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必修二試題讀我國部分省區
1. 讀「我國某省區略圖」,回答問題: (1)此省區的簡稱是__________,省政府所在地是__________。(2
(1)新;烏魯木齊 (2)哈薩克;塔里木;天山 (3)油氣;輪南;上海 (4)坎兒井 (5)畜牧業;新疆細毛羊;哈密瓜;葡萄 |
2. 讀我國部分省級行政區輪廓圖,回答下列問題:(1)關於四省的地理特徵,描述正確的是______A.四省中位置
根據輪廓可知,①為新疆維吾爾自治區,②為陝西省,③雲南省,④廣東省.
(1)我國最西端位於新疆帕米爾高原上,雲南省是我國民族分布最多的省份,根據圖中北回歸線的標示可知③④兩省有熱帶分布,新疆地區是我國化石能源分布豐富的省份,雲南省的水能資源和煤炭資源都非常豐富,四川省的鄰省為滇、黔、鄂、藏、甘、青、渝、陝.
(2)「三山夾兩盆」是新疆的地形特點,位於准噶爾盆地與塔里木盆地之間的山脈為天山,走向為東西走向.新疆地區晝夜溫差大,所以有「早穿棉襖午穿紗,圍著火爐吃西瓜」的說法.
(3)根據走向及地理位置可知②山脈為秦嶺,秦嶺-淮河一線是我國重要的地理分界線,如:①亞熱帶和暖溫帶的分界線②半濕潤和濕潤地區的分界線③溫帶季風氣候和亞熱帶季風氣候的分界線④落葉闊葉林和常綠闊葉林的分界線⑤水田和旱地的分界線⑥800毫米等降水量線等.
(4)根據圖一所示,人口增長最快的省份為廣東省.
(5)第六次人口普查公布,我國人口總數為13.7億,人口增長處於低生育水平階段,廣東省成為我國第一人口大省,由於外來人口增多,並且工業發達,城鎮密集,是廣東取代河南成為人口第一大省.
故答案為:(1)D;
(2)天山,東西走向;A;
(3)秦嶺;
①亞熱帶和暖溫帶的分界線②半濕潤和濕潤地區的分界線③溫帶季風氣候和亞熱帶季風氣候的分界線④落葉闊葉林和常綠闊葉林的分界線⑤水田和旱地的分界線⑥800毫米等降水量線等;
(4)C;
(5)B.
3. 高中地理必修二測試題 詳解
第一源題 D
A項可持續發展應該三個原則,其中經濟可持續發展是條件,生態可持續發展是基礎,社會可持續發展是目的。。B項限制消費當然是不可行的。。C在發展經濟的同時,應注意與生態環境的協調,片面追求經濟的發展是不合理的發展。。。D項正確。發達國家消費的資源更多,排放的棄物更多,對環境影響更大,應負更大責任。
第二題 C
A項青藏高原上的應該是自然因素
B項市場因素
C項 商品糧基地建設是政策國素。
D項 自然因素。
有疑問歡迎各位大大指正。
4. 地理必修二為什麼我國大多數城市分布在東部平原地區
自然條件說:東部降水充足,雨熱同期,適合糧食生長.地勢平坦,平原多.
社會經濟條件專:交屬通便利,陸地交通,水上交通便利.東部地區人口集中,科技和人才集中.
東部經濟水平高,城市發展快.有更多的就業,城市化發展快
5. 讀「我國部分省區輪廓圖」,完成下列問題:(1)寫出圖中各省區的名稱、簡稱、行政中心:①名稱______,
讀圖省區輪廓抄圖分析可知,①為雲南省,②為廣東省,③為湖北省,④為黑龍江省;
(1)雲南省簡稱雲或滇,行政中心是昆明;廣東省簡稱粵,行政中心是廣州;湖北省簡稱鄂,行政中心是武漢;黑龍江省簡稱黑,行政中心是哈爾濱;
(2)圖中四省中,民族數目最多的是雲南省,著名的三峽工程位於湖北省.
故答案為:(1)雲南省;雲或滇;昆明;廣東省;粵;廣州;湖北省;鄂;武漢;黑龍江省;黑;哈爾濱;(2)①;③.
6. (18分)讀我國部分地區示意圖和相關材料。回答下列問題 材料一:酒泉衛星發射中心位於內蒙古阿拉善盟的
(1)甲河與乙河相比,水量較豐富,含沙量較小,無結冰期。原因:甲地年降水量較豐富,植被覆蓋率較高,位於亞熱帶、冬季氣溫在0℃以上。(6分) (2)水源不足丙地引祁連山冰雪融水灌溉丁地引黃河水灌溉(4分) (3)該地區屬內陸及沙漠性氣候,地勢平坦,人煙稀少,全年少雨,能見度好,環境條件很適合衛星發射。(4分) (4)天水地處溫帶與亞熱帶,半濕潤與半乾旱區交界區,屬於農牧交錯地帶,其以東以南產茶葉,以西以北產馬匹。(4分) 7. 求兩套高中地理必修二綜合試題,1574833462@qq.com
一、單項選擇題(本大題共20小題,每小題分,共40分)本大題共20小題,每小題2分,共40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只有一個是正確的,請將正確答案填在下頁的答案卡上。每小題1分,共60分,不選、多選、錯選均不得分。) 8. 讀中國部分區域略圖,完成下列各題.(1)寫出圖中4個省區的名稱、簡稱及行政中心:①______、______、__
(1)圖中①是復山東省、簡稱魯、制行政中心濟南,②是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簡稱新、行政中心烏魯木齊,③是湖南省、簡稱湘、行政中心長沙,④是西藏自治區、簡稱藏、行政中心拉薩. 9. (18分)讀我國部分地區示意圖,完成下列要求。 (1)描述圖示區域內山地及平原等地形區的分布特點。(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