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魯教版必修一
⑴ 山東教育出版社高中地理課本必修一主要是什麼地理
第一章 行星地球
第一節 宇宙中的地球回
第二節 太陽對地球答的影響
第三節 地球的運動
第四節 地球的圈層結構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氣
第一節 冷熱不均引起大氣運動
第二節 氣壓帶和風帶
第三節 常見天氣系統
第四節 全球氣候變化
第三章 地球上的水
第四章 地表形態的塑造
第五章 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與差異性
必修三為人文地理
⑵ 高一 地理 必修一 電子課本 山東教育出版社
魯教版還沒電子書
⑶ 高中地理必修一魯教版《學習與評價》答案
同情啊,可惜很難找到答案滴
⑷ 魯教版高一必修一地理電子書
你好,樓主。來很高興看源到你的問題。
但是又很遺憾到現在還沒有人回答你的問題。也可能你現在已經在別的地方找到了答案,那就得恭喜你啦。
可能是問的問題太專業了,別人沒有遇到或者接觸過,所以幫不了你。建議你去問題的相關主頁論壇去求助,這樣來的比較快。
祝你好運~~~
⑸ 高中地理必修一,魯教版,課時劃分
給個信箱把全部教案發給你。教研室的統一做的魯教版
⑹ 求魯教版高一地理必修1知識點總結
第一單元 從宇宙看地球
知識結構
一、宇宙
1.宇宙的概念
宇宙是空間和時間的統一體,是運動發展和變化著的物質世界,具有物質性、運動性、多樣性的特徵。
2多種多樣的天體
星雲、恆星、行星、衛星、彗星、流星體、星際物質等這些物質統稱為天體。其中恆星和星雲是最基本的天體。
3天體系統
距離相近的天體因相互吸引而相互繞轉,構成不同級別的天體系統。
二、太陽
1太陽系概況
太陽系:地球和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等行星,以及小行星、彗星、流星體等天體圍繞太陽公轉,構成太陽系。太陽因其質量最大而成為太陽系的中心天體。
2太陽的能量來源
太陽的輻射能量源於太陽內部的核聚變反應。
3太陽活動及其對地球的影響
(1)太陽活動的主要類型
活動類型 大氣層位置 概念 說明
黑子 光球 光球有時出現的黑色斑點 黑子的大小和多少是太陽活動的標志,活動周期大約為11年。
耀斑 色球 色球有時出現增大增亮的斑塊 1耀斑爆發時太陽活動最激烈的顯示
2釋放巨大的能量
(2)太陽活動對地球的影響
①對地球氣候的影響
太陽活動與地球上的氣候變化之間具有一定的相關性。
②擾亂地球上空的電離層,干擾無線電短波通訊。
③對地球磁場的影響
④產生極光。
三、地球
1地球的普通性
在太陽系的八大行星中,地球的質量、體積、平均密度和公轉、自轉運動有自己的的特點,但並不特殊,特別與其他類地行星(水星、金星、火星)相比,有很大的相似性。
(1)八大行星的運動特徵
①共面性:八大行星的公轉軌道幾乎在同一平面上。
②同向性:從地球上空俯視,各大行星的公轉方向為逆時針方向。
③近圓性:各大行星的公轉軌道同圓相當接近,只有水星軌道的偏心率稍大。
(2)八大行星的結構特徵
項目
分類 包括的行星 距日遠近 表面溫度 質量 體積 密度 組成物質
類地行星 水、金、地、火 近 高 小 小 大 中心有鐵核,金屬元素含量高
巨行星 木、土 中 中 大 大 小 氫、氦氣
遠日行星 天王、海王 遠 低 中 中 中 氫、甲烷
2地球的特殊性
地球是目前太陽系中已知的唯一有生物,特別是高級智慧生物的行星。這與其所處的宇宙環境和地球本身的條件有關。
(1)地球所處的宇宙環境條件——穩定而又安全
①穩定的太陽光照條件。
②安全的空間運行軌道(安全的宇宙環境)。
(2)地球適宜的自身條件——溫度、大氣、液態水
①日地距離適中。使地球表面有適宜的溫度條件。
②地球自轉周期適當。白晝增溫不過分炎熱,黑夜降溫不過分寒冷。
③地球的體積和質量適中,形成地球原始大氣層,並逐漸演化成適合生物呼吸的大氣。
四、地球的自轉
1自轉方向是自西向東,從北極上空俯視為逆時針,南極上空俯視為順時針。
2自轉的周期:其自轉一周所需的時間為23小時56分4秒,成為一個恆星日,使地球自轉的真正周期;而日常所用的24小時,是地球自轉360°59´所需的時間,稱為一個太陽日,是晝夜更替的周期。
3速度(見下表)
速度 概念 大小 特殊性
角速度 地表各點在單位時間內轉過的角度 約每小時15°,每4小時1° 南北極點自轉角速度等於0
線速度 地表各點在單位時間內轉過的弧長 因各地緯度不同而有差異,緯度越高,線速度越小 ①赤道線速度最快,為1670km/h
②南北緯60°約為赤道出的一半
③南北極點,線速度為0
4地球自轉的地理意義
(1)產生晝夜交替現象;
(2)地方時:經度不同,地方時不同,每隔15°相差1小時,同一經線上地方時相同;
(3)沿地表水平運動的物體的偏向(地轉偏向力):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上布片,識記為「南左北右,赤道不偏」。例如河流兩岸侵蝕現象,北半球河道偏右,左岸泥沙堆積,南半球則相反。
五、地球的公轉
1公轉方向:自西向東,從北極上空俯視為逆時針,南極上空俯視為順時針。
2公轉軌道:橢圓形軌跡,太陽位於其中一個焦點上,1月初地球位於近日點,7月初地球位於遠日點。
3公轉速度:近日點最快,遠日點最慢(包括角速度和線速度)。
4公轉周期:一個恆星年為365日6時9分10秒;一個回歸年為365天5時48分46秒。
六、黃赤交角
地球自轉面(赤道面)與地球公轉軌道面(黃道面)的夾角,角度為23°26´。
七、太陽直射點的移動規律
地球公轉的過程中,地軸的空間指向和黃赤交角的大小,在一定時期內可以看作是不變的,因此,地球在公轉軌道的不同位置時,地表接受太陽垂直照射的點(簡稱太陽直射點)是有變化的。太陽直射點移動的規律如圖和表(二分二至是針對北半球而言的):
時間 太陽直射點的位置 節氣
3月21日前後 赤道 春分
6月22日前後 北回歸線 夏至
9月23日前後 赤道 秋分
12月22日前後 南回歸線 冬至
熟記3月21日或9月23日、6月22日、12月22日三個太陽光照圖,能判斷圖中太陽直射點的位置、某地時刻、太陽高度、晝夜長短情況等。
八、地球公轉的地理意義
1晝夜長短的變化
太陽直射點在北半球,則北半球晝長夜短,全球的白晝時間由南向被逐漸增長;太陽直射點在南半球,北半球晝短夜長,南半球晝長夜短,全球的白晝時間由南向北逐漸縮短。
太陽直射點向北移動,,北半球晝漸長,夜漸短,南半球晝漸短,夜漸長;相反,太陽直射點向南移動,北半球晝漸短,夜漸長,南半球則晝漸長,夜漸短。
同一緯線上晝夜長短是相同的。
2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
太陽高度交即太陽光線與地平線的夾角,直射點上,太陽高度角為90°,晨昏線上,太陽高度角為0°。正午太陽高度是一天中最大的太陽高度。
3四季更替
(1)劃分依據: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
(2)我國傳統四季劃分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為起點來劃分春、夏、秋、冬四季;習慣上四季的劃分如下:3~5月為春季,6~8月為夏季,9~11月為秋季,12月~次年2月為冬季。歐美四季的劃分是以春分、夏至、秋分、冬至為起點劃分的。
4如何應用公式H=90°—|Ф+λ|計算正午太陽高度角
其中,H代表正午太陽高度角,Ф代表所求地點的地理緯度,λ代表當時太陽直射點的緯度,|Ф+λ|表示兩緯度之間的緯度差,若Ф與λ在同一個半球,則用減號(—);若不在同一個半球,則用加號(+)。
第二單元 從地球圈層看地理環境
知識結構
1、 運用示意圖說明地殼內部物質循環過程。
2、 結合實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態變化的內、外力因素。
3、 運用圖表說明大氣的受熱過程。
4、 繪制全球氣壓帶、風帶示意圖。說出氣壓帶、風帶的分布、移動規律及其對氣候的影響。
5、 運用簡易天氣圖,簡要分析鋒面、低壓、高壓等天氣系統的特點。
6、 運用示意圖,說出水循環的過程和主要環節,說明水循環的地理意義。
7、 運用地圖,歸納世界洋流的分布規律,說明洋流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一、 岩石圈的結構
(1)地殼在垂直方向上可分為硅鋁層和硅鎂層。
位置 組成成分 密度 分布特點
硅鋁層 地殼上層 以O、Si、Al為主,鈉、鉀也較多 2.7 不連續,在洋底缺失
硅鎂層 地殼下層 以O、Si、Al為主,鎂、鐵、鈣成分相對較多 2.9 連續圈層
(2)地殼結構的特點
①地殼厚度不均
②硅鋁層不連續分布
二、 岩石圈的結構與物質循環
1、 三大類岩石的比較
分類 形成過程 特點 舉例
岩漿岩:侵入岩 岩漿在地下壓力的作用下侵入地殼上部,冷卻凝固而成 由於凝結時間長,礦物結晶明顯 花崗岩
噴出岩:岩漿在地下壓力的作用下噴出地表,冷卻凝固而成 由於凝結時間短,礦物結晶不明顯 玄武岩、流紋岩
沉積岩:地表岩石在外力作用下被風化成碎屑物質,再經風、流水等搬運,經過緊壓固結作用而形成的岩石 形成不同岩層,有的含有化石 石灰岩、頁岩、砂岩、礫岩
變質岩:原有岩石在岩漿活動、地殼運動產生的高溫、高壓作用下,使原來的岩石成分和性質發生改變 有的重新結晶,有的有片理構造 片麻岩、大理岩、石英岩
2、 岩石圈的物質循環
軟流層中的岩漿在火山活動過程中噴出地表或侵入地球上部,冷卻凝固而形成岩漿岩,其中噴出岩是暴露在地表的,侵入岩如果遇到地殼抬升的話,也會露出地表。出露於地表的岩漿岩在外力作用下會會形成沉積岩,岩石如果遇到地殼下沉的話,又要受到高溫高壓作用形成變質岩。變質岩經過重熔再生又生成新的岩漿,回到地球內部,同時變質岩也可受到外力作用變為沉積岩。
3、 內力作用與地表形態變化
(1) 地質作用:引起地殼及其表面形態不斷發生變化的作用,就是地質作用。
(2) 分類:地質作用按其能量來源可分為內力作用於外力作用。
分類 能量來源 表現形式 對地表形態的影響
內力作用 地球內部的熱能 地殼運動、岩漿活動、變質作用等 造成高低起伏,形成高山、盆地等
外力作用 太陽能、重力能 風化、侵蝕、搬運、堆積、固結成岩等 削高堆低,是地表趨於平坦
四、大氣的受熱過程
1、大氣的削弱作用
⑴吸收作用:具有選擇性,臭氧吸收紫外線,二氧化碳和水汽吸收紅外線。
⑵反射作用:塵埃和空氣分子使陽光改變方向,藍色光容易被散射,雲層和塵埃可以反射一部分太陽輻射,因而夏天白天多雲時,氣溫不會太高。
⑶散射作用:晴朗的天空景觀蔚藍色,黎明、黃昏及陰天時天空仍然明亮,都是散射作用的結果。
2、大氣的保溫效應
地表可以吸收短波輻射,也可以吸收長波輻射。地面吸收太陽的短波輻射後,溫度升高,同時,地面也把能量向外輻射。大氣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能吸收地面輻射,大氣增溫,同時也產生大氣輻射,一部分射向宇宙空間,大部分返回地面,我們稱之為大氣逆輻射,這樣就補償了地面輻射損失的熱量,起到了保溫作用。
五、大氣運動
1、大氣運動的根本原因
大氣運動的能量來源於太陽輻射。由於各緯度獲得的太陽輻射能多少不同,造成高低緯度間溫度的差異,這是引起大氣運動的根本原因。
2、熱力環流
⑴熱力環流的概念
由於地面冷熱不均引起的空氣環流稱為熱力環流,它是大氣運動的一種最簡單的形式。
⑵熱力環流的形成
規律:①等壓面凸起的地方是高壓,下凹的地方是低壓。
②近地面,氣溫高,則氣壓低;氣溫低,則氣壓高。
高空氣壓與近地面相反。
③高壓與低壓是同一水平面的兩點比較。
④豎直方向上氣壓永遠隨高度的增加而降低。
3、大氣的水平運動——風
水平氣壓梯度力是大氣產生水平運動的原動力,是形成風的直接原因。
在氣壓梯度力和地轉偏向力的共同作用下,風向平行於等壓線,形成高空大氣中的風向。在近地面,還要受摩擦力的影響,風與等壓線斜交。
六、氣壓帶、風帶的形成與分布
⑴三圈環流
①形成原因:假設大氣在均勻的地球表面上運動,引起大氣運動的因素是高低緯間的受熱不均和地轉偏向力。
②三圈環流在地表表現為相間分布的氣壓帶與風帶。
氣壓帶 成因 氣流特點 天氣現象
赤道低氣壓帶 熱力原因 上升 高溫多雨
副熱帶高氣壓帶 動力原因 下沉氣流 炎熱乾燥
副極地低氣壓帶 動力原因 上升 多降水
極地高氣壓帶 熱力原因 下沉氣流 寒冷乾燥
③氣壓帶、風帶的季節移動
隨太陽直射點的季節變化而南北移動,就北半球而言,大致為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⑵海陸分布對大氣環流的影響
由於地表大面積的海陸相間分布及其熱力性質的差異,導致冬夏海陸氣壓活動中心的季節變化,切斷了氣壓帶的帶狀分布。
⑶季風環流
大范圍地區的盛行風隨季節變化而有顯著改變的現象稱為季風。季風環流也是大氣環流的組成部分。
項目 成因 冬季風 夏季風 分布地區 冬夏季風比較
源地 風向 性質 源地 風向 性質
東亞季風 海陸熱力性質差異 西伯利亞、蒙古 西北風 寒冷乾燥 副熱帶太平洋 東南風 溫暖濕潤 我國東部、日本和朝鮮半島等地 冬季風強於夏季風
南亞季風 ①海陸熱力性質差異
②氣壓帶、風帶的季節移動 西伯利亞、蒙古 東北風 低溫乾燥 赤道附近印度洋 西南風 溫暖濕潤 亞洲印度半島和我國西南等地區 夏季風強於冬季風
七、常見的天氣系統
1、冷暖鋒與天氣
鋒面類型 冷鋒 暖鋒
概念 冷氣團主動向暖氣團移動的鋒 暖氣團主動向冷氣團移動的鋒
暖氣團上升原因 被迫抬升 徐徐爬升
天氣圖
雨區位置 鋒後及鋒面附近 鋒前
鋒面坡度 較大 較小
天氣特徵 過境前 單一暖氣團控制,溫暖晴朗 單一冷氣團控制,低溫晴朗
過境時 暖氣團被迫抬升,常出現陰天、下雨、刮風、降溫等天氣現象 暖氣團沿冷氣團爬升,冷卻凝結產生連續性降水
過境後 冷氣團代替了原來的暖氣團的位置,氣壓升高,氣溫驟降,天氣晴朗 暖氣團占據了原來冷氣團的位置,氣溫上升,氣壓下降,天氣轉晴
天氣實例 我國大多數降水和災害性天氣,如北方夏季的暴雨、冬春季節的大風、沙塵暴、寒潮等;一場秋雨一場寒 一場春雨一場暖
2、低壓(氣旋)和高壓(反氣旋)系統
天氣系統 低壓(氣旋) 高壓(反氣旋)
氣壓狀況 中心低,四周高 中心高,四周低
氣壓梯度力方向 從四周垂直指向中心 從中心垂直指向四周
氣流流向 北半球 逆時針向中心輻合上升 順時針向四周輻散下沉
南半球 順時針向中心輻合上升 逆時針向四周輻散下沉
天氣狀況 多雲雨天氣 多晴朗、乾燥天氣
平面示意圖(北半球)
空間示意圖
我國的典型天氣 夏秋季節東南沿海地區經常出現的台風天氣 長江流域七、八月份的伏旱,冬季爆發的寒潮天氣,北方地區的「秋高氣爽」天氣
八、世界氣候氣候類型及判讀方法
1、世界氣候類型
氣候帶 氣候類型 分布規律 典型地區 氣候成因 氣候特點
熱帶 熱帶雨林氣候 南北緯10°之間 亞馬遜河流域、剛果河流域、印度尼西亞 赤道低氣壓帶控制,盛行上升氣流 全年高溫多雨
熱帶疏林草原氣候 南北緯10°~南北回歸線之間 非洲中部、南美巴西、澳大利亞大陸北部和南部 赤道低壓帶和信風帶交替控制 干、濕季交替明顯
熱帶季風氣候 南北緯10°~南北回歸線之間的大陸東岸 亞洲中南半島、印度半島 冬、夏季風交替控制 全年氣溫高,雨季集中
熱帶沙漠氣候 南北回歸線~南北緯30°之間的大陸內部和西岸 撒哈拉、阿拉伯半島、澳大利亞中部 副熱帶高壓或信風帶控制 全年高溫少雨
亞熱帶 亞熱帶季風氣候 南北緯25°~35°之間的大陸東岸 我國的秦嶺——淮河以南地區 冬、夏季風交替控制 冬季低溫少雨,夏季高溫多雨
地中海氣候 南北緯30°~40°之間的大陸西岸 地中海沿岸 副熱帶高氣壓帶和西風帶交替控制 冬季溫和多雨,夏季炎熱乾燥
溫帶 溫帶季風氣候 南北緯35°~55°之間的大陸東岸 我國的華北、東北和日本、朝鮮半島 冬、夏季風交替控制 冬季寒冷乾燥,夏季高溫多雨
溫帶大陸性氣候 南北緯40°~60°之間的大陸內部 亞歐大陸和北美大陸的內陸地區 終年受大陸氣團控制 冬寒夏熱,乾旱少雨
溫帶海洋性氣候 南北緯40°~60°之間的大陸西岸 西歐 全年受西風帶控制 全年溫和多雨
亞寒帶 亞寒帶大陸性氣候 北緯50°~70°之間的大陸 亞歐大陸和北美大陸的北部 全年受冷氣團控制 冬長嚴寒,夏短溫暖
寒帶 苔原氣候 北半球極地附近沿海 亞歐大陸和北美大陸的北冰洋沿岸 緯度高,太陽輻射弱,受極地氣團和冰洋氣團控制 全年嚴寒
冰原氣候 南北半球極地附近內陸 南極大陸、格陵蘭島 緯度最高,太陽輻射弱,受冰洋氣團控制 全年酷寒
高原和高山氣候 高大的山地、高原 青藏高原、南美安第斯山脈 地勢高,地形起伏大 其後垂直變化明顯,氣溫隨高度增加而降低
2、判斷的主要依據
氣候類型的判斷,關鍵是掌握各種氣候類型的特徵。可按以下步驟進行:
步驟 依據 因素變化 結論
①判斷南北半球 最高(或最低)氣溫月份 6、7、8三個月份氣溫最高 北半球
12、1、2三個月份氣溫最高 南半球
②判斷熱量帶(溫度帶) 最冷月均溫 最冷月均溫<15℃ 熱帶氣候
最冷月均溫在0℃~15℃之間 亞熱帶氣候
溫帶海洋性氣候
地中海氣候
最冷月均溫在—15℃~0℃之間 溫帶氣候
最冷月均溫<15℃ 寒帶氣候
③確定具體的氣候類型 降水量的年內分配情況 年雨型 熱帶 熱帶雨林氣候
溫帶海洋性氣候:
夏雨型 熱帶 熱帶草原氣候
熱帶季風氣候:
亞熱帶 亞熱帶季風氣候
溫帶 溫帶大陸性氣候
溫帶季風氣候:
冬雨型 亞熱帶 地中海氣候
少雨型 熱帶 熱帶沙漠氣候
寒帶 苔原氣候、冰原氣候
3、世界氣候類型的分布規律
九、水圈的組成
世界水體的存在形式及所佔比重
十、水循環及其地理意義
1、水循環示意圖
2、三種水循環比較
水循環類型 發生領域 水循環環節 作用
海陸間循環 海洋和陸地之間 蒸發→水汽輸送→陸地降水→地表徑流(或下滲→地下徑流)→海洋 是陸地水得到補充,水資源得到更新,是最重要的類型,又稱大循環
陸上內循環 陸地與陸地上空之間 政法、植物蒸騰→降水 補充陸地水的數量很少
海上內循環 海洋與海洋上空之間 蒸發→降水 水循環的水量最大
十一、洋流及其地理意義
1、形成
①風海流:大氣運動和近地面的風帶是海洋水體運動的主要動力。盛行風吹拂海面,推動海水隨風漂流,並使上層海水帶動下層海水,形成規模很大的洋流,叫風海流。
②密度流:由於海水密度差異導致海水流動。大洋中心與封閉區域之間往往形成密度流。
③補償流:由風力和密度差異原因形成的洋流,使海水流出的海區的海水減少,向領海區的海水來補充形成。其又分水平補償流和垂直補償流。
2、洋流分布規律
①中低緯度海區:北半球呈順時針方向流動南半球呈逆時針方向流動,大洋東岸為寒流,西岸為暖流。
中高緯度緯度海區:北半球有大洋環流,呈逆時針方向流動。南半球南極大陸周圍形成西風漂流(南緯40˙附近)。
②北印度洋海區,形成季風洋流。夏季順時針方向流動。冬季逆時針方向流動。
3、洋流對地理環境影響
①由低緯度流向高緯度的多為暖流,高緯度流向低緯度的多為寒流。
②洋流與海水等溫線的彎曲方向,由圖可見洋流流向與等溫線彎曲方向一致,海水等溫線向高緯度凸出則表示暖流,反之則表示寒流。
③洋流對氣候的影響
暖流對沿岸氣候起增溫、增濕作用,寒流對沿岸氣候起降溫、減濕作用。
④讀海洋生物分布的影響
代表漁場 形成類型 洋流名稱
北海道漁場 寒暖流交匯 千島寒流、日本暖流
紐芬蘭漁場 寒暖流交匯 拉布拉多寒流、墨西哥灣暖流
北海漁場 寒暖流交匯 北大西洋暖流、北冰洋南下冷水
秘魯漁場 上升流漁場 秘魯海區冷水上泛
⑤對海洋污染的影響
一、地理環境的地域差異
1、 地理環境的組成要素:大氣、岩石、水、地貌、生物、土壤等。
2、 地理環境的地域差異:
(1) 主要表現:地理環境各組成要素及其組合的差異。
(2) 產生差異的原因:主要取決於各區域物質、能量的不同狀況。
3、 自然帶:不同區域由於所處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的不同,水熱狀況及其組合不同,形成不同的代表性植被和土壤,並在地球上呈帶狀分布。
二、地理環境地域差異的規律性
1、地帶性分異規律
分異規律 定義 主要成因 主要分布地區
由赤道到兩極的地域分異 地表景觀和自然帶沿著緯度變化的方向作有規律的更替 太陽輻射受地球形狀的影響,從赤道向兩極遞減,即以熱量為基礎 低緯地區和北半球的高緯地區
從沿海向內陸的地域分異 地表景觀和自然帶沿著從沿海向內陸的方向作有規律的更替 水分條件從沿海向內陸遞減,即以水分條件為主 中緯度地區
山地的垂直地域分異 地表景觀和自然帶大體沿等高線方向延伸,從山麓向山頂更替 水熱條件的垂直變化 海拔較高的山地
2、非地帶性分異的規律
在地帶性分異的基礎上,陸地環境受海陸分布、地形起伏、洋流等因素的影響,使陸地自然帶分布規律表現得不很完整或很不鮮明,稱為非地帶性分異規律。
三、地理環境要素間的相互作用
1、 地理環境是由地貌、土壤、水分、大氣和生物等要素組成的,他們相互聯系、相互影響,構成一個有機整體。
2、 地理環境整體性的主要表現
(1)地理環境各要素與環境總體特徵的協調一致。
(2)各要素之間是相互制約的,某一要素的變化會導致其他要素甚至整個環境狀態的變化即「牽一發而動全身」。
(3)不同區域之間有著相互聯系,一個區域的變化會影響到其他區域。
四、地球圈層間的能量交換
1、 圈層間的相互作用主要是通過圈層間的物
質運動和能量交換來實現的。
2、 地球四大圈層之間,存在著不同形式的能
量傳輸和交換。
五、地球圈層間的物質運動
1、 地球圈層間的物質運動和能量交換
一樣是地理環境發展演化的原因,也是圈層間相互聯系的紐帶。植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就充分體現了地球圈層間的物質運動。
吸收 釋放
光合作用 二氧化碳 氧氣
呼吸作用 氧氣 二氧化碳
2、 地理環境中除了植物與其他圈層間的物質運動外,即生物循環,還有水循環、碳循環、氧循環等,地理環境中的物質運動,往往跨越了各個圈層的界限,他們既是相互聯系的紐帶,也是圈層相互作用的體現。
⑺ 誰有魯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的學習視頻
推薦中國地理課程網,上面有很多專題,包括經緯網,值得你去學習。
一、首先了解構成經緯網的基本要素的知識:
1.地軸和兩極
(1)地軸是地球自轉運動的旋轉軸。它通過地心連接兩極。
(2)兩極是地軸的兩端同地球表面相交的兩點。其中對著北極星附近的一端是地球的北極,另一端是地球的南極。
兩極是地面上確定向北方向的依據,我們把向著北極的方向定為北,北極是地面上的最北點,在北極四面八方都是南;向著南極的方向定為南,南極是地面上的最南點,在南極前後左右都是北。在地球門轉過程中,地面上除了兩極之外的各點都能在空間旋轉成不同大小的圓,只有南極和北極是兩個旋轉的點。
2.經線、本初子午線,經度和東,西半球
(1)經線是地球表面連接南、北兩極的線。
經線具有如下主要特點;
①所有的經線都在南極和北極匯合。
②經線指示南北方向,經線也叫南北線或子午線。
③所有的經線長度大致相等。緯度相差一度的經線的長度為111km
④兩條正相對的經線,形成一個經線圈。
⑤任何一個經線圈把地球表面平分為兩半球。
(2)本初子午線是地球上計算經度的起始經線,又名「首子午線」。國際上規定以通過英國倫敦格林威治天文台原址的經線為「本初子午線」,即零度經線,全球經度以它作為零點
(3)經度是以通過當地的經線平面與本初子午面之間的夾角來量度的。
①東、西經度的劃分:本初子午線(零度經線)以東的180°屬於東經,以西的180°屬於西經。
②經度的讀寫,除了0°經線和180°經線之外,其餘的經度都要區分東經或西經。經度的書寫方式,如東經120°也可寫成120°E
③在地圖上判別東、西經:經度度數向東增大的是東經,經度度數向西增大的是西經。在北極地區的地圖上,經度按逆時針方向增大的為東經,按逆時針方向減小的為西經。在南極地區的地圖上,經度按順時針方向增大的為東經,按順時針方向減小的為西經。
(4)東、西半球:以西經20°和東經160°的經線圈來劃分,從西經20°向東通過0°經線到東經160°的半球為東半球;從西經20°向西通過180°經線到東經160°的半球為西半球。注意:東、西經度與東、西半球的范圍不完全一致。
3.緯線、緯度、赤道和南、北半球
(1)緯線是地球表面與經線相垂直的線。與經線相比,緯線有如下的一些特點:
①所有緯線都相互平行。
②緯線指示東西方向。
③每條緯線都自成圓圈,單獨構成緯線圈。
④各條緯線的長短不等,最長的緯線是赤道,由此越往南、往北,緯線越短,即緯線圈越小,到了兩極就縮小成點了,
(2)緯度是以赤道平面與本地鉛垂線的夾角來量度的。
①南、北緯度的劃分:赤道是計算緯度的起點,定為 0°緯度。赤道以北的緯度屬於北緯,赤道以南的緯度屬於南緯。
②緯度的讀寫:如北緯 23°26′,也可寫成23°26′N。
③地圖上緯度的標註:在一般地圖上,緯度標注在緯線的東西兩端,在緯線呈同心圓的南、北極地區的地圖上,通常把緯度沿0°和180°經線標注在相應緯線的近旁。
④在地圖上判別南、北緯:緯度度數向北增大的是北緯,緯度度數向南增大的是南緯。在南,北極地區的地圖上,向著北極的方向為北,向著南極的方向為南。
⑤低、中、高緯度的劃分:通常把南、北緯30°之間的緯度稱為低緯度,南緯或北緯30°到60°之間的緯度稱為中緯度,南緯或北緯60°到90°之間的緯度稱為高緯度。注意與五帶的區別,五帶是以南北回歸線劃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