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課程標准解讀1七年級上冊
① 地理七年級上冊知識要點整理和圖案
舒瓊整理
第一章 地球與地圖
一、地球的形狀、大小
1.提出證據說明地球是個球體:
(1)站在海邊,遙望遠處駛來的船隻,總是先看到桅桿,再看見船身,而且送離岸的船總是船身先消失,桅桿後消失。
(2)站得高,看得遠(登高望遠)。
(3)發生月偏食時,地球擋住一部分月光,使地球的影子投射在月面上,就像給地球照鏡子,使我們看見了地球的球體形狀。
(4)麥哲倫環球航行; (5)衛星照片
2.用平均半徑、赤道周長和表面積描述地球的大小。 地球是一個兩極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規則球體:平均半徑6371千米;赤道周長約4萬千米;地球表面積5.1億平方千米。
3.運用地球儀,說出經線與緯線,經度與緯度的劃分。 緯線(緯度) 經線(經度)
形狀 圓(除極點外)
半圓(兩條相對應經線組成一個圓)
長度
1.赤道最長,極點最短為0,度數越大,緯線越短;2.同緯度的緯線等長
等長 (約為2萬千米)
指示方向 東西方向
南北方向
起始線
赤道(0°緯線)(距南、北兩極相等的緯線圈) 本初子午線(0°經線)(通過英國倫敦格林尼治天文台原址)
度數范圍 0°~90°(南北緯)
0°~180°(東西經) 度數分布規律
北緯(N):向北越來越大
南緯(S):向南越來越大
判定:緯度向北變大的是北緯N,向南變大的是南緯S 東經(E):向東越來越大
西經(W):向西越來越大
判定:經度往東變大的是東經E,向
西變大的是西經W
特殊線(點) 赤道(0°)、南北回歸線(23.5°)、南北
極圈(66.5°)、30°、60°、兩極(90°) 本初子午線0°、西經20°經線、東
經160°經線、180°經線
劃分界線 赤道以北為北半球N、赤道以南為南半球S 0°——30°N(S)為低緯度 30°——60°N(S)為中緯度
60°——90°N(S)為高緯度 回歸線和極圈是五帶的分界線
20°W以東到160°E為東半球, 20°W以西到160°E為西半球(大大為
西,小小為東——經度大於160的都在西半球,小於20的都在東半球,其餘東經E在東半球,西經W在西半球)
4.經緯網:准確描述一個地點的地理位置,例如北京:40°N,116°E
網路文庫http://wenku..com/link?url=GSl5_S6F---NSzzGxdqD__
② 如何解讀《地理課程標准》之內容標准
課程標準是國家對基礎教育課程的基本規范和要求,是教材編寫、教學、評估和考試命題的依據,是國家管理和評價課程的基礎。它是整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一個重要樞紐。因此,我們教師必須加大對《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准(實驗)》學習與研究的力度,盡可能縮小理想課程(課程標准)與文本課程(教材)、文本課程(教材)與實施課程(教學)之間的落差。下面,我們以「運用示意圖說明地殼內部物質循環過程」這條課程標准為例,對這條標准進行解讀示範。首先,對這條標准進行分解,確認其「行為動詞」、「行為條件」是什麼。從這條標准可看出:「運用示意圖」屬於行為條件,「說明……」中的「說明」屬於行為動詞,「地殼物質循環過程」屬於認知的內容。第二,依據國家課程標准中的學習水平與行為動詞的相應關系,確定其學習水平。國家課程標準的學習水平與行為動詞對應中(見下表),「理解水平」包括有「解釋、說明、闡明、……」,我們可以確定,本條標准認知要求屬於理解水平層次。課程標准行為動詞與水平要求 行為動詞認知水平知識說出、舉例、描述、辨認、列舉、復述、背誦、回憶、選出、識別、再認、了解、確定等了解水平解釋、說明、闡明、比較、分類、歸納、概述、概括、判斷、區別、提供、把……轉換、猜測、預測、估計、推斷、檢索、收集、整理等理解水平運用、應用、使用、編輯、質疑、辯護、設計、解決、撰寫、檢驗、計劃、總結、推廣、證明、評價等應用水平技能模擬、再現、重復、模仿、例證、臨摹、擴展、縮寫等模仿水平完成、計算、查閱、表現、制定、解決、擬定、安裝、繪制、測量、嘗試、試驗等獨立操作水平聯系、轉換、靈活運用、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等遷移水平摘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和《初中地理課程標准解讀》第三,依據「行為條件」分析課程標准對學生「學習過程與方法」或者說基本能力的要求。從本條標准中「運用示意圖」可知,要求學生具有讀圖分析能力,通過閱讀並分析地殼物質循環示意圖,解釋岩石是怎樣形成,它們是如何相互轉化的。因此,在教學中,我們要引導學生學會閱讀地殼物質循環示意圖的基本方法與步驟。在學生學習效果評價中,要通過「讀圖分析」題型,判別學生是否掌握讀圖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以及通過閱讀示意圖能否提取三大類岩石的相互轉化關系,進而歸納和解釋地殼物質循環的基本過程。第四,通過不同版本教材內容的對比,了解本條標准對認知內容的基本要求。我們手頭的二種不同版本教材在落實本條標準的學習內容上不同,一是人教版,把「地殼物質循環」部分安排在內、外力作用的知識之後,以內、外力作用為基礎,講述地殼物質循環;另一是山東版,把該部分內容安排在內、外力作用之前講述,從物質循環的角度出發介紹「地殼的物質循環」。因此,兩種內容的安排順序不同,以至「地殼物質循環」學習內容的基本知識鋪墊、呈現方式不大相同。一種認為,內、外力作用是地殼物質循環的基礎,另一種認為,礦物、岩石是地殼物質循環的基礎。因而,前者並不過多講述岩石的基本組成——礦物,而後者則增加了大量礦物的基礎知識。二個不同版本教材在內容上的相同點是,都講述岩石的基本分類、三類岩石的形成、岩石間的相互轉化及循環過程。本條標准關注的是「岩石」這一自然環境的組成要素,重點是「地殼內部物質循環」。因此對於礦物、三大類岩石的具體特徵等內容可以不在教學中進行講述。在教學過程中,從「行為條件」、「行為動詞」的要求,可按照以下的步驟進行:(1)知識鋪墊——岩石的分類、三大類岩石的形成;內、外力作用及其表現形式。
③ 初中地理復習提綱(一)七年級上冊 人教版
七年級上冊
第一章 讓我們走近地理
第一節 我們身邊的地理知識
一、解開地理之迷:
我國:最早出現「地理」一詞的是公元前5世紀《易。系辭》
西方:公元前2世紀古希臘學者埃拉托色尼寫出第一本地理專著《地理學》
二、地理與日常生活:熟悉生活環境、確認方向、識別天氣、了解風土人情、提高生活適應能力
三、地理與生產建設:1、地理與農業生產 2、地理興建工業企業
3、地理與交通、商業網點、區域規劃、解決全球性的問題等
四、地理與風土人情:西伯利亞居民、狂歡節、聖誕節、鬥牛、阿拉伯人的服裝等。
第二節 我們怎樣學習地理
一、學會看地圖:1、地圖製作過程:鳥瞰圖形----平面圖-----地圖(P6)
(學習基礎) 2、最早的地圖:距今4700多年蘇美爾人
3、地圖的種類:(P7)
二、地圖三要素:
1、方向:
(1)通常方法:上北下南左西右東
(2)有指向標地圖:箭頭指向北方
(3)有經緯網地圖:經線指示南北方向,緯線指示東西方
(4)室外看地圖:面朝北背朝南
(5)確定地平面方向:指南針;北極星;太陽;年輪;樹葉疏密;山兩側的潮濕程度
2、比例尺:(1)定義:圖上距離與實地距離之比
(2)表示方法:數字式;文字式;線段式
(3)大小比較:分子為1分母大,比例尺小
(4)用比例尺量算:注意線段式比例尺的應用
大比例尺 范圍小 內容詳細
小比例尺 范圍大 內容簡單
(5)相同圖幅的兩幅地圖
(6)學校平面圖宜用約1/1000的比例尺
3、圖例與注記:(1)圖例與注記的區別(P10)
(2)常用圖例符號(P10)
4、看地圖的順序:圖名——方向——圖例——比例尺——圖的內容
5、學會收集地理信息(學習之本):圖書館查閱資料;上網查詢;社會實踐等
6、學會思考地理問題(學習關健):地理事物的名稱、分布、特徵、成因、聯系等
7、在野外旅行中學習地理(重要途徑):准備好地圖、指南針、筆記本、照相機等
第二章 地球的面貌
第一節 認識地球
一、地球的形狀
1、人類認識地球形狀的過程:蓋天說—渾天說—麥哲倫環球航行—衛星探測
即天圓地方—張衡的「天之包地,猶地之裹黃」—球體—兩極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規則球體
2、麥哲倫航行的時間和路線:(P15)
3、地球是球體的證據:(1)海邊看船;(2)草原看馬;(3)麥哲倫環球航行;(4)月食時月球表面的圓弧形陰影;(5)現代探測技術及照片;(6)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7)登高望遠
二、地球的大小:表面積:5.1億平方千米;平均半徑:6371千米;
赤道周長:約4萬千米;
三、 地球儀
1、 幾個概念:地球儀;地軸;北極;南極;赤道;經線;緯線;經度;緯度
2、 緯線與經線
概念 起點 形狀 長度 指示方向
緯線 與赤道平行環繞地球儀一周的圓圈 以赤道為起點 圓圈(除極點外) 半球:不相等
全球:度數相同的緯線長度相等 東西方向
經線 連接南北兩極並垂直於緯的弧線 以本初子午線為起點 半圓 所有的經線都相等 南北方向
3、經度與緯度
起點度數 最小值與最大值 北緯南緯東經西經 變化規律
緯度 赤道為0° 0°與90° 赤道以北為北緯以南為南緯 從赤道向南向北逐漸增大
經度 本初子午線為0° 0°與180° 本初子午線以東為東經以西為西經 從本初子午線向東向西逐漸增大
90°N
本初子午線
N 大 180° W E 180°
0° S 赤道
大 0° 大
90°S 大
4、重要的經緯線:
(1)0°經線:又稱本初子午線,經過英國倫敦格林尼治天文台舊址,經度起點線
(2)180°經線:只有一條
(3)西經20°和東經160°:東西半球的劃分界線
(4)0°緯線:又稱赤道,經過厄瓜多首都基多,南北半球的分界線
(5)北緯23.5°與南緯23.5°:北回歸線與南回歸線
(6)北緯66.5°與南緯66.5°:北極圈與南極圈
5、低中高緯度的劃分:0°——30°——60°——90°
低 中 高
6、東西半球的劃分:赤道以北為北半球,以南為南半球;西經20度向東到東經160度為東半球,西經20°向西到東經160°為西半球
7、相對應的經線:組成一個經線圈,度數之和為180°,符號相反。
三、經緯網:確定地球表面的任何一點的位置
第二節 世界的海陸分布
一、 海陸分布大勢:
七分海洋,三分陸地(71 %/ 29% );
無論怎樣把地球分成出兩個半球,都是水半球面積大於陸半球面積
二、 七大洲和四大洋
1、 幾人概念:大陸;大洲;島嶼;半島;洋;海;海峽;
2、 口訣:亞非北南美,南極歐大洋,太大及印北
3、 洲界線:亞洲與歐洲:烏拉爾山—烏拉爾河—裏海—大高加索山—黑海—土耳其海峽
亞洲與非洲:蘇伊士運河
亞洲與北美洲:白令海峽
北美洲與南美洲:巴拿馬運河
4、 繪制海陸輪廓
第三節 世界的地形
一、 陸地地形
1、 海拔與相對高度:兩者的概念與計算
2、 五種地形的比較
地形類型 大致海拔 地表形態
共同點 地表形態
不同點 世界之最
平原 200米以下 地面起伏小 海拔較低 亞馬孫平原
高原 500米以上 海拔較高邊緣較陡峻 青藏高原(高)
巴西高原(大)
山地 500米以上 地面崎嶇不平 海拔高坡陡谷深 科迪勒拉山系
喜馬拉雅山—阿爾卑斯山系
丘陵 500米以下 海拔低相對高度小於200米 —————————
盆地 海拔不定 四周高中間低 剛果盆地
3、 世界兩大山系:(1)環太平洋沿岸山脈帶:東岸科迪勒拉山系(落基山和安第斯山) 西岸為日本群島台灣島菲律賓群島組成的島弧
(2)橫穿亞歐大陸南部和非洲大陸北部的山脈帶:喜馬拉雅山、阿爾卑斯山和阿特拉斯山
二、 海底地形
大陸架:坡度緩,水深在200米以內
大洋中脊:新海洋誕生的地方
大陸坡:大陸架向外傾斜的陡坡
海溝:最深的地方(馬里亞納海溝)
三、 學看地形圖
1、 地形圖的繪制過程:鳥瞰圖—平面圖—等高線地形圖—等高線分層設色地形圖
2、 五種地形部位的等高線表示圖
3、 五種地形類型的表示圖
4、 顏色與地形:黃色——陸地,藍色——水域,綠色——平原,大面積黃色或棕色——高原,長條形黃色或棕色——山脈,眾多小塊黃色——丘陵
5、 山脊處等高線向海拔低處凸,山谷處等高線向海拔高處凸
6、 坡陡處等高線密集,坡緩處等高線稀疏
7、 如何利用等高線爬山
第四節 海陸變遷
一、 地表形態變化:處於不停息的運動變化之中
海洋——陸地:喜馬拉雅山和青藏高原海洋生物化石;地中海不斷縮小
陸地——海洋:台灣海峽森林林遺跡;東非大裂谷將形成海洋
二、 大陸漂移假說:魏格納和假說內容(P33)
三、 板塊構造學說:(P35)1、內容:3點 2、六大板塊名稱與分布 3、解釋了大陸漂移
四、火山和地震:兩大火山地震帶: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喜馬拉雅—地中海火山地震帶
第三章 世界的居民
第一節 世界的人口
一、世界的人口數量與增長
1、 總數:65億
2、 增長:18世紀以前增長緩慢,18世紀以後增長迅速。原因:生活和醫療水平的提高,死亡率下降,壽命延長。
3、 人口自然增長率=出生率—死亡率(%)——計算
三、 世界人口的分布——不均勻
1、 分布地區:中低緯度地區,原因:氣候溫和、降水較多的平原和盆地及沿海地區
2、 四大稠密區:亞洲的東部和南部、歐洲的西部、北美洲和南美洲的東部
3、 四大稀疏區:乾旱的荒漠、寒冷的極地、空氣稀薄的高山高原、原始的熱帶雨林
四、 世界的人口問題
1、人口過多增長過快所帶來的問題
(1)、給資源和環境造成壓力: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各種污染和災害
(2)、給社會經濟發展造成壓力:就業、居住、教育、醫療等問題
2、人口增長過慢所帶來的問題:勞動力短缺、兵源不足、人口老齡化等
3、對策與出路:人口增長應與資源、環境相協調,與社會經濟發展相適應。
4、城市人口比重(P43)
5、人口遷移:發展中國家:人口由農村向城市遷移;發達國家:人口由城市向農村遷移
第二節 世界的人種
一、人種的概念與種類(P45)黃色人種、白色人種、黑色人種
二、三大人種的比較和分布
人種 外表特徵 分布地區(P45和圖3-8)
黃色人種 P45閱讀文 亞洲東部、美洲的印第安人和北冰洋沿岸的因紐特人
白色人種 歐洲、北美洲、非洲北部、亞洲西部南部及大洋洲
黑色人種 非洲中部和南部、美洲部分地區
混血人種:主要分布在南美洲
第三節 世界的語言和宗教
一、世界的語言
1、總數:2000種
2、聯合國六大語言及分布:漢語、英語、法語、俄語、西班牙語、阿拉伯語
語言 分布地區和人數
漢語 中國和東南亞(使用人數最多)12億
英語 英、美、澳、印、菲等(使用最廣)4億
法語 法國
俄語 俄羅斯
西班牙語 西班牙及南美洲
阿拉伯語 西亞和北非的阿拉伯國家
二、 世界的宗教
中國大多數人不信教,土生土長的宗教是道教。
宗教 發源地 時間 分布 教徒 建築物及經書
基督教 巴勒斯坦 公元1世紀 歐美及大洋洲 10億、
多與廣 教堂
《聖經》
伊斯蘭 教 沙特 公元7世紀 亞洲西部東南部、非洲北部和東部
中國西北部 7億
穆斯林 清真寺
《古蘭經》
佛教 古印度 公元前6世紀 東亞、東南亞
及斯里蘭卡 2億
善男信女 廟宇
《藏經》
第五節 世界的聚落
一、 聚落的形態
1、 聚落的概念與類型:城市和鄉村
2、 城市與鄉村的區別
名稱 概念 人口 交通 經濟活動 建築物
城市 P51 多且集中 道路多且寬便利 非農產業如工業服務業等 高且密集
鄉村 P52 少且分散 道路少且窄 農業為主 矮且分散
3、 鄉村分布:大多依山傍水,沿河流、山麓或公路分布
4、 鄉村演變成城市的各個階段的外表景觀的變化(P52圖)
5、 容易形成聚落的地方:河流的交匯處、入海口;沿河沿湖;鐵路或公路的交叉處;平原和山麓地帶
6、民居建築特色與自然環境的關系(P53)
7、濕熱地區——雙層結構、屋頂傾斜(坡形屋)、人住上層
寒冷地區——牆厚窗小、雙層玻璃
炎熱乾旱地區——屋頂平(平頂屋)、窗小
二、世界文化遺產的保護
1、文化遺產的類型:
2、保護措施:(P54第二段)
第四章 世界的氣候
第一節 天氣與氣候
一、天氣與氣候的區別
名稱 概念 時間 穩定性
天氣 一個地區短時間里陰晴、風雨、冷熱等大氣狀況。 短 不穩定
氣候 一個地區多年的天氣平均情況。 長 較穩定
二、天氣符號: 會識別:台風;沙塵暴;晴天;雨;雪;陰天等
三、衛星雲圖:綠色表示陸地;藍色表示海洋;白色表示雲雨區,越白表示雲層越厚,下雨的可能性越大。
四、天氣預報:報氣溫和降水;中央電視台:衛星雲圖—天氣形勢圖—城市天氣預報圖
五、天氣與氣候 跟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
第二節 氣溫和降水
一、 氣溫
1、 概念與單位
2、 世界年平均氣溫的分布
(1) 年平均氣溫的分布規律:A由低緯度向高緯度地區遞減;B同緯度的海陸氣溫不同
C南半球等溫線平直;D海拔低處氣溫高海拔高處氣溫低(P61)
(2)一月平均氣溫分布(最冷月);七月平均氣溫分布(最熱月)(P62、P63)
(3)最熱的地方是非洲大陸;最冷的地方是南極洲
3、氣溫的測定:一日4次;日均溫(除以4),月均溫(除以月天數),
年均溫的計算(除以12)
三、降水
1、降水的條件:三方面:水汽;氣溫下降;有凝結核
2、降水的類型及區別:地形雨;對流雨;鋒面雨
3、降水量的測定:月降水量和年降水量(計總和)
4、世界降水的分布規律:A赤道地區降水多,兩極地區降水少;B沿海地區降水多,
內陸地區降水少;C南北回歸線附近,大陸東岸降水多,大陸西岸降水少。
5、世界的雨極和干極:乞拉朋齊、智利阿塔卡馬沙漠。
6、氣候資料的統計方法
(1)表示方法:橫坐標表示時間,左側縱坐標表示氣溫,右側縱坐標表示降水量
(2)繪制過程:先描點,畫光滑的氣溫曲線,再畫逐月降水量柱狀圖
(3)分析方法:A看氣溫最高月與最低月及其氣溫值和年溫差
B看降水逐月分布情況、季節分配情況、總降水量情況
(4)特殊值:熱帶:全年T >20度(16度) 亞熱帶:最冷月T>0度
溫帶:最冷月T<0度最熱月T>16度 寒帶:最熱月<5度
多雨:月R>100MM 適中:月R=50MM左右 少雨:月R<30MM
第三節 影響氣候的主要因素
一、 地球的形狀即緯度位置
太陽高度角從低緯度地區向高緯度地區逐漸變小——氣溫由低緯度地區向高緯度地區遞減
二、地球的運動
1、地球自轉和公轉對比
運動形式 含義 方向 周期 結果及影響 特徵
自轉 繞地軸轉 自西向東 一天或24小時 晝夜交替、各地時間的差異、一天中氣溫的變化
公轉 繞太陽轉 自西向東 一年 四季的更替、晝夜長短變化、各地獲得熱量不同、形成五帶。 1、地軸與公轉軌道平面總是保持66。5度夾角2、北極總是指向北極星附近
3、四季的變化
二分二至 日期 太陽直射點 季節 地理現象
春分 3月21日前後 赤道 春季 晝夜等長
夏至 6月22日前後 北回歸線 夏季 晝長夜短、北極極晝南極極夜
秋分 9月23日前後 赤道 秋季 晝夜等長
冬至 12月22日前後 南回歸線 冬季 晝短夜長、北極極夜南極極晝
3、 地球上的五帶 北南溫帶,北南寒帶,熱帶
(1)名稱 (2)分界線 (3)太陽直射情況 (4)極晝極夜現象 (5)獲的光熱情況
二、海陸分布
物理性質 對氣溫的影響 對降水的影響
海洋 吸熱慢放熱慢 夏季氣溫低冬季氣溫高 近海地區降水多
陸地 吸熱快放熱快 夏季氣溫高冬季氣溫低 內陸地區降水少
三、地形地勢
1、屏障作用:陰坡氣溫低濕度大,陽坡氣溫高濕度小
2、阻擋作用:迎風坡降水多,背風坡降水少
3、垂直作用:氣溫隨著海拔的升高而降低,每升高100米約降低0。6度,導致高山高原氣溫低,平原氣溫高。
四、人類活動
1、影響局部氣候:緩和與惡化
2、導致氣候反常:產生溫室效應,臭氧層破壞,旱澇災害
4、 城市熱島效應:城區和郊區氣溫和降水不同
五、 洋流影響:暖流經過地區增溫增濕,寒流經過地區降溫降濕。
六、 地球變暖的結果:海平面上升,熱帶風暴加劇,乾旱面積擴大,生物多樣性受到威脅
第四節 世界主要氣候類型
一、 劃分標准:各地氣溫和降水的組合而形成的氣候特徵。
二、熱帶氣候類型
氣候類型 氣候特徵 分布地區
熱帶雨林氣候 終年高溫多雨 亞馬孫平原,剛果盆地,馬來群島
熱帶草原氣候 終年高溫,降水總量較少,分旱雨兩季 熱雨氣候兩側,以非洲最典型
熱帶季風氣候 終年高溫,降水總量大,分旱雨兩季 印度半島和中南半島
熱帶沙漠氣候 終年高溫少雨, 南北回歸線經過的內陸地區和大陸西岸地區,以撒哈拉沙漠最典型
氣候類型 氣候特徵 分布地區
亞熱帶季風氣候和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 夏季高溫多雨,冬季溫和少雨,四季分明 中國東南部,美國東南部,巴西東南部及阿根庭澳大利亞等沿海地區
地中海氣候 夏季高溫少雨,冬季溫和多雨 南北緯30-40度的大陸西岸,地中海地區最典型
三、亞熱帶氣候類型
三、 溫帶氣候類型
氣候類型 氣候特徵 分布地區
溫帶季風氣候 夏季高溫多雨,冬季寒冷乾燥 中國東北部,俄羅斯東南部,朝鮮半島和附近地區
溫帶海洋性氣候 終年溫和濕潤 中緯度40-60度的大陸西岸
溫帶大陸性氣候和亞寒帶針葉林氣候 夏季溫和,降水稍多,冬季寒冷乾燥 亞歐大陸和北美大陸的中部和北部
四、 寒帶氣候或極地氣候
氣候類型 氣候特徵 分布地區
苔原氣候 夏季短暫溫和,冬季漫長而嚴寒,終年降水極少 亞歐大陸和北美大陸的北冰洋沿岸
冰原氣候 格陵蘭島和南極大陸
五、 高山高原氣候:氣候垂直變化明顯;分布在青藏高原和安第斯山等。
六、 學習方法:1、本章節要在理解的基礎上記憶,世界氣溫分布和降水分布的各三大規律要與影響氣候的主要因素一一對應分析。2、世界氣候類型要用比較法來學習,認真查閱圖表:如熱帶、亞熱帶、溫帶氣候的異同點;亞熱帶季風氣候與地中海氣候異同點;溫帶季風氣候與溫帶大陸性氣候的異同點。3、了解熱帶雨林氣候的功能,熱帶草原氣候的動植物,地中海氣候的硬葉林和旅遊,溫帶大陸性氣候內部景觀差異,亞寒帶針葉林分布,南北極地區的動物,非洲氣候類型分布的對稱特點。
第五章 世界的發展差異
第一節 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
一、不同類型的國家:200個國家和地區
1、面積上:俄羅斯、加拿大、中國、美國、梵蒂岡
2、人口上:中國、印度、美國、梵蒂岡
3、社會制度上:社:中越朝古;資:美英法
4、地區:格陵蘭(丹麥)、百慕大地區
二、分布特點
1、劃分標准:經濟發展水平的高低
2、半球分布:發達國家:北半球;發展中國家:南半球和北半球的南部。
3、大洲分布:發達國家:歐洲、北美洲、大洋洲;發展中國家:亞洲、非洲、拉丁美洲
4、南北對話、南南合作、五項原則
三、發展差異
1、發展差異的原因: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的差異造成
2、差異表現:人口與國內生產總值的差異:佔世界人口80%發展中國家只佔世界22%的國民生產總值,發達國家卻相反。人均國民生產總值的差異;工農業生產發展水平不同。
3、發展較快的發展中國家:中國、巴西、東南亞國家。
第二節 國際合作
一、 國際間的矛盾和與沖突:
1、 原因: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日益擴大的貧富差距。
2、 表現:見課本P92圖
二、世界的主題:和平與發展;世界三大問題:人口爆炸;資源危機;環境污染
三、國際合作與經濟全球化:能說明P42的圖
第三節 國際組織
1、意義:重要工具、紐帶和橋梁
2、聯合國:記5 大常任理事國與總部、了解六大機構。
3、WTO、奧委會、紅十字會:記總部所在地,了解宗旨和職能及認別標志。
4、其它國際組織總部所在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