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必修一湘教版說課稿
㈠ 急求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全套教案,內容很多,這里無法全部復制,你到我們網站去下載吧,網路搜索「飛翔教學資源網」就可以到我們網站
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
第一節 地球的宇宙環境
一、課程標准
●描述地球所處宇宙環境,運用資料說明地球是太陽系中一顆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1)標准解讀
地球所處的宇宙環境是指以地球為中心的宇宙環境,可以從宏觀和微觀兩個層面理解。宏觀層面上是指地球在天體系統中所處的位置,即地月系—太陽系—銀河系—總星系;微觀層面上是指地球在太陽系中所處的位置。了解地球所處的宇宙環境,目的不是要系統學習天文知識,而是要為認識地球是太陽系中一顆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打基礎。在太陽系九大行星中,從質量、體積、運動等方面看,地球只是其中的普通一員,但是,存在生命尤其是高級智慧生命又使地球成為太陽系中特殊的一員。很顯然,地球上為什麼適宜於生命生存和繁衍是本條「標准」的重點要求。
從本條「標准」的設計來看,說明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不僅要從地球自身條件和行星際空間條件分析,還要從恆星際空間條件分析。「標准」將地球的特殊性限定在太陽系范圍之內,隱含著在太陽系之外可能有存在生命的星球。實際上,人類一直在為尋找「外星人」而努力,目前已在太陽系之外發現了幾十顆可能會有生命的行星。
根據本條「標准」的要求,學生在分析地球的普通性和特殊性時,要會運用有關資料加以說明。這些資料如太陽系九大行星的比較數據、地球在太陽系中的位置圖、地球本身的條件等。
(2)教學重點
• 地球上為什麼適宜於生命存在和繁衍。
(3)教學目標
• 能用自己繪制的示意圖說明地球所處的宇宙環境;
• 能選用一定的資料(數據、圖表等)說明地球行星的普通性與特殊性;
• 在地外生命存在的可能性探討活動中,能運用自己搜集的資料,表達自己的觀點;
• 嘗試運用已學知識,寫一段文字,表達宇宙環境認識方面的一個觀點。
(4)教學方法
• 小組討論法、圖表分析法、比較分析法
二、知識結構
三、課時安排: 2課時
四、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人們對宇宙的認識(板書)
【引導、講解 】人們對宇宙的認識經歷了一個漫長的歷史時期。在人類發展的初期,由於人們的活動范圍狹小,往往憑自己的直覺認識世界,看到眼前的地面是平的,就以為整個大地也是平的,並把天空看做是好像倒扣在平坦大地上的一口巨大的鍋,於是,便有了「天圓地方」的說法。後來,人們經過觀察,發現天空中的各個星體都在圍繞著地球轉,地球好像處於整個宇宙的中心位置,這樣,便產生了「地心說」。由於受西方宗教勢力的影響,這個學說觀點統治人們的思想是相當長的。到16世紀,哥白尼的「日心說」使自然科學第一次從中世紀神學的桎梏下解放出來,認為「太陽是宇宙的中心」,意味著宇宙實際上就是太陽系。18世紀天文學家引進了「星系」一詞。到了20世紀60年代,隨著大型天文望遠鏡的使用,以及空間探測技術的發展,人們對宇宙的認識范圍在不斷地擴大。
閱讀《探索宇宙》,你能說出一個星空神話的故事嗎?
教師舉例:如患難與共的雙胞胎兄弟、農神和她的女兒、埃及王後的秀發等,有興趣的同學還可上網查閱更多的星空神話。
【講解】天文學家把人類目前能觀測到的有限宇宙叫作「可見宇宙」或已知宇宙。可見宇宙的半徑約為140億光年。
【活動】根據課本P6——活動,思考、計算並回答:
①何為光年?一光年約為多少千米?
②計算可見宇宙的半徑約為多少千米?
③面對上題的數字,你有什麼感慨?
【總結】光年為光在真空中一年所傳播的距離,一光年約為94608億千米。可見宇宙的半徑=94608億千米×140億≈1.32×1023千米。由此可見,宇宙的范圍是極其寬廣的,可以說是無邊無際的。宇宙中的奧秘無窮,有待於我們進一步的探索。
二、多層次的天體系統(板書)
天體在宇宙中的分布是不均勻的,萬有引力和天體的永恆運動維系著它們之間的關系,組成了多層次的天體系統。
1、銀河系和河外星系(板書)
【教師提問】請學生閱讀課本相關內容,回答:
①銀河系和河外星系主要由什麼天體組成?離太陽最近的恆星與太陽之間的距離約為多少光年?
②銀河系的組成天體主要由哪兩類?目前人類所能觀測到的河外星系約有多少個?銀河系與河外星系的關系如何?
③銀河系和河外星系共同構成了什麼天體系統?
學生回答後,老師進行點評總結。
【教師總結】銀河系和河外星系主要由恆星組成,離太陽最近的恆星與太陽之間的距離約為4.2光年。銀河系的組成天體主要由恆星和星雲兩類,目前人類所能觀測到的河外星系已超過1250億個,銀河系與河外星系是同級別的天體系統。銀河系和河外星系共同構成的天體系統稱為總星系,它包括目前我們所知道的宇宙中的所有天體,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總星系就是天文學家所說的可見宇宙。
第二課時
2、太陽系和地月系(板書)
【教師提問】請學生閱讀課本相關內容,回答:
①太陽系由哪些天體組成?中心天體什麼?為何說它是太陽系的中心天體?
②太陽系中的行星可分哪兩類?與太陽比其質量和體積有何特點?能否自身發光?
③組成地月系的天體有哪兩個?
學生回答後,老師進行點評總結。
【教師總結】太陽系由太陽、圍繞太陽運行的行星,以及衛星、彗星、流星體和行星際物質等組成,太陽的質量佔了整個太陽系質量的約99.86%,為太陽系的中心天體。行星包括了九大行星和成千上萬顆的小行星兩大類,質量和體積比太陽要小得多,本身不發光。而地月系則是由地球和它的衛星月球組成,是最低級別的天體系統。
【小組活動】根據課本P8——圖1—3及閱讀材料,思考、討論並回答:
①太陽系的九大行星是哪九顆?請從離太陽由近到遠依次排序。
②九大行星繞日公轉運動有何共同特徵?
③請正確描述小行星帶的位置
④目前已觀測到的彗星有多少顆?說明彗星繞日公轉的軌道。
學生回答後,老師進行點評總結。
【教師總結】九大行星是繞日運行的主要天體,按照離太陽由近到遠的順序依次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它們繞日公轉具有共面、同向和近圓性的特點。小行星帶位於火星軌道和木星軌道之間,目前已觀測到的彗星約有1600多顆,彗星繞日公轉的軌道為扁長軌道,有些是扁長的橢圓軌道。其中最為著名的是哈雷彗星,繞日公轉周期約為76年。
㈡ 高中地理優秀說課稿
你要說出你對於內容的認識、理解、學生基礎如何、如何教、課堂如何推進、學生教師互動、總結、練習或者作業。
㈢ 誰有高中地理必修一湘教版的授課視頻嗎
把課本背出來,考個90分不是問題,相信我,哥做到了。
㈣ 急急!!!高中湘教版地理必修一、二、三的全套說課稿 請發到我的郵箱里1661002920
你這個是什麼郵箱啊,汗顏了
㈤ 急需湘教版八年級下地理說課稿!!!!
湘教版八年級下地理
以上是兩章的說課稿,若要全部的課件,請採納我。並告訴我郵箱,我發給你。
第一章 中國的主要產業
第一節 農業
新課導人:
方案①:同學們,你們可知道,我們每天喝的牛奶,吃的米飯、蔬菜、瓜果、魚肉,穿戴的衣帽,都是由哪一個產業生產的或由哪一個產業提供原料?(學生異口同聲地回答:農業。)對,下面我們就開始學習我國的「農業」。
方案②:同學們,大家都知道我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有人說,中國五千年的文明史,從某種意義上說,就是以農業發展為本的經濟史。我國以佔世界7%的耕地養活了佔世界 22%的人口,並且基本解決了廣大農民的溫飽問題。這是舉世公認的奇跡。你們知道什麼是農業嗎?你們又了解多少有關農業的知識呢?
方案③:同學們,如果讓你一個星期處於飢餓、半飢餓狀態,你會怎樣?(學生會有各種回答,只要基本相符,都要肯定。)但是你們是否知道,在非洲,還有不少的居民長期處在飢餓之中,甚至死於飢餓。這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農業生產落後,糧食產量低。)
在屏幕上展示出課本中將農業含義分解的圖片,引導學生思考:
(1)狹義的農業是指什麼?
(2)廣義的農業包括哪些生產部門?
(3)農業的五個部門各生產哪些主要產品?
設問;以下活動,哪些屬於農業生產活動:A上山打野兔B野外采蘑菇C水塘養魚(答案為C)
讓學生齊聲朗讀「歷史悠久的中國農業」這段閱讀材料。提問:讀了這段文章之後,你對中國農業有什麼認識?
講述「我國農業的發展」時,可按以下步驟進行:
1. 問:我國農業是在汁么樣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讓學生觀看一段舊中國農民逃荒討米的錄像資料,不要很長,一分鍾左右。)
2. 提問:近20多年來,我國主要糧食的產量變化情況如何?(在屏幕上展示「中國稻穀、小麥產量的變化」圖,或讓學生閱讀課本上的該圖。)
3.查找資料,讓學生對比我國主要農產品的人均佔有量與世界人均佔有量。 4.播放錄像或展示圖片:春節前的農貿市場、農民居住的小樓房、農民的新生活等。
小結: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實行改革開放政策以來,我國農業得到了突飛猛進的發展。農產品的產量大幅度增長,主要農產品的人均佔有量已達到或接近世界平均水平。我國用佔世界7%的耕地,養活了佔世界21%的人口,這是舉世公認的奇跡。廣大農民不僅基本上解決了溫飽問題,而且正在向小康水平邁進,一些較發達的農村已達到富裕水平。
承轉:我們都知道,建國以來,我國的耕地面積沒有增加,甚至還有所減少,為什麼農產品的產量能大幅度增長呢?(單位面積產量大大提高。)
提問:為什麼單位面積產量能大大提高呢?(學生可能有多種回答,只要基本符合,就多加肯定。)
展示:「中國農業基礎設施的發展」圖。然後小結:建國以來我國對農業的投人逐步增加,農業生產條件日益改善。此外,生物技術的發展,管理水平的提高,都使我國農業的單位面積產量大大提高。
在講述「我國農業生產的地區分布趨於合理」時,可從有關媒體上查找一些具體資料和圖片,展示給學生,讓學生形成真實而具體的感受。
承轉:建國以來,我國農業的發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還存在一些問題。
播放錄像或展示圖片: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土地鹽鹼化等,讓學生自己總結我國農業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講述「主要糧食作物的分布」時,可採用下面一些步驟和方法:
1.讓學生讀教材中北方居民和南方居民就餐情景圖。先判斷哪一幅反映的是北方人的飲食習慣,哪一幅反映的是南方人的飲食習慣。接著提問:(1)北方居民和南方居民的主食各是什麼?(2)造成他們主食不同的主要原因是什麼?(當地種植的主要糧食作物不同)(3)是什麼原因使北方和南方種植的主要糧食作物不同呢?(氣候的差異是主要原因:北方年降水量較少,以旱地為主,適宜種小麥;南方年降水量較多,以水田為主,且熱量充足,適宜種水稻。)
2.展示圖片:「水稻收割」、『小麥收割」。讓學生判斷:哪一幅反映的是北方糧食作物的收割情況?哪一幅反映的是南方糧食作物的收割情況?並說出判斷的理由。
3.設問:城市居民所食用的糧食是在城市生產的嗎?(學生回答:不是。)那麼你們認為是什麼地方生產的呢?(學生的回答可能多樣,教師略作解釋,讓學生初步了解商品糧基地的概念。)
4.課堂練習:在「中國小麥、水稻分布」空白圖上,分別填注三江平原、松嫩平原、洞庭湖平原、邵陽湖平原、成都平原,並說出它們所產主要糧食作物的類型。
講述「主要經濟作物的分布」時,可按以下步驟進行:
1.提問:同學們,我們穿戴的衣帽,做菜用的油,喝粥時用的糖,喝茶時用的茶葉,治病時用的中草葯,等等,它們與農業生產有關系嗎?(學生回答:有。)有什麼關系呢?(由農作物製成或加工而成的。)它們是由哪一類農作物加工而成的呢?(經濟作物。)教師小結經濟作物按其用途不同而進行的分類。
2.讀「中國部分經濟作物分布」圖,提問:(1)圖中哪些作物屬於熱帶經濟作物?我國熱帶經濟作物主要分布在什麼地區?(2)我國棉花生產主要集中在哪些地區?(3)我國甘蔗生產主要集中在哪些省區?
3. 學生自學「油料、糖料和飲料作物」的閱讀材料。提問:(1)我國種植面積最廣的油料作物是什麼?主要分布在什麼地方?花生的主要產地是哪兩個省?(2)糖料作物中甘蔗和甜菜的生長習性有什麼不同?各主要分布在哪些省區?(3)我國的茶葉主要產於什麼地區?
學習「出口農產品基地」時,應注意給學生講述以下幾個問題:(1)什麼是出口農產品基地?(2)建立出口農產品基地有什麼意義?(舉幾個實例。)(3)一個地區要想成為出口農產品基地應具備哪些條件?(4)出口農產品基地主要生產什麼?然後列舉我國的一些農業區域(如:珠江三角洲、江漢平原、太湖平原、山東半島等),分析它們是否具備成為出口農產品基地的條件。
講述「畜牧業分布」時,可按以下步驟進行:。
1.展示天山牧場、大型養雞場、專業化養豬場等圖片。提問:(1)這幾幅圖片所表示的是農業的哪一部門?(2)它們在分布上有什麼不同?(前一個分布在我國西北部的高原、山地;後兩個分布在我國東部、南部的農耕區。)(3)它們在生產上各有什麼特點?
2.讓學生根據前面學過的中國地理知識,分析我國西部、北部發展畜牧業的有利條件。
3.提問:我國東部、南部農耕區發展畜牧業的有利條件是什麼?在全國畜牧業發展中佔有什麼樣的地位?
4. 指導學生讀「中國主要畜牧業分布」圖,熟悉我國四大牧區的大致范圍,了解我國一些主要畜種的分布。
學法指導:充分利用生產生活經驗。通常我們所學習的知識,既包括前人經過實踐總結出來的間接知識(或課本知識),也包括自己親身體驗得出的經驗(直接知識)。直接知識豐富多彩,利用它們來印證理論知識是一個重要的學習方法。如學習我國北方和南方的主要糧食作物時,可從當地居民的飲食習慣人手;介紹商品糧基地時,可從城市居民消費的糧食來源說起。
課後活動:
1.調查附近一個村莊的農業生產狀況,寫出調查報告。分析其成功的地方,指出其存在的問題,提出建設性的意見。重點說明因地制宜發展農業的重要性。
2.參觀附近一飼養場或牧場,了解畜牧業的生產情況,分析其成功的經驗有哪些,目前存在哪些主要問題,提出合理化建議。
3.討論:你認為今後中國農業發展的方向是什麼?
㈥ 湘教版初中地理亞洲與歐洲說課稿
太專業了,建議發帖到教育類提問應該有人會回答,這是地區問題,幫不了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