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年級地理 » 七年級上冊地理書天氣符號圖片

七年級上冊地理書天氣符號圖片

發布時間: 2021-02-07 23:21:21

七年級地理上冊天氣與氣候復習

第四章:世界的氣候

1、天氣:一個地方短時間內的大氣狀況(風雨、冷熱、陰晴等),天氣是短時間的,經常變化的。
氣候:一個地方多年的天氣平均狀況,氣候是長時間的,比較穩定的。
2、知道常用的天氣符號。
3、氣溫是指大氣的溫度,單位是℃,測定方法用溫度計。
4、一天中的氣溫有變化,陸地最高氣溫一般出現在午後2時左右,最低氣溫出現在日出前後。
一年中的氣溫有變化,北半球陸地月平均最高氣溫是7月份,最低氣溫是1月份,南半球相反。
5、氣溫日較差:一天中的最高氣溫與最低氣溫的差值。
氣溫年較差:一年中最熱月的平均氣溫與最冷月的平均氣溫的差值。
6、氣溫的垂直變化:同一地點,海拔每升高100米,氣溫下降0.6℃。
7、學會閱讀世界年平均等溫線圖。
8、世界年平均氣溫的分布規律:

全球氣溫從低緯度向高緯度遞減;
同緯度海洋和陸地氣溫不一樣;
同緯度高原、山地氣溫低,平原氣溫高。
9、學會閱讀氣溫曲線圖。
10、降水:空氣中的水汽以雨、雪、雹等形式降落大地面,稱為降水。測定方法用雨量器,單位是毫米(mm)。
11、能分析一個地方降水的季節變化。
12、學會閱讀世界降水量分布圖。
13、世界降水的地區差異:
赤道地區降水多,兩極地區降水少;
南、北回歸線附近,大陸東岸降水多、西岸少;
溫帶地區,大陸內部降水少、沿海降水多;
山地迎風坡降水多,背風坡降水少。
14、學會閱讀降水柱狀圖。
15、世界氣候的主要影響因素:緯度位置、海陸位置、地形等。
16、知道主要的氣候類型及分布。
17、能舉例說明氣候對生產和生活的影響。

Ⅱ 七年級上冊 地理

地圖 1、比例尺的表示方法:文字式、線段式、數字式 2、比例尺大小的比較:分母越大,比例尺越小;分母越小,比例尺越大。 3、比例尺越大,表示的范圍越小,內容越詳細;比例尺越小,表示的范

建議你這樣試試看:

  • 這樣做的好處:

    注意事項:

    圍越大,內容越簡單。 4、比例尺=圖上距離÷實地距離 5、地圖上方向的表示方法: 一般的地圖,用一般定向法:面向地圖,上北下南,左西右東。 有指向標的地圖,用指向標定向法:指向標的箭頭方向一般指向北方。 有經緯網的地圖,用經緯網定向法:經線指示南北方向,緯線指示東西方向。 6、圖例:地圖上表示各種地理事物的符號。(要記住常用的圖例) 7、注記:地圖上,用來說明山脈、河流、國家、城市等名稱的文字,以及表示山高、水深的數字。 8、海拔(絕對高度):地球表面某一地點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離。 相對高度:地球表面某一個地點高出另一地點的垂直距離。 等高線:在地圖上海拔高度相同點的連線。 9、在等高線地形圖上,等高線密集,表示坡度較陡;等高線稀疏,表示坡度較緩。 10、由等高線的特點判斷地形: 山頂:等高線中間高,四周低。 山脊:等高線向低處凸出。 山谷:等高線向高處凸出。 鞍部:兩側的等高線比較高。 陡崖:多條等高線重疊的地方。 第三章:世界的陸地和海洋 1、地球表面的水陸面積比例:海洋71%,陸地29%,三分陸地七分海洋。 2、七大洲:亞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極洲、歐洲、大洋洲。(按面積由大到小排列) 四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按面積由大到小排列) 能在世界地圖上准確找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 3、大洲之間的分界線: 亞洲、歐洲:烏拉爾山、烏拉爾河、裏海、大高加索山、黑海、土耳其海峽。 亞洲、非洲:蘇伊士運河。 北美洲、南美洲:巴拿馬運河。 亞洲、北美洲:白令海峽。 4、陸地地形包括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五大類。 5、在地形圖上能找出喜馬拉雅山、科迪勒拉山、青藏高原、亞馬孫平原。 6、閱讀大洲地形圖,判斷大洲的地形大勢。 7、板塊構造學說:地球表層的岩石圈由六大板塊拼合而成,分別是亞歐板塊、非洲板塊、印度洋板塊、 太平洋板塊、美洲板塊、南極洲板塊。板塊的內部比較穩定,板塊的邊緣地殼運動比較活躍, 容易形成火山和地震。 8、全球兩大火山地震帶: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和地中海—喜馬拉雅山火山地震帶。 第四章:世界的氣候 1、天氣:一個地方短時間內的大氣狀況(風雨、冷熱、陰晴等),天氣是短時間的,經常變化的。 氣候:一個地方多年的天氣平均狀況,氣候是長時間的,比較穩定的。 2、知道常用的天氣符號。 3、氣溫是指大氣的溫度,單位是℃,測定方法用溫度計。 4、一天中的氣溫有變化,陸地最高氣溫一般出現在午後2時左右,最低氣溫出現在日出前後。 一年中的氣溫有變化,北半球陸地月平均最高氣溫是7月份,最低氣溫是1月份,南半球相反。 5、氣溫日較差:一天中的最高氣溫與最低氣溫的差值。 氣溫年較差:一年中最熱月的平均氣溫與最冷月的平均氣溫的差值。 6、氣溫的垂直變化:同一地點,海拔每升高100米,氣溫下降0.6℃。 7、學會閱讀世界年平均等溫線圖。 8、世界年平均氣溫的分布規律: 全球氣溫從低緯度向高緯度遞減; 同緯度海洋和陸地氣溫不一樣; 同緯度高原、山地氣溫低,平原氣溫高。 9、學會閱讀氣溫曲線圖。 10、降水:空氣中的水汽以雨、雪、雹等形式降落大地面,稱為降水。測定方法用雨量器,單位是毫米(mm)。 11、能分析一個地方降水的季節變化。 12、學會閱讀世界降水量分布圖。 13、世界降水的地區差異: 赤道地區降水多,兩極地區降水少; 南、北回歸線附近,大陸東岸降水多、西岸少; 溫帶地區,大陸內部降水少、沿海降水多; 山地迎風坡降水多,背風坡降水少。 14、學會閱讀降水柱狀圖。 15、世界氣候的主要影響因素:緯度位置、海陸位置、地形等。 16、知道主要的氣候類型及分布。 17、能舉例說明氣候對生產和生活的影響。 第五章:世界的居民 1、人口自然增長率=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 2、人口密度=人口總數÷面積 3、世界人口分布稠密區:亞洲東部和南部,歐洲及美洲東部等中緯度近海的平原地區。 世界人口分布稀疏區:乾旱缺水的沙漠地區,高溫潮濕的雨林地區,終年嚴寒的高緯度地區, 地勢高峻、空氣稀薄的高原山區。 4、人口問題: 人口增長過快,會導致糧食緊缺、住房緊張、交通擁擠、上學、就業、看病難、資源緊張等問題。 人口增長過慢,會導致勞動力短缺、國防兵力不足、人口老齡化等問題。 5、世界三大人種: 黃種人:分布在亞洲東部、東南部,北美洲北部,南美洲北部和西部。 白種人:歐洲,亞洲西部和南部,非洲北部,北美中部,南美洲東部沿岸及大洋洲。 黑種人:非洲南部和中部。 6、世界上的主要語言有漢語、英語、法語、俄語、西班牙語、阿拉伯語。 世界上使用人數最多的語言是漢語,使用范圍最廣的是英語。 7、世界三大宗教:伊斯蘭教:流行於亞洲西部、東南部,非洲北部和東部。 佛教:由古印度傳播到東亞和東南亞。 基督教:流行於歐洲、美洲和大洋洲。 8、聚落的主要形式,包括城市和鄉村。 9、聚落主要分布在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氣候溫暖濕潤、自然資源豐富、交通便利的地區。 10、說出一些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的聚落名稱。 第六章:世界地區的發展差異 1、發達國家主要分布在北半球北部以及南半球的大洋洲。 發展中國家主要分布在北半球的南部和南半球,即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絕大部分國家。 能舉例說明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發展水平的差異。 2、聯合國由中、法、俄、英、美五個常任理事國和十個非常任理事國組成,總部設在美國紐約, 聯合國在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國際合作和發展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第二章:地圖 1、比例尺的表示方法:文字式、線段式、數字式 2、比例尺大小的比較:分母越大,比例尺越小;分母越小,比例尺越大。 3、比例尺越大,表示的范圍越小,內容越詳細;比例尺越小,表示的范圍越大,內容越簡單。 4、比例尺=圖上距離÷實地距離 5、地圖上方向的表示方法: 一般的地圖,用一般定向法:面向地圖,上北下南,左西右東。 有指向標的地圖,用指向標定向法:指向標的箭頭方向一般指向北方。 有經緯網的地圖,用經緯網定向法:經線指示南北方向,緯線指示東西方向。 6、圖例:地圖上表示各種地理事物的符號。(要記住常用的圖例) 7、注記:地圖上,用來說明山脈、河流、國家、城市等名稱的文字,以及表示山高、水深的數字。 8、海拔(絕對高度):地球表面某一地點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離。 相對高度:地球表面某一個地點高出另一地點的垂直距離。 等高線:在地圖上海拔高度相同點的連線。 9、在等高線地形圖上,等高線密集,表示坡度較陡;等高線稀疏,表示坡度較緩。 10、由等高線的特點判斷地形: 山頂:等高線中間高,四周低。 山脊:等高線向低處凸出。 山谷:等高線向高處凸出。 鞍部:兩側的等高線比較高。 陡崖:多條等高線重疊的地方。 第三章:世界的陸地和海洋 1、地球表面的水陸面積比例:海洋71%,陸地29%,三分陸地七分海洋。 2、七大洲:亞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極洲、歐洲、大洋洲。(按面積由大到小排列) 四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按面積由大到小排列) 能在世界地圖上准確找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 3、大洲之間的分界線: 亞洲、歐洲:烏拉爾山、烏拉爾河、裏海、大高加索山、黑海、土耳其海峽。 亞洲、非洲:蘇伊士運河。 北美洲、南美洲:巴拿馬運河。 亞洲、北美洲:白令海峽。 4、陸地地形包括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五大類。 5、在地形圖上能找出喜馬拉雅山、科迪勒拉山、青藏高原、亞馬孫平原。 6、閱讀大洲地形圖,判斷大洲的地形大勢。 7、板塊構造學說:地球表層的岩石圈由六大板塊拼合而成,分別是亞歐板塊、非洲板塊、印度洋板塊、 太平洋板塊、美洲板塊、南極洲板塊。板塊的內部比較穩定,板塊的邊緣地殼運動比較活躍, 容易形成火山和地震。 8、全球兩大火山地震帶: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和地中海—喜馬拉雅山火山地震帶。 第四章:世界的氣候 1、天氣:一個地方短時間內的大氣狀況(風雨、冷熱、陰晴等),天氣是短時間的,經常變化的。 氣候:一個地方多年的天氣平均狀況,氣候是長時間的,比較穩定的。 2、知道常用的天氣符號。 3、氣溫是指大氣的溫度,單位是℃,測定方法用溫度計。 4、一天中的氣溫有變化,陸地最高氣溫一般出現在午後2時左右,最低氣溫出現在日出前後。 一年中的氣溫有變化,北半球陸地月平均最高氣溫是7月份,最低氣溫是1月份,南半球相反。 5、氣溫日較差:一天中的最高氣溫與最低氣溫的差值。 氣溫年較差:一年中最熱月的平均氣溫與最冷月的平均氣溫的差值。 6、氣溫的垂直變化:同一地點,海拔每升高100米,氣溫下降0.6℃。 7、學會閱讀世界年平均等溫線圖。 8、世界年平均氣溫的分布規律: 全球氣溫從低緯度向高緯度遞減; 同緯度海洋和陸地氣溫不一樣; 同緯度高原、山地氣溫低,平原氣溫高。 9、學會閱讀氣溫曲線圖。 10、降水:空氣中的水汽以雨、雪、雹等形式降落大地面,稱為降水。測定方法用雨量器,單位是毫米(mm)。 11、能分析一個地方降水的季節變化。 12、學會閱讀世界降水量分布圖。 13、世界降水的地區差異: 赤道地區降水多,兩極地區降水少; 南、北回歸線附近,大陸東岸降水多、西岸少; 溫帶地區,大陸內部降水少、沿海降水多; 山地迎風坡降水多,背風坡降水少。 14、學會閱讀降水柱狀圖。 15、世界氣候的主要影響因素:緯度位置、海陸位置、地形等。 16、知道主要的氣候類型及分布。 17、能舉例說明氣候對生產和生活的影響。 第五章:世界的居民 1、人口自然增長率=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 2、人口密度=人口總數÷面積 3、世界人口分布稠密區:亞洲東部和南部,歐洲及美洲東部等中緯度近海的平原地區。 世界人口分布稀疏區:乾旱缺水的沙漠地區,高溫潮濕的雨林地區,終年嚴寒的高緯度地區, 地勢高峻、空氣稀薄的高原山區。 4、人口問題: 人口增長過快,會導致糧食緊缺、住房緊張、交通擁擠、上學、就業、看病難、資源緊張等問題。 人口增長過慢,會導致勞動力短缺、國防兵力不足、人口老齡化等問題。 5、世界三大人種: 黃種人:分布在亞洲東部、東南部,北美洲北部,南美洲北部和西部。 白種人:歐洲,亞洲西部和南部,非洲北部,北美中部,南美洲東部沿岸及大洋洲。 黑種人:非洲南部和中部。 6、世界上的主要語言有漢語、英語、法語、俄語、西班牙語、阿拉伯語。 世界上使用人數最多的語言是漢語,使用范圍最廣的是英語。 7、世界三大宗教:伊斯蘭教:流行於亞洲西部、東南部,非洲北部和東部。 佛教:由古印度傳播到東亞和東南亞。 基督教:流行於歐洲、美洲和大洋洲。 8、聚落的主要形式,包括城市和鄉村。 9、聚落主要分布在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氣候溫暖濕潤、自然資源豐富、交通便利的地區。 10、說出一些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的聚落名稱。 第六章:世界地區的發展差異 1、發達國家主要分布在北半球北部以及南半球的大洋洲。 發展中國家主要分布在北半球的南部和南半球,即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絕大部分國家。 能舉例說明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發展水平的差異。 2、聯合國由中、法、俄、英、美五個常任理事國和十個非常任理事國組成,總部設在美國紐約, 聯合國在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國際合作和發展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

Ⅲ 初一上冊地理 什麼是天氣專用符號

你好,就是這些符號,課本上都有的

Ⅳ 初一上冊地理 天氣和氣候思維導圖怎麼做

一.天氣及其影響

1.人們經常用陰晴,風雨,冷熱來描述天氣。

2.天氣的特版點:⑴天氣反映了一個權地方短時間里的大氣狀況,他是經常變化的。

⑵同一時刻,不同地方的天氣可能差別很大。

二.明天的天氣怎麼樣

1.衛星雲圖綠色表示陸地,藍色表示海洋,白色表示雲雨區。

2.天氣預報的製作過程的主要環節:獲取情報→接受信息→製作成圖表→得出結論→電視播報

3.天氣預報的內容:天氣預報要說明一日的陰晴,風,氣溫和降水的情況。

A.氣溫:大氣冷熱的程度

B.降水概率:表示降水可能性的大小。降水概率為100%,表示肯定「有雨」;降水概率為0,表示肯定」無雨「。

C.風向是風的來向。風力是風的強弱,共13級,次數越大,風力越強,所用符號一杠表示二級。

4.天氣圖:按照專門規定的數字元號,把收集到的同一地點的氣象觀測記錄填在地圖上,這種圖叫天氣圖,天氣圖是氣象工作者預報天氣的主要工具。

Ⅳ 初一地理【關於天氣】

1.因為天氣對人們的生產和生活有很大影響。
2.每一天天氣都不一樣,為了安全生產回和順利生活,需答要天天看天氣預報。
3.天氣預報的內容無非陰晴、風雨、冷熱等大氣狀況。
4.根據符號來判斷。
5.根據符號對照判斷。
6.描述氣候的是四季如春 。

Ⅵ 我要一份七年級上冊地理整本書的總結

七年級(上)地理復習綱要
一、地球與地圖
(一)地球的形狀、大小與運動
1、提出證據說明地球是個球體:
站在海邊,遙望遠處駛來的船隻,總是先看到桅桿,再看見船身,而離岸的船總是船身先消失,桅桿後消失。
站得高,看得遠。
發生月偏食時,地球擋住一部分月光,使地球的影子投射在月面上,就像給地球照鏡子,使我們看見了地球的球體形狀。
2、用平均半徑、赤道周長和表面積描述地球的大小。
平均半徑:6371千米; 赤道周長:4萬千米; 地球表面積:5.1億平方千米。
3、用事實分別說明地球自轉、公轉及其產生的地理現象
自轉 公轉
運動方向 自西向東 自西向東
運動周期 一天(24小時) 一年(365天)
旋轉中心 地軸 太陽
產生的地理現象 晝夜交替;時間差異 四季變化;五帶形成
(二)地球儀
運用地球儀,說出經線與緯線,經度與緯度的劃分。
用經緯網確定任意地點的位置: 給出地點要能在地球儀或地圖上讀出經緯度;給出經緯度要能找相應的地點。
(三)地圖(三要素:方向、比例尺、圖例和注記)
運用地圖辨別方向,量算距離,估算海拔與相對高度。
(1)辨別方向:
①一般方法:上北下南,左西右東。
②指向標法:指向標的箭頭指向北方。
③經緯線定向:經線指示南北方向;緯線指示東西方向。
(2)量算距離:①比例尺的計算:
②比較比例尺的大小與范圍大小和內容詳略之間的關系:
比例尺小 → 表示範圍大 → 內容簡單
比例尺大 → 表示範圍小 → 內容詳細
(3)估算海拔與相對高度
①海拔:地面某個地點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離。
②相對高度:某個地點高出另一個地點的垂直距離。
2、識別等高線地形圖上的山峰、山脊、山谷、鞍部、陡崖等。
3、根據需要選擇常用地圖,查找所需的地理信息,養成在日常生活中運用地圖的習慣。

二、海洋與陸地
1、海陸分布:
(1)運用地圖和數據說出全球海陸所佔比例,描述海陸分布特點。
A、海洋佔地球表面積的71%,陸地佔地球表面積的29%。
三分陸地,七分海洋。
世界海陸分布很不均勻,陸地主要分布在北半球;海洋主要分布在南半球。
(2)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地理分布和概況
①七大洲:(面積從大到小)亞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極洲、歐洲、大洋洲。
②四大洋:(面積從大到小)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③洲界:亞洲與非洲:蘇伊士運河
亞洲與歐洲:烏拉爾山脈、烏拉爾河、裏海、大高加索山脈、黑海、土耳其海峽
北美洲與南美洲:巴拿馬運河
2、海陸變遷:
(1)舉例說明地球表面海陸處在不斷的運動和變化之中
喜馬拉雅山上發現海洋生物化石
我國東部海域的海底發現了古河流及水井等人類活動的遺跡。
荷蘭的填海造陸(人類活動改變地表形態)
(2)知道板塊構造學說,說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與板塊運動的關系。
世界兩大火山、地震帶:
a) 地中海 — 喜馬拉雅山火山地震帶
b) 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
阿爾卑斯山(歐洲):位於亞歐板塊與非洲板塊交界處。
喜馬拉雅山(亞洲):位於亞歐板塊與印度洋板塊交界處。
科迪勒拉山系(美洲):太平洋板塊與美洲板塊、南極洲板塊交界處。
地中海將消失:位於亞歐板塊與非洲板塊的擠壓碰撞處
紅海將擴大:位於印度洋板塊與非洲板塊張裂地區。

三、氣候
1、天氣與我們的生活:
(1)知道「天氣」和「氣候」的區別:
天氣是短時間的大氣狀況,是易變的;
氣候是長期的(多年的)大氣平均狀況,是穩定的。
(2)識別常用的天氣符號,能看懂簡單的天氣圖。
(3)用實例說明人類活動對大氣環境的負面影響及保護大氣環境的重要性。
2、氣溫和氣溫的分布:
(1)世界氣溫的分布規律:
① 低緯度氣溫高,高緯度氣溫低(氣溫從低緯度向高緯度遞減,主要原因是各緯度接受太陽輻射的差異)
② 同緯度地帶,夏季陸地氣溫高,海洋氣溫低;冬季陸地氣溫低,海洋氣溫高。
③ 在山地,氣溫隨著海拔升高而降低。(海拔每升高100米,氣溫約下降0.6℃ )
(2)氣溫的變化:
① 氣溫的日變化:一天中,最高溫度出現在午後2小時左右(14時);
最低溫出現在日出前後。(會計算氣溫日較差)
② 氣溫的年變化:一年中,北半球氣溫,大陸上7月最高,1月最低;
海洋上8月最高,2月最低;南半球則相反。(會計算氣溫年較差)
(3)會使用氣溫資料,繪制氣溫曲線圖,並讀圖說出氣溫的變化規律。
3、降水與降水的分布
(1)學會閱讀世界年平均降水分布圖,說出世界降水分布的差異。
① 從赤道向兩極年降水量逐漸減少。
② 在南北回歸線附近,大陸東岸降水多,大陸西岸降水少。
③ 在溫帶地區,大陸內部降水少,沿海地區降水多。
④ 在山地,迎風坡降水多,背風坡降水少。
⑤ 世界降水量最豐富的地區是赤道附近;最貧乏的地區是南北回歸線附近的大陸西岸。
⑥ 世界降水量最豐富的地方是印度的乞拉朋齊;最少的地方是阿塔卡馬沙漠。
(2)會使用降水資料,繪制降水量柱狀圖,並讀出降水的變化規律。
4、世界的氣候
(1)在世界氣候分布圖上說出主要氣候類型的分布地區
熱帶:熱帶雨林氣候、熱帶季風氣候、熱帶草原氣候、熱帶沙漠氣候
溫帶:亞熱帶季風和季風性濕潤氣候、溫帶季風氣候
溫帶大陸性氣候、溫帶海洋性氣候、地中海氣候
寒帶:寒帶氣候
(2)主要分布在溫帶地區亞歐大陸東岸、內部、西岸的氣候類型
大陸東岸:亞熱帶季風和季風性濕潤氣候,溫帶季風氣候。
大陸內部:溫帶大陸性氣候
大陸西岸:地中海氣候,溫帶海洋性氣候。
(3)舉例分析緯度位置、海陸分布、地形等對氣候的影響
緯度位置影響:
a) 赤道地區終年炎熱,而南極大陸則冰雪覆蓋
b) 海南島終年如夏,降水較多;黑龍江省北部冬季漫長,多冰雪。
海陸位置影響:
a)青島的降水量比蘭州多
b)新疆塔里木盆地氣候乾燥,同緯度的北京氣候比較濕潤。
地形影響:
台灣島台灣山脈東側降水比西側多。
青藏高原緯度較低,但是氣候寒冷。
位於赤道附近的乞力馬扎羅山山頂白雪皚皚。
(4)舉例說明氣候對生產和生活的影響
① 氣候對人們日常生活的影響:生活在不同熱量帶的人們衣著不同。
② 氣候影響人類的生產活動,其中對農業生產的影響最顯著。
③ 氣候發生異常變化,會給人類的生產和生活帶來危害,從而產生災害。

四、居民與聚落
(一)人口與人種
1、運用地圖、資料,說出世界人口增長和分布的特點
(1)世界人口增長:a)1999年10月12日世界人口總數已達60億。
b) 從1830年到1999年,世界人口每增長10億人口所需時間逐漸變短,這表明在這段時間內,世界人口增長的速度逐步變快。
(2)人口自然率=出生率-死亡率
(3)人口的分布:
人口密度 = (人/平方千米)
人口分布:
a) 人口稠密區:亞洲的東部和南部;
歐洲
北美洲東部
原因:
社會經濟條件:亞洲的東部和南部地區都是人類文明發祥地之一,人類在這里聚居的歷史悠久,農業發展較早;歐洲和北美洲這兩個地區都是工業發展較早的地區,經濟發達。
自然條件:這四個地區都分布在中低緯度近海地區,氣候較為適宜;同時,都在平原地區,所以自然條件都比較優越。
b) 人口稀疏地區:極端乾旱的沙漠地區;如撒哈拉沙漠、大洋洲西部沙漠
氣候過於潮濕的雨林地區;如亞馬遜平原
終年寒冷的高緯度地區;如北冰洋沿岸
地勢高峻的高原、山區;如青藏高原
原因:自然條件惡劣,不適合人類的生產和生活。
2、舉例說明人口問題對環境及社會、經濟的影響
(1)人口增長過多過快帶來的問題:交通堵塞、居住條件差、就業困難、生活貧困、環境污染、資源減少等。
(2)人口不斷減少停止增長,帶來的問題:人口老齡化,勞動力短缺,國防兵源不足,國家用於老年人的社會養老等費用增加等問題。
(3)採取措施:人類必須控制自己,做到有計劃地生育,使人口的增長與社會、經濟的發展相適應,與環境、資源相協調。
3、鄉村人中向城市遷移
(1)原因:
a) 鄉村人口增長造成勞動力過剩
b) 城鄉差別:城市就業機會、物質生活條件、文化教育等條件較鄉村好。
(2)帶來的問題
一方面為城市提供大量的勞動力,有力地支持城市建設;解決鄉村人多地少的問題。
另一方面則可能造成城市人口過多而引發城市交通堵塞問題、城市物質供應問題、城市就業問題、城市社會治安問題、城市環境問題等。
4、世界三大人種特點,並在地圖上指出三大人種的主要分布地區。
(1)世界三大人種的特點:根據人類體質方面的特徵來劃分。
(2)世界三大人種的主要分布區:
白種人:歐洲、西亞、北非、美洲、大洋洲
黃種人:亞洲、北美洲北部、南美洲的部分地區
黑種人: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大洋洲西北部
(二)語言和宗教
1、 語言:
世界主要的語言(聯合國的工作語言)的分布地區:
漢語:中國,東南亞部分地區
英語:歐洲的西部、北美洲、亞洲的南部等
俄語:歐洲東部和亞洲北部(俄羅斯、前蘇聯加盟共和國)
法語:法國、非洲一些國家
阿拉伯語:西亞、北非

漢語是世界上使用人數最多的語言;
英語是使用范圍最廣的語言。
2、 宗教:
(1)三大宗教及其主要分布地區
基督教:信仰人數最多的宗教,形成於亞洲西部,目前集中分布在歐洲、美洲、大洋洲
伊斯蘭教:教徒被稱為穆斯林,產生與阿拉伯半島,主要分布在亞洲的西部和東南部,非洲的北部和東部
佛教:創始於古印度,主要分布在亞洲的東部和東南部
(2)我國維吾爾族、回族多信仰伊斯蘭教
藏族、蒙古族多信仰喇嘛教(佛教中的一派)
(三)聚落
13、 運用圖片描述城市景觀和鄉村景觀的差別
房屋 道路修築情況 商店的多少 學校的多少 醫院的多少 有無農田 有無果園 有無魚塘 自然景觀改變大小
密集度 高度
鄉村 小(稀疏) 矮 少 少 少 少 有 有 有 小
城市 大(稠密) 高 多 多 多 多 無 無 無 大
14、 舉例說出聚落與自然環境的關系
(1)聚落形成與發展的主要因素:
(2)建築風格與自然環境的關系
當地氣候特點 民居的建築特點
因紐特人的雪屋 嚴寒 雪塊構築,低矮,無窗,門小,牆厚,保溫性好。
黃土高原的窯洞 乾燥,冬冷夏熱 利用厚厚的黃土層,挖鑿成窯洞,冬暖夏涼。
傣族微竹樓(高架屋) 潮濕,炎熱多雨 雙層,樓上住人。涼爽,通風,防潮。
新疆的平頂屋 乾燥,風沙大 平頂房,屋頂可以曬莊稼。
西亞的鄉村 炎熱,乾燥 牆厚,窗小。可以減少白天太陽熱量的傳入和沙漠吹來的熱風。
(3)保護世界遺產的意義
傳統聚落是歷史時期人類活動和自然環境相互作用的結果,它們從不同側面記錄了當時社會經濟、政治、文化、民俗等信息。如果不加以保護甚至任意破壞,將導致無法挽回的損失。

五、發展與合作
1、國家和地區
世界上的國家和地區 ---200多個
a) 面積居世界前六位的國家:俄羅斯、加拿大、中國、美國、巴西、澳大利亞。
b) 人口超過1億的國家。(10個)
c) 地跨兩洲的國家:埃及(亞洲非洲)、土耳其(亞洲歐洲)、俄羅斯(亞洲、歐洲)、美國(北美洲、大洋洲)、巴拿馬(南美洲、北美洲)
d) 國界:地圖上一國與鄰國或公海之間的界線,是國家主權范圍的界線。國界是人為劃分的,有的依據山脈、河湖、海洋、經緯線來劃分,有的依據民族、語言、宗教等來劃分。
e) 領土:國界范圍內的領陸、領水和領空。
2、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
(1)劃分:依據經濟發展水平的差異分為
發達國家
發展中國家
(2)運用數據和實例,說出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的發展水平差異。— (南北差異)
課本P89 圖 5.6 「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人口和國內生產總值比較」
地圖冊P37 「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
發達國家 發展中國家
人口約佔世界的1/5 人口約佔世界人口的4/5
國內生產總值約佔世界的3/4 國內生產總值約佔世界的1/4
人口低增長 人口高增長
生活、教育水平高 生活、教育水平低
出售轎車、輪船、飛機、高檔日用品等 出售石油、礦石、木材、橡膠等原材料
(3)知道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的地區分布特點。
地圖冊P37 「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分布」
發達國家: 主要分布在北半球北部(澳大利亞、紐西蘭例外 --- 在大洋洲)— 「北」
發展中國家:主要分布在南半球和北半球南部 — 「南」
「南北對話」— 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之間在經濟、政治上的商談。
「南南合作」— 發展中國家之間的互助合作。
「南北之差」— 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之間的經濟差別。
3、國際合作
聯合國 總部 — 美國紐約 宗旨:「促進國家發展,維護世界和平」
6個主要機構 5個常任理事國(中、法、俄、英、美)
世界貿易組織 總部 — 瑞士日內瓦 中國於2001年12月正式加入
宗旨:「促進世界經濟發展和福利進步,主張貿易自由與公平」
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 和平、友誼、進步
國際紅十字會 人道主義--
--網路知道

Ⅶ 地理天氣圖標大全 要正確正規的

天氣圖標:

拓展資料:

天氣是指某一個地區距離地表較近的大氣層在短時專間內的具體狀態。而屬天氣現象則是指發生在大氣中的各種自然現象,即某瞬時內大氣中各種氣象要素(如氣溫、氣壓、濕度、風、雲、霧、雨、閃、雪、霜、雷、雹、霾等)空間分布的綜合表現。

天氣過程就是一定地區的天氣現象隨時間的變化過程。各種天氣系統都具有一定的空間尺度和時間尺度,而且各種尺度系統間相互交織、相互作用。許多天氣系統的組合,構成大范圍的天氣形勢,構成半球甚至全球的大氣環流。天氣系統總是處在不斷新生、發展和消亡過程中,在不同發展階段有著其相對應的天氣現象分布。

Ⅷ 初一上冊地理今天的天氣怎麼樣課件

教材簡析:
這是本單元的第一課,對於本單元的內容起到了引領作用。教材「從今天到哪玩」引起學生對於天氣的關注和興趣,繼而展開學習其他天氣知識內容。其實三年級學生說到天氣一點兒也不感覺到陌生,也能夠在他們的記憶力想像得到天氣變化對於生活學習的影響。他們對天氣的認識和了解大多來自經驗的積累和別人的傳授,因此這些是不全面的,有的還是不科學的。所以這課首先從引發學生興趣入手,逐步讓學生自覺關注天氣現象,掌握天氣變化,把天氣變化和自己的生活學習緊密結合起來,從生活中學習天氣方面的有關知識,其次是把一些天氣現象上升到理論的高度,引入天氣預報和氣象符號等知識,讓學生科學、准時、有效地了解天氣變化和人類活動的聯系。最後是讓學生了解現代和古代人們掌握天氣情況的手段與方法。
教學目標:
一、過程與方法:
1、通過猜謎語等活動,讓學生初步感知有關天氣方面基本知識;
2、通過觀看課件等環節讓學生知道天氣預報的由來,了解現代掌握天氣情況的主要途徑;
3、組織學生自己自由設計喜歡的天氣符號,逐漸讓學生掌握常見的天氣符號;
4、讓學生搜集一些我們當地的天氣諺語。
二、知識與技能:
1、了解用氣溫、濕度、降水量、氣壓、風力、風向等來描述天氣;
2、能夠自己設計符號來表達天氣情況,認識常見的天氣符號;
3、掌握了解天氣情況的常用途徑和天氣預報的由來。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意識到天氣的變化與人類的生產生活有著密切的聯系;
2、明白天氣預報製作過程和知道天氣預報不是絕對准確的。
教學重點和難點:
一、重點:
1、認識一些常見的天氣符號;
2、了解獲得天氣預報的各種途徑。
二、難點:
1、知道運用天氣指導自己的學習活動;
2、學會用氣象符號記錄當天的天氣變化;
教學課時:
一課時
教學准備:
1、中央電視台「天氣預報」節目的背景音樂和視頻,各種天氣的圖片。
2、出示各種常見的天氣符號和老師設計的符號。
3、介紹近代「天氣預報」由來的視頻。
4、各種民間天氣諺語。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引入話題。
1、播放中央電視台天氣預報的背景音樂《漁舟唱晚》,烘托課堂氣氛,引領學生關注天氣。
2、在背景音樂中,和同學們一起猜一猜謎語——「千根線,萬根線,掉到河裡都不見」。同學們猜出這是什麼嗎?
3、集體朗誦單元扉頁的一段關於「風」的小詩「你見過它嗎?你沒見過,我也沒見過……」
談話小結:刮風和下雨是我們最為常見的天氣現象。
4、提問:有誰能說說看,你都知道還有那些天氣情況呢?
播放課件:各種天氣現象的圖片、聲音等。
5、天氣情況各種各樣,它對我們的生活有沒有影響呢?比如說……(組織學生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相互討論)
6、提問:那大家來看一下,今天天氣怎麼樣,有沒有影響我們?誰來描述一下。(板書:今天天氣怎麼樣)
(設計目的:通過大家熟悉的「天氣預報」背景音樂、謎語和詩歌,啟發學生回顧已有的生活經驗,引出探究話題——天氣。)
二、認識常見天氣符號,把握特徵並嘗試自己設計。
1、談話:看到書中的同學在准備外出活動之前,首先要了解一下當天當地的天氣情況,不然會影響到他們的活動計劃的。看來掌握一些天氣知識對於我們來說尤為重要,我們一般是從哪裡獲得天氣情況信息的呢?
2、提問:天氣預報是從哪些方面來預報天氣的?(天氣、氣溫、風力風向、雲層)。但是天氣情況各種各樣,變化無常,用文字寫起來太麻煩,能不能用一些簡單的符號來表示呢?
3、課件出示常見的天氣符號。(1)講解:就像交通標志一樣天氣狀況也可以用符號表示。(2)說明用符號表示的特點:(板書)簡單、直觀、方便。
4、談話:同學們能不能自己當一回設計師,設計出屬於自己的天氣符號呢?(1)要求:比一比誰的設計合理、科學、簡單、好認。(2)圖片展示老師自己設計的符號和部分優秀學生設計的符號。
同學們設計的天氣符號各有特色,想不想看看電視上的天氣符號是什麼樣的?和自己比較比較。(播放中央電視台天氣預報視頻)
5、我們除了用詞語、符號能描述天氣,還可以用動作、聲音表示有些天氣現象,請同學上講台表演「寒冷、炎熱、刮風、雷電等」
(設計目的:讓學生設計天氣符號和動作表示天氣,滲透可以用多種形式進行記錄觀察到的現象的教學理念,通過這樣一個活動,調動學生探究的興趣和參與的積極性。講解天氣預報符號的目的要讓學生掌握有關科學的天氣知識。)
三、了解獲得天氣信息的各種途徑。
1、談話:剛才呀,幾位同學表演很到位,下面老師來給同學們講一個小故事。(播放天氣預報由來的視頻)。
2、原來天氣預報只有150多年的歷史,那麼在古代人們是怎麼了解天氣情況的呢?同學們請看課本44頁。
(1)從動物、植物的一些反應來獲取將來的天氣情況。(課件補充一些天氣諺語)
(2)觀測雲層、風、天象等獲知天氣信息。(補充相關諺語作為學生的積累)
3、提問:現代人們的生活工作節奏都很快,要想獲得天氣信息,都有哪些途徑?組織學生自由討論,教師適當引領得出結論。(板書:看電視、聽廣播、讀報紙、上網、手機簡訊、打電話)
4、這些天氣信息都是氣象工作者辛勤勞動的結果,下面我記來看看他們是怎麼樣獲得天氣信息的?帶領學生學習課本43頁中關於天氣預報製作過程的圖片。
5、觀看一段完整的中央電視台天氣預報視頻,全面了解天氣預報從哪些方面播報天氣的。
(設計目的:課件讓學生更加形象地了解天氣信息是怎麼獲取的,掌握一些基本的天氣諺語。讓學生經歷一個天氣預報的過程,學生的收獲遠遠比獲得一些天氣知識更多、更重要。)
四、天氣對於人類生產生活的影響。
1、講述故事「西藏登山隊准確測出珠穆朗瑪峰高度」。(課件出示內容)
2、我們學校去年組織的首屆冬季運動會,也要關注天氣。
3、引領學生觀察書中有關插圖。
五、課外實踐活動
1、學生談自己本節課的收獲。
2、用自己設計的符號,記錄最近一周天氣情況。

時間

天氣

(設計目的:從課堂上延伸到課外,讓學生持續觀察天氣,把它運用到生活中,有效的和生活聯系起來。)
教學反思:
多媒體能創設生動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興趣。興趣是搶劫學生學習的動力之源,運用多媒體課件進行教學,在課堂教學中可以融視、聽於一體,把聲、形、色、動態和靜態加以組合。這些形式多樣的信息能吸引學生的注意,使學生盡快進行教師所創設的學習情境中,在其頭腦中形成「為什麼」的疑問,探索的慾望激發了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和強烈的學習動機。
參考書目:
1、小學《科學(3-6年級)課程標准》
2、《小學科學教學參考書》

Ⅸ 七年級上冊地理書的總結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d4ab0230100bqof.html
七年級地理總復習提綱

第一章:地球和地球儀

1、形狀:地球是一個兩極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規則球體。

2、大小:半徑:6371千米;極半徑:6357千米;赤道周長:4萬千米。

3、地球儀:地球儀是地球的模型。(在地球儀上找出地軸、兩極、赤道)

4、經線:

經線特點:所有經線一樣長;經線都指示南北方向;經線是一個半圓。

經度:0°—180°;0°經線為本初子午線,以東為東經,用字母E表示,0°經線以西為西經,

用字母W表示;

5、緯線:

緯線特點:緯線長短不一,赤道最長,向南北兩極逐漸縮短;緯線都指示東西方向;

緯線是一個完整的圓。

緯度:0°—90°;0°緯線為赤道,赤道以北為北緯,用字母N表示;赤道以南為南緯,

用字母S表示。

6、低中高緯的劃分:南北半球,0°—30°為低緯度,30°—60°為中緯度,60°—90°為高緯度。

7、東西半球的劃分:以20°W和160°E組成的經線圈為界;20°W以東、160°E以西為東半球;

20°W以西、160°E以東為西半球;

8、能在地球儀上利用經、緯網確定地球上任何一個地點的位置。

9、地球的自轉:晝夜交替,太陽東升西羅,時差

方向:自西向東;周期:一天(24小時);自轉中心:地軸。

地理意義:產生了晝夜更替和時間的差異。

10、地球的公轉:四季的變化,影子的長短

公轉中心:太陽;方向:自西向東;周期:一年;公轉軌道:橢圓。

地理意義:產生了季節的變化和晝夜長短的變化。

11、五帶的劃分:

第二章:地圖

1、比例尺的表示方法:文字式、線段式、數字式

2、比例尺大小的比較:分母越大,比例尺越小;分母越小,比例尺越大。

3、比例尺越大,表示的范圍越小,內容越詳細;比例尺越小,表示的范圍越大,內容越簡單。

4、比例尺=圖上距離÷實地距離

5、地圖上方向的表示方法:

一般的地圖,用一般定向法:面向地圖,上北下南,左西右東。

有指向標的地圖,用指向標定向法:指向標的箭頭方向一般指向北方。

有經緯網的地圖,用經緯網定向法:經線指示南北方向,緯線指示東西方向。

6、圖例:地圖上表示各種地理事物的符號。(要記住常用的圖例)
7、注記:地圖上,用來說明山脈、河流、國家、城市等名稱的文字,以及表示山高、水深的數字。
8、海拔(絕對高度):地球表面某一地點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離。
相對高度:地球表面某一個地點高出另一地點的垂直距離。
等高線:在地圖上海拔高度相同點的連線。
9、在等高線地形圖上,等高線密集,表示坡度較陡;等高線稀疏,表示坡度較緩。
10、由等高線的特點判斷地形:
山頂:等高線中間高,四周低。
山脊:等高線向低處凸出。
山谷:等高線向高處凸出。
鞍部:兩側的等高線比較高。
陡崖:多條等高線重疊的地方。

第三章:世界的陸地和海洋

1、地球表面的水陸面積比例:海洋71%,陸地29%,三分陸地七分海洋。
2、七大洲:亞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極洲、歐洲、大洋洲。(按面積由大到小排列)
四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按面積由大到小排列)
能在世界地圖上准確找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
3、大洲之間的分界線:
亞洲、歐洲:烏拉爾山、烏拉爾河、裏海、大高加索山、黑海、土耳其海峽。
亞洲、非洲:蘇伊士運河。
北美洲、南美洲:巴拿馬運河。
亞洲、北美洲:白令海峽。
4、陸地地形包括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五大類。
5、在地形圖上能找出喜馬拉雅山、科迪勒拉山、青藏高原、亞馬孫平原。
6、閱讀大洲地形圖,判斷大洲的地形大勢。
7、板塊構造學說:地球表層的岩石圈由六大板塊拼合而成,分別是亞歐板塊、非洲板塊、印度洋板塊、
太平洋板塊、美洲板塊、南極洲板塊。板塊的內部比較穩定,板塊的邊緣地殼運動比較活躍,
容易形成火山和地震。
8、全球兩大火山地震帶: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和地中海—喜馬拉雅山火山地震帶。

第四章:世界的氣候

1、天氣:一個地方短時間內的大氣狀況(風雨、冷熱、陰晴等),天氣是短時間的,經常變化的。
氣候:一個地方多年的天氣平均狀況,氣候是長時間的,比較穩定的。
2、知道常用的天氣符號。
3、氣溫是指大氣的溫度,單位是℃,測定方法用溫度計。
4、一天中的氣溫有變化,陸地最高氣溫一般出現在午後2時左右,最低氣溫出現在日出前後。
一年中的氣溫有變化,北半球陸地月平均最高氣溫是7月份,最低氣溫是1月份,南半球相反。
5、氣溫日較差:一天中的最高氣溫與最低氣溫的差值。
氣溫年較差:一年中最熱月的平均氣溫與最冷月的平均氣溫的差值。
6、氣溫的垂直變化:同一地點,海拔每升高100米,氣溫下降0.6℃。
7、學會閱讀世界年平均等溫線圖。
8、世界年平均氣溫的分布規律:

全球氣溫從低緯度向高緯度遞減;
同緯度海洋和陸地氣溫不一樣;
同緯度高原、山地氣溫低,平原氣溫高。
9、學會閱讀氣溫曲線圖。
10、降水:空氣中的水汽以雨、雪、雹等形式降落大地面,稱為降水。測定方法用雨量器,單位是毫米(mm)。
11、能分析一個地方降水的季節變化。
12、學會閱讀世界降水量分布圖。
13、世界降水的地區差異:
赤道地區降水多,兩極地區降水少;
南、北回歸線附近,大陸東岸降水多、西岸少;
溫帶地區,大陸內部降水少、沿海降水多;
山地迎風坡降水多,背風坡降水少。
14、學會閱讀降水柱狀圖。
15、世界氣候的主要影響因素:緯度位置、海陸位置、地形等。
16、知道主要的氣候類型及分布。
17、能舉例說明氣候對生產和生活的影響。

第五章:世界的居民

1、人口自然增長率=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
2、人口密度=人口總數÷面積
3、世界人口分布稠密區:亞洲東部和南部,歐洲及美洲東部等中緯度近海的平原地區。

世界人口分布稀疏區:乾旱缺水的沙漠地區,高溫潮濕的雨林地區,終年嚴寒的高緯度地區,
地勢高峻、空氣稀薄的高原山區。
4、人口問題:

人口增長過快,會導致糧食緊缺、住房緊張、交通擁擠、上學、就業、看病難、資源緊張等問題。

人口增長過慢,會導致勞動力短缺、國防兵力不足、人口老齡化等問題。
5、世界三大人種:

黃種人:分布在亞洲東部、東南部,北美洲北部,南美洲北部和西部。

白種人:歐洲,亞洲西部和南部,非洲北部,北美中部,南美洲東部沿岸及大洋洲。

黑種人:非洲南部和中部。
6、世界上的主要語言有漢語、英語、法語、俄語、西班牙語、阿拉伯語。

世界上使用人數最多的語言是漢語,使用范圍最廣的是英語。
7、世界三大宗教:

伊斯蘭教:流行於亞洲西部、東南部,非洲北部和東部。

佛教:由古印度傳播到東亞和東南亞。

基督教:流行於歐洲、美洲和大洋洲。
8、聚落的主要形式,包括城市和鄉村。
9、聚落主要分布在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氣候溫暖濕潤、自然資源豐富、交通便利的地區。
10、說出一些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的聚落名稱。

第六章:世界地區的發展差異

1、發達國家主要分布在北半球北部以及南半球的大洋洲。

發展中國家主要分布在北半球的南部和南半球,即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絕大部分國家。

能舉例說明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發展水平的差異。
2、聯合國由中、法、俄、英、美五個常任理事國和十個非常任理事國組成,總部設在美國紐約,

聯合國在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國際合作和發展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

Ⅹ 七年級地理天氣符號是什麼樣的

可以看看這個圖、還可以參考地理課本第58頁圖4-1.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