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必修2知識點
Ⅰ 求地理高中必修2知識點考點
必修2 第四章 工業地域的形成與發展
4.1工業的區位因素與區位選擇
一、 經濟效益
從經濟利益看工廠應選擇在具有明顯區位優勢的地方,以花費最低的生產成本獲得最高利潤。
類型名稱 典型工業部門 優勢發展地區
原料指向型工業 製糖業、水產品加工業、水果加工業 所需工業原料豐富的地區
市場指向型工業 瓶裝飲料業、傢具製造業、印刷工業 接近產品消費市場的地區
動力指向型工業 有色金屬冶煉工業、化學工業 能源供應充足的地區
廉價勞動力指向型工業 普通服裝、電子裝配、包帶、制傘、製鞋工業 擁有大量廉價勞動力的地區
技術指向型工業 集成電路、航天、航空、精密儀表 高等教育和科技發達的地區。
二、社會效益
國家政策變化的影響:從20世紀80年代我國沿海地區工業的大發展,到21世紀初我國對西部地區的大開發。
國防的需要:20世紀50—70年代,我國在內地建立了一些大型工業基地,主要是重工業和軍事工業。
個人偏好的影響:大批華僑和海外華人在家鄉投資辦廠。
工業慣性的影響:可能由於工廠搬遷的費用太高,政府的影響,出於對當地經濟的考慮等,常常可以看到,某個工廠的區位不合理,但仍然留在那裡,這稱為工業慣性
三.環境效益
讀課本P61《污染嚴重的工業的區位選擇圖》,分析污染嚴重的工業的區位應如何選擇?
分析過程:某工廠——污染類型——如何治理
四.一個工廠的區位選擇整體分析思路:
1、 經濟效益
2、 社會效益
3、 環境效益
4.2工業地域的形成
一、工業聯系——工業集聚——工業地域
1.工業聯系
(1)投入——產出的聯系
第一種是甲企業的產出是乙企業的投入。如紡紗——織布——印染——服裝製造。同一工廠中不同工序之間的聯系也屬於這種聯系方式,如生產流水線。
(2)非生產上的空間聯系
有些工廠相互之間並沒有生產工序上的聯系,卻在地理空間上聯系在一起,工廠之間這種空間聯系有的為了共同利用基礎設施,有的為了共同利用廉價勞動力等,如某些經濟技術開發區中的不同工業企業
2、工業集聚
在工業發展中,具有工業聯系的一些工廠往往發生工業集聚現象。
工業的集聚的優點,可以充分利用基礎設施,加強彼此之間的信息交流和技術協作,降低中間產品的運輸費用和能源消耗,等,最終降低生產成本,提高利潤,獲得規模效益。
3.工業地域
(1)工業地域的概念
工業集聚而形成的地域,我們稱之為工業地域。
(2)工業地域的形成
工業地域按照不同的形成過程,可分為兩類:
①自發形成的工業地域
主要是在生產上有投入—產出聯系的工業企業自發集聚形成的;
②規劃建設的工業地域
既有與前者相同的類型,也有在共同的基礎設施條件吸收下,不同工業集聚而形成的。
(3)工業地域的性質
工業地域按照發育程度的不同,分為兩類:
①發育程度較低的工業地域
(如食品工業),以當地農副產品加工工業為主,工業聯系簡單、規模小、工廠少。
②發育程度較高的工業地域
(如鋼鐵工業區),工業聯系復雜、面積大、協作企業多、生產規模大,往往能夠形成專業化很強的工業城市。我國和世界許多著名的「鋼城」「石油城」「汽車城」
二、工業分散與工業的地域聯系
近些年來,一些科技含量高、工序復雜的工業(如飛機、汽車製造工業和電子工業等)開始出現分散的趨勢。跨國企業在全球范圍內尋找最優區位條件,降低成本,以最終獲得最大的綜合經濟效益。
4.3傳統工業區和新工業區
一、傳統工業區
1、主要分布:德國魯爾區、英國中部區、美國東北部工業區、我國遼中南工業區等。
2、傳統工業區的特徵
⑴一般是在豐富煤、鐵資源基礎上,以紡織、煤炭、鋼鐵、機械、化工等傳統工業為主;
⑵以大型企業為軸心,逐漸發展起來的;
3、歷史:
20世紀50年代,尤其是70年代以後開始衰落,之後許多國家對此進行了長期的改造。
二、魯爾區的發展、衰落與整治(讀課本圖)
1.發展的區位特點
豐富的煤炭資源
離鐵礦較近
充沛的水源
便捷的交通
廣闊的市場
魯爾區以煤炭工業為基礎,以鋼鐵工業為主導,少數重工業部門高度集中。
2.衰落的主要原因
20世紀50年代以後,經濟開始衰落,其原因是:
(1) 生產結構單一
魯爾區的五大傳統工業部門:煤炭、電力、鋼鐵、機械、化工
(2)煤炭的能源地位下降
(3)世界性鋼鐵過剩
(4)新技術革命的沖擊
(5)用地緊張、環境污染嚴重
3.綜合整治措施
20世紀60年代,魯爾區開始實施綜合整治的總體規則,主要從五個方面進行綜合整治。
A、調整工業結構
B、調整工業布局
C、發展第三產業
D、優化環境
三、新興工業區的概念、分布
1、 概念:新興工業區是指20世紀50年代之後,在發達國家的一些鄉村地區,逐漸形成了以靈活多變的中小企業為主的工業地域。
2、 主要分布:在義大利東北部和中部地區,德國南部地區,以及美國「矽谷」等,日本的「硅島」(九州島)
四、義大利新興工業區(讀課本圖)
1.義大利新興工業區發展的主要條件
① 大批廉價勞動力是發展的當地條件;
② 20世紀70年代 原料 和能源大幅度漲價是發展的國際條件;
③ 發達的信貸體系
④義大利高度開放的經濟
⑤ 政府的大力支持
2.發展特點
工業區 義大利新興工業區 傳統工業區
生產規模 以 中小企業為主 以大型企業為主
主要工業部門 輕工業 重工業
生產過程 分散 集中生產
資本集中程度 低 高
工業分布 分散在小城鎮或農村 集中布局
3.獨特的發展模式—工業小區
(1)概念
指一個地區的中小企業(生產企業和生產企業之間、生產企業和非生產企業之間)以一項經營活動為中心,根據現代經營需要,逐步建立起來的一種相互信賴 、比較穩固的 協作關系和產供銷體系。
(2)作用
有助於加強專業化,提高生產效率,降低生產成本,增強在國內外市場上的競爭力。
五、美國「矽谷」(讀課本圖)
1.特點
20世紀中、後期以來,在新技術革命的推動下,一些科技含量很高的新興工業迅速發展起來。
(1) 人才:從業人員水平高
(2) 產品:研發費用高;
(3) 增長和更新速度快;
(4) 產品面向國際市場
2.崛起原因
(1)位置優越,環境優美
(2)氣候宜人。這里屬於地中海氣候,溫暖濕潤。
(3)高等院校。斯坦福大學
(4)便捷的交通,通達速度快。主要是高速公路和航空運輸。
(5)軍事訂貨:特殊的條件!
必修2 第五章 交通運輸布局及其影響
一、主要運輸方式及其特點:
運輸方式 優點 缺點
鐵路運輸 當代最重要的運輸方式之一。運量大,速度快,運費較低,受自然因素影響小,連續性好 修築鐵路造價高,消耗金屬材料多,佔地面積廣,短途運輸成本高
公路運輸 發展最快、應用最廣、地位日趨重要的運輸方式。機動靈活,周轉速度快,裝卸方便,對各種自然條件適應性強 運量小,耗能多,成本高,運費較貴
水路運輸 歷史最悠久的運輸方式,運量大,投資少,成本低 速度慢,靈活性和連續性差,受航道水文狀況和氣象等自然影響大
航空運輸 速度快,運輸效率高,是最快捷的現代化運輸方式
運量小,能耗大,運費高,且設備投資大,技術要求嚴格。
管道運輸 運具和線路合二為一的新型運輸方式。貨物主要是原油、成品油、天然氣、煤漿及其它礦漿。氣體不揮發,液體不外流,損耗小,連續性強,平穩安全,管理方便,而且可以晝夜不停,運量很大。 管道運輸要鋪設專門管道,設備投資大,靈活性差。
二、交通運輸網的形成與發展趨勢:
分一種運輸方式形成的運輸網、兩種以上運輸方式形成的運輸網及不同地域的綜合運輸網。(見課本P80圖)
發展趨勢:交通運輸不僅日益網路化、國際化(二條亞歐大陸橋、四條世界主要航海線),而且日益高速化、大型化和專業化(集裝箱運輸節省包裝費用,便於實現裝卸作業機械化,且貨物運輸安全)。
三、交通運輸線、站的區位因素:
a.影響鐵路的建設的區位因素:經濟、社會因素成為決定性因素。以京九鐵路為例(1、合理布局交通網,2、促進沿線經濟的發展,3、維持香港的長期穩定和繁榮,4、先進的科學技術是保證)
b.影響公路的建設的區位因素:修築公路,1、要充分利用有利的自然條件,避開那些地形、地質、水文條件復雜的地段。2、盡量少佔農田耕地,處理好與城鎮發展的關系。
e.港口建設的條件:港口的區位不僅要受到水域條件(如航行條件、停泊條件)的影響,還要受到陸域條件(如築港條件、腹地條件)的影響。上海港的主要區位因素主要有:一是上海港是長江三角洲的一個河口港,兼作海港,主要港區沿黃浦江分布,三角洲地勢平坦開闊,為港口建設提供了條件,長江一方面為港口提供了淡水,另一方面保證了船舶航行的空間,但是三角洲坡度小,泥沙容易沉積淤塞河道;二是上海港的經濟腹地是中國經濟最發達的地區。三是上海港以上海市為依託。
第六章 人類與地理環境的協調發展
6.1人地關系思想的演變
一、人地關系的歷史回顧:
時期 人類思想 人地關系
采獵文明 崇拜自然 人地基本協調
農業社會 利用自然 對抗性增強,環境受到破壞
工業革命 征服自然 人地關系全面不協調
新技術革命 人類謀求協調發展 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二、直面環境問題
1、環境問題的產生
環境對人類生產、生活的排泄物具有一定的容納和清除能力(環境自凈能力)。當人類向環境索取資源的速度超過了資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或者向環境排放廢棄物的數量超過了環境的自凈能力時,就會出現環境問題,
2、環境問題的表現:
當今世界環境問題主要表現為環境污染(包括大氣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雜訊污染、固體廢棄物污染、海洋污染、放射性污染)和生態破壞(包括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土壤鹽鹼化、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多和臭氧的破壞、資源的枯竭、生物物種的減少)兩大類。城
3、環境問題的分布:
城市地區主要表現為環境污染,鄉村地區主要表現為生態破壞。發展中國家環境問題較發達地區嚴重(其原因是:環境承受發展和人口的雙重壓力;經濟、技術水平落後;發達國家污染嚴重的工業轉移)。
三、可持續發展
1、 環境問題的防治:
從環境問題產生的主要原因(人口壓力、資源的不合理利用、片面追求經濟的增長);從總體上,環境問題的本質就是發展問題,是在發展的過程中產生的,必須在發展的過程中解決
★2、可持續發展
(1)可持續發展的概念:
可持續發展:它既滿足其當代人的需求,而又不損害後代人滿足其需求的能力。
它的內涵概括為:生態持續發展(基礎)、經濟持續發展(條件)、社會持續發展(目的),它們之間相互聯系、相互制約、共同組成一個系統。(課本P96圖)
(2)原則:公平性、持續性、共同性。
6、2中國的可持續發展實踐
一、 必然性:
1、 大的人口壓力
2、 資源短缺
3、 深刻的環境危機
二、 綱領:1994年3月,國務院發布了《中國21世紀議程---中國21世紀人口、環境與發展白皮書》提出了中國實施可持續發展的總體戰略、對策以及行動方案。這是全球第一部國家級的《21世紀議程》。
三、 途徑
1、 循環經濟是重要途徑。
循環經濟以環境無害化技術為手段,以提高生態效益為核心,以環境友好方式利用經濟資源和環境資源,實現經濟活動的生態化。
2、 循環經濟在工業中的表現形式是清潔生產。
清潔生產從原料開采—生產製造—消費使用—廢棄物處理的全過程來評估產品對環境的影響程度,克服了傳統工業生產只重視末端治理的弊端。能帶來良好的環境效益和經濟效益。
3、 循環經濟在農業中主要表現為生態農業。
生態農業將農業生產和生態平衡納入協調一致的軌道。它模擬自然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形成經濟上和生態上的良性發展。
留民營村是「中國生態農業第一村」
所採取主要措施:調整產業機構,開展綜合利用,廣開源流,開發利用新能源
Ⅱ 新課標高一地理必修2知識點
「自然因素」
1.土地:地形、土壤
2.氣候:光照、熱量、降水、晝夜溫差
3.水源(灌溉水源)
「社會經濟因素」
1.市場
2.交通
3.國家政策
4.勞動力
5.科技:農產品保鮮、冷藏等技術的發展
6.工業基礎
☆工業區位因素分析:
1.地理位置
2.資源因素:原料、燃料
3.農業因素
4.交通因素(包括交通便捷程度和信息網路的通達度):便於物資、人員、信息交流
5.市場因素
6.科技因素
7.勞動力因素:勞動力價格、素質
8.歷史因素
9.政策因素:國家、地區政策扶持
10*.軍事因素:國防安全需要
11*.個人因素:個人偏好情感 (eg.歸國華僑投資辦廠)
☆城市區位因素分析:
「自然因素」
1.地形:a.地勢平坦、土壤肥沃,便於農耕,有利於交通聯系,節約建設投資,人口集中;b.熱帶地區城市分布在高原上;
c.山區城市分布在河谷、開闊的低地
2.氣候:中低緯地區溫暖,沿海地區濕潤
3.河流:影響當地供水和交通運輸
4.資源條件(代表城市:大同、大慶、鞍山、克拉瑪依、英國伯明翰、美國芝加哥、南非約翰內斯堡<金礦>)
「社會經濟因素」
1.交通條件(代表城市:株洲、石家莊、日本築波)
2.政治因素(代表城市:合肥,美國華盛頓,巴西巴西利亞)
3.軍事因素(代表城市:美國波士頓)
4.宗教因素(代表城市:耶路撒冷)
5.科技因素(代表城市:日本築波)
6.旅遊因素(代表城市:黃山、泰安)
☆交通運輸線路的選線原則:
「自然方面」
1.地形:a.平坦:對選擇限制少;
b.起伏大:若需開山、築洞、架橋,工程難度大,若沿等高線延伸,延長里程;
c.河流湍急:不利航運
2.地質:a.喀斯特地貌:防塌陷、滲漏;
b.地質不穩定:加固地基、避開斷層
3.氣候:a.公路、鐵路:防暴雨、洪澇、凍土、泥石流;
b.水運、航空:防大霧、大風
4.土地:少佔耕地,尤其是良田
「社會經濟方面」
1.人口:盡量多地通過居民點、鐵路車站、碼頭等,使更多人受益。(適用於:地方公路)
2.里程和運營時間:盡量修築橋梁、隧道,縮短里程,以節省運營時間;適當照顧沿線重要經濟點。(適用於:國道)
3.其他:盡量遠離重要文物古跡、注意生態環境保護
☆全面分析地理環境對區域發展的影響:
「地理位置」
1.經緯度位置
2.相對位置
「自然條件」
1.農業條件:a.地形(類型、土地類型特徵<如:以耕地、林地、草原為主等>、土壤)
b.氣候(類型、水熱條件、光照、熱量等)
c.水資源(多年平均徑流總量、河流、湖泊)
d.生物資源(如:氣候類型特徵有關的生物、農作物特徵)
2.工業條件:礦產資源(如:海鹽、能源等)
「社會經濟條件」
1.人口(包括:勞動力的素質、質量)
2.交通
3.市場
4.科技
5.歷史:包括:工農業基礎
6.國家政策
第二版塊 應用案例模板
區位選擇類問題
☆影響水庫壩址選擇因素:
1.壩址在河流、峽谷處或盆地、窪地的出口:口袋形區域有利於建壩:工程量小,造價低,庫區容量大
2.選擇地質條件好的地方,避開喀斯特地貌、斷層
3.氣候水文條件:保證水量充足
4.考慮修建水庫是否需要移民,佔地搬遷情況,盡量減少淹沒居民點
☆港口建設的區位條件:
「自然條件(決定港口位置)」
1.水域條件:港闊水深(等深線密集,有利於停泊靠岸避風)
2.築港條件:陸地地質穩定、地形平坦、坡度適當(有利於安排建築用地、港口設備)
「社會經濟條件(影響港口興衰)」
1.經濟腹地條件:經濟腹地是否廣闊(影響著客貨流量);客貨流量大小(影響著港口的興衰);腹地經濟性質(決定港口性質<綜合港、專業港等>)
2.城市依託:交通便利;為港口提供人力物力財力的支持
3.政策條件:對外開放地區建成自由貿易港
☆商業中心、商業網點形成的區位因素:
1.便利的交通條件:設立原則:交通最優(環路或市區邊緣,公路沿線)
2.較強的商品生產能力、穩定的商品來源
3.廣闊的市場或經濟腹地:設立原則:市場最優
☆鹽場形成的區位條件:
1.氣候:氣溫高、降水少、多風、日照強:有利於蒸發
2.地形:面積廣闊的平坦海灘、淤泥質海岸
☆漁場形成的區位條件:
1.地形:面積廣闊的大陸架(陽光直射、光合作用強、餌料豐富)
2.溫帶海域:氣溫變化大、海水上泛
3.河口處:河流帶來豐富的營養鹽類
4.洋流:(交匯流或上升流)海水上泛,帶來海底營養鹽類,餌料豐富
☆衛星發射基地選址的區位條件:
「自然條件」
1.氣象條件:需要天氣晴朗
2.緯度:地球自轉的線速度
3.地勢:平坦開闊
「人文條件」
1.人口:單位面積人口密度低,地廣人稀
2.交通:交通便利
3.軍事:符合國防安全需要
☆汽車站選址的區位條件:
1.路況:周圍道路寬闊
2.與市內外交通聯系
3.工程量大小
☆航空港選址的區位條件:
「自然條件」
1.地形:有平坦開闊、坡度適當的地形,以保證排水;
2.地質:有良好的地質條件
3.氣候:少雲霧。
「社會經濟條件」
1.交通條件:與市內有便利的交通聯系。
2.經濟:建在經濟發達的地區。
Ⅲ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識點歸納
第三單元 農業地域的形成與發展
1、 農業區位的含義:一是 該事物的地理位置 ;二是 該事物與其他事物的空間聯系
2、農業區位選擇就是 選擇良好的自然條件和社會經濟條件
3、影響農業的區位因素: 氣候(光熱水)、地形、土壤、灌溉水源、市場、政策、科技、交通、勞動力
4、農業地域的形成,是 自然條件 、 社會經濟條件 的結果
5、混合農業主要是 穀物生產 和 飼養牲畜 相結合的農業地域類型。
6、 澳大利亞 既是世界小麥主要供應國,還是世界最大的羊毛生產國和出口國。
7、澳大利亞的混合農業的類型 小麥-牧羊 ,主要分布在 墨累-達令盆地
8、分布在亞洲季風區的農業地域類型是 水稻種植業
9、世界最大的稻米生產國是
10、亞洲發展季風水田農業的區位因素:地形 平坦 ;氣候 濕潤且雨熱同期 ;人口 密集,勞動力充足
11、水稻種植業的生產特點: 1.小農經營2.單位面積產量高,商品率低3.機械化水平低(但除日本外)4.水利工程量大5.科技水平低
12、商品穀物農業是一種 面向市場 的農業地域類型,主要分布在 美國、加拿大、阿根廷、俄羅斯、烏克蘭等
13、國外的商品穀物農業的經營方式是 家庭私營 ;我國東北和西北也有商品穀物農業,但經營方式是 國營
14、商品穀物農業的作物以 小麥,玉米 為主
15、世界上最大的商品穀物生產國是 美國 ,主要分布在該國的 中部平原 ,這里有世界上最發達的 一體化 農業生產。
16、美國商品穀物農業生產的主要區位因素 1.優越的自然條件。2.便利的交通3.地廣人稀4.高度發達的工業5.先進的科技
17、美國農業的特點: 一體 化、 工業 化、 市場 化
18、商品穀物農業的基本特徵: 生產規模大 、 商品率高
19、大牧場放牧業是一種 以放牧牲畜為主 的農業地域類型,主要分布在 植被稀疏的大面積乾旱半乾旱的氣候區 ,
牧牛為主有 美國,阿根廷 ,牧羊為主有 澳大利亞、紐西蘭。南非
20、大牧場放牧業主要分布在 乾旱半乾旱 氣候區
21、大牧場放牧業具有 規模大 、 經濟效益好 的特點
22、阿根廷潘帕斯草原的大牧場放牧業的區位條件: 氣候溫和,草類茂盛 、 地廣人稀 、 距海港近,交通便利
23、乳畜業是隨著 城市 發展而形成的面向 市場 的 化、 化畜牧業地域類型,產品是 牛奶及其紙品 。
24、乳畜業發達的地區主要分布在 北美五大湖地區 ,西歐 、中歐,澳大利亞、紐西蘭,我國的北京上海
25、乳畜業的餓分布地區,大多緊鄰 大城市 ,世界上許多大城市都有奶牛農場分布在 郊區
26、西歐乳畜業的形成因素 市場廣闊 、多汁牧草豐富
27、有商品穀物農業、大牧場放牧業和乳畜業的國家是 美國等
28、影響下列農業的主要因素:江南丘陵的茶樹 土壤 、河西走廊的糧面 氣候 ,海南的天然橡膠 熱量 ,橫斷山脈的立體農業 地形 ,
29、商品穀物農業、大牧場放牧業和乳畜業的共性是 面向市場
30、美國商品穀物農業和阿根廷大牧場放牧業的共同發展條件 地廣人稀
31、珠江三角洲的基塘生產屬於 混合 農業。
Ⅳ 地理必修2知識點復習
第一章 人口的增長、遷移與合理容量 第一節 人口增長的模式及地區分布
人口增長 自然增長:自然增長率=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長率高則出生人口多(×)
機械增長:人口遷移
1、世界人口增長特點 總趨勢:持續增長
特點:階段性 工業革命以前:緩慢增長
工業革命以後:增長加速,二戰後:快速增長
對人口增長起決定性作用的是生產力的發展。
2、人口增長的五個階段和金字塔(5頁圖1-1-3):
人口增長的轉變從死亡率下降開始,出生率的下降使迅速增長的勢頭得以遏制,最後實現零增長。
人口自然增長率(‰)
15
10
5
0
① ② ③ ④ 時間
3、近代人口增長模式及特點
模式 特點 分布 舉例 利 弊
高低高模式 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長率 發展中國家、工業化初期人口再生產模式 衣索比亞、坦尚尼亞、肯亞 人口增長快,勞動力充足 人口年輕化,物質資料需求量大,資源短缺,環境、就業、住房壓力大
三低模式 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長率 發達國家 英國、日本、德國(負增長)、新加坡、中國 克服了人口增長過多、過快的問題 人口老齡化,勞動力短缺,國防兵力不足,養老費用增加,年輕人負擔重
過渡模式 過渡 接近或已達到發達國家水平的發展中國家 土耳其、阿根廷 ————————
[探索]中國與歐洲人口增長的比較:出生率:中國>歐洲,死亡率:歐洲>中國(原因,歐洲人口老齡化),歐洲後期出現負增長
4、中國人口變化模式(9頁案例研究):六個階段
人口加速增長階段(1949-1957年):原因,建國後,經濟發展,社會穩定
人口負增長(1957-1961年):三年自然災害
人口高速增長階段(1961-1970年):經濟水平高,補償性生育
人口減速增長階段(1970-1980年):計劃生育
人口波動增長階段(1980-1991年):人口滯後效應
人口低速增長階段(1992-至今):三低模式 我國自然增長率下降依賴於出生率的下降(計劃生育)
第二節 人口的遷移
1、移動到一定距離之外(跨越行政區域界線),改變定居地的行為
人口移動(空間上位置改變)包括:①人口流動:暫時離開常住地,例旅遊、出差②人口遷移
[思考]①出國旅遊屬國際人口流動 ②我國大學生赴美國攻讀碩士學位屬國際人口遷移
2、分類:按照人口遷移的范圍是否跨越國界分為:國內人口遷移和國際人口遷移
按遷移方向分為:農村向城市遷移(發達國家歷史上,發展中國家當前)和城市向農村
遷移(發達國家新趨勢)
3、特點
國際人 ①新大陸發現前:遷移集中在舊大陸,跨國遷移多,跨洲遷移少
口遷移 ②新大陸發現後:跨洲遷移,從舊大陸亞洲、歐洲、非洲遷往新大陸南、北美洲、大洋洲
③二戰後(現代),發 外籍工人(勞務輸出)成為國際人口遷移的主要形式
達向不發達地區遷移 國際難民(包括環境難民)數量增加,持續時間長
發展中國家優秀人才移民
人口遷移流向 歐洲:遷出變為遷入、拉丁美洲:遷入變為遷出
北美洲、大洋洲:一直是遷入
亞洲、非洲:一直是遷出
國內人 歷史上 遷移的最直接原因是:移民支邊、戰爭和自然災害
口遷移 2個階段 清以前:由黃河流域遷往珠江、長江流域,原因是戰爭
清—新中國:闖關東、走西口,原因是經濟
建國後 改革開放前:響應國家號召,開發新疆等,遷移少,原因是計劃經濟,嚴格戶籍管理
改革開放後:從落後地區遷往發達地區,人口流動頻繁,規模加大
遷移原因:推拉效應 遷出地不利條件,遷入地有利條件
4、原因 經濟原因(主要因素):例如,三峽移民(開發性移民)
政治因素:政治迫害(烏干達)、戰爭(巴以戰爭)、國家有組織移民(移民戍邊)
社會文化:宗教迫害(印巴分治)、民族歧視(印第安人)、文化傳統(中國葉落歸根)
生態環境:生態環境差異、環境惡化(愛爾蘭水災移民)
5、其他 家庭、婚姻:男女婚嫁、兩地分居
性別、年齡:男性比女性易遷移,年輕人比兒童、老人易遷移
〔思考〕美國老年人遷往陽光地帶原因:良好的自然環境(氣候條件)、較低的生活費用
第三節 環境承載力與合理人口容量
環境承載力 ①定義:養活的最大人口數,「生存」角度
(環境人口容量)②影響因素:資源(主要因素)(由最短缺的資源決定 木桶效應)、經濟等
陽光、空氣對環境承載力沒有限定。目前,用糧食生產來估算承載力應用最廣泛
③特點:不確定性和相對確定性。世界100億,中國 16億。
合理人 定義:養好的最大人口數,更有意義,「發展」角度
口容量 影響因素 ①自然環境:正相關(現實人口間接地反映合理人口容量的大小)
②地域開放程度:正相關(日本、荷蘭、比利時利用別國資源)
③本國自然資源:正相關 ④生活質量、消費水平:負相關
⑤科技發展水平:不確定 當多開發的資源>多需要的資源:正相關
當多開發的資源<多需要的資源:負相關
⑥貧富差距:負相關
特點:相對性。世界60億,中國8-9億。
第二章 城市的空間結構與城市化 第一節 城市的空間結構
〔探索〕英國終年盛行西風 工業區一般布局在東部
河流自西向東流 西部環境好,為高級住宅區,東部為低級住宅區
1、城市功能分區
功能分區 組成 區位 特點
中心商務區CBD 大商場、公司、大銀行(例上海外灘和浦東陸家嘴) 一般位於市中心 ①建築密集,高樓林立②交通便捷,通信發達③人口數量晝夜差別大④內部存在明顯分區
商業區 商業街、百貨商店、金融中心 ①市中心(無CBD)②CBD外側③街道兩側 ①交通便捷,多層大廈②人口密度、流量大③人口晝夜差異大④土地利用最集約
工業區 同類工廠 ①城市邊緣②交通干線兩側 ①廠房巨大,煙囪高聳②交通便利,多有污染
住宅區 成片住宅樓和配套服務設施 ①企業單位職工住宅②市政統一規劃住宅 ① 環境不好
② ②商品房,環境好
行政中心區 行政機構 ①單獨區域②與其他功能區混雜 人口晝夜差異大
文化區 大專院校、科研單位、圖書館 距工業區遠,交通便利,通信發達,自然環境好
混合區 綜合功能
郊區 衛星城、農業區、住宅 城市外圍 為城市服務
〔思考〕①佔有空間最大的是住宅區 ②最主要的三種是商業區、住宅區和工業區
③城市功能區沒有明顯界線,某一功能區內也有其他功能用地,只是以某一種功能為主。
④住宅區分類 高級住宅區:面積大,獨立庭院,位於城市邊緣,多與高坡、文化區相聯系 背向
(按收入) 低級住宅區:面積小,擁擠,與低地、工業區聯系,擁擠在內城和工業區附近 發展
2、形成原因
(1)歷史因素 功能延續:東京江戶高級住宅區(武士住宅的延續)
功能改變:北京故宮,原為行政中心,現為文化游覽區
(2)經濟因素(最重要因素),直接影響經濟地租高低的主要因素 距市中心遠近
通達性高低
(3)社會因素:主要影響住宅區的分化 社會地位:高級、低級住宅區
生活方式:美國紐約唐人街、山東村
宗教信仰:濟南回民小區
(4)行政因素:行政規劃,例北京方庄住宅小區
3、一般的,城市規模越大,地域結構的分化越明顯。
中心地 ①高級中心位於正六邊形中心,六個低一級中心地分布在六個角上(服務范圍為正六邊形)
理論 ②嵌套包圍 ③同級服務范圍相互獨立,不重疊
④低級中心地服務功能小,數目多 ⑤高級中心地是低級中心地面積的3倍
⑥假設狀態,現實不存在,但可以指導商業網點和城市布局
一般的,城市規模越大,服務功能越強。但不能說:城市規模大小與城市服務功能大小成正比(桂林等旅遊城市,某一方面功能很強,其服務區域可達全國)
第二節 城市化
一、 城市化 三個內涵:農村人口向城市集中、農村地域向城市地域轉化、城市文明向農村地區擴散
主要標志:城市人口增加、城市人口比重上升、城市用地規模擴大、數目增加
最主要標志:城市人口比重上升,判斷兩個城市城市化水平,計算城市人口比重即可
二、 世界城市化進程
當今世界城市化兩大突出特點 城市化進程加快
大城市化趨勢明顯(發展中國家更突出)
世界大城市化趨勢一個突出表現為:形成了城市群(37頁圖2-2-4,大體了解城市群分布在什麼地方)
發達國家 發展中國家
起步 早 晚
城市化水平(城市人口比重) 高 低
城市人口 少 多
現代發展速度 慢 快
與經濟關系 相適應(與工業化相伴成長) 不適應(工業化滯後於城市化)
現代新動向 城市郊區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
城市化為主,大城市過度膨脹
原因:市中心「產業空心化」,經濟蕭條
原因:郊區環境質量好、鄉鎮配套設施完善、交通便利,城市環境質量不好
三、城市化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環境污染 大氣污染 主要污染源:汽車尾氣、工礦企業燃煤、居民燃煤
對交警危害最大的污染物:碳氫化合物和氮氧化合物(汽車尾氣排放)
水污染污染源:工業污水、生活污水、垃圾堆放
固體垃圾污染:污染大氣、水和土壤
破壞原有生態環境:物種減少
地面沉降:原因為過量開采地下水、挖煤
其他:交通擁擠,住房緊張,就業困難,失業人多
第三節 地域文化與城市發展
1、地域文化:物質基礎是地理環境
特點 形成:自然和人文因素 內容:物質、非物質
范圍:可大可小,可單、多要素 狀態:一定時期相對穩定,不斷變化
舉例:耕地:南水北旱;飲食:南甜北咸;民居:華北四合院、黃土高原窯洞,傣家竹樓、建築間距 由南向北擴大;服飾;交通;民歌。
2、地域文化對城市的影響:最能體現地域文化特徵的是城市中的建築
建築空間布局 美國:中心摩天大樓,外圍建築高度逐漸下降,立體化發展,現代城市布局
歐洲:市中心為廣場、教堂,中心及四周建築物高度差別小,高層建築一般在城市外圍,體現了歷史文化和現代文化的融合
建築結構 圍牆 中國:保守,建築外一般有圍牆
西方:很少有圍牆
園林 中國:講究含蓄、顯而不露 內向、封閉
西方:整齊劃一、對稱、和盤托出 外向、開放
建築風格 中國:宮廷式建築: 紅牆、黃瓦、飛檐、樓台殿閣 突出皇權的地位
西方:噴泉、雕塑、洋房、草地 突出教堂的地位
第三章 生產活動與地域聯系 第一節 農業區位因素與地域類型
一、影響農業區位的因素
自 氣候(最重要的自然因素) 熱帶:橡膠、椰子、菠蘿、甘蔗
然 溫度 亞熱帶:柑橘、荔枝、龍眼(濕桂圓)、甘蔗 南蔗北甜
因 溫帶:梨、桃、蘋果、甜菜
素 高寒:青藏高原青稞
降水:水多,種水稻;水少,種小麥。
光照:短日照植物、長日照植物、新疆哈密瓜、塑料大棚
土壤:作物生長的物質基礎,養分來源 肥力:東北平原為黑土;長江中下游水稻土、「魚米之鄉」
酸鹼性 耐酸性(中國南方):茶樹、馬尾松、杜鵑花
耐鹼性(中國北方):柏樹、鹼蓬、檉柳
地形 平原,易於發展種植業,利於實現農業水利化、機械化,三江平原機械化水平最高
山地,發展畜牧業和林業(不易發展種植業,發展畜牧業和林業可以保持水土)
水源:河西走廊糧棉生產、南疆棉花生產、河套平原(乾旱半乾旱地區,降水少)
社 市場(決定性作用,決定類型、規模):自然條件決定能種什麼,到底種什麼取決於市場
會 交通 交通發達,速度提高
因 保鮮技術
素 一般運輸距離越遠,單位運費越低
集約化程度越高,成本越低,農作物生產越可以遠離市場
政策:政府補貼,提供技術支持等
農業生產技術
在自然和社會因素中,自然因素相對穩定,社會經濟條件多變,所以要更多地考慮社會經濟因素。
[主導因素] ①以色列無土蔬菜栽培(技術)②江南丘陵茶樹(土壤)③城郊乳牛、花卉(市場)
④橫斷山區立體農業(地形) ⑤海南島天然橡膠、青藏高原青稞(氣候)⑥新疆哈密瓜又香又甜(氣候) ⑦冬季,南方蔬菜運往東北(交通)⑧我國大部分地區實行了農村稅費改革(政策)
二、農業地域類型
1、按發展階段
原始農業(貧窮、落後的熱帶雨林地區):游牧業、遷移農業、初步定住農業
傳統農業(發展中國家):稻作農業、傳統旱作穀物農業、傳統混合農業(桑基魚塘)、地中海式農業
現代農業(發達國家):種植園、現代穀物農業、現代混合農業、乳畜業、市場園藝、大牧場放牧業
(美國農業地帶) (在城市郊區) (阿根廷潘帕斯草原)
美國、中國海南島橡膠園 荷蘭,鮮花王國
2、按生產對象:種植業、畜牧業、混合農業
3、按投入多少 粗放農業:投入少,靠擴大土地面積增產
集約(密集)農業(勞動力密集型、資金和技術密集型):投入多,靠提高單產增產
4、按產品用途:自給農業和商品農業
原始遷移農業 傳統旱作穀物農業 現代混合農業
農業類型 原始、粗放、自給 傳統、勞動密集、自給 現代、資金技術密集、商品
主要耕作方式 刀耕火種 勞動力多,精耕細作 據市場變化靈活種植穀物和放牧牲畜、輪作
耕地狀況 不斷遷移變換 耕地、房屋穩定,持續耕種 耕地、房屋穩定、調整經營
生產動力 人力 人力、畜力 機械
生產技術 靠自然 憑經驗 靠科技
目前主要分布地區(54、55、56圖) 熱帶雨林(非洲、剛果盆地、南美亞馬孫流域、太平洋島嶼) 溫帶大陸東岸及亞熱帶乾旱山地(中國三北、東南半島、印度、尼羅河、兩河等文明起源地) 西歐、北美、澳大利亞、紐西蘭、南非
分布地區狀況 貧窮落後 發展中國家和地區 發達國家和地區
環境問題 人少:無;人多:生態失衡、物種少 水土流失、土壤鹽漬化 生態破壞、環境污染
三、澳大利亞混合農業:世界出口羊毛最多的國家,也是重要的小麥出口國
1、小麥和綿羊同時進行—小麥牧羊帶
2、分布:西南,東南(墨累—達令盆地,主要分布地區)(57頁圖)
3、優點:①輪作,保持肥力,使農場成為一個良性農業生態系統 ②互惠互利,種植業秸稈作為飼料飼養綿羊,羊糞作為肥料 ③ 時間互補,合理安排農事:冬小麥,5-6月秋種,11-12月春末夏初收;綿羊冬季忙④收入穩定 ⑤靈活性和對市場的適應性:據市場需求決定種、養
4、限制因素:灌溉。墨累—達令盆地位於大分水嶺的雨影區,東水西調
四、農業活動對環境的影響
對地理景觀的影響:大部分地區由農業景觀取代自然景觀
對資源的影響:對森林態度 採集、狩獵 農業階段為障礙 資源(涵養水源、調節小氣候)
對環境的影響:生態破壞、環境污染(大水漫灌,導致土壤鹽漬化)
[思考]50和52頁杜能模式和辛克萊模式
第二節 工業區位
一、影響工業的區位因素
主導區
位因素 工業類型 區位選擇原則 部門舉例 工業特點
原 材 料
原料指向型 接近原料產地 鋼鐵廠、甜菜製糖廠、甘蔗製糖廠、水產品加工廠、水果罐頭廠、採掘業 原料不便於長距離運輸或原料運輸成本高、產品運輸成本低的產業(失重)
市 場 市場指向型 接近消費市場 啤酒廠、汽水廠、傢具廠、印刷廠、汽車製造廠、石油加工廠、食品廠 產品不便於長距離運輸或產品運輸成本高、原料運輸成本低的產業(超重)
運 輸 條 件 運輸指向型 布局在沿海、沿港或鐵路樞紐等交通便利的地區 美國東海岸的鋼鐵工業、日本太平洋沿岸工業地帶、加拿大煉鋁工業、上海寶鋼 影響一個地區資源的開發程度;高效率運輸系統使原料地對工業區位選擇的影響減弱;
勞動力素質 技術指向型 接近勞動者素質高的地區 集成電路、衛星、飛機、精密儀表 生產技術要求較高
勞動力成本 廉價勞動力指向型(勞動力密集型) 接近有大量廉價勞動力的地方 普通服裝、電子裝配、製鞋、珠江三角洲的崛起 須投入大量勞動力的工業
能源 動力指向型 接近能源供應地(火電廠或水電站) 冶金(煉鋁或煉銅廠)、化學等重工業、電鍍廠 需要消耗大量能源的工業
環境條件 環境指向型 注重經濟和生態效益 感光器材、電子廠、電影工業、慕尼黑 好的環境會吸引某些特定的工業
其它因素 尋找最優區位 有利的地點、集聚作用、廠商的個人喜好、工業慣性、政策等。
紡織工業:勞動力,新疆紡織工業:原料(長絨棉)
二、工業地域
工業 生產上的聯系 總廠與分廠的聯系:汽車生產
聯系 「上下游」的聯系:上游工廠的產品一般是下游工廠的原料:鋼鐵工業、服裝生產
非生產上的聯系:共同利用基礎設施、廉價勞動力等
意義:降低生產成本,利於處理環境污染
工業集聚 共同利用廉價勞動力:我國沿海地區多層建築的標准廠房內,有服裝、雨傘、鞋帽等工業
共同利用交通:上海寶鋼所在工業區、日本港口附近的工業區
共同利用資源:黃河上游的有色金屬長廊、煉鋁廠和砂輪廠都靠近鋁土礦產地
共同利用能源:克拉瑪依石油城、黃河上游的有色金屬長廊
工業地域 工業點:工業地域類型的基層單位,小城鎮和鄉鎮的經濟主體,例:濟鋼
工業區:工業地域類型的中心環節,中等城市經濟主體,例濟南東部濟鋼和煉油廠工業區
工業樞紐:一般對應工業城市,例:濟南、天津
工業地區:多個工業城市,在經濟協作區或全國工業生產中占重要地位,例:滬寧杭等
工業點、區、樞紐、地區在內外聯系、經濟作用強弱、工業部門多少、綜合性大小方面逐級增強
[思考]世界主要工業區:主要集中在北半球中緯度地區
歐洲西部工業區:工業化最早的地區,現代工業高度發達
俄羅斯-烏克蘭工業區:以重工業為主,核工業、宇航工業在世界上占重要地位
北美工業區:工業現代化程度高,微電子工業在世界上佔有重要地位
日本-中國工業區:大力發展海上航運、勞動力豐富、進口原料和燃料,出口產品,加強國際合作
[補充] 大氣污染企業:水泥廠、釀造廠
水污染企業:印染廠、造紙廠、電鍍廠、皮革廠
大氣污染、水污染企業:化工廠、煉油廠
大氣污染、固廢污染企業:發電廠、鋼鐵廠
無污染企業:服裝廠、印刷廠、玩具廠
[例]某城鎮建鋼鐵廠、造紙廠、啤酒廠、服裝廠,從
A、B、C、D、E、F中選最佳區位
鋼鐵廠:
造紙廠:
服裝廠:
啤酒廠:
第三節 地域聯系
地域聯系主要方式:交通運輸、通信、商業貿易
一、交通運輸
1、五種交通運輸方式
鐵路:當代最重要的運輸方式之一,運量大,運費低,受自然因素影響小,連續性好
公路:發展最快,應用最廣,機動靈活,周轉速度快,對各種自然條件適應性強
水路:歷史最悠久的運輸方式,運量大,投資少,成本低,受水文、氣象條件影響大
航空:最快捷的運輸方式
管道:運具與線路合二為一的新型運輸方式
2、五種方式按運量、速度和運費排序 運量:水運>鐵路>管道>公路>航空
速度:航空>公路>鐵路>管道>水運
運價:航空>公路>鐵路>管道>水運
3、選擇最好的運輸方式:「多快好省」原則
運距 近:公路 鐵路 高:鐵路
遠 航空 大 運費
鐵路 量 水運 低:水運
水運 小:航空
〔思考〕①廣州某熱電廠向秦皇島訂購了20萬噸煤( )②淄博煉油廠所使用的勝利油田的石油( )③由武漢到鄭州探親( )④從拉薩到西寧沿途參觀訪問( )⑤從重慶到武漢,沿途觀賞三峽風光( )⑥從烏魯木齊到北京開會,第二天必須到達( )
分類 方式 任務
郵政通信 交通運輸工具 實物(信函、文件、包裹)
電信通信 電磁系統 信息(文字、符號、圖像、聲音、語言)
二、郵電通信
三、商業
環節:收購 存儲、調運 銷售 (78圖3-3-9,商業中心形成條件)
(商業活動前提)(購銷時空矛盾緩沖器)(商業活動終結)
國際貿易:商品貿易、資本投入、勞動力和技術流動,貿易比商業范圍廣
四、交通對聚落形態的影響
水路交通與城市的興起 影響城市區位和形態 區位:江岸渡口和河流交匯處 武漢、宜賓、重慶
形態外部:沿河呈帶狀、團塊狀西安:涇、渭河交匯
內部:棋盤狀
對城市發展的影響 木船時代:沿河發展
輪船時代:沿江海發展
鐵路、公路使城 改變了城市沿江河分布的單一形式
市沿交通軸發展 催生了新一代城市:石家莊(案例)、株洲(火車拉來的城市,京廣、湘黔、浙
贛)、鄭州(京廣、隴海—蘭新)
綜合交通使城市多方向綜合發展 集中式團塊狀 分散狀
單一 多方向
內聚 沿軸放射狀
受交通線路衰落而衰落的城市:大運河淤塞,海運、鐵路、公路發展,揚州、濟寧運河城市發展緩慢
五、交通對商業網點布局的影響(類似於對城市的影響)
1、商業網點區位:帆船、馬車時代:河流、大道匯合處,公、鐵路時代:公鐵路沿線和交通樞紐處
2、商業網點區位變化
①傳統中心商業區衰落原因:建築密集、道路狹窄、汽車通行能力受到很大限制;用地緊張,缺少必要的停車場②商業網點由城市中心向城市邊緣交通便利處發展的原因:私人小汽車普及;高速公路;城市郊區快速道路網;城市郊區化
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Ⅳ 高中地理必修2知識點總結
第一章 人口與環境
第一節 人口增長模式
1、人口增長模式: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長率
2.某個地區人口自然增長速度的數量受生物學規律的制約和經濟發達程度,文化教育水平,醫療衛生條件,婦女就業狀況,婚姻生育觀,宗教信仰,風俗習慣,戰爭,自然災害,人口政策等。
3、人口增長模式特點
人口模式 特 點 時代
原始型 高出生率、高死亡率、極低自然增長率 原始社會
傳統型 高出生率、高死亡率、較低自然增長率 奴隸,封建,資本主義初期
過渡型 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長率 發達國家18世紀中期-19世紀末20世紀初
發展中國家20世紀中期-
現代型 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長率 發達國家
發展中國家的部分發達地區
人口增長的快慢取決於生產力的發展水平
第二節 人口合理容量
自然資源是人類生產生活資料的主要來源
自然資源是有限的:土地。礦產資源。森林
環境人口容量的制約因素:資源(成正比)、科技發展水平(成正比)、生活和文化消費水平(成反比)。
人口容量三個特點:臨界性。相對性。警戒性。
第三節 人口遷移
人口遷移的判斷:空間位移;變更居住地;永久性
人口遷移的類型(按是否跨越國界):國際遷移、國內遷移
遷移原因 特 點 遷移路線
二戰前 1.殖民主義擴張和資本主義發展
2.地理大發現和新航線開辟 1.從舊大陸到新大陸
2.從已知開發國家到未開發地區 1. 洲人到美洲、非洲
2.非洲黑人被販賣到美洲
3.東亞、南亞人被招工到美洲
二戰後 各國經濟發展不平衡 1.從發展中國家到發達國家
2.定居移民減少,流動工人增加(外籍工人) 1.拉丁美洲人到北美打工
2.南亞、南歐、非洲人到西亞打工
3.南歐、非洲人到西歐
人口遷移對遷入地和遷出地的影響
對人口遷出地:減少遷出地人口密度、緩解人口對環境的壓力
有人才、勞動力的流失
對人口遷入地:人口增加,人才的流入,有利於經濟發展
人口密度增加,人口對環境的壓力增加
影響人口遷移的因素
自然:氣候,土壤,水源,地形,資源
經濟:發展水平,交通通訊發展
政治:政策。戰爭,政治中心變更,
社會:教育。家庭婚姻。宗教
遷移原因 特點 遷移方向
20世紀80年代中期前 1.計劃經濟體制
2.嚴格的戶籍管理制度 有計劃、有組織地進行 1.國家從東部城市抽調各種人員支援西部、內地和邊疆地區的建設
2.大量農村人口從東部人口稠密區遷往西北和東北
20世紀80年代中期後 改革開放政策 自發遷移 1. 內地到沿海
2. 山區到平原
3. 貧困地區到發達地區、「民工潮」
第二章 城市與環境
第一節 城市空間結構
城市區位因素
自然:地形 平原,高原,山谷
氣候:中低緯(溫度)。沿海(降水)
河流,供水,運輸,軍事
人文:礦產。交通。旅遊。政治。宗教。科技。
城市等級越大,數目越少,服務范圍越大,服務種類越多,級別越高。
第二節城市化過程與特點
城市化的標志:城市人口比重上升。勞動力從第一產業向第二.三產業逐漸轉移。城市用地規模擴大
發達國家的城市化:起步早,水平高,近期速度慢,開始出現逆城市化現象。
發展中國家城市化:起步晚,水平低,尚未達到世界平均水平,但是發展快,
城市化的一般規律:城市化——郊區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
第三章 區域產業活動
第一節 產業活動的區位條件和區域聯系
生產協作聯系:工序—協作(布)工業聚集
部件—生產(車)工業分散
商貿聯系:區域貿易。國際貿易
第二節 農業區位因素與農業地域類型
農業區位因素:自然因素:氣候:熱量,光照,降水量。
地形、土壤,河流
科技:勞動力,科技裝備,生產技術,種植方式,耕作制度
社會經濟因素:市場,交通,政策。
種植水稻區位條件: ①氣候:季風氣候(雨熱同期)
②地形:平原地區,地勢低平
③人口:人口稠密,勞動力豐富
④科技
特點: ①小農經營,人均耕地少。
②單位面積產量高,但商品率低。
③機械化和科技水平較低。
④水利工程量大。
第三節工業區因素與工業地域聯系
原料指向型工業 製糖業、水產品加工業、水果加工業 所需工業原料豐富的地區
市場指向型工業 瓶裝飲料業、傢具製造業、印刷工業 接近產品消費市場的地區
動力指向型工業 有色金屬冶煉工業、化學工業 能源供應充足的地區
廉價勞動力指向型工業 普通服裝、電子裝配、包帶、制傘、製鞋工業 擁有大量廉價勞動力的地區
技術指向型工業 集成電路、航天、航空、精密儀表 高等教育和科技發達的地區。
工業布局:1.遠離河流上游2.分布在盛行風下風向3.盛行風垂直郊外4.最小風頻上風向
工業聯系(1)投入——產出(工序)(2)輕,薄,短,小(部件)
第四節 交通運輸布局及其對區域發展的影響
運輸方式 優點 缺點
鐵路運輸 當代最重要的運輸方式之一。運量大,速度快,運費較低,受自然因素影響小,連續性好 修築鐵路造價高,消耗金屬材料多,佔地面積廣,短途運輸成本高
公路運輸 發展最快、應用最廣、地位日趨重要的運輸方式。機動靈活,周轉速度快,裝卸方便,對各種自然條件適應性強 運量小,耗能多,成本高,運費較貴
水路運輸 歷史最悠久的運輸方式,運量大,投資少,成本低 速度慢,靈活性和連續性差,受航道水文狀況和氣象等自然影響大
航空運輸 速度快,運輸效率高,是最快捷的現代化運輸方式
運量小,能耗大,運費高,且設備投資大,技術要求嚴格。
第四章 人類與地理環境的協調發展
第一節人類面臨的主要環境問題
環境問題
環境污染問題 大氣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生物污染
由環境污染演化而來的問題 酸雨,全球變暖,臭氧層破壞
生態破壞問題 水土流失、森林砍伐、土地荒漠化、生物物種的減少資源的枯竭、
自然資源衰竭問題 森林,草原,礦產等資源的減少和破壞
部分資源短缺趨於枯竭,人均資源擁有量減少
生態破壞,生物多樣性受損
環境污染,人類生存環境質量下降
第二節人地關系思想的演變
古代 地理環境決定論→人定勝天→天人合一
現代 地理環境決定論→可能論→適應生態和和諧論→可持續發展論(20世紀80s)
第三節、可持續發展的基本內涵
可持續發展:它既滿足其當代人的需求,而又不損害後代人滿足其需求的能力。
發展的觀念,公平的觀念,環境的觀念,權利的觀念
第四節協調人地關系的主要途徑
1. 控制人口規模
2. 轉變發展模式
3. 自然資源的可持續利用
4. 協調人地關系,從我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