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級上冊地理南昌
⑴ 南昌是屬於一個什麼地理環境
南昌位於東經115°27′~116°35′,北緯28°09′~29°11′,處江西省中部偏北,贛江、撫河下游,濱臨我國第一大淡水湖——鄱陽湖。全境以平原為主,東南平坦,西北丘陵起伏,南北長約112.1公里,東西寬約107.6公里。總面積7402.36平方公里,平原佔35.8%,水域佔29.8%,崗地、低丘佔34.4%。全市平均海拔25米,城區地勢偏低窪,平均海拔22米。西部是西山山脈,最高點梅嶺主峰洗葯塢,海拔841.4米。
⑵ 求南昌風貌、地理、交通詳解。
南昌是一座歷史文化名城,曾經發生過著名的男娼起義,地理位置相當的險要,交通肯定不便,大家都是中國人,這個你懂的。
⑶ 江西南昌人文地理
不管在什麼地方,人總是有很多種的。
南昌人大部分都是很講道理的,所以還是自己體驗比較好,也比較全面一點。
⑷ 南昌的地理人文環境怎麼樣
南昌,江西都會區中心城市,南昌的城市建設風格和大陸諸多的城內市有所不同,南昌的容城市風格譬如台北,清新的空氣,干凈的街道和 南昌八一廣場
充滿台灣本土氣息的中國式建築,走在南昌的街頭或俯瞰南昌時,讓人彷彿置身於台北,給人一種不一樣的視覺傳達和精神寄託,之所以,許多台灣人生活在南昌,都能找到家的感覺.
古稱:豫章、洪州、隆興、龍興、鍾陵、宜善 動感都會
南昌巧妙地利用其地理條件,充分展示江南水鄉的優勢,剪水為裳,挹水為眸,用水滋潤、裝點自己,把偌大的城市打造成大花園。由於在水環境的利用與治理上,南昌創造了成功的範例,建設部將「中國人居環境獎」授予這座省會城市,南昌人把水稱作「城魂」。中國有100多個缺水城市,南昌人卻以水的富有而自豪
南昌歷年平均氣溫在17.1~17.8℃之間,為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南昌雨水十分充沛,歷年平均降雨量1567.7~1654.7毫米,其中4~6月雨量約佔全年降水量的一半,為汛期,最多量為2356毫米
⑸ 南昌人口、地理面積和文化水平情況
南昌位於東經 115°27′~°35′,北緯28°09′~29°11′,處江西省中部偏北,贛江、撫河下游,濱臨我國第一大淡水湖——鄱陽湖。全境以平原為主,東南平坦,西北丘陵起伏,南北長約112.1公里,東西寬約107.6公里。總面積7402.36平方公里,平原佔35.8%,水域佔29.8%,崗地、低丘佔34.4%。全市平均海拔25米,城區地勢偏低窪,平均海拔22米。西部是西山山脈,最高點梅嶺主峰洗葯塢,海拔841.4米。
南昌市下轄南昌縣、新建縣、進賢縣、安義縣等四個縣,東湖區、西湖區、青雲譜區、青山湖區、灣里區等5個區,以及南昌經濟技術開發區(昌北區)、南昌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高新區)和紅谷灘新區。
人口:據公安戶籍統計,南昌市年末戶籍總人口為491.31萬人,比上年末凈增7.35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232.76萬人,增長2.2%。據2007年全市變動抽樣調查結果顯示,2007年全市年末常住人口為458.06萬人,人口出生率為13.63‰,死亡率為5.79‰,自然增長率為7.84‰。
從業人員:全市年末社會從業人員271.99萬人,比上年末增加4.22萬人,增長4.6%。其中第一產業77.42萬人,第二產業60.44萬人,第三產業134.13萬人。年末在崗職工59.04萬人,增長5.3%,其中國有單位在崗職工人數38.55萬人,比上年末增加1.84萬人。
城鎮再就業:我市全年城鎮新增就業人員8.6萬人,安置「4050」等困難群體1.3萬人;城鎮就業培訓人數5.4萬人;新增轉移農村勞動力3.9萬人,跨省勞務輸出24.5萬人。
全市現代國民教育體系更加完善,終身教育體系基本形成,全民受教育程度和人才培養水平明顯提高,南昌教育為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斗目標奠基出力,作出了新貢獻。
學前教育實現低齡化。 2007年,全市注冊幼兒園453所,在園兒童80407人,是30年前的4.7倍。目前,全市學前教育朝著「辦園多元化、入園低齡化、設施標准化、管理規范化、保教科研化」方向發展。按城鄉類別分,城市幼兒園141所,縣鎮幼兒園229所,農村幼兒園83所;按舉辦部門分,教育部門辦幼兒園72所,民辦幼兒園353所,其他部門辦幼兒園28所;按所佔比例分,民辦幼兒園佔全市幼兒園總數的62%,民辦幼兒園在園兒童數佔全市幼兒園總數的59%;按在園兒童年齡分,城區學前三年幼兒入園率為73.2%,學前第四年低齡早教幼兒入園率為69.8%;按辦園水平分,全市省級示範幼兒園29所,佔全省級示範幼兒園的27.4%,市一級一類幼兒園17所。
義務教育實現公平化。 2007年,全市小學、初中入學率分別為100%和99.3%,分別較30年前增長15.8%和27.8%;升學率分別為100%和89.7%,分別較30年前增長17.1%和33.3%;輟學率分別為0.33%和2.38%,分別較30年前下降1.81%和2.72%。1997年,我市基本普及初級中等義務教育、基本掃除青壯年文盲,「兩基」工作通過了省政府驗收,提前三年實現了黨中央、國務院提出的目標。此後十年間,我市高標准普及、高質量鞏固九年義務教育,2007年通過了國家「兩基」復查。在普及、鞏固的基礎上,「十五」以來,我市用和諧社會標准統籌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科學配置教育資源,先後實施危房校舍改造、薄弱學校改造、農村學校基礎設施建設、農村中小學現代遠程教育、城鄉學校結對幫扶等「十大工程」,實施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改革,促進城鄉、區域、校際教育均衡發展,致力辦好每所學校。目前,城區學校辦學條件基本均衡,農村學校辦校條件極大改善,校際間辦學差距日益縮小,全市義務教育水平整體提升,弱勢群體平等接受教育的權利得到保障,適齡少兒免費接受九年義務教育。
高中教育實現普及化。 2007年,全市普通高中92所,在校學生9.5萬人,較30年前分別增長16.5%和201%;每萬人口高中在校學生210.9人,高中階段入學率為87.6%,較30年前分別增長96.7%和31.2%。從2002年起,我市加快高中教育普及進程,高中階段入學率每年提高5個百分點以上,全民受教育年限目前已提高到12年。拓展優質高中教育,做大12所省級重點中學,做強24所省級重點建設中學,2007年城區74%的初中畢業生升入重點中學和重點建設中學,優質高中教育供給水平逐年提高。優化高中階段教育結構,中職學校逐年增加,招生數年遞增20%以上,區域內中職學校、普通高中招生和在校學生比例日趨合理。提升高中階段教育質量,學科競賽年年摘金奪銀,2007年普高學生獲全國五大聯賽一等獎42個,職高學生獲全國中職生技能競賽獎11個。
高等教育實現大眾化。2007年,全市普通高校46所,在校學生48萬人,分別是30年前的4.1倍和39倍。現有綜合大學11所,理工院校17所,農業院校2所,醫葯院校3所,師范院校3所,財經院校6所,政法院校2所,藝術院校2所,已形成多層次、多形式、學科門類較齊全的普通高等教育體系。招收研究生院校8所,2007年研究生招生3991人,畢業生2861人,在校生11878人。招收本科生院校19所,2007年本科招生57428人,畢業生37232人,在校生208092人。在校生萬人以上規模的院校16所,其中,南昌大學5萬人,南昌理工學院4.5萬人,江西師范大學3萬人。1978年,全市高考錄取4968人,錄取率為13.69%。從1999年起,高校連年擴招,全市高考錄取人數持續飈升,2000年突破萬人大關,2003年突破2萬人大關,2004年突破3萬人大關,2007年錄取3.3萬人。高考錄取率連續9年穩定在54%以上,最高年份達79.72%,實現了「高等教育大眾化」歷史性跨越。
成人教育實現終身化。 30年來,全市逐步建立和完善成人教育網路,採取靈活多樣的辦學形式,開展多種形式的學歷教育、繼續教育、崗位和技能培訓,滿足全社會多層次、多規格、多樣化的教育需求。2007年,全市形成職工教育與管理幹部教育相結合、遠程教育與學校教育相結合、函授教育與脫產教育相結合的成人高等教育體系,239369人參加50萬科次成人自學考試,報考人數佔全省的64%,考試科次佔全省的60%;21543人參加成人高考,報考人數佔全省的32%;成人高校發展到44所,畢業生2239人,招生20982人,在校學生62779人。成人中等教育蓬勃發展,成人中等職業教育機構發展到200餘所,年培訓人次達20餘萬;成人中等專業學校發展到9所,畢業生3315人,招生3609人,在校學生6604人。社區教育全面展開,城區、街道、社區三級辦學網路逐年完善,386所社區學校常年開展多層次非學歷教育、休閑文化教育和技能培訓。農民教育持續開展,96所鄉鎮農民文化技術學校定期組織實用技術培訓、文化補習。開展創建學習型機關、學習型企業、學習型校園、學習型社區、學習型家庭活動,建設學習化城市。
教育民生工程體系化。 堅持教育公益性質,加大財政對基礎教育投入,認真實施教育民生工程。2007年,中央、省、市、縣區四級財政向全市中小學補助經費1.15億元,免除56.62萬名義務教育階段學生雜費,人均170元;補助經費857.48萬元,向11.17萬名義務教育階段貧困生免費提供教育科書,人均77萬元;補助經費694.8萬元,向2.5萬名義務教育階段貧困家庭寄宿生補助生活費,人均278元;補撥農村中小學預算內生均公用經費3409.5萬元,人均提高34.5元;補撥農村城市中小學預算內生均公用經費1214.4萬元,小學人均210元,初中人均400元;向0.8萬名高中貧困家庭學生發放助學金642萬元,人均800元,同時免除每年800元學費;向2萬名中職學校貧困家庭學生發放助學金3000萬元,人均1500元;向1763名考取大學的貧困家庭學生發放資助金881萬元,人均5000元。市政府制定了以政府資助為主導、財政撥款為基礎、社會積極參與、多元混合資助、各方責任清晰的資助政策,建立了覆蓋義務教育、高中教育、中職教育、高職教育和本科教育的全方位資助體系,完善了各級財政專項資金撥付制度,資助政策體現了普惠性。
如今,南昌教育正以省委、省政府支持南昌一步做大做強做優為契機,以「大氣、開放、誠信、圖強」城市精神為指引,著力提升教育的優質化和均衡化發展水平,努力構建與區域經濟中心城市地位相適應、與教育規律相符合的區域教育強市,努力唱響「學在南昌」品牌,為建設「兩篇文章」作出新的貢獻!
⑹ 南昌的地理位子
南昌是江西省的省會,共轄四縣五區、一個新區和兩個國家級開發區,總面積7402平方公里,總人口449萬,其中市區人口196萬,是全國35個特大城市之一。
南昌是江西省省轄市,江西省省會。地處江西省中部偏北,贛江、撫河尾閭,鄱陽湖南岸。東連余干縣、東鄉縣,南接臨川縣、豐城縣,西靠高安縣、奉新縣、靖安縣,北部與永修縣、都昌縣共鄱陽湖。介於東經115°26′~116°33′,北緯28°09′~29°11′之間。南北最大縱距約121.1公里,東西最大橫距約107.6公里。轄區總面積7402.36平方公里,其中市區面積617.07平方公里,城市建成區面積85平方公里。現轄東湖區、西湖區、青雲譜區、郊區、灣里區及南昌縣、新建縣、進賢縣、安義縣等5區4縣。總人口401.72萬,其中城市人口154.48萬。漢族居民占總人口的99.6%,蒙古、回、藏等37個少數民族佔0.4%。南昌地處鄱陽湖平原,中部地勢較低,西部與東部地勢較高。地貌以平原為主,兼有廣闊的水域和較大數量的崗地、低丘。贛江、撫河、錦江、潦河流經境內。有軍山湖、金溪湖、青嵐湖、瑤湖等數百個大小湖泊,以及市內東、西、南、北4個風景湖。西部梅嶺山丘海拔841.5米,為轄區內最高峰,東部緊鄰鄱陽湖,湖岸曲折綿長。南昌地處亞熱帶,屬季風氣候區,氣候濕潤、溫和,雨量充沛。夏冬長,春秋短,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17.4°C。年平均降雨量1700毫米,無霜期291天。
2200多年的悠久歷史,賦予了南昌「物華天寶、人傑地靈」;紅色故土、綠色家園、古色風情、特色魅力、金色田野,成就了南昌「雄州霧列、俊彩星馳」。南昌歷為「襟三江而帶五湖,控蠻荊而引甌越」之地,現是唯一一個與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閩中南三角區相毗鄰的省會城市,具有承東啟西、溝通南北的獨特戰略地位。公路快捷通暢。105、320、316國道特別是貫通省外的贛粵、昌九、昌樟、溫厚、梨溫等高速公路交匯於南昌,形成以南昌為圓心、6小時通達滬、浙、粵、閩、鄂、湘、皖等周邊省市的「經濟圈」。鐵路四通八達。京九、浙贛、皖贛、向樂等鐵路線交匯於南昌,並擁有98股道的全國第二大貨運站。作為京九線上唯一的省會城市,南昌至全國主要大城市的鐵路交通都可以朝發夕至。
⑺ 南昌的地理坐標是多少謝謝了,大神幫忙啊
地理坐標東經115°27′—116°35′、北緯28°10′—28°11′。國土面積7402.36平方公里,佔全省4.43%,
⑻ 南昌位於什麼地理位置
南昌市位於來東經115°27′-116°35′,源北緯28°09′?29°11′,處江西省中部偏北,贛江、撫河下游,濱臨我國第一大淡水湖鄱陽湖。
全境以平原為主,東南平坦,西北丘陵起伏,南北長約112.1公里,東西寬約107.6公里。總面積7402.36平方公里,平原佔35.8%,水域佔29.8%,崗地、低丘佔34.4%。全市平均海拔25米,城區地勢偏低窪,平均海拔22米。西部是西山山脈,最高點梅嶺主峰洗葯塢,海拔841.4米。
⑼ 南昌的地理環境是怎樣的
南昌市地處江西中部偏北,贛江、撫河下游,鄱陽湖西南岸,位於東經115°27'至°35'、北緯28°10'至 29°11'之間。東連余干、東鄉、南接臨川、豐城、西靠高安、奉新、靖安,北與永修、都昌、鄱陽三縣共鄱陽湖,南北最大縱距約121公里,東西最大橫距約108公里,全境最高點梅嶺主峰洗葯湖中的洗葯塢,海拔841.4米。全境以鄱陽湖平原為主,東南相對平坦,西北為丘陵。
南昌市屬於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氣候濕潤溫和,日照充足,一年中夏冬季長,春秋季短。南昌市是「夏炎冬寒」的典型城市,夏天炎熱,有火爐之稱;冬天較寒冷。年平均氣溫17℃-17.7℃,極端歷史最高氣溫,40.9℃,極端歷史最低氣溫-15.2℃。南昌市地處北半球亞熱帶內,受東亞季風影響,形成了亞熱帶季風氣候。冬季多偏北風,夏季多偏南風。市內熱量豐富、雨水充沛,光照充足,且作物生長旺季雨熱匹配較好,為農業生產提供了有利氣象條件,素有魚米之鄉的美譽。但是,由於每年季風強弱和進退遲早不同,氣溫變化較大,降水分布不均,高溫乾旱,低溫降雪冷害和暴雨洪澇台風等氣象災害發生較頻繁,給人們生產、生活帶來不利影響。年降雨量1600-1700㎜,降水日為147-157天,年平均暴雨日5.6天,年平均相對濕度為78.5%。
年日照時間1723小時,日照率為40%,7、8月最多,2、3月最少。光照分布與農作物生長旺季基本同步,對農業生產有利。太陽輻射南昌為太陽輻射觀測二級站,進行總輻射和凈輻射觀測。平均總輻射量為4279.02兆焦耳/平方米,年平均凈輻射量為2078.67兆焦耳/平方米。由於風力受地形和地理位置影響較大,南昌、新建、進賢均有部分地區臨鄱陽湖,風力較大,屬風能可利用區;安義不臨鄱陽湖,除特殊地形外,風力較小,無利用價值,年平均風速2.3米/秒。年無霜期251-272天。適合植物花卉生長,是營造「花園城市」的理想地區。
南昌市自古就是一座水城,具有「西山東水」的自然地勢,是一座名副其實的東方水城,城市因水而發,緣水而興,南昌市古民諺就有「七門九州十八坡,三湖九津通贛鄱」之稱。水網密布,贛江、撫河、玉帶河、錦江、潦河縱橫境內,湖泊眾多,有青嵐湖、軍山湖、金溪湖、瑤湖、白沙湖、南塘湖等數百個大小湖泊,南昌市市區湖泊主要有城外四湖:青山湖、艾溪湖、象湖、黃家湖(含禮步湖、碟子湖、孔目湖),城內四湖:東湖、西湖、南湖、北湖。
⑽ 南昌的地理環境
南昌市地處江西中部偏北,贛江、撫河下游,鄱陽湖西南岸,位於東經115°27'至°35'、北緯28°10'至 29°11'之間。東連余干、東鄉、南接臨川、豐城、西靠高安、奉新、靖安,北與永修、都昌、鄱陽三縣共鄱陽湖,南北最大縱距約121公里,東西最大橫距約108公里,全境最高點梅嶺主峰洗葯湖中的洗葯塢,海拔841.4米。全境以鄱陽湖平原為主,東南相對平坦,西北的東南丘陵總面積約7402平方公里,佔全省總面積的4.4%。
南昌市自古以來就被譽為「襟三江而帶五湖,控蠻荊而引甌越」之地,是中國唯一一個毗鄰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閩南金三角的省會中心城市,是連接三大重要經濟圈(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海峽西岸經濟區)的省際交通廊道。 南昌市自古就是一座水城,城市因水而發,緣水而興,南昌市古民諺就有「七門九州十八坡,三湖九津通贛鄱」之稱。水網密布,贛江、撫河、玉帶河、錦江、潦河縱橫境內,湖泊眾多,有軍山湖、金溪湖、青嵐湖、瑤湖等數百個大小湖泊,南昌市市區湖泊主要有城外四湖:青山湖、艾溪湖、象湖、黃家湖(含禮步湖、碟子湖、孔目湖),城內四湖:東湖、西湖、南湖、北湖。城在湖中,湖在城中。
南昌市具有「西山東水」的自然地勢,是一座名副其實的東方水城。全市年均產水量為 66.25億立方米,地表水資源為61.53億立方米,地表徑流量為51.42億立方米,還原水量為4.07億立方米,地下水資源為14.97億立方米。水資源蘊藏量為7.27萬千瓦,可供開發的資源為2.45萬千瓦,占蘊藏量的33.7%。