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年級地理 » 八年級上冊地理期末

八年級上冊地理期末

發布時間: 2021-01-24 16:42:48

㈠ 初二上地理(中國地圖出版社)期末知識點

八年級上冊
第一章 中國的疆域與人口
§1.1 中國的疆域
偉大的祖國:中華人民共和國位於亞洲的東部、太平洋的西岸。—海陸兼備。
遼闊的疆域:陸地大國:①國土遼闊 ②陸界 ③陸上鄰國多 14個
海洋大國:①遼闊海域 ②海岸線長 ③隔海六國
最北:漠河54°N;最東:黑龍江與烏蘇里江匯合處135°E。最南:曾母暗沙4°N。最西:帕米爾高原73°E。
我國幅員遼闊,疆域廣大,陸地總面積約960萬平方千米,差不多與整個歐洲的面積相等,在世界各國中居第3位,是世界上面積較大的國家。
我國是世界上重要的海洋大國,大陸海岸線長達18000多千米,是世界上海岸線最長的國家之一。我國海域分布有面積在500平方米以上的島嶼6500多個。我國領海的寬度是22.22公里(12海里)。我國管轄的海域面積約300萬平方千米。
眾多的鄰國:我國陸上國界漫長,達2萬千米,接壤的國家共有14個(順口溜):東朝鮮、北蒙古、東北西北俄羅斯;西部哈吉塔阿巴;西南印度尼丹;南部還有緬老越。隔海相望的國家有6個(順口溜):印尼馬文菲日韓。
§1.2 中國的行政區劃
歷史上的行政區劃: 現行行政區劃:我國現行的行政區劃基本上劃分為省(自治區、直轄市)、縣(自治縣、縣級市)、鎮(鄉)三級。我國共有34個省級行政單位,包括23個省、5個自治區、4個直轄市和香港、澳門兩個特別行政區。
台灣是我國不可分割的神聖領土。
34個省級行政單位的名稱、簡稱和行政中心 教材:八年級上冊第8頁
§1.3 中國的人口
數量世界第一:第五次人口普查:我國總人口為12.95億。目前人口數為13億。
增長速度較快: 分布疏密不均:騰沖——漠河,我國分布人口的疏密。
人口多處特點 人口少處特點
東部地區人口多;
沿海、沿河、沿湖地區人口多;
平原、盆地人口多;
經濟和交通運輸發達地區人口多;
城鎮密集、工業發達的地區人口多;
漢族地區人口多。 西部地區人口少;
乾旱荒漠地區人口少;
山地、高原人口少;
偏僻的農業、牧業地區人口少;
偏僻的農業、牧業地區人口少;
大部分少數民族地區人口少。
我國的人口政策:實行計劃生育,控制人口的數量,提高人口的質量,是我國一項長期的基本國策。
§1.4 中國的人口:
56個民族:我國是一個團結統一的多民族大家庭,有漢、壯、蒙古、回、藏、維吾爾、苗族等56個民族成員。漢族人口眾多,接近全國總人口的92%;其他民族人口僅佔8%,被稱為少數民族。主要少數民族:
大雜居、小聚居:漢族分布最廣,主要集中在東部和中部。少數民族則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和東北部地區。漢族地區有少數民族聚居,少數民族地區也有漢族居住。
民族風情:蒙古族——那達慕大會;雲南傣族——潑水節;中華民族——端午節。
第二章 中國的自然環境
§2.1 中國的地形
地勢西高東低:——呈階梯狀。 山脈縱橫交錯: 山脈走向:
東西走向:天山、陰山、昆侖山、秦嶺、南嶺;南北走向:賀蘭山、六盤山、橫斷山區。東北—西南走向:大興安嶺、太行山、巫山、雪峰山、長白山、武夷山、台灣山脈、玉山。西北—東南走向:阿爾泰山、祁連山;弧形走向:喜馬拉雅山脈。
中華五嶽:東岳泰山;西嶽華山;南嶽衡山;北嶽衡山;中嶽嵩(sōng)山

形復雜多樣:我國地勢西高東低,呈階梯狀分布。縱橫交錯的山脈和復雜多樣的地形,為我們提供了豐富多彩的自然景觀,又是祖國各地的生產活動和生活方式各有
不同。四大高原:青藏高原:世界上最高的高原,被稱為「世界屋脊」。高山終年積雪,冰川縱橫。內蒙古高原:高原地勢平坦開闊,西北部多荒漠、戈壁、東部和
中部多肥美草原。黃土高原:世界上黃土分布面積最廣的區域。雲貴高原:高原大部分地區地形崎嶇,石灰岩分布廣泛。
四大盆地:塔里木盆地:我國最大的內陸盆地。其中有我國最大的沙漠——塔克拉瑪干沙漠。准噶爾盆地:我國第二大盆地。柴達木盆地:被美譽為「聚寶盆」。
四川盆地:有「紫色盆地」之稱。著名的成都平原位於盆地西部,農業發達,物產豐富有「天府之國」之稱。
三大平原:東北平原:黑土面積廣大。華北平原:地勢低平,地面坡度很小。
長江中下游平原:我國著名的「魚米之鄉」。
§2.2 中國的氣候
氣候復雜多樣:氣候復雜多樣:冬季南北氣溫差異大,南方溫暖,而越往北氣溫就越低。夏季南北普遍高溫。 我國氣候類型分為溫帶季風氣候、亞熱帶季風氣候、熱帶季風氣候、溫帶大陸性氣候、高原高山氣候。
季風氣候顯著:我國雖然氣候類型多樣、但季風氣候顯著、季風氣候區最為遼闊。
季風的影響是導致降水時空分配不均的主要原因。 大陸性特徵。
多特殊天氣:主要有寒潮、梅雨、台風、沙塵暴等。多旱澇災害。洪澇是我國發生頻繁、損失嚴重的自然災害。乾旱是對我國農業生產影響最大、最常見且分布范圍最廣的一種氣候災害。
§2.3 中國的河流

流區為主:流域是指河流或水系的集中區域。水系是指流域內所有大小河流以及湖泊、沼澤、地下暗河等組成的水流系統。地表和地下徑流最後注入海洋的河流,叫
做外流河。外流河分布區域,成為外流區。最終未流入海洋的河流,即河水流入內陸湖泊或消失於荒漠之中的河流,叫做內流河。內流河分布的區域,叫做內流區。
我國外流河的水文特徵深受季風氣候的影響。以秦嶺—淮河為界,以南地區的河流流經濕潤地區,水量豐富。以北地區的河流流經半濕潤或半乾旱地區。

外流河相比,我國內流河的水文特徵明顯不同。中國最大的淡水湖是:鄱陽湖。滾滾長江:長江源自唐古拉山,幹流先後流經青海、西藏等11個省,最終注入東
海,全長6300千米,是我國第一長河,世界第三長河。上游:源頭——宜昌;中游:宜昌——江西湖口;下游:江西湖口——注入海口。中游段被稱為「九曲回
腸」。
滔滔黃河:黃河是我國第二長河,也是世界著名大河之一。它源自巴顏喀拉山,幹流流經青海、四川等9省區,注入渤海,全長5464千米。
第三章 中國的自然資源
§3.1 自然資源概況
什麼是自然資源:自然資源是存在於自然界的能為人類提供福利的物質與能量。
主要包括氣候資源、水資源、土地資源、生物資源、礦產資源以及海洋資源等。

然資源的特徵:自然資源的概念不是一成不變的。在自然界,自然資源的數量是巨大的,但又是有限的。自然資源的質量各個地區是有差異的。我國自然資源僅次於
美國和俄羅斯。自然資源由於受到某些成因的制約,其分布具有一定的規律性,但他們在地區分布上一般都是均勻的。自然資源的狀況處在不斷的變動之中。
§3.2 中國的土地資源*6月25日 世界土地日*土地是人類生活生產活動的舞台。
「人
多地少」是我國的基本國情。
類型齊全:我國各類土地資源齊全,形成了耕地、林地、草地等多種土地類型,這有利於因地制宜。我國草地面積廣達、居世界前列,為發展畜牧業提供了較好的資
源條件。我國是一個少林的國家。我國耕地面積不到一億公頃。我國土地類型:耕地、沙漠、林地、草地、戈壁、高寒荒漠、石山。區域差異明顯:我國土地資源的
空間分布不平衡,土地生產力的區域差異明顯。我國的天然林地主要分布在東北、西南、東南部山區的林地多為人工林和次生林。我國草地主要分布在內蒙古的東
部、青藏高原的東部與南部。我國各地區土地資源的質量差別很大。西北內陸光照充足,熱量較為豐富,但乾旱少雨,水源不足,以草地和荒漠為主。
珍惜每一寸土地:
§3.3 中國的水資源***3月22日 世界水日***
地區分布懸殊:我國水資源的總量不少,但人均佔有量很低,
約為世界人均水量的1/4。時間分配不均:我國水資源在時間分布上具有夏秋多、冬春少和年際變化大的特點。合理利用每一滴水:由於我國水資源地區分布不平
衡,為了合理利用水資源,有必要請見跨流域的調水工程。***引黃濟青***南水北調***
§3.4 中國的海洋資源
多樣的生物資源:我國海洋生物資源豐富,種類有兩萬余種,其中魚類3000多種,主要經濟魚類70多類。大黃魚、小黃魚、帶魚和烏賊是我國著名的四大海產。
豐富的礦產資源:我國沿海的大陸架上,蘊藏著相當豐富的石油和天然氣。我國的濱海砂礦儲量十分豐富。巨量的化學資源:我國海洋生產發展很快。保護「藍色國土」:我國在海洋資源的開發利用上取得巨大成就,目前也面臨著一些嚴峻的問題。
主要鹽場:
第四章 中國的區域差異
§4.1 秦嶺——淮河線
秦嶺與淮河:秦嶺橫亘於我國中部,東西綿延500千米,南北寬達100-150千米,海拔多為1500-2500米。淮河發源於桐柏山,向東流經河南、安徽、江蘇等省注入洪澤湖,然後主流經高郵湖南入長江。
秦嶺——淮河線的地理意義:在學習地理的過程中,地理區域和地理界限是非常重要的。地理區域體現了區域內部的地理相似性,地理界線反映出區域之間的差異性。
秦嶺與淮河是我國東部重要的地理界線。在他的南北兩側,自然環境、地理景觀和居民的生產生活習慣有顯著的差異。
八年級上冊第77頁 秦嶺—淮河線以北 秦嶺—淮河線以南

四大地理區域:北方地區、南方地區、青藏地區、西北地區。北方與南方地區分界線是秦嶺——淮河線。北方與西北地區分界線是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線。青藏與西北地的分界線是青藏高原邊界。青藏地區與南方地區分界線是青藏高原邊界。
§4.2 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
北方地區:概述:北方地區指我國東部秦嶺——淮河以北的地區,面積約佔全國的20%,人口約佔全國的40%。區內的東北平原、華北平原、汾渭平原為我國重要的農業地區。文化:北方地區歷史文化悠久,名勝古跡眾多,人文旅遊資源極為豐富。
農作物:春小麥、玉米、高粱、大豆、馬鈴薯、甜菜等。溫帶水果:蘋果、梨、桃、杏、柿、棗、葡萄等。礦產:煤、鐵、油等

方地區:指我國秦嶺——淮河以南的、青藏高原以東的地區,包括長江中下游平原。南部沿海地區和西南地區三大部分。面積約佔全國的1/4,人口約佔全國的
55%。本區西部分布有30多個少數民族,雲南省是我國少數民族最多的省份。地勢:本地區地勢西高東低,地形為平原、盆地與高原、丘陵交錯。平原地區河湖
眾多,水網縱橫,具有典型的南國水鄉特色。農作物:水稻、、柑桔、茶葉、桑蠶、甘蔗、水產和熱帶作物。礦產:銅礦、鎢礦、汞礦、錫礦、銻礦、鉛鋅礦。
§4.3 青藏地區和西北地區

藏地區:概述:青藏地區主要包括西藏自治區、青海省和四川省的西部,面積約佔全國面積的25%,人口僅佔全國總數的1%左右。青藏地區的主體是有「世界屋
脊」之稱的青藏高原。農作物:青稞、豌豆、小麥、油菜。宗教:藏傳佛教。地勢:山嶽縱橫,冰川廣布,交通十分困難。公路:川藏、青藏、新藏、滇藏、中尼
等。
西北地區:位於長城—祁連山脈—阿爾金山脈—昆侖山脈一線以北,面積約佔全國的30%,人口約佔全國總數的4%。少數民族:蒙古族、回族、維吾爾族、哈薩克族等;牧區作物:肉、奶、皮、毛等;礦產資源:稀土礦、鎳礦、煤、石油、褐煤。
***§4.5 補充總結***
北方地區 南方地區 青藏地區 西北地區
地形特徵 高原、平原為主 盆地、平原、高原、丘陵 海拔最高 高原、盆地
氣候特徵 夏:高溫多雨
冬:寒冷乾燥 水熱充足 日照充足,氣溫低 乾燥,日照充足
主要河流 黃河、黑龍江 長江、珠江 長江、黃河源頭 塔里木河
主要礦產 煤、鐵、石油 有色金屬 鉀鹽、石油 煤,石油
主要農作物 小麥 水稻、甜菜 青稞 甜菜

㈡ 八年級上冊地理期末考試試題

強調,刷題作用不大!!!
地理期末考試重要的是跟上老師的節奏,
按照老師課堂要求,復習課堂筆記和以前做過的題目、卷子就可以,
不能盲目刷題,浪費時間,還沒有效果!

㈢ 八年級上冊地理復習提綱人教版

八年級地理上冊復習提綱
第一章 從世界看中國
第一節 遼闊的疆域
一、位置優越
1、半球位置:東半球、北半球
2、海陸位置:亞歐大陸東部,太平洋西岸,是一個海陸兼備的國家
3、經緯度位置:⑴4°N—53°N;73°E—135°E,東西跨經度60多度(跨5個時區,相差4個小時),南北跨緯度近50度。⑵大部分在中緯度北溫帶,小部分在熱帶,沒有寒帶。
重要習題
⑴Q:我國緯度位置的優越性有哪些?
A:①緯度適中,氣候溫和。②南北跨緯度廣,氣候差異大。
⑵Q:我國地理位置有哪些優點?
A:
發展農業生產 地域廣大,南北、東西氣候差異大,為發展多種農業經濟提供了有利條件。
對外交往與合作 我國東臨太平洋,西靠亞歐大陸,為海上陸上對外交往與合作提供了有利條件。
發展海洋事業 我國海域遼闊,海岸線曲折,多優良港灣,為開發海洋資源、發展海上運輸事業提供了有利條件。
二、國土遼闊
1、領土的四端
⑴最北端:黑龍江省漠河以北的黑龍江主航道的中心線上;
⑵最南端:南海的南沙群島中的曾母暗沙;
⑶最東端:黑龍江與烏蘇里江主航道中心線的相交處;
⑷最西端:新疆帕米爾高原上;
2、陸地面積:960萬平方千米。位於俄羅斯和加拿大之後居第3位。
3、瀕臨的海洋:從北往南有渤海、黃海、東海和南海及太平洋。內海有渤海和瓊州海峽。管轄的海域面積300萬平方千米。領水面積37萬平方千米。
4、疆界及鄰國:
⑴陸上國界線長達20000多千米,相鄰的國家有14個:朝鮮、俄羅斯、蒙古、哈薩克、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爾、不丹、緬甸、寮國、越南(注意:克什米爾與我國相鄰,但為一個地區)
⑵大陸海岸線長達18000多千米,沿海分布著台灣島、海南島、舟山群島和南海諸島等島嶼,面積在500平方千米以上的島嶼有6500多個。與我國隔海相望的國家有6個:日本、韓國、菲律賓、汶萊、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
重要習題
Q:說說我國東西端的晨昏差異和南北部的季節差異,並解釋原因。
A:①我國跨經度廣,東邊的時間比西邊的時間早
②我國跨緯度廣,氣候差異大
三、34個省級行政區
1、三級行政區劃:
⑴全國分為省、自治區、直轄市;⑵省、自治區分為自治州、縣、自治縣、市;
⑶縣、自治縣分為鄉、民族鄉、鎮。
2、我國擁有34個省級行政區(包括23個省、4個直轄市、5個自治區和2個特別行政區)
⑴省區之最:
①跨緯度最廣的省--海南省;跨經度最廣的地區--內蒙古自治區;
②面積最大的地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面積最小的地區--澳門特別行政區;
③陸上鄰國最多的地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8個)
④北回歸線穿過的省--雲南、廣西、廣東、台灣(西--東)
⑵特記地區:
①4個直轄市:北京、天津、上海、重慶;
②5個自治區:西藏、新疆、廣西、內蒙古、寧夏;③2個特別行政區:香港、澳門;
2、各省級行政區的簡稱和行政中心:
名稱 簡稱 行政中心 名稱 簡稱 行政中心
北京市 京 北京 湖南省 湘 長沙
天津市 津 天津 廣東省 粵 廣州
河北省 冀 石家莊 廣西壯族自治區 桂 南寧
山西省 晉 太原 海南省 瓊 海口
內蒙古自治區 內蒙古 呼和浩特 重慶市 渝 重慶
遼寧省 遼 沈陽 四川省 川或蜀 成都
吉林省 吉 長春 貴州省 貴或黔 貴陽
黑龍江省 黑 哈爾濱 雲南省 雲或滇 昆明
上海市 滬 上海 西藏自治區 藏 拉薩
江蘇省 蘇 南京 陝西省 陝或秦 西安
浙江省 浙 杭州 甘肅省 甘或隴 蘭州
安徽省 皖 合肥 青海省 青 西寧
福建省 閩 福州 寧夏回族自治區 寧 銀川
江西省 贛 南昌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新 烏魯木齊
山東省 魯 濟南 香港特別行政區 港 香港
河南省 豫 鄭州 澳門特別行政區 澳 澳門
湖北省 鄂 武漢 台灣省 台 台北
3、省區形狀
⑴黑龍江——天鵝 ⑵山東——駱駝(烏龜) ⑶山西——平行四邊形
⑷廣東——象頭 ⑸海南——菠蘿 ⑹湖北——狗 ⑺湖南——人頭
⑻西藏——鞋 ⑼陝西——跪拜者 ⑽雲南——孔雀
第三節 中國的人口
一、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
1、總量:2000年達12.95億;佔世界1/5以上,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
2、我國人口的突出特點:人口基數大,人口增長快。
3、計劃生育:為了使人口數量的增長同社會經濟發展和資源環境條件相適應,我國政府把實行計劃生育作為一項長期的基本國策。主要內容有:控制人口數量,提高人口素質。其具體要求是:晚婚、晚育、少生、優生。
重要習題
Q:我國人口數量過多,產生了哪些負面影響?
A:①人均教育經費少,學校設施落後;②交通擁擠,住房緊張;
③資源破壞,環境污染; ④就業困難;
二、人口東多西少
1、人口密度大:我國平均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千米135人,是世界平均人口密度(每平方千米39人)的三倍多。
2、人口分布不均:東部地區人口密度大,特別是東南部沿海一些省區的人口密度更大;西部人口密度小。人口分界線:黑河--騰沖。
4、形成原因:⑴地形:東部平原丘陵,西部高原山地;⑵氣候;⑶交通;
5、人口之最:⑴河南省——人口第一,密度最大(省之中);⑵澳門——人口最少,密度最大(行政區之中);⑶西藏——人口密度最小。
第四節 中國的民族
一、56個民族
1.中國共有56個民族,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社會主義國家。⑴其中漢族人口最多,約佔全國人口總數92%。⑵其他55個民族被稱為少數民族,其中壯族人口最多,有1600多萬人;⑶滿族、回族、苗族、維吾爾族、彝族、土家族、蒙古族、藏族、壯族人口在500萬人以上。
2、我國憲法規定:⑴各民族都有保持或者改革自己的風俗習慣的自由;⑵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⑶國家保護正常的宗教活動。
3、各民族典型的文體活動及節日:
民族 文化活動 節日
漢族 賽龍舟、舞獅 中秋節、春節
維吾爾族 手鼓舞 古爾邦節
傣族 孔雀舞、竹筒飯 潑水節
蒙古族 摔跤、馬頭琴 那達慕大會
朝鮮族 長鼓舞、跳板、盪鞦韆
苗族 阿細跳月 蘆笙節
哈薩克族 「姑娘追」
壯族 三月三歌節
彝族和白族 火把節
重要習題
Q:我國的民族組成與日本、美國有何異同?
A:①美國:移民國家,民族多而復雜;
②日本:以單一民族為主—大和民族;
③中國:以漢族為主的多民族的大家庭;
二、民族的分布
1、民族分布特點:大雜居、小聚居。漢族的分布遍及全國各地,以東部和中部最為集中;少數民族的分布相對分散,多分布在西南、西北和東北地區。
2、民族區域自治:設立自治機關,建立自治區、自治州、自治縣、民族鄉等。
3、雲南省分布的少數民族數量最多。
重要習題
Q:我國民族的分布特點會對地區經濟發展和文化交融帶來哪些好處?
A:①便於各民族文化交流與融合;②有利於安定團結,國家局勢穩定;
③有利於各民族經濟共同發展;④有利於保持各民族的文化特色
第二章 中國的自然環境
第一節 中國的地形——地形復雜多樣、山區面積廣大
一、地勢呈階梯狀分布
1、我國地勢的突出特徵:西部高、東部低,呈三級階梯分布。
2、三級地勢階梯的概況:
階梯 平均海拔 地形類型
第一級 4000米以上 高原
分界線 昆侖山脈—祁連山脈—橫斷山脈
第二級 1000—2000米 高原、盆地
分界線 大興安嶺—太行山脈—巫山—雪峰山
第三級 500米以下 平原、丘陵
3、各階梯主要地形區:
階梯 主要地形區
第一級 (一高原一盆地)青藏高原、柴達木盆地
第二級 (三盆地)准噶爾盆地、塔里木盆地、四川盆地
(三高原)內蒙古高原、黃土高原、雲貴高原
第三級 (三平原)東北平原、華北平原、長江中下游平原
(三丘陵)遼東丘陵、山東丘陵、東南丘陵
重要習題
⑴Q:我國大陸地勢西高東低,面向海洋,這種分布對氣候和河流流向有什麼樣的影響?
A:我國地勢西高東低向海洋傾斜,有利於海上的濕潤氣流深入內地形成降水,是我國的大江大河自西向東奔流入海。
⑵Q:河流從高一級階梯流向低一級階梯時,落差會有什麼變化?有什麼利用價值?
A:落差會變大,適合建設水電站。
⑶Q:我國地勢對東西部之間交通往來有什麼影響?
A:①向東流淌的河流溝通了我國東西的交通,方便了沿海和內陸的經濟聯系;
②階梯交界處的高大山脈也成為我國東西交通上的巨大障礙。
二、地形復雜多樣
1、主要地形區特徵:
⑴四大高原:
①青藏高原——雪山連綿,冰川廣布;②內蒙古高原——地面坦盪,一望無際;
③黃土高原——千溝萬壑,支離破碎;④雲貴高原——地面崎嶇不平;
⑵四大盆地:
①塔里木盆地——面積最大,有我國最大的沙漠塔克拉瑪干沙漠;②准噶爾盆地——緯度最高;
③柴達木盆地——海拔最高,是我國的「聚寶盆」;④四川盆地——緯度最低,最濕潤,號稱「天府之國」
⑶三大丘陵:
①遼東丘陵;②山東丘陵;③東南丘陵(最大);
⑷三大平原:
①東北平原——緯度最高,面積最大,地勢最高;②華北平原——黃淮海平原,地勢最平坦開闊;
③長江中下游平原——緯度最低,面積最小,地勢最低,號稱「魚米之鄉」。

2、我國主要山脈的走向和分布:
天山山脈、陰山山脈
⑴東西走向 昆侖山脈、秦嶺 ⑵南北走向——賀蘭山脈、武夷山脈
南嶺

大興安嶺、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⑶東北-西南走向 長白山脈、武夷山脈
台灣山脈
⑷西北-東南走向——阿爾泰山脈、祁連山脈 ⑸弧形山脈——喜馬拉雅山脈
(P21記住主要山脈的位置)
4、重要分界線山脈:
山脈 兩側的地形區
西側 東側
橫斷山 青藏高原 雲貴高原、四川盆地
巫山 四川盆地 長江中下游平原
太行山 黃土高原 華北平原
大興安嶺 內蒙古高原 華北平原
山脈 兩側的地形區
北側 南側
天山 准噶爾盆地 塔里木盆地
昆侖山 塔里木盆地 青藏高原
太行山(河北與山西) 山
武夷山(江西與福建) 脈
昆侖山(新疆與西藏) 分
祁連山(甘肅與青海) 界
巫山(重慶與湖北) 省
南嶺(江西與廣東) 區
三、山區面積廣大
1、我國山地面積約占陸地面積的1/3。加上高原,兩者約佔60%,其中近一半是難以利用的沙漠、冰川、戈壁、高寒荒漠等。這些山地和高原多集中在西部地區。
2、各地形類型占我國地形面積百分比:
⑴丘陵10%;⑵山地33%;⑶高原26%;⑷盆地19%;⑸平原12%
3、山地災害:崩塌、滑坡、泥石流(P29圖2.10)
4、山區(包括山地、崎嶇的高原和丘陵)開發利用的有利和不利條件:
⑴利:①地形復雜多樣,便於發展多種經營;②森林、礦產、中草葯、動物、水流資源豐富;
⑵弊:①地形崎嶇,交通不便; ②容易發生自然災害;
③植被遭到破壞後,水土流失嚴重;④坡度大,不宜耕種;
重要習題
⑴Q:造成中西部一些地區人口貧困的原因有哪些?
A:①地處山區交通不便,運輸困難; ②耕地少,降水少,農業生產落後;
③思想和技術落後,信息不暢,經濟閉塞。
⑵Q:對於幫助貧困地區人口擺脫貧困,你有什麼好的建議?
A:①為貧困地區提供信息和技術指導②提供資金,發展水利和多經意③修建公路和鐵路。
第二節 氣候多樣 季風顯著
一、南北氣溫的差異
1、冬季:南北氣溫差別很大。1月0℃等溫線大致沿秦嶺—淮河一線分布,北(漠河鎮)與南(海口市)的1月平均氣溫相差接近50℃。
2、冬季氣溫差別大的原因:⑴太陽直射南半球,北方正午太陽高度較南方小;
⑵北方晝較南方短; ⑶冬季風南下,對北方的影響比南方大。
3、夏季:除了青藏高原等地區外,我國大多數地方普遍高溫,7月平均氣溫多在20℃以上。
4、夏季氣溫差別小的原因:北方晝較南方長。
5、我國冬季最冷的地方是黑龍江的漠河鎮,夏季最熱的地方是新疆的吐魯番(火洲),我國「三大火爐」:重慶、武漢和南京。
6、根據氣溫的南北差異,並結合農業生產的實際,我國從北到南可以劃分為5個溫度帶:熱帶、亞熱帶、暖溫帶、中溫帶和寒溫帶。還有一個地高天寒、面積廣大的高原氣候區。這是根據活動積溫(把≥10℃持續期內的日平均氣溫累加起來,得到的氣溫總和)來劃分的。
7、亞熱帶與暖溫帶的分界線在秦嶺--淮河一線。
8、不同溫度帶人們生產和生活的不同:
⑴種植的果樹:①暖溫帶——蘋果、梨;②亞熱帶——柑橘;③熱帶——芒果、香蕉。
⑵作物成熟的次數:①中溫帶——一年一熟;②熱帶——一年三熟
⑶傳統民居的建築:①北方——大多數坐北朝南,密閉程度較高,牆體較厚;尤其是東北地區的房屋多有雙層窗戶,房內或以炕代床,或有地爐、火牆,利於取暖保暖。②南方——高大寬敞,比較注重通風透氣。
⑷植被;⑸農作物;⑹運動方式;……
重要習題
Q:我國冬夏氣溫分布特點的形成,與地勢有關系嗎?說說你的理由。
A:有關系。因為海拔越高氣溫越低,從1月和7月等溫線圖上可以看出,青藏高原地區總是比同緯度的長江中下游地區和四川盆地的氣溫低,特別是7月。
二、東西干濕的差異
1、各地區的降水差別很大:總趨勢是從東南沿海向西北內陸遞減。
2、800ml年降水量線是秦嶺--淮河一線。
3、降水最多的地方——台灣的火燒寮,年降水量達6558毫米;
降水最少的地方——吐魯番盆地中的托克遜,年平均降水量僅5.9毫米。
4、我國的干濕地區:濕潤區、半濕潤區、半乾旱區、乾旱區,這是根據降水量與蒸發量的對比關系來劃分的,反映該地氣候的濕潤程度。我國乾旱、半乾旱氣候區面積廣大,主要位於西部地區。
5、四個干濕地區對應的植被景觀:
⑴濕潤區——森林;⑵半濕潤區——森林草原;⑶半乾旱區——草原;⑷乾旱區——荒漠;
6、我國濕潤地區和半濕潤地區的分界線是秦嶺--淮河一線。
重要習題
⑴Q:各地房屋的建築形式有何不同,這與當地的降水情況有什麼關系?
A:①甘肅:我國北方地區多為平頂房——年降水量較少,房屋修建成平頂,可以用來晾曬糧食,節約材料。 ②吐魯番——年降水量較少,蒸發量很大,晾房通風效果好,可以加速水分的蒸發,利於水果的晾曬。 ③紹興:我國南方多為斜頂房——年降水量較大,斜頂房利於排水。 ④黃土高原——年降水量較少
⑵Q:不同的干濕地區對我們的生產和生活有什麼不同的影響?
A:①植被的生長:濕潤地區——林木繁茂;乾旱地區——主要適合於草本植物生長。
②農業類型:東部地區(南方、北方)——以耕作業為主;西北乾旱地區——以畜牧業為主。
③農作物的生長:南方濕潤地區——以水田為主;北方地區——以旱地為主。
④主要糧食的分布。
⑤飲食習慣:南方人——愛吃米飯;北方人——喜食麵。
三、季風氣候顯著
1、受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的影響,我國大多數地區一年內的盛行風向隨季節有顯著變化,形成了典型的季風氣候。
2、原因:⑴冬季風:來自北方嚴寒的西伯利亞和蒙古一帶。⑵夏季風:來自東部和南部遼闊的海洋,以溫暖濕潤的偏南風為主。
冬季風 夏季風
源地 西伯利亞、蒙古一帶 太平洋、印度洋
風向 西北、東北 東南、西南
特點 寒冷乾燥 溫暖濕潤
災害 寒潮 旱災、洪災、台風

原因:位於最大的大陸亞歐大陸東部和最大的大洋太平洋之間,海陸熱力差異大。
季風 來源 風向 性質 降水
冬季風 內陸(西伯利亞高原) 東北、西北 寒冷乾燥 少
夏季風 海洋(印度洋太平洋) 西南、東南 溫暖濕潤 多
季風區與非季風區的分界線:大興安嶺—陰山—賀蘭山—巴顏喀拉山—岡底斯山,我們把受夏季風影響明顯的地區叫季風區
3、常見的災害性天氣:暴雨、乾旱、寒潮、台風等。其中對我國影響最大的是旱澇災害。 梅雨與伏旱:6月中旬—7月中旬與7月中旬---8月中旬江淮地區。

第三節 中國的河流

一、外流河與內流河

1、 外流河:注入海洋的河流
注入太平洋:黑龍江、烏蘇里江、遼河、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閩江、珠江、瀾滄江注入印度洋:雅魯藏布江、怒江。注入北冰洋:額爾齊斯河;
2、 內流河
內流河:沒有注入海洋。塔里木河:我國最長的內流河,位於塔里木盆地北部。

3、 我國的主要湖泊
青藏高原湖區:多為鹹水湖,青海湖是我國第一大鹹水湖,也是我國最大的湖泊。
長江中下游湖區:鄱陽湖(第一大淡水湖)、洞庭湖、太湖、洪澤湖、巢湖。
二、滾滾長江

1、 長江的源流概況
長江是我國第一大河,長度和流量均位居世界第三,亞洲第一。
源頭 長度 流經省區 注入 流經地形 主要支流 水利工程
青藏高原唐古拉山各拉丹東峰 6300千米 青海-西藏-雲南-四川-重慶-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蘇-上海11個 東海 青藏高原-雲貴高原-四川盆地-長江中下游平原 雅礱江、大渡河、岷江、嘉陵江、漢江等 二灘、丹江口、葛州壩、三峽
注意;長江最大的支流是漢江,嘉陵江與長江交於重慶,漢江與長江交於武漢,長江在上海入海。

2、長江的分段:源頭—上游—宜昌—中游—湖口—下游—上海
上游水能資源豐富(位於第二和第三階梯的交界處,落差大水流急)中游多支流、湖泊、曲流(荊江、鄱陽湖)下游江闊水深,航運價值高(黃金水道)

3、長江之害在於中下的洪澇、乾旱災害

三、滔滔黃河

1、 黃河概況
源頭 長度 流經省區 流經地形 注入海洋
青藏高原巴顏喀拉山 5464千米 青海-甘肅-四川-寧夏-內蒙古-陝西-河南-山東8個 青藏高原-黃土高原-內蒙古高原-華北平原 渤海

2、水能開發:水能集中上游,水電站:龍羊峽、李家峽、劉家峽、青銅峽、三門峽、小浪底等源頭—上游—河口—中游—舊孟津—下游—入海口

3、黃河憂患:中游流經黃土高原,多泥沙。下游形成「地上河」造成洪水災害

4、治理:關鍵在於治沙,根本是加強中游黃土高原水土保持工作。

第三章第一節 自然資源概況

1、自然資源
自然資源:是存在於自然界的能為人類所利用的物質和能量。可分為可再生資源和非可再生資源。土地是可再生資源。

2、基本特徵:總量豐富,人均不足;利用不盡合理。土地總量第三,耕地總量第四,人均三分之一;礦產總量第三,人均3/5,森林第六,人均1/9河流徑流總量第六,人均五分之一.

第二節 中國的土地資源

土地資源概況
①絕對數量大,人均相對數量少
②土地類型多樣,我國主要利用的土地類型有耕地、林地、草地、建築用地,其中草地面積較廣。
③山地多,平地少,耕地、林地所佔比重低,難以利用的土地多

2我國土地資源空間分布:耕地主要分布在東部季風區的平原、盆地地區,北方以旱地為主,南方以水田為主;林地主要分布在東北、西南和東南部山區;草地主要分布在西部、北部的非季風區。難以利用的土地比重較大,分布在新疆,內蒙古和青藏高原。

3、問題及對策

① 問題(土地資源減少):工業建設、城市用地佔用大量耕地;土地荒漠化鹽鹼化;人口增加。

②對策:十分珍惜和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實保護耕地。(土地利用的基本國策)
第三節 中國的水資源

1、 水資源和水能資源

(1)水資源:通常所說的水資源主要是陸地上的淡水資源。人們常用河流多年平均徑流量作為淡水資源多少的指標。

(2)水資源的分布:從空間分布看,我國水資源南多北少,東多西少。(與年降水量有關)。從時間變化看,我國水資源季節變化大,夏秋多、冬春少。(季風氣候)
(3)解決水資源不足的主要措施有:
①跨流域調水,解決水資源的地區分布不平衡。已建或在建的引水工程有:引灤入津、引黃濟青、引灤入唐、引黃入晉,南水北調等,南水北調最大;
② 興修水庫,;
③ 節約用水,科學用水,保護水資源,防止水污染。
④ 植樹造林,防止水土流失。南水北調有三條線路:東線;從長江下游的揚州經京杭大運河到北京天津。中線:從丹江口經華北平原到達北京等地;西線:引雅礱江、金沙江的水到黃河,解決西北地區缺水問題。

第四節 中國的海洋資源

一、豐富的海洋寶藏

1、海洋空間資源,發海洋交通、海洋觀光旅遊
2、海洋生物資源
3、海底礦產資源,石油煤天然氣等
4、海洋化學資源,提取鹽、鎂、碘等
5、海洋能資源,潮汐發電。

二、開發中的問題:海洋生態破壞(捕撈過度)和海洋污染(石油、廢水),應捕養結合大力發展濱海養殖和遠洋捕撈,保衛我們的藍色國土。

第四章第一節 因地制宜發展農業

1、含義和種類:根據動植物生長和發育規律,通過人工培植來獲得產品的生產過程。包括種植業、畜牧業、水產業、林業。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

2、農業分布規律:東耕西牧,南稻北麥。南方:甘蔗,南方沿海;油菜,雲貴高原、四川盆地、長江中下游。北方:甜菜,東北;棉花,華北平原和新疆;花生,遼東和山東半島。
3、農業差異原因:各地具有不同的自然條件和社會經濟條件。海拔高度也是重要影響。
4、九大商品糧基地:三江平原、松嫩平原(東北)江淮平原、太湖平原、江漢平原、鄱陽湖平原、洞庭湖平原、成都平原(長江中下游最多)珠江三角洲。

第二節 全面協調發展工業

1、 工業是國民經濟的主導部門。工業發展水平標志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水平。

2、 種類:按產品類型分為鋼鐵工業、機械工業、造船、紡織、石油、化學、電力、電子工業等;按是否直接用於生活分為輕工業和重工業。

3、 工業分布特點:明顯形成沿海、沿江、沿河及沿鐵路干線分布的大勢。其中沿海工業是我國最為發達的經濟核心區。

4、 主要工業基地:由北至南:遼中南、京津唐、滬寧杭、珠三角
工業基地 主要工業部門 主要工業城市 工業類型及排名 優勢條件
遼中南 鋼鐵、機械、造船、汽車製造 沈陽、鞍山、撫順、大連 全國最大的重工業基地 煤鐵資源豐富、交通便利
京津唐 化工、紡織、食品、電子電器 北京、天津、唐山 北方最大全國第二綜合性工業基地 交通便利
滬寧杭 機械、化工、鋼鐵、造船、紡織、食品 上海、南京、杭州 全國最大的綜合性工業基地 交通便利勞動力豐富且素質較高資金雄厚技術發達
珠三角 紡織、食品、造紙、製糖、電子電器 廣州、深圳、香港、東莞、佛山中山 全國最大的輕工業基地 交通便利臨近港澳勞動力豐富
影響一個國家工業分布的因素:礦產資源、交通運輸、消費市場、勞動力的質量和數量、勞動力成本以及所在地區的農業基礎。
5、高新技術產業:(我國工業未來的發展方向)
建立在新的科學技術基礎上的產業,其支柱是電子、信息類產業。分布特點:高新技術開發區多依附大城市,呈現大分散、小集中的點狀分布特徵。北京、上海成為我國高新技術的核心地區
不同類型的高新技術開發區具有不同的弄好重點:①沿海側重發展高新技術產業②內地多發展與軍式有密切聯系的產業③邊境地帶則發展以邊境貿易為主的產業。
第三節 全理布局發展交通運輸業
1、 鐵路:我國現在和將來的主要運輸方式。開往北京方向的列車車次為雙數,遠離北京為單數。我國鐵路干線可分為:南北干線和東西干線。即六縱兩橫:六縱,京哈、京廣、京滬、京九、焦柳、寶成—成昆線。兩橫,隴海—蘭新線、滬杭—浙贛—湘黔—貴昆線。
2、 公路和航空:公路分為國道、省道、縣鄉道。我國的高速公路總里程位居世界第二位。主要的航空港都是主要公路的樞紐城市。
3、 水上運輸:分為遠洋運輸、沿海運輸、內河運輸、湖泊運輸。大連、上海和廣州是我國的海運中心。內河運輸受河流徑流量影響大
4、 選擇不同的運輸方式
運輸方式 優點 缺點
鐵路 運量大、運費較低、速度較快、適應性強 投資多、建設周期長、短途運輸成本高
公路 速度較快、比較靈活 運量小,運費較高
水路 運量大、運費低、投資少 速度慢,受自然條件限制大
航空 速度快 運量小,運費高、受天氣影響大
管道 運量大安全節能不間斷運輸 運送液態物質投資大
第四節 多姿多彩的中華文化
1、 民俗:不同地形、氣候、降水等,導致不同的生活習慣。
衣:北方,棉衣;南方,絲綢;西部,動物毛皮。食:北方麵食,南方米飯,有魯、川、粵、閩、蘇、浙、湘、徽八大菜系。四川湖南濕氣重,多吃辣能驅除身上濕氣濕毒,防止風濕病。住:北方雨水少,寒冷,屋頂較平,牆壁厚,如黃土高原的窯洞。而南方雨水多,多為坡頂房,如湘西的吊腳樓。行:南船北馬,青藏地區的氂牛。
2、 民俗形成原因:地理環境、歷史沿革、風俗習慣
3、獨特的民族風情:
彝族 ——火把節;白族——三月三歌會;藏族——曬佛節;傣族——潑水節;蒙古族——那達慕大會;漢族——賽龍舟;朝鮮族——跳跳板;苗族、侗族——蘆笙節。
4、旅遊:旅遊資源包括自然旅遊資源和人文旅遊資源,我國有37處世界遺產。五嶽:華山、恆山、衡山、嵩山、泰山。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