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年級地理 » 地理七年級上冊說課稿

地理七年級上冊說課稿

發布時間: 2021-01-17 23:17:16

初中地理怎麼說課

尊敬的各位考官:
大家好,我是今天的xx號考生,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氣候的基本特徵》。根據新課標的理念,對於本節課我將以教什麼、怎麼教、為什麼這么教為思路,從教材分析、教學目標、教學過程等幾個方面加以說明。
一、說教材
教材分析是上好一堂課的前提條件,所以在正式內容開始之前,我先談一談對教材的理解。
本節課選自商務版初中地理八年級上冊第二章第二節。本節課主要講述了中國氣候的季風氣候顯著以及氣候復雜多樣兩個典型特徵,並詳細說明了典型的氣候對我國氣溫降水的影響。本節課是自然地理中重要章節,同時也是了解中國自然環境的重要部分,為後續綜合分析區域地理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說學情
教師不僅要對教材進行分析,還要對學生的情況有清晰明了的掌握,這樣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接下來我對學情進行一下分析。
我所面對的學生是初中八年級的學生,這個學齡段的學生正處於由形象思維向邏輯思維轉變的過程,並且經過一年多的地理學習,已經具備了一定的讀圖、析圖能力,能夠從地圖中提取有效的地理信息。但是,如何對地理信息進行分析,處理以及地理探究的能力還有待提高。所以,需要教師採取自學探究式的教學方法,讓學生不僅學的地理知識,同時還能夠提高自身的地理學習能力以及,歸納、遷移的地理思維。
三、說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程標准,教材特點和學生實際,我確定了如下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運用中國季風區與非季風區圖,准確畫出季風區與非季風區的分界線,說出冬、夏季風的源地、性質及影響。
2、運用東部地區雨帶推移示意圖,熟悉我國東部地區雨帶推移的一般規律;理解夏季風的不穩定對我國旱澇災害的影響。
3、運用中國年降水量分布圖,概括我國降水的空間分布規律及影響因素;歸納我國降水的時間分配規律。
【過程與方法】
1、初步學會利用地理示意圖,獲取相關的地理信息,鍛煉歸納總結能力。
2、通過案例資料,學會提取地理信息,進行知識的分析、推理等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
【情感態度價值觀】
增強對地理事物和現象的好奇心,提高學習地理的興趣,培養學習對生活有用地理的理念,樹立探索精神和求真求實的科學態度。
四、說教學重難點
基於以上對教材學情的分析,教學目標的設立,確定了如下的教學重難點。
【重點】
1、我國氣候的主要特徵及其成因
2、影響我國氣候的主要因素
【難點】
1、影響我國氣候的主要因素
2、影響我國冬夏氣溫分布的因素
五、說教學方法
由於學生理解氣候這一知識相對抽象,但是學生對於氣溫和降水有直觀的了解,所以本節課我會以此為切入點,通過談話法、地圖法、探究法、小組討論法、歸納法等教學方法讓學生從生活實際出發,理解氣候對生活的影響。
六、說教學過程
圍繞以上教學目標、教學重點和難點,根據「教師指導——學生主體——訓練主線」的原則,設計以下幾個教學環節。
環節一:新課導入
首先是導入環節,良好的導入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學生的學習慾望,能夠讓學生明確本節課的教學目的,使學生快速進入到課堂教學中來。
所以在這個環節,我採用生活實例的方式進行導入:
同學們,每年過年的時候我們都會在電視上看到,全國各地的人們用各種方式准備春節,哈爾濱的人們穿著厚厚的冬裝在冰雪世界裡欣賞美景,廣州的市民卻正忙著在迎春花市裡挑選鮮花,這反映出我國的氣候有什麼差異呢?形成這種差異的主要因素又是什麼呢?這就是這節課我們要學習的內容——氣候的基本特徵。
環節二:新課教學
一、季風氣候顯著
季風氣候顯著是中國氣候最典型的特徵,在講解這一塊知識的時候,首先先讓學生閱讀圖2-2-1 中國季風區和非季風區圖,比較冬夏季風的差異。
【提問】在學生看圖的同時讓他們思考是冬季風影響范圍大,還是夏季風影響范圍大?
先讓學生自己思考,組內交流討論。
【教師總結】隨後根據學生們的討論,總結冬季風的影響范圍大(除青藏高原外,我國大部分地區受冬季風影響)夏季風的影響范圍小。
【提問】了解了季風與非季風的范圍後,再繼續引導學生仔細觀察圖2-2-1中國季風區與非季風區,小組合作完成下列各題:
①明確季風區與非季風區的分界線,受夏季風影響比較季風區與非季風區降水的差異;
②指出季風區的大致范圍,說說其海陸位置。
③我們的家鄉所在的地區屬於季風區還是非季風區?
④結合中國的地形圖,說說夏季風推進過程中所經過地區地勢的變化。
描畫季風區與非季風區的分界線,對答案進行展示。
設計意圖:這個環節的問題設置我採用層層遞進的方式,這樣符合學生的認知思維,能夠引導學生層層深入。
在講解「降水的時間、空間分布規律」這一塊知識時,我會以圖導因,讓學生自己讀圖分析。
【提問】先觀察圖2-2-2東部地區雨帶推移示意圖分析夏季風的強弱對東部地區降水的影響。
【學生回答,教師總結】學生通過自學以及討論的方式,能夠進行一定的總結,隨後我會與學生一起總結:
夏季風的強弱、進退直接影響我國東部地區的雨季長短和雨帶推移。通常,南方雨季開始早、結束遲、雨季長;北方雨季開始遲、結束早、雨季短。夏季風很強的年份,雨帶迅速推到北方,北方多雨,長江中下游地區「梅雨」期較短;反之,長江中下游地區「梅雨」期較長。
【提問】對於我國降水量的分布,我會讓學生先觀察圖2-2-4中國年降水量分布圖
然後看圖分析降水量的規律,為了便於學生總結規律,我會先設置下列問題
①先看圖例,不同顏色代表不同的降水量,描出800mm、400mm、200mm等降水量線,結合圖2-2-5歸納降水空間分布規律。
②400mm等降水量線和我們學的哪條線相似?我們所在地的降水量是多少?
學生通過自主學習,結合上述問題能夠總結規律——自東南沿海向西北內陸遞減。
【展示圖片】為了檢驗總結的規律是否符合我國相應城市的降水分布特點,接下來讓學生對比下列四個不同區域的城市。
【提問】
①找出四城市平均年降水量最多的三個月,說說各地在季節分配上有什麼特點。
②對照圖2-1-2、圖2-2-1,結合四城市與海洋的距離、地形等的差異,歸納影響我國降水時空分布的主要影響因素有哪些。
【思考歸納】學生結合所學知識,並且讀圖分析能夠總結出:
四城市降水最多的月份大多集中在夏秋季,我國降水季節分配不均。
主要影響因素有海陸位置、地形和季風。
設計意圖:提高學生讀圖析圖的能力,可以鍛煉學生對於等降水量線的判讀能力,提升學生提取,分析信息的能力。
二、氣候復雜多樣
氣候復雜多樣,對於學生而言,理解相對容易,學生可以通過日常的生活積累感受氣候的不同,但是對於氣候復雜多樣的成因還不了解。所以,為了幫助學生從本質上認識氣候的復雜多樣,首先讓學生體會氣候表示因素氣溫在時空上的變化。(設計意圖)
【讀圖思考】仔細觀察圖2-2-6 中國1月平均氣溫分布找出0℃等溫線大致經過的地區,並結合圖例觀察1月份南北溫差最大值。
圖2-2-7 中國7月平均氣溫分布圖觀察全國平均氣溫。
【提問】認識影響我國冬夏氣溫分布的因素我會展示下述問題,讓學生分組討論。
①在圖2-2-6描出8℃、0℃、-8℃、-16℃等溫線,說說它們的緯度位置;結合圖2-2-1,說說它們與冬季風源地的關系。
②在圖2-2-7中找出氣溫最低的區域,說說其成因,聯系夏季南北方正午太陽高度和晝長的差異,說說夏季南北方普遍高溫的原因。
③歸納影響我國冬夏氣溫分布的主要原因。
設計意圖:由於這是本節課的重點也是難點,為了加深學生對重難點的理解在此以小組討論的方式,先進行組內的討論,發揮學生的主動性,最後我與學生一起總結歸納。
承轉:由於氣溫的季節變化和地區差異,對於農業生產意義重大。
【提問】為了讓學生體會這一影響變化,讓學生先從課本中找出積溫的概念,並仔細觀察圖2-2-8中國溫度帶分布圖,圖2-2-9中國干濕地區分布圖,說說我國可以劃分為哪幾個溫度帶和干濕區?
結合生活實際,體會各個溫度帶的農業代表農作物以及熟制。
【圖片展示】我會播放全國各個濕度帶的景觀圖片,讓學生形成鮮明的認知。
承轉:我國氣候的多樣性除了表現在南北差異的溫度帶以及不同的干濕分布區外,最主要的就是體現在各地氣候帶的不同。
【提問】結合圖2-2-10中國氣候類型圖,分析我國典型的氣候帶,並結合圖2-2-11 思考下面幾個問題。
①分別比較海口與哈爾濱、北京與銀川、成都與拉薩的氣候特點,說說其主要影響因素。
②說出影響我國氣候的主要因素。
設計意圖:這個環節這樣設置,是鍛煉學生知識遷移的能力,同時也能夠鍛煉學生運用地理技能的能力。
環節三、課堂小結
【活動探究,課堂總結】
在課堂教學的最後,我會先讓學生嘗試評價我國的氣候特徵,列出有利與不利影響。
然後通過列出結構圖的方式,讓學生填出我國的主要氣候特徵,以及影響我國氣候的主要因素,並簡單描述典型案例。
設計意圖:通過知識結構導圖的方式總結,能夠將枯燥的知識系統化,有助於梳理知識點之間的關系,同時還能夠再次加深學生對本節課知識的記憶。
環節四、作業布置
課堂學習的結束,並不是地理學習的結束,應該以此為起點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所以讓學生課下尋找本地的氣溫降水年統計資料,並用所學知識進行分析驗證。
七、說板書設計
以上是本節課的教學設計環節,下面簡單介紹一下本節課的板書,我的板書採用綱目式的板書設計,突出了本節課知識點之間的主次關系,並且點出了授課的教學重難點,有助於學生梳理知識結構,加深對知識的理解記憶。
第二節氣候的基本特徵
一、季風氣候顯著
1、冬夏季風差異顯著
2、降水時空分布不均
二、氣候復雜多樣
1、溫度帶、干濕區分異顯著
2、農業類型多樣
3、地勢高低懸殊,地勢多樣,加劇復雜多
以上是我的說課,我的說課到此結束,謝謝各位考官。

⑵ 誰有湘教版七年級、八年級地理的全部說課稿,麻煩上傳到百度。或者一部分也行。

第一節 日 本 第 個教案
教學目標:
(一)了解日本的地理位置、領土組成及首都等重要城市和海港的位置。
(二)根據地圖和資料,了解日本的地形特點、氣候特點和文化特徵。
(三)根據資料和地圖,說出日本民族和人口方面的概況。
(四)根據教材資料和課外資料,說出日本的交通運輸特點。
(五)、運用地圖和資料,聯系日本自然條件特點,理解日本因地制宜利用島國多港灣來發展經濟的成功之處。
(六)能舉例說明日本與我國在經濟、貿易、文化等方面的聯系密切。

教材分析
本節教材是國家地理部分的第一節,全節共分6個小標題,由「東亞島國」「多山的地形」、「溫濕的氣候」、「東西融合的文化」、「發達的經濟」、「主要城市」。組成一個有機整體,再加上「日本與外來文化」、「日本的漁業」、「日本的交通運輸業」等補充資料,使學生能比較充分地了解日本這一東亞島國的自然地理特點和人文地理特點。
本節教材前4個小標題內容既能讓學生了解日本的位置、地形、氣候、文化特點,同時又成為第5個小標題內容的鋪墊,讓學生通過對日本自然地理條件的分析,進而達到理解日本因地制宜發展經濟的成功之處,並以此作為我們的借鑒。第6個小標題內容介紹了日本的主要城市,也是對日本經濟發達、城市化水平較高的補充說明。
本節教材的補充資料主要包括地圖、統計圖表、景觀圖和文字四大部分。作為「第二地理語言」的地圖,分別說明日本的地形和組成、日本的礦產資源進口貿易、日本的工業部門及工業分布、日本港口的分布及世界最長的津輕海峽青函隧道,較全面地對日本各地理要素進行了定位。l幅統計圖表說明日本地狹人稠的人口和面積特點;8幅景觀圖配合課文和活動題,從擴展知識面的角度展示了日本的風光、文化、建築和經濟;文字部分為我們更好更全面地把握日本文化、經濟(漁業、交通運輸業)狀況提供了資料。補充部分與課文互為照應,相得益彰。
教學提綱(板書)
一、東亞島國
1、位置及領土組成
2、首都、民族、語言、港口
二、多山的地形
山地丘陵眾多,火山地震頻繁
三、溫濕的氣候
溫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和亞熱帶季風氣候
四、東西融合的文化
五、發達的經濟
1、經濟概況
2.進出口貿易
3.工業和農業
4.漁業和交通運輸業
六、主要城市
東京、築波、大阪、橫濱、名古屋、神戶、廣島、京都、奈良
教學建議
新課導人:
「東亞島國」部分可由學生讀圖引入。根據教材P.66活動題,學生通過讀圖掌握日本主要由北海道、本州、四國和九州四大島嶼組成,通過比較,了解到本州是最大的島嶼。可由學生用顏色筆在地圖上勾畫或讓學生上講台指示掛圖找地名,有條件的學校可用多媒體點擊出要找的地名以加深學生印象。計算題除按題目要求算出日本人口密度約為336人/平方千米、中國人口密度約為135人/平方千米外,還可以請同學迅速計算出日本人口密度約為中國人口密度的2·5倍,從而得出思考題「人稠」的答案;至於對「地狹」的認識,可採取計算中國領土面積是日本領土面積的25倍多而獲得,也可投影中國部分省級行政區輪廓及面積數據,讓學生在對比中獲得感性的認識。而後稍作小結即可。

我國省級行政區 湖南 江西 甘肅 雲南
面積(萬平方千米) 21.2 16.7 39 39.4

「多山的地形」部分可分下列步驟:
1.在七年級上冊的「六大板塊示意圖」上找出日本位於亞歐板塊和太平洋板塊交界處。
2.找出日本在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上的位置。可採用多媒體動畫形象地描繪出「板塊推移——多火山地震——山地隆起」的過程。閱讀資料「富士山」,加強學生印象,補充日本國的兩個別稱:「地震國」和「世界火山博物館」。最後在圖3—l上找出日本最大的平原:關東平原。需說明的是:日本多山的地形和狹窄的平原為其短小湍急河流的形成提供了條件,引導學生由此推斷出日本的水能資源豐富。

「溫濕的氣候」部分可用緯度相近的東京和北京的氣溫、降水資料進行比較,得出結論:東京冬季較溫和,夏季較涼爽,氣溫年較差較小,降水量較豐沛且季節分配較均勻。因此氣候具有海洋性特徵。在教法上,可向學生出示統計數據並讓學生計算氣溫年較差,計算兩地年降水量差。或者投影自行設計的東京和北京的降水柱狀圖和氣溫曲線圖並輔之以學生讀圖——計算——得出結論。最後補充說明:在此氣候條件下,漫山遍野的櫻花是日本的國花。

「東西融合的文化」部分可參照我國隋唐時歷史,如鑒真東渡、派遣唐使等,表明日本文化受我國文化影響大,也可適當說明日本明治維新的內容和意義。或者,找一篇日文文章或日文書籍,讓學生看看日文中的眾多漢字。

「發達的經濟」部分是本節教材的重點,可按以下步驟講述:
1.講述日本經濟概況。強調其工業產品佔世界市場的比例和世界排名,強調日本國民生產總值僅次於美國,居世界第2位。激發學生探究熱情:日本自第二次世界大戰戰敗後,經濟為什麼能迅速恢復,如此發達?附日本主要工業產品佔世界市場比例和世界排名:
2.承轉:日本不僅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戰敗國,更重要的是國內鐵礦、煤炭、石油等礦產資源非常貧乏,工業原料、燃料非常缺乏,大量原材料需要從國外進口。進一步說明日本發展工業和經濟的不利因素,加強學生的疑惑感,激發求知慾。附日本主要工業原料進口量占原料需求總量的所佔百分比:
3.由學生探討日本經濟發達的有利條件,採取小組討論、綜合得出:①島國多港灣,海運便利。②科技發達;③勞動力素質高;④管理效率高。強調自然地理因素對日本經濟的影響。接著指導學生讀圖 3-6,點明日本「進口一加工一出口」型經濟類型及貿易對象。
4.講述日本的工業時可先由學生列舉所見到的日本生產的電子、家用電器、汽車等產品或品牌(農村地區可由老師將著名的日本工業產品直接介紹給學生),讓學生先有感性認識講述日本的農業時可以聯系日本的地形特點進行。
5.日本的漁業和交通運輸業作為學生一般了解的知識,可通過閱讀教材提供的補充材料獲得。
6.本部分內容的編排體例採用「總一分」式,講解時注意知識的排列特點和內在邏輯性,將有利於學生掌握知識。

「主要城市」部分較詳細敘述了日本首都東京的城市職能和規模。講述時可結合日本的港口進行介紹。此外,也可由同學們收集日本城市風光照片舉辦小型展覽。

本節重點圖表指導:
1.圖3-l:①日本的地理位置及四大島組成;②日本多山的地形;③日本農業基本情況分析。
2.圖3-6:①日本進口礦產品的國家和地區;②日本礦產品嚴重缺乏的國情特點;③日本港口城市分布特徵和原因;④與圖3-7結合起來分析日本經濟發達的原因。
3.圖3-8和圖3-9:由日本的進出口貿易分析其港口一城市一工業區的分布特點,了解日本天然港灣與其經濟發達的關系。
4.景觀圖對課文或補充資料加以說明,讓學生對日本自然風光、文化經濟等方面有直觀的印象。
本節教材組織學生活動,重點突出學生的參與性、探究性,讓學生在活動中從不同的角度學會研究日本某一方面的問題。活動安排如下:
1.課前活動:①組織學生在交通流量大的路口或停車場統計日本產車輛,詳細記錄車體徽標。
②組織學生到商店(電器櫃)統計日本生產的家用電器,詳細記錄電器徽標或商標品牌。
③組織學生參觀附近的有抗日戰爭內容的紀念館,講述抗日英雄事跡。
④請經歷過抗日戰爭的老戰士或老同志講故事。
⑤課前齊唱《放牛娃王二小》,設問:這首歌講述什麼時候的事?以上方案,讓學生體會到日本現在與中國經濟、貿易的密切聯系,體會到日本軍國主義過去對中國犯下的滔天罪行。
2.課堂活動:①組織學生填圖游戲或比賽,內容主要是四大島嶼、富士山、關東平原、東京、其他較大城市、著名港口等。
②組織小組討論——日本發展經濟的不利條件和有利條件。
③具備條件的老師可穿日本民族服裝(和服)來上課。
④會日語的老師可用日本語言引人新課。以上方案可讓學生積極參與,組織得法,可得到較好的課堂效果。通過創設情景引人新課,有利於調動初中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熱情,活躍課堂氣氛。
3.課後活動:
①收集日本城市風光照片、明信片,舉行班級或年級展覽。學生可從畫報、圖冊、郵票、互聯網等多渠道收集,而後整理展出。
②觀看日本國家地理概況錄像。

第二節 埃 及 第 個教案
教學目標:
(一)了解埃及的地理位置、領土組成(非洲東北部主體和亞洲的西奈半島)和首都開羅。
(二)運用地圖和資料,聯系埃及沙漠廣布、氣候乾旱的特點,說明該國是如何因地制宜發展棉花種植的;聯系埃及作為文明古國,說明該國是如何開展旅遊業的。
(三)根據資料和地圖,說明埃及(或蘇伊士運河)在交通方面的重要性。
(四)收集並整理資料,說明埃及在種族、民族、宗教、語言等方面的基本情況。
五)收集並整理資料,說明文明古國埃及的歷史遺跡和對世界文化作出的貢獻。

教學提綱(板書)
一、地跨兩洲
1.亞洲與非洲、大西洋與印度洋之間的交通要道
2.民族、宗教、語言、首都開羅
二、沙漠廣布
沙漠之國——熱帶沙漠氣候為主
三、文明古國
1.歷史遺跡:金字塔、獅身人面像
2古代文化:象形文字、天文歷法
四、發展中的工農業。
1.工業成為經濟中的主要部門
2.農業集中於尼羅河谷地和三角洲
3.長絨棉產量和出口量居世界首位
教學建議
新課導人:
方案①:古代有一個國家,國王認為死後保存完整的屍體,靈魂就可以做陰間的統治者。於是他們不惜勞民傷財,為自己死後保存屍體建造陵墓。這些方錐形的巨大的陵墓,最高的竟達146.6米。現在,我們把這些陵墓所在的國度稱為「金字塔之國」,那麼,「金字塔之國」在哪裡呢?
方案②:在圖3-14上找到亞洲與非洲的分界線、溝通地中海和紅海的蘇伊士運河,由蘇伊士運河地理位置的重要性過渡到其屬國埃及位置的重要性,引出埃及「地跨兩洲」的位置特點。

講述「地跨兩洲」部分,可按以下步驟進行:
1.由波斯灣石油用油輪外運至西歐的便捷航道引出蘇伊士運河及運河所屬的國家埃及。
2.埃及的領土組成是蘇伊士運河以西的絕大部分和以東的西奈半島。
3.因為蘇伊士運河是亞洲和非洲分界線,所以埃及「地跨兩洲」。再講述埃及位置的重要性。
4.然後稍加介紹:埃及領土面積、人口、民族、宗教、語言和首都開羅。
上述過程若以多媒體動畫指示,將知識落實到地圖上,則更能加深學生印象。

講述「沙漠廣布」部分,可按以下方案進行:
方案①:讓學生看圖3-14,對沙漠廣布有一個形象的認識,再根據七年級上冊第四章「世界的氣候」的知識,得出埃及為沙漠之國的結論。地中海氣候和熱帶沙漠氣候的兩幅氣候資料圖可製作投影片,也可參考下列數據:
方案②:(用多媒體或投影儀演示)第一步:出示圖3-14,標出30°N和23.5°N兩條緯線,再疊加埃及所處的氣壓帶和風帶位置圖;第二步:標明副熱帶高氣壓控制區和西風帶控制區;第三步:出示空氣由高空向地面下沉的副熱帶高氣壓形成示意圖,並解釋原因:由於空氣下沉增溫,水汽蒸發,不易成雲降雨,因此埃及形成面積廣大的熱帶沙漠氣候區,從而成為沙漠之國;第四步:簡略演示副熱帶高氣壓與西風帶交替控制下地中海氣候的成因。
以上兩種方案,方案①較淺顯易懂,先有結論後知原因,對原因的探討也僅限於對氣候資料的分析,培養學生演繹思維的能力。方案②則由影響氣候的兩大因素:緯度因素和氣壓帶、風帶位置入
新課導人:
朗讀「尼羅河」資料,補充其長度為6670千米,為世界第一長河(第二章已講過)。強調尼羅河流域集中了埃及96%的人口。或者由古代中國的黃河、古代印度的印度河和恆河、古代巴比倫的幼發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等材料引出古代埃及的尼羅河。本小節資料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上承氣候特點,下啟文明與經濟。在教學中需要注意這一點。

講述「文明古國」時,可參考以下步驟:
1.回憶四大文明古國名稱(古中國、古印度、古巴比倫、古埃及),提出古代中國的四大發明(指南針、造紙術、印刷術、火葯)。設問:中國憑四大發明和悠久的歷史成為文明古國,埃及是憑什麼躋身文明古國之列的呢?
2.先講埃及的歷史遺跡。①讀圖3-19和圖3-20,注意兩幅景觀圖的引導,強調「最大」、「最高」的金字塔,「藝術世界奇觀」及具體數據,給學生巨大、雄偉、壯觀、庄嚴以形象的認識;②過渡:不僅如此,埃及還有為數眾多的其他文物古跡。自然過渡到對其他歷史遺跡的學習;③讀圖3-18,組織學生討論,得出文物古跡沿尼羅河分布的特點;④按照文物古跡分布特點,要學生回答乘什麼交通工具最為適宜?為什麼?在指導學生時,一方面可使學生了解埃及特殊地理環境下的風光,增加學習興趣,另一方面也使學生懂得應如何因地制宜利用當地特有的旅遊資源吸引旅遊者,發展經濟。
3.再講埃及的燦爛文化。補充簡單材料:①發明和使用象形文字;②制定太陽歷,一年定為365天;③具有高超的防腐技術,「木乃伊」保存至今;④創立幾何學。
4.小結:正是埃及眾多的歷史遺跡和燦爛的古代文化,使埃及成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也吸引著來自世界各地的大量的尋幽訪古的遊客。
過渡:埃及古代文明離不開尼羅河水的滋潤,把尼羅河稱為埃及人民的母親河實不為過。尼羅河不僅養育了古代埃及人,它也是現代埃及經濟發展的澆灌者。

講述「發展中的工農業」時,注意以下要點:
1.回憶埃及的氣候特點和地形特點,讓學生明白尼羅河谷地和三角洲的自然條件很適宜棉花喜光耗水的特點。因此,在有尼羅河水灌溉的地方就有棉花的種植。這樣,就得出埃及棉花種植區的分布特點。讀圖3-21,加深棉花沿尼羅河分布的印象。最後點明埃及長絨棉產量和出口量兩個世界之最。
2.讀圖3-21,從中找出埃及礦產資源的分布,特別是石油資源的分布特點,點明工業逐步成為埃及國民經濟的主要部門。
3.小結:尼羅河是埃及歷史的創造者,是現代經濟的財富之源。尼羅河谷地和三角洲成為撒哈拉大沙漠之中一條生機盎然的綠色走廊。

本節重點圖指導:

課後活動

第三節 俄 羅 斯 第 個教案 教學目標:
(一)藉助地圖,說出俄羅斯的地理位置(歐洲東部和亞洲北部)、領土組成特點(跨東西半球、亞歐兩洲)和首都(莫斯科)。
(二)根據地圖和資料,歸納俄羅斯溫帶大陸性氣候為主和各地區氣候差異的形成原因及特點。
(三)運用統計資料,聯系俄羅斯自然條件特點,說明該國開發西伯利亞的情況。
(四)收集資料,說明俄羅斯民族方面的概況。
教材分析
本節教材共分6個小標題。「面積最大的國家」、「平原廣大」、「溫帶大陸性氣候為主」、「豐富的資源」、「改革中的經濟」、「西伯利亞的開發」,分別介紹俄羅斯的地理位置和面積、地形特點、氣候特點、資源特點、經濟特點和區域開發方面的情況。
本節教材第一個標題為國家概況的介紹;第二、三、四個標題內容分別敘述和說明俄羅斯自然地理特徵的三個重要方面:「平原廣大」和「溫帶大陸性氣候為主」為理解俄羅斯農產品和主要農業區分布提供了條件,「豐富的資源」為理解俄羅斯的經濟特點和開發西伯利亞作了說明;第五、六個標題內容闡述俄羅斯人文地理特徵,可以從中了解俄羅斯的工業、農業城市、港口分布特點及亞洲西伯利亞的開發情況。本節教材的編排結構是:
本節教材圖表系統提供3幅地圖:①圖3-22,說明俄羅斯周圍海洋,亞洲與歐洲部分比較,地形區分布及特點,河流與城市。②圖3-24,說明俄羅斯地勢地形與河流分布的關系,「東高西低、平原廣大」是其地形主要特徵。③圖3-26,說明俄羅斯主要礦種及產地,特別是石油、黃金、煤、有色金屬等礦產資源豐富,本圖淡化了礦產地的識記,強調礦產種類及其與工業基地分布的關系。
2幅景觀圖:一為反映宗教和建築特色的大教堂,一為貝加爾湖及湖畔的亞寒帶針葉林景觀。
2張統計表:①上揚斯克和莫斯科氣候資料分別表明俄羅斯東部西伯利亞受北極地區寒冷氣流影響,是北半球的寒極之一,降水較少;而西部東歐平原受大西洋影響,氣候較溫涼,降水較均勻,是溫和的大陸性氣候。②俄羅斯亞洲與歐洲部分地區差異對比則要求學生通過對比掌握其差異性,也暗示了開發西伯利亞的必要性。補充閱讀材料提供了俄羅斯民族方面的概況,為學生收集此方面的資料作了示例。
本節教材還說明了俄羅斯幾個方面的世界之最:①俄羅斯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國家;②俄羅斯是世界上跨經度最大的國家;③貝加爾湖是世界上最深的湖泊,是世界上淡水量最多的湖泊;4.俄羅斯有世界上面積最大的亞寒帶針葉林帶。
教學提綱(板書)
一、面積最大的國家
跨亞、歐兩大洲和東、西半球,領土1708萬平方千米
二、平原廣大
地勢東高西低,平原占 70%
三、溫涼的氣候
大陸性氣候明顯,東、西部差異大
四、豐富的資源
1.淡水資源(貝加爾湖)
2.森林資源(亞寒帶針葉林)
3.礦產資源(石油、黃金、有色金屬)
五、改革中的經濟
1.工業
工業區:歐洲部分、烏拉爾地區、西伯利亞地區
工業中心:莫斯科、聖彼得堡、新西伯利亞
2.農業
農業區分布於伏爾加河流域和頓河流域
3.城市和港口
首都莫斯科
港口:聖彼得堡(波羅的海)、符拉迪沃斯托克(太平洋)、摩爾曼斯克(北冰洋)

⑶ 高二地理:太陽,月球與地球的關系說課稿

說課稿太長了,簡來單說一下關自系,自己整理。
太陽---恆星,地球---行星, 月球---衛星。
月球圍繞地球轉,地球圍繞太陽轉,太陽沒有了地球也會失去生命力。地球圍繞太陽轉,所以有四季只分,月球圍繞地球轉,會出現的天體現象有:月食,日食。地球自轉會產生白天黑夜。月球上的中立大概是地球的六分之一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