季節移動
 、季風的典型分布地區東亞季風(西北、東南風);南亞季風(東北、西南風)。
 、鋒面的分類與天氣冷鋒、暖鋒和准靜止鋒。氣溫、氣壓、天氣。
 、鋒面對我國天氣影響的實例北方夏季的暴雨(冷鋒)、我國冬季爆發的寒潮(冷鋒)
 、氣旋的氣壓、氣流狀況、天氣特徵低氣壓;上升氣流;陰雨。北半球水平氣流為逆時針。
 、反氣旋的氣壓、氣流狀況、天氣特徵高氣壓;下沉氣流;晴朗。北半球水平氣流為順時針。
 、鋒面氣旋鋒前鋒後的天氣情況。冷氣團一側陰雨。
 、世界氣候類型的名稱熱帶(四種)、亞熱帶(兩種)、溫帶(三種)、寒帶(一種)
 、判斷氣候類型的步驟①判斷南北半球,②判斷熱量帶,③判斷雨型。
 、亞熱帶季風氣候的特點、成因、分布規律夏季高溫多雨、冬季溫和少雨;受季風影響;大陸東岸20-35°
 、地中海氣候的特點、成因、分布規律夏季炎熱乾燥,冬季溫和多雨。受副高和西風交替控制。30-40西岸
 、溫帶季風氣候的特點、成因、分布規律夏季高溫多雨,冬季低溫乾燥。季風。40-60°大陸東岸。
 、溫帶海洋性氣候的特點、成因、分布規律冬暖夏涼,降水均勻。終年盛行西風。40-60°大陸西岸。
 、溫帶大陸性氣候的特點、成因、分布規律冬季嚴寒、夏季炎熱、全年少雨。終年受大陸氣團控制。溫帶內陸
 、寒潮的危害帶來嚴寒、大風、霜凍。對春秋季的農作物危害最大。
 、全球變暖趨勢及其人為原因①燃燒礦物燃料②毀林
 、全球變暖造成的後果①海平面上升②各地區降水和干濕狀況的變化。
 、大氣臭氧層總量減少的主要原因氟氯烴化合物消耗臭氧。
 、大氣臭氧層總量減少的危害①直接危害人體健康②對生態環境和農林牧漁造成破壞。
 、酸雨的成因燃燒煤、石油、天然氣,排放二氧化硫和氧化氮等酸性氣體。
 、我國酸雨區的分布①四川盆地②珠江三角洲③長江三角洲
 、酸雨的危害①河湖水酸化,影響魚類②土壤酸化③腐蝕建築物④危及人體健康
 、酸雨的防治減少人為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的排放。煤炭中的硫資源綜合利用。
 、大氣環境保護二氧化碳的「溫室效應」,氟氯烴破壞臭氧層,酸雨。
 、海洋是大氣的主要熱源和水源海洋水量佔地球總水量的96.53%,海洋佔地球表面的71%。
 、世界洋流模式(低、中緯)反氣旋型。北半球為順時針流動,南半球為反時針流動。
 、世界洋流模式(中、高緯)北半球中高緯是氣旋型大洋環流,呈反時針方向流動。
 、北印度洋洋流的分布規律冬逆夏順。冬季洋流向西流,夏季洋流向東流。
 、北太平洋的洋流分布北赤道暖流、日本暖流、北太平洋暖流、加利福尼亞寒流。
 、南太平洋的洋流分布南赤道暖流、東澳大利亞暖流、西風漂流、秘魯寒流。
 、南印度洋的洋流分布南赤道暖流、厄加勒斯暖流、西風漂流、西澳大利亞寒流。
 、北大西洋的洋流分布北赤道暖流、墨西哥灣暖流、北太西洋暖流、加那利寒流。
 、南大西洋的流流分布南赤道暖流、巴西暖流、西風漂流、本哥拉寒流。
 、地殼中主要化學元素氧、硅、鋁、鐵、鈣、鈉、鉀、鎂。
 、岩石成因分類岩漿岩(噴出岩和侵入岩)、沉積岩、變質岩。
 、地殼物質循環規律冷卻凝固→岩漿岩-外力→沉積岩-變質→變質岩-熔化→岩漿
 、地質作用的概念引起地殼及其表面形態不斷發生變化的作用。
 、地質作用的分類內力作用、外力作用。
 、內力作用的主要表現形式地殼運動、岩漿活動、變質作用
 、地殼運動的兩種類型及其影響水平運動(褶皺山系、裂谷海洋)、升降運動(海陸變遷)。
 、板塊構造學說的要點岩石圈不是整體一塊。板塊交界地殼活動。板塊運動形成地貌。
 、六大板塊的名稱亞歐、非洲、美洲、太平洋、印度洋和南極洲板塊。
 、地質構造類型褶皺(背斜、向斜),斷層(上升岩塊、下沉岩塊)
 、背斜成谷和向斜成山的成因背斜頂部因受張力,被侵蝕成谷地。向斜接受沉積物,成為山嶺。
 、外力作用的主要表現形式風化作用、侵蝕作用、搬運作用、沉積作用、固結成岩作用。
 、水循環的意義①水量平衡②更新水資源③聯系四大圈層④物質遷移⑤能量交換
 、氣候對生物分布的影響光(喜光植物、喜陰植物)、熱、水(森林、草原、荒漠)
 、能源資源的分類常規能源、新能源(太陽能、地熱能、核能)
 、火山的分類活火山、死火山、休眠火山。

Ⅱ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的知識總結

地理其實很簡單,多看圖就可以了,一切題目源於課本
一:地球運動的基本形式:公轉和自轉
繞轉中心 太陽 地軸
方向 自西向東(北天極上空看逆時針) 自西向東(北極上空看逆時針,南極上空相反)
周期 恆星年(365天6時9分10秒) 恆星日(23時56分4秒)
角速度 平均1º/日 近日點(1月初)快遠日點(7月初)快 各地相等,每小時15º(兩極除外)
線速度 平均30千米/小時 從赤道向兩極遞減,赤道1670KM\小時,兩極為0.
地球自轉和公轉的關系:
(1)黃赤交角:赤道平面和黃道平面的交角。目前是23º26』
(2)太陽直射點在南北回歸線之間的移動

二:地球自轉的地理意義
(1)晝夜更替(2)地方時 (3)沿地表水平運動的物體發生偏移,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三:地球公轉的地理意義
(1)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
①晝夜長短的變化
北半球:夏半年,晝長夜短,越向北晝越長 ①太陽直射點在那個半球,
北極圈以北出現極晝現象 那個半球晝長,②赤道全年
冬半年,晝短夜長,越向北晝越短 晝夜平分,③春秋分日全球
北極圈以北出現極夜現象 晝夜平分
南半球:與北半球相反
②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
春秋分日:由赤道向南北方向降低 由太陽直射點向南北
隨緯度的變化 夏至日:由23º26』N向南北降低 方向降低
冬至日:由23º26』S向南北降低
23º26』N以北在夏至日達到最大值 離直射點越近高度
隨季節的變化 23º26』S以南在冬至日達到最大值 越大
南北回歸線之間每年有兩次直射
四:光照圖的判讀
(1)判斷南北極,通常用於俯視圖,判斷依據為:從地球北極點看地球的自轉為逆時針,從南極看為順時針;或看經度,東經度遞增的方向即為地球自轉的方向.
(2)判斷節氣,日期及太陽直射點的緯度 晨昏圈過極點(或與一條經線重合),太陽直射點是赤道,是春秋分日;晨昏線與極圈相切,若北極圈有極晝現象為北半球的夏至日,太陽直射點為北緯23º26』,若北極圈有極夜現象為北半球的冬至日,太陽直射點為南緯23º26』
(3)確定地方時 在光照圖中,太陽直射點所在的經線為正午12點,晨昏線所包圍的白晝部分的中間經線為12點,晨線與赤道交點經線的地方時為6點,昏線與赤道交點經線為18點,依據每隔15º,時間相差1小時,每1º相差4分鍾,先計算兩地的經度差(同側相減,異側相加),再轉換成時間,依據東加西減的原則,計算出地方時
(4)判斷晝夜長短 求某地的晝(夜)長,也就是求該地在緯線圈上晝(夜)弧的長度,這個長度也可由晝(夜)弧所跨的經度數來推算
(5)判斷正午太陽高度角 先求所求地區與太陽直射點的緯度差,若所求地和太陽直射點在同一半球,取兩地緯度之差,若所求地和太陽直射點不在同一半球,取兩地緯度之和,再用90º-兩地緯度差即為所求地的正午太陽高度
五:晨昏線與經線和緯線
(1)根據晨昏線與緯線相交判斷問題
①晨昏線通過南北極可判斷這一天為3月21日或9月23日前後
②晨昏線與南北極相切,北極圈內為晝,可判斷這一天為6月22日前後,北半球為夏至日,北半球為夏季,南半球為冬季
③晨昏線與南北極相切,北極圈內為夜,可判斷這一天為12月22日前後,北半球為冬至日,北半球為冬季,南半球為夏季
(2)根據晨昏線與經線相交關系判斷晝長和夜長
推算某地晝長或者夜長,求晝長時,在晝半球范圍內算出該地所在地的緯線圈從晨線與緯線圈交點到昏線與緯線圈交點,所跨的經度除以15即該地晝長,如果圖上只畫了晝半球的一半,要注意,圖中白晝所跨經度差的2倍,除以15才是該地的晝長
七:區時,地方時的計算
第一步:先求兩地的經度差.
第二步:再求時間差,以每一度經度相差4分鍾來算.
第三步:然後判斷兩地的東西方向,求東用加,求西用減.若求出的時間大於24小時,則減24,日期加1天,若時間為負值,則加24小時,日期減去1天.

Ⅲ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識點總結圖示

第一單元 宇宙中的地球

一:地球運動的基本形式:公轉和自轉

繞轉中心 太陽 地軸

方向 自西向東(北天極上空看逆時針) 自西向東(北極上空看逆時針,南極上空相反)

周期 恆星年(365天6時9分10秒) 恆星日(23時56分4秒)

角速度 平均1º/日 近日點(1月初)快遠日點(7月初)快 各地相等,每小時15º(兩極除外)

線速度 平均30千米/小時 從赤道向兩極遞減,赤道1670KM小時,兩極為0.

地球自轉和公轉的關系:

(1)黃赤交角:赤道平面和黃道平面的交角。目前是23º26』

(2)太陽直射點在南北回歸線之間的移動

二:地球自轉的地理意義

(1)晝夜更替(2)地方時 (3)沿地表水平運動的物體發生偏移,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三:地球公轉的地理意義

(1)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

①晝夜長短的變化

北半球:夏半年,晝長夜短,越向北晝越長 ①太陽直射點在那個半球,

北極圈以北出現極晝現象 那個半球晝長,②赤道全年

冬半年,晝短夜長,越向北晝越短 晝夜平分,③春秋分日全球

北極圈以北出現極夜現象 晝夜平分

南半球:與北半球相反

②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

春秋分日:由赤道向南北方向降低 由太陽直射點向南北

隨緯度的變化 夏至日:由23º26』N向南北降低 方向降低

冬至日:由23º26』S向南北降低

23º26』N以北在夏至日達到最大值 離直射點越近高度

隨季節的變化 23º26』S以南在冬至日達到最大值 越大

南北回歸線之間每年有兩次直射

四:光照圖的判讀

(1)判斷南北極,通常用於俯視圖,判斷依據為:從地球北極點看地球的自轉為逆時針,從南極看為順時針;或看經度,東經度遞增的方向即為地球自轉的方向.

(2)判斷節氣,日期及太陽直射點的緯度 晨昏圈過極點(或與一條經線重合),太陽直射點是赤道,是春秋分日;晨昏線與極圈相切,若北極圈有極晝現象為北半球的夏至日,太陽直射點為北緯23º26』,若北極圈有極夜現象為北半球的冬至日,太陽直射點為南緯23º26』

(3)確定地方時 在光照圖中,太陽直射點所在的經線為正午12點,晨昏線所包圍的白晝部分的中間經線為12點,晨線與赤道交點經線的地方時為6點,昏線與赤道交點經線為18點,依據每隔15º,時間相差1小時,每1º相差4分鍾,先計算兩地的經度差(同側相減,異側相加),再轉換成時間,依據東加西減的原則,計算出地方時

(4)判斷晝夜長短 求某地的晝(夜)長,也就是求該地在緯線圈上晝(夜)弧的長度,這個長度也可由晝(夜)弧所跨的經度數來推算

(5)判斷正午太陽高度角 先求所求地區與太陽直射點的緯度差,若所求地和太陽直射點在同一半球,取兩地緯度之差,若所求地和太陽直射點不在同一半球,取兩地緯度之和,再用90º-兩地緯度差即為所求地的正午太陽高度

五:晨昏線與經線和緯線

(1)根據晨昏線與緯線相交判斷問題

①晨昏線通過南北極可判斷這一天為3月21日或9月23日前後

②晨昏線與南北極相切,北極圈內為晝,可判斷這一天為6月22日前後,北半球為夏至日,北半球為夏季,南半球為冬季

③晨昏線與南北極相切,北極圈內為夜,可判斷這一天為12月22日前後,北半球為冬至日,北半球為冬季,南半球為夏季

(2)根據晨昏線與經線相交關系判斷晝長和夜長

推算某地晝長或者夜長,求晝長時,在晝半球范圍內算出該地所在地的緯線圈從晨線與緯線圈交點到昏線與緯線圈交點,所跨的經度除以15即該地晝長,如果圖上只畫了晝半球的一半,要注意,圖中白晝所跨經度差的2倍,除以15才是該地的晝長

七:區時,地方時的計算

第一步:先求兩地的經度差.

第二步:再求時間差,以每一度經度相差4分鍾來算.

第三步:然後判斷兩地的東西方向,求東用加,求西用減.若求出的時間大於24小時,則減24,日期加1天,若時間為負值,則加24小時,日期減去1天.

第二單元 大氣

一:大氣的組成和垂直分層

1)低層大氣的組成:干潔空氣(氮—生物體的基本成分、氧—生物維持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二氧化碳—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臭氧—吸收太陽紫外線「地球生命的保護傘」)、水汽和固體雜質(成雲致雨的必要條件)

2):大氣的垂直分層(課本29頁圖2.1)

高度 溫度 大氣運動 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高層大氣 2000-3000千米 電離層反射無線電波

平流層 50-55千米 隨高度的增加而上升 平流運動 臭氧吸收紫外線升溫;有利於高空飛行

對流層 低緯:17-18千米,中緯:10-12千米,高緯:8-9千米 隨高度增加而遞減 對流運動 天氣現象復雜多變,與人類關系最密切

二:大氣熱力作用

(1)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

吸收作用:具有選擇性,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紅外線,臭氧吸收紫外線,對於可見光部分吸收比較少

反射作用:無選擇性,雲層越厚,反射作用越強,在夏季多雲的白天,氣溫不是很高

散射作用:具有選擇性,對於波長較短的籃紫光易被散射,所以晴朗的天空呈蔚藍色

(2)對地面的保溫效應

①大氣吸收地面的長波輻射,截留熱量而增溫,由於大氣對於太陽短波輻射的吸收能力比較差,但是對於地面長波輻射吸收作用強,所以地面輻射大部分都是被大氣吸收

②大氣逆輻射是大氣輻射的一種,方向朝向地面,對地面熱量進行補償,起保溫作用

二:大氣的熱力狀況

大氣的熱力作用

1)熱力環流:由於地面冷熱不均而形成的空氣環流,是大氣運動的一種最簡單的形式。

從圖中可以看出,近地面等壓線向低壓方向(向下)彎曲,高空等壓線向高壓方向(向上)凸起

2)大氣的水平運動—--風

影響因素:等壓線越密集的地方,則風力越大(圖2.10,2.11,2.12)

在單一水平氣壓梯度力作用下:風向垂直等壓線,指向低壓

風向 在水平氣壓梯度力和地轉偏向力作用下:風向與等壓線平行

在三個力作用下:風向與等壓線成一夾角,始終由高壓指向低壓方向.

三:全球性的大氣環流

1)三圈環流(課本37頁圖2.14)

①在地表形成了七個氣壓帶和六個風帶,氣壓帶風帶隨太陽直射點的南北移動而南北移動,對於北半球來說,夏季向北移,位置偏北;冬季向南移,位置偏南.(圖2.15)

②海陸分布對大氣環流的影響

(3)季風環流(圖2.18)

地區 東亞 南亞,東南亞

氣候類型 溫帶季風氣候 亞熱帶季風氣候 熱帶季風氣候

成因 海陸熱力性質差異 海陸熱力性質差異,氣壓帶和風帶的季節移動

風向 冬季 西北風(亞洲大陸) 東北風(亞洲大陸)

夏季 東南風(太平洋) 西南風(印度洋)

四:常見的天氣系統

1)鋒面系統—冷鋒和暖鋒(圖2.19,2.20)

冷鋒 暖鋒

概念 冷氣團主動向暖氣團移動 暖氣團主動向冷氣團移動

天氣特徵 過境前 單一氣團控制,天氣晴朗 單一氣團控制,低溫晴朗

過境時 陰天、雨雪、刮風、降溫 連續性降水

過境後 氣壓升高,氣溫下降,天氣晴朗 氣溫上升,氣壓下降,天氣轉好

降水的分布 降水一般出現在鋒後 降水一般出現在鋒前

大氣舉例 北方夏季暴雨,冬春季大風,寒潮,沙塵暴

2)低壓、高壓系統—氣旋和反氣旋(以北半球為例,圖2.21)

氣旋 反氣旋

氣壓 低氣壓(中心低,四周高) 高氣壓(中心高,四周低)

水平運動 四周向中心輻合(北逆南順) 中心向四周輻散(北順南逆)

垂直運動 上升 下沉

天氣 多陰雨天氣 多晴朗、乾燥天氣

舉例 台風 長江流域的伏旱,北方「秋高氣爽」天氣

五;氣候的形成和變化

1)氣候的形成因子(太陽輻射、地面狀況、大氣環流、人類活動)

①不同氣候類型的氣溫特點

l 氣溫的分布,一般是低緯溫度高,高緯溫度低;山上的氣溫比山下低;暖流經過地區的氣溫比寒流經過地區高

l 同一緯度地帶內,由於下墊面不同,不同地點的氣溫狀況不同,其中影響比較的大是海洋和陸地

l 大陸性氣候與海洋性氣候的比較(北半球)

氣候類型 氣溫日較差 氣溫年較差 最高氣溫月 最低氣溫月

大陸性 大 大 7月 1月

海洋性 小 小 8月 2月

②不同氣候類型的降水狀況

l 赤道地區氣流以輻合上升為主,全年雨量充沛

l 南北回歸線至南北緯30º之間,在副熱帶高壓和信風帶控制下,常年乾旱

l 大陸的西岸有兩種情況,以亞歐為例,地中海地區(亞熱帶),夏季處於副熱帶高壓中心的邊緣,氣流下沉,乾燥少雨,冬季由於副熱帶高壓向南移,此地受西風帶的控制,多氣旋活動,濕潤多雨。歐洲地區(溫帶),終年盛行西風,各月降水量較多,而且比較均勻

l 大陸的東岸,以亞歐大陸為例,處於季風環流的控制下,冬季受來自大陸的冷干氣流的影響,降水不多,夏季受來自海洋的暖濕氣流的影響,降水較多

l 大陸的內部,以亞歐大陸為例,終年受大陸氣團的控制,降水比較少

l 兩極地區以輻合下沉氣流為主,全年降水少

2)氣候的類型(課本47頁的圖2.26)

3)主要10種氣候類型的判斷(課本48頁圖2.27)

步驟 依據 因素變化 結論

判斷南北半球 最高(或最低)氣溫月份 6.7.8三個月氣溫最高 北半球

12.1.2三個月氣溫最高 南半球

判斷所屬溫度帶 最冷月均溫 最冷月均溫>15℃ 熱帶氣候

最冷月氣溫在0℃~15℃ 亞熱帶氣候或者溫帶海洋性氣候

最冷月氣溫在-15℃~0℃ 溫帶氣候

最熱月<>5℃ 寒帶氣候

確定具體的氣候類型 降水量的年內分配情況 年雨型 熱帶 熱帶雨林氣候>2000mm

溫帶 溫帶海洋性氣候700~1000mm

夏雨型 熱帶 熱帶草原氣候(750~1000mm)熱帶季風氣候1500~2000mm)

亞熱帶 亞熱帶季風氣候

溫帶 溫帶大陸型氣候

冬雨型 亞熱帶 地中海氣候

少雨型 熱帶 熱帶沙漠氣候

寒帶 極地氣候

六;大氣環境保護

(1)全球變暖

原因:二氧化碳的增多而使氣溫升高

二氧化碳增多的原因:①大量燃燒礦物燃料,②毀林

危害:①海平面上升,淹沒陸地

②改變各地降水狀況和干濕狀況,導致世界各國經濟結構的變化

保護措施:①提高能源的利用技術和能源利用效益,採用新能源

②努力加強國際合作

(2)臭氧層的破壞與保護

原因:除了自然原因以外,主要是人類使用製冷設備排放的氟氯烴

危害:①危害人體健康,②對生態環境和農林牧漁業造成破壞

保護措施:減少並逐步禁止氟氯烴等消耗臭氧物質的排放,加強國際合作

(3)酸雨

概念:人們一般把PH值小於5.6的雨水稱為酸雨

成因:燃燒礦物排放的大量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等酸性氣體

危害:河湖水酸化,土壤酸化,危害森林和農作物生長,腐蝕建築和文物古跡等

防治措施:防治酸雨最根本的措施是減少人為硫氧化合物和氮氧化合物的排放,我國已經採取了發展潔凈煤技術、清潔燃燒技術等措施來控制酸雨

Ⅳ 高一必修一的地理化學知識總結

第一個單元,生活和消費
第一課,神奇的錢
1,商品
①含義②必須具備的條件:
③商品的兩個基本屬性:</ 2,①貨幣產生②性質的貨幣 - 一般等價物的商品(本質上)。
原因:產生:它本身是一種商品,作用:一般等價物,表現其他一切商品的價值,充當商品交換的媒介。功能③貨幣:
4,社會總需求和總供給不平衡造成:①通貨膨脹②通貨緊縮
①該物質:小於需求的性能:物價上漲,紙幣貶值。影響:紙幣貶值,物價上漲,購買力下降,生活水平下降,商品銷售困難,經濟秩序混亂。
②實質:供大於求,性能價格下降,紙幣升值的。影響;減少價格上漲,在一定程度上,會受益的人,但在很長的時間大規模的下降將影響生產和投資的積極性,這樣的經濟衰退,對人民生活水平的影響提高,導致弱市場消費,長期的經濟發展,人民的長遠利益不利。
課不斷變化的價格
(一)影響價格的因素:
1,影響因素的價格:
①影響價格的因素:
2的供應和需求影響價格。
①供不應求,價格上漲。
A,賣方的市場:一種市場發揮主導作用,由賣方的意義。
B,性能:供不應求,賣方在市場交易中處於有利的地位,甚至提高價格,但也可以出售的商品。
②供過於求,價格較低。
A,一個買方市場,是一類由買方市場發揮主導作用。
B,性能,由於供過於求,買??方在市場交易中處於有利地位,價格通常趨於下降。
3,價值決定價格:
(1)價格與價值之間的關系。
①A,在市場經濟中,價格最終確定的價值。價值是價格的基礎,價格是價值的貨幣表現。
B,大宗商品價格的水平,因為它們包含的價值量是不同的。的情況下,其他條件保持不變,量越大的商品價值,價值量更高的價格;是體積更小,價格越低。社會必要勞動時間
(2)確定商品的價值的大小。
①測定震級的因素有:不能由個別勞動時間決定的,而是由生產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
A,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是指在正常的生產和社會條件下,在社會平均的勞動熟練程度和勞動強度下製造的商品所需的時間。
B,使用的商品生產者個人生產的商品的個別勞動時間。
②價值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成正比。商品耗費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更多的價??值量越大,反之越小。
(3)①商品的價值和社會勞動生產率成反比的大小。
勞動生產率的工人的生產率。勞動率「↑↑勞動衛生產品數量↑
②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是一定的社會生產力的表現,是由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的變化,社會的勞動生產率。
③個別勞動生產率的變化不影響商品價值的大小,但可以改變個別勞動時間的改變在相同的時間內創造的價值總量。
勞動時間,勞動生產率,商品的價值圖表級
價值規律的內容和表現形式的。
①價值規律的大小商品的價值是由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的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以價值量的基礎上的等價交換的實現。
②表現:受供應和需求之間的關系,商品價格圍繞價值波動,是價值規律的表現形式。
③作用:調節社會各部門之間的勞動力和生產資源,以達到最佳的分配),以刺激商品生產者改進技術,改善經營管理,提高勞動生產率的社會生產部門的分配((內部優化配置)導致商品生產的優勝劣汰。(企業之間,總之,有利於優化資源,合理有效地分配資源的最優分配)
第三個教訓,豐富多彩的消費
1,消費型:
(1:有形商品消費和服務消費)按產品類型劃分的。
(2)交易方式:錢貨兩清的消費貸款,租商品的消費。
(3)根據與消費的目的,生活的消費可以分為生存數據消費,信息消費的發展和享受消費者生存數據消耗,以滿足需求較低的水平,是最基本的消費,信息消費的發展能滿足人的發展的要求;享受享受最高水平的消費者的信息消費能滿足人們的需要。
3,消費結構為:
(1),消費結構是指各種消費支出在消費總開支的人的比例。
(2)特點:不是一成不變的,隨著經濟的發展,收入的變化和變化的方向,其次是生存需要發展的需要,然後享受所需的順序。
5,樹立正確的消費觀。
(1)由於自然條件和社會環境,個人的經驗和其他因素的影響,從消費者的復雜性,人們的心理往往是不同的。
(2)消費者的消費心理的復雜性的表現:
從眾心理:攀比心理:現實的心理:
6,做理性的消費者
(1)量入為出,??適度消費。(2)避免盲從,理性消費。(3)保護環境,綠色消費。(4)勤儉節約,艱苦奮斗。<BR /單位,投資和創業
課,生產和經濟體制
測試網站:生產和經濟體制
(一)生產的發展,以滿足消費者
(1)生產決定消費(人食用的主觀願望所決定的,但所決定的客觀物質生產的情況下)生產決定消費對象,生產決定消費和生產決定消費的質量和水平,生產為消費者創造動力物質生產是人類社會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從某種意義上說,是人類歷史的歷史,生產的發展。大力發展生產力

測試地點:的需求為:(1)以大力發展生產力,確定的主要的矛盾,中國的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社會主義和基本要求。中國是目前的初級階段的社會主義,人民日益增長材料和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社會的主要矛盾。要解決這一矛盾,必須大力發展生產力。
2,重要性:只有發展生產力,以建立堅實的物質和社會主義制度的鞏固,以獲得擺脫經濟文化落後的技術基礎,縮小趕上,更不是顯示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與發達國家的差距,發達國家的歷史遺留問題不斷增強的綜合國力,提高我們國家的立場,在國際
考試中心三,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經濟體制
(主導作用 - 在國有經濟的主導地位 - 整個公有制地位)
(1)生產的基本經濟特徵的社會主義公有制是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基礎上:
( 3)公有制為主體地位主要體現如下:
①公有資產在社會總資產中佔主導地位,我們必須要有量的優勢,但也注重質量的提高。
②控制國民經濟命脈,國有經濟發揮主導作用的經濟發展,國有經濟的主導作用主要體現在控制的能力,那就是體現在國家經濟發展的方向控制能力,控制整體經濟運行態勢的重要稀缺資源的控制。在關系國家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國有經濟必須占據主導地位。

測試中心,四個第五課,企業和工人,管理和發展本公司
1,企業的利潤。①企業從事生產經營活動的目的,提供商品或服務的經濟組織,社會,市場經濟活動的主要參與者,國家經濟的細胞。
②在中國,國有企業,集體企業,私營企業,外商投資企業和其他企業並存,共同構成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微觀基礎。
業務的成功因素。
(1)制定正確的經營策略。(2)依靠科技進步和科學管理,形成自己的競爭優勢。
(3)誠信經營,樹立了良好的信譽和企業形象
(4)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經營不善的企業。將
9,企業破產,兼並或破產。是長期虧損,破產和經濟現象無望的企業按照法定程序破產清算的損失。利於加強破產制度的實施,企業風險意識,鼓勵企業改善經營管理,提高企業的競爭力,有利於社會資源的合理配置和合理調整產業結構。
測試地點:勞動和就業
1,的重要性,勞動和就業。(1)勞動工人的精神和肉體,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創造性活動的支出。工人為主體的生產過程中,生產力的發展中發揮主導作用。源的勞動是人類文明的發展和進步。光榮屬於工人。
2,中國嚴峻的就業壓力。不完全相符①比總人口和勞動力總量大,和相對生產力發展水平低;②在質量的勞動力和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3)在勞動力市場的不完善,就業信息傳遞系統不光滑。所有這些,使該國的就業問題是突出的,比任何其他國家都繁重和緊迫,從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在
④黨和政府開始擴大就業的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突出位置上,並實施積極的就業政策,努力改善就業和創業環境。
3,發揚自強不息的精神,努力的人,樹立正確的擇業觀念。
(1)建立的概念,其自己的工作。基於個人興趣,專長和條件,自主決定做什麼,這是有利於發揮每個人的聰明才智,調動每個人的生產積極性和創造力。
(2)建立有競爭力的就業前景。在勞動力市場上的競爭來實現自己的就業機會。要努力學習,提高技能和素質,改變觀念,積極主動地適應勞動力市場的需求。
(3)建立平等就業的概念。需要適當的作業工人創造社會財富,也沒有高低貴賤之分,無論什麼樣的工作,只要腳踏實地,認真的,你是可以有所作為的。
(4)建立多種方式的就業前景。現代市場經濟和信息化導致的多樣化的就業形式,如自由職業者,靈活的工作日內,臨時就業增加,選擇和更大的靈活性,這是通過職業介紹所,媒體廣告,網上人才市場,招聘會選擇就業,實現就業。
考試中心六:維護勞動者
3,實踐的權利和利益:工人享有的權利,實現勞動者義務為前提。因此,自覺履行的義務工作人員,給予正確的基礎,以保護他們的利益。中國的勞動合同制度,依法簽訂了勞動合同,是維護職工的合法權益的重要依據,勞動者的利益。當自己的權利受到侵犯時,投訴,咨詢,調解,申請仲裁或向法院需要維護的途徑,而不是採取非法的手段來報復。
工人,以提高他們的意識權利和法律意識,通過法律手段,法定程序權利被侵害時的權利,這是一個正確的選擇,為每名工人。
第六課,投資選擇
試驗基地七:儲蓄存款和商業銀行
儲蓄存款的含義:一個人屬於法律的人民幣或外幣儲蓄機構,儲蓄機構存摺或存款證等證書,個人存摺或存款證的存款的本金和利息支付,按照活動的規定,儲蓄機構支付存款本金和利息。
2,我們主要的儲蓄機構,包括各商業銀行,信用社和郵政企業依法儲蓄業務的機構。
3,人們的儲蓄存款,同樣的目的,但可以賺取利息。利息是的唯一的收入儲蓄存款,銀行儲蓄存款支付補償,在增值部分的存款利息多少取決於三個因素:主要,到期日和利率水平。利息公式:利息=本金x利率x存款期限。在中國,20%的存款利息收入上繳國家的稅收。
和儲蓄存款分類。目前,我們的儲蓄活期存款及定期存款主要有兩大類。作為投資目標,活期儲蓄,流動性強,靈活方便,適合個人日常生活的存儲獨立的資金,但帶來的好處低流動性不足的定期儲蓄,收益高於活期儲蓄,但一般低於債券和股票收入低,銀行信貸,儲蓄存款更安全,風險較低,但也有存款貶值,通脹風險,時間和通訊存款退出
測試中心八:股票,債券和保險
第三單元收入分配
第七課,個人收入分配
試驗基地1,根據他們的風險失去了興趣。他的作品為主體,以及多種分配方式並存
生產決定分配,生產資料的所有權,以確定公有制為主體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分配形式,並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這個實現按勞分配,是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製度。
1,按勞分配的性質:個人的基本原則在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的消費品分銷。
2,內容和要求:在公共部門的經濟,工人勞動社會在社會總產品(包括勞動的數量和質量)扣除所有必要的規模分配個人消費品,和更多的勞動力多與少,但賺得少。
4,意義:(1)實行按勞分配,有利於充分調動職工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從而促進生產力的發展。②根據他的工作作為社會主義性質的分配製度,結束根本上否定了系統的開發在過去幾千年來什麼都不做,這是一個重要的條件,貧窮和消除兩極分化,它反映了勞動者一起工作,社會地位的公平分配是分配製度的重大改革。
6,在外面工作分配:分配個人勞動成果的分配和生產要素分配的
測試中心第二效率優先,充分考慮到公平
1,堅持效率優先:
①含義:效率,是指在輸入比較經濟活動輸出,這表明資源的有效利用的程度。效率節約資源和社會財富的增加,人們一直在尋求以最少的投入獲得最大的效果。
②收入分配效率:
收入配送效率有著重要的影響。分配的重要組成部分,復制,生產決定分配,但分配僅作用於生產。如果分配有利於調動人的傘兵熱情,提高工作效率,促進生產的發展;相反,它會降低效率,阻礙生產的發展。
③必須堅持效率優先,分配的原因。這是由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根本任務,國情。生產力的發展的根本任務的初級階段的社會主義。中國人口眾多,相對貧窮的人均資源,經濟發展必須充分調動各部門的積極性,提高了資源的利用效率。堅持科學的發展觀。因此,必須堅持效率優先分配。
2,考慮到社會公平:
(1)公平的含義:公平更廣泛的含義,涉及政治,經濟,法律和其他領域。博覽會在這里說的是指的公平分配收入。公平的收入分配,主要用於在相對平等的收入??分配,這將需要的收入差距,社會成員之間可以不被過大,保證人民群眾的基本生活的需要。
(2):
收入分配的效率和公平之間的關系,效率與公平是一對矛盾,對立統一。
①效率是一個公平的物質前提。只有提高經濟效益為中心,大力發展生產力,增加社會財富,實現社會公平和效率,公平的前提和基礎,只能導致平均主義和普遍貧困。
②公平是提高經濟效率只有公平的保證。提供充分的利益和權利分配給工人,以刺激工人的生產力的發展,提高經濟效率的積極性。
③效率和公平的正確組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基本要求。
3,效率優先,考慮到公平的意義。
(1)反映「效率優先的原則,並充分考慮到公平「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①效率優先,真正的首要任務是發展生產力,分配製度和分配政策的主要目的是促進生產力的發展和經濟效率。
②考慮公平,社會收入差距控制在一個合理的范圍之內,分配的結果促使奮進社會的生機和活力。
(2)如何體現中國人口眾多,人均自然資源相對稀缺經濟發展必須充分調動各部門的積極性,提高資源利用率??,收入差距控制在一個合理的范圍內,分配的結果,促使奮進,社會的生機和活力。
(3)貫徹這一原則:
①要允許和鼓勵一部分地區和個人先富起來,通過誠實勞動,合法經營,推動地區和個人致富,最終達到共同富裕。
②反對平均主義,又要防止收入的差距;需要落實分配政策,也促進了奉獻精神,鼓勵人們創業致富,倡導的回報社會和先富起來具有豐富的。
③要正確處理公平分配之間的關系,最初的重點,我們應該更加註重效率,再分配,初次分配注重效率的,以個人收入和經濟活動聯系的貢獻,充分調動人參與創造社會財富的積極性,提高了工作效率和經濟效益。在參與國家的再分配,它是要加強政府的收入分配的調節,提高低收入的收入水平,調節過高收入關聯的非法收入,提高稅收通過提高稅收和社會保障體系,收入差距控制在一定范圍內合理公平的分配。
第8課
測試網站的國民收入分銷,金融,它的作用
財政收入和支出

財政收入,財政收入影響因素:財政收入的影響因素有很多,包括經濟發展水平和分配政策,限制的主要因素。
4,財政支出,財政支出是國家財政資金的分配和使用,通過財政資金的分配,國家的功能是能夠實現的,而政府財政支出的功能的物質條件的情況下,財政支出反映政府的政策。
6 1的財政平衡和財政赤字,財政收入和支出的對比,只有三種情況:收到大於支持,有儲蓄支持大於關閉虧損;收入和支出是相等的。在
②在國家預算和決算,收入和支出的理想狀態是平等的,這表明國家財政籌集的資金已動用發揮到淋漓盡致。幾乎是不存在的,由於各種因素的影響,財政收入和支出完全平等的。
③財政平衡是指當年的財政收入等於支出或收入大於支出,稍有積蓄,超過收入或費用,有輕微的赤字。
④預算赤字今年的財政支出大於財政收入的一部分。預算赤字手段依賴於借款住,和

7,金融的作用:
(1)集中力
(2)確保人民的生命
第十課的財政赤字必須控制在一定的范圍之內。
試驗基地轉變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需要,市場配置資源
1,資源的合理配置:
到①資源的分配有限的資源和人的需求無限,這一矛盾決定。
②的需求是多種多樣的,永無止境的,但在一定的時間內,在社區內可以利用的資源總是有限的,如果用在一個產品的生產資源的增加,將降低資源的其他產品的生產。為了盡量滿足社會的各種需求,必須合理分配有限的資源。
2,資源的基本手段分配:計劃和市場都是資源配置的兩個基本手段。
3,市場經濟:
①市場經濟是市場在配置資源的經濟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②在市場經濟中,生產什麼,如何生產和為誰生產的主要價格波動和市場供求的變化,安排和調整的市場。
③什麼樣的商品在市場上銷售,擴大生產;昂貴的生產要素,供應,人們會減少這些元素的使用,市場彷彿「看不見的手」,引導商品生產者,經營,管理,和配置
①市場配置資源,實現主要是通過價格,供應和需求,競爭和其他市場能在全社會的財產。
4,市場配置資源(信道)和優勢。及時,准確,靈活地反映市場供給和需求的變化,在轉會市場的供應和需求信息,實現資源的合理分配,利益杠桿
②市場,在市場競爭中,調動積極性的商品生產者,經營者和促進科學的進步和企業管理,促進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實現資源的有效利用。
試驗基地,市場秩序
意義的市場規則,和主要內容:

(1)市場規則的法律和法規,行業標准,市場倫理的基礎上形成的市場上運行。各方面作出具體規定。<BR / (2)市場規則,包括市場准入規則,市場競爭規則和市場交易規則,凡符合條件的企業商品的市場准入規則,可以進入市場,維護公平競爭的市場競爭規則。市場,市場交易規則對交易行為的規定。市場交易規則的市場規則的核心。
3,市場交易的原則:
(1)包括:自願,平等,公平,誠實和信譽。他們從不同的角度,規范交易行為和交易行為在市場上的買家和賣家。
(3)誠信是現代市場交易活動的基本精神。遵守的原則市場交易,以確保有秩序的市場交易活動的基本規則。有了這個原則,市場主體從事交易活動,做到有章可循,買賣雙方不引起不必要的糾紛,使交易順利。堅持的交易遵循自願,平等,公平,誠實信用「,按照法律操作的市場需求,但也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標題的意義。
試驗基地,市場監管的限制:
1,市場調節不是萬能的:
不是所有的行業和領域的市場工作,市場不能調節國防,法律和秩序,消防及其他領域的公共物品的供給問題。火器及彈葯的成語危險品,毒品不能讓市場來調節。當允許運營商自由經營,會嚴重危害身體和精神健康的公民,敗壞社會風氣?影響社會穩定。
2,和市場調節固有的缺點:
(2)(1)市場自發調節。失明(3)滯後。
測試中心,以加強國家的宏觀調控
1 ,必要性:
①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正常發展,我們需要充分發揮市場調節的作用,以及需要加強國家的宏觀調控。
②加強宏觀調控不僅是因??為市場上的局限性,同時也對中國的社會主義性質,指的是社會主義公有制和共同富裕的目標。
的宏觀調控,主要目標和意義的手段。
①含義:國家綜合運用各種手段來規范和控制國家經濟。
②主要目標是:促進經濟增長,增加就業,穩定物價,保持平衡的國際收支。
測試網站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1,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意義
2個基本特徵:(1)堅持公有制的主體地位。

高中地理必修一的基礎知識點

第一章 行星地球 公自轉 但是現在考的很少了。
第二章 大氣 受熱過程是基礎,三版圈環流 洋流
第三章 水圈 水循環圖權
四章 岩石圈 岩石圈循環 山嶽 河流 內外力是基礎
五章 地帶性非地帶性 經度地帶性緯度地帶性
純手打 求采!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