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說地理必修3答案
Ⅰ 高中地理必修3的期末卷我急要!!
高中地理必修三模塊測試
一、單項選擇題(每小題1.5分,共45分)
讀「某國示意圖」,回答1~4題:
1.下列關於該國的敘述,正確的是( )
A. 地形北高南低
B. 氣候北干南濕
C. 北部以畜牧業為主,南部以種植業為主
D. 新興工業區分布在北部
2.以下不屬於該國傳統工業區發展條件的是( )
A. 煤炭資源豐富 B. 水陸交通便利
C. 靠近消費市場 D. 鐵礦石儲量豐富
3.20世紀50年代以後,該國傳統工業區迅速衰落,其原因是( )
A.煤炭資源耗盡 B.軍事訂單減少
C.新技術革命的興起,新興工業部門涌現 D.國家對國土的開發和整治
4.關於「地理信息系統」的敘述,正確的是( )
A.是一個在飛機或衛星上對地物進行感知,獲取信息的系統
B.是地圖的延伸
C.能隨時確定自己所處的地理坐標
D.具有全天候、連續性和實時性的特點
讀「東部沿海地區圖」,並回答5~6問題。
5.A地區在工業發展的條件上,比F地區優越的是( )
A.高校林立,技術水平高
B.交通運輸便利
C.礦產資源豐富
D.消費市場廣大
6.我國東部沿海地區農業發展的共同條件是( )
A.高溫期和多雨期相同
B.水源充足,土壤肥沃
C.地勢平坦,河網密布
D.熱量充足,無霜期長
據報載,我國江西省中南部山區出現大片「紅色荒漠」,即在亞熱帶濕潤的岩溶地區,土壤遭受嚴重侵蝕,基岩裸露,地表出現出類似荒漠化景觀的土地退化現象。據此,回答7~9題。
7.「紅色荒漠」形成的自然原因主要是( )
A.風化作用 B.風蝕作用 C.水蝕作用 D.沉積作用
8.「紅色荒漠」形成的人為原因主要是( )
A.濫伐森林 B.過度放牧 C.開山取石 D.環境污染
9.根據江西丘陵山區自然條件的特點,對「紅色荒漠」進行治理工作應當先做好的工作是( )
A.大力開荒種田,保持植物覆蓋率 B.農業生產加強綜合開發
C.發展以畜牧業為主的農業生產 D.徹底退耕還林
閱讀下列文字資料,回答10~12題。
10.造成南加利福尼亞沙漠廣布的主要原因是( )
A.地處副熱帶大陸西岸,受副高的影響降水少
B.落基山阻擋了來自海洋的暖濕氣流,山間盆地乾旱少雨
C.沿岸加利福尼亞寒流是形成沙漠的最主要原因
D.大規模的農業生產,破壞了原來的生態系統,使土地沙化
11.使南加利福尼亞成為美國的著名農業區是解決了當地自然條件中最不利的( )
A.光照條件 B.灌溉水源 C.惡劣氣候 D.地形高聳
12.在開發和利用當地的灌溉水源中,最容易衍生出現的環境問題是( )
A.地下水位下降 B.土地鹽鹼化 C.土地荒漠化 D.生物種群滅絕
讀德國魯爾區在20世紀50年代、90年代的工業分布與工業部門變化示意圖。分析回答下面13—15小題:
20世紀50年代的魯爾區 20世紀90年代的魯爾區
13.20世紀50年代以前,魯爾區成為德國最重要的重化工業基地,其形成的能源條件敘述是( )
A.本地區煤炭資源豐富多樣 B.本地區有便利水運交通條件
C.發展成為發達的重工業基地 D.能源利用和工業技術先進
14.20世紀90年代與50年代比較,新增的工業部門具有特點是( )
A.仍以鋼鐵、煤炭等重工業部門為主
B.新能源工業處於大幅度衰落的狀態
C.形成以汽車、電子等高技術工業為主
D.能源工業的發展仍以當地能源資源為主
15.魯爾區中電子、汽車工業發展的環境條件是( )
A.大量煤炭工業的減少促進電子、汽車工業發展
B.政府大量增加對農業、輕工業和旅遊業的投入
C.大量發展和更新工業生產技術,減少環境污染
D.政府的政策大力鼓勵電子、汽車等工業的發展
讀下面長江流域示意圖,分析回答16—18小題。
16.長江自發源地向下游入海口依次出現的地形、地貌類型一般是( )
A.河谷、湖盆、三角洲、河曲 B.盆地、峽谷、河曲、三角洲
C.V字形河谷、沖積平原、三角洲 D.三角洲、沖積平原、沖積扇
17.南京市以下河段中,較符合下列四幅河床橫剖面示意圖的圖形是( )
18.長江流域中宜昌—城陵磯河段屬於荊江河段,容易發生洪水災害。相關的因素主要是( )
①荊江河段流域面積廣 ② 荊江河段所處的氣候特徵
③荊江河段河道彎曲 ④長江上游的人類活動
A.①② B.①③④ C.②④ D.②③④
江蘇是我國城市化發展較快的省區之一,請根據下圖,回答19~21題。
19.在江蘇省內,城市化水平較高的地區是( )
A.北部地區 B.中部地區 C.南部地區 D.北部和中部地區
20.下圖是我國四個不同地區區域城市化的典型模式,其中代表江蘇省的是( )
21.近年來,外商的投資逐步從珠三角地區轉移到江蘇省。對比珠三角地區,江蘇省具有的優勢條件是( )
A.豐富的礦產資源 B.較高的科技水平
C.國家對外開放政策 D.海外華僑的大規模投資
下圖為我國某土地利用的結構圖。根據學過的對區域農業發展的分析方法,結合自然地理知識,回答22~24題。
22.該地區可能位於( )
A.兩廣丘陵 B.山東丘陵 C.遼東丘陵 D.太行山區
23.關於該區農業資源的優勢的敘述,正確的是( )
A.土地類型多樣,生物品種多樣 B.光、熱、水資源豐富,且沒有氣象災害
C.紅壤廣布,有機質含量高 D.水流湍急,地表侵蝕切割強烈
24.本區經濟發展,可以考慮 ( )
A.大量出售木材 B.大力發展一次性木筷子生產
C.大力發展立體生態農業 D.全部改為梯田種稻
「西氣東輸」是西部大開發的重點工程,對我國東、西部地區的經濟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回答25~26題。
25.「西氣東輸」的運輸方式是( )
A.公路 B.水路 C.鐵路 D.管道
26.「西氣東輸」工程對東部地區下列哪個環境問題沒有顯著改善( )
A.粉塵污染 B.地面下沉 C.酸雨 D.煤煙污染
27.西部地區的工業部門中,受「西氣東輸」工程建設強有力拉動的是( )
A.紡織 B.食品 C.飛機製造 D.鋼鐵
下表為我國三種產業生產布局的變化,根據所學的地理原理回答28~30題。
甲產業 乙產業 丙產業
1990年主要生產省份 上海、廣東、北京、天津、山東、安徽、河南、江蘇、四川
2001年主要生產省份 廣東、山東、安徽、
河南、江蘇、四川 北京39%
廣東26% 上海35%、廣東28%江蘇20%
28.影響甲產業布局的主要因素是( )
A.原材料的供應 B.大量廉價的勞動力
C.交通的便利程度 D.市場的開放程度
29.決定乙、丙產業集中分布在京、滬、粵三地的最主要原因是( )
A.交通因素 B.環境因素 C.技術因素 D.勞動力因素
30.有關甲、乙、丙產業布局的敘述正確的是( )
A.甲產業因生產條件在地區優勢方面的變化,有從沿海向內地遷移的趨勢
B.乙、丙產業布局的集聚效應明顯,主要是為了降低生產成本
C.甲、乙、丙產業均屬於勞動密集型產業
D.三種產業布局的變化體現了全球經濟一體化趨勢
二、雙項選擇題(每小題3分,共30分)
讀我國某河流三角洲示意圖,回答31~32題。
31.從降水和氣溫特點看,該地區位於我國的( )
A.濕潤區 B.半濕潤區
C.暖溫帶 D.亞熱帶
32.該區是我國重要出口加工工業基地,其發展有賴於( )
A.豐富的礦產資源 B.充足的勞動力資源
C.先進的技術水平 D.低廉的土地價格
讀我國城市數量分布圖,回答33~34題。
33.關於我國城市分布的說法正確的是( )
A.我國城市分布受的地形影響形成東多西少的特點
B.我國城市分布受的氣候影響形成南多北少的特點
C.我國城市分布受交通的影響形成東多西少的特點
D.我國城市分布受經濟的影響形成南多北少的特點
34.我國最東部(東經130度以東)和最西部(東經90度以西)城市數少的主要原因是( )
A.最東部面積范圍小 B.最東部冬天太冷
C.最西部為少數民族聚居區 D.最西部自然條件差
讀「西電東送示意圖「,回答35—36小題:
35.下列有關輸出地區的說法,正確的有( )
A.北線輸出的既有火電,又有水電
B.南線輸出地勢第二、第三階梯交界處的 水電
C.中線輸出區的水能蘊藏量居全國第一
D.輸出電能的省區均位於我國西部地區
36.有關輸入地區的正確說法有( )
A.輸入地區均位於東部沿海工業地帶
B.輸入地區均有發達的鋼鐵工業基地和優良的海港
C.輸入地區主要能源不足,發展工業所必須的其他資源配套較好
D.輸入地區已初步形成我國的城市群(帶)
珠江三角洲歷史上以桑基魚塘聞名全國,並且是我國十大商品糧基地之一、三大蠶桑基地之一、最大蔗糖基地。近年來,農業生產結構已經發生巨大變化,甚至出現大片出租、出售土地的現象。請根據所學知識,回答37~38題。
37.珠江三角洲形成「桑基」農業的有利條件是( )
A.地勢低平,河流眾多,水網稠密稠密 B.氣候高溫多雨
C.光照強,晝夜溫差大 D.具有肥沃的紅壤
38.近年來,珠江三角洲農業生產發生巨大變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糧食需求量的大幅減少 B.全球氣候變暖
C.勞動力價格的不斷提高 D.農業土地價格的不斷提高
39.有關「西氣東輸」工程的說法,正確的是( )
A.該管線東西跨度大,沿管線自然景觀大致呈經度地帶性變化
B.帶動沿線經濟發展,將東部地區的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
C.加速改善東部地區的能源結構,使天然氣成為最主要的能源
D.有利於減輕能源運輸對交通造成的的壓力
40.廣東省北部山區及粵東、粵西等地經濟發展比較緩慢,現將與珠江三角洲地區聯手,在當地劃出專用土地設立產業轉移園區。下列生產模式中,適宜當地發展的是( )
A.發展天然橡膠、花卉、水果等高產值農產品生產
B.發展杉木—果樹—稻田—魚塘的立體農業生產
C.發展技術密集型工業,發揮當地的人才優勢
D.發展勞動密集型工業,發揮當地勞動力資源的優勢
三、綜合題(共25分)
41.讀我國三大自然區示意圖,完成下列要求
(1)填圖:填出圖中英語字母所代表的地理事物名稱
自然區:A ; B ;
(2)圖中A與B之間大致以 為界。
(3)C流域的中游經常出現的環境問題是 ,形成該環境問題的自然原因是 。
42.分析下表,回答問題。
某地各項項目 森林覆蓋率 耕地面積 近三年平均降水量 近三年平均氣溫年較差 河流含沙量 當年水旱災害次數 糧食總產量
1956年 30% 3.33萬公頃 850毫米 23攝氏度 2% 0 1億噸
1975年 5% 4.47萬公頃 680毫米 30攝氏度 12% 3 0.875億噸
(1)根據上表,結合所學的地理知識,把以下的四項填入圖中適當的空格中,使之完成一個循環過程。
①土壤肥力下降; ②暴雨增多; ③進一步毀林開荒; ④洪水災害增多
(2)結合上表和框圖,解釋該地耕地面積擴大,而糧食總產量卻降低的原因。
43.讀下圖和文字材料,分析回答下列問題。
材料:長江三峽河段,是當今世界上最大的水力資源庫之一。三峽工程於1997年大江截流成功,計劃2003年開始通航,首期發電,2009年全部竣工,總工期長12年。
(1)長江三峽工程壩址位於西陵峽的三斗坪處,即圖上字母_____________處。
(2)三峽地區最豐富的兩種資源是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
(3)三峽工程帶來的巨大綜合效益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三峽工程建設,帶動第二、第三產業應運而生,試列舉其名稱。(至少二種)
44.讀我國甲、乙、丙三地區位置、海拔、氣候、土地利用、農作物等相關資料,回答下列問題:
(1)根據表內已提供的地理信息,運用所學的知識,將下列各項目資料中的英文字母代號,填入表內相應的空格中。
地區 甲 乙 丙
海拔(米) 3658 505 7
年太陽總輻射量
(千卡/厘米2•年) 202.4 88.5 112.3
年日照時數(小時)
年平均氣溫(℃) 7.5 16.3 16.1
七月平均氣溫(℃) 14.9 25.8 28.7
一月平均氣溫(℃)
干濕地區 半乾旱區 濕潤區 濕潤區
年均降水量(mm) 453.9 976 1400.7
所在農業區
主要土地利用類型 草地 水田為主的耕地(地勢較高) 水田為主的耕地(地勢較低)
所在農業區
主要農作物
(年日照時數): A.1239.2 B.1970.6 C.3005.3
(一月平均氣溫):A.-2.3 B.3.6 C.5.6
(所在農業區主要農作物):A.水稻、甘蔗等 B.青稞、油菜等 C.水稻、茶葉等
(2)甲地區農業發展的不利條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丙地區農業發展的有利條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5.圖1和圖2的箭頭表示污染工業發生地理轉移的趨向。圖3表明單位產品的污染控制費用與污染排放量的關系(污染控制費用包括污染賠罰款和治理污染的設備費用)。讀圖回答下列問題。
(1)在圖1中,污染工業轉移的趨向是 。
(2)在圖2中,污染工業轉移的趨向是 。
(3)根據圖3分析污染工業發生地理轉移的原因
。
(4)根據圖示提供的信息,我國在引進外資企業時要注意重視環境保護走___________
的道路。
高中地理必修三模塊測試參考答案
一、單項選擇題(每小題1.5分,共45分)
1.C.2.D. 3.C.4.B.5.C.6.A.7.C.8.A.9.B.10.A.
11.B.12.B.13.A.14.C.15.C.16.C.17.D.18.D.19.C.
20.C.21.B.22.A.23.A.24.C.25.D.26.B.27.D.28.B.29.C.
30.A.
二、雙項選擇題(每小題3分,共30分)
31.A D.32.B D.33.A B.34.A D.35.CD.36.AD.37.AB.38.CD.39.AD.40.BD
三、綜合題(共25分)
41.(1)西北乾旱半乾旱地區(1分) 青藏高原區(1分)
(2)昆侖山——阿爾金山——祁連山(1分)
(3)水土流失(1分) 土質疏鬆,暴雨集中(1分)
42.(1)(每空0.5分,共2分)
(2)由於毀林開荒,導致氣候惡化、水土流失加劇、土壤肥力下降、糧食單產減少,因此糧食總產量降低。(3分)
43.(1);A;(1分)
(2)水能;旅遊;(2分)
(3)發電、防洪、航運、灌溉、旅遊等(1分);
(4)水產品加工業;果品加工業;旅遊業等(1分)。
44.(1)自上而下依次為:CAB(1分) ACB(1分) BAC(1分)
(2)甲:海拔高,熱量不足(或高寒),不利於谷類作物生長。(1分)
(3)丙:地勢低平,水熱資源豐富(或氣候暖熱濕潤),有利於農業發展。(1分)
45.(1)由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轉移(1分)
(2)由城市向農村轉移(1分)
(3)單位產量污染控制費用,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城市高於發展中國家的農村(2分)
(4)可持續發展(1分)
Ⅱ 高中地理必修三課本習題答案
p7。 1 表中四個地來區,A地區城源市水平最高,因為A地區第一產業所佔比重最小,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比重最大,第三產業產值超過第二產業,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最高,經濟最發達。AB兩地區工業相對發達,因為這兩個地區第二產業比重高,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也比較高。C.D兩地區農業經濟佔有較大的比重,因為這兩個地區第一產業比重比較高。D地區經濟發展相對滯後,因為該地區地域產業值比重最高,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最低。(完)
······
對不起,太多了,沒辦法一一答來,第二題有是有表格的,又長。
哈哈,我本來不是買湘教版的,買錯了。我要買人教的,哈哈,剛好看到你的問題就順便看看能不能幫幫你的了。 我上次也上網狂查,都查的不是那麼的確切。
你可以到網路文庫里去找找。不過我找的有點難,你試試吧!
Ⅲ 2018——2019新課程新設計名師同步導學地理必修3答案
1、中考的歷史政治關抄鍵還是要背的全記的牢啊!腦子里有內容了,才能根據題目的變化再進行整理歸納,切合題意、選准了要點回答。回答解答題的時候,思路要適當放開些,不要局限於課本知識,一些常用的理論、評論也可以寫上去,有時候可是有很大幫助的。
如果是開卷考試的話,也要背熟內容,使選擇題90%以上不用翻書,節省時間。
Ⅳ 誰有同步導學案課時練地理必修3人教版的答案
看這來是不源是你想要的答案: https://www.kuaiizuoye.com/codesearch/m/bookview?bookId=
Ⅳ 地理必修三,課時作業區域地理的答案從哪裡能找到
用「天文地理」來泛指知識、學問,這種說法由來已久,例如許多舊小說中說到一版個人很有學問,就說他「上知天文權,下知地理」
古人說天論地 古人觀天 萬物起源
天象記錄 日食 流星 新星和超新星 彗星 五星連珠 太陽黑子 石刻紀錄
歷法 歷法成就 治歷方法 節氣 中西比較 《太初歷》《大明歷》《大衍歷》《授時歷》
天文儀器 圭表 日晷 漏刻 渾儀 渾天儀 地動儀 渾象 簡儀 仰儀 水運儀象台
著名天文學家 甘德 落下閎 張衡 祖沖之 張遂(僧一行) 郭守敬 沈括
天文著作 《甘石星經》《靈憲》
著名地理學家 裴秀 酈道元 徐霞客 魏源
成就 制圖六體 風的觀測和儀器 降水的觀測和儀器 濕度的觀測和儀器 雲的觀測和雲圖集 《水經注》 《徐霞客游記》 《海國圖志》
Ⅵ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3第一章第一節課後習題答案
P3活動
1.不同區域,由於地理環境的差異,建築物呈現出諸多不同。不僅傳統民居如此,而且現代城市的住宅樓也如此。
(1)下面列出的是我國南北方傳統民居的差異,分析形成這些差異的自然原因:
——北方民居正南正北的方位觀比南方強;
——北方民居的牆體嚴實厚重,南方民居的牆體輕薄;
——從北到南,民居的屋頂坡度逐漸增大,房檐逐漸加寬,房屋進深和高度逐漸加大。
(2)下面列出的是我國南北方城市住宅摟的差異,分析導致這些差異的自然原因:
——如果不考慮地價、建築材料等因素,建同等面積的住房,北方的建築成本比南方高;
——建同樣高度的多幢樓房,北方樓房的南北間距比南方大。
本活動要求學生了解由於地理環境的差異造成南北方建築物特點的不同,並由此認識地理環境差異對人們生活的影響。
(1)比較而言,北方的冬季寒冷而漫長,南方的夏季濕熱而漫長。為了在冬季充分利用太陽光照和熱量,北方民居正南正北的方位觀比南方強。北方民居的牆體嚴實厚重,利用在冬季保溫禦寒;南方民居的牆體輕薄,利於在夏季通風透氣。從北到南,年降水量逐漸增大,民居的屋頂坡度也逐漸增大(利於排水);隨著對保溫要求的降低和對通風納涼要求的提高,民居的屋檐逐漸加寬,房屋進深和高度逐漸加大。
(2)北方的城市住宅樓建設要考慮冬季室內取暖和牆體保溫,所以建築成本較高,樓房間距的大小主要看冬季的正午太陽高度。冬季的正午太陽高度自北向南逐漸增大,為保證樓房底層正午有陽光照射的樓房間距自北向南逐漸減小。
P12活動
1.圖1.5和田1.6顯示的對洪水災害的監測和統計除運用了遙感技術外,還運用了哪種地理信息技術?這兩種地理信息技術在這次洪災監測和統計中具有怎樣的相互關系?
點撥:在圖1.5和圖1.6所示的洪水監測和統計中,除運用了遙感技術外,還運用了地理信息系統,遙感提供了信息源(信息搜集),地理信息系統對信息進行加工(分析、統計)。
2.城市110指揮中心在接到報警電話後,能在最短的時間內指揮警車到達出事地點。為提高出警效率,許多城市配備了巡誓車。應用地理信息技術可大大提高出誓效率(圖1.11)。
(1)110指揮中心要隨時掌握每輛巡警車在城市中的位置,可以利用哪一種地理信息技術?
點撥:可以利用全球定位系統
(2)110指揮中心要確定哪一輛巡警車離出事地點最近,可以利用哪一種地理信息技術?
點撥:可以利用地理信息系統
(3)110指揮中心要判定最近的警車至出事地點的道路是否暢通,還需要利用哪些技術?如果存在嚴重交通堵塞,110指揮中心又該怎麼辦?
點撥:還要用到攝像和視頻傳輸技術。如果存在嚴重交通堵塞,需要另外找較近的且有條件較快趕到出事地點的巡警車(需要綜合運用上述技術)。
(4)假如你是110指揮中心的調度員,描述在接到報警電話到指揮警車前往出事地點的工作程序。
點撥:接警→確認出事地點的位置→(在顯示各巡警車的地理信息系統中)了解其周圍巡警車的位置→分析確定最近(或能最快到達)的巡警車→通知該巡警車。
(5)由此例推想,地理信息技術還可以應用於城市管理的哪些部門中?
點撥:城市交通組織和管理、商業組織和管理、城市規劃、衛生救護、物流等部門,都可利用地理信息技術。
Ⅶ 懸賞!!誰有狀元橋雙考進階卷地理必修3人教版的答案
完整的來答自案解析在這里,請查收: https://www.kuaiizuoye.com/codesearch/m/bookview?bookId=
Ⅷ 誰知道地理必修3課時作業答案 急
1、如何求地方時
地球每小時自轉過的角度為150,每轉10需4分鍾,且在同一緯線上東早西晚。根據這一原理,地方時的求法是:
某地地方時=已知的地方時土4分/10×兩地經度差。
這里必須明確三點:
(1)、式中加減號的選用:如果所求的某地在已知地的東邊,則用加號;如果在已知地的西邊,則用減號,即「東加西減」。
(2)、經度差的計算:兩地在00經線的同側,則兩地經度數相減(大數減小數);如果兩地在00經線的兩側,則將兩地經度相加,即「同減異加」。
(3)、計算地方時的步驟:
①確定兩地的經度差;②確定兩地地方時差;③確定兩地東西方向;④代入公式計算。
(4)、已知兩地地方時和其中一地經度,求另一地經度的方法步驟是:
①求出兩地的地方時差;②計算兩地的經度差;③求經度(東加西減)。
2、新、舊兩天的分界線
國際上規定,把1800經線作為國際日期變更線,簡稱日界線。這條日界線是人為規定的,是固定的,其東側日期比西側日期晚一天,也就是說,飛機和輪船在自西向東越過日界線時要減去一天,自東向西越過日界線時,要加上一天。
實際上,除了1800經線這條日界線外,地球上還有一條自然的、移動的日界線,這條日界線所在的經線,其地方時為0時,它不停地自東向西移動,其東側比西側早一天。這兩條日界線把地球上所有的區域劃分在兩個不同的日期內,只有當兩條日界線重合時,全球才處於同一天內。
3、有關光照圖判讀可能用到的基本原理和基礎知識
(1)、赤道上晝夜等長日出時間為早上6點,日落時間為晚上6點晨線與赤道相交處的地方時為6點,昏線與赤道相交處的地方時為18點。
(2)、正午12點為一天中白晝的中點,即從日出到12點的時間間隔等於從日落到12點的時間間隔,換句話說,就是上半天時間與下半天時間相等,等於半晝長。
(3)、地方時為12點的那條經線為太陽直射點所在的經線,即太陽直射點所在的經線,其地方時為12點。
(4)、0點為一天中黑夜的中點,其所在經線為自然日界線,與12點所在經線組成一個經線圈。
(5)、站在晨線上的人,同時看到日出;站在昏線上的人,同時看到日落。
(6)、同一經線上,地方時相同,但日出日落時間不一定相同;同一緯線上各地,日出日落時間相同,即晝夜長短相同。
(7)、晨昏線與極圈相切的那一天是二至日;晨昏線經過極點與經線重合的那一天為二分日。
---------
時間計算方法:
1.地方時的計算。第一步計算兩地的經度差。第二步求時差,按照「經度相差1°時間相差4分鍾」來計算。第三步確定兩地的東西位置,已知東部時間求西部時間,則減「時差」;已知西部時間求東部時間,則加「時差」。第四步校正答案,答案大於24則減24,日期加一天(已知日期的第二天);答案小於0則加24,日期減一天(已知日期的先一天);答案介於0與24之間,則日期與已知日期相同。
日照圖上應注意特殊點、線的地方時:太陽直射點的經線的地方時為12時
Ⅸ 高一的地理必修3的系統集成的答案
首先你得說這是哪本書,哪個省份地區,你這樣沒人回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