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地理題目:當資源枯竭型的城市可持續發展可採取哪些措施
(一)優化產業結構,培育壯大接續替代產業
(二)改善生態環境,發展循環經濟
(三)完善社會保障體系,促進人力資本有效積累
2. 從地理角度分析,中國可持續發展主要採取了哪些措施
這個問題要看從哪個尺度來回答,如果是小尺度分析,那可寫的內容就太多了.如果從中版學地理教材中的說權法看:主要突出了以下幾點:(1)人口方面:控制人口增長,提高人口素質; (2)資源方面:提高資源利用效率,避免破壞和浪費; (3)環境方面:加大環境污染、生態破壞等問題的治理力度.
3. 可持續發展的三個原則 高一地理
(1)公平來性原則。這包括同代自人之間、代際之間,人與其它生物種群之間,不同國家和地區之間的公平。(2)持續性原則。地球面積是有限的,這決定了地球的承載能力也是有限的。人類的經濟活動和社會發展必須保持在資源與環境的承載能力之內。為此,人類應做到合理開發與利用自然資源,保持適度的人口規模,處理好發展經濟與保護環境地關系。(3)共同性原則。地球是一個整體,地區性問題往往會轉化成全球性問題,這要求地方的決策和行動,應該有助於實現全球整體的協調。例如,解決全球氣候變暖、酸雨蔓延等跨國界問題,必須進行國際間的合作。對於全球共有的大氣、海洋、生物資源等,需要在尊重各國主權與利益的基礎上,制定各國都能接受教育全球性目標與政策。
4. 高一地理必修二中可持續發展中公平性原則和共同性原則怎樣區分。求地理高手
公平性原則
同代人之間、代際人之間、人類與其他生物種群之間、不同國專家與地區之屬間的公平
人類的發展不應危及其他物種的生存;各國有權根據需要開發本國資源,並確保不對其他國家的環境造成損害;人類需要和子孫後代共享資源和環境
共同性原則
各國共同參與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地方決策和行動應該有助於實現全球整體的協調
解決全球性環境問題,必須進行國際合作;對於全球共有的資源,需要在尊重各國主權和利益的基礎上,制定各國都可以接受的全球性目標和政策
5. 高中地理必修3 第2章區域可持續發展的詳細總結
第二章
一、荒漠化的定義、表現和主要地區
定義:發生在乾旱、半乾旱地區以及半濕潤地區的土地退化。實質是土地生產力喪失的土地退化。
表現: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簡稱三退)
形式:荒漠化(西北乾旱半乾旱地區、黃土高原地區)、
石漠化(雲貴高原的喀斯特地貌地區)、
鹽漬化(灌溉農業區)、
紅漠化(主要發生在我國江南丘陵以紅色砂岩為主地區,地表紅壤因水土流失,露出光禿禿的紅色石山,土地貧瘠,形成荒漠,所以被稱為紅漠化)
二、乾旱為主的自然特徵(荒漠化的自然基礎)
西北地區(閱讀教材圖片可以獲得以下信息)
1、定位:38°—50N,75°—120°E,包括新疆、甘肅(和蒙古是交界的)、寧夏、陝西北部、內蒙古大部。
2、本區的主要山脈:大興安嶺、陰山、賀蘭山、祁連山、昆侖山、阿爾金山、天山、阿爾泰山。
3、地理界線:賀蘭山是乾旱半乾旱地區的分界線,以東降水量200毫米以上,以西200毫米以下。
天山是南疆和北疆的分界線,天山以北叫北疆,以南叫南疆。
4、地域分異規律:有東到西的景觀變化是草原、荒漠草原、荒漠,體現了從沿海到內陸的地域分異規律。
5、綠洲農業的位置:山前的沖積扇上,山麓地帶。
6、西北地區荒漠化的自然因素:氣候乾旱,土壤發育差、土質疏鬆,植被稀少,大風多且集中,風力侵蝕嚴重。
三、荒漠化的人為因素(荒漠化的決定因素)。
原因:人口激增、人類活動不當。
過度樵採:鄂爾多斯
過渡放牧:主要在草原地區
過度開墾:沙區邊緣、綠洲地區
水資源利用不當
四、荒漠化防治對策和措施
1、合理利用水資源 (河流的上中下游地區合理分配)
2、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構築防護林體系(草方格沙障的作用:增加地面粗糙度,截留水分等,但是不宜大范圍推廣, 原因是成本太高)
3、調節農、林、牧用地之間的關系 (退耕還林、退耕還草)
4、採取綜合措施,多途徑解決農牧區的能源問題 (營造薪炭林、開發沼氣、風力發電)
5、控制人口增長
第二節:森林的開發與保護
一、森林的作用
1、自然資源:木材、燃料
2、環境資源:調節氣候、穩定大氣、涵養水源、保持水土、維護生物多樣性、凈化空氣、吸煙除塵、防風固沙、美化環境。
3、破壞森林的危害:氣候失調、生態環境惡化、自然災害頻發、生物多樣性減少。
二、熱帶雨林的分布以及作用
1、分布:赤道兩側,集中在非洲剛果河流域、東南亞、南美洲亞馬孫河流域,
注意:赤道穿過的地方並不都是熱帶雨林氣候,如果非洲東部地勢較高,赤道附近是熱帶草原氣候。
2、亞馬孫熱帶雨林佔世界雨林的一半其環境作用明顯。
(1)維持全球的碳氧平衡;(2)維持全球的水平衡,促進全球的水循環。
三、雨林生態的脆弱性
1、養分幾乎全部儲存在植物體內
2、高溫淋洗的作用,土壤貧瘠
3、植物容易遭受破壞,一旦被毀很難恢復。
四、雨林被毀的原因
1、直接原因:人類的過度開發,
(1)過度的焚耕開墾
(2)大規模的農場和牧場的開發
(3)商業性的伐木
(4)采礦、水利和公路建設
五、亞馬孫雨林開發計劃
1、修建亞馬孫橫貫公路
2、移民亞馬孫平原
3、藉助外資、鼓勵跨國企業投資開發
六、開發還是保護
保護第一
要採取保護性的開發:進行環境教育,成立保護基金會,發展生態旅遊,建立自然保護區等等。
問題研究:
濕地的作用:(1)涵養水源(2)蓄洪(3)維護生物多樣性(4)調節氣候
圍湖造田是破壞生態環境的一種行為
6. 地理必修二可持續發展中北京留民營生態農業案例
留民營復通過大力開發利用新能制源、保護生態環境、調整生產結構,形成了利用生物能、太陽能,串聯種植、養殖、加工、產供銷一條龍的生態體系
(可另外添加可持續發展中的知識點: 環境無害化技術 提高生態效益 環境友好方式 實現經濟活動的生態化 資源輸入減量化、資源再利用、使廢棄物再生資源化 循環經濟: 概念:清潔生產是在產品生產過程和預期消費中,既能合理利用自然資源,把人類對環境的危害減至最小,又能充分滿足人類的需要,取得最大社會經濟效益的一種模式。等等)
7. 高中地理知識點:可持續發展
①人地關系思想的歷史發展:
人地關系思想的發展經歷了四個階段:崇拜自然、改造自然、征服自然、謀求人地協調。
②可持續發展的概念和原則:
可持續發展:它既滿足其當代人的需求,而又不損害後代人滿足其需求的能力。它的內涵概括為:生態持續發展(基礎)、經濟持續發展(條件)、社會持續發展(目的)。實現可持續發展,需要遵循的三個基本原則:公平性、持續性、共同性。
③中國的可持續發展道路:
1994 年3 月,國務院發布了《中國21 世紀議程---中國21 世紀人口、環境與發展白皮書》提出了中國實施可持續發展的總體戰略、對策以及行動方案。這是全球第一部國家級的《21 世紀議程》。
8. 高中地理——傳統工業可持續發展的對策
可持續發來展包括經濟自、社會、資源、環境等諸多方面,是一個相互影響和作用的系統工程,一般認為,大多數資源—環境問題的解決主要取決於科學技術進步。也有研究結果顯示,科學技術的擴散對減少環境污染影響很大。
首先,提高資源利用率,用循環經濟模式代替原先的粗放型增長模式。
其次,開發新能源,以代替不可再生資源的繼續耗費;
第三,旅遊業與生態環境保護協調發展;
第四,發展替代產業,以替代以資源開采為主的老工業;
第五,形成以東北特色文化為中心的新型產業;
第六,加強法治建設和執法力度,確保可持續發展的順利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